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5242A - 光信息记录方法、记录装置、记录程序及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光信息记录方法、记录装置、记录程序及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55242A
CN1855242A CN 200610075221 CN200610075221A CN1855242A CN 1855242 A CN1855242 A CN 1855242A CN 200610075221 CN200610075221 CN 200610075221 CN 200610075221 A CN200610075221 A CN 200610075221A CN 1855242 A CN1855242 A CN 18552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cord
zone
data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7522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1840C (zh
Inventor
寺西康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VCKenwoo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filed Critical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Publication of CN1855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52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184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1840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对在第二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中存在未记录部分的单面双层光盘进行终结处理时,终结处理需要较长时间,不利于用户的便利性,同样,区段-出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本发明中,当从上位装置(10)进行终结操作命令时,计算出距第二层记录层的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的地址为预定值的内周侧的地址X。接着,对于最新的RMD从盘中取得“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Y并与地址X比较,从而检测出从第二层记录层的地址Y到地址X的未记录部分(S4~S5)。将填充数据记录到检测出的未记录部分。这样一来,需要记录填充数据的只是到地址X或地址Y为止的部分,可缩短记录所需的时间。

Description

光信息记录方法、记录装置、记录程序及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光信息记录方法、光信息记录装置、光信息记录程序及光信息记录介质,特别涉及到一种对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可重写型的盘状光信息记录介质记录信息的光信息记录方法、光信息记录装置、光信息记录程序及光信息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作为基于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规格的追记型光盘的DVD-R盘、及作为可重写型的光盘的DVD-RW盘,在现在得到广泛普及。图8表示DVD-R、DVD-RW盘的一部分外观透视图。如该图所示,在光盘(DVD-R盘或DVD-RW盘)200的记录层中,在盘半径方向上交互形成作为数据记录用轨道的沟槽轨道201、及用于在该沟槽轨道201中引导作为重放光或记录光的光射束203的岸台轨道202。
并且,在岸台轨道202中,在制造盘时的预格式化阶段,盘上的ECC块地址信息、附加信息等,作为称为岸台预制凹坑(LPP)204的孤立比特以预定的规则配置记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对光盘200的记录以该预记录的LPP 204的ECC块地址信息为基础来进行。
图9示意地表示仅具有一层记录层的DVD-R盘或DVD-RW盘的截面结构。在该图中,作为DVD-R盘或DVD-RW盘的光盘100从内周向外周分割为:功率校准区域(Power Calibration Area:PCA)101、记录管理区域(Recording Management Area:RMA)102、导入区域(Lead-In)103、数据区域(Data Area)104、和导出区域(Lead-Out)105。
PCA区域101和RMA区域102构成R信息区域(R-Informationarea)106。数据区域104是记录了用户数据的区域。导入区域103和导出区域105是防备访问数据区域104时记录/重放光头(光拾取器)超限的缓冲区域。导入区域103中也记录盘整体的物理信息、管理信息等。
数据区域104中记录的数据,以图10(A)所示的ECC块为单位被记录。一个ECC块由32k字节的用户数据和错误检测、校正编码的奇偶、同步信号等构成。一个ECC块如图10(A)所示,由16个扇区构成。各个扇区是如图10(B)所示的构成,在开头包括四字节的ID和2字节的IED(ID的检查字节)。在扇区ID中存储有该扇区的扇区号码等。该扇区号码中,和上述岸台预制凹坑(LPP)的ECC块地址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值被存储。
光盘驱动装置,在对DVD-R盘或DVD-RW盘开始正式记录前,对作为对象的光盘100一边改变记录条件一边试写预定的信号,根据通过重放试写区域所取得的重放信号的特性取得最佳记录功率,并通过该最佳记录功率进行正式记录。这样一来,可获得良好的记录质量。这种根据来自试写区域的重放信号取得最佳记录功率的动作称为OPC(Optimum Power Control,最佳功率控制),图9的PCA区域101是为了进行该OPC而准备的区域。
并且,图9的记录管理区域(Recording Management Area:RMA)102是记录用于管理上述导入区域103、数据区域104、导出区域105的记录状态变化、及OPC信息的记录管理信息的区域。在RMA 102中,和数据区域104的用户数据同样成块并纠错编码化的RMD(Recording Management Data,记录管理数据)块作为单位被记录。RMA 102的数据结构和DVD-R盘及DVD-RW盘不同,在将DVD-RW盘在依次记录模式下使用时、及将DVD-RW盘在重写模式下使用时分别不同。
图11表示将DVD-RW盘在重写模式下使用时的RMA的数据结构。RMA 102由表示RMA的开始的RMA导入(Lead-In)1020、及称为五个RMA段(RMA Segment)1021~1025的区域构成。各RMA段1021~1025如图11(B)所示,由28个RMD组(RMD Set)构成,各RMD组如该图(C)所示,由五个RMD块(RMD Block)构成。
在该五个RMD块中,在各RMD块中存储有同一信息,五个呈多重写入。并且,上述28个RMD组中,在最初的一个中存储Format2形式的RMD,剩余27个中存储Format3形式的RMD。在Format3形式的RMD中,存储管理实际的记录状态变化的信息、及数据区域104内的和缺陷块相关的信息。并且在27个Format3形式的RMD组中,在某一时刻下有效的RMD组仅有一个。并且,在Format2形式的RMD组中,存储有到该有效的RMD组的指针。
在可重写型的DVD-RW盘中,用户数据可多次重写并记录。每次重写构成该时刻下有效的一个Format3形式的RMD组的五个RMD块。DVD-RW盘是可重写的介质,但其重写次数有限,当重写次数增加时,因记录层的劣质化,记录重放错误也会增加。
在新盘中,使用图11(A)、(B)所示的RMA段#1的RMD组#1和RMD组#2。RMD组#1中记录有Format2形式的五个RMD块,RMD组#2中记录有Format3形式的五个RMD块。之后,随着用户数据的多次重写,该RMD组#2也多次重写,其中RMD组#2中的五个RMD块中不可校正错误的块增加。
并且,RMD组#2中的三个以上的RMD块产生不可校正错误时,停止该RMD组#2的使用,而使用RMD组#3。同时在RMD组#1的Format2 RMD中存储到RMD组#3的指针。反复进行以上动作,在使用完RMD段#1内的RMD组#28、或者RMD段#1内的RMD组#2的RMD块中三个以上的块产生不可校正错误时,转换到使用RMD段#2。以下同样在用尽RMD段#5内的RMD组#28时,可进行DVD-RW盘的重写。
但用户希望记录的容量年年增加,对应于该需求,具有双层记录层的DVD-R盘、DVD-RW盘的开发取得进展。图12表示该双层DVD-R盘的一个例子的概要结构截面图。如该图所示,单面双层的DVD-R盘中,第一层记录层301和第二层记录层302在记录重放时的光射束402的光轴方向上层叠,光射束402通过光拾取器内的物镜401聚光到第一层记录层301上,或者透过第一层记录层301聚光到第二层记录层302。
靠近光拾取器的上述第一层记录层301的记录区域从内周向外周被分割为:PCA区域311、RMA区域312、导入区域(Lead-In)313、数据区域(Data Area)314、及中间区域(Middle Area)315。并且,上述第二层记录层302的记录区域从内周向外周被分割为:PCA区域321、RMA区域322、导出区域(Lead-Out)323、数据区域(Data Area)324、及中间区域(Middle Area)325。
即,第一层记录层301相对于图9所示的单层的DVD-R盘,导出区域105变更为中间区域315。并且,第二层记录层302是和第一层记录层30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设置导出区域323替代导入区域313。第一层记录层301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被记录,第二层记录层302从外周侧向内周侧被记录。
而为了使记录了用户数据的DVD-R盘可用DVD播放器重放,需要进行终结(フアイナライズ)处理。在图9所示的单层盘的情况下,进行导入区域(Lead-in)103及导出区域(Lead-out)105的记录、及数据区域(Data Area)104中未记录部分的记录。
另一方面,在图12所示的双层DVD-R盘的终结处理中,和单层时相比,有时需要较长的时间。图13表示其形态。现在假设双层DVD-R盘的数据区域中,在图13(A)中标示朝向左下方的斜线所示的区域中,以箭头531、532所示的顺序记录用户数据。即,在图13(A)中,在图12所示的双层结构的光盘中,在第一层记录层301的数据区域314全体中如511所示记录用户数据,并且在第二层记录层302的数据区域324中的一部分区域512中记录用户数据。
在该状态下进行终结时,将预定的数据记录到图13(A)的第一层记录层301的导入区域(Lead-In)313、中间区域(Middle-Area)315、第二层记录层302的中间区域325、导出区域(Lead-Out)323,并且在本来作为记录用户数据的区域的、第二层记录层302的数据区域324的白底所示的未记录部分中,也记录导出属性的填充(パデイング)数据,其结果是,盘变为图13(B)所示的状态。在同图中(B),向右下的斜线部分513、514、515、516及517是终结时记录的区域。
该填充数据也以图10所述的ECC块的方式被记录,在各个扇区中配置存储了扇区地址的扇区ID(Identification Data)。在扇区ID中除了扇区地址外,还存储表示记录了扇区的区域的属性的数据,将该数据作为导出属性进行记录。
这样一来,需要将第二层记录层302的数据区域324设为记录完成的,取决于DVD播放器是重放专用装置。即,在记录重放装置中,其前提是填充未记录状态的光盘并进行记录,其构成是即使在未记录的状态下也可重放岸台预制凹坑并读取光盘内的ECC块地址信息。
另一方面,在重放专用装置中,未假设填充了剩有未记录部分状态的光盘的情况,无法重放岸台预制凹坑并读取光盘内的ECC块地址信息。如图13(A)所示,考虑以下情况:第二层记录层302的数据区域324的一部分为未记录状态的光盘装填到作为重放专用装置的DVD播放器中,在重放第一层记录层301的数据区域511的记录数据时,因光盘的缺陷、振动等光射束的焦点移动到第二层记录层302并在此对焦。
这种情况下,在DVD播放器中,由于无法获知光射束位于光盘内的哪个地方,因此直接进入到异常运动中。但如图13(B)所示,只要是记录了填充数据的状态,可通过重放数据中的扇区ID判断光射束的位置。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可识别在第二层记录层302对焦,使光射束焦点移动到原来的第一层记录层301。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93926号公报
因此,在具有上述双层记录层的DVD-RW中,为通过DVD播放器可重放记录了用户数据的DVD-RW盘,需要进行终结处理。而例如如图13(A)所示,对于在第二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中存在此次未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的光盘进行终结处理时,需要将第二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中的所有此次未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即从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到数据区域最内周为止的所有数据区域,通过导出属性的填充数据记录,因此存在终结处理需要较长时间、不利于用户便利性的问题。同样,使用称为多区段的记录方法时的区段闭合也需要较长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缩短终结处理及区段闭合所需的时间、并提高用户便利性的光信息记录方法、光信息记录装置、光信息记录程序及光信息记录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方法,对于在层叠的多个记录层的每一层中配置有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且配置有和数据区域不同的用于记录记录管理信息的记录管理区域的结构的盘状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利用从光拾取器射出的光射束,在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内任意设定的中间区域或链接区域、及数据区域最内周位置或内周侧相邻的链接区域之间,记录所需的用户数据,并且向记录管理区域记录记录管理信息,该光信息记录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步骤:第一步骤,对于记录了用户数据的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通过接收使得可用重放专用装置进行重放的终结处理命令或区段闭合命令,计算出第一位置信息,该第一位置信息,与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中在命令之前记录的、距光拾取器最近的第一层记录层以外的其他记录层的数据区域内的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相关;第二步骤,取得从记录管理区域重放的记录管理信息中含有的、表示至少在上一次用户数据记录时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第二位置信息;第三步骤,比较第一及第二位置信息,判断两者之间有无未记录部分;第四步骤,当判断为存在未记录部分时,将至少从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开始的未记录部分全部通过填充数据使之记录完成;以及第五步骤,将表示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位置信息,作为第二位置信息包含在记录管理信息中,并记录到记录管理区域中。
其中,“任意设定的中间区域或链接区域、及数据区域最内周位置或内周侧相邻的链接区域之间”包括以下四个模式:任意设定的中间区域和数据区域最内周位置之间、任意设定的中间区域和内周侧相邻的链接区域之间、链接区域和数据区域最内周位置之间、链接区域和内周侧相邻的链接区域之间。并且其特征在于,记录管理区域中记录的第二位置信息,在进行简易的重新格式化时并不被删除而是进行保存。
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装置,对于在层叠的多个记录层的每一层中配置有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且配置有和数据区域不同的用于记录记录管理信息的记录管理区域的结构的盘状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利用从光拾取器射出的光射束,在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内任意设定的中间区域或链接区域、及数据区域最内周位置或内周侧相邻的链接区域之间,记录所需的用户数据,并且向记录管理区域记录记录管理信息,该光信息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位置信息计算单元,对于记录了用户数据的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通过接收使得可用重放专用装置进行重放的终结处理命令或区段闭合命令,计算出第一位置信息,该第一位置信息,与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中在命令之前记录的、距光拾取器最近的第一层记录层以外的其他记录层的数据区域内的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相关;第二位置信息取得单元,取得从记录管理区域重放的记录管理信息中含有的、表示至少在上一次用户数据记录时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第二位置信息;判断单元,比较第一及第二位置信息,判断两者之间有无未记录部分;填充数据记录单元,当判断为存在未记录部分时,将至少从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开始的未记录部分全部通过填充数据使之记录完成;以及记录管理信息记录单元,将表示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位置信息,作为第二位置信息包含在记录管理信息中,并记录到记录管理区域中。
在上述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方法及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当接收到用于使得可用重放专用装置进行重放的终结处理命令或区段闭合的命令时,判断在以下两个位置之间有无未记录部分:在记录管理区域中记录的记录管理信息中上一次用户数据记录时其他记录层中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未进行上一次用户数据记录时的初始值为可记录区域的最外周位置);及与多个记录层的各个数据区域中在命令之前记录的距光拾取器最近的第一层记录层以外的其他记录层中的数据区域内的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相关的位置,当判断为存在未记录部分时,将至少从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开始的未记录部分全部通过填充数据使之记录完成。
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程序的特征在于使计算机依次执行第一发明的光信息记录方法的各个步骤。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介质是一种盘状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在层叠的多个记录层的每一层中配置有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且配置有和数据区域不同的、用于记录记录管理信息的记录管理区域,利用从光拾取器射出的光射束,在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内任意设定的中间区域或链接区域、及数据区域最内周位置或内周侧相邻的链接区域之间,记录所需的用户数据,并且向记录管理区域记录记录管理信息,其特征在于,设有以下记录区域:在进行使得可用重放专用装置进行重放的终结处理或区段闭合处理时,将表示距光拾取器最近的第一层记录层以外的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位置信息,在进行简易的重新格式化时并不删除而是进行保存。
根据本发明,当接收到用于使得可用重放专用装置进行重放的终结处理命令或区段闭合的命令时,判断在以下两个位置之间有无未记录部分:记录管理信息中上一次用户数据记录时的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未进行上一次用户数据记录时的初始值为可记录区域的最外周位置);及与多个记录层的各个数据区域中在命令之前记录的距光拾取器最近的第一层记录层以外的其他记录层中的数据区域内的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相关的位置,当判断为存在未记录部分时,将至少从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开始的未记录部分全部通过填充数据使之记录完成,因此终结或区段-出所需的时间和不使用记录管理信息中的第二位置信息的现有技术相比得以缩短。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记录重放***的框图。
图2是表示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单面双层光盘的记录状态的变化的光盘的示意截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记录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单面双层光盘使用了多区段(multi-border)记录方法的记录状态变化的光盘的示意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记录的最外周记录完成的地址字段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DVD-R盘、DVD-RW盘的部分外观透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仅具有一层记录层的DVD-R盘或DVD-RW盘的记录区域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10是数据区域中记录的数据构成图。
图11是将DVD-RW盘在重写模式下使用时的RMA的数据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双层DVD-R盘的记录区域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13是图12的双层DVD-R盘的终结(finalize)处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包括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记录重放***的框图。在该图中,记录重放***包括:上位装置10、作为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20、图12所示的具有双层记录层的单面双层DVD-RW盘30。上位装置10向光盘装置20发出对DVD-RW盘30进行记录或重放的命令。上位装置10例如是个人计算机。上位装置10和光盘装置20可收容在同一筐体内。该方式例如在光盘记录器中采用。DVD-RW盘30填充在光盘装置20中。
光盘装置20由以下各部分构成:作为控制装置整体的计算机的***控制器21;进行对单面双层DVD-RW盘30的记录和重放的记录重放电路22;和记录重放电路22连接、进行光射束的放射和反射束的受光的光拾取器23;存储有用于使***控制器21进行本实施方式特有的动作的控制程序的程序存储器24;暂时保存对DVD-RW盘30记录及重放的数据的数据存储器25;连接这些构成要素的内部总线26;以及作为上位装置10和内部总线26的接口(IF)的IF部27。记录重放电路22及光拾取器23,作为对单面双层DVD-RW盘30(具有多个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管理信息及用户数据、填充数据(padding data)的记录的记录单元、以及管理信息及用户数据、填充数据的重放单元而发挥作用。
接着,同时参照图2的盘截面模式图,对光盘装置20的一个实施方式下的、对具有双层记录层的DVD-RW盘30进行记录的记录状态的变化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2中对于和图12相同的构成标以相同的标号。图2(A)中,DVD-RW盘30表示新盘状态,二个记录层均未记录。
图2(B)表示以下状态:确保中间区域(Middle-Area)在比位于盘30最外周的中间区域315、325靠近内周侧的区域317、327,从第一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314的内周侧开始到中间区域317前为止,如601所示记录用户数据,之后从其与第二层记录层的中间区域327的边界(ECC块地址P)开始到内周侧ECC块地址A为止,如602所示进行记录。其中,确保中间区域(Middle-Area)在比盘的最外周靠近内周侧的区域是指,将其开始ECC块地址存储在RMD的预定字段中,如图2(B)中的603所示,相当于在RMA 312中记录其RMD的操作。另外,将这种确保在内周侧的中间区域317、327称为移位中间区域(Shifted Middle-Area)。
图2(C)表示从图2(B)所示的状态开始进行了终结的状态。终结是以用户命令为基础通过上位装置10的命令在***控制器21的控制下按照图3的流程图来进行的。其中,终结是指以下操作:对第一层记录层,使从导入区域313的最内周侧到移位中间区域317的最外周的所有区域作为记录完成,对于第二层记录层,使从移位中间区域327的最外周到导出区域323的最内周的所有区域为记录完成。
具体而言,当***控制器21从上位装置10接收到终结命令时(图3的步骤S1),从图2(B)所示的状态开始,向数据区域内的必要部分记录预定的数据(图3的步骤S2)。其中,如图2(C)中的700所示,将盘的文件***从数据区域314的最内周位置开始记录到某一区域,使得可在DVD播放器中重放。
接着,***控制器21计算出距用户数据的记录完成的最终地址(在此为ECC块地址A)预定值(在盘上半径方向上例如为0.5mm宽)的内周侧ECC块地址X(图3的步骤S3)。
接着,从最新的RMD中读取“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取得其值Y(图3的步骤S4),并和上述地址X比较(图3的S5)。并且,“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是位于第二层记录层的记录完成扇区内最外周的字段,对此在稍后论述。此时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Y是表示初始状态时的最内周扇区位置的“0”,另一方面,地址X是表示比图2(B)所示的ECC块地址A略微靠近内周侧的位置的地址,因此地址X位于外周侧。
这种情况下,对图2(B)所示状态的光盘的预定未记录部分进行填充记录(图3的步骤S6)。即,在步骤S6中,首先,从第二层记录层的ECC块地址A到导出区域323的最外周侧,用导出属性或数据区域属性的填充数据进行记录。这样一来,如图2(C)所示,形成填充数据记录区域701。该填充数据和现有例一样,以图10所述的ECC块的方式被记录,对各个扇区配置扇区地址及存储了表示导出属性或数据区域属性的数据等的ID。
接着,从第一层移位中间区域317的内周侧开始向外周侧记录中间区域属性的数据,并且从第二层的移位中间区域327的外周侧开始向内周侧记录中间区域属性的数据。这样一来,如图2(C)所示,形成中间区域属性的数据记录区域702、703。接着,如图2(C)中704所示记录导入区域313的未记录部分。在导入区域313中,记录用户数据被记录到哪里为止的信息等。这样一来,在不具有读取RMA区域312、322的信息的功能的DVD播放器中,也可根据从上述记录区域700重放的信息,识别记录到光盘的哪里为止。并且,如705所示记录导出区域323。这样一来,通过步骤S6,在终结时记录形成图2(C)的右***影线部区域701~705。
并且,在终结操作结束时,将位于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的最外周的扇区(这种情况下为记录完成的移位中间区域703的最外周的扇区)的ECC块地址Y(在此为ECC块地址B)存储到RMD的一个字段中,并如706所示记录到RMA 312(图3的步骤S8)。将该字段称为“最上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该字段表示:从第二层记录层的该字段中存储的ECC块地址的扇区开始到导出区域的最内周,所有的扇区为记录完成。
图4表示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变化的一例。在图4中,从RMD的字节位置(BP)“8”到“11”,配置该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图4(A)中,对新盘开始记录,在未进行过一次终结操作的状态下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存储并记录0数据。图4(B)中,如图2(C)那样在进行完终结操作后存储并记录ECC块地址B。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如上所述,将移位中间区域327最外周的扇区的ECC块地址B存储并记录在BP“8”到“11”。这样一来,当终结结束时,盘30变为图2(C)的状态。
并且,***控制器21,在图3的步骤S5中判断地址X位于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Y的内周侧时,判断为在上一次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的内周侧、或其附近对第二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进行了用户数据的记录,并从上一次的第二层记录层的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地址开始到地址X为止进行填充记录(图3的步骤S7)。
在可重写型的记录介质DVD-RW盘中,对于暂时进行了终结的盘可进行重新格式化操作。该操作根据用户的指示通过来自上位装置10的命令来进行。作为重新格式化操作的模式,定义为对盘全部区域进行格式化的操作。并且,作为其他模式,也可定义为在RMA、导入区域等盘的部分区域中记录预定数据的操作。后者用于缩短格式化时间。在此,将通过向RAM、导入区域等盘的部分区域记录预定数据来进行盘的格式化的简易的重新格式化操作,称为快速格式化操作“QuickFormat”。
图2(D)表示对图2(C)的状态下的盘进行上述快速格式化操作的结果的状态。图2(D)中,区域801及802表示通过快速格式化操作进行了重写的区域。具体而言,区域802是更新了RMD数据的区域,并且区域801是重写导入区域的部分数据并记录了数据区域的一部分的区域。除此之外的区域是在图2(C)的时刻下记录完成的部分,之前记录的数据仍残留在盘中。另一方面,在更新的RMD数据中,以前的移位中间区域的信息等未残留,区域802和未记录时一样来处理。而RMD中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仍为ECC块地址B。
对于进行了该快速格式化操作的光盘,可重新记录用户数据。图2(E)表示以下状态:对于如图2(D)一样进行了快速格式化操作的光盘,将中间区域设为和盘本来的中间区域315、325相同的场所,从第一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314的内周侧开始到中间区域315前为止记录用户数据,形成用户数据记录区域605,之后从与第二层记录层的中间区域325的边界(ECC块地址Q)开始到内周侧的ECC块地址为止进行记录,形成用户数据记录区域606。
该记录之后,从上位装置10进行终结操作命令时,根据图3的流程图进行终结操作,光盘从图2(E)所示状态变为图2(F)所示状态。在图2(F)中,通过终结操作,首先,在第一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中,将预定的数据记录到需要重写的部分(图3的步骤S2)。图2(F)的区域711表示该预定的数据记录区域。
接着,计算出距第二层记录层的用户数据记录区域606的最内周的ECC块地址(在此为ECC块地址C)预定值(在盘上半径方向上例如为0.5mm宽)的内周侧ECC块地址X(图3的步骤S3)。上述ECC块地址X在图2(F)中表示为D。并且,上述地址C和D(=X)之间的区域相当于作为防备超限的缓冲区域而规定的区域。
接着,从盘中读取最新的RMD,取出其中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Y(图3的步骤S4)。在此,从图4(B)所示的RMD的BP 8到11中,作为上述ECC块地址的值Y,取出ECC块地址B。
接着,比较ECC块地址Y(在此为B)和ECC块地址X(在此为D)中哪一个位于内周侧(图3的步骤S5)。在图2(F)所示的情况下,由于ECC块地址B位于ECC块地址D的内周侧,因此在从第二层记录层的ECC块地址C开始到ECC块地址B为止的未记录部分中,如图2(F)中712所示记录导出属性的填充数据,进一步,从第一层的中间区域315的内周侧向外周侧、如713所示记录中间区域属性的数据,从第二层的中间区域325的外周侧向内周侧、如714所示记录中间区域属性的数据。接着,如果存在需要重写为导入区域、导出区域的部分,就将预定的数据记录到该部分。
最后,将位于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内的最外周的扇区(在此为中间区域的最外周的ECC块地址)的ECC块地址N存储到RMD的一个字段中,如图2(F)中715所示记录到RMA(图3的步骤S8)。这样一来,在图2(F)所示的终结操作结束后的状态下,如图4(C)所示,在RMD的字节位置(BP)“8”到“11”,作为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记录中间区域325的最外周的ECC块地址N。
并且,***控制器21,在图3的步骤S5中判断为ECC块地址D(=X)比ECC块地址B(=Y)靠近内周侧时,判断在ECC块地址B的内周侧、或其附近对第二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进行了用户数据的记录,并控制记录重放电路22及光拾取器23,从第二层记录层的ECC块地址C开始到ECC块地址D为止,记录导出属性的填充数据。
并且,也存在以下情况:在相当于图2(E)的终结前的状态下,仅到第一层记录层中途为止记录了用户数据,对第二层记录层未进行新的记录。这种情况下,对第一层记录层从用户数据的记录区域的最外周位置到中间区域315,记录数据属性的填充数据。对第二层记录层,作为第二层记录层的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记录地址,利用与中间区域325的边界的ECC块地址进行上述操作。
其中,在没有向RMD设置“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这样的字段、且没有在重新格式化时也保存其值的情况下,到第二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的最内周为止,需要记录导出属性的填充数据。这需要更多的时间。与之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需要记录导出属性的填充数据的,只是到ECC块地址B或ECC块地址D为止,可缩短记录所需的时间。因此,终结所需的时间也可缩短。
并且,在图2(F)的情况下,由于使用盘本来的中间区域315、325,因此不会将数据记录到该区域的外周侧。因此,可将构成“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比特数所表示的最大值(0xFF…FF等)存储在RMD中,以替代使用实际的中间区域325的最外周的ECC块地址N。这种情况下,由于无法记录到该最大值的外周侧,因此之后该地址值被保存。
但进行光盘的删除动作情况不限于此。即,作为可重写的介质的DVD-RW盘,有时会进行盘整体的删除操作。这种情况下,由于变为和新盘一样的在盘中未记录任何东西的状态,因此“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也消除。
如上所述,在终结时,将第二层记录层的中间区域325或移位中间区域327的最外周的ECC块地址,存储到RMD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中并进行记录。在重新格式化时也继用其值。进一步,在下一次终结时,读入“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通过获得第二层记录层中记录完成的区域的最外周在何处的信息,可缩短终结所需的时间。
并且,终结时的第二层记录层中记录完成的区域的最外周地址,很明显也可以说为终结时的第二层记录层中未记录区域的最内周地址。并且,在终结时,第二层记录层中记录完成的区域的最外周地址、和第一层记录层中记录完成的区域的最外周地址一一对应。因此,也可存储第一层记录层中记录完成的区域的最外周地址。并且,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计算出距用户数据记录完成的最终地址预定值(盘上例如为0.5mm的宽)的内周侧的ECC块地址X。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将预定值设为0。
并且在以上实施方式中,作为位置信息使用了ECC块地址,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使用扇区号码。并且,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图2(C)的终结操作结束时,将位于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内的最外周的扇区(这种情况下为记录完成移位中间区域703的最外周的扇区)的ECC块地址Y(在此为ECC块地址B)存储到RMD的一个字段中,并如706所示记录到RMA 312中,但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将第二层记录层的用户数据记录区域602和移位中间区域703的边界即ECC块地址P,作为ECC块地址Y存储到RMD的一个字段中并记录到RMA312中。
由于移位中间区域327的宽非常小(在盘上为0.5mm左右的宽),所以可视作位于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内的大致最外周位置。这种情况下,图2(F)的第二次终结时,从盘中读取最新的RMD,取出其中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Y后,获得ECC块地址P。因此,填充数据的记录,对从第二层记录层ECC块地址C开始到ECC块地址Y(在此为ECC块地址P)为止的区间进行。其形态如图2(G)的712所示。并且,此时的填充数据可以是导出属性,也可以是数据属性。
并且,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在图2(F)的第二次终结的最后,作为位于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内的最外周的扇区,是把作为第二层记录层的中间区域325的最外周的ECC块地址的N存储到RMD的一个字段中并记录到RMA的扇区,而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是:将第二层记录层的中间区域325和数据区域的边界的ECC块地址Q作为ECC块地址Y存储到RMD的一个字段中并记录到RMA 312中。由于中间区域325的宽非常小(在盘上为0.5mm左右的宽),因此可视作位于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内的大致最外周位置。
并且,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向RMD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存储ECC块地址并记录到RMA的时序是终结操作完成时,但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是:在用户数据或填充数据记录中,从某个ECC块地址的扇区开始到导出区域的最内周为止,在所有扇区记录完成后,将该ECC块地址存储在RMD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中并记录到RMA。
在图2(A)~(G)中,表示在第二次记录中到第一次记录的移位中间区域的外周侧为止记录用户数据的情况的示例。反之,在第一次记录后,进行了快速格式化操作后,在进行新的用户数据记录的第二次记录时,有时在第一次记录的移位中间区域的内周侧设置新的移位中间区域。其形态如图2(H)所示。
图2(H)表示以下形态:对于如图2(C)那样终结了的盘,在进行完快速格式化操作后,进行新的用户数据的记录。图2(H)中,区域803及804是通过快速格式化操作被重写的区域。表示以下状态:在快速格式化后,确保中间区域(Middle-Area)在内周侧的区域316、326中,从第一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314的内周侧开始到中间区域316前为止记录用户数据并形成用户数据记录区域607,之后,从与第二层记录层的中间区域326的边界(ECC块地址R)开始到内周侧的ECC块地址T为止如608所示进行了记录。
进一步,图2(I)表示从图2(H)所示的状态开始进行了终结的状态。在终结时,如图3的步骤S3所示,计算出距用户数据记录完成的最终地址(在此为ECC块地址T)预定值的内周侧的ECC块地址X。作为预定值使用0mm(因此ECC块地址X等于T)。接着,如图3的步骤S4所示,从最新的RMD中读取“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并取得其值Y。其中作为Y取得ECC块地址B。这是因为,作为第一次记录的图2(C)在终结时,存储了移位中间区域的最外周的扇区的ECC块地址B。
接着在图3的步骤S5中,比较地址Y(在此为ECC块地址B)和地址X(在此为ECC块地址T),判断哪一个位于内周侧。在图2(I)的情况下,判断为地址X(ECC块地址T)位于地址Y(ECC块地址B)的内周侧。因此作为下一个步骤选择图3的步骤S7。
在步骤S7中,从第二层记录层的用户数据最内周记录地址开始到地址X为止进行填充记录,第二层记录层的用户数据最内周记录地址在图2(I)的情况下是ECC块地址T,等于地址X(在此为ECC块地址T),因此不进行步骤S7中的填充记录。
接着,在完成确保的区域316、326中进行中间区域属性的数据的填充记录,如图2(I)所示,形成移位中间区域716、717。进一步,在图3的步骤S8中,将位于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内的最外周的ECC块地址存储到RMD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并记录到RMA中。在此,比较之前取得的地址Y(ECC块地址B)、及位于此次记录的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的最外周的作为移位中间区域717的最外周地址的ECC块地址S,判断ECC块地址B位于ECC块地址S的外周侧,存储ECC块地址B。
如上所述,在终结时,将位于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内的最外周的ECC块地址存储到RMD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中并进行记录。在重新格式化时也继用其值。进一步,在下一次终结时,读入“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通过获得第二层记录层中记录完成的区域的最外周在何处的信息,在上一次记录的移位中间区域(或中间区域)的内周侧设置此次的移位中间区域时,也可缩短终结所需的时间。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次记录终结时,在图3的步骤S8中,比较之前取得的地址Y(ECC块地址B)、及位于此次记录的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内的最外周的ECC块地址S,判断ECC块地址B位于外周侧,存储地址B,但也可考虑如下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
即,也可不进行与之前取得的地址Y的值的比较,将作为此次记录的记录完成区域的最外周的移位中间区域717的最外周的扇区的ECC块地址S存储到RMD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并记录到RMA中。或者也可将作为此次记录的用户数据记录区域608和移位中间区域717的边界的ECC块地址R存储到RMD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并记录到RMA。
接着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DVD-RW盘中,可使用称作多区段(multi-border)的记录方法。该记录方法是:设置起到导入区域的作用的区段-入(Border-in)区域和起到导出区域的作用的区段-出(Border-out)区域,通过闭合(close)由区段-入区域和区段-出区域夹持的增补(bordered)区域,对该增补区域可以和终结一样通过DVD播放器进行读取。进一步,可在一个增补区域的外周侧追加新的增补区域。
接着,对光盘装置20的其他实施方式下的、使用多区段记录方法时的、向具有双层记录层的DVD-RW盘30进行记录的记录状态的变化的一个例子,参照图5的盘截面模式图进行说明。图5中,对和图12相同的构成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图5(A)表示DVD-RW盘30为新盘的状态,二个记录层均未记录。
图5(B)表示以下状态:将在第一层记录层中由区段-出区域318和区段-入区域319构成、在第二层中由区段-出区域328和区段-入区域329构成的、称为链接区域(Border Zone)的区域,分别确保在比盘的最外周靠近内周侧的区域中,从第一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314的内周侧开始到区段-出区域318前为止,如611所示记录用户数据,之后,从与区段-入区域329的边界开始到内周侧的地址A为止,朝向内周如612所示对第二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324进行记录。其中,确保链接区域是指,在图5(B)中,如613所示在RMA 312注册链接区域的开始地址等。
图5(C)表示从图5(B)的状态开始进行区段闭合(border close)的状态。区段闭合根据用户的指示通过上位装置10的命令在***控制器21的控制下按照图6的流程来进行。其中,区段闭合是指以下操作:对第一层记录层,从导入区域313到区段-出区域318的最外周、或者例如从夹持增补区域(存储用户数据的区域)的区段-入区域319的最内周侧到区段-出区域331的最外周侧的所有区域设为记录完成的操作;对第二层记录层,从区段-入区域329的最外周到导出区域323的最内周、或者例如从夹持链接区域的区段-入区域342的最外周到区段-出区域328的最内周的所有区域设为记录完成的操作。
具体而言,当***控制器21从上位装置10接收到区段闭合命令时(图6的步骤S11),从图5(B)所示的状态开始,向数据区域内的必要部分记录预定的数据(图5的步骤S 12)。其中,如图5(C)中的720所示,将盘的文件***从数据区域314的最内周位置开始记录到某一区域,以使得可在DVD播放器中重放。
接着,***控制器21,从最新的RMD中读取“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Y(图6的步骤S13),比较该值Y和用户数据记录完成的最终地址Z(图6的步骤S14)。“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如上所述,表示从第二层记录层的该字段中存储的ECC块地址的扇区到导出区域的最内周、所有扇区记录完成。
在图5(B)的状态下,“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Y是表示初始状态时的最内周扇区位置的“0”,另一方面,地址Z是图5(B)所示的ECC块地址A,因此地址Z位于外周侧,所以对于和图5(B)所示状态的光盘的地址Z邻接的未记录部分等,进行填充数据的记录(图6的步骤S15)。即,在步骤S15中,首先,从图5(B)的第二层记录层ECC块地址A(=Z)到导出区域323的最外周侧,用导出属性或数据区域属性的填充数据进行记录。这样一来,如图5(C)所示,形成填充数据记录区域721。
接着,从图5(B)所示的第一层记录层的区段-出区域318的内周侧向外周侧记录预定的数据,形成如图5(C)中722所示的区段-出记录区域,进一步从图5(B)所示的第二层记录层的区段-入区域329的外周侧向内周侧记录预定的数据,形成如图5(C)中723所示的区段-入记录区域。接着,对图5(B)所示的导入区域313的未记录部分如图5(C)中724所示进行记录。在导入区域中,记录用户数据被记录到哪里等信息。这样一来,在不具有读取RMA区域312、322的信息的功能的DVD播放器中,根据从上述记录区域720重放的信息,也可识别记录到了光盘的何处。进一步,对图5(B)中所示的导出区域323如图5(C)中725所示进行记录。这样一来在步骤S15中,在区段-出时记录形成图5(C)的右***影线部的区域721~725。
接着,在区段闭合操作结束时,将位于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内的最外周的扇区(此时为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区段-入区域723的最外周的扇区)的ECC块地址B存储到RMD的一个字段、即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中,并如图5(C)中726所示记录到RMA 312(图6的步骤S17)。
图7表示该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变化的一个例子。在图7中,在RMD的字节位置(BP)“8”到“11”中,配置该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图7(A)表示:对新盘开始记录,在未进行过一次终结操作或区段闭合操作的状态下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中存储0数据并记录。图7(B)表示:如图5(C)所示在进行了区段闭合操作后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中存储ECC块地址B并记录。
而在多区段记录时,可在区段-出区域的外周侧设置新的增补区域,并追加记录用户数据。图5(D)表示此时的形态。图5(D)的记录区域613及614表示新记录的用户数据记录区域。图5(E)表示从图5(D)的状态开始进行了区段闭合的状态。区段闭合根据用户的指示通过上位装置10的命令来进行。
从图5(D)的状态开始,首先,在增补区域内的第一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613中如果存在需要重写的部分,则向该部分记录预定的数据(图6的步骤S12)。其中,对图5(E)中727所示的区域进行记录。接着,进行上述步骤S13、S14的处理,此时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Y如图7(B)所示是地址B,另一方面,增补区域内的第二层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区域614的最内周地址Z是C,这些如图5(D)所示,由于地址Z(=C)位于值Y(=B)的外周侧,因此***控制器21控制记录重放电路22及光拾取器23,以进行上述步骤S15的填充记录。
即,在该步骤S15的填充记录处理中,从图5(D)所示的第二层记录层的地址C到区段-出区域328的最外周侧,如图5(E)中728所示,用数据属性的填充数据进行记录,接着,从图5(D)所示的第一层记录层的区段-出区域331的内周侧开始向外周侧,如图5(E)中719所示记录预定的数据,进一步从图5(D)所示的第二层记录层的区段-入区域342的外周侧向内周侧,如图5(E)中730所示记录预定的数据。
最后,从图5(D)所示的第一层记录层的区段-入区域319的内周侧开始向外周侧如图5(E)中731所示记录预定的数据,进一步,从图5(D)所示的第二层记录层的区段-出区域328的外周侧向内周侧如图5(E)中732所示记录预定的数据。这样一来,在图6的步骤S15的区段闭合时,记录形成图5(E)中竖线所示的阴影线部的区域728~731。
并且,在区段闭合操作结束时,将位于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内的最外周的扇区(此时为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区段-入区域730的最外周的扇区)的ECC块地址D存储到RMD的一个字段,即,如图7(C)所示,将在RMD的BP 8到11的区域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重新更新,并如图5(E)中733所示记录到RMA 312中(图6的步骤S17)。
即,在进行该记录时,从光盘的记录区域726中读取最新的RMD,取出其中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这种情况下,图7(B)所示的ECC块地址B被取出。比较该值和此次的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区段-入区域730的最外周的ECC块地址D,判断地址D位于外周侧,如图7(C)所示将地址D存储到“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
在可重写型的记录介质的DVD-RW盘中,如上所述,对于进行了多区段记录的光盘,可进行重新格式化操作。该操作根据用户的指示通过来自上位装置10的命令来进行。与图2~图4中所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一样,进行快速格式化操作。在图5(F)中,表示对图5(C)状态的光盘进行了快速格式化操作的结果的状态。
具体而言,从图5(E)开始更新RMD数据,如图5(F)中810所示进行记录,并且重写区段-入区域的部分数据,如图5(F)中811所示记录数据区域的一部分。该记录区域810及811以外的部分是以前记录的数据仍残留在盘上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更新的RMD数据中,以前的链接区域的信息等未残留,记录区域810和未记录时一样来处理。而RMD中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仍为地址D。
进行了该快速格式化操作的光盘和新盘一样来处理,可忽略目前为止设定的链接区域并重新记录用户数据。图5(G)表示以下状态:对于如图5(E)那样进行了快速格式化操作的光盘,确保链接区域比盘最外周靠近内侧,从第一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的内周侧开始到链接区域前(即区段-出区域351前)为止记录用户数据,形成用户数据记录区域615,之后从与第二层记录层的链接区域的边界(即区段-入区域362的边界)到内周侧的ECC块地址E为止进行记录,形成用户数据记录区域616。
该记录之后,由上位装置10进行区段闭合命令后,根据图6的流程图进行区段闭合操作,光盘从图5(G)所示状态变为图5(H)所示状态。在图5(H)中,首先,增补区域内的第一层记录层的数据区域613中如果存在需要重写的部分,则向该部分记录预定的数据(图6的步骤S12)。其中,对如图5(H)中734所示的区域进行记录。接着,进行上述步骤S13、S14的处理,此时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Y如图7(C)所示是地址D,另一方面,增补区域内的第二层记录层的数据记录区域616的最内周地址Z是E,这些如图5(H)所示,由于地址Z(=E)位于值Y(=D)的外周侧,因此***控制器21控制记录重放电路22及光拾取器23,以进行上述步骤S15的填充记录。
即,在该步骤S15的填充记录处理中,从图5(G)所示的第二层记录层的地址E到地址D,如图5(H)中735所示用数据属性的填充数据进行记录,接着,从图5(G)所示的第一层记录层的区段-出区域351的内周侧开始向外周侧,如图5(H)中736所示记录预定的数据,进一步从图5(G)所示的第二层记录层的区段-入区域362的外周侧向内周侧,如图5(H)中737所示记录预定的数据。这样一来,在图6的步骤S15的区段闭合时记录形成图5(G)的区域735~737。并且,重写导入区域724的一部分。
并且,在区段闭合操作结束时,将位于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扇区内的最外周的扇区(此时为第二层记录层记录完成的区段-入区域737的最外周的扇区)的ECC块地址G存储到RMD的一个字段,即,如图7(D)所示,将在RMD的BP 8到11的区域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重新更新,并如图5(H)中738所示记录到RMA 312中(图6的步骤S17)。
即,在进行该记录时,从光盘的记录区域810中读取最新的RMD,取出其中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这种情况下,图7(C)所示的ECC块地址D被取出。比较该值和此次的第二层记录层的记录完成的区段-入区域737的最外周的ECC块地址G,判断地址G位于外周侧,将地址G如图7(D)所示存储到“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当地址D位于外周侧时,继续存储地址D。
并且,上述“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仅在追加了新的增补区域或将增补区域向外周侧扩张、该增补区域进行区段闭合时、或者不进行盘的清除动作时,存储该地址值。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需要记录数据属性的填充数据的仅到地址D为止,无需进行从第二层记录层的地址D向内周侧区域的填充数据的记录,因此和以下情况相比可缩短记录所需的时间:没有将“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这样的字段设置到RMD中,且没有在重新格式化时也保存该值。
并且,在图6的步骤S14中,当判断地址Z(=E)位于地址Y(=D)的内周侧时,当前的增补区域的第二层记录层中不存在未记录部分,因此没有在地址Z(=E)的邻接部分记录填充数据(图6的步骤S16)。而在第一层记录层的外周侧的区段-出区域736、第二层记录层的外周侧的区段-入区域737中记录预定的数据。并且,重写第一层记录层的内周侧的导入区域724中的部分数据。
并且,在相当于图5(G)的区段闭合前的状态下,也存在以下情况:仅到第一层记录层中途为止记录了用户数据,对第二层记录层未进行新的用户数据的记录。这种情况下,对第一层记录层从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外周的ECC块地址到区段-出区域351,记录数据属性的填充数据。对第二层记录层,作为地址E利用与区段-入区域的边界的地址F进行上述操作。
如上所述,在区段闭合时,将第二层记录层的链接区域的记录完成的最外周的地址存储到RMD的“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中并进行记录。在重新格式化时也继用该值。进一步,在下一次区段闭合时,读入“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通过获得第二层记录层中记录完成的区域的最外周在何处的信息,也可缩短区段闭合所需的时间。
并且,区段-出时的第二层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的区域的最外周地址,很明显可以说为区段-出时的第二层记录层中的未记录区域的最内周地址。
并且,在区段-出时,第二层记录层中记录完成的区域的最外周地址、和第一层记录层中记录完成的区域的最外周地址一一对应。因此,也可存储第一层记录层中记录完成的区域的最外周地址。并且,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比较在增补区域的第二层中最后记录了用户数据的扇区的ECC块地址、及“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而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计算出以预定的值(盘上例如为0.5mm的宽)靠近内周侧的ECC块地址X,并比较“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字段”的值。本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可进行。
并且,将多区段记录的盘快速格式化、之后记录用户数据并进行终结时,也可和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进行处理。同样,将暂时终结的盘快速格式化、之后记录用户数据并进行区段闭合时也同样。
并且,在已经终结或区段闭合的光盘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导入区域313和导出区域323记录了预定的数据,因此在其后的记录后进行终结或区段闭合时,只要重写除了导入区域313和导出区域323以外的所需最小限度的需要重写的区域即可。或者,也可重新记录其中之一或两者的全部区域。并且,也可根据“最外周记录完成地址”的信息判断其位置为记录了区段-出的部分,对其进行利用。
并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适用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也可适用于层叠了三层或以上的记录层的重写型光盘。并且,本发明包括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光信息记录装置的各个构成由作为计算机的***控制器21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程序可以是从记录介质取入到计算机的程序,也可以是经由通信网络发送并下载到计算机的程序。

Claims (7)

1.一种光信息记录方法,对于在层叠的多个记录层的每一层中配置有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且配置有和上述数据区域不同的用于记录记录管理信息的记录管理区域的结构的盘状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利用从光拾取器射出的光射束,在上述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内任意设定的中间区域或链接区域、及数据区域最内周位置或内周侧相邻的链接区域之间,记录所需的用户数据,并且向上述记录管理区域记录上述记录管理信息,该光信息记录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骤,对于记录了用户数据的上述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通过接收使得可用重放专用装置进行重放的终结处理命令或区段闭合命令,计算出第一位置信息,该第一位置信息,与上述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中在上述命令之前记录的、距上述光拾取器最近的第一层记录层以外的其他记录层的数据区域内的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相关;
第二步骤,取得从上述记录管理区域重放的上述记录管理信息中含有的、表示至少在上一次用户数据记录时上述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第二位置信息;
第三步骤,比较上述第一及第二位置信息,判断两者之间有无未记录部分;
第四步骤,当判断为存在上述未记录部分时,将至少从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开始的上述未记录部分全部通过填充数据使之记录完成;以及
第五步骤,将表示上述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上述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位置信息,作为上述第二位置信息包含在上述记录管理信息中,并记录到上述记录管理区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管理区域中记录的上述第二位置信息,在进行简易的重新格式化时并不被删除而是进行保存。
3.一种光信息记录装置,对于在层叠的多个记录层的每一层中配置有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且配置有和上述数据区域不同的用于记录记录管理信息的记录管理区域的结构的盘状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利用从光拾取器射出的光射束,在上述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内任意设定的中间区域或链接区域、及数据区域最内周位置或内周侧相邻的链接区域之间,记录所需的用户数据,并且向上述记录管理区域记录上述记录管理信息,该光信息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位置信息计算单元,对于记录了用户数据的上述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通过接收使得可用重放专用装置进行重放的终结处理命令或区段闭合命令,计算出第一位置信息,该第一位置信息,与上述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中在上述命令之前记录的、距上述光拾取器最近的第一层记录层以外的其他记录层的数据区域内的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相关;
第二位置信息取得单元,取得从上述记录管理区域重放的上述记录管理信息中含有的、表示至少在上一次用户数据记录时上述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第二位置信息;
判断单元,比较上述第一及第二位置信息,判断两者之间有无未记录部分;
填充数据记录单元,当判断为存在上述未记录部分时,将至少从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开始的上述未记录部分全部通过填充数据使之记录完成;以及
记录管理信息记录单元,将表示上述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上述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位置信息,作为上述第二位置信息包含在上述记录管理信息中,并记录到上述记录管理区域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信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保存单元,在进行简易的重新格式化时,并不删除而是保存上述记录管理区域中记录的上述第二位置信息。
5.一种光信息记录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对于在层叠的多个记录层的每一层中配置有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且配置有和上述数据区域不同的用于记录记录管理信息的记录管理区域的结构的盘状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利用从光拾取器射出的光射束,在上述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内任意设定的中间区域或链接区域、及数据区域最内周位置或内周侧相邻的链接区域之间,记录所需的用户数据,并且向上述记录管理区域记录上述记录管理信息,该光信息记录程序的特征在于,使计算机依次执行以下步骤:
第一步骤,对于记录了用户数据的上述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通过接收使得可用重放专用装置进行重放的终结处理命令或区段闭合命令,计算出第一位置信息,该第一位置信息,与上述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中在上述命令之前记录的、距上述光拾取器最近的第一层记录层以外的其他记录层的数据区域内的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相关;
第二步骤,取得从上述记录管理区域重放的上述记录管理信息中含有的、表示至少在上一次用户数据记录时上述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第二位置信息;
第三步骤,比较上述第一及第二位置信息,判断两者之间有无未记录部分;
第四步骤,当判断为存在上述未记录部分时,将至少从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最内周位置开始的上述未记录部分全部通过填充数据使之记录完成;以及
第五步骤,将表示上述此次用户数据记录区域的上述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位置信息,作为上述第二位置信息包含在上述记录管理信息中,并记录到上述记录管理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信息记录程序,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管理区域中记录的上述第二位置信息,在进行简易的重新格式化时并不被删除而是进行保存。
7.一种盘状重写型光信息记录介质,在层叠的多个记录层的每一层中配置有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且配置有和上述数据区域不同的、用于记录记录管理信息的记录管理区域,利用从光拾取器射出的光射束,在上述多个记录层的各数据区域内任意设定的中间区域或链接区域、及数据区域最内周位置或内周侧相邻的链接区域之间,记录所需的用户数据,并且向上述记录管理区域记录上述记录管理信息,其特征在于,
设有以下记录区域:在进行使得可用重放专用装置进行重放的终结处理或区段闭合处理时,将表示距上述光拾取器最近的第一层记录层以外的其他记录层中的记录完成区域的大致最外周位置的位置信息,在进行简易的重新格式化时并不删除而是进行保存。
CNB2006100752210A 2005-04-18 2006-04-17 光信息记录方法及记录装置 Active CN10050184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19191 2005-04-18
JP2005119191 2005-04-18
JP2006021800 2006-01-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5242A true CN1855242A (zh) 2006-11-01
CN100501840C CN100501840C (zh) 2009-06-17

Family

ID=37195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752210A Active CN100501840C (zh) 2005-04-18 2006-04-17 光信息记录方法及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01840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5144A (zh) * 2011-12-14 2013-06-19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记录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5144A (zh) * 2011-12-14 2013-06-19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和光盘装置的记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01840C (zh) 2009-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5188C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
CN1249715C (zh) 向/从光记录介质记录或再生数据的方法
CN101064156A (zh) 在盘上形成区的方法、盘缺陷管理方法、记录/再现设备
CN1154980C (zh) 用于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与再现方法和装置
CN1381839A (zh) 能管理缺陷的信息记录媒体装置及信息再生装置
CN1264163C (zh) 信息处理方法
CN1381846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及信息再生装置
CN101057280A (zh) 信息存储介质、记录/再现设备以及记录/再现方法
CN1661704A (zh) 用于在盘上记录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653540A (zh) 记录方法、记录装置和记录介质
CN1910664A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N1855242A (zh) 光信息记录方法、记录装置、记录程序及记录介质
CN1716422A (zh) 记录和/或再现设备、方法、及其信息存储介质
CN1691183A (zh) 光盘介质、光盘设备以及数据记录装置
CN1735934A (zh) 具有临时缺陷管理区域的盘及其盘缺陷管理方法和设备
CN1879160A (zh) 记录装置
CN1975909A (zh) 记录和/或再现缺陷列表的方法以及记录和/或再现设备
CN1308952C (zh) 用于管理盘缺陷的设备
CN1967699A (zh) 用于记录介质缺陷管理的方法和驱动器、以及缺陷管理的记录介质
CN101059986A (zh) 在一次写入盘上记录数据的方法和设备及其一次写入盘
CN1848253A (zh) 用于保存一次写入记录介质的数据记录状态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用于其的一次写入记录介质
CN1902689A (zh) 光学记录介质、将数据记录在光学记录介质上/从光学记录介质再现数据的设备及方法
CN101067953A (zh) 光学记录介质、记录/再现设备和记录/再现方法
CN101064157A (zh) 在盘上形成区的方法、缺陷管理方法及记录/再现设备
CN1774747A (zh) 记录/再现方法、记录/再现设备和光学记录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VC KENWOOD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VICTOR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303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03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JVC Kenwood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Victory Co., Ltd.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61101

Assignee: Shenzhen Maxmade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19990000006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17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