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9387C - 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9387C
CN1249387C CNB031430295A CN03143029A CN1249387C CN 1249387 C CN1249387 C CN 1249387C CN B031430295 A CNB031430295 A CN B031430295A CN 03143029 A CN03143029 A CN 03143029A CN 1249387 C CN1249387 C CN 124938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in
transfer pipe
wind
band radi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430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72479A (zh
Inventor
横山昭一
清水努
十仓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72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24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938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938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28F1/325Fins with open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02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 B21D53/08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of both metal tubes and sheet metal
    • B21D53/085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of both metal tubes and sheet metal with fins places on zig-zag tubes or parallel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4Assemblies of fins having different features, e.g. with different fin densi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8Fins with openings, e.g. lou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能力高、在将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能使在散热片表面上冷凝的水的沿散热片顺利地流下、并能容易加工且使废料的量减少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散热片(21)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分别为2根直线部和用1根曲线部将该2根直线部之间连接后的形状,2根直线部(22、23)的延长线的交叉部分的角度(α、β),分别构成为相等的钝角。

Description

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在空调机室内单元上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如图5所示,在框体61上,设有前面的吸入口62a和上面的吸入口62b等1处以上的吸入口和下面的吹出口63等1处以上的吹出口,在该框体61内收容有直流(日文:贯流)送风机65和带散热片热交换器64。
带散热片热交换器64包括:配置在框体61内的前面侧并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折弯加工后的主要的前面侧热交换器64A、配置在框体61内的背面侧的背面侧热交换器64B、分别辅助地安装在前面侧热交换器64A的前面的辅助热交换器64C、64D。辅助热交换器64C、64D是为了提高热交换能力而设置的,在与前面侧热交换器64A及背面侧热交换器64B分开的工序中制造后,再连接于前面侧热交换器64A及背面侧热交换器64B上。这里,表示在前面侧热交换器64A上进行增加连接的情况。
前面侧热交换器64A和背面侧热交换器64B,被配置成从风上侧围住直流送风机的形态,构成在有限的空间中能容纳尽可能大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在前面侧热交换器64A的折弯部附近,由于当遇上没有散热片的空间时有可能气流几乎未进行热交换地通过带散热片热交换器,故配设衬垫66。
但是,上述结构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因必须进行折弯加工,因此制造工序是烦杂的,另外,在制造散热片时在与衬垫66对应的部位就容易产生废料。另外,由于还必需辅助热交换器,故存在需要许多种连通传热管67相互间用的发夹形或U形弯头的弯曲间距的问题。
因此,在JP-B-3091830号公报中提出了如图6、图7所示的将前面侧热交换器71A的散热片72的形状作成圆弧形以围住直流送风机73的周面的一部分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提案。图7所示的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
在前面侧热交换器71A上,大致垂直地插通的传热管75,被多个列地配置成用风上侧列和风下侧列互相描绘成等腰三角形的形态。配置在成为圆弧形部分内侧的风下侧的传热管75的段间距B,就成为比配置在成为圆弧形部分的外侧的风上侧的传热管75的段间距A较小。
上述结构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71A,由于不需要折弯加工,因此制造工序变得容易。另外,由于不需要衬垫而能减少在散热片72制造时产生的废料,且由于与衬垫对应的部位增加了散热片72的面积,因此提高了热交换能力。另外,还具有连通传热管75相互间的发夹形或U形弯头的弯曲间距的种类只有A、B、C3种的优点。
但是,为了将前面侧热交换器71A的形状作成圆弧形而使散热片72上部的倾斜变得平缓,在将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的场合,冷凝的水滞留在散热片72的上部,或在最坏的情况中,冷凝水不沿着散热片72流动,而有可能水滴飞散至直流送风机73中。另外,当要利用连续冲压加工进行制造时,由于散热片72的形状为圆弧形而不能对多个散热片无间隙排列地进行切断,必须切断为一个个散热片的情况,产生不仅切断线增加使加工变得烦杂、且废料增加而使成品率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热交换能力高、在用作蒸发器时能使在散热片表面上冷凝的水沿散热片而顺利流下、并能容易加工且使废料的量减少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是在具有设置吸入口和吹出口的框体和收容在该框体内的直流送风机的空调机中配设在从吸入口至直流送风机的风回路途中、或从直流送风机至吹出口的风回路途中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由配设在框体的前面侧的前面侧热交换器和配设在框体内的背面侧的背面侧热交换器构成,各前面侧热交换器和背面侧热交换器具有以规定的间隔平行排列并配置成在其间气体流动状态的多个散热片和大致垂直***于所述散热片中并在内部流体进行流动的多个传热管,所述前面侧热交换器和背面侧热交换器中至少一个热交换器上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分别为2根直线部和在该2根直线部之间用1根曲线部连接的形状,所述2根直线部的延长线的交叉部分的角度分别为相等的钝角。
采用该结构,能使热交换能力提高、在用作蒸发器时能使在散热片表面上冷凝的水沿散热片圆滑地流下。具体地说,由于将热交换器的散热片的形状作成由2根直线部和将该2根直线部之间连接的1根曲线部构成的形状,以围住直流送风机周面的一部分,故能利用框体内有限的空间容纳大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并能提高热交换能力。另外,由于用1根曲线部将2根直线部之间进行连接,故该热交换器在以后不需要进行折弯加工,也不需要在折弯部设置衬垫。另外,在将该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的场合,能使在散热片上冷凝的水滴沿连续的直线部和曲线部传递而圆滑地流下。另外,当将散热片上侧的直线部以接近铅垂的一定角度而倾斜配置时,能防止蒸发时冷凝的水滴滞留在散热片表面上。
在该带散热片热交换器中,当风上侧缘部的曲线部与风下侧缘部的曲线部为相同的尺寸形状时,能减少在利用冲压加工对散热片进行连续加工时从散热片产生的废料、能提高生产率。
另外,当曲线部的形状为圆弧形时,对散热片的模具加工和维修就变得容易。
另外,当背面侧热交换器的散热片是具有直线部的形状、风上侧缘部的直线部与风下侧缘部的直线部为互相平行的形状时,由于在背面侧热交换器上没有突出部分等,故能利用有限的框体内的空间容纳具有大的散热片的热交换器,能提高热交换能力。
本发明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将***风上侧缘部的直线部与风下侧缘部的直线部之间的散热片部分的传热管配置成如下状态:相对气体的主流方向成为垂直方向的阶梯方向的间距和沿气体的主流方向的列方向的间距在前面侧热交换器和背面侧热交换器各自的散热片部分成为相同值,使***于前面侧热交换器的风上侧缘部的曲线部和风下侧缘部的曲线部之间的散热片部分的传热管的间距,与所述阶梯方向的间距或列方向的间距的任一个相等。
采用该结构,能仅用所需最小限度的2个间距来构成传热管相互间连通地连接的所有的发夹形或大体上的U形弯头的弯曲间距,故能将弯曲加工机的设备投资做到最小限度。
本发明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气体主流的方向、即阶梯方向相邻的传热管之间的散热片表面上,设有向气体的主流方向开口的多个切起,将所述切起的靠近传热管部分的立起部形成于大致沿所述传热管的圆周方向,在沿气体主流方向的列方向相邻的切起之间的散热片部分的宽度与所述切起在列方向的宽度之比约为2~2.5。
采用该结构,可将通过散热片的气流引导至传热管的后流部而使有效传热面积增加,能提高热交换能力。当所述比大于2.5的值、例如为3左右时、热交换能力降低,当所述比小于2时,切起埋没在与其风上侧相邻的切起的温度边界层中而不能获得高的传热性能。
另外,当将沿散热片的厚度方向的切起高度设定为相邻的散热片之间间距的约1/4~约3/4时,能使同一噪音时的风量增加,能发挥更大的热交换能力。即,在将切起高度设定为相邻的散热片之间间距的1/4以下及3/4以上的场合,在切起和与切起相邻的平板部之间对于气流就容易产生干涉,往往使噪音变大,但本发明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另外,当将切起高度高度设定为:在接近直流送风机且风速大的区域为相邻的散热片之间间距的约1/2,在其它的区域则为相邻散热片之间间距的约3/4时,风速分布更被均匀化,能发挥更大的热交换能力。
另外,在沿气体的主流方向的列方向相邻的传热管的内部所流动的制冷剂流体有温度差,在所述相邻的传热管的列间中央部部位的散热片上,将切口设置在大致沿相对气体的主流方向成为垂直方向的阶梯方向的方向。
采用该结构,因在有制冷剂流体的温度差的2个传热管之间难于传热,故能防止因难于传热而通过散热片的热传导引起的热交换损失,能防止热交换能力的降低。
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中,最好是,至少一部分的热交换器,能在相对气体的主流方向成为垂直方向的阶梯方向分成再热器和蒸发器来使用进行除湿运转,在再热器的区域与蒸发器的区域之间的散热片上,设置极微小留有未切断的部分地将其几乎完全切断的切口。
采用该结构,能防止因散热片的热传导引起的能力的大幅度降低。另外,在将带散热片热交换器整体用作蒸发器的场合,能使散热片的表面上冷凝的水不会滞留在切口中,能通过连接散热片的极微小的部分而顺利流下。
另外,在至少一部分的热交换器中,当将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使用时的靠近制冷剂出口的传热管或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靠近制冷剂入口的传热管的直径作成比所述热交换器的其它传热管的直径较细时,则可使传热管内的热传导率提高,能提高热交换能力。另外,由于该区域的制冷剂的密度大,故不会使制冷剂流通阻力过分增大,不会妨碍热交换能力的增大。
另外,最好是,在至少一部分的热交换器中,将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使用时的靠近制冷剂入口的传热管或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靠近制冷剂出口的传热管的直径作成比所述热交换器的其它传热管的直径较粗。
采用该结构,虽然传热管内的热传导率稍有降低,但由于使制冷剂流通阻力大幅度降低,故热交换能力能大幅度增大。
另外,作为在传热管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若使用HFC或HC或二氧化碳时,通过使用臭氧破坏系数小的制冷剂,则HC制冷剂及二氧化碳是地球变暖系数小的制冷剂,故能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有贡献。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中,最好是,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由配设在框体内的前面侧的前面侧热交换器和配设在框体内的背面侧的背面侧热交换器构成,在将前面侧热交换器的散热片的上端部与背面侧热交换器的散热片的上端部连接后状态下进行制造,前面侧热交换器的散热片的上端部与背面侧热交换器的散热片的上端部连接状态下的散热片上***传热管用的散热片轴环在垂直于气体主流方向的阶梯方向的间距如下设定构成:在所述前面侧热交换器与所述背面侧热交换器的边界部相邻的部位的散热片轴环的间距比所述前面侧热交换器和所述背面侧热交换器的散热片轴环的间距短。
采用该结构,将在前面侧热交换器和背面侧热交换器的边界部相邻的部位的散热片轴环的阶梯方向的间距、与前面侧热交换器和背面侧热交换器的散热片轴环的阶梯方向的间距作成同等的场合进行比较,能使散热片材料的废料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2是对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的散热片刚进行冲压加工后状态的1片散热片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4是表示将所述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的2片散热片在冲压的送进方向连续排列图形的俯视图。
图5是收容以往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6A是其它以往例子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的散热片的俯视图,图6B是收容使用图6A所示散热片后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同上以往例子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的散热片中间距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根据图1对搭载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进行说明。
在空调机的室内单元1的框体2上,在前面和上面设有吸入口3a、3b,并在下面设有吹出口4。在框体2的内部收容有直流送风机5和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
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由配置在框体2内前面侧的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配置在背面侧的背面侧热交换器40构成。而且,配置成利用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0从风上侧围住直流送风机5的形态。各热交换器20、40具有以规定的间隔平行排列、空气在其间流动的许多散热片21、41和大致垂直地***这些散热片21、41中、在内部流动着制冷剂流体的许多传热管11,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散热片21、41相互间被分离,但通过传热管11的连通而能起到1个热交换器的作用。
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散热片21、41如图2、图3所示,被连续冲压加工制造出上端部相互间在边界部连接的1片散热片13。
如图2所示,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散热片21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构成为分别由用1根曲线部23、34将2根直线部22、23及32、33与该直线部之间连接起来的大致ㄑ字形。另外,2根直线部22、23和32、33的延长线的交叉部分的角度α、β分别为相等的钝角。这里,曲线部24、34的形状有椭圆形,双曲线形,花键形等,而在本实施形态中,作成如图1~图3所示的圆弧形状。风上侧缘部的圆弧形的曲线部24与风下侧缘部的圆弧形的曲线部34的曲率半径相同,且是相同的尺寸形状。另外,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散热片41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由平行的直线部42、43构成。
因此,如图4所示,在利用连续的冲压加工将金属板制造成散热片13(21、41)时,用一次切断能形成2个散热片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能减少切断线。另外,由于减少了切断线,从便于收容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等的角度出发,只在其两端部或前面侧热交换器20与背面侧热交换器40之间的部位产生冲压加工形成的废料51、52、53,其它部分则会不浪费地被使用,可连续地制造散热片13。
如图3所示,在各散热片13上,以规定的间隔将散热片轴环12内缘翻边加工成圆孔形状。并在散热片轴环12上***传热管11。如图2所示,相对散热片轴环12中的气体(空气)的主流方向成为垂直方向的所谓阶梯方向的间距和沿气体的主流方向的所谓列方向的间距,分别在被散热片21的风上侧缘部的直线部22与风下侧缘部的直线部32所夹的散热片部分、被风上侧缘部的直线部23与风下侧缘部的直线部33所夹的散热片部分、和被散热片41的风上侧缘部的直线部42与风下侧缘部的直线部43所夹的散热片部分上,阶梯方向的间距都为A,列方向的间距都为D。
另外,如图2所示,对于***于散热片轴环12的传热管11互相连通连接的传热管相互间,使由风上侧缘部的圆弧形的曲线部24与风下侧缘部的圆弧形的曲线部34所夹的散热片部分的散热片轴环12的间距,等于阶梯方向的间距A或在列方向邻接的传热管相互的间距C的任一个。另外,对于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各散热片轴环12在阶梯方向邻接的部分的间距,如图2所示,成为比其它规定的阶梯方向的间距A短的间距E。
另外,如图2、图3所示,在与散热片13(21、41)上的阶梯方向邻接的散热片轴环12之间的部位,从在气体的主流方向开口的风上侧依次设有3个切起14、15、16,在靠近切起14、15、16的散热片轴环12的部位,即在靠近传热管11的部位所设置的切起14、15、16的立起部14a、15a、16a,大致沿传热管11的圆周方向形成。
这里,如图3所示,在列方向邻接的切起14、15、16间的散热片部分的宽度(在列方向邻接的散热片21、41的平板部分的宽度)Wb,相对切起14、15、16的列方向的宽度Ws之比Wb/Ws形成为约2~约2.5。另外,沿散热片21、41的厚度方向的切起14、15、16的高度,形成为邻接的散热片21、41之间的间距的约1/4~约3/4。另外,对于在风速大的区域例如图1中与直流送风机5接近而成为高风速的区域F(参照图1),将可获得高热交换性能的、切起14、15、16的高度作成邻接的散热片21、41之间的间距的约1/2,对于其它的区域作成邻接的散热片21、41相互的间距的约3/4。
另外,如图2、图3所示,在列方向邻接的2个传热管11之间,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流体有温度差。在这2个传热管11(散热片轴环12)的列间中央部的散热片部分,设有大致沿阶梯方向的切口17。
另外,在使空调机进行除湿运转、将室内单元1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向阶梯方向分为再热器和蒸发器使用的场合,从图1所示的前面侧热交换器21的曲线部24、34起将下侧用作蒸发器,将其它部分用作再热器,在该场合的散热片21中的再热器的区域与蒸发器的区域之间的部位,设有大致完全切断的切口19,只留有极小的未切断部分18。
另外,空调机进行制暖运转、室内单元1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使用时的靠近制冷剂出口的传热管11a的直径比其它任何部位细。另外,使用该最细传热管11a的区域在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时,由于室内单元1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用作蒸发器、且传热管11内的制冷剂反向地流动,故成为靠近入口的区域。
另外,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室内单元1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靠近出口的传热管11b的直径比其它任何部位粗。另外,使用该最粗传热管11b的区域在空调机进行制暖运转时,由于室内单元1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用作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且传热管11内的制冷剂反向地流动,故成为靠近入口的区域。另外,作为在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的传热管11内部流动的流体,使用HFC制冷剂或HC制冷剂或二氧化碳。
这些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散热片21、41如上所述,连续冲压加工而制造出将它们的上端部在边界部相互连接形成的1片散热片13,在层叠多片散热片13后,将传热管11***散热片轴环12中,在用散热片13(21、41)将前面侧热交换器20与背面侧热交换器40连接后,将前面侧热交换器20与所述背面侧热交换器40在其散热片21、41的部位进行切断,并使前面侧热交换器20与背面侧热交换器40分离。
采用这种将由该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0构成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收容于框体2内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1时,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散热片21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由于分别形成将作成相同钝角的2根直线部22、23和32、33和2根直线部22、23与32、33之间连接的由1根曲线部24、34构成的大致ㄑ字形,故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收容更大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能发挥大的热交换能力。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20由于以后不需要折弯加工,当然也不需要折弯时必须的衬垫,故不需要衬垫的组装工序而能节省组装时的工夫,并能发挥更大的热交换能力。由于直线部22、23、32、33相互间利用曲线部24、34连接成圆滑的形状,故在将该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作为蒸发器使用的场合,在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各自散热片21、41上泠凝的水滴在连续的各自散热片21、41上传递,并能顺利地流下。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散热片21的上侧,由于被风上侧缘部的直线部22和风下侧缘部的直线部32所围住的以接近铅垂的一定的角度倾斜,故在蒸发时,在散热片21的表面上冷凝的水滴也不会滞留。
另外,通过将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散热片21上的风上侧缘部的曲线部24与风下侧缘部的曲线部34作成相同的尺寸形状,从而如图4所示,在对散热片13(21、41)进行连续冲压加工时,不太会产生无用的废料,并能高效地进行生产。另外,图4中的箭头表示散热片冲压的送进方向。
另外,通过将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散热片21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的各曲线部24、34作成简单形状的圆弧形,则散热片13的冲压模具的加工和维修变得容易。
另外,通过将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用平行的直线部42、43构成,则与将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例如构成弯曲形状的场合相比,能配置成较小的前后尺寸,在有限的空间中,能收容更大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能发挥更大的热交换能力。
另外,***在被前面侧热交换器20及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风上侧缘部的直线部22、23、42和风下侧缘部的直线部32、33、43所夹的散热片21、41的部分上的传热管11,由于将阶梯方向的间距A和列方向的间距D都分别作成规定的间距,并使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风上侧缘部的曲线部24和风下侧缘部的曲线部34所夹的散热片21、41的部分上的传热管11的、互相连通连接的传热管11相互间的间距等于在阶梯方向的间距A或在列方向邻接的传热管相互的间距C的任一个,由于将连通传热管11的所有的发夹形或基本上为U形弯头的间距能以必需最小限度的2个间距A和C构成,故弯曲加工机的设备投资可为最小限度,制造时的零件管理也不太烦杂。
另外,在散热片13(21、41)的阶梯方向邻接的传热管11之间的部位,设置向气体的主流方向开口的多个切起14、15、16,由于使在切起14、15、16的靠近传热管11立起部切起14a、15a、16a在大致沿传热管11的圆周的方向形成,故能将通过散热片13(21、41)的气流引导至传热管11的后流部,由于能使有效传热面积增加,故能提高热交换性能。
另外,由于将在列方向邻接的切起14、15、16之间的散热片部分的宽度Wb相对切起14、15、16的列方向的宽度Ws之比Wb/Ws作成约2~约2.5,故与将该比Wb/Ws为约3的场合相比,能增加切起14、15、16的面积,并能提高热交换能力。另外,当将所述比Wb/Ws作成小于2时,切起因埋没于在其风上侧缘部邻接的切起的温度边界层而往往不能获得高的传热性能,故也不要产生这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由于使切起14、15、16的高度作成左右邻接的散热片13(21、41)相互间距的约1/4~3/4,故能增加相同噪音时的风量,能发挥更大的热交换能力。即,在将切起的高度作成邻接的散热片13(21、41)相互间距的1/4以下或3/4以上的场合,在切起和与切起相邻的平板部之间相对气流容易产生干涉,往往噪音变大,故不要有这样的情况。
另外,在风速大的区域F、使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接近于直流送风机5,将切起14、15、16的高度设定为相邻散热片13(21、41)之间间距的约1/2,使通风阻力较大,在其它的区域则设定为相邻的散热片13(21、41)之间间距的约3/4,使通风阻力较小,故能使风速分布更均匀化,能发挥更大的能力。
另外,在列方向相邻的2个传热管11之间,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流体有温度差的部位、在该2个传热管11之间的中央部的散热片13(21、41)部分上,由于沿大致阶梯方向的方向设置切口17,故能抑制在切口17的部位的热的传导,能防止通过散热片13(21、41)的热传导引起的热交换损失,不会使热交换能力降低。
另外,在将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在阶梯方向分成再热器和蒸发器地使用而进行除湿运转的场合,在散热片21的再热器的区域和蒸发器的区域之间,由于设置极微小地留有未切断的部分18而几乎完全切断的切口19,故能防止因散热片21的热传导引起的大幅度的能力降低。另外,在将带散热片热交换器整体10整体用作蒸发器的场合,不会使在散热片21的表面冷凝的水滞留在切口19上,能通过散热片21的极微小的连接部分18而顺利地流下。
另外,由于将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使用时的靠近制冷剂出口的传热管11a或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靠近入口的传热管11a的直径作成比其它任何部位更细,故能使该传热管11a内的热传导率提高,能使热交换能力增大。另外,由于该区域的制冷剂密度大,故不会使制冷剂流通阻力过分增大,不会妨碍热交换能力的增大。
另外,由于将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使用时的靠近制冷剂入口的传热管11b或蒸发器使用时的靠近出口的传热管11b的直径作成比其它任何部位更粗,使该传热管11b内的热传导率稍许降低,而能使制冷剂流通阻力大幅度地降低,结果,热交换能力能大幅度地增大。
另外,作为在传热管11内部流动的流体,由于使用HFC制冷剂或HC制冷剂或二氧化碳,故可使用臭氧破坏系数小的制冷剂,还由于HC制冷剂及二氧化碳是地球变暖系数小的制冷剂,故能对地球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
另外,如图4所示,在对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的散热片13(21、41)进行连续冲压加工时,能连续冲压加工成将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散热片21的上端部与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散热片41的上端部连接状态的1片散热片13,在层叠许多这些散热片13后,将传热管11***散热片轴环12中,在将前面侧热交换器20与所述背面侧热交换器40用散热片13连接后的状态下进行制造后,通过切断散热片21、41,使前面侧热交换器20与背面侧热交换器40分离,产生若干的废料51、52、53,能几乎无浪费地高效地制造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另外,能使在1片散热片13上切起的不同高度混在一起,还能使***于1片散热片13的散热片轴环12中的传热管11的不同直径混在一起。
另外,在将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的散热片13(21、41)连续冲压加工成将面侧热交换器20的散热片21的上端部与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散热片41的上端部连接后状态的1片散热片13时,接着对于前面侧热交换器20与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各自散热片轴环12在阶梯方向相邻的部分,将传热管11***6用的散热片轴环12的间距作成比其它规定的阶梯方向的间距A较短的间距E,能使在散热片材料中的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散热片21的上端部与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散热片41的上端部之间的部位所产生的废料52面积减少。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讲述了吸入口3a、3b设置在前面及背面等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另外,讲述了吹出口4设置在下面侧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上述结构也能适用于设置在前面等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讲述了将热交换器20、热交换器40配设在从吸入口3a、3b至直流送风机5的风回路途中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上述结构也能适用于配设在从直流送风机至吹出口的风回路途中的热交换器。另外,热交换器在室内单元内可以设置3个以上,也可以适用于仅设置1个的情况。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可改善由搭载在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上的前面侧热交换器和背面侧热交换器构成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的形态及其制造方法,前面侧热交换器的散热片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各自延长线的互相交叉部分的角度,形成为由构成相同钝角的2根长的直线部和连接2根直线部之间的1根曲线部构成的大致ㄑ字形,将风上侧缘部的曲线部与风下侧缘部的曲线部作成相同形状,通过用平行的直线而形成背面侧热交换器的散热片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故能在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有限空间中收容尽可能大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能大幅度提高热交换能力,并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使在散热片表面上冷凝的水沿散热片顺利地流下。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由于能连续冲压加工成将前面侧热交换器的散热片与背面侧热交换器的散热片连接后的1片散热片,故形成的散热片材料的废料不多,能高效低成本地制造。

Claims (14)

1、一种带散热片热交换器,是在具有设置吸入口(3a、3b)和吹出口(4)的框体(2)和收容在该框体(2)内的直流送风机(5)的空调机中配设在从吸入口(3a、3b)至直流送风机(5)的风回路途中、或从直流送风机(5)至吹出口(4)的风回路途中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其特征在于,
热交换器(10)由配设在框体(2)的前面侧的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配设在框体(2)内的背面侧的背面侧热交换器(40)构成,
各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0)具有以规定的间隔平行排列并配置成在其间气体流动状态的多个散热片(13(21、41))和大致垂直***于所述散热片(13(21、41))中并在内部流体进行流动的多个传热管(11),
所述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0)中至少一个热交换器上的风上侧缘部和风下侧缘部,分别为2根直线部和在该2根直线部之间用1根曲线部连接的形状,所述2根直线部(22、23)的延长线的交叉部分的角度(α、β)分别为相等的钝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风上侧缘部的曲线部(24)与风下侧缘部的曲线部(34)为相同的尺寸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曲线部(24、34)的形状为圆弧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散热片(41)为具有直线部的形状,风上侧缘部的直线部(42)与风下侧缘部的直线部(43)为互相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将***风上侧缘部的直线部(22、23、42)与风下侧缘部的直线部(32、33、43)之间的散热片部分的传热管(11)配置成如下状态:相对气体的主流方向成为垂直方向的阶梯方向的间距(A)和沿气体的主流方向的列方向的间距(D)在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0)各自的散热片部分成为相同值,
使***于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风上侧缘部的曲线部(24)和风下侧缘部的曲线部(34)之间的散热片部分的传热管(11)的间距,与所述阶梯方向的间距(A)或列方向的间距(C)的任一个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气体主流的方向、即阶梯方向相邻的传热管(11)之间的散热片(21)表面上,设有向气体的主流方向开口的多个切起(14、15、16),将所述切起(14、15、16)的靠近传热管部分的立起部(14a、15a、16a)形成于大致沿所述传热管(11)的圆周方向,在沿气体主流方向的列方向相邻的切起(14、15、16)之间的散热片部分的宽度(Wb)与所述切起(14、15、16)在列方向的宽度(Ws)之比(Wb/Ws)约为2~2.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沿散热片的厚度方向的切起(14、15、16)的高度设定为相邻的散热片(13)之间间距的约1/4~约3/4。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将切起(14、15、16)的高度设定为:在接近直流送风机(5)且风速大的区域(F)为相邻的散热片(13)之间间距的约1/2,在其它的区域则为相邻散热片(13)之间间距的约3/4。
9、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沿气体的主流方向的列方向相邻的传热管(11)的内部所流动的制冷剂流体有温度差,在所述相邻的传热管的列间中央部部位的散热片(13(21、41))上,将切口(17)设置在大致沿相对气体的主流方向成为垂直方向的阶梯方向的方向。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的热交换器(10),能在相对气体的主流方向成为垂直方向的阶梯方向分成再热器和蒸发器使用而进行除湿运转,在再热器的区域与蒸发器的区域之间的散热片(21)上设置极微小地留有未切断的部分(18)的、几乎完全切断的切口(19)。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部分的热交换器(10)中,用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时的靠近制冷剂出口的传热管(11a)或用作为蒸发器时的靠近制冷剂入口的传热管(11a)的直径细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其它传热管(11)的直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部分的热交换器(10)中,用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时的靠近制冷剂入口的传热管(11b)或用作为蒸发器时的靠近制冷剂出口的传热管(11b)的直径粗于热交换器的其它传热管(11)的直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作为在传热管(11)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使用HFC或HC或二氧化碳。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散热片热交换器,由配设在框体(2)内的前面侧的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配设在框体(2)内的背面侧的背面侧热交换器(40)构成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
带散热片热交换器(10)是在将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散热片(21)的上端部与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散热片(41)的上端部连接后的状态下被制造,其特征在于,
前面侧热交换器(20)的散热片(21)的上端部与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散热片(41)的上端部连接后的散热片上***传热管(11)用的散热片轴环(12)在垂直于气体主流方向的阶梯方向的间距如下设定:在前面侧热交换器(20)与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边界部相邻的部位的散热片轴环(12)的间距(E)短于前面侧热交换器(20)和背面侧热交换器(40)的散热片轴环(12)的间距(A)。
CNB031430295A 2002-06-14 2003-06-13 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938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73472A JP2004019999A (ja) 2002-06-14 2002-06-14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73472 2002-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2479A CN1472479A (zh) 2004-02-04
CN1249387C true CN1249387C (zh) 2006-04-05

Family

ID=30436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4302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9387C (zh) 2002-06-14 2003-06-13 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4019999A (zh)
KR (1) KR20030096070A (zh)
CN (1) CN124938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49106B2 (ja) * 2004-06-03 2010-09-22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4785670B2 (ja) * 2006-08-04 2011-10-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037400B2 (ja) * 2008-03-25 2012-09-26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と、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081881B2 (ja) * 2009-09-15 2012-11-28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554741B2 (ja) * 2010-09-28 2014-07-2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202188613U (zh) * 2011-07-05 2012-04-11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蒸发器结构
CN103537529B (zh) * 2012-07-12 2015-08-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换热器的冲孔方法和一种风冷换热器
JP6301091B2 (ja) * 2013-09-10 2018-03-28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5363284B (zh) * 2014-08-25 2019-11-01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机
JP6531282B2 (ja) * 2016-02-01 2019-06-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18098887A1 (zh) * 2016-11-29 2018-06-07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多折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0748966B (zh) * 2019-10-18 2021-09-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换热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019999A (ja) 2004-01-22
CN1472479A (zh) 2004-02-04
KR20030096070A (ko) 2003-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9387C (zh) 带散热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80212C (zh) 蒸发器
CN1074526C (zh) 热交换器
CN1116584C (zh) 热交换器及使用它的空调器
JPH11511548A (ja) 効率的に材料を利用する熱交換器用フィン
JP4725277B2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1296672C (zh) 叠置型热交换器
CN1113001A (zh) 热交换器盘管组合
CN1065722A (zh) 小尺寸的传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879003A (zh) 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
JP4511143B2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82202A (zh) 热交换器的结构
CN1111717C (zh) 用于热交换器的冷却管
CN1149380C (zh) 热交换器
CN1172238A (zh) 空气调节器用的热交换器
JP2008121950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4876660B2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934405A (zh) 热交换器
JP2008215694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2006162183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1159564C (zh) 空气调节装置用热交换器
CN1051844C (zh) 热交换器组装件
JP7522956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4179137B2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2008121920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