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34542A - 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34542A
CN117734542A CN202410054360.3A CN202410054360A CN117734542A CN 117734542 A CN117734542 A CN 117734542A CN 202410054360 A CN202410054360 A CN 202410054360A CN 117734542 A CN117734542 A CN 1177345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seat
temperature
occupant
thermal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543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新
黎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aunc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aun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aunc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aun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5436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345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34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345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其方法包括: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基于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目标温度调节***以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本实施方案能够自动调节座椅的温度,从而提高乘坐员驾乘的舒适性,同时能够减少乘坐员在驾驶过程中的分心,提高行车安全性;而且本实施方案只在需要的时候调节座椅的温度,能够减少能源的浪费。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现代汽车工业中,对驾驶舒适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智能技术的融入,车辆座椅的设计和功能经历了显著的演变。
目前的车辆座椅***虽然提供加热功能和冷却功能,但这些功能都是静态的且需要用户手动调节,无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智能调节,导致乘坐人员的驾乘体验感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旨在提升乘坐人员的乘坐体验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座椅调整方法,所述座椅包括温度调节***,所述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包括:
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
基于所述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以所述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其中,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为与所述目标座椅对应的温度调节***。
可选地,在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
基于所述背部弯曲程度对所述目标座椅的倾斜度进行调整。
可选地,在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臀部到膝盖的距离;
基于所述距离对所述目标座椅的乘坐深度进行调整。
可选地,所述目标座椅包括腰托;在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腰部曲线曲率;
基于所述腰部曲线曲率对所述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进行调整。
可选地,所述目标座椅包括头枕;在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头部相对于所述头枕的相对位置;
基于所述相对位置,对所述头枕的高度进行调整;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
基于所述背部弯曲程度对所述头枕的俯仰角度进行调整。
可选地,所述目标座椅包括侧翼,在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身体与所述侧翼的接触点,以及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
基于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压力,并基于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压力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与所述侧翼的接触程度;
基于各个所述接触点的位置和所述接触程度对所述侧翼的支撑位置和支撑强度进行调整。
可选地,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各个像素点对应的压力;
基于所述各个像素点对应的压力,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疲劳部位以及所述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
基于所述疲劳部位以及所述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对所述座椅的按摩模式进行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座椅调整装置,所述车辆座椅调整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
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以所述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其中,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为与所述目标座椅对应的温度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车辆座椅调整程序,所述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车辆座椅调整程序,所述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基于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目标温度调节***以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本实施方案能够自动调节座椅的温度,从而提高乘坐员驾乘的舒适性,同时能够减少乘坐员在驾驶过程中的分心,提高行车安全性。而且本实施方案只在需要的时候调节座椅的温度,能够减少能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涉及的座椅调节***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车辆座椅调整装置所属终端设备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车辆座椅调整方法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热图像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上坡坡度的表示示意图。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现代汽车工业中,对驾驶舒适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智能技术的融入,车辆座椅的设计和功能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传统的手动调节座椅已逐渐让位于电动调节座椅。
虽然现有的技术已经存在一些车辆提供座椅的加热功能和冷却功能,但这些功能通常是静态的,不会根据乘坐员的实时体温或舒适度需求进行调整。在长时间驾驶或不同气候条件下,乘坐员可能无法获得最佳舒适度。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解决方案,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基于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目标温度调节***以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本实施方案能够自动调节座椅的温度,从而提高乘坐员驾乘的舒适性,同时能够减少乘坐员在驾驶过程中的分心,提高行车安全性。而且本实施方案只在需要的时候调节座椅的温度,能够减少能源的浪费。
参加图1,图1是本申请所涉及的车辆座椅调节***的一种示意图。该车辆座椅调节***包括数据处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可以与车辆上部署的各个传感设备(例如温度传感器和热成像设备)连接,以获取各个传感设备采集到的传感数据。终端设备还可以与辅助电子设备连接,以支持座椅***。终端设备还可以与电源管理模块和信号处理模块以及通信接口连接,从而实现电源接入功能、管理信号功能和通信功能。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调节***可以包括温度调节***,该温度调节***可以包括分布在座椅上的一个或多个加热模块,一个或多个通风模块和温度控制模块,通过温度控制模块可以控制一个或多个加热模块执行加热功能,以及通过温度控制模块可以控制一个或多个通风模块执行通风功能,从而实现对座椅温度的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调节***还可以包括座椅乘坐深度调节***。作为一个示例,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深度调节***可以包括座椅坐垫、座盆、充气装置以及乘坐深度控制模块,该座椅坐垫设置于座椅的座盆上,在座椅坐垫的前端与座盆的前端之间设置有充气装置,乘坐深度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充气装置的充气量,使得充气装置的前端向前或向后移动,以使座椅坐垫的前端向前移动或者向后移动,从而调节座椅坐垫的深度,进而实现对座椅的乘坐深度的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调节***还可以包括座椅倾斜度调节***。该座椅倾斜度调节***可以对座椅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座椅的倾斜角度适应不同乘坐员在不同坐姿状态带来的脊椎压力,例如,在乘坐员为直立坐姿时,座椅倾斜度可能被设置为较直立的角度,提供更好的脊椎支撑,尤其是背部下方,以适应直立坐姿带来的脊椎压力。
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调节***还可以包括腰托调节***。该腰托调节***可以包括腰托控制模块,车辆上的座椅可以包括腰托,该腰托受控于腰托控制模块,由腰托控制模块实现对腰托的位置和深度的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调节***还可以包括头枕调节***。车辆上各个位置上的座椅可以设置有头枕,该头枕受控于头枕调节***,头枕调节***可以调节对头枕的位置和头枕俯仰角度的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调节***还可以包括侧翼调节***。车辆上的座椅可以设置有侧翼,该侧翼设置于座椅的两侧。侧翼调节***可以对侧翼的支撑位置和支撑强度进行调节。其中,侧翼的支撑位置是指座椅两侧对乘客腰部和胸部两侧的支撑部位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位置。侧翼的支撑强度是指侧翼向乘坐员提供的支撑力,该支撑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对侧翼中充气装置的空气量进行调节的方式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调节***还可以包括按摩调节***。该按摩调节***可以包括设置在座椅上的多个按摩模块和按摩控制模块,通过控制按摩控制模块可以调节各个按摩模块的按摩方式和按摩力度,从而实现不同按摩模式的调整。
具体地,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车辆座椅调整装置所属终端设备的功能模块示意图。该车辆座椅调整装置可以为独立于终端设备的、能够进行数据处理的装置,其可以通过硬件或软件的形式承载于终端设备上。
在本实施例中,该车辆座椅调整装置所属终端设备至少包括输出模块110、处理器120、存储器130以及通信模块140。
存储器130中存储有操作***以及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车辆座椅调整装置可以将获取到的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和目标部位的体温等信息存储于该存储器130中;输出模块110可为显示屏、扬声器等。通信模块140可以包括WIFI模块、移动通信模块以及蓝牙模块等,通过通信模块140与外部设备或服务器进行通信。
其中,存储器130中的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
基于所述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以所述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其中,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为与所述目标座椅对应的温度调节***。
进一步地,存储器130中的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
基于所述背部弯曲程度对所述目标座椅的倾斜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存储器130中的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臀部到膝盖的距离;
基于所述距离对所述目标座椅的乘坐深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存储器130中的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腰部曲线曲率;
基于所述腰部曲线曲率对所述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存储器130中的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头部相对于所述头枕的相对位置;
基于所述相对位置,对所述头枕的高度进行调整;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
基于所述背部弯曲程度对所述头枕的俯仰角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存储器130中的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身体与所述侧翼的接触点,以及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
基于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压力,并基于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压力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与所述侧翼的接触程度;
基于各个所述接触点的位置和所述接触程度对所述侧翼的支撑位置和支撑强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存储器130中的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热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各个像素点对应的压力;
基于所述各个像素点对应的压力,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疲劳部位以及所述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
基于所述疲劳部位以及所述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对所述座椅的按摩模式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具体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基于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目标温度调节***以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本实施方案能够自动调节座椅的温度,从而提高乘坐员驾乘的舒适性,同时能够减少乘坐员在驾驶过程中的分心,提高行车安全性。而且本实施方案只在需要的时候调节座椅的温度,能够减少能源的浪费。
基于上述终端设备架构但不限于上述架构,提出本申请方法实施例。
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车辆座椅调整方法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包括:
步骤S101,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在检测到座椅上有人时,启动座椅调节功能,从而触发热成像设备采集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在接收到用户通过移动终端APP或者语音发送的座椅调节启动指令后,启动座椅调节功能,从而触发热成像设备采集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
其中,目标乘坐员可以为车辆上多个乘坐员(包括驾驶员和乘客)中的任意一个乘坐员。目标乘坐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
其中,热成像设备是通过非接触探测红外能量(热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进而生成热图像的一种设备。上述热成像设备可以安装在车辆上的一个或多个预设位置,且通过这一个或多个预设位置可以拍摄得到车辆上各个乘坐员(包括驾驶员和乘客)对应的热图像。
进一步地,在获取到热图像后,可以对热图像进行初步处理,例如去除噪声、调整对比度,以优化热图像的图像质量。
步骤S102,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对应的目标部位的体温。
其中,热成像设备采集到的热图像包括热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的温度值,因此,通过热图像可以获取到目标乘坐员的体温分布数据,通过体温分布数据可以确定目标乘坐员各个身体部位的温度差异。
终端设备可以从体温分布数据中获取各个目标区域的体温分布数据,其中,目标区域可以为与座椅接触的区域。例如,目标区域可以包括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区域和臀部区域。
终端设备在获取各个目标区域的体温分布数据后,可以根据各个目标区域的体温分布数据确定各个目标部位的体温。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计算各个目标区域各自对应的所有像素点的温度平均值,得到各个目标区域对应的平均温度,并将各个目标区域对应的平均温度作为各个目标部位的体温。
步骤S103,基于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目标温度调节***以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
其中,上述目标温度调节***为与目标座椅对应的温度调节***。目标座椅为目标乘坐员所乘坐的座椅。
本实施例中,各个座椅包括各个座椅对应的温度调节***。目标座椅对应的目标温度调节***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加热模块,一个或多个通风模块。一个或多个加热模块可以分布在目标座椅上的多个不同位置,以及一个或多个通风模块可以分布在目标座椅上的多个不同位置。
本实施例方案中,上述温度舒适条件可以包括:目标座椅对应的各个座椅接触区域的温度为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各自对应的理想温度值,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各自对应的理想温度值可以为各个乘坐员预先设置并保存到数据库中;若乘坐员未预先设置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对应的理想温度值,则从数据库中获取预先设置的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对应的默认舒适温度值作为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对应的理想温度值。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可以对应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以用于检测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对应的温度。
相应地,本实施例方案中,上述基于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目标温度调节***以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的步骤可以包括: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终端设备可以计算各个目标部位的体温与各个目标部位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的理想温度值的差值绝对值,得到各个座椅接触区域的差值绝对值,并基于各个座椅接触区域的差值绝对值确定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内设置的加热模块或者通风模块的目标功率,并控制各个加热模块或者各个通风模块以各自对应的目标功率运行。其中,各个目标部位与各个座椅接触区域一一对应,例如,目标部位为背部,其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为座椅的椅背;目标部位为臀部,其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为座椅的坐垫。各个接触区域的差值绝对值可以理解为:若目标乘坐员的背部体温为T1,座椅椅背的理想温度值为T2,则座椅椅背的差值绝对值为|T1-T2|。
其中,各个加热模块的目标功率可以基于预先建立的差值绝对值与加热模块的目标功率的对应关系确定,各个通风模块的目标功率可以基于预先建立的差值绝对值与通风模块的目标功率的对应关系确定。
进一步地,若目标部位的体温大于与目标部位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的理想温度值,则在确定与目标部位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的差值绝对值后,控制与目标部位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中的通风模块以对应的目标功率运行,直至与目标部位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的温度达到对应的理想温度值。若目标部位的体温小于与目标部位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的理想温度值,则在确定与目标部位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的差值绝对值后,控制与目标部位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中的加热模块以对应的目标功率运行,直至与目标部位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的温度达到对应的理想温度值。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计算各个目标部位的体温与各个目标部位对应的座椅接触区域的理想温度值的差值绝对值,得到各个接触区域的差值绝对值,并基于各个座椅接触区域的差值绝对值和当前环境温度确定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内设置的加热模块或者通风模块的目标功率。其中,当前环境温度可以包括当前车内环境温度和/或当前车外环境温度。
其中,各个加热模块的目标功率可以根据期望调节时间t、差值绝对值A和当前环境温度Te确定,具体通过函数Z(f1)=(T,A,Te)确定各个加热模块的目标功率f。其中,Z(f1)为关于期望调节时间t、温度差值A和当前环境温度Te以及加热模块的目标功率f1的相关函数。各个通风模块的目标功率也可以根据期望调节时间t、温度差值A和当前环境温度Te确定,具体通过函数U(f2)=(T,A,Te)确定各个通风模块的目标功率f2。其中,U(f2)为关于期望调节时间t、差值A和当前环境温度Te以及通风模块的目标功率f2的相关函数。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具体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基于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目标温度调节***以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本实施方案能够自动调节座椅的温度,从而提高乘坐员驾乘的舒适性,同时能够减少乘坐员在驾驶过程中的分心,提高行车安全性。而且本实施方案只在需要的时候调节座椅的温度,能够减少能源的浪费。
基于上述实施方案,在上述温度舒适条件包括目标座椅的各个座椅接触区域的温度为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各自对应的理想温度值的情况下,在上述基于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的步骤之前还可以包括:
识别目标乘坐员的身份。
若在数据库中查找到与目标乘坐员身份对应的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对应的座椅温度舒适值,则将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对应的座椅温度舒适值作为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对应的理想温度值;
若在数据库中查找不到与目标乘坐员身份对应的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对应的座椅温度舒适值,则获取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对应的默认舒适温度值作为各个座椅接触区域对应的理想温度值。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图像采集设备(例如热成像设备)采集乘坐员的人脸图像,并通过神经网络识别人脸图像的特征,并通过人脸图像的特征在人脸图像特征库中匹配到对应的乘坐员身份人脸,得到对应身份乘坐员以及对应身份乘坐员的信息,该信息可以包括乘坐员ID、身高、年龄、性别、体重等等。
进一步地,在上述控制目标温度调节***以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的步骤之后还可以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的配置指令或更新指令后,获取配置指令或者更新质量中包含的座椅参数配置信息后,基于座椅参数配置信息生成或者更新目标座椅参数配置表。
在本实施例方案中,车辆中控屏可以提供座椅参数配置界面,目标乘坐员可以在中控屏上执行对本次座椅调节的反馈结果,该反馈结果可以包括目标乘坐员选择调整至的座椅参数目标值,并通过座椅参数配置界面的提交按钮提交反馈结果,以触发配置指令或者更新指令的生成。例如,在本次调整中,终端设备将座椅的温度调整至26摄像度,目标乘坐员可以通过座椅参数配置界面将座椅的温度调整至28摄像度,同时,终端设备响应于该反馈结果,更新目标座椅参数配置表,以将目标乘坐员对应的座椅理想温度值设置为28摄像度。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反馈结果也可以由目标乘坐员通过点击座椅物理调节按钮生成,同时触发更新指令的生成。或者,上述反馈结果也由可以目标乘坐员通过移动终端APP的座椅参数配置界面提交生成。
本实施例方案通过考虑各个乘坐员对于体感的敏感性不同,而且不同乘坐员对于座椅温度的偏好不一样,支持不同乘坐员设置不同的座椅理想温度值,实现了个性化配置,并使得每个乘坐员都能得到最佳的舒适度。同时通过提供与用户交互座椅参数配置界面,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座椅参数配置界面配置或者更新座椅参数,易用性强,而且交互体验感友好。
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相比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
步骤S201,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
具体地,通过热成像设备采集得到的热图像包含目标乘坐员的轮廓信息。请参加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由图5可看出,热成像设备采集得到的热图像包括目标乘坐员的轮廓信息,因此,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或者决策树等人工智能算法对热图像中的目标乘坐员的轮廓进行识别,并提取出属于背部的背部曲线,然后在背部曲线中选取目标位置点,并计算目标位置点对应的切线倾斜角,并通过目标位置点对应的切线倾斜角表征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例如,若目标位置点对应的切线倾斜角等于0,说明此时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为0,进一步可以确定当前目标乘坐员在目标座椅上的乘坐姿态是直立着的。
步骤S202,基于背部弯曲程度对座椅的倾斜度进行调整。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从目标座椅参数配置表中获取预设的背部弯曲程度与座椅倾斜度的对应关系,调整座椅的倾斜度。其中,该对应关系可以为目标乘坐员预先设置的或者基于人体工程学标准设置。例如,在背部弯曲程度为0时,座椅倾斜度被设置为0,以给目标乘坐员提供更好的脊椎支撑,尤其是背部下方,以适应直立坐姿带来的脊椎压力。又例如,在目标乘坐员以倾斜坐姿乘坐在目标座椅时,此时检测到的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为110度,座椅倾斜度被设置为110度,以适应放松的坐姿,尤其适应腰部和背部的自然弯曲。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在调整座椅的倾斜度之后,可以响应于目标乘坐员通过车辆中控界面、或者移动终端APP界面以及目标座椅物理调节按钮提交对终端设备本次调整座椅倾斜度的反馈结果,该反馈结果可以包括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座椅的倾斜度,并基于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座椅的倾斜度,更新背部弯曲程度和座椅倾斜度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方案通过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并基于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调整座椅的倾斜度,从而能够使得座椅的倾斜度匹配乘坐员背部的自然曲线,从而能够减少乘坐员乘坐时的脊椎压力,进而能够提高乘坐员的乘坐舒适性。
参加图6,图6是本申请又一示例性实施例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相比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
步骤S301,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臀部到膝盖的距离。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在获取热图像后,通过神经网络或者决策树等人工智能算法对热图像中的目标乘坐员的轮廓进行识别,并通过神经网络或者决策树等人工智能算法识别乘坐员的臀部和膝盖,并定位目标乘坐员的臀部最后端和膝盖最前端在热图像上的位置,并计算臀部最后端和膝盖最前端在热图像上的图像距离,并基于热图像的比例和图像距离,确定目标乘坐员的臀部到膝盖的距离。例如,热图像的比例为1/100,图像距离为A,则目标乘坐员的臀部到膝盖的距离为A/(1/100)。
步骤S302,基于距离对目标座椅的乘坐深度进行调整。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从目标座椅参数配置表中获取预设的距离与乘坐深度的对应关系,并基于该对应关系调整座椅的乘坐深度。其中,该对应关系可以为目标乘坐员预先设置的或者基于人体工程学标准设置。例如,根据人体工程学原则,推算出各个距离对应的理想乘坐深度,以便乘坐员的膝盖正好位于座椅边缘,但不会有压迫感。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在调整目标座椅的乘坐深度之后,可以响应于目标乘坐员通过车辆中控界面、或者移动终端APP界面以及目标座椅物理调节按钮提交对终端设备本次调整的乘坐深度的反馈结果,该反馈结果可以包括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乘坐深度,并基于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乘坐深度,更新目标座椅参数配置表中的距离与乘坐深度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方案通过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臀部到膝盖的距离,并基于该距离调整目标座椅的乘坐深度,使得乘坐员乘坐时膝盖所处的位置与座椅边缘适配,从而提高乘坐员乘坐的舒适感。
参加图7,图7是本申请又一示例性实施例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相比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座椅包括腰托,该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S401,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腰部曲线曲率。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或者决策树等人工智能算法对热图像中的目标乘坐员的轮廓进行识别,并提取出属于腰部的腰部曲线,然后在腰部曲线中选取目标腰部位置点,并计算目标腰部位置点对应的曲率,并通过目标位置点对应的曲率表征目标乘坐员的腰部曲线曲率。例如,若目标位置点对应的曲率等于0,说明此时目标乘坐员的腰部曲线曲率为0,进一步可以确定当前目标乘坐员在目标座椅上的乘坐姿态是直立着的。其中,该目标腰部位置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
步骤S402,基于腰部曲线曲率对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进行调整。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上的座椅还可以包括腰托,该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被设置为可调节的。其中,腰托的高度是指该腰托在座椅背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即相对于座椅坐垫的高度。腰托的支撑深度是指腰托向前凸出的程度,即它从座椅背部向乘客腰部突出的距离。
本实施方案中,终端设备可以从目标座椅参数配置表中获取预设的腰部曲线曲率与腰托高度、腰托支撑深度的对应关系,并基于该对应关系对目标座椅的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还可以结合热图像中的腰部温度分布数据和腰部曲线曲率,对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进行调整。由于目标乘坐员的身体与座椅接触的部分通常会有不同的热分布,通过腰部温度分布数据可以分析腰部压力分布,例如,更热的区域可能表明那里的压力更大。然后,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腰部温度分布数据,若腰部温度分布数据中存在部分区域的温度大于预设的温度阈值,则判定该部分区域的压力大于预设的压力阈值,并计算该部分区域的温度平均值,然后基于预设的温度平均值与腰托支撑深度的对应关系,对目标座椅的支撑深度进行调整。腰脱的高度则可以基于预设的腰部曲线曲率与腰托支撑高度的对应关系确定。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在调整目标座椅的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之后,可以响应于目标乘坐员通过车辆中控界面、或者移动终端APP界面以及目标座椅物理调节按钮提交对终端设备本次调整的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的反馈结果,该反馈结果可以包括由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并基于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更新目标座椅参数配置表中的腰部曲线曲率与腰托高度、腰托支撑深度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方案通过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腰部曲线曲率,并基于腰部曲线曲率对目标座椅的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进行调整,以在提升乘坐员的舒适度的同时,还能减少长时间乘坐带来的腰部疲劳和不适。
参见图8,图8是本申请又一示例性实施例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相比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
步骤S501,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相对位置。
具体地,热成像图包括目标乘坐员的身体区域以及与身体接触的座椅部分,包括头枕区域。由此,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或者决策树等人工智能算法对热图像中的目标乘坐员的轮廓和头枕的轮廓进行识别,得到目标乘坐员的头部位置以及目标座椅的头枕位置,然后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目标乘坐员的头部位置以及目标座椅的头枕位置确定目标乘坐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相对位置。
步骤S502,基于相对位置,对头枕的高度进行调整。
终端设备可以从目标座椅参数配置表中获取头部相对位置与头枕调整高度的对应关系,并基于该对应关系调整头枕的高度。例如,假设目标乘坐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相对位置为头部中点位置相对于头枕中点位置在头枕垂直方向低了2cm,则头枕调整高度确定为在头枕垂直方向上调高2cm。
步骤S503,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
其中,本实施例方案确定背部弯曲程度的实现原理和上述实施例的一致,具体实现过程参见上述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504,基于背部弯曲程度对头枕的俯仰角度进行调整。
其中,头枕的俯仰角度是指头枕相对于座椅背部的倾斜角度。终端设备可以从目标座椅参数配置表获取背部弯曲程度与头枕俯仰角度的对应关系,并基于该对应关系调整头枕的俯仰角度。该对应关系可以根据人体工程学原则确定,例如,在背部弯曲程度为倾斜时,此时头枕俯仰角度需要大于90度(向后倾斜角度);在背部弯曲程度为直立时,此时头枕俯仰角度可以设置为90度(直立角度)。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在调整头枕的高度和俯仰角度之后,可以响应于目标乘坐员通过车辆中控界面、或者移动终端APP界面以及目标座椅物理调节按钮提交对终端设备本次调整的头枕的高度和俯仰角度的反馈结果,该反馈结果可以包括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头枕的高度和俯仰角度,并基于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头枕的高度和俯仰角度,更新目标座椅参数配置表中的头部相对位置与头枕调整高度的对应关系、以及背部弯曲程度与头枕俯仰角度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方案通过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相对位置,然后基于相对位置,对头枕的高度进行调整,并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然后基于背部弯曲程度对头枕的俯仰角度进行调整,从而能使得枕头的高度和俯仰角度适应乘坐员不同的坐姿,确保乘坐员的头部和颈部得到适当的支持,能缓解长途行驶中带来的颈部疲劳和不适。
参见图9,图9是本申请又一示例性实施例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相比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目标座椅包括侧翼,且侧翼的支撑位置和支撑强度可调节。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
步骤S601,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身体与侧翼的接触点,以及各个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
具体地,热成像图包括目标乘坐员的身体区域以及目标座椅中与目标乘坐员身体接触的座椅部分区域,包括与侧翼接触的区域。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或者决策树等人工智能算法对热图像中的目标乘坐员的身体和座椅的侧翼进行识别,并得到目标乘坐员的身体区域和座椅的侧翼区域重合的区域,重复区域中每个像素点即为目标乘坐员的身体与侧翼的接触点,由于每个像素点都有对应的温度值,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同时确定各个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
步骤S602,基于各个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各个接触点对应的压力,并基于各个接触点对应的压力确定目标乘坐员与侧翼的接触程度。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从数据库中获取预设的温度值与压力值的对应关系,并基于该对应关系确定各个接触点的压力。或者,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函数P=f(T),其中,P代表各个接触点的压力,T表示各个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f()为温度值与压力的相关函数,并基于该函数P=f(T)确定各个接触点的压力。
终端设备在获取各个接触点的压力之后,可以计算所有接触点的压力的平均值,并根据所有接触点的压力平均值,预设的压力平均值与侧翼接触程度的对应关系,确定目标乘坐员与侧翼的接触程度。例如,若压力平均值处于第一压力范围,则确定侧翼接触程度为强接触;又例如若压力平均值处于第二压力范围,则确定侧翼接触程度为较强接触。其中,第一压力范围和第二压力范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步骤S603,基于各个接触点的位置和接触程度对侧翼的支撑位置和支撑强度进行调整。
在车辆座椅设计中,侧翼的调节通常涉及两个主要方面:支撑的强度和支撑位置。这些调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包括充气装置和电动调节机构。具体地,车辆座椅可以使用充气装置来调节侧翼的支撑强度,通过增加或减少充气装置中的空气量来实现。又或者,车辆座椅可以使用电动机械装置来调节侧翼的支撑强度和位置。由于侧翼的调节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侧翼的支撑位置是指座椅侧翼对乘坐员腰部或胸部所提供的支撑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的位置。侧翼的支撑强度是指座椅侧翼提供给乘坐员的支撑压力。
终端设备在确定各个接触点后,可以基于热图像分析各个接触点相对于目标乘坐员整个身体的相对位置,得到各个接触点的位置。然后,基于各个接触点的位置确定将接触位置范围,并基于预设的接触位置范围和侧翼的支撑位置的对应关系,将侧翼的支撑位置调整至与当前接触位置范围对应的支撑位置。同时,终端设备可以基于预设的接触程度和侧翼支撑强度的对应关系,对侧翼的支撑强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在调整侧翼的支撑强度和支撑位置之后,可以响应于目标乘坐员通过车辆中控界面、或者移动终端APP界面以及目标座椅物理按钮提交的对侧翼的支撑强度和支撑位置的反馈信息,该反馈信息包括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侧翼的支撑强度和支撑位置,并基于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侧翼的支撑强度和支撑位置,更新接触位置范围和侧翼的支撑位置的对应关系,以及接触程度和侧翼支撑强度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通过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身体与侧翼的接触点,以及各个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并基于各个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各个接触点对应的压力,从而基于各个接触点对应的压力确定目标乘坐员与侧翼的接触程度,然后基于各个接触点的位置和接触程度对侧翼的支撑位置和支撑强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提供乘坐员更合适的支撑,减少侧向移动时的不适感,并提高乘坐员乘坐的整体舒适性。
参见图10,图10是本申请又一示例性实施例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相比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
步骤S701,基于热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各个像素点对应的压力。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从数据库中获取温度值与压力值的对应关系,并基于该对应关系确定各个像素点的压力。或者,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函数P=f(T),其中,P代表各个像素点的压力,T表示各个像素点对应的温度值,f()为温度值与压力的相关函数,并基于该函数P=f(T)确定各个像素点的压力。
步骤S702,基于各个像素点对应的压力,确定目标乘坐员的疲劳部位以及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热图像识别目标乘坐员的各个部位,并计算各个部位中所有像素点的压力平均值,作为各个部位的压力,并将平均压力大于预设的疲劳压力阈值的部位确定为疲劳部位。例如,疲劳部位可以为腰部。
步骤S703,基于疲劳部位以及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对目标座椅的按摩模式进行调整。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疲劳部位、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与座椅按摩模式的对应关系,对目标座椅的按摩模式进行调整。其中,该对应关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按摩模式可以包括揉捏、敲击或混合模式,且揉捏模式下可以包括轻柔、中等或强力按摩各个等级。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在调整座椅的按摩模式之后,可以响应于目标乘坐员通过车辆中控界面、或者移动终端APP界面以及座椅按摩调整按钮提交的对终端设备调整的按摩模式的反馈信息,该反馈信息包括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按摩模式,并基于目标乘坐员所选择调整至的按摩模式,更新疲劳部位、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与座椅按摩模式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通过基于热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各个像素点对应的压力,并基于各个像素点对应的压力确定目标乘坐员的疲劳部位以及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然后基于疲劳部位以及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对目标座椅的按摩模式进行调整。本方案能够实现给乘坐员提供按摩功能,并基于各个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进行按摩模式的调整,能提供乘坐员最佳的放松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方案,本实施例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a1,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体型。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热图像识别目标乘坐员的轮廓,并基于目标乘坐员的轮廓确定目标乘坐员的面积,并基于面积确定目标乘坐员的体型。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预设的乘坐员面积与体型的对应关系,确定目标乘坐员的体型是属于小型、中型还是大型。
步骤a2,基于体型对目标座椅的座椅参数进行调整。其中,座椅参数可以包括乘坐深度和座椅高度等等。
例如,对于小型乘客,设置乘坐深度小点,以避免腿部悬空,并设置座椅高度低一点。对于中型乘客,设置乘坐深度处于中间位置,座椅高度处于默认位置。对于大型乘客,设置座椅深度大一点,以及座椅高度设置低一点,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舒适性。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基于热图像对乘坐员的体型进行分类,并基于体型对座椅的参数进行调整,以使得座椅的运行模式适应不同体型的乘坐员,从而能够提高乘坐员的乘坐舒适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b1,确定目标乘坐员的体型或者高度。
本实施例方案确定目标乘坐员的高度的实现方式可以是:终端设备可以在识别到乘坐员的身份信息后,从数据库中查找对应身份乘坐员的高度。或者,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获取热图像拍摄到的乘坐员乘坐位高(即乘坐员坐在座椅上时,乘坐员的头顶最高位置与座椅的位置的高度差),并基于人体模型和乘坐位高进行分析,得到乘坐员的高度。
本实施例方案确定目标乘坐员的体型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步骤a1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b2,若前方道路存在上坡或者下坡,则获取上坡坡度或者下坡坡度,以及获取车辆的行驶速度。
本实施例方案中,终端设备可以定位当前车辆的位置,并结合地图信息检测当前车辆位置的前方道路的地形信息,以判断当前车辆位置的前方道路是否存在上坡或者下坡。若前方道路存在上坡或者下坡,则基于地图信息获取前方道路的上坡坡度或者下坡坡度。上坡坡度或者下坡坡度可以用度数来表示,如图11所示,α表示上坡坡度。
步骤b3,基于目标乘坐员的高度/体型、行驶速度和下坡坡度调节座椅的高度,或者基于目标乘坐员的高度/体型、行驶速度和上坡坡度调节座椅的高度调节座椅的高度。
本实施例方案中,上述基于目标乘坐员的高度/体型、行驶速度和上坡坡度调节座椅的高度的实现方案可以为:
从数据库中查找与目标乘坐员高度/体型对应的座椅高度值,得到初始座椅高度;
根据各个单位时间对应的行驶速度,确定各个单位时间车辆所行驶的距离;
根据每一单位时间车辆所行驶的距离和上坡坡度,确定每一单位时间车辆所处的坡道高度;
基于每一单位时间车辆所处的坡道高度对初始座椅高度进行修正,得到每一单位时间对应的目标座椅高度;
按照单位时间将座椅的高度调整至每一单位时间对应的目标座椅高度。
例如,假设车辆在时间T0进入上坡道,车辆在Ti时刻以Vi行驶(i大于或等于1且i小于n,n为车辆在上坡道行驶的总时长),车辆在Ti时刻在上坡道所行驶的距离Li=T1*V1+…+Ti*Vi+,则可以根据上坡坡度α,结合公式:hti=Lti*sinα得到各个时刻车辆所处的坡道高度hti。假设与目标乘坐员高度/体型对应的座椅高度值为H0,由于车辆处于上坡,终端设备在原来的座椅高度值H0的基础上对座椅的高度进行降低,以使得目标乘坐员在上坡道能够获得更好的视野,由此,可以通过公式Hti=H0-hti*q对座椅的高度进行调节;其中,q为预设的比例。若车辆进入的是下坡道,此时可以通过Hti=H0+hti*q调整座椅的高度。
对于下坡坡道的场景,其实现座椅高度调节的原理和上坡坡道的一致,具体可以参见上述上坡坡道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前方道路不存在上坡和下坡,则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目标乘坐员高度/体型对应的座椅高度,并将座椅的高度调整至对应的座椅高度。
通过本实施例方案,通过结合道路存在上坡和下坡的场景,并考虑上坡坡度、下坡坡度对座椅的高度进行适应性调节,以使得乘坐员在车辆经过上下坡时能够有足够的视野。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座椅调整装置,本实施例车辆座椅调整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
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以所述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其中,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为与所述目标座椅对应的温度调节***。
本实施例实现车辆座椅调整装置的原理及实施过程,请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车辆座椅调整程序,所述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步骤。
由于本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车辆座椅调整程序,所述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步骤。
由于本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具体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基于热图像确定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基于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目标温度调节***以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本实施方案能够自动调节座椅的温度,从而提高乘坐员驾乘的舒适性,同时能够减少乘坐员在驾驶过程中的分心,提高行车安全性。而且本实施方案只在需要的时候调节座椅的温度,能够减少能源的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被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每个实施例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包括温度调节***,所述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包括:
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
基于所述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以所述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其中,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为与所述目标座椅对应的温度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
基于所述背部弯曲程度对所述目标座椅的倾斜度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臀部到膝盖的距离;
基于所述距离对所述目标座椅的乘坐深度进行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座椅包括腰托;在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腰部曲线曲率;
基于所述腰部曲线曲率对所述腰托的高度和支撑深度进行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座椅包括头枕;在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头部相对于所述头枕的相对位置;
基于所述相对位置,对所述头枕的高度进行调整;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背部弯曲程度;
基于所述背部弯曲程度对所述头枕的俯仰角度进行调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座椅包括侧翼,在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身体与所述侧翼的接触点,以及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
基于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压力,并基于各个所述接触点对应的压力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与所述侧翼的接触程度;
基于各个所述接触点的位置和所述接触程度对所述侧翼的支撑位置和支撑强度进行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热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各个像素点对应的压力;
基于所述各个像素点对应的压力,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疲劳部位以及所述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
基于所述疲劳部位以及所述疲劳部位对应的压力对所述座椅的按摩模式进行调整。
8.一种车辆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调整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通过热成像设备获取目标乘坐员的热图像;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热图像确定所述目标乘坐员的目标部位的体温;
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部位的体温确定目标温度调节***的目标功率,并控制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以所述目标功率运行,直至目标座椅的温度满足预设的温度舒适条件;其中,所述目标温度调节***为与所述目标座椅对应的温度调节***。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车辆座椅调整程序,所述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车辆座椅调整程序,所述车辆座椅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调整方法的步骤。
CN202410054360.3A 2024-01-12 2024-01-12 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7345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54360.3A CN117734542A (zh) 2024-01-12 2024-01-12 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54360.3A CN117734542A (zh) 2024-01-12 2024-01-12 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34542A true CN117734542A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79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54360.3A Pending CN117734542A (zh) 2024-01-12 2024-01-12 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3454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50530B1 (en) Seating system with optimum visibilty
JP657233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乗員姿勢調節装置
US10647235B2 (en) Adjustable seat assembly with driving modes
US20180029503A1 (en) Adjustable seat assembly
JP2003532577A (ja) 車両シートに着席する人の身体支持の動的適応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車両シート
US10882478B2 (en) Movement-based comfort adjustment
US20170361746A1 (en) Adjustable seat assembly and vehicle assembly
US11648853B2 (en) Seat adjustment and sensing system
KR20200036091A (ko) 자율주행 차량의 승객 자세 교정 시스템
CN114572068A (zh)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电动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KR101394742B1 (ko) 인체공학적 시트조절 장치 및 방법
WO2019208764A1 (ja) Ecu装置、車両シート、着座者の下肢の長さ推定システム及び座高検出センサーの取付構造
JP5982894B2 (ja) 車両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7734542A (zh) 车辆座椅调整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3561858A (zh) 一种汽车座椅电动调节***、方法
CN206664342U (zh) 步态识别***式记忆功能座椅
JP2006213150A (ja) 運転位置設定装置
JP414396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N113212255B (zh) 基于多种压力传感器的汽车后排座椅调节方法、调节***和汽车
CN214450432U (zh) 座椅以及具有这样的座椅的车辆
JP2020075570A (ja) 車両用制御装置
CN116758519A (zh) 基于视觉人工智能ai的汽车座椅微调方法及相关设备
KR102371006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115071515B (zh) 一种车辆座椅调节方法、装置及车辆
CN105774705A (zh) 一种座椅姿态控制方法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