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98835A - 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具有其的*** - Google Patents

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具有其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98835A
CN117598835A CN202311639532.5A CN202311639532A CN117598835A CN 117598835 A CN117598835 A CN 117598835A CN 202311639532 A CN202311639532 A CN 202311639532A CN 117598835 A CN117598835 A CN 1175988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arch
stent
branch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395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泽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T MEDICAL Inc
Original Assignee
APT MEDIC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T MEDICAL Inc filed Critical APT MEDICAL Inc
Priority to CN20231163953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988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98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988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04Hollow or tubular parts of organs, e.g. bladders, tracheae, bronchi or bile ducts
    • A61F2/06Blood vessels
    • A61F2/07Stent-graf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主体支架,主体支架在径向上具有凹陷部;内嵌支架,内嵌支架共干出口设置在凹陷部的前端;其中,内嵌支架包括三内嵌支架和共干主体;内嵌支架用于与对应的分支动脉中的分支支架连通。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和输送***;主体支架上设置有第一束缚件和第二束缚件;输送***包括第一芯丝、第二芯丝、第一拉线手柄和第二拉线手柄;第一芯丝用于预紧/释放第一束缚件;第二芯丝用于预紧/释放第二束缚件;第一拉线手柄与第一芯丝连接;第二拉线手柄与第二芯丝;第二拉线手柄具有异形结构。

Description

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具有其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具有其的***。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增多,主动脉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弓部病变占主动脉疾病的三分之一,这部分病人依然以开放手术为主。但开放术后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甚至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时间长。手术时间越长,术后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率高越高。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微创化治疗是,简单病变实现微创治疗后主动脉疾病治疗的追求目标。
目前腔内隔绝技术主要用于非主要分支血管段如降主动脉和对手术时间及血流阻断严格要求分支血管处如腹主-髂动脉的治疗。胸主动脉弓上的三根重要的分支血管,负责供应脑部和上肢的血液。脑部供血阻断时间不能过长,超过十分钟的缺血会导致脑部因缺氧产生严重的不可逆损伤。三分支血管在直径、间距、位置、走向因人而异。
这些因素决定采用多分支设计难以满足多数的临床需求,而且操作难度大,手术并发症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具有其的***。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
主体支架和内嵌支架,所述主体支架为覆膜支架且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自所述主体支架的外壁向所述主体支架的中心凹陷;所述内嵌支架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内;
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上的束缚件,所述束缚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束缚件用于将所述主体支架束缚至收缩状态或释放至展开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如前任一项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和输送***;所述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预装在所述输送***上,所述输送***具有带空腔的把手;所述输送***还包括拉线手柄,所述拉线手柄穿设在所述把手壳体上;所述拉线手柄设有芯丝,能够所述芯丝穿过所述束缚件,从而通过束缚件束缚主体支架至完全或部分收缩状态。
所述束缚件包括第一束缚件,所述第一束缚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束缚件用于将所述主体支架束缚为完全收缩状态或释放为解除束缚状态。
所述束缚件还包括第二束缚件,所述第二束缚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另一端为自由端,用于将所述主体支架束缚为部分收缩状态或完全释放至展开状态。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具有其的***,通过主体支架,所述主体支架为覆膜支架且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自所述主体支架的外壁向所述主体支架的中心凹陷;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上的束缚件,所述束缚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束缚件用于将所述主体支架束缚为收缩状态或释放至展开状态,在支架通过束缚件在主动脉弓处释放后,主体支架的大弯侧(也即主体支架的凹陷处)不会贴主动脉弓的壁,使主体支架与主动脉弓的血管壁间具有空间,从而使导丝和弓上分支动脉中的小支架进入对应分支支架更容易,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这样从主体支架流出的血液能持续灌注主动脉弓的弓上分支血管。使分支血管的桥接可以从容进行,不需低温循环或体外循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第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第二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内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第三角度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第四角度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第五角度的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芯丝与第一束缚件或第二芯丝与第二束缚件固定被约束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图7a中的束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芯丝与第一束缚件或第二芯丝与第二束缚件固定被约束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图8a中的束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输送***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9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输送***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锥形头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锥形头的标记的一种影像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锥形头的标记的另一种影像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锥形头的标记的再一种影像状态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锥形头的标记的又一种影像状态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芯丝与支撑管和芯轴管在支架装载区的关系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固定器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腔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拉线手柄和第二拉线手柄的一种组合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拉线手柄和第二拉线手柄的一种释放过程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拉线手柄和第二拉线手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2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拉线手柄和第二拉线手柄的另一种组合示意图;
图22b为图22a中的D-D向的截面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拉线手柄和第二拉线手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送至目标位置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半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半展开状态的血流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释放后的示意图;
图28为图27的AA’处的剖面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释放后的血流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桥接头臂干动脉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桥接左颈动脉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桥接左锁骨下动脉示意图;
图33a-图35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束缚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36a-图36e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把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一体化主动脉弓部三分支腔内重建技术是腔内重建的技术桂冠,也是相关领域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目前在升主动脉通过组合内嵌支架的腔内修复术,虽然较多分支支架操作更为简单。但多个支架在升主动脉及动脉弓处重叠组合带来升主动脉与动脉弓弹性严重丧失,失去血压调节功能。此外多个支架重叠组合,带来金属支架间持续的摩擦(因在脉动),显著降低支架的耐久性。同时重叠接口间的内漏风险偏高,导丝进入内嵌支架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过长。此外内嵌支架数不足,需封堵一根分支血管或进行转流。这些问题限制动脉弓部血管腔内隔绝治疗的推广。
弓部病变因位于胸主动脉,流经人体除冠脉血流外的所有血流,弓上分支负责脑部的全部血流,颅内缺氧5分钟将会造成不可逆损伤;弓部180度的急转弯,升主动脉相对脆弱容易受损,输送难度大。跨弓腔内治疗相对于低于部位血管的腔内治疗,存在如下特殊要求:1)、要求手术时间尽可能缩短;2)、尽可能不阻断分支血流,避免深低温循环或体外循环;3)升主动脉是血压缓冲器官,支架植入的影响其对;4)、动脉弓是一个血管形成180°的大弯,覆膜支架需要顺应血管的解剖结构;5)、各分支血管存在直径、间距、夹角差异,加上胸主动脉直径差异较大、病变累及长度不一,因此需要一个支架规格能同时适应不同弓上分支血管要求,来尽可能降低支架的规格数量;6)、升主动脉血流冲击力大,支架精准释放难度高;7)、腔内重建三支架,避免重要分支闭塞或需外科重建分支;降低输送难度,避免升主动脉损伤。8)、同时与其它腔内隔绝相同要求,单实现难度更大的无内漏问题。
现有技术中,腔内隔绝弓部动脉的治疗中存在不能全部解决上述六个特殊要求,而不能有效推广。如多分支技术不能满足1)、2)、5)和7)项的需求;预开窗技术不能满足7)和8)项的需求和病变累及分支侧的需求;体内开窗技术不能满足1)、2)、7)和8)项的需求;烟囱技术不能满足2)和8)项的需求;组合支架技术不能满足1)、3)、7)和8)项的需求;去分支和杂交手术技术不能满足1)、2)、7)和8)项的需求;内嵌支架技术不能满足1)、2)、5)、7)和8)项的需求;内嵌支架加平台支架技术不能满足1)、4)和7)项的需求。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通过内嵌支架的共干分支和主体支架的内塌平台(也即凹陷部)的设计,能够解决需求1),内塌平台(也即凹陷部)方便导丝进入,共干分支主体至内嵌分支支架的顺滑大幅缩短手术中最耗时间的导丝进入分支过程所需的时间,也大幅降低手术难度;需求2),内塌平台(也即凹陷部)正对弓上分支,在分支血管重建前,血液从内嵌支架流出后,在内塌平台(也即凹陷部)外再顺利流入弓上分支;需求5),内嵌支架的共干开口(也即共干分支主体的第二开口703)置入头臂干前端,不需将内嵌分支支架与分支血管一一对准,规避三分支血管不同间距与夹角的问题,不同型号规格的支架主体其内嵌三分支(也即三个内嵌分支支架)设计相同,连接分支血管的分支支架近端设计为与之对应的尺寸,分支支架再设置不同长度与远端直径,从而满足不同分支血管不同直径的问题;需求7),内嵌三分支(也即三个内嵌分支支架)确保所有分支可以实现腔内重建;需求8),分支支架近端释放在内嵌分支支架中,可有效避免内漏发生。通过一体化支架主体解决需求3),避免组合支架带来的支架重叠造成支架段顺应性严重下降。平塌处支架保持单个独立半圆环设计,解决需求4),独立的支架环(也即圆环波圈),保持平塌处支架良好的弯曲性,解决现有平台技术中因连环支架带来强大的回直力而不能满足顺应动脉弓弯曲的需求。通过输送***设置二次释放技术,解决需求6),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在首次释放后还可以进一步调整,整个释放过程不会阻断血流,无风炮效应。同时输送***采用无鞘设计,显著提升输送***的柔顺性;可调阀鞘输送到位后,输送***再从鞘内送入,避免升主动脉损伤。可调阀鞘和输送***分两次送入,从而降低输送***过弓难度。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主体支架1,所述主体支架1在径向上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自所述主体支架的外壁向所述主体支架的中心凹陷。
内嵌支架2,所述内嵌支架2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内;其中,所述内嵌支架2包括共干分支主体204和与其相连的至少一个内嵌分支支架;所述内嵌分支支架用于与对应的分支动脉中的分支支架连通。
上述设计能够使支架主***于弓部时大弯侧往内平塌,避免主体支架1展开后阻挡分支动脉的血管供血。在分支动脉的血管完成桥接前,从内嵌支架2流出的血液能顺利流入弓上分支血管,不需术中转流。且支架主体大弯侧平踏设计能够使术中有足够的时间桥接弓上分支血管,同时避免主体支架1压迫桥接弓上分支血管的内嵌支架导致内嵌支架出现塌陷和闭塞等。在与对应的分支动脉中的分支支架连通时,从分支血管送入的导丝能非常轻松自然进入共干分支主体204中再通过超选进入对应内嵌支架,能显著降低导丝从分支血管远端进入对应的内嵌支架内的时间和难度。由于将导丝从分支血管顺利导入对应内嵌支架内是本手术的关键和难度所在,同时也是耗时最多的过程,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大幅缩短导丝对准的时间与难度,从而显著降低手术难度和手术所需的时间。同时在覆膜支架展开后,不会阻断分支血管的血流,弓上分支血管能持续正常供血。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能够打破对手术时间的限制条件,也无需进行体外循环或深低温停循环,从而降低对术者的操作技能要求和手术并发症。从而能推动对累及弓部病变的腔内隔绝治疗的快速普及。
主体支架1位于凹陷部的两侧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根据具体的需要适配的主动脉弓的弓上三分支两侧的血管的粗细来确定即可,只要能够与对应的需要适配的主动脉弓的弓上三分支两侧的血管相适配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支架1位于凹陷部的两侧的高度不同,其中主体支架的近端部分的高度可以大于主体支架的远端部分的高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位于凹陷部的两侧的高度不同,其中主体支架的近端部分的高度可以小于主体支架的远端部分的高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位于凹陷部的两侧的高度相同,其中主体支架的近端部分的高度可以等于主体支架的远端部分的高度。
所述内嵌支架为覆膜支架,所述共干分支主体204开设第一开口704和第二开口703,所述共干分支主体204与所述凹陷部在所述第一开口处覆膜吻合(覆膜吻合的定义:通过覆膜一体成型或连接);所述内嵌分支支架为覆膜支架,所述内嵌分支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共干分支主体204连接,且自所述第二开口703向远离凹陷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内嵌分支支架在所述第二开口703的端部处的覆膜与所述共干分支主体的端部处覆膜吻合。所述内嵌分支支架贴合所述主体支架1的内壁,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嵌分支支架远离所述第一开口704的端部(也即内嵌分支支架近端)处的覆膜与所述主体支架的相邻处的覆膜连接,例如缝合连接。
内嵌分支支架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设置,例如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嵌分支支架为覆膜支架,且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内嵌分支支架并排设置。具体地,如图3和图28所示,内嵌分支支架可以设置为三个,例如包括第一内嵌分支支架201、第二内嵌分支支架202和第三内嵌分支支架203,以分别与三个分支动脉血管(例如头臂干803动脉血管、左颈动脉804血管和左锁骨下动脉805血管)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内嵌分支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共干分支主体204远离所述凹陷部的第一端部固定连接,外周覆膜支架(分支支架)近端在所述内嵌分支支架内展开,外周覆膜支架远端展开至对应分支血管内,实现内嵌分支与所述对应的分支动脉中的连接,优选外周覆膜支架近端超出内嵌分支小许距离。外周覆膜支架近端直径比对应内嵌分支直径大5%-30%。也即,如图5所示,所述内嵌分支支架的出口(也即导丝从内嵌支架2中出去的开口)朝向所述支架主体1的近端。如图6和图28所示,内嵌支架设置一体式的共干分支主体204和内嵌分支支架,内嵌分支支架沿支架主体1内侧并列排布,以匹配分支血管的方位,所述内嵌分支支架的入口(也即第二开口703)朝向支架主体远端,手术时,如图25所示,将内嵌支架的开口(也即第一开口704)处放置至头壁干开口前缘之前,就能适应弓上分支不同的间距、角度,分支数的问题。并且共干分支主体204与支架主体1的内塌平台覆膜连接而形成的第一开口704,可以使从分支血管送入的导丝能非常轻松自然进入共干分支主体204再通过超选进入对应分支(也即内嵌分支支架),顺导丝送入小覆膜支架(也即分支支架),再分别连接对应的内嵌分支支架至对应分支血管,从而实现动脉三分支的桥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内嵌分支支架的直径分别与对应的分支动脉的血管直径相适配;或多个所述内嵌分支支架均具有预设直径,所述预设直径与所述分支动脉中直径最大的血管直径相适配,这样所有内嵌分支支架的所述预设直径均能够满足对应分支动脉血管的正常血供;可以理解为,第一内嵌分支支架201、第二内嵌分支支架202和第三内嵌分支支架203的直径分别与对应的三个分支动脉中的一个的血管直径相适配或者第一内嵌分支支架201、第二内嵌分支支架202和第三内嵌分支支架203的直径相同,均能满足三个分支动脉中直径最大的分支动脉血管的供血需求。
所述分支支架近端的直径与对应的所述内嵌支架的预设直径相适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嵌分支支架201、第二内嵌分支支架202和第三内嵌分支支架203的直径分别小于对应的分支动脉血管中的分支支架的直径。具体地,各个内嵌分支支架的远端的直径小于对应的分支支架的近端的直径,例如可以比对应的分支支架的近端的直径小10~20%,这样能够顺应从内嵌分支支架到分支血管之间的急弯,抵挡血流冲击,且避免分支支架打折。
所述分支支架远端的直径与对应的分支动脉血管的直径相适配。在一些实施例中,三个分支支架的远端可以分别设置为多种直径规格,例如为渐变直径。三个分支支架的长度也可以设置多种长度规格。三个分支支架可以分别为螺旋编织覆膜支架,保持覆膜支架良好的弯曲性。
主体支架1可以为螺旋支架,也可以为多个独立的单环支架302的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支架1包括多个沿轴向分布的圆环波圈,所述圆环波圈包括多个波峰和多个波谷。可以理解为,主体支架1除凹陷部之外的区域包括多个沿轴向分布的独立的圆环波圈。主体支架1的每个圆环波圈可以分别为单环镍钛丝支架。通常,所述多个沿轴向分布的圆环波圈可以包括多个波峰和多个波谷。
所述主体支架1的凹陷部包括多个沿轴向分布的圆弧波圈,所述圆弧波圈包括多个波峰和多个波谷,所述圆弧波圈的转角α处处于波峰或波谷的顶点,有利于支架收缩时形变;所述凹陷部的弦长与所述圆弧波圈的弧长具有预设比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圆弧波圈可以为半圆波圈,可以理解为,凹陷部包括多个沿轴向分布的独立的半圆波圈,且凹陷部的平台(也即凹陷部的平塌处)弦长与半圆波圈的弧长具有预设比例,该预设比例能够使该半圆形状的凹陷部在主体支架1中面积占比合适,使凹陷部上方的外半圆空间尺寸(适配共干分支主体204的内径)能有效实现分支桥接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比例接近整数。通过将平台弦长与半圆弧长的比例控制成接近整数比,例如为2,能够使制作的独立的半圆形支架303(也即半圆波圈)的转角处刚好与主体支架1(也即圆环波圈)的波峰或波谷设置在同一直线上,进而能保持支架压缩或展开时良好的对称性。从而在凹陷处实现独立半圆形支架设计,确保凹陷处的平台区域的覆膜支架在弓部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顺应血管弯曲构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共干分支主体204的第一开口704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或椭圆形,且所述第一开口704与对应的圆弧波圈的形状相适配,以使所述第一开口704与对应的圆弧波圈的圆心相同。当所述圆弧波圈为半圆波圈时,所述第一开口704的截面可以为半圆形,且两者的圆形重叠设置,这样可以使主体支架1具有良好的可弯曲性和抗折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圆弧波圈和所述圆环波圈均可以为独立的镍钛丝。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主体支架1的近端处圆环波圈可以重叠设置,可以使密封效果更佳,即当第一个圆环波圈存在局部密封效果不良时,第二个起到补充密封效果,同时不会增加锚定长度要求。主体支架的多个圆环波圈的波峰与波峰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波谷与波谷设置在同一直线上,顺应性好,降低单个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度要求,降低支架的边缘效应,降低逆撕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支架1的至少一端、所述内嵌支架的至少一端、所述内嵌分支支架的本体、所述共干分支主体204的第一开口704处和所述凹陷部远离所述共干分支主体204的一端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对应的显影标识。通过设置显影标识,可以在X射线下具有清晰的显影,便于判断具体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中对应结构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的两端(也即主体支架1的近端和主体支架1的远端)、所述内嵌支架的两端(也即内嵌支架的入口处和内嵌支架的出口处)、所述内嵌分支支架(也即内嵌分支支架在入口处和出口处之间的部分)、所述共干分支主体204的第一开口704处和所述凹陷部远离所述共干分支主体204的一端均设置又对应的显影标识,且各个显影标识均不相同。这样,可以在X射线下更准确的判断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中各个结构,以便于识别各个内嵌支架,进一步缩短将导丝从分支血管顺利导入对应内嵌支架中的时间。
具体地,如图1和2所示,在主体支架1的近端可以具有近端示标701,在主体支架1的远端可以具有远端示标707。在内嵌分支支架的入口处可以具有内嵌分支支架入口处示标702,在内嵌分支支架的出口(也即第二开口703)(也即第二开口703)处可以具有内嵌分支支架出口处示标703a,在内嵌分支支架的入口处和出口处之间的部分可以具有对应的内嵌分支支架标记705。当内嵌分支支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例如三个时,可以分别在三个内嵌分支支架中设置不同的标记,也可以仅在两个内嵌分支支架中设置不同的标记,以更好地区分各个内嵌分支支架。在共干分支主体204的第一开口704处设置有共干分支开口处示标704a。在凹陷部的远端设置有凹陷部末端示标706。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包括如前任一项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和输送***。输送***用于将所述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输送至人体中的胸主动脉(如图24所示)处。在使用前,所述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可以预装在所述输送***上,当所述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在人体内完全释放后,将输送***撤出。
为了解决支架释放后无法调整位置和角度等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被设计为具有二次释放的功能,其原理是先将支架释放至半展开状态,调整位置和角度后,再将支架释放至全展开状态。具体地,所述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还可以包括第一束缚件601和第二束缚件602。其中,第一束缚件601和第二束缚件602可以分别用于将所述主体支架1束缚为完全收缩状态或部分收缩状态。这样,在输送时,配合输送***,可以实现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输送、初步展开和二次展开,有效避免血流阻断及因血流冲击造成的释放位置不精准。初步展开后,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圆周和轴向移动,可大幅减少对术者的操作技能要求,术者也无需对导丝送入分支,控制脑部断流时间,对左锁骨下动脉转流等具有丰富的经验,降低手术难度,方便该术式快速推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束缚件601和第二束缚件602可以分别设置为多个,且分别在主体支架1的轴向上间隔设置。如图1和图2所示,为第一束缚件601和第二束缚件602在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完全展开后的状态。
第一束缚件601可以为绳圈结构,缝合在主体支架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束缚件601可以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闭合的第一绳圈结构6011和6012,如图7a和图7b所示,为一种结构形式的第一束缚件601在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为收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束缚件可以围绕主体支架的周向设置,第一绳圈结构6011的一端和6012的一端可以分别固定(例如缝合)在主体支架1上,而另一端分别为自由端,所述第一绳圈结构6011和6012分别环绕或半环绕所述主体支架1后,通过输送***的相关结构(例如第一芯丝1101)预紧或释放。例如,可以通过第一芯丝1101穿设在所述第一绳圈结构6011的自由端和6012的自由端,以配合将第一芯丝1101固定在第一绳圈结构6011和6012的连接位置来预紧第一束缚件601。这样,第一绳圈结构6011和6012可以通过输送***的相关结构(例如第一芯丝1101)预紧,以束缚主体支架1为收缩状态。当抽出相关结构(例如第一芯丝1101)后,所述第一绳圈结构6011和6012分离以部分释放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至部分展开。采用该种结构,具有操作简便,预紧可靠等的优点。其中,第一绳圈结构6011和6012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根据实际应用设置即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一束缚件601可以仅包括一个闭合的第二绳圈结构6013。其中,第二绳圈结构6013一端(固定端)固定(例如缝合)在主体支架1上,且其另一端(自由端)环绕所述主体支架1,并通过输送***的相关结构(例如第一芯丝1101)预紧或释放主体支架1。例如,可以通过第一芯丝1101分别同时穿设在所述第二绳圈结构6013的自由端和固定端中以形成一圈套环结构,来预紧第一束缚件601。
类似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a和图7b,第二束缚件602可以为绳圈结构,例如与图7a所示的第一束缚件601相类似的结构。具体地,第一缚件601与第二束缚件602可以包括相同绳圈类型,也可以不同,或选择不同组合,第二束缚件602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一束缚件601。根据实际应用设置即可。
同时,束缚件还可以使用单个自由端或两端带小环的单绳(例如第三绳圈结构6015、第四绳圈结构6016或第五绳圈结构6017),结构参考图33a~图33b、图34a~图34b、图35a~图35b所述第三绳圈结构6015的中部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两端为所述自由端,一个自由端为线圈结构,另一自由端为端头带环的单绳结构。所述第四绳圈结构6016的中部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两端为所述自由端,自由端为端头带环的单绳结构。所述第五绳圈结构6017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另一端为所述自由端,自由端为端头带环的单绳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所述输送***可以包括锥形头、标记、第一芯丝1101、第二芯丝1102、第一拉线手柄1201、第二拉线手柄1202、固定器、芯轴管、支撑管、把手、尾端接头和装载器等。其中,所述标记可以设置在所述锥形头上;所述第一芯丝1101用于预紧所述第一束缚件601;所述第二芯丝1102用于预紧所述第二束缚件602;所述第一拉线手柄与所述第一芯丝1101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芯丝1101。具体地,所述第一芯丝沿轴向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拉线手柄连接。所述第二拉线手柄与所述第二芯丝1102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芯丝1102。具体地,所述第二芯丝沿轴向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拉线手柄连接。所述第一拉线手柄和所述第二拉线手柄分别穿设在所述把手壳体上,即第一拉线手柄和第二拉线手柄部分位于把手内,部分位于把手外;所述第二拉线手柄具有异形结构,且通过所述异形结构将第二拉线手柄卡设在所述把手上。
具体地,锥形头9上设有标记10。该标记可以为显影标记,例如在X光影像下能够显影。如图10所示,标记10可以由轴向标记1001和径向标记1002组成。其中,轴向标记1001可以与芯轴管14平行,径向标记1002可以与轴向标记1001和芯轴管14形成的平面垂直。在将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输送至人体的过程中,结合X光影像,当内嵌支架702的开口正对X光时投影时该锥形头处标记影像可以如图11和图12所示。其中,轴向标记1001的显影形状可以为长条形,平行于整体。而径向标记1002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与芯丝平行。而当内嵌支架的开口正对主动脉弓802大弯侧时投影时该锥形头处标记影像可以如图13和图14所示。其中,轴向标记1001的显影形状可以为长条形,与芯丝平行,且基本被芯丝遮挡。而径向标记1002的形状可以为与芯丝所在平面垂直的矩形。
如图15和图16所示,芯轴管14从锥形头9内部贯穿整个输送***至末端的尾端接头17处,作为跟踪导丝的通道,且能够连接整个输送***。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套设在芯轴管14上,支撑管15套设在芯轴管14支架段以后至把手16内部。固定器13由固定环1301和固定芯丝1302组成,固定环1301为双孔结构,可以理解为固定环开设两个内径不同的孔,包括打孔和小孔。其中,大孔套在芯轴管14上,固定芯丝1302末端插设在小孔内。通过固定器13在芯轴管14上形成衣叉形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主体支架1的近端内侧还可以设置有线圈,线圈可以通过固定芯丝1302被约束(也即拴住),主体支架1可以被固定器约束,且覆膜支架在输送与首次释放和完全展开时能保持与输送***轴向位置不变,确保覆膜支架精准释放。
如图17所示,支撑管15包括三腔管1501及套设在三腔管1501上的加厚层1502和加强钢管1503,加厚层1502的远离锥形头9的端部与加强钢管1503靠近锥形头9的端部连接。也即加厚层1502包覆三腔管1501位于体内的部分,加强钢管1503包覆三腔管1501位于体外的部分。如图18所示,三腔管1501可以由一个大腔两个小腔组成,贯穿整个支撑管15,位于支撑管15的最内层。三腔管为具有三个腔体的管状结构,三个腔体中的大腔体可以与三腔管同轴设置,三腔管通过大腔体套设在芯轴管14上,使芯轴管14设置在大腔体内。剩余两个小腔体分别作为容纳芯丝1101和1102的通道。三腔管1501外部加强钢管1503可以采用金属管材如不锈钢管,用于增强输送***的操作性。而三腔管1501近端套设的加厚层1502,能够使加强钢管处平滑过渡,这样输送***进入可调鞘或可调阀鞘后撤时都能顺畅进行。
如图9a和图9b所示,支撑管15尾端设有把手16和拉线手柄,拉线手柄穿设在所述把手16内;所述拉线手柄能够解脱所述束缚件。把手16用于方便操作过程抓握和固定第一拉线手柄1201和第二拉线手柄120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在所述手柄的尾端处可以设置有具有空腔的卡接部18。卡接部18可以自所述手柄的尾端突出。所述第一拉线手柄和所述第二拉线手柄均从把手外向所述把手16的卡接部18的空腔内穿设。所述第一拉线手柄1201的厚度与所述第二拉线手柄1202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空腔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拉线手柄1202通过设置一异形结构***所述把手的侧壁,以限制第二拉线手柄自由地从空腔中抽出;所述第一拉线手柄从所述空腔中抽出后,所述第二拉线手柄脱离所述把手内壁后从所述空腔中抽出。可以通过第二拉线手柄1202的异形结构与把手16的卡接部的内部空间配合,使第一拉线手柄1201和第二拉线手柄1202的后拉顺序必须是拉出第一拉线手柄1201后,才可以再后拉拉出第二拉线手柄1202,可有效避免因操作顺序错误导致首次展开的半释放功能失效。所述第一拉线手柄1201的厚度与所述第二拉线手柄1202及异形结构的厚度之和大于所述空腔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二拉线手柄1202可以具有第一凸台结构,也即异形结构为第一凸台1203a,卡接部的侧壁可以设置与第一凸台1203a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台1203a***所述第一凹槽中,且第一拉线手柄1201和第二拉线手柄1202同时容纳于空腔中,此时,只有当第一拉线手柄1201拉出后,空腔才有足够的厚度以拉出第二拉线手柄120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a、图22b和图23所示,所述第一拉线手柄1201与所述第二拉线手柄1202之间具有第一距离d1;第二拉线手柄1202可以具有异形结构(即第二凸台1203b),所述把手的外壳具有与所述第二凸台1203b相适配的第二凸台通道;所述第二凸台1203b的长度d2大于所述第一距离,若第一拉线手柄1201未抽出时,第二拉线手柄1202无法转动至第二凸台1203b与第二凸台通道1208吻合。这样,可以使拉线手柄1201和1202的后拉顺序必须是先拉出第一拉线手柄1201后,也即先释放第一束缚件601后,再转动第二拉线手柄1202至第二凸台1203b与第二凸台通道1208吻合,才可以再后拉拉出拉线手柄1202,可有效避免因操作顺序错误导致首次展开的半释放功能失效。进一步,所述第二凸台通道1208下方设有一抵靠凸起1204,用于限制第二拉线手柄1202转动角度,顺利从第二凸台通道1208中拉出。
较佳地,所述第一拉线手柄1201具有一异形结构(即具有一L型第二凹槽1203c),所述把手的外壳具有与所述第二凹槽1203c相适配的第三凸台1207(可以位于第一拉线手柄1201穿设把手外壳时开设的通孔边缘),所述第一拉线手柄1201需转动拉线手柄至第三凸台1207从第二凹槽1203c的短边的一端至另一端后才能向后拉出(即沿第二凹槽1203c的长边拉出),防止所述支架在运输过程释放或误操作释放。通过上述的第一拉线手柄1201和第二拉线手柄1202的结构设计,实现输送***的带后释放及二次释放,确保释放过程精准定位。配合在主体支架1处采用双捆绑加金属丝(也即第一束缚件601、第二束缚件602、第一导丝和第二导丝)拴住处于压缩状态的覆膜支架,配合后释放结构可以实现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初步展开(也即部分展开)和二次展开(也即完全展开),且初步展开和二次展开过程都不会阻断血流,有效避免因血流冲击造成释放位置不精准。
具体地,旋转拉线手柄并抽出芯丝的步骤可以通过图36a、图36b、图36c和图36d说明。结合图22a、图22b和图23,如图36d所示,在把手的外壳上可以设置有与第一拉线手柄1201的第二凹槽1203c相适配的第三凸台1207和与第二拉线手柄1202的异形结构(即第二凸台1203b)相适配的第二凸台通道1208,所述第二凸台通道1208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拉线手柄1201和第二拉线手柄1202穿设把手外壳时开设的通孔连通。在开始抽出第一拉线手柄1201之前,如图36a和图36b,第一拉线手柄1201的第二凹槽1203c的长边与第三凸台1207之间并未吻合(第三凸台1207位于第二凹槽1203c的短边远离长边的一端),由于第二拉线手柄1202的异形结构(即第二凸台1203b)的长度d2大于第二凸台通道1208的长度d1(即第一拉线手柄1201与所述第二拉线手柄1202之间的距离),即使尝试旋转抽出第二拉线手柄1202,第二凸台1203b的端部只能抵靠在第一拉线手柄1201上,无法抵接在抵靠凸起1204处,即无法被转动至与第二凸台通道1208吻合。当需要释放束缚件时,如图36b和图36d所示,可以先旋转第一拉线手柄1201至,第三凸台1207在第二凹槽1203c的短边内滑动其L型转角处,这样即可以抽出第一拉线手柄1207(第三凸台1207在第二凹槽1203c的长边内滑出)。当第一拉线手柄1201完全抽出后,在壳体内,再旋转第二拉线手柄1202,第二拉线手柄的异形结构(即第二凸台1203b)才能够与第二凸台通道1208相吻合,使第二拉线手柄被抽出。这样,可以使拉线手柄1201和1202的后拉顺序必须是先转动第一拉线手柄1201至第三凸台1207从第一拉线手柄的第二凹槽1203c中拉出后,也即先释放第一束缚件601后,再转动第二拉线手柄1202至第二凸台1203b与第二凸台通道1208吻合,才可以再后拉拉出拉线手柄1202,可有效避免因操作顺序错误导致首次展开的半释放功能失效。
其中,如图36e所示,装载器80用于对覆膜冲洗排气、使覆膜支架顺利通过可调阀鞘的止血阀。优选地,装载器可以包括管身81、侧管82、阀门83、座84和止血阀85。
胸主动脉的示意图可以如图2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在使用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在预装固定在输送***上,覆膜支架的内嵌支架2所在侧与径向标记1002指向保持一致。其中,覆膜支架为自膨支架,在装载至输送***之前,可以在覆膜4上设置两种不同大小的固定绳圈(也即束缚件),小的绳圈为第一束缚件601,大的绳圈为第二束缚件602。当将覆膜支架装载至输送***时,第一束缚件601裹在覆膜支架上并勒紧覆膜支架后,通过第一芯丝1101拴住第一束缚件601(以图7a为例,两个固定绳圈的两端分别环抱覆膜支架,芯丝穿过环抱后的两个第一束缚件601的两个自由端重叠处,使第一束缚件601保持成完整约束覆膜支架的环;或以图8a为例,一个固定绳圈的自由端环抱覆膜支架后绕过其固定端后,形成一约束覆膜支架的环,芯丝穿过固定绳圈后形成限位结构使束缚件无法解脱),将覆膜支架保持压缩状态固定在输送***上。在覆膜支架被第一束缚件601捆绑约束后,将第二束缚件602采用与上述第一束缚件601类似方法环绕覆膜支架,通过第二芯丝1102穿过第二束缚件602的自由端以限位束缚件无法解脱。同时还可以通过固定器13上的固定芯丝1302将支架主体1前端内侧的线圈拴住,固定覆膜支架近端。
在将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胸主动脉时,可以将透视视野调至最大程度显示动脉弓的视野。当输送***将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推送至锥形头靠近动脉弓时,转动输送***,使径向标记1002朝向大弯侧,同时轴向标记1001显影基本与加硬导丝显影基本重叠时,代表内嵌支架2开口正对动脉弓的顶部。
再结合内嵌支架2开口处示标704a,将其送入至头臂干803开口前缘之前,实现覆膜支架的精准定位,如图25所示。由于固定器固定覆膜支架近端,输送***在鞘管内推送覆膜支架和在病灶处能够对覆膜支架进行精准定位(避免推送和后撤芯丝11时覆膜支架相对输送***后移)。
当输送***将覆膜支架输送到位后,先拉第一芯丝1101的拉线手柄1201(束缚件、芯丝与拉线手柄相互间无特定对应关系,本实施例仅用于举例说明主体支架的二次释放过程)。芯丝1101从第二束缚件601内抽出,第二束缚件601失去对覆膜支架的约束,覆膜支架展开至被第二束缚件602约束状态,此时覆膜支架处于部分展开状态(例如半展开状态),如图25和图26所示。
当第一拉线手柄1201被抽走后,拉线手柄1202的限位被解除,可以将异形结构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即可后拉连接芯丝1102的拉线手柄1202,将第二芯丝1102从第二束缚件602内抽出,第二束缚件602失去对覆膜支架的约束,覆膜支架自行完全展开,如图27所示。由于固定器13上的固定芯丝1302将支架主体1前端内侧的线圈拴住,固定覆膜支架近端,这样支架前端被固定器约束的条件下,覆膜支架在输送与首次释放和完全展开时能保持与输送***轴向位置不变,确保覆膜支架精准释放。在覆膜支架完全释放后,覆膜支架锚定在血管内。输送***后撤时,固定器13上的固定芯丝1302将支架主体1前端内侧的线圈内抽出,覆膜支架解除与输送***的联系,如图28、图29和图30所示。
本申请实施例的输送***自身无外鞘,从而具有良好的柔顺性,使输送***推送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可以轻松跨越动脉弓。在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时,先将可调阀鞘先输送至升主动脉801,然后支架输送***再从可调阀鞘内送入,在输送至目标血管过程不与血管壁接触,有效避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输送过程损伤血管壁。在输送***推送至动脉弓处时,通过锥形头9上标记10,确认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内嵌支架2及凹陷部是否位于主动脉弓802的大弯侧。如果不是,转动输送***使其对准。然后继续推进输送***,使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进入目标位置,即共干分支主体204位于头臂干803开口之前且分支支架近端有足够的锚定长度。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输送到位后,先往后撤可调阀鞘至鞘管前端支架末端以后。再后拉连接第一芯丝1101的第一拉线手柄1201,完成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首次释放,使主体支架1处于半展开状态。由于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在首次释放后没有贴附血管壁,固定器还固定覆膜支架的近端,在此条件下还可以进一步调整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释放位置,从而可以通过输送***轻松实现对覆膜4再做轴向与圆周方向的精准定位。然后再后拉连接第二芯丝1102的第二拉线手柄1202,完成二次释放。首次释放和二次释放过程都不会阻断血流(首次释放时,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外侧血流能持续保持畅通,二次释放时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内侧血流能持续保持畅通)且有固定器的作用,可避免血流冲击造成支架移位,轻松实现精准释放。为后续分支血管的桥接提供便利及避免桥接失败与分支血管闭塞。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具有手术难度低,手术时间短,有利于手术推广,提升术后效果,降低并发症。
本方案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中由于内嵌支架2为一体化成型共干三分支,在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在跨动脉弓处释放后,共干分支主体204的第一开口704位于头臂干803开口前缘以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在动脉弓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平塌处(也即凹陷部的平塌处)对侧贴合主动脉弓802小弯侧,平塌处正对弓上的三个分支动脉,平塌处与动脉弓大弯侧形成一个空腔。血液从三个分支开口流入汇总至共干分支主体204,再流入大弯侧的空腔,再流入弓上三分支血管,确保颅内和上肢的血液供应不被中断。如图31、图32和所示,再将三根导丝通过血管鞘从相应分支血管送入,进入大弯侧的空腔后,再往前端推送,导丝能轻松进入共干分支主体204,再超选进入对应内嵌支架2。然后沿导丝送入合适规格的小直径覆膜支架(也即分支支架)联通内嵌支架2中的内嵌支架与分支血管,从而实现腔内重建三分支血管。由于弓部大弯侧往内平塌,确保支架展开后,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主体在大弯侧不会贴壁。这样从三分支流出的血液能持续灌注弓上三分支血管。使三根分支血管的桥接可以从容进行,不需低温循环或体外循环。同时支架与血管壁间的空间使导丝、小支架进入对应分支更容易,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整个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金属支架都采用单环镍钛丝支架,包括平塌处。平塌处支架设计为单个独立的半圆形闭环,使覆膜支架主体具有良好的柔顺性,能顺应任何急弯形动脉弓。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三分支合并成共干主体——共干分支主体204,共干分支主体204形成的大开口(也即第一开口704),且第一开口704位于主体支架1平塌处前端外侧,内嵌共干主体开口如同一个大口袋,完整地兜住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在动脉弓处平塌处与弓部大弯侧的前端,从分支动脉血管送入的导丝往前推进时只能进入共干分支主体204中,再从共干分支主体204内超选进入对应内嵌支架的分支中就会相对容易。三分支共干设计避免不能适应不同分支间距,角度,尺寸,分支数量(部分人存在分支血管共干的情况)的问题,只需将内嵌支架分支的共干开口(也即第一开口704)至于头臂干803开口前缘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具有如下优点;内嵌共干三分支:所有分支动脉血管都能重建,不存在缺血或转流。所有分支动脉血管都进行了重建,不存在分支血管内漏。这样,通过内嵌三分支共干(也即内嵌支架2),能满足弓上分支不同间距、角度及分支血管共干的问题,一种内嵌三分支规格即满足要求。通过设置共干分支主体204形成的大开口(也即第一开口704),从分支血管中送入的导丝能轻松送入共干分支主体204中。共干的三分支(也即三个内嵌支架),使覆膜间的吻合尽可能少。可避免吻合部位过多对支架耐久性影响、渗漏等不利影响。
弓部凹陷部设计,凹陷部的平台处支架为独立半圆形闭环。术者弓上所有分支的血流供应不会受影响,术者能从容桥接弓上分支血管。避免术中转流、体外循环等。避免主体支架1对桥接小覆膜支架(也即分支支架)形成压迫造成小覆膜支架塌陷、狭窄、闭塞等不良事件。独立的单独闭环支架,使弓部具有良好的柔性性,能顺应任何弓形。平台处有良好的径向支撑力,可避免支架主体塌陷、打折。
一体式主体支架1,具有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失血更少。避免多个主动脉支架在升主动脉801和动脉弓组合重叠造成升主动脉801和动脉弓弹性丧失,尽可能的保留升主动脉801血压调节作用。避免多个主动脉支架组合重叠带来的耐久性降低和连接处的内漏风险。
输送***通过可调阀鞘输送至升主动脉801输送***具有良好的柔顺性,能轻松跨过动脉弓;在推送过程中不会造成血管壁损伤。
分支方向定位功能:锥形头上设有内嵌支架2方向的径向标记。锥形头上设有内嵌支架2方向的轴向标记协助确认确保精准定位。
二次释放功能:释放过程不阻断血流,释放更精准。首次展开后还可进一步调整支架位置,释放更精准、更容易、更安全。
二次释放防错功能:在未进行首次释放操作时,不能进行二次释放操作,避免先进行二次释放操作导致二次释放操作失效。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公开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本公开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支架和内嵌支架,所述主体支架为覆膜支架且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自所述主体支架的外壁向所述主体支架的中心凹陷;所述内嵌支架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内;所述主体支架上设有束缚件,所述束缚件束缚主体支架至收缩状态,解脱束缚件将主体支架释放为展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缚件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上,所述束缚件具有自由端;所述束缚件的自由端环绕所述主体支架并用于将所述主体支架束缚为完全或部分收缩状态,或释放为解除束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缚件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束缚件沿主体支架轴向设置,每个所述束缚件围绕所述主体支架的周向设置;所述束缚件的自由端通过芯丝穿设固定;抽出所述芯丝后,所述主体支架解除束缚并展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缚件包括绳圈结构,所述绳圈结构的中部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两端为所述自由端;或
所述绳圈结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另一端为所述自由端;或
所述绳圈结构的中部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两端为所述自由端,一个自由端为线圈结构,另一自由端为端头带环的单绳结构;或
所述绳圈结构的中部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两端为所述自由端,自由端为端头带环的单绳结构;或
所述绳圈结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支架上,另一端为所述自由端,自由端为端头带环的单绳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嵌支架包括共干分支主体和若干内嵌分支支架;所述共干分支主体开设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共干分支主体与所述凹陷部在所述第一开口处吻合,所述内嵌分支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共干分支主体连接,且自所述第二开口向远离凹陷部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共干分支主体为覆膜支架;所述内嵌分支支架为覆膜支架,所述内嵌分支支架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端部处的覆膜与所述共干分支主体的端部处的覆膜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包括多个沿轴向分布的圆弧波圈,所述圆弧波圈包括转角;所述凹陷部的弦长与所述圆弧波圈的弧长具有预设比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波圈的转角位于所述圆弧波圈的波峰或波谷处。
9.一种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和输送***;所述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预装在所述输送***上,所述输送***具有带空腔的把手;所述输送***还包括拉线手柄,所述拉线手柄穿设在所述把手壳体上;所述拉线手柄设有芯丝,所述芯丝穿过所述束缚件,从而通过束缚件束缚主体支架至完全或部分收缩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手柄包括第一拉线手柄,所述芯丝包括第一芯丝;所述第一芯丝沿轴向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拉线手柄连接;和/或
所述拉线手柄包括第二拉线手柄,所述芯丝包括第二芯丝;所述第二芯丝沿轴向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拉线手柄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线手柄具有异形结构,且通过所述异形结构卡设在所述第一拉线手柄与所述把手的内壁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尾端处设置有卡接部,所述空腔设置在所述卡接部;所述第一拉线手柄的厚度与所述第二拉线手柄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空腔的厚度相同;所述异形结构为第一凸台,所述卡接部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台相适配的第一凹槽;或
所述第一拉线手柄与所述第二拉线手柄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异形结构为第二凸台,所述把手的外壳具有与所述第二凸台相适配的第二凸台通道;所述第二凸台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台通道的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线手柄具有第二凹槽,所述把手外壳具有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凸台在所述第二凹槽中滑动,以实现第一拉线手柄从把手中抽出,以释放束缚件。
CN202311639532.5A 2023-12-01 2023-12-01 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具有其的*** Pending CN1175988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39532.5A CN117598835A (zh) 2023-12-01 2023-12-01 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具有其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39532.5A CN117598835A (zh) 2023-12-01 2023-12-01 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具有其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98835A true CN117598835A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59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39532.5A Pending CN117598835A (zh) 2023-12-01 2023-12-01 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具有其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9883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17045A (zh) * 2024-05-22 2024-06-21 北京心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覆膜支架、覆膜支架输送器及覆膜支架输送***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17045A (zh) * 2024-05-22 2024-06-21 北京心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覆膜支架、覆膜支架输送器及覆膜支架输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16492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lacement of a graft or graft system
US11559386B2 (en) Endovascular graf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ployment in main and branch arteries
US10092428B2 (en) Low profile prosthesis delivery device
US10603196B2 (en) Fenestrated prosthesis
EP2113225B1 (en) Delivery catheter for bifurcated graft
US9757263B2 (en) Stent graft and introducer assembly
JP4522258B2 (ja) 腹大動脈瘤を管理する装置
US9226814B2 (en) Stent graft and introducer assembly
US20080071343A1 (en) Multi-segmented graft deployment system
US20050288765A1 (en) Exclusion of ascending/descending aorta and/or aortic arch aneurysm
US20110276119A1 (en) Apparatus for curving a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in a lumen
JP2001504023A (ja) 捩れ抵抗を有する分岐人工器官
JP2001506902A (ja) インプラント展開装置
CN110448393B (zh) 管腔支架
CN117598835A (zh) 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具有其的***
CN112842619A (zh) 弓部覆膜支架和覆膜支架输送器
CN117695050A (zh) 一种多次释放覆膜支架及其覆膜支架***
CN113081387B (zh) 覆膜支架、覆膜支架输送***及覆膜支架的装载方法
CN111407477B (zh) 管腔支架
CN114681120A (zh) 管腔支架
WO2021129286A1 (zh) 覆膜支架***及其覆膜支架
CN111407475B (zh) 管腔支架
CN111407476B (zh) 管腔支架
CN117481867A (zh) 自适应式跨弓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其***
CN118267151A (zh) 一种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