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40098A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40098A
CN118140098A CN202280071261.5A CN202280071261A CN118140098A CN 118140098 A CN118140098 A CN 118140098A CN 202280071261 A CN202280071261 A CN 202280071261A CN 118140098 A CN118140098 A CN 118140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indoor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712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后藤田将和
马场准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40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400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其包括:具有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和膨胀阀的室外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机;连接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上述压缩机、上述膨胀阀和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并且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第1温度传感器,其获取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中上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且比上述制冷剂流入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内的流入部分靠下游的部分的第1温度;换气装置,其向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中上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供给室外空气;和控制部,在包括供给上述室外空气的除湿运转中,基于上述第1温度来控制上述压缩机、上述膨胀阀和上述换气装置。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已知有由配置于空调对象的室内的室内机和配置于室外的室外机构成的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以能够从室外机向室内机供给室外空气的方式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10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要求能够抑制除湿的效率降低的空气调节机。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除湿的效率降低的空气调节机。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包括:
具有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和膨胀阀的室外机;
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机;
制冷剂配管,其连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压缩机、所述膨胀阀和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供制冷剂在其中循环;
第1温度传感器,其获取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且比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内的流入部分靠下游的部分的第1温度;
换气装置,其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供给室外空气;和
控制部,在包括供给所述室外空气的除湿运转中,基于所述第1温度来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膨胀阀和所述换气装置。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气调节机能够抑制除湿的效率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概略图。
图2是换气装置的概略图。
图3是换气运转中的换气装置的概略图。
图4是加湿运转中的换气装置的概略图。
图5是除湿运转中的换气装置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控制空气调节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7A是表示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7B是表示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多个温度传感器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空气调节机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吸附运转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空气调节机的控制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的吸附运转控制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吸附运转控制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的吸附运转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完成本发明的背景)
近年来,公知有在供冷运转时或除湿运转时将干燥的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空气调节机。这样的空气调节机通过向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供给室外空气,从室内机向室内供给室外空气。由此,抑制由供冷运转引起的过冷,或者降低室内湿度。
但是,在供冷运转或除湿运转时,有时在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中产生结露。若向室内热交换器中产生结露的部分供给室外空气,则结露水因室外空气的热而蒸发。由此,存在湿的室外空气被向室内供给而不能高效地进行除湿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人发现了通过控制室外机的膨胀阀和压缩机来抑制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被供给室外空气的区域产生结露的结构,从而完成了以下的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其包括:具有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和膨胀阀的室外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机;连接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上述压缩机、上述膨胀阀和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并且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第1温度传感器,其获取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中上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且比上述制冷剂流入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内的流入部分靠下游的部分的第1温度;换气装置,其向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中上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供给室外空气;和控制部,在包括供给上述室外空气的除湿运转中,基于上述第1温度来控制上述压缩机、上述膨胀阀和上述换气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空气调节机,能够抑制除湿的效率降低。
例如,也可以是,上述控制部获取室内温度和设定温度,在判断为上述室内温度比上述设定温度低时,切换为上述除湿运转,减小上述膨胀阀的开度,并且降低上述压缩机的频率。
例如,也可以是,上述控制部在上述第1温度成为第1阈值以上时,开始从上述换气装置的上述室外空气的供给。
例如,也可以是,上述控制部在上述第1温度为第2阈值以下时,停止从上述换气装置的上述室外空气的供给。
例如,也可以是,空气调节机还包括获取上述流入部分的第2温度的第2温度传感器,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第2温度来控制上述压缩机和上述膨胀阀。
例如,也可以是,上述控制部计算上述第1温度与上述第2温度的温度差,基于上述温度差来控制上述压缩机、上述膨胀阀和上述换气装置。
例如,也可以是,上述控制部在上述温度差为第3阈值以下时,停止从上述换气装置的上述室外空气的供给。
例如,也可以是,上述控制部在上述第2温度成为第4阈值以下时,增大上述膨胀阀的开度,并且提高上述压缩机的频率。
例如,也可以是,空气调节机还具有第3温度传感器,该第3温度传感器获取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中的上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的第3温度,上述控制部在供冷运转中基于上述第3温度控制上述压缩机和上述膨胀阀。
例如,也可以是,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除湿运转中获取室内温度和设定温度,在判断为上述室内温度比上述设定温度高时,停止从上述换气装置的上述室外空气的供给,增大上述膨胀阀的开度,并且提高上述压缩机的频率。
例如,也可以是,上述换气装置包括:吸收上述室外空气的水分的吸收材;供上述室外空气流动的流路,通过流路将上述室外与上述室内机相连;在上述流路中配置于上述吸收材的上游侧的加热器;向上述流路输送上述室外空气的风扇;和将在上述流路中流动的上述室外空气分配到上述室外和上述室内机的风门装置,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加热器,对上述吸收材进行加热而使其干燥,控制上述风扇,使上述室外空气通过上述吸收材而使其干燥,控制上述风门装置,将干燥后的上述室外空气分配到上述室内机。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的概略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具有配置于空调对象的室内Rin的室内机20和配置于室外Rout的室外机30。
在室内机20设置有:与室内空气A1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22;和将室内空气A1引导至室内机20内,并且将与室内热交换器22进行热交换后的室内空气A1吹出至室内Rin的风扇24。
在室外机30设置有与室外空气A2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32,和将室外空气A2向室外机30内引导并且将与室外热交换器32进行热交换后的室外空气A2向室外Rout吹出的风扇34。另外,在室外机30设置有与室内热交换器22和室外热交换器32进行制冷循环的压缩机36、膨胀阀38和四通阀40。
室内热交换器22、室外热交换器32、压缩机36、膨胀阀38和四通阀40各自通过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配管42连接。在供冷运转和除湿运转(弱供冷运转)的情况下,空气调节机10实施制冷剂从压缩机36依次在四通阀40、室外热交换器32、膨胀阀38、室内热交换器22中流动并返回压缩机36的制冷循环。在供暖运转的情况下,空气调节机10实施制冷剂从压缩机36依次在四通阀40、室内热交换器22、膨胀阀38、室外热交换器32中流动并返回压缩机36的制冷循环。
空气调节机10除了基于制冷循环的空调运转之外,还实施将室外空气A3导入室内Rin的空调运转。因此,空气调节机10具有换气装置50。
换气装置50设置于室外机30。
图2是换气装置50的概略图。
如图2所示,换气装置50在其内部具有供室外空气A3、A4通过的吸收材52。
吸收材52是空气能够通过的部件,是从通过的空气捕集水分或者对通过的空气赋予水分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吸收材52为圆盘状,以通过其中心的旋转中心线C1为中心旋转。吸收材52通过电动机54旋转驱动。
吸收材52优选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高分子吸附材料。高分子吸附材料例如由聚丙烯酸钠交联体构成。高分子吸附材料与硅胶或沸石等吸附材料相比,每相同体积吸收水分的量较多,能够以低加热温度解吸所承载的水分,并且能够长时间承载水分。
在换气装置50的内部设置有室外空气A3、A4通过吸收材52并分别流动的第1流路P1和第2流路P2。第1流路P1和第2流路P2在不同的位置通过吸收材52。
第1流路P1是供向室内机20内去的室外空气A3流动的流路。在第1流路P1中流动的室外空气A3经由换气导管56向室内机20内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流路P1相对于吸收材52在上游侧包括多个支流路P1a和P1b。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和“下游”相对于空气的流动使用。
多个支流路P1a和P1b相对于吸收材52在上游侧合流。在多个支流路P1a和P1b分别设置有对室外空气A3进行加热的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
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可以是具有相同的加热能力的加热器,也可以是具有不相同的加热能力的加热器。另外,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优选为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加热器,该PTC加热器在电流流动而温度上升时电阻增加,即能够抑制过度的加热温度的上升。在使用镍铬合金线、碳纤维等的加热器的情况下,若电流持续流动,则加热温度(表面温度)持续上升,因此需要监视其温度。在PTC加热器的情况下,加热器自身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调节加热温度,因此不需要监视加热温度。
在第1流路P1设置有产生向室内机20内的室外空气A3的流动的第1风扇6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风扇62相对于吸收材52配置在下游侧。通过第1风扇62进行工作,室外空气A3从室外Rout流入第1流路P1内,并通过吸收材52。
另外,在第1流路P1设置有将在第1流路P1中流动的室外空气A3向室内Rin(即室内机20)或室外Rout分配的风门装置64。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风门装置64相对于第1风扇62配置在下游侧。通过风门装置64分配到室内机20的室外空气A3经由换气导管56进入室内机20内,通过风扇24吹出到室内Rin。
第2流路P2是供室外空气A4流动的流路。与在第1流路P1中流动的室外空气A3不同,在第2流路P2中流动的室外空气A4不去向室内机20。在第2流路P2中流动的室外空气A4通过吸收材52后,向室外Rout流出。
在第2流路P2设置有产生室外空气A4的流动的第2风扇66。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风扇66相对于吸收材52配置在下游侧。通过第2风扇66进行工作,室外空气A4从室外Rout流入第2流路P2内,并通过吸收材52,然后向室外Rout流出。
换气装置50选择性地使用吸收材52(电动机54)、第1加热器58、第2加热器60、第1风扇62、风门装置64和第2风扇66来选择性地实施换气运转、加湿运转和除湿运转。
图3是换气运转中的换气装置的概略图。
换气运转是将室外空气A3保持原样地经由换气导管56向室内Rin(即室内机20)供给的空调运转。如图3所示,在换气运转中,电动机54为ON(开启)状态,使吸收材52持续旋转。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为OFF(关闭)状态,不对室外空气A3进行加热。第1风扇62为ON状态,由此室外空气A3在第1流路P1内流动。风门装置64将第1流路P1内的室外空气A3分配到室内机20。第2风扇66为OFF状态,由此在第2流路P2内不产生室外空气A4的流动。
根据这样的换气运转,室外空气A3流入第1流路P1,不被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加热而通过吸收材52。通过了吸收材52的室外空气A3通过风门装置64分配到室内机20。通过风门装置64并经由换气导管56到达室内机20的室外空气A3由风扇24向室内Rin吹出。通过这样的换气运转,室外空气A3保持原样地供给到室内Rin,室内Rin被换气。
图4是加湿运转中的换气装置的概略图。
加湿运转是对室外空气A3进行加湿并将该加湿后的室外空气A3向室内Rin(即室内机20)供给的空调运转。如图4所示,在加湿运转中,电动机54为ON状态,使吸收材52持续旋转。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为ON状态,对室外空气A3进行加热。第1风扇62为ON状态,由此室外空气A3在第1流路P1内流动。风门装置64将第1流路P1内的室外空气A3分配到室内机20。第2风扇66为ON状态,由此室外空气A4在第2流路P2内流动。
根据这样的加湿运转,室外空气A3流入第1流路P1,被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加热并通过吸收材52。此时,与未被加热的情况相比,被加热了的室外空气A3能够从吸收材52夺取更大量的水分。由此,室外空气A3承载大量的水分。通过吸收材52并承载大量水分的室外空气A3由风门装置64分配到室内机20。通过风门装置64并经由换气导管56到达室内机20的室外空气A3由风扇24向室内Rin吹出。通过这样的加湿运转,承载大量水分的室外空气A3被供给到室内Rin,对室内Rin进行加湿。
此外,也可以通过使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中的任一者成为OFF状态来减少室外空气A3从吸收材52夺取的水分量,即也可以实施室内Rin的加湿量少的弱加湿运转。
由于水分被加热后的室外空气A3夺取,由此吸收材52的保水量减少,即吸收材52干燥。当吸收材52干燥时,在第1流路P1中流动的室外空气A3不能从吸收材52夺取水分。作为其对策,吸收材52从在第2流路P2中流动的室外空气A4夺取水分。由此,吸收材52的保水量大致维持一定,能够继续加湿运转。
图5是除湿运转中的换气装置的概略图。
除湿运转是对室外空气A3进行除湿并将该除湿后的室外空气A3供给到室内Rin(即室内机20)的空调运转。如图5所示,在除湿运转中,交替地实施吸附运转和再生运转。
吸附运转是使承载于室外空气A3的水分吸附于吸收材52,由此对室外空气A3进行除湿的运转。如图5所示,在吸附运转中,电动机54为ON状态,使吸收材52持续旋转。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为OFF状态,不对室外空气A3进行加热。第1风扇62为ON状态,由此室外空气A3在第1流路P1内流动。风门装置64将第1流路P1内的室外空气A3分配到室内机20。第2风扇66为OFF状态,由此在第2流路P2内不产生室外空气A4的流动。
根据这样的吸附运转,室外空气A3流入第1流路P1,不被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加热而通过吸收材52。此时,承载于室外空气A3的水分吸附到吸收材52。由此,室外空气A3的水分的承载量减少,即室外空气A3被干燥。通过吸收材52干燥了的室外空气A3通过风门装置64分配到室内机20。通过风门装置64并经由换气导管56到达室内机20的室外空气A3由风扇24向室内Rin吹出。通过这样的吸附运转,干燥后的室外空气A3供给到室内Rin,室内Rin被除湿。
当吸附运转持续时,则吸收材52的保水量持续增加,其结果是,吸收材52对承载于室外空气A3的水分的吸附能力降低。为了恢复该吸附能力,实施使吸收材52再生的再生运转。
在再生运转中,电动机54为ON状态,使吸收材52持续旋转。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为ON状态,对室外空气A3进行加热。第1风扇62为ON状态,由此室外空气A3在第1流路P1内流动。风门装置64将第1流路P1内的室外空气A3分配到室外Rout而不是室内机20。
第2风扇66为OFF状态,由此在第2流路P2内不产生室外空气A4的流动。
根据这样的再生运转,室外空气A3流入第1流路P1,被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加热而通过吸收材52。此时,被加热了的室外空气A3从吸收材52夺取大量的水分。由此,在室外空气A3中承载大量的水分。与此同时,吸收材52的保水量减少,即吸收材52干燥而其吸附能力再生。通过吸收材52并承载大量的水分的室外空气A3由风门装置64向室外Rout分配,并排出到室外Rout。由此,在除湿运转的再生运转中,不会因吸收材52的再生而承载大量水分的室外空气A3被供给到室内Rin。
通过交替地进行这样的吸附运转和再生运转,能够维持吸收材52的吸附能力,继续实施除湿运转。
基于上述制冷循环的空调运转(供冷运转、除湿运转(弱供冷运转)、供暖运转)和基于换气装置50的空调运转(换气运转、加湿运转、除湿运转)可以分别实施,另外也可以同时实施。例如,如果基于制冷循环的除湿运转和基于换气装置50的除湿运转同时实施,则能够在将室温维持为一定的状态下对室内Rin进行除湿。
空气调节机10实施的空调运转由用户选择。例如,通过用户对图1所示的遥控器70的选择操作,空气调节机10实施与该操作对应的空调运转。
至此,对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的结构和动作概略地进行了说明。自此,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的进一步的特征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控制空气调节机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6所示,空气调节机10的构成要素由控制部90控制。控制部90例如具备存储有程序的存储器和与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处理器对应的处理电路。控制部90的功能可以仅由硬件构成,也可以通过组合硬件和软件来实现。控制部90通过读出保存于存储器的数据、程序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来实现规定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控制部90控制压缩机36、膨胀阀38、电动机54、第1加热器58、第2加热器60、第1风扇62、风门装置64、第2风扇66。
图7A是表示室内机20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图。
如图7A所示,室内机20具有室内热交换器22、风扇24和喷嘴57。喷嘴57以从换气装置50经由换气导管56向室内机20内吹出室外空气A3的方式设置在室内机20内。具体而言,喷嘴57以吹出的室外空气A3避开室内热交换器22中的潮湿通路PA1而通过干燥通路PA2中的区域DP1去向风扇24的方式配置在室内机20内。风扇24例如是横流风扇。
“潮湿通路PA1”和“干燥通路PA2”表示在空气调节机10的弱供冷运转(除湿运转)时通过控制压缩机36的频率和膨胀阀38的开度而在室内热交换器22产生的潮湿区域和干燥区域。具体而言,潮湿通路PA1是通过在弱供冷运转(除湿运转)中降低压缩机36的频率且减小膨胀阀38的开度而形成于室内热交换器22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湿的区域。干燥通路PA2是通过在弱供冷运转(除湿运转)中降低压缩机36的频率并减小膨胀阀38的开度而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形成在潮湿通路PA1的下游侧的干的区域。
“区域DP1”是指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与其他区域相比干燥的区域。区域DP1是室内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且为被供给来自换气装置50的室外空气A3的区域。区域DP1形成在干燥通路PA2的下游侧。这样的“区域DP1”能够通过实验或模拟来确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在从风扇24的旋转中心线的延伸方向观察(从U轴方向观察)时,室内热交换器22以局部地包围风扇24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以除了风扇24的下方以外包围的方式)设置在室内机20内。室内热交换器22还由位于风扇24的后方的第1部分22a和位于风扇24的前侧的第2部分22b构成。从压缩机36供给的制冷剂在这样的室内热交换器22内流动。
图7B是表示室内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例的概略图。
如图7B所示,在空气调节机10的供冷运转或弱供冷运转(除湿运转)时,从风扇24的旋转中心线的延伸方向观察,制冷剂按照(A)→(B)→(C1、C2、C3)→(D、E1、E2、F)→(G1、G2、G3、G4)的顺序流动。
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入口22c流入第1制冷剂流路“(A)→(B)”中。第1制冷剂流路“(A)→(B)”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1部分22a的中央部的外表面侧,是供制冷剂向下方流动的流路。第1部分22a的外表面是指在第1部分22a中收纳室内热交换器22的室内机20的壳体所位于的一侧的面。
制冷剂在流过第1制冷剂流路“(A)→(B)”之后,流过第2制冷剂流路“(B)→(C1、C2、C3)”。第2制冷剂流路“(B)→(C1、C2、C3)”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2部分22b的中央部的外表面侧,是供制冷剂向上方流动的流路。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是指在第2部分22b中收纳室内热交换器22的室内机20的壳体所位于的一侧的面。
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从制冷剂入口22c流入的制冷剂的温度比其他部分低。因此,室内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流路的上游侧作为冷却部发挥功能,成为潮湿的状态。冷却部是指通过缩小膨胀阀38的开度而使在室内热交换器22内流动的制冷剂成为压力低的液态制冷剂的状态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制冷剂流路“(A)→(B)”和第2制冷剂流路“(B)→(C1、C2、C3)”作为冷却部发挥功能,成为潮湿通路PA1。
制冷剂在第2制冷剂流路“(B)→(C1、C2、C3)”中流动后,进一步分为三个制冷剂流路流动。三个制冷剂流路包括第3制冷剂流路“(C1)→(D)”、第4制冷剂流路“(C2)→(E1、E2)”和第5制冷剂流路“(C3)→(F)”。
第3制冷剂流路“(C1)→(D)”是在第2部分22b的中央部从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侧设置,且供制冷剂从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向内表面流动的流路。第2部分22b的内表面是指在第2部分22b中风扇24所位于的一侧的面。制冷剂在第3制冷剂流路“(C1)→(D)”中流动后,在第6制冷剂流路“(D)→(G1)”中流动。
第4制冷剂流路“(C2)→(E1、E2)”是在比第2部分22b的中央部靠上侧从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向内表面侧设置、且供制冷剂从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向内表面流动的流路。制冷剂在第4制冷剂流路“(C2)→(E1、E2)”中流动之后,进一步分为两个制冷剂流路而流动。两个制冷剂流路包括第7制冷剂流路“(E1)→(G2)”和第8制冷剂流路“(E2)→(G3)”。
第5制冷剂流路“(C3)→(F)”是在比第4制冷剂流路靠上侧从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侧设置、且供制冷剂从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流动的流路。制冷剂在第5制冷剂流路“(C3)→(F)”中流动后,在第9制冷剂流路“(F)→(G4)”中流动。
第6制冷剂流路“(D)→(G1)”是在比第2部分22b的中央部靠下侧从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侧设置、且供制冷剂从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流动的流路。
第7制冷剂流路“(E1)→(G2)”是在比第1部分22a的中央部靠上侧,随着从第1部分22a的外表面去向内表面侧,而从第1部分22a的上侧去向下侧地设置,并且供制冷剂从第1部分22a的外表面向内表面侧且朝向下方流动的流路。
第8制冷剂流路“(E2)→(G3)”是在第1部分22a的中央部随着从第1部分22a的外表面去向内表面侧,而从第1部分22a的中央部去向下侧地设置,并且供制冷剂从第1部分22a的外表面向内表面流动的流路。
第9制冷剂流路“(F)→(G4)”是在比第2部分22b的中央部靠下侧且比第6制冷剂流路“(D)→(G1)”靠上侧,从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侧设置,且供制冷剂从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流动的流路。
制冷剂在流过第6制冷剂流路“(D)→(G1)”、第7制冷剂流路“(E1)→(G2)”、第8制冷剂流路“(E2)→(G3)”和第9制冷剂流路“(F)→(G4)”之后合流,并从制冷剂出口22d排出。
第3~第9制冷剂流路作为过热部发挥功能,成为干燥的状态。过热部是指制冷剂达到饱和温度但没有发生相变,与冷却部相比成为高温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第9制冷剂流路成为干燥通路PA2。
这样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结果是,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第1制冷剂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成为潮湿通路PA1,第3~第9制冷剂流路成为干燥通路PA2。制冷剂在从室内热交换器22的上游向下游流动的期间温度上升,因此在位于干燥通路PA2的下游的区域DP1中,与其他部分相比难以产生结露(附着的结露水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6制冷剂流路“(D)→(G1)”和第9制冷剂流路“(F)→(G4)”成为区域DP1。
第1~第9制冷剂流路例如由配管形成。
在室内热交换器22配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26~28。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温度传感器26~28包括第1温度传感器26、第2温度传感器27和第3温度传感器28。
图8是表示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多个温度传感器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在室内热交换器22设置有供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入口22c和供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出口22d。制冷剂入口22c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与制冷剂配管42连接,是供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42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2内的开口。制冷剂出口22d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与制冷剂配管42连接,是供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22向制冷剂配管42流出的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入口22c设置于与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1制冷剂流路连接的流路。制冷剂出口22d设置于与第5~第8制冷剂流路连接的流路。
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入口22c侧成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上游,制冷剂出口22d侧成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
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被供给室外空气A3的区域DP1,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位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换言之,区域DP1在制冷剂入口22c与制冷剂出口22d之间位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具体而言,区域DP1位于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2部分22b的下部。
第1温度传感器26获取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且比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2内的流入部分靠下游的部分的第1温度T1。具体地,第1温度传感器26获取在比潮湿通路PA1的入口靠下游的潮湿通路PA1的出口的、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1温度T1。潮湿通路PA1的出口是室内热交换器22中的制冷剂流路的上游侧,且与制冷剂流路的下游侧相比温度比较低的制冷剂流动的部分的出口。换言之,潮湿通路PA1的出口是冷却部与过热部的边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温度传感器26在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2部分22b的中央部配置于第2部分22b的外表面侧。具体而言,第1温度传感器26配置于第2制冷剂流路“(B)→(C1、C2、C3)”的出口。
第2温度传感器27获取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2内的流入部分的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2温度T2。具体而言,第2温度传感器27获取在制冷剂入口22c的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2温度T2。第2温度传感器27配置于制冷剂入口22c的附近或制冷剂入口22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温度传感器27在第1部分22a的中央部配置于第1部分22a的外表面侧。具体而言,第2温度传感器27配置于第1制冷剂流路“(A)→(B)”的入口。
第3温度传感器28获取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DP1的第3温度T3。第3温度传感器28获取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比第1温度传感器26靠下游侧的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3温度T3。第3温度T3也可以是制冷剂出口22d处的室内热交换器22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温度传感器28配置于第2部分22b的下部。具体而言,第3温度传感器28配置于第6制冷剂流路“(D)→(G1)”的入口。
图9是表示空气调节机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吸附运转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1是空气调节机的控制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9和图10所示的处理通过由控制部90控制空气调节机10的构成要素来实施。另外,图9和图10所示的处理为一例,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图9和图10所示的处理。
图9所示的处理例如通过用户对于图1所示的遥控器70的选择操作而供冷运转成为ON(开启)时开始。
如图9所示,在步骤S10中,控制部90判断开始条件是否成立。在控制部90判断为开始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0。在控制部90判断为开始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处理重复步骤S10。
开始条件是用于开始供冷运转的条件,例如可以包括运转模式、湿度、湿度控制、运转频率、逆变器电流、温度或异常的有无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在控制部90判断为开始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90也可以实施用于开始条件成立的控制。
在步骤S20中,控制部90实施供冷运转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90控制压缩机36、膨胀阀38和四通阀40,执行制冷剂从压缩机36依次流过四通阀40、室外热交换器32、膨胀阀38、室内热交换器22并返回压缩机36的制冷循环。
在供冷运转时,控制部90基于由第3温度传感器28获取的第3温度T3来控制压缩机36和膨胀阀38。具体而言,控制部90基于第3温度T3控制压缩机36的频率和膨胀阀38的开度。
例如,如图11所示,在供冷运转开始时的第3温度T3比较高时,控制部90增大膨胀阀38的开度,提高压缩机36的频率。例如,控制部90在供冷运转开始时将膨胀阀38的开度控制为约40%以上且约50%以下,将压缩机36的频率控制为约80Hz。
在供冷运转中,随着第3温度T3的降低,控制部90减小膨胀阀38的开度,降低压缩机36的频率。例如,控制部90根据第3温度T3,膨胀阀38的开度减小到约50%至约8%的范围内。控制部90使压缩机36的频率较低在约80Hz至约30Hz的范围内。
在供冷运转控制中,控制部90获取室内温度Tr和设定温度Ts。例如,控制部90也可以从设置于室内机20的室内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内温度Tr。例如,控制部90也可以从存储部获取设定温度Ts。在该情况下,存储部也可以存储用户输入到遥控器70的设定温度Ts的信息。
控制部90基于第3温度T3控制压缩机36的频率和膨胀阀38的开度,直到室内温度Tr低于设定温度Ts为止。例如,控制部90基于第3温度T3控制压缩机36的频率和膨胀阀38的开度,直到室内温度Tr比设定温度Ts低1度为止。
返回图9,在步骤S30中,控制部90判断室内温度Tr是否小于设定温度Ts。在控制部90判断为室内温度Tr低于设定温度Ts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40。在控制部90判断为室内温度Tr不比设定温度Ts低的情况下,处理返回步骤S30。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室内温度Tr比设定温度Ts低1度而成为温度Tr1时,即,在图11所示的时刻tmg1时,控制部90判断为室内温度Tr比设定温度Ts低。在室内温度Tr比温度Tr1高的情况下,控制部90判断为室内温度Tr不比设定温度Ts低。
在步骤S40中,控制部90实施包括向室内机20供给室外空气A3的除湿运转控制。除湿运转控制反复进行步骤S50的再生运转控制和步骤S60的吸附运转控制(参照图5)。
接着,使用图10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吸附运转控制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当开始吸附运转控制时,在步骤S61中,控制部90控制膨胀阀38的开度。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控制部90与供冷运转时相比减小膨胀阀38的开度。例如,控制部90将膨胀阀38的开度控制为0%以上且小于7%。
在步骤S62中,控制部90控制压缩机36的频率。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控制部90使压缩机36的频率比供冷运转时低。例如,控制部90将压缩机36的频率控制为0Hz以上且20Hz以下。
通过实施步骤S61、S62,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在上游侧形成冷却部,并且在下游侧形成过热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部形成于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1部分22a的中央部的外表面侧和第2部分22b的中央部的外表面侧。换言之,冷却部形成在第1制冷剂流路“(A)→(B)”和第2制冷剂流路“(B)→(C1、C2、C3)”。过热部除了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1部分22a的中央部的外表面侧以外,还从第1部分22a的上部形成到下部以及从第2部分22b的上部形成到下部。另外,过热部除了室内热交换器22的第2部分22b的中央部的外表面侧之外,还从第2部分22b的上部形成至下部。换言之,过热部形成于第3~第9制冷剂流路。
第1温度传感器26配置于冷却部与过热部的边界附近。第2温度传感器27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冷却部的上游侧。第3温度传感器28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过热部的下游侧。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第2温度T2表示冷却部的温度,从17℃降低到5℃左右。第1温度T1表示过热部与冷却部的边界附近的温度,从17℃上升至22℃。即,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作为潮湿通路PA1的入口的第1制冷剂流路“(A)→(B)”的入口从17℃冷却至5℃,作为潮湿通路PA1的出口的第2制冷剂流路“(B)→(C1、C2、C3)”的出口从17℃加热至22℃。
在步骤S63中,控制部90判断第1温度T1是否为第1阈值L1以上。在控制部90判断为第1温度T1为第1阈值L1以上时,处理进入步骤S64。在控制部90判断为第1温度T1小于第1阈值L1时,处理重复步骤S61、S62。第1阈值L1例如为22[℃]。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1温度T1成为表示第1阈值L1的温度T11的定时tmg2时,控制部90判断为第1温度T1为第1阈值L1以上,处理进入步骤S64。
在步骤S64中,控制部90控制换气装置50,将室外空气A3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22。具体而言,控制部90控制第1风扇62、电动机54和风门装置64,从室外Rout向室内机20的室内热交换器22供给干燥后的室外空气A3。
例如,控制部90使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开启,对吸收材52进行加热而使其干燥。控制部90在关断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之后,使第1风扇62旋转,使室外空气A3通过吸收材52。由此,室外空气A3的水分被吸收材52吸收,室外空气A3干燥。另外,室外空气A3被由第1加热器58和第2加热器60加热后的吸收材52加热。控制部90打开风门装置64,将干燥后的室外空气A3分配到室内机20。由此,室外空气A3通过换气导管56被供给到室内机20的室内热交换器22。
室外空气A3被供给到位于室内热交换器22的过热部的下游的区域DP1、即第2部分22b的下部。过热部是与冷却部相比成为高温的部分,与冷却部相比干燥。因此,在过热部难以产生结露水。其结果是,在向过热部吹出室外空气A3的情况下,室外空气A3不会成为潮湿的状态而从室内Rin吹出。
在步骤S65中,控制部90基于由第1温度传感器26获取的第1温度T1来控制膨胀阀38的开度。例如,控制部90在第1温度T1变低时增大膨胀阀38的开度,在第1温度T1变高时减小膨胀阀38的开度。控制部90通过调节膨胀阀38的开度,将第1温度T1调节为期望的温度。例如,控制部90通过调节膨胀阀38的开度,将第1温度T1调节为约22℃。这样,抑制了过热部的温度降低。
在步骤S66中,控制部90基于室内温度Tr来控制压缩机36的频率。例如,控制部90在室内温度Tr变高时提高压缩机36的频率,在室内温度Tr变低时降低压缩机36的频率。例如,控制部90通过调节压缩机36的频率,将室内温度Tr调节为设定温度Ts以下。这样,抑制了室内温度Tr上升。
在步骤S67中,控制部90判断第1温度T1是否成为第2阈值L2以下。在控制部90判断为第1温度T1成为第2阈值L2以下时,处理进入步骤S68。控制部90在判断为第1温度T1大于第2阈值L2时,处理重复步骤S64~步骤S66。例如,第2阈值L2为18[℃]。
在步骤S68中,控制部90控制换气装置50,停止室外空气A3的供给。具体而言,控制部90关闭风门装置64,停止向室内机20的室内热交换器22供给干燥后的室外空气A3。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1温度T1成为表示第2阈值L2的温度T12的定时tmg3时,控制部90控制换气装置50,停止室外空气A3的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90在停止室外空气A3的供给之后,从除湿运转控制切换为供冷运转控制。
根据如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在室内热交换器22中被供给室外空气A3的区域DP1产生结露。由此,能够抑制空气调节机10中的除湿的效率降低。
以上,举例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对在除湿运转时控制部90基于第1温度T1控制压缩机36、膨胀阀38和换气装置5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控制部90也可以基于第1温度T1和第2温度T2来控制压缩机36、膨胀阀38和换气装置50。例如,控制部90也可以计算第1温度T1与第2温度T2的温度差Td1,基于温度差Td1来控制压缩机36、膨胀阀38和换气装置50。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除湿的效率降低。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0的步骤S67、S68所示,对控制部90基于第1温度T1判断室外空气A3的供给的停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图12~图14是表示变形例的吸附运转控制的流程图。图12和图13的处理分别除了步骤S67A和步骤S67B与图10的步骤S67不同这一点之外,与图10的处理相同。图14的处理除了步骤S67C、S68A与图10的步骤S67、S68不同之外,与图10的处理相同。
如图12所示,在步骤S67A、S68中,控制部90也可以在第1温度T1与第2温度T2的温度差Td1为第3阈值L3以下时,停止来自换气装置50的室外空气A3的供给。例如,第3阈值L3为5[℃]。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除湿的效率降低。
如图13所示,在步骤S67B、S68中,控制部90也可以获取室内温度Tr和设定温度Ts,在判断为室内温度Tr比设定温度Ts高时,停止来自换气装置50的室外空气A3的供给。另外,控制部90也可以增大膨胀阀38的开度,并且提高压缩机36的频率,例如实施供冷运转控制。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舒适性。
如图14所示,在步骤S67C、S68A中,控制部90也可以在第2温度T2成为第4阈值L4以下时,控制膨胀阀38的开度和压缩机36的频率。具体而言,控制部90也可以在第2温度T2为第4阈值L4以下时,增大膨胀阀38的开度,并且提高压缩机36的频率。例如,第4阈值L4为0[℃]。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制冷剂成为露点温度以下而冻结的情况。此外,第4阈值L4也可以大于露点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术语“第1”、“第2”等仅用于说明,而不应该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技术特征的顺序。限定为“第1”和“第2”的特征明示或暗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该特征。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广义上包括:具有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和膨胀阀的室外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机;连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压缩机、所述膨胀阀和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并且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第1温度传感器,其获取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且比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内的流入部分靠下游的部分的第1温度;换气装置,其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向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供给室外空气;和控制部,在包括供给所述室外空气的除湿运转中,基于所述第1温度来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膨胀阀和所述换气装置。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的空气调节机。
附图标记说明
10空气调节机
20室内机
22室内热交换器
22a第1部分
22b第2部分
22c 制冷剂入口
22d 制冷剂出口
26第1温度传感器
27第2温度传感器
28第3温度传感器
30室外机
32室外热交换器
36压缩机
38膨胀阀
40四通阀
42制冷剂配管
50换气装置
52吸收材
54电动机
56换气导管
57喷嘴
58第1加热器
60第2加热器
62风扇(第1风扇)
64风门装置
66风扇(第2风扇)
70遥控器
90控制部
DP1区域
P1流路(第1流路)
P2流路(第2流路)
PA1潮湿通路
PA2干燥通路。

Claims (11)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和膨胀阀的室外机;
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机;
制冷剂配管,其连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压缩机、所述膨胀阀和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供制冷剂在其中循环;
第1温度传感器,其获取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且比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内的流入部分靠下游的部分的第1温度;
换气装置,其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供给室外空气;和
控制部,在包括供给所述室外空气的除湿运转中,基于所述第1温度来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膨胀阀和所述换气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
获取室内温度和设定温度,
在判断为所述室内温度比所述设定温度低时,切换为所述除湿运转,
减小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并且降低所述压缩机的频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1温度成为第1阈值以上时,开始从所述换气装置供给所述室外空气。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1温度为第2阈值以下时,停止从所述换气装置供给所述室外空气。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获取所述流入部分的第2温度的第2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2温度来控制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膨胀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计算所述第1温度与所述第2温度的温度差,基于所述温度差来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膨胀阀和所述换气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温度差为第3阈值以下时,停止从所述换气装置供给所述室外空气。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2温度成为第4阈值以下时,增大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并且提高所述压缩机的频率。
9.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3温度传感器,该第3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的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区域的第3温度,
所述控制部在供冷运转中基于所述第3温度控制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膨胀阀。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
在所述除湿运转中获取室内温度和设定温度,
在判断为所述室内温度比所述设定温度高时,停止从所述换气装置供给所述室外空气,增大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并且提高所述压缩机的频率。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
吸收所述室外空气的水分的吸收材;
连接所述室外与所述室内机,供所述室外空气流动的流路;
在所述流路中配置于所述吸收材的上游侧的加热器;
向所述流路输送所述室外空气的风扇;和
将在所述流路中流动的所述室外空气分配到所述室外和所述室内机的风门装置,
所述控制部,
控制所述加热器,对所述吸收材进行加热而使其干燥,
控制所述风扇,使所述室外空气通过所述吸收材而使其干燥,
控制所述风门装置,将干燥后的所述室外空气分配到所述室内机。
CN202280071261.5A 2021-10-29 2022-10-19 空气调节机 Pending CN1181400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8036A JP2023067072A (ja) 2021-10-29 2021-10-29 空気調和機
JP2021-178036 2021-10-29
PCT/JP2022/038881 WO2023074488A1 (ja) 2021-10-29 2022-10-19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40098A true CN118140098A (zh) 2024-06-04

Family

ID=86159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71261.5A Pending CN118140098A (zh) 2021-10-29 2022-10-19 空气调节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67072A (zh)
CN (1) CN118140098A (zh)
WO (1) WO202307448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39190A (ja) * 2008-12-12 2010-06-24 Daikin Ind Ltd 空調機の外気導入装置
JP6712509B2 (ja) * 2016-07-06 2020-06-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検知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67072A (ja) 2023-05-16
WO2023074488A1 (ja)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3053560A1 (en) Hvac system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latent capacity
US10823435B2 (en) Air conditioner
JP5145872B2 (ja) 調湿装置
CN118140098A (zh) 空气调节机
CN115698600A (zh) 空调机
KR102325788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CN117739412A (zh) 空气调节机、空气调节机的控制方法、程序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09109150A (ja) 調湿装置
WO2023063239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923462B (zh) 新风***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控制装置
WO2023042623A1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3042627A1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3042656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8361848A (zh) 空调机、空调机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8347136A (zh) 空调机、空调机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917531A (zh) 空调机、空调机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042622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8310159A (zh) 空调机、空调机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042630A1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3042631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8310158A (zh) 空调机、空调机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24058407A (ja)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CN118391730A (zh) 空调机
CN118361782A (zh) 空调机、空调机的控制方法、程序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739413A (zh) 空气调节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