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8306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08306A
CN1808306A CN 200510001748 CN200510001748A CN1808306A CN 1808306 A CN1808306 A CN 1808306A CN 200510001748 CN200510001748 CN 200510001748 CN 200510001748 A CN200510001748 A CN 200510001748A CN 1808306 A CN1808306 A CN 18083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transfer materials
image carrier
materials
guid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0174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12717C (zh
Inventor
渕胁隆
古山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51000174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12717C/zh
Publication of CN1808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83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27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271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载体,用于承载图像;接触转印构件,将转印材料夹在它与上述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并且对像载体上的图像进行静电转印;以及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将转印材料引导至像载体和接触转印构件之间的转印区。优选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具有用于引导转印材料、使转印材料进入像载体中的转印区外的上游侧部位的成对结构的导槽,在转印材料向像载体的进入部位处的切平面与转印材料进入姿势所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45°而小于或等于60°,靠近转印区的导槽与像载体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1.0mm而小于或等于2.5mm。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使用接触转印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的改进,上述接触转印构件将转印材料夹在与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域。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可以举出电子照相方式,关于这种照相方式,现已提供了如下的装置:与感光体鼓等像载体相向地设置转印装置,用该转印装置将在像载体上形成的色调剂像静电转印到转印材料上。
作为这种转印装置,虽有电晕管那样的非接触型装置,但若从抑制臭氧发生的观点出发,多利用将转印材料夹在它与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的转印辊这样的接触型装置。
在利用这种接触型装置的方式中,要求在像载体和转印辊之间的转印区中,使转印材料与像载体切实密接地进行配置,并很好地保持转印辊的转印性能。
为满足这些要求,现在已知有这样的装置,该装置在转印材料传送路径中的转印区的上游侧设置转印材料引导装置,用以将转印材料引导至像载体与转印辊的转印区。已知有这样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其具有使转印材料进入像载体中的转印区外的上游侧部位的成对结构的导槽,利用转印材料的强度将转印材料推向像载体侧,使转印材料在转印区与像载体密接地进行配置(例如参照JP-A-4-355482、JP-A-10-123848和JP-A-2003-76154)。
然而,对于JP-A-4-355482、JP-A-10-123848和JP-A-2003-76154记述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往往担心在转印区像载体与转印材料之间产生间隙,当这样的间隙存在时,会出现因转印电压(电流)而产生放电,从而发生白斑、色调剂飞溅的技术课题。
当使用高摩擦色调剂时,由于需要高的转印电流或转印电压,所以这种不良情况比使用低摩擦色调剂时更为显著。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其提供了能够确保像载体与接触转印构件之间的密接性,并很好地保持接触转印构件的转印性能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本发明人分析了上述的技术课题,得到了如下结果。
例如关于JP-A-4-355482记述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由于在转印材料向像载体的进入部位处的切平面与转印材料的进入姿势所成的角度不足45°,所以将转印材料向像载体推动的推力弱,转印材料对像载体的密接性容易不充分。而且由于导槽与像载体之间的间隙大,特别是在使用强韧的转印材料时,转印材料容易从像载体的表面浮起。
另外,JP-A-10-12384记述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设置了与成对结构的导槽的一方弹性接触的挠性遮板,利用该遮板防止了对导槽的转印材料传送面的污染,并且通过上述遮板,将转印材料的进入姿势限制为朝向转印区的方向。因此,将转印材料向像载体推动的推力弱,转印材料对像载体的密接性容易不充分。
另外,JP-A-2003-76154记述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虽以将转印材料卷在像载体上的状态将其引导至挤压区,但很明显,转印材料的进入姿势的角度不足45°,因此,将转印材料向像载体推动的推力弱,转印材料对像载体的密接性容易不充分。
由以上分析结果,本发明人得到如下结论:通过增大将转印材料向像载体推动的推力来确保转印材料对像载体的密接性,并且通过调节靠近转印区的导槽的端部位置,来避免强韧的转印材料从像载体上浮起。
发明内容
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具备:像载体,用于承载图像;接触转印构件,将转印材料夹在它与上述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并且对像载体上的图像进行静电转印;以及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将转印材料引导至像载体和接触转印构件之间的转印区。优选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具有用于引导转印材料、使转印材料进入像载体中的转印区外的上游侧部位的成对结构的导槽,在转印材料向像载体的进入部位处的切平面与转印材料进入姿势所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45°而小于或等于60°,靠近转印区的导槽与像载体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1.0mm而小于或等于2.5mm。
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组装在具备如下部分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像载体,用于承载图像;以及接触转印构件,将转印材料夹在它与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并且对像载体上的图像进行静电转印,该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将转印材料引导至像载体和接触转印构件之间的转印区,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具有用于引导转印材料、使转印材料进入像载体中的转印区外的上游侧部位的成对结构的导槽。优选在转印材料向像载体的进入部位处的切平面与转印材料的进入姿势所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45°而小于或等于60°,靠近转印区的导槽与像载体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1.0mm而小于或等于2.5mm。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将根据附图被详细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的简要说明图。
图2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1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其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的盖被打开的状态说明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转印单元的安装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转印单元的定位机构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转印单元的剖面说明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的详细说明图。
图9A至9c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转印控制过程的时序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1中以像载体与左侧导槽前端之间的间隙和像载体切平面与转印纸所成的角度作为参数进行变化时各情形下有无图像质量缺陷发生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2中以从左侧导槽前端至挠性构件前端的距离作为参数进行变化时各情形下有无图像质量缺陷发生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如下部分:像载体1,用于承载图像;接触转印构件2,将转印材料3夹在它与该像载体1之间的转印区n,并且对像载体1上的图像进行静电转印;以及转印材料引导装置4,将转印材料3引导至像载体1和接触转印构件2之间的转印区n,其特征在于:转印材料引导装置4具有用于引导转印材料3、使转印材料3进入像载体1中的转印区n外的上游侧部位的成对结构的导槽4a、4b,当设在转印材料3向像载体1的进入部位处的切平面M与转印材料的进入姿势h所成的角度(转印材料进入角)为θ,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4a与像载体1之间的间隙为k时,满足45°≤θ≤60°,1.0mm≤k≤2.5mm。
在这样的技术装置中,本申请的对象是具备接触转印构件2和转印材料引导装置4的图像形成装置。
这里,虽然像载体1主要以鼓状部件为对象,但也可以是拉伸架设在拉架辊上的带状。另外,不限于感光体那样的像形成载体,也包含中间转印体。另外,接触转印构件2只要将转印材料3夹在它与像载体1之间的转印区n就可以,虽然通常与像载体1相接触地配置,但也可以与像载体1相靠近地配置。
另外,对于像载体1上的图像,可以使用色调剂等图像材料,图像材料的带电特性虽是任意的,但由于使用高摩擦图像材料比使用低摩擦图像材料需要高的转印电压(电流),所以容易发生本申请中所述的技术课题(由转印材料3对像载体1的密接性不良引起的转印不良)。由于本申请能够改善转印材料3对像载体1的密接性不良,所以在使用高摩擦图像材料时,本申请特别有效。这里所说的高摩擦图像材料系指在高湿度环境(例如温度28℃/湿度85%)下具有10~40μC/g的带电特性的材料。另外,所谓低摩擦图像材料系指在高湿度环境下具有3~10μC/g的带电特性的材料。
另外,由于图像材料的平均粒径为小于或等于8μm的小直径这一点,以及图像材料是非磁性色调剂这一点,容易与高摩擦联系起来,所以本申请特别有效。
另外,作为转印材料引导装置4,为了限制转印材料3的传送方向,必须具备成对结构的导槽4a、4b。这些导槽4a、4b以一面使转印材料3与像载体1密接,一面将其引导至转印区n为前提,所以转印材料3的进入点在像载体1中的转印区n外的上游侧部位,不含直接引导入到转印区n的方式。
这时,作为由转印材料引导装置4引起的转印材料3的引导方式,优选沿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4a引导传送转印材料3,按照本方式,可以使转印材料3的进入姿势稳定。
另外,作为导槽4a、4b的结构例,虽然可以用树脂、金属等材料构成适当的形状,但对于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4a,也可以与接触转印构件2的支架设置成一体。按照本方式,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4a容易定位,这一点是优选的。
另外,在本发明中,作为导槽4a、4b的布置要件,特别要求以下两点。
第一,作为转印材料进入角θ,必须满足45°≤θ≤60°。该数值范围的确定基于如下理由:当转印材料进入角θ不足45°时,像载体1与转印材料3之间难以保证密接性,另外,当超过60°时,会损害转印材料3向转印区n的传送性能。
第二,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4a与像载体1之间的间隙k必须满足1.0mm≤k≤2.5mm。该数值范围的确定基于如下理由:当间隙k不足1mm时,会损害转印材料3的传送性能,当超过2.5mm时,由于强韧的转印材料3的浮起,容易损害像载体1与转印材料3的密接性。
另外,作为转印材料引导装置4的优选方式,可以举出具备前端与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4a的转印材料传送面接触的挠性压紧构件6的方式。按照本方式,借助于挠性压紧构件6可以抑制转印材料3的后端翘起,防止由后端翘起所致的转印材料3的振动引起的像紊乱。
另外,作为挠性压紧构件6的布置,当设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4a前端与该导槽同挠性压紧构件6接触的接触部前端之间的距离为d时,d优选满足3.5mm≤d≤5.5mm。这里,当不足3.5mm时,担心由挠性压紧构件6的端部污染引起转印材料3的端部污染,另一方面,当超过5.5mm时,担心由转印材料3的后端翘起引起像紊乱。
另外,对接触转印构件2设置了转印控制装置7,该转印控制装置7对施加于接触转印构件2的转印偏压进行控制。
作为该转印控制装置7的优选控制方式,可以举出至少与转印材料3后端部的通过时序对应地施加与转印偏压同极性的小电流或低电压的偏压的方式。按照本方式,至少可以将转印材料3后端部处的转印性能维持到某种程度,并至少减弱转印材料3后端部对像载体1的附着力,可以有效防止从像载体1剥离时的转印材料3的后端翘起所引起的像紊乱。
另外,本发明的对象不限于图像形成装置,也包含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这时,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4被组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载体1,用于承载图像;以及接触转印构件2,将转印材料3夹在它与该像载体1之间的转印区n,并且对像载体1上的图像进行静电转印,上述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将转印材料3引导至像载体1和接触转印构件2之间的转印区n,该转印材料引导装置4优选具有引导转印材料3,使转印材料3进入像载体1中的转印区n外的上游侧部位的成对结构的导槽4a、4b,并且当设在转印材料3向像载体1的进入部位处的切平面M与转印材料3的进入姿势h所成的角度为θ,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4a与像载体1之间的间隙为k时,满足:45°≤θ≤60°,1.0mm≤k≤2.5mm。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2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1的整体结构。
在该图中,图像形成装置在装置主体20内装配了例如电子照相方式的成像引擎21,在装置主体20内的成像引擎21下方设置了转印材料(转印纸、OHP纸)的给纸托盘22,并且将装置主体20的上部构成排纸托盘27,在装置主体20内的一侧(在图2中相当左侧),沿大致铅直方向设置了传送路径23,该传送路径23用于将从给纸托盘22送出的转印材料导向成像引擎21、排纸托盘27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像引擎21例如采用电子照相方式,它具备作为像载体的感光体鼓31、使该感光体鼓带电的带电装置(在本例中为带电辊)32、在带电的感光体鼓31上写入静电潜像(以下称潜像)的激光扫描装置等曝光装置33、对感光体鼓31上的潜像进行色调剂显影的显影装置34、将感光体鼓31上的可视像(色调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转印装置35和清除感光体鼓31上的残留色调剂的清除装置36。
这里,作为在显影装置34中使用的色调剂,使用这样的色调剂,该色调剂使用在高湿度环境(例如温度28℃/湿度85%)下带电量为10~40μC/g的高摩擦非磁性色调剂,其平均粒径小于或等于8μm。
另外,作为给纸托盘22,例如设置多级(在本例中为三级)盒式托盘41~43、以及例如两个大容量托盘44、45。另外,对各给纸托盘22设置用于供给转印材料的送纸器46,各给纸托盘22和大致在铅直方向延伸的传送路径23经各连通路径47相连通地连接。
另外,在传送路径23的感光体鼓31上游侧,设置了用于将转印材料定位传送的阻挡辊24,另外,在传送路径23的感光体鼓31下游侧,设置了定影装置25。
另外,传送路径23在定影装置25之后分支为两条,一条支路51向排纸托盘27侧延伸,另一条支路52向装置主体20的一个侧壁延伸,在两条分支51、52之间设置了路径切换用的切换门53。另外,设置了将两条支路51、52之间直线连接起来的直进路径54,在各支路51、52的出口部分设置了排纸辊55、56。另外,标号57是根据需要在传送路径23和连通路径47上设置的传送辊。
另外,在沿装置主体20的面向大致铅直方向延伸的传送路径23的侧壁上,设置了可自由开合的盖80(参照图3),在该盖80的外侧设置了双面记录单元60。在该双面记录单元60内,设置了与上述支路52连通并与传送路径23的阻挡辊24上游侧连通的返回传送路径61,在该返回传送路径61的中途,分支地形成排纸路径62,在返回传送路径61上设置适当数量的传送辊63,并且在上述排纸路径62的出口部分设置排纸辊64。另外,在与双面记录单元60的排纸路径62的出口对应的部位,设置了第二排纸托盘65。
另外,在图2中标号70是通过手动传送转印材料的手动托盘,71是对手动托盘70设置的手动送纸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20的盖80特别如图3至5所示,以下侧端部为摆动支点81,可自由摆动地被支撑。
另外,转印装置35具有在它与感光体鼓31之间确保转印区的转印单元100,该转印单元100经保持单元120而被保持在盖80上。
另外,在传送路径23中,在转印单元100的转印区的上游侧设置了转印材料引导装置140。
下面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7所示,转印单元100具有可收容转印辊101、剖面大致为J字形的单元支架102,在该单元支架102上,经轴承构件103、104支撑可自由旋转的转印辊101的两端轴部。另外,标号105是堵塞单元支架102两端部的端盖。
另外,单元支架102例如用ABS或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一体化形成,在其底部外侧设置了向外方突出的定位突起106。
另外,转印辊101经定位机构110可相对移动地被弹性支持。作为本例的定位机构110,使用如下的装置:在单元支架10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附近开设一对定位孔(未图示),另一方面,在一对轴承构件103、104上设置分别可与上述定位孔嵌合的引导突起111,通过使上述引导突起111与上述定位孔卡合,并将弹簧112套装上述引导突起111上,可自由进行相对移动地弹性支持上述轴承构件103、104。
另外,如图5和6所示,在盖80内侧,设置了可装配保持单元120的保持单元接受部82,上述保持单元120经规定数量(例如4个)的弹簧121被该保持单元接受部82弹性支持,以不受盖80限制的状态安装。另外,标号83是在保持单元接受部82的宽度方向两侧突出形成的护档,用于限制保持单元120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保持单元120中设置了可装配转印单元100的转印单元接受部122,在该转印单元接受部122上开设了定位孔(未图示),转印单元100在使单元支架102的定位突起106与转印单元接受部122的定位孔卡合的状态下,可以自由取下地安装在保持单元120中。
另外,如图3和8所示,转印材料引导装置140具有在传送路径23中的转印单元100的转印区n(相当于转印辊101与感光体鼓31的接触挤压区)上游侧设置的成对结构的导槽141、142。该导槽141、142只要是将转印材料引导进入感光体鼓31中的转印区n外的上游侧部位的结构即可,在本例中,为了使转印材料的进入姿势h稳定,沿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141对转印材料进行引导传送。另外,作为导槽141、142的构成材料,不拘金属制材料或树脂制材料,可以任意选定。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8所示,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141与转印单元100的单元支架102构成一体。即,该导槽141具有从大致形成为J字形剖面的单元支架102的转印区n之前端部开始、沿转印材料传送路径23延伸的传送面143,相应于该传送面143的倾斜方向,对转印材料的进入姿势h进行限制。
另外,在单元支架102与导槽141的连接部,一体化地形成了向感光体鼓31侧突出的突起部14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材料的进入姿势h以及感光体鼓31与突起部144之间的间隙k用如下方式选定。
即,如图8所示,当设在转印材料3向感光体鼓31的进入部位处的切平面M与转印材料的进入姿势h(在本例中相当于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141的传送面143的方向)所成的角度(转印材料进入角)为θ时,满足45°≤θ≤60°。该数值范围的确定基于如下理由:当转印材料进入角θ不足45°时,感光体鼓31与转印材料之间难以保持密接性,另一方面,当θ超过60°时,会损害转印材料向转印区n的传送性能。
另外,感光体鼓31与突起部144之间的间隙k被设定得满足1.0mm≤k≤2.5mm。该数值范围的确定基于如下理由:当间隙k不足1.0mm时,会损害转印材料3的传送性能,当超过2.5mm时,由于强韧的转印材料浮起,会损害感光体鼓31与转印材料的密接性。
这里,作为转印材料对感光体鼓31的进入点,虽然只要相对于连接感光体鼓31与转印辊101的中心的直线位置向感光体鼓31上游侧偏斜就可以,但为了在转印区n确保转印材料的密接性,偏斜角优选大于或等于10°,另外,如考虑转印材料的传送性能,上述偏斜角优选在90°以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槽141、142的感光体鼓31侧设置了挠性压紧构件145。该挠性压紧构件145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挠性膜片构成,将上述挠性膜片悬臂式地支持在远离转印区n一侧的导槽(位于图中右侧的导槽)142上,并且将上述挠性膜片的自由端弹性接触地配置在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位于图中左侧的导槽)141的转印材料传送面143(参照图7)的出口附近。
该挠性压紧构件145防止了导槽141、142的转印材料传送面143被来自显影装置34(参照图3)的色调剂飞尘污染的现象,同时通过抑制转印材料的后端翘起,防止了由转印材料的后端翘起引起的转印材料的振动等,从而事先抑制了在转印区n的转印不良(像紊乱等)。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设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141前端(具体地说,突起部144前端)与该导槽同挠性压紧构件145接触的接触部前端之间的距离为d时,d满足3.5mm≤d≤5.5mm。作为该数值的范围,所据理由如下:当不足3.5mm时,担心由挠性压紧构件146前端污染引起的转印材料前端的污染,另一方面,当超过5.5mm时,担心由转印材料的后端翘起引起的像紊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有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未图示的转印偏压电源,对转印辊101施加规定的偏压,但是其控制方式可以采用各种方式。
例如如图8和9A所示,在转印材料(例如转印纸)通过转印单元100的转印区n时(走纸时),施加通常的转印偏压Vt,在转印材料不通过转印区n时(非走纸时),例如施加清除偏压V0(比转印偏压Vt低的电压或为与其反极性的偏压),使色调剂向转印辊101的附着减少。另外,也有在非走纸时不施加清除偏压V0的方式。
另外,也可以如图8和9B所示,在走纸时对除转印材料后端部Pr之外的部位施加通常的转印偏压Vt,对与转印材料后端部Pr对应的部位施加与转印偏压Vt反极性的剥离偏压Vt’。由于该剥离偏压Vt’将与感光体鼓31相反的极性施加至转印材料后端部Pr,所以转印材料后端部Pr容易从感光体鼓31上剥离,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转印材料剥离时转印材料的后端翘起,可以有效地防止由转印材料的后端翘起引起的像紊乱。另外,作为施加剥离偏压Vt’的替代方案,也可以不施加转印偏压Vt,以减弱由转印材料后端部Pr的转印偏压Vt引起的静电附着力。另外,若如图9B中的假想线所示,与转印材料前端部Pf对应地或施加剥离偏压Vt’,或不施加转印偏压Vt,则转印材料的剥离性能更加良好。
另外,也可以如图8和9C所示,在走纸时对除转印材料后端部Pr之外的部位施加通常的转印偏压Vt,对与转印材料后端部Pr对应的部位施加与转印偏压Vt同极性,但为低电流或低电压的低转印偏压Vt1。这里,所谓低电流,意味着例如在恒流控制时比通常的转印电流低的电流,另外,所谓低电压,意味着例如在恒压控制时比通常的转印偏压低的电压。按照本方式,由于转印材料后端部Pr向感光体鼓31的静电附着力减弱,所以转印材料容易剥离。另外,若如图9C中的假想线所示,与转印材料前端部Pf对应地施加低转印偏压Vt1,则能够进一步使转印材料前端部Pf的图像转印性能维持某种程度,且转印材料的剥离性能良好。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印辊101,使用了在导电性支持体(辊基体)的外周至少形成半导电性弹性层的半导电性构件。另外,该半导电性构件是被用作图像形成装置的各种部件,例如带电构件、转印构件、中间转印方式的一次转印构件和二次转印构件、清除构件、除电构件等导电性或半导电性构件(以下称半导电性构件),其形状不限于辊状,也可以是叶片状。
其次,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半导电性构件的特征在于由如下的橡胶组成物形成:该橡胶组成物以下述的(A)~(C)成分为必须成分,并且相对于(A)成分和(B)成分的总量为100质量份,含有10~80质量份的范围内的(C)成分。
(A)环氧氯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共聚合物(epichlorohydrin-allyl glycidy ether)
(B)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acrylonitrile-butadiene rubber);
(C)电子传导类导电剂。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半导电性构件必须具有含上述(A)~(C)成分的半导电性弹性体层。
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由于用将离子传导性高的环氧氯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共聚合物(A成分)与离子传导性低的NBR(B成分)组合使用的橡胶组成物形成半导电性弹性体层,所以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导电性由离子传导决定,电阻对电压的依赖性降低。另外,由于在该橡胶组成物中混合了一定量的电子传导性导电剂(C成分),所以低温低湿下的电阻降低,接近高温高湿下的电阻。其结果是,无论在高温高湿下,还是在低温低湿下,电阻值都没有大的变化,不易受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影响,即对环境的依赖性降低。另外,由于未添加低分子的离子导电剂,所以不会出现模糊的问题,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半导电性构件表面、感光体表面被污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橡胶成分是环氧氯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共聚合物(A成分)和NBR(B成分)。环氧氯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共聚合物(A成分)与NBR(B成分)的相溶性高,在混合时分布均匀。其结果是形成电阻不均匀性小的橡胶材料。上述环氧氯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共聚合物(A成分)和NBR(B成分)的配合比优选设定在质量比为(A)/(B)=80/20~20/80的范围内,更优选的是在(A)/(B)=60/40~40/60的范围内。
即,在上述配合比(配合比例中,当上述环氧氯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共聚合物(A成分)不足20(NBR(B成分)超过80)时,发现存在得到的半导电性构件的初始电阻值增高的倾向,另外,当上述环氧氯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共聚合物(A成分)超过80(NBR(B成分)不足20)时,离子传导性增强,电阻的环境依赖性容易增大。因此,必须增加电子传导类导电剂的添加量,因而往往发生辊硬度增加等问题。
另外,当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联合使用环氧氯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共聚合物(A成分)和NBR(B成分)作为形成上述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橡胶组成物时,由于NBR(B成分)可以低粘度聚合体化,所以在挤压成型等时可以得到挤压压力降低、挤压件表面改善的效果。
如上所述,作为上述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形成材料,使用了如下的橡胶组成物:该橡胶组成物以环氧氯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共聚合物(A成分)、NBR(B成分)和电子传导性导电剂(C成分)为必须成分,并且相对于作为橡胶成分的(A)成分和(B)成分的总量为100质量份(以下恰当地简称为“份”),上述(C)成分被设定在10~80份的范围内。上述(C)成分优选在30~70份的范围内。当(C)成分在此范围内时,可以有效地减小所得到的半导电性构件由环境变化和电压变化等引起的电阻变化幅度。
即,在电子传导性导电剂(C成分)的配合量不足10份时,存在看不到对上述变动幅度产生影响的电子传导效果的倾向,当超过80份时,往往发生上述半导电性辊的硬度增大,转印部上的挤压压力增大的问题。
作为电子传导性导电剂(C成分),可以列举出碳黑、石墨、铝、镍、铜合金等金属,或者合金、氧化锡、氧化锌、钛酸钾、氧化锡-氧化铟或氧化锡-氧化锑复合氧化物之类的金属氧化物等,但在它们之中,优选碳黑。
作为电子传导性导电剂(C成分)优选的碳黑,具有在添加了它的橡胶组成物中结合成链状的性质,橡胶组成物的电阻值随该链状结合的长度而异。若该链状结合长,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导电性提高,其电阻值减小。另一方面,若链状结合短,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导电性降低,其电阻值增大。即,添加形成长链结合的碳黑时,虽然用于得到所希望的电阻值的碳黑添加量可以比添加形成短链结合的碳黑时的少,但由于电阻值的变化大,所以不能降低上述半导电性弹性体层内的电阻值的不均匀性。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传导性导电剂(C成分),优选同时使用表面特性等特性不同的两种碳黑。
上述链状结合的长度依赖于碳黑的各粒子的粒径、表面活性度,作为表示它的指标之一,有在ASTM D2414-6TT中定义的DBP(邻苯甲酸二丁酯)吸油性。该DBP吸油性由100g碳黑吸收的DBP量(ml)的多寡表示。该DBP吸油性越高,即吸油量越多的碳黑,形成的链状结合越长。
当要在橡胶组成物中只添加该DBP吸油性高的碳黑来调节弹性层的电阻值时,添加量的微小增减就使得电阻值变化很大。因此,如不严格限定碳黑的添加量和分布状态,就不能够对弹性层付与规定的电阻值。另一方面,当要只添加DBP吸油性低的碳黑来调节弹性层的电阻值时,与只添加DBP吸油性高的碳黑的情形相比,碳黑在橡胶组成物中大致均匀分布,因此由添加量增减引起的电阻值变化的比例变小。但是为了对弹性层付与规定的电阻值,与只添加DBP吸油性高的碳黑的情形相比,需要添加较多量的碳黑。其结果是橡胶组成物中的碳黑配合比例增高,因此在用密闭式混和器、混合机等混炼橡胶组成物时,因粘度高而加工困难。另外,还存在得到的弹性层硬度大的问题。
因此,优选同时使用DBP吸油性高的碳黑和吸油性低的碳黑这样的DBP吸油性不同的两种以上碳黑。
向上述半导电性弹性层的形成材料中添加的碳黑,虽然是只要其DBP吸油性有差异就可以,但当该差异过小时,将产生与添加1种碳黑时相同的结果。因此,作为碳黑,优选在DBP吸油量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优选用如下的碳黑进行组合:DBP吸油性高的碳黑的吸油量大于或等于250ml/100g,吸油性低的碳黑的吸油量小于或等于100ml/100g。
具体而言,作为吸油性高的碳黑,例如可以举出吸油量为447ml/100g的HS-500(旭カ一ボン(株)制)、吸油量为360ml/100g的KETJEN碳黑(ケッチェンブラック)(ラィォンァグゾ(株)制)、吸油量为288ml/100g的粒状乙炔黑(電気化学(株)制)、吸油量为265ml/100g的火神星(バルカン)XC-72(キャボット社制)等碳黑。另外,作为吸油性低的碳黑,例如可以举出吸油量为28ml/100g的旭热(ァサヒサ一マル)FT(旭カ一ボン(株)制)、吸油量为35ml/100g的旭热(ァサヒサ一マル)MT(旭カ一ボン(株)制)等热碳黑等。
在上述半导电性弹性体层中,除上述(A)~(C)成分外,还根据需要适当地配合了交联剂、充填剂、发泡剂等。但是作为构成本发明的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成分,不包含离子传导性导电剂。
对于上述交联剂,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举出现在众所周知的例如硫脲、三嗪、硫等。作为上述充填剂,可以举出硅石、滑石、高岭土、氧化钛等绝缘性充填剂。它们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另外,作为上述发泡剂,例如可以使用无机类发泡剂、有机类发泡剂的任何种类,可以单独使用它们,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诸如滚桶、V型搅拌机、诺塔(ナゥタ一)混合机、密闭式混和器、混炼辊、挤压机等混合机来制造半导电性构件的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上述各成分。另外,对于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半导电性弹性体层时,对于各成分的混合方法、混合顺序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一般的方法,可以是预先用滚桶、V型搅拌机将所有成分混合,再用挤压机将其溶融混合均匀的方法,也可以是根据成分的形状,采用在这些成分中的2种以上的溶融混合物中溶融混合剩余成分的方法。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半导电性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半导电性构件的导电性支持体例如由SUS、SUM等金属构成。如果是具有辊状结构的半导电性构件,导电性支持体可以以贯通半导电性构件的轴方向的方式设置,从而具有作为半导电性构件的旋转轴的功能。另外,由于外部电源与导电性支持体连接,对其施加了所希望的偏压,所以它还具有与外部电源一起作为半导电性构件的电压施加装置的功能。
半导电性弹性体层在导电性支持体上形成,如上所述,由包含上述(A)~(C)成分的特定橡胶组成物构成,按照半导电性构件的用途对其组合、硬度、表面特性(表面光洁度、摩擦系数)、电特性(电阻)等进行调整。通过适当地调整该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电特性、表面特性等诸条件,对转印辊自不必说,还可以合适地应用于此外的各种构件(带电构件、除电构件等)。
另外,作为表面特性,具体而言,优选将辊硬度调整在JISK-7312所记载的阿斯卡(ァカス)C硬度的10°~70°范围内,例如,当作为转印辊使用时,优选在10°~50°的范围内。另外,当作为带电构件使用时,优选在20°~70°的范围内。
作为电特性,具体而言,优选将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体积电阻值调整在103~1010Ω的范围内,当作为转印辊使用时最好在106~1010Ω的范围内。另外,当作为带电构件使用时,优选在105~108Ω的范围内。
另外,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体积电阻值(R)是用如下方法求得的:将辊状半导电性构件置于金属板等上,对半导电性构件的两端部各加500g的荷重,对半导电性构件施加1.0kV(V)的电压,读取10秒后的电流值I(A),利用下式进行计算。
R=V/I
另外,作为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厚度,一般设定为2~12mm,优选的范围是3~5mm。
另外,根据用途调整半导电性弹性体层的表面特性、电特性,其结构不受限制,可以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多层构成。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
如图2和3所示,在生成图像时,只要操作未图示的启动开关,使一系列的成像周期开始就可以。
该成像周期为如下过程:由成像引擎21在感光体鼓31上形成规定的色调剂像(图像),另一方面,从给纸托盘22送出转印材料,经由传送路径23,再经由阻挡辊24、转印材料引导装置140将其引导至转印装置35,将感光体鼓31上的色调剂像转印至转印材料上,然后经定影装置25将转印材料向例如排纸托盘27排出。
在这样的成像周期中,当着眼于向转印装置35的转印区n(转印辊101的转印区)引导的转印材料的行踪时,则如图8所示,通过阻挡辊24的转印材料沿转印材料引导装置140的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141被引导传送,以规定的进入角θ进入感光体鼓31,然后以与感光体鼓31密接的状态向转印区n前进。
这时,由于转印材料的进入角度θ被设定在规定的范围内(45°≤θ≤60°),所以不会损害转印材料的传送性能,并保持与感光体鼓31的面可靠密接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141前端(突起部144的端部)以规定的间隙k(在本例中1.0mm≤k≤2.5mm)与感光体鼓31接近地配置,所以例如即使使用强韧的转印材料,也能很好地保持转印材料的传送性能,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转印材料相对于感光体鼓31曲率的浮起。
因此,在转印区n转印材料对感光体鼓31的密接性保持得极为良好,可以有效地避免在转印区n转印材料部分浮起、从而在这时产生的间隙中发生放电的现象。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由在转印区n的放电引起的转印不良(白斑、色调剂飞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转印材料引导装置140具备挠性压紧构件145,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在转印材料传送过程中转印材料前端被色调剂飞尘污染,另外,由于转印材料的后端翘起被挠性压紧构件145抑制,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由转印材料的后端翘起引起的像紊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装置35可以以如下的方式组装在装置主体20中。
即,在组装转印装置35时,如图3至6所示,打开盖80后,通过保持单元120将转印单元100保持在盖80的内侧,然后关闭盖80就可以。
这时,在关闭盖80后,虽然转印单元100的转印辊101例如与感光体鼓31相接触,但由于转印辊101可以借助于定位机构110相对移动,所以能够以感光体鼓31的位置为基准进行定位。
这时,由于保持单元120相对盖80被弹性支持,并且定位机构110弹性支持转印辊101,所以转印辊101以适度的压力与感光体鼓31相接触地配置,无需担心以过大的压力相接触地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转印材料引导装置140的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141与转印单元100的单元支架102构成一体,所以在转印单元100相对于感光体鼓31定位到规定的位置后,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141的位置必然固定地被决定。此时,如果对转印单元100和上述导槽141分别进行定位时,因转印单元100与导槽141之间的安装误差,会导致位置精度稍降低,与此情形相对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消除由上述安装误差引起的位置精度误差,因而可以极为良好地保持靠近转印区n的导槽141的位置精度。
因此,可以极准确地设定转印材料的进入角度θ和感光体鼓31与导槽141前端(突起部144前端)之间的间隙k。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转印单元100可自由取出地安装在盖80上,所以能够简单地更换转印单元100。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向转印区n引导的转印材料多与转印材料引导装置140的导槽141前端(突起部144前端)滑动接触,所以例如在用树脂制造单元支架102的情况下,会担心上述突起部144逐渐被磨损。但是,只要使该突起部144的磨损情况与转印单元100的寿命一致,就可以与转印单元100的更换时刻一致地、良好地保持转印材料引导装置140的转印材料引导性能。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采用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模型(参照图8),以感光体鼓(像载体)的切平面与转印材料(转印纸)进入姿势所成的角度(转印纸进入角)θ以及感光体鼓(像载体)与左侧导槽前端之间的间隙k为参数分别进行变化,对有无图像质量缺陷(白斑、飞溅)和用纸传送性能(有无卡纸(Jam))进行了评价。
在本实施例中,
感光体鼓直径的尺寸:30mm
转印辊直径的尺寸:20mm
转印纸的进入点:以感光体鼓与转印辊的中心线位置为基准,向上游侧偏斜20°的位置。
图10示出了实施例1的结果。
在该图中,评价标准如下。
白斑、飞溅:
A:得到了完全无问题的图像质量
B:仅在图像覆盖范围为50%左右的极端情况时发生
C:在大部分中间色调图像中发生
D:由于不能传送用纸,所以不能检测
用纸传送性能(卡纸):
A:能够无问题地前进
B:强韧的部分的转印纸(例如厚纸/相片纸)不能前进
C:大部分转印纸不能前进
根据该图可知:在45°≤θ≤60°以及1.0mm≤k≤2.5mm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图像质量缺陷,而且对良好地保持用纸转送性能来说是必要的。
另外,对改变了感光体鼓直径的尺寸、转印纸的进入点位置的各模型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性能评价时,对于转印纸进入角θ和间隙k,确认了与上述相同的结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采用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图像形成装置模型(图8),以从靠近转印区的导槽(左侧导槽)前端到挠性压紧构件的距离d为参数进行变化,对白斑、转印纸后端翘起、转印纸前端污染进行了评价。
在本实施例中,
感光体鼓直径的尺寸:30mm
转印辊直径的尺寸:20mm
转印纸的进入点:为以感光体鼓与转印辊的中心线位置为基准向上游侧偏斜20°的位置
转印纸进入角θ:40°
间隙k:1.5mm
图11示出了实施例2的结果。
在该图中,评价标准如下。
白斑:
A:得到了完全无问题的图像质量
B:仅在图像覆盖范围为50%左右的极端情况时发生
C:在大部分中间色调图像中发生
转印纸后端翘起:
A:听不到翘起引起的碰击声
C:可听到翘起引起的碰击声
转印纸前端污染:
A:无污染,即使有污染,也在觉察不到的水平上
C:污染在觉察到的水平上
根据该图可知:在3.5mm≤d≤5.5mm的情况下,对防止白斑、转印纸后端翘起、转印纸前端污染来说是必要的。
另外,对改变了感光体鼓直径的尺寸、转印纸的进入点位置的各模型进行与实施例2相同的性能评价时,对于上述距离d确认了与上述相同的结果。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转印材料引导装置,由于确定了转印材料对像载体的进入姿势以及靠近转印区的导槽与像载体之间的间隙的最佳范围,所以可以确保像载体与接触转印构件之间的密接性,能够很好地保持接触转印构件的转印性能。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可以简单地构筑能确保像载体与接触转印构件之间的密接性,能很好地保持接触转印构件的转印性能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具备:
像载体,用于承载图像;
接触转印构件,将转印材料夹在它与上述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并且对像载体上的图像进行静电转印;以及
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将转印材料引导至像载体和接触转印构件之间的转印区,
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具有用于引导转印材料、使转印材料进入像载体中的转印区外的上游侧部位的成对结构的导槽,
在转印材料向像载体的进入部位处的切平面与转印材料进入姿势所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45°而小于或等于60°,
靠近转印区的导槽与像载体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1.0mm而小于或等于2.5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具备其前端与靠近转印区的导槽的转印材料传送面接触的挠性压紧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靠近转印区的导槽前端与该导槽同挠性压紧构件接触的接触部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5mm而小于或等于5.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转印材料引导装置沿靠近转印区的导槽引导传送转印材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还具备控制施加于接触转印构件的转印偏压的转印控制装置,
上述转印控制装置至少与转印材料后端部的通过时序对应地施加与转印偏压同极性的小电流或低电压的偏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用高摩擦图像材料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靠近转印区的导槽与接触转印构件的支架设置成一体。
8.一种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它组装在具备如下部分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像载体,用于承载图像;以及接触转印构件,将转印材料夹在它与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并且对像载体上的图像进行静电转印,该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将转印材料引导至像载体和接触转印构件之间的转印区,
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具有用于引导转印材料、使转印材料进入像载体中的转印区外的上游侧部位的成对结构的导槽,
在转印材料向像载体的进入部位处的切平面与转印材料的进入姿势所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45°而小于或等于60°,
靠近转印区的导槽与像载体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1.0mm而小于或等于2.5mm。
CNB2005100017484A 2005-01-18 2005-01-18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271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017484A CN100412717C (zh) 2005-01-18 2005-01-18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017484A CN100412717C (zh) 2005-01-18 2005-01-18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8306A true CN1808306A (zh) 2006-07-26
CN100412717C CN100412717C (zh) 2008-08-20

Family

ID=36840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0174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2717C (zh) 2005-01-18 2005-01-18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12717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0313A (zh) * 2014-12-15 2016-06-22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129642A (ja) * 2016-01-18 2017-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200213A (zh) * 2017-07-18 2017-09-26 大英德创精工设备有限公司 铅锭成粒过程中的铅板传递机构
CN107885059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10228639B2 (en) 2014-12-15 2019-03-1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upport to adjust a rotator and a gui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792643A (fr) * 1971-12-17 1973-03-30 Ibm Dispositif de developpement electrophotographique
US5276489A (en) * 1989-09-16 1994-01-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ransfer roller with guide means which adjusts to movements of the roller
JP3386235B2 (ja) * 1994-06-30 2003-03-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紙案内装置
JP3463716B2 (ja) * 1995-03-31 2003-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99601A (ja) * 1995-10-04 1997-04-1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073931B2 (ja) * 1996-07-10 2000-08-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731890B1 (en) * 2002-11-14 2004-05-04 Nexpress Solutions Llc Transfer of toner using a time-varying transfer station current
JP4227446B2 (ja) * 2003-03-27 2009-0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0313A (zh) * 2014-12-15 2016-06-22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700313B (zh) * 2014-12-15 2019-01-0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US10228639B2 (en) 2014-12-15 2019-03-1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upport to adjust a rotator and a guide
JP2017129642A (ja) * 2016-01-18 2017-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885059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85059B (zh) * 2016-09-30 2021-03-23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200213A (zh) * 2017-07-18 2017-09-26 大英德创精工设备有限公司 铅锭成粒过程中的铅板传递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12717C (zh) 2008-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857C (zh) 采用环形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装置
CN2763859Y (zh) 显影盒,处理盒,成像装置和滑动密封元件
CN1087843C (zh) 接触充电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它的电子照相设备
CN1310101C (zh) 成像装置及加热定影装置
CN101063845A (zh) 橡胶部件和由该橡胶部件组成的显影辊
CN1119708C (zh) 定影装置
CN1229199A (zh) 图象形成装置、彩色图象形成装置以及传送带组件
CN1162756C (zh) 定影元件,定影组件和图象形成装置
CN1912773A (zh) 半导电辊
CN101055455A (zh) 半导体橡胶部件和由该半导体橡胶部件组成的显影辊
CN1126009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半导体层的制造方法
CN1658085A (zh) 显影装置和印刷装置
CN1122192C (zh) 包含接触式充电部件的图象形成设备
CN1752864A (zh) 电子照相环带、制造电子照相环带的方法和电子照相装置
CN1808306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
CN1453655A (zh) 带电***、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497361A (zh) 带电部件、使用此带电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成像处理盒
CN1885194A (zh) 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573602A (zh) 显影设备
CN1655288A (zh) 半导电性橡胶部件
JP5369405B2 (ja) 画像形成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743970A (zh) 充电部件、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装置
CN100346238C (zh) 显影装置
CN1120998C (zh) 使用单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及其刮片
CN1407413A (zh) 导电元件和装备有导电元件的图象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1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