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26988A -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26988A
CN118226988A CN202410266818.1A CN202410266818A CN118226988A CN 118226988 A CN118226988 A CN 118226988A CN 202410266818 A CN202410266818 A CN 202410266818A CN 118226988 A CN118226988 A CN 1182269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ode
interconnection
sub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668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6681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2269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8226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269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该触控单元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彼此绝缘且彼此交叉设置,第一互连部用于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第二互连部用于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中的至少一个限定一第一开口。

Description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本发明是基于申请日为2019年5月15日,申请号为201980000655.X,发明名称为“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摸屏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功能的触控面板尤其是具有触摸感应和屏下摄像功能的触控面板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对于当前的具有屏下摄像功能的触摸面板,实现触摸功能的结构会对环境的入射光进行遮挡,限制了环境图像的清晰度,降低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单元,该触控单元包括:彼此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彼此交叉设置;第一互连部,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以及第二互连部,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其中,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中的至少一个限定一第一开口。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正投影之外。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互连部包括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的内侧围设所述第一开口的至少一部分。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所述弯曲部分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或环形的一部分。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所述第二互连部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直线段形,所述第一互连部的内侧围设所述第一开口。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位于不同层且彼此绝缘,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都包括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的内侧限定所述第一开口的至少一部分。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所述弯曲部分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或环形的一部分。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同层且彼此绝缘,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都包括弯曲部分以共同围设所述第一开口。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互连部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或环形的一部分,所述第二互连部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还包括连接桥,其中,所述第一互连部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所述第二互连部全部位于所述第一互连部的内侧,所述第二互连部通过所述连接桥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以及所述连接桥跨越所述第一互连部,所述第二互连部的内侧以及所述第一互连部在平行于所述触控单元所在面的方向上未与所述第二互连部重叠的部分的内侧共同围设所述第一开口。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还包括连接桥,其中,所述第二互连部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所述第一互连部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互连部的内侧,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间隔的两个子电极,在平行于所述触控单元所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互连部与所述第二互连部交叠的部分通过所述连接桥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个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互连部的未与所述第二互连部交叠的部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另一个子电极为一体化结构,以及所述连接桥跨越所述第二互连部,所述第一互连部的内侧以及所述第二互连部在平行于所述触控单元所在面的方向上未与所述第一互连部重叠的部分的内侧共同围设所述第一开口。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同层且彼此绝缘,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都包括弯曲部分,所述第二互连部位于所述第一互连部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一互连部的弯曲部分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所述第一互连部的弯曲部分的内侧围设所述第一开口。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还包括连接桥,其中,所述第二互连部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间隔的两个子电极,在平行于所述触控单元所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互连部与所述第二互连部交叠的部分通过所述连接桥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个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互连部的未与所述第二互连部交叠的部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另一个子电极为一体化结构,以及所述连接桥跨越所述第二互连部。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还包括连接桥,其中,所述第二互连部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所述第一互连部通过所述连接桥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以及所述连接桥跨越所述第二互连部。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互连部同层。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开口的形状为圆形、三角形、矩形和多边形之一。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分别包括两个间隔的触控子电极,所述触控子电极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在平行于所述触控子电极所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为线形。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在平行于所述触控子电极所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为直线段形;或者所述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为曲线形;或者所述第二开口包括至少两个直线段和至少一个圆弧形的曲线段,至少两个所述直线段分别与所述曲线段的两端平滑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在平行于所述触控子电极所在面的方向上,所述触控子电极的平面形状为轴对称图形,所述触控子电极的对称轴与所述触控子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以及在设置有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触控子电极中,所述第二开口关于所述对称轴对称。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所述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与所述触控子电极的轮廓线共形;和/或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为多个,并且以所述触控子电极的形心为中心,多个所述第二开口同心环状排布。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单元。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触控结构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侧。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图像获取装置,图像获取装置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背离所述触控结构的一侧;其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所在面的方向上,所述图像获取装置与所述触控单元的所述第一开口至少部分重叠,且所述显示基板配置为使得从所述第一开***入的外界光透过所述显示面板以射入所述图像获取装置。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偏光层,偏光层位于所述显示基板和所述触控结构之间。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形成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彼此交叉且绝缘;形成第一互连部,所述第一互连部形成为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以及形成第二互连部,所述第二互连部形成为连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其中,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限定一第一开口。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制造方法中,形成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沉积导电材料薄膜;对所述导电材料薄膜进行构图工艺以形成至少两个彼此间隔的触控子电极,并在至少一个所述触控子电极中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开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图1B为图1A所示触控单元沿M1-N1的截面图;
图1C为图1A所示触控单元沿M2-N2的截面图;
图2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图2B为图2A所示触控单元沿M3-N3的截面图;
图2C为图2A所示触控单元沿M4-N4的截面图;
图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图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图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图8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图9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图1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图1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结构的平面图;
图1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13A~图13D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单元的制造方法的过程图;以及
图14A~图14C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单元的制造方法的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当前的电子显示产品,通常需要兼具触控功能和摄像功能,例如,显示面板的显示侧可以设置触控结构(例如触控板)以具有触控功能,显示面板的与显示侧相背的一侧可以设置摄像头以具有摄像功能。为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触控板和摄像头所在区域重叠,触控板会降低外界光的透射率,从而对摄像头的摄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获取的环境图像的清晰度低),如果在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板的与摄像头对应的区域开孔,则会破坏触控板中的电极,使得触控板的至少部分区域(例如整行区域和/或整列区域)丧失触控功能。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单元,该触控单元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彼此绝缘且彼此交叉设置,第一互连部用于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第二互连部用于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中的至少一个限定一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可以用于透过光线(例如环境光),而且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分别通过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电连接,因此第一开口的设计不会影响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电学性能,即,第一开口的设计不会使得触控单元以及包括该触控单元的触控结构(例如触控面板)丧失触控功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以触控单元所在面为基准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对触控单元等中的结构的位置进行说明,其中,X轴和Y轴平行于触控单元所在面,Z轴垂直于触控单元所在面。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单元,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该触控单元包括第一触控电极100、第二触控电极200、第一互连部300和第二互连部400,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二触控电极200彼此绝缘且彼此交叉设置,第一互连部300用于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00,第二互连部400用于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200,第一互连部300限定一第一开口51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互连部和第一互连部共同限定第一开口或者第二互连部限定第一开口的技术方案可以参考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触控单元中的两个触控电极在交叉处各断开为两个子电极,每个触控电极中的两个子电极通过互连部连接。示例性的,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00包括两个间隔的第一子电极110和第二子电极120,第二触控电极200包括两个间隔的第三子电极210和第四子电极220。第一子电极110和第二子电极120通过第一互连部300电连接,第三子电极210和第四子电极220通过第二互连部400电连接。第一互连部300和第二互连部400彼此交叉且彼此绝缘。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开口的正投影之外。示例性的,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在X-Y确定的平面上,第一触控电极100、第二触控电极200、第一互连部300和第二互连部400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开口510的正投影之外,如此,触控单元中的电极结构不会对由第一开口510入射的光进行遮挡,使得触控单元的第一开口510的光透过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触控单元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位于同一层(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也可以位于不同层。例如,在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位于同一层的情况下,第一触控电极可以与第一互连部同层且同材料设置,第二触控电极可以与第二互连部同层且同材料设置。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两个结构为同层且同材料设置的情况下,该两个结构可以由同一个膜层经构图工艺形成。
下面,以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同一层为例,对本公开下述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00、第二触控电极200和第一互连部300位于一层,第二互连部400位于另一层,该两个层之间由第一绝缘层610间隔。例如,第一绝缘层610中设置有过孔,第二触控电极200通过该过孔与第二互连部400连接。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开口在触控单元的不同位置,第一开口可以由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之一或者全部围设而成。下面,结合第一开口在触控单元中的不同位置,对触控单元中的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等的几种设置方式分别进行说明。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第一互连部包括弯曲部分,弯曲部分的内侧围设第一开口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开口的一部分由第一互连部的弯曲部分的内侧围设,另一部分连通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间隙或者由第二互连部的内侧围设;或者,第一开口由第一互连部的弯曲部分的内侧围设。示例性的,如图1A所示,第一互连部300包括弯曲部分310,弯曲部分310的内侧围设第一开口510。例如,第一互连部300还包括与弯曲部分310相连的延伸部分320,第一触控电极100的第一子电极110与弯曲部分310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00的第二子电极120与延伸部分320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弯曲部分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或环形的一部分。例如,第一开口的一部分由第一互连部的弯曲部分的内侧围设,第一互连部的弯曲部分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或者,第一开口由第一互连部的弯曲部分的内侧围设,第一互连部的弯曲部分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示例性的,如图1A所示,第一互连部300的弯曲部分310在X-Y平面上的正投影为环形,第一开口510完全由第一互连部300的内侧围设而成。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第二互连部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线形,该线形可以为直线段,也可以为曲线段。示例性的,如图1A所示,第一开口510由第一互连部300的弯曲部分310内侧围设,第二互连部400的平面形状为直线段形。如此,第二互连部400的结构简单,可以简化触控单元的制造工艺。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位于不同层且彼此绝缘,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都包括弯曲部分,弯曲部分的内侧限定第一开口的至少一部分。示例性的,如图2A、图2B和图2C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00a(其包括的第一子电极110a和第二子电极120a)、第二触控电极200a(其包括的第三子电极210a和第四子电极220a)和第一互连部300a位于同一层,第二互连部400a位于另一层,两层之间由第一绝缘层610a间隔,第一互连部300a和第二互连部400a都包括弯曲部分,并且第一互连部300a的弯曲部分的内侧和第二互连部400a的弯曲部分的内侧共同限定第一开口510a。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弯曲部分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或环形的一部分。示例性的,如图2A、图2B和图2C所示,在X-Y的平面上,第一互连部300a和第二互连部400a的正投影都为环形。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同层且彼此绝缘,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都包括弯曲部分以共同围设第一开口。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第一互连部300b和第二互连部400b位于同一层且彼此间隔,第一互连部300b和第二互连部400b都包括弯曲部分以共同围设第一开口510b。如此,第一互连部300b和第二互连部可以由同一膜层经构图工艺形成,简化了触控单元的制造工艺。例如,在该基础上,第一触控电极100b(其包括的第一子电极110b和第二子电极120b)、第二触控电极200b(其包括的第三子电极210b和第四子电极220b)、第一互连部300b和第二互连部400b位于同一层,以可以由同一膜层经构图工艺形成,进一步简化触控单元的制造工艺。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位于内侧的一方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位于外侧的一方的平面形状为环形或环形的一部分。如此,第一开口可以由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共同围设而成。例如,第二互连部位于第一互连部的内侧,第一互连部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或环形的一部分,第二互连部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还包括连接桥,其中,第一互连部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第二互连部全部位于第一互连部的内侧,第二互连部通过连接桥与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以及连接桥跨越第一互连部。例如,第二互连部的内侧以及第一互连部在平行于触控单元所在面的方向上未与第二互连部重叠的部分的内侧共同围设第一开口。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第二互连部400b位于第一互连部300b的内侧,而且第一互连部300b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第二互连部400b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第三子电极210b和第四子电极220b通过连接桥700b与第二互连部400b连接。例如,第一互连部300b和第二互连部400b构成的图形的内侧围设第一开口510b,即,在平行于X-Y平面的方向上,第二互连部400b的内侧以及第一互连部300b的未与第二互连部400b重叠的部分的内侧共同围设第一开口510b。例如,第一子电极110a和第二子电极120b与第一互连部300b为一体化结构。例如,连接桥700b与第一互连部300b位于不同层以彼此绝缘。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连接桥的数量以及尺寸等可以根据触控电极的实际阻抗值以及连接桥的可视性效果进行设计,在此不做限制。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共同围设第一开口的情况下,在二者未重叠的区域,外侧的一方可以增加宽度以填充内侧一方的缺口,以使得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的内侧围设的第一开口的形状规则(例如基本为圆形)。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第一互连部300c和第二互连部400c位于同一层且彼此间隔,第二互连部400c位于第一互连部300c的内侧,第一互连部300c和第二互连部400c都包括弯曲部分以共同围设第一开口510c,而且第一互连部300c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第二互连部400c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即第二互连部400c的未与第一互连部300c重叠的部分为第二互连部400c的缺口。在第一互连部300c和第二互连部400c重叠的部分,第一互连部300c的宽度比其它区域的宽度大,以使得第一互连部300c和第二互连部400c的内侧围设的第一开口为圆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控电极100c(包括其中的第一子电极110c和第二子电极120c)、第二触控电极200c(包括其中的第三子电极210c和第四子电极220c)、连接桥700c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图3中的第一触控电极100b、第二触控电极200b和连接桥700b。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还包括连接桥,其中,第一互连部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第一互连部的部分位于第二互连部的内侧,第一触控电极包括间隔的两个子电极,在平行于触控单元所在面的方向上,第一互连部与第二互连部交叠的部分通过连接桥与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个子电极电连接,第一互连部的未与第二互连部交叠的部分与第一触控电极的另一个子电极为一体化结构,以及连接桥跨越第二互连部。例如,第一互连部的内侧以及第二互连部在平行于触控单元所在面的方向上未与第一互连部重叠的部分的内侧共同围设第一开口。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第一互连部300d和第二互连部400d位于同一层且彼此间隔,在沿平行于X-Y平面(触控单元所在面)的方向上,第一互连部300d的一部分位于第二互连部400d的内侧,即,第一互连部300d的该部分与第二互连部400d交叠。第一互连部300d和第二互连部400d都包括弯曲部分以共同围设第一开口510d,而且第一互连部300d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第二互连部400d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例如,第一互连部300d和第二互连部400d构成的图形的内侧围设第一开口510d,即,在平行于X-Y平面的方向上,第一互连部300d的内侧以及第二互连部400d的未与第一互连部300d重叠的部分的内侧共同围设第一开口510d。第一触控电极100d中的第一子电极110d通过连接桥700d与第一互连部300d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00d中的第二子电极120d与第一互连部300d为一体化结构。例如,第二触控电极200d中的第三子电极210d和第四子电极220d与第二互连部400d为一体化结构。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同层且彼此绝缘,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都包括弯曲部分,第二互连部位于第一互连部的外侧,以及第一互连部的弯曲部分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第一互连部的弯曲部分的内侧围设第一开口。如此,第一开口由第一互连部独自限定。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第一互连部300e和第二互连部400e位于同一层且彼此间隔,第一互连部300e位于第二互连部400e的内侧,第一互连部300e和第二互连部400e都包括弯曲部分,第一互连部300e的平面形状为环形,且第一互连部300e的内侧围设第一开口510e。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还包括连接桥,第二互连部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第一触控电极包括间隔的两个子电极,在平行于触控单元所在面的方向上,第一互连部与第二互连部交叠的部分通过连接桥与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个子电极电连接,第一互连部的未与第二互连部交叠的部分与第一触控电极的另一个子电极为一体化结构,以及连接桥跨越第二互连部。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在沿平行于X-Y平面(触控单元所在面)的方向上,第一互连部300e的一部分位于第二互连部400e的内侧,即,第一互连部300e的该部分与第二互连部400e交叠,第一触控电极100e中的第一子电极110e通过连接桥700e与第一互连部300e的与第二互连部400e交叠的部分连接,第一触控电极100e中的第二子电极120e与第一互连部300e的未与第二互连部400e交叠的部分连接,例如,第二子电极120e与第一互连部300e为一体化结构,即,二者可以由同一个膜层构图形成。例如,第二触控电极200e中的第三子电极210e和第四子电极220e与第二互连部400e为一体化结构。连接桥700e与第二互连部400e位于不同层以彼此绝缘。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还包括连接桥,第二互连部在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第一互连部通过连接桥与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以及连接桥跨越第二互连部。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第一互连部300f和第二互连部400f位于同一层且彼此间隔,第一互连部300f位于第二互连部400f的内侧,第一互连部300f和第二互连部400f都包括弯曲部分,第一互连部300f的平面形状为环形以围设第一开口510f,第二互连部400f的平面形状为环形。第一触控电极100f中的第一子电极110f和第二子电极120f通过连接桥700f与第一互连部300f连接。例如,第二触控电极200f中的第三子电极210f和第四子电极220f与第二互连部400f为一体化结构。连接桥700f与第二互连部400f位于不同层以彼此绝缘。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第一开口的形状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第一开口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三角形、矩形和多边形之一,还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在第一开口为圆形的情况下,射入的环境光线分布均匀,提高摄像头获取的图像的质量。
在触控单元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使得触控单元的光透过率存在差异,例如,触控单元的与该间隙对应的部分的光透过率较设置有电极的区域的光透过率更大,从而在视觉效果上会对该间隙可见。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分别包括两个间隔的触控子电极,触控子电极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在触控单元中,第一触控电极100g包括第一子电极110g和第二子电极120g,第二触控电极200g包括第三子电极210g和第四子电极220g,第一子电极110g、第二子电极120g、第三子电极210g和第四子电极220g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开口520。上述子电极在第二开口520的区域断开,使得触控单元的与第二开口520对应的区域的光透过率高,从视觉效果上,人眼看到的是亮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光线,难以分辨出各个子电极的间隙,即,起到消影效果;此外,触控单元的光透过率提高。
例如,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一为驱动电极(TX),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另一为感应电极(RX),在TX和RX电极中设置第二开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触控电容信号量,提升触控性能。一方面,第二开口的设置,能够降低基底电容,进而减小通道负载(RC Loading,其中R为电阻,C为电容,Loading为R和C引起的整个通道的充电时间),提高触控扫描频率;另一方面,设置第二开口,能够减小TX/RX之间的互电容,但是手指触摸时TX/RX之间的互电容变化量不变,进而提高有效电容量比例,提高触控感应灵敏度。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在平行于触控子电极所在面的方向上,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为线形。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第二开口520的平面形状为线形,该线形包括直线段、曲线段之一或组合。例如,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可以为圆形、三角形、矩形、多边形,多个上述形状的第二开口可以阵列排布在子电极中。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第二开口为线形的情况下,相邻第二开口之间的间隔距离的宽度可以设置为不大于0.5mm,例如0.2mm、0.3mm、0.4mm等。第二开口的宽度可以为相邻第二开口之间的间隔距离的1/20到1/3,例如1/10、1/5、1/4等。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开口的宽度为0.01~0.03mm,相邻第二开口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2~0.4mm,在上述数值范围内,第二开口的消影效果显著。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开口的宽度等参数可以根据实际工艺进行设计,可以不限于上述数值范围。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在平行于触控子电极所在面的方向上,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为直线段形(参见图8所示的第二开口520);或者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为曲线形;或者第二开口包括至少两个直线段和至少一个圆弧形的曲线段,至少两个直线段分别与曲线段的两端平滑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00h包括第一子电极110h和第二子电极120h,第二触控电极200h包括第三子电极210h和第四子电极220h,第一子电极110h、第二子电极120h、第三子电极210h和第四子电极220h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开口520h。至少部分第二开口520h的形状为曲线形,该曲线由多个直线段首尾相接构成。
例如,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00i包括第一子电极110i和第二子电极120i,第二触控电极200i包括第三子电极210i和第四子电极220i,第一子电极110i、第二子电极120i、第三子电极210i和第四子电极220i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开口520i。至少部分第二开口520i的形状为曲线形,该曲线的弯折部分为平滑连接,例如,曲线的弯折部分为圆弧形的倒角。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在平行于触控子电极所在面的方向上,触控子电极的平面形状为轴对称图形,触控子电极的对称轴与触控子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以及在设置有第二开口的触控子电极中,第二开口关于对称轴对称。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00g的第一子电极110g和第二子电极120g的对称轴为虚线Q,第一子电极110g和第二子电极120g中的第二开口520关于虚线Q对称分布。第二触控电极200g的第三子电极210g和第四子电极220g的对称轴为虚线P,第三子电极210g和第四子电极220g关于虚线P对称分布。如此,每个子电极中的第二开口520分布均匀,使得每个子电极的光透过率的分布比较均匀,从而在视觉效果上更加难以分辨出第二开口520,提高消影效果。例如,图9和图10中的第二开口也关于其所在的触控子电极的对称轴对称分布。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中,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与触控子电极的轮廓线共形;和/或第二开口设置为多个,并且以触控子电极的形心为中心,多个第二开口同心环状排布。示例性的,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与对应的触控子电极的轮廓线(边缘形状)共形。如此,每个子电极中的第二开口分布更加均匀,使得每个子电极的光透过率的分布的均匀程度高,从而在视觉效果上更加难以分辨出第二开口,提高消影效果。
例如,在第二开口的平面形状与触控子电极的轮廓线共形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第二开口520h为多个直线段构成的曲线形,如此,各个子电极的边缘形状也为多个直线段构成的曲线形(例如锯齿形),如此,在视觉效果上,可以降低子电极之间的间隙被分辨出的风险,从而提高消影效果;或者,如图10所示,第二开口520i为多个曲线形,且该曲线形的弯折处都为圆弧形倒角,如此,各个子电极的边缘形状也为弯折处都为圆弧形倒角的曲线(例如波浪形),如此,在视觉效果上,可以降低子电极之间的间隙被分辨出的风险,从而进一步提高消影效果。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的触控单元。例如,该触控结构为触控板,包括多个子触控区域,该多个子触控区域的一个或多个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单元。
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触控结构10包括多个子触控区域,一个子触控区域11设计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单元。
需要说明是,子触控区域11中的触控单元可以为如图8~图10所示实施例中的触控单元,此外,其它子触控区域中的触控单元的子电极也可以设置为具有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在对应的子电极中的设置方式可以参开图8-图10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和上述实施例的触控结构,其中,触控结构位于显示基板的显示侧。
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20和触控结构10,触控结构10位于显示基板20的显示侧。例如,该显示基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基板。
例如,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触控结构位于该显示面板的显示侧或者设置在该显示面板的内部。例如,该显示面板可以为LCD显示面板、电子纸显示面板或其它。
下面,以显示装置包括的显示基板为OLED显示基板为例,对本公开下述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图像获取装置,图像获取装置位于显示基板的背离触控结构的一侧;其中,在垂直于显示基板所在面的方向上,图像获取装置与触控单元的第一开口至少部分重叠,且显示基板配置为使得从第一开***入的外界光透过显示面板以射入图像获取装置。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显示装置包括图像获取装置70,图像获取装置70位于显示基板20的背离触控结构10的一侧,图像获取装置70与触控结构10的触控单元中的第一开口(参见前述实施例及相关附图)对应以接收环境光线(图中的虚线箭头),从而使得显示装置具有图像摄取功能,而且根据触控结构10中设置有第一开口的触控单元,该环境光的透过率高,从而提高图像获取装置70获取的环境图像的清晰度。
显示装置还会包括偏光片等结构以降低环境光的反射,从而降低环境光对显示图像的影响,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在显示装置的装配过程中,可以在显示基板的显示侧先贴合触控结构再贴合偏光片等,从而利用偏光片消除人眼对触控结构中的子电极间隙的可视性,以起到消影的效果。贴合触控结构需要利用光学胶(例如B-OCA,Bottom OpticallyClear Adhesive),光学胶的厚度较大(大约为0.1毫米),不利于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设计;此外,触控结构被偏光片覆盖,在进行指纹识别等触摸操作时,触控结构与手指等的间隔距离大,限制了触控结构的灵敏度和精度。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偏光层,偏光层位于显示基板和触控结构之间。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偏光层30位于显示基板20和触控结构10之间。该触控结构10中的子电极可以设置有如图8-图10所示的第二开口,如此,触控结构10的子电极的间隙在视觉效果上难以分辨,本身即可以起到良好的消影效果,触控结构10可以覆盖偏光层30。如此,在进行触摸等操作时,触控结构10距离手指等的距离近,灵敏度和精度高;此外,在实际生产中,成品的偏光层30的双面通常都涂覆有胶层(例如PSA,压敏胶),因此,在显示基板20上依次贴合偏光层30、触控结构10时,可以不需要上述的B-OCA光学胶层,有利于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设计。
例如,偏光层可以包括1/4波片、1/2波片、偏振片以及其它光学膜片。
例如,如图12所示,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封装盖板50,封装盖板50通过光学胶40(例如T-OCA,Top Optically Clear Adhesive)贴合在触控结构10上。例如,封装盖板50可以为刚性盖板,也可以设置为柔性盖板以适用于柔性显示。例如,柔性的封装盖板50的材料可以包括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显示基板20的背离显示侧的一侧设置有缓冲结构60。例如,显示基板可以为设置为柔性基板,以使得显示装置可以用于柔性限制。缓冲结构60可以为该显示装置提供缓冲和支撑。例如,缓冲结构60可以为泡棉(SCF)等。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以与触控结构和显示基板信号连接。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控制器80,例如控制器80包括芯片。芯片可以通过绑定方式与触控结构和显示基板信号连接。例如,芯片可以设置在柔性电路板上。例如,显示基板为OLED显示基板,芯片与显示基板中的像素驱动电路等信号连接,以对有机发光器件的发光功能进行控制。例如,在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中,可以利用利用绑定工艺,将设置有芯片的柔性电路板与显示基板外部电路区中的接触垫连接,触控结构的信号线也可以转接至该接触垫上以连接至柔性电路板的芯片。
例如,控制器的芯片可以为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单片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例如,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还可以包括电源模块等,且通过另外设置的导线、信号线等实现供电以及信号输入输出功能。例如,芯片还可以包括硬件电路以及计算机可执行代码等。硬件电路可以包括常规的超大规模集成(VLSI)电路或者门阵列以及诸如逻辑芯片、晶体管之类的现有半导体或者其它分立的元件;硬件电路还可以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可编程阵列逻辑、可编程逻辑设备等。
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数码相机、手机、手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为表示清楚,本公开并没有呈现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全部结构。为实现显示装置的必要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设置其他结构(例如分光器件以实现裸眼3D显示或其它),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形成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彼此交叉且绝缘;形成第一互连部,第一互连部形成为连接第一触控电极;以及形成第二互连部,第二互连部形成为连接第二触控电极;其中,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限定一第一开口。在利用该方法制造获得的触控单元中,第一开口可以用于透过光线(例如环境光),而且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分别通过第一互连部和第二互连部电连接,因此第一开口的设计不会影响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电学性能,即,第一开口的设计不会使得触控单元以及包括该触控单元的触控结构(例如触控面板)丧失触控功能。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制造方法还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分别形成为包括两个间隔的触控子电极,触控子电极的至少一个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使得触控单元的与第二开口对应的区域的光透过率高,从视觉效果上,人眼看到的是亮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光线,难以分辨出各个子电极的间隙,即,起到消影效果;此外,触控单元的光透过率提高。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制造方法中,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沉积导电材料薄膜;对导电材料薄膜进行构图工艺以形成至少两个彼此间隔的触控子电极,并在至少一个触控子电极中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开口。例如,在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同层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导电材料薄膜形成四个触控子电极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各包括两个触控子电极。例如,在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位于不同层的情况下,上述导电材料薄膜可以为第一导电材料薄膜,在该制造方法中,可以再沉积第二导电材料薄膜,对第二导电材料薄膜进行构图工艺以形成至少两个触控子电极,可以利用第一导电材料薄膜形成两个触控子电极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一个,利用第二导电材料薄膜形成两个触控子电极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另一个。利用该方法获得的触控单元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制造方法中,在平行于触控子电极所在面的方向上,第二开口形成为具有直线段形的平面形状;或者第二开口形成为具有曲线形的平面形状;或者第二开口形成为包括至少两个直线段和至少一个圆弧形的曲线段,至少两个直线段分别与曲线段的两端平滑连接。利用上述方法获得的触控单元的结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利用上述制造方法获得的触控单元的结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如图1A~图1C、图2A~图2C、图3~图10)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下面,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以制造如图4所示的触控单元为例,对本公开下述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3A所示,提供基底1并在基底1上沉积导电材料薄膜1a。例如,该导电材料薄膜1a为透明材料。例如,该透明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铟镓(IGO)、氧化镓锌(GZO)氧化锌(ZnO)、氧化铟(In2O3)、氧化铝锌(AZO)等。
如图13B所示,对导电材料薄膜1a进行构图工艺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100c(包括其中的第一子电极110c和第二子电极120c)、第二触控电极200c(包括其中的第三子电极210c和第四子电极220c)、第一互连部300c和第二互连部400c。在图13B中,图(1)为平面图,图(2)为图(1)沿M5-N5的截面图。例如,在对导电材料薄膜1a进行构图的过程中,也可以在多个子电极中形成第二开口,第二开口的分布和形状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例如图8~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13C所示,在基底1上沉积绝缘材料以形成第一绝缘层610c,第一绝缘层610c覆盖。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610c可以如图13C所示设置为整层结构以覆盖触控单元的与触控电极同层的所有电极结构,例如,第一绝缘层610c可以设置为平坦层。例如,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也可以形成为只覆盖第一互连部,例如可以形成为只覆盖第一互连部的位于第三子电极和第二互连部的部分、第四子电极和第二互连部的部分。
例如,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氧氮化硅等。
如图13D所示,在第一绝缘层610c中形成暴露第三子电极210c、第四子电极220c和第二互连部400c的过孔,并在第一绝缘层610c上沉积导电材料膜层,对该导电材料膜层进行构图以形成多个连接桥700c,多个连接桥700c通过第一绝缘层610c中的过孔与第三子电极210c、第四子电极220c和第二互连部400c连接,从而使得第三子电极210c和第四子电极220c通过不同的连接桥700c和第二互连部400c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4为图13D所示的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下面,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示例中,以制造如图8所示的触控单元为例,对本公开下述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4A所示,提供基底1并在基底1上沉积导电材料薄膜1a,然后对导电材料薄膜1a进行构图工艺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100g(包括其中的第一子电极110g和第二子电极120g)、第二触控电极200g(包括其中的第三子电极210g和第四子电极220g)、第一互连部300g和第二互连部400g,在对导电材料薄膜1a进行构图的过程中,在多个子电极中形成第二开口520,第二开口520的分布和形状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例如图8~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在图14A中,图(1)为平面图,图(2)为图(1)沿M6-N6的截面图。
例如,该导电材料薄膜1a为透明材料。例如,该透明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铟镓(IGO)、氧化镓锌(GZO)氧化锌(ZnO)、氧化铟(In2O3)、氧化铝锌(AZO)等。
如图14B所示,在基底1上沉积绝缘材料以形成第一绝缘层610g,第一绝缘层610g覆盖。例如,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610g可以如图14B所示设置为整层结构以覆盖触控单元的与触控电极同层的所有电极结构,例如,第一绝缘层610g可以设置为平坦层。例如,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也可以形成为只覆盖第一互连部,例如可以形成为只覆盖第一互连部的位于第三子电极和第二互连部的部分、第四子电极和第二互连部的部分。例如,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氧氮化硅等。
如图14C所示,在第一绝缘层610g中形成暴露第一子电极110g、第二子电极120g和第二互连部400g的过孔,并在第一绝缘层610g上沉积导电材料膜层,对该导电材料膜层进行构图以形成多个连接桥700g,多个连接桥700g通过第一绝缘层610g中的过孔与第三子电极210g、第四子电极220g和第二互连部400g连接,从而使得第三子电极210g和第四子电极220g通过不同的连接桥700g和第二互连部400g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8为图14C所示的触控单元的平面图。
对于本公开,还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触控单元,包括:
彼此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彼此交叉设置;
第一互连部,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以及
第二互连部,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中的至少一个限定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互连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一体化结构,和/或所述第二互连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一体化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正投影之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互连部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或环形的一部分,所述第二互连部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互连部包括第一弯曲部分,所述第一弯曲部分的内侧围设所述第一开口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同层且彼此绝缘,所述第二互连部包括第二弯曲部分,所述第一互连部的所述第一弯曲部分的内侧和所述第二互连部的所述第二弯曲部分的内侧共同围设所述第一开口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弯曲部分和/或所述第二弯曲部分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环形或环形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单元,还包括连接桥,其中,
所述第一互连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互连部的内侧,并通过所述连接桥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所述连接桥跨越所述第二互连部,所述第一互连部的内侧以及所述第二互连部在平行于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的方向上未与所述第一互连部交叠的部分的内侧共同围设所述第一开口的至少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在平行于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互连部的与所述第二互连部交叠的部分通过所述连接桥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互连部的未与所述第二互连部交叠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一体化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彼此间隔的两个子电极,所述第一互连部通过所述连接桥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所述两个子电极之一电连接,所述第一互连部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所述两个子电极之另一为一体化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在平行于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平面形状均为轴对称图形,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对称轴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对称轴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分别关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对称轴轴对称,或者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分别关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对称轴轴对称。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在所述触控单元的所在面上,所述第一互连部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互连部的正投影的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开口的形状为圆形、三角形、矩形和多边形之一。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各自包括两个彼此间隔的触控子电极,所述触控子电极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单元,其中,
在平行于所述触控子电极的所在面的方向上,所述触控子电极的平面形状为轴对称图形,所述触控子电极的对称轴与所述触控子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以及
在设置有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触控子电极中,所述第二开口关于所述对称轴对称。
16.一种触控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15任一所述的触控单元。
17.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和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触控结构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图像获取装置,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背离所述触控结构的一侧;
其中,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所在面的方向上,所述图像获取装置与所述触控单元的所述第一开口至少部分交叠,且所述显示基板配置为使得从所述第一开***入的外界光透过所述显示面板以射入所述图像获取装置。
19.一种触控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第一触控电极;
形成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彼此交叉且绝缘;
形成第一互连部,所述第一互连部形成为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以及
形成第二互连部,所述第二互连部形成为连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互连部和所述第二互连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限定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互连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一体化形成,和/或所述第二互连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一体化形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形成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
沉积导电材料薄膜;以及
对所述导电材料薄膜进行构图工艺以形成至少两个彼此间隔的触控子电极,并在至少一个所述触控子电极中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开口。
CN202410266818.1A 2019-05-15 2019-05-15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82269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6818.1A CN118226988A (zh) 2019-05-15 2019-05-15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80000655.XA CN112313610B (zh) 2019-05-15 2019-05-15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CN202410266818.1A CN118226988A (zh) 2019-05-15 2019-05-15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PCT/CN2019/087055 WO2020227974A1 (zh) 2019-05-15 2019-05-15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0655.XA Division CN112313610B (zh) 2019-05-15 2019-05-15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26988A true CN118226988A (zh) 2024-06-21

Family

ID=732899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0655.XA Active CN112313610B (zh) 2019-05-15 2019-05-15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CN202410266818.1A Pending CN118226988A (zh) 2019-05-15 2019-05-15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0655.XA Active CN112313610B (zh) 2019-05-15 2019-05-15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366536B2 (zh)
CN (2) CN112313610B (zh)
WO (1) WO20202279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3610B (zh) * 2019-05-15 2024-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KR20210122364A (ko) * 2020-03-30 2021-10-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5691325A (zh) * 2022-09-06 2023-02-0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243823B (zh) 2023-02-27 2024-01-2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触控模组以及触控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90891B1 (ko) 2015-12-04 2023-01-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1976735B1 (ko) 2017-09-14 2019-05-09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07957816B (zh) * 2017-12-25 2020-12-22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002205B (zh) 2018-06-29 2021-05-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8958552B (zh) 2018-08-01 2020-05-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US10599909B2 (en) * 2018-08-07 2020-03-24 UITResFP, LLC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non-contact capacitive and optical pin hole fingerprint detection
KR102598230B1 (ko) * 2018-08-13 2023-11-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8845715A (zh) * 2018-09-05 2018-11-2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9388288B (zh) 2018-09-30 2021-10-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602670B1 (ko) * 2018-10-05 2023-11-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력 감지 유닛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659189B1 (ko) * 2018-11-27 2024-04-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12313610B (zh) * 2019-05-15 2024-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3610A (zh) 2021-02-02
US11703971B2 (en) 2023-07-18
WO2020227974A1 (zh) 2020-11-19
US11366536B2 (en) 2022-06-21
CN112313610B (zh) 2024-04-02
US20210405793A1 (en) 2021-12-30
US20220300104A1 (en) 2022-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13610B (zh) 触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触控结构和显示装置
US1082425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I602091B (zh) 具透明天線之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US20180095577A1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panel-integra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09388294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20160239131A1 (en) Circular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8946578B2 (en) Touch panel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526905B (zh) 觸控面板模組與具有觸控面板模組的觸控顯示裝置
CN11142747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201312402A (zh) 觸控面板
KR20130046348A (ko) 터치 패널
CN111158533B (zh) 检测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2014014B2 (en)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W201709032A (zh) 具天線模組之金屬網格觸控薄膜及內嵌式觸控顯示模組
US20200301528A1 (en) Touch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220027005A1 (en) Display modul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448452B (zh) 一种有机发光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884552B2 (en) Touch panel with sensor elements
CN217386338U (zh) 触控结构和触控显示装置
TWM514605U (zh) 具天線模組之金屬網格觸控薄膜及內嵌式觸控顯示模組
TW201709034A (zh) 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CN114564128A (zh) 触控结构和触控显示装置
JP3221350U (ja) タッチガラス構造
US11928296B2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