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3539A - 热冲压用钢板及热冲压成形体 - Google Patents

热冲压用钢板及热冲压成形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03539A
CN118103539A CN202280069835.5A CN202280069835A CN118103539A CN 118103539 A CN118103539 A CN 118103539A CN 202280069835 A CN202280069835 A CN 202280069835A CN 118103539 A CN118103539 A CN 1181035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ss
hot
steel sheet
ferrite
stam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98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楠见和久
江口晴彦
铃木优贵
荒牧高志
伊藤大辅
入川秀昭
矢野义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103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035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mangane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18Hardening; Quenching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tempe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46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sheet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18/00Alloys based on zin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18/00Alloys based on zinc
    • C22C18/04Alloys based on zinc with aluminium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1/0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22C21/02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silicon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1/0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22C21/1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zinc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01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0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In, Mg, or other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single group C22C38/001 - C22C38/6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05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rare earths, i.e. Sc, Y, Lanthan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0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t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6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alumi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tungsten, tantalum, molybdenum, vanadium, or niob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titanium or zirco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6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opp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4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 C22C38/4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with molybdenum or tungst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4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 C22C38/5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with cobal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6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lead, selenium, tellurium, or antimony, or more than 0.04% by weight of sulfu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04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2/06Zinc or cadm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2211/00Microstructure comprising significant phases
    • C21D2211/005Ferri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2211/00Microstructure comprising significant phases
    • C21D2211/008Martensi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Sheet Steel (AREA)

Abstract

该热冲压用钢板具有规定的化学组成,金属组织以面积%计为:铁素体:75~95%;马氏体:5~25%;珠光体、贝氏体及渗碳体的合计:0~5%,上述铁素体中的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比例以百分率计为70%以上,上述铁素体的平均粒径为1.0~7.0μm,上述马氏体的平均粒径为0.5~3.0μm,固溶Nb浓度为25ppm以上。

Description

热冲压用钢板及热冲压成形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冲压用钢板及热冲压成形体。
本申请基于2022年1月7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22-001752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保护环境及节省资源化的观点出发,要求汽车车身的轻量化,对车身部件加速应用高强度钢板。车身部件通过压制成形来制造。伴随着构成车身部件的钢板的高强度化,不仅压制成形时的成形载荷增加,而且成形性降低。因此,在将高强度钢板进行压制成形的情况下,向复杂形状的构件的成形性成为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在加热至钢板发生软质化的奥氏体区域的高温之后实施压制成形的热冲压技术的应用正在推进。热冲压作为下述技术受到关注:通过与压制成形同时地在模具内实施淬火处理,从而兼顾向车身部件的成形和强度确保。
在车身部件中,对于用于吸收冲击及控制骨架变形的构件,要求不易因碰撞时的变形而产生断裂。为了抑制因碰撞时的变形而产生断裂,车身部件要求弯曲性优异。此外,要求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小,以便即使是在碰撞时以多种变形模式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断裂的产生。
材料的弯曲性与抗拉强度存在相关性,如果降低抗拉强度,则弯曲性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金属组织的主相为马氏体,马氏体的抗拉强度受到化学组成中的C的较大影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钢板,其特征在于,马氏体在全部组织中所占的面积率为95%以上,并且上述马氏体的固溶C为0.05质量%以下,并且长径为200nm以上的碳化物的密度为50个/μm3以下,上述高强度钢板的拉伸强度为1270MPa以上。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屈服强度为885MPa以上的非调质高张力厚钢板,其特征在于,显微组织为马氏体与下部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两组织的合计面积率为95%以上。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耐延迟断裂特性优异的高强度钢,其特征在于,金属组织中的70体积%以上为马氏体相或回火马氏体相,该马氏体相或回火马氏体相中的50体积%以上为由未再结晶奥氏体相生成的马氏体相或回火马氏体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092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231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2290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3的技术中,通过规定马氏体分率,控制金属组织,从而改善了各种特性。但是,对于弯曲性的提高及弯曲性的各向异性的降低并没有任何提及。
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高强度及优异的弯曲性、并且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小的热冲压成形体以及能够制造该热冲压成形体的热冲压用钢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基于上述认识而进行的本发明的主旨如下。
[1]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热冲压用钢板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
C:0.050%以上且低于0.150%、
Si:0.010~1.000%、
Mn:1.00~2.00%、
P:0.100%以下、
S:0.0100%以下、
Al:0.001~0.500%、
N:0.0001~0.0100%、
O:0.1000%以下、
Nb:0.015~0.100%、
Ti:0.005~0.100%、
B:0.0005~0.0050%、
Cr:0~0.500%、
Mo:0~0.500%、
Ni:0~3.000%、
Cu:0~3.000%、
Co:0~0.50%、
W:0~3.00%、
Sn:0~0.500%、
V:0~0.100%、
Zr:0~0.100%、
Ca:0~0.0050%、
Mg:0~0.0050%、
REM:0~0.0050%、
Sb:0~0.0200%、及
As:0~1.0000%,
剩余部分包含Fe及杂质,
金属组织以面积%计为:铁素体:75~95%;马氏体:5~25%;珠光体、贝氏体及渗碳体的合计:0~5%,
上述铁素体中的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比例以百分率计为70%以上,
上述铁素体的平均粒径为1.0~7.0μm,
上述马氏体的平均粒径为0.5~3.0μm,
固溶Nb浓度为25ppm以上。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热冲压用钢板,其中,上述化学组成也可以以质量%计含有选自下述元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
Cr:0.100~0.500%、
Mo:0.050~0.500%、
Ni:0.050~3.000%、
Cu:0.050~3.000%、
Co:0.05~0.50%、
W:0.05~3.00%、
Sn:0.005~0.500%、
V:0.005~0.100%、
Zr:0.005~0.100%、
Ca:0.0005~0.0050%、
Mg:0.0005~0.0050%、
REM:0.0005~0.0050%、
Sb:0.0005~0.0200%、及
As:0.0005~1.0000%。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热冲压用钢板,其也可以在表面具有镀层。
[4]本发明的另一方案的热冲压成形体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
C:0.050%以上且低于0.150%、
Si:0.010~1.000%、
Mn:1.00~2.00%、
P:0.100%以下、
S:0.0100%以下、
Al:0.001~0.500%、
N:0.0001~0.0100%、
O:0.1000%以下、
Nb:0.015~0.100%、
Ti:0.005~0.100%、
B:0.0005~0.0050%、
Cr:0~0.500%、
Mo:0~0.500%、
Ni:0~3.000%、
Cu:0~3.000%、
Co:0~0.50%、
W:0~3.00%、
Sn:0~0.500%、
V:0~0.100%、
Zr:0~0.100%、
Ca:0~0.0050%、
Mg:0~0.0050%、
REM:0~0.0050%、
Sb:0~0.0200%、及
As:0~1.0000%,
剩余部分包含Fe及杂质,
金属组织以面积%计为:马氏体:90~100%;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渗碳体及残余奥氏体的合计:0~10%,
原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粒径为1.5~7.0μm。
[5]根据上述[4]所述的热冲压成形体,其中,上述化学组成也可以以质量%计含有选自下述元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
Cr:0.100~0.500%、
Mo:0.050~0.500%、
Ni:0.050~3.000%、
Cu:0.050~3.000%、
Co:0.05~0.50%、
W:0.05~3.00%、
Sn:0.005~0.500%、
V:0.005~0.100%、
Zr:0.005~0.100%、
Ca:0.0005~0.0050%、
Mg:0.0005~0.0050%、
REM:0.0005~0.0050%、
Sb:0.0005~0.0200%、及
As:0.0005~1.0000%。
[6]根据上述[4]或[5]所述的热冲压成形体,其中,上述金属组织的纳米压痕硬度的标准偏差σHn也可以满足下述式(1)。
σHn≤0.235×Hn (1)
其中,上述式(1)中的Hn为上述金属组织的上述纳米压痕硬度的平均值。
[7]根据上述[4]~[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冲压成形体,其也可以在表面具有镀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能够提供具有高强度及优异的弯曲性、并且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小的热冲压成形体以及能够制造该热冲压成形体的热冲压用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及热冲压成形体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的化学组成的限定理由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以下记载的夹持“~”所记载的数值限定范围,下限值及上限值包含在该范围中。对于表示为“低于”、“超过”的数值,该值不包含在数值范围中。关于化学组成的“%”全部表示“质量%”。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包含C:0.050%以上且低于0.150%、Si:0.010~1.000%、Mn:1.00~2.00%、P:0.100%以下、S:0.0100%以下、Al:0.001~0.500%、N:0.0001~0.0100%、O:0.1000%以下、Nb:0.015~0.100%、Ti:0.005~0.100%、B:0.0005~0.0050%以及剩余部分为Fe及杂质。
以下,对各元素进行详细说明。
C:0.050%以上且低于0.150%
C是对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产生较大影响的元素。如果C含量低于0.050%,则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变低。因此,C含量设定为0.050%以上。优选为0.070%以上、0.090%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C含量为0.150%以上,则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变得过高,弯曲性劣化的情况及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变高。因此,C含量设定为低于0.150%。优选为0.130%以下、0.120%以下。
Si:0.010~1.000%
Si具有回火软化抗力,具有抑制由热冲压淬火时的自回火而引起的强度降低的效果。Si含量低于0.010%时,得不到上述效果,有可能强度降低或有可能弯曲性劣化。因此,Si含量设定为0.010%以上。优选为0.020%以上、0.030%以上、0.150%以上或0.200%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Si含量超过1.000%,则会产生表面氧化皮的问题。即,在将热轧时生成的氧化皮进行酸洗后,产生起因于表面凹凸的花纹,表面外观变得低劣。此外,在对热冲压用钢板的表面进行镀覆处理的情况下,镀覆性劣化。因此,Si含量设定为1.000%以下。优选为0.700%以下、0.500%以下、0.450%以下或0.400%以下。
Mn:1.00~2.00%
Mn是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及钢的淬透性的元素。Mn含量低于1.00%时,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降低。因此,Mn含量设定为1.00%以上。优选为1.20%以上、1.40%以上。
另一方面,即使含有超过2.00%的Mn,上述效果也饱和,并且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降低,而且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变高。因此,Mn含量设定为2.00%以下。优选为低于2.00%、1.80%以下、1.60%以下。
P:0.100%以下
P是在晶界处偏析、使晶界的强度降低的元素。如果P含量超过0.100%,则晶界的强度显著降低,热冲压成形体的韧性及弯曲性降低。因此,P含量设定为0.100%以下。优选为0.080%以下、0.050%以下。
P含量的下限没有特别规定,但如果过度降低P含量,则精炼成本增加,因此P含量也可以设定为0.001%以上。
S:0.0100%以下
S是影响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而使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劣化的元素。因此,S含量设定为0.0100%以下。优选为0.0080%以下、0.0050%以下。
S含量的下限没有特别规定,但如果过度降低S含量,则脱硫工序的制造成本增加,因此S含量也可以设定为0.0001%以上。
Al:0.001~0.500%
Al是作为钢液的脱氧材使用的元素。如果脱氧不充分,则会因过量生成的氧化物而使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降低。为了使钢液充分脱氧,Al含量设定为0.001%以上。优选为0.010%以上、0.030%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Al含量超过0.500%,则大量形成非金属夹杂物,在热冲压成形体中变得容易产生表面瑕疵。因此,Al含量设定为0.500%以下。优选为0.300%以下、0.200%以下、0.100%以下。
N:0.0001~0.0100%
如果N含量超过0.0100%,则在钢中生成粗大的氮化物,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显著降低。因此,N含量设定为0.0100%以下。N含量优选为0.0080%以下、0.0060%以下。
如果将N含量降低至低于0.0001%,则脱N成本大幅上升,在经济上是不优选的。因此,N含量设定为0.0001%以上。N含量也可以设定为0.0005%以上。
O:0.1000%以下
O如果大量被包含于钢中,则形成成为破坏的起点的粗大的氧化物。其结果是,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劣化。因此,O含量设定为0.1000%以下。优选为0.0080%以下或0.0050%以下。
为了在钢液的脱氧时使微细的氧化物大量分散,O含量也可以设定为0.0005%以上或0.0010%以上。
Nb:0.015~0.100%
Nb具有通过作为固溶元素将组织细粒化来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的效果以及降低弯曲的各向异性的效果。如果Nb含量低于0.015%,则无法得到上述效果,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劣化。此外,如果Nb含量低于0.015%,则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变高。因此,Nb含量设定为0.015%以上。优选为0.020%以上、0.030%以上或0.040%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Nb含量超过0.100%,则大量地生成碳氮化物从而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降低,而且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变高。因此,Nb含量设定为0.100%以下。优选为0.080%以下或0.070%以下。
Ti:0.005~0.100%
Ti具有在钢中形成碳氮化物、通过析出强化来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的效果。进而,具有将N作为氮化物固定来抑制BN生成、使B的淬透性提高效果显现的效果。如果Ti含量低于0.005%,则无法得到上述效果,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降低。因此,Ti含量设定为0.005%以上。优选为0.010%以上、0.020%以上或0.030%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Ti含量超过0.100%,则大量地生成碳氮化物从而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降低。因此,Ti含量设定为0.100%以下。优选为0.080%以下或0.070%以下。
B:0.0005~0.0050%
B具有提高热冲压中或热冲压后的冷却中的淬透性从而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的效果。如果B含量低于0.0005%,则无法得到上述效果,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降低。因此,B含量设定为0.0005%以上。优选为0.0007%以上、0.0010%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B含量超过0.0050%,则上述效果饱和,并且有可能在热轧时产生开裂及有可能因硼化物而使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降低。因此,B含量设定为0.0050%以下。优选为0.0040%以下或0.0030%以下。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的化学组成的剩余部分也可以为Fe及杂质。作为杂质,可例示出从钢原料或废料和/或在炼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混入、在不阻碍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成形体的特性的范围内被容许的元素。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也可以含有以下的元素作为任选元素来代替Fe的一部分。在不含有以下的任选元素的情况下的含量为0%。
Cr:0.100~0.500%
Mo:0.050~0.500%
Ni:0.050~3.000%
Cu:0.050~3.000%
Cr、Mo、Ni及Cu是提高钢的淬透性的元素,具有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的效果。此外,这些元素具有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耐蚀性的效果。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含有这些元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为了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优选的是,将Cr含量设定为0.100%以上,或将Mo、Ni及Cu中的即使1种的含量也设定为0.050%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Cr含量或Mo含量超过0.500%,或者如果Ni含量或Cu含量超过3.000%,则有可能在热轧后、冷轧后或退火后(也包含镀覆处理后)存在的碳化物稳定化,延迟热冲压时的加热中的碳化物的溶解从而淬透性降低。其结果是,有可能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降低。因此,Cr及Mo的含量分别设定为0.500%以下,Ni及Cu的含量分别设定为3.000%以下。
Co:0.05~0.50%
Co是具有使Ms点上升的作用的元素,使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提高。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含有Co。为了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Co含量优选设定为0.05%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Co含量超过0.50%,则钢的淬透性降低。因此,Co含量设定为0.50%以下。
W:0.05~3.00%
W是抑制高温下的相变、有助于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提高的元素。此外,W具有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耐蚀性的效果。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含有W。为了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W含量优选设定为0.05%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W含量超过3.00%,则有可能热加工性劣化从而生产率降低或有可能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降低。因此,W含量设定为3.00%以下。
Sn:0.005~0.500%
Sn具有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耐蚀性的效果。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含有Sn。为了可靠地发挥该效果,Sn含量优选设定为0.005%以上。
另一方面,即使含有超过0.500%的Sn,上述效果也饱和,因此Sn含量设定为0.500%以下。
V:0.005~0.100%
V具有在钢中形成碳氮化物、通过析出强化来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的效果。进而,具有通过也作为固溶元素而将组织细粒化来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及弯曲性的效果。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含有V。为了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V含量优选设定为0.005%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V含量超过0.100%,则大量地生成碳氮化物从而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劣化。因此,V含量设定为0.100%以下。
Zr:0.005~0.100%
Zr具有在钢中形成碳氮化物、通过析出强化来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的效果。进而,具有将N作为氮化物固定来抑制BN生成、使B的淬透性提高效果显现的效果。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含有Zr。为了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Zr含量优选设定为0.005%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Zr含量超过0.100%,则大量地生成碳氮化物从而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降低。因此,Zr含量设定为0.100%以下。
Ca:0.0005~0.0050%
Mg:0.0005~0.0050%
REM:0.0005~0.0050%
Ca、Mg及REM具有将钢中的夹杂物微细化、防止由夹杂物引起的热冲压时的开裂的产生的效果。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含有这些元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为了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将Ca、Mg及REM中的即使1种的含量也设定为0.0005%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Ca、Mg或REM的含量超过0.0050%,则将钢中的夹杂物微细化的效果饱和,合金成本增加。因此,Ca、Mg及REM的含量分别设定为0.005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REM是指包含Sc、Y及镧系元素的合计17种元素,REM的含量是指这些元素的合计的含量。
Sb:0.0005~0.0200%
Sb由于抑制热时的脱碳,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含有。通过含有Sb,从而在热轧及使用了无镀层的冷轧钢板的情况下的热冲压中能够抑制脱碳。为了可靠地发挥该效果,Sn含量优选设定为0.0005%以上。
另一方面,即使将Sb含量设定为超过0.0200%,上述效果也饱和,因此Sb含量设定为0.0200%以下。
As:0.0005~1.0000%
As具有阻碍晶界移动来抑制晶粒生长的效果。由此,通过减小退火后的铁素体粒径及热冲压后的原奥氏体粒径,从而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因此,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含有As。为了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As含量优选设定为0.0005%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As含量超过1.0000%,则热延展性降低,在铸造时及热轧时产生开裂。因此,As含量设定为1.0000%以下。
上述的热冲压用钢板的化学组成只要通过一般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即可。例如,使用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Emission Spectrometry)进行测定即可。需要说明的是,C及S使用燃烧-红外线吸收法进行测定即可,N使用不活泼气体熔融-热导率法进行测定即可,O使用不活泼气体熔融-非分散型红外线吸收法进行测定即可。
在热冲压用钢板在表面具备镀层的情况下,通过机械磨削将表面的镀层除去后进行化学组成的分析即可。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的金属组织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的金属组织以面积%计为:铁素体:75~95%;马氏体:5~25%;珠光体、贝氏体及渗碳体的合计:0~5%,上述铁素体中的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比例以百分率计为70%以上,上述铁素体的平均粒径为1.0~7.0μm,上述马氏体的平均粒径为0.5~3.0μm,固溶Nb浓度为25ppm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热冲压用钢板的板厚的1/4位置(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8深度~距离表面为板厚的3/8深度的区域)的金属组织进行规定。其理由是由于该位置处的金属组织表示热冲压用钢板的代表性的金属组织。
铁素体的面积率:75~95%
如果铁素体的面积率低于75%,则在热冲压成形体中无法得到所期望的金属组织。因此,铁素体的面积率设定为75%以上。优选为80%以上或85%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铁素体的面积率超过95%,则在热冲压成形体中无法得到所期望的金属组织。因此,铁素体的面积率设定为95%以下。优选为90%以下。
马氏体的面积率:5~25%
如果马氏体的面积率低于5%,则在热冲压成形体中无法得到所期望的金属组织。因此,马氏体的面积率设定为5%以上。优选为10%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马氏体的面积率超过25%,则在热冲压成形体中无法得到所期望的金属组织。因此,马氏体的面积率设定为25%以下。优选为20%以下。
珠光体、贝氏体及渗碳体的面积率的合计:0~5%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也可以包含珠光体、贝氏体及渗碳体中的1种或2种以上作为剩余组织。这些剩余组织也可以不包含,因此面积率也可以为0%。
如果剩余组织的面积率超过5%,则在热冲压成形体中无法得到所期望的金属组织。因此,剩余组织的面积率设定为5%以下。优选为3%以下、2%以下或1%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渗碳体中不包含珠光体中的板状的渗碳体。本实施方式中的渗碳体是指没有被包含在珠光体中的粒状者。
各组织的面积率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从热冲压用钢板中,按照可观察与表面成直角的板厚截面且板厚的1/4位置(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8深度~距离表面为板厚的3/8深度的区域)的方式切出样品。将该样品的板厚截面使用#600~#1500的碳化硅纸进行研磨后,使用将粒度为1~6μm的金刚石粉末分散于醇等稀释液或纯水中而得到的液体来精加工成镜面,实施硝酸乙醇蚀刻。
接着,在样品截面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处,使用热场发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JEOL制JSM-7001F),拍摄至少5个视场的照片。在拍摄照片上描绘等间隔的格子,鉴定格子点处的组织。通过求出对应于各组织的格子点数,并除以总格子点数,得到各组织的面积率。总格子点数越多,则越能够准确地求出面积率。在本实施方式中,格子间隔设定为2μm×2μm,总格子点数设定为1500点。
在拍摄照片的图像解析中,各组织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判别。
将在晶粒内渗碳体以片层状析出的区域判断为珠光体。
将亮度大且粒径(当量圆直径)为2μm以下的粒状的区域判断为渗碳体。
将亮度小并且没有观察到下部组织的区域判断为铁素体。
将亮度大并且通过蚀刻没有显现出下部组织的区域判断为马氏体。
将不符合上述中的任一者的区域判断为贝氏体。
铁素体中的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比例:以百分率计为70%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提高上述的铁素体中的通过再结晶而生成的铁素体(再结晶铁素体)的面积率。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可以判断为再结晶铁素体。在热冲压用钢板中,铁素体中的再结晶铁素体的比例以百分率计低于70%表示残存有大量的未再结晶铁素体。在未再结晶铁素体的周围生成沿着轧制方向的列状的马氏体。通过热冲压的加热,从而在列状的马氏体部分中形成C浓集部分,在热冲压后该C浓集部分的硬度变高。其结果是,在热冲压成形体中,沿着轧制方向的方向的弯曲性劣化,因此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变高。
由于上述的理由,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比例以百分率计设定为70%以上。优选为75%以上、80%以上或85%以上。
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也可以设定为100%。
铁素体中的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比例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对于与测定上述的组织面积率的区域相同的区域,在室温下使用不含碱性溶液的胶体二氧化硅进行8分钟研磨,将导入样品的表层中的应变除去。
在试样截面的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4位置(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8深度~距离表面为板厚的3/8深度的区域)处,以0.1μm的测定间隔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法进行测定来得到晶体取向信息。对于测定,使用由热场发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JEOL制JSM-7001F)和EBSD检测器(TSL制DVC5型检测器)构成的EBSD解析装置。此时,EBSD解析装置内的真空度设定为9.6×10-5Pa以下,加速电压设定为15kV,照射电流水平设定为13,电子射线的照射水平设定为62。
由所得到的晶体取向信息,使用EBSD解析装置所附属的软件“OIM Analysis(注册商标)”中搭载的“Phase Map”功能,确定晶体结构为fcc的区域和晶体结构为bcc的区域。在晶体结构为bcc的区域中,确定由取向差为5°以上的晶体晶界所围成的晶粒。对于所确定的晶粒各自,确定晶粒内的取向差(GAM值:Grain Average Misorientation值)为0.5以下的区域,将该区域视为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在至少5个区域中进行上述的操作,算出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面积率的平均值。由此,得到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面积率。通过将所得到的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面积率除以由上述的拍摄照片的图像解析而得到的铁素体的面积率并乘以100,得到铁素体中的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比例的百分率((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面积率/铁素体的面积率)×100)。
铁素体的平均粒径:1.0~7.0μm
由于在铁素体晶界处生成马氏体,因此如果铁素体的平均粒径小,则在热冲压的加热时能够使C分布变得均匀。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如果铁素体的平均粒径超过7.0μm,则热冲压成形体的原奥氏体晶粒粗大化,其结果是,弯曲性劣化,而且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变高。因此,铁素体的平均粒径设定为7.0μm以下。优选为6.0μm以下、5.0μm以下或4.0μm以下。
另一方面,如果铁素体的平均粒径低于1.0μm,则在热冲压成形体中无法得到所期望的金属组织,无法提高弯曲性,而且无法降低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因此,铁素体的平均粒径设定为1.0μm以上。优选为1.5μm以上或2.0μm以上。
马氏体的平均粒径:0.5~3.0μm
马氏体与铁素体相比C浓度更高,在热冲压的加热时成为C供给源。如果马氏体的平均粒径小,则在热冲压的加热时C被均匀地供给,C分布变得均匀。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如果马氏体的平均粒径超过3.0μm,则热冲压成形体的各向异性变高。因此,马氏体的平均粒径设定为3.0μm以下。优选为2.5μm以下、2.0μm以下或1.5μm以下。
另一方面,如果马氏体的平均粒径低于0.5μm,则在热冲压成形体中无法得到所期望的金属组织,弯曲性劣化,而且无法降低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因此,马氏体的平均粒径设定为0.5μm以上。优选为1.0μm以上。
铁素体及马氏体的平均粒径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使用测定上述的组织面积率时的拍摄照片,算出铁素体及马氏体各自的当量圆直径。通过算出所得到的铁素体的当量圆直径的平均值及马氏体的当量圆直径的平均值,得到铁素体的平均粒径及马氏体的平均粒径。需要说明的是,基于JIS G 0551:2020的附属书A中记载的计数方法,测定铁素体及马氏体的平均粒径。
固溶Nb浓度:25ppm以上
通过提高固溶Nb浓度,在热冲压的加热时能够抑制奥氏体晶粒的生长。由此,在热冲压成形体中能够将原奥氏体晶粒细粒化。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并且降低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如果固溶Nb浓度低于25ppm,则无法得到上述效果。因此,固溶Nb浓度设定为25ppm以上。优选为30ppm以上、35ppm以上或40ppm以上。
固溶Nb浓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设定为超过200ppm,需要施加与通常的炼铁工艺不同的特殊热处理,花费过大的成本,因此也可以设定为200ppm以下。此外,也可以设定为100ppm以下。
固溶Nb浓度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从热冲压用钢板中采集试验片,将该试验片浸渍于四甲基氯化铵:200g、乙二醇:1L、马来酸:1000g、剩余部分为甲醇的电解液5L中。以10~15mA/cm2的电流范围进行1g电解。通过抽滤而得到残渣,利用硫酸氢钠将该残渣熔融。通过对所得到的熔融液进行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分析,得到Nb浓度(质量%)。通过从由上述的化学组成的测定而得到的Nb含量(质量%)中减去该Nb浓度(质量%),得到固溶Nb浓度(质量%)。
在热冲压用钢板在表面具备镀层的情况下,只要通过机械磨削将表面的镀层除去后进行上述的分析即可。
镀层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也可以出于进一步提高耐蚀性的目的而在表面具有镀层。镀层例如考虑有:热浸镀铝层及铝-锌镀层等Al系镀层;热浸镀锌层、合金化热浸镀锌层、电镀锌层、锌镍镀层等Zn系镀层。
镀层可以配置于热冲压用钢板的任一个表面,也可以配置于两面。附着量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的是,Al系镀层:每单面为15~120g/m2、热浸镀锌层:每单面为30~120g/m2、合金化热浸镀锌层:每单面为30~120g/m2、电镀锌层及锌镍镀层:每单面为5~100g/m2
本实施方式中所谓Al系镀层是指含有50质量%以上的Al的镀层。作为Al以外的元素,也可以包含Si:0.1~20质量%、Fe:0.1~10质量%及Zn:0.1~45质量%、剩余部分(Cu、Na、K、Co、Ni、Mg等):低于0.5质量%。
本实施方式中所谓Zn系镀层是指含有50质量%以上的Zn的镀层。作为Zn以外的元素,也可以包含Si:0.01~20质量%、Fe:0.1~10质量%、Al:0.01~45质量%及剩余部分(Cu、Na、K、Co、Ni、Mg等):低于0.5质量%。
镀层的成分分析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进行。
从热冲压用钢板的与端面相距50mm以上的任意位置(从该位置无法采集的情况下为避开端部的位置)处按照可观察板厚截面的方式切出样品。样品的大小也根据测定装置而异,但设定为可在轧制方向上观察10mm左右的大小。
将上述样品埋入树脂中进行研磨后,对板厚截面的层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进行观察。具体而言,以钢板及镀层进入观察视场中的倍率用SEM进行观察。例如,如果用反射电子组成图像(COMPO图像)进行观察,则可以类推截面结构由何层构成。
接着,使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对板面方向上为50μm、板厚方向上为镀层厚+30μm的范围通过映射(mapping)进行分析。
在镀层为Al系镀层的情况下,求出板面方向的Fe浓度及Al浓度各自的平均值。接着,求出板厚位置与Al浓度的关系、及板厚位置与Fe浓度的关系。将Al浓度及Fe浓度成为与钢板的Al浓度及Fe浓度相同的浓度的板厚位置判断为钢板与Al系镀层的界面即可。这里所谓的钢板的Al浓度及Fe浓度是利用EPMA进行测定而得到的。
此外,在镀层为Zn系镀层的情况下,求出板面方向的Fe浓度及Zn浓度各自的平均值。接着,求出板厚位置与Zn浓度的关系、及板厚位置与Fe浓度的关系。将Zn浓度及Fe浓度成为与钢板的Zn浓度及Fe浓度相同的浓度的板厚位置判断为钢板与Zn系镀层的界面即可。这里所谓的钢板的Zn浓度及Fe浓度是利用EPMA进行测定而得到的。
板厚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的板厚没有特别规定,但从车身轻量化的观点出发,也可以设定为0.5~3.5mm。
接着,对通过将上述的热冲压用钢板进行热冲压而得到的热冲压成形体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成形体具有与上述的热冲压用钢板相同的化学组成。因此,关于化学组成的说明将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成形体的金属组织以面积%计为:马氏体:90~100%;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渗碳体及残余奥氏体的合计:0~10%,原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粒径为1.5~7.0μm。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热冲压成形体的板厚的1/4位置(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8深度~距离表面为板厚的3/8深度的区域)的金属组织进行规定。其理由是由于该位置处的金属组织表示热冲压成形体的代表性金属组织。
马氏体的面积率:90~100%
马氏体为具有高强度的组织。此外,马氏体的面积率越高,则金属组织成为越均质的组织,越能够降低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如果马氏体的面积率低于90%,则有可能强度会劣化和/或有可能弯曲性的各向异性会变高。因此,马氏体的面积率设定为90%以上。优选为92%以上、95%以上或98%以上。马氏体的面积率越高越优选,因此更优选为100%。
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渗碳体及残余奥氏体的面积率的合计:0~10%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成形体也可以包含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渗碳体及残余奥氏体中的1种或2种以上作为剩余组织。这些剩余组织也可以不包含,因此面积率也可以为0%。
如果剩余组织的面积率超过10%,则因马氏体的面积率减少,从而有可能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会降低和/或有可能弯曲性的各向异性会变高。因此,剩余组织的面积率设定为10%以下。优选为8%以下、5%以下或2%以下。
各组织的面积率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从热冲压成形体中,按照可观察与表面成直角的板厚截面且板厚的1/4位置(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8深度~距离表面为板厚的3/8深度的区域)的方式切出样品。对于该样品,通过与上述的对于热冲压用钢板的测定同样的方法来测定各组织的面积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残余奥氏体,通过X射线衍射来测定面积率。在热冲压成形体中,在与轧制方向平行的板厚截面的表面的1/4位置(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8深度~距离表面为板厚的3/8深度的区域)处,使用Co-Kα射线,求出α(110)、α(200)、α(211)、γ(111)、γ(200)、γ(220)的合计6个峰的积分强度,使用强度平均法算出残余奥氏体的体积率。将该残余奥氏体的体积率视为残余奥氏体的面积率。
原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粒径:1.5~7.0μm
原奥氏体晶粒越细,则越容易生成细粒化的马氏体,金属组织成为更均质的组织。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如果原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粒径超过7.0μm,则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变高。因此,原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粒径设定为7.0μm以下。优选为6.5μm以下或6.0μm以下。
如果原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粒径低于1.5μm,则淬透性大大降低。其结果是,变得容易产生铁素体相变、珠光体相变及贝氏体相变,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发生劣化。因此,原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粒径设定为1.5μm以上。优选为2.5μm以上、3.5μm以上或4.0μm以上。
原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粒径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从热冲压成形体中,按照可观察与轧制方向平行的板厚截面且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4位置(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8深度~距离表面为板厚的3/8深度的区域)处的金属组织的方式采集试验片。通过将试验片的观察面用苦味酸饱和水溶液进行腐蚀,使原奥氏体晶界显现出来。
使用光学显微镜,以倍率为1000倍,拍摄5个视场以上的经腐蚀处理的观察面的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4位置(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8深度~距离表面为板厚的3/8深度的区域)的放大照片。基于JIS G 0551:2020的附属书A的“A.2切断法”,求出各拍摄照片中所包含的至少20个原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线段长,算出它们的平均值。由此,得到原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粒径。
σHn≤0.235×Hn (1)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成形体中,优选金属组织的纳米压痕硬度的标准偏差σHn满足上述式(1)。但是,上述式(1)中的Hn为上述金属组织的上述纳米压痕硬度的平均值。
满足上述式(1)表示在金属组织中硬度更为均匀。通过满足上述式(1),能够进一步提高热冲压成形体的弯曲性,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弯曲性的各向异性。
热冲压成形体的金属组织的纳米压痕硬度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从热冲压成形体中,按照可对与表面成直角的板厚截面且板厚的1/4位置(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8深度~距离表面为板厚的3/8深度的区域)进行测定的方式切出样品。对于所得到的样品的板厚的1/4位置(距离表面为板厚的1/8深度~距离表面为板厚的3/8深度的区域),利用纳米压痕法进行硬度测定。通过测定至少50个点以上的纳米压痕硬度,并算出平均值,从而得到纳米压痕硬度的平均值Hn。此外,通过算出全部测定点处的纳米压痕硬度的标准偏差,得到纳米压痕硬度的标准偏差σHn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测定,只要使用Hysitron公司制TriboScope/TriboIndenter,测定载荷设定为1mN即可。
镀层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成形体也可以出于进一步提高耐蚀性的目的而具有与上述的热冲压用钢板同样的镀层。镀层的种类、定义、测定方法等由于与热冲压用钢板的这些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板厚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成形体的板厚没有特别规定,但从车身轻量化的观点出发,也可以设定为0.5~3.5mm。
抗拉强度
为了提高车身轻量化的效果,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成形体的抗拉强度优选为980MPa以上。更优选为1000MPa以上、1050MPa以上或1100MPa以上。如果抗拉强度过高,则弯曲性降低,因此抗拉强度也可以设定为1380MPa以下。
抗拉强度是制作JIS Z 2241:2011中记载的5号试验片,按照JIS Z2241:2011中记载的试验方法来求出。拉伸试验片的采集位置设定为板宽方向中央位置,将与轧制方向垂直的方向设定为长度方向。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的优选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通过具备以下的工序的制造方法,能够稳定地制造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温度为板坯或钢板的表面温度。
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的优选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的工序。
(1)将具有上述的化学组成的板坯加热至1200℃以上的温度区域。
(2)按照使1050℃以下的温度区域中的累积压下率成为88%以下、从1050℃至精轧开始温度为止的滞留时间成为210秒以下的方式进行粗轧。
(3)按照使精轧完成温度成为Ar3(℃)以上的温度区域的方式进行精轧。
需要说明的是,Ar3(℃)通过下述式(A)来表示。下述式(A)中的各元素符号表示各元素的以质量%计的含量。
Ar3=901-325×C+33×Si-92×Mn+287×P+40×Al (A)
(4)在650℃以下的温度区域中进行卷取。
(5)进行下述退火:加热至Ta(℃)以上的温度区域并保持5秒以上之后,按照从保持温度至700℃为止的平均冷却速度成为3~30℃/秒、并且650℃~Tb(℃)的温度区域中的滞留时间成为250秒以下的方式进行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Ta(℃)通过下述式(B)来表示,Tb(℃)通过下述式(C)来表示。下述式(B)中的各元素符号表示各元素的以质量%计的含量,在不含有该元素的情况下代入0。
Ta=885-1500×(Nb+0.65×Ti+0.45×V+0.45×Zr)+20×Sn+20×Sb+20×As+6×Cu+2000×B+1000×O (B)
Tb=Ta-40(C)
以下,对各工序进行说明。
板坯加热
板坯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具有上述的化学组成者即可。板坯只要是通过常规方法而制造的板坯即可,例如为连续铸造板坯、通过薄板坯连铸机等一般的方法而制造的板坯即可。通过将加热温度设定为1200℃以上,能够使合金碳化物充分地溶解。因此,加热温度优选设定为1200℃以上。1200℃以上的温度区域中的保持时间设定为20分钟以上即可。
加热温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从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也可以设定为1400℃以下。
粗轧
在粗轧中,通过将1050℃以下的温度区域中的累积压下率设定为88%以下,能够充分地赋予累积应变,能够抑制Nb系化合物的析出。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热冲压用钢板的固溶Nb浓度。因此,1050℃以下的温度区域中的累积压下率优选设定为88%以下。
此外,在粗轧中,从生产率提高的观点出发,1050℃以下的温度区域中的累积压下率也可以设定为10%以上,优选设定为20%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1段的入侧板厚设定为t0,将最终段的出侧板厚设定为t1时,累积压下率可以通过{1-(t1/t0)}×100(%)来表示。
在粗轧中,通过将从1050℃至精轧开始温度为止的滞留时间设定为210秒以下,能够抑制Nb系化合物的析出。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热冲压用钢板的固溶Nb浓度。因此,从1050℃至精轧开始温度为止的滞留时间优选设定为210秒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滞留时间表示从钢板温度达到1050℃时至达到精轧开始温度为止的经过时间。
精轧
在精轧中,通过将精轧完成温度设定为Ar3(℃)以上的温度区域,可得到在板厚方向上为均匀的组织,而且能够抑制起皱(产生于钢板表面的凹凸)的产生。在仅钢板表层低于Ar3(℃)的情况下,在表层产生与中心相比粒径更大的组织而在板厚方向上成为不均匀的组织。由于该组织被承继至冷轧、退火、热冲压后为止,因此热冲压成形体的组织在板厚方向上变得不均匀。其结果是,有可能热冲压部件的强度及弯曲性会劣化。此外,在不仅表层低于Ar3(℃)而且钢板整体也低于Ar3(℃)的情况下,织构发达而在冷轧时变得容易产生起皱。如果产生起皱,则钢板的板厚根据位置的不同而变得不均匀,在热冲压的模具淬火时模具与钢板的接触状态变得不均匀。其结果是,热冲压成形体的强度及弯曲性劣化。因此,精轧完成温度优选设定为Ar3(℃)以上的温度区域。
卷取
通过将卷取温度设定为650℃以下的温度区域,能够抑制Nb系化合物的析出。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热冲压用钢板的固溶Nb浓度。此外,能够优选地控制铁素体的平均粒径。因此,卷取温度优选设定为650℃以下的温度区域。卷取温度更优选设定为600℃以下。如果卷取温度过低,则有可能钢板硬化从而冷轧性降低,因此卷取温度也可以设定为400℃以上。
在进行卷取之后,优选进行酸洗后进行冷轧。冷轧时的累积压下率只要是不阻碍生产率的范围即可,例如设定为30~80%即可。
退火
在冷轧后,优选实施退火。通过将退火时的保持温度设定为Ta(℃)以上,并在该保持温度下保持5秒以上,能够提高热冲压用钢板的固溶Nb浓度。因此,优选退火时的保持温度设定为Ta(℃)以上,保持时间设定为5秒以上。退火时的保持温度从连续退火的通板性的观点出发设定为950℃以下,保持时间从连续退火的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也可以设定为600秒以下。
在上述的温度区域中进行保持后,通过进行将从保持温度至700℃为止的平均冷却速度设定为3~30℃/秒、并且将650℃~Tb(℃)的温度区域中的滞留时间设定为250秒以下的冷却,从而能够提高热冲压用钢板的固溶Nb浓度。因此,优选进行将从保持温度至700℃为止的平均冷却速度设定为3~30℃/秒、并且将650℃~Tb(℃)的温度区域中的滞留时间设定为250秒以下的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滞留时间表示从自保持温度起的冷却开始时至达到700℃为止的经过时间。
此外,在不实施热浸镀锌而仅进行连续退火的情况下,将600~350℃的温度区域的平均冷却速度从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优选设定为5~50℃/秒,在实施热浸镀锌的情况下将从通过镀浴后至350℃为止的温度区域的平均冷却速度从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优选设定为5~50℃/秒。在仅进行连续退火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过时效,但从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加热温度优选设定为350℃以下。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谓平均冷却速度设定为将所设定的范围的起点与终点的温度差除以从起点至终点为止的经过时间而得到的值。
通过以上说明的制造方法,得到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用钢板。
也可以在热冲压用钢板的任一个表面或两面形成上述的镀层。镀层通过通常的镀覆条件来赋予即可。
如果是铝镀层,则优选的是,浴中Si浓度设定为5~12质量%,浴中Fe浓度设定为0~5质量%,剩余部分设定为铝及低于0.5质量%的杂质。如果是铝-锌镀层,则优选的是,浴中Zn浓度设定为40~50质量%,剩余部分设定为铝及低于0.5质量%的杂质。此外,无论是在铝镀层中混合存在Mg、Zn,还是在铝-锌镀层中混合存在Mg,都没有特别问题。
镀层赋予时的气氛不管是具有无氧化炉的连续式镀覆设备,还是不具有无氧化炉的连续式镀覆设备,都只要设定为通常的镀覆条件即可。
如果是锌镀层,则优选的是,浴中Al浓度设定为0.05~0.5质量%,剩余部分设定为锌及低于0.5质量%的杂质。
就锌镀层而言,也可以采用热浸镀锌、电镀锌、合金化热浸镀锌等方法。
在镀覆前,也可以对钢板表面实施金属预镀。作为金属预镀,可列举出预镀Ni、预镀Fe及其他提高镀覆性的金属预镀。此外,对镀层表面赋予异种的金属镀层或无机系、有机系化合物的皮膜等也没有特别问题。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成形体的优选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通过对由上述的方法而得到的热冲压用钢板应用以下的热冲压条件,能够稳定地制造本实施方式的热冲压成形体。
将热冲压用钢板加热至Ac3(℃)以上的温度区域,迅速地搬送至模具上,在Ar3(℃)以上的温度区域中进行热冲压。之后,通过钢板与模具的热传递,从而在模具内以30℃/秒以上的平均冷却速度进行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Ac3(℃)可以通过下述式来求出。
Ac3=exp(X)+31.5×Mo-28
X=6.8165-0.47132×C-0.057321×Mn+0.0660261×Si-0.050211×Cr+0.10593×Ti+2.0272×N+1.0536×S-0.12024×Si×C+0.11629×Cr×C+0.29225×C2+0.01566×Mn2+0.017315×Cr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式中的元素符号为该元素的以质量%计的含量,在不含有的情况下代入0。
通过加热至Ac3(℃)以上的温度区域,能够将金属组织充分地奥氏体化。通过充分地奥氏体化,能够通过后述的冷却得到期望量的马氏体。因此,热冲压前的加热温度优选设定为Ac3(℃)以上的温度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Ac3(℃)以上的温度区域中的保持时间设定为0.1~30.0分钟即可。
通过在Ar3(℃)以上的温度区域中进行热冲压,变得能够在铁素体相变、珠光体相变及贝氏体相变开始之前进行冷却,能够产生马氏体相变。因此,热冲压开始温度(成形开始温度)优选设定为Ar3(℃)以上的温度区域。
通过在热冲压后以30℃/秒以上的平均冷却速度进行冷却,能够得到期望量的马氏体。因此,在热冲压后优选以30℃/秒以上的平均冷却速度进行冷却。
实施例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实施例中的条件是为了确认本发明的可实施性及效果而采用的一个条件例,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一个条件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达成本发明的目的,则本发明可采用各种条件。
使用具有表1A~表2C中所示的化学组成的板坯,通过表3A~表3C中所示的条件,制造表4A~表4C中记载的热冲压用钢板(冷轧钢板及镀覆钢板)。
对于所得到的热冲压用钢板,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金属组织观察及固溶Nb浓度的测定。
表4A~表4C及表6A~表6C中记载的“镀覆种”分别如下所述。
CR:无镀层
GI:热浸镀锌层(目标单位面积重量以单面计为60g/m2、两面镀覆)
GA:合金化热浸镀锌层(目标单位面积重量以单面计为45g/m2、两面镀覆)
Al:Al系镀层(目标单位面积重量以单面计为80g/m2、两面镀覆)
EG:电镀锌层(目标单位面积重量以单面计为20g/m2、两面镀覆)
使用所制造的冷轧钢板及镀覆钢板,通过表5A~表5C中所示的条件进行热冲压。为了容易制作用于进行拉伸试验及金属组织观察的试验片,热冲压通过将平板状的热冲压用钢板用水冷模具进行夹持,以面压为20MPa进行10秒钟加压来进行。由此,得到表6A~表6C中所示的热冲压成形体。
对于所得到的热冲压成形体,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金属组织观察及抗拉强度的测定。
在所得到的抗拉强度为980MPa以上的情况下,作为具有高强度的热冲压成形体而判定为合格。另一方面,在所得到的抗拉强度低于980MPa的情况下,作为不具有高强度的热冲压成形体而判定为不合格。此外,在所得到的抗拉强度超过1380MPa的情况下,作为强度过高的热冲压成形体而判定为不合格。
弯曲性基于德国汽车工业会中规定的VDA基准(VDA238-100)并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评价。在本实施例中,将弯曲试验中得到的最大载荷时的位移以VDA基准而转换成角度,求出弯曲角度α(°)。
弯曲试验中的条件设定为如下所述。
试验片尺寸:60mm(轧制方向)×30mm(与板宽方向平行的方向)
弯曲棱线:与轧制方向平行、45°方向、直角方向
试验方法:辊支撑、冲头压入
辊直径:φ30mm
冲头形状:前端R=0.4mm
辊间距离:2.0×板厚(mm)+0.5mm
压入速度:20mm/分钟
试验机:SHIMADZU AUTOGRAPH 20kN
由3个方向的弯曲试验,如下述那样求出平均弯曲角αm(°)及弯曲的各向异性Δα(%)。
Δα=(αmmin)/αm×100
αm=(αL+2×αDC)/4
αmin:αL、αD、αC中的最小值
αL:以与轧制方向平行的轴进行弯曲时的α
αD:以与轧制方向成45°的轴进行弯曲时的α
αC:以与轧制方向成直角的轴进行弯曲时的α
需要说明的是,在轧制方向不清楚的情况下,也可以以22.5°刻度进行5个方向的试验,将得到弯曲角度α的最小值的方向视为轧制方向,求出αL、αD及αC。在即使通过该方法也不清楚轧制方向的情况下,也可以以11.25°刻度进行10个方向的试验,将得到弯曲角度α的最小值的方向视为轧制方向,求出αL、αD及αC
αm受到板厚及抗拉强度的影响。此外,αm也受到热冲压成形体的镀层的影响。在使用了铝镀层的情况下由于在热冲压的加热中在表面形成硬质的Fe-Al合金层,因此与GA、GI、EG或CR(在热冲压后实施了喷丸的钢板)相比αm变得更低劣。
在本实施例中,在αm为表7及表8中所示的下限值以上的情况下,作为弯曲性优异而判定为合格。另一方面,在αm低于表7及表8中所示的下限值的情况下,作为弯曲性低劣而判定为不合格。
此外,在Δα为15%以下的情况下,作为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小而判定为合格。另一方面,在Δα超过15%的情况下,作为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大而判定为不合格。
涂装后耐蚀性通过汽车技术会制定的JASO M609-91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评价。具体而言,通过下述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从热冲压成形体中采集试样,在以厚度15μm赋予了电沉积涂膜的试样平面部用刀具形成长度为70mm的瑕疵,供于循环腐蚀试验。将120个循环后的试样取出,在市售的涂膜剥离剂中浸渍30分钟后,用刷子剥离涂膜。之后,将试样浸渍于含有钢板用的抑制剂的5体积%柠檬酸铵水溶液中,将生成于腐蚀部分的锈用刷子除去。使用KEYENCE公司制数码显微镜VHX-7000,以70mm的瑕疵的中央部作为边界,以每个瑕疵的长度35mm测定距离基准面的板厚减少的最大值。基准面无论有无镀层,都设定为涂膜剥离后的没有腐蚀的部位的表面。算出所得到的2个板厚减少的最大值的平均值。
对于所得到的板厚减少的最大值的平均值,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在评价为E的情况下,判断为具有特别优异的耐蚀性的热冲压成形体。
E(优异):低于0.05mm
V(非常好):0.05mm以上且低于0.10mm
G(好):0.10mm以上且低于0.15mm
B(差):0.15mm以上
如果观察表6A~表6C,则可知:在本发明例中,得到了具有高强度及优异的弯曲性、并且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小的热冲压成形体。另一方面,可知:在比较例中,上述特性中的1个以上不满足合格基准。
[表1A]
[表1B]
下划线表示为本发明的范围外。
[表1C]
下划线表示为本发明的范围外。
[表2A]
/>
[表2B]
[表2C]
下划线表示为本发明的范围外。
[表3A]
[表3B]
[表3C]
[表4A]
[表4B]
下划线表示为本发明的范围外。
[表4C]
下划线表示为本发明的范围外。
[表5A]
[表5B]
下划线表示为本发明的范围外。
[表5C]
下划线表示为本发明的范围外。
[表6A]
[表6B]
[表6C]
[表7]
[表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能够提供具有高强度及优异的弯曲性、并且弯曲性的各向异性小的热冲压成形体以及能够制造该热冲压成形体的热冲压用钢板。

Claims (7)

1.一种热冲压用钢板,其特征在于,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
C:0.050%以上且低于0.150%、
Si:0.010~1.000%、
Mn:1.00~2.00%、
P:0.100%以下、
S:0.0100%以下、
Al:0.001~0.500%、
N:0.0001~0.0100%、
O:0.1000%以下、
Nb:0.015~0.100%、
Ti:0.005~0.100%、
B:0.0005~0.0050%、
Cr:0~0.500%、
Mo:0~0.500%、
Ni:0~3.000%、
Cu:0~3.000%、
Co:0~0.50%、
W:0~3.00%、
Sn:0~0.500%、
V:0~0.100%、
Zr:0~0.100%、
Ca:0~0.0050%、
Mg:0~0.0050%、
REM:0~0.0050%、
Sb:0~0.0200%、及
As:0~1.0000%,
剩余部分包含Fe及杂质,
金属组织以面积%计为:铁素体:75~95%;马氏体:5~25%;珠光体、贝氏体及渗碳体的合计:0~5%,
所述铁素体中的GAM值为0.5以下的铁素体的比例以百分率计为70%以上,
所述铁素体的平均粒径为1.0~7.0μm,
所述马氏体的平均粒径为0.5~3.0μm,
固溶Nb浓度为25ppm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冲压用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选自下述元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
Cr:0.100~0.500%、
Mo:0.050~0.500%、
Ni:0.050~3.000%、
Cu:0.050~3.000%、
Co:0.05~0.50%、
W:0.05~3.00%、
Sn:0.005~0.500%、
V:0.005~0.100%、
Zr:0.005~0.100%、
Ca:0.0005~0.0050%、
Mg:0.0005~0.0050%、
REM:0.0005~0.0050%、
Sb:0.0005~0.0200%、及
As:0.0005~1.000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冲压用钢板,其特征在于,其在表面具有镀层。
4.一种热冲压成形体,其特征在于,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
C:0.050%以上且低于0.150%、
Si:0.010~1.000%、
Mn:1.00~2.00%、
P:0.100%以下、
S:0.0100%以下、
Al:0.001~0.500%、
N:0.0001~0.0100%、
O:0.1000%以下、
Nb:0.015~0.100%、
Ti:0.005~0.100%、
B:0.0005~0.0050%、
Cr:0~0.500%、
Mo:0~0.500%、
Ni:0~3.000%、
Cu:0~3.000%、
Co:0~0.50%、
W:0~3.00%、
Sn:0~0.500%、
V:0~0.100%、
Zr:0~0.100%、
Ca:0~0.0050%、
Mg:0~0.0050%、
REM:0~0.0050%、
Sb:0~0.0200%、及
As:0~1.0000%,
剩余部分包含Fe及杂质,
金属组织以面积%计为:马氏体:90~100%;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渗碳体及残余奥氏体的合计:0~10%,
原奥氏体晶粒的平均粒径为1.5~7.0μ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冲压成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选自下述元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
Cr:0.100~0.500%、
Mo:0.050~0.500%、
Ni:0.050~3.000%、
Cu:0.050~3.000%、
Co:0.05~0.50%、
W:0.05~3.00%、
Sn:0.005~0.500%、
V:0.005~0.100%、
Zr:0.005~0.100%、
Ca:0.0005~0.0050%、
Mg:0.0005~0.0050%、
REM:0.0005~0.0050%、
Sb:0.0005~0.0200%、及
As:0.0005~1.0000%。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热冲压成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组织的纳米压痕硬度的标准偏差σHn满足下述式(1),
σHn≤0.235×Hn (1)
其中,所述式(1)中的Hn为所述金属组织的所述纳米压痕硬度的平均值。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冲压成形体,其特征在于,其在表面具有镀层。
CN202280069835.5A 2022-01-07 2022-12-26 热冲压用钢板及热冲压成形体 Pending CN1181035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1752 2022-01-07
JP2022001752 2022-01-07
PCT/JP2022/047917 WO2023132289A1 (ja) 2022-01-07 2022-12-26 ホットスタンプ用鋼板およびホットスタンプ成形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03539A true CN118103539A (zh) 2024-05-28

Family

ID=87073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9835.5A Pending CN118103539A (zh) 2022-01-07 2022-12-26 热冲压用钢板及热冲压成形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40075861A (zh)
CN (1) CN118103539A (zh)
WO (1) WO202313228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64536B2 (ja) 1998-02-18 2007-01-10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耐遅れ破壊特性に優れる高強度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87553B2 (ja) 2009-07-02 2013-09-11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降伏強度885MPa以上の非調質高張力厚鋼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RU2581333C2 (ru) * 2012-01-13 2016-04-20 Ниппон Стил Энд Сумитомо Метал Корпорейшн Горячештампованная сталь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MX2017012873A (es) * 2015-04-08 2018-01-15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Miembro de lamina de acero con tratamiento termico y metodo para producirlo.
JP2018109222A (ja) 2016-12-28 2018-07-1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高強度鋼板および高強度電気亜鉛めっき鋼板
EP4092144A4 (en) * 2020-01-16 2023-08-16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HOT STAMPED PRODUCT
EP4151767B1 (en) * 2020-05-13 2024-05-01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Steel sheet for hot stamp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75861A (ko) 2024-05-29
WO2023132289A1 (ja) 2023-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2813B (zh) 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10060005B2 (en) High-strength hot-formed steel sheet member
JP6264505B1 (ja) 薄鋼板およびめっき鋼板、並びに、熱延鋼板の製造方法、冷延フルハード鋼板の製造方法、薄鋼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めっき鋼板の製造方法
CA2772026C (en) High-strength galvanized steel shee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3216886A1 (en) Hot-dip galvanized steel sheet
KR101479391B1 (ko) 형상 동결성이 우수한 냉연 박강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90014077A (ko) 강판 및 도금 강판
WO2019208556A1 (ja) 鋼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216892B1 (en) Hot-dip galvanized steel sheet
WO2015174530A1 (ja) 熱間成形鋼板部材
TW201319267A (zh) 合金化熔融鍍鋅鋼板
CN114502759A (zh) 热轧钢板
CN113544302B (zh) 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EP3564401A1 (en) Hot-press forming par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KR20190016099A (ko) 강판 및 도금 강판
JP7348577B2 (ja) 溶融亜鉛めっき鋼板
CN114667360B (zh) 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215616A (ja) 溶融亜鉛めっき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929321A1 (en) Hot-pressed member, cold-rolled steel sheet for hot press use, and methods respectively manufacturing these products
EP3498876B1 (en) Cold-rolled high-strength steel shee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EP3617336A1 (en) High strength steel 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4555845B (zh) 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3260721A (zh) 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EP4079884A1 (en) Steel sheet, member, and methods respectively for producing said steel sheet and said member
EP4079882A1 (en) Steel sheet, member, and methods respectively for producing said steel sheet and said memb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