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37849A - 白蚁引诱剂和/或取食刺激剂 - Google Patents

白蚁引诱剂和/或取食刺激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37849A
CN1337849A CN99816317A CN99816317A CN1337849A CN 1337849 A CN1337849 A CN 1337849A CN 99816317 A CN99816317 A CN 99816317A CN 99816317 A CN99816317 A CN 99816317A CN 1337849 A CN1337849 A CN 13378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group
feeding stimulant
termite
hydrog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9816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雷恩哈德
M·J·拉西
M·伦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Original Assignee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filed Critical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Publication of CN1337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78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2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s, or by their non-active ingredients or by their methods of application, e.g. seed treatment or sequential application; Substances for reducing the noxious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o organisms other than pests
    • A01N25/00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s, or by their non-active ingredients or by their methods of application, e.g. seed treatment or sequential application; Substances for reducing the noxious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o organisms other than pests containing a foodstuff as carrier or diluent, i.e. baits
    • A01N25/00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s, or by their non-active ingredients or by their methods of application, e.g. seed treatment or sequential application; Substances for reducing the noxious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o organisms other than pests containing a foodstuff as carrier or diluent, i.e. baits insecticid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1/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oxygen or sulfur compounds
    • A01N31/08Oxygen or sulfur directly attached to an aromatic ring system
    • A01N31/16Oxygen or sulfur directly attached to an aromatic ring system with two or more oxygen or sulfur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same aromatic ring system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用于刺激白蚁取食活性的取食刺激剂,包括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的化合物,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

Description

白蚁引诱剂和/或取食刺激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白蚁引诱剂和/或取食刺激剂,以及更具体地涉及用于白蚁毒饵的引诱剂和/或取食刺激剂以及作为杀白蚁组合物的组分之一。
背景技术
有机氯在全世界包括澳大利亚已经用于白蚁防治数十年了。自从1995年澳大利亚,以及其它国家在更早或相近时间内禁止使用有机氯防治白蚁后,人们正努力尝试开发另一种白蚁控制***。针对这种情况用于控制活动白蚁侵袭的毒饵***已逐渐作为主要的选择控制方案。
在毒饵***中提供白蚁一种基体,白蚁会比其它适于白蚁种群的食物源优先取食这种基体。白蚁或取食加入食物(基体)中的长效、非拒斥致死产品或将聚集于基体的白蚁直接用这种产品处理。在这两种情况下,由工蚁将制剂转移至巢中并通过巢穴白蚁间的食物交换或互相整饰而将制剂分布于全巢种群。
通过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大量研究,现在已经意识到正是具有效果的饵料毒素构成应用毒饵的主要妨碍,使其不能根本保证实际应用时毒饵***的有效作用。依赖于毒饵的防治策略必须处理这样一个事实即白蚁具有选择取食能力并不可能迫使昆虫与毒饵接触。白蚁必须首先定位毒饵位置,并且一旦发现有大量白蚁被吸引就会从毒饵位置将足够量的毒素转移至全部种群。白蚁种类间,种内部不同种群之间,以及各种位置不同条件下白蚁行为上的差异,潜在地限制这种防治策略的效果。目前使用的毒饵基体,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纯纤维素产品(木材,卡片纸板,纸),并不能确保以可靠、可预测方式接触并聚集白蚁数量。
已进行尝试通过加入引诱化合物提高毒饵基体对白蚁的引诱性。例如,国际申请WO99/07218公开了使用2,4-庚二烯醛作为引诱剂用于群居害虫如黄蜂和白蚁。美国专利5,637,298公开了在萘环结构的7或8位由甲基、乙基、丙基或异丙基取代的2-4萘甲醇衍生物,并指出这些化合物可提高白蚁对毒饵的接受性。类似的,美国专利US5,756,114公开了在基体上的毒饵中加入某些芳族化合物,包括二羟基苯甲酸,protecatechuic acid和香草酸作为饵料气味引诱剂。这些化合物表面上看类似于追踪信息素(frail-markingpheromone)(Z,Z,E)-3,6,8-十二碳三烯-1-醇。因此,它们在促进白蚁聚集的同时并不刺激取食行为,任何取食的增加仅仅是在选择的位置上白蚁数量增加的结果。
白蚁是社会性昆虫,白蚁种群的群居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中存在的或种群成员产生的化学信号。这些信号调节各种行为包括觅食或群居开采食物源。例如,在取食过程中,白蚁从外分泌腺释放一种化学信号引导巢穴伙伴在上述位置取食,从而确保快速和有效地开采食物源。
所有种类的白蚁都有成对的位于胸部的下唇腺。腺体管在头部与水囊腺体管相连,内容物从嘴中以唾液形式分泌。已报道根据不同种类上述分泌物具有各种功能,已发现在兵蚁中作为防御物质,巢穴小气候的调节剂,巢穴中真菌繁殖的载体或作为群居营养物。此外,据报道下唇腺分泌胶结物质用于建筑巢穴或修建坑道并且鉴定为消化酶来源。
最近,Reinhard等,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Vol.23No.10,1997得出结论下唇腺分泌物在食物开采中具有信息素作用,并且这可能是白蚁中的普遍现象。Reinhard等人取下唇腺提取物,将其用于取食选择试验。他们观察到在食物开采过程中下唇腺分泌物携带一种信号刺激工蚁啃咬并取食。即使在玻璃片上没有放置食物,下唇腺提取物也可引诱白蚁的取食行为。用Reticulitermes santonensis和驼长鼻白蚁(Schedorhinotermes Camanianns)的提取物进行试验,证实了在两种白蚁中都发出了取食嗜食性信号。鉴于上述情况,Reinhard等人提出下唇腺分泌物的食物开采的信号功能是古代***发育的并且没有种系特异性。现在首次鉴定出化学信号并证实在天然低浓度条件下是广谱的白蚁种类的强有力的取食刺激剂。鉴于此已经分析出刺激白蚁取食的化合物种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刺激白蚁取食活性的取食刺激剂,包括具有至少两个OR基团,每个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并且R是氢或有机基团的化合物,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
当取食刺激剂是其中至少一个R是有机基团的化合物时它可具有取食刺激活性或是具有取食刺激活性化合物的前体。
在前一种情况中,有机基团优选由烷基,取代烷基,芳基或取代芳基组成的基团,后一种情况通常是一种化合物,其可水解为具有取食刺激活性化合物,如上述化合物。聚合物或低聚物如聚苯醚逐渐水解为具有取食刺激活性的化合物并能在环境中长期存在。
具有取食刺激活性的化合物通常包括由上述至少两个OR基团取代的芳香核。
通常上述化合物具有以下通式I:
Figure A9981631700081
其中R1选自以下基团:氢、烷基、取代烷基、芳基、取代芳基、芳烷基和取代芳烷基;
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以下基团:氢、羟基、烷基、取代烷基、烷氧基、取代烷氧基、芳基、取代芳基、芳氧基、取代芳氧基、芳烷基、取代烷芳基、烷芳氧基和取代烷芳氧基,或R2和R3一起,R3和R4一起,R4和R5一起和/或R5和R6一起形成芳基;
条件仅仅是R2,R3,R4,R5或R6中至少一个是羟基、烷氧基、取代烷氧基、芳氧基、取代芳氧基、烷芳氧基或取代烷芳氧基。
优选,R1选自氢、烷基、芳基和烷芳基。
更优选,R1选自氢、甲基、乙基、苯基和苄基。
还更优选R1是氢。
优选,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羟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烷芳基和烷芳氧基。
更优选,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羟基、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苯基、苯氧基、苄基和苄氧基。
还更优选,R2,R3,R4,R5或R6中至少一个是羟基。特别是,R2或R6,R3或R5或R4特别是羟基。
用于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化合物选自下列化合物:
对氢醌(1,4-二羟基苯)
邻苯二酚(1,2-二羟基苯)
间苯二酚(1,3-二羟基苯)
间苯三酚(1,3,5-三羟基苯)
4-甲氧基苯酚
甲氧基氢醌(1-甲氧基-2,5-二羟基苯)
1,4-二甲氧基苯
4-苯氧基苯酚
苯基氢醌
4-苄氧基苯酚
而且,也包括加合化合物如醌氢醌(1摩尔氢醌与1摩尔醌的加合化合物)。
换句话说,上述化合物可带有多个芳基部分。
优选上述每个芳基部分是苯环以及该化合物是聚苯醚。通常,聚苯醚是带有2至5个对氢醌残基的对氢醌的醚。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烷基”是指直链或支链烷基,优选C1-C10烷基以及更优选C1-C4烷基。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取代烷基”是指由任意取代基取代的烷基,适合的取代基是羟基、烷氧基、羰基、羰基烷基、氨基甲酰基、脲基、氨基、一或二烷基取代的氨基、卤素、烷基羰氧基或烷基羰基氨基。
整个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芳基”是指六元碳环的芳族环或含有1,2或3个氧,氮或硫原子作为杂原子的五-或六元杂环的芳族环,以及包括含有多个上述环的稠环***。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取代的芳基”是指由任意取代基取代的芳基,适合的取代基是羟基、烷氧基、羰基、羰基烷基、氨基甲酰基、脲基、氨基、一或二烷基取代的氨基、卤素、烷基羰氧基或烷基羰基氨基。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烷氧基”是指含有直链或支链烷基,优选C1-C10烷基以及更优选C1-C4烷基的烷氧基。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取代的烷氧基”是指由任意取代基取代的烷氧基,适合的取代基是羟基、烷氧基、羰基、羰基烷基、氨基甲酰基、脲基、氨基、一或二烷基取代的氨基、卤素、烷基羰氧基或烷基羰基氨基。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芳氧基”是指含有六元碳环的芳族环或含有1,2或3个氧,氮或硫原子作为杂原子的五-或六元杂环的芳族环,以及包括含有多个上述环的稠合环系的芳氧基。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取代的芳氧基”是指由任意取代基取代的芳氧基,适合的取代基是羟基、烷氧基、羰基、羰基烷基、氨基甲酰基、脲基、氨基、一或二烷基取代的氨基、卤素、烷基羰氧基或烷基羰基氨基。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烷芳基”是指含有直链或支链亚烷基,优选C1-C10亚烷基以及更优选C1-C4亚烷基以及六元碳环的芳族环或含有1,2或3个氧,氮或硫原子作为杂原子的五-或六元杂环的芳族环,以及包括含有多个上述环的稠合环系的烷芳基。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取代的烷芳基”是指由任意取代基取代的烷芳基,适合的取代基是羟基、烷氧基、羧基、羧基烷基、氨基甲酰基、脲基、氨基、一或二烷基取代的氨基、卤素、烷基羰氧基或烷基羰基氨基。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烷芳氧基”是指含有直链或支链亚烷氧基,优选C1-C10亚烷氧基以及更优选C1-C4亚烷氧基以及六元碳环的芳族环或含有1,2或3个氧,氮或硫原子作为杂原子的五-或六元杂环的芳族环,以及包括含有多个上述环的稠合环系的烷芳氧基。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取代的烷芳氧基”是指由任意取代基取代的烷芳氧基,适合的取代基是羟基、烷氧基、羰基、羰基烷基、氨基甲酰基、脲基、氨基、一或二烷基取代的氨基、卤素、烷基羰氧基或烷基羰基氨基。
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词语“包括”除非另有说明都用于表示非排除的含义。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刺激白蚁取食活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如上所述的取食刺激剂;以及
(2)将上述取食刺激剂施用至指定场所。
优选,上述场所存在食物源。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将白蚁引诱至指定场所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上述场所提供食物源,
(2)提供如上所述的取食刺激剂;以及
(3)将所述取食刺激剂施用至上述场所。
通式I化合物用作各种白蚁的取食刺激剂和/或引诱剂,特别是达尔文澳白蚁(Mastotermes darwiniensis)、曲剑乳白蚁(Coptotermes acinaciformis)、Kalotermes flavicollis、麻头堆砂白蚁(Cryptotermes brevis)、棉麦草白蚁(Hodotermesmossambicus)、美古白蚁(Zootermopsis angusticollis)、欧美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pes)、Reticulitermessantonensis、印巴结构木异白蚁(Heterotermes indicola)、驼长鼻白蚁(Schedorhinotermes lamanianus)、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Nasutitermes nigriceps、Nasutitermes exitiosus、Trinervitermes trinervoides和Macrotermes subhyalinus。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用于引诱白蚁的毒饵,包括:
(1)食物源;以及
(2)如上所述的取食刺激剂。
通常食物源是纤维素来源的物质如纸、卡片纸板、钾盐镁矾、刨花板,以及完好的或真菌腐朽的木材。通过任意适合的方式将通式I化合物施用至毒饵基体上,例如将上述化合物溶液喷雾至毒饵基体上,将毒饵基体浸泡在上述溶液中或与固体的通式I化合物混合。
毒饵基体还可以含有增效剂和其它引诱剂,以及包括有益成分如含氮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等作为营养物质。
如需要,可以加入抗氧化剂如BHT,BHA或维生素E以稳定毒饵内的活性化合物。如需要,可以应用通式I化合物的控制释放***。
优选,毒饵基体包括追加的毒素如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昆虫生长调节剂以及其它杀白蚁剂。另一方面,一旦毒饵基体展散于田间并引诱了大量白蚁后可将杀白蚁物质施用至毒饵基体上。另一种情况,优选毒素是长效且非拒斥剂以便由工蚁将制剂转移至巢中并通过巢穴白蚁间的食物交换或互相整饰而将制剂分布于全巢种群。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杀白蚁组合物包括:
(1)杀白蚁物质;以及
(2)如上所述的取食刺激剂。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了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的化合物,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将其用于刺激白蚁的取食活性。
本发明第七方面提供了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的化合物,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以引诱白蚁至指定场所。
本发明第八方面提供了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的化合物,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作为刺激白蚁取食活性的用途。
本发明第九方面提供了化合物引诱白蚁至指定场所的用途,所述化合物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
本发明第十方面提供了化合物在制备用于引诱白蚁毒饵方面的用途,所述化合物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提供了化合物在制备杀白蚁组合物方面的用途,所述化合物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
通常,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的化合物是如上所述的通式I化合物。
已发现对氢醌是天然取食刺激剂,但白蚁下唇腺中存在的对氢醌几乎完全是它的葡萄糖共轭物,4-羟苯基-β-D-吡喃葡糖苷,一般称为β-熊果苷。β-熊果苷和通式I的其它化合物的葡萄糖共轭物也可用于上述发明。特别是,可将β-熊果苷或通式I的其它化合物的葡萄糖共轭物加入毒饵基体并通过缓慢分解产生的通式I活性化合物用于缓释***。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将参考以下实施例并仅以实施例方式进行描述。
实施例1-使用下唇腺提取物作为白蚁引诱剂
为制备下唇腺提取物,杀死白蚁并取出成对下唇腺。在-20℃冷冻下唇腺15分钟使之破裂并在室温下用0.6ml水抽提12小时。然后将提取物冷冻于-20℃下至使用。在表1中列出了制备并测试的下唇腺提取物。对每种提取物进行化学分析确定是否存在对氢醌,结果发现所有提取物中都存在对氢醌。如下表1所示将选择的提取物用于生物测定以评估取食选择性。
表1:下唇腺提取物的制备和测试白蚁种类                         腺提取  化学测试  生物测试
                             物编号Kalotermes flavicollis             40       +麻头堆砂白蚁                       70       +         +(Cryptotermes brevis)达尔文澳白蚁                       30       +         +(Mastotermes darwiniensis)棉麦草白蚁                         40       +(Hodotermes mossambicus)古美白蚁                           40       +(Zootermopsis angusticollis)欧美散白蚁                         70       +         +(Reticulitermes flavipes)Reticulitermes santonensis         70       +         +印巴结构木异白蚁                   120      +(Heterotermes indicola)驼长鼻白蚁                         60       +(Schedorhinotermes lamanianus)台湾乳白蚁                     70        +        +(Coptotermes formosanus)曲剑乳白蚁                     80        +        +(Coptotermes acinaciformis)Nasutitermes nigriceps         60        +Nasutitermes exitiosus         70        +        +Trinervitermes trinervoides    30        +Macrotermes subhvalinus        40        +
在选择性试验中使用的方法正是前述Reinhard等人使用的方法。在这些试验中,将白蚁放在适合的容器中通过硅有机树脂管通向觅食活动场所。在每个试验中将两片半圆形的湿润的滤纸片(直径为2.5cm)彼此靠近地放于活动场所中。随机选择两个半圆形滤纸片之一,在其上滴加25μl等份的下唇腺提取物然后用水润湿。另一半圆形滤纸片仅用水湿润。白蚁的取食以啃咬行为表示,根据下口式的头部位置易于辨认出上述行为,此时白蚁将其下颚钻入食物中并扭动它们的头设法撕掉一小片食物,然后将其运回蚁巢。
记录半圆形滤纸片上开始20只啃咬/取食白蚁的分布。例如,观察到20只达尔文澳白蚁中有19只产生反应,啃咬和取食了用1当量其下唇腺分泌物处理的滤纸,同时仅有1只白蚁对对照产生反应。类似的,20只曲剑乳白蚁中有18只产生反应,啃咬和取食了用2.5当量其下唇腺分泌物处理的滤纸,同时仅有2只白蚁对对照产生反应。另一重要发现是在生物测定中选择的白蚁种类还对来自不同种类的下唇腺分泌物产生强烈反应。例如,曲剑乳白蚁对1当量达尔文澳白蚁腺体分泌物处理的测试滤纸产生反应同时达尔文澳白蚁对2.5当量曲剑乳白蚁腺体分泌物处理的测试滤纸也产生反应。上述结果证明下唇腺提取物是非特异性白蚁取食刺激剂。结果总结于表2。
表2:天然诱饵响应诱饵的白蚁种类  下唇腺提取物的起源  提取物的量  响应
                                    (腺体等量)
达尔文澳白蚁       达尔文澳白蚁         1        +++M.darwiniensis     M.darwiniensis
                    曲剑乳白蚁         2.5       +++
                 C.acinaciformis
 曲剑乳白蚁        达尔文澳白蚁         1        +++C.acinaciformis     M.darwiniensis
                    曲剑乳白蚁         2.5       +++
                 C.acinaciformis
对下唇腺提取物的分析表明对氢醌以低浓度存在,通常每个腺体中含量小于10-10克,但在唾液中具有更高的浓度。β-熊果苷在腺体中以高浓度存在,但在唾液中显然并不存在。推测在白蚁唾液释放过程中β-熊果苷在酶作用下分解为对氢醌和葡萄糖,因此假定对氢醌是主要的化学取食刺激剂。
实施例2-合成化合物作为白蚁引诱剂
以实施例1的上述方式用对氢醌以及大量相关化学物质进行取食选择性试验。试验数据总结于表3。
表3:合成诱饵
对诱饵反应的白蚁种类 化合物 诱饵中的量 反应
M.darwiniensis 对基醌 5 +++
醌氢醌 5 ++
邻苯二酚 5 -/+
间量二酚 5 +
间苯三酚 5 -/+
4-甲氧酚 5 +
甲氧氢醌 5 +
1,4-二甲氧基苯 5 ++
4-苯氧酚 5 -/+
苯基氢醌 5 +
聚苯醚 5 +
4-苄氧酚 5 -/+
C.acinaciformis 对氢醌 5 +++
醌氢醌 5 ++
邻苯二酚 5 ++
间苯二酚 5 ++
间苯三酚 5 ++
4-甲氧酚 5 +
甲氧氢醌 5 +
1,4-二甲氧基苯 5 +
4-苯氧酚 5 -/+
苯基氢醌 5 -
聚苯醚 5 -
4-苄氧酚 5 -
S.actuosus 对氢醌 5 +++
C.brevis 对氢醌 5 +++
N.exitiosus 对氢醌 5 +++
R.santonensis 对氢醌 5 +++
R.flavipes 对氢醌 5 +++
C.formosanus 对氢醌 5 +++
*混合物包括主要是对氢醌的五聚物,但也包括作为杂质的对氢醌的二聚物和三聚物。
当测试合成诱饵时,主要下唇腺成分(葡萄糖,肌醇,β-熊果苷)中没有一种引发任何取食刺激反应,除非在非天然高浓度条件下它们可能起营养作用作为食物添加剂。然而在实验室生物测定中对氢醌可在天然痕量级引发取食刺激反应。例如引诱达尔文澳白蚁的最低限值是5毫微克对氢醌(50皮摩尔)以及引诱曲剑乳白蚁的最低限值为100微微克对氢醌(1皮摩尔)。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白蚁取食刺激剂的最低限值不同。
如表3所示,在实验室生物测定中与氢醌分子结构有些相近的合成化合物也可引发达尔文澳白蚁和曲剑乳白蚁的取食反应。
实施例3-引诱方式
对氢醌源对白蚁的引诱方式既包括嗅觉也包括味觉刺激。在空的和填满砂子的塑料容器(内径为14.5cm,高为1cm,用玻璃片覆盖)中测试对氢醌的远距离引诱能力(嗅觉),该容器通过硅有机树脂管与白蚁的聚居容器相连。用达尔文澳白蚁和曲剑乳白蚁进行试验。每个试验,在指定场所的相对位置上放置两片处理的滤纸(分别为25ng-25μg对氢醌以及水作为对照)。根据滤纸位置评估工蚁修筑的隧道/坑道的方向及其行为。在所有试验中两种白蚁修筑的隧道/坑道都朝向对氢醌处理的滤纸方向,没有一个朝向对照滤纸。觅食时白蚁通常以之字形缓慢行走,但当接近对氢醌源时(约5-6cm),它们的行为突然改变:它们径直并快速爬向经过处理的滤纸片。根据这些观察数据我们得出结论对氢醌气体产生了几厘米的“活性区”,一旦觉察到方向白蚁就会朝向由浓度梯度产生的气体源。这一活性区并不因对氢醌浓度的增加而扩大。
实施例4-选择取食试验
在选择取食试验(模拟田间实际毒饵形式)中使用王桉木(Eucalyptus regnans)(约3.5g)测试达尔文澳白蚁和曲剑乳白蚁试验种群。将白蚁种群(约500只达尔文澳白蚁和2000只曲剑乳白蚁)放置在塑料容器中。直径5cm,高3.5cm的塑料活动场所与白蚁种群容器相对一侧的有机玻璃管相连。在这些活动场所中提供木料:一块是用溶于水的20ng对氢醌处理的木料,另一块仅仅用水湿润的作为对照。在试验前和试验后干燥并称重木料,3天,1周和4周后分析由于白蚁取食量产生的重量差。
3天和l周后达尔文澳白蚁和曲剑乳白蚁对取食刺激剂处理的木料的取食量都明显多于对照的取食量(参见表4)。4周后失去效果。因此对氢醌在选择取食试验中确实作为取食刺激剂,虽然仅需使用很少量的对氢醌,效果是短期的。当在自然条件下以及存在全部白蚁种群的田间试验上述信号时应提高上述效果。
表4:达尔文澳白蚁和曲剑乳白蚁的实验室选择取食试验:将20ng对氢醌处理的木材与对照进行比较,3天,1周和4周后取食的木材量[g](平均值±标准离差,n=20,Wilcoxon-Matched-Pairs-Test,***:显著差别p<0.001,n.s.:没有显著差别)。
       种   试验持续时间 被取食的经处理木料[g] 被取食的对照木料[g]   p
M.darwiniensis  3天 0.234±0.139  O.121±0.108 ***
 1周 O.737±0.557  0.506±0.527 **
 4周 2.397±0.968  2.255±O.918 n.s.
C.acinaciformis  3天 0.056±0.0.36  0.032±0.033 **
 1周 0.185±0.159  O.096±0.109 **
 4周 1.162±0.851  1.209±O.929 n.s.
实施例5-田间试验
将Coptotermes lacteus(ACT),曲剑乳白蚁(NT)以及达尔文澳白蚁(NT)种群用于田间大规模毒饵试验。而且在市区和田间受侵染的场所对Coptotermes frenchi(ACT),Nasutitermes exitiosus(NSW),Schedorhinotermes actuosus(NT),南亚乳白蚁(Coptotermesfravians)(Malaysia)以及曲颚乳白蚁(Malaysia)示范性地进行了试验。使用约10g的纸巾作为毒饵基体。将纸巾用20μg氢醌(溶于水的)处理或仅用水湿润(=对照)。将纸折叠并装入塑料管中。白蚁通过钻孔进入管中接近毒饵材料。将经过处理的毒饵和对照毒饵分别放在田间种群取食/侵染场所。在更大规模的田间试验情况下,选择每种白蚁至多24个种群,将装满木头的圆筒挖入白蚁种群周围的土中作为取食位置。将毒饵放在受侵染的圆筒顶部并用塑料薄膜和土覆盖。在示范性试验情况下选择单个侵染位点并将毒饵直接接触侵染处并用塑料薄膜和土或纸板覆盖,以确保最小干扰。根据种类和活动性的不同,1-4天后或2周后检查毒饵。分析取食的纸量和白蚁数量。
自然界中田间种群同样在不同种群之间存在很大的数据变化,因此为统计分析数据必须分别换算成对数和平方根。在大规模田间试验中,所有C.lacteus,达尔文澳白蚁和曲剑乳白蚁都消耗明显多的毒饵材料并且当使用氢醌时(参见表5)毒饵处引诱了更多数量的白蚁。对新西兰乳白蚁,S.actuosus,南亚乳白蚁和曲颚乳白蚁进行的示范性试验中表明所有白蚁对处理毒饵比对照毒饵具有增加的取食活性(参见表6)。N.exitiosus的试验表明即使长时间暴露于毒饵也没有取食活性,因为该种白蚁具有不同的取食习性。然而,我们仍观察到与对照毒饵相比处理毒饵处存在更多的白蚁(参见表6)。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当氢醌加入毒饵后,实际上在自然条件下的田间也是各种白蚁的强烈而有效的引诱剂和取食刺激剂。
表5:Coptotermes lacteus(ACT),曲剑乳白蚁(NT)和达尔文澳白蚁田间毒饵试验。(W):取食的毒饵数量[g]以及(No):毒饵处的白蚁{N)数量,将20μg氢醌处理的毒饵与对照毒饵比较(平均值±标准离差,Paired Samples T-test,***:显著差异,p<0.001,为进行统计分析将数据换算成对数或平方根)。
       种  试验 N 处理的诱饵  对照诱饵 P
C.lacteus 3天 17 W[g)No[N] 0.392±0.156  O.181±0.099 ***
269.7±169.1  198.9±147.7 ***
M.darwiniensis 2天 12 W[g]No[N] O.766±0.164  0.368±O.126 **
18.5±3.6  7.7±2.9 **
C.acinaciformis 2天 16 W[g]No[N] O.056±0.010  0.035±008 **
120.6±29.5  84.1±20.0 ***
表6:新西兰乳白蚁(ACT),Schedorhinotermes actuosus(NT),南亚乳白蚁(Malaysia),曲颚乳白蚁(Malaysia)和Nasutitermesexitiosus(NSW)的示范性田间毒饵试验。分别比较20μg氢醌处理的毒饵与对照毒饵取食的毒饵材料比例[%]或存在白蚁的数量。
       种  试验   取食比例/白蚁出现(处理诱饵)   取食比例/白蚁出现(对照诱饵)
C.frenchi   2周   3     30%     5%
    90%     0%
    30%     0%
S.actuosus   4天   1     5%     0%
C.travians   1天   2     20%     20%
    60%     40%
C.curvignathus   1天   3     95%     20%
    50%     5%
N.exitiosus   2周   4
  白蚁出现   未触及
  白蚁出现   未触及
  白蚁出现   未触及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化合物用于刺激白蚁取食活性以提高白蚁毒饵的杀蚁效果。

Claims (47)

1.一种刺激白蚁取食活性的取食刺激剂,包括一种化合物,上述化合物具有至少两个OR基团,每个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并且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
2.权利要求1的取食刺激剂,其中至少一个R是有机基团以及所述化合物具有取食刺激活性。
3.权利要求2的取食刺激剂,其中所述有机基团选自烷基,取代烷基,芳基,取代芳基,芳烷基和取代芳烷基。
4.权利要求1的取食刺激剂,其中至少一个R是有机基团并且所述化合物是具有取食刺激活性化合物的前体。
5.权利要求4的取食刺激剂,其中所述化合物水解为具有至少一个R是氢的化合物。
6.权利要求5的取食刺激剂,其中所述有机基团是碳水化合物部分。
7.权利要求6的取食刺激剂,其中所述化合物是β-熊果苷。
8.权利要求1的取食刺激剂,其中所述芳基是上述至少两个OR基团取代的芳香核。
9.权利要求8的取食刺激剂其中所述化合物具有以下通式I:
Figure A9981631700021
其中R1选自以下基团:氢、烷基、取代烷基、芳基、取代芳基、芳烷基和取代芳烷基;
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以下基团:氢、羟基、烷基、取代烷基、烷氧基、取代烷氧基、芳基、取代芳基、芳氧基、取代芳氧基、烷芳基、取代烷芳基、烷芳氧基和取代烷芳氧基,或R2和R3一起,R3和R4一起,R4和R5一起和/或R5和R6一起形成芳基;
条件仅仅是R2,R3,R4,R5或R6中至少一个是羟基、烷氧基、取代烷氧基、芳氧基、取代芳氧基、芳烷氧基或取代芳烷氧基。
10.权利要求9的取食刺激剂,其中R1选自氢、烷基、芳基和芳烷基。
11.权利要求10的取食刺激剂,其中R1选自氢、甲基、乙基、苯基和苄基。
12.权利要求11的取食刺激剂,其中R1是氢。
13.权利要求9的取食刺激剂,其中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羟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烷芳基和烷芳氧基。
14.权利要求13的取食刺激剂,其中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羟基、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苯基、苯氧基、苄基和苄氧基。
15.权利要求14的取食刺激剂,其中R2或R6是羟基。
16.权利要求14的取食刺激剂,其中R3或R5是羟基。
17.权利要求14的取食刺激剂,其中R4是羟基。
18.权利要求1的取食刺激剂,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
对氢醌
醌氢醌
邻苯二酚
间苯二酚
间苯三酚
4-甲氧基苯酚
甲氧基氢醌
1,4-二甲氧基苯
4-苯氧基苯酚
苯基氢醌
4-苄氧基苯酚
19.权利要求1的取食刺激剂,其中所述化合物带有多个芳基部分。
20.权利要求19的取食刺激剂,其中每个所述芳基部分是苯环。
21.权利要求20的取食刺激剂,其中所述化合物是聚苯醚。
22.权利要求1至21之任一的取食刺激剂,进一步包括生物学可接受的载体和/或增补剂。
23.一种刺激白蚁取食活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的取食刺激剂;以及
(2)将上述取食刺激剂施用至指定场所。
24.权利要求23的方法,还包括在上述场所中提供食物源的步骤。
25.一种将白蚁引诱至指定场所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上述场所提供食物源,
(2)提供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的取食刺激剂;以及
(3)将所述取食刺激剂施用至上述场所。
26.用于引诱白蚁的毒饵,包括:
(1)食物源;以及
(2)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的取食刺激剂。
27.权利要求26的毒饵,其中所述食物源是纤维素来源的物质。
28.权利要求27的毒饵,其中所述食物源选自纸、卡片纸板、钾盐镁矾(canite)、刨花板,以及完好的或真菌腐朽的木材。
29.权利要求26-28中任一项的毒饵,还包括杀白蚁物质。
30.权利要求29的毒饵,其中所述杀白蚁物质是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或昆虫生长调节剂。
31.权利要求26-30中任一项的毒饵,还包括抗氧化剂。
32.权利要求26-31中任一项的毒饵,还包括增效剂和/或其它引诱剂。
33.权利要求26-32中任一项的毒饵,还包括营养物质如含氮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
34.一种杀白蚁组合物包括:
(1)杀白蚁物质;以及
(2)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的取食刺激剂。
35.权利要求34的杀白蚁组合物,其中所述杀白蚁物质是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或昆虫生长调节剂。
36.一种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的化合物,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将其用于刺激白蚁的取食活性。
37.权利要求36的化合物,它是如权利要求9定义的通式I化合物。
38.一种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的化合物,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用于引诱白蚁至指定场所。
39.权利要求38的化合物,它是如权利要求9定义的通式I化合物。
40.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的化合物,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用于刺激白蚁取食活性的用途。
41.权利要求40的化合物用途,其中所述化合物是如权利要求9定义的通式I化合物。
42.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的化合物,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作为在吸引白蚁至指定场所的用途。
43.权利要求42的化合物用途,其中所述化合物是如权利要求9定义的通式I化合物。
44.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的化合物,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在制备吸引白蚁毒饵中的用途。
45.权利要求44的化合物用途,其中所述化合物是如权利要求9定义的通式I化合物。
46.带有至少两个OR基团的化合物,其中每个OR基团都是芳基部分的取代基,以及R是氢或有机基团,以及它们的加合化合物在制备杀白蚁组合物中的用途。
47.权利要求46的化合物用途,其中所述化合物是如权利要求9定义的通式I化合物。
CN99816317A 1998-12-22 1999-11-25 白蚁引诱剂和/或取食刺激剂 Pending CN13378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AUPP7842 1998-12-22
AUPP7842A AUPP784298A0 (en) 1998-12-22 1998-12-22 Termite attractant and/or feeding stimulant compound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7849A true CN1337849A (zh) 2002-02-27

Family

ID=3812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816317A Pending CN1337849A (zh) 1998-12-22 1999-11-25 白蚁引诱剂和/或取食刺激剂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EP (1) EP1139742A4 (zh)
JP (1) JP2002532519A (zh)
CN (1) CN1337849A (zh)
AP (1) AP2001002190A0 (zh)
AU (1) AUPP784298A0 (zh)
BR (1) BR9916480A (zh)
HK (1) HK1042628A1 (zh)
ID (1) ID29807A (zh)
OA (1) OA11814A (zh)
WO (1) WO2000036914A1 (zh)
ZA (1) ZA20010501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9451A (zh) * 2012-12-21 2013-04-17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粉剂型蟑螂饵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78572B1 (en) 1998-11-06 2005-12-27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ttracting insects
US6716421B2 (en) 2001-03-05 2004-04-06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liminating termite colonies
US7030156B2 (en) 2001-03-05 2006-04-18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liminating termite colonies
US6969512B2 (en) 2001-03-05 2005-11-29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liminating termite colonies
US10575520B2 (en) * 2016-03-16 2020-03-03 Board Of Supervisors Of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And Mechanical College Cyclohexylamine-based compounds and use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190667B (it) * 1982-01-22 1988-02-24 Montedison Spa Metodo di lotta contro infestazioni di formiche
JPS58157703A (ja) * 1982-03-11 1983-09-19 Takeda Chem Ind Ltd シロアリ防除剤
JPS6456606A (en) * 1987-08-27 1989-03-03 Tohoku Kako Kk Ant-proofing agent
US4880624A (en) * 1988-03-18 1989-11-14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Volatile attractants for diabrotica species
JP2745331B2 (ja) * 1989-09-27 1998-04-2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シロアリ検知材
JPH05255007A (ja) * 1992-03-17 1993-10-05 Tofti Gmbh アリ、シロアリ及び類縁昆虫を駆除するための天然の又は天然物と同等の無毒性剤
DE4231045A1 (de) * 1992-09-17 1994-03-24 Desowag Materialschutz Gmbh Mittel oder Konzentrat zur temporären Bekämpfung von Termiten im Boden
US5780515A (en) * 1996-03-21 1998-07-14 Rockhurst University Benzoquinone and hydroquinone derivatives for use as insect feeding deterrent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9451A (zh) * 2012-12-21 2013-04-17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粉剂型蟑螂饵料
CN103039451B (zh) * 2012-12-21 2015-03-18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粉剂型蟑螂饵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ZA200105010B (en) 2002-06-19
EP1139742A1 (en) 2001-10-10
JP2002532519A (ja) 2002-10-02
AP2001002190A0 (en) 2001-05-25
OA11814A (en) 2005-08-16
WO2000036914A1 (en) 2000-06-29
BR9916480A (pt) 2002-01-15
HK1042628A1 (zh) 2002-08-23
EP1139742A4 (en) 2002-07-31
ID29807A (id) 2001-10-11
AUPP784298A0 (en) 1999-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496C (zh) 监控白蚁的方法及其组合物
CN1112845C (zh) 控制害虫的方法和使用的装置
US7914777B2 (en) Gellable ant bait matrix
CN104522082B (zh) 一种白蚁信息素引诱剂及采用该引诱剂的白蚁诱杀剂
JPH11503406A (ja) 芳香族アルデヒドの殺虫剤としての使用
Mitaka et al. A review of termite pheromones: multifaceted, context-dependent, and rational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N103783030B (zh) 一种捕食性天敌昆虫绿步甲与绿僵菌组合防治害虫的方法
CN1134786A (zh) 多用途无公害复合植物农药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168595A (ja) シロアリを防除するための脱皮促進化合物、エクジステロイド、それらのアナログ、およびキチン合成阻害剤の使用方法
TWI375517B (en)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molluscs
CN1337849A (zh) 白蚁引诱剂和/或取食刺激剂
CN1678191A (zh) 含有d-苧烯的蚂蚁喷雾剂
CN1137862A (zh) 杀白蚁剂以及用其作为控制白蚁的方法
Munro et al. A review of th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black turpentine beetle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CN108174846A (zh) 一种诱杀白蚁的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02139B (zh) 云斑天牛引诱剂及应用
CN102090406A (zh) 鱼藤酮在制备能有效杀灭白蚁的白蚁毒杀剂中的应用
CN1139322C (zh) 对环境安全的农药和植物生长促进剂
CN113973825B (zh) 大蒜素用于制备昆虫病毒增效剂的应用及增效剂
Schmidt et al. The biological efficacy of pear ester on the activity of granulosis virus for codling moth
CN109997876B (zh) 一种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ogan et al. Laboratory trials on the toxicity of hydramethylnon (Amdro; AC 217,300) to Reticulitermes santonensis Feytaud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and Microtermes lepidus Sjöstedt (Isoptera: Termitidae)
Singh Chemical ecology,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of lesser mealworm Alphitobius diaperinus (Panzer)(Coleoptera: Tenebrionidae)
CN1179644C (zh) 一种杀虫剂组合物
Weary et al. The millipede-predation behavior of Promecognathus and exceptional cyanide tolerance in Promecognathus and Metrius (Coleoptera: Carabida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4262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