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2823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82823A
CN1782823A CN 200510124379 CN200510124379A CN1782823A CN 1782823 A CN1782823 A CN 1782823A CN 200510124379 CN200510124379 CN 200510124379 CN 200510124379 A CN200510124379 A CN 200510124379A CN 1782823 A CN1782823 A CN 1782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control part
orientation
electrode
crystal indic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2437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1296C (zh
Inventor
小间德夫
井上和弘
三井雅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82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2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129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1296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于一像素内设有将该像素分割成多数不同优先配向区域的配向控制部及附加配向控制部。附加配向控制部其一设置于经分割的配向区域中沿着像素的长边方向而形成的长边配向区域的像素的端部,例如,像素的长边的中央位置。附加配向控制部以构成该像素的第1电极(像素电极)200的边形成凹槽图案而实现。由于以此附加配向控制部亦控制配向方向,使此区域液晶的配向安定。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于同一像素区域内分割液晶配向方向的配向控制部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以下本文中称LCD)因具备薄型化及低耗电量等特性,目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屏幕或携带式信息设备的屏幕。这些LCD于两片基板间封入液晶,利用在各自基板上所形成的电极,控制其间特定位置液晶的方向,而进行显示。
TN(Twisted Nematic,扭转向列)型液晶已知为此类LCD所使用的液晶。使用TN型液晶的LCD是将两片基板与液晶接触的表面,先各自进行摩擦(rubbing)处理以形成配向膜,在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具有正介电异方性的TN液晶,其液晶分子的长轴是沿着配向膜摩擦方向而形成初期配向。惟,此液晶的初期配向,并非完全沿着基板的平面,液晶分子的长轴是沿着基板的平面以事先定好的角度站立着,即所谓预倾角(pre-tilt)。
其中一片基板上的配向膜摩擦的方向,和另一片基板基板上配向膜摩擦的方向,是以偏差90度的扭转方向交互配置,一对(两片)基板间液晶配向则因而随之扭转90度。而且,以两片基板面上各自形成的电极,对其间的液晶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的长轴会朝基板平面的法线方向向上站立,因而解除扭转配向的状态。
在两片基板上是设置有偏光轴彼此互相垂直的线性偏光板,且配向膜的摩擦方向是设定成沿着所对应基板上偏光板的偏光轴方向。由此,在未施加电压的状况下,当光源的线性偏光,由配置于靠近光源端的基板的偏光板入射液晶层时,其线性偏光的偏光轴会经由已被扭转配向90度的液晶层而改变为正好相差90度的线性偏光,配合另一片基板上所配置仅能使与上述入射端的偏光板,偏光轴方向相差90度的线性偏光通过的偏光板,由光源发出的光经过LCD则呈现出白状态。相对地,对电极问施加电压时,液晶的扭转配向是完全解除,液晶分子是朝向基板平面的法线方向,由光源端入射液晶层的线性偏光,不会在经过液晶层时改变偏光方向而到达另一片基板上的上偏光板,因而其线性偏光的偏光轴与出光端的上偏光板不一致,故无法透过出光端的偏光板。因而,呈现出黑状态。而中间的灰阶状态是对该液晶施加令液晶层的扭转配向不完全消除的电压,而将入射液晶层的线性偏光中的一部分线性偏光变成偏光轴逆转90度的线性偏光而通过出光端的上偏光板,因而呈现出可调整的光量。
另外,已知亦有使用垂直配向(Vertically Aligned)型液晶(本文中以后称VA液晶)的LCD。关于此VA液晶,液晶本身是带有如负介电异方性,未施加电压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是由垂直配向膜朝向垂直方向(基板平面的法线方向)。使用此VA液晶的LCD是于一对基板上设置偏光轴彼此相差90度的偏光板。于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由配置于光源端基板的偏光板入射液晶层的线性偏光,由于液晶是垂直配向,不会于液晶层中产生双折射(birefringence),因而是维持该偏光状态至到达位于显示面基板的偏光板,而因无法透过此显示面基板上的偏光板,是呈现出黑状态。于电极间施加电压,则VA液晶的分子长轴是朝向基板平面方向倾倒。由于VA液晶是具有负光学异方性(refringenceanisotropy),液晶分子的短轴方向会变成朝向基板平面的法线方向,由光源端入射液晶层的线性偏光是受到此液晶层双折射,线性偏光进入液晶层后会变成椭圆偏光、或甚至圆偏光、以及椭圆线性混合偏光(两种偏光皆具有与入射线性偏光相差90度的偏光轴)。因此,若所入射的线性偏光,全部变成经由液晶层的双折射而逆转90度的线性偏光,光线是可透过显示面基板上的偏光板,而呈现白(最大亮度)状态。双折射量是取决于液晶分子的倾倒方向。因此,入射的线性偏光,是根据双折射量,变成相同偏光轴的椭圆偏光、圆偏光、或是偏光轴相差90度的椭圆偏光,而出光端偏光板的透光率是根据此偏光状态而定,俾能呈现出中间灰阶状态。
如上所述的TN型LCD是可控制其液晶分子长轴方向由相对于基板平面方向预倾(pre-tilt)的角度站立至某角度,如图1A所示,TNLCD由图中右上方观察时,对观察者而言液晶分子的倾斜与由左上方观察时的倾斜是有极大差异。因此,TN液晶的视角依存性相当大,容易造成色度或显示反转等。亦即,已知于正常显示时,其可观察的视角是非常狭窄。
因此,为扩大视角,有例如日本专利特开平第7-311383号公报等所揭示的液晶配向的方向,或换言的,将配向控制部形成于单一像素内,并在单一像素区域内分割液晶分子长轴方向(液晶direct)的方位。
另一方面,VA液晶是如图1B所示,初期配向是朝向基板100的法线方向,无论由图的右上方向观察,或由图的左上方向观察,对该方向而言液晶分子的倾斜的角度差很小。因此,与上述TN液晶比较起来,原理上其视角依存性较低。亦即,具有广视角的特征。然而,VA液晶于施加电压时,由于无法完全决定液晶分子由垂直方向倒下的方位(配向向量,vector),会造成单一像素区域内配向方位不同区域的边界(奇异区域,disclination)无法一定的问题。对像素而言,或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此奇异区域的位置若是改变,则会产生表面粗糙的显示,而导致降低显示品质。
于是,对VA液晶而言,于上述专利文献中亦提供于单一像素内设置配向控制部,借此达成以此配向分割部固定奇异区域、更扩大视角、及提升显示品质的目的。
藉由上述配向控制部控制液晶分子初期配向的方向,不仅防止奇异区域于非特定位置产生,并能达成扩大视角的目的,惟仍有更提升显示品质及提升反应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现优异的配向控制部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1态样中,液晶显示装置是以具有第1电极的第1基板与具有第2电极的第2基板各自的电极形成面夹液晶层于其间而对向配置,各像素区域为多边形且具备用以控制液晶的配向方位的配向控制部;藉由前述配向控制部而将像素区域分割成多数配向区域、且于该多数配向区域中其端部与各像素区域的端部一致的配向区域中,在前述像素区域的前述端部还设有附加配向控制部。
本发明的其它态样中,前述附加配向控制部中至少其中之一是形成于构成前述配向区域的前述像素区域的前述端部的大致中央处。
此附加配向控制部是可设置于各像素区域的边缘中最长边的大致中央处。此附加配向控制部是可由各像素区域的边向像素区域的内侧突出而设置。
本发明的另一态样中,前述像素区域为长方形,而前述配向控制部具有相对于前述像素区域的长边方向平行延伸的直线部分、及由此直线部两端往前述像素区域的角落方向或侧边方向延伸的V字部分,而前述附加配向控制部是设置于前述像素区域的长边端。
附加配向控制部可藉由将对应于各像素区域形状的形状的电极的一部分切成缺口而构成。缺口的形状是可为例如:三角形或梯形。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为具有第1电极的第1基板与具有第2电极的第2基板各自的电极形成面夹液晶层于其间而对向配置、且于显示部具有矩阵状配置的像素的液晶显示装置,各像素中,各设有将1个像素区域内分割成具有优先配位方向相异的多数配向区域,前述第1电极个别形成相对于各前述像素的多边形图案,且该第1电极的边缘是具有作为前述配向控制部的一部份的功能,于前述第1电极至少于长边方向的边缘附近,相对于由前述配向控制部所分割的特定配向区域,形成有用以安定其中央附近的配向的附加配向控制部。
除了将各像素区域分割为多数配向区域的配向控制部以外,另可藉由附加配向控制部,以抑制线状奇异区域于非特定位置发生,而达到提升显示品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A、1B表示液晶分子的配向状态与视角间的关是。
图2为本发明实施形态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剖面图;
图3A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其中一个像素的平面构造;
图3B表示图3A中沿着A-A线的第1基板侧的剖面构造;
图4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其中一个像素的平面构造;
图5表示本发明又另一实施形态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其中一个像素的平面构造;
图6表示本发明又另一实施形态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其中一个像素的平面构造。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第1基板110主动层
112栅极绝缘层114栅极电极
116层间绝缘层118s源电极
118d漏级电极120平坦化绝缘层
130反射层200第1电极
260配向膜300第2基板
320第2电极330遮光层
400液晶层410液晶分子长轴方向
500配向控制部
510、512配向控制部(突起部)
514突起部530配向控制部(无电极部)
540、570直线部分
550、552、580、582V字部分
560、572附加配向控制部
600、602、604、606像素610、612反射区域
620、622穿透区域630长边配向区域
640下边配向区域650上边配向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图1是显示本发明实施形态LCD的概略剖面构成。图1是显示所谓半穿透型LCD的穿透区域的概略剖面,半穿透型LCD是于一个像素中具有使光源光穿透而进行显示的穿透区域、以及使外部光反射而进行显示的反射区域。
图2所显示的LCD是于两片透明(例如:玻璃基板等)的第1基板100及第2基板300间封入液晶层400而形成,各基板100、300的面向液晶层400的面上是各自形成有由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或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等透明导电金属材料所构成的第1电极200与第2电极320。此外,使光源光穿透而进行显示的穿透型LCD亦以与图2相同的剖面构造构成。
液晶层400是采用带有负介电异方性的垂直配向型液晶,而且在单一像素区域内,分别于第2基板300侧及第1基板100侧,各设有用以将像素区域分割成多数的配向区域的配向控制部500(配向分割部)。此配向控制部500在第1基板100侧是于第1电极200的间隙形成无电极部530。并且,于基板全面地形成覆盖此无电极部530与第1电极200的以聚醯亚胺(polyimide)等材料所构成的配向膜260。
第2基板300侧的第2电极320上是形成朝向液晶层400突出的突起部514。并且,全面地形成与第1基板100侧相同的配向膜260以覆盖此突起部514与第2电极320。无论第1基板、第2基板侧的配向膜260皆是垂直配向膜,且可采用无摩擦方式(rubbing-less type)。
如上所述的结构中,在第1电极200与第2电极320间完全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第2基板300侧的配向控制部510是以对着由剖面形状为三角形的突起部514的斜面而形成的配向膜260的斜面成垂直的方向来配向液晶分子长轴方向(LC directer)410。
第1电极200与第2电极320间开始施加电压后,第2基板300侧的配向控制部510附近,预先由于配向控制而倾斜的液晶分子长轴方向会由基板平面的法线方向朝其倾斜方向更加倾斜。因此,配向控制部510是藉由突起部514的作用,将以此配向控制部510为境界将液晶配向方位分割成至少彼此朝向不同的配向方位的多数区域(domain)。
而且,形成于第1基板端的第1电极200间隙的无电极部530,其开始施加电压时(施加的电场较弱时)的电力线是如图中的虚线所示。液晶分子长轴方向是朝与此电力线直交方向倾斜,换言的,液晶分子短轴方向则朝与此电力线一致的方向倾斜。此无电极部530的初期配向虽大致垂直于第1基板100,由于电力线倾斜的关是,是可控制液晶的配向方位。以此无电极部530作为境界,将液晶配向方位分割成彼此朝向不同的方向。
图3A是关于本实施形态的半穿透型LCD的平面构造说明图,显示设于第1基板100侧的第1电极200与设于第2基板300侧的配向控制部510的配置关是。此外,图3B是显示沿着图3A的A-A线的一个像素600的第1基板侧的概略剖面构成。
如第3A、3B图所示的LCD为所谓主动矩阵(Active Matrix)型LCD,显示区域中呈矩阵状配置的多数像素是各自设有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TFT)等开关(switch)组件,此开关组件(以下称TFT)中,于每个像素个别形成图案的第1电极(像素电极)200是电性相连接。而且,此第1电极200是如后所述形成具有部分缺口的长方形(矩形)图案。
此主动矩阵型LCD的各像素600是形成于各像素个别的第1电极200、以及与此第1电极200共夹液晶层400且对向设置的各像素共通的第2电极(共通电极)320于所重叠的区域。因此,各像素600是大致形成与此第1电极的形状相似的长方形。此外,于第2基板300侧形成用以防止相邻像素间漏光而由遮光材料所构成的遮光层(BlackMatrix,BM)330,此遮光层300是以如图3A中点破折线(—.—)所示的开口部,规范各像素区域的外缘。于全彩显示面板中,此像素区域600是各自显示所对应的红、绿、蓝、或甚至依状况而异为白色中的一种颜色。各像素区域600是设有使外光(观察侧的光)反射而进行显示的反射区域610和使面板后方所配置的光穿透而进行显示的穿透区域620。
上述TFT是形成于如由玻璃所构成的第1基板100上,此TFT的主动层(Active Layer)110是使用形成为岛状且以雷射退火(Laser anneal)等方式获得的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 silicon,LTPS)等结晶性硅层、或是非晶硅层(amorphous silicon)。形成覆盖此主动层110并以如SiO2/SiN的双层结构所构成的栅极绝缘层112,于栅极绝缘层112的上方对应于TFT主动层110的信道形成区域处形成采用Cr等高熔点金属材料的栅极电极114(且,图3A的例中,设于各像素的TFT是采用防止泄漏电流具高功效的双栅极构造(将两个相对于TFT的源极漏级极间的载体通路的信道区域串联而连接的构造)。于基板全面地形成覆盖栅极电极114且以SiO2/SiN的多层结构所构成的层间绝缘层116,于对应于TFT主动层110的源极漏级极区域形成贯通此层间绝缘层116与栅极绝缘层112的接触孔,并于主动层110的源极区域和漏级极区域各自以Al等形成连接的源电极118s和漏级电极118d。而且,漏级电极118d是连接至位于矩阵状配置的像素内将数据信号供给至相对于行(column)方向排列的像素的资料线(data line),于此例中,资料线是兼作漏级电极118d的用途。此外,上述栅极电极114是电性连接至位于矩阵状配置的像素内用以选择列(row)方向排列的像素的选择线,于此例中,选择线是兼作栅极电极114的用途。于基板全面地形成覆盖源电极118s、漏级电极118d且以有机绝缘树脂或无机绝缘树脂所构成的平坦化绝缘层120,于此平坦化绝缘层120对应于各像素的反射区域610的区域,选择性地于如Al等具优良反射性的反射层130形成图案。形成覆盖此反射层130且每个像素图案以ITO等构成的第1电极200。于基板全面地形成覆盖第1电极200且以如图2所说明的聚醯亚胺等所构成的配向膜260。而且,于源电极118s所对应区域的平坦化绝缘层120形成接触孔,上述第1电极200是连接至源电极118s,并藉由此源电极118s连接至TFT主动层的源极区域。此外,如图3B所示的例中,虽反射区域610生成于平坦化绝缘层120和第1电极200之间,惟形成于第1电极200和配向膜260之间亦可。
构成于具有上述剖面结构的第1基板200侧与对向配置的第2基板300之间的各像素区域600,其尺寸可采用短边(如水平扫描方向)与长边(如垂直扫描方向)的比为3至2∶1,具体而言,水平扫描方向(H方向)的尺寸a约为46μm,垂直扫描方向(V方向)的尺寸b(=b1+b2)约为124μm,此例的比则为2.7∶1。此外,反射区域610与穿透区域620纵边(V方向)的长度比,依所要求的反射性能而定,约为1∶2至3。例如:反射区域610的V方向长度为b1,穿透区域620的V方向长度为b2,b1和b2约为37μm与87μm,则长度比为1∶2.35。
如图3A所示的例中,配向控制部510是仅设置于穿透区域620。其原因是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度比穿透区域薄,因而很难再配置具有突起的配向控制部510。而且,反射区域液晶层厚度较薄是为了使两个区域液晶产生的位向差能一致,而调整通过液晶层的光径长度。亦即,反射区域由于光是经入射、反射通过液晶层2次,因此使液晶层的厚度降低以平衡光径长度。然而,配向控制部亦可设置于反射区域610。
配向控制部510是平行于像素600的长边,包含沿着像素600大致中央处设置的直线部分540、与连接直线部分540两端并各自朝穿透区域620的角落部位延伸的两个V字部分550、552。V字的双臂所夹的角Θ,依像素600的长宽比而异,此例约为90度。藉由此配向控制部510的配向分割机能,以配向控制部510为界,将像素600(特别是,穿透区域620)分割成四个优先配位方向不同的区域。亦即,以第1电极(像素电极)200的左右长边与配向控制部直线部分540与V字部分550、552所围成的两个配向区域630,两配向区域630是于左右夹住配向控制部510;以第1电极200的下边(短边)与与V字部分550所围成的配向区域640、以上边(短边)和反射区域610与穿透区域620的边界及左右的V字部分552所围成的配向区域650。以下,配向区域630是以左右的长边配向区域表示,配向区域640是以下边配向区域表示,配向区域650是以上边配向区域表示。其中,如上所述,长边配向区域630是以第1电极200的长边、对应的配向控制部510的上下V字部分550与552的左右其中一方、及配向控制部510的直线部分540作为各自的边缘而整体形成约为梯形。
因长边配向区域630的中央附近是呈垂直扫描方向的细长形,与配向控制部510、550有一段距离,且因上下V字部分550、552所控制的配向方位彼此不同,中央附近的配向较不安定,中央附近的非特定位置容易发生奇异区域。于本实施形态中,由于第1电极200的长边部,更增加配向控制机能,抑制长边配向区域630垂直扫描方向的中央区域于非特定位置发生奇异区域。亦即,长边配向区域630的边缘中,以第1电极200的长边所构成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处,是设有附加配向控制部560。此附加配向控制部560与上述第2电极侧的配向控制部510不同,完全不会分割该区域的像素600的配向。但是,对于长边配向区域630中央附近的液晶配向方位不安定的部分,则可使其配向方位安定。虽不如配向控制部510的直线部分540一般左右明确地分割液晶的优先配向方位,惟以下述方式,于与V字部分550、552大致相同的方向,设置发挥配向控制机能的电极边缘,亦防止配向的紊乱。
如图3A所示,附加配向控制部560可为形成于第1电极200的三角形缺口的构成。此三角形可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高度亦即缺口深度为3μm。如上所述,当配向控制部510的V字部分550、552的夹角Θ设为90度时,
由于此缺口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一边可大致平行于V字的双臂之一,而可集合其间所夹区域的液晶配向,可有效抑制明显的线状奇异区域的发生以及抑制此线于非特定位置发生。当然,缺口的切入边无法与上述配向控制部510的V字部分550、552完全平行,越接***行则发挥的效果越高。而且,即使效果变低,设置与形状无关的缺口亦可防止线状奇异区域于非特定位置发生。如此,第1电极200的长边之一形成缺口,是与无电极部530的原理相同,此部分可产生些微倾斜的初期配向而抑制线状奇异区域于非特定位置发生。其中,缺口量(切入的深度)若为5μm虽亦有效果,这种情况下,电极面积会减少而降低开口率(穿透率),因此缺口深度较期望是虽小但具效果的3μm。而且,如图3A所示,实际上因第1电极200的边是覆盖有遮光层330,缺口深度3μm时对开口率的影响变微小。而且,于此第1电极200设置作为缺口的附加配向控制部560时,并非于第1电极200图案化之后以追加的步骤形成,而是于第1电极200图案化时同时形成。
而且,附加配向控制部亦可采用代替第1电极的缺口而于第2电极320上形成突起的构成。突起是可与分割像素的配向控制部510的突起部514相同的方式形成。此外,相反地,虽须要追加的步骤,亦可于第1电极200的长边部分形成突起。
图4是显示像素(第1电极200)的其它形状。于图4中,像素602即第1电极200的形状与图3A所示的第1电极200相比,具有较小长宽比2至1.5∶1,较为粗短,亦即较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于半穿透型LCD为例,于各像素设有与第3A、3B图的LCD相同的反射区域612及穿透区域622。长方形的短边(H方向长度)a约为65.5μm,长边(V方向长度)b(=b1+b2)约为117(=31+86)μm,此例的长宽比为1.79∶1。分割像素602的配向区域的配向控制部512是包含直线部分570与V字部分580、582,V字的夹角θ是大于90度,例如120度。附加配向控制部560是设置于穿透区域622长边的中央附近,其形状为顶角约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此三角形的边是大致平行于V字部分的双臂580、582。
关于图3A与图4所示的像素600、602,虽用来分割配向区域的配向控制部510、512是设置于穿透区域620、622,亦可设置于反射区域610、612。而且,无论第1电极200侧的显示区域全部具有反射机能的反射型LCD、或全部具有穿透机能的穿透型LCD,第1电极200皆可采用上述图3A、3B与图4所示的形状,藉配置此构成中仅形成于穿透区域的配向控制部510,将第1电极200的全部区域分割成多数配向区域。例如,可延长图3A等的直线部540。而且,为使沿着此直线部540形成的长边配向区域的配向安定,以上述方式于第1电极200的长边的中央附近设置附加配向控制部560,亦可获得相同效果。而且,在反射型LCD的情形,可例如以Al等反射性导电材料形成第1电极200,或由图2所示的透明导电材料所构成的第1电极200的下层设置反射层。
图5及6显示像素的其它形状。图5的像素604(第1电极200)中,除附加配向控制部的形状以外,是与图3A的像素600(第1电极200)相等。图5的例中,附加配向控制部570为梯形,其高度与三角形缺口相同,可为3μm或5μm。另外,长度(下底的长度)是如37μm。为使梯形的斜边具有与配向控制部510的V字部分相同的角度,上底的长度是设定为比下底短。
于图6中,像素606(第1电极200)中附加配向控制部的形状以外部份的形状是与图4的像素602(第1电极200)相等。不同之处在于,附加配向控制部572为梯形,此梯形的高度是与三角形的缺口状况相同,可为3μm或5μm。另外,长度(下底的长度)为27μm。此外,于图6的情况,梯形的斜边较佳是平行于相对的配向控制部的V字双臂的延伸方向。有此形状的梯形,亦可防止奇异区域的发生。梯形的状况,其优点在于梯形的上底略平行于配向控制部的直线部分,其间液晶的配向较容易集合。但另一方面,由于电极面积大量减少,开口率是变差。须考虑所要求的开口率与实际生成奇异区域的程度,以决定是否使用三角形,或梯形,或其高度等尺寸的设定。
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形态中,是增加分割像素区域的配向控制部,将附加配向控制部配置于所分割区域边缘中与原像素区域的边相邻的边缘的最长部分大约中央处。此部分是由于距离各像素边界所形成的配向控制部(无电极部)及分割单一像素区域成多数配向区域的配向控制部(突起)最远,不易藉由这些配向控制部集合配向方位,因此较不安定。各实施形态皆是于此部分设置配向控制部,以期能使配向安定而提升画质。此外,除提升画质外,此附加配向控制部的存在,因可规范于长边配向区域的中央附近的配向方位,亦可提升该长边配向区域相关的液晶应答性。
另外,上述各实施形态中虽仅显示附加配向控制部设置于长边区域630,但是必要时亦可设置于下边区域640与上边区域650。

Claims (20)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是以具有第1电极的第1基板与具有第2电极的第2基板各自的电极形成面夹液晶层于其间而对向配置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像素区域为多边形,且具有用以控制液晶的配向方位的配向控制部,藉由该配向控制部而分割成多数个配向区域;
该多数配向区域中,其端部与各像素区域的端部一致的配向区域中的该像素区域的该端部上设有附加配向控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的该附加配向控制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形成于构成该配向区域的该像素区域的该端部的大致中央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该各像素区域为长方形;
该配向控制部具有相对于该像素区域的长边方向平行延伸的直线部分、及由此直线部分两端往该像素区域的角落方向或侧边方向延伸的V字部分;
该附加配向控制部设置于该像素区域的长边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该第1电极为对应于该各像素区域长方形形状,且于各像素区域具有个别的图案;
该配向控制部具有设置于该第2电极侧的配向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该第1电极为对应于该各像素区域长方形形状,且于各像素区域具有个别的图案;
该附加配向控制部是以于该第1电极的边缘形成缺口图案方式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附加配向控制部的缺口图案为三角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附加配向控制部的缺口图案为梯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附加配向控制部形成于经分割区域的边缘中相邻于各像素区域边界的边缘中的最长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附加配向控制部具有由该像素区域的长边端往该像素区域的内侧突出的三角形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三角形的斜边平行于该配向控制部的一个延伸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附加配向控制部具有由该像素区域的长边端往该像素区域的内侧突出的梯形的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梯形的斜边平行于该配向控制部的一部分的延伸方向。
1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是以具有第1电极的第1基板与具有第2电极的第2基板各自的电极形成面夹液晶层于其间而对向配置、且于显示部具有矩阵状配置的像素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像素中设有配向控制部,用以分割每一像素区域内与优先配位方向相异的多数配向区域;
该第1电极个别形成相对于各前述像素的多边形图案,且该第1电极的边缘具有作为该配向控制部的一部份的功能;
于该第1电极至少于长边方向的边缘附近,相对于该配向控制部所分割的特定配向区域,形成有用以安定其中央附近的配向的附加配向控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附加配向控制部具有由该第1电极的长边方向的边缘往该像素区域的内侧突出的三角形的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附加配向控制部是以该第1电极的缺口图案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三角形的斜边平行于该配向控制部的一部分的延伸方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附加配向控制部具有由该第1电极的长边方向的边缘往该像素区域的内侧突出的梯形的形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附加配向控制部是以该第1电极的缺口图案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梯形的斜边平行于该配向控制部的一部分的延伸方向。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第1电极电性连接至设于每个像素的开关组件。
CNB2005101243798A 2004-11-30 2005-11-29 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054129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45222 2004-11-30
JP2004345222 2004-11-30
JP2005337876 2005-11-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2823A true CN1782823A (zh) 2006-06-07
CN100541296C CN100541296C (zh) 2009-09-16

Family

ID=36773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243798A Active CN100541296C (zh) 2004-11-30 2005-11-29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41296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02042A (zh) * 2011-11-02 2012-04-0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8576364B2 (en) 2007-12-21 2013-11-05 Au Optronics Corp. Method for forming multiple alignment films on a substrate and pixel structure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5116643A (zh) * 2015-09-28 2015-1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透镜、3d显示装置及液晶透镜的制造方法
CN106154683A (zh) * 2016-08-31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棱镜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596062A (zh) * 2017-10-02 2019-04-09 源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感测装置及结构光投射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76364B2 (en) 2007-12-21 2013-11-05 Au Optronics Corp. Method for forming multiple alignment films on a substrate and pixel structure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2402042A (zh) * 2011-11-02 2012-04-0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116643A (zh) * 2015-09-28 2015-1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透镜、3d显示装置及液晶透镜的制造方法
CN106154683A (zh) * 2016-08-31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棱镜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596062A (zh) * 2017-10-02 2019-04-09 源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感测装置及结构光投射器
US10731976B2 (en) 2017-10-02 2020-08-04 Liqxtal Technology Inc. Optical sensing device and structured light projector
CN109596062B (zh) * 2017-10-02 2020-12-01 源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感测装置及结构光投射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41296C (zh) 2009-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2547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54008C (zh) 液晶层内双重畴的形成方法、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50355472A1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of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975518A (zh) 具有可调视角的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896845A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US8149345B2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3186038A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基板
CN1661421A (zh) 视角控制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液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
CN1881013A (zh)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530695A (zh) 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966496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573428A (zh) 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904683A (zh) 显示装置及方法
JP2012163948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573429A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2073169A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704831A (zh) 具有盘状电极的面内切换液晶显示装置
CN1755461A (zh) 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
CN100541296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607424A (zh) 面内切换型液晶显示装置
CN1573490B (zh) 液晶显示器
US7639313B2 (en) Array substrate with switching device and storage electrode part formed of a common line and blocking common electrode on the same plane and having an oblique side parallel with transmission axis of polarizing plate
TW200422691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
CN1621926A (zh) 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
CN100573889C (zh) 有源元件阵列基板的像素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