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9044A - 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29044A
CN1829044A CN 200610054944 CN200610054944A CN1829044A CN 1829044 A CN1829044 A CN 1829044A CN 200610054944 CN200610054944 CN 200610054944 CN 200610054944 A CN200610054944 A CN 200610054944A CN 1829044 A CN1829044 A CN 1829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tooth
ring
shaped winding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5494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8331C (zh
Inventor
高桥忠伸
今井信幸
青木新
泷泽大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29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90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833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833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沿着轴线方向顺次叠合连接定子环(11)、(12)、(13),使得配置成于轴线(P)同轴。沿着周向顺次排列设定各爪状诱导极(22)、(24)、(26)。在A相后轭(21)的轴向端面与B相后轭(23)的另一方的轴向端面相接触时,通过在轴线方向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22)、(24)的基端部彼此,从轴线方向的两侧夹住α相环状绕组(14)而将其固定。在B相后轭(23)的一方的轴向端面与D相后轭(25)的轴向端面相接触时,通过在轴线方向相隔规定间隔而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242)、(26)的基端部彼此,从轴线方向的两侧夹住β相环状绕组(15)而将其固定。

Description

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对于:于2005年3月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055670号、日本专利申请2005-055671号、日本专利申请2005-055672号、于2005年3月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057141号、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057142号、于2005年10月2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306778号、日本专利申请2005-306780号的优先权,此处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现有的凸极型马达,公知的是:例如,沿着轴线方向将由U相、V相及W相构成的三相的定子环配置成同轴地重合在一起,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定子环之间形成的环状的绕组安装部上,配置产生使旋转块旋转的旋转磁场的环状绕组,具有从各相的定子环本体向径向突出的爪状诱导极,顺次沿着周向排列各相的爪状诱导极,并且具有与固定块的磁极相对配置而形成的固定块(例如,参考特开2005-20981号公报)。
作为现有的三相马达,公知的是:例如,在每个由U相、V相及W相构成的三相的各相的定子铁心上,具有通过将每个三相的各相的绕组集中卷起而绕装的定子,通过该定子三相驱动转子(例如,参考特开平7-227075号公报)。
另外,作为三相马达,公知的是:具有通过使每个由U相、V相及W相构成的三相的各相的绕组旋转,使得填充在周向上相邻的轮齿间,而波状地绕装所述绕组的定子,通过该定子三相驱动转子(例如,参考特开2002-165396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技术的一个例子的凸极型马达中,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U相及V相定子环之间的绕组安装部上,配置有U相绕组及第一V相绕组,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V相及W相定子环之间的绕组安装部上,配置有第二V相绕组及W相绕组,由此,在比较每个各相的圈数的情况下,V相的圈数是U相及W相的圈数的两倍,V相的电感的值变得与U相及W相的各个电感的值不同。而且,由于该电感失协,产生了凸极型马达的控制内容复杂化的问题。
在上述现有技术的三相马达中,因为需要每个三相的各相的绕组,所以难以抑制定子的结构所需要的零件的零件数量的增加,产生了绕装每个各相的绕组的操作需要繁杂的工序的问题。
而且,在通过波状绕法将绕组绕装的定子中,难以提高在相邻的齿之间的绕组占空系数,而且,会产生降低绕组端的高度而降低了马达的轴线方向的尺寸,难以提高对车辆等的搭载性的问题。
因此,优选的是通过简化定子的结构而削减零件数量,使定子的制造工序简略化,并提高定子的绕组占空系数,而且降低绕组端的高度而降低马达的轴线方向的尺寸,提高对车辆等的搭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可以使定子的结构简化,并能够防止产生各相的电感失协的定子。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子及马达,其能够通过使结构简化而减少零件数量,使制造工序简化,并在提高绕组占空率的同时降低线圈端的高度,减小轴线方向的尺寸,提高对车辆等的搭载性。
为了达成解决上述课题的目的,本发明的定子的第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包括:两相的相互独立的环状绕组;与三相的齿。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的是所述两相的环状绕组以相互的电角计具有90°的相位差。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包括:具备相互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的两相的定子构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的单相的定子构件。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包括:具备相互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具有相互等同的形状的两相的定子构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的单相的定子构件。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包括: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相互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呈环状,互相形状相同;及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呈环状,所述定子构件与所述环状绕组,可以交互配置为相对于轴线同轴地重合。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包括: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相互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具有相互等同的形状,呈环状;及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呈环状,被配置成从与轴线平行的方向的两侧通过所述两相的所述环状绕组将其夹住,所述定子构件与所述环状绕组,可以交互配置为相对于轴线同轴地重合。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所述两相的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被配置成在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所述蛇行部,沿着周向交互地排列,且不相互交叉。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所述两相的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线圈节距以电角计为120°,具有以相互电角计为120°的相位差,被配置成在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所述蛇行部,沿着周向交互地排列,且不相互交叉。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包括: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互相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及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所述三相的定子构件,以相互的电角计具有180°以下的相位差。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包括: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互相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及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所述三相的定子构件,以相互电角计有120°的相位差。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包括: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互相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可以分割成多个的定子片;及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可以分割成多个的定子片。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包括:具有各个所述三相的齿的各三相的定子构件;及冷却管,其使冷却介质在所述环状绕组与所述三相的定子构件之间流通。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包括:具有各个所述三相的齿的三相的定子构件;及冷却管,其使冷却介质在所述环状绕组与三相的定子构件之间流通,且具有沿着所述环状绕组的形状的环状形状。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具备分别具有各个所述三相的齿的三相的定子构件;配置为所述两相的环状绕组从两侧夹住单相的所述定子构件;包括冷却管,其至少分别一一配置在各个所述的两相的环状绕组与所述的单相的定子构件之间,使冷却介质流通。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所述两相的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设定为互相在周向上邻接的部分的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薄。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在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中,具有:在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拐角部形成倒角形状、第二拐角部向周向突出的扩张部;所述扩张部,设定为随着从所述第一的所述拐角部离开,周向的突出量向增大的倾向变化。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在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中,具有:在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拐角部形成倒角形状,第二拐角部向周向突出的扩张部;所述扩张部,设定为随着从所述第一的所述拐角部离开,周向的突出量向增大的倾向变化;在所述第二拐角部与所述扩张部之间具有槽部。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所述各齿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沿着径向的所述各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与相互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阶梯部。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所述各齿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沿着径向的所述各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与相互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具有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配置有所述环状绕组的阶梯部。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所述各齿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沿着径向的所述各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相互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具有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配置有所述环状绕组的所述蛇行部的阶梯部。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所述各齿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沿着径向的所述各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相互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阶梯部,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偏移量,与所述环状绕组的粗细大致相同。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所述各齿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沿着径向的所述各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相互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阶梯部;所述阶梯部的阶梯差最大的所述齿彼此间的槽,相对于所述轴线方向倾斜。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被设定为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间的间隔不均等。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设定为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间的间隔,是与被配置在所述齿彼此间的所述环状绕组的条数相对应的值。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具有配备所述齿的定子构件;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之中的规定的所述齿,设定为从与转子对向的转子对向部,随着朝向被连接在所述定子构件上的连接部,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间的间隔,向增大的倾向变化。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具有配备所述齿的定子构件;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之中的规定的所述齿,设定为从与转子对向的转子对向部,随着朝向被连接在所述定子构件上的连接部,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的所述齿的宽度,向减少的倾向变化,并且在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的所述齿的长度,向增大的倾向变化。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具有从所述齿的前端部向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突出的扩张部。
本方式的定子,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具有从所述齿的前端部向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突出的扩张部;相对于由所述前端部及所述扩张部构成的对向部,设定为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的所述对向部之间的间隔变得均等。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具有从所述齿的前端部向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突出的扩张部;所述扩张部,设定为随着沿着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从所述扩张部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沿着所述环状绕组的径向的所述扩张部的厚度,向增大的倾向变化。
本发明的定子的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蛇行部的多个环状绕组;及具备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齿的多个定子片。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所述蛇行部具有大致弯曲成直角的弯曲部,并曲折成曲柄状;所述环状绕组具有多个所述蛇行部。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所述蛇行部具有大致弯曲成钝角的弯曲部,并曲折成梯形状;所述环状绕组具有多个所述蛇行部。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多个的所述环状绕组的相互的所述蛇行部彼此的形状相似。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多个的所述环状绕组的互相的所述蛇行部彼此的形状不同。
在本方式的定子中,优选在多个的所述环状绕组之中,一部分的所述环状绕组的所述蛇行部,具有向所述环状绕组的径向突出而弯曲的曲折部。
本发明的马达包括定子及转子,所述定子具有:配有蛇行部的两相的相互独立的环状绕组;与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三相的齿,所述转子具有永磁铁,其中,沿着径向的所述各个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相互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阶梯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永磁铁的长度,比被配置在所述定子上的所述三相的齿的轴向有效长度短;与所述三相的各个齿的前端部相对向的所述转子的对向部的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的长度,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永磁铁的长度以上,且在所述三相的齿的轴向有效长度以下。
本发明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绕组配置工序,将具有蛇行部的多个环状绕组,配置成相互的所述蛇行部的位置在周向上相对偏移;齿***工序,将定子的多个的齿之中的一部分的齿,沿着规定的***方向***由多个的所述环状绕组形成的齿安装部;齿安装工序,将所述一部分的齿以外的其他的齿,沿着适当的安装方向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
在本发明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优选设定所述***方向为与所述环状绕组的径向大致平行的方向;设定所述安装方向为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方向;所述***方向与所述安装方向大致垂直。
在本发明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所述齿***工序中,将每个构成所述定子的多个的定子片均具备的所述齿,***所述齿安装部,在所述齿安装工序中,将每个构成所述定子的多个的定子片均具备的所述齿,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
在本发明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所述齿***工序中,通过由所述一部分的齿所具备的绕组抵接部与绕组引导构件从两侧夹住所述环状绕组,使所述环状绕组成形为规定的形状。
根据上述第一方式的结构的定子,通过具有偶数相的两相的相互独立通电的环状绕组,可以防止各相的电感产生失协,而且,可以产生接着三相的最少相数的四相的旋转磁场,可以防止用于产生旋转磁场所需要的定子的结构复杂化。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可以防止定子的结构复杂化并能够产生四相的旋转磁场。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可以防止定子的结构复杂化,并能够产生四相的旋转磁场,可以以规定的旋转转矩驱动转子。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可以防止定子的结构复杂化并能够产生四相的旋转磁场。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沿着与轴线平行的方向顺次叠合并相互配置三相的定子构件与两相的环状绕组,只通过这样的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容易地制造定子。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可以防止定子的结构复杂化并能够产生四相的旋转磁场。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在具有在环状绕组上安装齿的蛇形部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例如向两相的环状绕组的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蛇形部,使得沿着周向被交互配置,可以防止相互的环状绕组彼此位置地干涉产生交叉等,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通过使两相的环状绕组以电角计成为120°的短矩,可以使三相的旋转磁场的分布成为以电角计为每120°的相位差,可以容易地进行通电控制,并且使环状绕组的每一个周期(以电角计为360°)所需要的齿的个数在每个相都形成单一,可以抑制定子所具备的齿的总数的增加。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可以防止两相的环状绕组的相位差成为180°以下,环状绕组彼此位置地干涉产生交叉等,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可以使由两相的环状绕组生成的三相的旋转磁场的分布以电角计为每120°的相位差,可以容易地进行通电控制,并且使环状绕组的每一个周期(以电角计为360°)所需要的齿的个数在每个相都形成单一,可以抑制定子所具备的齿的总数的增加。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可以使两相的环状绕组或三相的定子构件根据需要形成多样的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与在定子的外部,例如在收容定子的机架等上配置冷却管的情况相比,可以直接高效地冷却作为通电时的发热源的环状绕组及定子本体。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可以使具有沿着环状绕组的形状的形状的冷却管接近配置于环状绕组,可以抑制沿着作为通电时的发热源的环状绕组的长度方向产生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并可以进行高效的冷却。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对于两相的各环状绕组,可以抑制沿着环状绕组的长度方向产生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并可以进行高效的冷却。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不管被安装在例如在周向相邻的齿间的槽上的环状绕组的相数(即单相或两相),可以在均等地维持齿彼此间的间隔的状态下,保证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率。由此,可以防止例如由于与转子相对的齿间的间隔变得不均等而引起的可以输出的最大转矩的下降,或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并可以防止绕组占空率的下降。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由于填充沿着周向被配置的多个齿间而被配置的环状绕组,沿着形成在齿的拐角部的倒角形状平滑地弯曲,所以可以抑制被设置在环状绕组的表面的绝缘被膜损伤。而且,对于具有倒角形状的拐角部,随着从一方的拐角部离开,通过形成被设置在轴线方向相邻的拐角部上的扩张部,使得其具有沿着例如弯曲的环状绕组的外周侧的形状的形状,周向的突出量向增大倾向地变化,可以扩大齿表面的磁路面积。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可以防止通过扩张部产生磁通短路。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可以对应于具有安装三相的各齿的蛇形部的两相的环状绕组的配置状态而配置各齿,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并且可以防止绕组长度增加可以减少铜损。例如,在沿着轴线方向叠合两相的环状绕组而被配置的状态下,如果将三相的各齿的轴线方向的位置设定在等同的位置上,则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宽度成为,至少在各齿的轴线方向的宽度上,加上被配置在各齿的轴线方向两端部的各两相的环状绕组的粗细(即四条的环状绕组的粗细),而成为的值。对此,如果可以适当地设定三相的各齿的轴线方向的位置,则可以将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宽度降低到,在各齿的轴线方向的宽度上,加上两相的环状绕组的粗细(即两条的环状绕组的粗细)的值。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通过在周向相邻的齿彼此的轴线方向的位置相互偏移,在由此而形成的阶梯差部上配置环状绕组,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通过在周向相邻的齿彼此的轴线方向的位置相互偏移,在由此而形成的阶梯差部上配置环状绕组的蛇行部,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通过在周向相邻的齿彼此的轴线方向的位置相互偏移,可以在由此而形成的阶梯差部上配置单相的环状绕组,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与设置了与轴线方向相平行的槽的情况相比,通过设置对于轴线方向倾斜的槽,在将齿节距、即在周向相邻的齿彼此的重心位置的周向间隔设定成等间隔的状态下,可以增加槽的宽度尺寸、即可以增加能够安装环状绕组的空间的尺寸。而且,在对于轴线方向倾斜的槽中,可以将对于槽的倾斜方向的截面形状设定成,与轴线方向相平行的槽等同的截面形状的大致呈长方形。
因此,例如使两相的环状绕组成为以电角计为120°的短矩的情况,即使在周向上相邻的齿间的槽上安装的环状绕组的相数为单相或两相的不均等的情况下,对应于被安装的环状绕组的相数,也没有必要将齿彼此的重心位置的周向间隔设定得不均等,对于被安装在各槽的环状绕组,可以保证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率。由此,可以防止:由于例如与转子相对的各齿的相对位置变得不均等而使可以输出的最大转矩下降,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
而且,没有必要使用具有特别的截面形状的环状绕组,可以由例如具有平角线等的简单的截面形状的环状绕组,来保证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率。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对应于具有安装三相的各齿的蛇形部的两相的环状绕组的配置状态而配置各齿,可以防止绕组占空率的下降。例如,在使两相的环状绕组成为以电角计为120°的短矩的情况下,在周向上相邻的齿间的槽上安装的环状绕组的相数为单相或两相的不均等。由此,通过将齿彼此间的间隔设定得不均等,对应于被安装在槽上的环状绕组的相数,可以防止绕组占空率的下降。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对应于被配置在齿彼此间的环状绕组的条数,随着例如环状绕组的条数增加,将在周向相邻的齿彼此间的间隔设定向增大倾向地变化。由此,可以防止被安装在周向相邻的齿彼此间的槽上的环状绕组的绕组占空率下降。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沿着定子的径向,随着从齿前端部的转子对向部朝向齿基端部的连接部,通过将在周向相邻的齿彼此间的间隔设定成向增大倾向地变化,与转子相对的转子对向部的相对位置不变,就可以在与定子本体相连接的连接部附近适当地设定齿彼此间的间隔,可以防止能够输出的最大转矩的下降,或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并可以防止绕组占空率的下降。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沿着定子的径向,随着从齿前端部的转子对向部朝向齿基端部的连接部,由于使在周向的齿的宽度向减少倾向地变化,使在轴线方向的齿的长度向增大倾向地变化,可以将通过转子对向面的全部的磁通设定成通过齿的基端面。由此,可以防止与产生所希望的转矩时的单位电流相当的导通损失的增大,在配置环状绕组的连接部附近,可以适当地设定齿彼此间的间隔,可以防止绕组占空率的下降。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对应于被安装在例如在周向相邻的齿间的槽上的环状绕组的相数,即使在齿彼此间的间隔被设定成不均等的情况下,对于由齿的前端部及从前端部突出的扩张部构成的对向部,通过将在周向相邻的齿彼此的对向部间的间隔设定成均等,可以防止:由于例如与转子相对的对向部间的间隔变得不均等而使可以输出的最大转矩下降,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可以防止:由于例如与转子相对的对向部间的间隔变得不均等而使可以输出的最大转矩下降,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通过与转子相对的扩张部的对向面的磁通,进一步通过扩张部与齿的前端部的连接部,向齿的基端部流出,在这之间可以防止由于磁饱和而引起的磁通降低,可以有效地利用转子与定子的各齿之间的磁场磁通。
根据上述第二方式的结构的定子,由于每个定子片所具备的齿被安装在环状绕组的蛇行部上,所以可以由多个齿容易地构成环状的定子。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通过将环状绕组的蛇行部设定成曲柄状,可以在环状绕组上容易且精度良好地形成所希望形状的蛇行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与例如曲折成曲柄状的环状绕组相比,在曲折成梯形状的环状绕组中,可以使环状绕组的电感的绕组系数几乎不发生变化而缩短绕组长度,可以降低铜损。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通过将多个的环状绕组的相互的蛇行部彼此设定成相似的形状,可以在环状绕组上容易且精度良好地形成所希望形状的蛇行部,可以防止用于形成多个的环状绕组所需要的工序数的增加。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通过将多个的环状绕组的相互的蛇行部彼此设定成不同的形状,可以防止由于例如互相的蛇行部彼此交叉等而位置地干涉,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或马达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通过具有向与径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弯曲的曲折部的一方的环状绕组;与不具备曲折部的另一方的环状绕组,可以防止由于例如互相的蛇行部彼此交叉等而位置地干涉,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或马达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与将例如沿着轴线方向的永磁铁的长度设定成与三相的齿的轴向有效长度相等同的情况相比,随着沿着轴线方向的永磁铁的长度变得比三相的齿的轴向有效长度短,通过增大例如沿着周向的永磁铁的长度或沿着径向的永磁铁的厚度,可以使转子的永磁铁与定子的各齿之间的磁场磁通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可以降低转子的重量。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绕组配置工序配置在周向的规定位置上具有蛇行部的多个环状绕组,使得大致同轴且相互的蛇行部沿着周向只偏移规定距离。然后,齿***工序沿着规定的***方向,将定子的多个齿中的规定的一部分的齿,***到由多个环状绕组至少将周围包围起来而形成的齿安装部中。然后,齿安装工序沿着适当的安装方向,将定子的多个的齿中的其他的齿,安装在多个环状绕组的蛇行部上。
由此,在将例如预先成形为规定形状的多个环状绕组配置在相互规定的相对位置上之后,由于配置了多个的齿,所以对于被配置在周向相邻的齿间的环状绕组,可以容易地确保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率,并且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尺寸过度增大。
根据上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在由多个环状绕组将周围包围起来而形成的齿安装部上,从与环状绕组的径向大致平行的方向***规定的一部分的齿,在没有将齿安装部以外的蛇行部即周围包围起来的蛇行部上,从与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安装方向、即从与规定的一部分的齿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安装其他的齿。
由此,对于例如预先成形为规定形状、在相互的规定的相对位置上配置的多个的环状绕组,可以沿着互不干涉的方向同时地安装规定的一部分的齿与其他的齿,使定子的制造工序简化,提高制造效率。
根据上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由于将每个构成环状定子的多个定子片所具备的齿,***到齿安装部、或安装在蛇行部上,所以即使在例如规定的一部分的齿的***方向与其他的齿的安装方向互不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配置多个的齿。
根据上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对于预先被配置在相互规定的相对位置上的多个的环状绕组,通过在将一部分的齿***齿安装部时使环状绕组成形为规定形状,可以容易地使环状绕组成形为沿着齿的形状的适当的形状,可以简化定子的制造工序,提高制造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通过具有偶数相的两相的环状绕组,可以防止各相的电感产生失协,而且,可以产生接着三相的最少相数的四相的旋转磁场,可以防止定子的结构复杂化。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以规定的旋转转矩驱动转子。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沿着与轴线平行的方向顺次叠合并相互配置三相的定子构件与两相的环状绕组,只通过这样的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容易地制造定子。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在具有在环状绕组上安装齿的蛇形部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例如向两相的环状绕组的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蛇形部,使得沿着周向被交互排列,可以防止由于相互的蛇行部彼此交叉等而在位置上干涉,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防止由于相互的蛇行部彼此交叉等而在位置上干涉,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使通电控制变得容易,并可以抑制定子所具备的齿的总数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防止两相的环状绕组的相位差成为180°以下,环状绕组彼此位置地干涉产生交叉等,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使由两相的环状绕组生成的三相的旋转磁场的分布以电角计为每120°的相位差,可以容易地进行通电控制,使环状绕组的每一个周期(以电角计为360°)所需要的齿的个数在每个相都单一,可以抑制定子所具备的齿的总数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使两相的环状绕组或三相的定子构件根据需要形成多样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直接高效地冷却作为通电时的发热源的环状绕组及定子本体。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抑制沿着作为通电时的发热源的环状绕组的长度方向产生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并可以进行高效的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对于两相的各环状绕组,可以抑制沿着环状绕组的长度方向产生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并可以进行高效的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不管被安装在例如在周向相邻的齿间的槽上的环状绕组的相数(即单相或两相),可以在均等地维持齿彼此间的间隔的状态下,保证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率。由此,可以防止例如由于与转子相对的齿间的间隔变得不均等而引起的可以输出的最大转矩的下降,或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并可以防止绕组占空率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由于环状绕组沿着形成在齿的拐角部的倒角形状平滑地弯曲,所以可以抑制被设置在环状绕组的表面的绝缘被膜损伤。而且,对于具有倒角形状的拐角部,随着从一方的拐角部离开,通过形成被设置在轴线方向相邻的拐角部上的扩张部,使得周向的突出量向增大倾向地变化,可以扩大齿表面的磁路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防止通过扩张部产生磁通短路。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对应于具有安装三相的各齿的蛇形部的两相的环状绕组的配置状态而配置各齿,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并且可以防止绕组长度增加可以减少铜损。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防止能够输出的最大转矩的下降,或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并没有必要使用具有特别的截面形状的环状绕组,可以由例如具有平角线等简单的截面形状的环状绕组,来保证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率。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防止被安装在周向相邻的齿间的槽上的环状绕组的绕组占空率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防止能够输出的最大转矩的下降,或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并可以防止绕组占空率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防止与产生所希望的转矩时的单位电流相当的导通损失的增大,可以防止绕组占空率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防止:由于例如与转子相对的对向部间的间隔变得不均等而使可以输出的最大转矩下降,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通过与转子相对的扩张部的对向面的磁通,进一步通过扩张部与齿的前端部的连接部,向齿的基端部流出,在这之间可以防止由于磁饱和而引起的磁通降低,可以有效地利用转子与定子的各齿之间的磁场磁通。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由多个齿容易地构成环状的定子。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在环状绕组上容易且精度良好地形成所希望形状的蛇行部。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与例如曲折成曲柄状的环状绕组相比,在曲折成梯形状的环状绕组中,可以使环状绕组的电感的绕组系数几乎不发生变化而缩短绕组长度,可以降低铜损。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在环状绕组上容易且精度良好地形成所希望形状的蛇行部,可以防止用于形成多个的环状绕组所需要的工序数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防止由于例如相互的蛇行部彼此交叉等而位置地干涉,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或马达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可以使转子的永磁铁与定子的各齿之间的磁场磁通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可以降低转子的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在将例如预先成形为规定形状的多个环状绕组配置在相互规定的相对位置上之后,由于配置了多个的齿,所以对于被配置在周向相邻的齿间的环状绕组,可以容易地确保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率,并且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尺寸过度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对于在相互规定的相对位置上配置的多个的环状绕组,可以沿着互不干涉的方向同时地安装规定的一部分的齿与其他的齿,使定子的制造工序简化,提高制造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即使在例如规定的一部分的齿的***方向与其他的齿的安装方向互不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配置多个的齿。
根据本发明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环状绕组成形为沿着齿的形状的适当的形状,使定子的制造工序简化,提高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凸极型的定子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凸极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驱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凸极型的定子的驱动回路。
图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凸极型的定子的模式图;图4B、图4C是产生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凸极型的定子等同的旋转磁场的四相的凸极型的定子的模式图。
图5是表示,作为对于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凸极型的定子的凸极型马达,流通有相互具有9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正弦波电流的α相电流及β相电流的实验的实验结果,从凸极型马达输出的转矩的波高值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凸极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凸极型的定子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主要部分解图。
图11A是表示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及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各环状绕组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及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各环状绕组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图11C是表示三相(U相、V相、W相)的定子的各绕组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各环状绕组彼此位置地干涉并交叉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分解图。
图14是具有流通有冷却介质的冷却管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15是具有流通有冷却介质的冷却管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6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的各环状绕组的绕装状态的示意图,图16B是表示规定的厚度的各环状绕组的绕装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7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定子的各环状绕组的绕装状态的示意图,图17B是表示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状的各齿,与所述各齿相对的各环状绕组的绕装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凸极型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0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定子的各环状绕组的绕装状态的示意图,图20B是表示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状的各齿,与所述各齿相对的各环状绕组的绕装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凸极型马达的各齿及永磁铁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凸极型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凸极型马达的各齿及永磁铁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径向截面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将在三相的各齿的轴线方向P上的位置设定在等同的位置上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30A是沿着径向从各齿的基端部侧向前端部侧,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图30B是沿着径向从各齿的基端部侧向前端部侧,观察将在三相的各齿的轴线方向P上的位置设定在等同的位置上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31A是图30A所示的A-A线截面图,图31B是图30B所示的B-B线截面图。
图32A是沿着径向从各齿的基端部侧向前端部侧,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图32B是沿着径向从各齿的基端部侧向前端部侧,观察只设置了与轴线方向P平行的槽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34A是从图33所示的轴线方向P观察U相定子与V相定子之间的槽的示意图,图34B是从图33所示的倾斜方向PS观察U相定子与W相定子之间的槽的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凸极型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36是截断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凸极型马达的主要部分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37A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周向相对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37B是从旋转轴线O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子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子的极弧角与转矩密度的一个例子的坐标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凸极宽度与转矩密度的一个例子的坐标图。
图40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径向截面图。
图41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2的(a)部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径向截面图,(b)部是将在周向C上相邻的各齿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同等的值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径向截面图。
图43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截面图。
图44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轴向截面图。
图45是沿径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46A是从轴线方向P观察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定子的俯视图,图46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47A是从轴线方向P观察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定子的俯视图,图47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4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凸极型马达的立体图。
图49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所包含的各工序,
图50A是表示通过绕组配置工序配置各环状绕组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0B是表示通过齿***工序将V相齿***交叉部内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0C是表示通过齿安装工序将U相齿及W相齿安装在U相开口部及W相开口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1A是表示曲折成曲柄状的各环状绕组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图51B是表示曲折成梯形状的各环状绕组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52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的制造方法所包含的各工序,
图53A是表示通过绕组配置工序配置各环状绕组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3B是表示通过齿***工序将V相齿***交叉部内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3C是表示通过齿安装工序将U相齿及W相齿安装在U相开口部及W相开口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定子的制造方法所包含的各工序,
图54A是表示通过绕组配置工序配置各环状绕组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4B是表示通过齿***工序将V相齿***交叉部内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4C是表示通过齿安装工序将U相齿及W相齿安装在U相开口部及W相开口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5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定子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定子、11:A相定子环、12:B相定子环、13:D相定子环、14:α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15:β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22:A相爪状诱导极(齿)、24:B相爪状诱导极(齿)、26:D相爪状诱导极(齿);
110:定子、111:U相定子环(定子部件)、112:V相定子环(定子部件)、113:W相定子环(定子部件)、114:U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115:W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131:U相蛇行部(蛇行部)、132:W相蛇行部(蛇行部)、134、135:冷却管、136:倒角部、137:扩张部、138:槽部、140:凸极型马达、141:转子、142:永磁铁、51:U相定子环(定子部件)、52:V相定子环(定子部件)、53:W相定子环(定子部件)、54:U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55:W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
210:定子、210a:定子本体、211:U相定子环、212:V相定子环、213:W相定子环、214:U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215:W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222:U相齿(齿)、224:V相齿(齿)、226:W相齿(齿)、231:U相蛇行部(蛇行部)、231a:U相过渡部、231b:过渡部、232:W相蛇行部(蛇行部)、232a:W相过渡部、232b:过渡部、233:阶梯部、250:凸极型马达、251:转子、252:永磁铁、255:对向部;
310:定子、311:U相定子环、312:V相定子环、313:W相定子环、314:U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315:W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322:U相齿(齿)、322a:前端部(转子对向部)、322b:基端部(连接部)、324:V相齿(齿)、326:W相齿(齿)、326a:前端部(转子对向部)、326b:基端部(连接部)、331:U相蛇行部(蛇行部)、332:W相蛇行部(蛇行部)、341、342、343:扩张部、360:凸极型马达、351、352、353:对向部;
410:定子、411:U相定子片(定子)、412:V相定子片(定子)、413:W相定子片(定子)、414:U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415:W相环状绕组(环状绕组)、422a:突出部(绕组抵接部)、424:U相齿(齿)、425:V相齿(齿)、426:W相齿(齿)、431:U相蛇行部(蛇行部)、432:W相蛇行部(蛇行部)、433:交叉部(齿安装部)、435:弯曲部、441:曲折部、442:引导构件(绕组引导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定子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构成了例如与内燃机一起作为车辆的驱动源被搭载在混合动力车辆上的凸极型马达,在例如直列地将内燃机、凸极型马达与传动装置直接连结的结构的并行混合动力车辆中,至少内燃机或凸极型马达的任意一方的驱动力,通过传动装置被传递到车辆的驱动轮上。
另外,如果在车辆减速时从驱动轮侧向凸极型马达传递了驱动力,则凸极型马达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产生所谓再生制动力,将车体的动能回收为电能(再生能)。并且,在内燃机的输出被传递到凸极型马达的情况下,凸极型马达也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产生发电能。
产生使转子(未图示)旋转的旋转磁场的定子10,例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每个由A相及B相及D相构成的三相的各相的A相定子环11、B相定子环12、D相定子环13、由α相及β相环构成的两相的α相环状绕组14及β相环状绕组15。
A相定子环11具有大致为圆环状的A相后轭21,与钩爪状的A相爪状诱导极(齿)22,所述A相爪状诱导极(齿)22从在该A相后轭21的内周部的周向上相隔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内方突出,并且随着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向轴线方向的一方弯曲并延伸。
A相爪状诱导极22,例如,与周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L字状,且与径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周向宽度(即,以电角计相当于90°的宽度)Ca的大致长方形状。
B相定子环12具有大致为圆环状的B相后轭23,与两钩爪状的B相爪状诱导极(齿)24,所述B相爪状诱导极(齿)24从在该B相后轭23的内周部的周向上相隔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内方突出,并且随着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向轴线方向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
B相爪状诱导极24,例如,与周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T字状,且与径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周向宽度Ca的两倍的值的周向宽度(即,以电角计相当于180°的宽度)Cb(Cb=2Ca)的大致长方形状。
D相定子环13具有:例如具有与A相定子环11相同的形状、大致呈圆环状的D相后轭25;与钩爪状的D相爪状诱导极(齿)26,所述D相爪状诱导极(齿)26从在该D相后轭25的内周部的周向上相隔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内方突出,并且随着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向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弯曲并延伸。
D相爪状诱导极26,例如,与周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L字状,且与径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周向宽度(即,以电角计相当于90°的宽度)Ca的大致长方形状。
各定子环11、12、13,以被配置成与轴线P同轴,沿着轴线方向被顺次叠合,并且沿着周向顺次排列各爪状诱导极22、24、26的方式连接。在A相后轭(back yoke)21的轴向端面与B相后轭23的第二方向的轴向端面抵接时,从轴线方向的两侧,通过在轴线方向上预制规定的间隔而被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22、24的基端部彼此将其夹住,来固定α相环状绕组14。在B相后轭23的第一方向的轴向端面与D相后轭25的轴向端面抵接时,从轴线方向的两侧,通过在轴线方向上预制规定的间隔而被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24、26的基端部彼此将其夹住,来固定β相环状绕组15。
两相的α相环状绕组14及β相环状绕组15,例如图3所示,由对于各环状绕组14、15可以相互独立地通电的驱动回路30,通过被互相具有9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正弦波电流驱动,产生与以互相9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通电的四相定子相同的旋转磁场。
即,例如图4A所示,定子10具有:两相的α相环状绕组14及β相环状绕组15、分别以电角计具有90°的周向宽度的两相的A相爪状诱导极22及D相爪状诱导极26、以电角计具有180°的周向宽度的单相的B相爪状诱导极24,该定子10与例如图4B或图4C所示的各定子等同。
例如图4B所示,四相的凸极型马达的定子被连接成:具有四相的各A相、B相、C相及D相爪状诱导极A、B、C、D的各A相、B相、C相及D相定子环被配置成与轴线P同轴,沿着轴线方向被顺次叠合,并且沿着周向顺次排列以电角计具有90°的互相等同的周向宽度的四相的各爪状诱导极。从轴线方向的两侧,通过在轴线方向上预制规定的间隔而被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A、B的各基端部彼此、爪状诱导极B、C的各基端部彼此、爪状诱导极C、D的各基端部彼此将其夹住,来固定构成各A相环状绕组a及第一B相环状绕组b1、第二B相环状绕组b2及第一C相环状绕组c1、第二C相环状绕组c2及D相环状绕组d。
在该图4B所示的四相的凸极型的定子中,如果使在周向上相邻的B相爪状诱导极B及C相爪状诱导极C一体化,使各环状绕组b1、b2、c1、c2共用化,则如图4C所示,具备三相的各A相及BC相及D相爪状诱导极A、BC、D的各A相及BC相及D相定子环被配置成与轴线P同轴,沿着轴线方向被顺次叠合,并且沿着周向顺次排列以电角计具有90°的周向宽度的A相爪状诱导极、以电角计具有180°的周向宽度的BC相爪状诱导极、及以电角计具有90°的周向宽度的D相爪状诱导极。从轴线方向的两侧,通过在轴线方向上预制规定的间隔而被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BC及D的各基端部彼此将其夹住,来固定各A相环状绕组a及第一BC相环状绕组bc1、第二BC相环状绕组bc2及D相环状绕组d,构成定子。
而且,该图4C所示的四相的凸极型的定子中,如果使各环状绕组bc1、bc2共用化,则构成例如图4A所示的定子10。
驱动回路30具有:利用多个晶体管的开关元件并桥接的桥回路31;与平滑电容器32,脉宽调制(PWM)的PWM变换器。
桥回路31具有多个作为开关元件的晶体管A1H、A2H、B1H、B2H、A1L、A2L、B1L及B2L。这些的晶体管A1H,...,B2L例如是IGBT(InsulatedGate Bipolar mode Transistor)。
在晶体管A1H、A2H、B1H、B2H、A1L、A2L、B1L及B2L的集电器发射极之间,分别配置了二极管DA1H、DA2H、DB1H、DB2H、DA1L、DA2L、DB1L及DB2L。各晶体管A1H,...,B2L的发射极与各二极管DA1H,...,DB2L的阳极相连接。各晶体管A1H,...,B2L的各集电器与各二极管DA1H,...,DB2L的阴极相连接。
各晶体管A1H、A2H、B1H及B2H的集电器全部与直流输入输出端子30P相连接。晶体管A1H的发射极与晶体管A1L的集电器相连接。晶体管A2H的发射极与晶体管A2L的集电器相连接。晶体管B1H的发射极与晶体管B1L的集电器相连接。晶体管B2H的发射极与晶体管B2L的集电器相连接。各晶体管A1L、A2L、B1L、B2L的发射极全部与直流输入输出端子30N相连接。平滑电容器32被连接在直流输入输出端子30P、30N之间。
在α相环状绕组14的一方及另一方的交流输入输出端子141、142与、β相环状绕组15的一方及另一方的交流输入输出端子151、152上,连接了桥回路31的各交流输入输出端子30A1、30A2、30B1及30B2。此处,桥回路31的交流输入输出端子30A1与晶体管A1H的发射极及晶体管A1L的集电器相连接。交流输入输出端子30A2与晶体管A2H的发射极及晶体管A2L的集电器相连接。交流输入输出端子30B1与晶体管B1H的发射极及晶体管B1L的集电器相连接。交流输入输出端子30B2与晶体管B2H的发射极及晶体管B2L的集电器相连接。
在驱动电路30上连接了与凸极型马达进行电力交付的高压类的镍-氢电池(电池)33。
驱动回路30接受来自控制装置(未图示)的控制指令,控制凸极型马达的驱动及再生动作。例如在凸极型马达的驱动时,基于从控制装置输出的转矩指令,将从电池33输出的直流电变换成具有9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α相交流电及β相交流电,并提供给凸极型马达。另一方面,在凸极型马达的再生动作时,将从凸极型马达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对电池33进行充电。
对应于从控制装置输入到桥回路31的各晶体管A1H,...,B2L的门的脉冲、即用于通过脉宽调制(PWM)开启/关闭驱动各晶体管A1H,...,B2L的脉冲,控制该驱动回路30的电力变换动作。该脉冲的任务、即开启/关闭的比率的映像(数据),被预先储存在控制装置中。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具有上述结构。然后,说明对于具备该定子10的凸极型马达流通有互相具有9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正弦波电流(即α相电流及β相电流)的实验的实验结果。
在该实验中,对于两相的各α相环状绕组14及β相环状绕组15,接通互相具有9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正弦波电流的各α相电流及β相电流,检测从凸极型马达输出的转矩的变化。其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
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对于互相具有9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正弦波电流的各α相电流及β相电流的一个周期(即以电角计为360°)的变化,各α相功率及β相功率示出了两个周期的变化,从凸极型马达输出的转矩的峰值维持在规定值。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通过配有偶数相的两相的被互相独立通电的各环状绕组14、15,可以防止各相的电感产生失协,而且,可以产生在三相之后的作为最少相数的四相的旋转磁场,可以防止用于产生旋转磁场所需要的定子10的结构的复杂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两相的α相环状绕组14及β相环状绕组15仅仅是圆环状,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6及图7所示,也可以在例如轴线附近的周面内,使各环状绕组14、15曲折成曲柄状并绕圈,分别具有多个的α相蛇行部41及β相蛇行部42。
在该变形例中,各蛇行部41、42的周向C的宽度即线圈节距被设定为例如以电角计为90°,各蛇行部41、42被设置成向互相不同的方向(即、为互相的相对方向、轴线方向P的一方及另一方)突出,沿着周向C将α相环状绕组14及β相环状绕组15配置在相对偏移的位置上,使得以电角计具有90°的相位差。由此,将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4、15配置成,在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各蛇行部41、42,沿着周向C交互地排列,且不相互交叉。
而且,在α相蛇行部41上安装了一个A相爪状诱导极22,在β相蛇行部42上安装了一个D相爪状诱导极26,在周向C上相邻的A相爪状诱导极22与D相爪状诱导极26之间配置了一个B相爪状诱导极24。
由此,填充在周向C上相邻的各爪状诱导极22、24及24、26之间地配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4、15形成了短矩。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定子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与实施方式一同样,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10,构成了例如与内燃机一起作为车辆的驱动源被搭载在混合动力车辆上的凸极型马达,在例如直列地将内燃机、凸极型马达与传动装置直接连结的结构的并行混合动力车辆中,至少内燃机或凸极型马达的任意一方的驱动力,通过传动装置被传递到车辆的驱动轮上。
如果在车辆减速时从驱动轮侧向凸极型马达传递了驱动力,则凸极型马达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产生所谓再生制动力,将车体的动能回收为电能(再生能)。并且,在内燃机的输出被传递到凸极型马达的情况下,凸极型马达也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产生发电能。
产生使转子(未图示)旋转的旋转磁场的定子110,例如图8所示,具有:每个由U相及V相及W相构成的三相的各相的U相定子环111、V相定子环112、W相定子环113、由U相及W相环构成的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114及W相环状绕组115。
例如图8及图9所示,U相定子环111具有大致为圆环状的U相后轭121与U相齿122,所述U相齿122从在该U相后轭121的内周部的周向C上相隔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R内方及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突出,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长方形状。与由U相后轭121及U相齿122构成的U相定子环111的周向C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L字状。
例如图8及图9所示,V相定子环112具有大致为圆环状的V相轭123与V相齿124,所述V相齿124从在该V相轭123的内周部的周向C上相隔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R内方及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突出,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长方形状。与由V相轭123及V相齿124构成的V相定子环112的周向C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T字状。
例如图8及图9所示,W相定子环113具有大致为圆环状的W相轭125与W相齿126,所述W相齿126从在该W相轭125的内周部的周向C上相隔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R内方及轴线方向P的第二方向突出,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长方形状。与由W相轭125及W相齿126构成的W相定子环113的周向C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L字状。
各定子环111、112、113被连接成,例如图8所示,沿着轴线方向P叠合各轭121、123、125。沿着周向C按规定顺次(例如,顺次,U相齿122、V相齿124、W相齿126、V相齿124等)排列各齿122、124及126。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122、124之间,形成了配置U相环状绕组114的槽。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124、126之间,形成了配置W相环状绕组115的槽。
各环状绕组114、115具有多个的U相蛇行部131及W相蛇行部132,所述U相蛇行部131及W相蛇行部132是由例如具有规定厚度的平角线构成的、在轴线附近的周面内曲折成曲柄状并绕圈。
各蛇行部131、132的周向C的宽度即线圈节距,例如图10所示,被设定为以电角计为120°以下的规定值。各蛇行部131、132被设置成向互相不同的方向(即、为互相的相对方向、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突出。沿着周向C将U相环状绕组114及W相环状绕组115配置在相对偏移的位置上,使得以电角计具有240°的相位差。由此,将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14、115配置成,在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各蛇行部131、132,沿着周向C交互地排列,且不相互交叉。
在U相蛇行部131上配置了一个的U相齿122。在W相蛇行部132上配置了一个的W相齿126。在周向C上相邻的U相蛇行部131与W相蛇行部132之间配置了一个的V相齿124。
由此,填充在周向C上相邻的各齿122、124及齿124、126之间地配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14、115形成了以电角计为120°以下的短矩。
例如图11A所示,互相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线圈相位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14、115被接线成V字状,流通有互相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由此,例如在可以忽视漏磁通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U相、V相及W相的三相绕组被接线成Y字状,产生与流通有互相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的三相的定子等同的旋转磁场。
例如图11B所示的状态为,在各蛇行部131、132朝向等同的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突出的状态下,将互相具有以电角计为6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14、115接线成V字状;如图11A所示的状态为,在各蛇行部131、132朝向互相不同的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突出的状态下,将互相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14、115接线成V字状;上述两个状态相同地,在流通有互相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时,例如在可以忽视漏磁通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U相、V相及W相的三相绕组被接线成Y字状,可以产生与流通有互相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的三相的定子等同的旋转磁场。
即,三相的马达的电压方程式,例如如果忽视相电阻,则由各相电压指令值Vu、Vv、Vw,与各相电流Iu、Iv、Iw,与各相的自感系数L、与互感系数M、与转子的旋转角速度ω、与感应电压Ke,如下述公式(1)所示。
而且,在下述公式(1)中,L=-2M,忽视泄漏磁通。
V u V v V w = d dt L M M M L M M M L I u I v I w + ωKe sin ωt sin ( ωt - 2 3 π ) sin ( ωt + 2 3 π ) ≈ d dt L 2 - 1 - 1 - 1 2 - 1 - 1 - 1 2 I u I v I w + ωKe sin ωt sin ( ωt - 2 3 π ) sin ( ωt + 2 3 π )
                                                    …(1)
在上述公式(1)中,由于可以通过任意两个的相电流来表述各相电流Iu、Iv、Iw,例如如果通过U相电流Iu及W相电流Iw来表述而消去V相电流Iv,则各相电压指令值Vu、Vv、Vw的线间电压(例如,U相-V相间的线间电压Vuv(=Vu-Vv)与W相-V相间的线间电压Vwv(=Vw-Vv)),如下述公式(2)所示。
V uv V wv = 1 - 1 0 0 - 1 1 V u V v V w = 1 - 1 0 0 - 1 1 d dt L M M M L M M M L 1 0 - 1 - 1 0 1 I u I w + 1 - 1 0 0 - 1 1 ωKe sin ωt sin ( ωt - 2 3 π ) sin ( ωt + 2 3 π )
= d dt ( L - M ) 2 1 1 2 I u I w + ωKe 3 sin ( ωt + π 6 ) 3 cos ωt ≈ d dt L 3 1.5 1.5 3 I u I w + ωKe 3 sin ( ωt + π 6 ) 3 cos ωt
                                                    …(2)
在上述公式(1)所示的三相(U相、V相、W相)的马达的电压方程式中,例如除去V相组成的模式如下述公式(3)所示。
V u V w = d dt L M M L I u I w + ωKe sin ωt sin ( ωt + 2 3 π ) ≈ d dt L 1 - 0.5 - 0.5 1 I u I w + ωKe sin ωt sin ( ωt + 2 3 π )
                                                 …(3)
上述公式(3)所示的模式,如果使W相的绕组的方向反转(即,使转子的旋转方向反转),如下述公式(4)所示。
V u V w = d dt L - M - M L I u I w + ωKe sin ωt - sin ( ωt + 2 3 π ) ≈ d dt L 1 0.5 0 . 5 1 I u I w + ωKe sin ωt - sin ( ωt + 2 3 π )
                                                 …(4)
上述公式(4)所示的模式,如果使各绕组的匝数n改变到(3)倍,则如下述公式(5)所示。
V u V w = d dt 3 L - M - M L I u I w + ωKe 3 sin ( ωt ) - 3 sin ( ωt + 2 3 π ) ≈ d dt L 3 1.5 1.5 3 I u I w + ωKe 3 sin ( ωt ) - 3 sin ( ωt + 2 3 π )
                                                 …(5)
上述公式(5)所示的模式,只使感应电压的相位的角度原点移动90度(=π/2),如果替换进U相的组成与W相的组成,则如下述公式(6)所示,变得与上述公式(2)相同。
V u V w = d dt 3 L - M - M L I u I w + ωKe 3 sin ( ωt + π 6 ) 3 cos ωt ≈ d dt L 3 1.5 1.5 3 I u I w + ωKe 3 sin ( ωt + π 6 ) 3 cos ωt
                                                 …(6)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10具有上述的结构。然后,参考附图对于该定子1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例如图9及图20所示,使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114及W相环状绕组115成形为曲柄状,使得线圈节距以电角计成为120°以下的规定值,来形成多个的U相蛇行部131及W相蛇行部132。然后,使各蛇行部131、132朝着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114及W相环状绕组115的互相的相对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突出,与轴线同轴地配置各环状绕组114、115。
将具有朝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的W相齿126的W相定子环113配置在与轴线同轴的规定位置。
然后,使W相环状绕组115从轴线方向P的第二方向朝第一方向相对于W相定子环113移动,将W相定子环113的多个的W相齿126相对***W相环状绕组115的多个的W相蛇行部132内。
然后,在与轴线同轴地配置的状态下,使V相定子环112从轴线方向P的第二方向朝第一方向相对于W相环状绕组115移动,将V相定子环112的规定数(例如两个)的V相齿124相对***到在W相环状绕组115的周向C上相邻的W相蛇行部132之间。将W相定子环113的W相轭125与V相定子环112的V相轭123沿着轴线方向P叠合连接。
然后,使U相环状绕组114及W相环状绕组115互相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沿着周向C将U相环状绕组114配置在相对于W相环状绕组115相对偏移的位置上,在该状态下,使U相环状绕组114从轴线方向P的第二方向朝第一方向相对于W相环状绕组115移动。接着,沿着周向C交互地排列在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各蛇行部131、132,并且,互相不交叉地配置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14、115,将U相蛇行部131***在周向C上相邻的V相齿124之间。
然后,在与轴线同轴配置的状态下,使U相定子环111从轴线方向P的第二方向朝第一方向相对于U相环状绕组114移动,将U相定子环111的各U相齿122相对***到U相环状绕组114的各U相蛇行部131内,将V相定子环112的V相轭123与U相定子环111的U相轭121沿着轴线方向P叠合连接。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10,通过互相具有以电角计为240°或以电角计为60°的相位差(线圈相位差),被接线成V字状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14、115,例如U相、V相、W相的三相绕组可以产生与被接线成Y字状的三相的定子相等同的旋转磁场。因此,通过减少必要的绕组的相数,可以减少构成定子110所需要的零件数,并可以使定子110的结构简化,同时还可以防止由于各绕组的过渡部的位置干涉,绕组互相交叉而造成的线圈端的高度或马达的轴线方向的尺寸过于增大。
而且,通过沿着周向C,交互地排列在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互相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互相的各蛇行部131、132,例如图12所示,可以防止产生互相的各环状绕组114、115彼此位置地干涉并交叉等,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110的轴线方向P的尺寸增大。
并且,只是通过沿着轴线方向P顺次叠合并交互配置三相的各定子环111、112、113与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简单的操作,可以容易地制造定子110。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各蛇行部131、132的周向C的宽度即线圈节距设定在以电角计为120°以下的规定值,但是例如图1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特别地,通过将线圈节距设定在以电角计为120°,可以使在U相环状绕组114的周向C相邻的U相蛇行部131之间及在W相环状绕组115的周向C相邻的W相蛇行部132之间被相对地***的V相定子环112的V相齿124的个数单一。
由此,沿着周向C顺次排列W相齿126、V相齿124与U相齿122,各齿126、124、122的周向C的磁极宽度以电角计成为120°,可以抑制通电控制的处理内容复杂化。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对于U相蛇行部131,在周向C的一方侧相邻的W相蛇行部132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在周向C的另一方侧相邻的W相蛇行部132具有以电角计为120°的相位差。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例如图14及图15所示,通过定子支撑(未图示)被固定在机架110a上的定子110具有各环状绕组114、115与冷却管134、135,所述冷却管134、135使冷却介质在沿着轴线方向P叠合各定子环111、112、113而形成的定子本体之间流通。各冷却管134、135具有沿着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形状的环状形状。
例如,配置两相的各环状绕组114、115从旋转轴线O方向的两侧将V相定子环112夹住,各两个的冷却管134、135被配置在各两相的环状绕组114、115与V相定子环112之间。
例如通过具有相对大的热传导性的铝等的金属或树脂来形成各冷却管134、135。可以弯曲加工例如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方管,来形成各冷却管134、135,使其成为沿着曲折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形状。或者,也可以弯曲加工每个例如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多个圆管,使其成为沿着曲折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形状,沿着径向R配置被弯曲加工的多个圆管来构成。
由此,定子110的外部,与例如将冷却管配置在收容定子110的机架110a等的情况相比,可以直接高效地冷却作为通电时的发热源的各环状绕组114、115及定子本体。而且,可以使具有沿着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形状的形状各冷却管134、135的接近配置于各环状绕组114、115,可以抑制沿着作为通电时的发热源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长度方向产生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并可以进行高效的冷却。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使各环状绕组114、115具有规定的厚度,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上述的第一变形例那样,在将线圈节距设定为以电角计为120°的情况下,在周向相邻的各齿122、124、126之间的槽安装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相数为单相或两相的不均等的情况下,与在安装了单相的U相环状绕组114或W相环状绕组115的槽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厚度相比,可以将在安装了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114及W相环状绕组115的槽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厚度设定得更薄。
该第二变形例的定子110,例如图16A所示,在安装了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114及W相环状绕组115的槽,即在由U相齿122与W相齿126形成的槽中,将互相在周向上相邻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厚度W2设定得比在其他位置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厚度W1薄(例如W2<W12×W2)。
例如图16B所示,各环状绕组114、115如果只具有规定的厚度W1,则在对于各槽确保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系数时,对应于在周向C上相邻的各齿122、124、126之间的槽上安装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相数,将在在周向C上的各齿122、124、126的各重心位置之间的间隔,即齿节距(例如,图16B所示的各齿节距C1、C2)设定得不均等(C2>C1)。对此,在第二变形例中,即使在周向C上相邻的各齿122、124、126之间的各槽上安装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相数为单相或两相的不均等的情况下,对应于被安装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相数,也没有必要将各齿122、124、126的各重心位置之间的间隔C0设定得不均等,对于被安装在各槽的各环状绕组114、115,可以确保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系数。因此,可以防止,由于例如在周向C的各齿122、124、126的相对位置变得不均等而使可以输出的最大转矩下降,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使与各齿122、124、126的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状,各环状绕组114、115曲折成曲柄状,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图17A所示,可以在轴线附近的周面内,对于各齿122、124、126的拐角部,在轴线方向P上相邻的一方的拐角部上形成倒角形状的倒角部136,在另一方的拐角部上具有:随着向周向突出并且从一方的拐角部离开,周向的突出量向增大的倾向变化的扩张部137。
在该第三变形例中,填充到沿着周向配置的各齿122、124、126之间而配置的各环状绕组114、115,因为沿着形成在各齿122、124、126的拐角部的倒角部136平滑地弯曲,例如图17B所示,所以在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状的各齿122、124、126的拐角部上,与各环状绕组114、115弯曲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被设置在各环状绕组114、115的表面的绝缘被膜损伤。
而且,对于具有倒角部136的拐角部,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拐角部上设置的扩张部137,例如具有沿着弯曲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外周侧的形状的形状,随着从一方的拐角部离开,周向的突出量向增大的倾向变化。由此,可以扩大齿表面的磁路面积。
在第三变形例中,例如图18所示,通过在各齿122、124、126的拐角部与扩张部137之间设置槽部138,可以防止通过扩张部137产生磁通短路。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
以下,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定子110进行说明。
在第四变形例的定子110中,例如图19及图20A所示,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114及W相环状绕组115,线圈节距以电角计为120°,具有多个的U相蛇行部131及W相蛇行部132。各蛇行部131、132具有例如弯曲成规定钝角的四个弯曲部139,在轴线附近的周面内具有互相对称的两个斜边(例如,对于轴线方向P只倾斜规定角度θ的斜边)。
同时,***U相蛇行部131的U相齿122及***W相蛇行部132的W相齿126形成为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为梯形的形状。被***到在U相环状绕组114的周向C上相邻的U相蛇行部131之间、及在W相环状绕组115的周向C上相邻的W相蛇行部132之间的V相齿124,形成为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为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在安装了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114及W相环状绕组115的槽,即在由U相齿122与W相齿126形成的槽中,将互相在周向上相邻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厚度W2设定得比在其他位置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厚度W1薄(例如W2<W12×W2)。
在第四变形例中,通过曲折的各环状绕组114、115,例如图20B所示,与曲折成曲柄状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相比,可以几乎没有使各环状绕组114、115的电感发生变化,缩短绕组长度、降低铜损。
即,如图20A、图20B所示,通过沿着周向C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长度(a+b)、(A+B)与、在各齿122、124、126的之间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的长度d、D,对于曲折的各环状绕组114、115,单极长度为(A+B+2×D),对于弯折成曲柄状的各环状绕组114、115,单极长度为(a+b+2×d)。
此处,d=D×cosθ,且,a+b=A+B+2×D×sinθ,且因为(0°<θ<90°),(a+b+2×d)=A+B+2×D×(sinθ+cosθ)>(A+B+2×D)。
例如图21所示,具有第四变形例的定子110的凸极型马达140的转子141是作为磁场利用永磁铁142的永磁铁式转子,将多个永磁铁142在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在转子本体43的外周面上。
配置各永磁铁142,使得例如在径向上被磁化,在周向上相邻的永磁铁142、142的磁化方向互相成为相反方向。即被配置成,在外周侧为N极的永磁铁142上,相邻连接外周侧为S极的其他的永磁铁142。
在各永磁铁142的外周面上设置了表面轭44,所述表面轭44形成了与定子110的各齿122、124、126的前端部相对的相对面。
例如图19所示,在转子本体43的外周面上,各永磁铁142被设定为,对于转子141的旋转轴线O方向只倾斜规定角度,在定子110上,对于安装了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114及W相环状绕组115的槽,即对于由U相齿122与W相齿126形成的槽大致平行。
根据该凸极型马达140,通过作为定子110整体增加槽与永磁铁142在不同方向上倾斜的状态数,可以抑制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
在第四变形例中,虽然将各永磁铁142、与安装了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114及W相环状绕组115的槽设定为大致平行,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图22及图23所示,可以将在转子本体43的外周面上各永磁铁142设定为:在定子110上,与安装了单相的U相环状绕组114或W相环状绕组115的槽即由U相齿122与V相齿124形成的槽、或者由V相齿124与W相齿126形成的槽大致平行。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凸极型马达140,可以作为定子110整体增加槽与永磁铁142成为大致等同的方向的状态数,能够使可以输出的最大转矩增大。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定子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50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10不同之处在于:U相环状绕组54及W相环状绕组55不具有各U相蛇行部131及W相蛇行部132这一点。
以下,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例如图24及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50包括:每个由U相、V相及W相构成的三相的各相的U相定子环51、V相定子环52、W相定子环53、由U相及W相构成的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54及W相环状绕组55。
U相定子环51具有大致为圆环状的U相后轭61与钩爪状的U相爪状诱导极(齿)62,所述U相爪状诱导极(齿)62从在该U相后轭61的内周部的周向上相隔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内方突出,并且随着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向轴线方向的一方弯曲并延伸。
U相爪状诱导极62,例如,与周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L字状,并且与径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至少具有以电角计为180°以下的规定的周向宽度(例如,以电角计相当于120°的宽度)Cu的大致长方形状。
V相定子环52具有大致为圆环状的V相后轭63与两钩爪状的V相爪状诱导极(齿)64,所述V相爪状诱导极(齿)64从在该V相后轭63的内周部的周向上相隔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内方突出,并且随着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向轴线方向的一方及另一方延伸。
V相爪状诱导极64,例如,与周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T字状,并且与径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至少具有以电角计为180°以下的规定的周向宽度(例如,以电角计相当于120°的宽度)Cv的大致长方形状。
W相定子环53具有例如与U相定子环51等同的形状,具有大致为圆环状的W相后轭65与钩爪状的W相爪状诱导极(齿)66,所述W相爪状诱导极(齿)66从在该W相后轭65的内周部的周向上相隔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径向内方突出,并且随着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向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弯曲并延伸。
W相爪状诱导极66,例如,与周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L字状,并且与径向相对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至少具有以电角计为180°以下的规定的周向宽度(例如,以电角计相当于120°的宽度)Cw的大致长方形状。
各定子环51、52、53,被配置成与轴线P同轴,沿着轴线方向被顺次叠合,并且沿着周向顺次排列各爪状诱导极62、64、66。在U相后轭61的轴向端面与V相后轭63的另一方的轴向端面抵接时,从轴线方向的两侧,通过在轴线方向上预制规定的间隔而被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62、64的基端部彼此将其夹住,来固定U相环状绕组54。在V相后轭63的一方的轴向端面与W相后轭65的轴向端面抵接时,从轴线方向的两侧,通过在轴线方向上预制规定的间隔而被配置的各爪状诱导极64、66的基端部彼此将其夹住,来固定W相环状绕组55。
在这种情况下,各定子环51、52、53互相具有以电角计为180°以下的规定的相位差(例如,在图24及图25所示的定子50中,以电角计为120°的相位差)。
互相具有以电角计为120°的相位差(线圈相位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54、55,与上述的图11A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相同地,被接线成V字状,通过流通有互相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例如在可以忽视漏磁通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U相、V相及W相的三相绕组被接线成Y字状,产生与流通有互相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的三相的定子等同的旋转磁场。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各爪状诱导极62、64、66的周向宽度Cu、Cv、Cw设定为互相具有等同的以电角计相当于120°的宽度,但是并不限于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例如图26所示,可以将各周向宽度Cu、Cv、Cw设定为至少以电角计为180°以下的规定的周向宽度(例如,Cu=Cw=90°[电角]、Cv=180°[电角]),且,各周向宽度Cu、Cv、Cw的和以电角计成为360°。
而且,在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各定子110、50具有各定子环111、112、113或定子环51、52、53,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各定子环111、112、113、51、52、53分割成多个的定子片来形成。
也可以使各定子110、50的每个相具有多个的定子片,对于规定的相对配置状态的两相的环状绕组114、115或环状绕组54、55,将多个的定子片安装在规定位置,通过固定在每个相上形成环状的定子构件。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定子及马达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而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210、定子210所具有的U相定子环211、V相定子环212、W相定子环213、U相环状绕组214、W相环状绕组215,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10、定子110所具有的U相定子环111、V相定子环112、W相定子环113、U相环状绕组114、W相环状绕组115的结构相同,此处省略其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U相定子环211所具有的U相后轭221、U相齿222;V相定子环212所具有的V相后轭223、V相齿224;及W相定子环213所具有的W相后轭225、W相齿226,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的U相后轭121、U相齿122、V相后轭123、V相齿124、及W相后轭125、W相齿126的结构相同,此处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定子环211、212、213的各齿222、224、226,例如相互具有等同的轴向宽度,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222、224及224、226被配置于相互在轴线方向P上偏移的位置。由此,通过这些各齿222、224及224、226彼此形成阶梯部233。例如图27所示,对于V相齿224,U相齿222被配置于轴线方向P的一方侧上偏移一段的位置,对于V相齿224,W相齿226被配置于轴线方向P的另一方侧上偏移一段的位置。
各环状绕组214、215具有:例如在轴线周围的周面内曲折成曲柄状并绕圈的,多个的U相蛇行部231及W相蛇行部232。
各蛇行部231、232的周向C的宽度即线圈节距,例如图27所示,被设定在以电角计为120°以下的规定值。设定各蛇行部231、232,使得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即、为相互的相对方向、轴线方向P的一方及另一方)突出,沿着周向C将U相环状绕组214及W相环状绕组215配置在相对偏移的位置上,使得以电角计具有240°的相位差。由此,将两相的各环状绕组214、215配置成,在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各蛇行部231、232,沿着周向C交互地排列,且不相互交叉。
在U相环状绕组214的U相蛇行部231上配置了U相定子环211的一个U相齿222。在W相环状绕组215的W相蛇行部232上配置了W相定子环213的一个W相齿226。在周向C上相邻的U相蛇行部231与W相蛇行部232之间配置了V相定子环212的一个V相齿224。
例如图27所示,对于被配置在周向C上相邻的U相蛇行部231与W相蛇行部232之间的V相齿224,相邻的U相齿222被相对地配置在轴线方向P的一方侧(第一侧)上偏移一段的位置。因此,在形成于V相齿224的第一侧的阶梯部233上,配置了连接在周向C上相邻的U相蛇行部231间的U相环状绕组214的U相过渡部213a。对于被配置在周向C上相邻的U相蛇行部231与W相蛇行部232之间的V相齿224,相邻的W相齿226被相对地配置在轴线方向P的另一方侧(第二侧)上偏移一段的位置。因此,在形成于V相齿224的第二侧的阶梯部233上,配置了连接在周向C上相邻的W相蛇行部232间的W相环状绕组215的W相过渡部232a。
即,沿着周向C顺次排列:只在轴线方向P的第二侧叠合U相环状绕组214及W相环状绕组215而被配置的U相齿222;在轴线方向P的第一侧配置U相环状绕组214、在第二侧配置W相环状绕组215的V相齿224;只在轴线方向P的第一侧叠合U相环状绕组214及W相环状绕组215而被配置的W相齿226。此时,使U相齿222朝向轴线方向P的第一侧即不存在各环状绕组214、215的一侧,相对地突出一段只与单一的U相环状绕组214的粗细等同的高度,且,使W相齿226朝向轴线方向P的第二侧即不存在各环状绕组214、215的一侧,相对地突出一段只与单一的W相环状绕组215的粗细等同的高度。
由此,通过将在周向C上相邻的U相齿222及V相齿224配置在相互在轴线方向P上偏移的位置上,形成了第一侧及第二侧的阶梯差部233(即形成于V相齿224的第一侧的阶梯差部233与形成于U相齿的第二侧的阶梯差部233),在所述阶梯差部233上配置了U相环状绕组214的各U相过渡部231a及U相蛇行部231的一部分(即,过渡部231b)。通过将在周向C上相邻的V相齿224及W相齿226配置在相互在轴线方向P上偏移的位置上,形成了第一侧及第二侧的阶梯差部233(即形成于W相齿的第一侧的阶梯差部233与形成于V相齿224的第二侧的阶梯差部233),在所述阶梯差部233上配置了W相环状绕组215的各W相蛇行部232的一部分(即,过渡部232b)及W相过渡部232a。
填充在周向C上相邻的各齿222、224之间或齿224、226之间地配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214、215,防止各齿222、224、226与各环状绕组214、215在轴线方向P上过度分离,同时形成了以电角计为120°以下的短矩。
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各环状绕组114、115相同地,例如图11A所示,相互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线圈相位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214、215被接线成V字状,通过流通有相互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例如在可以忽视漏磁通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U相、V相及W相的三相绕组被接线成Y字状,产生与流通有相互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的三相的定子等同的旋转磁场。
例如图11B所示的状态为,在各蛇行部231、232朝向等同的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一方或另一方)突出的状态下,将相互具有以电角计为6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214、215接线成V字状;如图11A所示的状态为,在各蛇行部231、232朝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一方及另一方)突出的状态下,将相互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214、215接线成V字状;上述两个状态相同地,在流通有相互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时,例如在可以忽视漏磁通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U相、V相及W相的三相绕组被接线成Y字状,可以产生与流通有相互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的三相的定子等同的旋转磁场。
三相(U相、V相及W相)的马达的电压方程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如上述公式(1)所述。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各相电压指令值Vu、Vv、Vw的线间电压(例如,U相-V相间的线间电压Vuv(=Vu-Vv)与W相-V相间的线间电压Vwv(=Vw-Vv)),如上述公式(2)所示。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上述公式(1)所示的三相(U相、V相及W相)的马达的电压方程式中,例如除去V相组成的模型如上述公式(3)所示。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公式(3)所示的模型,如果使W相的绕组的方向反转(即,使转子的旋转方向反转),如上述公式(4)所示。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公式(4)所示的模型,如果使各绕组的匝数n改变到(3)倍,则如上述公式(5)所示。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公式(5)所示的模型,使感应电压的相位的角度原点只移动90度(=π/2),如果替换进U相的组成与W相的组成,则如上述公式(6)所示,变得与上述公式(2)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子210具有上述结构。对于该定子210的制造方法,由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10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子210,对应于三相的各齿222、224、226与两相的各环状绕组214、215的配置状态,通过设定在轴线方向P的各齿222、224、226的位置,可以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增大,并且防止绕组长度增加降低铜损。
例如图29所示,在沿着轴线方向P叠合具有各蛇行部231、232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214、215而被配置的状态下,如果将三相的各齿222、224、226的轴线方向P的位置设定在等同的位置上,则定子的轴线方向P的宽度β是:至少在各齿222、224、226的轴线方向P的宽度上,加上在齿222、224、226的轴线方向P的端部上被叠合配置的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214、215的粗细(即,四条的环状绕组的粗细),而得到的值。
对此,只要可以适当地设定三相的齿222、224、226的轴线方向P的位置,就能够使定子210的轴线方向P的宽度α(α<β),降低到在各齿222、224、226的轴线方向P的宽度上加上了两相的各环状绕组214、215的粗细(即,两条的环状绕组的粗细)的值。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虽然各齿222、224、226被配置在相互在轴线方向P上偏移的位置,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图30A及图31A所示,可以将连接在各轭221、223、225上的各齿222、224、226的至少基端部的位置设定在相互在轴线方向P上偏移的位置,将形成与转子(未图示)相对的转子对向部的各齿222、224、226的前端部的位置,设定在轴线方向P的等同的位置上。
在例如图31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只在轴线方向P的第二侧叠合U相环状绕组214及W相环状绕组215而被配置的U相齿222,在其上形成了倾斜部222c,使得沿着径向R,随着从前端部222a朝向基端部222b,U相齿222的轴向宽度不发生变化,在轴线方向P上的U相齿222的位置,朝向轴线方向P的第一侧、即不存在各环状绕组214、215的一侧逐渐偏移。
只在轴线方向P的第一侧叠合U相环状绕组214及W相环状绕组215而被配置的W相齿226,在其上形成了倾斜部226c,使得沿着径向R,随着从前端部226a朝向基端部226b,W相齿226的轴向宽度不发生变化,在轴线方向P上的W相齿226的位置,朝向轴线方向P的第二侧、即不存在各环状绕组214、215的一侧逐渐偏移。
形成了在轴线方向P的第一侧上配置了U相环状绕组214、在第二侧上配置了W相环状绕组215的V相齿224,使得沿着径向R,随着从前端部朝向基端部,V相齿224的轴向宽度不发生变化,在轴线方向P上的V相齿224的位置不发生变化。
由此,与各U相齿222及W相齿226的周向C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平行四边形,与V相齿224的周向C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
在第一变形例中,例如图30B及图31B所示,三相的各齿222、224、226的轴线方向P的位置被设定在等同的位置上,与在该状态下的定子的轴线方向P的宽度β相比,使定子210的轴线方向P的宽度α(α<β),降低到在各齿222、224、226的轴线方向P的宽度上加上了两相的各环状绕组214、215的粗细(即,两条的环状绕组的粗细)的值。
而且,由于可以将形成与转子(未图示)相对的转子对向部的各齿222、224、226的前端部,设定在轴线方向P的等同的位置上,所以通过各齿222、224、226的在轴线方向P的位置相互偏移,可以防止转子的轴向宽度增大。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各环状绕组214、215的各蛇行部231、232的周向C的宽度即线圈节距,设定在以电角计为120°以下的规定值,但是例如图30A及图31A所示,特别地,通过将线圈节距设定在以电角计为120°,可以使在U相环状绕组214的周向C相邻的U相蛇行部231间及在W相环状绕组215的周向C相邻的W相蛇行部232间被相对地***的V相定子环212的V相齿224的个数单一。由此,沿着周向C顺次排列W相齿226、V相齿224与U相齿222,各齿222、224、226的周向磁极宽度以电角计成为120°,可以抑制通电控制的处理内容复杂化。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虽然各齿222、224、226对于径向R的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长方形状,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32A及图33所示,在例如将线圈节距设定在以电角计为120°的情况下,在周向相邻的各齿222、224、226之间的槽安装的各环状绕组214、215的相数为单相或两相的不均等的情况下,槽241安装了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214及W相环状绕组215,可以使形成该槽241的U相齿222及W相齿226,即沿着轴线方向P的阶梯差部233的大小最大的U相齿222及W相齿226,形成为例如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形成具有对于轴线方向P倾斜且相互平行的斜面222A、226A,U相齿222及W相齿226彼此间的槽241也可以被设定为对于轴线方向P倾斜(例如,图33所示的倾斜方向PS对于轴线方向P倾斜)。
在第二变形例中,各齿222、224、226,在周向C上的各重心位置间的间隔即线圈节距(例如,图32A所示的各齿节距Pa)被设定为均等(Pa=Pa)的状态下,对于各槽241、242、243的宽度即在与各槽241、242、243正交的方向上的相邻各齿222、224、226间的间隔,与安装了单相的U相环状绕组214或W相环状绕组215的槽242、243的宽度PA相比,安装了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214及W相环状绕组215的槽241的宽度PB被设定得更大(例如,PA<PB2×PA)。
例如图33所示,在安装了单相的U相环状绕组214或W相环状绕组215的各槽242、243中,如图34A所示,沿着轴线方向P来观察时的各槽242、243的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与此相对,例如图33所示,在安装了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214及W相环状绕组215的槽241中,如图34B所示,沿着倾斜方向PS来观察时的槽的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而且,各槽242、243的截面面积与槽241的截面面积的面积之比被设定成大致为1∶2。
根据第二变形例的定子210,例如图32B所示,在只设置了与轴线方向P平行的槽的情况下,在对于各槽保证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系数时,对应于在周向C上相邻的各齿222、224、226之间的槽上安装的各环状绕组214、215的相数,将在周向C上的各齿222、224、226的各重心位置之间的间隔,即齿节距(例如,图32B所示的各齿节距Pb、Pc)设定得不均等(Pb>Pc)。对此,即使在周向C上相邻的各齿222、224、226之间的各槽241、242、243上安装的各环状绕组214、215的相数为单相或两相的不均等的情况下,对应于被安装的各环状绕组214、215的相数,也没有必要将各齿222、224、226的各重心位置之间的间隔设定得不均等,对于被安装在各槽241、242、243上的各环状绕组214、215,可以保证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系数,可以防止:由于例如在周向C的各齿222、224、226的相对位置变得不均等而使可以输出的最大转矩下降,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
而且,在对于轴线方向P倾斜的槽241中,可以将槽241的截面形状设定成具有与轴线方向P平行的槽242、243同样截面形状的大致呈长方形。
因此,没有必要使用具有特别的截面形状的环状绕组,可以由具有平角线等简单的截面形状的各环状绕组214、215,来保证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系数。
具备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的定子210的凸极型马达250的转子251,例如图35、图36、图37A及图37B所示,是利用永磁铁252来作为磁场的永磁铁式转子,在转子本体253的外周部附近的内部,在周向上相隔规定间隔贯穿设置了沿着旋转轴线O方向延伸多个磁铁安装孔254。
被安装在各磁铁安装孔254上的永磁铁252例如在径向上被磁化。在周向上相隔规定间隔而被设置的多个永磁铁252,被配置成相邻的永磁铁252的磁化方向为相互相反的方向,即,在外周侧为N极的永磁铁252上相邻连接外周侧为S极的其他的永磁铁252。
沿着旋转轴线O方向叠合每个三相的各相的U相定子环211、V相定子环212及W相定子环213,对于这样连接的定子本体210a,设定沿着旋转轴线O方向的永磁铁252的厚度La,比沿着旋转轴线O方向的三相的各齿222、224、226的轴向有效长度Lb小(La<Lb)。在转子本体253的外周部上,形成了与各齿222、224、226的内周侧的前端部相对的对向部255。对于该对向部255,沿着旋转轴线O方向的对向部255的厚度,在沿着旋转轴线O方向的永磁铁252的厚度La以上,且,在三相的各齿222、224、226的轴向有效长度Lb以下,被设定成例如与三相的各齿222、224、226的轴向有效长度Lb等同的厚度。
被设置在周向上相邻的各磁铁安装孔254之间的、与对向部255相连接的转子凸极部256被形成为,随着从径向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沿着旋转轴线O方向的厚度例如从厚度La到厚度Lb向增大倾向变化。
例如图38与图39所示,与在周向C的各永磁铁252的长度相对应的极弧角α、与作为在周向C的各转子凸极部256的长度的凸极宽度β,被设定成具有转矩密度极大的适当的值α0,β0。
根据该凸极型马达250,与将例如沿着旋转轴线O方向的永磁铁252的厚度设定成与沿着旋转轴线O方向的定子本体210a的厚度相等同的情况相比,随着沿着旋转轴线O方向的永磁铁252的厚度La变得比三相的各齿222、224、226的轴向有效长度Lb小,通过使例如沿着周向C的永磁铁252的长度或沿着径向R的永磁铁252的厚度增大,可以使转子251的永磁铁252与定子210的各齿222、224、226之间的磁场磁通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可以降低转子251的重量。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定子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10、定子310所具有的U相定子环311、V相定子环312、W相定子环313、U相环状绕组314、W相环状绕组315,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110、定子110所具有的U相定子环111、V相定子环112、W相定子环113、U相环状绕组114、W相环状绕组115的结构相同,此处省略其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U相定子环311所具有的U相后轭321、U相齿322;V相定子环312所具有的V相后轭323、V相齿324;及W相定子环313所具有的W相后轭325、W相齿326,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的U相后轭121、U相齿122、V相后轭123、V相齿124、及W相后轭125、W相齿126的结构相同,此处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轴线方向P叠合各轭321、322、323,来连接各定子环311、312、313。然后,例如图40所示,按规定顺序(例如,顺次,U相齿322、V相齿324、W相齿326等)沿着周向C排列多个的齿322、324及326。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2、324之间,形成了配置单相的U相环状绕组314的槽。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4、326之间,形成了配置单相的W相环状绕组315的槽。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2、326之间,形成了配置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314及W相环状绕组315的槽。
各定子环311、312、313的各齿322、324、326具有例如相互等同的轴向宽度及周向宽度。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2、324、326间的间隔(即,各槽的周向宽度)被设定成,与被配置在各槽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条数相对应的值(例如,与条数成比例的值)。即,将配置了单一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各齿322、324间及各齿324、326间的间隔C1,设定成比配置了两相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各齿322、326间的间隔C2小的值(例如,各齿322、326间的间隔C2的1/2的值等)。
各环状绕组314、315具有:例如在轴线周围的周面内曲折成曲柄状并绕圈的,多个的U相蛇行部331及W相蛇行部332。
各蛇行部331、332的周向C的宽度即线圈节距,例如图40所示,被设定为以电角计为120°。各蛇行部331、332被设置成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即、为相互的相对方向、轴线方向P的一方及另一方)突出。沿着周向C将U相环状绕组314及W相环状绕组315配置在相对偏移的位置上,使得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由此,例如对于U相蛇行部331,在周向C的一方侧相邻的W相蛇行部332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在周向C的另一方侧相邻的W相蛇行部332具有以电角计为120°的相位差。将两相的各环状绕组314、315配置成,在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各蛇行部331、332,沿着周向C交互地排列,且不相互交叉。
在U相环状绕组314的U相蛇行部331上配置了U相定子环311的一个U相齿322。在W相环状绕组315的W相蛇行部332上配置了W相定子环313的一个W相齿326。在周向C上相邻的U相蛇行部331与W相蛇行部332之间配置了V相定子环312的一个V相齿324。
由此,填充在周向C上相邻的各齿322、324间或齿324、326间或322、326间而被配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314、315,形成了以电角计为120°的短矩。
例如图11A所示,相互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线圈相位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314、315被接线成V字状,通过流通有相互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例如在可以忽视漏磁通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U相、V相及W相的三相绕组被接线成Y字状,产生与流通有相互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的三相的定子等同的旋转磁场。
例如图11B所示的状态为,在各蛇行部331、332朝向等同的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一方或另一方)突出的状态下,将相互具有以电角计为6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314、315接线成V字状;如图11A所示的状态为,在各蛇行部331、332朝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一方及另一方)突出的状态下,将相互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314、315接线成V字状;上述两个状态相同地,在流通有相互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时,例如在可以忽视漏磁通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U相、V相及W相的三相绕组被接线成Y字状,可以产生与流通有相互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的三相的定子等同的旋转磁场。
三相(U相、V相及W相)的马达的电压方程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如上述公式(1)所述。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各相电压指令值Vu、Vv、Vw的线间电压(例如,U相-V相间的线间电压Vuv(=Vu-Vv)与W相-V相间的线间电压Vwv(=Vw-Vv)),如上述公式(2)所示。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上述公式(1)所示的三相(U相、V相及W相)的马达的电压方程式中,例如除去V相组成的模型如上述公式(3)所示。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公式(3)所示的模型,如果使W相的绕组的方向反转(即,使转子的旋转方向反转),如上述公式(4)所示。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公式(4)所示的模型,如果使各绕组的匝数n改变到(3)倍,则如上述公式(5)所示。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公式(5)所示的模型,使感应电压的相位的角度原点只移动90度(=π/2),如果替换进U相的组成与W相的组成,则如上述公式(6)所示,变得与上述公式(2)相同。
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子310具有上述结构。然后,参考附图对于该定子3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例如图41所示,使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314及W相环状绕组315成形为曲柄状,使得线圈节距以电角计成为120°,来形成多个的U相蛇行部331及W相蛇行部332。然后,使各蛇行部331、332朝着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314及W相环状绕组315的相互的相对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一方(第一方向)及另一方(第二方向))突出,与轴线同轴地配置各环状绕组314、315。
首先将具有朝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突出的多个的W相齿326的W相定子环313配置在与轴线同轴的规定位置。
然后,使W相环状绕组315从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朝第二方向相对于W相定子环313移动,将W相定子环313的各W相齿326相对***W相环状绕组315的各W相蛇行部332内。
然后,在与轴线同轴地配置的状态下,使V相定子环312从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朝第二方向相对于W相环状绕组315移动,将V相定子环312的单一的V相齿324相对***到在W相环状绕组315的周向C上相邻的W相蛇行部332之间,将W相定子环313的W相轭325与V相定子环312的V相轭323沿着轴线方向P叠合连接。
然后,使U相环状绕组314及W相环状绕组315相互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沿着周向C将U相环状绕组314配置在相对于W相环状绕组315相对偏移的位置上,在该状态下,使U相环状绕组314从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朝第二方向对于W相环状绕组315相对移动,沿着周向C交互地排列在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各蛇行部331、332,并且,相互不交叉地配置两相的各环状绕组314、315。
然后,在与轴线同轴配置的状态下,使U相定子环311从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朝第二方向对于U相环状绕组314相对移动,将U相定子环311的各U相齿322相对***到U相环状绕组314的各U相蛇行部331内,将V相定子环312的V相轭323与U相定子环311的U相轭321沿着轴线方向P叠合连接。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子310,例如图42的(a)部所示,通过将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2、324、326间的间隔(即,各槽的周向宽度)设定成,与被配置在各槽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条数相对应的值(例如,与条数成比例的值等),变得不均等,例如图42的(b)部所示,与将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2、324、326间的间隔设定成,与被配置在各槽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条数无关的等同的值C0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对应于被安装在各槽上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条数绕组占空系数下降。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2、324、326间的间隔(即,各槽的周向宽度)设定成,与被配置在各槽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条数相对应的值,但并不限于此,可以将例如与各轭321、323、325相连接的各齿322、324、326的至少基端部彼此间的间隔设定成,与被配置在各槽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条数相对应的值,也可以将形成与转子(未图示)相对的转子对向部的各齿322、324、326的前端部彼此间的间隔设定成,与转子的磁极配置状态相对应的值。
例如在图4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将各齿322、324、326的前端部顺次配置在周向C上预制规定间隔的位置上,在该状态下,对于形成配置了两相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槽的U相齿322及W相齿326,在U相齿322上形成了倾斜部322c,使得沿着径向R,随着从前端部322a朝向基端部322b,U相齿322的周向宽度CU不发生变化,在周向C上的U相齿322的位置,从相邻的W相齿326离开,朝向与相邻的V相齿324相接近的方向逐渐偏移。
在W相齿326上形成了倾斜部326c,使得沿着径向R,随着从前端部326a朝向基端部326b,W相齿326的周向宽度CW不发生变化,在周向C上的W相齿326的位置,从相邻的U相齿322离开,朝向与相邻的V相齿324相接近的方向逐渐偏移。
V相齿324被形成为,沿着径向R,随着从前端部朝向基端部,V相齿324的周向宽度CV不发生变化,在周向C上的V相齿324的位置不发生变化。
由此,在周向相邻的各齿322、324、326的前端部彼此间的间隔被设定成等同的值,在该状态下,间隔Cb被设定成比间隔Ca大的值,所述间隔Cb是配置了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314及W相环状绕组315的U相齿322与W相齿326的各基端部322b、326b彼此间的间隔;所述间隔Ca是配置了单相的U相环状绕组314或W相环状绕组315的各齿322、324的各基端部彼此间或齿324、326的各基端部彼此间的间隔。因此,与各U相齿322及W相齿326的轴线方向P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平行四边形,与V相齿324的轴线方向P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
在第一变形例中,与各齿322、324、326的转子(未图示)相对的转子对向部的相对位置不变,在各基端部附近可以适当地设定各齿322、324、326彼此间的间隔,可以防止可以输出的最大转矩下降,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并且可以防止绕组占空系数的下降。
第二变形例
在例如图44及图45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将各齿322、324、326的前端部顺次配置在周向C上预制规定间隔的位置上,在该状态下,对于形成配置了两相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槽的U相齿322及W相齿326,在U相齿322上形成了倾斜部322c,使得沿着径向R,随着从前端部322a朝向基端部322b,U相齿322的周向宽度向减少的倾向(例如,从周向宽度CU1到周向宽度CU2)变化,且,U相齿322的轴向宽度向增大的倾向(例如,从轴向宽度α到轴向宽度β)变化,,由此,作为周向宽度与轴向宽度的乘积而定义的U相齿322的径向截面的面积不发生变化,在周向C上的U相齿322的位置,从相邻的W相齿326离开,且,对于相邻的V相齿324不发生变化。
在W相齿326上形成了倾斜部326c,使得沿着径向R,随着从前端部326a朝向基端部326b,W相齿326的周向宽度向减少的倾向(例如,从周向宽度CW1到周向宽度CW2)变化,且,W相齿326的轴向宽度向增大的倾向(例如,从轴向宽度α到轴向宽度β)变化,,由此,作为周向宽度与轴向宽度的乘积而定义的W相齿326的径向截面的面积不发生变化,在周向C上的W相齿326的位置,从相邻的U相齿322离开,且,对于相邻的V相齿324不发生变化。
V相齿324被形成为,沿着径向R,随着从前端部朝向基端部,V相齿324的周向宽度CV及轴向宽度α不发生变化,在周向C上的V相齿324的位置不发生变化。
由此,在周向相邻的各齿322、324、326的前端部彼此间的间隔被设定成等同的值,在该状态下,间隔Cb被设定成比间隔Ca大的值,所述间隔Cb是配置了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314及W相环状绕组315的U相齿322与W相齿326的各基端部322b、326b彼此间的间隔;所述间隔Ca是配置了单相的U相环状绕组314或W相环状绕组315的各齿322、324的各基端部彼此间或齿324、326的各基端部彼此间的间隔。与各U相齿322及W相齿326的轴线方向P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平行四边形,与V相齿324的轴线方向P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
在第二变形例中,可以将通过各齿322、324、326的转子对向面的全部的磁通设定成通过各齿322、324、326的基端面,可以防止与产生所希望的转矩时的单位电流相当的导通损失增大,在各基端部附近可以适当地设定各齿322、324、326彼此间的间隔,可以防止绕组占空系数的下降。
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将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2、324、326间的间隔(即,各槽的周向宽度)设定成,与被配置在各槽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条数相对应的值(例如,与条数成比例的值等),使其变得不均等,而使得形成了与转子(未图示)相对的转子对向部的各齿322、324、326的前端部彼此间的间隔不均等,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图46A、图46B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也可以将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2、324、326间的间隔设定成,与被配置在各槽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条数相对应的值,设定成不均等,并且,对于:具有从各齿322、324、326的前端部向周向C突出的各扩张部341、342、343的、由各齿322、324、326的前端部及从该前端部突出的各扩张部341、342、343构成的各对向部351、352、353,将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2、324、326彼此的各对向部351、352、353间的间隔Ct设定得均等。
根据该第三变形例,可以防止由于例如与转子相对的各对向部351、352、353间的间隔变得不均等而引起的可以输出的最大转矩下降,并且可以防止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增大。
而且,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2、324、326彼此间形成的槽中,可以将对于各槽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设定成大致呈长方形。因此,没有必要使用例如具有特别的截面形状的各环状绕组314、315,通过例如具有平角线等简单的截面形状的各环状绕组314、315,可以容易地保证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系数。
并且,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例如图47A、图47B所示,沿着周向C,随着从各扩张部341、342、343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也可以将各扩张部341、342、343设定成,沿着各环状绕组314、315的径向R的各扩张部341、342、343的厚度向增大倾向地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转子相对的各扩张部341、342、343的对向面的磁通,进一步通过各扩张部341、342、343与各齿322、324、326的前端部的各连接部,向各齿322、324、326的基端部流出,在这之间可以防止由于磁饱和而引起的磁通降低,可以有效地利用转子与定子310的各齿322、324、326之间的磁场磁通。
而且,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子310的凸极型马达360的转子361,例如图48所示,是利用永磁铁362作为磁场的永磁铁式转子,在转子本体363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相隔规定间隔配置了多个永磁铁362。
配置各永磁铁362,使得例如在径向上被磁化,在周向上相邻的永磁铁362的磁化方向相互成为相反方向,即在外周侧为N极的永磁铁362上,相邻连接外周侧为S极的其他的永磁铁362。
在各永磁铁362的外周面上设置了表面轭364,所述表面轭364形成了与定子310的各齿322、324、326的前端部相对的对向面。
在转子本体363的外周面上,各永磁铁362延伸的方向对于转子361的旋转轴线O方向只倾斜规定角度。
根据该凸极型马达360,将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322、324、326间的间隔设定成,与被配置在各槽的各环状绕组314、315的条数相对应的值,可以抑制由于设定得不均等而引起的齿槽转矩或转矩脉动的发生。
第六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定子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产生使转子(未图示)旋转的旋转磁场的定子410,例如图49所示,具有:每个由多个相,例如U相、V相及W相构成的三相的各相的多个U相定子片411、V相定子片412及W相定子片413;和由U相及W相构成的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
各定子片411、412、413具有例如、各U相轭421、V相轭422、W相轭423与各U相齿424、V相齿425、W相齿426,所述各U相齿424、V相齿425、W相齿426具有与各轭421、422、423相等同的轴向宽度,并且,具有比各轭421、422、423小的周向宽度,从各轭421、422、423向径向R突出,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U相齿424及V相齿425的各周向宽度被形成为,例如是V相齿425的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值。
按规定顺序将各定子片411、412及413排列成圆环状,在该状态下,将在周向C相邻的各定子片411、412的各轭421、422的周向端部彼此或定子片412、413的各轭422、423的周向端部彼此连接起来。在周向C相邻的各定子片411、412的各齿424、425间或定子片412、413的各齿425、426间,形成了配置规定的各环状绕组414、415的槽。
各环状绕组414、415具有:例如在轴线周围的周面内曲折成曲柄状并绕圈的,相互具有相似形状的多个的U相蛇行部431及W相蛇行部432。
各蛇形部431、432的周向C的宽度即线圈节距被设定为,例如以电角计为180°。沿着周向C将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配置在相对偏移的位置上,使得以电角计具有60°或以电角计具有240°的相位差。在例如各蛇形部431、432向相同的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一方或另一方)突出的状态下,被配置成以电角计具有60°的相位差,例如图49所示,在各蛇形部431、432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一方及另一方)突出的状态下,被配置成以电角计具有240°的相位差。
对于与每个各环状绕组414、415的1/2周期(即以电角计为180°)相当的各蛇形部431、432,在U相蛇形部431上配置了各一个的U相齿424及V相齿425,在W相蛇形部432上配置了各一个的V相齿425及W相齿426。在周向C相邻的U相蛇形部431之间配置了各一个的V相齿425及W相齿426。在周向C相邻的W相蛇形部432之间配置了U相齿424及V相齿425。
通过将各环状绕组414、415配置在沿着周向C相互偏移的位置上,由各蛇形部431、432,轴线方向P的一方或另一方开口而形成的U相开口部434U、W相开口部434W上,配置了各一个的U相齿424或W相齿426。
由此,填充在周向C上相邻的各定子片411、412的各齿424、425间或各定子片412、413的各齿425、426间而被配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414、415,形成了以电角计为180°的全矩。
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例如图11A或图11B所示,相互具有以电角计为240°或以电角计为60°的相位差(线圈相位差)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414、415被接线成V字状,通过流通有相互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例如在可以忽视漏磁通的情况下,如图11C所示,U相、V相及W相的三相绕组被接线成Y字状,产生与流通有相互为120°的相位差的正弦波的三相的定子等同的旋转磁场。
即,三相(U相、V相及W相)的马达的电压方程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例如如果忽视相电阻,则由各相电压指令值Vu、Vv、Vw,与各相电流Iu、Iv、Iw,与各相的自感系数L、与互感系数M、与转子的旋转角速度ω、与感应电压Ke,如上述公式(1)所示。
在上述公式(1)中,由于各相电流Iu、Iv、Iw可以通过任意两个的相电流来表述,所以如果例如通过U相电流Iu及W相电流Iw来表述而消去V相电流Iv,则各相电压指令值Vu、Vv、Vw的线间电压(例如,U相-V相间的线间电压Vuv(=Vu-Vv)与W相-V相间的线间电压Vwv(=Vw-Vv)),如上述公式(2)所示。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上述公式(1)所示的三相(U相、V相及W相)的马达的电压方程式中,例如除去V相组成的模型如上述公式(3)所示。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公式(3)所示的模型,如果使W相的绕组的方向反转(即,使转子的旋转方向反转),如上述公式(4)所示。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公式(4)所示的模型,如果使各绕组的匝数n改变到(3)倍,则如上述公式(5)所示。
上述公式(5)所示的模型,使感应电压的相位的角度原点只移动90度(=π/2),如果替换进U相的组成与W相的组成,则如上述公式(6)所示,变得与上述公式(2)相同。
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410具有上述结构。然后,参考附图对于该定子4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绕组配置工序
首先,在绕组配置工序中,例如图50A所示,使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成形为曲柄状,使得线圈节距以电角计成为180°,形成多个U相蛇形部431及W相蛇形部432。然后,在各蛇形部431、432被配置成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一方及另一方)突出的状态下,将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配置在沿着周向C相对偏移的位置上,使得以电角计至少相互具有240°的相位差。由此,形成了:由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将周围包围起来的交叉部433;与由各蛇形部431、432构成的、轴线方向P的一方或另一方开口的U相开口部434U、W相开口部434W。
齿***工序
接着,在齿***工序中,例如图50B所示,沿着径向R将V相定子片412的V相齿425***交叉部433内。然后,调整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的在周向C的相对位置,使得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相互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
齿安装工序
接着,在齿安装工序中,例如图50C所示,沿着轴线方向P从一方朝另一方移动U相定子片411,将U相齿424安装在轴线方向P的一方开口的U相开口部434U上。沿着轴线方向P从另一方朝一方移动W相定子片413,将W相齿426安装在轴线方向P的另一方开口的W相开口部434W上。然后,使在周向C相邻的各定子片411、412的各轭421、422的周向端部彼此或各定子片412、413的各轭422、423的周向端部彼此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子410,通过以电角计相互具有240°或以电角计具有60°的相位差(线圈相位差)的、被接线成V字状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414、415,可以产生与例如U相、V相、W相的三相绕组被接线成Y字状的三相的定子等同的旋转磁场。因此,通过减少需要的绕组的相数,可以减少用于构成定子410所需要的零件数,可以使定子410的结构简单化。另外,可以防止由于各绕组的过渡部的位置干涉,绕组相互交叉而造成的线圈端的高度或马达的轴线方向的尺寸过于增大。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子410的制造方法,将预先曲折成曲柄状而成形的两相的各环状绕组414、415配置在沿着周向C相对偏移的位置上,使得以电角计相互具有240°的相位差,之后,由于配置了各齿424、425、426,对于被配置在周向C相邻的各齿424、425间或齿425、426间的各环状绕组414、415,可以容易地保证所希望的绕组占空系数。另外,可以容易地防止线圈端的高度尺寸过于增大。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例如图51A所示,虽然在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上设置了曲折成曲柄状的各蛇形部431、432,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图51B所示,也可以在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上设置曲折成梯形的各蛇形部431、432。
在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各蛇形部431、432,例如图51A所示,具有弯曲成直角的四个弯曲部E。对此,在该第一变形例中,例如图51B所示,各蛇形部431、432具有例如弯曲成规定钝角的四个弯曲部435,形成为具有相互对称的两个斜边的梯形。
例如图52所示,在由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将周围包围起来而形成的交叉部433上,沿着径向R***了V相齿425,所述V相齿425对应于该交叉部433的形状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平行四边形。
在由各蛇形部431、432构成的、轴线方向P的一方开口而形成的U相开口部434U上,沿着从轴线方向P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的方向,安装了U相齿424,所述U相齿424对应于该U相开口部434U的形状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在由各蛇形部431、432构成的、轴线方向P的另一方开口而形成的W相开口部434W上,沿着从轴线方向P的另一方朝向一方的方向,安装了W相齿426,所述W相齿426对应于该W相开口部434W的形状与径向R相对的截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
在该第一变形例中,通过曲折成梯形状的各环状绕组414、415,与例如曲折成曲柄状的各环状绕组414、415相比,可以使各环状绕组414、415的电感的绕组系数几乎不发生变化,而缩短绕组长度,可以降低铜损。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虽然在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上设置相互形状相似的各蛇形部431、432,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图53A~图53C所示,也可以在U相蛇形部431或W相蛇形部432上设置在径向R上突出而弯曲的曲折部441,使各蛇形部431、432相互成为不同形状。
在该第二变形例中,例如图53A~图53C所示,在被配置于U相环状绕组414的U相蛇形部431上的各齿424、425间或425、426间的各部位上设置了曲折部441,在U相环状绕组414上的、在被配置于各齿424、425或425、426间的各部位与作为这些各部位以外的部位的过渡部之间,相互的径向位置偏移。
由此,在填充各齿424、425间或齿425、426间而配置各环状绕组414、415时,即使在将被配置于各齿424、425间或齿425、426间的各环状绕组414、415的各部位的径向位置设定成等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各环状绕组414、415的各过渡部的径向位置也相互偏移。由此,可以防止例如由于相互的过渡部交叉而引起的线圈端的高度或马达的轴线方向P的尺寸增大。
在该第二变形例中,各齿424、425及426形成了配置U相环状绕组414的各曲折部441的槽,在连接所述各齿424、425及426的各轭421、422及423之中,在对于各环状绕组414、415沿着径向R安装的V相轭422上,具有对应于各曲折部441的形状向径向R突出的突出部422a。
制造方法
绕组配置工序
在该第二变形例的定子410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在绕组配置工序中,例如图53A所示,使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成形为曲柄状,使得线圈节距以电角计成为180°,形成多个U相蛇形部431及W相蛇形部432。在被配置于各U相蛇形部431上的各齿424、425间或齿425、426间的各部位上,形成向径向R突出而弯曲的曲折部441。
在各蛇形部431、432被配置成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突出的状态下,将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配置在沿着周向C相对偏移的位置上,使得以电角计至少相互具有240°的相位差。由此,形成了:由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将周围包围起来的交叉部433;与由各蛇形部431、432构成的、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开口的U相开口部434U、W相开口部434W。
将被配置在各齿424、425间或齿425、426间的各环状绕组414、415的各部位的径向位置,设定在大致等同的位置上,将各环状绕组414、415的各过渡部的径向位置设定在相互偏移的位置上。
齿***工序
在齿***工序中,例如图53B所示,沿着径向R将V相定子片412的V相齿425***交叉部433内。调整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的在周向C的相对位置,使得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相互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
齿安装工序
在齿安装工序中,例如图53C所示,沿着轴线方向P从第一方向朝第二方向移动U相定子片411,将U相齿424安装在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开口的U相开口部434U上。沿着轴线方向P从第二方向朝第一方向移动W相定子片413,将W相齿426安装在轴线方向P的第二方向开口的W相开口部434W上。然后,使在周向C相邻的各定子片411、412彼此或412、413彼此的各轭421、422的周向端部彼此或422、423的周向端部彼此连接。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410的制造方法中,在向各环状绕组414、415安装各齿424、425、426之前的时刻,预先,在被配置于各U相蛇形部431上的各齿424、425或425、426间的各部位上,形成了向径向R突出并弯曲的曲折部441,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图54A~图54C所示,在各环状绕组414、415上安装各齿424、425、426时,也可以设定成在各U相蛇形部431上形成曲折部441。
制造方法
绕组配置工序
在该第三变形例的定子410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在绕组配置工序中,例如图54A所示,使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成形为曲柄状,使得线圈节距以电角计成为180°,形成多个U相蛇形部431及W相蛇形部432。此时,形成曲折部441的U相蛇形部431的轴向宽度成为与W相蛇形部432的轴向宽度AW相同,将在该时刻的U相蛇形部431的轴向宽度AU设定成比W相蛇形部432的轴向宽度AW大的值(AU>AW)。
在各蛇形部431、432被配置成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即,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突出的状态下,将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配置在沿着周向C相对偏移的位置上,使得以电角计至少相互具有240°的相位差。由此,形成了:由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将周围包围起来的交叉部433;与由各蛇形部431、432构成的、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开口的U相开口部434U、W相开口部434W。
齿***工序
接着,在齿***工序中,例如图54B所示,沿着径向R将V相定子片412的V相齿425***交叉部433内。此时,通过在V相定子片412的V相轭422上形成的向径向R突出的突出部422a与适当的引导构件(绕组引导构件)442,从径向R的两侧将被配置在U相环状绕组414的U相蛇形部431上的各齿424、425间或齿425、426间的各部位夹住,成形为沿着突出部422a的外表面的形状,形成向径向R突出的曲折部441。
调整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的在周向C的相对位置,使得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相互具有以电角计为240°的相位差。
将被配置在各齿424、425间或齿425、426间的各环状绕组414、415的各部位的径向位置,设定在大致等同的位置上,将各环状绕组414、415的各过渡部的径向位置设定在相互偏移的位置上。
齿安装工序
接着,在齿安装工序中,例如图54C所示,沿着轴线方向P从第一方向朝第二方向移动U相定子片411,将U相齿424安装在轴线方向P的第一方向开口的U相开口部434U上。沿着轴线方向P从第二方向朝第一方向移动W相定子片413,将W相齿426安装在轴线方向P的第二方向开口的W相开口部434W上。使在周向C相邻的各定子片411、412或定子片412、413的各轭421、422的周向端部彼此或轭422、423的周向端部彼此连接。
在该第三变形例中,在将V相齿425***各环状绕组414、415时,通过在U相蛇形部431上形成曲折部441,在将一部分的齿***齿安装部时使环状绕组成形为规定形状。因此,可以容易地使U相环状绕组414成形为沿着V相齿425的形状的合适的形状,可以使定子410的制造工序简化,提高制造效率。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二及第三变形例中,虽然在两相的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上设置了曲折成曲柄状的各蛇形部431、432,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图55所示,也可以形成具有例如弯曲成规定钝角的四个弯曲部435,具有相互对称的两个斜边的梯形的各蛇形部431、432。
在该第四变形例中,在梯形的U相蛇形部431上的互相对称的两个斜边上设置了向径向R突出并弯曲的各曲折部441。由此,形成了由U相环状绕组414及W相环状绕组415将周围包围起来的交叉部433。沿着径向R将V相齿425***交叉部433,所述V相齿425对应于该交叉部433的形状对于径向R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平行四边形。
在由各蛇形部431、432构成的、轴线方向P的一方开口而形成的U相开口部434U上,沿着从轴线方向P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的方向,安装对应于该U相开口部434U的形状对于径向R的截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的U相齿424。在由各蛇形部431、432构成的、轴线方向P的另一方开口而形成的W相开口部434W上,沿着从轴线方向P的另一方朝向一方的方向,安装对应于该W相开口部434W的形状对于径向R的截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的W相齿426。
在该第四变形例中,与例如曲折成曲柄状的各环状绕组414、415相比,在曲折成梯形状的各环状绕组414、415中,可以使各环状绕组414、415的电感的绕组系数几乎不发生变化,而能够缩短绕组长度,可以降低铜损。
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上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的变化。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的说明,只限于权力要求的范围。

Claims (41)

1.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两相的相互独立的环状绕组;
三相的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相的环状绕组以相互的电角计具有90°的相位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相互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
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相互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具有相互等同的形状;
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相互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呈环状,互相形状相同;
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呈环状,
所述定子构件与所述环状绕组,可以交互配置为相对于轴线同轴地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相互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具有相互等同的形状,呈环状;
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呈环状,被配置成从与轴线平行的方向的两侧通过所述两相的所述环状绕组将其夹住,
所述定子构件与所述环状绕组,可以交互配置为相对于轴线同轴地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相的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被配置成在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所述蛇行部,沿着周向交互地排列,且不相互交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相的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线圈节距以电角计为120°,具有以相互电角计为120°的相位差,被配置成在相互的相对方向上突出的相互的所述蛇行部,沿着周向交互地排列,且不相互交叉。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互相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
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
所述三相的定子构件,以相互的电角计具有180°以下的相位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互相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
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
所述三相的定子构件,以相互电角计有120°的相位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两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互相等同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可以分割成多个的定子片;
单相的定子构件,其具备所述周向宽度的两倍的周向宽度的所述齿,可以分割成多个的定子片。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具有各个所述三相的齿的各三相的定子构件;及
冷却管,其使冷却介质在所述环状线圈与所述三相的定子构件之间流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具有各个所述三相的齿的三相的定子构件;
冷却管,其使冷却介质在所述环状线圈与三相的定子构件之间流通,且具有沿着所述环状绕组的形状的环状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具备分别具有各个所述三相的齿的三相的定子构件;
配置为所述两相的环状绕组从两侧夹住单相的所述定子构件;
包括冷却管,其至少分别一一配置在各个所述的两相的环状绕组与所述的单相的定子构件之间,使冷却介质流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相的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设定为互相在周向上邻接的部分的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薄。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在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中,具有:在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拐角部形成倒角形状、第二拐角部向周向突出的扩张部;
所述扩张部,设定为随着从所述第一的所述拐角部离开,周向的突出量向增大的倾向变化。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在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中,具有:在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拐角部形成倒角形状,第二拐角部向周向突出的扩张部;
所述扩张部,设定为随着从所述第一的所述拐角部离开,周向的突出量向增大的倾向变化;
在所述第二拐角部与所述扩张部之间具有槽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所述各齿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沿着径向的所述各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与相互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
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阶梯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所述各齿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沿着径向的所述各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与相互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
具有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配置有所述环状绕组的阶梯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所述各齿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
沿着径向的所述各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相互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
具有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配置有所述环状绕组的所述蛇行部的阶梯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所述各齿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沿着径向的所述各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相互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
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阶梯部,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偏移量,与所述环状绕组的粗细大致相同。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所述各齿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沿着径向的所述各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相互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
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阶梯部;
所述阶梯部的阶梯差最大的所述齿彼此间的槽,相对于所述轴线方向倾斜。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被设定为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间的间隔不均等。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设定为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间的间隔,是与被配置在所述齿彼此间的所述环状绕组的条数相对应的值。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备所述齿的定子构件;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之中的规定的所述齿,设定为从与转子对向的转子对向部,随着朝向被连接在所述定子构件上的连接部,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间的间隔,向增大的倾向变化。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备所述齿的定子构件;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所述齿之中的规定的所述齿,设定为从与转子对向的转子对向部,随着朝向被连接在所述定子构件上的连接部,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的所述齿的宽度,向减少的倾向变化,并且在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的所述齿的长度,向增大的倾向变化。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具有从所述齿的前端部向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突出的扩张部。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具有从所述齿的前端部向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突出的扩张部;
相对于由所述前端部及所述扩张部构成的对向部,设定为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的所述对向部之间的间隔变得均等。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蛇行部;
具有从所述齿的前端部向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突出的扩张部;
所述扩张部,设定为随着沿着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从所述扩张部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沿着所述环状绕组的径向的所述扩张部的厚度,向增大的倾向变化。
31.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
包括:
具有蛇行部的多个环状绕组;
具备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齿的多个定子片。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蛇行部具有大致弯曲成直角的弯曲部,并曲折成曲柄状;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多个所述蛇行部。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蛇行部具有大致弯曲成钝角的弯曲部,并曲折成梯形状;
所述环状绕组具有多个所述蛇行部。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多个的所述环状绕组的相互的所述蛇行部彼此的形状相似。
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多个的所述环状绕组的互相的所述蛇行部彼此的形状不同。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的所述环状绕组之中,一部分的所述环状绕组的所述蛇行部,具有向所述环状绕组的径向突出而弯曲的曲折部。
37.一种马达,
包括:
定子,其具有:配有蛇行部的两相的相互独立的环状绕组;与被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的三相的齿,
转子,其具有永磁铁,其中,
沿着径向的所述各个齿的至少基端部,被配置在相互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上;
由在所述环状绕组的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彼此形成阶梯部;
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永磁铁的长度,比被配置在所述定子上的所述三相的齿的轴向有效长度短;
与所述三相的各个齿的前端部相对向的所述转子的对向部的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的长度,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永磁铁的长度以上,且在所述三相的齿的轴向有效长度以下。
38.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绕组配置工序,将具有蛇行部的多个环状绕组,配置成相互的所述蛇行部的位置在周向上相对偏移;
齿***工序,将定子的多个的齿之中的一部分的齿,沿着规定的***方向***由多个的所述环状绕组形成的齿安装部;
齿安装工序,将所述一部分的齿以外的其他的齿,沿着适当的安装方向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设定所述***方向为与所述环状绕组的径向大致平行的方向;
设定所述安装方向为与所述环状绕组的轴线大致平行的方向;
所述***方向与所述安装方向大致垂直。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齿***工序中,将每个构成所述定子的多个的定子片均具备的所述齿,***所述齿安装部,
在所述齿安装工序中,将每个构成所述定子的多个的定子片均具备的所述齿,安装在所述蛇行部上。
4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齿***工序中,通过由所述一部分的齿所具备的绕组抵接部与绕组引导构件从两侧夹住所述环状绕组,使所述环状绕组成形为规定的形状。
CNB2006100549442A 2005-03-01 2006-02-27 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833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55670A JP4519682B2 (ja) 2005-03-01 2005-03-01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05055670 2005-03-01
JP2005055672 2005-03-01
JP2005055671 2005-03-01
JP2005057142 2005-03-02
JP2005057141 2005-03-02
JP2005306778 2005-10-21
JP2005306780 2005-10-21
JP2005306779 2005-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9044A true CN1829044A (zh) 2006-09-06
CN100508331C CN100508331C (zh) 2009-07-01

Family

ID=36947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5494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8331C (zh) 2005-03-01 2006-02-27 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19682B2 (zh)
CN (1) CN100508331C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7146A (zh) * 2010-10-20 2012-05-16 株式会社电装 电机
CN104135130A (zh) * 2013-04-30 2014-11-05 丁景信 电动机
CN104471845A (zh) * 2012-07-25 2015-03-25 万络机电公司 用于电磁电机或电磁发电机的定子元件的包括至少一个单一构件式刚性分支的绕组和其生产方法
CN105993111A (zh) * 2013-12-20 2016-10-05 塞弗创新公司 具有集成在作为锯齿环形线形成的轨道中的优化的电磁电路元件的电磁机器
CN108418322A (zh) * 2017-02-09 2018-08-17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线性步进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12470369A (zh) * 2018-07-25 2021-03-09 株式会社电装 旋转电机的定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1708B2 (ja) * 2006-12-07 2012-02-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及び回転電機
JP5287105B2 (ja) * 2008-09-30 2013-09-11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検出装置付き締付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08091A (en) * 1967-12-26 1970-04-21 Philips Corp Double claw tooth stator synchronous and stepping motor with indicator
US3651356A (en) * 1970-06-12 1972-03-21 Cav Ltd Wave winding for dynamo electric machine
NL163075C (nl) * 1976-07-12 1980-07-15 Gils Adrianus Van Gelamineerde wikkeling voor elektrische machines.
NL8402542A (nl) * 1984-08-20 1986-03-17 Philips Nv Synchroonmotor.
JP2004064966A (ja) * 2002-07-31 2004-02-26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4062065A1 (ja) * 2002-12-26 2004-07-2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の固定子巻線の製造方法
JP3944140B2 (ja) * 2003-06-04 2007-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ローポール型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7146A (zh) * 2010-10-20 2012-05-16 株式会社电装 电机
CN102457146B (zh) * 2010-10-20 2014-12-10 株式会社电装 电机
CN104471845A (zh) * 2012-07-25 2015-03-25 万络机电公司 用于电磁电机或电磁发电机的定子元件的包括至少一个单一构件式刚性分支的绕组和其生产方法
CN104471845B (zh) * 2012-07-25 2017-09-22 万络机电公司 用于电磁电机或电磁发电机的定子元件的包括至少一个单一构件式刚性分支的绕组和其生产方法
CN104135130A (zh) * 2013-04-30 2014-11-05 丁景信 电动机
CN104135130B (zh) * 2013-04-30 2016-11-23 丁景信 电动机
CN105993111A (zh) * 2013-12-20 2016-10-05 塞弗创新公司 具有集成在作为锯齿环形线形成的轨道中的优化的电磁电路元件的电磁机器
CN105993111B (zh) * 2013-12-20 2019-07-09 塞弗创新公司 具有集成在作为锯齿环形线形成的轨道中的优化的电磁电路元件的电磁机器
CN108418322A (zh) * 2017-02-09 2018-08-17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线性步进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12470369A (zh) * 2018-07-25 2021-03-09 株式会社电装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12470369B (zh) * 2018-07-25 2023-09-29 株式会社电装 旋转电机的定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246563A (ja) 2006-09-14
JP4519682B2 (ja) 2010-08-04
CN100508331C (zh)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29044A (zh) 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62088C (zh) 旋转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和层迭铁心及其制造方法
CN1078970C (zh) 带有永久磁铁的磁阻式转动机
CN1162951C (zh) 电机的铁心及使用该铁心的电机
CN1249556A (zh) 具有永磁体的磁阻型旋转电机
CN1618161A (zh) 直线运动执行元件
CN1159846C (zh) 输出控制装置
CN1192474C (zh) 供电装置、供电方法、携带式电子机器和电子表
CN1148859C (zh) 电动机
CN1832072A (zh) 叠层电容器和叠层电容器的等价串联电阻调整方法
CN1405897A (zh) 具有resurf层的功率用半导体器件
CN1617435A (zh) 开关电源电路
CN1757155A (zh) 电机驱动设备,安装有该设备的车辆以及存储有使得计算机控制电压转换的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242C (zh) 适用于发电***的***稳定装置
CN1845021A (zh) 指令生成装置
CN1195429A (zh) 小型电动机和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705217A (zh) 开关电源电路
CN1693681A (zh) 摩托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凸轮
CN1767211A (zh) 具有resurf层的功率用半导体器件
CN1596498A (zh) 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835366A (zh) 开关转换器
CN1711669A (zh) 螺旋型直线电动机
CN100345363C (zh) 功率变换器
CN1178272C (zh) 半导体装置、微传动机构、微阀和微继电器及其制法
CN1249356C (zh) 旋翼风扇及其成形用模具和流体送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1

Termination date: 201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