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5007A - 液体喷出喷头及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喷头及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65007A
CN1865007A CNA2006100928716A CN200610092871A CN1865007A CN 1865007 A CN1865007 A CN 1865007A CN A2006100928716 A CNA2006100928716 A CN A2006100928716A CN 200610092871 A CN200610092871 A CN 200610092871A CN 1865007 A CN1865007 A CN 18650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zzle
imaginary line
distance
liquid ejection
e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928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15775C (zh
Inventor
江口武夫
河野稔
竹中一康
牛滨五轮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65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5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57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577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02Conveying or working-up concrete or similar masses able to be heaped or cast
    • E04G21/04Devices for both conveying and distributing
    • E04G21/0418Devices for both conveying and distributing with distribution hose
    • E04G21/0436Devices for both conveying and distributing with distribution hose on a mobile support, e.g. tru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016Structure of bubble jet print heads
    • B41J2/14032Structure of the pressure chamber
    • B41J2/14056Plural heating elements per ink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26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traject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33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a head having several actuators per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41Specific driving circu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8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heads based on heating elements forming bub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8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heads based on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016Structure of bubble jet print heads
    • B41J2/14032Structure of the pressure chamber
    • B41J2/1404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5/00Constructive types of pipe joi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L13/00 - F16L23/00 ; Details of pipe joi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or insula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387Front shoo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03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including a fil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67Multiple feed channels per ink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喷出喷头及液体喷出装置。喷嘴(18)沿着隔开距离δ平行地设置的两根假想直线(R1与R2)进行配置。沿着假想直线(R1或R2)的至少一个假想直线排列的喷嘴(18),形成为偏向另一方假想直线侧进行液体喷出的结构。沿着假想直线(R1)排列的喷嘴(18)所形成的点列的中心与沿着假想直线(R2)排列的喷嘴(18)所形成的点列的中心之间的距离(σ)以短于距离(δ)的方式形成。因此,点的排列不受喷头与记录媒体之间的相对移动速度或记录媒体的输送方式所左右,可使点的排列近似为直线。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喷头及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液体喷出部并设方向上,即使将液体喷出部以锯齿状排列时,击打的点列也大致并列在一条直线上的液体喷出喷头及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液体喷出装置等,以尽可能微小的间距布置喷嘴(具有喷嘴的液体喷出部)列时,如果沿着一条直线并列喷嘴,则相邻喷嘴之间的距离和喷嘴节距相等。与此相比,如果对每一喷嘴沿多条直线以锯齿状并设,喷嘴间的距离可以大于喷嘴节距。
图22是表示这时的状态的示意图,(A)是喷嘴直线排列时的例子,(B)是喷嘴锯齿状排列时的例子的示意图。
在图22(B)中,具有2个喷嘴列R1及R2。在这里,喷嘴列R1与R2之间的节距为δ。另外,喷嘴并设方向的间距与(A)相同,都是P。
结果,在(A)中,喷嘴中心之间的距离(喷嘴节距)为P,但是,在(B)的情况下,相邻喷嘴中心之间的距离为 因此与(A)的情况相比,能使距离变长。
其效果反映在(A)及(B)分别在下段表示的击打点列上。即,通常,墨液滴击打在记录媒体上时的点,基本为圆形地保留下来,至少在普通喷墨头的情况下,其直径选定为与记录间距基本相等的适量液体。因而,在(A)的情况下,相邻点彼此基本相接地排列着。与此相比,在(B)的情况下,以锯齿状排列,彼此可以有间隙。
另外,为了使喷嘴喷出的墨液滴的飞行方向与通过喷嘴中心的法线方向一致或接近,已经公开了各种方法。
例如,特许第2720989号公报提出的、将喷嘴的中心线较电阻器的中心偏置在墨供给侧的方法;或与之相反的方法,即,如特开2001-10056号公报提出的将喷嘴的中心线较墨液室中心配置在墨液室里侧的方法等(此外,如上面所述的那样,在特许第2720989号公报与特开2001-10056号公报中,使喷嘴中心错开的方向相反)。
然而,使用喷嘴列之间距离为δ的锯齿状排列的喷头垂直于喷嘴面喷出墨液滴时,自然的结果是,在相邻的点之间,产生与喷嘴锯齿状排列之间的距离δ相同程度的错位σ(参照图22(B))。
在这里,喷嘴侧锯齿状排列之间的距离δ与通过喷出的液滴形成的点列之间的距离σ并不严格相同。其理由主要有下述两种原因。
其第1原因是由于墨液滴的喷出角度不是一定值。
通常,应该考虑到,墨液滴离开喷嘴之后,在空气中飞行、击打,喷嘴离开时,由于喷嘴表面(特别是孔口附近)的细微污染物引起的湿润性变差或灰尘的附着,喷嘴形状稍微的不同等,都会使每一喷嘴的喷出方向发生改变,如果以微观的方法来观察,全部都是以不同的喷出角度从喷嘴面喷出的,击打在记录媒体上。即,即使喷嘴列之间的距离为δ,击打的点列之间的距离也不会为δ,以包含变动成分的σ来定义比较合理。当然,喷嘴与记录媒体之间的距离如果小的话,点列之间的距离σ就会变为近似于喷嘴排列之间的距离δ的值。
另外,其第2原因是由于喷头与记录媒体作相对移动。
在这里,向各喷嘴的墨供给通常是通过共用的流路进行的,因此,如果从多个喷嘴同时喷出墨液滴时,会产生干涉问题(由于干涉,使墨供给时的压力产生变动)。干涉引起的压力变动在供给墨时使用共用流路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是普遍问题,而在喷墨打印机等情况下,会出现浓度不均匀等的图像质量劣化的情况。
鉴于此,为了将这些问题抑制在不对实用上造成妨碍的范围,例如,在喷墨打印机中,将以数百个的单位存在的喷嘴分为几个组(例如,由于受补充喷出失去的墨的补充时间等的制约,分成32个、或64个等)。另外,在组之间,即使存在着同时喷出的喷嘴的组有多个,在各组中,在同一时刻也只能从1个喷嘴喷出(在热敏方式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供给发热元件的电流集中的问题)。
这样,一次从特定的喷嘴进行喷出后,直到随后可以从相同的喷嘴再次喷出之前,必须要有再填充的时间(补充喷出失去的液体的时间)。另外,该在该期间,使距离该(喷出的)喷嘴充分远的地方的喷嘴交替地或顺次地进行喷出。而且,还具有在此期间使记录媒体相对于喷头相对静止、完成一个循环的方法及在此期间使记录媒体连续地相对于喷头作相对移动的方法。
作为前者的方法,一个循环中的点的配置,要在物理的喷嘴配置上加上上述第1点所描述的要素,一般情况下,几乎能得到与喷嘴的配置相同的点排列。
另一方面,在后者的情况下,各点随着击打渐渐地从喷嘴排列的图形错开。
图23图示了该状态,(A)示出了没有相对移动的情况,(B)示出了有相对移动的情况。
在图23的例子中,喷出按照喷嘴排列的“1”→“3”→“5”→“2”→“4”→“6”的顺序巡回,喷出循环的各数字表示循环中的喷出顺序(在该例子中,组数为1,组规模为6)。
从图23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如(A)所示,在一个喷出循环中,如果记录媒体与喷头之间没有相对移动,喷嘴排列与点排列相似(在这种情况下为直线)。
与此相比,如(B)所示,在喷头与记录媒体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不论受相对移动速度的影响,还是受来自喷嘴的喷出顺序的影响,都会出现点的排列与喷嘴的排列以不同形状排列的问题。
在图23(B)中,示出了喷头与记录媒体的相对速度快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的喷墨打印机中,喷头与记录媒体错开的距离设定为在最高速度下,一个喷出循环中一个像素,即正好与喷嘴节距P相同。
进一步地,在要求高图像质量的情况下(为了在一个像素内配置多个点)、以使多个喷出循环期间为一个喷嘴间距P的距离的方式,选择喷头与记录媒体的相对速度。因此,图22(B)的点排列表示出与实际相近的状态。
在喷墨打印机的情况下,在喷嘴排列与点排列实质上为相同形状的状态下,将用来描述正好一列点用的记录信号顺次给予各喷嘴时,如果是直线排列,则划出相当于点直径的线宽度的直线(如果从微观上看,大致为圆形的点的集合),但是,在锯齿状排列中,由于点沿纵向排列为两列,所以,会出现线宽度变成2倍的问题。
然而,由于相同一侧的点是每间隔一个并列的,所以,通过各个侧的点中心的浓度为二分之一的线两根相接地并列着,所以,看起来浓度不会粗到2倍。
实际上,点的直径非常小,如果喷嘴节距P足够小,两者的差就非常小,是用肉眼分不开的程度。但是,从原理上讲,由于降低了喷头与记录媒体的相对移动方向的分辨率,所以,也出现了因P值带来问题的情况。
在喷头与记录媒体的相对位置以阶段方式移动的图23(A)的方式中,通常,在相对移动期间,不进行喷出。结果,在进行喷出时,由于喷头与记录媒体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不能使用先前的方法,如果是以锯齿状排列的喷嘴,点的排列依旧也是锯齿状,但是,如果走纸以半个间距输送,喷出信号也与其符合的话,可以将点列修正为直线排列。
然而,对于以捕进式输送喷头与记录媒体的方式,由于很容易产生噪音,特别是在高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噪音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与此相对,如果是喷头与记录媒体的相对位置以连续形式移动的图23(B)的方式,给予喷嘴的喷出信号的发生时间为两种类型,在锯齿状排列的喷嘴中,只使一侧的喷出时间滞后,因滞后产生的记录媒体上的距离并列到另一侧的点上而使击打的点列从锯齿状排列修正为直线排列。即,在图22(B)中,σ可以为0。
但是,对于这种方式,如果喷头与记录媒体之间的相对速度变化,就会导致点排列也发生变化(喷头与记录媒体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发生伸缩),例如当记录方式发生变化时,随之就会产生喷出时间(实际上由存储器控制)不得不改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在具有喷嘴以锯齿状排列的结构的液体喷出喷头或液体喷出装置中,不受喷头与记录媒体之间的相对移动速度或记录媒体的输送方式影响而使点的排列近似于直线。
在此,本发明通过以下解决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具有喷出液滴的喷嘴的液体喷出部多个排列在一起的液体喷出喷头,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喷嘴分别沿着隔开距离δ平行地配置的两根假想直线R1与R2进行设置,同时,将分别沿着上述假想直线R1与上述假想直线R2配置的相邻两个上述喷嘴的上述假想直线R1与R2方向上的距离形成为一定值P,沿着上述假想直线R1或R2的至少一个假想直线排列的上述液体喷出部,形成为偏向另一方上述假想直线侧进行液体喷出的结构。
在上述发明中,将从假想直线R1侧或R2侧的至少一侧液体喷出部喷出的液体,喷出到另一方假想直线侧。因此,通过击打液体形成的点列的中心间距比假想直线R1与R2之间的距离短。
此外,在本发明及本实施方式中,“平行”、“垂直”、“90度”或“零”的说法并不意味着理论上(数学上)完全“平行”、“垂直”、“90度”或“零”,意味着允许实际制造装置时的制造误差等范围内的偏差(实际上意味着包括大致的情况)。
同样地,“直线”并不仅仅是数学上的直线,意味着包含实质上可大致看作直线的线。
根据本发明,在形成的点列排列在2根假想直线上的情况下,使该点列之间的距离短于假想直线R1及R2之间的距离,或者,使该点列之间的距离实质上为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头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线性喷头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以往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图中(A))与本实施方式的墨液滴喷出方向(图中(B)及(C)对比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墨液滴喷出方向没有偏向的情况(图中(A))及墨液滴喷出方向偏向的情况(图中的(B)及(C)的示意图;
图5(A)、(B)都是表示发热元件、喷嘴及阻挡层的形状的示意图;
图6(A)、(B)都是表示采用图5(A)的墨液室结构进行排列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以图5(B)结构采用锯齿状排列的例子的平面图;
图8(A)、(B)是表示各个点列的平面图;
图9是将墨液滴喷出方向偏向的装置具体化的电路图;
图10(A)、(B)是对使用σ=42.3微米的装置及σ=0的装置记录文字宽约为0.3毫米的“25”号文字时的结果进行比较的放大照片;
图1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喷头式样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的线性喷墨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实验结果的示意图,(A)是实际形成的点列的示意图,(B)是推测的墨液滴喷出方向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实验结果的示意图,(A)是实际形成的点列的示意图,(B)是推测的墨液滴喷出方向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实验结果的示意图,(A)是实际形成的点列的示意图,(B)是推测的墨液滴喷出方向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的喷头偏置量与点排列补正效果的例示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的加压槽方式的喷头式样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加压槽方式的具体结构(阻挡层结构)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的用加压槽方式喷出的结果的放大照片;
图20是在图16中增加了新的加压槽方式的预测补正特性区域的示意图;
图21与图3及图4相同,是从喷嘴并列方向观察墨液滴的喷出状态的示意图;
图22(A)是表示喷嘴直线排列时的例子的示意图,(B)是表示喷嘴锯齿状排列时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点排列的示意图,(A)是没有相对移动的示意图,(B)是有相对移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性喷头;11喷头;12墨液室;13发热元件;16阻挡层;17喷嘴板;18喷嘴;19喷头芯;23共用流路;Q1,Q2发热元件压力中心线;R1、R2假想直线(喷嘴列);δ,δ′喷嘴列间距离;P喷嘴节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液体喷出喷头,在下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所示,相当于喷墨打印机的(墨喷头)的喷头11。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喷出压力发生元件,由使用发热元件(具体地为发热电阻)13的热敏方式的喷头11构成。进一步,容纳墨的液室是墨液室12,从喷嘴18作为液滴喷出的微量(例如数皮升)的墨(液体)是墨液滴。另外,墨液滴的击打对象物(液体击打对象物)是记录媒体(记录用纸等)。
另外,以下实施方式说明中的符号以下面的含义而被使用。
R1:是平行于喷嘴18的排列方向的直线,是每隔一个的喷嘴18中心所在的假想直线。将排列在该假想直线R1上的多个喷嘴称作喷嘴列R1。
R2:是平行于喷嘴18的排列方向(及假想直线R1)的直线,是喷嘴18的中心线不在假想直线R1上的每隔一个的喷嘴18的中心所在的假想直线。将排列在该假想直线R2上的多个喷嘴称作喷嘴列R2。
P:是喷嘴18排列方向的喷嘴中心之间的间隔,是配置在假想直线R1上的喷嘴18和与该喷嘴18相邻的配置在假想直线R2上的喷嘴18的假想直线R1及R2方向上的距离(喷嘴间距)。
δ:是假想直线R1与R2之间的距离,是相对假想直线R1及R2垂直方向上的距离(喷嘴列之间的距离)
Q1:假想直线R1上的喷嘴18对应于发热元件13的压力中心线。此外,与连接发热元件13图心的图心线不同。
Q2:假想直线R2上的喷嘴18对应于发热元件13的压力中心线。此外,与连接发热元件13图心的图心线不同。
δ′:是压力中心线Q1与压力中心线Q2之间的距离,是垂直于喷嘴18排列方向(假想直线R1及R2)的方向上的距离。
H:喷嘴面与记录媒体之间的距离。
S1:是连接从假想直线R1侧的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形成的点列中心的直线。将排列在该直线S1上的多个点称作点列S1。
S2:是连接从假想直线R2侧的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形成的点列中心的直线。将排列在该直线S2上的多个点称作点列S2。
σ:是点列S1与点列S2之间的距离,是垂直于喷嘴18排列方向(假想直线R1及R2)的方向上的距离(点列之间的距离)。
α、β:是从喷嘴18相对喷嘴面垂直地喷出墨液滴时的喷出方向与实际上从喷嘴18喷出墨液滴时的喷出方向所成的夹角。
hc:喷嘴18的中心与发热元件13的图心的偏移量,是相对喷嘴18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偏置量)。
Dy:是从喷嘴18相对喷嘴面垂直地喷出墨液滴、并将该墨液滴击打在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喷嘴列中心与实际上从喷嘴18喷出墨液滴、并将该墨液滴击打在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喷嘴列中心之间的距离,是相对喷嘴列的排列方向(喷嘴18的排列方向或假想直线R1及R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偏向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头11的局部立体图。
如图1所示,喷头11构成为,在成为基板部件14的半导体基板15上层叠有阻挡层16,在该阻挡层16上粘合有喷嘴板(喷嘴薄板)17。此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喷嘴板17分解进行图示。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喷头11除去喷嘴板17的部分称作喷头芯19。
在这里,半导体基板15由硅、玻璃、陶瓷等构成。而且,发热元件13在该半导体基板15的一个面上(在图1中为上面),通过利用半导体或电子设备制造技术用的精细加工技术析出形成(例如通过等离子体溅射法使发热元件13的材料成膜),同样地,通过形成在半导体基板15上的导体部(图中未示),经由同样地设置在内部的驱动电路、控制逻辑电路等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另外,阻挡层16在半导体基板15的发热元件13侧形成,在除了发热元件13周边部的部分上,用感光性树脂以图案形成法形成。即,阻挡层16由例如,感光性环合橡胶抗蚀剂或光硬化干膜抗蚀剂形成,层叠在半导体基板15的形成发热元件13的整个面上之后,通过光刻方法除去不需要的部分而形成。
另外,喷嘴板17以排列多个喷嘴18的方式,通过例如,镍(Ni)电铸技术形成。而且,喷嘴板17的各喷嘴18的位置和半导体基板15上的各发热元件13的位置对应地进行定位,粘合在阻挡层16上。
另外,喷嘴18按照下述方式配置,即配置在隔开距离(喷嘴18列之间的距离)δ平行地设置的2根假想直线R1、R2上(喷嘴18的中心轴线处在假想直线R1、R2上)。而且,相邻喷嘴18交替地配置在各个假想直线R1与R2上。另外,相邻喷嘴18的假想直线R1及R2方向上的间距(喷嘴间距)设定成P。并将喷嘴18交替地配置在该假想直线R1与R2上时的排列称作“锯齿状排列”。
各墨液室12围绕着发热元件13,由半导体基板15、阻挡层16及喷嘴板17构成。即,半导体基板15及发热元件13构成墨液室12的顶壁,阻挡层16构成墨液室12的3个侧壁,喷嘴板17构成墨液室12的底壁,此外,在图1中,为了使各发热元件13与喷嘴18的位置关系明确而将喷头11的上下关系颠倒。
另外,各墨液室12在图1中,在右下方向上具有开口区域,该开口区域与共用的墨流路连通。因此,墨盒(图中未示)内的墨通过共通的墨流路,从各自的开口区域供给到各墨液室12内。
此外,将包含以上的墨液室12、发热元件13、喷嘴18的部分称作“液体喷出部”。即,喷头11排列有多个液体喷出部。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线性喷头10的平面图。
在图2的线性喷头10中,图示了4个喷头11(“N-1”,“N”,“N+1”,“N+2”)。这样,将喷头11并列设置着。在这里,图2所示的线性喷头10通过将多个喷头芯19并列设置,并粘合形成有多个喷嘴18的1块喷嘴板17而构成。
而且,该线性喷头10也包括处在相邻喷头11的各端部的喷嘴18,各喷嘴18以相同节距P排列。即,如A部详细所示,按照下述方式配置各喷头11:处于第N个喷头11右端部的喷嘴18和处于第N+1个喷头11左端部的喷嘴18的间距P分与各个喷头11上的各喷嘴18的节距P相等。
另外,以需要的数目,沿着与喷嘴18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并列该线性喷头10,构成喷头列,通过给每一喷头列供给不同颜色的墨,可适应于彩色印相。例如,如果将喷头列由Y(黄)、M(品红)、C(青)、K(黑色)的4列构成,就可以构成对应于彩色的喷嘴打印机。
而且,通过从分别结合的4种颜色的墨盒(图中未示)向各喷头11列供给各种颜色的墨,将墨容纳在图1所示的墨液室12中,之后,基于印相数据,如果以短时间(例如1~3微秒)使脉冲电流流过发热元件13,该发热元件13就会被急剧地加热,与发热元件13接触的部分的墨中因膜沸腾(膜沸騰)产生气泡。因此,通过该气泡的膨胀挤压给定体积的墨,将与该挤压的墨同等体积的墨从喷嘴18以墨液滴喷出,击打在记录媒体上,形成点列。通过形成多个这种点列,形成图像。
接着,说明墨液滴的喷出方向。
图3是表示将以往的墨液滴喷出方向(图中(A))及本实施方式的墨液滴喷出方向(图中(B)及(C))对比的图。
在图3中,以喷嘴板17为上,记录媒体为下进行图示,同时,示出了在具有锯齿状排列结构的喷头11中,从侧面观察将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向记录媒体上击打的状态。
在图3中,(A)是从喷嘴18喷出墨液滴时沿喷嘴板17的表面(喷嘴面)的法线喷出的例子,由于点列之间的距离σ等于喷嘴列之间的距离δ,所以,从喷嘴面一侧观察形成在记录媒体上的点列时,就可以得到图22(B)下面图示的形式。
与此相比,图3(B)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一般情况。不论是以任何方法使从相互的列的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偏向,由于点列之间的距离σ短于喷嘴列之间的距离δ,所以例如点的排列与(A)情况相比在视觉上并不显著。
另外,图3(C)是本实施方式的一种特殊情况,调整墨液滴的喷出方向,使点列之间的距离σ=0,即喷嘴列是锯齿状排列,即使这样,形成于记录媒体上的点也沿着1条直线排列。
这样,在以往技术中,记载了能够得到沿着相对喷嘴面尽量垂直地、即沿着喷嘴面法线正直喷出的良好的记录结果的方法(参考以往技术的特许第2720989号公报和特开20001-10056号公报)。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意地将喷出方向从法线方向错开,调整墨液滴的喷出方向,使记录媒体上所形成的点排列为希望的排列方式。
而且,在确定了喷嘴18的排列或喷嘴面与记录媒体之间的距离H的情况下,并且如果确定了所要求的点排列时,与喷嘴18的并列方向垂直方向上的墨液滴的喷出方向,有关各个喷嘴18,是从根本意义上进行确定的。计算实际上求出的墨液滴喷出角度为怎样的一个程度的值时,按照下述方式进行。
首先,基于图3(C),如果考虑实用的喷墨打印机的例子,例如,取记录媒体与喷嘴面之间的距离H为2.0(毫米),喷嘴间距P为:在600DPI下取42.3(微米)。另外,喷嘴列之间的距离δ也取42.3(微米)。这时,当墨液滴的喷出角度为“90+β”度时,有如下:
β=tan-1(δ/2H)=tan-1(42.3/4000)=0.010575(弧度)=0.60588(度)
如果将这种程度的角度偏向,例如在热敏方式中,可以实现喷嘴18的中心与发热元件13的中心沿着与喷嘴18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非常小地错开。
接着,说明喷头11与记录媒体相对移动的影响。
喷头11与记录媒体的相对移动,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固定喷头11,输送记录媒体,使喷头11与记录媒体相对移动。
如果考虑该相对移动,在记录媒体上,将点中心在误差范围内并列在一条直线上时,考虑到墨液滴的喷出顺序,需要预先将喷嘴18的排列错开。
但是,如果喷头11与记录媒体的相对移动距离相比喷嘴列之间的距离δ充分小,则可以使喷头11与记录媒体的相对移动小到可忽略的程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点列时,通过从每隔一个喷嘴18即、从处于2根假想直线R1及R2的任何一个假想直线上的喷嘴18喷出墨液滴并形成的点列和从处于另一假想直线的喷嘴18喷出墨液滴并形成的点列的各自的中心的2根(近似)直线之间的距离σ;以及假想直线R1与R2之间的距离δ的关系满足:σ<δ。
接着,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喷出方向偏向(将处于假想直线R1上的喷嘴18的喷出方向、或处于假想直线R2上的喷嘴18的喷出方向中的至少一个喷出方向向另一假想直线侧错开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考虑了墨液滴喷出方向不偏向的情况(图中(A))及墨液滴喷出方向偏向的情况的两种方法(图中(B)及(C))的示意图。
在这里,在图4中,“压力中心”是指发热元件13动作并将墨液滴向喷嘴外挤出的压力发生作用时,平行于喷嘴面的压力分量为零,只产生对喷嘴面加压的方向上的压力的点。换而言之,是指将墨液滴沿着喷嘴面法线正直地喷出的发热元件13上的点,发热元件13上的压力矢量是处在发热元件13表面的法线方向的点。
首先,图4(A)是墨液滴的喷出方向没有偏向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处于假想直线R1侧的喷嘴18和处于假想直线R2侧的喷嘴18之间的列之间的距离δ等于形成的点列中心之间的距离σ的情况。
与此相比,在图4(B)中,沿着位于假想直线R1和假想直线R2中间的假想直线将喷嘴板17弯曲,使从处于假想直线R1侧的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向假想直线R2侧偏向角度α,同时,相反一侧也同样地,使从处于假想直线R2侧的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向假想直线R1侧偏向角度α。而且,将形成的点列向一个假想直线(将位于假想直线R1和假想直线R2中间位置的假想直线向记录媒体上投影的直线)上定向。
但是,喷嘴板17考虑例如精密机器的组装或半导体工序时,一般来说,由于只能形成平面结构,因此,图4(B)这样的喷嘴板17的加工,在现实中几乎是不能实现的。
另外,图4(C)示出了将与排列在假想直线R1上的各喷嘴18对应的各发热元件13的压力中心连接在一起的直线向远离假想直线R2的方向(图中为箭头方向)错开的情况。同样地,将与排列在假想直线R2上的各喷嘴18对应的各发热元件13的压力中心连接在一起的假想直线向远离假想直线R1的方向(图中为箭头方向)错开。
即,将用于连接排列在假想直线R1侧的液体喷出部的发热元件13的压力中心的线Q1以及用于连接排列在假想直线R2侧的液体喷出部的发热元件13的压力中心的线Q2之间的距离δ′形成为:使其大于喷嘴18列之间的距离δ。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从假想直线R1侧的液体喷出部喷出的墨液滴所形成的点列和从假想直线R2侧的液体喷出部喷出的墨液滴所形成的点列,可同时定向在1根假想直线上。
接着,说明液体喷出部的具体结构。
图5(A)、(B)中的任何一个都是表示发热元件13、喷嘴18及阻挡层16的形状的图。
在图5中,(A)示出了用阻挡层16盖住发热元件13周围的三方的同时,只让一方开口(在图1中示出)的墨液室12的结构,是从开口的一方将液体供给墨液室12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只有一方开口,所以,具有喷出压力高、随之喷出速度也快的特征。
此外,这种情况的压力中心考虑从发热元件13的图心(几何学的中心)向里侧错开的情况。
另外,在图5中,(B)是在发热元件13之间设有隔壁(阻挡层16)的结构。因此,在各发热元件13并列方向的两侧,夹着发热元件13对峙地设置有隔壁(阻挡层16)。所以,在该方式中,与(A)不同,是没有包围发热元件13的三方的结构(加压槽方式)。
而且,在这种结构中,发热元件13上发生气泡时的压力与(A)的情况相比下降,同时,与(A)不同,发热元件13上的压力中心几乎不用错开,从原则上讲,这是考虑了发热元件13的图心中心为压力中心的情况。而且,过发热元件13压力中心的喷嘴面的法线以通过喷嘴18中心的方式错位的话,则应考虑墨液滴沿着法线喷出的几率最高的情况。
进一步,使用图5(A)、(B)各自的液体喷出部结构,并利用热敏方式实现锯齿状排列时,有例如以下的三种方法。下面,对它们进行说明。
图6(A)、(B)中的任何一个都是表示采用图5(A)的墨液室12的结构进行排列的情况的示意图。
而且,在图6(A)中,墨液室12的开口方向朝向同一方向,并且从共用流路的位置沿着喷嘴18的并列方向隔开喷嘴列之间的距离δ交替地进行并列(对齐型)。在图6中,同时示出了上述“压力中心”。然而,图面上表示的错开量并不相当于实际的错开量。
在图6(A)的例子中,由于需要将墨液滴从各墨液室12沿箭头方向喷出,所以,在图6(A)中,从喷嘴列R1上的喷嘴18的喷出,其压力中心较喷嘴18的中心位于上侧,从喷嘴列R2上的喷嘴18的喷出,其压力中心较喷嘴18的中心位于下侧。因此,来自排列在喷嘴列R1及R2上的喷嘴18的墨液滴喷出方向可以相互向内。
与此相比,在图6(B)的例子中,是位于喷嘴列R1上的墨液室12的开口部和处在喷嘴列R2上的墨液室12的开口部相互相对的结构(对峙型)。
在这种结构中,只考虑墨液室12的内部结构时,由于仅是改变结构相同的墨液室12的朝向,所以,墨液室12的内壁/压力中心/喷嘴18的关系全都相同,只是颠倒方向地配置就可以了,因此,优点突出。
压力中心点处于2个喷嘴列R1与R2夹持的区域外侧,(A)、(B)两种方式相同,但是,在(B)的结构中,任意一个墨液室12的内侧壁都处在2个喷嘴列R1与R2夹持的区域外,结果是,从发热元件13的压力中心观察时,为发热元件13长的部分面对2个喷嘴列R1与R2内侧的形状,如果相同的喷嘴列之间的距离为δ,则发热元件13之间的距离与对齐型相比较,其特征在于比较短。
另外,将图5(B)的结构考虑用于喷嘴18的锯齿状排列中。
图7是表示以图5(B)结构采用锯齿状排列的例子的平面图(加压槽方式)。
与上述墨液室12的方式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加压槽方式中,发热元件13的图心与压力中心实质上为同一点。
因而,沿喷嘴列R1及R2配置压力中心时,压力中心与喷嘴18的位置关系虽然近似于对峙型(图6(B)),但是,如果喷嘴列之间的距离δ相同,在加压槽方式中,与图6的结构相比,接近发热元件13的压力中心之间的距离δ′。
如上面所述的那样,即使是采用热敏方式,喷嘴列之间的距离δ为一定的锯齿状排列,由于所采用的喷出方式不同,并且发热元件13上的压力中心发生改变,因此,发热元件13的配置或发热元件13的图心与喷嘴18的中心位置关系也发生改变。
另外,通过将墨液滴击打在记录媒体上形成的点列,主要列举以下两种。
图8(A)、(B)是表示各个点列的平面图。此外,在图8中,横向是喷嘴18的并列方向,纵向是喷头11与记录媒体的相对移动方向。
使喷头11与记录媒体的相对移动速度在一个喷出循环中一致并连续地进行记录时,点列之间的距离σ变为零,将点列基本定向在一根直线上。图8(A)示出了这种情况(正方格子排列)。
与此相比,图8(B)是点列之间的距离σ设定为点间距P的1/2的例子(锯齿状排列)。
然而,本发明在与喷嘴18的并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控制墨液滴的喷出方向,使点列之间的距离σ短于喷嘴列之间的距离δ。
在这里,使用本申请人曾经提出的技术(例如特开2004-1364号公报、特开2004-58649号公报、或特开2004-136628号公报等),可以将控制喷嘴18的并列方向上的墨液滴的喷出方向的技术组合在一起。
下面,说明这种结构的一实施方式。
首先,在一个液体喷出部上,设置例如两个(分割为二)发热元件13。而且,这两个发热元件13的并列方向是喷嘴18的排列方向。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在一个墨液室12内并列有两个发热元件13的情况。
另外,所谓“分割为二”不是意味着将两个发热元件13在物理上完全分离,也包含一部分连接的情况。例如,两个发热元件13从平面上观察时做成大致的凹形形状,在该大致凹形的两个尖端部和中央折叠(弯曲)部分上设置电极,借此,实质上做成两个发热元件13分割为二的形状。
另外,在一个墨液室12内设置分割为二的发热元件13的情况下,通常,各发热元件13到达使墨沸腾温度的时间(发生气泡的时间)是同时的。如果两个发热元件13发生气泡的时间上产生时间差时,墨液滴的喷出角度就不会垂直,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就会偏向,墨液滴的击打位置就会错开垂直位置。
鉴于此,利用这种特性,将两个发热元件13串联连接在一起,使电流在其中点(或中继点)出入,通过改变流过发热元件13的电流量的平衡,可使两个发热元件13上的发生气泡的时间产生时间差(在不同时刻发生气泡)而进行控制,将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向喷嘴18的并列方向偏向。
另外,在例如分割为二的发热元件13的电阻值因制造误差等为不同值的情况下,由于两个发热元件13上产生气泡发生时间差,因此,墨液滴的喷出角度就不会垂直,墨液滴的击打位置与原来的位置错开。但是,通过改变流过分割为二的发热元件13的电流量,控制各发热元件13上的气泡发生时间,如果使两个发热元件13的气泡发生时间为同时,则可以将墨液滴的喷出角度变为垂直。
例如在线性喷头10中,通过将特定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喷头11全体的墨液滴喷出方向相对原来喷出方向偏向,就可以校正因制造误差等使墨液滴不能垂直地喷出到记录媒体击打面上的喷头11的喷出方向,能使墨液滴垂直地喷出。
另外,在一个喷头11中,列举了仅让来自一个或两个以上特定的液体喷出部的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偏向的例子。例如,在一个喷头11中,在来自特定液体喷出部的墨液滴的喷出方向相对来自其他液体喷出部的墨液滴的喷出方向不平行的情况下,通过仅让来自该特定液体喷出部的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偏向,就可以调整到使其相对来自其他液体喷出部的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平行的形式。
另外,按照以下方式可使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偏向。
例如,在从相邻的液体喷出部“E”和液体喷出部“E+1”喷出墨液滴的情况下,将分别从液体喷出部“E”和液体喷出部“E+1”不偏向地喷出墨液滴时的击打位置分别设定为击打位置“e”和击打位置“e+1”。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液体喷出部“E”不偏向地喷出墨液滴,击打在击打位置“e”上,同时,也可以将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偏向,将墨液滴击打在击打位置“e+1”上。
同样地,可以从液体喷出部“E+1”不偏向地喷出墨液滴,击打在击打位置“e+1”上,同时,也可以将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偏向,将墨液滴击打在击打位置“e”上。
由此,例如在液体喷出部“E+1”上发生堵塞等、不能喷出墨液滴的情况下,如果是原来的情况,就不能将墨液滴击打在击打位置“e+1”上,产生点缺少,也导致该喷头11发生不良。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邻接液体喷出部“E+1”的其他的液体喷出部“E“或液体喷出部“E+2”,可偏向地喷出墨液滴,并将墨液滴击打在击打位置“e+1”上。
图9是将墨液滴喷出方向偏向的装置具体化的电路图。
首先,说明用于该电路的要素及连接状态。
在图9中,电阻Rh-A及Rh-B是上述的分割为二的发热元件13,两者串联连接在一起。电源Vh是将电流流过电阻Rh-A及Rh-B用的电源。
图9所示的电路中,作为晶体管,备有M1~M21,晶体管M4、M6、M9、M11、M14、M16、M19及M21是PMOS晶体管,其他是NMOS晶体管。在图9的电路中,例如由晶体管M2、M3、M4、M5及M6构成一组电流反射镜电路(下面简称“CM电路”),备有共计4组CM电路。
在该电路中,将晶体管M6的门和漏极及M4的门连接在一起。另外,晶体管M4与M3、晶体管M6和M5的漏极彼此连接。其他CM电路也一样。
进一步,构成CM电路的一部分的晶体管M4、M9、M14及M19、以及晶体管M3、M8、M13及M18的漏极连接到电阻Rh-A和Rh-B的中点上。
另外,晶体管M2、M7、M12及M17分别是各CM电路的恒定电流源,其漏极分别与晶体管M3、M5、M8、M10、M13、M15、M18及M20的信号源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晶体管M1其漏极与电阻Rh-B串联连接,当喷出执行输入开关A变为“1”(ON)时为ON,构成使电流流过电阻Rh-A及Rh-B的结构。
另外,与门X1~X9的输出端子分别连接到晶体管M1、M3、M5、…的门上。此外,与门X1~X7是2输入类型的,而与门X8及X9是3输入类型的。与门X1~X9的输入端子的至少一个与喷出执行输入开关A连接。
进一步,异或非门X10、X12、X14及X16中的一个输入端子与偏向方向切换开关C连接,其余的一个输入端子与偏向控制开关J1~J3、或喷出角补正开关S连接。
偏向方向切换开关C是将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切换到喷嘴18的并列方向上的偏向任何一侧用的开关。偏向方向切换开关C变为“1”(ON)时,异或非门X10一方的输入变成“1”。
另外,偏向控制开关J1~J3分别是决定墨液滴喷出方向偏向时的偏向量用的开关,当例如输入端子J3变为“1”(ON)时,异或非门X10的输入的一个变成“1”。
另外,异或非门X10~X16的各输出端子与与门X2、X4、...的一个输入端子连接,同时,通过非门X11、X13、...,连接到与门X3、X5、...的一个输入端子上。另外,与门X8及X9的输入端子的一个与喷出角补正开关K连接。
进一步,偏向振幅控制端子B是用来决定偏向1步骤的振幅的端子,是决定各CM电路的恒定电流源的晶体管M2、M7、...的电流值的端子,分别与晶体管M2、M7、...的门连接。当偏向振幅为0时,如果该端子为0V,电流源的电流变为0,没有偏向电流流过,振幅可以变为0。当该电压逐渐上升时,电流值逐渐增大,可使更大的偏向电流流过,也能增大偏向振幅。
即,可以用施加在该端子上的电压来控制适当的偏向振幅。
另外,连接在电阻Rh-B上的晶体管M1的信号源以及各CM电路的恒定电流源的晶体管M2、M7、...的信号源与地面(GND)接地。
在上述结构中,用加括号的方式标注在各晶体管M1~M21上的“×N(N=1、2、4、或50)”的数字表示元件的并列状态,例如“×1”(M12~M21)表示具有标准元件的结构,“×2”(M7~M11)表示具有与将两个标准元件并联连接等价的元件的结构。下面,“×N”表示具有与将N个标准元件并联连接等价的元件的结构。
因此,晶体管M2、M7、M12、及M17分别是“×4”、“×2”、“×1”、“×1”,因此,当把适当的电压施加到这些晶体管的门与接地之间时,各自的漏极电流为4∶2∶1∶1的比率。
接着,说明该电路的动作,但是,首先,仅着重说明晶体管M3、M4、M5及M6组成的CM电路。
喷出执行输入开关A仅在喷出墨时变成“1”(ON)。
例如,A=“1”、施加B=2.5V、C=“1”及J3=“1”时,由于异或非门X10的输出变成“1”,所以将该输出“1”和A=“1”输入给与门X2,与门X2的输出变成“1”。从而,晶体管M3变为ON。
另外,当异或非门X10的输出变成“1”时,由于非门X11的输出为“0”,所以该输出“0”和A=“1”变成与门X3的输入,从而与门X3的输出变成“0”,晶体管M5变成OFF。
从而,晶体管M4与M3的漏极彼此连接在一起,晶体管M6和M5的漏极也彼此连接,因此,如上述,当晶体管M3变为ON、而且M5变为OFF时,电流从晶体管M4流到M3,而从晶体管M6到M5没有电流流过。另外,根据CM电路的特性,当电流没有经过晶体管M6流动时,电流也不会经过晶体管M4流动。另外,由于把2.5V施加给晶体管M2的门,所以与之对应的电流在上述情况下,仅仅从晶体管M3、M4、M5、及M6中的晶体管M3向M2流动。
在该状态下,由于M5的门变成OFF,所以,电流没有流过M6,电流也不会流过电流反射镜的M4。在电阻Rh-A和Rh-B上,有与原来相同的电流Ih流动,但是,在M3的门变成ON的状态下,由M2决定的电流值通过M3,从电阻Rh-A与Rh-B的中点引出,因此,在Rh-A侧,加上由M2决定的电流值,在Rh-B侧,减去该值。
从而,变成:IRh-A>IRh-B
以上是C=“1”的情况,而下文是C=“0”的情况,即,只有偏向方向切换开关C的输入不同的情况(其他开关A、B、J3变成与上述同样的“1”),并按照下述方式进行。
当C=“0”而且J3=“1”时,异或非门X10的输出变成“0”。因此,与门X2的输入(“0”、“1”(A=“1”)),从而其输出变为“0”。因而,晶体管M3变成OFF。
另外,如果异或非门X10的输出为“0”时,由于非门X11的输出变成“1”,与门X3的输入变成“1”、“1”(A=“1”)),晶体管M5变为ON。
当晶体管M5处于ON时,虽然有电流经过晶体管M6流动,但是由于这种情况和CM电路的特性,也有电流经过晶体管M4流动。
因而,借助于电源Vh使电流经过电阻Rh-A、晶体管M4、及晶体管M6流动。而且,经过电阻Rh-A流动的电流全部经过电阻Rh-B流动(由于晶体管M3变为OFF,所以经过电阻Rh-A流出的电流在晶体管M3侧不分歧)。另外,经过晶体管M4流动的电流由于晶体管M3变成OFF,所以全部流入电阻Rh-B侧。进一步,经过晶体管M6流动的电流流过晶体管M5。
综上所述,当C=“1”时,流过电阻Rh-A的电流,在电阻Rh-B侧与晶体管M3侧分歧并流出,而当C=“0”时,在电阻Rh-B上,除了流过电阻Rh-A的电流之外,还有经过晶体管M4流动的电流进入。其结果是,经过电阻Rh-A与电阻Rh-B流动的电流变成IRh-A<IRh-B。而且,其比率C=“1”与C=“0”对称。
如上面所述的那样,通过改变流经电阻Rh-A与电阻Rh-B的电流的平衡,可以设置分割为二的发热元件13上的气泡产生时间差。因此,可使墨液滴的喷出方向偏向。
另外,通过C=“1”与C=“0”,可将墨液滴的偏向方向切换到喷嘴18排列方向上的对称位置。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只有偏向控制开关J3处于ON/OFF时的情况,但是,如果进一步使偏向控制开关J2及J1也处于ON/OFF,则可以更细致地设定经过电阻Rh-A和电阻Rh-B流动的电流量。
即,虽然通过偏向控制开关J3可以控制流过晶体管M4及M6的电流,但是,也能通过偏向控制开关J2控制流过晶体管M9及M11的电流。进一步,还可以通过偏向控制开关J1控制流过晶体管M14及M16的电流。
而且,如上所述,在各晶体管上,可以让晶体管M4及M6∶晶体管M9及M11∶晶体管M14及M16=4∶2∶1的比率的漏极电流流过。因此,可将墨液滴的偏向方向用偏向控制开关J1~J3的3位变换成(J1、J2、J3)=(0、0、0)、(0、0、1)、(0、1、0)、(0、1、1)、(1、0、0)、(1、0、1)、(1、1、0)、以及(1、1、1)的8个步骤。
进而,如果改变施加到晶体管M2、M7、M12及M17的门与接地之间的电压,可以改变电流量,所以,经过各晶体管流动的漏极电流的比率依旧是4∶2∶1,可以改变每一步骤的偏向量。
进而,如上所述,借助于偏向方向切换开关C,可以将该偏向方向相对喷嘴18排列方向切换到对称位置。
在线性喷头10中,有多个喷头11在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上并列的同时,如图2所示,相邻喷头11彼此对峙地(相对相邻喷头11转动180度配置)排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作为彼此相邻的两个喷头11来说,如果从偏向控制开关J1~J3输送共用信号时,彼此相邻的两个喷头11会导致偏向方向颠倒。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偏向方向切换开关C,可以将一个喷头11全体的偏向方向切换为对称。
因此,如图2所示,在将多个喷头11并列形成线性喷头10的情况下,对于喷头11中的处于偶数位置的喷头N、N+2、N+4、...来说,设定C=“0”,对于处于奇数位置的喷头N+1、N+3、N+5、...来说,设定C=“1”,如果这样的话,可使线性喷头10上的各喷头11的偏向方向为恒定方向。
另外,喷出角度补正开关S及K作为用于使墨液滴喷出方向偏向的开关这一点上,与偏向控制开关J1~J3同样,但是,是用在墨液滴喷出角度补正方面的开关。
首先,喷出角度补正开关K是用来确定进行补正与否的开关,设定成K=“1”时进行补正,K=“0”时不进行补正的形式。
喷出角度补正开关S是用来确定在相对喷嘴18的并列方向错开的方向上进行补正与否的开关。
例如,当K=“0”(不进行补正的情况)时,由于与门X8及X9的3个输入中的1个输入为“0”,所以,与门X8及X9的输出同时变为“0”。因而,晶体管M18及M20变为OFF,使晶体管M19及M21也变为OFF。因此,经过电阻Rh-A与电阻Rh-B流动的电流不变化。
与此相对,当K=“1”时,例如如果S=“0”及C=“0”时,异或非门X16的输出变成“1”。因而,在与门X8上输入(1、1、1),所以,其输出变成“1”,晶体管M18变为ON。另外,由于与门X9的输入的1个通过非门X17变为“0”,从而与门X9的输出变成“0”,晶体管M20变成OFF。因而,由于晶体管M20为OFF,所以电流不会经过晶体管M21流动。
另外,根据CM电路的特性,电流也不会经过晶体管M19流动。但是,由于晶体管M18为ON,所以电流从电阻Rh-A与电阻Rh-B的中点流出,电流流入晶体管M18。因而,相对电阻Rh-A而言,可以减少流过电阻Rh-B的电流量。因此,可以对墨液滴的喷出角度进行补正,仅以给定量在喷嘴18的并列方向上对墨液滴的击打位置进行补正。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喷出角度补正开关S及K组成的2位进行补正,但是,如果增加开关数,可进一步进行细致的补正。
用以上的J1~J3及S与K的各开关,使墨液滴喷出方向偏向的情况下,其电流(偏向电流Idef)可以用下式表示:
Idef=J3×4×Is+J2×2×Is+J1×Is+S×K×Is=(4×J3+2×J2+J1+S×K)×Is
在式1中,给J1、J2及J3赋予+1或-1,给S赋予+1或-1,给K赋予+1或0。
从式1中可以理解,通过J1、J2及J3的各设定,可以以8个阶段设定偏向电流,同时,可与J1~J3的设定独立地通过S及K进行补正。
另外,偏向电流,作为正值可以在4个阶段进行设定,作为负值也可以在4个阶段进行设定,因此,墨液滴的偏向方向可以在喷嘴18的并列方向上,在两个方向上进行设定。进而,偏向量可以任意设定。
在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
第1,能改善粒状感。
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线性喷墨打印机)进行实际印相试验。而且,用显微镜对比地观察σ=42.3微米的情况和σ=0的情况时,很明显,σ=0的情况与σ=42.3微米的情况相比,可改善粒状感。
第2,提高了文字的明快感(质量)。
在图像处理或文字处理中,通常,由于在正方格子上使用并列的像素,所以,记录的点列理论上返回原来的正方格子排列的效果最佳。
图10是使用σ=42.3微米的装置(图中的(A))及σ=0的装置(图中的(B))来记录文字宽度约为0.3毫米的“25”号文字时的结果的比较图(放大照片)。
对比两个图时,很明显对于(B)来说,容易读出文字。
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利用图11所示的方式,使用图12所示结构的线性喷墨打印机(600DPI)。此外,图中,过滤器柱配置在共用流路内,同时,利用阻挡层16的一部分形成,在个别流路侧,具有作为防止尘埃或灰尘侵入的过滤器的功能(后述的图18也同样)。
另外,喷嘴18的中心与发热元件13的图心的错开为偏置量hc。
而且,考察该偏置量hc有三种变化时的记录结果和从该记录结果判断的墨液滴的喷出方向。
该结果如图13~图15所示,在这些图中,(A)是实际形成的点列的示意图(通过显微镜的放大照片),(B)是从该点列推测的墨液滴喷出方向的示意图。
在图13~15中,点是以喷嘴18的间距(42.3微米)喷出的。另外,为了尽可能地缩小误差,在测定中,在20间距(21个)的点形成的长度(20×42.3=846微米)之间进行测量。
而且,如果测定上下并列的点列之间的距离,就能求出点列之间的距离σ。
接着,假定沿着相对偏向量Dy即相对喷嘴面的法线正直地喷出时,计算沿着喷嘴与并列方向垂直的方向测定从击打位置到实际击打的位置的点中心之间的距离所得到的长度时,如图13~图15所示,必须知道墨液滴以什么样的方式喷出。
在锯齿状排列中,由于事先就知道从哪个喷嘴列R1或R2侧的喷嘴18开始喷射,所以,通过观察点列排列的开始或排列的结束的部分,可以判定点的并列与喷嘴面的并列是相同或是颠倒。
例如在图13(A)中,由于开始的部分与喷嘴排列相反(可以理解从左端开始,将3个点作为顶点的三角形的朝向),如该图(B)所示,可以看出,在途中墨液滴相互交替,能求出正确的Dy。如果设没有产生颠倒的σ为“正”,产生颠倒的情况下的值为“负”,可以求出Dy(=(δ-σ)/2)。图16是该计算结果的示意图。
在图16中,在发热元件13的图心与喷嘴18的中心一致的状态(hc=0)下,能确认从喷嘴面的法线方向弯曲地喷出的情况。可以看出,其角度从图16的数据计算,约为1.6度(β=tan-1(56.15/2000)rad≈1.6度(图13)。
这样,偏置量hc=0时的喷出方向的程度(弯曲)虽然是比较大的值,但是,将偏置量hc保持在1.5微米的程度时,如图14所示,可以看出,点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排列。
如果偏置量hc是在0与1.5微米之间,可看作直线的特性,则可预测到点排列沿着直线时的偏置量hc为1.3~1.35微米的程度。
此外,在图16中,示出了以近似直线的延长和以X轴的交点(hc=2.2微米附近)为假想压力中心的情况。
接着,研究用加压槽方式(图7)的喷头11相对喷嘴面的喷出特性(角度)。图17是表示加压槽方式的喷头11的式样的示意图,图18是表示加压槽方式的具体结构(阻挡层16结构)的示意图。
在加压槽方式中,由于通过先前的实验可以理解,压力中心与发热元件13的图心大致一致,所以,在进行实验之际,试制出喷嘴18的中心与发热元件13的图心一致的喷头11。图19是表示其喷出结果的示意图(放大照片)。
在这里,测定的点列之间的距离σ值几乎没有误差,是与δ相同值的42.3微米,与墨液室方式相比,由于发热元件13的图心是压力中心,所以,也可以从该结果确认墨液滴沿着喷嘴面的法线喷出。
接着,尝试着预测用加压槽方式设置偏置量hc时的点列之间的距离σ。图20是在图16中增加了新的加压槽方式的预测补正特性区域的示意图。
如果相对偏置量hc的变动的点列之间的距离σ的变动比例(σ/hc)为一定,并且是与墨液室方式没有大的差别的数值,则区域中央直线为表示特性的线。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预测出将点排列为直线时必须要有偏置量hc=0.8μm的程度。
最后,对喷嘴板17和发热元件13的相对位置错位进行说明。
在图3或图4中,虽然从假想直线R1侧的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和从假想直线R2侧的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相对喷嘴面是对称的,但是,严格地讲,其角度分别是多少有差异的值。例如图3(B)、(C)的α及β严格地讲,分别是α±Δα、β±Δβ。
这样的错位在实际中也是存在的,在喷嘴板17及喷头芯19粘合过程中的与喷嘴18并列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错位最受影响。
但是,在本发明中,即使有上述粘合误差,最终结果也不会太受影响。即,其特征在于,一旦决定了喷嘴板17上相对的喷嘴18的配置,在决定喷头芯19上的发热元件13的相对位置时,σ/δ是一定的。
图21与图3或图4相同,是从喷嘴18的并列方向观察墨液滴喷出状态的示意图。在图3或图4中,虽然图示了喷出角度为镜像对称的形式,但是,在图21中图示了各喷嘴18的喷出角度相对喷嘴面为相互不同的角度时的形式。
在图21中,设想喷嘴板17和喷头芯19的相对位置为图中的在箭头方向错开的情况。另外,在图21中,示出了发热元件13的压力中心位于发热元件13的图心的形式。
如上所述,由于发热元件13的压力中心与喷嘴18中心的错开和记录媒体上的偏向量Dy有线性关系,因此,可以表示为
Dy=k·hc(K:比例常数),在图21中,
Dy1=k·hc1...式1
Dy2=k·hc2...式2
的关系成立。
然而,从图21可以理解,有下式3的关系成立:
σ=δ-(Dy1+Dy2)...式3
因而,将式1和式2代入式3中,得到变形:
σ=δ-k(hc1+hc2)=δ(1+k)-k(hc1+hc2+δ)...式4
在这里,由于“hc1+hc2+δ”是发热元件13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所以为一定值。
结果,式4的右边全部由一定值构成,如果不受hc 1或hc2、即组装时的偏置量hc1、hc2的变化所左右来决定发热元件13之间的距离δ′和喷嘴列之间的距离δ,则对于该喷头芯19来说,σ是一个定值,即是说,点列之间的距离σ保持为一定值。
以上虽然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为以下各种变形等。
(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3(B)及(C)所示,将从假想直线R1侧的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的喷出角度和从假想直线R2侧的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的喷出角度,设定为在同一或误差范围内大致相同的形式。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从假想直线R1或R2的任何一侧的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的喷出角度不设定为90度,将从另一侧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的喷出角度设定为90度(或大致90度)。即,仅将从假想直线R1或R2任何一侧的喷嘴18喷出的墨液滴的喷出角度偏向,使点列之间的距离σ小于喷嘴18列之间的距离δ。
(2)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喷墨打印机的喷头11的例子,但是,液体喷出喷头并不限于此。可适用于喷出墨的以及喷出各种液体的液体喷出喷头。例如,可适用于对印染物品喷出染料的液体喷出喷头等。或者,也可以适用于例如喷出用于检测生命标本的含有DNA溶液的液体喷出喷头等。
(3)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使用发热元件13的热敏方式的喷墨喷头11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发热元件13以外的元件。另外,也不限于热敏方式,还可以适用静电喷出方式或压电方式。
(4)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列举了线性方式的喷墨喷头(线性喷头10)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串行方式的喷墨喷头(串行喷头)。
(5)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列举了与彩色对应的喷墨打印机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与单色对应的喷墨打印机。

Claims (12)

1.一种液体喷出喷头,其是将具有喷出液滴的喷嘴的液体喷出部多个排列而成的液体喷头,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喷嘴分别沿着隔开距离(δ)平行地配置的两根假想直线(R1及R2)进行设置,并且将分别沿着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配置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喷嘴的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方向上的距离形成为一定值(P),
沿着所述假想直线(R1或R2)的至少一个所述假想直线排列的所述液体喷出部,偏向另一个所述假想直线侧进行液体喷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喷头,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假想直线(R1)排列的所述液体喷出部,偏向所述假想直线(R2)方向喷出液体,
沿着所述假想直线(R2)排列的所述液体喷出部,偏向所述假想直线(R1)方向喷出液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喷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部包括所述喷嘴和配置在所述喷嘴的下侧、将喷出压力施加给要喷出的液体的喷出压力发生元件,
产生分别配置在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上的相邻的所述液体喷出部的所述喷出压力发生元件的喷出压力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中的与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垂直方向上的距离(δ′)大于用于配置的两根假想直线的所述距离(δ)。
4.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液体喷出喷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部包括所述喷嘴和配置在所述喷嘴的下侧、通过加热将喷出压力施加给要喷出的液体的发热元件,
分别配置在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上的相邻的所述液体喷出部的所述发热元件的喷出压力中心之间的距离中的与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垂直的方向上距离(δ′)形成为大于用于配置的两根假想直线的所述距离(δ)。
5.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液体喷出喷头,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从所述各喷嘴喷出的液体喷出方向变更为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方向中的至少两个不同方向的喷出方向变更装置。
6.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包括将具有喷出液滴的喷嘴的液体喷出部多个排列而成的液体喷头,将从所述液体喷出部的所述喷嘴喷出的液体击打在隔开规定距离配置的液体击打对象物上,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喷嘴分别沿着隔开距离(δ)平行地设置的两根假想直线(R1及R2)进行配置,并且将分别沿着所述假想直线(R1)与所述假想直线(R2)配置的相邻两个所述喷嘴的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方向上的距离形成为一定值(P),
沿着所述假想直线的至少一个所述假想直线(R1或R2)排列的所述液体喷出部,偏向另一方所述假想直线侧进行液体喷出,
用于连接沿着所述假想直线(R1)排列的所述液体喷出部所形成的点列的中心的直线(S1)与用于连接沿着所述假想直线(R2)排列的所述液体喷出部所形成的点列的中心的直线(S2)之间的距离中与所述点列垂直的方向的距离(σ)短于用于配置的两根假想直线的所述距离(δ)。
7.如权利要求6记载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假想直线(R1)排列的所述液体喷出部,偏向所述假想直线(R2)方向喷出液体,
沿着所述假想直线(R2)排列的所述液体喷出部,偏向所述假想直线(R1)方向喷出液体。
8.如权利要求6记载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是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部包括所述喷嘴和配置在所述喷嘴的下侧、将喷出压力施加给要喷出的液体的喷出压力发生元件,
用于产生分别配置在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上的相邻的所述液体喷出部的所述喷出压力发生元件的喷出压力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中、与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垂直方向上的距离(δ′)大于用于配置的两根假想直线的所述距离(δ)。
9.如权利要求6记载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部包括所述喷嘴和配置在所述喷嘴的下侧、通过加热将喷出压力施加给要喷出的液体的发热元件,
分别配置在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上的相邻的所述液体喷出部的所述发热元件的喷出压力中心之间的距离,即与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垂直的方向上距离(δ′)大于用于配置的两根假想直线的所述距离(δ)。
10.如权利要求6记载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定所述各液体喷出部的喷出方向以使所述直线(S1及S2)之间的距离(σ)为0。
11.如权利要求6记载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定所述各液体喷出部的喷出方向以使所述距离(σ)为所述距离(P)的1/2。
12.如权利要求6记载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从所述各喷嘴喷出的液体喷出方向变更为所述假想直线(R1及R2)方向中的至少两个不同方向的喷出方向变更装置。
CNB2006100928716A 2005-03-25 2006-03-27 液体喷出喷头及液体喷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57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87430/05 2005-03-25
JP2005087430A JP4835018B2 (ja) 2005-03-25 2005-03-25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5007A true CN1865007A (zh) 2006-11-22
CN100515775C CN100515775C (zh) 2009-07-22

Family

ID=36570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287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5775C (zh) 2005-03-25 2006-03-27 液体喷出喷头及液体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24020B2 (zh)
EP (1) EP1705013B1 (zh)
JP (1) JP4835018B2 (zh)
KR (1) KR20060103230A (zh)
CN (1) CN100515775C (zh)
DE (1) DE602006020366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77226B2 (ja) 2006-02-02 2010-1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9034729B2 (en) * 2006-08-25 2015-05-19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08023826A1 (fr) * 2006-08-25 2008-02-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Dispositif semi-conducteur et son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JPWO2008023827A1 (ja) * 2006-08-25 2010-01-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TWI320361B (en) * 2007-06-27 2010-02-11 Benq Corp Inkjet printer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adjustment thereof
US8986469B2 (en) 2007-11-09 2015-03-2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morphous alloy materials
US20100321433A1 (en) * 2009-06-18 2010-12-23 George Keith Parish Multi-chip printhead array with reduced nozzle offset
US8033650B2 (en) 2009-08-19 2011-10-11 Eastman Kodak Company Paired drop ejector
US8162443B2 (en) * 2009-08-19 2012-04-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Paired drop ejector method of operation
JP6755671B2 (ja) * 2016-02-19 2020-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素子基板、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381581B2 (ja) * 2016-05-30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素子基板および液体吐出ヘッ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4411A (en) 1987-10-19 1988-12-2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Thermal ink-jet head structure with orifice offset from resistor
US6155670A (en) 1997-03-05 2000-12-0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ink-drop distribution in inkjet printing
JP2000110056A (ja) 1998-10-02 2000-04-18 Kiyouka Craft:Kk 変形自在な装身具
JP2001010056A (ja) 1998-12-29 2001-01-16 Canon Inc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方法、およ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DE69940298D1 (de) 1998-12-29 2009-03-05 Canon Kk Flüssigkeitsausstosskopf, Flüssigkeitsausstossverfahren und Flüssigkeitsausstossdruckgerät
JP2000255067A (ja) * 1999-03-09 2000-09-19 Hitachi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787477B2 (ja) * 2000-02-10 2006-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駆動方法
JP2001347663A (ja) * 2000-04-04 2001-12-1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428144B2 (en) 2000-04-04 2002-08-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6478404B2 (en) * 2001-01-30 2002-11-1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jet printhead
JP2002240328A (ja) 2001-02-15 2002-08-28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3037343A (ja) 2001-07-24 2003-02-07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弾性表面波素子の実装基板
JP4023331B2 (ja) * 2002-06-03 2007-12-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3695537B2 (ja) * 2002-10-18 2005-09-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4061644B2 (ja) * 2002-12-12 2008-03-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4337367B2 (ja) * 2003-03-04 2009-09-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4501360B2 (ja) * 2003-06-02 2010-07-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3972363B2 (ja) * 2003-06-11 2007-09-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US7334859B2 (en) * 2003-09-03 2008-02-26 Fujifilm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discharge defect determina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05013B1 (en) 2011-03-02
US20060214975A1 (en) 2006-09-28
US7524020B2 (en) 2009-04-28
JP2006264200A (ja) 2006-10-05
KR20060103230A (ko) 2006-09-28
JP4835018B2 (ja) 2011-12-14
DE602006020366D1 (de) 2011-04-14
EP1705013A1 (en) 2006-09-27
CN100515775C (zh) 2009-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65007A (zh) 液体喷出喷头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072116C (zh) 液体喷射头的制作方法
CN2701630Y (zh) 喷墨打印头
CN1283460C (zh) 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方法
CN1473706A (zh)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方法
CN1283461C (zh)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方法
CN1248858C (zh) 液体喷出头及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CN1369371A (zh) 喷墨头、传动装置的检查方法、喷墨头制造方法和喷墨式记录装置
CN1092109C (zh) 喷液方法及其设备
CN1575990A (zh) 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方法
CN1578732A (zh) 用于便携式喷墨打印机的供墨设备
CN1713993A (zh) 具有悬梁加热器的热喷墨打印头
CN1638967A (zh) 具有与喷嘴腔墨水电绝缘的热弯曲致动器加热元件的喷墨打印头
CN1713991A (zh) 具有对称泡形成的热喷墨打印头
CN1723126A (zh) 具有被保形涂敷的加热器的喷墨打印头
CN1672932A (zh) 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
CN1160194C (zh) 喷液头、喷液方法和喷液装置
CN1713992A (zh) 具有化学气相沉积的喷嘴板的热喷墨机
CN1713994A (zh) 具有低加热器质量的热喷墨打印头
CN1257060C (zh) 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CN1275770C (zh) 喷液设备和喷液方法
CN1816450A (zh) 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方法
CN1914036A (zh) 打印设备、打印方法、程序和打印***
CN1749010A (zh) 喷液头和喷液装置
CN1150778A (zh) 打印多种型号墨滴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2

Termination date: 201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