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82619A - 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82619A
CN118082619A CN202211493478.3A CN202211493478A CN118082619A CN 118082619 A CN118082619 A CN 118082619A CN 202211493478 A CN202211493478 A CN 202211493478A CN 118082619 A CN118082619 A CN 1180826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hase
bridge arm
controller
i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934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磊
丘国维
高文
柳春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9347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8261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33742 priority patent/WO202410989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8082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826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2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responding to state of charge [So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8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装置包括:第一电池、第二电池、至少一相第一桥臂、至少一相第一电感及控制器;第二电池正极与每一相第一桥臂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池负极分别与每一相第一桥臂的第二端、第一电池负极连接;每一相第一电感第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桥臂的中点连接,每一相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池正极连接;控制器与每一相第一桥臂连接,用于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第一桥臂,使第一电池和第二电交替充放电,以实现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自加热,以较好维持电池温度,保障电动车辆驱动***的驱动能力。另外,电池自加热能量损耗小、传热均匀、加热效率高。此外,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可协同合作,互为冗余,提升车辆供电稳定性。

Description

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动车辆发展越来越迅速,其应用的场景也是越来越广泛,需要动力电池可以适应各种温度变化的场景。但是电动车辆所装载的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充放电过程中,性能衰减较严重,导致驱动***或充电***在低温环境下能力受到限制,严重降低了用户使用体验度。
为了减小低温环境对动力电池的限制,从而提出了一些动力电池的加热方案。现阶段,主要通过外部加热器备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但整车高压***需要额外给该外部加热器进行配电,同时还需要配给水道或风道、管路、低压***等,导致整车总成本升高。另外,由于水道和管路一般较长,热量传输损耗大,使得电池加热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能量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电池、第二电池、至少一相第一桥臂、至少一相第一电感以及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与每一相第一桥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池的负极分别与每一相第一桥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池的负极连接;每一相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桥臂的中点连接,每一相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每一相第一桥臂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一桥臂,使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交替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的自加热。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一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一桥臂,使所述第一电池放电,第二电池充电;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二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一桥臂,使所述第一电池充电,所述第二电池放电。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的下开关组导通,且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的上开关组断开,致使所述第一电池放电,所述第一电感储能;在第一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的上开关组导通,且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的下开关组断开,致使所述第一电池放电,所述第一电感释放存储的能量,所述第二电池充电。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二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的上开关组导通,且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的下开关组断开,致使所述第一电池充电,所述第二电池放电,所述第一电感储能;在第二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的下开关组的导通,且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的上开关组断开,致使所述第一电池充电,所述第一电感释放存储的能量。
可选地,复用电机控制器的桥臂作为所述第一桥臂,复用电机的线圈作为所述第一电感。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电池之间的能量传输电路;所述能量传输电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能量传输电路用于实现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之间的能量传输。
可选地,所述能量传输电路包括:至少一相第二桥臂,每一相第二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每一相第二桥臂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一电池的负极连接;至少一相第二电感,每一相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与对应第二桥臂的中点连接,每一相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每一相第二桥臂的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二桥臂,使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交替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的自加热。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一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二桥臂,使所述第一电池放电,第二电池充电;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二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二桥臂,使所述第一电池充电,所述第二电池放电。
可选地,所述能量传输电路包括:至少一相第二桥臂,每一相第二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每一相第二桥臂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二电池的负极连接;至少一相第二电感,每一相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与对应第二桥臂的中点连接,每一相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每一相第二桥臂的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二桥臂,使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交替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的自加热。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一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二桥臂,使所述第一电池充电,第二电池放电;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二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二桥臂,使所述第一电池放电,所述第二电池充电。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一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二桥臂,使所述第一电池放电,第二电池充电;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二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二桥臂,使所述第一电池充电,所述第二电池放电。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直流充电口;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直流充电口的正极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选择性与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开关器件,所述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每一相第一电感连接,所述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开关电路、所述开关器件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一模式下,控制所述开关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并控制所述开关器件断开,为所述第一电池充电,且控制所述第二桥臂,以为所述第二电池供电。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开关电路、所述开关器件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二模式下,控制所述开关电路与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并控制所述开关器件断开,为所述第二电池充电,且控制所述第二桥臂,以为所述第一电池供电。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开关器件,所述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每一相第一电感连接,所述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池为能量型电池,所述第二电池为功率型电池,所述功率型电池的充放电倍率大于所述能量型电池的充放电倍率。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控制电机控制器,以将制动回馈能量,存储至所述第二电池;和/或,控制所述电机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桥臂,以将制动回馈能量,存储至所述第一电池。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能量处理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能量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电池、第二电池、至少一相第一桥臂、至少一相第一电感以及控制器,其中,第二电池的正极与每一相第一桥臂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池的负极分别与每一相第一桥臂的第二端、第一电池的负极连接,每一相第一电感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桥臂的中点连接,每一相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控制器与每一相第一桥臂连接,控制器用于: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第一桥臂,使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交替充放电,以实现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自加热。这样,可以在第一预设状态下,通过控制第一桥臂,使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交替充放电,从而实现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自加热,以较好维持电池温度,提升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活性和电化学反应速率,保障电动车辆驱动***的驱动能力。另外,电池自加热能量损耗小、传热均匀、且加热效率高。此外,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可以协同合作,互为冗余,这样,即使其中一个电池故障,也不至于车辆所有的负载都停止工作,提升车辆供电的稳定性。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3A-图3D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一预设状态下利用图2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进行自加热的工作原理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5A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5B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6A-图6D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二预设状态下利用图5A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进行自加热的工作原理图。
图7A-图7D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二预设状态下利用图5B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进行自加热的工作原理图。
图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9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10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三预设状态利用图9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中的第二电池直接对高压负载供电的工作原理图。
图10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三预设状态下利用图9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中的第二电池为第一电池充电的工作原理图。
图11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四预设状态下利用图9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中的第一电池,通过能量传输电路对高压负载供电的工作原理图。
图11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四预设状态下利用图9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中第一电池,通过能量传输电路为第二电池充电的工作原理图。
图12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六预设状态下利用图9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将制动能量回馈至第二电池的工作原理图。
图12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六预设状态下利用图9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将制动能量回馈至第一电池的工作原理图。
图13A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13B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处理装置的电路拓扑图。
图14A-图14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一模式下利用图13A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一电池充电,同时通过第二桥臂对第二电池供电的工作原理图。
图15A和图15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一模式下利用图13B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一电池充电,同时通过第二桥臂对第二电池供电的工作原理图。
图16A和图16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二模式下利用图13A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二电池充电,同时通过第二桥臂对第一电池供电的工作原理图。
图17A-图17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在第二模式下利用图13B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二电池充电,同时通过第二桥臂对第一电池供电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量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该能量处理装置可以包括:第一电池1、第二电池2、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至少一相第一电感4以及控制器5,其中,第一桥臂3的数量与第一电感4的数量是相同的。
其中,第二电池2的正极与每一相第一桥臂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池2的负极分别与每一相第一桥臂3的第二端、第一电池1的负极连接;每一相第一电感4的第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桥臂3的中点连接,每一相第一电感4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控制器5,与每一相第一桥臂3连接,用于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第一桥臂3,使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交替充放电(例如循环充电和放电),以实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即通过第一桥臂3对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进行自加热。
在本公开中,第一预设状态为通过第一桥臂3对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进行自加热的状态。上述的循环充电和放电指的是充电和放电以一定频率切换多次,通过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循环充电和放电,可以使得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产生热量,从而实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中是以能量处理装置包括一相第一桥臂3和一相第一电感4为例进行图示,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图1的桥臂数量和电感数量仅是示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能量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电池、第二电池、至少一相第一桥臂、至少一相第一电感以及控制器,其中,第二电池的正极与每一相第一桥臂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池的负极分别与每一相第一桥臂的第二端、第一电池的负极连接,每一相第一电感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桥臂的中点连接,每一相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控制器与每一相第一桥臂连接,控制器用于: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第一桥臂,使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交替充放电,以实现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自加热。这样,可以在第一预设状态下,通过控制第一桥臂,使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交替充放电,从而实现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自加热,以较好维持电池温度,提升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活性和电化学反应速率,保障电动车辆驱动***的驱动能力。另外,电池自加热能量损耗小、传热均匀、且加热效率高。此外,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可以协同合作,互为冗余,这样,即使其中一个电池故障,也不至于车辆所有的负载都停止工作,提升车辆供电的稳定性。
另外,上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类型可以相同,例如,均为能量型电池,或者均为功率型电池。其中,能量型电池具有比较大的存储容量并因此可存储比较大的能量,功率型电池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能够在瞬间提供强劲动力输出,也即是,能够瞬间释放极大的电流,并且,功率型电池的充放电倍率大于能量型电池的充放电倍率。
当然,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类型也可以不同,即第一电池1为能量型电池或功率型电池中的一者,第二电池2为能量型电池与功率型电池中的另一者。这样,可以同时发挥功率型电池和能量型电池的优点,既可以满足负载瞬时大功率用电需求,以保证车辆的动力性能,又可以具有超长续航里程。
示例地,第一电池1为能量型电池,第二电池2为功率型电池。
又示例地,第一电池1为功率型电池,第二电池2为能量型电池。
如图2所示,上述能量处理装置包括N相第一桥臂3和N相第一电感4,N≥1。
其中,第二电池2的正极与N相第一桥臂3的第一汇流端连接,第二电池2的负极分别与N相第一桥臂3的第二汇流端、第一电池1的负极连接;N相第一电感4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N相第一桥臂3的中点,N相第一电感4的第二端共接形成中性点,中性点与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
此时,控制器5(图2中未示出),用于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使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交替充放电,以实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其中,第一目标电感为N相第一电感4中、与上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连接的电感。
优选地,控制器5,用于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N相第一桥臂3,使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交替充放电,以实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这样,N相第一桥臂3和N相第一电感4同时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加热功率,从而提升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自加热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N相第一电感4为电机线圈(例如驱动电机的线圈),N相第一桥臂3为电机控制器。也即,复用电机控制器的桥臂作为第一桥臂3,复用电机的线圈作为第一电感4。这样,车辆上的现有电机线圈和电机控制器被复用了,使得能够根据需要而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在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需要自加热时,N相第一电感4和N相第一桥臂3能够被应用于本公开中描述的各种自加热流程中;在需要驱动车辆时,N相第一电感4和N相第一桥臂3能够被切换成通过控制第一桥臂3使与N相第一电感4对应的电机输出功率,进而驱动车辆;当然,也可以通过N相第一电感4和N相第一桥臂3同步实现自加热和车辆驱动。这样,就能够通过复用车辆电机线圈和电机控制器,来根据需要实现不同的功能,而且还节省了车辆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2是以N=3为例进行图示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图2的桥臂数量和电感数量仅是示例。
下面针对上述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第一桥臂3,使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交替充放电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器5被配置为: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一半周期,控制第一桥臂3,使第一电池1放电、第二电池2充电;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二半周期,控制第一桥臂3,使第一电池1充电、第二电池2放电。
具体来说,在第一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一电池1放电,第一电感4储能;在第一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一电池1放电,第一电感4释放存储的能量,第二电池2充电。
在第二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一电池1充电,第二电池2放电,第一电感4储能;在第二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一电池1充电,第一电感4释放存储的能量。
下面结合图3A-图3D详细描述在第一预设状态下利用图2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进行加热的工作原理。
在图3A中(即第一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N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断开,N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第一电池1的正极流出,依次流过N相第一电感4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N相第一桥臂3中导通的下开关管后回到第一电池1的负极。这样,就能实现第一电池1向N相第一电感4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充电(储能)。另外,通过控制下开关管的导通数量以及导通占空比,能够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进而控制充电功率的大小。
然后,在图3B中(即第一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N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断开,且N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第一电池1流出,依次流过N相第一电感4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N相第一桥臂3中导通的上开关管、第二电池2的正极、第二电池2的负极后回到第一电池1。这样,就能够将第一电池1和N相第一电感4中的能量均转移给第二电池2,实现第一电池1和N相第一电感4同时向第二电池2充电,即实现第二电池2的升压充电。
再然后,在图3C中(即第二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N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断开,且N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第二电池2流出,依次流过N相第一桥臂3中导通的上开关管、N相第一电感4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第一电池1的正极、第一电池1的负极后回到第二电池2。这样,就能够将第二电池2中的能量转移给N相第一电感4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和第一电池1,即实现第二电池2向N相第一电感4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第一电池1充电,这样,就能够实现第二电池2向第一电池1降压充电。
最后,在图3D中(即第二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N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断开,且N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N相第一电感4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流出,依次流过第一电池1的正极、第一电池1的负极、N相第一桥臂3中导通的下开关管后回到N相第一电感4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这样,就能够将N相第一电感4中的能量转移给第一电池1,即实现N相第一电感4向第一电池1充电。
因此,通过控制N相第一桥臂3的上下开关组交替导通,使得图3A-图3D的状态循环工作,完成了第一电池1的充电和放电、第二电池2的充电和放电,即完成了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充放电,从而实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处理装置的框图。如图4所示,上述能量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电池1与第二电池2之间的能量传输电路6。能量传输电路6与控制器5连接,能量传输电路6用于实现第一电池1和所述第二电池2之间的能量传输。此时,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控制能量传输电路6,使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交替充放电(例如循环充电和放电),以实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即通过能量传输电路6对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进行自加热。
在本公开中,在电池需要加热时,可以仅通过能量传输电路6对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进行自加热,也可以仅通过第一桥臂3对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进行自加热,还可以同时通过该两种自加热对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进行自加热,是最大程度地保证电池加热效率。
下面针对上述能量传输电路6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具体来说,如图5A和图5B所示,上述能量传输电路6包括M相第二桥臂B和M相第二电感KM,M≥1,即能量传输电路6包括至少相第二桥臂B和至少一相第二电感KM。
其中,M相第二桥臂B和M相电感KM,与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每一相第二桥臂B的第一端(即M相第二桥臂B的第一汇流端)与第二电池2的正极连接,每一相第二桥臂的B第二端(即M相第二桥臂B的第二汇流端)分别与第二电池2的负极、第一电池1的负极连接;每一相第二电感KM的第一端与对应第二桥臂B的中点连接,即M相第二电感KM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M相第二桥臂B的中点,每一相第二电感KM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即M相第二电感KM的第二端共接形成中性点,中性点与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此时,第一电池1的电压低于第二电池2的电压。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每一相第二桥臂B的第一端(即M相第二桥臂B的第一汇流端)与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每一相第二桥臂B的第二端(即M相第二桥臂B的第二汇流端)分别与第一电池1的负极、第二电池2的负极连接;每一相第二电感KM的第一端与对应第二桥臂B的中点连接,即M相第二电感KM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连接至M相第二桥臂B的中点,每一相第二电感KM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池2的正极连接,即M相第二电感KM的第二端共接形成中性点,中性点与第二电池2的正极连接。此时,第一电池1的电压高于第二电池2的电压。
针对图5A和图5B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上述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第二桥臂B,使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交替充放电,以实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其中,第二预设状态为通过第二桥臂B对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进行自加热的状态。
具体来说,控制器5可以控制的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使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交替充放电,以实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即通过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对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进行自加热。其中,第二目标电感为M相电感KM中、与上述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连接的电感。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5A和图5B是以M=1为例进行图示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图5A和图5B的桥臂数量和电感数量仅是示例。另外,本公开中的能量传输电路6除了是图5A或图5B所示电路结构外,还可以是其他任意能够实现升压或者降压的电路,本公开不作具体限定。
下面针对上述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第二桥臂B,使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交替充放电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针对图5A所示能量处理装置,控制器5被配置为: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一半周期,控制第二桥臂B,使第一电池1放电、第二电池2充电;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二半周期,控制第二桥臂B,使第一电池1充电、第二电池2放电。
具体来说,在第一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一电池1放电,第一电感4储能;在第一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一电池1放电,第一电感4释放存储的能量,第二电池2充电。
在第二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一电池1充电,第二电池2放电,第一电感4储能;在第二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一电池1充电,第一电感4释放存储的能量。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针对图5B所示能量处理装置,控制器5被配置为: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一半周期,控制第二桥臂B,使第一电池1充电、第二电池2放电;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二半周期,控制第二桥臂B,使第一电池1放电、第二电池2充电。
具体来说,在第一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二电池2放电,第一电感4储能;在第一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二电池2放电,第一电感4释放存储的能量,第一电池1充电。
在第二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一电池1放电,第二电池2充电,第一电感4储能;在第二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导通,且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断开,致使第二电池2充电,第一电感4释放存储的能量。
下面结合图6A-图6D详细描述在第二预设状态下利用图5A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进行加热的工作原理。
在图6A中(即第一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断开,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第一电池1的正极流出,依次流过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M相第二桥臂B中导通的下开关管后回到第一电池1的负极。这样,就能实现第一电池1向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充电(即储能)。另外,通过控制下开关管的导通数量以及导通占空比,能够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进而控制充电功率的大小。
然后,在图6B中(即第一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断开,且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第一电池1流出,依次流过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M相第二桥臂B中导通的上开关管、第二电池2的正极、第二电池2的负极后回到第一电池1。这样,就能够将第一电池1和M相第二电感KM中的能量均转移给第二电池2,实现第一电池1和M相第二电感KM同时向第二电池2充电,即实现第一电池1向第二电池2升压充电。
再然后,在图6C中(即第二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N相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断开,且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第二电池2流出,依次流过M相第二桥臂B中导通的上开关管、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第一电池1的正极、第一电池1的负极后回到第二电池2。这样,就能够将第二电池2中的能量转移给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和第一电池1,即实现第二电池2向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第一电池1充电,这样,就能够实现第二电池2向第一电池1降压充电。
最后,在图6D中(即第二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断开,且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流出,依次流过第一电池1的正极、第一电池1的负极、M相第二桥臂B中导通的下开关管后回到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这样,就能够将M相第二电感KM中的能量转移给第一电池1,即实现M相第二电感KM向第一电池1充电。
因此,通过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下开关组交替导通,使得图6A-图6D的状态循环工作,完成了第一电池1的充电和放电、第二电池2的充电和放电,即完成了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充放电,从而实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
下面结合图7A-图7D详细描述在第二预设状态下利用图5B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进行加热的工作原理。
在图7A中(即第一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断开,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第二电池2的正极流出,依次流过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M相第二桥臂B中导通的下开关管后回到第二电池2的负极。这样,就能实现第二电池2向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充电(即储能)。另外,通过控制下开关管的导通数量以及导通占空比,能够控制充电电流的大小,进而控制充电功率的大小。
然后,在图7B中(即第一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断开,且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第二电池2流出,依次流过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M相第二桥臂B中导通的上开关管、第一电池1的正极、第一电池1的负极后回到第二电池2。这样,就能够将第二电池2和M相第二电感KM中的能量均转移给第一电池1,实现第二电池2和M相第二电感KM同时向第一电池1充电,即实现第二电池2向第一电池1升压充电。
再然后,在图7C中(即第二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断开,且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第一电池1流出,依次流过M相第二桥臂B中导通的上开关管、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第二电池2的正极、第二电池2的负极后回到第一电池1。这样,就能够将第一电池1中的能量转移给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和第二电池2,即实现第一电池1向M相第二电感KM与导通的上开关管桥臂相连接的电感、第二电池2充电,这样,就能够实现第一电池1向第二电池2降压充电。
最后,在图7D中(即第二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断开,且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则,电流从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流出,依次流过第二电池2的正极、第二电池2的负极、M相第二桥臂B中导通的下开关管后回到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这样,就能够将M相第二电感KM中的能量转移给第二电池2,即实现M相第二电感KM向第二电池2充电。
因此,通过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下开关组交替导通,使得图7A-图7D的状态循环工作,完成了第一电池1的充电和放电、第二电池2的充电和放电,即完成了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充放电,从而实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
如图8和图9所示,上述第二电池2用于与高压负载7连接,此时,此时,第二电池2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放电,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第二电池2为高压负载7供电(如图10A所示),即第二电池2直接放电给高压负载7。其中,第三预设状态为仅第二电池2放电的状态。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能量传输电路6,以使得第二电池2为第一电池1充电(如图10B所示),即第二电池2通过能量传输电路6放电给第一电池1。
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三预设状态下,控制第二电池2为高压负载7供电,同时控制能量传输电路6,以使得第二电池2为第一电池1充电,即第二电池2在向高压负载7供电的同时,对第一电池1充电。
当上述N相第一桥臂3为车辆控制器时,N相桥臂B也可以作为高压负载,即第二电池2向N相第一桥臂3放电;当上述N相第一电感4为电机线圈时,N相第一电感4也可以作为高压负载,即第二电池2向N相第一电感4放电。
针对图8和图9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第一电池1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放电,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四预设状态下,控制能量传输电路6,以使第一电池1为高压负载7供电(如图11A所示),即第一电池1通过能量传输电路6放电给高压负载7。其中,第四预设状态为仅第一电池1放电的状态。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四预设状态下,控制能量传输电路6,以使第一电池1为第二电池2充电(如图11B所示),即第一电池1通过能量传输电路6对第二电池2充电。
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四预设状态下,控制能量传输电路6,以使第一电池1为高压负载7供电,并为第二电池2充电,即第一电池1在向高压负载7供电的同时,对第二电池2充电。
当上述N相第一桥臂3为车辆控制器时,N相第一桥臂3也可以作为高压负载,即第一电池1向N相第一桥臂3放电;当上述N相第一电感4为电机线圈时,N相第一电感4也可以作为高压负载,即第一电池1向N相第一电感4放电。
针对图8和图9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上述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五预设状态下,控制能量传输电路6和第二电池2,以使得第二电池2和第一电池1同时为高压负载7供电。其中,第五预设状态为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同时向高压负载供电的状态。
在本公开中,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可以根据负载输入需要,单独或者组合向高压负载供电。
若第一电池1为功率型电池,第二电池2为能量型电池,则当高压负载7具有瞬时大功率用电需求时,需要身为功率型电池的第一电池1通过能量传输电路6向高压负载7释放大功率能量,这样,就要求能量传输电路6的体积较大,这无疑会增加成本,其中,能量传输电路6的功率越大,体积就越大,相应地,成本也越高。而若第一电池1为能量型电池,第二电池2为功率型电池,当高压负载7具有瞬时大功率用电需求时,需要身为功率型电池的第二电池2为其供电,其中,第二电池2是直接为高压负载7供电的,因此,即使第二电池2向高压负载释放大功率能量,也不会增加成本。因此,优选地,第一电池1为能量型电池,第二电池2为功率型电池,以节省成本。
另外,在车辆处于制动状态时,高压负载7、第一桥臂3以及第一电感4可能会产生回馈电流,此时,为了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可以将该回馈电流回馈至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中的至少一者。具体来说,针对图8和图9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上述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六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机控制器,以将制动回馈能量,存储至第二电池2,即将高压负载7、第一桥臂3以及第一电感4产生的回馈电流回馈至第二电池2,和/或,控制电机控制器和第二桥臂B,以将制动回馈能量,存储至第一电池1,即将高压负载7、第一桥臂3以及第一电感4产生的回馈电流回馈至第一电池1,其中,第六预设状态为车辆制动状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六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机控制器,以将制动回馈能量,存储至第二电池2,即将高压负载7、第一桥臂3以及第一电感4产生的回馈电流回馈至第二电池2(如图12A所示)。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六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机控制器和第二桥臂B,以将制动回馈能量,存储至第一电池1,即将高压负载7、第一桥臂3以及第一电感4产生的回馈电流回馈至第一电池1(如图12B所示)。
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器5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六预设状态下,控制电机控制器,以将制动回馈能量,存储至第二电池2,同时控制电机控制器和第二桥臂B,以将制动回馈能量,存储至第一电池1,即将高压负载7、第一桥臂3以及第一电感4产生的回馈电流回馈至第二电池2和第一电池1。
在本公开中,高压负载7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单独或者同时给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回馈能量。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上述能量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直流充电口8、开关电路9以及开关器件S1。
其中,开关电路9的第一端与直流充电口8的正极连接,开关电路9的第二端选择性与第一电池1的正极、第二电池2的正极连接,直流充电口8用于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开关器件S1的第一端与每一相第一电感4连接,开关器件S1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A和13B所示,开关电路9包括第一开关S2和第二开关S3,其中,第一开关S2的第一端与能量传输电路6、第一电池1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S2的第二端与直流充电口8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S3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二电池2的正极、能量传输电路6连接,第二开关S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开关S2、直流充电口8的正极连接。当开关电路9需与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时,可以控制第一开关S2闭合,第二开关S3断开,当开关电路9需与第二电池2的正极连接时,可以控制第一开关S2断开,第二开关S3闭合。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开关电路9可以是单刀双掷开关,以选择性与第一电池1的正极,第二电池2的正极连接。
此时,控制器5,分别与开关电路9、开关器件S1连接,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一模式下,控制开关电路9与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即第一开关S2闭合、第二开关S3断开),并控制开关器件S1断开,为第一电池1充电,且控制第二桥臂B,以为第二电池2供电。其中,第一模式为给第一电池1充电,同时通过第二桥臂B给第二电池2供电的状态。
下面结合图14A-图14C详细描述在第一模式下利用图13A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一电池1充电,同时通过第二桥臂B对第二电池2供电的工作原理图。
在图14A中,控制器5控制第一开关S2闭合、第二开关S3和开关器件S1断开,并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和下开关组断开,即M相第二桥臂B不动作,此时,外部供电设备通过直流充电口8单独给第一电池1充电。
然后,在图14B中,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其中,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处于断开状态),则外部供电设备在通过直流充电口8在给第一电池1充电的同时,给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储能。
再然后,在图14C中,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断开,则外部供电设备在通过直流充电口8给第一电池1充电的同时,还与上述M相第二电感KM共同向第二电池2供电,这样,就能够实现第二电池2的升压充电。
下面结合图15A和图15B详细描述在第一模式下利用图13B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一电池1充电,同时通过能量传输电路6对第二电池2供电的工作原理图。
在图15A中,控制器5控制第一开关S2闭合、开关器件S1和第二开关S3断开,并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和下开关组断开,即M相第二桥臂B不动作,此时,外部供电设备通过直流充电口8单独给第一电池1充电。
然后,在图15B中,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其中,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处于断开状态),则外部供电设备在通过直流充电口8给第一电池1充电的同时,还经由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为第二电池2供电,这样,就能够实现第二电池2的降压充电。
针对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上述控制器5,分别与开关电路9、开关器件S1连接,还被配置为在第二模式下,控制开关电路9与第二电池2的正极连接(即控制第二开关S3闭合、第一开关S2断开),并控制开关器件S1断开,以为第二电池2充电,且控制第二桥臂B,以为第一电池1供电。其中,第二模式为给第二电池2充电,同时通过第二桥臂B给第一电池1供电的状态。
下面结合图16A和图16B详细描述在第二模式下利用图13A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二电池2充电,同时通过第二桥臂B对第一电池1供电的工作原理图。
在图16A中,控制器5控制第二开关S3闭合、开关器件S1和第一开关S2断开,并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和下开关组断开,即M相第二桥臂B不动作,此时,外部供电设备通过直流充电口8单独给第二电池2充电。
然后,在图16B中,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其中,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处于断开状态),则外部供电设备在通过直流充电口8给第二电池2充电的同时,还经由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上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为第一电池1供电,这样,就能够实现第一电池1的降压充电。
下面结合图17A-图17C详细描述在第二模式下利用图13B中所示的能量处理装置,对第二电池2充电,同时通过第二桥臂B对第一电池1供电的工作原理图。
在图17A中,控制器5控制第二开关S3闭合、开关器件S1和第一开关S2断开,并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和下开关组断开,即M相第二桥臂B不动作,此时,外部供电设备通过直流充电口8单独给第二电池2充电。
然后,在图17B中,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中至少一开关管导通(其中,M相第二桥臂B的上开关组处于断开状态),则外部供电设备在通过直流充电口8给第二电池2充电的同时,给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储能。
再然后,在图17C中,控制器5控制M相第二桥臂B的下开关组断开,则外部供电设备在通过直流充电口8给第二电池2充电的同时,与上述M相第二电感KM中与导通的下开关管相连接的电感共同向第一电池1供电,这样,就能够实现第一电池1的升压充电。
在本公开中,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充电过程,可以与上述第一电池1和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过程同步进行,以实现电池自加热与充电协同。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6A-7D、图9-图17C是以N=3,M=1为例进行图示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图中的桥臂数量和电感数量仅是示例。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公开提供的上述能量处理装置。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6)

1.一种能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池(1)、第二电池(2)、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至少一相第一电感(4)以及控制器(5);
其中,所述第二电池(2)的正极与每一相第一桥臂(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池(2)的负极分别与每一相第一桥臂(3)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池(1)的负极连接;
每一相第一电感(4)的第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桥臂(3)的中点连接,每一相第一电感(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
所述控制器(5),与每一相第一桥臂(3)连接,所述控制器(5)被配置为:在第一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一桥臂(3),使所述第一电池(1)和所述第二电池(2)交替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1)和所述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5)被配置为:
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一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一桥臂(3),使所述第一电池(1)放电,第二电池(2)充电;
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二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一桥臂(3),使所述第一电池(1)充电,所述第二电池(2)放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5)被配置为:
在第一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导通,且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断开,致使所述第一电池(1)放电,所述第一电感(4)储能;
在第一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导通,且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断开,致使所述第一电池(1)放电,所述第一电感(4)释放存储的能量,所述第二电池(2)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5)被配置为:
在第二半周期的第一时间段,控制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导通,且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断开,致使所述第一电池(1)充电,所述第二电池(2)放电,所述第一电感(4)储能;
在第二半周期的第二时间段,控制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下开关组导通,且所述至少一相第一桥臂(3)的上开关组断开,致使所述第一电池(1)充电,所述第一电感(4)释放存储的能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复用电机控制器的桥臂作为所述第一桥臂(3),复用电机的线圈作为所述第一电感(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池(1)与所述第二电池(2)之间的能量传输电路(6);所述能量传输电路(6)与所述控制器(5)连接,所述能量传输电路(6)用于实现所述第一电池(1)和所述第二电池(2)之间的能量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传输电路(6)包括:
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每一相第二桥臂(B)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池(2)的正极连接,每一相第二桥臂的(B)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池(2)的负极,所述第一电池(1)的负极连接;
至少一相第二电感(KM),每一相第二电感(KM)的第一端与对应第二桥臂(B)的中点连接,每一相第二电感(KM)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
所述控制器(5)与每一相第二桥臂的(B)连接,所述控制器(5)还被配置为:
在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二桥臂(B),使所述第一电池(1)和所述第二电池(2)交替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1)和所述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5)被配置为:
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一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二桥臂(B),使所述第一电池(1)放电,第二电池(2)充电;
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二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二桥臂(B),使所述第一电池(1)充电,所述第二电池(2)放电。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传输电路(6)包括:
至少一相第二桥臂(B),每一相第二桥臂(B)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每一相第二桥臂(B)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池(1)的负极,所述第二电池(2)的负极连接;
至少一相第二电感(KM),每一相第二电感(KM)的第一端与对应第二桥臂(B)的中点连接,每一相第二电感(KM)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池(2)的正极连接;
所述控制器(5)与每一相第二桥臂的(B)连接,所述控制器(5)还被配置为:
在第二预设状态下,控制所述第二桥臂(B),使所述第一电池(1)和所述第二电池(2)交替充放电,以实现所述第一电池(1)和所述第二电池(2)的自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5)被配置为:
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一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二桥臂(B),使所述第一电池(1)充电,第二电池(2)放电;
在一个控制周期的第二半周期,控制所述第二桥臂(B),使所述第一电池(1)放电,所述第二电池(2)充电。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直流充电口(8);
开关电路(9),所述开关电路(9)的第一端与所述直流充电口(8)的正极连接,所述开关电路(9)的第二端选择性与所述第一电池(1)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池(2)的正极连接;
开关器件(S1),所述开关器件(S1)的第一端与每一相第一电感(4)连接,所述开关器件(S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5)分别与所述开关电路(9)、所述开关器件(S1)连接,所述控制器(5)还被配置为:在第一模式下,控制所述开关电路(9)与所述第一电池(1)的正极连接,并控制所述开关器件(S1)断开,为所述第一电池(1)充电,且控制所述第二桥臂(B),以为所述第二电池(2)供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5)分别与所述开关电路(9)、所述开关器件(S1)连接,所述控制器(5)还被配置为:在第二模式下,控制所述开关电路(9)与所述第二电池(2)的正极连接,并控制所述开关器件(S1)断开,为所述第二电池(2)充电,且控制所述第二桥臂(B),以为所述第一电池(1)供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池(1)为能量型电池,所述第二电池(2)为功率型电池所述功率型电池的充放电倍率大于所述能量型电池的充放电倍率。
15.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5)还被配置为:控制电机控制器,以将制动回馈能量,存储至所述第二电池(2);和/或,控制所述电机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桥臂(B),以将制动回馈能量,存储至所述第一电池(1)。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能量处理装置。
CN202211493478.3A 2022-11-25 2022-11-25 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 Pending CN1180826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3478.3A CN118082619A (zh) 2022-11-25 2022-11-25 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
PCT/CN2023/133742 WO2024109892A1 (zh) 2022-11-25 2023-11-23 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3478.3A CN118082619A (zh) 2022-11-25 2022-11-25 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82619A true CN118082619A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60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93478.3A Pending CN118082619A (zh) 2022-11-25 2022-11-25 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82619A (zh)
WO (1) WO202410989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49162B2 (en) * 2020-01-15 2022-05-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utomotive battery heater
CN113733987B (zh) * 2020-05-29 2023-07-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和方法、车辆
CN111404246B (zh) * 2020-06-04 2020-10-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和车辆
CN113506934B (zh) * 2021-06-24 2023-09-08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锂电池加热***及加热方法
CN216033900U (zh) * 2021-06-30 2022-03-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能量转换装置及车辆
CN115378064B (zh) * 2022-05-27 2023-12-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充放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09892A1 (zh) 2024-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91718B (zh)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及车辆
CN109301366B (zh) 电池组电路及电池组加热方法
CN217788552U (zh) 电动汽车的电池加热***以及电动汽车
CN111404246B (zh)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方法和车辆
CN110789400A (zh) 电池无线充电-加热一体化***、控制方法及电池***
CN212627689U (zh) 三路直流电能转换电路和三路直流电能转换装置
CN118082619A (zh) 能量处理装置及车辆
KR101590835B1 (ko) 유무선 이중화 통신을 이용한 상호 전력 공급 네트워크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태양광발전시스템
CN115065140B (zh) 电机能量回收电路、充放电模块及电动设备
WO2018220900A1 (ja) 電源装置
CN110768369B (zh) 一种超大功率热电池稳压电源***
CN115782692A (zh) 电池控制电路、方法、电池管理***和车辆
CN114590172A (zh)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及其方法、车辆
CN218731293U (zh) 电池自加热电路及车辆
CN114590173A (zh)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CN113859004B (zh)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及其车辆
KR20210007554A (ko) 전원 시스템
CN221467398U (zh) Dc-dc自增压电路及直流供电***
CN211592271U (zh) 一体式直流充电机功率动态分配电路和一体式直流充电机
CN113067530B (zh) 能量转换装置及车辆
KR102091614B1 (ko) 연료 전지와 배터리를 가진 전기차의 전력 변환 장치
CN117002326A (zh) 电池加热***以及电动交通工具
WO2023207495A1 (zh) 电池自加热装置、方法及车辆
Rampradesh et al. Design of multi‐input bidirectional DC to DC converter for electric vehicles with regeneration capability
CN117067945A (zh) 一种电动车辆的动力电池的升压充电***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