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68558A - 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 Google Patents

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68558A
CN117768558A CN202211147352.0A CN202211147352A CN117768558A CN 117768558 A CN117768558 A CN 117768558A CN 202211147352 A CN202211147352 A CN 202211147352A CN 117768558 A CN117768558 A CN 117768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cooperative
cooperative signaling
signaling
node man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473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峥峥
李萍
武艺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114735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6855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1756 priority patent/WO202406086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768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685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6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e.g. in-call renegotiation requested by the user or requested by the network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network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8Architecture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其中,节点管理方法包括:中继节点接收来自发送节点的第一协同信令,然后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一预设时频域位置解析所述第一协同信令,以得到节点管理参数,接着再根据所述节点管理参数对中继节点进行管理。本申请实施例定义了用于解析协同信令的时频域位置,并且能够通过节点管理参数对中继节点进行管理;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约定了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的交互接口和行为,从而能够实现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之间的可靠高效通信。

Description

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中继节点设置于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之间,能够对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之间的信道进行控制。但是,在一些情形下,中继节点和发送节点之间的交互指令通常依赖于中继节点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而对于一些处理能力不高的中继节点,其与发送节点之间的交互过程的交互效果和可靠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旨在提高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之间的交互过程的交互效果和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点管理方法,包括:在接收到来自发送节点的第一协同信令的情况下,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一预设资源位置解析所述第一协同信令,得到节点管理参数;根据所述节点管理参数进行节点管理。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节点管理方法,包括: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一预设资源位置配置第一协同信令;将所述第一协同信令发送至中继节点,以使所述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一预设资源位置解析所述第一协同信令以得到节点管理参数,并根据所述节点管理参数进行节点管理。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至少一个所述程序被至少一个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或,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或,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或,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其中,中继节点可以接收来自发送节点的第一协同信令,然后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一预设时频域位置解析所述第一协同信令,以得到节点管理参数,接着再根据所述节点管理参数对中继节点进行管理。本申请实施例定义了用于解析协同信令的时频域位置,并且能够通过节点管理参数对中继节点进行管理;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约定了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的交互接口和行为,从而能够实现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之间的可靠高效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由中继节点执行的节点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由发送节点执行的节点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的协同信令的发送位置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之间的交互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单个中继节点场景下协同信令的配置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协同信令和第二协同信令的配置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节点和多个中继节点协同的场景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中继节点场景下协同信令的配置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在多个中继节点场景下的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之间的交互流程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装置示意图中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装置中的模块划分,或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示例性地”或者“可选地”等词用于表示作为例子、例证或说明,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有优势。使用“进一步地”、“示例性地”或者“可选地”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相关技术中,中继节点设置于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之间,能够对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之间的信道进行控制。但是,在一些情形下,中继节点和发送节点之间的交互指令通常依赖于中继节点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而对于一些处理能力不高的中继节点,其与发送节点之间的交互过程的交互效果和可靠性较差。
其中,对于中继节点为RIS(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智能超表面)的情况,RIS是一种具有可编程电磁特性的人工电磁材料,可以通过控制每个阵子的相位可以控制出射波束聚焦到期望的方向或点,实现对电磁环境的控制。而目前基站与RIS的交互指令通常依赖于RIS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没有定义具体的传输信令和接口方案。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定义了用于解析协同信令的时频域位置,并且能够通过节点管理参数对中继节点进行管理;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约定了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的交互接口和行为,从而能够实现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之间的可靠高效通信。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的示意图,通信***中包括发送节点110、中继节点120和接收节点130,其中,通信***需要借助中继节点120进行信号的转发,从而实现发送节点110与接收节点130之间的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例如:宽带码分多址移动通信***(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演进的全球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络(next generation radio access network,NG-RAN)***、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access,WiMAX)通信***、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如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new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及未来的通信***,如6G***等。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技术,例如微波通信、光波通信、毫米波通信等。本申请实施例对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发送节点110可以为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B)、传输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NR***中的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NodeB,gNB)、其他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基站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中的发送节点等。本申请实施例对发送节点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接收节点130是用户侧的一种用于接收或发射信号的实体,如手机。接收节点设备也可以称为接收节点设备(terminal)、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接收节点设备(mobile terminal,MT)等。接收节点设备可以是具备通信功能的汽车、智能汽车、手机(mobile phone)、穿戴式设备、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接收节点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接收节点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接收节点设备、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接收节点设备、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surgery)中的无线接收节点设备、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接收节点设备、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接收节点设备、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接收节点设备、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接收节点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接收节点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节点120可以是任意一种具备无线信号中继能力的网络设备,即具备接收无线信号,并将无线信号进行无线转发的能力,中继节点可以是中继器、智能反射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智能中继器(Smart Repeater)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中继节点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以基站作为发送节点并且以RIS作为中继节点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TRP、gNB等其他类型的发送节点或者SmartRepeater等其他类型的中继节点,也适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节点管理方法。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由中继节点执行的节点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节点管理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000与步骤S2000。
步骤S1000:在接收到来自发送节点的第一协同信令的情况下,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一预设资源位置解析第一协同信令,得到节点管理参数。
在一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可以预先接收协同配置指令,然后根据该协同配置指令确定中继节点和发送节点之间的协同信令的解析位置;当中继节点接收到由发送节点下发的第一协同信令时,中继节点可以在由协同配置指令确定得到的第一预设资源位置对第一协同信令进行解析,从而解析得到第一协同信令中的节点管理参数。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协同配置指令,用于定义协同信令的具体时频资源位置,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或者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配置得到,即可以由无线资源控制或者媒体接入控制配置和下发给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其中,协同配置指令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1)发送帧号和时隙号;
(2)第一协同信令的符号起始位置;
(3)第一协同信令的符号长度;
(4)第一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
(5)第一协同信令的频域占用资源数量;
(6)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符号起始位置;
(7)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符号长度;
(8)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
(9)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占用资源数量;
(10)数量为多个的第一协同信令和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资源分配情况;
(11)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相对于第一协同信令的延迟时隙数或符号数。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第一协同信令,可以作为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的专用通信指令,可以采用保护间隔(GP)符号发送,即发送节点可以通过保护间隔符号将第一协同信令发送至中继节点。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第一协同信令,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如下至少之一:
(1)节点指示标识,用于表征第一协同信令所对应控制的节点数量;
(2)目标身份标识,用于表征第一协同信令所对应控制的节点身份信息;
(3)小区身份标识;
(4)***帧号;
(5)节点管理参数。
步骤S2000:根据节点管理参数进行节点管理。
在一实施例中,当中继节点解析得到第一协同信令中的节点管理参数之后,中继节点就会根据节点管理参数对自身节点进行节点管理。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在第一协同信令包括目标身份标识的情况下,关于上述步骤S20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2100。
步骤S2100、当目标身份标识和预设身份标识一致,根据节点管理参数进行节点管理。
在一实施例中,中继节点会预先设置有一个预设身份标识,如果第一协同信令中的目标身份标识和中继节点的预设身份标识一致,则表明当前的中继节点为控制对象,因此,当前的中继节点就会根据节点管理参数进行节点管理。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第一协同信令中的节点管理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如下至少之一:
(1)扩展参考信号,用于进行时序同步、信道估计或功率控制;
(2)状态控制参数,用于进行工作状态的控制;
(3)码本标识,用于确定与码本标识对应的目标码本并根据目标码本生成波束。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状态控制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如下至少之一:
(1)开关控制参数;
(2)波束扫描控制参数;
(3)功率控制参数;
(4)检测周期控制参数;
(5)方位控制参数;
(6)工作模式控制参数;
(7)码本集合切换参数。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节点管理参数,可以为伪随机序列,如m序列、ZC序列、PN序列等。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在上述步骤S1000中的接收到来自发送节点的第一协同信令之后,该节点管理方法还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3100和步骤S3200。
步骤S3100、根据第一协同信令生成第二协同信令;
步骤S3200、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二预设资源位置配置第二协同信令,将第二协同信令反馈至发送节点。
在一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在接收到来自发送节点的第一协同信令之后,还会根据第一协同信令响应生成第二协同信令,并且中继节点会根据预先接收的协同配置指令确定中继节点和发送节点之间的协同信令的解析位置,即中继节点会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确定第二预设资源位置,并在第二预设资源位置配置第二协同信令,并将配置后的第二协同信令反馈至发送节点。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中继节点将第二协同信令反馈至发送节点的途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途径方式:
第一种途径方式:中继节点将第二协同信令通过保护间隔符号反馈至发送节点。
第二种途径方式:中继节点将第二协同信令通过物理上行信道反馈至发送节点。
第三种途径方式:中继节点将第二协同信令通过传输请求反馈至发送节点。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第二协同信令,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1)中继节点的预设身份标识;
(2)中继节点基于第一协同信令的解析成功指示;
(3)中继节点基于第一协同信令的解析失败指示;
(4)中继节点当前的码本标识;
(5)中继节点当前的工作模式;
(6)中继节点当前的功能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第一预设资源位置和第二预设资源位置,可以包括时域位置或者频域位置中的至少一个。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由发送节点执行的节点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节点管理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4000与步骤S5000。
步骤S4000、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一预设资源位置配置第一协同信令;
步骤S5000、将第一协同信令发送至中继节点,以使中继节点在第一预设资源位置解析第一协同信令以得到节点管理参数,并根据节点管理参数进行节点管理。
在一实施例中,发送节点可以预先接收协同配置指令,然后根据该协同配置指令确定中继节点和发送节点之间的协同信令的解析位置;当发送节点生成第一协同信令之后,可以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确定第一预设资源位置,并在第一预设资源位置配置第一协同信令,并将配置后的第一协同信令发送至中继节点;然后中继节点在接收到由发送节点下发的第一协同信令时,中继节点可以在由协同配置指令确定得到的第一预设资源位置对第一协同信令进行解析,从而解析得到第一协同信令中的节点管理参数,最后根据节点管理参数对自身节点进行节点管理。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协同配置指令,用于定义协同信令的具体时频资源位置,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或者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配置得到,即可以由无线资源控制或者媒体接入控制配置和下发给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其中,协同配置指令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1)发送帧号和时隙号;
(2)第一协同信令的符号起始位置;
(3)第一协同信令的符号长度;
(4)第一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
(5)第一协同信令的频域占用资源数量;
(6)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符号起始位置;
(7)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符号长度;
(8)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
(9)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占用资源数量;
(10)数量为多个的第一协同信令和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资源分配情况;
(11)用于发送给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相对于第一协同信令的延迟时隙数或符号数。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第一协同信令,可以作为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的专用通信指令,可以采用保护间隔(GP)符号发送,即发送节点可以通过保护间隔符号将第一协同信令发送至中继节点。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第一协同信令,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如下至少之一:
(1)节点指示标识,用于表征第一协同信令所对应控制的节点数量;
(2)目标身份标识,用于表征第一协同信令所对应控制的节点身份信息;
(3)小区身份标识;
(4)***帧号;
(5)节点管理参数。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第一协同信令中的节点管理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如下至少之一:
(1)扩展参考信号,用于进行时序同步、信道估计或功率控制;
(2)状态控制参数,用于进行工作状态的控制;
(3)码本标识,用于确定与码本标识对应的目标码本并根据目标码本生成波束。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状态控制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如下至少之一:
(1)开关控制参数;
(2)波束扫描控制参数;
(3)功率控制参数;
(4)检测周期控制参数;
(5)方位控制参数;
(6)工作模式控制参数;
(7)码本集合切换参数。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节点管理参数,可以为伪随机序列,如m序列、ZC序列、PN序列等。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在上述步骤S5000中的将第一协同信令发送至中继节点之后,该节点管理方法还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6100和步骤S6200。
步骤S6100、接收中继节点基于第一协同信令反馈的第二协同信令;
步骤S6200、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二预设资源位置对第二协同信令进行解析。
在一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在接收到来自发送节点的第一协同信令之后,还会根据第一协同信令响应生成第二协同信令,并且中继节点会根据预先接收的协同配置指令确定中继节点和发送节点之间的协同信令的解析位置,即中继节点会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确定第二预设资源位置,并在第二预设资源位置配置第二协同信令,并将配置后的第二协同信令反馈至发送节点;并且,发送节点也会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确定第二预设资源位置,并在第二预设资源位置解析第二协同信令。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发送节点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途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途径方式:
第一种途径方式:接收中继节点通过保护间隔符号反馈的第二协同信令;
第二种途径方式:接收中继节点通过物理上行信道反馈的第二协同信令;
第三种途径方式:接收中继节点通过传输请求反馈的第二协同信令。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第二协同信令,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之一:
(1)中继节点的预设身份标识;
(2)中继节点基于第一协同信令的解析成功指示;
(3)中继节点基于第一协同信令的解析失败指示;
(4)中继节点当前的码本标识;
(5)中继节点当前的工作模式;
(6)中继节点当前的功能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上述的第一预设资源位置和第二预设资源位置,可以包括时域位置或者频域位置中的至少一个。
基于上述由中继节点执行的节点管理方法以及由发送节点执行的节点管理方法,下面提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案提出一种高效、低复杂度、高可靠的发送节点与中继节点的协同和交互方法,如基站和RIS之间的协同和交互方法,通过使用协同信令控制RIS和传输码本ID,其中在GP符号位置进行传输,协同配置指令定义协同信令时频位置,约定了基站与RIS的交互接口和行为,从而实现基站与单RIS或多RIS之间的有效通信。
其中,关于发送节点与中继节点交互的协同信令时频位置,具体如下:协同信令是发送节点与中继节点的专用通信指令,协同配置指令定义协同信令的具体时频资源位置,由RRC或MAC配置和下发给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协同配置指令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
(1)发送帧号和slot号;
(2)下行协同信令的符号起始位置;
(3)下行协同信令的符号长度;
(4)下行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
(5)下行协同信令的频域占用资源数量;
(6)上行协同信令的符号起始位置;
(7)上行协同信令的符号长度;
(8)上行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
(9)上行协同信令的频域占用资源数量;
(10)多中继节点场景下多个协同信令的频域资源分配;
(11)上行协同信令相对下行信令的延迟slot数或符号数。
其中,下行协同信令即为上述所提及的第一协同信令,上行协同信令即为上述所提及的第二协同信令。
另外,如图7所示,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的协同信令的发送位置示意图;关于协同信令如下行协同信令和上行协同信令的内容,具体如下:
协同信令可以作为发送节点与中继节点的专用通信指令,使用GP符号发送,发送节点向中继节点下发下行协同信令的内容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其中(4)到(6)统称为协同功能信令:
(1)多中继节点指示,为1比特指示位,表示当前的协同信令仅控制单个中继节点或多个中继节点;
(2)目标中继节点在网络中的编号或唯一识别ID;
(3)小区ID、***帧号;
(4)扩展参考信号,用于发送节点与中继节点的时序同步、信道估计或自动功率控制等;
(5)控制指令,包括但不限于中继节点的开关、重启、波束轮扫指示、功控、检测周期(RIS每隔多少时间监视一次)、高度倾角等机械调整、模式切换,模式包括节能模式或普通模式、固定波束或轮扫模式(固定波束为半静态方式,轮扫模式为动态扫描方式)、码本集合标志(用于切换中继节点码本集合,RIS板侧可能存储多套码本,支持切换)等;
(6)码本ID,用于中继节点侧解析码本编号并生效(RIS侧解析到码本编号后切换到对应的码本,从而打出对应指向的波束);
在多RIS场景下根据编号数量放置对应数量的协同功能信令,协同功能信令数量等于编号个数。
另外,中继节点向发送节点发送的上行协同信令的信令内容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该反馈信令除了在GP位置发送也可以通过PUSCH信道传输,或者使用HARQ传输,
(1)当前中继节点在网络中的编号或唯一识别ID;
(2)中继节点接收同步、控制或码本ID的成功失败指示,该反馈信令也可以放置于PUSCH;
(3)中继节点当前的码本ID或工作模式的上报;
(4)功能异常反馈;
其中,关于扩展参考信号、控制指令和码本ID序列,可以使用伪随机序列传输,包括m序列、ZC序列、PN序列等。
另外,在下发的下行协同信令中对多RIS指示进行配置,其为1比特指示位,表示当前的协同信令仅控制单个RIS或多个RIS。当控制多RIS时,协同信令所在符号中需要放置基站给多个RIS下发的下行协同功能信令和多个RIS给基站上报的上行协同功能信令。在协同配置指令中定义多个RIS协同功能信令的频域资源分配,RIS侧通过读取协同信令中的目标RIS编号或ID,与自身比较,若自身编号或ID在下发的协同信令中,则在当前RIS对应时频位置解析扩展参考信号、控制指令、码本ID等信息,生效控制指令和码本;若自身编号或ID不在协同信令中,则不进行信令解析。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之间的交互流程图;其中,以发送节点为基站,中继节点为RIS为例进行说明,该交互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7100、步骤S7200和步骤S7300。
步骤S7100、基站向RIS下发协同信令,由RRC或MAC配置和下发具体的发送位置,在对应的GP符号位置配置基站与RIS协同信令,如图9所示,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单个中继节点场景下协同信令的配置示意图,包含以下一条或多条:
(1)多RIS指示,为1比特指示位,此处配置为0表示仅控制单个RIS;
(2)目标RIS在网络中的编号或唯一识别ID,目标RIS在网络中编号为x,接收到的RIS将自身编号与x进行对比如果相同则解析和生效对应的协同功能信令;
(3)小区ID、***帧号;
(4)扩展参考信号,用于基站与RIS的时序同步、信道估计或自动功率控制等,使用伪随机序列传输;
(5)控制指令,调整RIS为波束轮扫模式,码本集合标志为5,水平倾角调整10度,高度调整-10cm,使用节能模式。;
(6)码本ID,此处配置码本ID为150,即码本集合5号中的150号码本,RIS侧解析到对应ID后将该码本应用到RIS板上,打出对应指向的波束;
步骤S7200、RIS接收并在对应的时频位置解析协同信令,生效其中的控制内容,若其中包含码本指示,则RIS板切换到对应的码本;
步骤S7300、RIS向基站反馈协同信令,内容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该反馈信令除了在GP位置发送也可以通过PUSCH信道传输,或者使用HARQ传输:
(1)当前RIS在网络中的编号或唯一识别ID,编号为x;
(2)RIS接收同步、控制或码本ID的成功失败指示,该反馈信令也可以放置于PUSCH;
(3)RIS当前的码本ID或工作模式的上报,当前码本ID为150;
(4)功能异常反馈;
若基站未收到成功接收反馈则需重新发送协同信令,协同成功后,开始正常的上下行业务。
在一实施例中,使用协同配置指令定义协同信令的时频资源位置,具体如下:协同配置指令定义了协同信令的具体发送时频资源位置,由RRC或MAC配置和下发给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本实施例中第一节点为基站,第二节点可以为终端、RIS或Smart repeater,以RIS举例,其中,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协同信令和第二协同信令的配置示意图。
例如,配置下行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为100,频域资源数量为127,帧号为5,slot号为13,符号起始为8,符号长度为1,即指示当前协同信令的频域RE位置为100~226,时域占用第5帧第13slot的第8个符号。配置上行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为100,频域资源数量为127,帧号为5,slot号为13,符号起始为11,符号长度为1,即指示当前协同信令的频域RE位置为100~226,时域占用第5帧第13slot的第11个符号。
基站根据协同配置指令的指示在对应位置配置下行协同信令下发给RIS,RIS在对应的时频位置解析;RIS在指示的时频位置上传上行协同信令,基站在该时频位置解析。
在一实施例中,关于多RIS场景基站与目标RIS的通信流程,具体如下:本实施例中第一节点为基站,第二节点可以为终端、RIS或Smart repeater,以RIS举例。多RIS场景表示一个基站可能下接多个RIS,或者多个RIS之间可能存在中继或级联。多RIS场景的通信***的示例如图11所示,多RIS协同信令如图12所示。
如图13所示,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在多个中继节点场景下的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之间的交互流程图,该交互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8100、步骤S8200、步骤S8300、步骤S8400和步骤S8500。
步骤S8100、基站在下发的协同信令中对多RIS指示(1比特指示位)进行配置,定义当前的协同信令控制多个RIS,并指定对应目标RIS的编号或唯一识别ID,在对应的时频位置配置对应编号的协同功能信令;
步骤S8200、基站向RIS下发协同信令,由RRC或MAC配置和下发具体的发送位置,在对应的GP符号位置或其他时频位置传输;
步骤S8300、RIS接收并解析协同信令,若为单RIS场景则直接按照实施例1进行解析和生效;若为多RIS场景,则判断自身编号是否包含在该协同信令的编号集合中,若不包含在其中,则不进行解析和功能生效;
步骤S8400、若解析为多RIS场景且自身编号或ID包含在接收的协同信令中,则按照编号次序在对应的频域资源位置读取和解析协同功能信令,生效其中的控制内容和码本;
步骤S8500、RIS向基站反馈协同信令,内容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
(1)当前RIS在网络中的编号或唯一识别ID;
(2)RIS接收同步、控制或码本ID的成功失败指示,该反馈信令也可以放置于PUSCH;
(3)RIS当前的码本ID或工作模式的上报;
(4)功能异常反馈;
若基站未收到成功接收反馈则需重新发送协同信令,协同成功后,开始正常的上下行业务。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节点管理方法,下面提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各个实施例。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210、处理器220。存储器210、处理器2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14中以一个存储器210和一个处理器220为例;设备中的存储器210和处理器220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14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210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资源确定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22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10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实现上述节点管理方法。
存储器210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此外,存储器21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210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22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管理方法。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使得计算机设备执行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管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架构以及应用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架构的演变和新应用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设备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
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或分布在2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于自与本地***、分布式***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Claims (30)

1.一种节点管理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来自发送节点的第一协同信令的情况下,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一预设资源位置解析所述第一协同信令,得到节点管理参数;
根据所述节点管理参数进行节点管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资源位置根据所述协同配置指令确定得到,所述协同配置指令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发送帧号和时隙号;
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符号起始位置;
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符号长度;
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
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频域占用资源数量;
用于发送给所述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符号起始位置;
用于发送给所述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符号长度;
用于发送给所述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
用于发送给所述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占用资源数量;
数量为多个的所述第一协同信令和用于发送给所述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资源分配情况;
用于发送给所述发送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相对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延迟时隙数或符号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配置指令通过无线资源控制或者媒体接入控制配置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由所述发送节点通过保护间隔符号发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还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节点指示标识,用于表征所述第一协同信令所对应控制的节点数量;
目标身份标识,用于表征所述第一协同信令所对应控制的节点身份信息;
小区身份标识;
***帧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协同信令包括所述目标身份标识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节点管理参数进行节点管理,包括:
当所述目标身份标识和预设身份标识一致,根据所述节点管理参数进行节点管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管理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扩展参考信号,用于进行时序同步、信道估计或功率控制;
状态控制参数,用于进行工作状态的控制;
码本标识,用于确定与所述码本标识对应的目标码本并根据所述目标码本生成波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节点管理参数包括状态控制参数的情况下,所述状态控制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开关控制参数;
波束扫描控制参数;
功率控制参数;
检测周期控制参数;
方位控制参数;
工作模式控制参数;
码本集合切换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管理参数为伪随机序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发送节点的第一协同信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生成第二协同信令;
根据预先接收到的所述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二预设资源位置配置所述第二协同信令,将所述第二协同信令反馈至所述发送节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协同信令反馈至所述发送节点,包括如下之一:
将所述第二协同信令通过保护间隔符号反馈至所述发送节点;
将所述第二协同信令通过物理上行信道反馈至所述发送节点;
将所述第二协同信令通过传输请求反馈至所述发送节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管理方法应用于中继节点,所述第二协同信令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所述中继节点的预设身份标识;
所述中继节点基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解析成功指示;
所述中继节点基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解析失败指示;
所述中继节点当前的码本标识;
所述中继节点当前的工作模式;
所述中继节点当前的功能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资源位置包括时域位置或者频域位置中的至少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资源位置包括时域位置或者频域位置中的至少一个。
15.一种节点管理方法,包括:
根据预先接收到的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一预设资源位置配置第一协同信令;
将所述第一协同信令发送至中继节点,以使所述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一预设资源位置解析所述第一协同信令以得到节点管理参数,并根据所述节点管理参数进行节点管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资源位置根据所述协同配置指令确定得到,所述协同配置指令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发送帧号和时隙号;
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符号起始位置;
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符号长度;
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
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频域占用资源数量;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中继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符号起始位置;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中继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符号长度;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中继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起始位置;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中继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占用资源数量;
数量为多个的所述第一协同信令和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中继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的频域资源分配情况;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中继节点的第二协同信令相对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延迟时隙数或符号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配置指令通过无线资源控制或者媒体接入控制配置得到。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通过保护间隔符号发送至所述中继节点。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还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节点指示标识,用于表征所述第一协同信令所对应控制的节点数量;
目标身份标识,用于表征所述第一协同信令所对应控制的节点身份信息;
小区身份标识;
***帧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管理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扩展参考信号,用于进行时序同步、信道估计或功率控制;
状态控制参数,用于进行工作状态的控制;
码本标识,用于确定与所述码本标识对应的目标码本并根据所述目标码本生成波束。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节点管理参数包括状态控制参数的情况下,所述状态控制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开关控制参数;
波束扫描控制参数;
功率控制参数;
检测周期控制参数;
方位控制参数;
工作模式控制参数;
码本集合切换参数。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管理参数为伪随机序列。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第一协同信令发送至中继节点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中继节点基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反馈的第二协同信令;
根据预先接收到的所述协同配置指令在第二预设资源位置对所述第二协同信令进行解析。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中继节点基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反馈的第二协同信令,包括:
接收所述中继节点通过保护间隔符号反馈的第二协同信令;
接收所述中继节点通过物理上行信道反馈的第二协同信令;
接收所述中继节点通过传输请求反馈的第二协同信令。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协同信令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所述中继节点的预设身份标识;
所述中继节点基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解析成功指示;
所述中继节点基于所述第一协同信令的解析失败指示;
所述中继节点当前的码本标识;
所述中继节点当前的工作模式;
所述中继节点当前的功能状态。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资源位置包括时域位置或者频域位置中的至少一个。
2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资源位置包括时域位置或者频域位置中的至少一个。
28.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
至少一个所述程序被至少一个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或,如权利要求15至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
2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或,如权利要求15至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
3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或,如权利要求15至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节点管理方法。
CN202211147352.0A 2022-09-19 2022-09-19 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Pending CN1177685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47352.0A CN117768558A (zh) 2022-09-19 2022-09-19 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PCT/CN2023/111756 WO2024060862A1 (zh) 2022-09-19 2023-08-08 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47352.0A CN117768558A (zh) 2022-09-19 2022-09-19 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68558A true CN117768558A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22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47352.0A Pending CN117768558A (zh) 2022-09-19 2022-09-19 节点管理方法、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68558A (zh)
WO (1) WO202406086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8707B (zh) * 2007-09-13 2012-1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站实现网络接入及初始化的方法
KR101053635B1 (ko) * 2010-01-28 2011-08-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이 릴레이 노드로 제어 신호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344246B2 (en) * 2010-10-08 2016-05-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and relay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US11711789B2 (en) * 2020-08-14 2023-07-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signal design for smart repeater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60862A1 (zh) 2024-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3766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signal,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107555B (zh) 传输信道的传输和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0887922B2 (en) Method for effectively transmitting control message for random access
CN112154699A (zh) 探测参考信号传输
EP343723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obtaining feedback of harq acknowledgment information
CN117177367A (zh) 用于宽带部分切换的方法、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KR102614440B1 (ko) 타이밍 어드밴스(ta) 처리방법 및 장치, 지시정보 송신방법 및 장치
EP3264633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pplication time of csi report
CN110603887B (zh) 关于多prach前导码和随机接入响应
US20180219665A1 (en)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KR102419405B1 (ko) 페이징 메시지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7201081B2 (ja) ソースデバイスにより実行される方法、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により実行される方法、宛先デバイスにより実行される方法、ソースデバイス及び宛先デバイス
RU2634697C1 (ru) Полудуплексный способ дуплексной связи с частотн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терминал
EP3576477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EP3285508B1 (en) Obtaining and determining method of system message and terminal device thereof
JP2023535521A (ja) 端末装置、ネットワーク装置、端末装置によって実行される方法、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により実行される方法
CN113518473A (zh) 随机接入信道的增强报告
CN112219427A (zh) 功率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EP3689027A1 (e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for guaranteeing communication service
CN111869268A (zh) 信息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JP7513157B2 (ja) 端末デバイス、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で実施される方法
CN114365528A (zh) 随机接入信道的增强实施方式
EP4319448A2 (en) Collision avoidance with synchronized transmission
EP338787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utonomous determination of uplink resources by user equipment
US10425175B2 (en)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