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36229A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36229A
CN117836229A CN202180101685.7A CN202180101685A CN117836229A CN 117836229 A CN117836229 A CN 117836229A CN 202180101685 A CN202180101685 A CN 202180101685A CN 117836229 A CN117836229 A CN 117836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dge
rail
guide
bracket
elevator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16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诚治
宫川健
山田智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836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362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23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B66B7/024Lateral support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使导轨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的电梯装置。电梯装置具备:托架,固定于升降通道的内部;导轨,在凸缘部与托架接触;轨道夹具,一端部固定于托架,另一端部在托架的相反侧与导轨的凸缘部相邻,在另一端部具有朝向凸缘部的按压面;楔子引导件,设置在轨道夹具的另一端部,从按压面突出;以及楔子,配置在凸缘部与楔子引导件之间,具有与凸缘部接触的第一面和与楔子引导件接触的第二面,轨道夹具经由楔子引导件和楔子将导轨按压于托架,在楔子中,第二面相对于第一面倾斜,随着朝向导轨的长度方向的下侧,第一面与第二面的距离变小。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梯装置。根据该电梯装置,能够容易地调整导轨支承件与托架一起支承导轨的支承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56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电梯装置中,支承力需要大于能够支承导轨的自重的力。另一方面,支承力在因升降通道的内壁的形变而产生力的形变的情况下,需要比托架能够在消除该力的形变的方向上相对于导轨移动的力小。因此,在安装导轨时,调整支承力的作业花费时间。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导轨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的电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电梯装置具备:托架,固定于升降通道的内部;导轨,在凸缘部与所述托架接触;轨道夹具,一端部固定于所述托架,另一端部在所述托架的相反侧与所述导轨的所述凸缘部相邻,在所述另一端部具有朝向所述凸缘部的按压面;楔子引导件,设置在所述轨道夹具的所述另一端部,从所述按压面突出;以及楔子,配置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楔子引导件之间,具有与所述凸缘部接触的第一面和与所述楔子引导件接触的第二面,所述轨道夹具经由所述楔子引导件和所述楔子将所述导轨按压于所述托架,在所述楔子中,所述第二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倾斜,随着朝向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的下侧,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的距离变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电梯装置具备配置在凸缘部与楔子引导件之间且具有与凸缘部接触的第一面和与楔子引导件接触的第二面的楔子。在该楔子中,第二面相对于第一面倾斜,随着朝向导轨的长度方向的下侧,第一面与第二面的距离变小。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导轨的安装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概要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托架、导轨的一部分和轨道支承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分解后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楔子支架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1是表示施加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导轨的摩擦力的变化的图。
图12是表示施加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导轨的摩擦力的变化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楔子支架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托架、导轨的一部分和轨道支承单元的立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托架、导轨的一部分和轨道支承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变形例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变形例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式。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该部分的重复说明适当地简化或省略。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概要的图。
在图1的电梯装置1中,升降通道2贯穿未图示的建筑物的各层。
多个托架3在升降通道2的内部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而分别配置。例如,多个托架3中的每一个经由未图示的梁固定在升降通道2的内壁上。
一对导轨4分别通过连接多个轨道而形成。一对导轨4分别在升降通道2中长度方向朝向竖直方向。一对导轨4分别具备凸缘部4a和头部4b。一对导轨4分别在凸缘部4a与多个托架3接触。在一对导轨4的每一个中,头部4b朝向升降通道2的中心方向。
多个轨道支承单元5分别固定在多个托架3上。多个轨道支承单元5的每一个将一对导轨4的任一方的凸缘部4a按压在多个托架3的任一个上。多个轨道支承单元5的每一个与对应的托架3一起沿竖直方向支承该导轨4。多个轨道支承单元5阻止导轨4向远离托架3的方向移动。
轿厢6设置在升降通道2的内部。轿厢6具备轿厢框7、防振橡胶8、轿厢室9和多个引导装置10。例如,轿厢框7是四方框。轿厢框7在一对导轨4之间分别与一对导轨4相邻。防振橡胶8设置在轿厢框7的下侧的框体的上表面。轿厢室9设置在防振橡胶8之上。轿厢室9经由防振橡胶8支承在轿厢框7上。多个引导装置10的每一个固定在轿厢框7的上侧的框体或下侧的框体上。多个引导装置10分别与一对导轨4中的任一个的头部4b相邻。
轿厢6一边经由多个引导装置10被一对导轨4引导一边在升降通道2的内部上下移动。
一对导轨4分别经由多个托架3支承在升降通道2的内部的梁上。此时,导轨4由多个托架3和多个轨道支承单元5支承自重。多个托架3中的每一个抑制导轨4将托架3作为基准向下方移动。因此,在导轨4的下部,能够抑制由导轨4的自重引起的轴压缩应力的产生。其结果,能够抑制由该轴压缩应力引起的导轨4的压弯的产生。
一般来说,在建筑物中,由于自竣工时起的居住空间的重量增加,各楼层分别下沉。此时,升降通道2的内壁沿竖直方向被压缩。多个托架3的间隔比竣工时小。多个托架3中的每一个对导轨4施加使导轨4相对地向上方移动那样的静摩擦力或动摩擦力。即,多个托架3的每一个对导轨4施加长度方向的压缩应力。轨道支承单元5构成为,在导轨4相对于托架3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将导轨4按压在托架3上的力变弱。因此,容易使导轨4相对于托架3相对地向上方移动。
接着,使用图2和图3,说明导轨4被托架3和轨道支承单元5支承的结构。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托架、导轨的一部分和轨道支承单元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多个托架3中的一个。图2示出了多个轨道支承单元5中的两个。图3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在图3中省略了托架3。在图3中,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纸面跟前侧是升降通道2的下侧。
如图2所示,在与导轨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导轨4的形状为T字型。
多个轨道支承单元5设置在隔着导轨4的头部4b的两侧。由于多个轨道支承单元5的每一个具备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一个轨道支承单元5进行说明。轨道支承单元5具备轨道夹具11、楔子支架12和固定螺栓13。
轨道夹具11通过板状的钢材弯曲而形成。例如,轨道夹具11的截面为Z字型。轨道夹具11具备固定部11a、弯曲部11b和按压部11c。
固定部11a是轨道夹具11的一端部。固定部11a具备未图示的固定用的孔。弯曲部11b从固定部11a的端部倾斜地延伸。按压部11c是轨道夹具11的另一端部。按压部11c从弯曲部11b的与固定部11a相反侧的端部与固定部11a平行地延伸。按压部11c的导轨4侧的端部相对于凸缘部4a在与托架3相反侧与凸缘部4a相邻。按压部11c具有按压面11d。按压面11d是按压部11c的该端部的朝向凸缘部4a的面。
楔子支架12配置在托架3与轨道夹具11之间。楔子支架12的一部分配置在凸缘部4a与轨道夹具11的按压部11c之间。楔子支架12具有未图示的固定用的孔。
固定螺栓13贯通轨道夹具11的固定用的孔和楔子支架12的固定用的孔而拧入托架3。即,固定螺栓13通过将轨道夹具11和楔子支架12紧固到一起,将它们固定在托架3上。
如图3所示,轨道支承单元5还具备楔子引导件14和楔子15。
楔子引导件14设置在轨道夹具11的按压部11c的按压面11d上。楔子引导件14从按压面11d向凸缘部4a侧突出。例如,楔子引导件14通过螺栓安装在轨道夹具11上。
楔子15配置在凸缘部4a与楔子引导件14之间。楔子15被配置成,被楔子支架12包围楔子15的周围。
在设置有轨道支承单元5的状态下,楔子15分别与凸缘部4a和楔子引导件14接触。在该状态下,轨道夹具11的弯曲部11b和按压部11c以固定部11a为支点向远离凸缘部4a的方向产生挠曲。通过轨道夹具11的整体作为板簧发挥作用,向凸缘部4a侧的弹性力作用于按压部11c。通过产生该弹性力,按压部11c经由楔子引导件14和楔子15对凸缘部4a施加向托架3的方向的支承力F。凸缘部4a被支承力F按压在托架3上。在凸缘部4a与托架3之间产生来自支承力F的静摩擦力。凸缘部4a由与托架3之间产生的静摩擦力沿上下方向支承。
固定螺栓13拧入托架3的部分的长度越长,轨道夹具11的挠曲量越大。轨道夹具11的挠曲量越大,支承力F越大。因此,支承托架3的力变大。另外,也可以在固定螺栓13上设置用于通过调整对轨道夹具11施加的力来调整轨道夹具11的挠曲量的弹簧。
接着,使用图4和图5说明楔子支架12。
图4是将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分解后的立体图。在图4中,没有描绘轨道夹具11和楔子引导件14。在图4中,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纸面下侧是升降通道2的下侧。图5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楔子支架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楔子支架12具有安装部12a、第一引导部12b、第一止动部12c、第二止动部12d和第二引导部12e。在设置有轨道支承单元5的状态下,第一引导部12b、第一止动部12c、第二止动部12d和第二引导部12e包围楔子15。
安装部12a与图4中未图示的托架3接触。固定螺栓13穿过安装部12a。
第一引导部12b从安装部12a向凸缘部4a侧延伸。即,第一引导部12b向楔子15侧延伸。
第一止动部12c从第一引导部12b的朝向楔子15的面垂直地延伸。第一止动部12c相对于楔子15位于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上侧。
第二止动部12d从第一引导部12b的朝向楔子15的面垂直地延伸。第二止动部12d相对于楔子15位于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例如,第二止动部12d设置在从第一止动部12c离开导轨4的长度方向上的楔子15的长度的2倍的距离的位置。
第二引导部12e从第一止动部12c的与第一引导部12b相反侧的端部设置到第二止动部12d的与第一引导部12b相反侧的端部。第二引导部12e设置在从第一引导部12b离开楔子15的宽度的位置。
第一引导部12b、第一止动部12c、第二止动部12d和第二引导部12e形成狭缝空间12f。在狭缝空间12f中,楔子15能够沿导轨4的长度方向移动地配置。在狭缝空间12f中,在第一止动部12c及第二止动部12d中的至少一方与楔子15之间形成间隙。例如,导轨4的长度方向上的该间隙的最大长度等于该长度方向上的楔子15的尺寸长度。
在狭缝空间12f中,在第一引导部12b和第二引导部12e中的至少一方与楔子15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或不形成间隙。第一引导部12b和第二引导部12e沿导轨4的长度方向引导楔子15的移动。即,第一引导部12b和第二引导部12e限制楔子15向连结第一引导部12b和第二引导部12e的方向的移动。
图5表示安装于托架3之前的状态的楔子支架12。在楔子支架12上设置有紧固用螺栓16。
紧固用螺栓16拧入设置在楔子支架12的第二止动部12d上的螺纹孔和设置在楔子15上的螺纹孔中。紧固用螺栓16将楔子15相对于楔子支架12装卸自如地紧固。紧固用螺栓16固定楔子15相对于楔子支架12的相对位置。紧固用螺栓16通过调整拧入楔子15的长度,使楔子15相对于楔子支架12的相对位置变化。
例如,在设置轨道支承单元5时,楔子支架12在紧固用螺栓16将楔子支架12和楔子15紧固的状态下固定在托架3上。在楔子支架12和楔子15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调整图5中未图示的轨道夹具11的支承力F。在调整了轨道夹具11的支承力F之后,紧固用螺栓16从轨道支承单元5被取下。楔子15能够沿图5中未图示的导轨4的长度方向移动。
接着,使用图6和图7说明楔子引导件14和楔子15。
图6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图6中,纸面下侧是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图7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在图7中,纸面跟前侧是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
如图6所示,楔子引导件14具有设置面14a和引导面14b。
设置面14a与轨道夹具11的按压面11d接触。设置面14a与按压面11d平行。
引导面14b是平坦的面。引导面14b朝向与设置面14a相反的方向。引导面14b相对于设置面14a倾斜。即,引导面14b相对于按压面11d倾斜。引导面14b和设置面14a所成的角度与引导面14b和按压面11d所成的角度相等。作为楔子引导件14的厚度的引导面14b与按压面11d的距离随着朝向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而变大。
例如,楔子15是六面体。楔子15具有第一面15a和第二面15b。第一面15a是平坦的面。第二面15b朝向与第一面15a相反的方向。第二面15b相对于第一面15a倾斜。第二面15b和第一面15a所成的角度与引导面14b和按压面11d所成的角度相等。
在设置有轨道支承单元5的状态下,楔子15以第一面15a与图6中未图示的凸缘部4a接触的姿势配置。在该状态下,楔子15的厚度即第一面15a与第二面15b的距离随着朝向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而变小。
如图7所示,在设置有轨道支承单元5的状态下,楔子15的第二面15b与楔子引导件14的引导面14b接触。在该状态下,第一面15a与按压面11d平行。
接着,使用图8说明在导轨4和轨道支承单元5的相对位置变化的情况下施加给导轨4的力。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在图8中,纸面下侧是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
图8示意性地表示托架3、凸缘部4a和轨道支承单元5的截面。在楔子15和第一止动部12c之间存在间隙。在楔子15和第二止动部12d之间存在间隙。图8表示模拟弹簧S。模拟弹簧S为了表现与轨道夹具11的挠曲量成正比的支承力F而被描绘。
如图8所示,在安装有导轨4的状态下,轨道夹具11经由楔子引导件14和楔子15向凸缘部4a施加支承力F。
楔子引导件14的引导面14b与楔子15的第二面15b面接触。引导面14b与第二面15b的接触部分的静摩擦系数为μ1。
凸缘部4a与楔子15的第一面15a面接触。凸缘部4a与第一面15a的接触部分的静摩擦系数为μ2。μ2相对于μ1足够大。在产生支承力F的情况下,在凸缘部4a与第一面15a之间产生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为μ2*F。
托架3与导轨4的凸缘部4a面接触。托架3与凸缘部4a的接触部分的静摩擦系数为μ3。μ3相对于μ1足够大。在产生支承力F的情况下,在托架3与凸缘部4a之间产生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为μ3*F。
从图8所示的状态起,在导轨4因自重而相对于托架3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导轨4受到从托架3向上的静摩擦力。楔子15能够与导轨4一起向下方移动。由于楔子引导件14和楔子15之间的摩擦力能够被忽略,因此导轨4和楔子15之间的静摩擦力不会有助于向上方支承导轨4的自重的力。因此,在图8中,导轨4的自重中的分散自重M最大由μ3*F大小的力支承。分散自重M是导轨4的自重中的一个轨道支承单元5承担的重量。例如,分散自重M是将导轨4的自重除以多个轨道支承单元5的数量而得到的重量。轨道支承单元5支承导轨4的自重中的对应的长度的分散自重M。
在某一瞬间的最大静摩擦力μ3*F的值小于分散自重M的值的情况下,导轨4相对于托架3向下方移动。由于楔子15和导轨4之间的静摩擦力,楔子15跟随导轨4向下方移动。由于在楔子引导件14和楔子15之间产生的静摩擦力能够被忽略,因此楔子15相对于楔子引导件14向下方移动。楔子引导件14沿着楔子15的第二面15b的倾斜向远离凸缘部4a的方向移动。轨道夹具11的按压部11c跟随楔子引导件14向远离凸缘部4a的方向移动。因此,支承力F变大。即,向上方支承导轨4的最大静摩擦力μ3*F变大。在假设导轨4向下方准静态地移动的情况下,导轨4在分散自重M的值与μ3*F的值相等的位置停止。
从图8所示的状态起,由于建筑物的楼层的下沉,托架3欲相对于导轨4向下方移动。即,导轨4欲相对于托架3向上方移动。在导轨4相对于托架3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导轨4承受从托架3向下的静摩擦力。由于楔子引导件14和楔子15之间的摩擦力能够被忽略,因此导轨4和楔子15之间的静摩擦力不会有助于施加给导轨4的向下的力。因此,在图8中,妨碍导轨4相对于托架3向上方移动的力的最大值为μ3*F。
在某一瞬间的最大静摩擦力μ3*F的值小于施加给导轨4的向下的力的情况下,导轨4相对于托架3向上方移动。由于楔子15和导轨4之间的静摩擦力,楔子15跟随导轨4向上方移动。由于在楔子引导件14和楔子15之间产生的静摩擦力能够被忽略,因此楔子15相对于楔子引导件14向上方移动。楔子引导件14沿着楔子15的第二面15b的倾斜向接近凸缘部4a的方向移动。轨道夹具11的按压部11c跟随楔子引导件14向接近凸缘部4a的方向移动。因此,支承力F变小。即,向上方支承导轨4的最大静摩擦力μ3*F变小。
此时,由于消除了因楼层的下沉引起的形变,所以托架3欲相对于导轨4向下方移动的力随着导轨4的移动而变小。在假设导轨4向上方准静态地移动的情况下,导轨4在托架3欲相对于导轨4向下方移动的力的值与μ3*F的值相等的位置停止。
接着,使用图9,说明在导轨4向下方移动了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施加在导轨4上的力。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在图9中,纸面下侧是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
如图9所示,楔子15的上侧的端面位于位置A。在楔子15和第一止动部12c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的距离为d。楔子15与第二止动部12d接触。另外,图9中的位置B是第一止动部12c与楔子15接触的楔子15的位置。
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第二止动部12d限制楔子15向下方的移动。楔子15不会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轨道夹具11施加的支承力是作为最大值的Fmax。
从该状态起,在导轨4因自重而相对于托架3向下方运动(Relative downwardmotion:相对向下运动)的情况下,导轨4从托架3受到向上的静摩擦力。导轨4从楔子15受到向上的静摩擦力。因此,导轨4最大受到(μ2+μ3)*Fmax的大小的向上的力。
从图9所示的状态起,在导轨4相对于托架3向上方运动的情况下,导轨4从托架3最大受到μ3*Fmax的向下的力。导轨4不从楔子15受到向下的力。
接着,使用图10说明在导轨4向上方移动了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施加在导轨4上的力。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在图10中,纸面下侧是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
如图10所示,楔子15的上侧的端面位于位置B。楔子15与第一止动部12c接触。在楔子15和第二止动部12d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的距离为d。
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第一止动部12c限制楔子15向上方的移动。楔子15不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轨道夹具11施加的支承力是作为最小值的Fmin。
从该状态起,在导轨4因自重而相对于托架3向上方运动(Relative upwardmotion:相对向上运动)的情况下,导轨4从托架3受到向下的静摩擦力。导轨4从楔子15受到向下的静摩擦力。因此,导轨4最大受到(μ2+μ3)*Fmin的大小的向下的力。
从图10所示的状态起,在导轨4相对于托架3向下方运动的情况下,导轨4从托架3最大受到μ3*Fmin的向上的力。导轨4不从楔子15受到向上的力。
接着,使用图11和图12说明导轨4相对于托架3的相对位置与导轨4受到的摩擦力的关系。
图11是表示施加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导轨的摩擦力的变化的图。图12是表示施加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导轨的摩擦力的变化的图。
图11所示的曲线表示当导轨4欲相对于托架3向下方运动时的、由一个轨道支承单元5在导轨4上产生的摩擦力(Friction force:摩擦力)的值与导轨4相对于轨道支承单元5的相对位移量(Rail relative desplacement:轨道相对位移量)的关系。在图11中,导轨4的相对位移量的正方向是导轨4相对于托架3向下位移的方向。
在曲线中,A是楔子15位于位置A时的导轨4的相对位移量。B是楔子15位于位置B时的导轨4的相对位移量。支承力F的值与导轨4的相对位移量成正比地增加。在相对位移量为A的状态下相对位移量增加的情况下,在导轨4上产生一定值(μ2+μ3)*Fmax的摩擦力。
在设置轨道支承单元5的情况下,设定轨道夹具11的支承力F,以使轨道支承单元5能够支承导轨4的分散自重M。此时,轨道夹具11被设定为能够取得满足以下的式(1)的Fmin及Fmax的值。
μ3*Fmin<M<(μ2+μ3)*Fmax (1)
图12所示的曲线表示当导轨4欲相对于托架3向上方运动时的、由一个轨道支承单元5在导轨4上产生的摩擦力(Friction force)的值与导轨4相对于轨道支承单元5的相对位移量(Rail relative desplacement:轨道相对位移量)的关系。在图12中,导轨4的相对位移量的正方向是导轨4相对于托架3向上位移的方向。
在曲线中,A是楔子15位于位置A时的导轨4的相对位移量。B是楔子15位于位置B时的导轨4的相对位移量。支承力F的值与导轨4的相对位移量成正比地减少。在相对位移量为B的状态下相对位移量增加的情况下,在导轨4上产生一定值(μ2+μ3)*Fmin的摩擦力。
在设置轨道支承单元5的情况下,设定轨道夹具11的支承力F,使得即使发生建筑物的层间的下沉,施加在导轨4上的压缩力也比支承导轨4的力小得多。即,“支承导轨4的力>>层间的下沉引起的压缩力”始终成立。在此,该压缩力最大值为(μ2+μ3)*Fmin。因此,轨道夹具11的支承力F被设定为能够取得始终满足以下的式(2)的Fmin的值。
(μ2+μ3)*Fmin<M<(μ2+μ3)*Fmax (2)
在设置轨道支承单元5的情况下,轨道夹具11被设置成满足式(2)。另外,轨道支承单元5被设置成作为压缩力的(μ2+μ3)*Fmin尽可能小。由此,即使在多个层中产生层间的下沉,在多个层中产生的压缩力重叠在导轨4的一部分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尽可能减小重叠的压缩力的值。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电梯装置1具备托架3、导轨4、轨道夹具11、楔子引导件14和楔子15。随着朝向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第一面15a和第二面15b之间的距离变小。楔子15能够与导轨4一起向上侧或下侧移动。在楔子15向下侧移动的情况下,轨道夹具11支承导轨4的力变大。在楔子向上侧移动的情况下,轨道夹具11支承导轨4的力变小。因此,在安装导轨4时,轨道夹具11的支承力能够允许一定的幅度地设定。其结果,能够容易地进行导轨4的安装作业。另外,轨道夹具11的适当的支承力受到托架3的表面状态、导轨4的表面状态、导轨4的尺寸精度等条件的影响。根据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1,即使该条件不同,轨道夹具11的支承力也能够允许一定的幅度地设定。其结果,能够削减导轨4的安装作业的作业时间。
此时,轨道支承单元5被设置成能够支承导轨4的分散自重M。因此,特别是在导轨4的下部,能够抑制导轨4的载荷作为轴压缩应力发挥作用。其结果,无需为了防止因该轴压缩应力产生压弯而增大导轨4的截面积。即,能够减小导轨4的尺寸。能够削减导轨4的材料费等的设置导轨4所需的成本。另外,导轨4相对于托架3与向下方相比能够更容易地向上方移动。在由于建筑物的层间的下沉而在托架3和导轨4之间产生应力的情况下,导轨4相对于托架3能够比较容易地向上方移动。即,能够容易地消除该应力。其结果,能够抑制因该应力而在导轨4蓄积压缩应力。其结果,能够减小导轨4的尺寸。
另外,楔子引导件14具有相对于轨道夹具11的按压面11d倾斜的引导面14b。因此,例如能够抑制楔子引导件14与楔子15之间的静摩擦力及动摩擦力的值产生偏差。楔子引导件14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引导楔子15。
另外,电梯装置1具备楔子支架12。楔子支架12具有第一止动部12c和第二止动部12d。在楔子15与第一止动部12c之间以及楔子15与第二止动部12d之间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间隙。楔子15能够在第一止动部12c和第二止动部12d之间沿导轨4的长度方向移动。楔子15在导轨4的长度方向上被第一止动部12c或第二止动部12d限制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楔子15在导轨4的长度方向上脱落。具体而言,能够抑制通过楔子15大幅移动而楔子15陷入楔子引导件14或者楔子15有从楔子引导件14脱出的倾向。其结果,能够抑制在导轨4上产生的摩擦力过小或过大,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管理该摩擦力。
另外,楔子支架12具有第一引导部12b和第二引导部12e。第一引导部12b和第二引导部12e限制楔子15向与从托架3向轨道夹具1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与导轨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楔子15从轨道支承单元5脱落。
另外,电梯装置1具备紧固用螺栓16。紧固用螺栓16在进行导轨4的安装作业时,抑制楔子15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在该作业时楔子15脱落。另外,例如,在调整轨道夹具11的支承力F时,抑制楔子15移动。因此,能够准确且容易地进行调整轨道夹具11的支承力F的作业。
另外,楔子引导件14与楔子15之间的静摩擦系数μ1比凸缘部4a与楔子15之间的静摩擦系数μ2小得多。因此,在导轨4移动的情况下,楔子15能够容易地跟随导轨4移动。
另外,一对导轨4也可以相对于轿厢6配置在不是图1的位置。一对导轨4也可以设置在轿厢6的背面、侧面中的任一面的方向上。
另外,楔子引导件14也可以通过对轨道夹具11实施冲压成形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楔子引导件14也可以与轨道夹具11一体成形。
另外,紧固用螺栓16也可以拧入第一止动部16c,而不是拧入第二止动部16d。
另外,电梯装置1只要是设置有轨道的电梯装置,就可以是任何绕绳形式的电梯装置。电梯装置只要是设置有轨道的电梯装置,也可以是轿厢自走的形式的电梯装置。另外,轨道支承单元5也可以适用于倾斜设置导轨4的斜行电梯装置。
实施方式2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楔子支架的立体图。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的部分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在实施方式2中,楔子支架12还具备一对夹具罩20。
一对夹具罩20的一方从第一止动部12c设置到第二引导部12e。一对夹具罩20的另一方从第二止动部12d设置到第二引导部12e。一对夹具罩20的形状相对于楔子支架12对称。以下,对一对夹具罩20中的一方进行说明。
例如,夹具罩20的材质是与图13中未图示的轨道夹具11相同的材质。夹具罩20具有延伸部20a和罩部20b。延伸部20a从第一止动部12c及第二引导部12e的侧面向轨道夹具11侧延伸。罩部20b从延伸部20a的轨道夹具11侧的端部延伸。罩部20b相对于轨道夹具11在与楔子15相反侧相邻。即,夹具罩20的截面形状为L字型。
接着,说明夹具罩20安装在轨道支承单元5上的状态。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托架、导轨的一部分和轨道支承单元的立体图。
如图14所示,在安装有轨道支承单元5的状态下,轨道夹具11以不与一对夹具罩20各自接触的状态配置在一对夹具罩20之间。
一对夹具罩20的各自的形状被设定为,在轨道夹具11的挠曲量在轨道夹具11的弹性变形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轨道夹具11与罩部20b不接触的形状。例如,一对夹具罩20的各自的形状被设定为,在轨道夹具11成为从弹性变形转移到塑性变形的挠曲量的情况下轨道夹具11与罩部20b接触的形状。
例如,在由于地震的发生而对导轨4施加了过剩的负荷的情况下,导轨4对轨道夹具11的按压部11c施加与托架3相反方向的力。在导轨4变形而与托架3相反方向的力变得过大的情况下,轨道夹具11向按压部11c远离托架3的方向大幅变形。此时,夹具罩20抑制轨道夹具11塑性变形。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2,电梯装置1具有夹具罩20。因此,假设在该轨道夹具11的变形成为塑性变形的情况下,不会对楔子15施加支承力F。在这种情况下,楔子15会从楔子支架12的狭缝空间12f脱离而落下。夹具罩20能够抑制楔子15落下。
另外,一对夹具罩20的各自的形状也可以被设定为,在轨道夹具11的挠曲量在轨道夹具11的弹性变形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轨道夹具11与罩部20b接触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夹具罩20分别能够增大轨道支承单元5对凸缘部4a施加的支承力F。
另外,夹具罩20也可以从第二引导部12e延伸。
另外,楔子支架12的第一止动部12c、第二止动部12d及第二引导部12e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与凸缘部4a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楔子支架12能够抑制在发生地震等灾害的情况下导轨4发生较大变形。
实施方式3
图15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托架、导轨的一部分和轨道支承单元的立体图。图16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7中,纸面下侧是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图18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的部分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如图15所示,在实施方式3中,轨道支承单元5具备夹具支架30而不具备实施方式1中的楔子支架12。
夹具支架30具备安装部30a和第一引导部30b。安装部30a相当于楔子支架12的安装部12a。第一引导部30b相当于楔子支架12的第一引导部12b。即,夹具支架30具有从实施方式1的楔子支架12拆下了第一止动部12c、第二止动部12d和第二引导部12e后的形状。
如图16所示,在实施方式3中,轨道支承单元5具备楔子引导件31、楔子32、第一止动件33和第二止动件34。
如图17所示,楔子引导件31从轨道夹具11的按压面11d突出。例如,楔子引导件31在设置面31a上与按压面11d接触。楔子引导件31具有引导面31b。引导面31b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的楔子引导件14的引导面14b的形状不同。引导面31b以形成沿着图17中未图示的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山形的方式弯曲。引导面31b与引导面14b同样地相对于设置面31a倾斜。
楔子32具有第一面32a和第二面32b。第一面32a是平坦的面。第二面32b以形成沿着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谷形的方式折曲。第二面32b与实施方式1的楔子15的第二面15b同样,相对于第一面32a倾斜。
第一止动件33从按压面11d突出。例如,第一止动件33通过螺栓固定在按压面11d上。第一止动件33相对于楔子32位于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上侧。
第二止动件34从按压面11d突出。例如,第二止动件34通过螺栓固定在按压面11d上。第二止动件34相对于楔子32位于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第二止动件34在导轨4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比楔子32的尺寸长度远离的位置。
如图18所示,在楔子32的第二面32b上形成有一对限制面32c。一对限制面32c形成沿着图18中未图示的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谷形。即,与导轨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楔子32的形状是由一对限制面32c形成的V字型。
在设置有轨道支承单元5的状态下,楔子引导件31的引导面31b分别与一对限制面32c接触。一对限制面32c限制楔子32向与导轨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与从凸缘部4a向按压面11d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相对移动。即,一对限制面32c将楔子32向导轨4的长度方向引导。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3,电梯装置1具备楔子引导件31和楔子32。引导面31b分别与一对限制面32c接触。一对限制面32c限制楔子32向与从托架3向轨道夹具1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与导轨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因此,例如,通过省略了实施方式1中的楔子支架12的简单结构,能够抑制楔子32从轨道支承单元5脱落。另外,在安装轨道支承单元5时,由于楔子32没有被包围,所以能够容易地调整楔子32的位置。另外,通过管理楔子引导件31和楔子32的表面精度,能够减小楔子引导件31和楔子32之间的静摩擦系数。
另外,也可以在轨道支承单元5上设置实施方式1的紧固用螺栓16。在这种情况下,紧固用螺栓16拧入第一止动件33及第二止动件34中的任一方和楔子32。紧固螺栓16能够固定楔子32相对于第一止动件33和第二止动件34的相对位置。
另外,第一止动件33及第二止动件34也可以与轨道夹具11一体成形。另外,也可以在第一止动件33和第二止动件34安装在轨道夹具11上的状态下,在导轨4的安装作业中安装在轨道支承单元5上。因此,能够省略将第一止动件33及第二止动件34安装在轨道夹具11上的作业。
另外,与导轨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楔子32的截面也可以不是V字型而是U字型、以及W字型等波型。例如,在楔子32的截面为W字型的情况下,在第二面32b上形成有2组一对限制面32c。在这种情况下,楔子引导件31的引导面31b的形状也可以是与第二面32b的形状匹配的形状。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3的楔子引导件的变形例。
图19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变形例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9中,纸面下侧是导轨4的长度方向的下侧。图20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变形例的轨道支承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19所示,在变形例中,轨道支承单元5具有楔子引导件35。
楔子引导件35的形状为半球。楔子引导件35具有设置面35a和引导面35b。设置面35a的形状为圆。设置面35a是楔子引导件35的半球中的赤道面。引导面35b的形状是半球的表面。
如图20所示,引导面35b分别与楔子32的一对限制面32c接触。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电梯装置1具备楔子引导件35。楔子引导件35具有半球面。因此,例如与实施方式3的楔子引导件31相比,能够使轨道支承单元5为简单的结构。
另外,与导轨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楔子32的截面也可以不是V字型而是U字型、以及W字型等波型。例如,在楔子32的截面为W字型的情况下,在第二面32b上形成有2组一对限制面32c。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两个楔子引导件35。
另外,楔子引导件35的形状也可以是截面为椭圆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楔子32相对于楔子引导件35旋转。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公开的电梯装置能够利用于具备导轨的电梯。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梯装置、2升降通道、3托架、4导轨、4a凸缘部、4b头部、5轨道支承单元、6轿厢、7轿厢框、8防振橡胶、9轿厢室、10引导装置、11轨道夹具、11a固定部、11b弯曲部、11c按压部、11d按压面、12楔子支架、12a安装部、12b第一引导部、12c第一止动部、12d第二止动部、12e第二引导部、12f狭缝空间、13固定螺栓、14楔子引导件、14a设置面、14b引导面、15楔子、15a第一面、15b第二面16紧固用螺栓、20夹具罩、20a延伸部、20b罩部、30夹具支架、30a安装部、30b第一引导部、31楔子引导件、31a设置面、31b引导面、32楔子、32a第一面、32b第二面、32c限制面、33第一止动件34第二止动件、35楔子引导件、35a设置面、35b引导面。

Claims (13)

1.一种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
托架,固定于升降通道的内部;
导轨,在凸缘部与所述托架接触;
轨道夹具,一端部固定于所述托架,另一端部在所述托架的相反侧与所述导轨的所述凸缘部相邻,在所述另一端部具有朝向所述凸缘部的按压面;
楔子引导件,设置在所述轨道夹具的所述另一端部,从所述按压面突出;以及
楔子,配置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楔子引导件之间,具有与所述凸缘部接触的第一面和与所述楔子引导件接触的第二面,
所述轨道夹具经由所述楔子引导件和所述楔子将所述导轨按压于所述托架,
在所述楔子中,所述第二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倾斜,随着朝向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的下侧,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的距离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楔子引导件具有与所述楔子的所述第二面接触的引导面,
所述引导面随着朝向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的下侧,与所述轨道夹具的所述按压面的距离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面具有形成沿着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的谷形的一对限制面,
所述引导面以形成沿着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的山形的方式弯曲,并与所述一对限制面分别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楔子引导件具有以所述轨道夹具的所述按压面为赤道面的半球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面具有形成沿着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的谷形的一对限制面,
所述半球面与所述一对限制面分别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
第一止动件,设置在所述轨道夹具的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楔子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的上侧从所述按压面突出;以及
第二止动件,设置在所述轨道夹具的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楔子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的下侧从所述按压面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止动件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上位于距所述第二止动件比所述楔子的长度远的距离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还具备紧固用螺栓,该紧固用螺栓装卸自如地拧入所述第一止动件及所述第二止动件中的任一方和所述楔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还具备配置在所述托架与所述轨道夹具之间的楔子支架,
所述楔子支架具有:
安装部,与所述轨道夹具一起安装于所述托架;
第一引导部,从所述安装部向所述楔子所在侧延伸;
第一止动部,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朝向所述楔子的面延伸,相对于所述楔子位于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的上侧;以及
第二止动部,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朝向所述楔子的面延伸,相对于所述楔子位于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的下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楔子支架还具有从所述第一止动部的端部到所述第二止动部的端部的第二引导部,
所述楔子配置在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还具备紧固用螺栓,该紧固用螺栓装卸自如地拧入所述第一止动部及所述第二止动部中的任一方和所述楔子。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楔子支架具有夹具罩,该夹具罩具有:延伸部,从所述楔子支架的侧面向所述轨道夹具的方向延伸;以及罩部,从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向所述轨道夹具所在侧延伸,相对于所述轨道夹具在与所述楔子相反侧相邻。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楔子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楔子引导件之间的静摩擦系数小于所述凸缘部与所述楔子的所述第一面之间的静摩擦系数。
CN202180101685.7A 2021-08-26 2021-08-26 电梯装置 Pending CN1178362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31391 WO2023026438A1 (ja) 2021-08-26 2021-08-26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36229A true CN117836229A (zh) 2024-04-05

Family

ID=85322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1685.7A Pending CN117836229A (zh) 2021-08-26 2021-08-26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026438A1 (zh)
CN (1) CN117836229A (zh)
DE (1) DE112021008148T5 (zh)
WO (1) WO202302643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114607T1 (de) * 1990-05-30 1994-12-15 Inventio Ag Führungsschienensystem für aufzüge.
US6305615B1 (en) * 2000-08-16 2001-10-23 Otis Elevator Company Rail clip
JP2012086960A (ja) * 2010-10-21 2012-05-10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ー用ガイドレールクリップの締付治具
DE112012006051B4 (de) * 2012-03-19 2019-05-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ufzug
JP2016155628A (ja) * 2015-02-24 2016-09-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18535167A (ja) * 2015-11-30 2018-11-29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Otis Elevator Company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用のレールクリップ
CN108473280B (zh) * 2015-12-22 2020-08-14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导轨附接夹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1008148T5 (de) 2024-06-13
JPWO2023026438A1 (zh) 2023-03-02
WO2023026438A1 (ja) 2023-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6064B2 (ja) エレベータ
KR101714954B1 (ko) 엘리베이터용 엘리베이터 칸
US20180354750A1 (en) Rail clip for elevator systems
JP6651501B2 (ja) 地震事象におけるエスカレータおよび動く歩道のための横方向の減衰および中間支持
CN117836229A (zh) 电梯装置
JP6305632B2 (ja) エレベータ用ガイドレール支持装置
JP2016155628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5984661B2 (ja) エレベータ用ガイドレール支持装置
EP1942071B1 (en) Flotation means for the correct wedging of a safety device for life
JP2015110454A (ja) 乗客コンベア
EP2484623A1 (en) Elevator car frame
CN107949533B (zh) 导轨固定装置
JP507093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ガイド装置
KR102059471B1 (ko) 가이드 레일 장착용 고정 브래킷
EP1857399A1 (en) Guide rail for elevator
JP2908237B2 (ja) 昇降装置
JP671603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釣合おもり装置
CN219031413U (zh) 电梯超载检测装置及其电梯轿厢
JP2009018934A (ja) 引っ掛り防止装置
WO2020136754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ガイドレール接続装置
US10865073B2 (en) Passenger conveyor
CN116419906A (zh) 导轨的支承结构和电梯
JP2619060B2 (ja) エレベータ
JP2017095219A (ja) 乗客コンベア
JP2024004177A (ja) 制振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