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01385C -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01385C
CN1301385C CNB2003801006772A CN200380100677A CN1301385C CN 1301385 C CN1301385 C CN 1301385C CN B2003801006772 A CNB2003801006772 A CN B2003801006772A CN 200380100677 A CN200380100677 A CN 200380100677A CN 1301385 C CN1301385 C CN 130138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communication paths
indoor set
air conditioner
drain p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801006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92254A (zh
Inventor
寺田祐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2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22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0138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138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包括:横流风扇(71)、室内热交换器(50)、辅助配管(51)、室内风扇马达(72)、马达盖部分(55)、前泄水盘(781)、后泄水盘(782)以及连通通路(783)。从平面上观察,连通通路(783)与马达盖部分(55)平行于旋转轴并排配置,从而将前泄水盘(781)与后泄水盘(782)连通。从平面上观察,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马达(72)及连通通路(783)按照该顺序配置在旋转轴方向上。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备有送风风扇、马达及热交换器,通过热交换器向室内输送空气。马达是用来旋转驱动送风风扇的,送风风扇与马达在大多数情况下并列地配设在送风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
此外,在有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备有接收从热交换器前端与后端滴下来的冷凝水的第一泄水盘与第二泄水盘以及连通通路。连通通路是用于连通第一泄水盘与第二泄水盘的路径。由于备有这样的连通通路,因此,由第一泄水盘与第二泄水盘接收的冷凝水可以聚集到任何一个泄水盘中或连通通路中,并向机外排出。
以往,该连通通路在平面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配置在送风风扇与马达之间的。换句话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俯视状态(从平面上观察),送风风扇、连通通路及马达,依次按照送风风扇、连通通路、马达的顺序,被配置在送风风扇的旋转轴方向(参照特开2001-221497号公报)。
另一方面,在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冷凝水不仅会从热交换器上滴下来,而且还会从热交换器侧面向外侧延伸的辅助配管上滴下来。因此,在辅助配管的下方配置有用于覆盖马达的马达盖,保护马达免受冷凝水的影响。但是,这样又带来了滴落到马达盖上的冷凝水的处理问题。如上文,在平面上,沿着送风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依次配置送风风扇、连通通路及马达时,有必要抑制马达盖上滴落的的冷凝水向外侧的流动、即向配置送风风扇一侧的相反一侧的流动。为了抑制冷凝水向外侧的流动,在马达盖上设置了引导滴下来的冷凝水,使冷凝水不向外侧流动的肋等,但是,这导致了马达盖的形状复杂,同时也抬高了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简单的构成可以处理冷凝水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本发明第一发明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包括:送风风扇、热交换器、辅助配管、马达、马达盖、第一泄水盘、第二泄盘以及连通通路。送风风扇具有圆筒形状,其旋转轴大致水平地配置。热交换器以覆盖送风风扇上方的方式配置,与送风风扇的圆周面对置。辅助配管从热交换器的侧面向外侧延伸。马达与送风风扇并列地配置在旋转轴方向上,旋转驱动送风风扇。马达盖配置在辅助配管的下方,覆盖马达。第一泄水盘与第二泄水盘被配置成前后夹着送风风扇,用于接收从热交换器滴下来的冷凝水。在平面上,连通通路与马达盖并列地配置在旋转轴方向上,连通第一泄水盘与第二泄水盘。送风风扇、马达及连通通路,在平面上,依次按照送风风扇、马达、连通通路的顺序配置在旋转轴方向。
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由于在平面上,送风风扇、马达及连通通路顺次配置在旋转轴方向,因此,即使滴到覆盖马达的马达盖上的冷凝水向外侧流动,连通通路也能接收该冷凝水。进而,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能以简单的构成处理冷凝水。
本发明第二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按照第一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还包括容纳电气部件的电气部件箱。并且,送风风扇、马达、连通通路及电气部件箱,在平面上,依次按照送风风扇、马达、连通通路及电气部件箱的顺序配置在旋转轴方向。
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在电气部件箱与马达之间设置有连通通路。因此,利用连通通路接收滴到马达盖上的冷凝水,可抑制冷凝水向电气部件箱上的流动。因此,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能以简单的构成抑制冷凝水向电气部件箱上的流动。
本发明第三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按照在第一或第二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还包括将滴到马达盖上的冷凝水向连通通路引导的导水通路。
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通过导水通路可将滴落到马达盖上的冷凝水向连通通路引导。因此,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能更有效地处理冷凝水。
本发明第四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按照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辅助配管延伸到连通通路的上方。
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辅助配管延伸到连通通路的上方。换句话说,辅助配管不仅位于马达盖上,而且还越过马达盖延伸到连通通路处。因此,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扩大了辅助配管的设置空间,可提高辅助配管的设置自由度。
本发明第五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按照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连通通路位于送风风扇的旋转轴高度以下的位置。
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连通通路位于送风风扇的旋转轴高度以下的位置,处在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比较低的位置,因此,可以降低第一泄水盘与第二泄水盘的位置,进而也可降低热交换器的位置。因此,可使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本发明第六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按照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第一泄水盘、连通通路及第二泄水盘形成一体。
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接收冷凝水的第一泄水盘、连通通路及第二泄水盘形成一体。如果它们单独形成并且接合在一起,则有冷凝水从接合部分泄漏的可能。但是,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由于将这些部件形成一体,所以,可减少发生水泄漏的可能性。
本发明第七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按照第六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还包括排水部。在排水部上设置有排水孔,该排水孔用于从第一泄水盘、连通通路及第二泄水盘向外部排出冷凝水。并且,第一泄水盘、连通通路、第二泄水盘及排水部形成一体。
冷凝水并不限于流到第一泄水盘、连通通路及第二泄水盘,还会流到从这些部件向外部排出冷凝水的排水部。因此,在该排水部与连通通路单独形成并接合的情况下,也有冷凝水从该接合部分泄漏的可能。
但是,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由于第一泄水盘、连通通路、第二泄水盘及排水部形成一体。所以,可进一步减少发生水泄漏的可能性。
本发明第八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按照第一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辅助配管沿着旋转轴方向延伸到越过马达的位置。
一般来说,有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备有:具有圆筒形状的送风风扇、与送风风扇的圆周面相对地配置的热交换器、与送风风扇并列地配置在旋转轴方向上的用于旋转驱动送风风扇的马达。并且,在热交换器上连接有使制冷剂流动的辅助配管。在多数情况下,该辅助配管从热交换器的侧面向外侧延伸,并设置到热交换器的侧方空间与室内机外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参照特开平11-173591号公报)。
但是,在空气调节机室内机的内部,为了室内机的小型化等,将多个构成部件密集地配置着。例如,上述马达大都配置在热交换器侧方的空间中,占据热交换器侧方空间的一部分。因此,限制了从热交换器侧面向外侧延伸的辅助配管的设置空间,也使辅助配管设置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从设计的容易性等观点看,最好提高辅助配管设置的自由度。
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从热交换器侧面延伸的辅助配管延伸到越过马达的位置。如果辅助配管没有延伸到越过马达的位置,使马达位于辅助配管的下方的话,辅助配管下方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将被马达占据,因此,使辅助配管向下方的延伸受到了限制。但是,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由于辅助配管延伸到越过马达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减少马达限制辅助配管向下方的延伸的可能性。因此,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与辅助配管没有延伸到越过马达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较,提高了辅助配管的设置自由度。如此,可以提高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的辅助配管设置的自由度。
本发明第九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按照第八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辅助配管沿着旋转轴方向延伸到越过马达盖的位置。
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由于辅助配管沿着旋转轴方向延伸到越过马达盖的位置,因此,可以减少马达盖对辅助配管的设置的限制的可能性。因此,可以提高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的辅助配管设置的自由度。
本发明第十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按照第九方面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连通通路配置在沿着旋转轴方向越过马达盖的位置。
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连通通路配置在越过马达盖的位置,因此,即使冷凝水从延伸到越过马达盖的位置的辅助配管滴下来的情况下,连通通路也可以接收滴下来的冷凝水。如此,在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即使辅助配管延伸到越过马达盖的位置,也能适当地处理从辅助配管滴下来的冷凝水。
附图说明
图1是空气调节机的外观图。
图2是制冷剂回路的结构图。
图3(a)是室内机的正视图。
图3(b)是室内机的右侧视图。
图4是将上部壳体卸下来之后的室内机的右侧视图。
图5是将上部壳体卸下来之后的室内机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室内热交换器单元的右侧部分的斜视图。
图7是室内机右侧面断面图。
图8是下部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9是下部单元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下部单元右侧面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空气调节机的全体构成]
图1示出了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空气调节机1的外观。
该空气调节机1备有安装在室内的壁面等上的室内机2和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3。
室内机2内容纳有室内热交换器50(热交换器),室外机3内容纳有室外热交换器30,各热交换器30、50通过制冷剂配管4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
〔空气调节机的制冷回路的构成概述〕
图2示出了空气调节机1的制冷剂回路的构成。该制冷剂回路主要由室内热交换器50、储能器31、压缩机32、四通换向阀33、室外热交换器30及电动膨胀阀34构成。
设置在室内机2中的室内热交换器50与接触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在室内机2中还设置有为了吸入室内空气并使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0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室内排出用的作为横流风扇的送风风扇71。该送风风扇71由细长的圆筒形状构成,配置成其中心轴平行于水平方向。借助于设置在室内机2内的室内风扇马达72(马达),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驱动该送风风扇71。室内机2的详细构成将在下文详述。
在室外机3上,设置有压缩机32、与压缩机32的排出侧连接的四通换向阀33、与压缩机32的吸入侧连接的储能器31、与四通换向阀33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30及与室外热交换器30连接的电动膨胀阀34。电动膨胀阀34通过过滤器35及液动开关阀36,与配管41连接,并通过该配管41与室内热交换器50的一端连接。另外,四通换向阀33通过气动开关阀37,与配管42连接,并通过该配管42与室内热交换器50的另一端连接。该配管41、42相当于图1中的制冷剂配管4。在室外机3上,设置有用于将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0进行热交换之后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螺旋桨式鼓风机38。该螺旋桨式鼓风机38由室外风扇马达39旋转驱动。
〔室内机的构成〕
图3(a)是室内机2的正视图,图3(b)是室内机2的右侧视图。室内机2具有从正面观察横向长的形状,从正面观察及从侧面观察,为上下色彩分开的双色调。
室内机2主要由上部壳体6、下部单元7及容纳在室内机2内部的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构成。上部壳体6覆盖室内机2的上部。下部单元7构成室内机2的下部。上部壳体6与下部单元7各自独立形成,在室外机2的外观上,上部壳体6与下部单元7的一部分的边界作为水平线呈现。另外,上部壳体6与下部单元7的一部分为不同的颜色,以作为上部壳体6与下部单元7的边界的水平线为界,形成上下颜色不同的双色调。
下文,说明室内机2的各构成。
〔室内热交换器单元〕
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如图4至图6所示,由室内热交换器50、辅助配管51及热交换器支持部件52等构成。另外,图4是将上部壳体6卸下来之后的状态下的室内机2的右侧视图,图5是将上部壳体6卸下来之后的状态下的室内机2的俯视图,图6是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的右侧部分的透视图。
〔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50如图7所示,与送风风扇71的圆周面相对地配置,围绕送风风扇71的前方、上方及后方安装着。另外,图7是室内机2的侧面断面图。室内热交换器50,让通过送风风扇71的旋转从吸入口601、611吸入的空气经过送风风扇71侧,并与通过传热管内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50分割为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及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的四个部分。室内热交换器50通过将各室内热交换器50a、50b、50c、50d分别接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从侧面看两端向下方弯曲的略为倒V字形的断面形状的结构。
各室内热交换器50a、50b、50c、50d沿各自的水平方向看,具有长板状形状。各室内热交换器50a、50b、50c、50d由两侧端多次折回的传热管及被传热管穿过的长方形状的多个散热片构成。传热管在各室内热交换器50a、50b、50c、50d的两侧端通过U字形传热管折回。
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被配置成上端朝室内机2的前方倾斜,并被配置成从送风风扇71的中央上方覆盖后侧上方。
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其上端朝室内机2的后方倾斜,并被配置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的前方。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的上端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的上端接合,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组合成从侧面观察具有倒V字形的结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配置成从送风风扇71的中央上方覆盖前侧上方。
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配置在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的下方,并覆盖送风风扇71的前方。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的上端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的下端成角度地接合在一起,通过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形成钝角。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同高度方向即垂直方向平行,并同覆盖室内热交换器50的下方水平面的下部单元7垂直。另外,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的下端为室内热交换器50的下端,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的下端、即室内热交换器50的前侧下端,位于与送风风扇71的中心轴高度略同的位置。
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配置在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的下方,覆盖送风风扇71的后方。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的上端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的下端成角度地接合在一起,通过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形成钝角。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同高度方向即垂直方向平行,并同覆盖室内热交换器50的下方水平面的下部单元7垂直。另外,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的下端为室内热交换器50后侧的下端,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的下端、即室内热交换器50的后侧下端,位于与送风风扇71的中心轴高度略同的位置。
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与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具有在高度方向上相同的长度,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与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的上端及下端位于相同高度的位置。因此,室内热交换器50的前侧下端与后侧下端高度相同,位于与送风风扇71的中心轴高度略同的位置。另外,室内热交换器50的前侧下端与后侧下端从倒V字形部分的前后下端朝垂直方向向下延伸到与送风风扇71的中心轴高度略同的位置。
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及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通过分别设置在两端侧(从正面观察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固定板彼此固定,由此,接合成一体,形成室内热交换器50。室内热交换器50具有将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所形成的倒V字形部分、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各自的下端在垂直方向向下延伸的直线部分组合在一起的断面形状。室内热交换器50,具有相对平行于通过倒V字形顶点的垂直方向的直线沿前后成线对称的断面形状,第一室内热交换器50a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50b或者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与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沿前后对称。室内热交换器50虽然以从侧面观察形成为包含上述前后对称的倒V字形的断面形状,但是,从正面观察具有横向长的形状。室内热交换器5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送风风扇7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略同,室内热交换器50的侧端与送风风扇71的侧端大致对齐。
〔辅助配管〕
辅助配管51将室内热交换器50与位于室内机2外部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在一起,使室内热交换器50与室外热交换器30之间来往的制冷剂流动。辅助配管51如图6所示,与室内热交换器50的传热管连接,从室内热交换器50的侧面向外侧延伸。辅助配管51从室内热交换器50的右侧面突出,并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50侧方的空间中。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辅助配管51从室内热交换器50的右侧面向外侧延伸,并通过室内风扇马达72及覆盖室内风扇马达72的马达盖55(马达盖,后述)的上方,越过室内风扇马达72及马达盖55,延伸到后述的连通通路783的上方。之后,辅助配管51如图4所示,向室内机2的背面侧且稍为向下弯曲,通过覆盖室内风扇马达72的马达盖55的外侧,在室内机2的背面侧进一步向上方弯曲。然后,将多根辅助配管51汇集在一起,由保护管53覆盖。汇集在一起的辅助配管51如图4及图6所示,在室内热交换器50的右侧方空间沿着室内机2的背面侧朝下方延伸,在室内机2的后侧下部的空间中,朝室内机2的左侧面进一步弯曲,与制冷剂配管4连接。
热交换器支持部件52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50的右侧面附近,如图4所示,从内侧支持室内热交换器50,同时,覆盖室内风扇马达72。热交换器支持部件52保护室内风扇马达72免受冷凝水的影响。该热交换器支持部件52的构成将在下文说明。
〔上部壳体〕
上部壳体6如图3及图7所示,构成室内机2的上部,由上前面部60、顶面部61及上侧面部62、63构成。
上前面部60覆盖室内机2的前侧上部,并覆盖室内热交换器50的前方。上前面部60大概做成平坦的结构,其一部分上设置有台阶。在该台阶的上面设置有由沿着室内机2的长度方向的狭缝状开口构成的前面吸入口601。前面吸入口601朝向室内机2的上方设置。
顶面部61覆盖室内机2的顶面,并覆盖室内热交换器50的上方。顶面部61上设置有由多个槽状开口构成的顶面吸入口611。该顶面吸入口611设置成从顶面部61的前侧跨到后侧,其吸入面积大于前面吸入口601的吸入面积。因此,也能从室内机2的顶面后侧吸入充分的空气。
上侧面部62、63覆盖室内机2的侧面上部,并覆盖室内热交换器50的侧方。上侧面部62、63分为右上侧面部62及左上侧面部63,右上侧面部62从正面观察被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50的右侧方,左上侧面部63被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50的左侧方。
另外,上部壳体6的下端水平地形成,上部壳体6由下部单元7覆盖,由此,上部壳体6与下部单元7的边界作为水平线,呈现在室内机2的正面观察及侧面观察的外观上。
〔下部单元〕
下部单元7构成室内机2的下部,如图8及图9所示,通过将下部壳体70、送风风扇71、室内风扇马达72及电气部件箱73等模块化构成下部单元7。
〔下部壳体〕
下部壳体70由下前面部74、底面部75、下侧面部76、77及支持部78等构成,为与上部壳体6不同的颜色。
下前面部74是从正面观察中作为室内机2的前面下部呈现在视野中的部分,配置成上端朝室内机2的前侧倾斜。如图3(a)所示,下前面部74的上端水平地形成,与上部壳体6的下端共同构成水平边界线。另外,在下前面部74上设置有由沿室内机2的长度方向的开口构成的排出口741。该排出口741如图7所示,与容纳有送风风扇71的支持部78的内部空间连通,送风风扇71产生的空气流,通过该排出口741向室内吹出。排出口741中设有将吹出的空气导向的水平挡板742。该水平挡板742设置成以平行于室内机2长度方向的轴为中心自由转动,并通过挡板马达(图中未示)旋转驱动,进行排出口741的开闭。
底面部75覆盖室内机2的底面,作成平坦结构。底面部75被水平地配置,其上配置有支持部78。
下侧面部76、77是在侧面观察中作为室内机2的侧面下部,是呈现在视野中的部分,覆盖室内机2的侧面下部。下侧面部76、77分为右下侧面部76及左下侧面部77,右下侧面部76从正面观察被配置在室内机2的右侧,左下侧面部77被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50的左侧。另外,下侧面部76、77的上端与下前面部74同样,水平地形成。在上部壳体6被下部单元7覆盖的状态下,上部壳体6的下端与下部单元7的下前面部74及下侧面部76、77的上端对接,构成水平边界线。
支持部78由下前面部74、底面部75、下侧面部76、77包围,支持部78的上面位于下前面部74及下侧面部76、77的上端上方的位置。在支持部78上,从上方安装送风风扇71、室内风扇马达72、电气部件箱73及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等,从下方支持送风风扇71、室内风扇马达72、电气部件箱73及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等。
支持部78通过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的热交换器支持部件52支持室内热交换器50。支持部78的上面与横流风扇的中心轴高度略同。在支持部78的上面设置有泄水盘781、782以及风扇容纳部787。
泄水盘781、782是接收在热交换时室内热交换器50表面上所产生的水滴的部分,由从支持部78的上面向下方凹进去的凹状部件形成。该泄水盘781、782分为前泄水盘781(第一泄水盘)与后泄水盘782(第二泄水盘),前泄水盘781如图5所示,配置在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的下方、即室内热交换器50的前侧下端的下方。后泄水盘782配置在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的下方、即室内热交换器50的后侧下端的下方。前泄水盘781与后泄水盘782被配置成前后夹着送风风扇71。前泄水盘781与后泄水盘782位于高度略同的位置,前泄水盘781与后泄水盘782的底面位于低于送风风扇71的中心轴高度的位置,但是,接近室内热交换器50的下端配置。另外,前泄水盘781与后泄水盘782的接收冷凝水的底面分别朝室内机2的右侧稍微倾斜。并且,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支持部78的右侧部分上,设置有连接前泄水盘781与后泄水盘782的连通通路783。如图9所示,连通通路783在平面上位于室内风扇马达72与电气部件箱73之间。另外,如图10所示,连通通路783从侧面观察位于送风风扇71的旋转轴高度以下。另外,该连通通路783连续地设置有排水部789。在该排水部789上设置有从连通通路783向下方贯通的排水孔784。该排水孔784如图9所示,与将冷凝水从泄水盘781、782向外部排出用的冷凝水软管785的内部连通。从室内热交换器50或辅助配管51滴下来的冷凝水由前泄水盘781与后泄水盘782接收,并汇集在连通通路783中,从排水孔784经过冷凝水软管785向机外排出。并且,该前泄水盘781、后泄水盘782、连通通路783及排水孔784形成为一体,成为没有接缝的结构。具体地说,前泄水盘781的右侧端部与连通通路783的前侧端部为一体。后泄水盘782的右侧端部与连通通路783的后侧端部为一体。另外,连通通路783与排水部789为一体。因此,接收冷凝水的连通通路783的底面与排水部789的排水孔784为一体,没有接缝地连接在一起。
风扇容纳部787是容纳送风风扇71与室内风扇马达72的部分,设置在支持部78上面的中央附近。风扇容纳部787由从支持部78的上面向下方以半圆筒形状凹进的部件形成,用于容纳送风风扇71与室内风扇马达72的下半部分。在支持部78的内部设置有将所容纳的送风风扇71与排出口741连通的空气路径。
另外,在后泄水盘782与送风风扇71之间,支持部78具有从支持部78的上面朝上方突出的舌部786。该舌部786覆盖送风风扇71的后方,舌部786的上端位于比送风风扇71的顶上部分稍低的高度处。
像这样,在该支持部78的上面设置有前泄水盘781、后泄水盘782及风扇容纳部787,虽然舌部786朝上方突出,但是,支持部78上面的其他部分形成为大致平坦且水平,位于与送风风扇71的中心线高度略同的位置。
如上文所述,位于支持部78的最高位置的部分是舌部786,但是,舌部786位于送风风扇71顶上部分高度以下的位置。另外,支持部78的上面位于下前面部74及下侧面部76、77的上端上方的位置。因此,包含支持部78的下部壳体70的各部分为送风风扇71的顶上部分的高度以下。
支持部78的上面的背面侧也在送风风扇71的高度以下,但是,上部壳体6的顶面部61与支持部78的上面背面侧之间的部分由安装在室内壁面上的安装板8堵住(参照图7),在室内机2的长度方向上,安装板8具有与室内热交换器50略同的长度,覆盖室内热交换器50的背面侧。安装板8通过覆盖室内机2的背面侧,与上部壳体6一起形成使在室内热交换器50进行热交换的空气通过的空气流路,特别是形成背面侧空气流路。
〔横流风扇〕
送风风扇71构成为细长的圆筒形状,配置成中心轴即旋转轴保持水平。在送风风扇71的周面上设置有叶片,通过送风风扇71围绕旋转轴旋转,生成空气流。该空气流是从前面吸入口601及顶面吸入口611吸入、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0从排出口741向室内吹出的空气流。送风风扇71从侧面观察大致位于室内机2的中央,送风风扇71由支持部78支持,在被支持的状态下的送风风扇71的上半部分,从支持部78的上面向上方突出。
〔室内风扇马达〕
室内风扇马达72围绕旋转轴旋转驱动送风风扇71。室内风扇马达72如图8及图9所示,具有与送风风扇71直径略同的薄圆筒形状。室内风扇马达72与送风风扇71同轴地配置在送风风扇71右侧方,在平面上,与送风风扇71并列地配置在旋转轴方向上。室内风扇马达72与送风风扇71的右侧邻接地配置,在室内风扇马达72的右侧,邻接地配置着连通通路783。另外,在平面上,室内风扇马达72与送风风扇71由前泄水盘781、连通通路783及后泄水盘782围绕其周围。另外,在将室内风扇马达72安装在支持部78上的状态下,室内风扇马达72与送风风扇71的顶上部分的高度略同(参照图8)。
〔电气部件箱〕
如图5及图9所示,电气部件箱73容纳控制室内机2的运转用的控制基板731。电气部件箱73具有长方体箱状的形状,配置在下部壳体70的右下侧面76与支持部78之间,位于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的右侧方。电气部件箱73配置在支持部78的外侧,在平面上,与连通通路783并列地配置在送风风扇71的旋转轴方向上。因此,在平面上,送风风扇71、室内风扇马达72、连通通路783及电气部件箱73顺次并列地配置在旋转轴方向上。另外,在室内风扇马达72右侧方,电气部件箱73被安装并支持,在支持部78的右侧面上,并且可以是把室内热交换器单元5安装到下部单元7上之前,安装到支持部78上的。另外,靠近前侧配置电气部件箱73,电气部件箱73的后方空间是被上述保护管53覆盖的辅助配管51通过的空间。电气部件箱73配置成这样的结构,使安装在控制基板731上的控制部件中的容量大的电容或功率晶体管等强电部件与室内风扇马达72沿轴向并列地配置,并且从侧面观察使室内风扇马达72与电气部件箱73重叠地配置。另外,电气部件箱73的上面,在被下部壳体70支持的状态下,位于与室内风扇马达72的顶上部分即送风风扇71的顶上部分高度略同的位置。
像这样,室内风扇马达72、电气部件箱73及下部壳体70的整体部分位于由下部壳体70支持状态下的送风风扇71顶上部分的高度以下,下部单元7成为高度方向上的整体尺寸比较小的形状。
〔热交换器支持部件〕
下面,根据图5及图6说明热交换器支持部件52的构成。热交换器支持部件52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50的右侧面附近,具有热交换器支持部54、马达盖55和导水路56(在实施例中具体为冷凝水导向部)。
热交换器支持部54是沿着室内热交换器50的倒V字形状的板状部分,从内侧支持室内热交换器50。
马达盖55覆盖室内风扇马达72的上半部分,主要由上面盖551、侧面盖552、前面盖553及后面盖554构成。
上面盖551具有以圆弧状弯曲的曲面形状,从热交换器支持部54向室内热交换器50的侧方突出。上面盖551与室内风扇马达72圆周面的上半部分对置,覆盖室内风扇马达72的上方。
侧面盖552是大体为半圆形的板状部分,相对于上面盖551垂直。侧面盖552与构成室内风扇马达72右侧端面的圆形面的上半部分对置,覆盖室内风扇马达72的右侧方。
前面盖553及后面盖554分别覆盖室内风扇马达72的前方与后方。
另外,如上文所述,由于辅助配管51从室内热交换器50的侧面向外侧方延伸,所以,马达盖55位于辅助配管51的下方。马达盖55形成的结构是这样的,使从辅助配管51滴下来的冷凝水朝导水路56流动,保护室内风扇马达72免受冷凝水的影响。
导水路56围绕马达盖55的前方、右侧方及后方,将滴下来流到马达盖55上的冷凝水,向泄水盘781、782或连通通路783导引。导水路56具有底面部561及侧壁部562,在平面上,底面部561及侧壁部562具有沿着马达盖55的前侧、右侧及后侧的コ字型形状。
底面部561与侧面盖552、前面盖553及后面盖554的下端垂直地连接。位于马达盖55前侧的底面部561的左侧端接近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的侧面下端,位于前泄水盘781的上方。另外,位于马达盖55后侧的底面561的左侧端接近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的侧面下端,位于后泄水盘782的上方。
侧壁部562从底面部561垂直竖起来,对冷凝水导向。
在第三室内热交换器50c的侧面下端与底面部561的前侧左侧端之间设置有间隙。另外,在第四室内热交换器50d的侧面下端与底面部561的后侧左侧端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导水路56所接收的那部分冷凝水从这些间隙向前泄水盘781或后泄水盘782流动,并排出到机外(参照图6的空白箭头A1)。另外,侧壁部562上的位于马达盖55右侧方的部分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切槽563,滴到马达盖55上的冷凝水从该切槽563排出。侧壁部562上的位于马达盖55右侧方的部分,在平面上,位于连通通路783的上方,与连通通路783的一部分相接,从切槽563排出的冷凝水由连通通路783接受,并向机外排出。
像这样,连通通路783在越过马达盖55的外侧,在平面上被配置在送风风扇71的旋转轴方向,而且配置成能够接收从辅助配管51滴下来的冷凝水的结构。具体地说,从辅助配管51滴下来的冷凝水由上面盖551、导水路56或连通通路接收。
滴到上面盖551上的冷凝水经过在曲面上朝前方、后方或侧方流动,流向导水路56。冷凝水从导水路56的左侧端向前泄水盘781或后泄水盘782流动,并向机外排出。另外,朝侧方流动的冷凝水,也从导水路56的切槽563排出,由连通通路783接收,并向机外排出。
直接滴到导水路56的冷凝水,同样地从导水路56的左侧端向前泄水盘781或后泄水盘782流动,或从切槽563向连通通路783流动,并向机外排出。
此外,由于辅助配管51越过马达盖55并延伸到连通通路783的上方,所以,有冷凝水从辅助配管51直接向连通通路783滴下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连通通路783接收冷凝水并向机外排出。
〔特征〕
〔1〕
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在平面上,送风风扇71、室内风扇马达72、连通通路783顺次配置在送风风扇71的旋转轴方向,因此,即使滴落到覆盖室内风扇马达72的马达盖55上的冷凝水向马达盖55的外侧流动,也能由连通通路783接收该冷凝水。
滴到马达盖55上的冷凝水,流到马达盖55的前后,可由前泄水盘781及后泄水盘782接收并处理。
像这样,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不需要为防止冷凝水向外侧的流动而在马达盖上设置肋等,可通过连通通路783处理向马达盖55外侧流动的冷凝水。结果,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能用简单的构成处理冷凝水。
〔2〕
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在电气部件箱73与室内风扇马达72之间设置有连通通路783。因此,滴到马达盖55上的冷凝水,在流到电气部件箱73之前,由连通通路783接收并处理。因此,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可防止冷凝水向电气部件箱73上的流动。
〔3〕
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借助于导水路56,可将滴到马达盖55上的冷凝水向前泄水盘781、后泄水盘782或连通通路导引。因此,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滴到马达盖55上的冷凝水,很容易朝前泄水盘781、后泄水盘782或连通通路783流动,能有效地处理冷凝水。
〔4〕
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辅助配管51延伸到连通通路783的上方。换句话说,辅助配管51不仅延伸到马达盖55的上方,而且还越过马达盖55延伸到连通通路783处。因此,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扩大了辅助配管51的设置空间,提高了辅助配管51的设置的自由度。
进一步,在冷凝水从辅助配管51滴下来的情况下,连通通路783可以接收冷凝水,因此,也能适当地处理并排出从辅助配管51滴下来的冷凝水。
〔5〕
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连通通路783位于送风风扇71的旋转轴高度以下的位置,处在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比较低的位置,因此,也可以降低前泄水盘781与后泄水盘782的位置。因此,也可降低室内热交换器50的位置。结果,可使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6〕
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前泄水盘781、后泄水盘782、连通通路783及排水孔784形成一体,成为没有接缝的结构。在这些部件单独形成并接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在这些接合部分会产生微小间隙,有从该间隙漏水的可能。但是,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由于将前泄水盘781、后泄盘782、连通通路783及排水孔784形成一体,所以,不会产生这样的间隙,减少发生水泄漏的可能性。
〔7〕
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从室内热交换器50的侧面向外侧延伸的辅助配管51延伸到越过室内风扇马达72及马达盖55的位置。因此,辅助配管51可设置成通向马达盖55的外侧。换句话说,如图4所示,从侧面观察,辅助配管51与马达盖55可以处于重叠的状态。
如果辅助配管51没有延伸到越过室内风扇马达72及马达盖55的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室内风扇马达72及马达盖55位于辅助配管51的下方,所以,辅助配管51向下方的延伸受到了限制。
但是,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如上文所述,辅助配管51延伸到越过室内风扇马达72及马达盖55的位置,可延伸到从侧面观察与马达盖55重叠的高度上向下方延伸。像这样,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扩大了可以设置辅助配管51的空间,提高了辅助配管51的设置自由度。
〔8〕
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连通通路783配置在越过热交换器支持部件52的马达盖55的位置,因此,即使冷凝水从延伸到越过马达盖55的位置的辅助配管51上滴下来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连通通路783接收连通通路783滴下的冷凝水。像这样,在该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中,能适当地处理从辅助配管51滴下来的冷凝水。
〔其他实施形式〕
送风风扇71、室内风扇马达72及连通通路783至少在平面上,可以顺次并列地配置在旋转轴方向上,全部部件不在相同的高度上并列地配置也是可行的。
另外,电气部件箱虽然在平面上也并列地配置在旋转轴方向上,但是,并不一定需要配置在与旋转轴交叉的位置上。
〔工业上的应用性〕
利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由于在平面上,送风风扇、马达及连通通路顺次地配置在送风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因此,滴到覆盖马达的马达盖上的冷凝水,即使朝外侧流动,也能由连通通路接收该冷凝水,能以简易的构成处理冷凝水。

Claims (10)

1、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包括:
具有圆筒形状,旋转轴大致水平地配置的送风风扇(71);
以覆盖所述送风风扇(71)上方的方式配置,与所述送风风扇(71)的圆周面对置的热交换器(50);
从所述热交换器(50)的侧面向外侧延伸的辅助配管(51);
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与所述送风风扇(71)并排配置,旋转驱动所述送风风扇(71)的马达(72);
配置在所述辅助配管(51)的下方,覆盖所述马达(72)的马达盖(55);
前后夹着所述送风风扇(71)配置着,用于接收从所述热交换器(50)滴下来的***水的第一泄水盘(781)与第二泄水盘(782);及
从平面观察,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与所述马达盖(55)并排配置着,将所述第一泄水盘(781)与所述第二泄水盘(782)连通的连通通路(783),
所述送风风扇(71)、所述马达(72)及所述连通通路(783),从平面上观察,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按照从所述送风风扇(71)、所述马达(72)到所述连通通路(783)的顺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容纳电气部件(731、732)的电气部件箱(73),
所述送风风扇(71)、所述马达(72)、所述连通通路(783)及所述电气部件箱(73),从平面上观察,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按照从所述送风风扇(71)、所述马达(72)、所述连通通路(783)到所述电气部件箱(73)的顺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是,还包括将滴落到所述马达盖(55)上的***水向所述连通通路(783)导引的导水路(56)。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记载的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是,所述辅助配管(51)延伸到所述连通通路(783)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记载的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是,所述连通通路(783)位于所述送风风扇(71)的所述旋转轴高度以下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记载的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泄水盘(781)、所述连通通路(783)及所述第二泄水盘(782)形成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是,还包括:设置有排水孔(784)的排水部(789),该排水孔(784)用于从所述第一泄水盘(781)、所述连通通路(783)及所述第二泄水盘(782)向外部排出***水,
所述第一泄水盘(781)、所述连通通路(783)、所述第二泄水盘(782)及所述排水部(789)形成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是,所述辅助配管(51)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到越过所述马达(72)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记载的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是,所述辅助配管(51)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到越过所述马达盖(55)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记载的空气调节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是,所述连通通路(783)配置在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越过所述马达盖(55)的位置。
CNB2003801006772A 2002-12-02 2003-11-20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138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50028/2002 2002-12-02
JP350029/2002 2002-12-02
JP2002350028A JP4341233B2 (ja) 2002-12-02 2002-12-02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2254A CN1692254A (zh) 2005-11-02
CN1301385C true CN1301385C (zh) 2007-02-21

Family

ID=32752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8010067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1385C (zh) 2002-12-02 2003-11-20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41233B2 (zh)
CN (1) CN130138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87414A (ja) * 2006-01-16 2007-07-26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863395B2 (ja) * 2019-02-18 2021-04-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414A (zh) * 1995-07-05 1997-01-29 株式会社东芝 空调器的室内装置
CN1175673A (zh) * 1996-08-26 1998-03-11 东芝株式会社 空调器
CN1288132A (zh) * 1999-09-09 2001-03-2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室内机组
JP2002106953A (ja) * 2000-09-28 2002-04-10 Toyo Radiator Co Ltd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を有する空調用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13766A (ja) * 2001-01-16 2002-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276991A (ja) * 2001-03-19 2002-09-25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2702218Y (zh) * 2002-12-02 2005-05-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414A (zh) * 1995-07-05 1997-01-29 株式会社东芝 空调器的室内装置
CN1175673A (zh) * 1996-08-26 1998-03-11 东芝株式会社 空调器
CN1288132A (zh) * 1999-09-09 2001-03-2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室内机组
JP2002106953A (ja) * 2000-09-28 2002-04-10 Toyo Radiator Co Ltd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を有する空調用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213766A (ja) * 2001-01-16 2002-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276991A (ja) * 2001-03-19 2002-09-25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2702218Y (zh) * 2002-12-02 2005-05-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183953A (ja) 2004-07-02
JP4341233B2 (ja) 2009-10-07
CN1692254A (zh) 2005-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702218Y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143093C (zh) 具有高热交换能力的空调机的紧凑式室外装置
CN1825018A (zh) 通风***
CN1163700C (zh) 空调机
CN1864036A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CN1154805C (zh) 一种空调器的户外单元
CN100335849C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299069C (zh) 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及室外单元的电气零件箱
CN1301385C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097198C (zh) 空气调节器
CN1727766A (zh) 空调***
CN101078556A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
CN1752600A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CN2738179Y (zh) 换热器和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692253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和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组装方法
CN1888694A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结构
CN1788165A (zh) 排水泵及具有该排水泵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00344909C (zh) 一体式空调器的电机安装构造
CN1626945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CN1888617A (zh) 空气调节器
CN1959228A (zh) 空调室外机
CN1888620A (zh) 空调器
CN2669047Y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888616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1078536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221

Termination date: 201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