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95595A - 一种具有共模拉弧检测功能的储能***及光储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共模拉弧检测功能的储能***及光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95595A
CN117895595A CN202311666111.1A CN202311666111A CN117895595A CN 117895595 A CN117895595 A CN 117895595A CN 202311666111 A CN202311666111 A CN 202311666111A CN 117895595 A CN117895595 A CN 1178955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sion circuit
mode current
battery cluster
switch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661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淑钦
陈保国
盛任
方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6611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955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95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955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0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6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 H01M10/465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with solar battery as charging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共模拉弧检测功能的储能***及光储设备,包括:电池簇、共模电流检测单元和控制器,控制器用于:在共模电流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控制电池簇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如此,可以提高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检测误差,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共模拉弧检测功能的储能***及光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共模拉弧检测功能的储能***及光储设备。
背景技术
储能***作为能量双向交互的产品,可以作为备用电源,还可以平滑发电侧功率,以及实现用户侧削峰填谷的目的。储能***作为一个能量源,其电气安全非常重要,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储能***中会出现接触不良、元器件或绝缘层老化、漏电等故障,使得储能***产生拉弧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而拉弧导致的火花和高温,容易在储能***中引发火灾,导致储能***使用的安全性大大降低。因此,如何有效、准确地检测储能***中的拉弧现象就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共模拉弧检测功能的储能***及光储设备,用以有效、准确地检测储能***中的拉弧现象,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该储能***包括:电池簇、共模电流检测单元和控制器,电池簇中包括至少两个电池模组,至少两个电池模组串联连接;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一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另一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连接的电路中的共模电流;控制器用于:在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电池簇的输出端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应理解,第一预设幅值可以根据出现拉弧现象时对应电流的频域分量确定,以避免产生和消除拉弧现象,对于具体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如此,控制器可以对共模电流进行分析,因电流具有多个频域分量,所以可以确定出共模电流中的各个频域分量;由于出现拉弧时的电流具有不同频域下的分量不同、各频域的分量变化较大、可能有的频域分量较大,有的频域分量较小的特征,而未出现拉弧时的电流具有不同频域下的分量均为0、且不会出现较大的频域分量的特征,所以可以对确定出的各个频域分量进行分析,若某个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说明共模电流中存在较大的频域分量,这时即可确定出共模电流即为出现拉弧时的电流,也即可以确定出当前出现了拉弧现象,提高了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了检测误差,并且控制器可以控制电池簇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实现灭弧或保护动作,从而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采取灭弧措施,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共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检测到从正输出端流出的电流(记为电流a)、以及向负输出端流入的电流(记为电流b),如果电流a与电流b的差为0,表示从正输出端流出的电流与向负输出端流入的电流相等,所以没有剩余电流,也即没有漏电流,此时不会出现拉弧现象,且共模电流为0。如果电流a与电流b的差不为0,表示存在剩余电流,也即存在漏电流,这时共模电流则不为0。如果在共模电流不为0的情况下出现打火,会使得共模电流在不同频域下的幅值变化较大,在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时,即可确定出现拉弧现象。因此,存在漏电流不等于出现拉弧现象,但在有漏电流的情况下出现打火则很容易出现拉弧现象,所以通过比较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与第一预设幅值的大小,则可以判断出是否出现拉弧现象。
可选地,储能***还可以包括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或者负输出端连接,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连接的电路中的差模电流;控制器还用于:在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电池簇的输出端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与共模电流类似,在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时,说明差模电流中存在较大的频域分量,这时即可确定出差模电流即为出现拉弧时的电流,也即可以确定出当前出现了拉弧现象,提高了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了检测误差。应理解,第二预设幅值可以根据出现拉弧现象时对应电流的频域分量确定,以避免产生和消除拉弧现象,对于具体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其中,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包括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或者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包括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又或者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包括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和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对于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具体结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作限定。当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包括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和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时,可以综合正极差模电流、负极差模电流和共模电流共同进行判断,进一步提高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检测误差。
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检测到电流a,该电流a可以看作是正极差模电流,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检测到电流b,该电流b则可以看作时负极差模电流;在出现打火时,电流a和电流b在不同频域下的幅值变化较大,在电流a或电流b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时,即可确定出现拉弧现象。因此,通过检测正极差模电流或负极差模电流,同样可以判断出是否出现拉弧现象。
并且,储能***除了包括电池簇、检测装置和控制器之外,还可以包括D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此时,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设置位置可以包括如下情形:
对于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这时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检测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的差模电流;由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所以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检测到的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的电流可以看作是电池簇的正输出端的差模电流,进而在电池簇的正输出端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电池簇和DCDC转换电路受到损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或者,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这时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检测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的差模电流,进而在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DCDC转换电路和DCAC转换电路受到损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其中,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分流器和电流互感器中的任一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对于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这时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检测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的差模电流;由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所以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检测到的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的电流可以看作是电池簇的负输出端的差模电流,进而在电池簇的负输出端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电池簇和DCDC转换电路受到损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或者,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这时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检测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的差模电流,进而在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DCDC转换电路和DCAC转换电路受到损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其中,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分流器和电流互感器中的任一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对于共模电流检测单元: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另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这时共模电流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是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共模电流;由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所以共模电流检测单元检测到的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共模电流,可以看作是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之间的共模电流,进而在电池簇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电池簇和DCDC转换电路受到损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或者,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另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这时共模电流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是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的共模电流,进而在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DCDC转换电路和DCAC转换电路受到损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其中,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共模电流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剩余电流保护器、电流互感器或霍尔传感器,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控制电池簇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时,控制器可以具体用于:在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DCDC转换电路不输出直流电;这样即使电池簇向DCDC转换电路输出了电能,但因DCDC转换电路不会向外输出直流电,所以电池簇输出的电能也不会通过DCDC转换电路输出去,从而实现电池簇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其中,DCDC转换电路中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控制器通过控制多个晶体管中用于向外输出直流电的晶体管断开,即可实现DCDC转换电路不向外输出直流电,对于各个晶体管的连接关系和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在此不作限定。
当然,在储能***还包括DCAC转换电路,且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时,控制器还可以具体用于:在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DCAC转换电路不输出交流电;这样即使电池簇向DCDC转换电路输出了电能,且DCDC转换电路向DCAC转换电路输出了电能,但因DCAC转换电路不会向外输出交流电,所以电池簇输出的电能也不会通过DCAC转换电路输出去,从而实现电池簇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其中DCAC转换电路同样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控制器通过控制多个晶体管中用于向外输出交流电的晶体管断开,即可实现DCAC转换电路不向外输出交流电,对于各个晶体管的连接关系和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在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检测装置除了包括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之外,还可以包括:电压检测单元,电压检测单元的第一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控制器连接,这时电压检测单元用于:采集电池簇的正输出端和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并传输至控制器。或者,电压检测单元的第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控制器连接,这时电压检测单元用于:采集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和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并传输至控制器。此时控制器还可以用于:响应于上报指令,上报电压。也就是说,控制器可以存储接收到的电压,并在接收到服务器下发的上报指令时,向服务器上报该电压,以使服务器可以对储能***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分析,并在对储能***进行维护、检修时作为数据参考,提高维护和检修的效率。应理解,电压检测单元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电压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分压电阻,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储能***还可以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开关的一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二开关的一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二开关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还可以用于:在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断开,进而可以切断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的导电通路,以及切断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导电通路,从而有效切断电池簇向外输出电能的供电通路,将电池簇从供电通路中脱离,抑制拉弧的持续产生,进一步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第一开关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包括:第一开关的一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这样第一开关断开时,可以切断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一开关闭合时,可以连通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因此第一开关的通断可以控制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的通断,从而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断开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的连接。或者,第一开关的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这样第一开关断开时,可以切断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一开关闭合时,可以连通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因此第一开关的通断可以控制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的通断,从而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断开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的连接。
第二开关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包括:第二开关的一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这时第二开关断开时,可以切断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二开关闭合时,可以连通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因此第二开关的通断可以控制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通断,从而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断开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的连接。或者,第二开关的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二开关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这时第二开关断开时,可以切断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二开关闭合时,可以连通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因此第二开关的通断可以控制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通断,从而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断开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的连接。
基于此,基于上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位置设置,通过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断开电池簇的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的连接,将电池簇的两个输出端均从导电通路中脱离出来;或者,通过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断开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的连接,将DCDC转换电路的两个输出端均从导电通路中脱离出来;从而,可以有效切断电池簇向外输出电能的供电通路,抑制拉弧的持续产生。
并且,第一开关可以为继电器和接触器中的至少一种,如第一开关为继电器,或第一开关为接触器,又或者第一开关为继电器和接触器。类似地,第二开关同样可以为继电器和接触器中的至少一种,如第二开关为继电器,或第二开关为接触器,又或者第二开关为继电器和接触器。
可选地,储能***还可以包括:第一保护器和第二保护器,第一保护器的一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一保护器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在第一保护器所连接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一预设电流时断开,否则保持闭合。第二保护器的一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二开保护器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在第二保护器所连接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二预设电流时断开,否则保持闭合。如此,通过第一保护器和第二保护器可以切断各自控制的通路,避免电流过大时对电池簇、DCDC转换电路、DCAC转换电路造成损坏,提高储能***的可靠性。应理解,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可以根据电池簇、DCDC转换电路、DCAC转换电路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电流设置,以避免电池簇、DCDC转换电路、DCAC转换电路受到损坏,具体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一保护器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包括:第一保护器的一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一保护器的另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这时第一保护器断开时,可以切断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一保护器闭合时,可以连通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因此第一保护器的通断可以控制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的通断,从而在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一预设电流时,及时地断开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的连接,避免电池簇和DCDC转换电路受到损坏。或者,第一保护器的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一保护器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这时第一保护器断开时,可以切断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一保护器闭合时,可以连通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因此第一保护器的通断可以控制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的通断,从而在电池簇的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一预设电流时,及时地断开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的连接,避免DCDC转换电路和DCAC转换电路受到损坏。
第二保护器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包括:第二保护器的一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二保护器的另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这时第二保护器断开时,可以切断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二保护器闭合时,可以连通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因此第二保护器的通断可以控制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通断,从而在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二预设电流时,及时地断开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的连接,避免电池簇和DCDC转换电路受到损坏。或者,第二保护器的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二保护器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这时第二保护器断开时,可以切断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二保护器闭合时,可以连通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因此第二保护器的通断可以控制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通断,从而在电池簇的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二预设电流时,及时地断开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的连接,避免DCDC转换电路和DCAC转换电路受到损坏。
并且,第一保护器可以为熔断器和空气开关中的至少一种,如第一保护器为熔断器,或第一保护器为空气开关,又或者第一保护器为熔断器和空气开关。类似地,第二保护器同样可以为熔断器和空气开关中的至少一种,如第二保护器为熔断器,或第二保护器为空气开关,又或者第二保护器为熔断器和空气开关。
进一步地,如果储能***中同时设置有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一保护器和第二保护器时,第一开关和第一保护器可以串联连接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或串联连接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之间;同样地,第二开关和第二保护器可以串联连接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或串联连接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之间。并且,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时对应的正极差模电流一般会小于第一预设电流,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时对应的负极差模电流一般会小于第二预设电流,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时对应的共模电流一般会小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所以在需要控制电池簇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时,电池簇的正输出端或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的电流很可能还没有达到第一预设电流,电池簇的负输出端或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的电流很可能也没有达到第二预设电流,所以在电池簇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之前,第一保护器和第二保护器很大可能还未切断所在线路,所以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切断电池簇向外供电的通路,将电池簇从供电通路中脱离,抑制拉弧的持续产生。
在储能***的启动过程中,如果未控制电池簇不向外输出电能,那么储能***会正常运转,电池簇提供的电能依次通过DCDC转换电路、DCAC转换电路的处理后向外输出电能。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电池簇的正输出端或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的电流超过第一预设电流时,第一保护器则切断所在线路,如果导致电池簇的负输出端或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的电流超过第二预设电流时,第二保护器则切断所在线路,从而在储能***的运转过程中,实现对储能***的保护,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簇,该电池簇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共模电流检测单元和控制器,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串联连接,且串联连接的各电池模组可以称之为模组组合;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一端与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即模组组合)的正输出端连接,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另一端与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即模组组合)的负输出端连接;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连接的电路中的共模电流;控制器用于:在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电池簇不向外输出电能。如此,控制器可以确定出共模电流中的频域分量,并在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模组组合不向外输出电能,实现灭弧或保护动作。这样可以提高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检测误差,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采取灭弧措施,提高电池簇使用的安全性。
可选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共模电流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剩余电流保护器、电流互感器或霍尔传感器,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电池簇还可以包括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即模组组合)的正输出端或者负输出端连接,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连接的电路中的差模电流;控制器还用于:在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电池簇不向外输出电能。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差模电流的检测,还可以实现共模电流的检测,实现了多种电流的检测,进而可以在多个角度判断是否出现拉弧现象,提高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检测误差,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采取灭弧措施,提高电池簇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包括: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和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模组组合的正输出端连接,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检测到模组组合的正输出端的正极差模电流并传输至控制器中;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模组组合的负输出端连接,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可以检测到模组组合的负输出端的负极差模电流并传输至控制器中。此时控制器具体用于:在正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负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或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时,控制模组组合不向外输出电能,实现灭弧或保护动作。应理解,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分流器和电流互感器中的任一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分流器和电流互感器中的任一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电池簇还可以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开关的一端与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即模组组合)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二开关的一端与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即模组组合)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二开关的另一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用于:在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断开。如此,控制器在确定出需要控制电池簇不向外输出电能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断开,切断第一开关控制的通路,以及切断第二开关控制的通路,以有效切断电池簇向外供电的通路,将模组组合从供电通路中脱离,抑制拉弧的持续产生,进一步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应理解,为了能够与设置于电池簇外部的第一开关区别开,设于电池簇内的第一开关还可以称之为第三开关,所以本申请中提及的第三开关均指的是设于电池簇内的第一开关;类似地,为了能够与设置于电池簇外部的第二开关区别开,设于电池簇内的第二开关还可以称之为第四开关,所以本申请中提及的第四开关均指的是设于电池簇内的第二开关。
当然,电池簇中可以不设置保护器,还可以设置保护器,在设置保护器时:电池簇中还可以设置有第三保护器和第四保护器,第三保护器的一端与模组组合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三保护器的另一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第三保护器断开时,可以切断模组组合的正输出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三保护器闭合时,可以连通模组组合的正输出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第四保护器的一端与模组组合的负输出端连接,第四保护器的另一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第四保护器断开时,可以切断模组组合的负输出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之间的导电通路,第四保护器闭合时,可以连通模组组合的负输出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如此,在第三保护器所连接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三预设电流时断开,否则保持闭合;在第四保护器所连接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四预设电流时断开,否则保持闭合。通过第三保护器和第四保护器可以切断各自控制的通路,避免电流过大时对模组组合、电池簇造成损坏,提高储能***的可靠性。应理解,第三预设电流和第四预设电流可以根据模组组合、电池簇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电流设置,以避免电池簇受到损坏,具体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电池簇内设置有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三保护器和第四保护器时,第三开关和第三保护器可以串联连接在模组组合的正输出端与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之间,第四开关和第四保护器可以串联连接在模组组合的负输出端与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之间。
可选地,在电池簇内设置有控制器,以及在电池簇外部也设置有控制器时,这两个控制器可以为同一控制器,还可以为不同的控制器,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在该实施例中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实现原理、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实现原理、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实现原理、以及各个开关和各个保护器的实现方式,与上述第一方面中介绍的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实现原理、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实现原理、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实现原理、以及各个开关和各个保护器的实现方式基本相同,具体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该储能***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及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实施例介绍的电池簇和功率转换电路,功率转换电路与电池簇电连接;功率转换电路用于:将电池簇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后输出,或者将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后输出至电池簇。如此,在电池簇使用的安全性提高时,储能***使用的安全性同样可以得到提高。
应理解,由于该储能***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电池簇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该储能***的实施和技术效果可以参见前述电池簇的实施和技术效果,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储设备,该光储设备包括:光伏发电装置、逆变器、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实施例介绍的储能***或者如上述第三方面及第三方面中任一种实施例介绍的储能***,逆变器分别与光伏发电装置和储能***连接;光伏发电装置用于产生直流电;逆变器用于:将光伏发电装置产生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后输送至储能***。如此,在储能***使用的安全性提高时,光储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同样可以得到提高。
应理解,由于该光储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储能***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该光储设备的实施和技术效果可以参见前述储能***的实施和技术效果,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储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储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储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储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储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储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储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储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储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储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注意的是,本申请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申请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本申请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在光储设备中,图1示例性示出了光储设备100一种可能的组网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光储设备100包括:直流源110和功率变换器120,直流源110包括:光伏发电装置111和电池簇112,功率变换器120包括:逆变器121和储能变换器122,逆变器121分别与光伏发电装置111、交流电网200和储能变换器122连接,储能变换器122还与电池簇112连接。光伏发电装置111通过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逆变器121将光伏发电装置111输出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并进一步将交流电输送至交流电网200和储能变换器122中,储能变换器122可以将来自于交流电网200和逆变器121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后输送至电池簇112中并存储起来,实现对来自光伏发电装置111的不稳定的电能进行存储,还可以通过储能变换器122向交流电网200输出稳定的交流电。
其中,参照图1所示,储能***m0可以包括电池簇112和储能变换器122,储能变换器122可以包括DCDC转换电路和DCAC转换电路,电池簇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储能变换器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在电池簇设置有多个时,储能变换器可以设置有多个,且DCDC转换电路与DCAC转换电路的设置数量相同,至少一个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一个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至少一个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一个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一个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一个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一个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一个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一个DCA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交流电网连接。在电池簇设置有多个时,储能变换器可以设置有一个,未给出图示,这时各个电池簇的正输出端均与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各个电池簇的负输出端均与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使得各个电池簇并联连接,且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DCA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交流电网连接。
储能***m0作为能量双向交互的产品,可以作为备用电源,还可以平滑发电侧功率,以及实现用户侧削峰填谷的目的。储能***m0作为一个能量源,其电气安全非常重要,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储能***m0中会出现接触不良、元器件或绝缘层老化、漏电等故障,使得储能***m0产生拉弧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而拉弧导致的火花和高温,容易在储能***m0中引发火灾,导致储能***m0使用的安全性大大降低。应理解,在电气中,当两个导体间的电压击穿空气层形成电弧,电弧形成后空气即产生大量的电子,导电性能迅速提高,即使两个导体间的距离继续增大仍不能使电弧熄灭,这现象就是拉弧。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及光储设备,用以有效、准确地检测储能***中的拉弧现象,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
下面将以一个电池簇的正输出端与一个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一个电池簇的负输出端与一个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一个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一个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一个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一个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为例,对储能***进行介绍。
图2为示例性的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储能***m0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所示,储能***可以包括:电池簇112、DCDC转换电路1221、DCAC转换电路1222,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入端n3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连接,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入端n4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连接;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正输入端n7连接,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负输入端n8连接。
储能***还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器141和第一检测装置142,第一检测装置142包括: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如图2中的(a)所示,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的第一端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连接,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的第二端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连接,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的第三端与第一控制器141连接,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可以检测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之间的共模电流并传输至第一控制器141中,从而可以在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或者,如图2中的(b)所示,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的第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连接,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的第二端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连接,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的第三端与第一控制器141连接,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可以检测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之间的共模电流并传输至第一控制器141中,从而可以在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
如此,第一控制器141对共模电流进行分析,因电流具有多个频域分量,所以可以确定出共模电流中的各个频域分量;由于出现拉弧时的电流具有不同频域下的分量不同、各频域的分量变化较大、可能有的频域分量较大,有的频域分量较小的特征,而未出现拉弧时的电流具有不同频域下的分量均为0、且不会出现较大的频域分量的特征,所以可以对确定出的各个频域分量进行分析,若某个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说明共模电流中存在较大的频域分量,这时即可确定出共模电流即为出现拉弧时的电流,也即可以确定出当前出现了拉弧现象,提高了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了检测误差,并且第一控制器141可以控制电池簇112与储能***的输出端Vt之间的通路断开,实现灭弧或保护动作,从而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采取灭弧措施,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第一预设幅值可以根据出现拉弧现象时对应电流的频域分量确定,以避免产生和消除拉弧现象,对于具体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并且,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共模电流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剩余电流保护器、电流互感器或霍尔传感器,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此外,在控制电池簇112与储能***的输出端Vt之间的通路断开时,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种:第一控制器141控制DCDC转换电路1221不向外输出直流电,第一控制器141控制DCAC转换电路1222不向外输出交流电。可选地,DCDC转换电路1221中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第一控制器141通过控制多个晶体管中用于向外输出直流电的晶体管断开,即可实现DCDC转换电路1221不向外输出直流电,对于各个晶体管的连接关系和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在此不作限定。同理,DCAC转换电路1222同样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第一控制器141通过控制多个晶体管中用于向外输出交流电的晶体管断开,即可实现DCAC转换电路1222不向外输出交流电,对于各个晶体管的连接关系和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在此不作限定。
图3为示例性的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检测装置142包括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和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示例性地,如图3中的(a)所示,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分别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和第一控制器141连接,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可以检测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的正极差模电流并传输至第一控制器141中,从而可以在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或者,如图3中的(b)和(c)所示,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分别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和第一控制器141连接,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可以检测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的正极差模电流并传输至第一控制器141中,从而可以在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
这样,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与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可以均设于电池簇112和DCDC转换电路1221之间,如图3中的(a)所示。或者,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与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可以均设于DCDC转换电路1221和DCAC转换电路1222之间,如图3中的(c)所示。又或者,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与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中,其中一个设于电池簇112和DCDC转换电路1221之间,另一个设于DCDC转换电路1221和DCAC转换电路1222之间,例如但不限于图3中的(b)所示,此处只是以图3中的(b)为例示出而已。对于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和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并不限定。
如此,第一控制器141可以确定出接收到的正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可以确定出共模电流中的频域分量,并在正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或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时,第一控制器141可以控制电池簇112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实现灭弧或保护动作。如此,不仅可以实现正极差模电流的检测,还可以实现共模电流的检测,实现了多种电流的检测,进而可以在多个角度判断是否出现拉弧现象,提高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检测误差,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采取灭弧措施,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第二预设幅值可以根据出现拉弧现象时对应电流的频域分量确定,以避免产生和消除拉弧现象,对于具体数值在此不作限定。并且,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分流器和电流互感器中的任一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应理解,在此实施例中,储能***中除第一正极差模电流电测单元之外的其他结构的实施方式,与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对应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4为示例性的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4所示,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检测装置142包括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和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示例性地,如图4中的(a)所示,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分别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和第一控制器141连接,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可以检测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的负极差模电流并传输至第一控制器141中,从而可以在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或者,如图4中的(b)和(c)所示,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分别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和第一控制器141连接,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可以检测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的负极差模电流并传输至第一控制器141中,从而可以在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被尽早地检测出来。这时第一控制器141可以确定出接收到的负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并在负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或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时,第一控制器141可以控制电池簇112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实现灭弧或保护动作。
其中,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与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可以均设于电池簇112和DCDC转换电路1221之间,如图4中的(a)所示。或者,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与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可以均设于DCDC转换电路1221和DCAC转换电路1222之间,如图4中的(c)所示。又或者,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与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中,其中一个设于电池簇112和DCDC转换电路1221之间,另一个设于DCDC转换电路1221和DCAC转换电路1222之间,例如但不限于图4中的(b)所示,此处只是以图4中的(b)为例示出而已。对于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和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并不限定。
并且,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分流器和电流互感器中的任一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应理解,在此实施例中,储能***中除第一负极差模电流电测单元之外的其他结构的实施方式,与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对应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5为示例性的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5所示,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检测装置142包括: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和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因此,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可以采集到所连接的电路中的正极差模电流,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可以采集到所连接的电路中的负极差模电流,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还可以采集到所连接的电路中的共模电流,这时在满足正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负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以及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中的任一个时,第一控制器141可以控制电池簇112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实现灭弧或保护动作。如此,可以采集到更多电流信号,并综合正极差模电流、负极差模电流和共模电流共同进行判断,进一步提高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一步降低检测误差,从而进一步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与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可以均设于电池簇112和DCDC转换电路1221之间,如图5中的(a)所示。或者,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与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可以均设于DCDC转换电路1221和DCAC转换电路1222之间,如图5中的(c)所示。又或者,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与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中,部分设于电池簇112和DCDC转换电路1221之间,其余部分设于DCDC转换电路1221和DCAC转换电路1222之间,例如但不限于图5中的(b)所示,此处只是以图5中的(b)为例示出而已。对于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和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并不限定。
应理解,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的具体实施方式均与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对应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的具体实施方式均与上述图3所示的第二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对应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图3所示的第二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图4所示的第三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对应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图4所示的第三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还有,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相似之处,同样可以参见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6为示例性的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所示,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2至图5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上述图2至图5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基础上,第一检测装置142还包括电压检测单元1424。示例性地,如图6中的(a)和(b)所示,电压检测单元1424分别与第一控制器141、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连接,电压检测单元1424可以采集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和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之间的电压并传输至第一控制器141中;或者,如图6中的(c)所示,电压检测单元1424分别与第一控制器141、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连接,电压检测单元1424可以采集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和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之间的电压并传输至第一控制器141中。此时,第一控制器141可以存储接收到的该电压,并在接收到服务器下发的上报指令时,向服务器上报该电压,以使服务器可以对储能***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分析,并在对储能***进行维护、检修时作为数据参考,提高维护和检修的效率。
其中,在第一检测装置142包括:第一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1和第一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423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422和电压检测单元1424时,这些检测单元可以均设于电池簇112和DCDC转换电路1221之间(如图6中的(a)所示),或均设于DCDC转换电路1221和DCAC转换电路之间(如图6中的(c)所示),又或者部分设于电池簇112和DCDC转换电路1221之间,其余部分DCDC转换电路1221和DCAC转换电路之间,如图6中的(b)所示,但不限于图6中的(b)所示,此处只是以图6中的(b)所示为例而已。换言之,这些检测单元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并不限定。
并且,电压检测单元1424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电压检测功能的结构,比如但不限于为分压电阻,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应理解,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2至图5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相似之处,同样可以参见上述图2至图5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7为示例性的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7所示,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2至图6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上述图2至图6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基础上,储能***还包括第一开关k1和第二开关k2。
对于第一开关k1:第一开关k1的一端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连接,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入端n3连接,如图7中的(a)和(b)所示,第一开关k1断开时,可以切断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入端n3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一开关k1闭合时,可以连通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入端n3,因此第一开关k1的通断可以控制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入端n3之间的通断,从而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断开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入端n3的连接,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切断导电通路。或者,第一开关k1的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连接,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正输入端n7连接,如图7中的(c)所示,第一开关k1断开时,可以切断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正输入端n7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一开关k1闭合时,可以连通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正输入端n7,因此第一开关k1的通断可以控制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正输入端n7之间的通断,从而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断开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正输入端n7的连接。其中,第一开关k1可以为继电器和接触器中的至少一种,如第一开关k1为继电器,或第一开关k1为接触器,又或者第一开关k1为继电器和接触器。
对于第二开关k2:第二开关k2的一端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连接,第二开关k2的另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入端n4连接,如图7中的(a)所示;第二开关k2断开时,可以切断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入端n4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二开关k2闭合时,可以连通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入端n4,因此第二开关k2的通断可以控制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入端n4之间的通断,从而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断开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入端n4的连接。或者,第二开关k2的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连接,第二开关k2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负输入端n8连接,如图7中的(b)和(c)所示,第二开关k2断开时,可以切断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负输入端n8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二开关k2闭合时,可以连通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负输入端n8,因此第二开关k2的通断可以控制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负输入端n8之间的通断,从而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断开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负输入端n8的连接。其中,第二开关k2同样可以为继电器和接触器中的至少一种,如第二开关k2为继电器,或第二开关k2为接触器,又或者第二开关k2为继电器和接触器。
如此,第一控制器141在确定出需要切断电池簇112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时,控制第一开关k1和第二开关k2断开,切断第一开关k1控制的通路,以及切断第二开关k2控制的通路,以有效切断电池簇112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将电池簇112从供电通路中脱离,抑制拉弧的持续产生,进一步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对于第一开关k1和第二开关k2,这两个开关可以均设于电池簇112与DCDC转换电路1221之间,或者均设于DCDC转换电路1221与DCAC转换电路1222之间,又或者其中一个设于电池簇112与DCDC转换电路1221之间,另一个设于DCDC转换电路1221与DCAC转换电路1222之间,而图7中的(a)至(c)只是示出了部分设置方式,但这并不表示第一开关k1和第二开关k2的设置方式只是如图7中的(a)至(c)所以,此处只是以图7中的(a)至(c)所示为例示出而已,对于第一开关k1和第二开关k2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并不限定。
应理解,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2至图6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相似之处,同样可以参见上述图2至图6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8为示例性的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8所示,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2至图7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上述图2至图7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基础上,储能***还包括第一保护器p1和第二保护器p2。
对于第一保护器p1:第一保护器p1的一端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连接,第一保护器p1的另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入端n3连接,如图8中的(a)所示,第一保护器p1断开时,可以切断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入端n3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一保护器p1闭合时,可以连通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入端n3,因此第一保护器p1的通断可以控制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入端n3之间的通断。或者,第一保护器p1的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连接,第一保护器p1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正输入端n7连接,如图8中的(b)和(c)所示,第一保护器p1断开时,可以切断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正输入端n7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一保护器p1闭合时,可以连通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正输入端n7,因此第一保护器p1的通断可以控制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正输入端n7之间的通断。基于此,在第一保护器所连接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一预设电流时断开,否则保持闭合。其中,第一保护器p1可以为熔断器和空气开关中的至少一种,如第一保护器p1为熔断器,或第一保护器p1为空气开关,又或者第一保护器p1为熔断器和空气开关。
对于第二保护器p2:第二保护器p2的一端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连接,第二保护器p2的另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入端n4连接,如图8中的(a)和(b)所示,第二保护器p2断开时,可以切断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入端n4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二保护器p2闭合时,可以连通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入端n4,因此第二保护器p2的通断可以控制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入端n4之间的通断。或者,第二保护器p2的一端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连接,第二保护器p2的另一端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负输入端n8连接,如图8中的(c)所示,第二保护器p2断开时,可以切断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负输入端n8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二保护器p2闭合时,可以连通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负输入端n8,因此第二保护器p2的通断可以控制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负输入端n8之间的通断。基于此,在第二保护器所连接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二预设电流时断开,否则保持闭合。其中,第二保护器p2同样可以为熔断器和空气开关中的至少一种,如第二保护器p2为熔断器,或第二保护器p2为空气开关,又或者第二保护器p2为熔断器和空气开关。
如此,通过第一保护器p1和第二保护器p2可以切断各自控制的通路,避免电流过大时对电池簇112、DCDC转换电路1221、DCAC转换电路1222造成损坏,提高储能***的可靠性。应理解,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可以根据电池簇112、DCDC转换电路1221、DCAC转换电路1222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电流设置,以避免电池簇112、DCDC转换电路1221、DCAC转换电路1222受到损坏,具体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如果储能***中同时设置有第一开关k1、第二开关k2、第一保护器p1和第二保护器p2时,第一开关k1和第一保护器p1可以串联连接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入端n3之间(如图8中的(a)所示),或串联连接于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正输入端n7之间(如图8中的(c)所示);同样地,第二开关k2和第二保护器p2可以串联连接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入端n4之间(如图8中的(a)所示),或串联连接于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与DCAC转换电路1222的负输入端n8之间(如图8中的(c)所示)。并且,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时对应的共模电流一般会小于第一预设电流和第二预设电流,所以在需要控制电池簇112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时,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或DCDC转换电路1221的正输出端n5的电流很可能还没有达到第一预设电流,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或DCDC转换电路1221的负输出端n6的电流很可能也没有达到第二预设电流,所以在控制电池簇112与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之前,第一保护器p1和第二保护器p2很大可能还未切断所在线路,所以第一控制器141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开关k1和第二开关k2,切断供电通路,将电池簇112从供电通路中脱离,抑制拉弧的持续产生。
应理解,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2至图7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相似之处,同样可以参见上述图2至图7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并且,为了简化附图的结构,在图3至图8中均未示出储能***的输出端Vt。
图9为示例性的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9所示,该储能***包括电池簇112、DCDC转换电路1221、DCAC转换电路1222,电池簇112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模组112a,各电池模组112a串联连接,这些电池模组112a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并称之为模组组合1121,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连接,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连接。
电池簇112还包括:第二检测装置1122和第二控制器1123,第二检测装置1122包括第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b;
第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b的第一端与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连接,第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b的第二端与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连接,第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b的第三端与第二控制器1123连接;第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b可以检测到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与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之间的共模电流并传输至第二控制器1123中。
如此,第二控制器1123可以确定出共模电流中的频域分量,并在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时,第二控制器1123可以控制模组组合1121不向外输出电能,实现灭弧或保护动作。如此,可以提高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检测误差,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采取灭弧措施,提高电池簇112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第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b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共模电流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剩余电流保护器、电流互感器或霍尔传感器,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并且,电池簇112还包括第三开关(对应前述内容中提及的设于电池簇112内的第一开关)k3和第四开关(对应前述内容中提及的设于电池簇112内的第二开关)k4;第三开关k3的一端与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连接,第三开关k3的另一端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连接,在第三开关k3断开时,可以切断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之间的导电通路,在第三开关k3闭合时,可以连通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其中,第三开关k3可以为继电器和接触器中的至少一种,如第三开关k3为继电器,或第三开关k3为接触器,又或者第三开关k3为继电器和接触器。
第四开关k4的一端与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连接,第四开关k4的另一端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连接,在第四开关k4断开时,可以切断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之间的导电通路,在第四开关k4闭合时,可以连通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其中,第四开关k4可以为继电器和接触器中的至少一种,如第四开关k4为继电器,或第四开关k4为接触器,又或者第四开关k4为继电器和接触器。
如此,第二控制器1123在确定出需要控制电池簇112不向外输出电能时,控制第三开关k3和第四开关k4断开,切断第三开关k3控制的通路,以及切断第四开关k4控制的通路,以有效切断电池簇112向外供电的通路,将模组组合1121从供电通路中脱离,抑制拉弧的持续产生,进一步提高储能***使用的安全性。
当然,电池簇112中可以不设置保护器,还可以设置保护器,在设置保护器时:电池簇112中还可以设置有第三保护器p3和第四保护器p4,第三保护器p3的一端与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连接,第三保护器p3的另一端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连接,第三保护器p3断开时,可以切断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之间的导电通路,第三保护器p3闭合时,可以连通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第四保护器p4的一端与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连接,第四保护器p4的另一端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连接,第四保护器p4断开时,可以切断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之间的导电通路,第四保护器p4闭合时,可以连通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
如此,在第三保护器p3所连接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三预设电流时断开,否则保持闭合;在第四保护器p4所连接的线路中的电流超过第四预设电流时断开,否则保持闭合。通过第三保护器p3和第四保护器p4可以切断各自控制的通路,避免电流过大时对模组组合1121、电池簇112造成损坏,提高储能***的可靠性。应理解,第三预设电流和第四预设电流可以根据模组组合1121、电池簇112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电流设置,以避免电池簇112受到损坏,具体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电池簇内设置有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第三保护器p3和第四保护器p4时,第三开关k3和第三保护器p3可以串联连接在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与电池簇112的正输出端n1之间,第四开关k4和第四保护器p4可以串联连接在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与电池簇112的负输出端n2之间。
应理解,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b检测电流的原理与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第一共模电流检测单元检测电流的原理相似,并且此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幅值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第一预设幅值的设置方式相似,此外此实施例中电池簇112、DCDC转换电路1221和DCAC转换电路1222的连接关系与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电池簇112、DCDC转换电路和DCAC转换电路的连接关系相似,因此这些内容均可以参见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0为示例性的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0所示,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9所示的第八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检测装置1122包括第二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a和第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b。示例性地,第二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a分别与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和第二控制器1123连接,第二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a可以检测到模组组合1121的正输出端n9的正极差模电流并传输至第二控制器1123中。
如此,第二控制器1123可以确定出接收到的正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还可以确定出共模电流中的频域分量,并在正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或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时,第二控制器1123可以控制模组组合1121不向外输出电能,实现灭弧或保护动作。如此,不仅可以实现正极差模电流的检测,还可以实现共模电流的检测,实现了多种电流的检测,进而可以在多个角度判断是否出现拉弧现象,提高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检测误差,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采取灭弧措施,提高电池簇112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第二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a的具体实现结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可以实现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功能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分流器和电流互感器中的任一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应理解,在此实施例中,储能***中除第二共模电流电测单元1122c之外的其他结构的实施方式,与上述图9所示的第八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对应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图9所示的第八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1为示例性的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1所示,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9所示的第八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检测装置1122包括:第二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c和第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b。示例性地,第二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c分别与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和第二控制器1123连接,第二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c可以检测到模组组合1121的负输出端n10的负极差模电流并传输至第二控制器1123中。如此,第二控制器1123可以确定出接收到的负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还可以确定出共模电流中的频域分量,并在负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或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时,第二控制器1123可以控制模组组合1121不向外输出电能,实现灭弧或保护动作。并且,不仅可以实现负极差模电流的检测,还可以实现共模电流的检测,实现了多种电流的检测,进而可以在多个角度判断是否出现拉弧现象,提高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检测误差,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采取灭弧措施,提高电池簇使用的安全性。
应理解,在此实施例中,储能***中除第二负极差模电流电测单元1122c之外的其他结构的实施方式,与上述图9所示的第八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对应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图9所示的第八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2为示例性的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储能***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2所示,该实施例中储能***的结构与上述图9所示的第八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检测装置1122包括:第二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a、第二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c和第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b,此时,第二控制器1123可以确定出接收到的正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确定出接收到的负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还可以确定出共模电流中的频域分量,并在正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负极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或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时,第二控制器1123可以控制模组组合1121不向外输出电能,实现灭弧或保护动作。如此,不仅可以实现正极差模电流的检测、负极差模电流的检测,还可以实现共模电流的检测,实现了多种电流的检测,进而可以在多个角度判断是否出现拉弧现象,提高拉弧现象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检测误差,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可以及时地采取灭弧措施,提高电池簇使用的安全性。
也即,此实施例可以看作是上述图10所示的第九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与上述图11所示的第十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的组合,其中,第二共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b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9所示的第八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第二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a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10所示的第九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第二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1122c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11所示的第十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在此实施例中的储能***与上述图9所示的第八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对应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相同之处,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图9所示的第八种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图2至图8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可以与上述图9至图12所示的任一种实施例中介绍的储能***相组合,也就是说,在电池簇112外部设置有第一检测装置142时,电池簇112内也可以设置有第二检测装置1122,第一检测装置142和第二检测装置1122均存在,这样可以从更多角度判断是否出现拉弧现象,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拉弧检测;并且,在电池簇112外部设置有第一开关k1和第二开关k2,在电池簇112内设置有第三开关k3和第四开关k4,这样可以从更加有效将电池簇112从供电通路中脱离出来,进一步提高电池簇112使用的安全性。进一步地,第一控制器141和第二控制器1123可以为同一控制器,这样可以减少控制器的设置数量,从而降低储能***的制作成本;或者第一控制器141和第二控制器1123可以为两个不同的控制器,这样可以对第一检测装置142和第二检测装置1122的分别控制,避免其中一个控制器出现异常时,通过另一个控制器依然可以在出现拉弧现象时实现电池簇112不向外输出电能,从而有效抑制拉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储能***,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簇,共模电流检测单元和控制器;
所述电池簇中包括至少两个电池模组,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组串联连接;
所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连接的电路中的共模电流;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池簇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还包括差模电流检测单元,所述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所述电池簇的正输出端或者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连接的电路中的差模电流;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池簇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的输出端之间的通路断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还包括DCDC转换电路,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
所述差模电流检测单元包括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或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
所述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或者,所述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
所述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或者,所述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或所述负极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为:分流器和电流互感器中的任一个。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还包括DCDC转换电路,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
所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一端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或者,所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一端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还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DCAC转换电路,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断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还包括DCDC转换电路,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或者,所述第一开关的一端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还包括DCDC转换电路,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正输出端与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与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或者,所述第二开关的一端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DCAC转换电路的负输入端连接。
9.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或所述第二开关为:继电器、接触器、断路器中的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为剩余电流保护器、电流互感器或霍尔传感器。
11.一种电池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共模电流检测单元和控制器,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串联连接;
所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一端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的负输出端连接;
所述共模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连接的电路中的共模电流;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池簇不向外输出电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簇还包括差模电流检测单元,所述差模电流检测单元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的正输出端或者负输出端连接,所述差模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连接的电路中的差模电流;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差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二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池簇不向外输出电能。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簇还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
所述第一开关的一端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簇的正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的一端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电池模组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簇的负输出端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共模电流的频域分量大于第一预设幅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断开。
14.一种储能***,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簇和功率转换电路,所述功率转换电路与所述电池簇电连接;
所述功率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电池簇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后输出,或者将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后输出至所述电池簇。
15.一种光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发电装置、逆变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10、14任一项所述的储能***,所述逆变器分别与所述光伏发电装置和所述储能***连接;
所述光伏发电装置用于产生直流电;
所述逆变器用于:将所述光伏发电装置产生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后输送至所述储能***。
CN202311666111.1A 2023-12-06 2023-12-06 一种具有共模拉弧检测功能的储能***及光储设备 Pending CN1178955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66111.1A CN117895595A (zh) 2023-12-06 2023-12-06 一种具有共模拉弧检测功能的储能***及光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66111.1A CN117895595A (zh) 2023-12-06 2023-12-06 一种具有共模拉弧检测功能的储能***及光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95595A true CN117895595A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43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6111.1A Pending CN117895595A (zh) 2023-12-06 2023-12-06 一种具有共模拉弧检测功能的储能***及光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9559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94645U (zh) 采用直流发电模块和多个串保护器的串和***
US20170279265A1 (en) Disconnection of a string carrying direct current power
US10574059B2 (en)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mbiner box
CN110716150B (zh) 一种储能***及其绝缘检测方法
CN107091969B (zh) 一种直流环网智能检测装置和方法
US11095136B2 (en) Battery pack and charging assembly
US8890477B2 (en) Charging device for a high-voltage battery of a motor vehicle, charging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harging assembly
JP2015523847A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における逆電流障害の防止
CN102067421A (zh) 用于高压电力***的电力设备
CN103419643A (zh) 一种高压配电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US10491013B2 (en) Battery system having battery manager
JP2014207766A (ja) 過電流検出装置、及び当該過電流検出装置を用いた充放電システム、分電盤、充電制御装置、車両用充放電装置、車両用電気機器
CN109188166B (zh) 接地故障检测装置及方法
KR20190132855A (ko) 계통 지원 기능을 갖는 계통 연계형 전력변환장치
CN202218006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逆变器的接地故障侦测及保护装置
CN117895595A (zh) 一种具有共模拉弧检测功能的储能***及光储设备
CN103618295A (zh) 光电式电弧光保护***
JP2018011447A (ja) 大容量蓄電池システム
KR20070104110A (ko) 전기에너지 저장장치에 있어서 전압 모니터링 방법 및 이를이용하는 회로
KR102182117B1 (ko) 엘브이디씨용 스마트 분전반 및 운영 방법
CN212723188U (zh) 一种电弧故障监控装置
CN109638761B (zh)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
CN116417977B (zh) 光伏发电***及其故障保护方法、装置、汇流箱及逆变器
CN203674700U (zh) 光电式电弧光保护***
WO2024142613A1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