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49924A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49924A
CN117749924A CN202311764035.8A CN202311764035A CN117749924A CN 117749924 A CN117749924 A CN 117749924A CN 202311764035 A CN202311764035 A CN 202311764035A CN 117749924 A CN117749924 A CN 1177499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tating
cam
piec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640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子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6403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499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49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499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折叠装置包括基座、转动件、第一齿轮组件、转轴、第一凸轮件、第二凸轮件、弹性件。转动件转动连接基座,第一齿轮组件包括同轴固定设置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转动件相啮合。转轴设置于基座,第一凸轮件套设于转轴,第一凸轮件包括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的第一齿轮部、及具有第一凸轮面的凸轮部。第二凸轮件套设于转轴并能够相对转轴滑动,第二凸轮件具有抵持第一凸轮面的第二凸轮面。弹性件套设于转轴,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第二凸轮件背离第一凸轮件的一侧,另一端能够相对转轴固定。本申请可通过第一齿轮部、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及转动件相互配合从而根据需求与应用场景调节扭力的大小。

Description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折叠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行业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大屏超薄,但是大屏带来整机尺寸过大而不方便携带,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因其折叠功能可改变电子设备的尺寸从而可解决上述问题,现已备受广大用户的喜爱。电子设备依靠折叠装置实现折叠功能,折叠装置中通常设置扭力机构来提供扭力从而实现开合手感与悬停效果,但目前折叠装置的扭力通常是固定不变的,无法进行调整。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包括:
基座;
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基座;
第一齿轮组件,包括同轴固定设置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转动件相啮合;
转轴,设置于所述基座;
第一凸轮件,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凸轮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的第一齿轮部、及具有第一凸轮面的凸轮部,所述凸轮部固定于所述第一齿轮部;
第二凸轮件,套设于所述转轴并能够相对所述转轴滑动,所述第二凸轮件靠近所述第一凸轮件的一侧具有抵持所述第一凸轮面的第二凸轮面;以及
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凸轮件背离所述第一凸轮件的一侧,另一端能够相对所述转轴固定;
其中,当所述转动件相对所述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一齿轮组件相对所述基座转动,导致所述第一凸轮件相对所述基座转动,所述第二凸轮件沿所述转轴滑动。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折叠装置,通过利用第一凸轮件、第二凸轮件、转轴、以及弹性件的相互配合可使第一凸轮件中的凸轮部具有扭力,即第一凸轮件具有扭力,此时第一凸轮件的扭力为第一扭力。相关技术中,第一凸轮件的凸轮部直接固定连接于转动件上,所以转动件的扭力就是第一凸轮件的扭力,即第一扭力。换言之,第一凸轮件的扭力多大转动件的扭力即为多大,转动件的扭力与第一凸轮件的扭力相等,导致转动件的扭力始终处于定值,无法进行调整。但本申请将转动件与第一凸轮件的凸轮部相分离,使凸轮部与第一齿轮部组合形成第一凸轮件,并增设了由同轴且固定设置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组合的第一齿轮组件,换言之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转动轴线相同,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能够同步转动。利用第一齿轮与转动件相啮合,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部相啮合,使得第一齿轮与转动件能够相对转动,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部能够相对转动。
当转动件相对基座转动时转动件带动第一齿轮同步转动,第一齿轮带动同轴的第二齿轮同步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部同步转动,最终使凸轮部转动,从而与第二凸轮件、转轴、弹性件、以及阻挡件相配合形成第一扭力。凸轮部的扭力可通过第一齿轮部、第二齿轮、及第一齿轮,最终传递给转动件,使转动件具有相应的扭力,例如转动件的扭力为第二扭力。
综上,本申请可通过第一齿轮部、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及转动件相互的配合使转动件最终具有第二扭力。第一扭力可以等于第二扭力,第一扭力也可以大于第二扭力,第一扭力还可以小于第二扭力,因此实际应用时可根据需求来通过调整第一齿轮部、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及转动件来改变第二扭力的大小,实现扭力可调的目的。例如当第二扭力大于第一扭力时即将扭力放大,使转动件的第二扭力大于第一凸轮件的第一扭力,因此本申请转动件的扭力可大于相关技术中转动件的扭力,即第二扭力大于第一扭力,实现扭力的增加。扭力的增加不仅可实现折叠装置小型化,即第一凸轮件、第二凸轮件、弹性件等部件尺寸变小后依然能够保持足够的扭力。并且在满足所需的扭力前提下可减小弹性件的弹力,从而降低第一凸轮件与第二凸轮件的磨损程度,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折叠装置,所述折叠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壳体组件,通过采用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折叠装置,可实现扭力可调,实现折叠装置小型化,并降低第一凸轮件与第二凸轮件的磨损程度,提高使用寿命。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及如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壳体组件,所述柔性屏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折叠装置的同一侧。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采用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壳体组件,可实现扭力可调,实现折叠装置小型化,并降低第一凸轮件与第二凸轮件的磨损程度,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折叠装置的***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动件、第一转动件、以及第一齿轮组件相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折叠装置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折叠装置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动件与基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转动件与基座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转动件与基座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转动件与基座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还包括旋转件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折叠装置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动件、第一凸轮件、第一齿轮组件、第二齿轮组件、以及旋转件相配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还包括旋转件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转动件、第一凸轮件、第一齿轮组件、第二齿轮组件、以及旋转件相配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所示的折叠装置沿D-D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7为图14所示的折叠装置沿E-E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所示的折叠装置的***图。
图20为图19所示的折叠装置中一个轨迹机构的***图。
图21为图18所示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
图2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
图2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折叠装置-1,容屏空间-1a,轨迹机构-1b,壳体组件-2,电子设备-3,基座-10,底面-100,顶面-101,限位部-11,转轴-20,第一齿轮组件-21,第一轴-210,第一齿轮-211,第二齿轮-212,第一凸轮件-22,第一齿轮部-221,凸轮部-222,第一凸轮面-2220,第二凸轮件-23,第二凸轮面-2300,弹性件-24,阻挡件-25,阻挡部-251,垫片-252,卡扣部-253,第二齿轮组件-26,第二轴-260,第三齿轮-261,第四齿轮-262,旋转件30',第一转动件-30,转动件-40',第二转动件-40,滑动块-42,第一滚动轴-43,第二齿轮部-44,第一部分-441,齿-4410,第二部分-442,限位槽-4420,转动部-45,连接件-50,背面-500,滑动槽-52,支撑件-60,承载件-70,装饰件-80,第一壳体-91,第二壳体-92,柔性屏-93,弯折区-930,非弯折区-93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随着市场对手机、平板等终端产品“显示屏显示区域”的需求,移动终端行业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大屏超薄,但是大屏带来整机尺寸过大而不方便携带,智能手机产业正迎来形态创新带来的体验革命。手机产品的显示屏形态从最初的硬屏发展到柔性屏,从小屏到大屏,从静态机构到运动机构,近期各大手机厂商都在研发折叠屏,努力扩展手机产品的形态及显示边界,使其兼具手机、平板甚至电脑的功能。作为新显示屏形态的电子设备,可折叠显示屏终端因其折叠功能可以展开或者闭合,并在展开状态时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折叠状态时具有较小的整机尺寸从而可解决上述问题,现已备受广大用户的喜爱。
可折叠显示屏终端依靠其内的折叠装置实现折叠功能,折叠装置中通常设置各种各样的扭力机构拉来提供扭力,从而实现开合手感及悬停效果。例如轴向凸轮方案,采用两个凸轮配合弹簧,利用凸轮不断压缩弹簧,使弹簧提供轴向的正压力,该正压力便可转变为摩擦力进而形成扭力。目前折叠装置的扭力通常是固定不变的,无法进行调整,如无法进行扭力放大或扭力缩小。例如在产品反复的开合过程中,两个凸轮相接触的两个凸轮面会逐渐磨损导致扭力降低,使得开合手感力会逐渐减弱,且悬停角度会逐渐减小(例如从30°-120°变为50°-100°),影响用户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折叠装置小型化时折叠装置中的各个部件尺寸均会减小,例如弹簧的尺寸也会减小,同样会导致扭力降低。若保证弹簧的尺寸不变,又会进一步加剧尺寸变小后的两个凸轮的磨损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请一并参考图1-图4,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包括基座10、转动件40'、第一齿轮组件21、转轴20、第一凸轮件22、第二凸轮件23、以及弹性件24。转动件40'转动连接基座10,第一齿轮组件21包括同轴且固定设置的第一齿轮211与第二齿轮212,第一齿轮211与转动件40'相啮合。转轴20设置于基座10,第一凸轮件22套设于转轴20,第一凸轮件22包括与第二齿轮212相啮合的第一齿轮部221、及具有第一凸轮面2220的凸轮部222,凸轮部222固定于第一齿轮部221。第二凸轮件23套设于转轴20并能够相对转轴20滑动,第二凸轮件23靠近第一凸轮件22的一侧具有抵持第一凸轮面2220的第二凸轮面2300。弹性件24套设于转轴20,弹性件24的一端抵持于第二凸轮件23背离第一凸轮件22的一侧,另一端能够相对转轴20固定。当转动件40'相对基座10转动时,第一齿轮组件21相对基座10转动,导致第一凸轮件22相对基座10转动,第二凸轮件23沿转轴20滑动。
折叠装置1亦可称之为转轴或铰链,主要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也可以用于其他需要扭力转轴20的非电子产品,例如门、窗等、各种机械结构等等。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主要包括基座10、转动件40'、第一齿轮组件21、转轴20、第一凸轮件22、第二凸轮件23、弹性件24、以及阻挡件25,这意味着本实施方式仅利用这些部件便可解决上述提及的技术问题,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1也可包括其他部件,例如连接件50、支撑件60、同步机构等从而实现不同的目的。其中同步机构确保折叠及展开过程中左右壳体运动的同步,实现两侧运动及柔性屏93的对称性,保证折叠时两侧柔性屏93严丝合缝及展开时柔性屏93的平整。接下来本实施方式将依次对基座10、转动件40'、第一齿轮组件21、转轴20、第一凸轮件22、第二凸轮件23、弹性件24、以及阻挡件25进行详细介绍。
基座10是折叠装置1中的基础部件,主要用于为其他部件提供装设、固定的基础,即折叠装置1的众多部件均可装设于基座10上。当折叠装置1运动时基座10本身是固定不动的,主要是折叠装置1的其他部件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本实施方式并不对基座1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能为其他部件提供装设基础即可。
可选地,基座10具有相背设置的顶面101、底面100、以及弯折连接顶面101与底面100之间的侧面。当折叠装置1后续应用于电子设备时顶面101靠近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底面100远离柔性屏且底面100还可与装饰件相配合,利用装饰件来遮挡基座10。换言之基座10的上表面即为顶面101,下表面即为底面100。进一步可选地,顶面101与底面100均为平面,便于后续与其他部件相配合。侧面则为凸出设置的弧面,不仅可提高基座10的外观效果,还便于与装饰件相配合。
转动件40'在折叠装置1中主要起转动的作用,使折叠装置1具有折叠与展开的能力,并通过转动件40'的转动驱动和限定其他部件的运动,使其他部件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运动。转动件40'的一端转动转连接于基座10使转动件40'可相对基座10进行转动,转动件40'的另一端后续可连接其他部件例如连接件。本实施方式并不对转动件4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能转动连接基座10即可。
转动件40'的转动使得折叠装置1具有多种不同的状态,例如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其中展开状态可以理解为转动件40'完全展平时的状态,此时转动件40'的另一端对应基座10的侧面设置,可使后续支撑件的上表面水平设置,进而使柔性屏完全展开。折叠状态可以理解为转动件40'完全折叠时的状态,此时转动件40'的另一端对应基座10的顶面101设置,可使后续柔性屏的相对两端相互靠近,柔性屏达到完全折叠的状态。并且转动件40'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便可理解为折叠装置1的折叠过程,转动件40'从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便可理解为折叠装置1的展开过程。
转轴20、第一凸轮件22、第二凸轮件23、以及弹性件24可称之为扭力机构,扭力机构实现折叠装置1运动过程中的阻尼感,保证产品展开及合并过程中的手感。另外,足够的扭力可以实现产品运动过程中的悬停,赋予产品更多的可玩性及使用场景。第一凸轮件22、第二凸轮件23、以及弹性件24依次套设于转轴20上,换言之沿着转轴20的轴向依次包括第一凸轮件22、第二凸轮件23、弹性件24。其中第一凸轮件22包括凸轮部222,凸轮部222具有第一凸轮面2220,第二凸轮件23面向凸轮部222的一侧具有与之配合的第二凸轮面2300,第一凸轮面2220与第二凸轮面2300相互抵接使得第一凸轮件22与第二凸轮件23能够相互配合,且第二凸轮件23能够相对转轴20滑动。弹性件24套设于转轴20上,且弹性件24的一端抵持于第二凸轮件23背离第一凸轮件22的一侧,这样弹性件24的一端便会受到第二凸轮件23的影响,当第二凸轮件23滑动时会带动弹性件24压缩或者恢复原状。弹性件24的另一端则能够相对转轴20固定,即弹性件24的另一端相对转轴20保持固定不动,弹性件24的另一端是不会发生滑动的,只有弹性件24的一端能够发生滑动,从而使弹性件24整体压缩或者恢复原状。
可选地,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弹性件24便可以已经处于压缩状态,提供一定的预压力,使第一凸轮面2220与第二凸轮面2300紧密接触。
当折叠装置1运动时第一凸轮件22转动时凸轮部222与第二凸轮件23发生相对转动,使第二凸轮件23沿远离第一凸轮件22的方向滑动,此时弹性件24的另一端始终保持固定不动,而弹性件24的一端受到第二凸轮件23的带动不断沿靠近弹性件24的另一端的方向滑动,使得弹性件24的整体长度不断缩短,导致不断压缩弹性件24。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24会给予第二凸轮件23反弹力,该反弹力提高了第二凸轮面2300与第一凸轮面2220之间的正压力,从而提高了摩擦力。摩擦力的增加便可提高第一凸轮件22中凸轮部222的扭力,此时第一凸轮件22中凸轮部222的扭力可以称之为第一扭力。
相关技术中第一凸轮件22中的凸轮部222直接设置于转动件40'上,因此凸轮部222的第一扭力可直接传递给转动件40',使得转动件40'的扭力也为第一扭力,换言之凸轮部222与转动件40'为一体式结构,所以扭力1:1传递,转动件40'的扭力即为折叠装置1的整体扭力。换言之,第一凸轮件22的扭力多大转动件40'的扭力即为多大,转动件40'的扭力与第一凸轮件22的扭力相等。若第一凸轮件22的扭力保持不变,导致转动件40'的扭力始终处于定值,无法进行调整,这样无法使折叠装置1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场景。
然而本实施方式将转动件40'与凸轮部222相分离,即转动件40'与凸轮部222不固定设置在一起,使凸轮部222与第一齿轮部221相互固定连接组合形成第一凸轮件22,并增设了由同轴且固定设置的第一齿轮211与第二齿轮212组合的第一齿轮组件21,换言之第一齿轮211与第二齿轮212的转动轴线相同,第一齿轮211与第二齿轮212固定于同一根轴上使得第一齿轮211与第二齿轮212能够同步转动。利用第一齿轮211与转动件40'相啮合,第二齿轮212与第一齿轮部221相啮合,使得第一齿轮211与转动件40'能够相对转动,第二齿轮212与第一齿轮部221能够相对转动。上述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本实施方式将原本一体设置的转动件40'与凸轮部222分开,利用第一齿轮组件21作为中间介质来实现转动件40'与第一凸轮件22之间力的传动。
当转动件40'相对基座10转动时转动件40'带动第一齿轮211同步转动,第一齿轮211带动同轴的第二齿轮212同步转动,第二齿轮212带动第一齿轮部221同步转动,最终使固定于第一齿轮部221上的凸轮部222转动,从而与第二凸轮件23、转轴20、弹性件24、以及阻挡件25相配合形成第一扭力。凸轮部222的扭力可通过第一齿轮部221、第二齿轮212、及第一齿轮211,最终传递给转动件40',使转动件40'具有相应的扭力,例如转动件40'的扭力为第二扭力。
综上,本实施方式可通过第一齿轮部221、第二齿轮212、第一齿轮211,及转动件40'相互的配合使转动件40'最终具有第二扭力。第一扭力可以等于第二扭力,第一扭力也可以大于第二扭力,第一扭力还可以小于第二扭力,因此实际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场景来通过调整第一齿轮部221、第二齿轮212、第一齿轮211,及转动件40'来改变第二扭力的大小,实现扭力可调的目的。
例如当第二扭力大于第一扭力时即转动件40'的扭力放大,即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采用多级齿轮放大扭力的结构,凸轮部222的第一扭力被上述齿轮进行放大并传递给转动件40',改变传统转动件40'在运动过程中直接收到凸轮部222扭力的形式,而是变成由多个齿轮放大扭力的方案,使转动件40'的第二扭力大于第一凸轮件22的第一扭力,因此本申请转动件40'的扭力可大于相关技术中转动件40'的扭力,即第二扭力大于第一扭力,实现扭力的增加,提高开合手感。扭力的增加不仅可实现折叠装置1小型化,即第一凸轮件22、第二凸轮件23、弹性件24等部件尺寸变小后依然能够保持足够的扭力。并且在满足所需的扭力前提下可减小弹性件24的弹力,从而降低第一凸轮件22与第二凸轮件23的磨损程度,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扭力等于第二扭力、以及第一扭力大于第二扭力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实现弹性件24的另一端相对转轴20固定,本申请提供了多种具体的实施例。一实施例中,折叠装置1除了上述部件外还可包括阻挡件25,阻挡件25固定于弹性件24背离第二凸轮件23一侧的转轴20上,弹性件24的另一端抵持阻挡件25。阻挡件25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粘接、焊接、卡扣连接等)固定于转轴20上,即阻挡件25不能相对转轴20运动,弹性件24设于第二凸轮件23与阻挡件25之间,且弹性件24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持第二凸轮件23与阻挡件25,这样便可使得弹性件24的另一端通过阻挡件25间接相对转轴20固定。
另一实施例中,转轴20的相对两端可均设置于基座10上,此时弹性件24的另一端可抵持基座10。由于折叠装置1运动时基座10是固定不动的,因此弹性件24与转轴20也可相对基座10保持固定不动,从而利用基座10间接实现弹性件24的另一端与转轴20的相对固定。
又一实施例中,弹性件24的另一端也可直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粘接、焊接、螺纹连接、卡接等)固定于转轴20上,使得弹性件24的另一端直接相对转轴20固定。本实施方式仅采用增设阻挡件25的形式来使弹性件24的另一端相对转轴20固定,其他实施例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可选地,第一齿轮组件21包括第一轴210、固定于第一轴210的第一齿轮211与第二齿轮212,第一齿轮211与第二齿轮212沿着第一轴210的轴向排列设置。进一步可选地,第一轴210、第一齿轮211、及第二齿轮21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进一步可选地,第一轴210的一端可设置于基座10,另一端可设置于阻挡件25,实现第一齿轮组件21的安装。
可选地,第一转动件30沿周向方向也可设有多个齿4410,利用多个齿4410来与第一齿轮211啮合。可选地,第一齿轮部221与凸轮部22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可选地,转轴20可插设于基座10,且转轴20可相对基座10转动,或者转轴20也可固定于转轴20上。可选地,转动件40'可套设于转轴20上并能够相对转轴20转动,从而实现转动件40'转动连接基座10,此时转动件40'、第一凸轮件22、第二凸轮件23、弹性件24、阻挡件25均套设于转轴20上,可简化折叠装置1的结构。或者,转动件40'也可单独转动连接于基座10,只要转动件40'能够与第一齿轮211相啮合即可。
可选地,第二凸轮件23能够相对转轴20滑动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套设第二凸轮件23处的转轴20的截面为非圆形,第二凸轮件23的孔也对应为非圆形,此时第二凸轮件23无法相对转轴20转动,只能相对转轴20滑动。在另一实施例中,转动的截面为圆形,但是第二凸轮件23同时套设两根转轴20,同样使得第二凸轮件23无法相对转轴20转动,只能相对转轴20滑动。
可选地,阻挡件25包括阻挡部251、垫片252、以及卡扣部253,阻挡部251抵持弹性件24的另一端,且用于设置第一齿轮组件21,卡扣部253卡扣于转轴20,垫片252抵持于阻挡部251与卡扣部253之间,提高摩擦力,进一步提高扭力。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部221具有第一齿数T1,第二齿轮212具有第二齿数T2,第一齿轮211具有第三齿数T3,转动件40'的周向一圈能够具有第四齿数T4,(T2/T1)*(T4/T3)>1。
每个齿轮结构沿其周向一圈即沿周向360°均设置有多个齿,相邻的两个齿轮之间通过齿与齿的啮合实现两个齿轮的相互转动。具体地,第一齿轮部221、第二齿轮212、第一齿轮211的齿数分别为第一齿数T1、第二齿数T2、以及第三齿数T3。而转动件40'的周向一圈可具有第四齿数T4,换言之如果在转动件40'周向一圈均设置齿的话可设置第四齿数的齿。但转动件40'并不是齿轮,其还承担着其他的作用,而且在转动件40'的运动过程中单向的最大转动角度为90°,因此本实施方式并未在转动件40'的周向一圈均设置齿,而是于部分周向设置了多个齿。例如可在转动件40'周向的90°-120°范围内设置多个齿,多个齿的齿数小于第四齿数。
第二齿轮212的第二齿数与第一齿轮部221的第一齿数的商即为第二齿轮212能够将第一齿轮部221的扭力放大或缩小的倍数。由于第二齿轮212与第一齿轮211同轴设置,因此第一齿轮211的扭力等于第二齿轮212的扭力。同理,转动件40'的第四齿数与第一齿轮211的第三齿数的商即为转动件40'能够将第一齿轮211的扭力放大或缩小的倍数。
综上,本实施方式通过两组齿轮的齿轮变速原理实现扭力的放大缩小,可最终得到转动件40'扭力的放大或缩小的情况,即(T2/T1)*(T4/T3)。通过使(T2/T1)*(T4/T3)>1,可使得转动件40'最终的扭力是大于凸轮部222的扭力,即转动件40'的扭力是放大的,从而实现扭力放大的目的。
另外,为了使(T2/T1)*(T4/T3)>1,可具有多种实现方案。在一实施例中,可使T2/T1>1,即第二齿轮212能够将第一齿轮部221的扭力放大。此时T4/T3≥1,即转动件40'能够将第一齿轮211的扭力放大或不变,通过两步放大可最终实现扭力放大。当T4/T3<1时,即转动件40'能够将第一齿轮211的扭力缩小时当然也是可行的,只要保证最终的扭力是放大的即可。
具体地,请一并参考图5-图6,本实施方式中,T2/T1=2,即第二齿轮212的齿数是第一齿轮部221的齿数的2倍,第二齿轮212能够将第一齿轮部221的扭力放大2倍。T4/T3=1,转动件40'一圈能够具有的齿数与第一齿轮211的齿数相等,即转动件40'能够将第一齿轮211的扭力不变。最终可实现相同齿轮的凸轮、弹性件24的条件下,转动件40'的扭力放大2倍,后续还可传递给壳体、整机上。用户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终转动件40'的扭力放大倍数。
同理,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使T2/T1<1,即第二齿轮212能够将第一齿轮部221的扭力缩小。此时可使T4/T3>1,即转动件40'能够将第一齿轮211的扭力放大,并使最终的扭力是放大的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相啮合的两个齿轮的每个齿的参数是相同的,所以齿数越多的齿轮其半径也越大,换言之齿数多的齿轮可称之为大齿轮,齿数少的齿轮可称之为小齿轮。
请一并参考图7-图10,本实施方式中,转动件40'包括相连接的第二齿轮部44与转动部45,第二齿轮部44沿周向包括第一部分441与第二部分442,第一部分441的周侧面设有多个齿4410以用于与第一齿轮211相啮合。第二部分442与基座10之间通过限位部11与限位槽4420相配合,第二部分442设有限位槽4420,基座10设有限位部11。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限位部11抵接限位槽4420一侧的槽壁,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限位部11抵接限位槽4420另一侧的槽壁。
转动件40'包括第二齿轮部44与转动部45,其中第二齿轮部44即为在部分周向上设置齿4410的部件,从而用于与第一齿轮211相啮合。转动部45则用于与其他部件相配合,例如连接件、支撑件等等。另外,第二齿轮212件沿周向可分为第一部分441与第二部分442,其中第一部分441为设置多个齿4410的部分。可选地第一部分441沿周向的角度为90°-120°。第二部分442则与基座10相配合实现对转动件40'的限位,例如第二部分442与基座10之间通过限位部11与限位槽4420相互配合,当限位部11设于第二部分442时限位槽4420设于基座10,当限位槽4420设于第二部分442时限位部11设于基座10,本实施方式仅以限位槽4420设于第二部分442且限位部11设于基座10进行示意性说明。
具体地,第二部分442面向基座10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4420,基座10面向第二部分442的一侧则凸设有限位部11,限位部11设于限位槽4420内。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限位部11抵接限位槽4420一侧的槽壁,避免转动件40'继续转动。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限位部11抵接限位槽4420另一侧的槽壁,避免转动件40'反向继续转动。综上,本实施方式可利用限位部11与限位槽4420来实现对转动件40'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位置限定。
可选地,基座10与限位部1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基座10与限位部11为一体式结构时,基座10与限位部11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区分,人为地将不同的区域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基座10与限位部11为分体式结构时,基座10与限位部11是通过不同的工序制备而成,随后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将基座10与限位部11连接在一起。本实施方式仅以基座10与限位部11为一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基座10与限位部11为分体式结构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一并参考图11-图12,本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1还包括转动连接基座10的旋转件30'、及与旋转件30'和第一齿轮组件21相啮合的第二齿轮组件26,转动件40'、第一齿轮组件21、第二齿轮组件26、以及旋转件30'相互配合,以使转动件40'与旋转件30'能够彼此同步地反向转动。
除了转动件40'外折叠装置1还可包括旋转件30'与第二齿轮组件26,旋转件30'也转动连接基座10,即旋转件30'也能够相对基座10转动。可选地,旋转件30'与转动件40'分别设于基座10的两侧,并且旋转件30'与转动件40'后续均可与连接件、支撑件等部件进行连接。第二齿轮组件26也是由齿轮组成的部件第二齿轮组件26与旋转件30'和第一齿轮组件21相啮合,使得第二齿轮组件26能够相对旋转件30'与第一齿轮组件21相啮合,即第二齿轮组件26可转动连接旋转件30'与第一齿轮组件21。可选地,转动件40'、第一齿轮组件21、第二齿轮组件26、以及旋转件30'可同排设置,简化结构,减小折叠装置1的厚度。
当转动件4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可带动第一齿轮组件21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同步转动,第一齿轮组件21可带动第二齿轮组件26沿第一方向同步转动,第二齿轮组件26可带动旋转件30'沿第二方向同步转动,最终通过转动件40'、第一齿轮组件21、第二齿轮组件26、以及旋转件30'相互配合,使转动件40'与旋转件30'能够彼此同步地反向转动,实现折叠装置1的左右同步。
本实施方式中,转动件40'的周向一圈能够具有的齿数与旋转件30'的周向一圈能够具有的齿数相等。旋转件30'与转动件40'相同,旋转件30'的周向一圈可具有第七齿数T7,换言之如果在旋转件30'周向一圈均设置齿4410的话可设置第七齿数的齿4410。但旋转件30'并不是齿轮,其还承担着其他的作用,而且在旋转件30'的运动过程中单向的最大转动角度为90°,因此本实施方式并未在旋转件30'的周向一圈均设置齿4410,而是于部分周向设置了多个齿4410。例如可在旋转件30'周向的90°-120°范围内设置多个齿4410,多个齿4410的齿数小于第七齿数。
本实施方式可使旋转件30'的第七齿数与转动件40'的第四齿数相等,即T7=T4,从而保证在转动件40'与旋转件30'同步且反向转动的基础上,转动件40'与旋转件30'的转动角度相同。至于第一齿轮组件21与第二齿轮组件26的齿数本实施方式在此并不进行限定。例如第二齿轮组件26组件包括第三齿轮261,第三齿轮261分别与第一齿轮211和旋转件30'相啮合,第三齿轮261具有第六齿数T6,第一齿轮211具有第三齿数T3,第六齿数与第三齿数可以为任意数字,均不会影响转动件40'与旋转同步转动的角度。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三齿数T3、第四齿数、第六齿数、以及第七齿数均相等,即T3=T4=T6=T7进行示意性说明。
请一并参考图11与图13,本实施方式中,转轴20、第二凸轮件23、以及弹性件24的数量均为两个,每个转轴20上分别套设一个第二凸轮件23和一个弹性件24。第一凸轮件22套设于一个转轴20,并与一个第二凸轮件23相配合,旋转件30'套设于另一个转轴20,旋转件30'设有与另一个第二凸轮件23相配合的凸轮部222,第二齿轮组件26包括第三齿轮261,第三齿轮261分别与第一齿轮211和旋转件30'相啮合。
转轴20、第二凸轮件23、以及弹性件24的数量均为两个,每个转轴20上分别套设一个第二凸轮件23和一个弹性件24。换言之,一个转轴20、一个第二凸轮件23、以及一个弹性件24可构成一个组件,本实施方式可采用两个组件,其中第一凸轮件22可套设于一个组件中的转轴20,并与对应的第二凸轮件23相配合。旋转件30'则套设于另一个组件的转轴20,并且旋转件30'上还可设置与第一凸轮件22中的凸轮部222相同的凸轮部222,该凸轮部222用于与另一个第二凸轮件23相配合,从而使旋转件30'也具有扭力。由于凸轮部222直接设置于旋转件30'上,因此凸轮部222受到的扭力,即为旋转件30'受到的扭力,因此旋转件30'扭力为第一扭力。另外,每个组件中还可包括阻挡件25,此时每个转轴20上分别套设一个第二凸轮件23、一个弹性件24、并固定于阻挡件25。
并且,第二齿轮组件26可包括第二轴260与固定于第二轴260上的第三齿轮261,第二轴260可设置于基座10与阻挡件25上,并利用第三齿轮261与第一齿轮211相配合,实现旋转件30'与转动件40'的同步反向转动。另外,由于左右两侧的旋转件30'与转动件40'同步在一起,因此折叠装置1整机的扭力为旋转件30'的扭力与转动件40'的扭力和,即第一扭力与第二扭力之和便为折叠装置1的整机扭力。可选地,两个阻挡部251可彼此连接从而为第一齿轮组件21与第二齿轮组件26提供装设基础。
请一并参考图14-图17,本实施方式中,转轴20、第一凸轮件22、第二凸轮件23、以及弹性件24的数量均为两个,每个转轴20上分别套设一个第一凸轮件22、一个第二凸轮件23、一个弹性件24。第二齿轮组件26包括同轴设置第三齿轮261与第四齿轮262,第三齿轮261分别与第一齿轮211和旋转件30'相啮合,第四齿轮262与其中一个第一凸轮件22的第一齿轮部221相啮合,第一齿轮部221具有第一齿数T1,第四齿轮262具有第五齿数T5,第三齿轮261具有第六齿数T6,旋转件30'的周向一圈能够具有第七齿数T7,(T5/T1)*(T7/T6)>1。另外,每个转轴20还可包括阻挡件25,此时每个转轴20可分别套设一个第一凸轮件22、一个第二凸轮件23、一个弹性件24,并固定一个阻挡件25。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亦可将另一侧的旋转件30'与凸轮部222相分离,使凸轮部222与第一齿轮部221组成第一凸轮件22,并使该第一凸轮件22套设于另一个组件中的转轴20,从而使左右两侧形成对称的结构。第二齿轮组件26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齿轮261与第四齿轮262,换言之第三齿轮261与第四齿轮262的转动轴线相同,第三齿轮261与第四齿轮262固定于第二轴260上使得第三齿轮261与第四齿轮262能够同步转动。利用第三齿轮261分别与第一齿轮211和旋转件30'相啮合,第四齿轮262与第一凸轮件22的第一齿轮部221相啮合,使得第三齿轮261能够相对第一齿轮211和旋转件30'转动,第四齿轮262能够相对第一齿轮部221转动。也可以理解为,本实施方式将原本一体设置的旋转件30'与凸轮部222分开,利用第二齿轮组件26作为中间介质来实现转动件40'与第一凸轮件22之间力的传动。
当旋转件30'相对基座10转动时可以依次带动第三齿轮261、第四齿轮262、第一齿轮部221以及凸轮部222同步转动,从而与第二凸轮件23、转轴20、弹性件24、以及阻挡件25相配合形成第一扭力。凸轮部222的扭力可通过第一齿轮部221、第二齿轮212、及第一齿轮211,最终传递给旋转件30',使旋转件30'具有相应的扭力,例如旋转件30'的扭力为第三扭力。
综上,本实施方式可通过第一齿轮部221、第三齿轮261、第四齿轮262,及旋转件30'相互的配合将旋转件30'的扭力放大,即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采用多级齿轮放大扭力的结构,凸轮部222的第一扭力被上述齿轮进行放大并传递给旋转件30',改变传统旋转件30'在运动过程中直接收到凸轮部222扭力的形式,而是变成由多个齿轮放大扭力的方案,使旋转件30'的第三扭力大于第一凸轮件22的第一扭力,因此本申请旋转件30'的扭力可大于相关技术中旋转件30'的扭力,即第三扭力大于第一扭力,实现扭力的增加,提高开合手感。扭力的增加不仅可实现折叠装置1小型化,即第一凸轮件22、第二凸轮件23、弹性件24等部件尺寸变小后依然能够保持足够的扭力。并且在满足所需的扭力前提下可减小弹性件24的弹力,从而降低第一凸轮件22与第二凸轮件23的磨损程度,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第一齿轮部221、第四齿轮262、以及第三齿轮261的齿数分别为第一齿数T1、第五齿数T5、以及第六齿数T6。而旋转件30'的周向一圈可具有第七齿数T7,换言之如果在旋转件30'周向一圈均设置齿4410的话可设置第七齿数的齿4410。但旋转件30'并不是齿轮,其还承担着其他的作用,而且在旋转件30'的运动过程中单向的最大转动角度为90°,因此本实施方式并未在旋转件30'的周向一圈均设置齿4410,而是于部分周向设置了多个齿4410。例如可在旋转件30'周向的90°-120°范围内设置多个齿4410,多个齿4410的齿数小于第七齿数。
第四齿轮262的第五齿数与第一齿轮部221的第一齿数的商即为第四齿轮262能够将第一齿轮部221的扭力放大或缩小的倍数。由于第四齿轮262与第三齿轮261同轴设置,因此第四齿轮262的扭力等于第三齿轮261的扭力。同理,旋转件30'的第七齿数与第三齿轮261的第六齿数的商即为旋转件30'能够将第三齿轮261的扭力放大或缩小的倍数。
综上,本实施方式通过两组齿轮的齿轮变速原理实现扭力的放大缩小,可最终得到旋转件30'扭力的放大或缩小的情况,即(T5/T1)*(T7/T6)。通过使(T5/T1)*(T7/T6)>1,可使得旋转件30'最终的扭力是大于凸轮部222的扭力,即旋转件30'的扭力是放大的,从而实现扭力放大的目的。
另外,为了使(T5/T1)*(T7/T6)>1,可具有多种实现方案。在一实施例中,可使T5/T1>1,即第四齿轮262能够将第一齿轮部221的扭力放大。此时T7/T6≥1,即旋转件30'能够将第三齿轮261的扭力放大或不变,通过两步放大可最终实现扭力放大。当T7/T6<1时,即旋转件30'能够将第三齿轮261的扭力缩小时当然也是可行的,只要保证最终的扭力是放大的即可。
具体地,T5/T1=2,即第四齿轮262的齿数是第一齿轮部221的齿数的2倍,第四齿轮262能够将第一齿轮部221的扭力放大2倍。T7/T6=1,旋转件30'一圈能够具有的齿数与第三齿轮261的齿数相等,即旋转件30'能够将第三齿轮261的扭力不变。最终可实现相同齿轮的凸轮、弹性件24的条件下,旋转件30'的扭力放大2倍,后续还可传递给壳体、整机上。用户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终旋转件30'的扭力放大倍数。
同理,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使T5/T1<1,即第四齿轮262能够将第一齿轮部221的扭力缩小。此时可使T7/T6>1,即旋转件30'能够将第三齿轮261的扭力放大,并使最终的扭力是放大的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212具有第二齿数T2,第一齿轮211具有第三齿数T3,转动件40'的周向一圈能够具有第四齿数T4,(T2/T1)*(T4/T3)=(T5/T1)*(T7/T6)。通过使(T2/T1)*(T4/T3)=(T5/T1)*(T7/T6),可使转动件40'的第二扭力与旋转件30'的第三扭力相等,从而使折叠装置1左右两侧的扭力相等,实现扭力的对称,避免受力不均衡从而加剧部件的磨损。
请再次参考图14-图15,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212与第四齿轮262沿转轴20的轴向排列设置,第二齿轮212与第四齿轮262在转轴20的轴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
从上述内容可知,为了实现左右两侧的转动件40'与旋转件30'的扭力放大,可增加第二齿轮212与第四齿轮262的齿数,相当于增加了第二齿轮212与第四齿轮262的半径大小,使第二齿轮212与第四齿轮262的半径较大。因此本实施方式使第二齿轮212与第四齿轮262沿着转轴20的轴向排列设置,而非像转动件40'、第一齿轮211、第三齿轮261、以及旋转件30'一样并排设置。同时使第二齿轮212与第四齿轮262在轴向上具有部分重合,即第二齿轮212在转轴20的轴向上的正投影与第四齿轮262在转轴20的轴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这样可使第一齿轮组件21与第二齿轮组件26更紧凑,从而降低折叠装置1的整机宽度,进一步实现折叠装置1小型化。
请参考图18-图23,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还包括两个第一转动件30、两个第二转动件40、两个连接件50、以及两个支撑件60。两个第一转动件30分别转动连接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转动件40分别转动连接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位于基座10同一侧的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中的一者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另一者滑动连接于连接件50。每个支撑件60转动连接一个连接件50,且滑动与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中的另一者。转动件40'为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中的至少一者。
折叠装置1中的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以及连接件50可统称为轨迹机构1b,轨迹机构1b主要用于控制支撑件60的运动轨迹,从而控制折叠状态时柔性屏的截面形状,确保更好实现支撑柔性屏的同时不破坏损坏柔性屏中的各个层结构。接下来本实施方式将依次对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连接件50、及支撑件60进行详细介绍。
两个第一转动件30在折叠装置1中主要通过其转动能力实现折叠的功能,并通过两个第一转动件30的转动驱动与限定和两个第一转动件30所连接的部件,使这些部件按照预定的运动轨迹进行运动。两个第一转动件30转动连接于基座10即两个第一转动件30可相对基座10进行转动,换言之两个第一转动件30靠近基座10的一端转动连接基座10,由于基座10是固定不动的,只有两个第一转动件30进行转动。并且两个第一转动件30分别设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本实施方式提及的基座10的相对两侧指的是沿基座10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宽度方向可以理解为两个第一转动件30排列方向。本实施方式及下文的相对两侧可做同样的理解。两个第一转动件30分别设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可控制折叠装置1左右两侧的展开与折叠,从而控制折叠装置1整体的展开功能与折叠功能。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一转动件3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第一转动件30能转动连接于基座10即可。
可选地,两个第一转动件30转动连接于基座10的侧面。进一步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转动件30关于基座10呈轴对称设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转动件30关于基座10呈非轴对称设置,也可以理解为,两个第一转动件30在折叠装置1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部分重叠区域,本实施方式仅以两个第一转动件30关于基座10呈轴对称设置进行示意性说明。
第二转动件40与第一转动件30的作用相同,在折叠装置1中主要通过其转动的能力实现折叠的功能,并通过两个第二转动件40的转动驱动与限定和两个第二转动件40所连接的部件,使这些部件按照预定的运动轨迹进行运动。两个第二转动件40转动连接于基座10即两个第二转动件40可相对基座10进行转动,换言之两个第二转动件40靠近基座10的一端转动连接基座10,由于基座10是固定不动的,只有两个第二转动件40进行转动。并且两个第二转动件40分别设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本实施方式提及的基座10的相对两侧指的是沿基座10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宽度方向可以理解为两个第二转动件40排列方向,本实施方式及下文的相对两侧可做同样的理解。两个第二转动件40分别设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可控制折叠装置1左右两侧的展开与折叠,从而控制折叠装置1整体的展开功能与折叠功能。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二转动件4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第二转动件40能转动连接于基座10即可。
可选地,两个第二转动件40与两个第一转动件30沿基座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不仅可简化折叠装置1的结构,使折叠装置1更紧凑,还可使第二转动件40与第一转动件30更好地与基座10进行转动连接。
可选地,两个第二转动件40转动连接于基座10的侧面。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转动件40关于基座10呈轴对称设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转动件40关于基座10呈非轴对称设置,也可以理解为,两个第二转动件40在折叠装置1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部分重叠区域。本实施方式仅以两个第二转动件40关于基座10呈轴对称设置进行示意性说明。
连接件50在折叠装置1中主要起连接各个部件的作用,位于基座10同侧的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中的一者转动连接一个连接件50,另一者滑动连接一个连接件50。一实施方式中可使第一转动件30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第二转动件40滑动连接于连接件50,另一实施方式中可使第二转动件40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第一转动件30滑动连接于连接件50,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转动件30转动连接一个连接件50,且第二转动件40滑动连接一个连接件50进行示意性说明。至于基座10另一侧的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以及连接件50的连接关系与基座10一侧的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以及连接件50的连接关系相同。
第一转动件30转动连接一个连接件50,即第一转动件30远离基座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换言之第一转动件30可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第二转动件40滑动连接一个连接件50,即第二转动件40远离基座10的一端滑动连接于连接件50,也可以理解为第二转动件40可相对连接件50进行滑动。另外,连接件50后续还用于连接壳体使得连接件50与壳体固定在一起,当壳体转动时可带动连接件50也一同进行转动。本实施方式并不对连接件5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连接件50能实现转动连接一个转动件40',滑动连接另一个转动件40'即可。
支撑件60主要用于在折叠装置1后续应用于电子设备时支撑柔性屏并辅助柔性屏成形,从而控制柔性屏的折叠形态,因此支撑件60亦可称之为支撑板或斜板,同理承载件70亦可称之为中板。折叠装置1可包括两个斜板与一个中板,此时该折叠装置1可称之为三板式结构,或者折叠装置1可包括两个斜板与两个中板,此时该折叠装置1可称之为四板式结构。可选地,柔性屏可通过粘胶等方式粘接于支撑件60,以使柔性屏弯折过程中形状更为自然,弯折后应力小,减少柔性屏损坏。每个支撑件60设置于一个连接件50上,具体地支撑件60转动连接于连接件50,即支撑件60可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并且支撑件60滑动并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中的另一者,换言之支撑件60既可相对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中的另一者转动,支撑件60还可相对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中的另一者滑动。本实施方式仅以支撑件60滑动并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40进行示意性说明。
折叠装置1还可包括装饰件80,装饰件80设于基座10的底面100与侧面,用于保护、遮盖基座10等其他部件,使用户无法观察到折叠装置1内部。并且装饰件80还可与基座10左右两侧的壳体相配合共同形成电子设备的外观面。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可将基座10一侧的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连接件50、支撑件60视为左模组,将基座10另一侧的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连接件50、支撑件60视为右模组,左模组与右模组可以为对称设计或不对称设计。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可将基座10、两个第一转动件30、两个第二转动件40、以及两个连接件50构成一个轨迹机构1b,其中轨迹机构1b确保折叠态的容屏空间1a呈现U型或水滴型,确保更好实现支撑柔性屏的同时不破坏损坏柔性屏的叠层。在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1包括一个轨迹机构1b,该轨迹机构1b设于支撑件60的一侧。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1包括两个轨迹机构1b,两个轨迹机构1b设于支撑件60的一侧,且两个轨迹机构1b沿支撑件60的长度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此时一个支撑件60转动连接两个连接件50,同时滑动并转动连接两个第二转动件4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1包括三个及以上的轨迹机构1b,三个及以上的轨迹机构1b设于支撑件60的一侧,且三个及以上的轨迹机构1b沿支撑件60的长度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此时一个支撑件60转动连接三个及以上的连接件50,同时滑动并转动连接三个及以上的第二转动件40。本实施方式仅以折叠装置1包括三个轨迹机构1b与两个支撑件60进行示意性说明,当然两个轨迹机构1b的方案与一个轨迹机构1b的方案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上述提及的转动可以理解为两个部件可绕着转动轴线进行圆周运动,只有角度的变化,没有位移的变化。滑动可以理解为两个部件平行运动,只有位移的变化,没有角度的变化。而两个部件既可滑动又可转动意味着两个部件既有位移的变化又有角度的变化,此时也可将这种滑动与转动称之为滚动。故支撑件60与第二转动件40之间的连接关系亦可称之为支撑件60滚动连接第二转动件40。
基于上述的连接关系可知,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单边由6个运动副组成,具体地第一转动件30与基座10配合形成转动副,第一转动件30与连接件50配合形成转动副,第二转动件40与基座10配合形成转动副,第二转动件40与连接件50配合形成滑动副,支撑件60与第二转动件40配合形成滚动副,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配合形成转动副。综上单边的各个部件共同配合的总自由度为3*4(单侧共4个部件,如1个第一转动件30,1个第二转动件40,1个连接件50,1个支撑件60)-2*5(单侧共5个低副,如1个滑动副与4个转动副)-1*1(单侧共1个高副,如1个滚动副)=1。
因此当折叠装置1运动时各个部件的运动轨迹与运动路线是唯一的。具体地,当折叠装置1折叠时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连接件50滑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支撑件60滑动与转动,支撑件60还相对连接件50转动,最终使两个支撑件60相互折叠。当折叠装置1展开时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连接件50滑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支撑件60滑动与转动,支撑件60还相对连接件50转动,最终使两个支撑件60相互展开。
上述提及的折叠装置1的运动过程具有多种主动、从动逻辑关系,本申请仅以其中一种具体的运动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当折叠装置1折叠时即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换言之当两个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并相互靠近时,由于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均转动连接基座10,因此连接件50可带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并且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转动的过程中,第二转动件40还可相对连接件50滑动,即连接件50可沿着第二转动件40滑动,从而改变连接件50与基座10之间的距离。当连接件50滑动时由于支撑件60设置于连接件50上,因此连接件50可带动支撑件60一同进行滑动。当支撑件60滑动时第二转动件40还可相对支撑件60滑动与转动,进而带动支撑件60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件40在滑动与转动的过程中支撑件60也可不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即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保持静止,最终便可使两个支撑件60相互折叠。
同理,当折叠装置1展开时即当折叠装置1从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当两个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反向转动并相互远离时,由于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均转动连接基座10,因此连接件50可带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并且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转动的过程中,第二转动件40还可相对连接件50滑动,即连接件50可沿着第二转动件40滑动,从而改变连接件50与基座10之间的距离。当连接件50滑动时由于支撑件60设置于连接件50上,因此连接件50可带动支撑件60一同进行滑动,当支撑件60滑动时第二转动件40还可相对支撑件60滑动与转动,进而带动支撑件60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件40在滑动与转动的过程中支撑件60也可不相对连接件50进行转动,即支撑件60与连接件50保持静止,最终便可使两个支撑件60相互展开。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多个部件的主动被动关系可以颠倒,例如也可以为支撑件60相对基座10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以及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诸如此类的运动过程与原理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如图21所示,当两个支撑件60相互平行且两个支撑件60位于基座10的相对两侧时,此时两个支撑件60处于完全相互展开的状态,换言之折叠装置1处于上述提及的展开状态。如图23所示,当两个支撑件60均位于基座10的一侧时且两个支撑件60均位于基座10的顶面101时,此时两个支撑件60处于完全相互折叠的状态,换言之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当两个支撑件60相互折叠时,即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从图21至图23的过程。当两个支撑件60相互展开时,即折叠装置1从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从图23至图21的过程。
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支撑件60与基座10共同围设形成用于收容柔性屏的容屏空间1a,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可使容屏空间1a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或水滴形。当容屏空间1a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时两个支撑件60在远离基座10一端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支撑件60在靠近基座10一端之间的距离,此时折叠装置1的机构简单,整机可靠性高。当容屏空间1a的横截面形状为水滴形时两个支撑件60在远离基座10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支撑件60在靠近基座10一端之间的距离,此时折叠后折叠装置1整机较薄且平整。本实施方式仅以容屏空间1a的截面形状为水滴形进行示意性说明。
另外,转动件40'包括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中的至少一者,即第一转动件30可以为上述提及的转动件40'从而与第一齿轮组件21进行配合,或者第二转动件40可以为上述提及的转动件40'进而与第一齿轮组件21进行配合,或者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均可以为上述提及的转动件40',进而与第一齿轮组件21进行配合。换言之,上述提及的转动件40'就是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中的部件,只不过人为进行了不同的命名。本实施方式仅以转动件40'为第二转动件40进行示意性说明,此时旋转件30'也可以为第二转动件40。
请一并参考图24-图25,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2包括第一壳体91、第二壳体92、以及如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折叠装置1连接于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之间。
壳体组件2是一种组合式的部件,即壳体组件2包含了至少两种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2主要包括两个壳体与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主要用于装设和承载部件,例如可在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上承载柔性屏,还可在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内设置例如电池、PCB组件、扬声器、听筒、按键等功能模块,因此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主要起装设、保护等作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的表面还可充当外观面,因此可对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的表面进行相应地设计,使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具有独特的外面效果。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的形状、材质、结构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装设与保护的作用即可。例如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的材质可以为全部均为金属,或者全部均为塑料,或者部分为金属,部分为塑料。
折叠装置1的一个连接件50连接第一壳体91,另一个连接件50连接第二壳体92,从而使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转动时带动两个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进而实现后续的运动过程。例如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转动时可带动基座10两侧的两个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连接件50的转动进而可带动后续的第一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40、支撑件60等部件按照上述提及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可选地,壳体与连接件50之间可通过螺钉或卡扣或点胶等方式进行固定。
当壳体组件2折叠时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相对基座10转动,进而带动和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相连接的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连接件50滑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支撑件60滑动与转动,支撑件60还相对连接件50转动,最终使两个支撑件60相互折叠。当折叠装置1展开时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相对基座10转动,进而带动和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相连接的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连接件50滑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支撑件60滑动与转动,支撑件60还相对连接件50转动,最终使两个支撑件60相互展开。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2,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可实现扭力可调,实现折叠装置1小型化,并降低第一凸轮件22与第二凸轮件23的磨损程度,提高使用寿命。
请一并参考图26-图27,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3包括柔性屏93、及如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2,柔性屏93设于第一壳体91、第二壳体92、及折叠装置1的同一侧。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3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本实施方式仅以电子设备3为折叠手机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
电子设备3包括柔性屏93及壳体组件2,柔性屏93是具有一定柔性的部件,相较于刚性件,柔性屏93可进行一定的弯折。例如柔性屏93包括但不限于柔性显示屏、柔性触摸屏、柔性触摸显示屏等各种具备相应功能的柔性部件,或者为固定贴合有柔性支撑板的柔性部件,如贴合有柔性钢板的柔性显示屏、柔性触摸屏等。柔性屏93设于壳体组件2中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的同一侧,且可随着壳体组件2折弯或者展平。具体地,柔性屏93具有弯折区930、以及设于弯折区930相对两侧的非弯折区931。其中弯折区930的柔性屏93对应折叠装置1的支撑件60设置,非弯折区931的柔性屏93对应固设于壳体组件2的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弯折区930的柔性屏93由于对应设于折叠装置1的支撑件60上,折叠装置1在运动时其形状会发生改变,因此能带动弯折区930的柔性屏93也同样弯折,从而随电子设备3的运动折弯或展平。非弯折区931由于固设于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上,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只会发生相对的转动,本身并不会发生形状的改变,因此即使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转动,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上的柔性屏93也不进行弯折。
当电子设备3折叠时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相对基座10转动,进而带动和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相连接的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连接件50滑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支撑件60滑动与转动,支撑件60还相对连接件50转动,使两个支撑件60相互折叠,最终使柔性屏93的相对两端相互折叠。当折叠装置1展开时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相对基座10转动,进而带动和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相连接的连接件50相对基座10转动、第一转动件30与第二转动件40也相对基座10转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连接件50滑动,第二转动件40还相对支撑件60滑动与转动,支撑件60还相对连接件50转动,使两个支撑件60相互展开,最终使柔性屏93展平设置。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3,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2,可提高扭力,实现折叠装置1小型化,并降低第一凸轮件22与第二凸轮件23的磨损程度,提高使用寿命。
可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电子设备3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93的两端相互折叠且被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所遮挡。即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将柔性屏93给保护起来,此时只有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显露于外部以供用户观看。因此此时的电子设备3亦可称之为内折式的电子设备3。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这些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然,本说明书的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
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基座;
第一齿轮组件,包括同轴固定设置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转动件相啮合;
转轴,设置于所述基座;
第一凸轮件,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凸轮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的第一齿轮部、及具有第一凸轮面的凸轮部,所述凸轮部固定于所述第一齿轮部;
第二凸轮件,套设于所述转轴并能够相对所述转轴滑动,所述第二凸轮件靠近所述第一凸轮件的一侧具有抵持所述第一凸轮面的第二凸轮面;以及
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凸轮件背离所述第一凸轮件的一侧,另一端能够相对所述转轴固定;
其中,当所述转动件相对所述基座转动时,所述第一齿轮组件相对所述基座转动,导致所述第一凸轮件相对所述基座转动,所述第二凸轮件沿所述转轴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轮件不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使得所述第一凸轮件具有第一扭力,所述转动件具有第二扭力,所述第二扭力大于所述第一扭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部具有第一齿数T1,所述第二齿轮具有第二齿数T2,所述第一齿轮具有第三齿数T3,所述转动件的周向一圈能够具有第四齿数T4,(T2/T1)*(T4/T3)>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二齿轮部与转动部,所述第二齿轮部沿周向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周侧面设有多个齿以用于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部分设有限位槽,所述基座设有限位部,其中,当所述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限位部抵接所述限位槽一侧的槽壁,当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限位部抵接所述限位槽另一侧的槽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转动连接所述基座的旋转件、及与所述旋转件和所述第一齿轮组件相啮合的第二齿轮组件,所述转动件、所述第一齿轮组件、所述第二齿轮组件、以及所述旋转件相互配合,以使所述转动件与所述旋转件能够彼此同步地反向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的周向一圈能够具有的齿数与所述旋转件的周向一圈能够具有的齿数相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所述第二凸轮件以及所述弹性件的数量均为两个,每个所述转轴上分别套设一个所述第二凸轮件和一个所述弹性件;所述第一凸轮件套设于一个所述转轴,并与一个所述第二凸轮件相配合,所述旋转件套设于另一个所述转轴,所述旋转件设有与另一个所述第二凸轮件相配合的凸轮部,所述第二齿轮组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旋转件相啮合的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的齿数与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相等。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凸轮件、所述第二凸轮件以及所述弹性件的数量均为两个,每个所述转轴上分别套设一个所述第一凸轮件、一个所述第二凸轮件和一个所述弹性件;所述第二齿轮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三齿轮同轴固定设置的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凸轮件的第一齿轮部相啮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部具有第一齿数T1,所述第四齿轮具有第五齿数T5,所述第三齿轮具有第六齿数T6,所述旋转件的周向一圈能够具有第七齿数T7,(T5/T1)*(T7/T6)>1。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具有第二齿数T2,所述第一齿轮具有第三齿数T3,所述转动件的周向一圈能够具有第四齿数T4,(T2/T1)*(T4/T3)=(T5/T1)*(T7/T6)。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沿所述转轴的轴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在所述转轴的轴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阻挡件,所述阻挡件在所述转轴上固定于所述弹性件背离所述第二凸轮件的一侧,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持所述阻挡件。
13.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还包括:
两个第一转动件,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
两个第二转动件,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
两个连接件,位于所述基座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中的一者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另一者滑动连接所述连接件;以及
两个支撑件,每个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一个所述连接件,且滑动与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中的另一者;
其中,所述转动件为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中的至少一者。
14.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所述折叠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及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柔性屏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折叠装置的同一侧。
CN202311764035.8A 2023-12-20 2023-12-20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7499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4035.8A CN117749924A (zh) 2023-12-20 2023-12-20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64035.8A CN117749924A (zh) 2023-12-20 2023-12-20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49924A true CN117749924A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60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64035.8A Pending CN117749924A (zh) 2023-12-20 2023-12-20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4992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86889A1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US11846997B2 (en)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WO2021007911A1 (zh) 一种可弯折部件
WO2022068290A1 (zh) 折叠装置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2602141A (zh) 连接装置及可弯曲设备
CN113542457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470097A (zh) 可弯曲显示模组及可弯曲终端
CN208431261U (zh) 联动铰链、连接装置及可弯曲终端
CN115306817B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5494913A (zh) 折叠转轴结构及折叠电子设备
TWM575953U (zh) Bend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screen display device
CN218934999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117749924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US20240056517A1 (en) Hinge
CN117678215A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KR102358664B1 (ko) 캠기어방식 2축 힌지구조물이 구비되는 전자기기
CN112534146A (zh) 联动铰链、连接装置及可弯曲终端
CN218992111U (zh) 转轴总成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220067475U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6044887B (zh)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21443069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EP4390158A1 (en)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8361453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CN118361450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