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99928A - 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和装配有该装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和装配有该装置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99928A
CN1799928A CN 200610003655 CN200610003655A CN1799928A CN 1799928 A CN1799928 A CN 1799928A CN 200610003655 CN200610003655 CN 200610003655 CN 200610003655 A CN200610003655 A CN 200610003655A CN 1799928 A CN1799928 A CN 17999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executive component
spring
friction clutch
cooper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0365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8786C (zh
Inventor
大石明文
石田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99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99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87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878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问题]设置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采用该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操作元件的操作不会导致任何不适感,并能够改进操作元件的操作性能。[技术方案]离合器操作装置具有带离合器弹簧的摩擦离合器,离合器杆,和操作助力装置,该离合器杆经过离合器拉线43a和43b连接到摩擦离合器上,并可克服离合器弹簧的推动力手动操作。该操作助力装置具有助力机构52,该助力装置具有辅助弹簧82,当离合器杆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该辅助弹簧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推动离合器拉线43a和43b,离合器杆在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受到离合器弹簧的反作用力,在脱离配合位置处完成与摩擦离合器的脱离配合。当离合器杆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与脱离配合位置的中点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助力机构52将辅助弹簧82施加到离合器拉线43a和43b上的推动力保持在固定范围内。

Description

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和装配有该装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合操作助力装置,它能够减小操作摩擦离合器断开摩擦离合器的扭矩传递所需要的力,以及装配有该离合操作助力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例如,摩托车的发动机装配有摩擦离合器,它能够连接和断开曲轴向变速箱的扭矩传递。该摩擦离合器具有彼此交替设置的摩擦片和离合器片。该摩擦片利用离合器弹簧恒定地压靠在离合器片上,并保持能够传递扭矩的状态。
该摩擦离合器具有离合器释放机构。该离合器释放机构经过离合器拉线连接到离合器杆上,该离合器释放机构用于释放由离合器弹簧作用在摩擦片上的压力。当骑乘者抓紧离合器杆时,摩擦片克服离合器弹簧的推动力与离合器片分离,以将从摩擦片到离合器片的扭矩传递断开。
在大功率、高转速发动机中使用的摩擦离合器中,期望离合器弹簧的安装载荷设置成较大的值,以增大额定转矩。然而,由于离合器杆由人手操作,所以当离合器弹簧的安装载荷增大时,操作离合器杆的载荷也增大。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已知一种离合器操作装置,其中能够减小操作离合器杆所需要的力的助力机构装在离合器拉线所连接的离合器释放机构中(参见专利文件1,例如)。
常规助力机构具有可与离合器释放机构的推动杆一起转动的臂,和设置在臂的末端和发动机之间的弹簧装置。该弹簧装置具有弹簧座和压缩盘簧,该弹簧座能够在其径向上展开和收缩,该压缩盘簧用于在弹簧座展开的方向上推动弹簧座。该弹簧座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该第一末端可转动地连接到臂的末端上,该第二末端可转动地连接到从发动机延伸的支架上。
在常规助力机构中,当离合器杆操作与其自由间隙相对应的距离时,臂的转动中心和弹簧座的第一末端及第二末端在一条直线上对齐。因此,压缩盘簧的推动力作用在挤压臂的方向上,并不起到使臂转动的力(力矩)的作用。
然而,当离合器杆转过自由间隙时,臂的末端和弹簧座的第一末端之间的结合点偏离连接臂的转动中心和弹簧座的第二端的直线。因此,压缩盘簧的推动力作用在使臂转动的方向上,并且迫使臂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转动。结果,压缩盘簧的推动力增加到用于操作离合器杆的力上,并且减小了操作离合器杆以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所需要的力。
[专利文件1]JP-A-Hei7-132872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件1中所公开的离合器操作装置,当离合器杆转动到自由间隙末端处的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时,离合器弹簧的推动力施加到离合器杆上。在离合器杠杆已经通过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之后,助力机构的压缩盘簧膨胀,以与离合器杆的操作同步取消离合器弹簧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的推动力。
然而,在该离合器操作装置中,在离合器杆已经经过脱离配合开始位置之后,助力机构的压缩盘簧能够自由膨胀。因此,从臂施加到推动杆上的压缩盘簧的推动力根本不受控制。也就是,由于弹簧座的末端直接连接到臂的末端上,并且弹簧装置在与臂相同的方向上转动,所以施加到推动杆上的推动力的大小无法控制。
于是,不可能防止离合器杆随着接近脱离配合位置而突然变轻,在该脱离配合位置处,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而离合器杆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移动。因此,离合器杆的操作感不自然,并且仍然有提高离合器杆的操作性的空间。
当离合器杆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移动时,操作离合器杆所需要的力最好较小,尤其在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和脱离配合位置之间的前半段(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的侧面上的一半)。也就是,最好减小在称为半离合器操作的初始阶段中操作离合器杆所需要的力。然而,采用改常规离合器操作装置,在半离合器操作的第一阶段需要较大的力。因此,也具有在这方面提高离合器杆的操作性能的空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和装配有该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的车辆,采用该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在操作元件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操作中不会导致任何的不适感,并且它能够提高操作元件的操作性能。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装在离合器操作装置中,该离合器操作装置具有带离合器弹簧的摩擦离合器,和操作元件,该操作元件经过传动部件连接到摩擦离合器上,并可手动操作克服离合器弹簧的推动力,以断开摩擦离合器所施加的扭矩传递,该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包括:辅助弹性构件,当操作元件在脱离摩擦离合器的方向上操作时,在脱离摩擦离合器的方向上推动传动部件,而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操作元件在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接收离合器弹簧的反作用力,摩擦离合器的脱离配合在该脱离配合位置处完成脱离配合,其中辅助弹簧施加到传动部件上的推动力保持在固定范围内,而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和脱离配合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
根据该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当操作元件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操作时,辅助弹性构件的推动力施加到操作元件上。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操作该操作元件。
另外,即使当操作元件接近脱离配合位置时,辅助弹性构件施加到传动部件上的推动力也不会增大超出固定范围,并且能够防止操作元件在靠近脱离配合位置的位置处突然变轻。因此,操作元件的操作不会导致任何的不适感,并可以获得改进的操作性能。
本发明所述另一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装在离合器操作装置中,该离合器操作装置具有带离合器弹簧的摩擦离合器,连接到摩擦离合器上的传动部件,和操作元件,该操作元件连接到传动部件上,并且当克服离合器弹簧的推动力操作时改变摩擦离合器的配合状态,该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包括:可与操作元件同步移动的可移动构件;可转动构件;用于施加推动力以使得该可转动构件转动的可摆动辅助弹性构件;和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设置在可移动构件和可转动构件之间,用于将施加到可转动构件上的推动力传递给可移动构件,其中,当操作元件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操作时,该辅助弹性构件施加推动力,以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移动该可移动构件,而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操作元件在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接收离合器弹簧的反作用力,摩擦离合器在脱离配合位置处完成脱离配合。
根据该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可转动构件和凸轮机构设置在可摆动辅助弹性构件和可移动构件之间。由于辅助弹性构件可摆动,所以可以自由改变推动力的方向。因此,尽管凸轮机构设置在辅助弹性构件和可移动构件之间,但是可以总是将推动力施加到适当的方向上,并且可以减小施加到可移动构件上的推动力的损失。另外,可以减小部件在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中的磨损,并且可以提高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同时,由于凸轮机构设置在辅助弹性构件和可移动构件之间,所以可以自由设置辅助弹性构件的摆动和可移动构件的移动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随意设置施加到可移动构件上的推动力的变型特征(换句话说,当对操作元件进行操作时,推动力的变型特征)。因此,通过在摩擦离合器的脱离配合已经开始之后,马上减小操作离合器杆所需要的力,可以进一步提高离合器杆的操作性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减小对操作元件进行操作,以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所需要的力,并且可以提供自然的和舒适的操作感。
[附图简要描述]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附图2是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摩擦离合器的剖视图。
附图3是第一实施例所述操作助力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助力装置的侧视图,说明了当离合器杆位于返回位置时助力机构的状态。
附图5是部分剖视的侧视图,说明了当第一实施例中的离合器杆位于返回位置时,连接板、弹簧装置和压紧销之间的位置关系。
附图6是第一实施例所述操作助力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7是第一实施例所述操作助力装置的透视图。
附图8是第一实施例中罩体的透视图,其中助力机构已经装在该罩体中。
附图9是第一实施例中罩体的透视图,其中助力机构已经装在该罩体中。
附图10是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助力装置的透视图,说明了当离合器杆位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时,助力机构的状态。
附图11是部分剖视的侧视图,说明了当第一实施例中的离合器杆处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时连接板、弹簧装置和压紧销之间的位置关系。
附图12是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助力装置的侧视图,说明了当离合器杆处于脱离配合位置时,助力机构的状态。
附图13是部分剖视的侧视图,说明了当第一实施例中的离合器杆处于脱离配合位置时,连接板、弹簧装置和压紧销之间的位置关系。
附图14是剖视图,说明了第一实施例中的取消弹簧装置和连接板的锁定销之间的位置关系。
附图15是特性曲线图,示出了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离合器杆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移动时,施加到推动杆和离合器杆上的载荷的变化。
附图16是第二实施例所述操作助力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17是侧视图,说明了第二实施例所述操作助力装置的盖子已经拆下的状态。
附图18是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助力装置的侧视图,说明了当离合器杆处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时,助力机构的状态。
附图19是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助力装置的侧视图,说明了当离合器杆处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时,助力机构的一部分的状态。
附图20是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助力装置的侧视图,说明了当离合器杆处于返回位置时,助力机构的状态。
附图21是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助力装置的侧视图,说明了当离合器杆处于返回位置时,助力机构的一部分的状态。
附图22是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助力装置的侧视图,说明了当离合器杆处于脱离配合位置时,助力机构的状态。
附图23是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助力装置的侧视图,说明了当离合器杆处于脱离配合位置时,助力机构的一部分的状态。
附图24是第二实施例所述操作助力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25是第二实施例所述操作助力装置的透视图。
附图26是第二实施例的罩体的背面侧视图。
附图27是侧视图,说明了第一支架的安装状态。
附图28是侧视图,说明了第二支架的安装状态。
附图29是侧视图,说明了第三支架的安装状态。
附图30是侧视图,说明了安装板的安装状态。
附图31是侧视图,说明了操作助力装置的安装状态。
附图32是平面图,说明了操作助力装置的安装状态。
附图33是剖视图,说明了操作助力装置和第二离合器拉线之间的连接结构。
附图34是特性曲线图,示出了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离合器杆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移动时,施加到推动杆和离合器杆上的载荷的变化。
附图35是修改所述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附图36是剖视图,说明了另一修改中的操作助力装置和摩擦离合器之间的连接结构。
附图37是在附图36的箭头A的方向上观察的视图。
[附图标记描述]
9:离合器杆(操作元件)
18:摩擦离合器
27:离合器弹簧
43:离合器拉线
50:操作助力装置(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
57:第一可转动构件(可移动构件)
58:第二可转动构件(可移动构件)
71,79:凸轮凹槽,凸轮从动件(凸轮机构,推动力传递部件)
82:辅助弹簧(辅助弹性构件)
[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的离合器操作装置和操作助力装置应用于摩托车。本发明所述的离合器操作装置和操作助力装置可应用于除了摩托车之外的骑乘型车辆,及除了骑乘型车辆之外的车辆。
[第一实施例]
附图1中所示的摩托车1具有框架2。该框架2具有转向头管3,主框架构件4和车架下弯管5。该转向头管3支承着前叉6。用于操纵前轮7的操纵手柄8固定到前叉6的上端上。作为操作元件的例子的离合器杆9连接到操作手柄8的左端上。
主框架构件4从转向头管3向后延伸。主框架构件4支承着油箱10和车座11。车架下弯管5具有从主框架构件4的前端向下延伸的第一部分5a和从第一部分5a的下端向后延伸的第二部分5b。
框架2支承着V形双汽缸发动机13。该发动机13具有曲轴箱14、前汽缸15和后汽缸16。前汽缸15和后汽缸16从曲轴箱14的上表面朝曲轴箱14上方的油箱10突出。
框架2的车架下弯管5固定住发动机13。车架下弯管5的第一部分5a在发动机13前面垂直向右延伸,并且车架下弯管5的第二部分5b在曲轴箱14下面纵向延伸。
如附图1和附图2中所示,曲轴箱14容纳曲轴17和湿式多片摩擦离合器18。曲轴17水平地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且减速小齿轮19固定到曲轴17的左端上。摩擦离合器18位于该减速小齿轮19后面并在曲轴箱14中位于左端。摩擦离合器18覆盖有离合器盖20,该离合器盖连接到曲轴箱14的左侧上。
摩擦离合器18用于连接和断开曲轴17的扭矩向传动输入轴21的传递,并当骑乘者用手抓紧离合器杆9时进行手动操作。如附图2中所示,摩擦离合器18具有离合器外壳23、离合器轴套24、数个摩擦片25、数个离合器片26、离合器弹簧27和离合器释放机构28。
离合器外壳23经过轴承30可转动地支承在输入轴21的左端上。减速大齿轮31同轴地连接到离合器外壳23的端部上。减速大齿轮31与减速小齿轮19啮合配合。该配合允许曲轴17的扭矩传递给离合器外壳23。
离合器轴套24固定到输入轴21的左端上,从而可与输入轴21一起转动。离合器轴套24由离合器外壳23环绕,并具有朝离合器盖20突出的数个轴套部件32(附图2中只示出了其中一个)。
摩擦片25支承在离合器外壳23的外周边上。摩擦片25可与离合器外壳23一起转动,并以一定间隔同轴地设置在输入轴21的轴向上。
离合器片26支承在离合器轴套24的外周边上。离合器片26可与离合器轴套24一起转动,并且每个离合器片26都在相邻的摩擦片25之间延伸。因此,摩擦片25和离合器片26交替地设置在离合器外壳23中。
在本实施例中,膜片弹簧用作离合器弹簧27。离合器弹簧27位于离合器外壳23的左端和离合器轴套24上,并支承在轴套部件32的端部上。离合器弹簧27经过压力板33将摩擦片25恒定地压靠在离合器片26上。从而,在摩擦片25和离合器片26之间产生摩擦力,并将摩擦离合器18保持在能够传递扭矩的离合器接上(clutch-In)状态。
离合器释放机构28用于释放离合器弹簧27在摩擦片25上所产生的压力。在本实施例中,离合器释放机构28为齿轮齿条副类型的。离合器释放机构28具有推动杆37和推动杆轴39,该推动杆具有齿条36,该推动杆轴具有齿轮38。
推动杆37通过轴承35可转动地支承在压力板33的中央处,并与输入轴21同轴定位。推动杆37也由离合器盖20支承,用于在朝向和远离输入轴21的方向上滑动移动。
推动杆轴39由离合器盖20可转动地支承。推动杆轴39在垂直方向和垂直于推动杆37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推动杆轴39的齿轮38与推动杆38的齿条36啮合配合。推动杆轴39的上端从离合器盖20向上突出。推动杆40的一端固定到推动杆轴39的上端上。推动杆40从推动杆轴39的上端水平地延伸,并在其另一端具有拉线连接部件41。
推动杆40的拉线连接部件41经过离合器拉线43连接到离合器杆9上(参见附图1)。当骑乘者用手抓紧离合器杆9时,推动杆40的另一端经过离合器拉线43受到拉动,以转动推动杆轴39。推动杆轴39的转动通过齿轮38与齿条36的啮合转换为线性移动。因此,压力板33克服离合器弹簧27的推动力在远离摩擦片25的方向上滑动,以释放摩擦片25和离合器片26之间的压力接触。结果,摩擦离合器18转换为离合器脱开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扭矩的传递断开。推动杆轴39、推动杆40、离合器拉线43等等构成了将施加到离合器杆9上的操作力传递给摩擦离合器18的传动部件。
因此,离合器杆9可在返回位置和脱离配合位置之间转动,摩擦离合器18在该返回位置处保持离合器接上状态,摩擦离合器18在该脱离配合位置处处于离合器脱开接触状态。由于离合器杆9具有自由间隙,例如从离合器杆9的端部到返回位置测量为10至15毫米,所以即使当在该范围内抓紧离合器杆9时,也保持离合器脱开配合状态。当在自由间隙范围内操作离合器杆9时,只是略微拉动离合器拉线43,离合器弹簧27的推动力不传递给离合器杆9。离合器杆9的自由间隙的端部位置是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参见附图15)。当离合器杆9处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时,离合器弹簧27的推动力经过离合器拉线43作用在离合器杆9上。
附图15示出了离合器拉线43的行程量和当离合器杆9从返回位置转动到脱离配合位置处时的拉线载荷之间的关系。在附图15中,特性曲线X示出了经过离合器弹簧27施加到推动杆40上的载荷的变化。
如可从特性曲线X中看出的那样,当离合器杆9从返回位置到达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时,载荷(反作用力)经过离合器弹簧27施加到推动杆40上。随着离合器拉线43的行程量增大,载荷快速增大,并在离合器杆9已经通过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和脱离配合位置之间的中点之后保持基本恒定的值。在本实施例中,施加到推动杆40上的载荷变的基本恒定的点为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和脱离配合位置之间的中点。然而,根据推动杆40的设置状况、摩擦离合器18的类型等等,载荷变得基本恒定的点也可以是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和脱离配合位置之间除了中点之外的点。载荷变得基本恒定的点不仅局限于中点。施加到推动杆40上的载荷经过离合器拉线43传递给离合器杆9。因此,当离合器弹簧27的安装载荷设定为较高的值,以增大摩擦离合器18的最大扭矩时,离合器杆9将操作起来较硬。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助力装置50安装在离合器拉线43的中间点处,以减小操作离合器杆9的载荷。换句话说,离合器拉线43具有连接到离合器杆9上的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和连接到推动杆40上的第二离合器拉线43b,并且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经过操作助力装置50彼此连接。
如附图4中所示,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内部拉线44和环绕该内部拉线44的合成树脂外管45。内部拉线44可滑动地与外管45接触,并且内部拉线44的两端都从外管45的两端突出。
如附图3至附图7中所示,操作助力装置50具有外罩51和容纳在该外罩51中的助力机构52。该外罩51由如铝合金之类的金属材料制成。外罩51的外表面为镀层,以改进外罩51的外观。外罩51的外表面可以进行油漆。
该外罩51具有罩体53和罩盖54。该罩体53具有朝向发动机13左侧的盘形开口,并通过一个支架(未示出)支承在车架下弯管5的第一部分5a上。罩盖54利用数个螺栓55固定到罩体53上,并盖住罩体53的开放末端。从左侧观察摩托车1,外罩51定位在与推动杆40大致相同的高度处。
如附图4至附图9中所示,助力机构52具有第一可转动构件57、第二可转动构件58和弹簧装置59。该第一可转动构件57通过例如冲压金属板形成。第一可转动构件57具有回转部件60、拉线连接部件61和杠杆部件62。
该回转部件60位于拉线连接部件61和杠杆部件62之间,并经过第一回转轴63由罩体53的套管部件64可转动地支承(参见附图6和附图9)。第一回转轴63与套管部件64相对的末端由罩盖54的轴承部件65支承。
如附图4中所示,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拉线连接部件61位于罩体53中的前半空间(附图4中的左半部)中。该拉线连接部件61具有下边缘67。该下边缘67环绕第一回转轴63弯曲成弧形。拉线连接部件61的下边缘67具有配合凹槽68(参见附图8)和配合孔69。配合凹槽68容纳第一离合器拉线43a的内部拉线44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内部拉线44,并在边缘67的外周表面开放。配合孔69为沿着下边缘67的圆周方向伸长的狭槽。配合孔69在下边缘67的外周表面上和配合凹槽68中开放。具有圆柱体形状并固定到内部拉线44的端部上的配合元件70与配合孔69的开放边缘配合。
因此,第一离合器拉线43a的内部拉线44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内部拉线44经过第一可转动构件57彼此整体连接。该连接允许第一离合器拉线43a的内部拉线44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内部拉线44一起移动通过相同的距离。
杠杆部件62在罩体53中位于后半空间中的后侧上。该杠杆部件62具有凸轮凹槽71。如附图4中所示,该凸轮凹槽71为弧形狭槽,并在与拉线连接部件61的下边缘67相对的方向上弯曲。
第二可转动构件58具有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都通过例如冲压金属板形成,并彼此平行设置,使得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杠杆部件62位于它们之间。连接板72由罩体53的套管部件75经过第二回转轴74可转动地支承(参见附图6)。连接杠杆73由罩盖54的轴承部件77经过第三回转轴76可转动地支承。第二回转轴74和第三回转轴76彼此同轴地设置。
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经过第一和第二销78a和78b彼此整体结合。第一销78a穿过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凸轮凹槽71延伸。如辊子之类的凸轮从动件79由第一销78a可转动地支承。凸轮从动件79位于凸轮凹槽71中,并与凸轮凹槽71的内表面接触。
因此,凸轮凹槽71和凸轮从动件79能够将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移动传递给第二可转动构件58,反之亦然。凸轮凹槽71和凸轮从动件79构成了凸轮机构。
如附图5中所示,弹簧装置59具有弹簧座81和辅助弹簧82。弹簧座81具有内圆筒83和外圆筒84。内圆筒83可轴向滑动地装配在外圆筒84中,这允许弹簧座81展开和收缩。
内圆筒83具有弹簧容纳器85和回转末端86。该弹簧容纳器85在内圆筒83的一端处以凸缘方式从外周表面延伸。回转末端86位于内圆筒83的一端处,并可转动地支承在安装座87上,该安装座形成在罩体53内部的前端上。
外圆筒84具有弹簧容纳器88和连接末端89。弹簧容纳器88在外圆筒84的一端处以凸缘方式从外周表面延伸。该连接末端89位于外圆筒84的一端处,并经过销90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二可转动构件58的连接板72上。因此,弹簧座81连接罩体53的前端和连接板72,并在罩体53的纵向上延伸。
辅助弹簧82为压缩盘簧,并以压缩状态设置在内圆筒83的弹簧容纳器85和外圆筒84的弹簧容纳器88之间。因此,弹簧座81在其展开方向上受到恒定的推动。当离合器杆9处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时,弹簧座81的回转末端86和连接末端89,以及第二和第三回转轴74和76作为第二可转动构件58的转动中心定位在直线S1上,如附图11中所示。
如附图3和附图7中所示,罩盖54具有一对第一拉线引入口95a和95b,和第二拉线引入口96。该第一和第二引入口95a、95b和96在外罩51中开放。第一拉线引入口95a从罩盖54的前端的上部向上突出。另一第一拉线引入口95b从罩盖54的前端的中间部分向上倾斜突出。第二拉线引入口96从罩盖54的后端的下部向后突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到第一拉线引入口95a中。第一离合器拉线43a的内部拉线44延伸到外罩51中,并与第一可转动构件57连接。第一离合器拉线43a从外罩51的前端沿着车架下弯管5的第一部分5a向上延伸(参见附图1)。
第一拉线引入口95b用于改变离合器拉线43a从外罩51延伸的方向。第一拉线引口95b最好由防尘盖(未示出)封闭,以防止灰尘或异物在其不使用时进入到外罩51中。
第二离合器拉线43b***到第二拉线引入口96中。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内部拉线44延伸到外罩51中,并与第一可转动构件57连接。第二离合器拉线43b从外罩51的后端沿着发动机13的左侧向后延伸,并与助力机构52的第一可转动构件57及推动杆40线性连接(参见附图1)。
附图4和附图5示出了助力机构52在离合器杆9处于返回位置时的状态。当离合器杆9位于返回位置时,连接板72的第二回转轴74和连接杠杆73的第三回转轴76定位在连接弹簧座81的回转末端86和连接末端89的直线S1下面。同时,弹簧装置59倾斜使得弹簧座81的连接末端89定位的比回转末端86更高。另外,连接板72的凸轮凹槽71在罩体53的纵向上延伸,并保持在向上凸出的位置处。
当骑乘者将离合器杆9从返回位置朝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时,第一可转动构件57经过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向上拉动,并在附图10和附图11中的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可转动构件57的转动使得具有凸轮凹槽71的杠杆部件62向下移动。因此,与凸轮凹槽71接触的凸轮从动件79受到将其朝罩体53的前面推动的力,并且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结果,弹簧装置59绕着回转末端86向下转动。
当离合器杆9到达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时,第二和第三回转轴74和76定位在连接弹簧座81的回转末端86和连接末端89的直线S1上,如附图11中所示。因此,尽管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施加到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上,但是推动力不会使得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转动。
当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朝脱离配合位置移动时,第一可转动构件57继续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转动使得具有凸轮凹槽71的杠杆部件62向下移动,并且使凸轮凹槽71处于竖直的位置上。因此,与凸轮凹槽71接触的凸轮从动件79受到将其倾斜地向下朝罩体53的前面推动的力,并且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当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处时,弹簧装置59绕着回转末端86向下转动,并且连接弹簧装置59的回转末端86和连接末端89的直线S1偏离到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的转动中心下面的位置。
因此,受到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的弹簧座81展开,并且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作用为使得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转动的力。于是,当离合器杆9朝脱离配合位置移过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时,辅助弹簧82强制使得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因此,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与骑乘者施加用于抓紧离合器杆9的操作力叠加。于是,可以减小作用于操作离合器杆9的骑乘者的载荷。
根据本实施例,凸轮凹槽71决定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接受弹簧装置59的推动力并在逆时针方向上移动的时间。更为特别的是,凸轮凹槽71属于当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和脱离配合位置的中点朝脱离配合位置移动时,能够将从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施加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上的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保持在固定范围内的形状。
换句话说,凸轮凹槽71属于在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中点时允许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移动的形状,和在离合器杆9从中点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限制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移动以防止辅助弹簧82自由展开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由凸轮凹槽71和凸轮从动件79构成的凸轮机构控制辅助弹簧82施加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上的推动力。
在附图15中,特性曲线Y示出了当离合器杆9在与摩擦离合器18脱离配合的方向上移动时,施加到离合器杆9上的载荷的变化。如从特性曲线Y上可看出的那样,施加到离合器杆9上的载荷总是小于当离合器杆9经过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向脱离配合位置移动时,离合器弹簧27施加到推动杆40上的载荷。这是因为当通过第一离合器拉线43a传递的力使得连接板72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时,强制使得连接板72在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得到叠加。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凸轮凹槽71的形状如前述那样确定,所以当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和脱离配合位置之间的中点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施加到离合器杆9上的载荷可以基本保持恒定。结果,施加到推动杆40上的载荷和施加到离合器杆9上的载荷相对于拉线的行程量以类似的特征变化,如附图15中所示。
如前所述,当离合器杆9处于返回位置时,连接板72的第二回转轴74和连接杠杆73的第三回转轴76定位在连接弹簧座81的回转末端86和连接末端80之间的直线S1下面,如附图4和附图5中所示。因此,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到推动,也就是,在与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使得摩擦离合器18断开连接的方向相对的方向上。
在顺时针方向上推动连接板72的力起到平衡推动力的作用,该平衡推动力克服使离合器杆9从返回位置转动到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的力。结果,如果不发生任何变化,则抓紧离合器杆9所需要的初始输入载荷增大,并且离合器杆9的操作性能受到不利影响。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操作助力装置50中,取消弹簧装置100设置在外罩51的罩体53中。如附图4和附图14中所示,罩体53具有用于容纳取消弹簧装置100的外壳部件101。该外壳部件101定位在罩体53的后端的下部,并位于第二拉线引入口96的一侧上。
如附图14中所示,外壳部件101具有垂直延伸的圆筒102。在该圆筒102的上端形成有在外罩51中开放的开口102a。该开口102a与固定到连接板72上的锁定销103相对。锁定销103位于和连接末端89相对的位置处,连接板72在该连接末端处相对于第二回转轴74连接到弹65簧装置59上。
如附图14中所示,取消弹簧装置100具有压紧销104和取消弹簧105。该压紧销104具有上端封闭的空心形状,并且凸缘状的止挡件106形成在压紧销104的下端上。压紧销104可滑动地从外壳部件101下面***到圆筒102中。
弹簧容纳器108经过弹性挡圈107固定到外壳部件101的下端上。该弹簧容纳器108位于圆筒102下面。
取消弹簧105为压缩盘簧,并且设置在压紧销104的上部内表面和处于压紧状态的弹簧容纳器108之间。该取消弹簧105恒定地向上推动压紧销104。取消弹簧105的推动力设置成略低于辅助弹簧82所产生的平衡推动力的水平。
压紧销104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弹性移动,在该第一位置处其上端从圆筒102的开口102a中较大地突出,在该第二位置处其上端从圆筒102的开口102a略微突出。当压紧销104位于第一位置时,压紧销104的止挡件106抵靠在圆筒102的下端上,以限制压紧销104的位置。当压紧销104位于第二位置处时,压紧销104的止挡件106抵靠在弹簧容纳器108上,以限制压紧销104的位置。
当离合器杆9从返回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时,压紧销104的上端从下面抵靠在连接板72的锁定销103上,如附图5和附图11中所示。因此,连接板72受到取消弹簧105经过锁定销103的推动力作用。结果,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与取消弹簧105施加到连接板72上的推动力的合力几乎为零,并且当离合器杆9处于自由间隙范围内时,限制连接板72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
当离合器杆9移过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到达脱离配合位置时,连接板72的锁定销103与压紧销104的上端分离,如附图13中所示。结果,取消弹簧105的推动力将压紧销104保持在第一位置处,并且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强制使得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
如附图3、附图6和附图7中所示,外罩51的罩盖54具有圆形开口110。该开口110与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拉线连接部件61相对,并且该拉线连接部件61的配合凹槽68和配合孔69通过开口110暴露在外罩51的外侧。换句话说,能够将手指或工具插过开口110将内部拉线44配合到拉线连接部件61的配合凹槽68中,或者将内部拉线44的端部处的配合元件70配合到配合孔69中。因此,在罩盖54固定到罩体53上的情况下,内部拉线44可以与第一可转动构件57连接。
罩盖54具有从开口110的开口边缘延伸到开口110的中央的支承壁111。该支承壁111位于不干扰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拉线连接部件61的位置处,并在其末端具有带螺钉孔112的轴套部件113。螺钉孔112的位置与开口110的中央重合。
开口110覆盖有盘状盖子114(参见附图1)。该盖子114可拆卸地装配到开口110中,并利用螺栓115固定到支承壁111上(参见附图6)。该螺栓115延伸穿过盖子114的中央,并拧入到轴套部件113的螺钉孔112中。
如附图3和附图9中所示,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拉线连接部件61具有六边形***孔118。该***孔118位于开口1110的区域中,并且当离合器杆9位于右侧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时,处于和罩体53的定位凹口119相对应的位置处。因此,通过将如内六角扳手之类的工具穿过开口110***到***孔118中,并将该工具的顶端配合到凹口119中,可以将该第一可转动构件57保持在附图10中所示的位置处。
于是,当离合器杆9位于右侧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时,可以确定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位置,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可以调节离合器拉线43的自由间隙。
根据本实施例,当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和脱离配合位置之间的中点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处时,安装在离合器拉线43的中间点处的助力机构52将辅助弹簧82经过第一可转动构件57施加到离合器拉线43上的推动力保持在固定范围内。换句话说,该助力机构52取消了辅助弹簧82施加到离合器拉线43上的推动力随着离合器杆9到达脱离配合位置而增大。
因此,从离合器弹簧27施加到离合器释放机构28的推动杆40上的载荷,和经过助力机构52施加到离合器杆9上的实际载荷相对于拉线的行程量以类似的特征变化。
结果,尽管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施加到离合器拉线43上,但是也可以防止离合器杆9在与摩擦离合器18断开连接过程中接近脱离配合位置时突然变轻。于是,可以减小操作离合器杆9所需要的力,并且可以用和操作常规离合器杆相同的操作感对离合器杆9进行操作。因此,离合器杆9的操作不会引起任何的不适感。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在它们之间以一对一的关系移动。因此,在不改变摩擦离合器18的机构的情况下,可以将助力机构52安装在将离合器杆9的移动传递给推动杆40的路径中。
而且,本实施例的助力机构52具有取消弹簧装置100,当离合器杆9处于返回位置时,该取消弹簧装置从下面抵靠在连接板72的锁定销103上。该取消弹簧装置100的取消弹簧105起到取消由辅助弹簧82所产生的平衡助力的作用,并防止连接板72在该平衡助力的基础上与摩擦离合器18配合的方向上转动。
因此,首先抓紧离合器杆9所需要的初始输入载荷不会增大,并具有可以提高离合器杆9的操作性能的优点。
(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操作助力装置50修改为如附图16至附图25中所示那样。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助力装置50减小了尺寸。在下面的描述中,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如附图16至附图18中所示,该操作助力装置50在第二实施例中也具有外罩51和助力机构52。该外罩51具有罩体53和罩盖54。在第二实施例中,罩体53和罩盖54从侧面观察的面积小于第一实施例中的面积。
如附图16和附图18中所示,每个罩体53和罩盖54都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紧固部件151、152和153,每个紧固部件都具有螺栓孔。罩体53和罩盖54用螺栓115在紧固部件151、152和153处彼此固定。
如附图18中所示,助力机构52具有第一可转动构件57、第二可转动构件58、弹簧装置59和取消弹簧装置100。
第一可转动构件57具有回转部件60和拉线连接部件61。如附图4中所示,第一实施例的该第一可转动构件57除了拉线连接部件61之外还具有杠杆部件62,该杠杆部件具有凸轮凹槽71。相反,第二实施例的可转动构件57不具有杠杆部件62,并且拉线连接部件61具有凸轮凹槽71,如附图18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省略了杠杆部件62,所以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面积较小。该第一可转动构件57基本上处于扇形形状,沿着第一回转轴63的轴向观察时,圆心角小于120°。
如附图24中所示,回转部件60由罩体53的轴套部件64经过第一回转轴63可转动地支承。第一回转轴63与轴套部件64相对的末端由罩盖54的轴承部件65支承。
如附图18和附图25中所示,拉线连接部件61在其下边缘的一端处具有第一配合凹槽68a和第一配合孔69a。该拉线连接部件61在其下边缘的另一端处具有第二配合凹槽68b和第二配合孔69b。
第一离合器拉线43a的内部拉线44容纳在该第一配合凹槽68a中。该第一配合凹槽68a在下边缘的外周表面上开放。第一配合孔69a为圆形。该第一配合孔69a在下边缘的外周表面和第一配合凹槽68a中开放。圆柱形的配合元件70a固定到第一离合器拉线43a的内部拉线44的端部上。配合元件70a与第一配合孔69a的开放边缘相配合。从而,第一离合器拉线43a的内部拉线44与拉线连接部件61配合。
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内部拉线44容纳在第二配合凹槽68b中。该第二配合凹槽68b在下边缘的外周表面上开放。第二配合孔69b也是圆形。第二配合孔69b在下边缘的外周表面和第二配合凹槽68b中开放。圆柱形的配合元件70b与第二配合孔69b的开放边缘相配合,该配合元件固定到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内部拉线44的端部上。从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内部拉线44与拉线连接部件61配合。
第一配合凹槽68a和第二配合凹槽68b都环绕第一回转轴63弯曲成弧形。第一离合器拉线43a的内部拉线44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内部拉线44经过第一可转动构件57彼此整体连接。因此,第一离合器拉线43a的内部拉线44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内部拉线44能够一起以相同的移动速度移动。由于从第一回转轴63到配合元件70a的距离和从第一回转轴63到配合元件70b的距离相等,所以两根内部拉线44能够移动通过相同的距离。
凸轮凹槽71位于第一配合孔69a和第二配合孔69b之间。凸轮凹槽71为弯曲的狭槽,该狭槽朝第一配合孔69a凹陷。
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可转动构件58具有连接板72和连接杠杆73(参见附图4)。相反,本实施例的第二可转动构件58仅由连接板72构成,如附图19中所示。该连接板72位于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相对侧上。连接板72由罩体53的轴套部件75(参见附图24)经过第二回转轴74可转动地支承。
第一销78a与连接板72结合,该第一销78a延伸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前侧。如辊子之类的凸轮从动件79由该第一销78a可转动地支承。凸轮从动件79位于凸轮凹槽71中,并与凸轮凹槽71的内表面相接触。
因此,当第一可转动构件57或第二可转动构件58转动时,凸轮凹槽71和凸轮从动件79能够将力从第一可转动构件57传递给第二可转动构件58,或者从第二可转动构件58传递给第一可转动构件57。该凸轮凹槽71和凸轮从动件79构成了凸轮机构。
弹簧装置59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弹簧装置59以不同姿态固定在不同位置处。如附图21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87设置在罩体53中的后端(附图21中的右手端),该安装座用于支承弹簧装置59的回转末端86。弹簧装置59在罩体53中从后端向前延伸或倾斜地向前延伸(参见附图23)。
如附图19中所示,弹簧装置59的连接末端89经过销90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二可转动构件58的连接板72上。当离合器杆9位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附图19中所示的状态)时,弹簧座81的回转末端86和连接末端89,以及作为第二可转动构件58的转动中心的第二回转轴74都定位在直线S1上。
附图20和附图21示出了当离合器杆9处于返回位置时,助力机构52的状态。当离合器杆9处于返回位置时,连接板72的第二回转轴74定位在连接弹簧座81的回转末端86和连接末端89的直线S1上方,如附图21中所示。凸轮从动件79定位在凸轮凹槽71的左端。
当骑乘者将离合器杆9从返回位置朝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时,第一可转动构件57经过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向上拉动,并绕着第一回转轴63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该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转动导致凸轮凹槽71也绕着回转轴63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并向上移动。因此,与凸轮凹槽71接触的凸轮从动件79受到将其向上推动的力,并且连接板72绕着第二回转轴74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结果,弹簧装置59绕着回转末端86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
当离合器杆9到达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时,第二回转轴74定位在连接弹簧座81的回转末端86和连接末端89的直线S1上,如附图19中所示。因此,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不作用于使得连接板72转动。
当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朝脱离配合位置移动时,第一可转动构件57进一步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该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转动导致凸轮凹槽71进一步绕着回转轴63转动,并向上移动。此时,凸轮凹槽71整体上移动到水平位置处。结果,与凸轮凹槽71接触的凸轮从动件79受到将其朝罩体53的顶部或前部推动的力,并且连接板72进一步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
当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处时,弹簧装置59进一步绕着回转末端86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这样,连接弹簧座81的回转末端86和连接末端89的直线S1从连接板72的转动中心(回转轴74)向上偏移。
因此,受到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的弹簧座81展开,并且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传递给连接板72,并起到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连接板72的作用。于是,当离合器杆9朝脱离配合位置移动超过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时,辅助弹簧82强制使得连接板72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因此,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叠加到骑乘者施加用于抓紧离合器杆9的操作力上,并且可以减小对操作离合器杆9的骑乘者的载荷。
在本实施例中,凸轮凹槽71同样决定连接板72受到来自弹簧装置59的推动力并开始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的时间。当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凸轮凹槽71也属于改变角速率的形状,该角速率为第二可转动构件58的角速度与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角速度的比。凸轮凹槽71属于在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中点的初始阶段中,经过连接板72传递给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尤其是,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第一可转动构件57时)能够比常规装置更快速增大的形状。
附图34对比地示出了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Z的变型特征,和常规装置中推动力Z0的变型特征。助力机构52中推动力Z的特性曲线的上升段的梯度大于常规装置中的梯度。
此处,常规装置为这样一种装置,其中与离合器释放机构相连的可转动构件直接与辅助弹簧连接,可转动构件和辅助弹簧以相同速度转动,并且辅助弹簧能够随着可转动构件的转动而自由展开(例如,专利文件1中所公开的装置)。
在该助力机构52中,当离合器杆9处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时,第二可转动构件58的角速度与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角速度之比大于当离合器杆9处于脱离配合位置处时的角速度比。同时,当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中点时,角速度比的平均值大于当离合器杆9从中点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的角速度比的平均值。当离合器杆9从断开连接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角速度比可以逐渐减小。通过正确调节该角速度比,辅助弹簧82传递给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推动力Z的变型特征,也就是离合器杆9所受到的助力的变型特征可以随意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正确设置凸轮凹槽71的形状,可以自由调节助力的变型特征。如附图34中所示,施加到摩擦离合器18的推动杆40上的载荷X在离合器杆9已经通过脱离配合开始位置之后马上发生显著变化,并且此后的变化程度较小。通过采用该助力机构52,推动力Z的特性曲线的上升段的梯度可以较大,从而施加到离合器杆9上的载荷Y可以按照与离合器杆9从断开连接开始位置移动到中点时施加到摩擦离合器18的推动杆40上的载荷X几乎相同的特征变化。也就是,施加到离合器杆9上的载荷Y和施加到推动杆40上的载荷X之间的比可以在一固定的范围内。因此,可能减小操作离合器杆9所需要的力,并在半离合操作中提供与常规离合器杆相同的操作感。
如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那样,当离合器杆9从中点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施加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上的助力保持在固定的范围内。也就是凸轮凹槽71属于当离合器杆9从中点朝脱离配合位置移动时将辅助弹簧82经过连接板72施加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上的推动力保持在固定范围内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取消弹簧装置100的外壳部件101设置在外罩51的罩体53的上前端处,如附图19中所示。该外壳部件101在横向上(垂直于附图19的平面的方向)与第一拉线引入口95a对准。取消弹簧装置100的内部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取消弹簧装置100的结构相同。
如附图23中所示,取消弹簧装置100的圆筒102的开口102a向下开放。压紧销104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弹性移动,该压紧销的下端在第一位置处从圆筒102的开口102a较大地突出,其下端在第二位置处从圆筒102的开口102a略微突出。当压紧销104处于第一位置时,压紧销104的止挡件106抵靠在圆筒102的上端上,以限制压紧销104的位置。当压紧销104处于第二位置时,压紧销104的止挡件106抵靠在弹簧容纳器(未示出)上,以限制压紧销104的位置。
当离合器杆9从返回位置(参见附图21)移动到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参见附图19)时,压紧销104从上面抵靠在连接板72的锁定销103上。于是,连接板72经过锁定销103受到取消弹簧105(在附图21等中未示出,参见附图14)的推动力。结果,当离合器杆9处于自由间隙范围内时,取消弹簧105的推动力将辅助弹簧82施加到连接板72上的推动力取消。因此,施加到连接板72上的力基本上为零,并且由辅助弹簧82所导致的连接板72在顺时针方向上的转动(因此离合器杆9的返回)受到限制。
当离合器杆9移过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接近脱离配合位置时,连接板72的锁定销103与压紧销104的下端分离,如附图23中所示。结果取消弹簧105的推动力将压紧销104保持在第一位置处,并且连接板72受到来自辅助弹簧82的力,该力推动连接板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
如附图17中所示,外罩51的罩盖54具有圆形开口110。该开口110与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拉线连接部件61相对,并且拉线连接部件61的配合凹槽68a和68b及配合孔69a和69b通过该开口110暴露在外罩51的外侧。换句话说,可以穿过该开口110将手指或工具***,以将内部拉线44配合到拉线连接部件61的配合凹槽68a和68b中,或者将内部拉线44末端处的配合元件70a和70b配合到配合孔69a和69b中。因此,在罩盖54固定到罩体53上的情况下,内部拉线44可以连接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上。
罩盖54具有第一和第二支承壁111a和111b,该支承壁从开口110的边缘向开口110的中心延伸。第一支承壁111a和第二支承壁111b相对于开口110的中心位于相对的位置处。第一支承壁111a和第二支承壁111b中的每一个都在其末端具有带螺钉孔112的轴套部件113。
如附图16中所示,开口110覆盖有盘状盖子114。该盖子114可拆卸地固定到开口110上,并通过螺栓115固定到支承壁111a和111b上。螺栓115拧入到支承壁111a和111b的轴套部件113的螺钉孔112中。
如附图17中所示,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拉线连接部件61具有六角形***孔118。该***孔118位于开口110的区域中。因此,当如内六角扳手之类的工具从开口110***到***孔118中时,可以调节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位置。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拉线连接部件61具有定位凹口119a。罩盖54的第二支承壁111b具有定位突起119b。当离合器杆9处于右侧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时,突起119b和凹口119a彼此对准。因此,通过调节离合器杆9的自由间隙距离,从而突起119a和凹口119b能够彼此对准,可以很容易地设置脱离配合开始位置。
接下来,描述将操作助力装置50连接到摩托车1的框架2上的方法及其安装结构的例子。除了第三紧固部件153的位置从罩体53的上部改变到罩体53的下部之外,下面所述的操作助力装置50与上述操作助力装置50相同(参见附图26)。其他构造都与上述相同。
如附图32中所示,操作助力装置50经过第一支架161、第二支架162、第三支架163和安装板164连接到框架2的车架下弯管5上。
如附图27中所示,第一支架161固定到车架下弯管5上。对固定第一支架161的方法不进行具体限定。此处,第一支架161通过焊接结合到车架下弯管5上。与第二支架162的情况相同,第一支架161最初连接到车架下弯管5上,以支承发动机13的一部分。也就是,使用现有支架161和162连接操作助力装置50。第一支架161沿着车体下弯管5的纵向延伸。第一支架161在其纵向末端具有螺栓孔171。
如附图28中所示,第二支架162位于第一支架161的前侧上。第二支架162为从侧面观察基本为三角形的弯曲板构件。第二支架162具有前半部分162a和后半部分162b,该前半部分在与车辆的纵向相倾斜的方向上沿着第一支架161延伸,该后半部分位于前半部分162a后面并向内弯曲(参见附图32)。第二支架162的前半部分162a在与第一支架161的螺栓孔171相对应的位置处具有螺栓孔172。第二支架162的后半部分也具有螺栓孔173。如附图32中所示,用于固定发动机13的一部分的螺栓174装配到螺栓孔173中。发动机13的该部分由车架下弯管5经过第一支架161和第二支架162支承。
如附图29中所示,第三支架163位于第二支架162的前侧上。第三支架163为从前到后弯成三部分的弯曲板,并具有沿着第二支架162的前半部分162a延伸的前部163a,从前部163a向外延伸的中部162b,和从中部162b向内延伸的后部163c(参见附图32)。前部163a在与第二支架162的前半部分162a的螺栓孔172相对应的位置处具有螺栓孔175。后部163c也在其上端和下端处具有螺栓孔176。
如附图32中所示,螺栓177插过第一支架161的螺栓孔171、第二支架162的螺栓孔172和第三支架163的螺栓孔175。第二支架162和第三支架163与第一支架161固定在一起。
如附图30中所示,安装板164放置在第三支架163的后部163c的前侧上。安装板164处于平板的形式(参见附图32)。安装板164在其上后端和下后端处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狭槽178。该安装板164在其中心具有运动轨迹的形状。安装板164也具有三个螺栓孔181,用于固定操作助力装置50的罩体53的螺栓(未示出)可以插过该螺栓孔。
螺栓180(参见附图32)插过第三支架163的螺栓孔176和安装板164的狭槽178。螺栓180可以在狭槽178中固定在任意位置处。因此,通过在螺栓180插过狭槽178的情况下前后滑动安装板164,可以很容易地精确调节该安装板164相对于第三支架163的纵向位置。
如附图26中所示,与安装板164的螺栓孔181相对应的三个螺栓孔182形成在操作助力装置50的罩体53的离开齿面上。罩体53定位使得螺栓孔182与安装板164的螺栓孔184重叠,并放置在安装板164的前侧上(参见附图32)。这样,螺栓(未示出)就拧入到安装板164的螺栓孔181和罩体53的螺栓孔182中,以将罩体53固定到安装板164上。如前所述,由于可以很容易地精确调节安装板164的纵向位置,所以可以很容易地精确调节罩体53固定到安装板164上的纵向位置。因此,可以调节罩体53的位置,从而在罩体53已经连接到安装板164上之后,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将罩体53定位在期望的位置处。
在安装板164已经连接到罩体53上之后,罩盖54放置在罩体53上,并且螺栓拧入到第一紧固部件151、第二紧固部件152和第三紧固部件153的螺栓孔中,以将罩盖54固定到罩体53上。这样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通过罩盖54的开口110连接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上。
如附图33中所示,圆柱形的配合元件200(在附图31等中未示出)固定到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外管45的末端上。配合元件200可以粘接到外管45上,或者压接配合到外管45上。具有螺钉孔的块体204固定到罩盖54的拉线引入口中。在纵向(附图33的横向)上延伸的螺钉201拧入到块体204的螺钉孔中。
螺钉201具有螺纹部分201a和形成在该螺纹部分201a的后侧上的直径较大部分201b。配合元件200可转动地***到直径较大部分201b中。该直径较大部分201b在其远端具有台阶,从而配合元件200的后端可以捕获在该台阶上,并防止从直径较大部分201b脱出。因此,当通过转动螺钉201使其前后移动时,外管45与螺钉201一起前后移动。
螺钉201和配合元件200具有通孔,内管44能够延伸穿过该通孔。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内管延伸穿过配合元件200和螺钉201的通孔,并连接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上。帽203连接到螺钉201的直径较大部分201b的整个外周表面上。附图标记202表示用于固定螺钉201的位置的螺母。
螺钉201用于调节第二离合器拉线43b和操作助力装置50的安装位置。也就是,在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外管45已经连接到摩擦离合器18侧面上的预定位置之后,螺栓180***到第三支架163的螺栓孔176和安装板164的狭槽178中,并固定到操作助力装置50能够如前所述那样前后滑动的程度。这样,通过转动螺钉201调节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外管45的长度,使得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定位凹口119a和罩盖54的突起119b彼此对准。当凹口119a和突起119b彼此对准时,将螺母202紧固,固定螺钉201的位置。从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的外管45可以设置成适当的长度。此后,紧固螺栓180,以将安装板164紧紧地固定。这样,盖子114放置在罩盖54的开口110上,并利用螺栓115固定到罩盖54的支承壁111a和111b上。
如前所述,具有凸轮凹槽71和凸轮从动件79的凸轮机构在本实施例中也设置在第一可转动构件57和第二可转动构件58之间。因此,通过正确确定凸轮凹槽71的曲线,可以自由地设置弹簧装置59的摆动和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转动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获得期望的操作性能。
当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中点时,在脱离配合开始位置之后,辅助弹簧82施加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上的推动力的增大速度马上在初始阶段变高,然后降低。因此,由于在半离合操作的初始阶段可以明显增大助力,所以可以提高操作性能。
同时,当离合器杆9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中点时,离合器弹簧27施加到离合器释放机构28的推动杆40上的载荷与施加到离合器杆9上的实际载荷之间的比可以保持在固定范围内。因此,当操作离合器杆9时施加到离合器杆9上的载荷小于施加到推动杆40上的载荷,并且以与来自离合器弹簧27的载荷相类似的趋势变化。因此,可以减小操作离合器杆9的载荷,并且可以提供自然的和舒适的操作感。
具有辅助弹簧82的弹簧装置59可绕着回转末端86摆动。于是,由于可以自由改变弹簧82的推动力所作用的方向,所以总是可以将推动力施加到适当的方向上。因此,尽管凸轮机构设置在弹簧装置59和第一可转动构件57之间,但是可以减小辅助弹簧82施加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上的推动力的损失。另外,也可以减小助力机构52的磨损,并且可以改进操作助力装置50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作出各种修改。
例如,用于操作摩擦离合器的操作元件不仅局限于用手操作的离合器杆,可以是用脚操作的离合器踏板。
在上述实施例中,离合器拉线43由两根拉线构成: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然而,只要能连接到可移动构件(可转动构件57)上,该离合器拉线43也可以由一根拉线构成。该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更为特别的是,其内部拉线44)可以由一根拉线形成。也就是,连接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上的一根拉线(线性构件)的一个侧面部分和其它侧面部分可以分别看作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b。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和第一可转动构件57之间的结合点,以及第二离合器拉线43b和第一可转动构件57之间的结合点可以位于不同位置处,但是线性构件可以在一点处连接到第一可转动构件57上,从而第一和第二离合器拉线43a和43b在一个共同点处连接到可转动构件57上。
用于向第一可转动构件57施加推动力的辅助弹性构件不仅局限于具有辅助弹簧82的弹簧装置59。辅助弹簧82不仅局限于能够在展开方向上施加推动力的压缩弹簧,也可以是能够在收缩方向上施加推动力的拉簧。取消弹性构件不仅局限于具有取消弹簧105的取消弹簧装置100,该取消弹性构件用于在离合器杆9位于返回位置和脱离配合开始位置之间时,施加取消力取消辅助弹簧82的推动力。不同类型的弹性构件,如空气弹簧也可以用于辅助弹性构件或取消弹性构件。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与离合器杆9同步移动的可移动构件是可绕着特定转轴(回转轴63)转动的可转动构件57。因此,可以简化操作助力装置50的结构,并具有较高的强度。与离合器杆9同步移动的该可移动构件不仅局限于这种可转动构件。例如,可移动构件可以是可滑动构件,它可以沿着一方向(线性地或曲线地)往复运动。当可移动构件是可以沿着一方向往复运动的构件时,可移动构件的移动速度可以用该方向上的速度表示。因此,可以将作为可转动构件的转速与可移动构件的移动速度之比的速比说明为例如可移动构件在上述方向上的速度与可转动构件的角速度之比。
另外,摩擦离合器不仅局限于湿式多片离合器,并且可以是单板干离合器。另外,离合器释放机构不仅局限于齿轮齿条型。当离合器释放机构为滚珠丝杠型或凸轮型时,也可以实现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操作助力装置50由框架2的车架下弯管5支承。然而,对操作助力装置50的安装位置不进行具体限制。例如,操作助力装置50可以位于油箱10或车座11下面,使第一离合器拉线43a在纵向上延伸,如附图35中所示。
尽管未示出,但是操作助力装置50可以位于摩擦离合器18附近。当操作助力装置50的外罩51连接到离合器盖20上时,可以省略第二离合器拉线43b。
如附图36和附图37中所示,可以省略第二离合器拉线43b,并且从推动杆轴39同轴延伸的轴可以用作回转轴63,作为第一可转动构件57的可转动轴。该构造能够产生与上述实施例几乎相同的效果。

Claims (22)

1.装在离合器操作装置中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该离合器操作装置具有带离合器弹簧的摩擦离合器,和操作元件,该操作元件经过传动部件连接到摩擦离合器上,并可克服离合器弹簧的推动力而手动操作,以断开摩擦离合器的扭矩传递,该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包括:
辅助弹性构件,当操作元件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操作时,该辅助弹性构件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推动传动部件,同时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操作元件在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受到离合器弹簧的反作用力,在脱离配合位置处完成与摩擦离合器的脱离配合,
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与脱离配合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辅助弹簧施加到传动构件上的推动力保持在一个固定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元件在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返回的返回侧上处于返回位置时,该辅助弹性构件在与摩擦离合器配合的方向上推动传动构件,并且当操作元件从返回位置经过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朝脱离配合位置移动时,向传动部件上施加推动力的方向从与摩擦离合器配合的方向转变到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并且
其中,设置有取消弹性构件,当操作元件处于返回位置时,该取消弹性元件施加推动力,以取消辅助弹性构件施加到传动部件上的推动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摩擦离合器具有离合器释放机构,并且
其中该传动部件具有连接到操作元件上的第一离合器拉线和连接到离合器释放机构上的第二离合器拉线,并且该传动部件设置在该第一离合器拉线和第二离合器拉线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元件操作时,第一离合器拉线的位移和第二离合器拉线的位移彼此相等。
5.用于离合器操作装置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该离合器操作装置具有带离合器弹簧的摩擦离合器,和操作元件,该操作元件经过传动部件连接到摩擦离合器上,并可克服离合器弹簧的推动力而手动操作将摩擦离合器的扭矩传递断开,该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设置在操作元件和摩擦离合器之间,用于减小操作该操作元件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所需要的力,并包括:
可与传动部件同步移动的可移动构件,
辅助弹性构件,当操作元件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移动时,该辅助弹性构件施加推动力而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移动该可移动构件,同时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操作元件在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受到离合器弹簧的反作用力,在脱离配合位置处完成与摩擦离合器的脱离配合;
可转动构件,用于将辅助弹性构件的推动力传递给可移动构件;及
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设置在可移动构件和可转动构件之间,并且当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和脱离配合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该凸轮机构将从可转动构件施加到可移动构件上的推动力保持在一个固定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轮机构具有凸轮凹槽和凸轮从动件,该凸轮凹槽穿过可移动构件和可转动构件中的一个形成,该凸轮从动件与凸轮凹槽接触,并由可移动构件和可转动构件中的另一个支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部件具有连接到操作元件上的第一离合器拉线和连接到摩擦离合器的离合器释放机构上的第二离合器拉线,并且
其中第一和第二离合器拉线都连接到可移动构件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元件从中间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凸轮凹槽与凸轮从动件一起限制辅助弹性构件自由展开或收缩。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元件在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返回的返回侧上位于返回位置时,该辅助弹性构件在与摩擦离合器配合的方向上推动传动部件,并且当操作元件从该返回位置经过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朝脱离配合位置移动时,施加到传动部件上的推动力的方向从与摩擦离合器配合的方向转变到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并且
其中设置有取消弹性构件,当操作元件位于返回位置时,该取消弹性构件在取消辅助弹性构件的推动力的方向上推动可转动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元件从返回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时,离合器弹簧施加到可移动构件上的推动力为零,并且可转动构件受到取消弹性构件的推动力。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当操作元件位于返回位置时用于容纳可转动构件的止挡件,
其中该止挡件由取消弹性构件推动。
12.装在离合器操作装置中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该离合器操作装置具有带离合器弹簧的摩擦离合器,连接到摩擦离合器上的传动部件,和操作元件,该操作元件连接到传动部件上,并且当克服离合器弹簧的推动力操作时,改变摩擦离合器的配合状态,该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包括:
可与操作元件同步移动的可移动构件;
可转动构件;
用于施加推动力以转动该可转动构件的可摆动辅助弹性构件;及
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设置在可移动构件和可转动构件之间,用于将施加到可转动构件上的推动力传递给可移动构件,
其中,当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操作该操作元件时,辅助弹性构件施加推动力而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移动该可移动构件,同时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操作元件在该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受到离合器弹簧的反作用力,在脱离配合位置处完成与摩擦离合器的脱离配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凸轮机构改变速比,该速比为当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可转动构件的转速与可移动构件的移动速度之间的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元件处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时的速比大于当操作元件处于脱离配合位置时的速比。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开始位置与脱离配合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速比的平均值大于当操作元件从该中间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的速比的平均值。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凸轮机构逐渐减小速比。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开始位置与脱离配合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该凸轮机构将离合器弹簧的反作用力与施加到操作元件上的载荷之间的比保持在一个固定范围内。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移动构件为可转动构件。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凸轮机构具有凸轮凹槽和凸轮从动件,该凸轮凹槽穿过可移动构件和可转动构件中的其中一个形成,该凸轮从动件与凸轮凹槽接触,并由可移动构件和可转动构件中的另一个支承。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辅助弹性构件为弹簧。
21.装在离合器操作装置中的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该离合器操作装置具有带离合器弹簧的摩擦离合器,连接到该摩擦离合器上的传动部件,和操作元件,该操作元件连接到传动部件上,并且当克服离合器弹簧的推动力操作时改变摩擦离合器的配合状态,该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包括:
可与操作元件同步移动的可移动构件;
可转动构件;
可摆动辅助弹性构件,用于施加推动力来转动该可转动构件;及
推动力传递部件,该推动力传递部件设置在可移动构件和可转动构件之间,用于将由辅助弹性构件施加到可转动构件上的推动力传递给可移动构件,
其中,当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操作该操作元件时,辅助弹性构件施加推动力而在与摩擦离合器脱离配合的方向上移动该可移动构件,同时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操作元件在脱离配合开始位置处受到离合器弹簧的反作用力,在脱离配合位置处完成与摩擦离合器的脱离配合,及
其中,当操作元件从脱离配合开始位置移动到脱离配合位置时,该推动力传递部件改变速比,该速比为可转动构件的转速与可移动构件的移动速度之比。
22.装配有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意一项所述摩擦离合器,操作元件和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的车辆。
CNB200610003655XA 2005-01-07 2006-01-09 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和装配有该装置的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87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02872 2005-01-07
JP2005002872 2005-01-07
JP2005128069 2005-04-2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83234A Division CN101513914B (zh) 2005-01-07 2006-01-09 车辆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9928A true CN1799928A (zh) 2006-07-12
CN100548786C CN100548786C (zh) 2009-10-14

Family

ID=368102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0365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8786C (zh) 2005-01-07 2006-01-09 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和装配有该装置的车辆
CN20091000832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3914B (zh) 2005-01-07 2006-01-09 车辆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832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3914B (zh) 2005-01-07 2006-01-09 车辆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0548786C (zh)
ES (1) ES2371346T3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2085A (zh) * 2012-03-20 2013-09-25 王相军 导向轴式离合器助力机构及其离合拉索组件和车辆
CN103322084A (zh) * 2012-03-20 2013-09-25 王相军 平衡杆式离合器助力机构及其离合拉索组件和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19412A1 (de) * 1970-04-22 1971-12-02 Daimler Benz Ag Vorrichtung zum Unterstuetzen der Pedalkraft bei Kraftfahrzeugkupplungen,insbesondere fuer schwere Fahrzeuge
DE3417814A1 (de) * 1984-05-14 1985-11-14 Dr.Ing.H.C. F. Porsche Ag, 7000 Stuttgart Betaetigung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kupplungsbetaetigungsvorrichtung fuer kraftfahrzeuge
ES2119667B1 (es) * 1994-12-24 1999-04-01 Fichtel & Sachs Ag Embrague de friccion con muelle auxiliar para asistir a la fuerza de desembragado.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2085A (zh) * 2012-03-20 2013-09-25 王相军 导向轴式离合器助力机构及其离合拉索组件和车辆
CN103322084A (zh) * 2012-03-20 2013-09-25 王相军 平衡杆式离合器助力机构及其离合拉索组件和车辆
CN103322085B (zh) * 2012-03-20 2018-01-05 王相军 导向轴式离合器助力机构及其离合拉索组件和车辆
CN107906142A (zh) * 2012-03-20 2018-04-13 王相军 导向片式离合器助力机构及其离合拉索组件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3914B (zh) 2012-05-30
ES2371346T3 (es) 2011-12-30
CN101513914A (zh) 2009-08-26
CN100548786C (zh) 2009-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47867A (zh)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CN1069385C (zh) 转矩传递装置
CN1281878C (zh) 盘式制动器
JP4883552B2 (ja) クラッチ操作補助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CN1561300A (zh)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CN1821593A (zh) 伸缩轴
CN1646358A (zh)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以及带万向轴节的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CN2819373Y (zh) 盘片搬送装置
CN1727218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铰链机构以及包括这种机构的座椅
CN1198133A (zh) 操作装置
CN1676407A (zh) 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
CN1743198A (zh) 转矩传递装置
CN1748947A (zh) 动力工具的扳机结构
CN1421360A (zh) 燃油箱的加油装置
JP2006214579A (ja) クラッチ操作補助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CN1570365A (zh) 用于安装燃气轮机的方法和装置
CN1894429A (zh) 耐磨铜基合金
CN101052816A (zh) 具有滚道转向点的相对滚道接头
CN1463328A (zh) 具有改进的起动机啮合装置的汽车起动机
CN1613699A (zh) 输出轴部件、电动机设备及雨刷电动机设备
CN1127025A (zh) 特别适用于机动车辆的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固定盘
CN1799928A (zh) 离合器操作助力装置和装配有该装置的车辆
CN1912413A (zh) 机械式制动器动作装置
CN101080552A (zh)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具有该控制装置的发动机装置及车辆
CN1766359A (zh) 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14

Termination date: 201701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