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23485A - 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23485A
CN117923485A CN202211314482.9A CN202211314482A CN117923485A CN 117923485 A CN117923485 A CN 117923485A CN 202211314482 A CN202211314482 A CN 202211314482A CN 117923485 A CN117923485 A CN 1179234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ous material
drying
hours
plastic body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144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淑鹤
汪鹏
王宽岭
刘思佳
刘世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Dalian Petrochem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Dalian Petrochem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Dalian Petrochem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Dalian Petrochem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1448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234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23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234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将水、造孔剂、碳源、助挤剂混合,混捏,形成可塑体;(2)将可塑体密封保存一定时间后,再次混捏可塑体,并挤出成型,再将成型颗粒在密闭的条件下水热处理;(3)将步骤(2)水热处理后的产物干燥,然后在惰性气氛下经低温焙烧和高温焙烧处理;(4)将步骤(3)的产物水蒸气活化,干燥,得到多孔材料。本发明的多孔材料,具有一定的形状炭颗粒,颗粒内部含有大尺寸的贯通通道,颗粒压碎强度高,耐磨性强,在催化、吸附分离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金属功能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多孔炭材料因其比表面积大、孔道结构可控、物理化学稳定性高及较低的制备成本,被广泛用于吸附分离、催化、新能源等领域。现有炭材料的应用多以吸附、分离及催化为主,因此,比表面积及孔道结构是炭材料极其重要的物化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性能的优劣。
CN2012101945199以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与固化剂充分混合、加热固化,将固化料粉碎后,加入聚乙烯醇为造孔剂和石墨粉等为支撑剂,充分混合后压制成预制体,在气体保护下高温碳化,得到孔径在0.05-10μm、比表面积100-1000m2/g的中大孔炭。制备时需要用到的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醇等高成本原料,同时还要用到石墨粉、活性炭粉、活性炭纤维、纳米碳管等硬质颗粒原料,所得中大孔分布弥散,三维贯通性较差。
现有活性炭一般采用碳粉、生物质等硬质原料经碳化、活化而得,产物的孔道尺寸属于微介孔范畴,而采用造孔剂分解法得到的大孔活性炭的孔道分布弥散,三维贯通性差。在成型上,主要是通过将硬质活性炭与粘结剂混合后挤压成型而得,由于粘结剂仅能与硬质颗粒的表面发生作用,两者的相容性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活性炭颗粒的强度及耐磨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多孔材料,具有一定的形状炭颗粒,颗粒内部含有大尺寸的贯通通道,颗粒压碎强度高,耐磨性强,在催化、吸附分离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将水、造孔剂、碳源、助挤剂混合,混捏,形成可塑体;
(2)将可塑体密封保存一定时间后,再次混捏可塑体,并挤出成型,再将成型颗粒在密闭的条件下水热处理;
(3)将步骤(2)水热处理后的产物干燥,然后在惰性气氛下经低温焙烧和高温焙烧处理;
(4)将步骤(3)的产物水蒸气活化,干燥,得到多孔材料。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所述的碳源为糯米粉与小麦粉的混合物,以质量计,糯米粉的用量占碳源质量的10%-25%。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所用水的量以质量计,为面粉总量的15%-35%。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所用的造孔剂为泡打粉,可以为市售产品,以质量计,造孔剂用量为碳源质量的1%-5%。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所述的助挤剂为田菁粉、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助挤剂以质量计为碳源质量的0.5-5%。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中物料的加入顺序无特殊要求,优选将糯米粉先糊化,糊化条件为:将糯米粉加入到自身1-3倍重量的水中,在搅拌的条件下升温至58-100℃,保持5-30分钟。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中可塑体密封保存的温度为25-45℃,保存时间为0.5-3小时。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2)所述再次混捏的时间为60-120分钟,环境温度为室温。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2)所述挤出成型的颗粒的形状为圆柱形,三叶草形,四叶草形及其他适于成型机挤出的形状。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2)所述的水热处理,水与成型物不发生直接接触。水热温度为100-200℃,时间为0.5-5小时,压力为密闭条件下的自生压力。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3)所述的干燥,条件为60-200℃干燥1-48小时,优选为100-150℃干燥3-24小时。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3)中所述的低温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为200-350℃,焙烧时间为2-5小时;所述的高温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为750-1000℃,焙烧时间为1-5小时。所述的惰性气氛为氮气和/或惰性气体。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4)中所述的水蒸气活化,将步骤(3)的产物通入水蒸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活化条件为:温度500-1000℃,时间0.5-3小时,每克产物所需的水蒸气流量为1-10克/小时。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4)中所述的干燥为常规干燥,条件为100-200℃干燥1-48小时。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4)中所述的成型体,其形状为圆柱形,三叶草形,四叶草形,或其他能够被挤条机挤出的形状。
本发明的多孔材料,具有如下性质:具有微孔/超大孔双重孔道结构,超大孔三维贯通孔道尺寸为5-50μm,比表面积800-1800m2/g,颗粒的压碎强度为10-25N/mm,质量磨耗率小于0.5%。
本发明采用的碳源为面粉,能够吸水溶胀,原料具有自粘结作用,不需要额外的粘结剂,由于不存在硬质炭粒,因此原料的塑形性好,转化为活性炭后具有较高的压碎强度及较低的磨耗率。泡打粉在混捏过程中会产生气体从而在颗粒中形成三维贯通的大孔。小麦粉颗粒在水的作用下吸水胀裂,与蛋白质形成三维交错结构。通过两次混捏作用上述三维结构更稳定致密。熏蒸水热处理可使淀粉及蛋白质硬化,使可塑体形状固定。混入的糯米粉一般支链结构淀粉占比较高,糊化后相当于粘结剂可以进一步增强成型体的强度,同时在碳化过程也能转化为碳质。通过水蒸气活化,三维大孔炭材料富含微介孔孔道,因此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多孔成型炭材料具有微孔/超大孔双重孔道,在多种应用场景下具有良好的催化、吸附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多孔材料的光学相机照片。
图2为实施例1制备的多孔材料的扫描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颗粒尺寸,机械强度采用DL3型强度仪进行测试,微观形貌及大孔形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测量,比表面积采用BET法测试,磨耗率参照HG/T 3927-2007所述方法测试。
实施例1
将60克糯米粉、6g泡打粉、5克田菁粉及500克小麦面粉混合均匀,再加入90克水搅拌、混捏成可塑体。可塑体35℃密封保存2小时,再次混捏60分钟,随后将其挤条成型为圆柱条,将圆柱条在120℃下水热蒸熏1.5小时,冷却后取出,120℃烘干12小时,将其放入通入氮气保护的管式炉中,升温至300℃保持5小时,再升温至850℃保持3小时,冷却后通入水蒸气,升温至750℃保持3小时,水蒸气流量为每克样品7克/小时,活化结束后取出,常规120℃干燥12小时得到本发明所述的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成型颗粒。
所得圆柱形炭颗粒直径1.5mm。BET测试表明,材料比表面积924m2/g,具有1.5-3.1nm的微介孔孔道,压碎强度为12N/mm,磨耗率0.4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成型颗粒具有7-49μm的三维孔道。
实施例2
将70克糯米粉分散于150克水中,95℃下搅拌糊化30分钟,4克泡打粉、7克田菁粉及500克小麦面粉混合均匀,再加入糊化糯米粉,混捏成可塑体。可塑体35℃密封保存3小时,再次混捏80分钟,随后将其挤条成型为三叶草条,将三叶草条在150℃下水热蒸熏2小时,冷却后取出,150℃烘干12小时,将其放入通入氮气保护的管式炉中,升温至300℃保持5小时,再升温至950℃保持3小时,冷却后通入水蒸气,升温至850℃保持3小时,水蒸气流量为每克样品10克/小时,活化结束后取出,常规120℃干燥12小时得到活性炭成型颗粒。
所得条形炭颗粒直径1.5mm。BET测试表明,材料比表面积1231m2/g,具有1.1-3.2nm的微介孔孔道,压碎强度为15.6N/mm,磨耗率0.37。扫描电镜观察成型颗粒具有5-47μm的三维通道孔道。
实施例3
将80克糯米粉分散于180克水中,90℃下搅拌糊化,5克泡打粉、5克田菁粉及500克小麦面粉混合均匀,再加入糊化糯米粉,混捏成可塑体。可塑体30℃密封保存5小时,再次混捏100分钟,随后将其挤条成型为圆柱条,将圆柱条在150℃下水热蒸熏3小时,冷却后取出,120℃烘干12小时,将其放入通入氮气保护的管式炉中,升温至300℃保持5小时,再升温至1000℃保持3小时,冷却后通入水蒸气,升温至950℃保持3小时,水蒸气流量为每克样品5克/小时,活化结束后取出,常规120℃干燥12小时得到活性炭成型颗粒。
所得条形炭颗粒直径2mm。BET测试表明,材料比表面积1494m2/g,具有1.1-4.5nm的微介孔孔道,压碎强度为22.4N/mm,磨耗率0.27。扫描电镜观察成型颗粒具有15-21μm的三维通道孔道。
实施例4
将120克糯米粉分散于200克水中,80℃下搅拌糊化,5克泡打粉、5克田菁粉及500克小麦面粉混合均匀,再加入糊化糯米粉,混捏成可塑体。可塑体30℃密封保存5小时,再次混捏120分钟,随后将其挤条成型为圆柱条,将圆柱条在150℃下水热蒸熏3小时,冷却后取出,120℃烘干12小时,将其放入通入氩气保护的管式炉中,升温至300℃保持5小时,再升温至1000℃保持3小时,冷却后通入水蒸气,升温至950℃保持3小时,水蒸气流量为每克样品6克/小时,活化结束后取出,常规120℃干燥12小时得到活性炭成型颗粒。
所得条形炭颗粒直径2 mm。BET测试表明,材料比表面积1757m2/g,具有0.9-6.7nm的微介孔孔道,压碎强度为24.5N/mm,磨耗率0.22。扫描电镜观察成型颗粒具有8-39μm的三维通道孔道。
对比例1
同实施例1,只是不加入小麦粉,硬化效果不佳,最终成型颗粒难以形成较为规整的柱状颗粒。
对比例2
同实施例1,只是不进行水热处理,最终成型颗粒难以形成较为规整的柱状颗粒。
对比例3
同实施例1,只是密封保存后直接挤出成型。最终成型颗粒较为疏松,难以形成较为规整的柱状颗粒。
对比例4
同实施例1,只是焙烧采用一段焙烧处理,即直接升温到850℃保持3小时。这材料的碳转化率较低,仍然含有聚合有机质,最终成型颗粒较为疏松。

Claims (15)

1.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内容:(1)将水、造孔剂、碳源、助挤剂混合,混捏,形成可塑体;(2)将可塑体密封保存一定时间后,再次混捏可塑体,并挤出成型,再将成型颗粒在密闭的条件下水热处理;(3)将步骤(2)水热处理后的产物干燥,然后在惰性气氛下经低温焙烧和高温焙烧处理;(4)将步骤(3)的产物水蒸气活化,干燥,得到多孔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碳源为糯米粉与小麦粉的混合物,以质量计,糯米粉的用量占碳源质量的10%-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用水的量以质量计,为面粉总量的15%-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用的造孔剂为泡打粉,可以为市售产品,以质量计,造孔剂用量为碳源质量的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助挤剂为田菁粉、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助挤剂以质量计为碳源质量的0.5-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糯米粉先糊化,糊化条件为:将糯米粉加入到自身1-3倍重量的水中,在搅拌的条件下升温至58-100℃,保持5-30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可塑体密封保存的温度为25-45℃,保存时间为0.5-3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再次混捏的时间为60-120分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水热处理,水与成型物不发生直接接触,水热温度为100-200℃,时间为0.5-5小时,压力为密闭条件下的自生压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干燥条件为60-200℃干燥1-48小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低温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为200-350℃,焙烧时间为2-5小时;所述的高温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为750-1000℃,焙烧时间为1-5小时;所述的惰性气氛为氮气和/或惰性气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水蒸气活化条件为:温度500-1000℃,时间0.5-3小时,每克产物所需的水蒸气流量为1-10克/小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干燥条件为:100-200℃干燥1-48小时。
14.一种权利要求1~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制备的多孔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微孔/超大孔双重孔道结构,超大孔三维贯通孔道尺寸为5-50μm,比表面积800-1800m2/g,颗粒的压碎强度为10-25N/mm,质量磨耗率小于0.5%。
15.一种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孔材料在催化、吸附领域中的应用。
CN202211314482.9A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79234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4482.9A CN117923485A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4482.9A CN117923485A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23485A true CN117923485A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63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14482.9A Pending CN117923485A (zh) 2022-10-26 2022-10-26 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2348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89325A (en) Activated carbon bodies having phenolic resin binder
EP0379378B1 (en) Moldable Compositions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molded articles produced therefrom
WO2015109272A1 (en)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and porous filters formed of ice-templated graphene-oxide an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CN107619496B (zh) 双峰闭孔结构的发泡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20040086338A (ko) 자체-지지 활성탄 구조물의 제조 방법
CN113527753A (zh) 一种常压制备的生物基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H09173828A (ja) 活性炭物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15367748B (zh) 一种高比表面积成型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iu et al. N-doped porous carbon material prepared via direct ink writing for the removal of methylene blue
WO2022210974A1 (ja) エラストマー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架橋物、並びに成形体
CN117923485A (zh) 一种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042015A (zh) 环糊精改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型有机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314468B (zh) 一种纳米氧化锌掺杂的高比表面积块体多孔炭的制备方法
CN113042007B (zh) 改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型染料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3125808B2 (ja) 活性炭ハニカム構造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3771843B (zh) 一种堇青石蜂窝陶瓷的制备方法及设备
JPH10265273A (ja) 成形用無機粉体組成物及びそれより得られる無機粉体成形物
JP2022056114A (ja) ニッケル触媒の製造方法
JP5366277B2 (ja) 吸着剤含有成形体
CN115367727B (zh) 一种非多孔性成型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59811A (zh) 生物质活性炭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403455A (zh) 条形具有三维有序大孔状二氧化硅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催化剂以及应用
Jandosov et al. Mesoporous composite materials from Acivated rice husk carbon and montmorillonite
KR20130066916A (ko) 촉매에 망상형 매크로 기공을 만들어 촉매성능을 증진시키는 방법
CN102849721A (zh) 一种均质碳纳米管宏观体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