CN1993727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93727A
CN1993727A CNA2005800263843A CN200580026384A CN1993727A CN 1993727 A CN1993727 A CN 1993727A CN A2005800263843 A CNA2005800263843 A CN A2005800263843A CN 200580026384 A CN200580026384 A CN 200580026384A CN 1993727 A CN1993727 A CN 1993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electrode
light
luminance
emitting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263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93727B (zh
Inventor
伊藤高幸
河内浩康
竹内范仁
原田昌幸
三浦裕之
石川明幸
户枝稔
吉田干雄
别芝范之
小池秀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93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3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93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37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2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5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periodic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4Scrolling of light from the illumination source over the displa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canning of the display scree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43Details of the generation of driving signals
    • G09G2310/0251Precharge or discharge of pixel before applying new pixel voltag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8Details of timing specific for flat panels, other than clock recover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52Improving the response speed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61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in the context of movement of objects on the screen or movement of the observer relative to the scree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Abstract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液晶面板和照明装置。照明装置由EL元件构成面状的发光区域。发光区域由在与液晶的垂直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发光区域构成。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指令信号将多个线状发光区域切换为发光状态与非发光状态,以使与液晶的垂直扫描同步地依次进行发光。控制线状发光区域,以使至少在位于该线状发光区域正上方的液晶的部分的驱动数据改写期间成为非发光状态。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具有由EL元件构成的面状发光区域的照明装置作为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作为计算机、移动设备等的显示装置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在这些显示装置中,不仅显示静止图像,而且也显示动态图像。但是,液晶显示装置在显示动态图像时,与CRT(Cathode RayTube:阴极射线管)相比较,图像质量较差,具体地说,能够看见余像,动态模糊。其原因例如是,液晶在使光透射的状态(透射状态)和阻止光透射的状态(非透射状态)下,排列(取向)改变需要时间,若背光源始终点亮,则驱动为非透射状态的部分的排列变化慢,由此,能够看见余像。
作为改善动态图像的图像质量的液晶显示装置,提出如下的显示装置:其具有扫描型的背光源,该背光源使具有指定宽度的线状光在与液晶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扫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如下结构:作为扫描型的背光源,通过聚光筒将荧光管的出射光集中在透镜上,通过透镜成为平行光并照射在反射板上,将其反射光投射到液晶面板的偏光板上。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还提出,作为其他的扫描型的背光源,具有:照明部,由反射板等将荧光管的出射光反射为与液晶面板整个面对应的面状;扫描板,配置在所述照明部与液晶面板之间,由第二液晶面板构成;配置在所述扫描板与液晶面板之间的选择反射板以及偏光板。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显示装置中,在与液晶的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扫描线状光,与线状光的扫描同步地控制像素的光的透射或非透射状态,所以,与始终对液晶面板整体照射背光源的光的结构相比较,动态图像的图像质量提高。但是,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前者背光源为如下结构:将光源作成荧光管,使形成有缝隙的聚光管旋转,使线状光向扫描方向移动。因此,背光源整体的厚度或者重量较大,并且,存在机械的驱动部,所以,结构复杂。此外,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后者背光源是将光源作成荧光管、在第二液晶面板上扫描线状光的结构,所以,不存在机械的驱动部,但是,背光源整体的厚度或者重量较大。
此外,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应用于无源型(单纯矩阵型)的液晶面板为前提的背光源,没有涉及应用于有源型的液晶面板。在有源型的液晶面板中采用如下结构:在改写各像素的图像数据期间进行液晶的驱动,但是,实际并未显示进行液晶的驱动。如果在改写各像素的图像数据期间对液晶面板照射线状光,光透过应该为非透射状态的像素,图像质量变差。
专利文献1:特开2002-67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显示动态图像时可看见余像的情况、提高图像质量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使用具有由EL元件构成的面状发光区域的照明装置作为背光源,其中,所述面状发光区域由在与液晶的垂直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发光区域构成,通过来自控制装置的指令信号,将所述多个线状发光区域切换控制为发光状态与非发光状态,以使与液晶的垂直扫描同步地依次进行发光,控制该线状发光区域,以使至少在位于正上方的液晶的部分的驱动数据改写期间成为非发光状态。
优选在所述线状发光区域从发光状态切换为非发光状态时,与切换为非发光状态的该线状发光区域交替地切换为发光状态的其他线状发光区域变为发光状态后,该线状发光区域切换为非发光状态。
优选所述EL元件具有发光层和以夹持所述发光层的方式配置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有比所述第二电极大的体积电阻率,并且在所有的线状发光区域上由共同的固体电极构成,所述第二电极分别形成为与所述线状发光区域对应的形状。
在优选的例子中,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液晶的垂直扫描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具有端子部,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第二电极,以使针对所述第二电极的占空比越接近所述端子部越小。
在优选的例子中,所述端子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个端部或者两端部上。
优选根据来自所述控制装置的指令,在一帧中的该第二电极的导通期间内对所述各第二电极进行PWM调光控制。
优选所述EL元件具有发光层和以夹持所述发光层的方式配置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具有比所述第一电极小的体积电阻率,并且,在所有的线状发光区域上由共同的固体电极构成,所述第一电极分别形成对应于所述线状发光区域的形状。
在优选的例子中,还具有以与所述照明装置对置的方式配置的液晶面板,所述第一电极透明,并且,配置得比所述第二电极更靠近液晶面板。
优选所述EL元件是具有由有机EL材料的薄膜构成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
在优选的例子中,所述有机EL元件在从非发光状态切换控制为发光状态时,从施加比发光所需电压低的电压的状态切换为施加发光所需的电压的状态。
在优选的例子中,所述有机EL元件在从非发光状态切换控制为发光状态时,提供比发光所需电压高的电压或者比发光所需电流大的电流。
优选所述有机EL元件在非发光状态下施加反向偏置电压。
优选所述有机EL元件进行白色发光,液晶面板具有滤色片。
优选所述各线状发光区域形成为能够同时对多个列的线依次扫描的像素电极进行照明的宽度。
优选在稳定状态下对所述线状发光区域进行控制,以使多个同时成为发光状态。
优选将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帧时间设为Tf、将液晶的响应时间设为Tr、将所述线状发光区域的行数设为N、将所述线状发光区域的同时点亮行数设为n时,所述Tf、Tr、N、n满足如下关系。
                {(Tf/N)+Tr}+(Tf/N)×n≤Tf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b)是液晶面板的部分剖面示意图、(c)是液晶面板与照明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透明电极与对置电极的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是驱动电路的概要结构图。
图4是表示各线状发光区域的发光状态与非发光状态进行切换时期的图。
图5是表示对像素电极写入数据时期与对置电极的占空比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透明电极的配置的图。
图7同样是照明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8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
图9同样是用于说明设定同时点亮的线状发光区域的行数的条件的图。
图10是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液晶的响应时间与对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的关系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液晶的响应时间与对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的关系的时序图。
图12是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驱动电路图。
图13同样是表示对有机EL元件的施加电压的波形图。
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驱动电路图。
图15同样是表示对有机EL元件的施加电压的波形图。
图16(a)、(b)是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部分示意图。
图17(a)、(b)是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部分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以及发光装置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PWM调光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线状发光区域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21(a)、(b)是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5对本发明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a)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1进行全色显示,具有透射型液晶面板12和配置在其背面(与显示面相反侧的面)侧作为背光源的照明装置13。
液晶面板12是与公知的有源矩阵型的全色显示用的液晶面板基本相同的结构。
如图1(b)所示,液晶面板12具有一对透明的第一以及第二衬底14、15,两衬底14、15以保持预定间隔的状态由未图示的密封材料贴合。两衬底14、15之间封入液晶16。衬底14、15例如是玻璃制的。在配置在照明装置13侧的第一衬底14的与液晶16对置的面上形成分别构成副像素的多个像素电极17、和分别被连接到这些像素电极17上的多个薄膜晶体管(TFT)18。像素电极17由ITO(氧化铟锡)形成。三个像素电极17的组分别构成一个像素电极。此外,在第一衬底14的与液晶16相反侧的面上配置偏光板19。
在第二衬底15的与液晶16对置的面上形成滤色片20,在滤色片20上形成全部像素共用的透明电极21。透明电极21也是由ITO形成。滤色片20具有分别透射红色、绿色以及蓝色光的区域20a、20b、20c,这些区域20a、20b、20c分别与一个像素电极17对应。邻接的区域20a~20c彼此以黑矩阵22划分。在第二衬底15的与液晶16相反侧的面上形成偏光板23。
照明装置13具有由EL元件构成的面状发光区域。即,液晶显示装置11使用具有由EL元件构成的面状发光区域的照明装置13作为背光源。如图1(c)所示,照明装置13具有形成在透明的衬底24上的作为EL元件的有机EL元件25。从衬底24侧依次层叠作为第一电极的透明电极26、作为发光层的多个有机层27、作为第二电极的多个对置电极28形成有机EL元件25。由保护膜29覆盖有机EL元件25,以使有机层27不会受到水分(水蒸气)以及氧的不良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透明的衬底作为衬底24。此外,透明电极26构成阳极,对置电极28构成阴极。透明电极26由在公知的有机EL元件中用作透明电极的ITO(氧化铟锡)形成,具有光透射性。对置电极28由金属例如铝形成,具有反射光的功能。有机EL元件25构成为从有机层27发出的光从衬底24侧取出(出射)的所谓底部发光型。保护膜29例如由氮化硅形成。
在有机EL元件25中,配置在与液晶面板12对置的一侧的透明电极26在全部发光区域上由共同的固体电极构成。另一方面,以夹持有机层27配置在与透明电极26相反侧的多个对置电极28由电阻比透明电极26低的材料以构成线状(带状)的方式构成。对置电极28沿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方向(图1(b)、图1(c)的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b)、图1(c)的与纸面垂直方向)延伸,在其较长方向一端具有端子28a(参照图2)。各有机层27与一个对置电极28对应,与相对应的对置电极28相同地以线状延伸。与各对置电极28对应的有机EL元件25的部分构成在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线状发光区域30,由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构成有机EL元件25的面状发光区域。构成各线状发光区域30的有机层27以及对置电极28通过由绝缘材料构成的隔壁31与邻接的构成线状发光区域30的有机层27以及对置电极28划分开。
从透明电极26侧依次层叠空穴输送层32、发光层33以及电子输送层34来形成有机层27。以进行白色发光的方式构成发光层33。作成进行白色发光的结构,有如下的结构:公知的结构,例如平面地细微地区分涂敷发出红、绿、蓝光的层作为整体成为白色发光的结构;层叠发出红、绿、蓝光的层作为整体成为白色发光的结构;将红、绿、蓝的色素分散到多分子或者高分子中的结构。
如图1(c)所示,各线状发光区域30的宽度不是一个像素即三个区域20a、20b、20c合计的宽度,而形成为多个像素的区域20a、20b、20c合计宽度。即,各线状发光区域30不是按照每个同时扫描的一列的液晶的像素区域设置的,而是形成为对多个列的像素区域进行照明所需的宽度。
如图2所示,透明电极26在液晶16的扫描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端子部35。端子部35是金属(例如铝)制的,跨过透明电极26的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全长来设置。对置电极28与端子部35平行地延伸,以相互间隔固定间隔来配置。
并且,图1(b)、图1(c)以及图2不是表示实际的液晶面板12以及照明装置13的图,而是为说明其结构示意性示出的图,各结构要素的大小或者厚度比等与实际情况不同。
如图3所示,在由液晶面板12以及照明装置13构成的显示部36的外侧设置对TFT18的栅电极进行驱动的栅极驱动器37和对TFT18的源极(数据电极)进行驱动的源极驱动器38。此外,在显示部36的外侧设置驱动对置电极28的驱动器39。各驱动器37~39根据来自控制装置40的控制信号被驱动控制。
栅极驱动器37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的控制信号向TFT18的栅电极提供地址信号(依次扫描信号)。源极驱动器38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的控制信号向TFT18的源电极提供数据信号。将对画面整体扫描一次所使用的时间即一帧时间设定为1/60秒。因此,若将地址信号线的数目设为An,则输出地址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60)×(1/An)秒。
控制装置40将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切换控制为发光状态和非发光状态,以使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即地址信号的输出同步地依次进行发光。图4是表示各线状发光区域30的发光状态与非发光状态的切换时期的图。上侧的图表示各对置电极28的导通、截止时期,下侧的图表示各线状发光区域30的发光状态(白色表示的状态)与非发光状态(网点表示的状态)。并且,在图4中示意性示出各对置电极28中流过的电流密度相同、各对置电极28的一帧时间中的导通期间相同的情况。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40对驱动器39输出指令信号,以使各线状发光区域30以一帧时间的1/6长的时间间隔依次变为发光状态(点亮状态),在稳定状态下多个(例如三个)线状发光区域30同时成为发光状态。此处,“稳定状态”意思是除了线状发光区域30从发光状态向非发光状态切换时或者从非发光状态向发光状态切换时的期间。
如图4所示,在线状发光区域30从发光状态向非发光状态切换时,与切换为非发光状态的该线状发光区域30交替地切换为发光状态的其他线状发光区域30变为发光状态后,从控制装置40向驱动器39输出指令信号,以使该线状发光区域30切换为非发光状态。例如,在图4中,序号1表示的线状发光区域30从发光状态切换为非发光状态、序号4表示的线状发光区域30从非发光状态切换为发光状态时,序号4的线状发光区域30成为发光状态(导通状态),经过固定时间t后,序号1的线状发光区域30成为非发光状态。该固定时间t是极短的时间,是一个人眼几乎感觉不到其变化的时间。
在图4中,示意性相同地示出各线状发光区域30保持发光状态的期间。但是,透明电极21的体积电阻率与对置电极28相比较,大10倍以上,各对置电极28中流过的电流的电流密度随着从端子部35到对置电极28的距离增大而变小。因此,如果在各对置电极28的一帧时间内的导通期间相同,则越靠近端子部35的包括对置电极28的线状发光区域30亮度越高,作为发光区域整体亮度不均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使各线状发光区域30的亮度大致相同,所以,控制装置40进行控制,以使对置电极28中的接近端子部35的对置电极28占空比OD较小、距离端子部35较远的对置电极28占空比OD变大。
图5是表示对像素电极17写入数据时期与对置电极28的占空比OD的关系的时序图。在控制装置40中,通过时钟进行计数,525个计数相当于一帧时间。其中,480个计数期间改写液晶驱动数据。在图5中,在第4个计数~第83个计数期间对例如序号1表示的线状发光区域30所对应的多个像素电极17进行驱动数据改写。即,以连续的80个计数对与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多个像素电极17改写驱动数据。端子部35设置在透明电极26的两端部,对置电极28关于液晶的垂直扫描方向的中央对称设置。因此,如图5所示,以序号1、6表示的线状发光区域30、以序号2、5表示的线状发光区域30、以序号3、4表示的线状发光区域30分别以相同的占空比OD控制。在图5中,占空比OD由箭头符号的长度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序号1、6表示的线状发光区域30中,在238个计数期间为发光状态,序号2、5表示的线状发光区域30中,在264个计数期间为发光状态,序号3、4表示的线状发光区域30中,在290个计数期间为发光状态。因此,在距离透明电极26的端子部35较近的线状发光区域30中,占空比变小,结果是,整体上亮度差变小。此外,序号1表示的线状发光区域30到462个计数前是发光状态,序号4表示的线状发光区域30从461个计数开始是发光状态,所以,从461个计数到462个计数的一个计数期间,序号1、4表示的两个线状发光区域30的发光状态重叠。根据来自控制装置40的指令信号各线状发光区域30被切换控制为发光状态和非发光状态。并且,控制对位于该线状发光区域30正上方的液晶16的部分进行照明的线状发光区域30,以使至少在该液晶16的部分的驱动数据改写期间成为非发光状态。各线状发光区域30如果与像素电极17的一条扫描线以1∶1对应,则在改写一条扫描线的数据期间成为位于该线状发光区域30的正上方的液晶16的部分驱动数据改写期间。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各线状发光区域30与像素电极17的80个计数的扫描线对应,所以,在80个计数的扫描线的驱动数据改写期间T期间,该线状发光区域30保持非发光状态。并且,其后在预先设定期间保持导通状态。
然后,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接通液晶显示装置11的电源,在液晶面板12的显示画面上显示图像时,在液晶面板12上,根据来自控制装置40的指令信号,从栅极驱动器37输出地址信号,按照每一列,各TFT18成为导通状态,根据从源极驱动器38输出的数据信号将数据写入各像素电极17。所写入的数据作为充放电电荷蓄积在该像素电极17的未图示的积蓄电容器中。并且,在进行下一次数据写入之前,保持对该像素电极17施加与该电荷对应大小的电压的状态。施加给各像素电极17的施加电压越大,透过与该像素电极17对置的液晶16的部分的光量增加。改写对像素电极17的驱动数据时,与该像素电极17对置的线状发光区域30保持非发光状态,所以,动态图像的图像质量提高。因此,该液晶显示装置11适用于进行动态图像显示的个人计算机等计算机的显示装置、液晶电视、DVD(数字视频盘)记录器、移动电话机、数码相机的显示部分等。
在照明装置13中,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的指令信号,以与地址信号同步的方式,从驱动器39对各对置电极28输出导通信号。输出导通信号期间,有机EL元件25中流过电流,发光层33进行白色发光。来自各发光层33的光从衬底24朝向液晶面板12出射,从第一衬底14入射到液晶面板12上。
各线状发光区域30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同步地依次进行发光。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液晶16的多个扫描线的像素电极17列与一个线状发光区域30对置,所以,改写(写入)对与该线状发光区域30对置的多个像素电极17列的TFT18的驱动数据完成后,输出针对该线状发光区域30的对置电极28的导通信号。
并且,与针对像素电极17的电压的施加状态对应的量的光透过液晶16,经过透明电极21透过滤色片20的各区域20a~20c。液晶显示装置11的使用者对于液晶显示装置11的显示能够识别由透过滤色片20的光形成的图像。
显示彩色图像时,通过混合各像素的红色、绿色、蓝色三原色,将图像的颜色调整为所希望的颜色。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照明装置13以大致固定的光量出射白色光,根据施加到像素电极17上的施加电压的大小来调整透过各像素的滤色片20的光量即各像素的三原色的混合比例。
在所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中,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1)由EL元件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1的背光源,并且,该EL元件的面状发光区域由在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构成。由来自控制装置40的指令信号将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切换控制为发光状态与非发光状态,以使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同步地依次进行发光。并且,控制与位于该线状发光区域30的正上方的液晶16的部分对应的线状发光区域30,以使至少在该液晶16的部分的驱动数据改写期间成为非发光状态。
因此,在动态图像的显示时,即使液晶的透射状态与非透射状态之间的响应慢,也能抑制观察到余像的情况,可提高图像质量。此外,可谋求背光源的薄型、轻量化以及部件数的减少。并且,选择液晶显示装置11的显示部36中的至少照明所需的部分并使其发光,由此,与使用液晶显示装置11时使照明装置13整体发光的结构相比较,可降低功耗。
(2)EL元件是具有由有机EL材料的薄膜构成的发光层33的有机EL元件25。因此,与发光层使用无机EL材料的无机EL元件相比较,能够以低电压进行发光。
(3)在稳定状态下,对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进行控制,以使其同时发光,并且,从线状发光区域30的发光状态向非发光状态切换时,与切换为非发光状态的该线状发光区域30交替地切换为发光状态的其他的线状发光区域30成为发光状态后,该线状发光区域30切换为非发光状态。在以同时发光的方式控制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的状态下,若同时指令发光状态的线状发光区域30和非发光状态的线状发光区域30进行切换,则产生一个成为发光状态(导通状态)之前另一个成为非发光状态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处于发光状态的线状发光区域30的数目比稳定状态少,对发光区域整体流过的电流进行控制以使其始终固定的情况下,其间,成为发光状态的线状发光区域30中流过过电流的状态,有机EL元件25的寿命变短。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结构,在进行切换时,数目比稳定状态多的线状发光区域30暂时成为发光状态,但是,成为发光状态的线状发光区域30的数目不会比稳定状态少、不存在各线状发光区域30中流过过电流的可能。其结果是,提高有机EL元件25的耐久性。
(4)在有机EL元件25中,配置在与液晶面板对置侧的透明电极26在整个发光区域上由共同的固体电极构成。另一方面,由电阻比透明电极26低的材料形成、并且夹持发光层33、配置在与透明电极26相反侧的对置电极28,形成为与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各线状发光区域中的与液晶的垂直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亮度差。
(5)透明电极26在液晶16的垂直扫描方向的端部上具有端子部35。进行控制以使对置电极28中的接近端子部35的对置电极28占空比变小、距离端子部35较远的对置电极28的占空比变大。即,因为将电流密度较大的对置电极28的占空比控制得较小、将电流密度较小的对置电极28的占空比控制得较大,所以,所有的线状发光区域30的亮度大致相同,能够抑制亮度不均。
(6)有机EL元件25进行白色发光,液晶面板12具有滤色片20。因此,在全色显示中也能得到图像质量优良的动态图像。此外,通过组合白色光以外的发光(例如,蓝色发光)与色变换层,与得到所需三原色的结构相比较,滤色片20的结构变得简单。此外,与使用无机EL元件的情况相比较,根据能够使用于彩色显示装置中的EL材料的多样性,选择EL材料的自由度高,容易再现漂亮的颜色。
(7)在稳定状态下,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同时保持发光状态,所以,能够使各线状发光区域30成为发光状态的期间较长,与始终一个线状发光区域30发光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提高显示画面整体的亮度。
(8)有机EL元件25的两电极中的相对有机层27配置在与液晶面板12相反侧的对置电极28具有反射光的功能。因此,与以不具有反射光功能的电极形成该电极的情况相比较,从有机层27朝向对置电极28的光在对置电极28上有效地被反射,能够使从透明电极26出射的光的量增多。
然后,参照图6以及图7对线状发光区域30的结构不同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付以同一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区域作为整体形成为液晶16的垂直扫描方向的长度较长的纵长矩形形状。透明电极26以与纵长矩形短边平行延伸的方式分割为多个。在各透明电极26的两端部设置端子部35。即,端子部35设置在与纵长矩形的长边对应之处。并且,对置电极28由固体电极构成,并且,在与纵长矩形短边对应之处具有一对端子28a。
透明电极26与金属制的电极相比较,体积电阻率较大,所以,从透明电极26的端子部35到透明电极26的中心的距离较短对作为发光区域整体的亮度的均一性有利。
图1~图5的所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发光区域作为整体形成为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较长的横长矩形形状。因此,透明电极26的端子部35设置在与横长矩形的长边对应之处有利。但是,以沿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时,需要沿着液晶16的垂直扫描方向配置形成为与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形状的电极的端子部。因此,图1~图5的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时,有机EL元件25的电极中成为阴极的对置电极28以分别与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方式被分割为多个。成为阳极的对置电极26由固体电极构成,并且,与横长矩形的长边对应地设置其端子部35。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发光区域整体的形状是纵长矩形,所以,从亮度的均一性这点来看,与纵长矩形的长边对应地设置透明电极26的端子部35是有利的。因此,透明电极26被分割为多个分别与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形状。
在将透明电极26分割为多个的情况下,准备形成有ITO膜的透明的衬底24,对ITO膜进行刻蚀,由此,形成两端具有端子部35的多个透明电极26。然后,依次形成有机层27、对置电极28以及保护膜29。
在图1~图5所示的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c)所示,在一个透明电极26上形成划分相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的隔壁31。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如图7所示,未形成隔壁31,通过以有机层27填埋划分相邻接的透明电极26的槽41内,由此,可确保相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的透明电极26之间的绝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构成的面状发光区域整体形状形成为纵长矩形的照明装置13中,与对应于线状发光区域30将对置电极28分割为多个的情况相比,作为发光区域整体的亮度的均一性提高。此外,不需要用于确保相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间的绝缘的隔壁31,相应地制造时的步骤数减少。
然后,参照图8以及图9对在液晶显示装置11上显示动态图像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延长有机EL元件25的寿命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照明装置13的结构与图1~图5的所述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但是,照明装置13的点亮控制即线状发光区域30的发光控制方法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液晶显示装置11的一帧时间设为Tf、将液晶的响应时间设为Tr、将线状发光区域30的行数设为N、将线状发光区域30的同时点亮行数设为n时,所述Tf、Tr、N、n满足如下关系。
{(Tf/N)+Tr}+(Tf/N)×n≤Tf  ......(1)
Tf<{(Tf/N)+Tr}+(Tf/N)×(n+1)  ......(2)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线状发光区域30以相同的宽度来形成。
然后,对如上所述两式的根据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考虑如下情况:将照明装置13具有的线状发光区域30的行数设为N(N是2以上的自然数),同时每隔n行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同步地依次点亮(发光)这些线状发光区域30。若将一帧时间设为Tf,则与一行的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液晶16的多个行的垂直扫描时间为Tf/N。
图9是用于说明设定线状发光区域30的点亮占空比的条件的说明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液晶面板的垂直扫描方向的位置。此外,沿横轴延伸的带状的区域相当于与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液晶面板的区域。在图9中带斜线的部分表示发光状态。
在图9中,在观察最上方的线状发光区域30时,关于与该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液晶16的多个行,从开始改写驱动数据到液晶16响应结束的时间为(Tf/N)+Tr。为了提高动态图像的图像质量,需要在此期间使该线状发光区域30保持非发光状态。此外,因为同时发光的线状发光区域30的行数是n,所以,一个线状发光区域30成为发光状态的期间为(Tf/N)×n。
并且,使线状发光区域30保持所述非发光状态的期间(Tf/N)+Tr和使线状发光区域30成为发光状态的期间(Tf/N)×n必须在一帧时间Tf以内,所以,需要(1)式的条件。该条件式是提高动态图像的图像质量的条件。
此外,考虑n为最大的条件时,使同时发光的线状发光区域30的行数从n增加1时,在对应于一帧的点亮所需的时间比一帧时间Tf长的情况下,在某处线状发光区域30超过所需重叠地进行发光。因此,作为避免该情况的条件,需要(2)式。该条件式是使同时点亮的线状发光区域30的行数最大的条件。
若改写所述(1)、(2)式,成为下式。
(N-2)-(Tr/Tf)×N<n≤(N-1)-(Tr/Tf)×N…(3)
一帧时间Tf以及液晶的响应时间Tr由液晶面板12以及液晶16的性能决定。另一方面,根据有机EL元件25的制造成本、加工精度、控制容易度等因素来决定使线状发光区域30的行数N是几个。因此,为了满足(3)式,设定线状发光区域30的行数N以及线状发光区域30的同时点亮行数n,由此,能够使动态图像的图像质量良好,同时点亮的线状发光区域30的行数最大。控制装置40通过驱动器39向线状发光区域30的对置电极28的端子28a输出导通信号,以使成为所设定的点亮状态。
若同时点亮的线状发光区域30的行数最大,则作为照明装置13,在相同的亮度下,各线状发光区域30的峰值电流值最小,能够延长有机EL元件25的寿命。此外,若是相同的功耗量,则功率利用系数变好,照明装置13的亮度提高。并且,因为能够使峰值时的亮度最小,所以,对眼睛好。
然后,参照图10对将线状发光区域30从非发光状态切换为发光状态时不提高针对有机EL元件25的施加电压、能够缩短响应时间、可对应于高速响应的液晶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电学上,可以考虑能够将有机EL元件置换为电气地由二极管成分和与二极管成分并联连接的寄生电容成分构成的结构。并且,有机EL元件施加驱动电压时,首先,蓄积与该有机EL元件的电容相当的电荷。然后,达到该元件固有的固定电压(阈值电压)时,电流开始从二极管成分的阳极侧流到构成发光层的有机层,以与该电流大致成比例的强度进行发光。
有机EL元件的驱动速度比液晶的驱动速度块,所以,液晶显示装置11不被模拟脉冲驱动,而且,在照明装置13也象一般的背光源一样是进行整个面发光的装置的情况下,没有特别的问题。但是,为了提高动态图像的图像质量,在对液晶显示装置11进行模拟脉冲驱动并且液晶的响应性提高的情况下,有机EL元件的响应时间也被要求缩短。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液晶显示装置11进行模拟脉冲驱动时,为了将线状发光区域30从非发光状态切换到发光状态,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驱动电压的施加方法不同,使用所谓的预充电的驱动方法。如图10的中间所示,未预充电时,将线状发光区域30从非发光状态切换为发光状态的时刻,是位于该线状发光区域30的正上方的液晶16的驱动数据改写结束后经过预先设定的预定时间后的时间t1。时间t1例如被设定为从改写针对与该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最初的行的液晶的驱动数据的开始时间ts开始到改写针对最后行的液晶的驱动数据结束、该液晶的响应结束的时间。液晶的响应结束的时间一般是指液晶的响应完成90%以上的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有预充电)中,将有机EL元件25从非发光状态切换控制为发光状态时,从施加比发光所需的电压低的电压的状态切换为施加发光所需的电压的发光状态。例如,如图10的最下方所示,将有机EL元件25从非发光状态切换为发光状态时,在比所述预定的时刻(时间t1)更前的时间t0,施加比发光所需的预定电压Vf低的电压Vp后,在时间t1施加预定电压Vf。设定时间t0,以使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电压Vp之后对有机EL元件25的寄生电容成分的电荷的蓄积(充电)到时间t1之前完成。例如,可以基于时间常数运算针对有机EL元件25的寄生电容成分的电荷蓄积完成为止的时间来设定时间t0,或者,也可以设定为位于该有机EL元件25的正上方的液晶16的最后行的改写开始时刻。
在未预充电的情况下,有机EL元件25在时间t1开始施加发光所需的预定的电压Vf后,针对寄生电容成分的电荷蓄积完成,在经过达到该元件固有的固定电压的时间Th后的时间t2,成为发光状态。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时间t1开始施加发光所需的预定电压Vf之前,因为针对有机EL元件25的寄生电容成分的电荷蓄积完成,所以,若在时间t1开始施加电压Vf,与未预充电的情况相比,短时间内到达预定的电压Vf,成为发光状态。因此,能够缩短有机EL元件25发光时的响应时间,可与高速响应的液晶对应。此外,发光状态下的施加电压与未预充电的情况相同,所以,不需要改变电源的电压。
然后,参照图11对将线状发光区域30从非发光状态切换为发光状态时可缩短有机EL元件25的响应时间、能够与高速响应的液晶对应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与图10的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付以同一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机EL元件25从非发光状态切换控制到发光状态时,提供比发光所需的电压高的电压或者比发光所需的电流大的电流,使用所谓的过驱动的驱动方法。例如,如图11的最下方所示,在存在过驱动的情况下,将有机EL元件25从非发光状态切换为发光状态时,位于线状发光区域30正上方的液晶16的驱动数据改写结束后,在预先设定的时间t1(预定的时刻)施加比发光所需的电压Vf高的电压Vh之后,施加发光所需的电压Vf。预定的时刻(时间t1)与图11的中间所示的无过驱动的情况相同。基于有机EL元件25的寄生电容成分的电容的大小、作为目的的响应时间等,设定将电压Vh的值以及施加电压从电压Vh切换为所需的电压Vf的时刻。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时间t1施加比发光所需的预定电压Vf高的电压Vh。与为了没有过驱动而施加电压Vf的情况相比,施加电压的上升陡峭,到针对有机EL元件25的寄生电容成分的电荷蓄积完成为止的时间缩短,与没有过驱动的情况相比,有机EL元件25以短时间达到预定的电压Vf,成为发光状态。因此,能够缩短有机EL元件25发光时的响应时间,能够与高速响应的液晶对应。
此外,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比发光所需的预定电压Vf高的电压Vh期间是缩短对有机EL元件25的寄生电容成分的电荷蓄积时间所需的短时间。并且,对有机EL元件25的寄生电容成分的充电完成后,针对有机EL元件25的实际施加电压达到电压Vh之前,针对有机EL元件25的施加电压切换为发光所需的预定电压Vf。因此,在有机EL元件25发光的状态下,针对有机EL元件25的实际的施加电压比Vh低,在有机EL元件25的发光状态下,亮度不会亮到不需要的程度。并且,有机EL元件25以目标的亮度进行发光,并且,在发光状态下,与无过驱动的情况相比较,不会消耗多的驱动功率。
并且,可以作成如下结构:将有机EL元件25从非发光状态切换控制为发光状态时,提供比发光所需的电流大的电流。此时,也可缩短将有机EL元件25从非发光状态切换为发光状态时的响应时间,能够与高速响应的液晶对应。
然后,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不减少有机EL元件25的发光时间、能够延长有机EL元件25的寿命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电学上,可以考虑能够将有机EL元件置换为电气地由二极管成分和与二极管成分并联连接的寄生电容成分构成的结构。并且,有机EL元件以大致与二极管成分的正向电流成比例的强度发光是公知的。此外,在有机EL元件中,通过施加与发光无关的反向电压(反向偏置电压),由此,能够延长有机EL元件的寿命在经验上是公知。
在本实施方式(有反向偏置电压)中构成为:对液晶显示装置11进行模拟脉冲驱动时,在没有反向偏置电压的情况下,在没有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即,在使施加电压保持为地电平(0V)的非发光状态下,可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反向偏置电压。
如图12所示,透明电极26以及对置电极28都形成为分别与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形状。各透明电极26的端子部35以及各对置电极28的端子28a可分别通过开关42、43选择性地与电源E的阳极侧以及阴极侧连接。开关42、43由驱动器39(参照图3)控制。若端子部35通过开关42电源E的阳极侧连接,并且端子28a通过开关43与电源E的阴极侧连接,则对有机EL元件25对应的线状发光区域30施加正向电压,该线状发光区域30成为发光状态。另一方面,端子部35通过开关42与电极E的阴极侧连接,并且,端子28a通过开关43与电源E的阳极侧连接时,在有机EL元件25的对应的线状发光区域30上施加反向偏置电压,该线状发光区域30成为非发光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与各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有机EL元件25的部分,以使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同步地依次进行发光,并且,位于该线状发光区域30的正上方的液晶16的部分的驱动数据改写期间成为非发光状态。如图13的上方所示,在无反向偏置电压的情况下,在非发光状态下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地电平的电压(GND),在发光状态下,施加预定的电压Vf。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的下方所示,在发光状态下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预定的电压Vf,在非发光状态下,施加反向偏置电压-Vf。因此,在表面上整个面发光的状态下,能够不降低亮度地对有机EL元件25的各线状发光区域30施加反向偏置电压,能够延长有机EL元件25的寿命。
然后,参照图14以及图15对为了不减少有机EL元件25的发光时间、延长有机EL元件25的寿命而可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反向偏置电压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可对施加到各有机EL元件25的电压进行脉冲宽度调制控制(PWM控制),这点不同。并且,对与图12以及图13的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付以同一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在各开关42与端子部35之间设置开关元件44,在各开关43与端子28a之间设置开关元件45。如图15的下方所示,由驱动器39控制开关元件44、45,以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将地电平作为中心值的正弦波状的电压。并且,在图15中,施加电压Vf不是有机EL元件25发光所需的阈值电压,而是施加时的最大电压,有机EL元件25在比Vf低的施加电压下进行发光。
在对各有机EL元件25交替地施加反向偏置电压与正向电压的结构中,如图12以及图13的所述实施方式所示,在施加电压为矩形形状的波形时,因为施加到有机EL元件25上的电场剧烈变化,所以,存在加快元件恶化的可能。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对有机EL元件25的各线状发光区域30施加正弦波形状的电压,所以,施加到有机EL元件25上的电场不会剧烈变化。因此,能够进一步延长有机EL元件25的寿命。
作为为了不减少有机EL元件25的发光时间、延长有机EL元件25的寿命而可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反向偏置电压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垂直扫描回线期间(Vertical Blanking Period),对有机EL元件25的各线状发光区域30施加反向偏置电压。垂直扫描回线期间意思是对一帧数据完成垂直扫描后到下一帧数据的垂直扫描开始的期间。因为该期间为短时间,所以,即使所有的线状发光区域30都成为非发光状态,也不能被人眼识别。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明电极26以及对置电极28的一个可以是固体电极,对于形成为固体电极的一侧的电极只设置一个开关。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定期地对有机EL元件25的各线状发光区域30施加反向偏置电压,所以,有机EL元件25的寿命延长。此外,与所述两个实施方式相比较,开关数目较少,结构简单。
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反向偏置电压时期,可以是有机EL元件25的非发光状态时,可以是有机EL元件25的非发光状态期间的任意时期。此外,在反向偏置电压为矩形形状的波形的情况下,不限于在施加反向偏置电压的状态下保持到向发光状态切换时期的结构。例如,可以比向发光状态的切换时期更前将施加电压切换为地电平,然后,进行向发光状态的切换。
然后,参照图16(a)、图16(b)对能够使由邻接的两个线状发光区域30夹持的非发光区域引起的暗线不显著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对与图1~图5的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付以同一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6(a)所示,在设置有有机EL元件25的衬底24的面上,在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即不存在有机EL元件25的部分上,设置与线状发光区域30平行延伸的V字形槽46。V字形槽46的壁面46a形成为光学研磨面或者镜面。设置V字形槽46,以使从对应于线状发光区域30的衬底24的部分出射的光的明亮度(亮度)和从被线状发光区域30夹持的衬底24的部分出射的光的明亮度(亮度)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有机EL元件25发光,来自有机EL元件25的光入射到透明的衬底24上。因为有机EL元件25是各向同性的,所以,从有机EL元件25出射的光的一部分倾斜地入射到衬底24上。并且,如图16(a)所示,倾斜入射到衬底24上的光的一部分在V字形槽46的壁面46a上反射,向与衬底24的出射面正交的方向前进。因此,从与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对应的衬底24的部分也出射具有与从对应于线状发光区域30的衬底24的部分出射的光相同的亮度的光。因此,能够抑制在与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对应的照明装置13的部分上可识别暗线的情况。并且,与可识别暗线的结构相比较,显示质量提高。
将V字形槽46的壁面46a形成为光学研磨面或者镜面。因此,与未将V字形槽46的壁面46a形成为光学研磨面或者镜面的情况相比较,散射、吸收等引起的光的衰减较少。因此,在V字形槽46上反射、从衬底24的光出射侧出射的光的量增加,能够有效地利用从有机EL元件25出射的光。V字形槽46的开口宽度可以不正确地与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间的间隔对应,也可以相对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间的间隔稍宽、或者稍窄。
如图16(b)所示,也可以在未设置有机EL元件25的衬底24的面上,在与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对应的部分设置V字形槽46。此时,从有机EL元件25倾斜入射到衬底24、朝向V字形槽46前进的光的一部分出射到V字形槽46内,能够抑制在与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对应的照明装置13的部分可识别暗线的情况。衬底24的折射率约是1.5、空气的折射率是1,所以,出射角比从衬底24向槽46内的入射角大。因此,如图16(a)所示,优选在设置有有机EL元件25的衬底24的面上设置V字形槽46。并且,也可以在衬底24的两面上设置V字形槽46。
然后,参照图17(a)、图17(b)对能够使由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夹持的非发光区域引起的暗线不显著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对与图16(a)、16(b)的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付以同一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7(a)所示,在与设置有有机EL元件25的面相反侧的衬底24的面上,在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的部分,以沿着线状发光区域30延伸的方式设置光散射部47。光散射部47包括V字形的槽47a以及收纳在槽47a内的光散射构件47b。光散射构件47b例如使用在透明树脂中分散折射率与该树脂不同的粒状体或者粉状体的材料。粒状体或者粉状体只要不吸收光、具有对光进行反射或者折射的功能即可,不需要透明。粉状体或者粒状体例如由树脂或者陶瓷形成。
光散射构件47b不限于在透明树脂中分散粒状体或者粉状体的结构,也可以是在透明树脂中存在气泡的结构或者是通过激光照射在透明的树脂内部形成缺陷或者折射率与周围不同的部分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机EL元件25发光时,从有机EL元件25出射的光的一部分倾斜地入射到衬底24上。并且,如图17(a)所示,倾斜入射到衬底24上的光的一部分在光散射部47上散射,一部分向与衬底24的出射面正交的方向前进。因此,光不仅从与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衬底24的部分出射,也从与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对应的衬底24的部分出射。因此,能够抑制在与邻接的两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对应的照明装置13的部分上可识别暗线的情况。
如图17(b)所示,代替以与衬底24不同的材质构成光散射部47的结构,可以作成在衬底24上直接设置光散射部48的结构。光散射部48由通过激光照射形成在衬底24内部的缺陷或者折射率与周围不同的部分构成。此时,从有机EL元件25倾斜入射到衬底24上的光的一部分也在光散射部48上散射,一部分向与衬底24的出射面正交的方向前进。因此,光也从与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对应的衬底24的部分出射。因此,能够抑制与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对应的照明装置13的部分上可识别暗线的情况。
然后,参照图18对能够使由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夹持的非发光区域引起的暗线不显著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并且,对与图1~图5的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付以同一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8所示,在与设置有有机EL元件25的面相反侧的衬底24的面上,贴付光扩散片49。此外,在照明装置13与液晶面板12之间设置两枚棱镜片50。光扩散片49使用如下结构:在液晶显示装置使用的公知的结构,例如,在透明的树脂内分散折射率与树脂不同的粒状体的结构。两枚棱镜片50分别具有顶角为90°的多个棱镜,这些棱镜的延伸方向在两棱镜片50上相互正交。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衬底24的光出射侧贴付光扩散片49,所以,从有机EL元件25入射到衬底24并从衬底24的出射面出射的光在通过光扩散片49时扩散(散射)。因此,光也从与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对应的衬底24的部分出射。经光扩散片49出射后的光由棱镜片50聚光,对液晶面板12进行照明。因此,能够抑制在与邻接的线状发光区域30之间对应的照明装置13的部分上可识别暗线的情况。
作为棱镜片50,可以使用具有顶角为90°以外的棱镜的棱镜片,或者,也可以只使用一枚棱镜片50。此外,也可以不使用棱镜片50而只使用光扩散片49。
如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使各线状发光区域30的亮度大致相等的方法不限于如下方法:在一帧中各进行一次各对置电极28从导通到截止以及从截止到导通的切换,根据导通状态的时间长度对亮度进行调整。例如,如图19所示,可以作成如下结构:在一帧中的该对置电极28的导通期间内进行PWM调光控制。图19是表示针对序号1~序号3表示的对置电极28的施加电压的供给状态的图。此时,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实施线状发光区域30的亮度的调整,能够进一步降低透明电极26内部电阻引起的亮度不均。
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将显示画面的数目切换为一个画面和两个画面的结构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也可以设置两个面状发光区域,分别按照每个面状发光区域以每多列的方式设置线状发光区域3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与其他的面状发光区域的线状发光区域30独立地控制各面状发光区域的线状发光区域30。此时,在只使用单侧的画面的状态下,不需要进行无用的照明,能够降低功耗。显示画面也可以是3个以上。
在液晶面板12的画面大、一帧期间进行垂直扫描的像素电极17的列数较多的显示装置中,采用在垂直扫描方向将画面分割为多个、并按照每个分割后的各区域同时进行垂直扫描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照明装置13中,分别与其对应地将发光区域分割为多个。并且,对分割后的每个各区域同时控制对置电极28的导通状态,以使线状发光区域30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同步地依次进行发光。
代替在稳定状态下多个线状发光区域30同时成为发光状态的结构,可以作成一个线状发光区域30依次成为发光状态的结构。
作为调整显示画面的亮度的方法,代替对向有机EL元件25供给的电源电压进行调整的结构,可以作成能够改变在稳定状态下同时成为发光状态的线状发光区域30的数目的结构。例如,在低亮度的情况下,控制线状发光区域30使其以每一个的方式依次成为发光状态,在高亮度的情况下,控制线状发光区域30使其以每多个的方式依次成为发光状态。
对置电极28不限于在发光时可对多个列的像素电极17照射照明光的宽度,作为可对一列像素电极17照射照明光的宽度,可以作成与液晶16的垂直扫描1∶1同步地切换为发光状态与非发光状态的结构。
对置电极28的宽度不限于全部相同,可以作成不同的宽度的对置电极28混存的结构。但是,相同宽度结构方在对置电极28的占空比(导通、截止时期)的控制或者对置电极28的导通期间内的PWM调光控制方面更容易。
在构成有机EL元件25的一对电极中,也可以由不具有反射光的功能的材质构成对置电极28。
衬底14、15、24不限于玻璃,可以是透明的树脂衬底或者薄膜。
发光层33不限于白色发光层,可以使用蓝色发光层。此时,作为滤色片20使用具有色变换层的滤色片,由此,透过滤色片20之后的光成为对应于R(红)、G(绿)、B(蓝)像素的颜色的光。因此,与白色发光层的情况相同,能够以同一颜色的发光层再现所希望的颜色。
透明电极26可以作成如下结构:只在液晶16的垂直扫描方向的一个端部上设置端子部35。此时,进行控制,以使对置电极28中的越是接近端子部35的对置电极28占空比越小、越是远离端子部35的对置电极28占空比越大。即,进行控制以使电流密度大的对置电极28占空比小、电流密度小的对置电极28占空比大。因此,各线状发光区域30的亮度大致相同,能够抑制亮度不均。但是,如所述实施方式所示,在两端部设置端子部35的结构容易控制。
在透明电极26由固体电极构成、对置电极28形成为与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形状的有机EL元件25的情况下,透明电极26的端子部35可以设置在与设置有端子28a的衬底24的边相同的边上。端子部35可以设置在两侧的边上,也可以设置在单侧的边上。此时,例如,如图21(a)所示,将透明电极26的端子部35形成得较长,并且,在接近端子部35上的有机层27的部分上设置绝缘膜51。对置电极28在绝缘膜51上设置有端子28a。此外,如图21(b)所示,可以作成如下结构:在绝缘膜51上设置对置电极28的电极延伸部28b,在绝缘膜25上以与电极延伸部28b电连接的方式设置对置电极28的端子28a。作为端子28a的材质,使用比对置电极28的材质难生锈的材质,例如使用与透明电极26相同的材质。若将透明电极26的端子部35以及对置电极28的端子28a设置在衬底24的相同的边上,通过柔性印刷衬底(FPC)连接端子部35以及端子28a时,能够减少FPC数目。因此,能够谋求低成本化、安装操作容易化、小型化。
在对置电极28由固体电极构成、透明电极26形成为与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形状的有机EL元件25的情况下,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可以将端子28a设置在与设置有端子部35的衬底24的边相同的边上。端子28a可以设置在两侧的边上,也可以设置在单侧的边上。
液晶面板12可以是不具有滤色片20的黑白显示面板。
液晶面板12是黑白显示用或者单色显示用的情况下,构成照明装置13的EL元件不限于具有进行白色发光的发光层33的EL元件,可以是具有以其他颜色进行发光的发光层的EL元件。
在各线状发光区域30的非发光状态下,即使不是对有机EL元件25施加反向偏置电压的结构,也可以将第一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透明电极26)以及第二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对置电极28)这二者形成为与线状发光区域30对应的线状。
在使用由体积电阻率比配置在液晶面板12侧的透明电极26的体积电阻率大的材质形成的对置电极28的情况下,将透明电极26作成线状,将对置电极28作成固体电极。
照明装置13不限于底部发光型,也可以作成从与衬底相反侧出射光的顶部发光型。此时,衬底可以不是透明的。
照明装置13可以作成具有代替有机层27使用无机EL层的无机EL元件作为EL元件的结构。此时,与使用有机EL元件25的情况不同,不需要用于保护有机EL元件25不受水分或氧侵蚀的保护单元。

Claims (16)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使用具有由EL元件构成的面状发光区域的照明装置作为背光源,其中
所述面状发光区域由在与液晶的垂直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状发光区域构成,通过来自控制装置的指令信号,将所述多个线状发光区域切换控制为发光状态与非发光状态,以使与液晶的垂直扫描同步地依次进行发光,控制该线状发光区域,以使至少在位于正上方的液晶的部分的驱动数据改写期间成为非发光状态。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线状发光区域从发光状态切换为非发光状态时,与切换为非发光状态的该线状发光区域交替地切换为发光状态的其他线状发光区域变为发光状态后,该线状发光区域切换为非发光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EL元件具有发光层和以夹持所述发光层的方式配置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具有比所述第二电极大的体积电阻率,并且在所有的线状发光区域上由共同的固体电极构成,所述第二电极分别形成为与所述线状发光区域对应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液晶的垂直扫描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具有端子部,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第二电极,以使针对所述第二电极的占空比越接近所述端子部越小。
5.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端子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个端部或者两端部上。
6.如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根据来自所述控制装置的指令,在一帧中的所述第二电极的导通期间内对该各第二电极进行PWM调光控制。
7.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EL元件具有发光层和以夹持所述发光层的方式配置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具有比所述第一电极小的体积电阻率,并且,在所有的线状发光区域上由共同的固体电极构成,所述第一电极分别形成为对应于所述线状发光区域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7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还具有以与所述照明装置对置的方式配置的液晶面板,所述第一电极透明,并且,配置得比所述第二电极更靠近液晶面板。
9.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8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EL元件是具有由有机EL材料的薄膜构成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
10.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有机EL元件在从非发光状态切换控制为发光状态时,从施加比发光所需电压低的电压的状态切换为施加发光所需的电压的状态。
11.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有机EL元件在从非发光状态切换控制为发光状态时,提供比发光所需电压高的电压或者比发光所需电流大的电流。
12.如权利要求9~权利要求11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有机EL元件在非发光状态下施加反向偏置电压。
13.如权利要求9~权利要求12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有机EL元件进行白色发光,液晶面板具有滤色片。
14.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各线状发光区域形成为能够同时对多个列的线依次扫描的像素电极进行照明的宽度。
15.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在稳定状态下对所述线状发光区域进行控制,以使多个同时成为发光状态。
16.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15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将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帧时间设为Tf、将液晶的响应时间设为Tr、将所述线状发光区域的行数设为N、将所述线状发光区域的同时点亮行数设为n时,所述Tf、Tr、N、n满足如下关系。
    {(Tf/N)+Tr}+(Tf/N)×n≤Tf
CN2005800263843A 2004-08-05 2005-05-20 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937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29909 2004-08-05
JP229909/2004 2004-08-05
PCT/JP2005/009254 WO2006013667A1 (ja) 2004-08-05 2005-05-20 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93727A true CN1993727A (zh) 2007-07-04
CN1993727B CN1993727B (zh) 2010-06-02

Family

ID=35786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2638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93727B (zh) 2004-08-05 2005-05-20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309593A1 (zh)
EP (1) EP1775710A4 (zh)
JP (1) JP4130969B2 (zh)
KR (1) KR100851273B1 (zh)
CN (1) CN1993727B (zh)
TW (1) TWI322292B (zh)
WO (1) WO20060136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8664B (zh) * 2009-08-11 2013-09-11 立體顯示器以及顯示器
US8508526B2 (en) 2006-08-16 2013-08-1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tereo display and display
JP5328164B2 (ja) * 2008-01-24 2013-10-30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EP2474202A4 (en) * 2009-09-02 2013-10-02 Scobil Ind Corp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KR20120060612A (ko) * 2010-12-02 2012-06-12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입체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KR101721611B1 (ko) 2013-04-30 2017-03-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표시장치, 데이터 드라이버 및 터치 패널 표시장치의 구동방법
US20170358635A1 (en) * 2014-10-21 2017-12-14 Konica Minolta, Inc. Display device
JPWO2016063846A1 (ja) * 2014-10-21 2017-08-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WO2019151171A1 (ja) * 2018-01-30 2019-08-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調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553107B1 (ko) 2018-07-25 2023-07-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영상 표시 방법
JP7307535B2 (ja) * 2018-10-26 2023-07-12 シーシーエス株式会社 Oled駆動システム
US11676548B2 (en) * 2019-08-20 2023-06-13 Shenzhen Tcl New Technology Co., Ltd. Light source unit,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2019A (en) * 1987-09-25 1989-03-28 Citizen Watch Co Ltd Matrix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H0442211A (ja) * 1990-06-08 1992-02-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4219997B2 (ja) * 1997-06-18 2009-02-04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有機el駆動回路
GB9813326D0 (en) * 1998-06-19 1998-08-19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Backlit displays
JP3737889B2 (ja) * 1998-08-21 2006-01-2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駆動方法
JP2000321551A (ja) 1999-05-13 2000-11-24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3688574B2 (ja) * 1999-10-08 2005-08-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光源装置
JP2001166280A (ja) * 1999-12-10 2001-06-22 Ne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JP2001296837A (ja) * 2000-04-13 2001-10-26 Toray Ind Inc 電流制御型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JP2002006766A (ja) 2000-06-23 2002-01-11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US7369114B2 (en) * 2000-09-12 2008-05-06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2002189451A (ja) * 2000-09-12 2002-07-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表示装置
JP2002099256A (ja) * 2000-09-25 2002-04-05 Toshiba Corp 平面表示装置
JP2002296588A (ja) * 2001-03-29 2002-10-09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とその駆動方法
JP3850241B2 (ja) * 2001-07-19 2006-11-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03032288A1 (fr) * 2001-10-05 2003-04-17 Nec Corporation Appareil d'affichage, systeme d'affichage d'image, et terminal utilisant ce systeme et cet appareil
JP3780952B2 (ja) * 2002-01-31 2006-05-3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70042193A (ko) 2007-04-20
CN1993727B (zh) 2010-06-02
TWI322292B (en) 2010-03-21
KR100851273B1 (ko) 2008-08-08
EP1775710A1 (en) 2007-04-18
EP1775710A4 (en) 2009-08-05
TW200606503A (en) 2006-02-16
WO2006013667A1 (ja) 2006-02-09
JP4130969B2 (ja) 2008-08-13
US20080309593A1 (en) 2008-12-18
JPWO2006013667A1 (ja) 2008-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93727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264042C (zh) 图像显示装置和投影机
CN1151402C (zh) 彩色场顺序驱动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和方法
CN200944140Y (zh) 一种平直波导显示器面板
US8330708B2 (en) Display device
CN1628262A (zh) 用于进行时间分割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和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单元
CN1928638A (zh) 液晶显示器及控制该液晶显示器的方法
CN1769989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驱动装置
CN1639619A (zh) 光学元件、背光组件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691116A (zh) 电路、其驱动方法、电光学装置以及电子机器
CN1776497A (zh) 背光装置、驱动背光的方法、以及液晶显示设备
CN101057175A (zh) 背后照明装置
CN1760735A (zh) 线光源和使用其的背光单元
CN101059937A (zh) 电光学装置、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811890A (zh) 显示面板组件以及具有该组件的显示装置
CN1758116A (zh) 白光产生单元、背光组件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273641A (zh) 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886015A (zh) 使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器件
CN1580881A (zh) 像素结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KR20050107033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646974A (zh) 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组件
CN1791298A (zh) 照明设备、液晶显示设备、移动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862647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303457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288479C (zh) 亮度提高光导板及使用该光导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Termination date: 201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