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8194A - 印刷机输墨装置的油墨输送路径的转换方法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机输墨装置的油墨输送路径的转换方法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78194A
CN1978194A CNA2006101640867A CN200610164086A CN1978194A CN 1978194 A CN1978194 A CN 1978194A CN A2006101640867 A CNA2006101640867 A CN A2006101640867A CN 200610164086 A CN200610164086 A CN 200610164086A CN 1978194 A CN1978194 A CN 19781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k
black path
print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640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or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mor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ori Corp filed Critical Komor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78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81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14Applications of messenger or other moving transfer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30Arrangements for tripping, lifting, adjusting, or removing inking rollers; Supports, bearings, or forks therefor
    • B41F31/304Arrangements for inking roller bearings, forks or supports
    • B41F31/308Swinging b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3/00Indicating, counting, warning,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B41F33/0027Devices for scanning originals, printing formes or the like for determining or presetting the ink supply

Landscapes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印刷机输墨装置的油墨输送路径的转换方法与装置,能根据印刷图样条件在印刷开始前自动的将给墨路径转换到能给各着墨辊以最佳的油墨供给比,而可经常地生产出高质量的印刷物、缩短准备时间与减少印损的纸张。印刷机的输墨装置将墨斗(1)中储存的油墨从多个墨辊构成的给墨路径供给印版,同时具有通过移动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而将上述给墨路径转换到第一给墨路径与第二给墨路径的匀墨辊(4e),具有求出沿左右方向分割成的待印刷图样的多个范围的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求出邻接范围的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将此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与该给墨路径转换用的第一基准值比较,根据此比较结果将匀墨辊(4e)转移到上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控制装置。

Description

印刷机输墨装置的油墨输送路径的转换方法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胶印机、凹版印刷机、照相凹板印刷机等的输墨装置中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胶印机的输墨装置是把墨斗中存储的油墨依照墨斗辊→引墨辊→匀墨辊→串墨辊→着墨辊的顺序,将油墨转移到上述辊列内,将油墨供给卷绕于印版滚筒周面的印版上,由印刷部对纸施加印刷(图样)。
但在上述输墨装置中是不问图样如何,都是相对于多个着墨辊按通常确定的比率供给油墨,经过转移油墨的给墨路径进行印刷。
于是如图5所示,当图样面积(图中的阴影区)在纸宽的方向上是均匀的而对印版供给的润湿水量过多时(参看图5(a)),就会发生颜色不均匀等印刷缺陷,而当图样面积在纸宽方向上不均匀一时(参看图5(b)),特别是在e部就会发生浓度增强的叠影的印刷缺陷。
为此,过去如特许文献1中所示那样,操作员对将印刷的图样进行确认,对于在易发生叠影的纸宽方向上图样的面积比有很大不同的图样的情形,便由手动将转换辊配装于设定的串墨辊之上,通过给水侧的着墨辊供给较多的油墨,这样地来排列不易发生叠影的墨辊;而对于在易发生颜色不均匀的纸宽方向上图样的面积比为均匀的图样情形,则由手动将转换辊从上述设定的串墨辊上脱开,通过给水侧的着墨辊供给较少的油墨,这样地来排列不易发生颜色不匀的墨辊。
[特许文献1]特开平9-272196号公报
但在特许文献1公开的输墨装置中,由于是通过操作员的判断由手动进行转换,在增加操作员的负担同时还导致设备运转率低,此外当发生忘记转换、发生在开始印刷后即进行转换时,就会进一步降低设备运转率,而且浪费印刷资源,这是第一个问题。
再有,对于从总体上看图样面积比小的情形,当把转换辊配装到前述的串墨辊上时,在给水侧的着墨辊供给有较多的油墨后。输墨装备内过剩的润湿水会溢流,产生使油墨乳化的问题。而且使操作员判断困难,增加操作员的负担,导致设备运转率降低,还会发生转换错误和开始印刷后即转换,进一步降低设备运转率与进一步浪费印刷资源,这是第二个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印刷机的这样的输墨装置中的油墨输送路径的转换方法与装置,它们能根据印刷图样条件于印刷开始前自动进行转换到给予各着墨辊以最佳的供墨比率的给墨路径,经常能生产高质量的印刷物,缩短印刷准备时间和减少印损的纸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具有将墨斗中储存的油墨从多个墨辊构成的给墨路径供给印版的同时,通过移动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而将上述给墨路径转换到第一给墨路径与第二给墨路径的转换辊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
求出分割成在左右方向的待印刷图样的多个范围的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
求出邻接范围的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的差;
将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的差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的第一基准值比较;
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给墨路径;而当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是在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到上述第一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还在于:
在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还具有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在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还在于:
求出待印刷的图样全部的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求出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总计值;
将上述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合计值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的第二基准值比较;
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或上述第二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第二给墨路径不易发生叠影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合计值在第二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还在于:
在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还具有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二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还在于:
上述分割为左右方向的多个范围是对应于墨斗键的范围。
还另有这样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此印刷机输墨装置具有:将储存于墨斗中的油墨从墨斗键与墨斗辊的隙间供给此墨斗辊,再将供给于此墨斗辊的油墨经由多个墨辊构成的给墨路径供给印版,通过移动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将上述给墨路径转换为第一给墨路径与第二给墨路径的转换辊,其特征在于:
求相邻墨斗键开口量的差;
将上述墨斗键开口量的差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第三基准值比较;
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路径;
当上述墨斗键的开口量差在上述第三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还在于:
在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还具有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墨斗键开口量之差在上述第三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还在于:
对各种颜色求出所有墨斗键的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
将上述各种颜色的所有墨斗键的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第四基准值比较;
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还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各种颜色所有的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四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还在于,
在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还具有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各种颜色所有的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四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此外,上述方法的特征在于:
对各种颜色进行上述的处理。
为了达到前述目的。本发明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具有将墨斗中储存的油墨从多个墨辊构成的给墨路径供给印版的同时,通过移动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而将上述给墨路径转换到第一给墨路径与第二给墨路径的转换辊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包括有控制装置,此控制装置:
求出沿左右方向分割成的待印刷图样的多个范围的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求出邻接范围的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将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的第一基准值比较,再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在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使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
在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还具有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在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使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控制装置求出待印刷的图样全部的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求出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将上述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图样的平均值或总计值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的第二基准值比较;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第二给墨路径不易发生叠影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是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合计值在第二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
在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还具有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二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分割为左右方向的多个范围是对应于墨斗键的范围。
另有这样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此印刷机输墨装置具有:将存储于墨斗中的油墨从墨斗键与墨斗辊的隙间供给此墨斗辊,再将供给于此墨斗辊的油墨经由多个墨辊构成的给墨路径供给印版,通过移动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将上述给墨路径转换为第一给墨路径与第二给墨路径的转换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控制装置,此控制装置:
求出相邻墨斗键开口量的差,将上述墨斗键开口量的差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第三基准值比较,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墨斗键的开口量差在上述第三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中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
在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还具有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墨斗键开口量的差在第三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使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中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各种颜色求出所有墨斗键的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且将上述各种颜色的所有墨斗键的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第四基准值比较,同时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中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各种颜色所有的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四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中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
在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还具有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的印刷机输墨装置中: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各种颜色所有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四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中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对各种颜色作上述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本发明,能在印刷开始前自动地进行给墨路径的转换,以对应印刷图样条件给各个着墨辊以最佳的油墨供给比例,由此常可以生产高质量的印刷品、缩短印刷准备时间和减少印损的纸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输墨装置中辊的排列的说明图。
图2是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展开平面的断面图。
图3是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邻接的墨斗键的图样面积比之差Dt与图样面积比平均值Dav的说明图。
图5是具有不同图样的印刷物的说明图。
图6-a是油墨供给墨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6-b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7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8是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9-a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9-b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9-c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0-a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0-b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1-a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1-b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2-a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2-b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3是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4-a是示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14-b是示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15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16是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17-a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7-b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7-c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8-a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8-b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8-c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9-a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9-b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0a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0b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1是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2-a是示明本发明实施例3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22-b是示明本发明实施例3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23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24是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25-a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5-b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5-c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5-d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5-e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6-a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6-b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6-c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7-a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7-b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8是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29-a是示明本发明实施例4的转换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29-b是示明本发明实施例4的转换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30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31-a是转换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31-b是转换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31-c是转换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31-d是转换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31-e是转换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32是转换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33是墨斗键的开口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墨斗;          2墨斗辊;                                3引(传)墨辊;
4a~4g匀墨辊;   5a~5c串墨辊(ink ocsillating roller);   6a~6c着墨辊;
7印版滚筒;      8给水装置;                              8a水斗辊;
8b引水辊;       8c往复辊;                               8d着水辊;
10左、右两机架; 11轴承箱;                               12第一杆;
13a、13b凸缘;   14轴承盖;                               15第二杆;
16轴承盖;       17偏心盒;                               18转换杆;
19螺母;         20柱螺栓销;                             21调整螺钉;
22捏手;         23柱螺栓梢;                             24缩螺簧;
25-1第一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
25-M第M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
25销;           26支承杆;                               30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
30A转换控制装置;31CPU;32RAM;33ROM;
34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图样面积比的IRS值IRS存储用存储器;
35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IRam存储用存储器;
36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2基准值R2m存储用存储点;
37转换辊着(throw-on,接触)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
38各油墨色ICm对应的图样面积比-墨斗键开口量变换表存储用存储器;
39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各墨斗键开口量Kmn2存储用存储器;
40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
41各油墨色ICm对应的基准墨斗辊转动量Rm存储用存储器;
42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存储用存储器;
43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序号UNm存储用存储器;
44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存储用存储器;
45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存储用存储器
46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
47计数值N1存储用存储器;
48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之差(IRm(n1-1)-IRmn1)存储用存储器;
49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之差的绝对值|IRm(n1-1)-IRmn1|存储用存储器;
50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Im存储用存储器;
51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存储用存储器;
52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   53、54输入/输出装置;
55接口;    56总线(BUS);  57输入装置;
58显示器;  59输出装置;
60-1第一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汽缸用阀;
60-M第M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汽缸用阀;
62-1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
62-(M×N)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
63-1第一(印刷机组)墨斗键转动量控制装置;
63-M第M(印刷机组)墨斗键转动量控制装置;
64CPU;65RAM;66ROM;
67所接收的墨斗键开口量Kmn存储用存储器;
68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
69计数器的计数值存储用存储器;
70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
71输入/输出装置;72接;73总线(BUS);
74墨斗键驱动用马达;75墨斗键驱动用马达;
76墨斗键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77计数器;
78CPU;79RAM;80ROM;
81所接收的墨斗键转动量Rm存储用存储器;
82作为目标的墨斗键转动量存储用存储器;
83输入/输出装置;84接口;85总线(BUS)
86墨斗辊驱动用马达;87墨斗辊驱动用马达用马达驱动器;
88墨斗辊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
89F/V变换器;90A/D变换器;
91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图样面积平均值IAam存储用存储器;
92墨斗键对应范围的面积IAmax存储用存储器;
93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存储用存储器;
94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之差(IAm(n1-1)-IAmn1)存储用存储器;
95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之差的绝对值|IAm(n1-1)-IAmn1|存储用存储器;
96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图样面积的总计值IAs存储用存储器;
97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的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
98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平均值Kam存储用存储器;
99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Km(n1-1)-Kmn1)存储用存储器;
100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的绝对值|Km(n1-1)-Kmn1|存储用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附图通过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与转换装置。
实施例1
图1是示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输墨装置中辊的排列的说明图。图2是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展开平面的断面图。图3是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邻接的墨斗键的图样面积比之差Dt与图样面积比平均值Dav的说明图。图5是具有不同图样的印刷物的说明图。图6-a与6-b都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框图。图7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框图。图8是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图9-a、9-b、9-c、10-a、10-b、11-a、11b都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图12-a与12-b都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流程图,图13是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如图1所示,将墨斗1中所贮的油墨供给于印版滚筒7的版面(印版)上的辊列包括墨斗辊2、引墨辊3、匀墨辊4a-4g、串墨辊5a-5c与着墨辊6a-6c。此外,图中的8由水斗辊8a、引水辊8b、往复辊8c与着水辊8d等构成。是用来将润湿水供给印版滚筒7版面中非画线部的给水装置。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经常与串墨辊5a跟前的匀墨辊4d对接的匀墨辊4e构成为可相对于其紧后的串墨辊5b离合,即成为具有所谓转换辊的功能。
当上述匀墨辊4e以预定的压力接触(对接;第一位置)串墨辊5b时,到给水装置8一侧的着墨辊6b、6c特别是到6c的给墨路径长度变短,于是有较多的油墨供给着墨辊6b、6c而特别是6c(亦即将更多的油墨供给给水装置8一侧的着墨辊6b、6c的给墨路径:第一给墨路径),而当脱离开串墨辊5b(非对接:第二位置)时,到给水装置8一侧的着墨辊6b、6c的给墨路径的长度变长,从而将较少的油墨供给着墨辊6b、6c特别是6c(亦即是将较少的油墨供给给水装置8一侧的着墨辊的给墨路径:第二给墨路径)。
上述匀墨辊4e的转换装置如图2与3所示,首先在印刷机的左、右两机架10(图中只示明左侧)通过轴承箱11将串墨辊5a的两端轴部支承成自由转动且可沿轴向自由滑动。
在上述串墨辊5a的两端轴部上分别置放于形成Y字状的第一杆12的基端部,此第一杆12一方(图3中右方)的顶端部通过为凸缘13a、13b以及为该凸缘作轴支承的轴承盖14,将匀墨辊4d的两端轴部作自由转动地轴支承。
在上述凸缘13b的外周上自由转动地支承着第二杆15的中间部(图3中左右方向)。此第二杆15的一端部(图3中右侧的)上通过轴承盖16对作为转换轴的匀墨辊4e的两端轴部作可自由转动的轴支承。
另一方面,上述第一杆12另一方(图3中左方)的顶端部上以制止拔出的方式贯插着偏心套筒17,在靠近其外周的外端附着转换杆18的底端,而在内周轴孔中从内端侧贯通地插设可自由转动且防止拔出的带螺帽19的柱状螺栓销20。
上述螺帽19设置成与柱状螺栓销20的轴心正交,在螺合到此螺帽19上的带捏手22的调节螺钉21的顶端侧贯通柱状螺栓销20,同时在上述第二杆15的另一端部(图3中左侧的)上为防止拔出也贯通地插设柱状螺栓销23后,防止了其底端被拔出。然后,在这两个柱状螺栓销20、23之间的调整螺钉21上卷装有压缩螺簧24。
这样,握持捏手22转动调整螺钉21,通过调整螺钉21的轴向移动改变两柱状螺栓销20、23间的距离,由此,第二杆15就能使凸缘13a、13b于中心摆动,调节着匀墨辊4e相对于串墨辊5b的夹持压。
上述转换杆18的顶端部通过销25与气缸25-1的活塞杆的顶端结合,气缸25-1的缸盖部相对于固定地设于上述第一杆12上的支承杆26向下于销26a结合。
然后,为气缸25-1收缩的转换杆18在图3中实线状态下时,匀墨辊4e接触串墨辊5b,相反,为气缸25-1伸张的转换杆18在图3中虚线的状态下时,通过偏心套筒17的偏心转动致调整螺钉向下位移,第二杆15使凸缘13a、13b于中心沿图3中反时针走向转动,而匀墨辊4e便脱离串墨辊5b。此外,上述匀墨辊4e的转换装置在图中未示明的右机架侧取相同的结构。
上述气缸25-1如图6-a、6-b所示,由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进行驱动控制,根据图5所示的印刷图样条件,能在印刷开始前自动转换给墨路径(第一或第二给墨路径),以给各着墨辊6a、6b、6c提供最佳的油墨供给比率。
上述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如图6-a、6-b所示,除CPU31与RAM32和ROM33外,还包括由总线(BUS)56连接的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图样面积比的总计值IRs存储用存储器34,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IRam存储用存储器35、对应于各油墨色ICm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存储用存储器36、转换着墨辊的印刷机组号码存储用存储器37,对应于各油墨色ICm的图样面积比一墨斗键开口量变换表存储用存储器38,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各墨斗键开口量Kmn2存储用存储器39,转换辊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对应于各种油墨色Icm的基准的墨斗辊转动量Rm存储用存储器41,本次印刷中使用的印刷机组数Mmax存储用存储器42,本次印刷中使用的印刷机组序号UNm存储用存储器43,本次印刷中使用的各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存储用存储器44,本次印刷中使用的各印刷机组UNm的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存储用存储器45,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计数值N1存储用存储器47,本次印刷中使用的各印刷机组UNm的(N1-1)号的墨斗键对应的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1)与N1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1的差(IRm(n1-1)-IRmn1)存储用存储器48,本次印刷中使用的各印刷单元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之差的绝对值|IRm(n1-1)-IRmn1|存储用存储器49,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1m存储用存储器50,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存储用存储器51,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以及各输入/输出装置53、54与接口55。
输入/输出装置53上连接键盘与各种开关以及按钮等输入装置57和CRT-与灯等显示器58以及F-D驱动器与打印机等输出装置59。输入/输出装置54上连接着从第一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25-1至第M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25-M分别对应的第一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1至第M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M。
接口55上连接有印刷机控制装置61、从第一(印刷机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至第M(印刷机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M,以及从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至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
印刷机控制装置61控制未图示的输纸部件、第一至第M印刷部件,排纸部件等的印刷机整体。
从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至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如图7所示,除CPU64、RAM65与ROM66之外,所接收的墨斗键开口量Kmn存储用存储器67,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68,计数器的计数值存储用存储器69,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70则与输入/输出装置71以及接口72一起由总线(BUS)73连接。
输入/输出装置71上通过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连接着墨斗键驱动用马达74、通过计数器77连接着墨斗键驱动用马达74内设置的墨斗键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76。墨斗键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76的检测出的信号也输入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中。在接口72上连接着上述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
从第一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至第M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M,如图8所示,除CPU78、RAM79与ROM80外,还有通过母线(BUS)85连接着的接收的墨斗辊转动量Rm存储用存储器81、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存储用存储器82以及输入/输出装置83与接口84。
输入/输出装置83经墨斗辊驱动用马达驱动器87连接墨斗辊驱动用马达86,同时经F/V变换器89与A/D变换器90连接墨斗辊驱动用马达86内设置的墨斗辊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88。墨斗辊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88检测出的信号也输入墨斗辊驱动用马达驱动器87中。接口84上连接有上述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
由于有了上述结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根据图9-a至9c,图10a与10b以及图11-a与图11-b所示工作流程工作。
具体地说,于步骤P1判断输入装置57中油墨预置开关是否ON,若为是,则于步骤P2各存储器初始化。若为否,则于步骤P3通过印刷机控制装置61判断已否输出印刷结束信号,若为是即于步骤P4停止输出给所用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1至60-M的转换信号,返回步骤P1;若为否,即返回步骤P1。
接着,于步骤P5输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以及各印刷机组序号UNm和各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以及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将它们分别存储于存储器42~45后,于步骤P6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再于步骤P7将2写入计数值N1存储用存储器47中。
接着,于步骤P8将本次印刷中使用的M号印刷机组序号UNm从存储器43读入后。于步骤P9将本次印刷中使用的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的墨斗键所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1)从存储器45读入,同时于步骤10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号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从存储器45读入。
然后,于步骤P11计算本次印刷中使用的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的差(IRm(n1-1)-IRmn1),存储于存储器48中,随之于步骤P12计算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的差的绝对值|IRm(n1-1)-IRmn1|,存储于存储器49中。
再于步骤P13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从存储器44读入,随之于步骤P14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m从存储器50读入后,于步骤P15判断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1之差的绝对值|IRm(n1-1)-IRmn1|是否在本次印刷中所有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m以上。
于步骤15为是时,则转换到后述的步骤P22,若为否时则于步骤P16对计数值N1加1,写入存储器47中。
于步骤17将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从存储器51读入后,于步骤P18判断计数值N1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的总数Nmax,若为是时则于步骤P19对计数值M加1,写于存储器46中。若为否时则返回步骤P9。
于步骤P20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后,于步骤P21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使用的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转换到后述的步骤36。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7。
于步骤22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后,于步骤P23将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比的总计值IRs存储用存储器34初始化,然后于步骤P24从存储器45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2。
再于步骤P25将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比的总计值IRs存储用存储器34的值读入后,于步骤26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2与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比的总计值IRs存储用存储器34的值相加,写到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比的总计值IRs存储用存储器34中。
于步骤P27给计数值N2加1,写到存储器52之中后,于步骤P28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的总数Nmax,然后于步骤P29判断计数值N2是否在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的总数Max以上。
于步骤P30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比的总计值IRs存储用存储器34的值后,于步骤P31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然后于步骤P32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去除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比总计值IRs存储用存储器34的值,求出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IRam,存储于存储器35中。
于步骤P33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从存储器36读入后,于步骤P34判断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IRam是否在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的油墨色对应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以上。
于步骤P34为是时,在于步骤P35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号UNm写入转换辊着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37返回步骤19,若为否时则返回步骤P16。
于步骤P36对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写入1。再于步骤37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后,于步骤P38从存储器43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序号UNm。
接着于步骤39从存储器44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于步骤P40从存储器38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对应的图样面积比-墨斗键开口量变换表,然后于步骤P41从存储器45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2。
于步骤P42应用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对应的图样面积比-墨斗键开口量变换表,根据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面积比IRmn2,求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Kmn2,存储于存储器39中。
再于步骤P43对计数值N2加1,写到存储器52上后,于步骤P44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的总数Nmax,在步骤P45判断计数值N2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总数Nmax。
当于步骤P45中为是时,于步骤P46对计数值加1而写到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到步骤P39。
于步骤P47从存储器42读出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后,于步骤P48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的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时于步骤49将转换辊着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37的内容写入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中,若为否则返回到步骤37。
接着,于步骤P50将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中存储的最初印刷机组序号读入后,于步骤P51将转换信号输出给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中存储的最初印刷机组序号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的阀60-1至60-M,然后于步骤P52从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删除最初的印刷机组序号。
于步骤P53检查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的内容后,于步骤P54判断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内是否没有存储的印刷机组序号,若为是时,则于步骤P55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50。
在步骤P56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中后,于步骤P57从存储器43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的M号印刷机组序号UNm,然后于步骤P58从储存器39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Kmn2。
于步骤P59将墨斗键开口量Kmn1发送给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62-(M×N)后,于步骤P60当通过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62-(M×N)发送了接收确认信号,即于步骤P61对计数值N2加1,写到存储器52之中。
于步骤P62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后,在步骤P63判断计数值N2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总数Nmax,若为是则于步骤P64对计数值M加1,写入到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58。
于步骤P65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后,于步骤P66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的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于步骤P67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56。
在于步骤P68从存储器44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后,于步骤P69从存储器41读入本次印刷中所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对应的基准墨斗辊转动量Rm,而后于步骤P70将墨斗辊转动量Rm发送给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63-M。
再于步骤P71通过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63-M发送接收确认信号,而于步骤P72给计数值M加1,写到存储器46中之后于步骤P73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
随后于步骤P74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返回步骤P1,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68。以后重复这种步骤。
从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到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按照图12-a与12-b所示工作流程工作。
具体地说,于步骤P1由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发送墨斗键开口量Kmn2后,于步骤P2接收墨斗键开口量Kmn且存储于所接收的墨斗键开口量Kmn存储用存储器67中,然后于步骤P3将接收确认信号发送给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
于步骤P4将接收的墨斗键开口量Kmn写入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68中后,于步骤P5读入计数器77的计数值,存储于存储器69中,然后于步骤P6根据计数器77的计数值计算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于存储器70中。
于步骤P7判断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与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是否相等,若为是则返回步骤P1,若为否则于步骤P8判断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是否大于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
于步骤P8若为是时则于步骤P9将正转指令输出给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若为否时则于步骤P10将反转令输出给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
于步骤P11读入计数器77的计数值,存储于存储器69后,于步骤P12根据计数器77的计数值计算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于存储器70中。
于步骤P13判断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与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是否相等,若为是则于步骤P14对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输出驱动停止指令后返回步骤P1,若为否便返回步骤P11。以后重复此操作。
此外,第一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至第M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M根据图13所示工作流程工作。
具体地说,于步骤P1从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发送墨斗辊转动量Rm后,于步骤P2接收墨斗辊转动量Rm而存储于所接收的墨斗辊转动量Rm存储用存储器81中,然后于步骤P3对供给量控制装置30发送接收确认信号。
于步骤P4将所接收的墨斗辊转动量Rm写入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存储用存储器82中,存储后于步骤P5从存储器82读入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
于步骤P6将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的转动速度指令输出给墨斗辊驱动用马达驱动器87,返回步骤P1。以后重复此操作。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求出印刷机组的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后,求出邻接墨斗键的图样面积比差Dt(IRm(n1-1)-IRmn1),当此差(绝对值)在一定值(第一基准值R1m:权利要求范围的第一基准值)以上时,即使只有一个的情形(参看图5(b)),匀墨辊4e会自动地接触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多的油墨而难以发生叠影等的给墨路径(第一给墨路径)。相反,在一个也没有的情形(参看图5(a)),匀墨辊4e会自动地脱离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少油墨而不易发生颜色不匀等的给墨路径(第二给墨路径)。
这样,可以减轻操作者的负担,同时提高设备运转率。还由于避免了忘记转换而减少了印刷资源的浪费。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邻接的墨斗键的图样面积比差Dt(IRm(n1-1)-IRmn1)在一定值(第一基准值R1m)以上时,再求出所有图样的图样面积比(IRmn)的平均值,只当求出的平均值Dav(IRam)在一定值(第二基准值R2m:权利要求范围的第二基准值)以上时,匀墨辊4e才自动地接触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多油墨而难以发生叠影等给墨路径(第一给墨路径)。相反,比一定值(第二基准值R2m)小时。匀墨辊4e将自动脱离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少油墨油墨不易乳化的给墨路径(第二给墨路径)。
这样,不需要操作者的判断,在减轻其负担的同时可以避免操作者忘记转换。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转率和减少印刷资源浪费。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图样面积比之差Dt在第一基准值以上以及平均值Dav在第二基准值以上时,匀墨辊4e虽然接触串墨辊5b,但当图样面积比之差Dt大于第一基准值以及平均值Dav大于第二基准值时,也可使匀墨辊4e接触串墨辊5b。
实施例2
图14-a与14-b都是示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框图,图15与16分别是墨斗键开口量与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图17-a、17-b、18-a、18-b、18-c、19-a、19-b都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图20-a、20-b都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图21是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本实施例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相同,因而可参看图1~3而略去重复性说明。
本实施例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如图14-a、14-b所示,除CPU31、RAM32与ROM33之外,对应于各种油墨色ICm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存储用存储器36、转换辊到达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37,各油墨色ICm对应的图样面积比—墨斗键开口量变换表存储用存储器38,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各墨斗键开口量Kmn2存储用存储器39,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各油墨色ICm对应的基准墨斗辊转动量Rm存储用存储器41,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存储用存储器42,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序号UNm存储用存储器43,本次印刷中所有各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存储用存储器44,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am存储用存储器45,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计数值N1存储用存储器47,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1m存储用存储器50,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存储用存储器51,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图样面积平均值IAam存储用存储器91,墨斗键对应范围的面积IAmax存储用存储器92,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存储用存储器93,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之差(IAm(n1-1)-IAmn1)存储用存储器94,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图样面积IA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之差的绝对值|IAm(n1-1)-IAmn1|存储用存储器95与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图样面积总计值IAs存储用存储器96,它们与各输入/输出装置53、54以及接口55一起由总线(BUS)56连接。
输入/输出装置53上连接键盘与各种开关以及按钮等输入装置57和CRT与灯等显示器58以及F-D驱动器与打印机等输出装置59。输入/输出装置54上连接着从第一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25-1至第M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25-M分别对应的第一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1至第M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M。
接口55上连接有印刷机控制装置61、从第一(印刷机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至第M(印刷机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M,以及从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至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
印刷机控制装置61控制未图示的输纸部件、第一至第M印刷部件,排纸部件等的印刷机整体。
从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至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如图15所示,除CPU64、RAM65与ROM66之外,所接收的墨斗键开口量Kmn存储用存储器67,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68,计数器的计数值存储用存储器69,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70则与输入/输出装置71以及接口72一起由总线(BUS)73连接。
输入/输出装置71上通过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连接着墨斗键驱动用马达74、通过计数器77连接着墨斗键驱动用马达74内设置的墨斗键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76。墨斗键驱动用马达周旋转编码器76的检测出的信号也输入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中。在接口72上连接着上述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
从第一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至第M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M,如图16所示,除CPU78、RAM79与ROM80外,还有通过母线(BUS)85连接着的接收的墨斗辊转动量Rm存储用存储器81、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存储用存储器82以及输入/输出装置83与接口84。
输入/输出装置83经墨斗辊驱动用马达驱动器87连接墨斗辊驱动用马达86,同时经F/V变换器89与A/D变换器90连接墨斗辊驱动用马达86内设置的墨斗辊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88。墨斗辊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88检测出的信号也输入墨斗辊驱动用马达驱动器87中。接口84上连接有上述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
由于有了上述结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根据图17-a至17c,图18a至图18c以及图19-a与图19-b所示工作流程工作。
具体地说,于步骤P1判断输入装置57中输墨预置开关是否ON,若为是,则于步骤P2初始化各存储器。若为否,则于步骤P3通过印刷机控制装置61判断已否输出印刷结束信号,若为是即于步骤P4停止输出给所有的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1至60-M的转换信号,返回步骤P1;若为否,即返回步骤P1。
接着,于步骤P5输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ax以及各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以及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Amn,将它们分别存储于存储器42~44及93后,于步骤P6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再于步骤P7将2写入计数值N1存储用存储器47中。
接着,于步骤P8将本次印刷中使用的M号印刷机组序号UNm从存储器43读入后。于步骤P9将本次印刷中使用的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的墨斗键所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1)从存储器93读入,同对于步骤10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号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从存储器93读入。
然后,于步骤P11计算本次印刷中使用的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的差(IAm(n1-1)-IAmn1),存储于存储器94中,随之于步骤P12计算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A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Amn1的差的绝对值|IAm(n1-1)-IAmn1|,存储于存储器95中。
再于步骤P13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从存储器44读出,随之于步骤P14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m从存储器50读入后,于步骤P15判断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1)与N1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1之差的绝对值|IAm(n1-1)-IAmn1|是否大于等于在本次印刷中所有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Im以上。
于步骤15为是时,则转换到后述的步骤P22,若为否时则于步骤P16对计数值N1加1,写入存储器47中。
于步骤17将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从存储器51读入后,于步骤P18判断计数值N1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的总数Nmax,若为是时则于步骤P19对计数值M加1,写于存储器46中。若为否时则返回步骤P9。
于步骤P20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后,于步骤P21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使用的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转换到后述的步骤36。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7。
于步骤22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后,于步骤P23将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的总计值IAs存储用存储器96初始化,然后于步骤P24从存储器93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2。
再于步骤P25将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的总计值IAs存储用存储器96的值读入后,于步骤26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Amn2与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的总计值IAs存储用存储器96的值相加,写到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的总计值IRs存储用存储器96中。
于步骤P27给计数值N2加1,写到存储器52之中后,于步骤P28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的总数Nmax,然后于步骤P29判断计数值N2是否在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的总数Nmax以上。
于步骤P30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的总计值IAs存储用存储器96的值后,于步骤P31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然后于步骤P32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去除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图样总计值IAs存储用存储器的值,求出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图样面积的平均值IAam,存储于存储器91中。
于步骤P33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从存储器36读入后,于步骤P34判断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IAam是否在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的油墨色对应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以上。
于步骤P34为是时,在于步骤P35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号UNm写入转换辊着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37后,返回步骤19,若为否时则返回步骤P16。
于步骤P36时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写入1。再于步骤37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后,于步骤P38从存储器43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序号UNm。
于步骤P39,从存储器92读入与墨斗键对应范围的面积IAmax,再于步骤P40从存储器93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2。
于步骤P41,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2除以墨斗键对应范围的面积IAmax,计算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2,存储于存储器45中后,于步骤P42对计数值N2加1,写于存储器52中。
于步骤43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后,于步骤P44判断计数值N2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总数Nmax,若为是则于步骤P45将1加入计数值M,写于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39。
于步骤46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后,于步骤P47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于步骤P48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37。
于步骤P49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中后,于步骤P50从存储器43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号UNm。
接着于步骤51从存储器44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于步骤P52从存储器38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对应的图样面积比—墨斗键开口量变换表,然后于步骤P53从存储器45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2。
于步骤P54应用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对应的图样面积比-墨斗键开口量变换表,根据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面积比IRmn2,求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Kmn2,存储于存储器39中。
再于步骤P55对计数值N2加1,写到存储器52中后,于步骤P56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的总数Nmax,在步骤P57判断计数值N2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总数Nmax。
当于步骤P57中为是时,于步骤P58对计数值M加1而写到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到步骤P51。
于步骤P59从存储器42读出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后,于步骤P60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的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时于步骤61将转换辊着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37的内容写入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中。若为否则返回到步骤49。
接着,于步骤P62将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中存储的最初印刷机组序号读入后,于步骤P63将转换信号输出给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中存储的最初印刷机组序号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的阀60-1至60-M,然后于步骤P64从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删除最初的印刷机组序号。
于步骤P65检查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的内容后,于步骤P66判断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内是否没有存储的印刷机组序号,若为是时,则于步骤P67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62。
在步骤P68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中后,于步骤P69从存储器43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的M号印刷机组序号UNm,然后于步骤P70从储存器39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Kmn2。
于步骤P71将墨斗键开口量Kmn2发送给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62-(M×N)后,于步骤P72当通过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62-(M×N)发送了接收确认信号,即于步骤P73对计数值N2加1,写到存储器52之中。
于步骤P74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后,在步骤P75判断计数值N2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总数Nmax,若为是则于步骤P76对计数值M加1,写入到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70。
于步骤P77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后,于步骤P78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的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于步骤P79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68。
在于步骤P80从存储器44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后,于步骤P81从存储器41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对应的基准墨斗辊转动量Rm,而后于步骤P82将墨斗辊转动量Rm发送给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63-M。
再于步骤P83通过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63-M发送接收确认信号,而于步骤P84给计数值M加1,写到存储器46中之后于步骤P85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
随后于步骤P86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返回步骤P1,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80。以后重复这种步骤。
从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到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按照图20-a与20-b所示工作流程工作。
具体地说,于步骤P1由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发送墨斗键开口量Kmn2后,于步骤P2接收墨斗键开口量Kmn且存储于所接收的墨斗键开口量Kmn存储用存储器67中,然后于步骤P3将接收确认信号发送给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
于步骤P4将接收的墨斗键开口量Kmn写入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68中后,于步骤P5读入计数器77的计数值,存储于存储器69中,然后于步骤P6根据计数器77的计数值计算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于存储器70中。
于步骤P7判断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与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是否相等,若为是则返回步骤P1,若为否则于步骤P8判断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是否大于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
于步骤P8若为是时则于步骤P9将正转指令输出给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若为否时则于步骤P10将反转令输出给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
于步骤P11读入计数器77的计数值,存储于存储器69后,于步骤P12根据计数器77的计数值计算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于存储器70中。
于步骤P13判断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与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是否相等,若为是则于步骤P14对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输出驱动停止指令后返回步骤P1,若为否便返回步骤P11。以后重复此操作。
此外,第一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至第M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M根据图21所示工作流程工作。
具体地说,于步骤P1从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发送墨斗辊转动量Rm后,于步骤P2接收墨斗辊转动量Rm而存储于所接收的墨斗辊转动量Rm存储用存储器81中,然后于步骤P3对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发送接收确认信号。
于步骤P4将所接收的墨斗辊转动量Rm写入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存储用存储器82中,存储后于步骤P5从存储器82读入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
于步骤P6将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的转动速度指令输出给墨斗辊驱动用马达驱动器87,返回步骤P1。以后重复此操作。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求出印刷机组的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IAmn)后,求出邻接墨斗键的图样面积之差Dt(IAm(n1-1)-IAmn1),当此差(绝对值)在一定值(第一基准值RIm:权利要求范围的第一基准值)以上时,即使只有一个的情形,匀墨辊4e会自动地接触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多的油墨而难以发生叠影等的给墨路径(第一给墨路径)。相反,在一个也没有的情形,匀墨辊4e会自动地脱离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少油墨而不易发生颜色不匀等的给墨路径(第二给墨路径)。
这样,可以减轻操作者的负担,同时提高设备运转率。还由于避免了忘记转换而减少了印刷资源的浪费。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当邻接的墨斗键的图样面积之差Dt(IAm(n1-1)-IAmn1)在一定值(第一基准值R1m)以上时,再求出所有图样的图样面积(IAmn)的平均值,只当求出的平均值IAam在一定值(第二基准值R2m:权利要求范围的第二基准值)以上时,匀墨辊4e才自动地接触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多油墨而难以发生叠影等给墨路径(第一给墨路径)。相反,比一定值(第二基准值R2m)小时。匀墨辊4e将自动脱离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少油墨油墨不易乳化给墨路径(第二给墨路径)。再有,图样面积(IAmn)的平均值(IAam)是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去除图样面积的总计值(IAs)所得到的值,由于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为常值,显然也可以代替图样面积(IAm)的平均值(IAam)而求总计值(IAs),再将此总计值(IAs)与定值(第二基准值R2m)比较。
这样,不需要操作者的判断,在减轻其负担的同时可以避免操作者忘记转换。而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转率和减少印刷资源浪费。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图样面积比之差Dt在第一基准值以上以及平均值Dav在第二基准值以上时,匀墨辊4e虽然接触串墨辊5b,但当图样面积比之差Dt大于第一基准值以及平均值Dav大于第二基准值时,也可使匀墨辊4e接触串墨辊5b。
实施例3
图22-a与22-b都是示明本发明实施例3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框图,图23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框图,图24是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图25-a、25-b、25-c、25-d、25-e、26-a、26-b、26-c都是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图27-a、27-b都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图28是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本实施例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相同,因而可参看图1~3而略去重复性说明。
本实施例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如图22-a、22-b所示,除CPU31、RAM32与ROM33之外,对应于各种油墨色ICm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存储用存储器36、转换辊到达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37,各油墨色ICm对应的图样面积比-墨斗键开口量变换表存储用存储器38,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各墨斗键开口量Kmn2存储用存储器39,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各油墨色ICm对应的基准墨斗辊转动量Rm存储用存储器41,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存储用存储器42,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序号UNm存储用存储器43,本次印刷中所有各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存储用存储器44,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am存储用存储器45,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计数值N1存储用存储器47,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1m存储用存储器50,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存储用存储器51,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97,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平均值Kam存储用存储器98,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Km(n-1)-Kmn1)存储用存储器99,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的绝对值|Km(n1-1)-Kmn1|存储用存储器100,它们与各输入/输出装置53、54以及接口55一起由总线(BUS)56连接。
输入/输出装置53上连接键盘与各种开关以及按钮等输入装置57和CRT与灯等显示器58以及F·D驱动器与打印机等输出装置59。输入/输出装置54上连接着从第一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25-1至第M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25-M分别对应的第一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1至第M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M。
接口55上连接有印刷机控制装置61、从第一(印刷机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至第M(印刷机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M,以及从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至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
印刷机控制装置61控制未图示的输纸部件、第一至第M印刷部件,排纸部件等的印刷机整体。
从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至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如图23所示,除CPU64、RAM65与ROM66之外,所接收的墨斗键开口量Kmn存储用存储器67,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68,计数器的计数值存储用存储器69,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70则与输入/输出装置71以及接口72一起由总线(BUS)73连接。
输入/输出装置71上通过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连接着墨斗键驱动用马达74、通过计数器77连接着墨斗键驱动用马达74内设置的墨斗键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76。墨斗键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76的检测出的信号也输入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中。在接口72上连接着上述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
从第一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至第M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M,如图24所示,除CPU78、RAM79与ROM80外,还有通过母线(BUS)85连接着的接收的墨斗辊转动量Rm存储用存储器81、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存储用存储器82以及输入/输出装置83与接口84。
输入/输出装置83经墨斗辊驱动用马达驱动器87连接墨斗辊驱动用马达86,同时经F/V变换器89与A/D变换器90连接墨斗辊驱动用马达86内设置的墨斗辊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88。墨斗辊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88检测出的信号也输入墨斗辊驱动用马达驱动器87中。接口84上连接有上述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
由于有了上述结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根据图25-a至25e,以及图26-a与图26-c所示工作流程工作。
具体地说,于步骤P1判断输入装置57中输墨预置开关是否ON,若为是,则于步骤P2初始化各存储器。若为否,则于步骤P3通过印刷机控制装置61判断已否输出印刷结束信号,若为是即于步骤P4停止输出给所用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1至60-M的转换信号,返回步骤P1;若为否,即返回步骤P1。
接着,于步骤P5输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ax以及印刷机组UNm和各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以及各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将它们分别存储于存储器42~45后,于步骤P6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再于步骤P7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中。
接着,于步骤P8将本次印刷中使用的M号印刷机组序号UNm从存储器43读入后,于步骤P9将本次印刷中使用的M号印刷机组UNm油墨色ICm从存储器44读入,然后于步骤10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对应的图样面积比—墨斗键开口量变换表从存储器38读入。
于步骤P11从存储器45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IRmn2,然后于步骤P12应用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对应的图样面积比—墨斗键开口量变换表,根据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对应范围的图样面积比,求出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Kmn2,存储于存储器39中。
再于步骤P13对计数值N2加1,写到存储器52上后,于步骤P14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的总数Nmax,在步骤P15判断计数值N2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总数Nmax。
当于步骤P15中为是时,于步骤P16对计数值加1而写到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到步骤P9。
于步骤P17从存储器42读出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后,于步骤P18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的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时于步骤19将1写入计数值M的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7。
于步骤P20将2写入计数值N1存储用存储器47中后,于步骤P21从存储器43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序号UNm,然后于步骤P22从存储器39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
于步骤P23从存储器39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号,于步骤P24计算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Km(n1-1)-Kmn1),存储于存储器99中。
于步骤P25,计算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的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的绝对值|Km(n1-1)-Kmn1|,存储于存储器100后,于步骤P26从存储器44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
于步骤P27,从存储器50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1m,然后于步骤P28判断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的绝对值|Km(n1-1)-Kmn1|是否在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1m以上。
于步骤P28,若为是时则于步骤P29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若为否则转换到后述步骤P43中。
于步骤P30将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97初始化,然后于步骤P31从存储器39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Kmn2,随即于步骤P3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97的值。
于步骤P33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Kmn2加到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总计值Ks写入存储用存储器97中,然后于步骤P34给计数值N2加1,写于存储器52中。
于步骤P35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然后于步骤P36判断计数值N2是否在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以上,若为是则于步骤P37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97的值。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31。
于步骤P38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后,于步骤P39将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的值除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求出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平均值Kam,存储于存储器98中。
于步骤P40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从存储器36读入后,于步骤P41判断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关量的平均值Kam是否在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对应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以上。
于步骤P41为是时,于步骤P42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号UNm写入转换辊着的印刷机组序号用存储器37中,然后转换到后述的步骤P46,若为否则于步骤P43给计数值N加1,写到存储器47之中。
于步骤P44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后,于步骤P45判断计数值N1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总数Nmax,若为是则于步骤P46给计数值M加1,写到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22。
于步骤P47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后,于步骤P48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于步骤49将转换辊着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37的内容写入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20。
于步骤P50将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中存储的最初的印刷机组序号读入后,于步骤P51将转换信号输出给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中存储的最初的印刷机组序号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1~60-M,然后于步骤P52从转换辊到达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删除最初的印刷机组序号。
于步骤P53检查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的内容后,于步骤P54判断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内是否没有存储的印刷机组序号,若为是时,则于步骤P55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50。
在步骤P56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中后,于步骤P57从存储器43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的M号印刷机组序号UNm,然后于步骤P58从储存器39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Kmn2。
于步骤P59将墨斗键开口量Kmn2发送给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62-(M×N)后,于步骤P60当通过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62-(M×N)发送了接收确认信号,即于步骤P61对计数值N2加1,写到存储器52之中。
于步骤P62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后,在步骤P63判断计数值N2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总数Nmax,若为是则于步骤P64对计数值M加1,写入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58。
于步骤P65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后,于步骤P66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的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于步骤P67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56。
在于步骤P68从存储器44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后,于步骤P69从存储器41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对应的基准墨斗辊转动量Rm,而后于步骤P70将墨斗辊转动量Rm发送给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63-M。
再于步骤P71由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63-M发送接收确认信号,而于步骤P72给计数值M加1,写到存储器46中之后于步骤P73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
随后于步骤P74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返回步骤P1,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68。以后重复这种步骤。
从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到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按照图27-a与27-b所示工作流程工作。
具体地说,于步骤P1由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发送墨斗键开口量Kmn2后,于步骤P2接收墨斗键开口量Kmn且存储于所接收的墨斗键开口量Kmn存储用存储器67中,然后于步骤P3将接收确认信号发送给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
于步骤P4将接收的墨斗键开口量Kmn写入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68中后,于步骤P5读入计数器77的计数值,存储于存储器69中,然后于步骤P6根据计数器77的计数值计算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于存储器70中。
于步骤P7判断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与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是否相等,若为是则返回步骤P1,若为否则于步骤P8判断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是否大于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
于步骤P8若为是时则于步骤P9将正转指令输出给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若为否时则于步骤P10将反转令输出给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
于步骤P11读入计数器77的计数值,存储于存储器69后,于步骤P12根据计数器77的计数值计算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于存储器70中。
于步骤P13判断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与作为目标的墨斗键开口量是否相等,若为是则于步骤P14对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输出驱动停止指令后返回步骤P1,若为否便返回步骤P11。以后重复此操作。
此外,第一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1至第M墨斗辊转动量控制装置63-M根据图28所示工作流程工作。
具体地说,于步骤P1从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发送墨斗辊转动量Rm后,于步骤P2接收墨斗辊转动量Rm而存储于所接收的墨斗辊转动量Rm存储用存储器81中,然后于步骤P3对供给量控制装置30发送接收确认信号。
于步骤P4将所接收的墨斗辊转动量Rm写入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存储用存储器82中,存储后于步骤P5从存储器82读入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
于步骤P6将作为目标的墨斗辊转动量的转动速度指令输出给墨斗辊驱动用马达驱动器87,返回步骤P1。以后重复此操作。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求出印刷机组的各墨斗键的开口量(Kmm)后,求出邻接墨斗键的开口量差(Km(n1-1)-Kmn1),当此差(绝对值)在一定值(第一基准值R1m:权利要求范围的第三基准值)以上时,即使只有一个的情形(参看图5(b)),匀墨辊4e会自动地接触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多的油墨而难以发生叠影等的给墨路径(第一给墨路径)。相反,在一个也没有的情形(参看图5(a)),匀墨辊4e会自动地脱离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少油墨而不易发生颜色不匀等的给墨路径(第二给墨路径)。
这样,可以减轻操作者的负担,同时提高设备运转率。还由于避免了忘记转换而减少了印刷资源的浪费。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当邻接的墨斗键的开口量差(Km(n1-1)-Kmn1)在一定值(第一基准值R1m)以上时,再求出各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只当求出的平均值(Kam)在一定值(第二基准值R2m:权利要求范围的第四基准值)以上时,匀墨辊4e才自动地接触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多油墨而难以发生叠影等给墨路径(第一给墨路径)。相反,比一定值(第二基准值R2m)小时。匀墨辊4e将自动脱离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少油墨油墨不易乳化给墨路径(第二给墨路径)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Kam)是墨斗键开口量的总计值(Ks)为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去除所得的值,由于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为定值,显然也可取代墨斗键开口量(Kmn)的平均值(Kam)来求总计值(Ks),而以此总计值(Ks)与该定值(第二基准值R2m)比较。
这样,不需要操作者的判断,在减轻其负担的同时可以避免操作者忘记转换。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转率和减少印刷资源浪费。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墨斗键开口量之差(Km(n1-1)-Kmn1)在第一基准值以上以及平均值Kam在第二基准值以上时,匀墨辊4e虽然接触串墨辊5b,但当墨斗键开口量之差(Km(n-1)-Kmn1)大于第一基准值以及平均值(Kam)大于第二基准值时,也可使匀墨辊4e接触串墨辊5b。
实施例4
图29-a与29-b是示明本发明实施例4转换控制装置的框图,图30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框图,图31-a、31-b、31-c、31-d、31-e与图32是转换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图33是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本实施例中,除实施例1中的从第一至第M的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的气缸25-1~25-M为后述的转换控制装置30A驱动控制以外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的结构,都与实施例1的相同,因而可以参看图1~图3,略去它们的重复性说明。
本实施例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A如图14-a、14-b所示,除CPU31、RAM32与ROM33之外,对应于各种油墨色ICm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存储用存储器36、转换辊着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37,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各墨斗键开口量Kmn2存储用存储器39,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存储用存储器42,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序号UNm存储用存储器43,本次印刷中所有各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存储用存储器44,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计数值N1存储用存储器47,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1m存储用存储器50,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存储用存储器51,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97。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平均值Kam存储用存储器98,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Km(n-1)-Kmn1)存储用存储器99,本次印刷中所用各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的绝对值|Km(n1-1)-Kmn1|存储用存储器100,它们与各输入/输出装置53、54以及接口55由总线(BUS)56连接到一起。
输入/输出装置53上连接键盘与各种开关以及按钮等输入装置57和CRT与灯等显示器58以及F-D驱动器与打印机等输出装置59。输入/输出装置54上连接着从第一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25-1至第M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25-M分别对应的第一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1至第M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M。
接口55上连接有印刷机控制装置61、从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至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
印刷机控制装置61控制未图示的输纸部件、第一至第M印刷部件,排纸部件等的印刷机整体。
从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至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如图30所示,除CPU64、RAM65与ROM66之外,计数器的计数值存储用存储器69,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用存储器70则与输入/输出装置71以及接口72一起由总线(BUS)73连接。
输入/输出装置71上通过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连接着墨斗键驱动用马达74、通过计数器77连接着墨斗键驱动用马达74内设置的墨斗键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76。墨斗键驱动用马达周旋转编码器76的检测出的信号也输入墨斗键驱动用马达驱动器75中。在接口72上连接着上述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A。
由于有了上述结构,油墨供给量控制装置30A根据图31-a至31c与图32所示工作流程工作。
具体地说,于步骤P1判断输入装置57中转换起动控制开关是否ON,若为是,则于步骤P2初始化各存储器。若为否,则于步骤P3通过印刷机控制装置61判断已否输出印刷结束信号,若为是即于步骤P4停止输出给所用印刷机组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阀60-1至60-M的转换信号,返回步骤P1;若为否,即返回步骤P1。
接着,于步骤P5输入本次印刷中所用的印刷机组数Max以及印刷装置序号UNm和各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分别存储于相应的存储器42~44中后,于步骤P6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再于步骤P7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中。
于步骤P8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号UNm从存储器43读入后,于步骤P9将墨斗键开口量Kmn2发送指令输出给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62-(M×N)后,于步骤P10从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62-(M×N)发送墨斗键开口量Kmn2,于步骤11由印刷机组序号UNm的印刷机组N2号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62-(M×N)接收墨斗键开口量Kmn2,存储于存储器39中。
于步骤P12将1加到计数值N2之上,写于存储器52中后,于步骤P13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然后于步骤P14判断计数值N2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总数Nmax。
于步骤P14为是时则于步骤P15给计数值M加1,写到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9。
于步骤P16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装置数Mmax后,于步骤P17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的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于步骤P18将1写入计数值M存储用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7。
于步骤P19将2写入计数值N1存储用存储器47中后,于步骤P20从存储器43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的印刷机组序号UNm,然后于步骤P21从存储器39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
于步骤P22从存储器39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号的墨斗键开口量Kmn1后,于步骤P23计算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Km(n1-1)-Kmn1),存储于存储器99中。
于步骤P24,计算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的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的绝对值|Km(n1-1)-Kmn1|,存储于存储器100后,于步骤P25从存储器44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
于步骤P26,从存储器50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1m,然后于步骤P27判断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1-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1)与N1号墨斗键开口量Kmn1之差的绝对值|Km(n1-1)-Kmn1|是否在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对应的转换用第一基准值R1m以上。
于步骤P27,若为是时则于步骤P28将1写入计数值N2存储用存储器52,若为否则转换到后述步骤P42中。
于步骤P29将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97初始化,然后于步骤P30从存储器39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Kmn2,随即于步骤P31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97的值。
于步骤P32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N2号墨斗键开口量Kmn2加到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97上,然后于步骤P33给计数值N2加1,写于存储器52之中。
于步骤P34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然后于步骤P35判断计数值N2是否在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以上,若为是则于步骤P36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97的值。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30。
于步骤P37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后,于步骤P38将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总计值Ks存储用存储器的值除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求出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平均值Kam,存储于存储器98中。
于步骤P39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油墨色ICm对应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从存储器36读入后,于步骤P40判断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UNm的墨斗键开口量平均值Kam是否在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的油墨色对应的转换用第二基准值R2m以上。
于步骤P40为是时,于步骤P41将本次印刷中所用M号印刷机组序号UNm写入转换辊着的印刷机组序号用存储器37中,然后转换到后述的步骤P45,若为否则于步骤P42给计数值N1加1,写到存储器47之中。
于步骤P43从存储器51读入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后,于步骤P44判断计数值N1是否大于各种颜色的墨斗键总数Nmax,若为是则于步骤P45给计数值M加1,写到存储器46中。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21。
于步骤P46从存储器42读入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后,于步骤P47判断计数值M是否大于本次印刷中所用印刷机组数Mmax,若为是则于步骤48将转换辊着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37的内容写入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20。
于步骤P49将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中存储的最初的印刷机组序号读入后,于步骤P50将转换信号输出给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中存储的最初的印刷机组序号的辊路径转换用气缸用的阀60-1~60-M,然后于步骤P51从转换辊到达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删除最初的印刷机组序号。
于步骤P52检查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的内容后,于步骤P53判断转换辊着设定用的印刷机组序号存储用存储器40内是否没有存储的印刷机组序号,若为是时,则返回步骤P1。若为否则返回步骤P49。
此外,第一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1到第(M×N)墨斗键开口量控制装置62-(M×N)是按照图33所示工作流程工作。
具体地说,于步骤P1由转换控制装置30发送墨斗键开口量Kmn2后,于步骤P2读入计数器77的计数值,存储于存储器69中,再于步骤P3由计数器77的计数值计算现在的墨斗键开口量,存储于存储器70中。
于步骤P4将墨斗键开口量Kmn2发送给转换控制装置30A,以后重复此操作。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求出印刷机组的各墨斗键的开口量(Kmn)后,求出邻接墨斗键的开口量差(Kn(n1-1)-Kmn1),当此差(绝对值)在一定值第一基准值Rim:权利要求范围的第3基准值以上时,即使只有一个的情况(参看图5(b)),匀墨辊4e会自动地接触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多的油墨而难以发生叠影等的给墨路径(第一给墨路径)。相反,在一个也没有的情形(参看图5(a)),匀墨辊4e会自动地脱离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少油墨而不易发生颜色不匀等的给墨路径(第二给量路径)。
这样,可以减轻操作者的负担,同时提高设备运转率。还由于避免了忘记转换而减少了印刷资源的浪费。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当邻接的墨斗键的开口量差(Km(n1-1)-Kmn1)在一定值(第一基准值R1m)以上时,再求出各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只当求出的平均值(Kam)在一定值(第二基准值R2m:权利要求范围的第四基准值)以上时,匀墨辊4e才自动地接触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多油墨而难以发生叠影等给墨路径(第一给墨路径)。相反,比一定值(第二基准值R2m)小时。匀墨辊4e将自动脱离串墨辊5b,形成比给水侧的着墨辊6b、6c供给较少油墨油墨不易乳化给墨路径(第二给墨路径)。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Kam)是墨斗键开口量的总计值(Ks)为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去除所得的值,由于各印刷机组的墨斗键总数Nmax为定值,显然也可取代墨斗键开口量(Kmn)的平均值(Kam)来求总计值(Ks),而以此总计值(Ks)与该定值(第二基准值R2m)比较。
这样,不需要操作者的判断,在减轻其负担的同时可以避免操作者忘记转换。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转率和减少印刷资源浪费。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墨斗键开口量之差(Km(n1-1)-Kmn1)在第一基准值以上以及平均值Kam在第二基准值以上时,匀墨辊4e虽然接触串墨辊5b,但当图样面积比之差Dt大于第一基准值以及平均值Dav大于第二基准值时,也可使匀墨辊4e接触串墨辊5b。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不同,不用各油墨色ICm对应的图样面积比-墨斗键开口量变换表,根据墨斗键驱动用马达用旋转编码器76的检测信号可检测出实际的墨斗键开口量Kmn,从而有利于谋求将控制装置简化。

Claims (28)

1.一种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该印刷机输墨装置将墨斗中储存的油墨从多个墨辊构成的给墨路径供给印版,同时具有通过移动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而将上述给墨路径转换到第一给墨路径及第二给墨路径的转换辊,该方法其特征在于:
求出沿左右方向分割成的待印刷图样的多个范围的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
求出邻接范围的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
将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的第一基准值比较;
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给墨路径;而当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是在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到上述第一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还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和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在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求出待印刷的图样全部的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求出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总计值;
将上述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合计值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的第二基准值比较;
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或上述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第二给墨路径不易发生叠影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合计值在第二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还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和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二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割为在右方向的多个范围是对应于墨斗键的范围。
8.一种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该印刷机输墨装置具有:将储存于墨斗中的油墨从墨斗键与墨斗辊的隙间供给墨斗辊,再将供给墨斗辊的油墨经由多个墨辊构成的给墨路径供给印版,通过移动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将上述给墨路径转换为第一给墨路径与第二给墨路径的转换辊,该方法其特征在于:
求相邻墨斗键开口量的差;
将上述墨斗键开口量的差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第三基准值比较;
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路径;
当上述墨斗键的开口量差在上述第三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还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和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墨斗键开口量之差在上述第三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各种颜色求出所有墨斗键的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
将上述各种颜色的所有墨斗键的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第四基准值比较;
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各种颜色所有的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四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还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和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当上述各种颜色所有的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四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各种颜色进行上述的处理。
15.一种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将墨斗中储存的油墨从多个墨辊构成的给墨路径供给印版,同时具有通过移动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而将上述给墨路径转换到第一给墨路径与第二给墨路径的转换辊,其特征在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装置包括有控制装置,此控制装置:
求出沿左右方向分割成的待印刷图样的多个范围的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求出邻接范围的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将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的第一基准值比较,再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在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使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还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和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图样面积比或图样面积之差在上述第一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使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求出待印刷的图样全部的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求出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将上述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图样的平均值或总计值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的第二基准值比较;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第二给墨路径不易发生叠影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是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合计值在第二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还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和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图样面积比的平均值或是图样面积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二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割为左右方向的多个范围是对应于墨斗键的范围。
22.一种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此印刷机输墨装置将存储于墨斗中的油墨从墨斗键与墨斗辊的隙间供给此墨斗辊,再将供给墨斗辊的油墨经由多个墨辊构成的给墨路径供给印版,同时具有通过移动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将上述给墨路径转换为第一给墨路径与第二给墨路径的转换辊,上述给墨路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控制装置,此控制装置:
求出相邻墨斗键开口量的差,将上述墨斗键开口量的差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第三基准值比较,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墨斗键的开口量差在上述第三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还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和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墨斗键开口量的差在第三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使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各种颜色求出所有墨斗键的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且将上述各种颜色的所有墨斗键的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与上述给墨路径转换用第四基准值比较,根据此比较结果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是比上述第二给墨路径较难发生叠影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各种颜色所有的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四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印刷机输墨装置还具有将油墨供给上述印版的多个着墨辊,和将润湿水供给上述印版的给水装置:
上述第一给墨路径与前述第二给墨路径相比是通过给水装置侧的着墨辊供给更多油墨的给墨路径;
上述控制装置当上述各种颜色所有墨斗键开口量的平均值或总计值在上述第四基准值以上或更大时将上述转换辊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
28.根据权利要求15或22所述的印刷机输墨装置的给墨路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各种颜色作上述处理。
CNA2006101640867A 2005-12-07 2006-12-07 印刷机输墨装置的油墨输送路径的转换方法与装置 Pending CN19781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53137A JP2007152822A (ja) 2005-12-07 2005-12-07 印刷機のインキ装置のインキ搬送経路切換え方法及び装置
JP2005353137 2005-12-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8194A true CN1978194A (zh) 2007-06-13

Family

ID=37934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640867A Pending CN1978194A (zh) 2005-12-07 2006-12-07 印刷机输墨装置的油墨输送路径的转换方法与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011172A1 (zh)
EP (1) EP1795350B1 (zh)
JP (1) JP2007152822A (zh)
CN (1) CN197819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0887A (zh) * 2019-12-23 2020-04-28 高斯图文印刷***(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商业轮转胶印机的墨路***的排列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09889A1 (de) * 2008-02-19 2009-08-20 Manroland Ag Verfahren zum Einfärben einer Druckform in einer Verarbeitungsmaschine
WO2010085226A1 (en) * 2009-01-26 2010-07-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Using alloy electrodes to dope memrist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05428A (en) * 1926-12-09 1929-03-12 William H Twiford Dredging apparatus
US3412862A (en) * 1967-09-07 1968-11-26 Merle P. Chapli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eaning areas overlain by a water body
JPS6250139A (ja) * 1985-08-30 1987-03-04 Toyo Seikan Kaisha Ltd 印刷機のインキング装置
JPH04101847A (ja) * 1990-08-21 1992-04-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オフセット印刷機のローラー機構
DE4230090C2 (de) * 1992-09-09 1995-12-07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Farbwerk für eine Druckmaschine
JP3021248B2 (ja) * 1993-09-03 2000-03-1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オフセット印刷機の濃度調節装置及び方法
JP3785213B2 (ja) 1996-04-08 2006-06-14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印刷機のインキ装置
DE19708435C2 (de) * 1997-03-01 2001-05-10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eines Farbwerks einer Druckmaschine
JP4139012B2 (ja) * 1999-09-06 2008-08-27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量調整方法および装置
DE10209861B4 (de) * 2002-03-06 2012-10-04 manroland sheetfed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Farbzufuhrsteuerung
JP4040968B2 (ja) * 2002-12-26 2008-01-30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量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047202B2 (ja) * 2003-03-14 2008-02-13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インキ供給量制御方法および印刷機用のデータ補正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0887A (zh) * 2019-12-23 2020-04-28 高斯图文印刷***(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商业轮转胶印机的墨路***的排列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52822A (ja) 2007-06-21
EP1795350B1 (en) 2013-02-20
EP1795350A2 (en) 2007-06-13
EP1795350A3 (en) 2011-12-21
US20080011172A1 (en) 200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51875B1 (en) Multi-color printing press
WO2013039082A1 (ja) 組合せ印刷機
CN1978194A (zh) 印刷机输墨装置的油墨输送路径的转换方法与装置
AU606800B2 (en) Convertible multi-color printing machine especially for the printing of banknotes
US6283025B1 (en) Multicolor sheet-fed printing press
GB2279299A (en) Perfecting sheet rotary offset press
CA1202523A (en) Print tower for a sheet-fed offset rotary printing press
JP2004508984A (ja) 印刷ユニット
JP3735642B2 (ja) オフセット・ザンメル印刷機
CN208069109U (zh) 一种彩盒加工用胶印机的多色输墨机构
US20020035936A1 (en) Inking apparatus for printing press
EP1109671B1 (de)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erzeugen eines mehrfarbendruckes
JPH0222057A (ja) 両面多色オフセットザンメル印刷機
CN216804824U (zh) 一种多色卷筒纸印刷机
CN1233522C (zh) 滚筒纸轮转印刷机
CN100360311C (zh) 集套式多色丝网印刷方法和设备
CN2726875Y (zh) 凸版印刷单元
DE19716425C2 (de) Einrichtung zum Feuchten
WO2004030910A3 (en) Color printing press
CN212313103U (zh) 一种打印机滚筒
CN101269565A (zh) 一种滚筒印刷机的印刷单元
CN211031599U (zh) 一种水墨印刷机
EP1010521B1 (de) Bogendruckmaschine
EP1088656B1 (de) Farbwerk
JPS6024589Y2 (ja) 凸板輪転機を改造したb−b型のオフセット輪転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