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40927A -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40927A
CN118140927A CN202211567557.4A CN202211567557A CN118140927A CN 118140927 A CN118140927 A CN 118140927A CN 202211567557 A CN202211567557 A CN 202211567557A CN 118140927 A CN118140927 A CN 118140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leaf
composition
class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675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宝修
吴建挺
袁雪
王恒
邵莒南
俞先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FANG ZHONGNONG UNITED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FANG ZHONGNONG UNITED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FANG ZHONGNONG UNITED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FANG ZHONGNONG UNITED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6755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409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8140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409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组合物包括有效活性成分,所述有效活性成分包括化合物I和化合物II,所述化合物I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所述化合物II为杀菌剂和杀虫剂中的一种。本发明的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提高防治效果;2)扩大杀菌杀虫谱,田间病害多混合发生,化合物I和化合物II混用可兼防作物病害以及虫害,病虫兼防、效果更佳;3)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混配使用延缓病原菌和害虫抗药性的产生;4)降低施药量,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作物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生面积逐年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例如粮食作物中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果树中的猕猴桃溃疡病、柑橘溃疡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芒果角斑病,茄科蔬菜青枯病,马铃薯黑胫病、环腐病、疮痂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烟草野火病,烟草角斑病、番茄溃疡病,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黑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都给作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目前市场上欠缺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高效药剂,农民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加大用药量或者随意混配药剂,这种不科学用药,不仅达不到增效作用,反而导致农药的浪费、残留超标、污染环境、导致病菌对农药产生抗性等问题。因此,亟需研制一种针对细菌病害的增效组合物,以期望达到扩大防治对象范围、降低用药量、延缓抗性产生的效果。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长期连续单一的使用同一种药剂,病原菌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增加,加剧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与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杀菌剂品种进行复配,是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扩大杀菌谱、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有效途径。但如何进行复配,使得各药物之间产生协同而非拮抗作用是一大难点。
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化学名称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其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尤其对细菌活性更高,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均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对多种作物细菌性病害例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猕猴桃溃疡病、柑橘溃疡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茄科蔬菜青枯病、马铃薯黑胫病、环腐病、疮痂病,番茄溃疡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烟草野火病、瓜类果斑病、烟草角斑病、芒果角斑病、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和黑腐病等均具有优异活性。另外对于真菌病害,如瓜类霜霉病、黄瓜靶斑病、黄瓜灰霉病、棉花立枯病、黄瓜白粉病、黄瓜炭疽病、瓜类黑星病、水稻稻瘟病、柑橘疮痂病也有一定活性。然而,其活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所述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包括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其中,所述化合物I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所述化合物II为杀菌剂或杀虫剂:
所述杀菌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
溴硝醇、丙硫唑、土霉素、盐酸土霉素、叶枯唑、叶枯净、噻菌茂、高锰酸钾、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苯噻清、四氯苯酞、薯瘟锡、敌锈钠、活化酯、双苯***醇、三氟苯唑、咪菌腈、拌种灵、甲菌定、氟担菌宁、田安、磷酰胺、种衣酯、含硫杂芳族酸类化合物、芳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硼酸酯类化合物、丙二腈肟醚类化合物;
核酸合成类(A类)A5:2-{2-[(7,8-二氟-2-甲基-3-喹啉基)氧]-6-氟苯基}异丙醇(1314008-27-9);
细胞骨架和运动蛋白(B类)B1:苯菌灵;
细胞骨架和运动蛋白类(B类)B7:(1S)-2,2-双(4-氟苯基)-1-甲基乙基-N-[[3-(乙酰氧基)-4-甲氧基-2-吡啶基]羰基]-L-丙氨酸(1961312-55-9);
SDHI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C类)C2:N-[2-(2,4-二氯苯基)环丁基]-2-(三氟甲基)烟酰胺(1460292-16-3);
SDHI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C类)Qil杀菌剂C4吡啶酰胺类;
SDHI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C类):噻氟菌胺;
呼吸抑制剂(C类)C2:麦秀灵、N-(5-氯-2-异丙基苄基)-N-环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1255734-28-1);
呼吸抑制剂(C类)C3复合体III:细胞色素bc1:烯肟菌胺、恶唑酮、甲酰胺;
呼吸抑制剂(C类)C5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消螨多、敌螨普;
呼吸抑制剂(C类)C6氧化磷酸化抑制剂,ATP合成酶:芬太芬氢氧化物;
信号传导(E类)E2:拌种咯;
脂质合成或转运/膜完整性或功能(F类)F2磷脂生物合成:稻瘟净;
脂质合成或转运类:F10多肽类:多肽无生物活性物质;
膜中的甾醇生物合成(G类)G1:氯苯嘧啶醇、噻菌醇、啶斑肟、啶菌恶唑、嗪胺灵、抑霉唑、富马酸盐、苄氯***醇、氟菌唑、咪鲜胺、稻瘟酯、稗草畏等;
细胞壁中的黑色素合成(I类)I1还原酶在黑色素生物合成:四氯苯酞(27355-22-2)等;
寄主植物防御诱导类:P06,芽孢杆菌分离株等:
具有多部位活性的化学品(M类):代森环、代森铵等;
未分类(NC类):矿物油,有机油,碳酸氢钾,生物来源的物质等;
具有多种作用方式的生物制品(BM类):萜烯碳氢化合物,萜烯醇和萜酚、C28H60O4P2S4Zn(CAS号:68647-73-4)、牻牛儿醇、香豆素、原儿茶醛、香荆介酚、白藜芦醇、蜡质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海洋芽孢杆菌、伯克氏菌、哈茨木霉、绿色木霉、黑曲霉等、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嗜硫小红卵菌、寡雄腐霉、茶籽饼、大蒜提取物、植物油、小檗碱、补骨脂种子提取物、香芹酚、低聚糖素、香叶醇、丁香酚、百里酚、纳他霉素、葫芦科植物提取、从羽扇豆苗的子叶中提取物、木霉属木霉菌株SC1、甲壳素、罗氏梭菌、棘孢木霉、深绿木霉菌株77B、棘孢木霉菌株kd、哈茨木霉菌株T-22、绿木霉菌株G-41、蔷薇枝孢菌CR-7、盾壳霉菌株CON/M/91-08、葡萄有孢汉逊酵母菌株BC18Y、菌核寄生菌株SAY-Y-94-01、酿酒酵母菌株LAS02、酿酒酵母菌株DDSF623、解淀粉芽孢杆菌AT-332、枯草芽孢杆菌Y1336、枯草芽孢杆菌HAI-0404、PHC25279、蜡状葡糖杆菌BC18B等;
所述杀虫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
苯线磷、噻唑膦、顺式氰戊菊酯、七氯菊酯、氟烯线砜、N-[(E)-1-(6-氯-3-吡啶基)甲基-2(1H)-吡啶亚基]-2,2,2-三氟乙酰胺(1689566-03-7)、(3-内)-3-[2-丙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9-[[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9-氮杂双环[3.3.1]壬烷基(1332838-17-1)、三氟吡啶胺、1-乙酰基-6-全氟丙烷-2-基-3-吡啶-3-甲基氨基-3,4-二氢喹唑啉-2-酮(C19H15F7N4O2)、二硝酚、氯虫酰肼、氟蚁腙、4-[5-(3,5-二氯苯基)-4,5-二氢-5-(三氟甲基)-3-异恶唑基]-N-[(甲氧基氨基)亚甲基]-2-甲基苯甲酰胺(928783-29-3);
杆状病毒: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黎豆夜蛾多衣壳核型多角体病毒、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假定多位点抑制剂:二硫化碳、二甲基二硫醚、硫代碳酸钠、甲基碘、1,2-二溴-3-氯丙烷、二溴乙烷、1,3-二氯丙烯、异硫氰酸烯丙酯、N-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钾、N-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作用机理未知或未确定的化合物: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1449021-97-9)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三氟杀线酯(2074661-82-6)、三氟咪啶酰胺、糠醛、三氟甲吡醚、石硫合剂、伯克霍德菌种、土荆芥提取物、甘油脂肪酸单酯或丙二醇印楝油、绿僵菌F52菌株、球孢白僵菌菌株、玫烟色拟青霉阿波普卡97菌株。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80~1:1~8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50~1:1~5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30~1:1~3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80:1、75:1、70:1、65:1、60:1、55:1、50:1、45:1、40:1、35:1、30:1、25:1、20:1、15:1、10:1、5:1、4:1、3:1、2:1、1.5:1、1:1、1:1.5、1:2、1:3、1:4、1:5、1:10、15:1、1:20、25:1、1:30、35:1、1:40、45:1、1:50、55:1、1:60、65:1、1:70、75:1、1:8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以所述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计,所述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在组合物中的质量之和为1~80%,优选为20~60%,例如1%、5%、8%、10%、13%、15%、18%、20%、24%、30%、35%、38%、42%、45%、50%、55%、60%、65%、68%、75%、或8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可制备成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中杀菌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盐酸土霉素、溴硝醇、土霉素、丙硫唑、叶枯净、叶枯唑、噻菌茂、二氯异氰尿酸钠、荧光假单胞杆菌、N-[2-(2,4-二氯苯基)环丁基]-2-(三氟甲基)烟酰胺、(1S)-2,2-双(4-氟苯基)-1-甲基乙基-N-[[3-(乙酰氧基)-4-甲氧基-2-吡啶基]羰基]-L-丙氨酸、芬太芬氢氧化物、次氯酸钠、2-{2-[(7,8-二氟-2-甲基-3-喹啉基)氧]-6-氟苯基}异丙醇、罗氏梭菌、白藜芦醇、甲壳素、香荆介酚、丁香酚、咪鲜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中杀虫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N-[(E)-1-(6-氯-3-吡啶基)甲基-2(1H)-吡啶亚基]-2,2,2-三氟乙酰胺、(3-内)-3-[2-丙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9-[[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9-氮杂双环[3.3.1]壬烷基、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三氟杀线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制剂中有效活性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中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有效活性成分,优选为5%~50%;固体制剂中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有效活性成分,优选为10%~7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中还包括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崩解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等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有效活性成分与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崩解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制备得到所述组合物。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制剂,所述组合物可以制作成各种剂型,优选地,所述剂型包括水分散粒剂、可分散液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乳油、颗粒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80%,化合物II 1%~80%,分散剂1%~12%,润湿剂1%~8%,余量为填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80%,化合物II 1%~80%,分散剂1%~12%,润湿剂1%~8%,崩解剂1%~10%,余量为填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增稠剂0.1%~8%,抗冻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有机溶剂1%~60%,乳化剂1%~12%,抗冻剂0.1%~8%,消泡剂0.01%~2%,增稠剂0.1%~2%,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悬浮种衣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抗冻剂1%-10%,抗结剂0.1%-10%,助悬剂0.1%-5%,成膜剂1%-10%,防腐剂0.1%-5%,着色剂1%-30%,pH调节剂0.1%~5%,增稠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30%,分散剂2%~10%,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7%,pH调节剂0.1%~5%,消泡剂0.01%~2%,增稠剂0.1%~8%,抗冻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分散剂1%~12%,润湿剂1%~8%,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8%,消泡剂0.01%~2%,增稠剂0.1%~8%,pH调节剂0.1%~5%,抗冻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乳油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有机溶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可分散液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有机溶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颗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0.5%~10%,化合物II 0.5%~1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粘结剂0.1%~8%,余量为填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乳化剂可以选用如下中的一种:木质素磺酸钠、农乳、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山梨醇酐油酸酯(斯盘-8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萘磺酸钠、异辛醇琥珀酸酯磺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分散剂可以选用: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木质素磺酸钠、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羊毛脂醇、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聚氧乙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润湿剂可以选用: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N-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酰基肌氨酸钠、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萘磺酸钠、异辛醇琥珀酸酯磺酸钠、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脂肪醇聚醚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粘结剂可以选用:黄原胶、淀粉、脲醛树脂、明胶、***胶、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崩解剂可以选用:碳酸氢钠、硫酸铵、硫酸钠、硫酸钙、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增稠剂可以选用:硅酸镁铝、聚乙酸乙烯酯、黄原胶、明胶、***胶、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消泡剂可以选用:硅油、正-辛醇、硅酮、磷酸丁酯、磷酸异丁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抗冻剂可以选用:丙二醇、乙二醇、丙三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稳定剂可以选用:三乙醇胺、环氧氯丙烷、丁基缩水甘油醚、亚磷酸三苯酯、N-大豆油基三亚甲基二胺、二烷基丁二酸醋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填料包括固体填料和液体填料,其中,所述固体填料可以选用:高岭土、凹凸棒土、硅藻土、白炭黑、膨润土、蒙脱石、碳酸钙、滑石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液体填料可以选用大豆油、蓖麻油、矿物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有机溶剂可以选用:乙酸乙酯、丙酮、异丙醇、2,2,2-三氟乙醇、碳酸丙烯酯、苯、甲苯、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二氯甲烷、环己烷、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油(如150#溶剂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业病害和虫害的用途。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的组合物用于防治瓜类霜霉病、黄瓜靶斑病、瓜类细菌性角斑病(例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橘溃疡病、番茄溃疡病、芒果角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猕猴桃溃疡病、芒果角斑病、桃树细菌性穿孔病、马铃薯黑胫病、环腐病、疮痂病、黄瓜灰霉病、棉花立枯病、黄瓜白粉病、黄瓜炭疽病、瓜类黑星病、水稻稻瘟病、柑橘疮痂病、烟草野火病、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炭疽病、番茄灰霉病、玉米锈病、大白菜软腐病、西瓜果斑病、烟草角斑病、茄科蔬菜青枯病(例如番茄青枯病和辣椒青枯病)等病害;以及防治蓟马、蚜虫、红蜘蛛、棉铃虫、跳甲、菜青虫、介壳虫、粉虱、欧洲玉米螟、春尺蠖、柳春蛾、小菜蛾、绿盲蝽、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豆荚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苹果蠹蛾、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蝽、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桃小食心虫、根象甲、美洲斑潜蝇、西瓜潜叶蝇和白蚁等害虫。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农业中病害和虫害的方法,包括将如上组合物施用于存在病害和虫害的植物上。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混合,然后兑水混匀配成所需浓度,可以以任何方式施用于作物上,例如喷施、植株根部灌施、涂抹等。具体应用时,也可以与其它药剂如生长调节剂、土壤调节剂、除草剂、杀线虫剂等混合使用。
本发明的增效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1)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提高防治效果;2)扩大杀菌谱,田间病害多混合发生,对细菌病害作用更强;3)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混配使用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4)降低施药量,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
综上,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混合使用可以形成增效组合物,二者的混合使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互补作用,利用病菌作用位点的不同,作用机理的不同,复配可对病原菌和虫害多位点作用,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延缓抗药性的产生,还可以降低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下列实施例仅为示例性地说明和解释本发明,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涵盖在本发明旨在保护的范围内。
除非另有说明,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原料和试剂均为市售商品,或者可以通过已知方法制备。
本发明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所述组合物的杀菌效果进行性能测试。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下制备例中的*%为质量百分数。
一、制剂制备例:
制备例1:可湿性粉剂
将上述材料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成品。
制备例2: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粉料,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成品。
制备例3: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后并砂磨得到成品。
制备例4:乳油
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使其溶解为均匀油相;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得成品。
制备例5:水乳剂
按配方要求,将以上原料加入到配料釜中,经高速剪切机混合均匀制成水乳剂,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得成品。
制备例6:乳油
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使其溶解为均匀油相;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制备例7:乳油
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使其溶解为均匀油相;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制备例8:颗粒剂
按配方比例将各组分充分混合,粉碎,加水润湿后再充分搅拌均匀,再用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干燥后过筛,即得成品。
二、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1)供试病原菌:烟草野火病菌、桃树细菌性穿孔病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番茄青枯病菌等。
(2)测定方法:
细菌毒力测定方法
病原细菌毒力测定以烟草野火病菌、桃树细菌性穿孔病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番茄青枯病菌等细菌性病害为试验材料,采用离体浑浊度法对化合物I、化合物II及其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6.16-2008,先将供试药剂(包括化合物I、化合物II)用合适的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配制成7个浓度梯度(化合物I:0.5、1.0、2.0、4.0、8.0、16.0、32.0mg/L等7个浓度梯度;化合物II:0.5、1.0、2.0、4.0、8.0、16.0、32.0mg/L等7个浓度梯度),将供混配的化合物I、化合物II分别按其EC50值按质量比例设置一系列比例,按不同配比配制成最终质量浓度(指化合物I、化合物II的总质量)为0.5、1.0、2.0、4.0、8.0、16.0、32.0mg/L7个系列浓度。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NB(营养肉汤,每升中含有10g蛋白胨、3g牛肉浸粉、5g氯化钠)培养液等量分装至试管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试管中,充分摇匀,然后分别等量加入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悬液,每处理重复4次。混匀后,放于25℃振荡培养箱黑暗培养,待对数生长期测量OD值。取有效的4个重复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抑制率,将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
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SR=EC50(理论值)/EC50(实测值)
EC50(理论值)=(a+b)/[(a/A的EC50)+(b/B的EC50)
式中:A为化合物I,B为化合物II;a、b分别为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重量);
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以化合物I与化合物II为有效活性成分,采用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实施例1
为验证化合物I和盐酸土霉素不同配比用量对烟草野火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盐酸土霉素不同配比对烟草野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1化合物I和盐酸土霉素单剂及其混剂对烟草野火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盐酸土霉素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烟草野火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2
为验证化合物I和溴硝醇不同配比用量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溴硝醇不同配比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2化合物I和溴硝醇单剂及其混剂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2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溴硝醇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3
为验证化合物I和土霉素不同配比用量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土霉素不同配比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3化合物I和土霉素单剂及其混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
由表3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土霉素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4
为验证化合物I和丙硫唑不同配比用量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丙硫唑不同配比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4化合物I和丙硫唑单剂及其混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
由表4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丙硫唑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5
为验证化合物I和二氯异氰尿酸钠不同配比用量对番茄青枯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二氯异氰尿酸钠不同配比对番茄青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5化合物I和二氯异氰尿酸钠单剂及其混剂对番茄青枯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5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二氯异氰尿酸钠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真菌毒力测定方法
选择马铃薯晚疫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水稻稻瘟病菌为供试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化合物I、化合物II及其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6.2-2006,先将供试药剂(包括化合物I、化合物II)用合适的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配制成7个浓度梯度(化合物I:1.0、2.0、4.0、8.0、16.0、32.0、64.0μg/mL等7个浓度梯度;化合物II:1.0、2.0、4.0、8.0、16.0、32.0、64.0μg/mL等7个浓度梯度),将供混配的化合物I、化合物II分别按其EC50值剂量按质量比例设置一系列个配比,按不同配比配制成最终质量浓度(指化合物I、化合物II的总质量)为1.0、2.0、4.0、8.0、16.0、32.0、64.0μg/mL 7个系列浓度,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PDA培养基(每升中含有6g马铃薯浸粉、20g葡萄糖和20g琼脂)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处理不少于3个重复。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观察并用卡尺量菌落直径(须十字交叉量取两次,用其平均数)并做记录统计。如果发现有污染必须进行重复试验。最后进行活性初筛结果计算。结果以抑制率表示,具体公式如下:根据调查结果,按公式(1)、(2)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公式(1):D=D1-D2
式中:D——菌落增长直径;D1——菌落直径;D2——菌饼直径。
公式(2):I=(D0-Dt)/D0×100
式中:I——菌丝生长抑制率;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接入菌饼后,放于25℃振荡培养箱黑暗培养,待对照菌丝长满2/3平皿时,用卡尺量菌落直径(须十字交叉量取两次,用其平均数),取有效的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抑制率。将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
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SR=EC50(理论值)/EC50(实测值)
EC50(理论值)=(a+b)/[(a/A的EC50)+(b/B的EC50)
式中:A为化合物I,B为化合物II;a、b分别为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重量);
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以化合物I与化合物II为有效活性成分,采用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实施例6
为验证化合物I和荧光假单胞杆菌不同配比用量对番茄灰霉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荧光假单胞杆菌不同配比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6化合物I和荧光假单胞杆菌单剂及其混剂对番茄灰霉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与荧光假单胞杆菌的混配制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7
为验证化合物I和N-[2-(2,4-二氯苯基)环丁基]-2-(三氟甲基)烟酰胺(为方便描述,下表7中简称为化合物II)不同配比用量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N-[2-(2,4-二氯苯基)环丁基]-2-(三氟甲基)烟酰胺(1460292-16-3)不同配比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7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单剂及其混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与N-[2-(2,4-二氯苯基)环丁基]-2-(三氟甲基)烟酰胺(1460292-16-3)的混配制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8:为验证化合物I和(1S)-2,2-双(4-氟苯基)-1-甲基乙基-N-[[3-(乙酰氧基)-4-甲氧基-2-吡啶基]羰基]-L-丙氨酸(为方便描述,下表8中简称为化合物II)不同配比用量对辣椒炭疽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1S)-2,2-双(4-氟苯基)-1-甲基乙基-N-[[3-(乙酰氧基)-4-甲氧基-2-吡啶基]羰基]-L-丙氨酸不同配比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8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单剂及其混剂对辣椒炭疽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与(1S)-2,2-双(4-氟苯基)-1-甲基乙基-N-[[3-(乙酰氧基)-4-甲氧基-2-吡啶基]羰基]-L-丙氨酸的混配制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9
为验证化合物I和芬太芬氢氧化物不同配比用量对水稻稻瘟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芬太芬氢氧化物不同配比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9化合物I和芬太芬氢氧化物单剂及其混剂对水稻稻瘟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与芬太芬氢氧化物的混配制剂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三、大田药效实施例
为了明确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单剂和混剂对病害(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桃树细菌性穿孔病、黄瓜白粉病、玉米锈病、马铃薯黑胫病、番茄溃疡病、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炭疽病、大白菜软腐病、芒果角斑病、西瓜果斑病和辣椒青枯病)以及虫害(柑橘蚜虫、柑橘红蜘蛛、桃树蚜虫、桃小食心虫、黄瓜蓟马、黄瓜美洲斑潜蝇、西瓜潜叶蝇和西瓜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在国内不同地区开展了多次药效试验。
下述各实施例中的试剂的制备方法如上述制备例1-8所示,示例性地,下表中实施例1*10%化合物I·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湿性粉剂(1:1)的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其中10%是指活性成分化合物I和二氯异氰尿酸钠总质量占整个药剂的质量分数为10%,而1:1则是指活性成分化合物I和二氯异氰尿酸钠的质量比。同理,其他的实施例的制备参考上述制备例1-8。
下述各对比例中的制剂的制备方法同样如上述制备例1-8所示,只是其中的活性组分的含量可能会有所不同,相应的,制剂中的填料或水将组分补齐至100%。例如,对比例1的10%化合物I水分散粒剂的制备方法参照制备例2,其中10%化合物I替换制备例2中的20%化合物I和10%化合物II,含量的差异通过填料来填补。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河北省定兴县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10-2004》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为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10-2004》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每小区对角线3点取样,每点5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防效计算方法为:
表10化合物I与二氯异氰尿酸钠复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时,化合物I与二氯异氰尿酸钠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二氯异氰尿酸钠复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90.28%以上,持效期较长。
柑橘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广西武鸣开展):
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103-2004)》规定施药方法,在始见开花之前第一次喷雾施药,出现病害后第二次喷雾施药。共施药两次,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成龄果树3株,重复次数为4次。记录施药次数和每次施药日期及果树生育期。
调查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103-2004)》规定调查方法,第二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的全部叶片,计算防效。
病叶分级方法:
0级:每叶有病斑1~5个;3级:每叶有病斑6~10个;5级:每叶有病斑11~15个;7级:每叶有病斑15~20个;9级:每叶有病斑21个以上;
防效计算方法为:
表11化合物I与荧光假单胞杆菌复配对柑橘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
/>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柑橘溃疡病时,化合物I与荧光假单胞杆菌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荧光假单胞杆菌复配对柑橘溃疡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90.59%以上,持效期较长。
水稻白叶枯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江西省吉安县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取5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以下两片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0%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3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31%~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0%以上。
表12化合物I与次氯酸钠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时,化合物I与次氯酸钠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次氯酸钠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90.04%以上,持效期较长。
马铃薯黑胫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河北围场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马铃薯黑胫病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5株,计算病株率和防效。
表13化合物I与叶枯唑复配对马铃薯黑胫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马铃薯黑胫病时,化合物I与叶枯唑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叶枯唑复配对马铃薯黑胫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3.16%以上,持效期较长。
番茄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潍坊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番茄溃疡病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每个小区随机调查50株,记录番茄病害各级株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级:无症状;1级:叶片轻度变黄或萎蔫;3级:叶片中度萎蔫或茎轻度坏死;5级:叶片严重萎蔫或茎严重坏死;7级:植株死亡。
表14化合物I与溴硝醇复配对番茄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番茄溃疡病时,化合物I与溴硝醇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溴硝醇复配对番茄溃疡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4.07%以上,持效期较长。
马铃薯晚疫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河北省围场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取2~3株,查全部叶片,按下列分级方法记录。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依据病害发展情况和协议要求,决定施药期间的调查时间和次数。最后一次调查在末次施药后10~14天进行。
表15化合物I与2-{2-[(7,8-二氟-2-甲基-3-喹啉基)氧]-6-氟苯基}异丙醇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表15中化合物II指2-{2-[(7,8-二氟-2-甲基-3-喹啉基)氧]-6-氟苯基}异丙醇;
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化合物I与2-{2-[(7,8-二氟-2-甲基-3-喹啉基)氧]-6-氟苯基}异丙醇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2-{2-[(7,8-二氟-2-甲基-3-喹啉基)氧]-6-氟苯基}异丙醇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65%以上,持效期较长。
辣椒炭疽病大田药效(于山东省金乡县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每小区随机调查50个果实,以病斑面积占整个果实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3%~8%;5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9%~15%;7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16%~25%;9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5%以上。每次调查时要查病果率(包括落果)。病情基数调查:一般在施药前夕进行,依据病害发展情况和要求决定施药期间的调查时间和次数。最后一次调查,在末次施药后7~14天,持效期长的药剂,可继续调查。
表16化合物I与罗氏梭菌复配对辣椒炭疽病大田药效试验
/>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辣椒炭疽病时,化合物I与罗氏梭菌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罗氏梭菌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53%以上,持效期较长。
大白菜软腐病大田药效(于河北省定兴县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每小区调查全部菜株,记录调查总株数及病株数;通常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下次施药前及末次施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17化合物I与丙硫唑复配对大白菜软腐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大白菜软腐病时,化合物I与丙硫唑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丙硫唑复配对大白菜软腐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52%以上,持效期较长。
芒果角斑病大田药效(于广西百色县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于发病初期第一次施药,一次药后7天二次施药。
梢期每小区随机取样调查3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条梢的全部叶片,记录调查总叶数、各级病叶数。
幼果期每小区随机调查3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取样,每点调查幼果10只,记录调查总果数、各级病果数。
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每果有病斑1-5个;3级:每果有病斑6-10个;5级:每果有病斑11-15个;7级:每果有病斑16-20个;9级:每果有病斑21个以上。
于末次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效。
表18化合物I与白藜芦醇复配对芒果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芒果角斑病时,化合物I与白藜芦醇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白藜芦醇复配对芒果角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1.26%以上,持效期较长。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田药效(于安徽萧县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于发病初期第一次施药,一次药后7天二次施药。每小区采用五点平行取样或对角线取样的方法,每点调查25丛(秧苗100株)。
分级方法: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叶片仅有小点半透明水渍状病斑,占叶面积的1%以下;
3级:叶片有零星短而窄条病斑,占叶面积的1%~5%;
5级:叶片病斑较多,占叶面积6%~25%;
7级:叶片上病斑较密,占叶面积26%~50%;
9级:叶片病斑密布,占叶面积51%以上,叶片变橙褐色卷曲、枯死。
于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于末次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效。
表19化合物I与甲壳素复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时,化合物I与甲壳素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甲壳素复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15%以上,持效期较长。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大田药效(于临沂市蒙阴县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于发病初期第一次施药,一次药后7天二次施药。于末次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效。
梢期每小区随机取样调查3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条梢的全部叶片,记录调查总叶数、各级病叶数。
幼果期每小区随机调查3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取样,每点调查幼果10只,记录调查总果数、各级病果数。
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50%以上。
表20化合物I与香荆介酚复配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桃树细菌性穿孔病时,化合物I与香荆介酚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香荆介酚复配对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1.23%以上,持效期较长。
黄瓜白粉病大田药效(于济南市济阳区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于发病初期第一次施药,一次药后7天二次施药。于末次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效。
每小区随机取四点,每点调查2株的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40%以上。
/>
表21化合物I与丁香酚复配对黄瓜白粉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白粉病时,化合物I与丁香酚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丁香酚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1.10%以上,持效期较长。
玉米锈病大田药效(于山东省聊城县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于发病初期第一次施药,一次药后7天二次施药。于末次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效。
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3株,调查每株的全部叶片及全部果实,计算病果率并根据以下分级方法分别予以记录。
叶部被害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单叶片有病斑3个;
3级:单叶片有病斑4~6个;
5级:单叶片有病斑7~10个;
7级:单叶片有病斑11~20个,部分密集成片;
9级:单叶片有病斑密集占叶面积四分之一以上。
表22化合物I与咪鲜胺复配对玉米锈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玉米锈病时,化合物I与咪鲜胺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咪鲜胺复配对玉米锈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1.25%以上,持效期较长。
辣椒青枯病大田药效(于山东省金乡县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于发病初期第一次施药,一次药后7天二次施药。
于末次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效。每小区调查全部植株,记录总株数和病株数。
表23化合物I与土霉素复配对辣椒青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辣椒青枯病时,化合物I与土霉素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土霉素复配对辣椒青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4.23%以上,持效期较长。
柑橘溃疡病、柑橘蚜虫、红蜘蛛大田药效试验(于广西武鸣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柑橘溃疡病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每叶(果)1-5个病斑;
3级:每叶(果)6-0个病斑;
5级:每叶(果)11-15个病斑;
7级:每叶(果)16-20个病斑;
9级:每叶(果)21个病斑以上。
按下面公式计算病情指数:
柑橘蚜虫、红蜘蛛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24化合物I与N-[(E)-1-(6-氯-3-吡啶基)甲基-2(1H)-吡啶亚基]-2,2,2-三氟乙酰胺复配对柑橘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
表25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复配对柑橘蚜虫、红蜘蛛大田药效试验
注:表24和25中化合物II指N-[(E)-1-(6-氯-3-吡啶基)甲基-2(1H)-吡啶亚基]-2,2,2-三氟乙酰胺;
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24和表25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柑橘溃疡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N-[(E)-1-(6-氯-3-吡啶基)甲基-2(1H)-吡啶亚基]-2,2,2-三氟乙酰胺用量与N-[(E)-1-(6-氯-3-吡啶基)甲基-2(1H)-吡啶亚基]-2,2,2-三氟乙酰胺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柑橘树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治效果高于N-[(E)-1-(6-氯-3-吡啶基)甲基-2(1H)-吡啶亚基]-2,2,2-三氟乙酰胺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N-[(E)-1-(6-氯-3-吡啶基)甲基-2(1H)-吡啶亚基]-2,2,2-三氟乙酰胺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桃细菌性穿孔病、桃树蚜虫、桃小食心虫大田药效试验(于泰安肥城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桃细菌性穿孔病病叶病情分级方法如下: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按下面公式计算病情指数:
桃树蚜虫、桃小食心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26化合物I与(3-内)-3-[2-丙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9-[[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9-氮杂双环[3.3.1]壬烷基复配对桃细菌性穿孔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表27化合物I与(3-内)-3-[2-丙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9-[[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9-氮杂双环[3.3.1]壬烷基复配对桃树蚜虫、桃小食心虫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26和表27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桃细菌性穿孔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3-内)-3-[2-丙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9-[[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9-氮杂双环[3.3.1]壬烷基用量与(3-内)-3-[2-丙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9-[[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9-氮杂双环[3.3.1]壬烷基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桃树蚜虫、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高于(3-内)-3-[2-丙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9-[[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9-氮杂双环[3.3.1]壬烷基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3-内)-3-[2-丙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9-[[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9-氮杂双环[3.3.1]壬烷基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黄瓜角斑病、黄瓜蓟马、美洲斑潜蝇大田药效试验(于济南市济阳区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露地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3株,保护地(棚室)三点取样,每点5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计算防效。
黄瓜角斑病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按下面公式计算病情指数:
/>
黄瓜蓟马、美洲斑潜蝇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28化合物I与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复配对黄瓜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表29化合物I与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复配对黄瓜蓟马、美洲斑潜蝇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28和表29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黄瓜角斑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用量与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黄瓜蓟马、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高于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西瓜果斑病、西瓜潜叶蝇、红蜘蛛大田药效试验(于潍坊昌乐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露地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3株,保护地(棚室)三点取样,每点5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计算防效。施药时按协议要求或标签说明进行。西瓜潜叶蝇、红蜘蛛施药前调查成虫基数,于施药后7天调查结果,采用随机取样法,每小区至少标定10株作物,记录活成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及处理药剂防治效果。
西瓜果斑病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按下面公式计算病情指数:
西瓜潜叶蝇、红蜘蛛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30化合物I与三氟杀线酯复配对西瓜果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表31化合物I与三氟杀线酯复配对西瓜潜叶蝇、红蜘蛛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30和表31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西瓜果斑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三氟杀线酯用量与三氟杀线酯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西瓜潜叶蝇和红蜘蛛的防治效果高于三氟杀线酯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三氟杀线酯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水稻白叶枯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江西省吉安县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取5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以下两片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0%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3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31%~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0%以上。
表32化合物I与叶枯净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时,化合物I与叶枯净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叶枯净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91.26%以上,持效期较长。
烟草野火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潍坊昌邑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按协议要求及标签说明进行。通常在发病前或始见病斑时进行第一次施药,进一步施药视病害发展情况及药剂的持效期来决定。记录施药次数和每次施药的日期及作物的生育期。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8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81%以上。
表33化合物I与噻菌茂复配对烟草野火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由表中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烟草野火病时,化合物I与噻菌茂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噻菌茂复配对烟草野火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92.15%以上,持效期较长。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含有喹诺酮类化合物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包括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其中,所述化合物I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所述化合物II为杀菌剂或杀虫剂:
所述杀菌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
溴硝醇、丙硫唑、土霉素、盐酸土霉素、叶枯唑、叶枯净、噻菌茂、高锰酸钾、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苯噻清、四氯苯酞、薯瘟锡、敌锈钠、活化酯、双苯***醇、三氟苯唑、咪菌腈、拌种灵、甲菌定、氟担菌宁、田安、磷酰胺、种衣酯、含硫杂芳族酸类化合物、芳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硼酸酯类化合物、丙二腈肟醚类化合物;
核酸合成类(A类)A5:2-{2-[(7,8-二氟-2-甲基-3-喹啉基)氧]-6-氟苯基}异丙醇(1314008-27-9);
细胞骨架和运动蛋白(B类)B1:苯菌灵;
细胞骨架和运动蛋白类(B类)B7:(1S)-2,2-双(4-氟苯基)-1-甲基乙基-N-[[3-(乙酰氧基)-4-甲氧基-2-吡啶基]羰基]-L-丙氨酸(1961312-55-9);
SDHI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C类)C2:N-[2-(2,4-二氯苯基)环丁基]-2-(三氟甲基)烟酰胺(1460292-16-3);
SDHI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C类)Qil杀菌剂C4吡啶酰胺类;
SDHI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C类):噻氟菌胺;
呼吸抑制剂(C类)C2:麦秀灵、N-(5-氯-2-异丙基苄基)-N-环丙基-3-(二氟甲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1255734-28-1);
呼吸抑制剂(C类)C3复合体III:细胞色素bc1:烯肟菌胺、恶唑酮、甲酰胺;
呼吸抑制剂(C类)C5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消螨多、敌螨普;
呼吸抑制剂(C类)C6氧化磷酸化抑制剂,ATP合成酶:芬太芬氢氧化物;
信号传导(E类)E2:拌种咯;
脂质合成或转运/膜完整性或功能(F类)F2磷脂生物合成:稻瘟净;
脂质合成或转运类:F10多肽类:多肽无生物活性物质;
膜中的甾醇生物合成(G类)G1:氯苯嘧啶醇、噻菌醇、啶斑肟、啶菌恶唑、嗪胺灵、抑霉唑、富马酸盐、苄氯***醇、氟菌唑、咪鲜胺、稻瘟酯、稗草畏等;
细胞壁中的黑色素合成(I类)I1还原酶在黑色素生物合成:四氯苯酞(27355-22-2)等;
寄主植物防御诱导类:P06,芽孢杆菌分离株等:
具有多部位活性的化学品(M类):代森环、代森铵等;
未分类(NC类):矿物油,有机油,碳酸氢钾,生物来源的物质等;
具有多种作用方式的生物制品(BM类):萜烯碳氢化合物,萜烯醇和萜酚、C28H60O4P2S4Zn(CAS号:68647-73-4)、牻牛儿醇、香豆素、原儿茶醛、香荆介酚、白藜芦醇、蜡质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海洋芽孢杆菌、伯克氏菌、哈茨木霉、绿色木霉、黑曲霉等、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嗜硫小红卵菌、寡雄腐霉、茶籽饼、大蒜提取物、植物油、小檗碱、补骨脂种子提取物、香芹酚、低聚糖素、香叶醇、丁香酚、百里酚、纳他霉素、葫芦科植物提取、从羽扇豆苗的子叶中提取物、木霉属木霉菌株SC1、甲壳素、罗氏梭菌、棘孢木霉、深绿木霉菌株77B、棘孢木霉菌株kd、哈茨木霉菌株T-22、绿木霉菌株G-41、蔷薇枝孢菌CR-7、盾壳霉菌株CON/M/91-08、葡萄有孢汉逊酵母菌株BC18Y、菌核寄生菌株SAY-Y-94-01、酿酒酵母菌株LAS02、酿酒酵母菌株DDSF623、解淀粉芽孢杆菌AT-332、枯草芽孢杆菌Y1336、枯草芽孢杆菌HAI-0404、PHC25279、蜡状葡糖杆菌BC18B等;
所述杀虫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
苯线磷、噻唑膦、顺式氰戊菊酯、七氯菊酯、氟烯线砜、N-[(E)-1-(6-氯-3-吡啶基)甲基-2(1H)-吡啶亚基]-2,2,2-三氟乙酰胺(1689566-03-7)、(3-内)-3-[2-丙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9-[[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9-氮杂双环[3.3.1]壬烷基(1332838-17-1)、三氟吡啶胺、1-乙酰基-6-全氟丙烷-2-基-3-吡啶-3-甲基氨基-3,4-二氢喹唑啉-2-酮(C19H15F7N4O2)、二硝酚、氯虫酰肼、氟蚁腙、4-[5-(3,5-二氯苯基)-4,5-二氢-5-(三氟甲基)-3-异恶唑基]-N-[(甲氧基氨基)亚甲基]-2-甲基苯甲酰胺(928783-29-3);
杆状病毒: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黎豆夜蛾多衣壳核型多角体病毒、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假定多位点抑制剂:二硫化碳、二甲基二硫醚、硫代碳酸钠、甲基碘、1,2-二溴-3-氯丙烷、二溴乙烷、1,3-二氯丙烯、异硫氰酸烯丙酯、N-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钾、N-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作用机理未知或未确定的化合物: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1449021-97-9)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三氟杀线酯(2074661-82-6)、三氟咪啶酰胺、糠醛、三氟甲吡醚、石硫合剂、伯克霍德菌种、土荆芥提取物、甘油脂肪酸单酯或丙二醇印楝油、绿僵菌F52菌株、球孢白僵菌菌株、玫烟色拟青霉阿波普卡97菌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中杀菌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盐酸土霉素、溴硝醇、土霉素、丙硫唑、叶枯净、叶枯唑、噻菌茂、二氯异氰尿酸钠、荧光假单胞杆菌、N-[2-(2,4-二氯苯基)环丁基]-2-(三氟甲基)烟酰胺、(1S)-2,2-双(4-氟苯基)-1-甲基乙基-N-[[3-(乙酰氧基)-4-甲氧基-2-吡啶基]羰基]-L-丙氨酸、芬太芬氢氧化物、次氯酸钠、2-{2-[(7,8-二氟-2-甲基-3-喹啉基)氧]-6-氟苯基}异丙醇、罗氏梭菌、白藜芦醇、甲壳素、香荆介酚、丁香酚、咪鲜胺;
组合物中杀虫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N-[(E)-1-(6-氯-3-吡啶基)甲基-2(1H)-吡啶亚基]-2,2,2-三氟乙酰胺、(3-内)-3-[2-丙氧基-4-(三氟甲基)苯氧基]-9-[[5-(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9-氮杂双环[3.3.1]壬烷基、5-(1,3-二噁烷-2-基)嘧啶-4-基4-(三氟甲基)苄基醚、三氟杀线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80~1:1~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80:1、75:1、70:1、65:1、60:1、55:1、50:1、45:1、40:1、35:1、30:1、25:1、20:1、15:1、10:1、5:1、4:1、3:1、2:1、1.5:1、1:1、1:1.5、1:2、1:3、1:4、1:5、1:10、15:1、1:20、25:1、1:30、35:1、1:40、45:1、1:50、55:1、1:60、65:1、1:70、75:1、1:8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中还包括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崩解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可以制作成各种剂型,所述剂型包括:水分散粒剂、可分散液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乳油、颗粒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制剂中有效活性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液体制剂中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有效活性成分;固体制剂中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有效活性成分。
8.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业病害和虫害的用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用于防治瓜类霜霉病、黄瓜靶斑病、瓜类细菌性角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橘溃疡病、番茄溃疡病、芒果角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猕猴桃溃疡病、芒果角斑病、桃树细菌性穿孔病、马铃薯黑胫病、环腐病、疮痂病、黄瓜灰霉病、棉花立枯病、黄瓜白粉病、黄瓜炭疽病、瓜类黑星病、水稻稻瘟病、柑橘疮痂病、烟草野火病、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炭疽病、番茄灰霉病、玉米锈病、大白菜软腐病、西瓜果斑病、烟草角斑病、茄科蔬菜青枯病;
以及防治如下害虫:蓟马、蚜虫、红蜘蛛、棉铃虫、跳甲、菜青虫、介壳虫、粉虱、欧洲玉米螟、春尺蠖、柳春蛾、小菜蛾、绿盲蝽、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豆荚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苹果蠹蛾、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蝽、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桃小食心虫、根象甲、美洲斑潜蝇、西瓜潜叶蝇和白蚁。
10.一种防治农业中病害和虫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施用于存在病害和虫害的植物上。
CN202211567557.4A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81409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67557.4A CN118140927A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67557.4A CN118140927A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40927A true CN118140927A (zh) 2024-06-07

Family

ID=91284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67557.4A Pending CN118140927A (zh) 2022-12-07 2022-12-07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4092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8178A (zh) 一种增效杀虫组合物
CN105432620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32255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TW200911119A (en) Fungicidal active compound combination
CN104604939A (zh) 一种含苦参碱的农药组合物
CN105961399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69514A (zh) 一种增效杀虫组合物
CN104855394B (zh) 一种含苯唑草酮的玉米苗后除草组合物
CN102484994B (zh) 苦参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组合物
CN104336036B (zh) 一种杀真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849961A (zh) 含有吡啶喹唑啉的农药组合物
CN106561656B (zh) 一种含苦皮藤素和多杀霉素的杀虫组合物
CN118140927A (zh)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920391B (zh) 一种含环氧虫啶和氯氟氰虫酰胺的杀螨组合物
CN114375958A (zh) 一种含Cyclobutrifluram的杀线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279161A (zh) 一种含有灭菌丹和氟吡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719115B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3988843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JPS6368505A (ja) 農業用殺虫殺菌組成物
CN110250186A (zh) 含有吡啶喹唑啉的增效农药组合物
CN105532736B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394069B (zh) 一种多杀霉素和戊吡虫胍复配杀虫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CN111789123A (zh) 一种含氟氯虫双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CN105265468A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Nenotek et al. The efficacy of seed extract of Tephrosia vogelii and Annona squmosa on larvae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