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02038A - 变焦透镜和带有该变焦透镜的相机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和带有该变焦透镜的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02038A
CN1402038A CN02147038A CN02147038A CN1402038A CN 1402038 A CN1402038 A CN 1402038A CN 02147038 A CN02147038 A CN 02147038A CN 02147038 A CN02147038 A CN 02147038A CN 1402038 A CN1402038 A CN 14020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unit
dolly
zoom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47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村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1665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35777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1758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36555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02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20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0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变焦透镜,包括第一至第四透镜单元。其中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变焦:移动所述透镜单元使得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并使得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如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的焦距分别是f1和f4,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和整个***在远摄端的焦距分别是fw和ft,满足如下条件:0.2<f1/ft<0.5,-0.2<f4/ft<-0.05以及3.7<ft/fw<6.0。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和带有该变焦透镜的相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透镜以及采用该变焦透镜的相机,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高光学性能、特别适用于在透镜光闸相机等中具有较短后焦点的相机的变焦透镜,以及涉及采用该变焦透镜的相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光学设备例如光闸相机、摄象机和数码相机的小型化,越来越需要具有高的可变放大光焦度和较短整个长度的更小型变焦透镜,以作为照相镜头用于这种光学设备中。
作为照相镜头小型化的方法,通常使用置于最前位置的所谓的正性前导(lead)型变焦透镜,它具有正性折射光焦度的透镜单元。这种类型的变焦透镜其显著的特征是可以减少后焦点,特别有效的是用于不需要空间的透镜光闸相机等中,例如在单透镜反射相机中,用于代替在透镜***后面的急回反射镜(quick return mirror)。
作为短后焦点的正性前导变焦透镜,正/负双单元变焦透镜是已知的,它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单元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单元形成,其中移动两个透镜单元以改变放大光焦度。该变焦透镜的机械结构是简单的,但是缺点在于:如果提高可变放大光焦度,色差的改变就变大,难以校正放大光焦度变化导致的影像平面位移,原因在于只存在两个透镜单元,并且透镜设计的自由度很小。因此,在正/负双单元变焦透镜中,在用于获得尺寸降低以及光学性能改善的设计中,可变放大光焦度比例被限制于约3-3.5。
因此,为了获得可变放大光焦度比约为4-5的变焦透镜,必须利用具有三个单元或更多单元的透镜结构,即带有至少一个附加透镜单元的基本的正/负双单元变焦透镜。
由分别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正折射光焦度和负折射光焦度的三个透镜单元形成的三单元变焦透镜已经被提议用作变焦透镜,它与传统的变焦透镜相比,具有更短的后焦点,并适用于以高比例来改变放大光焦度。
也提出了给三单元变焦透镜增加一个具有较低折射光焦度的透镜单元,来形成各种四单元变焦透镜。
本发明的受让人在JP06-214157A、JP06-214158A、JP06-222267A、JP06-250087A以及JP06-250088A(以上五个公开对应于US5815320)、和JP06-294932A(对应于US5831772)中提出了三单元变焦透镜和四单元变焦透镜。在这些公开中披露的每一种变焦透镜是四单元变焦透镜,从物体侧开始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正或负折射光焦度、正折射光焦度以及负折射光焦度,或者是三单元变焦透镜,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正折射光焦度以及负折射光焦度。
其他四单元变焦透镜从物体侧开始具有:正折射光焦度、负折射光焦度、正折射光焦度以及负折射光焦度,这已经在JP2579215(对应于US5004329)、JP10-301027A和US4822152、US5272566、US5172273和US5170292中公开。
例如提高透镜单元折射光焦度的方法以及提高每个放大光焦度变化透镜单元的移动程度的方法是已知的用作提高变焦透镜的可变变焦比例同时降低变焦透镜的尺寸的方法。
但是如果简单的使用提高透镜单元折射光焦度的方法以及提高每个放大光焦度变化透镜单元的移动程度的方法,伴随着放大光焦度变化而产生的色差变化就被提高,因此在整个可变放大光焦度范围内难以获得改善的光学性能。
发明概述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变焦透镜,它能够按照需要来改变放大光焦度,同时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变焦透镜,它具有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第三透镜单元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单元,第一至第四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如上顺序设置。在这种变焦透镜中,通过移动透镜单元而进行变焦,从而在远摄端处的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空间大于在广角端处的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空间,并且在远摄端处的第三透镜单元和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空间小于在广角端处的第三透镜单元和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空间。构成上述变焦透镜的各透镜单元的光焦度和位移、每个透镜单元的透镜结构、透镜形状、透镜材料等,根据不同的角度来确定,如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如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所示。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
图2A、2B、2C和2D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象差;
图3A、3B、3C和3D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4是根据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
图5A、5B、5C和5D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象差;
图6A、6B、6C和6D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7是根据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
图8A、8B、8C和8D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象差;
图9A、9B、9C和9D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10是根据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
图11A、11B、11C和11D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象差;
图12A、12B、12C和12D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13是根据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
图14A、14B、14C和14D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象差;
图15A、15B、15C和15D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16是根据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
图17A、17B、17C和17D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象差;
图18A、18B、18C和18D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19是根据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
图20A、20B、20C和20D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象差;
图21A、21B、21C和21D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22是根据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
图23A、23B、23C和23D是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象差;
图24A、24B、24C和24D是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25是根据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
图26A、26B、26C和26D是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象差;
图27A、27B、27C和27D是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28是根据实施例10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
图29A、29B、29C和29D是实施例10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象差;
图30A、30B、30C和30D是实施例10的变焦透镜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31是根据实施例11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
图32A、32B、32C和32D是实施例11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的象差;
图33A、33B、33C和33D是实施例11的变焦透镜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34是本发明相机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优选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1)
图1是根据以下描述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图2A-2D以及图3A-3D分别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和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4是根据以下描述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图5A-5D以及图6A-6D分别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和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7是根据以下描述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图8A-8D以及图9A-9D分别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和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10是根据以下描述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图11A-11D以及图12A-12D分别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和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13是根据以下描述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图14A-14D以及图15A-15D分别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和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16是根据以下描述的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图17A-17D以及图18A-18D分别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处和在远摄端处的象差。
图1、4、7、10、13和16中的每个透镜截面视图表示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光焦度=焦距的倒数)的第一透镜单元L1、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单元L2、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单元L3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单元L4。箭头表示透镜单元分别从光焦侧移动至远摄侧以改变放大光焦度的方向。而且,SP表示孔径光阑,IP表示影像平面。
通过移动透镜单元来改变放大光焦度,从而在远摄端处的第一透镜单元L1和第二透镜单元之间的轴向空气间隔比在广角端处的大,并且在远摄端处的第三透镜单元L3和第四透镜单元L4之间的轴向空气间隔比在广角端处的小。
在对应于实施例1、2、4和5的附图1、4、10和13所示的变焦透镜中,在远摄端处的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之间的轴向空气间隔比在广角端处的大,而对应于实施例3的附图7所示的变焦透镜中,该轴向空气间隔在远摄端处的比在广角端处的大。在对应于实施例6的图16中所示的变焦透镜中,相对应的轴向空气间隔没有改变。对应于实施例1-5的变焦透镜是四单元变焦透镜,其中在放大光焦度变化时,四个透镜单元彼此独立的移动。
相反,在对应于实施例6的图16中所示的变焦透镜中,在光焦度变化时,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彼此成整体移动。因此,就变焦类型而言,该变焦透镜可以被按照三单元变焦透镜来处理。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所得到的折射光焦度是正性的。
在该实施方案中,第三透镜单元L3被移动,以在上述变焦结构中进行聚焦。
利用第三透镜单元进行聚焦的方法适用于降低聚焦单元的尺寸和重量。
可以比较容易的提高第三透镜单元L3的折射光焦度。因此在近距离聚焦物体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第三透镜单元L3向前移动的距离。
第一透镜单元L1由在物体侧具有凹面的负凹凸透镜11以及正性双凸透镜12构成,透镜11和12从物体侧按照如上顺序设置。
如果以这种方式形成第一透镜单元L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单元L1导致的球差就可以被适当的校正。特别是在远摄端的球差可以被校正,在广角端的畸变也可以被适当的校正。
第二透镜单元L2由负双凸透镜21和正透镜22构成,它们从物体侧以上述顺序设置,由此使得在远摄端的球差被适当校正。而且,随着可变放大光焦度的提高而变差的色差被因此有效的校正。
形成为聚焦单元的第三透镜单元L3具有在物体侧有凹面的负凹凸透镜31,以及在影像侧具有凹面的负凹凸透镜32,透镜31和32从物体侧按照上述顺序设置。在如此构成的透镜单元中,随着可变放大光焦度比例提高而变大的球差在远摄端被适当校正,由此确保了在整个可变放大光焦度范围内的良好的光学性能。
在第三透镜单元L3中,也设置非球面,从而正折射光焦度从透镜中央向透镜的边缘部分降低。
为了校正由第三透镜单元L3的正折射光焦度导致的球差,形成非球面以提供从透镜中央向透镜的边缘部分降低的正折射光焦度。结果,单独由第三透镜单元导致的球差被减少了一些,由此在整个可变放大光焦度范围内获得了良好的球差。
第四透镜单元L4由正透镜41和负透镜42构成,负透镜42从物体侧按照上述顺序设置。
由于第四透镜单元L4的负折射光焦度比较强,因此它分成两个通过采用两个负透镜而制造的透镜,由此限制了各种象差。而且,正透镜放置在物体侧的最外位置,以提高近轴光线,从而特别是在远摄端的球差被有效校正。因此这种设置是优选的。而且负透镜被放置在正透镜的影像平面侧,以确保在影像平面侧最外位置的透镜被降低透镜直径。后焦点也被降低,由此减少了整个光学元件长度。因此这种设置是优选的。
如果第一透镜单元L1和第四透镜单元L4的焦距分别是f1和f4;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以及在远摄端的焦距分别是fw和ft;在第三透镜单元L3的物体侧最外位置的负透镜的材料Abbe数值是υ3n;在第三透镜单元L3的靠近物体侧最外位置的正凹凸透镜的材料Abbe数值是υ3p;那么满足如下的条件:
0.2<f1/ft<0.5          (a1)
-0.2<|f4/ft|<-0.05     (a2)
3.7<f1/fw<6.0          (a3)
20<υ3-υ3n<50         (a4)
在第二透镜单元L2中,如果负透镜21在物体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以及在影像侧的透镜表面曲率半径分别是R21n1和R21n2,并且如果正透镜22在物体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以及在影像平面侧的透镜表面曲率半径分别是R22n1和R22n2,满足如下条件:
-1<(R21n1+R21n2)/(R21n1-R21n2)<1       (a5)
0.5<(R22p1-R22p2)/(R22p1+R22p2)<8      (a6)
如果第二透镜单元中负透镜21和正透镜22的材料的Abbe数值分别是υ21n和υ22p,满足以下条件:
20<υ21n-υ22p<40                      (a7)
如果在第三透镜单元L2中在物体侧最外位置的负凹凸透镜31在物体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以及该透镜在影像平面侧的透镜表面曲率半径分别是R31n1和R31n2,满足如下条件:
-1<(R31n1-R31n2)/(R31n1+R31n2)<0       (a8)
如果在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之间设置孔径光阑SP,并且如果孔径光阑SP和第三透镜单元L3之间的在远摄端的轴向空气间隔是Lp,满足如下条件:
0.02<Lpa/ft<0.1             (a9)
如果第二透镜单元L2的焦距是f2,满足如下条件:
0<|ft/f2|<0.5               (a10)
以下描述上述条件公式所表示的技术含义。
限定在远摄端侧的第一透镜单元L1的焦距和整个***的焦距的比值的条件公式(a1)主要是减少了透镜***的尺寸并提高透镜***的性能。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a1)的下限值,第一透镜单元L1的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大,尤其是难以校正在远摄端侧的球差。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值,第一透镜单元L1的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小,加在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最后的透镜单元上的放大光焦度变化的负担被提高,从而难以获得足够高的可变放大光焦度。透镜***的整个长度以增大。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
优选的,为了实现尺寸的缩小和性能的改善,希望将条件公式(a1)的下限值设定为0.3,而将上限设定为0.4。
限定在远摄端侧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最后透镜单元(第四透镜单元L4)的焦距和整个***的焦距的比值的条件公式(a2)主要是减少了透镜***的尺寸并提高透镜***的性能。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a2)的下限值,最后透镜单元的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小,在放大光焦度改变的时候最后透镜单元的移动量增大,导致在远摄侧的光学长度的增加。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值,最后透镜单元的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大,尤其是难以校正在广角端的畸变。而且影像平面特征变差。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
优选的,为了实现尺寸的缩小和性能的改善,希望将条件公式(a2)的下限值设定为-0.16,而将上限设定为-0.1。
条件公式(a3)对在远摄端侧的整个***的焦距和以及在广角端的整个***的焦距的比值进行了限定,以设定适当的可变放大光焦度比例。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a3)的下限值,难以获得高的可变放大光焦度,这是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值,可变放大光焦度过高,难以获得高的光学性能。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
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a3)的上限设定为5.0。
条件公式(a4)限定了在聚焦单元即第三透镜单元中负透镜和正透镜的材料之间的Abbe数值的差,主要是校正色差。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a4)的下限值,导致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单元引起的纵向色差的校正不足,并且尤其是在广角端的纵向色差倾向于“不足”。难以适当的校正该象差。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值,导致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单元引起的纵向色差的校正过度,并且尤其是在远距照相透镜端的纵向色差倾向于“过度”。难以适当的校正该象差。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a4)的下限设定为30,将上限设定为35。
条件公式(a5)用来对第二透镜单元L2中的负透镜21进行更适当的几何设定。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a5)的下限值,负透镜21物体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被较为过度降低,导致尤其是在远摄端的球差的校正过度。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值,负透镜21影像平面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被较为过度降低,尤其是难以校正在广角端畸变。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a5)的下限设定为-0.7,将上限设定为0.3。
条件公式(a6)用来对第二透镜单元L2中的正透镜22进行更适当的几何设定。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a6)的下限值,正透镜22物体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被较为过度提高,尤其是在广角端的色差变差。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值,在远摄端的色差尤其变差。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a6)的下限设定为0.8,将上限设定为5.0。
条件公式(a7)限定了在第二透镜单元L2负透镜21和正透镜22的材料之间的Abbe数值的差,主要是校正纵向色差和横向色差。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a7)的下限值,尤其导致在远摄端的纵向色差的校正不足,这种色差倾向于沿着正方向而增大,而在广角端的横向色差沿着负方向增大。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值,导致在广角端的纵向色差的校正不足,这种色差倾向于沿着负方向而增大,而在远摄端的横向色差沿着正方向增大。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
为了实现纵向色差和横向色差之间的所需平衡,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a7)的下限设定为22,将上限设定为30。
条件公式(a8)用来对第三透镜单元L3中物体侧最外位置的负透镜31进行更适当的几何设定。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a8)的下限值,凹凸形状变得过于陡峭,因此难以制造透镜。而且导致尤其在远摄端的球差的校正过度,并且这种球差沿着正方向增加。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值,负透镜31的折射光焦度过小,尤其导致在远摄端的球差校正过度,这种球差沿着负方向增加。而且在广角端的色差变差。因此,超过了这种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a8)的下限设定为-0.6,将上限设定为-0.1。
在该实施方案中,在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之间、通过考虑前透镜直径和后透镜直径之间的平衡,设置孔径光阑SP。如果将孔径光阑SP放置在第一透镜单元L1和第二透镜单元L2之间,后透镜直径增大,导致相机整体尺寸增大。因此这种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孔径光阑SP放置在第三透镜单元L3和第四透镜单元L4之间,前透镜直径增大,以至于达到难以在透镜镜筒中放置阻挡机构。孔径光阑SP设置在这个位置是不理想的。
条件公式(a9)限定了孔径光阑SP和第三透镜单元L3之间的距离,以减少透镜直径,并避免操作为聚焦单元的第三透镜单元L3朝前移动以在近距离聚焦物体时第三透镜单元L3和光阑之间产生干涉。
如果超过条件公式(a9)的下限值,孔径光阑SP和第三透镜单元L3之间的距离变得过小,而且当第三透镜单元L3向前移动进行近距离聚焦物体时第三透镜单元L3与该光阑产生干涉,从而不能确保在非常近的距离进行照相。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值,该光阑就在远摄端与边角透镜的物体侧距离更近,从而增大的光阑直径,导致透镜镜筒直径增加。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a9)的上限设定为0.05。
条件公式(a10)设定了第二透镜单L2的折射光焦度。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a10)的上限值,第二透镜单元L2的折射光焦度变大,第三透镜单元L3的折射光焦度也变大,从而球差相对于用于聚焦的移动的变化增大。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定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a10)的上限设定为0.4。
在对应于实施例的每个变焦透镜中,在变焦过程中孔径光阑SP与第二透镜单元L2整体移动。或者孔径光阑SP和第二透镜单元L2可以彼此分开移动。
一个透镜单元或一个透镜单元中的元件可以沿着大致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以进行相机摇动校正。
为了简化机械结构,透镜***可以被设置成使得第一透镜单元和第四透镜单元在变焦过程中彼此整体移动。
以下列出了在实施例1-6中的数据。i代表序号,表示从物体侧开始的表面的位置。Ri表示每个表面的曲率半径。Di表示元件厚度或对应于第i和第(i+1)的表面的空气间隔,ni和υi表示第i个光学部件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和Abbe数值。非球面表面的形状如下等式所示:
X=(1/R)Y2/[1+{1-(1+K)(Y/R)2}1/2]+BY4+CY6+DY8+EY10+FY12
其中R是透镜表面中心部分的曲率半径,X是相对于表面定点沿着光轴的位置变化。Y是垂直于光轴方向的距离,K、B、C、D、E和F是非球面系数。
“e-x”表示“×10-x”。
表1表示上述条件公式和实施例之间的关系。
实施例1
f=38.8-150.4  Fno=4.6-11.2  2ω=58.3-16.4
R1=-21.121       D1=0.90       N1=1.846660         ν1=23.9
R2=-29.095       D2=0.12
R3=34.993        D3=2.60       N2=1.487490         ν2=70.2
R4=-34.993       D4=可变
R5=-28.386       D5=1.00       N3=1.772499         ν3=49.6
R6=67.752        D6=0.89
R7=305.983       D7=1.70       N4=1.805181         ν4=25.4
R8=-25.451       D8=0.50
R9=孔径光阑      D9=可变
R10=-12.495      D10=0.80      N5=1.834000         ν5=37.2
R11=-21.729      D11=1.96
R12=-48.167      D12=2.46      N6=1.487490         ν6=70.2
R13=-17.117      D13=0.18
R14=50.923       D14=0.90      N7=1.846660         ν7=23.9
R15=21.439       D15=3.80      N8=1.583126         ν8=59.4*R16=-22.089      D16=可变
R17=-39.736      D17=2.80      N9=1.846660         ν9=23.9
R18=-19.114      D18=0.51
R19=-20.723      D19=1.30      N10=1.772499        ν10=49.6
R20=1,078.462    D20=3.86
R21=-19.439      D21=1.45      N11=1.772499        ν11=49.6
R22=-112.388
                    \焦距       38.8      61.1     150.4
       可变间隙      \
D4                              1.35      4.94     13.07
D9                              4.36      4.41     4.84
D16                             14.40     9.18     2.09
非球面系数
第16表面:
K=0.00000e+00
B=1.09309e-05
C=1.01988e-07
D=-8.56331e-10
E=0.00000e+00
F=0.00000e+00
实施例2
f=38.9-150.4  Fno=4.6-11.7   2ω=58.2-16.4
R1=-20.851         D1=0.90         N1=1.846660       ν1=23.8
R2=-28.711         D2=0.12
R3=37.815          D3=2.40         N2=1.487490       ν2=70.2
R4=-33.376         D4=可变
R5=-25.829         D5=1.04         N3=1.772499       ν3=49.6
R6=58.994          D6=0.81
R7=127.773         D7=2.40         N4=1.761821       ν4=26.5
R8=-23.911         D8=0.50
R9=孔径光阑        D9=可变
R10=-12.669        D10=0.70        N5=1.800999       ν5=35.0
R11=-21.686        D11=1.32
R12=-41.245        D12=2.73        N6=1.487490       ν6=70.2
R13=-18.638        D13=0.12
R14=56.477         D14=0.90        N7=1.846659       ν7=23.8
R15=23.042         D15=4.37        N8=1.583126       ν8=59.4*R16=-19.861        D16=可变
R17=-41.762        D17=2.90        N9=1.846660       ν9=23.8
R18=-20.565        D18=0.59
R19=-22.536        D19=1.30        N10=1.772499      ν10=49.6
R20=584.277        D20=3.85
R21=-20.418        D21=1.50        N11=1.772499      ν11=49.6
R22=-144.439
                \焦距  38.9      66.1       150.4
     可变间隙    \
D4                     1.29      5.91       13.40
D9                     4.71      5.34       4.91
D16                    15.13     8.99       2.64
非球面系数
第16表面:
K=0.00000e+00
B=1.43847e-05
C=5.31788e-08
D=-1.14246e-10
E=0.00000e+00
F=0.00000e+00
实施例3
f=39.1-145.5  Fno=4.5-11.5   2ω=58.0-16.9
R1=-22.666           D1=0.90         N1=1.728250       ν1=28.5
R2=-40.682           D2=0.15
R3=27.758            D3=2.40         N2=1.487490       ν2=70.2
R4=-35.531           D4=可变
R5=-48.398           D5=0.80         N3=1.677900       ν3=55.3
R6=32.421            D6=0.88
R7=66.104            D7=1.90         N4=1.805181       ν4=25.4
R8=-41.927           D8=0.70
R9=孔径光阑          D9=可变
R10=-11.581          D10=0.80        N5=1.612929       ν5=37.0
R11=-26.656          D11=0.46
R12=-47.383          D12=3.98        N6=1.487490       ν6=70.2
R13=-18.841          D13=0.17
R14=38.372           D14=0.90        N7=1.846659       ν7=23.8
R15=17.441           D15=4.89        N8=1.583126       ν8=59.4
R16=-19.145          D16=可变
R17=-43.969          D17=2.90        N9=1.846660       ν9=23.8
R18=-17.596          D18=0.50
R19=-17.616          D19=1.30        N10=1.772499      ν10=49.6
R20=147.214          D20=4.17
R21=-20.882          D21=1.50        N11=1.772499      ν11=49.6
R22=-82.552
                  \焦距    39.1       68.0     145.5
     可变间隙      \
D4                         2.10       5.47     9.82
D9                         5.26       4.45     4.65
D16                        12.18      6.37     1.43
非球面系数
第16表面:
K=0.00000e+00
B=1.36544e-05
C=1.98925e-07
D=-1.70383e-09
E=0.00000e+00
F=0.00000e+00
实施例4
f=38.5-160.0  Fno=4.6-11.2    2ω=58.6-15.4
R1=-21.129          D1=0.90        N1=1.846660     ν1=23.9
R2=-29.836          D2=0.20
R3=36.545           D3=2.60        N2=1.487490     ν2=70.2
R4=-32.427          D4=可变
R5=-27.549          D5=1.00        N3=1.772499     ν3=49.6
R6=79.016           D6=0.89
R7=250.253          D7=1.74        N4=1.805181     ν4=25.4
R8=-26.520          D8=0.50
R9=孔径光阑         D9=可变
R10=-12.424         D10=0.80       N5=1.834000     ν5=37.2
R11=-21.309         D11=1.54
R12=-46.289         D12=2.70       N6=1.487490     ν6=70.2
R13=-17.120         D13=0.33
R14=51.781          D14=0.90       N7=1.846660     ν7=23.9
R15=21.660          D15=3.56       N8=1.583126     ν8=59.4
R16=-21.769         D16=可变
R17=-41.533         D17=2.80       N9=1.846660     ν9=23.9
R18=-18.999         D18=0.51
R19=-20.655         D19=1.30       N10=1.772499    ν10=49.6
R20=1,124.867       D20=3.97
R21=-18.565         D21=1.45       N11=1.772499    ν11=49.6
R22=-119.556
                \焦距  38.5        63.1      160.0
     可变间隙    \
D4                     0.91        4.49      11.14
D9                     4.76        5.06      5.47
D16                    14.31       8.84      2.33
非球面系数
第16表面:
K=0.00000e+00
B=1.06972e-05
C=1.66586e-07
D=-4.32087e-09
E=5.24370e-11
F=0.00000e+00
实施例5
f=38.0-170.4     Fno=4.6-12.0     2ω=59.3-14.5
R1=-22.251           D1=0.90         N1=1.846660       ν1=23.9
R2=-30.540           D2=0.12
R3=35.958            D3=2.55         N2=1.487490       ν2=70.2
R4=-38.566           D4=可变
R5=-31.593           D5=1.00         N3=1.772499       ν3=49.6
R6=54.129            D6=1.17
R7=132.695           D7=1.69         N4=1.805181       ν4=25.4
R8=-28.514           D8=0.70
R9=孔径光阑          D9=可变
R10=-11.487          D10=0.80        N5=1.834000       ν5=37.2
R11=-19.130          D11=1.34
R12=-43.006          D12=1.82        N6=1.487490       ν6=70.2
R13=-14.894          D13=1.74
R14=50.573           D14=0.80        N7=1.8466 60      ν7=23.9
R15=20.423           D15=3.76        N8=1.583126       ν8=59.4
R16=-21.193          D16=可变
R17=-43.267          D17=2.80        N9=1.846660       ν9=23.9
R18=-18.932          D18=0.30
R19=-21.381          D19=1.30        N10=1.772499      ν10=49.6
R20=219.988          D20=4.12
R21=-17.660          D21=1.45        N11=1.772499      ν11=49.6
R22=-102.250
                \焦距 38.0        56.1       170.4
       可变间隙  \
D4                    1.59        4.77       16.16
D9                    4.35        4.65       5.15
D16                   13.13       8.94       0.92
非球面系数
第16表面:
K=0.00000e+00
B=1.13481e-05
C=1.48962e-07
D=-1.12879e-09
E=-1.69994e-12
F=0.00000e+00
实施例6
f=36.0-150.0    Fno=4.6-11.5    2ω=62.0-16.4
R1=-21.392         D1=0.90       N1=1.846660       ν1=23.9
R2=-30.521         D2=0.12
R3=37.279          D3=2.70       N2=1.516330       ν2=64.1
R4=-34.218         D4=可变
R5=-27.759         D5=1.00       N3=1.772499       ν3=49.6
R6=84.016          D6=0.91
R7=244.663         D7=1.68       N4=1.805181       ν4=25.4
R8=-27.145         D8=0.50
R9=孔径光阑        D9=4.70
R10=-12.534        D10=0.80      N5=1.834000       ν5=37.2
R11=-24.703        D11=1.43
R12=-56.200        D12=2.91      N6=1.487490       ν6=70.2
R13=-16.804        D13=0.22
R14=44.864         D14=0.90      N7=1.846660       ν7=23.9
R15=21.162         D15=3.80      N8=1.583126       ν8=59.4
R16=-20.758        D16=可变
R17=-41.439        D17=2.80      N9=1.846660       ν9=23.9
R18=-19.755        D18=0.51
R19=-21.703        D19=1.30      N10=1.772499      ν10=49.6
R20=878.446        D20=3.71
R21=-20.367        D21=1.45      N11=1.772499      ν11=49.6
R22=-229.101
                 \焦距   360        58.1      150.0
      可变间隙    \
D4                       0.54       5.12      13.39
D16                      13.27      7.88      0.91
非球面系数
第16表面:
K=0.00000e+00
A=0
B=1.68502e-05
C=1.9 0134e-07
D=-2.70365e-09
E=1.91024e-11
F=0.00000e+00
表1
 实施例
  条件公式   1   2   3   4   5   6
  (a1)f1/ft   0.37   0.38   0.39   0.35   0.35   0.37
  (a2)f4/ft   -0.13   -0.14   -0.14   -0.12   -0.11   -0.13
  (a3)ft/fw   3.88   3.87   3.72   4.15   4.48   4.17
  (a4)ν3p-ν3n   33.1   35.3   33.2   33.1   33.1   33.1
  (a5)(R21n1+R21n2)/(R21n1-R21n2)   -0.41   -0.39   0.20   -0.48   -0.26   -0.50
  (a6)(R21p1-R21p2)/(R21p1+R21p2)   1.18   1.46   4.47   1.24   1.55   1.25
  (a7)ν21n-ν21p   24.2   23.1   29.9   24.2   24.2   24.2
  (a8)(R22n1-R22n2)/(R22n1+R22n2)   -0.27   -0.26   -0.39   -0.26   -0.25   -0.33
  (a9)Lpa/ft   0.032   0.033   0.032   0.034   0.03   0.031
  (a10)|ft/f2|   O.26   0.27   0.30   0.27   0.29   0.25
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可以获得具有高的可变放大光焦度的变焦透镜,它在整个可变放大光焦度的范围内具有高的光学性能、比较短的后焦点、整个光学长度降低。并且可变放大光焦度的比例是4-5。
(实施方案2)
图19是实施方案7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表示在广角端的状态。图20A-20D以及图21A-21D分别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在广角端和在远摄的象差图。
图22是实施方案8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表示在广角端的状态。图23A-23D以及图24A-24D分别是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在边角位置内在广角端和在远摄的象差图。
图25是实施方案9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表示在广角端的状态。图26A-26D以及图27A-27D分别是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在边角位置内在广角端和在远摄的象差图。
图28是实施方案10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表示在广角端的状态。图29A-29D以及图30A-30D分别是实施例10的变焦透镜在边角位置内在广角端和在远摄的象差图。
图31是实施方案11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表示在广角端的状态。图32A-32D以及图33A-33D分别是实施例11的变焦透镜在边角位置内在广角端和在远摄的象差图。
图19、22、25、28和31中的每个透镜截面视图表示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单元L1、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单元L2、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单元L3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单元L4。如箭头所示,将透镜单元分别朝着物体侧的变焦镜头端部移动以改变放大光焦度的方向。从而在远摄端处的第一透镜单元L1和第二透镜单元L2之间的间隔(轴向空气间隔)比在广角端处的大,并且在远摄端处的第三透镜单元L3和第四透镜单元L4之间的间隔(轴向空气间隔)比在广角端处的小。
SP表示孔径光阑,IP表示影像平面。
为了进行聚焦,移动第三透镜单元L3的全部或部分。
在该实施方案中,如果第一透镜单元的焦距是f1;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是fw;在广角端处的第一透镜单元L1和第二透镜单元L2之间的间隔是D12w;在广角端处的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之间的间隔是D23w;则满足以下条件:
1.0<f1/fw<2.0              (b1)
2<|f2/fw|<12               (b2)
0.5<f3/fw<0.8              (b3)
0.3<|f4/fw|<0.50           (b4)
0.05<D12w/D23w<0.3         (b5)
在该实施方案中,上述变焦方法和透镜结构用于获得这样一种变焦透镜,其中色差被适当的校正,并具有高的光学性能,同时变焦透镜的整体尺寸降低。
具体的说,在该实施方案的变焦透镜中,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单元L4具有放大光焦度改变的功能,所导致的第一透镜单元L1、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的折射光焦度为正光焦度。因此整个镜头***被形成为远摄类型,从而尤其是减少了在远摄端处的整体光学长度。
第三透镜单元L3具有在物体侧有凹面的负凹凸透镜G31、在物体侧具有凹面的正凹凸透镜G32、负透镜G33和正透镜G34,透镜G31-G34从物体侧以上述顺序设置。如果负凹凸透镜G31的折射率和Abbe数值分别是Nd31和υd31;正透镜G34的折射率是Nd34;透镜G34早物体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以及在影像平面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分别是Ra和Rb,则满足如下条件:
1.6<Nd31<1.9                (b6)
40<υd31<60                 (b7)
1.45<Nd34<1.56              (b8)
-4<Rb/Ra<-1.3               (b9)
负凹凸透镜G31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是非球面。
如果上述用于表示非球面的形状的等式中第四级项的非球面系数是B,并且如果整个***在广角端焦距是fw,则满足如下条件:
-100<B.fw3<0.01             (b10)
而且,如果第三透镜单元L3中正透镜G34的折射率系数是Nd34,则满足如下条件:
1.6<Nd34<1.9                (b11)
第二透镜单元L2具有负透镜G21和正透镜G22,它们从物体侧按照如上顺序来设置。如果负透镜G21和正透镜G22的Abbe数值分别是υ21和υ22,则满足如下条件:
15<υ21n-υ22<35               (b12)
如果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在广角端的间隔和这些透镜在远摄端的间隔分别是D23w和D23t,则满足如下条件:
0.3<D23w/D23t<0.9              (b13)
如果在广角端的整个***的焦距以及整个***在远摄端的焦距分别是fw和ft,则满足如下条件:
3.7<ft/fw<6.0                 (b14)
如果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是fw,如果在广角端的后焦点(在影像平面侧的最外位置的透镜表面和离轴影像平面之间的距离)是bfw,则满足如下条件:
0.2<bfw/fw<0.4                (b15)
如果在广角端的后焦点(在影像平面侧的最外位置的透镜表面和离轴影像平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在远摄端的后焦点分别。是bfw和bft,则满足如下条件:
0.05<bfw/bft<0.2              (b16)
以下解释条件公式(b1)-(b16)的技术含义。
条件公式(b1)限定了第一透镜单元L1的焦距和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主要为了减少整个透镜***的尺寸以及改善整个透镜***的性能。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1)的下限,第一透镜单元L1的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大,尤其难以校正在远摄端的球差。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第一透镜单元L1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小,放大光焦度的改变对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最后透镜单元(第四透镜单元L4)的负担加大了,从而难以获得足够高的可变放大光焦度比例。透镜***的整个长度也被提高。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优选的,为了获得整个透镜***的尺寸降低和性能的改进,理想的是将条件公式(b1)的下限设定为1.2,上限设定为1.8。
条件公式(b2)限定了第二透镜单元L2的焦距和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主要为了减少整个透镜***的尺寸以及改善整个透镜***的性能。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2)的下限,第二透镜单元L2的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大,难以校正第二透镜单元L2导致的球差。需要适当的增加透镜的数量以校正这种象差。另外,导致第三透镜单元L3的透镜直径增大。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2)的上限,第二透镜单元L2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小,通过第一透镜单元L1和第二透镜单元L2形成的远摄类型透镜的效果被降低,从而尤其是在远摄端的整个光学长度增大。而且,难以校正在广角端的畸变。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优选的,为了获得整个透镜***的尺寸降低和性能的改进,理想的是将条件公式(b2)的下限设定为3.0,上限设定为11.0。
条件公式(b3)限定了第三透镜单元L3的焦距和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主要为了减少整个透镜***的尺寸以及改善整个透镜***的性能。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3)的下限,第三透镜单元L3的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大,第三透镜单元L3的球差和象散增大,从而难以在整个可变放大光焦度范围内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3)的上限,第三透镜单元L3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小,尤其难以确保第三透镜单元L3和第四透镜单元L4在远摄端的的预定量轴向空气间隔。另外,在放大光焦度改变的时候第三透镜单元L3的移动量增大,Petzval总和倾向于沿着负方向增加,导致影像平面特性的恶化。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优选的,为了获得整个透镜***的尺寸降低和性能的改进,理想的是将条件公式(b3)的下限设定为0.6,上限设定为0.76。
条件公式(b4)限定了第四透镜单元L4、即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最后的透镜单元的焦距和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主要为了减少整个透镜***的尺寸以及改善整个透镜***的性能。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4)的上限,最后透镜单元的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小,在放大光焦度改变时第四透镜单元L4的移动量增大,导致在远摄端的光学长度的增大。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下限。最后透镜单元折射光焦度变得过大,尤其难以校正在广角端的畸变。而且影像平面特性恶化。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优选的,为了获得整个透镜***的尺寸降低和性能的改进,理想的是将条件公式(b4)的下限设定为0.37,上限设定为0.48。
条件公式(b5)限定了第一透镜单元L1和第二透镜单元L2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在广角端的间隔之间的比值,以改善性能。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5)的下限,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之间的间隔相对被过度增大,第一透镜单元L1和第二透镜单元L2更靠近在广角端的变焦透镜的物体侧一端,从而第一透镜单元L1的透镜直径被增大。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第一透镜单元L1和第二透镜单元L2之间的间隔变得过大,难以用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单元L2校正在广角端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单元L1导致的畸变。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为了进一步改善性能,理想的是将条件公式(b5)的下限设定为0.07,上限设定为0.2。
条件公式(b6)限定了第三透镜单元L3中具有非球面的负透镜G31的材料的折射率,以适当的校正影像平面特性。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6)的下限,Petzval总和沿着负方向增大,因此影像平面特性恶化。也导致象散恶化。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难以选择透镜材料。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条件公式(b7)限定了具有非球面的负透镜G31的材料的Abbe数值,主要适当的校正色差。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7)的下限,尤其是在放大光焦度改变时横向色差的变化增大。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难以校正纵向色差。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就校正色差而言,理想的是将条件公式(b7)的下限设定为45。
条件公式(b8)限定了第三透镜单元L3中在影像侧最外位置的正透镜G34的材料的折射光焦度。该正透镜G34主要构成第三透镜单元L3的正折射光焦度,在第三透镜单元L3中形成负焦距类型,通过单独提高第三透镜单元L3的后焦点而具有减少在远摄端的第三和第四透镜单元之间的主点距离的效果,由此确保了所需的可变放大光焦度比例。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8)的下限,尤其提高了在广角端的影像平面曲率。这意味着透镜厚度的提高,因为曲率提高了,并且难以确保第三透镜单元L3和第四透镜单元L4之间所需的轴向空气间隔。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Petzval总和沿着负方向提高,影像平面特性因此而恶化。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b8)的上限设定在1.54。
条件公式(b9)限定了第三透镜单元L3中在影像侧最外位置的正透镜G34在物体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和在影像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之间的比例。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9)的下限,在物体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相对过度增大,后侧主点更靠近物体侧端。因此减少了第三透镜单元L3的后焦点。难以确保在远摄端的第三透镜单元L3和第四透镜单元L4之间的所需轴向空气间隔。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导致在远摄端的球差校正不足。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b9)的下限设定为-3.0,上限设定在-1.5。
条件公式(b10)限定了第三透镜单元L3中负透镜G31非球表面的形状,主要适当的校正远摄端的球差。
第三透镜单元L3具有较大的正折射光焦度。在第三透镜单元L3中,尤其是在远摄端的“不足”球差倾向于提高。在第三透镜单元L3的折射光焦度增大以减少整个透镜***的总体尺寸或设计第三透镜单元L3以获得高的可变放大光焦度的情况下,这种倾向是相当大的。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10)的下限,非球面度变得过大,尤其导致在远摄端的球差校正过度。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尤其导致在远摄端的球差校正不足。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条件公式(b11)具有与条件公式(b8)同样的技术含义。
在第二透镜单元具有从物体侧按序设置了负透镜G21和正透镜G22的情况下,条件公式(b12)涉及在第二透镜单元中透镜材料的Abbe数值。为了校正在广角端的畸变,理想的是将负透镜G21设置在物体侧。而且,如果在负透镜G21的影像侧上设置正透镜G22,以满足条件公式(b12)所表示的条件,则主要在放大光焦度改变时发生的横向色差的变化被有效地校正了。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12)的下限,难以获得在放大光焦度改变时校正横向色差改变的效果。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尤其导致在远摄端的纵向色差的校正过度,并且难以获得高的光学性能。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b12)的数值范围改善为如下所示:
20<υ21-υ22<30。
条件公式(b13)限定了在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之间在广角端的轴向空气间隔以及这些透镜单元在远摄端的轴向空气间隔之间的比值。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13)的下限,第二透镜单元L2相对位于远摄端的物体侧,第二透镜单元L2的有效透镜直径增大。在放大光焦度改变时,第二透镜单元L2移动量增大。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第二透镜单元L2相对位于远摄端的影像侧,并且不能获得足够高的色差校正效果。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b13)的数值范围改善为如下所示:
0.5<D23w/D23t<0.85
条件公式(b14)限定了在广角端的整个***的焦距和在远摄端的整个***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主要是设定适当的可变放大光焦度比例。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14)的下限,难以获得高的可变放大光焦度,这是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可变放大光焦度比例过大,难以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更理想的是将条件公式(b14)的上限设定为5.0。
条件公式(b15)涉及在光焦度的后焦点和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之间的比值,用于减少整个透镜***的尺寸,并平衡光学性能。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15)的下限,广角端的后焦点变得过小,第四透镜单元L4的透镜直径增大。出射角也过度增大,从而难以获得所需的轮廓光质量。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如果超过了上限,在广角端的后焦点变得过大,第四透镜单元的放大光焦度可以增大至使得第四透镜单元L4在远摄端的焦点灵敏性被不利的变高的程度。因此,超过了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b15)的数值范围改善为如下所示:
0.21<bfw/fw<0.3
条件公式(b16)涉及在广角端的后焦点和在远摄端的后焦点之间的比值,主要用于降低整个***的尺寸。
如果超过了条件公式(b16)的下限,第四透镜单元L4的移动量过大。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如果超过了上限,第四透镜单元L4不能具有足够高的可变放大光焦度比例。因此,超过该限制的设置是不理想的。
更优选的是将条件公式(b16)的数值范围改善为如下所示:
0.01<bfw/bft<0.15
在该实施方案的变焦透镜中,孔径光阑SP与第二透镜单元L2在变焦过程中整体移动。或者,孔径光阑SP和第二透镜单元L2可以彼此分开移动。
尽管优选通过移动第三透镜单元L3的全部或部分来进行聚焦,但是可以通过其他透镜单元(第一透镜单元L1、第四透镜单元L4)来进行聚焦。
透镜单元中的一个或在一个透镜单元中的元件可以沿着大致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以进行相机振动(shake)校正
为了简化机械结构,透镜***可以被设置成为使得第一透镜单元L1和第四透镜单元L4在变焦过程中彼此整体移动。
以下表示实施例可7-11的数据。
表2表示在实施例和上述条件公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实施例7
f=38.1-150.7   Fno=4.95-12.05  2ω=59.2-16.3
R1=-20.747        D1=0.90          N1=1.846660     ν1=23.9
R2=-28.592        D 2=0.12
R3=34.207         D3=2.40          N2=1.487490     ν2=70.2
R4=-34.207        D4=可变
R5=-30.633        D5=0.70          N3=1.804000     ν3=46.6
R6=175.206        D6=1.22
R7=51.450         D7=1.40          N4=1.846660     ν4=23.9
R8=-37.312        D8=0.70
R9=孔径光阑       D9=可变
R10=-11.752       D10=0.90         N5=1.665320     ν5=55.4
R11=-25.476       D11=1.31
R12=-34.469       D12=1.95         N6=1.487490     ν6=70.2
R13=-11.041       D13=0.62
R14=24.008        D14=0.80         N7=1.846660     ν7=23.9
R15=14.370        D15=4.00         N8=1.516330     ν8=64.2
R16=-30.964       D16=可变
R17=-39.262       D17=2.65         N9=1.846660     ν9=23.9
R18=-16.618       D18=0.13
R19=-19.485       D19=1.15         N10=1.772499    ν10=49.6
R20=94.444        D20=4.47
R21=-14.178       D21=1.30         N11=1.772499    ν11=49.6
R22=-50.927
                \焦距     38.1        57.8      150.7
     可变间隙    \
D4                        0.56        3.24      13.24
D9                        5.45        5.15      5.90
D16                       10.24       6.73      0.81
非球面系数
第10表面:
K=0.00000e+00
B=-4.59133e-05
C=-7.03950e-07
D=-1.78135e-09
E=0.00000e+00
F=0.00000e+00
实施例8
f=39.1-155.5     Fno=4.95-12.26     2ω=58.0-15.8
R1=-20.774           D1=0.90        N1=1.846660        ν1=23.9
R2=-28.505           D2=0.12
R3=34.405            D3=2.40        N2=1.487490        ν2=70.2
R4=-34.405           D4=可变
R5=-30.555           D5=0.70        N3=1.804000        ν3=46.6
R6=172.837           D6=1.23
R7=557.790           D7=1.40        N4=1.846660        ν4=23.9
R8=-37.266           D8=0.80
R9=孔径光阑          D9=可变*R10=-11.736          D10=0.90       N5=1.665320        ν5=55.4
R11=-25.382          D11=1.27
R12=-33.998          D12=1.95       N6=1.487490        ν6=70.2
R13=-11.031          D13=0.85
R14=23.961           D14=0.80       N7=1.846660        ν7=23.9
R15=14.296           D15=4.00       N8=1.516330        ν8=64.2
R16=-30.694          D16=可变
R17=-39.034          D17=2.65       N9=1.846660        ν9=23.9
R18=-16.523          D18=0.13
R19=-19.357          D19=1.15       N10=1.772499       ν10=49.6
R20=94.180           D20=4.35
R21=-14.104          D21=1.25       N11=1.772499       ν11=49.6
R22=-50.405
                  \焦距    39.1      59.2      155.5
     可变间隙      \
D4                         0.53      3.39      13.60
D9                         5.36      5.03      5.51
D16                        10.19     6.75      0.83
非球面系数
第10表面:
K=0.00000e+00
B=-4.47988e-05
C=-7.10101e-07
D=-1.14534e-09
E=0.00000e+00
F=0.00000e+00
实施例9
f=38.0-150.7  Fno=4.95-12.05   2ω=59.3-16.4
R1=-22.775          D1=0.90        N1=1.846660       ν1=23.9
R2=-30.846          D2=0.12
R3=38.085           D3=2.20        N2=1.487490       ν2=70.2
R4=-38.085          D4=可变
R5=-29.394          D5=0.70        N3=1.772499       ν3=49.6
R6=318.288          D6=1.28
R7=1,348.363        D7=1.40        N4=1.846660       ν4=23.9
R8=-40.778          D8=0.70
R9=孔径光阑         D9=可变*R10=-12.406         D10=0.90       N5=1.665320       ν5=55.4
R11=-30.045         D11=1.28
R12=-37.355         D12=2.00       N6=1.487490       ν6=70.2
R13=-11.679         D13=0.52
R14=23.084          D14=0.80       N7=1.846660       ν7=23.9
R15=14.711          D15=4.15       N8=1.487490       ν8=70.2
R16=-24.425         D16=可变
R17=-34.323         D17=2.70       N9=1.846660        ν9=23.9
R18=-16.909         D18=0.98
R19=-17.115         D19=1.20       N10=1.772499       ν10=49.6
R20=170.924         D20=3.74
R21=-16.784         D21=1.30       N11=1.772499       ν11=49.6
R22=-59.506
              \焦距   38.0        56.94        150.7
    可变间隙   \
D4                    0.55        3.72         16.60
D9                    5.25        5.02         5.76
D16                   10.73       7.19         0.81
非球面系数
第10表面:
K=0.00000e+00
B=-4.39802e-05
C=-6.34838e-07
D=0.00000e+00
E=0.00000e+00
F=0.00000e+00
实施例10
f=38.7-151.2   Fno=4.63-12.80  2ω=58.4-16.3
R1=-23.591         D1=0.90           N1=1.846660         ν1=23.9
R2=-34.005         D2=0.12
R3=35.795          D3=2.25           N2=1.487490         ν2=70.2
R4=-35.795         D4=可变
R5=-27.682         D5=1.09           N3=1.772499         ν3=49.6
R6=191.360         D6=0.98
R7=4.979.008       D7=1.50           N4=1.805181         ν4=25.4
R8=-29.388         D8=0.98
R9=孔径光阑        D9=可变*R10=-12.501        D10=0.90          N5=1.730770         ν5=40.6
R11=-25.736        D11=1.98
R12=-31.320        D12=2.23          N6=1.487490         ν6=70.2
R13=-11.033        D13=0.10
R14=27.124         D14=0.90          N7=1.846660         ν7=23.9
R15=16.900         D15=3.96          N8=1.516330         ν8=64.2
R16=-34.920        D16=可变
R17=-44.517        D17=2.45          N9=1.846660         ν9=23.9
R18=-18.800        D18=0.10
R19=-24.521        D19=1.20          N10=1.772499        ν10=49.6
R20=90.405         D20=4.63
R21=-14.154        D21=1.35          N11=1.772499        ν11=49.6
R22=-52.584
             \焦距 38.7       57.01     151.2
    可变间隙  \
D4                 0.63       4.29      11.93
D9                 4.91       4.22      5.94
D16                10.43      6.83      0.82
非球面系数
第10表面:
K=0.00000e+00
B=-5.24418e-05
C=-6.15654e-07
D=-3.20819e-09
E=0.00000e+00
F=0.00000e+00
实施例11
f=36.0-160.0   Fno=5.00-13.00   2ω=62.1-15.4
R1=-22.731          D1=0.90       N1=1.846660       ν1=23.9
R2=-30.542          D2=0.12
R3=38.683           D3=2.20       N2=1.487490       ν2=70.2
R4=-38.683          D4=可变
R5=-28.718          D5=0.70       N3=1.804000       ν3=46.6
R6=173.812          D6=1.23
R7=1,049.508        D7=1.40       N4=1.846660       ν4=23.9
R8=-36.308          D8=0.70
R9=孔径光阑         D9=可变
R10=-12.156         D10=0.80      N5=1.743198       ν5=49.3
R11=-23.572         D11=1.78
R12=-42.639         D12=2.05      N6=1.487490      ν6=70.2
R13=-11.663         D13=0.18
R14=23.517          D14=0.80      N7=1.846660      ν7=23.9
R15=14.853          D15=4.20      N8=1.487490      ν8=70.2*R16=-27.051         D16=可变
R17=-34.897         D17=2.60      N9=1.846660      ν9=23.9
R18=-16.651         D18=0.91
R19=-16.939         D19=1.10      N10=1.772499     ν10=49.6
R20=192.888         D20=3.74
R21=-16.855         D21=1.20      N11=1.772499     ν11=49.6
R22=-76.582
               \ 焦距 36.0         56.5        160.0
     可变间隙   \
D4                    0.64         4.09        18.31
D9                    5.30         5.01        5.58
D16                   10.93        7.08        0.60
非球面系数
第10表面:
K=0.00000e+00
B=-4.09132e-05
C=-7.66674e-07
D=1.11392e-09
E=0.00000e+00
F=0.00000e+00
表2
  实施例
条件公式   7   8   9   10   11
(b1)f1/fw   1.43   1.39   1.57   1.51   1.67
(b2)|f2|/fw   5.20   5.02   4.46   10.80   4.11
(b3)f3/fw   0.71   0.70   0.70   0.74   0.71
(b4)|f4|/fw   0.43   0.42   0.45   0.46   0.46
(b5)D12w/D23w   0.09   0.09   0.09   0.11   0.11
(b6)Nd31   1.67   1.67   1.67   1.73   1.74
(b7)νd31   55.40   55.40   55.40   49.60   49.31
(b8,11)Nd34   1.52   1.52   1.49   1.52   1.49
(b9)Rb/Ra   -2.15   -2.15   -1.66   -2.07   -1.85
(b10)B·fw3   -2.54   -2.68   -2.41   -3.04   -1.91
(b12)νd21-νd22   22.70   22.67   25.70   24.20   22.65
(b13)D23w/D23t   0.73   0.69   0.69   0.64   0.77
(b14)ft/tw   3.95   3.98   3.96   3.91   4.44
(b15)bfw/fw   0.22   0.23   0.23   0.24   0.22
(b16)bfw/bft   0.12   0.13   0.13   0.12   0.11
(实施方案3)
以下参考图34描述采用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方案的任何一种变焦透镜作为照相光学***的透镜光闸相机(光学设备)的实施方案。
图34表示相机体100,根据实施例1-11的任何一个构成的照相光学***101,以及取景光学***102,通过它可以观察物体影像。
照相光学***101在感光表面例如胶卷表面或固态影像提取设备的光接收表面上形成物体的影像。
相机也具有存储设备103、测光窗104、液晶显示窗用于显示摄像操作信息、开门释放按纽106、以及用于改变操作模式的操作开关107。
如果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如该实施方案所述用于透镜光闸相机的照相光学***,可以获得紧凑型高性能相机。

Claims (42)

1.一种变焦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
第二透镜单元,包括负双凹透镜和正透镜,它们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第三透镜单元,移动用于聚焦;以及
第四透镜单元,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一至第四透镜单元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其中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变焦:移动所述透镜单元使得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并使得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的焦距分别是f1和f4,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和整个***在远摄端的焦距分别是fw和ft,满足如下条件:
0.2<f1/ft<0.5
-0.2<f4/ft<-0.05
3.7<ft/fw<6.0。
2.如权利要求1的变焦透镜,其中如果在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中最靠近物体侧位置的负透镜在物体侧的透镜表面曲率半径以及该负透镜在影像侧的透镜表面曲率半径分别是R21n1和R22n2,在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中最靠近物体侧位置的正透镜在物体侧的透镜表面曲率半径以及该正负透镜在影像侧的透镜表面曲率半径分别是R21p1和R22p2,满足如下条件:
-1<(R21n1+R21n2)/(R21n1-P21n2)<1
0.5<(R21p1-P21p2)/(R21p1+R21p2)<8。
3.如权利要求1的变焦透镜,其中在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中负透镜和正透镜的Abbe数值分别是υ21n和υ21p,满足如下条件
20<υ21n-υ21p<40。
4.如权利要求1的变焦透镜,还包括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的孔径光阑,其中所述孔径光阑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是Lp,满足如下条件
0.02<Lpa/ft<0.1。
5.如权利要求1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是f2,满足如下条件
0<|ft/f2|<0.5。
6.如权利要求1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
7.如权利要求1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由在物体侧具有凹面的负凹凸透镜以及正双凸透镜构成,所述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8.如权利要求1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由正透镜、负透镜以及负透镜构成,这些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9.一种变焦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
第二透镜单元;
第三透镜单元,具有在物体侧有凹面的负凹凸透镜以及在影像侧有凸面的正凹凸透镜构成,所述负凹凸透镜和正凹凸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该第三透镜单元移动用于聚焦;以及
第四透镜单元,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一至第四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其中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变焦:移动所述透镜单元使得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并使得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的焦距分别是f1和f4,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和整个***在远摄端的焦距分别是fw和ft,满足如下条件:
0.2<f1/ft<0.5
-0.2<f4/ft<-0.05
3.7<ft/fw<6.0。
10.如权利要求9的变焦透镜,其中如果在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中最靠近物体侧位置的负凹凸透镜在物体侧的透镜表面曲率半径以及该负凹凸透镜在影像侧的透镜表面曲率半径分别是R31n1和R31n2,满足如下条件:
-1<(R31n1-R31n2)/(R31n1+R31n2)<1。
11.如权利要求9的变焦透镜,还包括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的孔径光阑,其中所述孔径光阑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是Lp,满足如下条件
0.02<Lpa/ft<0.1。
12.如权利要求9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是f2,满足如下条件
0<|ft/f2|<0.5。
13.如权利要求9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
14.如权利要求9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由在物体侧具有凹面的负凹凸透镜以及正双凸透镜构成,所述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15.如权利要求9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由正透镜、负透镜以及负透镜构成,这些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16.一种变焦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
第二透镜单元,具有孔径光阑,它在变焦过程中与所述第二透镜单元整体移动;
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这些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以及
第四透镜单元,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一至第四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其中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变焦:移动所述透镜单元使得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并使得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的焦距分别是f1和f4,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和整个***在远摄端的焦距分别是fw和ft,在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中最靠近物体侧位置的负透镜的Abbe数值是υ3n,在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中最靠近物体侧的正透镜的Abbe数值是υ3p,满足如下条件:
0.2<f1/ft<0.5
-0.2<f4/ft<-0.05
3.7<ft/fw<6.0
20<υ3p-υ3n<50。
17.如权利要求16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焦距是f2,满足如下条件
0<|ft/f2|<0.5。
18.如权利要求16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具有负光焦度。
19.如权利要求16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具有非球面透镜,它的光焦度从透镜中心朝着透镜周边部分降低。
20.如权利要求16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光阑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其中所述光阑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是Lp,满足如下条件
0.02<Lp/ft<0.1。
21.如权利要求16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由在物体侧具有凹面的负凹凸透镜以及正双凸透镜构成,所述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22.如权利要求16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单元由正透镜、负透镜以及负透镜构成,这些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23.一种变焦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
第二透镜单元,具有负光焦度;
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以及
第四透镜单元,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一至第四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其中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变焦:移动所述透镜单元使得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并使得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并且
其中第i透镜单元的焦距是fi,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是fw,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距离是D12w,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距离是D23w,至少满足如下一个条件:
1.0<f1/fw<2.0
2<|f2/fw|<12
0.5<f3/fw<0.8
0.3<|f4/fw|<0.50
0.05<D12w/D23w<0.3。
24.如权利要求23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在最靠近物体侧位置具有负透镜,该负透镜的两个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非球面,其中如果非球面离轴曲率半径为R,光轴方向由X-轴表示,垂直于光轴的方向表示为Y轴,圆锥系数为K,非球面系数分别由B、C、D、E和F表示,该非球面表示如下
X=(1/R)Y2/[1+{1-(1+K)(Y/R)2}1/2]+BY4+CY6+DY8+EY10+FY12
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表示为fw,满足如下条件
-100<B·fw3<0.01。
25.如权利要求23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在最靠近影像侧的位置具有正透镜,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中在最靠近影像侧位置的正透镜的折射率为Nd34,满足如下条件
1.6<Nd34<1.9。
26.如权利要求23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有着形成为物体侧的凹面的非球面的负凹凸透镜、有着在物体侧的凹面的正凹凸透镜、负透镜以及正透镜,该负凹凸透镜、正凹凸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其中如果在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中的负凹凸透镜的折射率和Abbe数值分别是Nd31和υd31,在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中正透镜的折射率是Nd34,在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中正透镜在物体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以及在影像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分别是Ra和Rb,至少满足以下一个条件:
1.6<Nd31<1.9
40<υd31<60
1.45<Nd34<1.56
-4<Rb/Ra<-1.3。
27.如权利要求23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这些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如果在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中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Abbe数值分别是υ21和υ22,满足如下条件
15<υ21-υ22<35。
28.如权利要求23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是D23w,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是D23t,满足以下条件
0.3<D23w/D23t<0.9。
29.如权利要求23的变焦透镜,其中整个***在远摄端的焦距是ft,满足如下条件
3.7<ft/fw<6.0。
30.如权利要求23的变焦透镜,其中在广角端的后焦点是bfw,满足如下条件
0.2<bfw/fw<0.4。
31.如权利要求23的变焦透镜,其中在广角端的后焦点和在远摄端的后焦点分别是bfw和bft,满足如下条件
0.05<bfw/bft<0.2。
32.一种变焦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
第二透镜单元,具有负光焦度;
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有着物体侧的凹面的负凹凸透镜、有着在物体侧的凹面的正凹凸透镜、负透镜以及正透镜,该负凹凸透镜、正凹凸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负凹凸透镜的两个表面的至少一个是非球面,以及
第四透镜单元,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一至第四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
其中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变焦:移动所述透镜单元使得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并使得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四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并且
在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中的负凹凸透镜的折射率和Abbe数值分别是Nd31和υd31,在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中正透镜的折射率是Nd34,在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中正透镜在物体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以及在影像侧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分别是Ra和Rb,至少满足以下一个条件:
1.6<Nd31<1.9
40<υd31<60
1.45<Nd34<1.56
-4<Rb/Ra<-1.3。
33.如权利要求32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这些透镜从物体侧至影像侧按照所述顺序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中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Abbe数值分别是υ21和υ22,满足如下条件
15<υ21n-υ22<35。
34.如权利要求32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在广角端的间隔是D23w,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三透镜单元之间在远摄端的间隔是D23t,满足以下条件
0.3<D23w/D23t<0.9。
35.如权利要求32的变焦透镜,其中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和在远摄端的焦距分别是fw和ft,满足如下条件
3.7<ft/fw<6.0。
36.如权利要求32的变焦透镜,其中整个***在广角端的焦距是fw,在广角端的后焦点是bfw,满足如下条件
0.2<bfw/fw<0.4。
37.如权利要求32的变焦透镜,其中在广角端的后焦点和在远摄端的后焦点分别是bfw和bft,满足如下条件
0.05<bfw/bft<0.2。
38.一种相机,包括:
取景光学***,用于观察物体;
照相光学***,它在感光表面上形成物体影像,所述照相光学***包括如权利要求1的变焦透镜。
39.一种相机,包括:
取景光学***,用于观察物体;
照相光学***,它在感光表面上形成物体影像,所述照相光学***包括如权利要求9的变焦透镜。
40.一种相机,包括:
取景光学***,用于观察物体;
照相光学***,它在感光表面上形成物体影像,所述照相光学***包括如权利要求16的变焦透镜。
41.一种相机,包括:
取景光学***,用于观察物体;
照相光学***,它在感光表面上形成物体影像,所述照相光学***包括如权利要求23的变焦透镜。
42.一种相机,包括:
取景光学***,用于观察物体;
照相光学***,它在感光表面上形成物体影像,所述照相光学***包括如权利要求32的变焦透镜。
CN02147038A 2001-06-01 2002-05-31 变焦透镜和带有该变焦透镜的相机 Pending CN14020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166503A JP2002357770A (ja) 2001-06-01 2001-06-01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166503/2001 2001-06-01
JP175883/2001 2001-06-11
JP2001175883A JP2002365553A (ja) 2001-06-11 2001-06-11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2038A true CN1402038A (zh) 2003-03-12

Family

ID=26616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147038A Pending CN1402038A (zh) 2001-06-01 2002-05-31 变焦透镜和带有该变焦透镜的相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661584B2 (zh)
CN (1) CN1402038A (zh)
TW (1) TW55864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1767B (zh) * 2007-05-24 2010-06-02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以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的摄像机
CN104272163A (zh) * 2012-02-29 2015-01-07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光学***、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光学***的方法
CN106291883A (zh) * 2016-09-30 2017-01-0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及装配有该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20898A (ja) * 2002-06-17 2004-01-22 Pentax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
JP3623221B2 (ja) * 2003-02-06 2005-02-23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US6898021B1 (en) 2003-12-18 2005-05-24 Yin S. Tang Motionless zoom lens
US7535649B2 (en) * 2004-03-09 2009-05-19 Tang Yin S Motionless lens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06267676A (ja) * 2005-03-24 2006-10-05 Fujinon Corp 像ぶれ補正機能付き変倍光学系
JP5247212B2 (ja) * 2008-04-02 2013-07-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EP2741116B1 (en) * 2012-12-07 2015-06-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Zoom lens of the telephoto type having four lens groups with rear-focus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15320A (en) * 1993-01-14 1998-09-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JPH0772390A (ja) * 1993-09-02 1995-03-17 Nikon Corp 小型のズームレンズ
JP3478637B2 (ja) * 1995-05-30 2003-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小型のズームレンズ
JP2000305020A (ja) * 1999-04-22 2000-11-0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広角ズームレンズ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1767B (zh) * 2007-05-24 2010-06-02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以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的摄像机
CN104272163A (zh) * 2012-02-29 2015-01-07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光学***、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光学***的方法
CN106291883A (zh) * 2016-09-30 2017-01-0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及装配有该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WO2018058754A1 (zh) * 2016-09-30 2018-04-0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及装配有该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6291883B (zh) * 2016-09-30 2019-01-0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及装配有该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58648B (en) 2003-10-21
US20030123157A1 (en) 2003-07-03
US6661584B2 (en) 2003-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38495C (zh) 变焦透镜***
CN1149419C (zh) 变焦透镜***
CN1122864C (zh) 投影透镜和使用投影透镜的图像放大投影***、投影仪和多画面***
CN1162727C (zh) 变焦镜头以及采用该变焦镜头的光学装置
CN1758083A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940631A (zh) 高变焦比的变焦透镜***
CN1940629A (zh) 变焦透镜***
CN1512211A (zh) 变焦透镜***
CN1667446A (zh) 变焦透镜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01067678A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该***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1046551A (zh) 可变放大率光学***
CN1755413A (zh) 变焦透镜***
CN1596376A (zh) 可变焦距透镜及利用它的摄像机
CN1258853A (zh) 摄像透镜***
CN101055345A (zh) 摄像镜头,以及备有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和便携终端
CN1945372A (zh) 摄像镜头
CN1700049A (zh) 变焦透镜***
CN1864087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573407A (zh) 小型成像透镜和成像装置
CN101042465A (zh) 变焦透镜***、成像装置和改变焦距的方法
CN1975495A (zh) 摄像透镜
CN101034200A (zh) 摄像透镜
CN1576941A (zh) 摄像镜头和摄像装置
CN1409149A (zh) 变焦镜头***
CN1975497A (zh) 摄像透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