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8338A -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48338A
CN117948338A CN202211330019.3A CN202211330019A CN117948338A CN 117948338 A CN117948338 A CN 117948338A CN 202211330019 A CN202211330019 A CN 202211330019A CN 117948338 A CN117948338 A CN 117948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ng arm
shaft cover
support plate
shaft
si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300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绍洪
金开放
彭高峰
苏帅
陈瑞豪
董长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3001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4833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1552 priority patent/WO202408799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948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483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转轴机构以轴盖作为主体支撑结构,通过在轴盖的两侧设置连接架构成连接架组,连接架与轴盖之间通过主摆臂和支撑板摆臂活动连接,以实现连接架相对轴盖的运动。通过在轴盖朝向折叠屏的一侧设置可产生弹性形变的支撑板,利用支撑板支撑折叠屏的可折叠部分,支撑板可随可折叠部分折弯或展平,对可折叠部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支撑板通过支撑板摆臂进行定位,不会对支撑板的运动造成限制。一体化的支撑板的设计,可简化转轴机构的结构,降低了转轴机构制造和装配的难度,并且,对折叠屏的可折叠部分的支撑稳定性好,可保证折叠屏的平整性,防止可折叠部分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降低了折叠屏失效的风险。

Description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折叠屏具有可弯折的特性,使得搭载折叠屏的电子设备,即可折叠电子设备,能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可折叠电子设备具有较大显示面积、携带便利,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转轴机构作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核心功能结构,用来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两个主体部之间的相对转动,通过两个主体部之间的相对转动实现折叠屏的展开或折叠。其中,两个主体部转动至共面时,可折叠电子设备呈现展开状态,此时,折叠屏呈展开状态,具有较大显示面积;两个主体部转动至层叠时,可折叠电子设备呈现折叠状态,具有较小的体积,此时,折叠屏呈折叠状态。
然而,现有的转轴机构的结构较为复杂,对折叠屏的支撑稳定性较差,影响折叠屏的使用效果和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转轴机构的结构简单,对折叠屏的支撑稳定性好,可提升折叠屏的使用效果,降低折叠屏失效的风险。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转轴机构,应用于可折叠电子设备,转轴机构包括:轴盖、主摆臂、支撑板摆臂、支撑板和至少一组连接架组;
连接架组包括两个连接架,两个连接架分别位于轴盖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主摆臂与支撑板摆臂均连接在连接架和轴盖之间;主摆臂的第一端与连接架连接,主摆臂的第二端与轴盖滑动且转动连接;支撑板摆臂的第一端与连接架连接,支撑板摆臂的第二端与轴盖连接;
支撑板沿轴盖的长度方向延长,并设置在轴盖朝向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折叠屏的一侧,支撑板的侧边伸出至轴盖的侧方并搭接在连接架上,且支撑板与支撑板摆臂连接;其中,支撑板为可产生弹性形变的板状件,连接架通过主摆臂和支撑板摆臂相对轴盖运动,以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驱使支撑板随折叠屏同步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通过设置轴盖作为主体支撑结构,通过在轴盖的两侧设置连接架构成连接架组,连接架与轴盖之间通过主摆臂和支撑板摆臂活动连接,以实现连接架相对轴盖的转动及移位。通过在轴盖朝向折叠屏的一侧设置可产生弹性形变的支撑板,利用支撑板支撑折叠屏的可折叠部分,支撑板可随可折叠部分折弯或展平,对可折叠部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支撑板通过支撑板摆臂进行定位,不会对支撑板的运动造成限制。一体化的支撑板的设计,可简化转轴机构的结构,降低了转轴机构制造和装配的难度,并且,对折叠屏的可折叠部分的支撑稳定性好,可保证折叠屏的平整性,防止可折叠部分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降低了折叠屏失效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为镂空部,镂空部覆盖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
通过将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设为镂空部,可以提升支撑板的可弯曲性能,保证支撑板随折叠屏的可折叠部分同步运动的稳定性。其中,通过使镂空部覆盖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可保障支撑板在折弯状态下的形状一致性,确保支撑板将折叠屏支撑平稳。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镂空部内分布有多个条形开口,条形开口沿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长。
通过在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开设多个条形开口构成镂空部,且条形开口沿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长,使得支撑板容易沿其长度方向进行弯曲,并且,对支撑板在宽度方向上的强度影响较小,可保证支撑板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相邻条形开口在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上错开设置。
通过使支撑板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条形开口,在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上前后错开设置,条形开口在镂空部内的分布更均匀,以确保支撑板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并且,可防止支撑板不同区域的强度差距过大,以免影响支撑板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条形开口包括第一条形开口和第二条形开口,第一条形开口围成闭合状,第二条形开口连通至支撑板的端面。
通过设置完全位于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闭合状的第一条形开口,确保支撑板整体的可玩着性能,通过设置连通至支撑板的端面的第二条形开口,以使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具有断开区域,确保支撑板两端的可弯折性能,从而,保证支撑板沿长度方向可弯折性能的一致性,保障支撑板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板为金属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板与支撑板摆臂中的一者设有定位孔,另一者设有向对方伸出的定位柱,定位柱***定位孔内。
通过在支撑板与支撑板摆臂中的一者设置定位孔,在另一者上对应定位孔的部位设置朝向对方伸出的定位柱,支撑板与支撑板摆臂配合连接时,通过使定位柱***定位孔内,实现对支撑板的定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轴盖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挡沿,挡沿凸起在轴盖朝向折叠屏的一侧表面,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挡沿抵接。
通过在轴盖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挡沿,使挡沿凸起在轴盖朝向折叠屏的一侧表面,通过轴盖两端的挡沿对支撑板的相应两端的抵接作用,将支撑板限定在轴盖的两端之间,对支撑板进行初步定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架上安装有第一转轴,轴盖上开设有第一弧形槽,主摆臂由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包括转动部、连板部和第一弧形滑动部,转动部套设于第一转轴,第一弧形滑动部在第一弧形槽内滑动。
通过在连接架上安装第一转轴,在轴盖上开设第一弧形槽,主摆臂的转动部可套设于第一转轴并绕第一转轴转动,主摆臂的第一弧形滑动部可伸入第一弧形槽内并沿第一弧形槽滑动,主摆臂的连板部为主摆臂的转动提供转矩,以实现连接架相对轴盖的转动,同时实现连接架远离或靠近轴盖的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一滑槽,轴盖上开设有第二弧形槽,支撑板摆臂由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包括滑轴部、连接部和第二弧形滑动部,滑轴部在第一滑槽内滑动并转动,第二弧形滑动部在第二弧形槽内滑动。
通过在连接架上开设第一滑槽,在轴盖上开设第二弧形槽,支撑板摆臂的滑轴部可沿第一滑槽滑动并绕自身轴线转动,支撑板摆臂的第二弧形滑动部可伸入第二弧形槽内并沿第二弧形槽滑动,支撑板摆臂的连接部为支撑板摆臂的转动提供转矩,以实现连接架相对轴盖的转动和移位,并且,支撑板摆臂能够配合支撑板的运动调节自身的移动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架组包括至少两组,各组连接架沿轴盖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每组连接架组的两个连接架与轴盖之间均连接有主摆臂和支撑板摆臂。
通过沿轴盖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组连接架组,可以保证转轴机构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之间连接牢靠,确保转轴机构带动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运动的稳定性。并且,每组连接架组均通过主摆臂和支撑板摆臂与轴盖活动连接,以保障连接架组相对轴盖运动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包括同步阻尼摆臂,至少一组连接架组的两个连接架与轴盖之间连接有同步阻尼摆臂;
其中,连接架开设有第二滑槽,轴盖设有同步限位结构,同步阻尼摆臂包括滑板部和轴套部,滑板部在第二滑槽内滑动,轴套部连接于同步限位结构,同步限位结构使位于轴盖两侧的连接架相对轴盖同步转动和滑动。
通过在连接架与轴盖之间连接同步阻尼摆臂,同步阻尼摆臂通过其轴套部与设置于轴盖的同步限位结构配合,通过其滑板部伸入连接架上设置的第二滑槽内滑动。轴套部相对同步限位结构转动和滑动,通过同步限位结构使位于轴盖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的轴套部同步运动,以通过同步阻尼摆臂带动轴盖两侧的连接架同步运动,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同步动作,保障可折叠电子设备运动的顺畅性和精准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同步限位结构包括滑动座和两个第二转轴,两个第二转轴对称设置在轴盖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滑动座的两侧具有安装槽,两个第二转轴分别穿过两侧的安装槽;
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的轴套部分别套设于两侧的第二转轴,且分别位于两侧的安装槽内,滑动座用于驱动两侧的轴套部同步转动。
通过在轴盖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第二转轴,在第二转轴上套设能够沿其轴向滑动的滑动座,将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的轴套部分别套设在两个第二转轴上,且两侧的轴套部分别位于滑动座的两侧的安装槽内,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的轴套部可以通过滑动座互相传递动力,使得两侧的轴套部同步转动,实现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的同步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侧安装槽的相背的槽壁均设有至少一个导向凸起,且两侧安装槽内的导向凸起对称设置,两侧的轴套部均开设有至少一个螺旋孔,且两侧的轴套部上的螺旋孔对称设置,导向凸起伸入对应的螺旋孔内。
通过在滑动座两侧的安装槽相背的槽壁上对称设置导向凸起,在两侧的轴套部上开设相对称且与对应导向凸起配合的螺旋孔,一侧的同步阻尼摆臂的轴套部绕第二转轴转动时,通过轴套部上的螺旋孔与滑动座上的导向凸起的配合,将动力传递至滑动座使之沿第二转轴的轴向滑动,滑动座再通过与另一侧的同步阻尼摆臂的轴套部的配合,将动力传递至另一侧的同步阻尼摆臂的轴套部,实现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的轴套部的同步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轴套部开设有至少两个螺旋孔,各螺旋孔沿轴套部的轴向间隔设置。
通过在轴套部上开设至少两个螺旋孔,在安装槽的槽壁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导向凸起,通过各导向凸起与各螺旋孔的配合,可以提高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同步运动的精度,提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开合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并且,可以分解同步阻尼摆臂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提升转轴机构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同步限位结构还包括装配座,装配座设置于滑动座的一端,第二转轴对应装配座的一端伸出滑动座并连接于装配座。
通过在第二转轴伸出滑动座的一端设置装配座,装配座与第二转轴连接,以将滑动座的滑动范围限制在第二转轴的长度范围内,防止滑动座从第二转轴脱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包括阻尼件,阻尼件安装于连接架并对应同步阻尼摆臂设置;
其中,滑板部对应轴盖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为传力侧,阻尼件对应传力侧设置并与传力侧抵接,滑板部在第二滑槽内滑动,使传力侧的不同部位抵接阻尼件,以改变阻尼件产生的弹性形变量。
通过在连接架上安装阻尼件,阻尼件位于同步阻尼摆臂的滑板部的侧方,将滑板部对应阻尼件的侧壁设置为传力侧,传力侧抵接阻尼件。连接架相对轴盖运动时,随滑板部在连接架的第二滑槽内的滑动,滑板部的传力侧的不同部位抵接阻尼件,滑板部对阻尼件产生不同大小的压力,使阻尼件产生不同程度的弹性形变,当阻尼件产生较大的弹性力使得连接架与轴盖之间具有足够的阻尼力时,可实现壳体组件悬停在半展开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传力侧沿其延长方向交替设置凹部和凸部,随滑板部的滑动,阻尼件与凹部抵接或与凸部抵接,并产生弹性形变。
通过在同步阻尼摆臂的滑板部的传力侧较低设置凹部和凸部,在滑板部的滑动过程中,阻尼件与交替设置的凹部和凸部依次抵接,滑板部的传力侧对阻尼件的压力产生变化,阻尼件弹性形变产生的压缩量随之变化,阻尼件产生的弹性力随之变化,可改变连接架与轴盖之间的阻尼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滑板部的对应轴盖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均为传力侧,两侧的传力侧均对应设置有阻尼件;
其中,两侧的传力侧的凹部及凸部分别相对应。
通过在滑板部的两侧均设置阻尼件,将滑板部的两侧均设为传力侧,两侧的传力侧上设置的凹部及凸部相对应,滑板部两侧与两侧的阻尼件之间均产生作用力,可提升同步阻尼摆臂的滑板部移动的稳定性,提升壳体组件运动的平稳性。并且,两侧的阻尼组件均为连接架相对轴盖转动提供阻尼力,可提高壳体组件处于半展开状态时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阻尼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端、形变段和活动端,固定端远离传力侧并固定于连接架,活动端抵接于传力侧,形变段随活动端的移动而产生弹性形变。
通过将阻尼件设计为由远离滑板部的一端至靠近滑板部的一端,依次包括固定端、形变段和活动端,将固定端固定在连接架上,活动端抵接滑板部的传力侧,活动端随滑板部的移动而移动,将作用力传递至形变段,形变段随之产生弹性形变提供弹性力,依靠阻尼件的弹性力提供连接架与轴盖之间的阻尼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轴盖包括盖板和多个加强部,各加强部间隔设置在盖板朝向折叠屏的一侧表面,且主摆臂和支撑板摆臂均与加强部连接。
通过在盖板朝向折叠屏的一侧表面设置加强部,加强部和盖板共同构成轴盖,盖板的厚度可以较薄,可以通过加强部实现主摆臂、支撑板摆臂等部件的安装,以减薄轴盖的整体厚度,并且,保证轴盖的强度,满足轴盖的可靠性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加强部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且盖板和加强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通过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盖板,采用高分子材料制作加强部,在满足轴盖的轻薄化需求的基础上,可以提升轴盖的外观效果,也可提升轴盖的强度。并且,通过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形成轴盖,轴盖的整体性更好,且简化了轴盖的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轴盖朝向折叠屏的一侧表面设有弧形槽,弧形槽用于支撑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支撑板的弯曲底部;
其中,弧形槽位于轴盖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弧形槽沿轴盖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覆盖各加强部。
通过在轴盖朝向折叠屏的一侧表面设置弧形槽,弧形槽形成在各加强部上,且各加强部上的弧形槽沿轴盖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使弧形槽位于轴盖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使弧形槽对应支撑板的弯曲底部,支撑板处于折弯状态时其弯曲底部支撑在弧形槽内,弧形槽可使支撑板的弯曲底部呈自然的舒展状态,保护支撑板不受挤压。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折叠屏及如前所述的转轴机构;
转轴机构的轴盖两侧的连接架分别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连接,折叠屏位于转轴机构的支撑板所在的一侧,且折叠屏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转轴机构连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构成壳体组件,通过转轴机构带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运动,折叠屏支撑固定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折叠屏随壳体组件的运动而展开或折叠。其中,转轴机构通过设置轴盖作为主体支撑结构,通过在轴盖的两侧设置连接架构成连接架组,连接架与轴盖之间通过主摆臂和支撑板摆臂活动连接,以实现连接架相对轴盖的转动及移位。通过在轴盖朝向折叠屏的一侧设置可产生弹性形变的支撑板,利用支撑板支撑折叠屏的可折叠部分,支撑板可随可折叠部分折弯或展平,对可折叠部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支撑板通过支撑板摆臂进行定位,不会对支撑板的运动造成限制。一体化的支撑板的设计,可简化转轴机构的结构,降低了转轴机构制造和装配的难度,并且,对折叠屏的可折叠部分的支撑稳定性好,可保证折叠屏的平整性,防止可折叠部分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降低了折叠屏失效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折叠屏包括屏体和加强片,加强片连接在屏体朝向转轴机构的一侧表面,且加强片与转轴机构对应。
通过在屏体朝向转轴机构的一侧表面、且对应转轴机构的部位增设加强片,加强片可提高折叠屏的强度,为屏体的折弯的展平提供辅助作用力,保障屏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半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示出的壳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a为图5中示出的转轴机构在展开状态下的分解结构图;
图6b为图5中示出的转轴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分解结构图;
图7a为折叠屏组装于转轴机构的展开状态下的截面示意图;
图7b为折叠屏组装于转轴机构的折叠状态下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支撑板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本体的主视图;
图1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本体的后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本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a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a为图13中A-A的截面示意图;
图15b为对应图15a的折叠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16a为图13中B-B的截面示意图;
图16b为对应图16a的折叠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17a为图11a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b为图11b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a为同步阻尼摆臂与同步限位结构配合的局部结构图;
图18b为同步阻尼摆臂与阻尼件配合的局部结构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轴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屏和支撑板安装于轴盖的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该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笔记本电脑、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个人计算机、多媒体播放器、电子书阅读器、车载设备或可穿戴设备等可折叠的电子产品。其中,可穿戴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头戴显示器、智能眼镜等。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半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以可折叠电子设备1为折叠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对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而言,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可折叠电子设备1可以具有不同的使用状态。其中,图1示出了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展开角度α例如为180°,此时,可折叠电子设备1可以实现大屏显示;图2示出了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此时,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图3示出了处于半展开状态时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此时,可折叠电子设备1悬停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某一角度,示例性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悬停角度β可以为120°、130°、140°或150°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举例说明的角度均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图1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1的展开角度α为180°是指,展开角度α可以为180°,也可以为大约180°,比如170°、175°、185°或190°等。后文中举例说明的角度可做相同理解。
另外,应当理解的是,图1至图3中示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为可发生一次折叠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能够相互转动的两个部分,两个部分转动至共面时,可折叠电子设备1呈展开状态(如图1所示),两个部分转动至相互层叠时,可折叠电子设备1呈折叠状态(如图2所示),两个部分转动至悬停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某一角度时,可折叠电子设备1呈半展开状态(如图3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也可以为可发生多次(两次以上)折叠的电子设备,此时,可折叠电子设备1可以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多个部分,相邻两个部分也可以相对远离以展开至展开状态,相邻两个部分可相对靠近以折叠至折叠状态。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参照图4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包括折叠屏10和壳体组件20,折叠屏10支撑并连接在壳体组件20的一侧表面,折叠屏10的背离壳体组件20的一侧表面为其显示面(图中未示出),显示面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本实施例将折叠屏10的显示面定义为其正面,将折叠屏10的与正面相背的另一侧表面定义为其背面,也就是说,折叠屏10的正面暴露在壳体组件20外,折叠屏10的背面朝向壳体组件20并连接在壳体组件20上。
本实施例中,折叠屏10可以但不限于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等。
折叠屏1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0a、第二部分10b和可折叠部分10c,可折叠部分10c位于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之间。可折叠电子设备1在使用过程中,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始终保持平面状态,而可折叠部分10c可以发生弯折,以改变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之间的夹角,以使折叠屏10随壳体组件20的运动而折叠或展开,以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1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切换。示例性的,折叠屏10中,至少可折叠部分10c采用柔性材料制作,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作,也可以采用刚性材料制作,还可以部分采用刚性材料、部分采用柔性材料制作,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壳体组件20的带动下,折叠屏10能够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切换。结合图1和图4所示,当折叠屏1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处于相对远离的展开状态,可折叠部分10c处于不发生弯折的展平状态,第一部分10a、第二部分10b和可折叠部分10c朝向相同,处于共平面的状态。此时,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之间的夹角为180°,折叠屏10能够实现大屏显示,可以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结合图2和图4所示,当折叠屏1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部分10a与第二部分10b相对层叠,可折叠部分10c处于折弯状态,可折叠部分10c例如可以呈水滴状。此时,折叠屏10对用户不可见,壳体组件20保护在折叠屏10外,可以防止折叠屏10被应无刮伤,此种可折叠电子设备1为内折式电子设备。
当然,在其他示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还可以是外折式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相背,壳体组件20位于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之间,折叠屏10围设在壳体组件20外,对用户可见。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是内折式电子设备还是外折式电子设备,可折叠电子设备1处于折叠状态时,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和收纳。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壳体组件20还可以利用自身的阻尼力,悬停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半展开状态,折叠屏10随壳体组件20停留在半展开状态。此时,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也处于折弯状态,并且,折弯程度小于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折弯程度,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之间相对倾斜,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之间的夹角例如为120°、130°、140°或150°等。
壳体组件20用于支撑和固定折叠屏10,并带动折叠屏10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图5为图4中示出的壳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参照图4和图5所示,壳体组件20包括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和转轴机构300,转轴机构300连接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通过转轴机构300实现可转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相对转动。
其中,第一壳体100支撑并固定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0a,第二壳体200支撑并固定折叠屏10的第二部分10b,换言之,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0a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100,折叠屏10的第二部分10b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200,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对应转轴机构300设置。转轴机构300带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相对转动时,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随之改变方位,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随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的状态的改变而折弯或展平。
通过转轴机构300带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相对转动,使得可折叠电子设备1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第二壳体200和第二壳体200也可以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至两者共面,此时,壳体组件20处于展开状态,折叠屏10随壳体组件20的展开而处于展开状态,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可以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至两者相对层叠,此时,壳体组件20处于折叠状态,折叠屏10随壳体组件20的折叠而处于折叠状态,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也可以相对转动至两者停留在折叠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此时,壳体组件20处于半展开状态(悬停状态),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之间的夹角例如为120°、130°、140°或150°等,折叠屏10随壳体组件20处于半展开状态,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之间的夹角由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夹角决定。
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00可以具有朝向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0a的支撑面,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0a贴装于第一壳体100的支撑面,例如,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0a粘接在第一壳体100的支撑面上;类似的,第二壳体200可以具有朝向折叠屏10的第二部分10b的支撑面,折叠屏10的第二部分10b贴装于第二壳体200的支撑面,例如,折叠屏10的第二部分10b粘接在第二壳体200的支撑面上。
另外,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均可以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用于安装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一些功能器件(图中未示出),例如,容纳空间内用于安装电路板、电池、摄像模组、麦克风、扬声器等一些器件。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00内和第二壳体200内可以均设置有电路板,通过两个壳体内的电路板实现其他器件之间的电连接;用于为器件供电的电池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壳体100内或第二壳体200内,或者,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内均设置电池;至于摄像模组、麦克风、扬声器等其他器件,可以集中设置在第一壳体100内或第二壳体200内,或者,部分器件设置在第一壳体100内,部分器件设置在第二壳体200内。
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均可以包括中框(图中未示出)和后盖(图中未示出),中框连接在折叠屏10和后盖之间,中框朝向折叠屏10的一侧表面形成上述支撑面,中框的该侧表面用来支撑和固定折叠屏10,后盖连接在中框背离折叠屏10的一侧表面,中框和后盖共同围合形成用来安装器件的容纳空间。
相关技术中,转轴机构通常会在轴盖的两侧设置压板,两侧的压板分别对应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的两侧设置,两侧的压板分别朝向可折叠部分10c的两侧并与可折叠部分10c固定连接,通过压板支撑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并控制可折叠部分10c的折叠状态呈水滴状。并且,转轴机构通常还会在轴盖朝向折叠屏10的一侧设置浮板,浮板随转轴机构的展开和折叠而上下浮动,以对处于不同状态(例如展平状态和折弯状态)的可折叠部分10c进行支撑。
然而,设置压板和浮板增加了转轴机构的复杂度,转轴机构的各部件的制造和组装较为困难,且成本较高。并且,压板会限制折叠屏10运动的自由度,两侧的压板之间通常存在较大缝隙,且压板和浮板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段差,这些会影响对折叠屏10支撑的稳定性,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折叠屏10反复折叠和展开,容易致使折叠屏10出现折痕。另外,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碰撞或跌落等场景下,处于折叠状态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与浮板之间存在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增大了折叠屏10失效的风险。
为了提高转轴机构对折叠屏10支撑的稳定性,在一些场景中,通过在折叠屏10与压板之间增加保护片(例如钢片),通过保护片改善压板之间缝隙过大的问题,保护片也可以弥补压板与浮板之间的段差,以提升折叠屏10的平整性。然而,保护片进一步增加了转轴机构的复杂度,不利于转轴机构的制造与装配,同时,保护片也增大了转轴机构的整体厚度,降低了转轴机构的灵活性。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对用来转动连接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转轴机构300进行了改进,转轴机构300通过在轴盖310朝向折叠屏10的一侧设置可产生弹性形变的支撑板,利用支撑板支撑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支撑板可随可折叠部分10c折弯或展平,可对可折叠部分10c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采用支撑板替代压板和浮板,可简化转轴机构300的结构,使得转轴机构300易于制造和装配,可提升转轴机构300的生产组装效率。并且,一体化的支撑板的设计,对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的支撑稳定性好,可保证折叠屏10的平整性;在折叠状态时,支撑板包裹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可防止在碰撞或跌落等场景下,可折叠部分10c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可降低折叠屏10失效的风险。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转轴机构300进行详细说明。
图6a为图5中示出的转轴机构在展开状态下的分解结构图;图6b为图5中示出的转轴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分解结构图。参照图6a和图6b所示,转轴机构300包括转轴本体和支撑板340,转轴本体用来连接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支撑板340连接于转轴本体朝向折叠屏10的一侧。转轴本体主要用于带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相对转动,以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1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并且,依靠转轴本体提供的阻尼力,可使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停留在半展开状态。支撑板340主要用于支撑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支撑板340为可产生弹性形变的板状件,在转轴本体的驱动作用下,能够随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同步折弯或展平。
其中,转轴本体包括轴盖310、连接架组320和连接组件。轴盖310为转轴本体的主体支撑结构,轴盖310位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且轴盖310沿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相对侧的侧边延长,轴盖310相当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转动轴,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绕轴盖310的长度方向转动。转轴本体通过连接架组320与第一壳体100及第二壳体200连接,连接组件活动连接在连接架组320和轴盖310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实现连接架组320相对轴盖310的运动,以实现转轴本体带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相对运动,实现壳体组件20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
根据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尺寸大小、性能需求等因素,转轴本体可以包括一组连接架组320或两组以上连接架组320,对于转轴本体设有两组以上连接架组320的情况,各组连接架组320可以沿轴盖3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与轴盖310之间通过各组连接架组320连接,不同连接架组320对应第一壳体100及第二壳体200的不同部位,可以保证转轴机构300与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之间连接牢靠,确保转轴机构300带动第一壳体100及第二壳体200运动的稳定性。
图6a及图6b中以沿轴盖3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三组连接架组320为例,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沿轴盖310的长度方向也可以间隔设置有两组连接架组320、四组连接架组320、五组连接架组320或更多组连接架组320,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每组连接架组320包括两个连接架321,两个连接架321分别位于轴盖3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连接架321分别与对应侧的壳体固定连接,换言之,一个连接架321位于第一壳体100所在的一侧并与第一壳体100固定连接,另一连接架321位于第二壳体200所在的一侧并与第二壳体200固定连接。示例性的,每组连接架组320的两个连接架321可以对称设置,连接架321与相应的壳体例如可以通过螺钉、铆钉等锁紧件锁固在一起。
参照图6a所示,图中示出了连接架组320的两个连接架321展开在轴盖310的两侧,两个连接架321均与轴盖310共面,此时,转轴机构300处于展开状态,可折叠电子设备1随之处于展开状态;参照图6b所示,图中示出了连接架组320的两个连接架321相靠近并折叠在轴盖310的上方,两个连接架321近乎垂直于轴盖310并相对设置,此时,转轴机构300处于折叠状态,可折叠电子设备1随之处于折叠状态。
继续参照图6a和图6b所示,支撑板340位于轴盖310朝向折叠屏10的一侧,支撑板340沿轴盖310的长度方向延长,也就是说,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对应轴盖310的长度方向,支撑板340对应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通过支撑板340对可折叠部分10c进行支撑,在转轴本体的驱动作用下,支撑板340随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同步展平或折弯。其中,图6a示出了转轴本体在展开状态下,支撑板340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也处于展平状态,即折叠屏10处于展开状态;图6b示出了转轴本体在折叠状态下,支撑板340处于折弯状态,此时,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也处于折弯状态,即折叠屏10处于折叠状态。
至于对支撑板340的定位,参照图6a所示,轴盖3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可以设置有挡沿311,挡沿311凸起在轴盖310朝向折叠屏10的一侧表面,支撑板340安装于转轴本体时,支撑板340支撑在轴盖310和位于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上,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轴盖310的相应端的挡沿311抵接,以对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的位移进行限定,以将支撑板340限制在轴盖310的长度范围内,以免支撑板340偏离或脱出轴盖310的两端之外,对支撑板340进行初步定位。
并且,在通过轴盖310两端的挡沿311限位支撑板340的基础上,通过在支撑板340与连接组件之间匹配设置定位结构,支撑板340通过定位结构与连接组件配合连接,对支撑板340进行定位,对支撑板340长度方向的位移和宽度方向的位移均进行限定,在支撑板340受转轴本体驱动而折弯和展平的过程中,保证支撑板340位置的准确性,使支撑板340始终对正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以确保支撑板340对可折叠部分10c起到良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支撑板340通过连接组件进行定位,连接组件带动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转动和移位,支撑板340随连接架321的转动而运动,连接组件活动连接在轴盖310和连接架321之间,且连接组件不会对支撑板340的运动造成限制,可保证支撑板340平稳的展开或折弯,不会对支撑板340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结合图6a和图6b所示,作为一种示例,支撑板340与连接组件之间匹配设置的定位结构可以包括定位孔3322a和定位柱3421,也就是说,支撑板340与连接组件中的一者设有定位孔3322a,另一者设有向对方伸出的定位柱3421,支撑板340与连接组件配合连接时,定位柱3421***定位孔3322a内,通过定位柱3421和定位孔3322a的配合,对支撑板340进行定位。图中以支撑板340朝向转轴本体的一侧表面伸出有定位柱3421,连接组件上开设有定位孔3322a为例,当然,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将定位孔3322a开设在支撑板340上,而在连接组件朝向支撑板340的一侧表面设置定位柱3421,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图7a为折叠屏组装于转轴机构的展开状态下的截面示意图;图7b为折叠屏组装于转轴机构的折叠状态下的截面示意图。参照图7a和图7b所示,支撑板34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至轴盖310的侧方,且支撑板340搭接在连接架321上,如此,支撑板340可以完全覆盖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所在的区域,能够对可折叠部分10c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支撑板340的伸出至轴盖310外的部分与连接组件连接,对支撑板340进行定位。
参照图7a所示,转轴机构300处于展开状态时,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处于展开状态时,支撑板340随转轴本体的展开而处于展平状态,支撑板340支撑在折叠屏10的处于展平状态的可折叠部分10c的下方,可折叠部分10c平贴在支撑板340上,支撑板340可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一体化设计的支撑板340能够稳定支撑支撑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相较于相关技术中依靠压板和浮板共同支撑可折叠部分10c的方式,支撑板340不存在较大的缝隙和段差,可提升对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支撑的稳定性,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可有效降低折叠屏10出现折痕的风险。
参照图7b所示,转轴机构300处于折叠状态时,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处于折叠状态时,支撑板340随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同步折弯,支撑板340包裹在可折叠部分10c的外侧,对于呈水滴状的可折叠部分10c,支撑板340形成包裹在可折叠部分10c外侧的水滴状结构,换言之,可折叠部分10c和支撑板340共同构成内外叠设的双水滴状结构。通过支撑板340对可折叠部分10c的完全包裹,对可折叠部分10c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在碰撞或跌落等风险场景下,可折叠部分10c承受的作用力均衡分散传递至支撑板340的各部位,可折叠部分10c不存在局部受力部位,可折叠部分10c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有效降低了折叠屏10失效的风险,提升了折叠屏10的可靠性。
其中,支撑板340通过连接组件进行定位,以对折叠屏10(尤其可折叠部分10c)进行稳定支撑,连接组件对支撑板340的运动不会造成限制,可保证支撑板340能够随折叠屏10同步展平或折弯,对折叠屏10提供可靠的支撑保障。而支撑板340和折叠屏10之间无连接关系,支撑板340对折叠屏10的活动空间没有限制,以折叠屏10在折叠状态下为例,支撑板340与折叠屏10之间存在保护间隙,保护间隙例如为0.3mm或大于0.3mm,折叠屏10运动的自由度大,可防止折叠屏10(尤其可折叠部分10c)在折叠过程中受到拉扯或在展开状态下出现凹坑(凸包),以延长折叠屏10的使用寿命,提高折叠屏10的平整度。
另外,参照图7b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折叠屏10自身的强度,折叠屏10可以包括屏体11和加强片12,加强片12连接在屏体11朝向转轴机构300的一侧表面,且加强片12对应可折叠部分10c设置。在折叠屏10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可折叠部分10c需要反复折弯和展平,通过在可折叠部分10c所在区域增设加强片12,加强片12可产生弹性形变,为屏体11的折弯和展平提供辅助作用力,以增强可折叠部分10c的强度,保障可折叠部分10c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示例性的,可以在屏体11上对应可折叠部分10c的区域开设定位槽(图中未示出),定位槽的槽口朝向转轴机构300,加强片12可以通过胶粘等方式贴装在定位槽内,定位槽的槽深例如与加强片12的厚度匹配,以使加强片12的表面与屏体11的其他区域的表面平齐,提高折叠屏10的平整性。加强片12可以采用具有良好弹性的金属片制作而成,金属片上可以分布有缺口,以降低金属片的刚性,确保金属片能够随屏体11同步展平和折弯。
在折叠屏10自身设置加强片12的基础上,通过支撑板340支撑折叠屏10,可以进一步提升折叠屏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支撑板340自身的弹性,可使得支撑板340能够随折叠屏10同步运动,在保证对支撑板340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在折叠状态下支撑板340包裹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通过加强片12和支撑板340的双重作用,维持屏体11的水滴状结构。
本实施例通过支撑板340取代了相关技术中的压板和浮板,简化了转轴机构300的结构,精简了转轴机构300的零部件数量,降低了转轴机构300的制造成本,且使得转轴机构300的组装更简便。并且,通过采用一体化的、能够随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同步展平或折弯的支撑板340,增强了对折叠屏10支撑的可靠性,提升了折叠屏10的平整度,能够改善甚至消除折叠屏10在反复使用下的折痕,降低了折叠屏10失效的风险。
并且,支撑板340为具有良好弹性的板状件,其厚度通常较薄,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压板及浮板,采用支撑板340有助于减小转轴机构300的整体厚度,提高转轴机构300的灵活性,符合电子设备轻薄化的发展趋势。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8所示,为了确保支撑板340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能够在转轴本体的驱动作用下,随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展开或折弯,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支撑板340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可以设置为镂空部341,镂空部341的两侧为实体部342。也就是说,支撑板340上对应可折叠部分10c的弯曲顶部(弯曲形变程度最大)的区域为镂空部341,镂空部341内均匀分布有多个开口,如此,镂空部341可以降低支撑板340的刚度,提升支撑板340的可弯曲性能,两侧的实体部342又可以保障支撑板340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使支撑板340稳定的随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同步运动,保证支撑板340能够折弯并包裹在呈折叠状态的折叠屏10外,且支撑板340能够顺利恢复自然状态而平稳支撑呈展开状态的折叠屏10。
其中,镂空部341可以覆盖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以使支撑板340在长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均具有一致的弯曲性能,保证支撑板340在折弯状态下的形状一致性,确保支撑板340支撑折叠屏10的平稳性,以免由于支撑板340在折弯状态下不平整,而造成支撑板340的局部区域挤压折叠屏10或与折叠屏10之间存在较大间隙,避免由此造成折叠屏10局部变形甚至失效。
图9为图8中的支撑板的横截面示意图。结合图6b和图9所示,以支撑板340上设置定位柱3421为例,定位柱3421可以位于支撑板340上的镂空部341两侧的实体部342。一方面,镂空部341对应轴盖310,镂空部341两侧的实体部342则伸出至轴盖310两侧,分别与两侧的连接组件对应,通过在实体部342设置定位柱3421,便于定位柱3421和位于连接组件上的定位孔3322a配合插接;另一方面,镂空部341两侧的实体部342具有完整的板面,便于定位柱3421的设置,能够确保定位柱3421具有足够的横截面积(直径),保证支撑板340依靠连接组件定位的可靠性。
图10为图8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结合图8和图10所示,镂空部341内分布的开口可以为条形开口3411,并且条形开口3411沿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延长,换言之,通过在支撑板340上开设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延长的条形开口3411,条形开口3411分布在支撑板340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以形成镂空部341。条形开口3411为狭长形开口,对改变支撑板340的弯曲性能具有方向选择性,通过使条形开口3411沿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延长,可使条形开口3411具有足够的开口面积,使得支撑板340容易沿其长度方向进行弯曲,符合转轴机构300的折叠方式;并且,对支撑板340在宽度方向上的强度影响较小,支撑板340不易于沿宽度方向折弯,可保证支撑板340支撑折叠屏10的可靠性。
其中,参照图10所示,对于沿支撑板34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各条形开口3411,相邻的条形开口3411可以前后错开设置,也就是说,相邻的条形开口3411在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上错开设置。如此,条形开口3411在镂空部341内的分布更均匀,避免镂空部341出现条形开口3411密度不均,一些区域开口面积过大,而另一些区域开口面积过小甚至无开口的情况,以确保支撑板340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并且,可防止支撑板340不同区域的强度差距过大,以免影响支撑板340的可靠性。
示例性的,对于沿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前后错开分布的条形开口3411,条形开口3411可以包括第一条形开口3411a和第二条形开口3411b。第一条形开口3411a可以是完全位于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闭合状开口,换言之,第一条形开口3411a为闭合状的条形孔。第二条形开口3411b也可以延伸至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第二条形开口3411b连通至支撑板340的端面,第二条形开口3411b为敞口状结构。
通过在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的区域内设置第一条形开口3411a,保证了支撑板340整体的可弯折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连通至支撑板340的端面的第二条形开口3411b,确保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也具有断开的区域,保证支撑板340的两端具备良好的可弯折性能,从而,保证支撑板340沿长度方向的可弯折性能的一致性,保障支撑板340随折叠屏10同步折弯的可靠性。
另外,沿支撑板340的宽度方向,每相邻两个条形开口3411在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上前后错开设置,条形开口3411整体规律交错设置。相邻条形开口3411之间在支撑板340的长度方向上可以具有重叠区域,换言之,相邻条形开口3411的相互靠近的端部区域相交叠位于同一长度范围内,如此,可避免支撑板340出现某一段或某几段长度区域内完全无开口的现象,保证支撑板340的长度范围内的各区域都具备良好的弯折性能,以使支撑板340在转轴本体的驱动下,能够平稳的折弯、展平。
示例性的,支撑板340可以为金属板,例如,支撑板340采用钛合金、铝合金或铜合金等合金材料制作而成,金属材质的支撑板340具有足够的强度,满足支撑板340的使用要求。通过在金属板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设置镂空部341,镂空部341内可以开设开口(例如前述的条形开口3411),以保证金属板具有符合要求的弯折性能。
在其他示例中,支撑板340也可以采用具有良好弹性性能的其他材料制作而成,例如,支撑板340采用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碳纤维材料等制成,根据制作支撑板340的材料的弹性形变能力,可以在支撑板340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开设开口以形成镂空部341,或者,支撑板340也可以为不具有开口的完整的板状件,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以下对转轴机构300中的转轴本体进行详细说明。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本体的主视图;图1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本体的后视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本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1a和图11b所示,转轴本体中,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连接组件可以转动并滑动连接在轴盖310和连接架321之间,以实现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的转动和移位(远离或靠近)。以图中示出的转轴本体设有三组连接架组320为例,对于转轴本体设有两组以上连接架组320的情况,不同连接架组320的连接架321的延伸长度可以不同,每组连接架组320的连接架321与转轴本体之间均活动连接有连接组件,而至少部分连接架组320的连接架321与转轴本体之间还可以连接有其他组件,例如后文中会提到的同步阻尼组件350。
参照图11a所示,轴盖310上用来连接或安装连接组件及同步阻尼组件350等部件的安装结构均可以设置在轴盖310朝向折叠屏10的一侧表面,支撑板340及折叠屏10覆盖在轴盖310的该侧表面上,可对轴盖310上的安装结构进行遮挡,参照图11b所示,轴盖310背离折叠屏10的一侧表面为光滑平整的表面,对于内折式电子设备,轴盖310的该侧表面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处于折叠状态时或始终暴露在外界。如此,可以对连接组件、同步阻尼摆臂351及轴盖310上设置的安装结构进行保护,并且,有利于提升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外观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11a至图12所示,图中示出了对应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设置的连接组件、同步阻尼组件350等均对称设置的情况,在其他示例中,分别与两侧的连接架321连接的连接组件、同步阻尼组件350等也可以为非对称结构。另外,根据各连接架321的位置、长度等设计需求,不同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连接的连接组件、同步阻尼组件350等部件的数量、位置可以有不同的设置方式,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参照图12所示,连接在轴盖310和连接架321之间的连接组件包括主摆臂331,主摆臂331作为轴盖310和连接架321之间的主要传动部件,通过主摆臂331的传动作用,可以实现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的转动和移位(远离或靠近),以实现壳体组件20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切换。
以内折式电子设备为例,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主摆臂331带动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朝向折叠屏10所在的一侧转动,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相互靠近至相对设置,同时,主摆臂331带动连接架321向远离轴盖310的方向移动,增大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的间隙,以通过连接架321的移动使位于轴盖310两侧的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顺利转换到相互层叠的状态;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由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主摆臂331带动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向背离折叠屏10所在的一侧转动,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相互远离至共面设置,同时,主摆臂331带动连接架321向靠近轴盖310的方向移动,减小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的间隙,以通过连接架321的移动使位于轴盖310两侧的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顺利转换到共面状态,且连接架321可以抵接轴盖310以保持壳体组件2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稳定性。
图13为图11a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4为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5a为图13中A-A的截面示意图;图15b为对应图15a的折叠状态的截面示意图。参照图13所示,作为一种示例,主摆臂331的第一端与连接架321转动连接,主摆臂331的第二端与轴盖310滑动且转动连接。通过连接架321绕主摆臂331的第一端转动、主摆臂331的第二端绕轴盖310转动,实现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转动。通过主摆臂331的第二端相对轴盖310滑动,实现连接架321远离或靠近轴盖310,改变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的间隙,实现壳体组件20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的顺利切换。
由于主摆臂331的第二端与轴盖310为滑动且转动连接,能够实现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的转动,且可实现连接架321靠近或远离轴盖310移动,在其他示例中,主摆臂331的第一端与连接架321之间也可以是固定连接,例如,主摆臂331与连接架321之间为焊接、粘接或通过螺钉、铆钉等锁紧件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参照图14所示,以主摆臂331的第一端与连接架321转动连接、主摆臂331的第二端与轴盖310滑动且转动连接为例,轴盖310上可以开设有第一弧形槽312,参照图15a或图15b所示,连接架321上可以安装有第一转轴3211,主摆臂331由其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可以包括转动部3311、连板部3312和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主摆臂331的转动部3311套设在连接架321的第一转轴3211上,主摆臂331通过转动部3311绕第一转轴3211转动,主摆臂331的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伸入第一弧形槽312内,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在第一弧形槽312内滑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连接架321绕轴盖310转动,且可以同时实现连接架321远离或靠近轴盖310,主摆臂331的连板部3312位于转动部3311和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之间,为转动部3311和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之间提供一定的转矩。
其中,参照图15a所示,当转轴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时,主摆臂331的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在轴盖310上的第一弧形槽312内的伸入量最大,轴盖310两侧的主摆臂331的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处于相互靠近的状态,此时,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例如可以紧贴轴盖310两侧的侧壁,以保证可折叠电子设备1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稳定性。参照图15b所示,当转轴本体处于折叠状态时,主摆臂331的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在第一弧形槽312内的伸入量最小,轴盖310两侧的主摆臂331的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处于相互远离的状态,此时,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保证可折叠电子设备1顺利折叠。
在转轴本体由展开状态转变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主摆臂331的转动部3311绕连接架321的第一转轴3211转动,主摆臂331的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沿第一弧形槽312向退出第一弧形槽312的方向滑动,使得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逐渐转动至两者相对,同时,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实现壳体组件20的折叠。反之,在转轴本体由折叠状态转变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主摆臂331的转动部3311绕连接架321的第一转轴3211转动,主摆臂331的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沿第一弧形槽312向伸入第一弧形槽312的方向滑动,使得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逐渐转动至与轴盖310共面,同时,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实现壳体组件20的展开。
继续参照图12所示,连接在轴盖310和连接架321之间的连接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摆臂332,支撑板摆臂332与主摆臂331共同配合,实现轴盖310与连接架321之间的传动作用,以提升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运动的稳定性。并且,支撑板摆臂332还作为前述的支撑板340的安装基础,支撑板340可以通过支撑板摆臂332进行定位。作为连接架321和轴盖310之间的传动件,与主摆臂331类似的,支撑板摆臂332可以带动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转动,并且,支撑板摆臂332可以带动连接架321远离或靠近轴盖310,以改变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的间隙,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支撑板340的安装基础,为了避免支撑板摆臂332对支撑板340的运动造成限制,参照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板摆臂332的第一端与连接架321之间可以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支撑板摆臂332的第二端与轴盖310之间可以采用滑动且转动连接的方式,从而,支撑板摆臂332在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具有足够的自由度,支撑板摆臂332能够配合支撑板340的运动调节自身的移动状态。
图16a为图13中B-B的截面示意图;图16b为对应图16a的折叠状态的截面示意图。参照图14所示,作为一种示例,轴盖310上可以开设有第二弧形槽313,参照图16a或图16b所示,连接架321上可以开设有第一滑槽3212,支撑板摆臂332由其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可以包括滑轴部3321、连接部3322和第二弧形滑动部3323。支撑板摆臂332的滑轴部3321伸入第一滑槽3212内,滑轴部3321可沿第一滑槽3212移动,同时,滑轴部3321可在第一滑槽3212内绕自身轴线转动,支撑板摆臂332的第二弧形滑动部3323伸入第二弧形槽313内,第二弧形滑动部3323在第二弧形槽313内滑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连接架321绕轴盖310转动,且可以同时实现连接架321远离或靠近轴盖310,支撑板摆臂332的连接部3322位于滑轴部3321和第二弧形滑动部3323之间,为滑轴部3321和第二弧形滑动部3323之间提供一定的转矩。
与主摆臂331类似的,参照图16a所示,当转轴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支撑板摆臂332的第二弧形滑动部3323在轴盖310上的第二弧形槽313内的伸入量最大,轴盖310两侧的支撑板摆臂332的第二弧形滑动部3323处于相互靠近的状态。参照图16b所示,当转轴本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支撑板摆臂332的第二弧形滑动部3323在第二弧形槽313内的伸入量最小,轴盖310两侧的支撑板摆臂332的第二弧形滑动部3323处于相互远离的状态。
转轴本体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中,随着支撑板340的运动,支撑板摆臂332的滑轴部3321在连接架321的第一滑槽3212内滑动并转动,支撑板摆臂332的第二弧形滑动部3323在第二弧形槽313内的滑动过程,与主摆臂331的第一弧形滑动部3313在第一弧形槽312内的滑动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另外,参照图16a或图16b所示,以支撑板340采用前述的定位结构与连接组件配合连接为例,支撑板340两侧的实体部342设置定位柱3421,与之相应的,支撑板摆臂332上可以开设定位孔3322a,定位孔3322a例如可以开设在支撑板摆臂332的连接部3322上,支撑板340上的定位柱3421***支撑板摆臂332上的定位孔3322a内,以通过支撑板摆臂332实现对支撑板340的定位。在支撑板摆臂332的驱动作用下,支撑板340随之展平或折弯。
应说明,本实施例中以支撑板摆臂332与连接架321之间为滑动且转动连接为例进行说明,支撑板摆臂332的滑轴部3321在沿第一滑槽3212滑动的过程中也可以绕自身轴线转动。在其他示例中,支撑板摆臂332也可以仅与连接架321滑动连接,换言之,支撑板摆臂332伸入连接架321的第一滑槽3212内的部分,仅沿第一滑槽3212滑动,而不会绕自身轴线转动,通过支撑板摆臂332的第二弧形滑动部3323绕轴盖310转动,即可实现支撑板摆臂332整体的转动,并且,支撑板摆臂332与轴盖310之间及支撑板摆臂332与连接架321之间均为滑动连接,支撑板摆臂332具有足够的自由度,能够实现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的转动和移位,也能够驱动支撑板340顺畅地运动。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支撑板摆臂332能够实现支撑板340展平或包裹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的基础上,可以是支撑板摆臂332的第一端与连接架321转动连接、第二端与轴盖310滑动且转动连接,或者,支撑板摆臂321的第一端与连接架321滑动且转动连接、第二端与轴盖310滑动连接,又或者,支撑板摆臂321的第一端与连接架321转动连接、第二端与轴盖310滑动连接等方式。
参照图12所示,除了主摆臂331和支撑板摆臂332外,至少一组连接架组320的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还连接有辅助摆臂333,辅助摆臂333与主摆臂331共同作用,可以提高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提升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运动的平稳性。图中以三组连接架组320中有一组连接架组320的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连接了辅助摆臂333,当然,在其他示例中,在空间足够的情况下,其他连接架组320的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也可以连接有辅助摆臂333,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其中,与主摆臂331相反的,辅助摆臂333的第一端与连接架321滑动且转动连接,辅助摆臂333的第二端与轴盖310转动连接。
如前所述,至少部分连接架组320的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还连接有同步阻尼组件350,参照图11a至图12所示,图中示出了三组连接架组320中有两组连接架组320的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连接有同步阻尼组件350,当然,在其他示例中,三组连接架组320也可以仅有一组连接架组320的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连接同步阻尼组件350,或者,三组连接架组320的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均连接同步阻尼组件350。
同步阻尼组件350用于实现连接架组320中位于轴盖310两侧的两个连接架321同步动作,以使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分别带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同步动作,保证壳体组件20运动的精准性,从而,保证可折叠电子设备1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顺畅、精准切换。同时,同步阻尼组件350还用于在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运动的过程中产生阻尼力,该阻尼力可以帮助连接架321带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停留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某一角度,换言之,能够使可折叠电子设备1停留在如图3所示的半展开状态。
参照图12所示,同步阻尼组件350可以包括同步阻尼摆臂351、同步限位结构352和阻尼件353,图17a为图11a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7b为图11b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结合图12和图17a所示,同步限位结构352安装于轴盖310,结合图12和图17b所示,阻尼件353安装于连接架321,同步阻尼摆臂351连接在轴盖310和连接架321之间,同步阻尼摆臂351与同步限位结构352之间相互配合,以实现位于轴盖310两侧的两个连接架321的同步运动,并且,同步阻尼摆臂351与阻尼件353之间相互配合,以在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运动的过程中产生阻尼力,实现将壳体组件20停留在半展开状态。
参照图12所示,同步阻尼摆臂351包括轴套部3511和滑板部3512,轴套部3511朝向轴盖310所在的一侧,滑板部3512伸向连接架321,结合图17a所示,轴套部3511与设于轴盖310上的同步限位结构352配合连接,结合图17b所示,连接架321上对应滑板部3512的部位开设有第二滑槽3213,滑板部3512伸入第二滑槽3213内并沿第二滑槽3213滑动。在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运动的过程中,轴套部3511可相对同步限位结构352转动,同步限位结构352可实现位于轴盖310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同步运动,以通过同步阻尼摆臂351带动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同步运动。滑板部3512随连接架321远离或靠近轴盖310而在第二滑槽3213内滑动,并且,滑板部3512在第二滑槽3213内滑动的过程中,其不同部位与设于连接架321上的阻尼件353接触,滑板部3512作用于阻尼件353使之产生阻尼力,以为壳体组件20停留在半展开状态提供作用力。
图18a为同步阻尼摆臂与同步限位结构配合的局部结构图。结合图12和图18a所示,设置在轴盖310上的同步限位结构352可以包括滑动座3522和两个第二转轴3521,两个第二转轴3521均安装在轴盖310上,且两个第二转轴3521对称设置在轴盖3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滑动座3522套设在两个第二转轴3521外,且滑动座3522可沿第二转轴3521的轴向滑动。其中,滑动座3522的两侧具有安装槽35221,两个第二转轴3521分别穿过两侧的安装槽35221,轴盖310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分别套设在对应的第二转轴3521上且位于安装槽35221内。
在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运动的过程中,轴套部3511可绕第二转轴3521转动,轴套部3511在转动的过程中可带动滑动座3522沿第二转轴3521的轴向滑动,通过滑动座3522的滑动在两侧的轴套部3511之间传递动力,实现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的同步运动。
由于需要将轴套部3511套设在第二转轴3521的位于固定座的安装槽35221的两侧槽壁之间的部分,因而,设计第二转轴3521时,可以是将两个第二转轴3521的同侧设置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轴盖310上,而两个第二转轴3521的另一端则为自由端,以便于将滑动座3522和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由自由端所在的一侧套在第二转轴3521上。装配时,可以先将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定位在滑动座3522的安装槽35221内,然后,依次将滑动座3522的一端、轴套部3511及滑动座3522的另一端套在第二转轴3521上,以将滑动座3522和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通过第二转轴3521安装在轴盖310上。
由于第二转轴3521的长度长于滑动座3522的长度,第二转轴3521穿过滑动座3522,第二转轴3521的一端为自由端,这使得滑动座3522沿第二转轴3521滑动时可能从第二转轴3521脱出,无法将滑动座3522完全限制在第二转轴3521所在的范围内,因而,可以设置装配座3523对滑动座3522进行限位。也就是说,同步限位结构352还可以包括装配座3523,装配座3523设置在滑动座3522被第二转轴3521穿出的一端,且装配座3523与第二转轴3521穿出滑动座3522的一端连接,换言之,装配座3523位于第二转轴3521的自由端所在的一侧并与第二转轴3521的自由端连接,通过装配座3523将滑动座3522限制在第二转轴3521上。
至于如何通过滑动座3522实现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的同步运动,参照图18a所示,滑动座3522两侧的安装槽35221的相背的壁面上均设置有导向凸起35222,导向凸起35222伸向轴套部3511,与导向凸起35222对应的,轴套部3511上开设有螺旋孔35111,螺旋孔35111沿轴套部3511的侧壁螺旋式延伸,导向凸起35222伸入螺旋孔35111内并可沿螺旋孔35111滑动。其中,两侧安装槽35221的槽壁上的导向凸起35222对称设置,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上的螺旋孔35111也完全对称设置,从而,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在各自的螺旋孔35111与相应的导向凸起35222的滑动导向作用下,能够实现同步转动和同步沿第二转轴3521的轴向滑动,以此实现轴盖310两侧的两个连接架321的同步运动。
同步阻尼摆臂351受其伸入连接架321的第二滑槽3213内的滑板部3512的限制,同步阻尼摆臂351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会沿轴盖310的轴向移动,也就是说,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仅绕第二转轴3521转动,不会沿第二转轴3521的轴向移动。轴盖310一侧的连接架321受外力而相对轴盖310转动时,该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随之绕第二转轴3521转动,在轴套部3511的螺旋孔35111对滑动座3522的导向凸起35222的导向作用下,同轴套部3511将自身转动的动力传递至滑动座3522,使滑动座3522沿第二转轴3521的轴向滑动,滑动座3522通过其另一侧设置的导向凸起35222与另一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上的螺旋孔35111的配合作用,将动力传递给另一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使另一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同步运动。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在滑动座3522的两侧安装槽35221内均设置两个导向凸起35222,两个导向凸起35222沿第二转轴3521的轴向间隔设置,对应的,可以在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上均开设两个螺旋孔35111。通过两个导向凸起35222分别与两个螺旋孔35111配合,可以提高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同步运动的精度,进而,使轴盖310两侧的连接架321运动的一致性得到提升,提升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开合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另外,两个导向凸起35222和两个螺旋孔35111配合的方案,也可以分解同步阻尼摆臂351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提升转轴机构300的使用寿命。
当然,在同步运动精度要求更高的场景下,或者,在同步阻尼摆臂351和滑动座3522的安装空间充足的前提下,也可以在滑动座3522的两侧安装槽35221内间隔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导向凸起35222,相应在两侧的同步阻尼摆臂351的轴套部3511上开设三个或三个以上螺旋孔35111,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图18b为同步阻尼摆臂与阻尼件配合的局部结构图。参照图18b所示,对于同步阻尼摆臂351和阻尼件353之间的配合,阻尼件353安装在连接架321上,且阻尼件353位于同步阻尼摆臂351的滑板部3512对应轴盖310的长度方向的侧方,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将与阻尼件353对应的滑板部3512的侧壁定义为传力侧35121,阻尼件353与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抵接。在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运动的过程中,滑板部3512在连接架321的第二滑槽3213内滑动,随滑板部3512的移动,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的不同部位与阻尼件353抵接,对阻尼件353产生不同大小的压力,使阻尼件353产生不同程度的弹性形变。
应说明,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挤压阻尼件353,在滑板部3512的滑动过程中,滑板部3512的不同部位挤压阻尼件353,对阻尼件353的压力不同,阻尼件353被不同程度的压缩。其中,阻尼件353无压缩量或压缩量较小时,阻尼件353不产生弹性力或产生的弹性力较小,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的阻尼力较小,可以轻松的转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而当阻尼件353的压缩量较大时,阻尼件353产生较大的弹性力,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的阻尼力较大,该阻尼力可以使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停留在当前位置,实现壳体组件20悬停在半展开状态。
对于阻尼件353在连接架321上的安装,示例性的,连接架321上可以开设有固定槽(图中未示出),固定槽位于滑板部3512所在的第二滑槽3213的侧方,并且,固定槽可以和第二滑槽3213连通,阻尼件353安装在固定槽内,阻尼件353通过固定槽的与第二滑槽3213连通的部位伸向滑板部3512,并与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抵接。
相较于传统的将阻尼件353安装在轴盖310上,通过将阻尼件353安装在连接架321上,减少了轴盖310上需要设置的部件的数量,为轴盖310上的其他部件提供了更多安装空间,可以减薄轴盖310的厚度,并且,阻尼件353设置在连接架321上的固定槽内,也不会增加连接架321的厚度,使得转轴机构300更加轻薄、灵活。另外,连接架321对阻尼件353的固定更可靠,阻尼件353和滑板部3512之间的配合更平稳,能够减小转轴机构300的运动异响,提升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使用性能。
示例性的,阻尼件353在固定槽内可以始终呈压缩状态,即使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不挤压阻尼件353或对阻尼件353的压力处于最小状态时,呈压缩状态的阻尼件353产生的弹性力,也能够在连接架321和轴盖310之间提供一定的阻尼力,以保证连接架321相对轴盖310运动的稳定性,确保壳体组件20平稳移动,提升可折叠电子设备1的可靠性。
其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阻尼件353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端3531、形变段3532和活动端3533。固定端3531为阻尼件353远离滑板部3512的一端,即固定端3531远离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且固定端3531固定在连接架321上,例如,固定端3531与固定槽的背离第二滑槽3213的一侧槽壁抵接,对于始终呈压缩状态的阻尼件353,阻尼件353的固定端3531可以仅依靠弹性力抵设在固定槽的槽壁上,或者,阻尼件353的固定端3531也可以通过粘接、锁固、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固定槽内,以使阻尼件353固定牢靠。活动端3533为阻尼件353朝向滑板部3512的一端,活动端3533对应固定槽与第二滑槽3213之间的连通部位设置,活动端3533穿过第二滑槽3213的侧壁与滑板部3512抵接。形变段3532连接在活动端3533和固定端3531之间,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挤压阻尼件353的活动端3533,活动端3533将作用力传递至形变段3532,形变段3532随之产生弹性变形,提供弹性力。
至于形变段3532的具体结构和形状,形变段3532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多段弹性臂,如图18b中所示,各段弹性臂可以依次首尾连接,形变段3532整体可以呈“S”形延伸,在其他示例中,弹性臂也可以呈闭合的长圆形、条形环等,各弹性臂之间依次连接,或者,弹性臂还可以为其他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形状,本实施例不做限制。
至于滑板部3512在滑动过程中,其传力侧35121如何实现对阻尼件353产生不同大小的压力,参照图18a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沿其延长方向可以交替设置凹部35111a和凸部35111b,凹部35111a向滑板部3512的中间凹陷,凸部35111b向阻尼件353凸起。滑板部3512由凹部35111a的最底端抵接阻尼件353逐渐移动至凸部35111b的最顶端抵接阻尼件353的过程中,对阻尼件353的压力由小变大,阻尼件353的压缩量逐渐增大,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的阻尼力逐渐增大,壳体组件20运动的阻力逐渐增大,直至滑板部3512移动至凸部35111b的最顶端抵接阻尼件353,此时,阻尼件353的压缩量达到最大,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的阻尼力最大,该阻尼力能够支撑壳体组件20悬停在半展开状态。反之,当滑板部3512由凸部35111b的最顶端抵接阻尼件353逐渐移动至凹部35111a的最底端抵接阻尼件353的过程中,对阻尼件353的压力由大变小,阻尼件353的压缩量逐渐减小,连接架321与轴盖310之间的阻尼力逐渐较小,壳体组件20运动的阻力逐渐减小。
结合图18a和图18b所示,作为一种示例,同步阻尼摆臂351的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由其与轴套部3511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置凹部35111a、凸部35111b和凹部35111a,壳体组件20处于展开状态时,阻尼件353的活动端3533可以抵接在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上靠近轴套部3511的凹部35111a的最底端,壳体组件20处于半展开状态时,阻尼件353的活动端3533可以抵接在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上的凸部35111b的最顶端,壳体组件20处于折叠状态时,阻尼件353的活动端3533可以抵接在滑板部3512的传力侧35121上远离轴套部3511的凹部35111a的最底端。
如图18b中所示,为了提升同步阻尼摆臂351和阻尼件353配合的稳定性,可以在同步阻尼摆臂351的滑板部3512的两侧均设置阻尼件353,此时,滑板部3512的对应轴盖31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均为传力侧35121,位于滑板部3512两侧的阻尼件353分别与两侧的传力侧35121抵接,其中,两侧的传力侧35121上设置的凹部35111a相对应、凸部35111b也相对应,例如,两侧的传力侧35121由靠近轴套部3511的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置相对应的凹部35111a、凸部35111b和凹部35111a。
如此,同步阻尼摆臂351的滑板部3512两侧与两侧的阻尼件353之间均产生作用力,可提升同步阻尼摆臂351的滑板部3512移动的稳定性,使得同步阻尼摆臂351和阻尼件353配合更稳定、可靠,从而,使壳体组件20的运动更平稳,可提升壳体组件20的可靠性。并且,当壳体组件20悬停在半展开状态时,滑板部3512两侧的传力侧35121的凸部35111b的最顶端分别挤压两侧的阻尼件353,两侧的阻尼件353的压缩量均达到最大,阻尼件353为连接架321和轴盖310之间提供的阻尼力更大,有助于提高壳体组件20处于半展开状态时的稳定性。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轴盖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1a和图19所示,对于轴盖310的结构设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轴盖310可以包括盖板310a和多个加强部310b。盖板310a作为轴盖310的主体支撑结构,其可以为长条形的板状结构,盖板310a的厚度较薄,而为了实现主摆臂331、支撑板摆臂332及辅助摆臂333等部件与轴盖310的连接,在厚度较薄的轴盖310的朝向折叠屏10的一侧表面设有多个加强部310b,换言之,加强部310b可作为这些部件的安装结构,加强部310b的厚度可以稍微大些,以便于在加强部310b内加工第一弧形槽312、第二弧形槽313等结构。如此,可以减小轴盖310的整体厚度,实现转轴结构的轻薄化,并且,加强部310b也使得轴盖310具有足够的强度,满足轴盖310的可靠性要求。
其中,盖板310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可以形成有前述的挡沿311,挡沿311伸出加强部310b的表面以上,通过挡沿311对支撑板340进行限位,且挡沿311也有助于对加强部310b进行定位。
示例性的,盖板310a可以采用高强度的金属材料制成,以提升轴盖310的外观质感,例如,盖板310a可以采用钛、钢、铝合金、钛合金等材料制成。而加强部310b则可以采用高强度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便于在加强部310b内形成第一弧形槽312、第二弧形槽313等结构,例如,加强部310b可以采用聚苯硫醚树脂、聚苯醚酮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砜树脂等材料制成,以在满足轴盖310的轻薄化需求的同时,保证轴盖310的强度。
并且,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轴盖310,也就是说,盖板310a和加强部310b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轴盖310的整体性更好,避免了在盖板310a上安装其他结构来连接上述部件,可以简化轴盖310的结构,提高轴盖310的加工效率。例如,可以采用纳米注塑工艺(NanoMolding Technology,NMT)制作一体的轴盖310,其将金属材质的盖板310a表面经过纳米化处理,将高分子材料直接注射成型在金属材质的盖板310a表面形成加强部310b,以形成一体化结构的轴盖310。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屏和支撑板安装于轴盖的局部截面图。参照图20所示,图中示出的折叠屏10处于折叠状态,支撑板340包裹在折叠屏10的可折叠部分10c的外侧,支撑板340和折叠屏10共同构成双水滴结构,图中也示出了支撑板340和折叠屏10之间存在前述的保护间隙。其中,为了使轴盖310能够稳定支撑处于折叠状态的折叠屏10和支撑板340,轴盖310朝向折叠屏10的一侧表面可以设有弧形凹槽314,弧形凹槽314位于轴盖310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并沿轴盖3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弧形凹槽314与支撑板340的弯曲底部的形状相匹配,支撑板340的弯曲底部位于弧形凹槽314内并支撑于弧形凹槽314的槽壁,支撑板340的弯曲底部能够舒展的贴在弧形凹槽314内,以保护支撑板340不受挤压,维持支撑板340形状。
结合图11a和图20所示,由于轴盖310朝向折叠屏10的一侧设置的是各加强部310b,因而,可以在各加强部310b上加工形成弧形凹槽314,对于主要用于提供主摆臂331、支撑板摆臂332等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加强部310b,根据这些部件的位置,相邻加强部310b之间可以接触也可以具有间隔,对此,每个加强部310b上均可以加工弧形凹槽314,各加强部310b上的弧形凹槽314沿轴盖310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25)

1.一种转轴机构,应用于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轴盖、主摆臂、支撑板摆臂、支撑板和至少一组连接架组;
所述连接架组包括两个连接架,两个所述连接架分别位于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主摆臂与所述支撑板摆臂均连接在所述连接架和所述轴盖之间;所述主摆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架连接,所述主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轴盖滑动且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摆臂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架连接,所述支撑板摆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轴盖连接;
所述支撑板沿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延长,并设置在所述轴盖朝向所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折叠屏的一侧,所述支撑板的侧边伸出至所述轴盖的侧方并搭接在所述连接架上,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板摆臂连接;其中,所述支撑板为可产生弹性形变的板状件,所述连接架通过所述主摆臂和所述支撑板摆臂相对所述轴盖运动,以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驱使所述支撑板随所述折叠屏同步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为镂空部,所述镂空部覆盖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部内分布有多个条形开口,所述条形开口沿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相邻所述条形开口在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上错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开口包括第一条形开口和第二条形开口,所述第一条形开口围成闭合状,所述第二条形开口连通至所述支撑板的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为金属板。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板摆臂中的一者设有定位孔,另一者设有向对方伸出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所述定位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挡沿,所述挡沿凸起在所述轴盖朝向所述折叠屏的一侧表面,所述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所述挡沿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上安装有第一转轴,所述轴盖上开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主摆臂由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包括转动部、连板部和第一弧形滑动部,所述转动部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弧形滑动部在所述第一弧形槽内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轴盖上开设有第二弧形槽,所述支撑板摆臂由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包括滑轴部、连接部和第二弧形滑动部,所述滑轴部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并转动,所述第二弧形滑动部在所述第二弧形槽内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组包括至少两组,各组所述连接架沿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每组所述连接架组的两个所述连接架与所述轴盖之间均连接有所述主摆臂和所述支撑板摆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步阻尼摆臂,至少一组所述连接架组的两个所述连接架与所述轴盖之间连接有所述同步阻尼摆臂;
其中,所述连接架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轴盖设有同步限位结构,所述同步阻尼摆臂包括滑板部和轴套部,所述滑板部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所述轴套部连接于所述同步限位结构,所述同步限位结构使位于所述轴盖两侧的所述连接架相对所述轴盖同步转动和滑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限位结构包括滑动座和两个第二转轴,两个所述第二转轴对称设置在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滑动座的两侧具有安装槽,两个所述第二转轴分别穿过两侧的所述安装槽;
两侧的所述同步阻尼摆臂的所述轴套部分别套设于两侧的所述第二转轴,且分别位于两侧的所述安装槽内,滑动座用于驱动两侧的所述轴套部同步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侧所述安装槽的相背的槽壁均设有至少一个导向凸起,且两侧所述安装槽内的所述导向凸起对称设置,两侧的所述轴套部均开设有至少一个螺旋孔,且两侧的所述轴套部上的所述螺旋孔对称设置,所述导向凸起伸入对应的所述螺旋孔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部开设有至少两个所述螺旋孔,各所述螺旋孔沿所述轴套部的轴向间隔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限位结构还包括装配座,所述装配座设置于所述滑动座的一端,所述第二转轴对应所述装配座的一端伸出所述滑动座并连接于所述装配座。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安装于所述连接架并对应所述同步阻尼摆臂设置;
其中,所述滑板部对应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为传力侧,所述阻尼件对应所述传力侧设置并与所述传力侧抵接,所述滑板部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使所述传力侧的不同部位抵接所述阻尼件,以改变所述阻尼件产生的弹性形变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侧沿其延长方向交替设置凹部和凸部,随所述滑板部的滑动,所述阻尼件与所述凹部抵接或与所述凸部抵接,并产生弹性形变。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部的对应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均为所述传力侧,两侧的传力侧均对应设置有所述阻尼件;
其中,两侧的所述传力侧的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分别相对应。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端、形变段和活动端,所述固定端远离所述传力侧并固定于所述连接架,所述活动端抵接于所述传力侧,所述形变段随所述活动端的移动而产生弹性形变。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盖包括盖板和多个加强部,各所述加强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折叠屏的一侧表面,且所述主摆臂和所述支撑板摆臂均与所述加强部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加强部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且所述盖板和所述加强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盖朝向所述折叠屏的一侧表面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用于支撑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的所述支撑板的弯曲底部;
其中,所述弧形凹槽位于所述轴盖的宽度方向的中间区域,所述弧形凹槽沿所述轴盖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覆盖各所述加强部。
24.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折叠屏及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
所述转轴机构的轴盖两侧的连接架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折叠屏位于所述转轴机构的支撑板所在的一侧,且所述折叠屏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屏包括屏体和加强片,所述加强片连接在所述屏体朝向所述转轴机构的一侧表面,且所述加强片与所述转轴机构对应。
CN202211330019.3A 2022-10-27 2022-10-27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9483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30019.3A CN117948338A (zh) 2022-10-27 2022-10-27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PCT/CN2023/121552 WO2024087992A1 (zh) 2022-10-27 2023-09-26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30019.3A CN117948338A (zh) 2022-10-27 2022-10-27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8338A true CN117948338A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02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30019.3A Pending CN117948338A (zh) 2022-10-27 2022-10-27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48338A (zh)
WO (1) WO202408799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9062A1 (zh) * 2018-08-07 2020-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轴连接机构和可折叠的设备
CN115988114A (zh) * 2019-12-27 2023-04-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和可折叠设备
CN112991953B (zh) * 2021-03-09 2022-08-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板及可折叠显示模组
KR102419478B1 (ko) * 2021-05-07 2022-07-11 (주)케이에이치바텍 폴더블 힌지장치
CN114464085B (zh) * 2021-08-05 2022-12-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板、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87992A1 (zh)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11514A1 (en) Bendable mechanism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WO2021007912A1 (zh) 一种可弯折装置
CN114006963B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CN113795683A (zh)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3833741A (zh)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411420A (zh) 移动终端
CN114697416A (zh)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US20230021638A1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CN217428168U (zh) 一种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2099237A (zh) 智能眼镜
CN113366405A (zh) 覆盖机构、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539490A (zh)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7167397B (zh) 一种转轴机构、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CN113643610B (zh) 显示装置
CN117948338A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9372800U (zh)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8760886U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128235A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1022482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6030709A (zh)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221237045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7440547U (zh) 柔屏转轴结构
CN217421852U (zh) 一种柔屏转轴结构
CN116540834A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9673084U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