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8024A -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88024A
CN117588024A CN202410072742.9A CN202410072742A CN117588024A CN 117588024 A CN117588024 A CN 117588024A CN 202410072742 A CN202410072742 A CN 202410072742A CN 117588024 A CN117588024 A CN 1175880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lifting frame
supporting
moving block
mounting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727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88024B (zh
Inventor
任嘉智
徐李富
任付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Jiache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Jiache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Jiache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Jiache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727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880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88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8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88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8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00Scaffolds primarily resting on the ground
    • E04G1/15Scaffolds primarily resting on the ground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pecial means for supporting or forming platforms; Platforms
    • E04G1/152Platforms made of metal or with metal-supporting fram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00Scaffolds primarily resting on the ground
    • E04G1/18Scaffolds primarily resting on the ground adjustable in height
    • E04G1/22Scaffolds having a platform on an extensible substructure, e.g. of telescopic type or with lazy-tongs mechanism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00Scaffolds primarily resting on the ground
    • E04G1/24Scaffolds primarily resting on the ground comprising essentially special base construction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special ground-engaging parts, e.g. inclined struts, wheel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5/00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 G08B5/22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using electric transmiss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transmission
    • G08B5/36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using electric transmiss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transmission using visible light sour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00Scaffolds primarily resting on the ground
    • E04G1/24Scaffolds primarily resting on the ground comprising essentially special base construction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special ground-engaging parts, e.g. inclined struts, wheels
    • E04G2001/242Scaffolds movable on wheels or tra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包括:底板、安装箱、丝杠、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支撑板、第一支撑杆、升降机构、第二支撑杆、安装座、柔性支撑组件、电动推杆和调节头;通过使第一移动块和第二移动块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支撑杆带动支撑板向下移动,以实现支撑板能够穿过底板上的让位口,并使支撑板与地面相接触,从而实现支撑板对本产品进行支撑,以提升产品的稳定性。通过使电动推杆带动调节头向上移动,以实现调节头能够带动柔性支撑组件相对安装座转动,从而实现柔性支撑组件能够对不同倾斜角度的建筑平面进行整体贴合,以对建筑平面进行支撑,进而提升产品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便于工作人员施工,同时提升工作人员施工的安全性,需要对建筑物的建筑平面进行支撑。
现有技术(公开号:CN116181115B)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支撑装置在与支撑面贴合时可形成与支撑面自适应的支撑面,能够大大增加有效的支撑面积,支撑效果进一步增加,当检测到震动时,在局部检测到震动力后产生一个局部向上的支撑力,且震动力与支撑力呈正比关系,有效防止支撑装置的脱落或脱离现象,安全性提高。
在该现有技术中,如果待支撑的建筑平面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时,柔性夹具将无法与建筑平面整体贴合,从而无法对倾斜的建筑平面进行支撑,降低了产品的适用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果待支撑的建筑平面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时,柔性夹具将无法与建筑平面整体贴合,从而无法对倾斜的建筑平面进行支撑,降低了产品适用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采用使电动推杆带动调节头向上移动,以实现调节头能够带动柔性支撑组件相对安装座转动,从而实现柔性支撑组件能够对不同倾斜角度的建筑平面进行整体贴合,以对建筑平面进行支撑,进而提升产品适用性的效果。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包括:底板、安装箱、丝杠、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支撑板、第一支撑杆、升降机构、第二支撑杆、安装座、柔性支撑组件、电动推杆和调节头;底板上设置有让位口;安装箱为上下两端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安装箱固定在底板上,且安装箱的底部开口与让位口相对;丝杠的外壁上设置对称设置有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第一外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的螺旋方向相反,丝杠穿过安装箱的两侧壁,且丝杠与安装箱转动连接;第一移动块内设置有第一内螺纹,第一移动块的第一内螺纹套装在丝杠的第一外螺纹的外侧;第二移动块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第二移动块的第二内螺纹套装在丝杠的第二外螺纹的外侧,且第二移动块与第一移动块对称设置;支撑板嵌入安装箱内,支撑板位于第一移动块和第二移动块的下方,且支撑板与让位口相对;两个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块和第二移动块的底部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支撑板转动连接;升降机构嵌入安装箱内,且升降机构位于第一移动块和第二移动块的上方;两个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块和第二移动块的顶部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升降机构转动连接;安装座与升降机构的顶部相连接,且安装座放置在安装箱的顶部;柔性支撑组件的一端与安装座转动连接;电动推杆固定在安装座的底部;调节头的顶部呈圆弧形,调节头与电动推杆相连接,且调节头与柔性支撑组件的底部相贴合;其中,第一外螺纹与第一内螺纹相适配,第二外螺纹与第二内螺纹相适配。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升降机构包括:第一齿条、第一升降框、第一齿轮、第二升降框、第二齿条、第三齿条、第二齿轮、第三升降框和第四齿条;两个第一齿条分别安装在安装箱相对的两内壁上;第一升降框位于两个第一齿条之间,且第一升降框的底部同时与两个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两个第一齿轮分别与第一升降框的两侧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一齿轮分别与两个第一齿条相啮合;第二升降框嵌入第一升降框内,且第二升降框与第一升降框滑动连接;两个第二齿条分别安装在第二升降框的两侧,且两个第二齿条分别与两个第一齿轮相啮合;两个第三齿条分别安装在第一升降框相对的两内壁上;两个第二齿轮分别与第二升降框的两侧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二齿轮分别与两个第三齿条相啮合;第三升降框嵌入第二升降框内,第三升降框与第二升降框滑动连接,且第三升降框与安装座相连接;两个第四齿条分别安装在第三升降框的两侧,且第四齿条与第二齿轮相啮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导向方管、第二导向方管、导向座、导向轮、导向槽和滑轨;第一导向方管为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第一导向方管与第三升降框的顶部相连接,且第一导向方管依次穿过第三升降框、第二升降框和第一升降框;第二导向方管嵌入第一导向方管内,且第二导向方管与支撑板相连接;导向座内设置有容纳槽,两个导向座安装在第一升降框的底部,两个导向座位于第一导向方管的两侧;两个导向轮分别嵌入两个导向座的容纳槽内,两个导向轮分别与两个导向座转动连接,且两个导向轮分别与第一导向方管的两侧相贴合;导向槽设置在导向轮的周向;滑轨与第一导向方管的侧壁相连接,且滑轨穿过导向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柔性支撑组件包括:柔性壳体、盖板、支撑顶柱、连接板和弹簧;柔性壳体为顶部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柔性壳体的一端与安装座转动连接,且柔性壳体的底部与调节头相贴合;盖板扣设在柔性壳体的开口处,且盖板与柔性壳体相连接;支撑顶柱的顶部呈圆弧形,多个支撑顶柱嵌入柔性壳体内,且多个支撑顶柱穿过盖板;多个连接板嵌入柔性壳体内,多个连接板分别与多个支撑顶柱相连接,且多个连接板位于盖板的下方;弹簧嵌入柔性壳体内,弹簧套装在支撑顶柱的外侧,弹簧的一端与盖板相连接,且弹簧的另一端与连接板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柔性支撑组件还包括:气囊、气管、波纹软管和气泵;气囊嵌入柔性壳体内,且气囊同时与多个连接板相贴合;气管的一端与气囊相连通,且气管穿过柔性壳体的侧壁;波纹软管的一端与气管的另一端相连通;气泵安装在底板上,且气泵的输出端与波纹软管的另一端相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立板、手推板、手推杆、接触开关和报警灯;立板固定在底板上,且立板与底板相垂直;两个手推板与立板相连接,且两个手推板之间有间距;手推杆同时与两个手推板相连接;多个接触开关安装在盖板的底部,且多个接触开关分别与多个连接板相接触;多个报警灯安装在立板上,且多个报警灯分别与多个接触开关电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滑槽、第一滑块、第五齿条、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一卷线筒组件、第一皮带轮、第一皮带、第一电缆和第一支撑轮;第一滑槽设置在安装箱的后壁上;第一滑块与第一升降框的一侧相连接,且第一滑块穿过第一滑槽;第五齿条与第一滑块相连接,且第五齿条位于安装箱的外侧;第三齿轮与安装箱转动连接,且第三齿轮与第五齿条相啮合;第四齿轮与安装箱转动连接,且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相啮合;第一卷线筒组件安装在底板上;两个第一皮带轮分别与第一卷线筒组件和第四齿轮相连接;第一皮带同时套装在两个第一皮带轮的外侧;第一电缆的一端同时与多个报警灯电连接,第一电缆绕设在第一卷线筒组件的外侧,第一电缆的另一端穿过柔性壳体,且第一电缆的另一端同时与多个接触开关电连接;两个第一支撑轮与安装箱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一支撑轮同时与第一电缆相贴合;其中,第三齿轮的齿数大于第四齿轮的齿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二滑槽、第二滑块、第六齿条、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二卷线筒组件、第二皮带轮、第二皮带、控制器、第二电缆和第二支撑轮;第二滑槽设置在安装箱的后壁上;第二滑块与第一升降框的另一侧相连接,且第二滑块穿过第二滑槽;第六齿条与第二滑块相连接,且第六齿条位于安装箱的外侧;第五齿轮与安装箱转动连接,且第五齿轮与第六齿条相啮合;第六齿轮与安装箱转动连接,且第六齿轮与第五齿轮相啮合;第七齿轮与安装箱转动连接,且第七齿轮与第六齿轮相啮合;第二卷线筒组件安装在底板上;两个第二皮带轮分别与第二卷线筒组件和第七齿轮相连接;第二皮带同时套装在两个第二皮带轮的外侧;控制器安装在安装箱的侧壁上;第二电缆的一端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二电缆绕设在第二卷线筒组件的外侧,第二电缆的另一端穿过安装座,且第二电缆的另一端与电动推杆电连接;两个第二支撑轮与安装箱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二支撑轮同时与第二电缆相贴合;其中,第五齿轮的齿数大于第六齿轮的齿数,且第六齿轮的齿数与第七齿轮的齿数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光杠、手轮和万向滚轮;光杠嵌入安装箱内,光杠的两端与安装箱的两侧壁相连接,且光杠依次穿过第一移动块和第二移动块;手轮套装在丝杠的外侧,且手轮位于安装箱的外侧;四个万向滚轮与底板的底部相连接。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S1,通过全站仪测量出待支撑建筑平面的角度,所测量的角度为α;测量出电动推杆与安装座和柔性支撑组件连接处之间的距离,所测量的距离为A;S2,使用者持握手推杆,并通过四个万向滚轮,将本产品移动至预定位置处,此时所有报警灯处于点亮状态;S3,使用者转动手轮,以带动丝杠转动,从而使支撑板穿出让位口,并使支撑板与地面相接触,进而使万向滚轮与地面相脱离;S4,根据全站仪所测量出的角度α,启动电动推杆,并控制电动推杆的伸出长度;电动推杆伸出长度为tanα×A;S5,继续转动手轮,直至所有报警灯处于熄灭状态,停止转动手轮;S6,启动气泵,使气泵通过波纹软管为气囊充气,气囊增大并通过连接板带动支撑顶柱向待支撑的建筑平面方向移动;S7,当所有报警灯点亮时,使气泵停止工作,此时所有接触开关与连接板相接触,且所有支撑顶柱与待支撑建筑平面紧密贴合。
本发明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1. 通过使第一移动块和第二移动块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支撑杆带动支撑板向下移动,以实现支撑板能够穿过底板上的让位口,并使支撑板与地面相接触,从而实现支撑板对本产品进行支撑,以提升产品的稳定性。通过使电动推杆带动调节头向上移动,以实现调节头能够带动柔性支撑组件相对安装座转动,从而实现柔性支撑组件能够对不同倾斜角度的建筑平面进行整体贴合,以对建筑平面进行支撑,进而提升产品的适用性。
2. 通过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与第一升降框转动连接,以实现当丝杠带动第一移动块和第二移动块相对移动时,第一移动块和第二移动块通过两个第二支撑杆带动第一升降框向上移动。当第一升降框向上移动时,利用第一齿条、第一齿轮、第二齿条、第三齿条、第二齿轮和第四齿条分别带动第二升降框和第三升降框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多级伸缩向上移动,以增大第三升降框的移动幅度,进而实现无需另设驱动装置,也能够增大安装座和柔性支撑组件向上移动的距离,不仅能够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也能够增大产品的支撑高度。
3. 通过使导向轮对第一导向方管进行导向,并使滑轨穿过导向轮周向的导向槽,以确保第一导向方管只能沿着上下移动,以避免第一导向方管向其他方向发生位移,从而提升第一导向方管移动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与第一导向方管相连接第三升降框上下移动的稳定性。由于第二导向方管在第一导向方管内移动,因此第一导向方管也将对第二导向方管进行导向,从而提升支撑板上下移动的稳定性。
4. 当对不规则的建筑平面进行支撑,且支撑顶柱与建筑平面上的凸起物进行接触时,支撑顶柱向背离建筑平面发生移动,此时弹簧被拉伸,弹簧发生弹性变形,并给支撑顶柱作用力,从而实现支撑顶柱能够对建筑平面进行支撑,进而实现多个支撑顶柱能够适应不规则的建筑平面的凹凸情况,以增大柔性支撑组件与建筑平面的接触面积,以提升对建筑平面支撑的稳定性。
5. 当支撑顶柱与建筑平面上的凸起物进行接触时,且支撑顶柱向背离建筑平面方向移动,此时启动气泵,使气泵通过波纹软管和气管为气囊充气,以增大气囊的体积,从而使气囊带动多个支撑顶柱向建筑平面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多个支撑顶柱与建筑平面紧密贴合,以克服弹簧对连接板作用力不足的缺点,以提升支撑顶柱对建筑平面的支撑效果。
6. 当支撑顶柱未与建筑平面相接触时,接触开关与连接板相接触,此时报警灯处于点亮状态;当支撑顶柱与建筑平面相接触时,支撑顶柱向背离建筑平面方向移动,接触开关与连接板相分离,此时接触开关控制报警灯熄灭,从而提示工作人员支撑顶柱已与建筑平面相接触,并通过报警灯熄灭的数量判断处建筑平面凹凸不平的情况;当所有报警灯熄灭时,证明所有支撑顶柱都与建筑平面相接触,此时提示工作人员启动气泵,为气囊充气。
7. 当第一移动块和第二移动块通过两个第二支撑杆带动第一升降框向上移动时,第一升降框通过第一滑块带动第五齿条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五齿条通过第三齿轮、第四齿轮、两个第一皮带轮和第一皮带带动第一卷线筒组件转动,进而使缠绕在第一卷线筒组件外侧的第一电缆放线,以使第一电缆的长度适配接触开关的上升高度,确保接触开关与报警灯电连接。由于第三齿轮的齿数大于第四齿轮的齿数,因此第四齿轮的转速将大于第三齿轮的转速,从而实现使第四齿轮增速转动,以使第一卷线筒组件放线的速度满足因第三升降框因多级伸缩向上移动的高度,避免因第一卷线筒组件转速过慢,致使第一电缆放线长度无法适配接触开关高度的情况发生,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8. 当第一移动块和第二移动块通过两个第二支撑杆带动第一升降框向上移动时,第一升降框通过第二滑块带动第六齿条向上移动,从而使第六齿条通过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两个第二皮带轮和第二皮带带动第二卷线筒组件转动,进而使缠绕在第二卷线筒组件外侧的第二电缆放线,以使第二电缆的长度适配接触开关的上升高度,确保控制器与电动推杆电连接。由于第五齿轮的齿数大于第六齿轮的齿数,且第六齿轮的齿数与第七齿轮的齿数相同,因此第七齿轮的转速将大于第五齿轮的转速,从而实现使第七齿轮增速转动,以使第二卷线筒组件放线的速度满足因第三升降框因多级伸缩向上移动的高度,避免因第二卷线筒组件转速过慢,致使第二电缆放线长度无法适配电动推杆高度的情况发生,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通过使第七齿轮与第六齿轮相啮合,以实现调节第二卷线筒组件的转动方向,从而实现第二卷线筒组件的转动方向与第一卷线筒组件的转动方向相同。
9. 通过将手轮套装在丝杠的外侧,并使手轮位于安装箱的外侧,以实现通过转动手轮以带动丝杠转动,从而降低转动丝杠的难度,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通过将四个万向滚轮与底板的底部相连接,以实现底板能够通过四个万向滚轮在地面上移动,从而提升产品的移动性。
10. 在步骤S2中,通过使所有报警灯处于点亮状态,相对于使报警灯处于熄灭状态,工作人员能够明确报警灯能够正常工作,避免因报警灯发生损坏,致使工作人员无法确定支撑顶柱是否与建筑平面相接触,从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的剖视图之一;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的剖视图之二;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的后视图;
图7为图6的D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的E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的导向座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底板,11让位口,12安装箱,13丝杠,14第一移动块,15第二移动块,16支撑板,17第一支撑杆,18升降机构,181第一齿条,182第一升降框,183第一齿轮,184第二升降框,185第二齿条,186第三齿条,187第二齿轮,188第三升降框,189第四齿条,190第一导向方管,191第二导向方管,192导向座,193导向轮,194导向槽,195滑轨,20第二支撑杆,21安装座,22柔性支撑组件,221柔性壳体,222盖板,223支撑顶柱,224连接板,225弹簧,226气囊,227气管,228波纹软管,229气泵,23电动推杆,24调节头,25立板,26手推板,27手推杆,28接触开关,29报警灯,30第一滑槽,31第五齿条,32第三齿轮,33第四齿轮,34第一卷线筒组件,35第一皮带轮,36第一皮带,37第一电缆,38第一支撑轮,39第二滑槽,40第六齿条,41第五齿轮,42第六齿轮,43第七齿轮,44第二卷线筒组件,45第二皮带轮,46第二皮带,47控制器,48第二电缆,49第二支撑轮,50手轮,51万向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和附图1至图10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如图1至图9所示,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包括:底板10、安装箱12、丝杠13、第一移动块14、第二移动块15、支撑板16、第一支撑杆17、升降机构18、第二支撑杆20、安装座21、柔性支撑组件22、电动推杆23和调节头24;底板10上设置有让位口11;安装箱12为上下两端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安装箱12固定在底板10上,且安装箱12的底部开口与让位口11相对;丝杠13的外壁上设置对称设置有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第一外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的螺旋方向相反,丝杠13穿过安装箱12的两侧壁,且丝杠13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第一移动块14内设置有第一内螺纹,第一移动块14的第一内螺纹套装在丝杠13的第一外螺纹的外侧;第二移动块15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第二移动块15的第二内螺纹套装在丝杠13的第二外螺纹的外侧,且第二移动块15与第一移动块14对称设置;支撑板16嵌入安装箱12内,支撑板16位于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的下方,且支撑板16与让位口11相对;两个第一支撑杆17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的底部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一支撑杆17的另一端与支撑板16转动连接;升降机构18嵌入安装箱12内,且升降机构18位于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的上方;两个第二支撑杆20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的顶部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二支撑杆20的另一端与升降机构18转动连接;安装座21与升降机构18的顶部相连接,且安装座21放置在安装箱12的顶部;柔性支撑组件22的一端与安装座21转动连接;电动推杆23固定在安装座21的底部;调节头24的顶部呈圆弧形,调节头24与电动推杆23相连接,且调节头24与柔性支撑组件22的底部相贴合;其中,第一外螺纹与第一内螺纹相适配,第二外螺纹与第二内螺纹相适配。
通过将安装箱12固定在底板10上,将丝杠13穿过安装箱12的两侧壁,并使丝杠13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以实现底板10对安装箱12进行支撑,从而实现安装箱12对丝杠13进行支撑,进而实现丝杠13能够在安装箱12内转动;通过将第一移动块14的第一内螺纹套装在丝杠13的第一外螺纹的外侧,将第二移动块15的第二内螺纹套装在丝杠13的第二外螺纹的外侧,并使第一外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的螺旋方向相反,以实现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与丝杠13螺纹连接,从而实现当转动丝杠13时,使丝杠13带动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相对或相反方向移动。通过使支撑板16位于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下方,使两个第一支撑杆17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转动连接,并将两个第一支撑杆17的另一端与支撑板16转动连接,以实现当丝杠13带动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相对移动时,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杆17带动支撑板16穿过让位口11,从而实现支撑板16与地面相接触,进而实现对底板10和安装箱12进行支撑,以提升产品的稳定性。通过将升降机构18位于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的上方,将两个第二支撑杆20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转动连接,并将两个第二支撑杆20的另一端与升降机构18相连接,以实现当丝杠13带动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相对移动时,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分别通过第二支撑杆20带动升降机构18向上移动。通过将安装座21与升降机构18的顶部相连接,以实现安装座21能够与升降机构18同步向上移动,同时还能实现升降机构18带动安装座21继续向上移动,从而调节安装座21的高度;通过将柔性支撑组件22的一端与安装座21转动连接,以实现柔性支撑组件22能够相对安装座21转动,从而调节柔性支撑组件22与安装座21之间的角度;通过将电动推杆23固定在安装座21的底部,将调节头24与电动推杆23相连接,并使调节头24与柔性支撑组件22的底部相贴合,以实现电动推杆23能够带动调节头24上下移动,从而实现调节头24能够带动柔性支撑组件22转动,进而调节柔性支撑组件22与安装座21之间的角度,以使柔性支撑组件22与待支撑的建筑平面相适配。通过将调节头24的顶部设置呈圆弧形,以增大调节头24与柔性支撑组件2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柔性支撑组件22转动的稳定性。
在具体使用产品时,先通过全站仪测量出待支撑的建筑平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移动底板10和安装箱12至预定位置处;再后,转动丝杠13,使丝杠13带动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相对移动,从而实现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支撑杆17带动支撑板16向下移动,进而使支撑板16穿过让位口11,并与地面相接触,以对底板10和安装箱12进行支撑;同时,当丝杠13带动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相对移动时,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支撑杆20带动升降机构18向上移动;再后,启动电动推杆23,使电动推杆23带动调节头24向上移动,从而使调节头24带动柔性支撑组件22转动;电动推杆23带动调节头24移动的距离能够根据待支撑的建筑平面的倾斜角度以及电动推杆23与安装座21和柔性支撑组件22连接处之间的距离计算得出;再后,使升降机构18带动安装座21继续向上移动,直至柔性支撑组件22与建筑平面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建筑平面进行支撑。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使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支撑杆17带动支撑板16向下移动,以实现支撑板16能够穿过底板10上的让位口11,并使支撑板16与地面相接触,从而实现支撑板16对本产品进行支撑,以提升产品的稳定性。通过使电动推杆23带动调节头24向上移动,以实现调节头24能够带动柔性支撑组件22相对安装座21转动,从而实现柔性支撑组件22能够对不同倾斜角度的建筑平面进行支撑,进而提升产品的适用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升降机构18包括:第一齿条181、第一升降框182、第一齿轮183、第二升降框184、第二齿条185、第三齿条186、第二齿轮187、第三升降框188和第四齿条189;两个第一齿条181分别安装在安装箱12相对的两内壁上;第一升降框182位于两个第一齿条181之间,且第一升降框182的底部同时与两个第二支撑杆2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两个第一齿轮183分别与第一升降框182的两侧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一齿轮183分别与两个第一齿条181相啮合;第二升降框184嵌入第一升降框182内,且第二升降框184与第一升降框182滑动连接;两个第二齿条185分别安装在第二升降框184的两侧,且两个第二齿条185分别与两个第一齿轮183相啮合;两个第三齿条186分别安装在第一升降框182相对的两内壁上;两个第二齿轮187分别与第二升降框184的两侧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二齿轮187分别与两个第三齿条186相啮合;第三升降框188嵌入第二升降框184内,第三升降框188与第二升降框184滑动连接,且第三升降框188与安装座21相连接;两个第四齿条189分别安装在第三升降框188的两侧,且第四齿条189与第二齿轮187相啮合。
通过将两个第一齿条181分别安装在安装箱12的两内壁上,将第一升降框182位于两个第一齿条181之间,并使第一升降框182的底部同时两个第二支撑杆2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以实现当丝杠13带动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相对移动时,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支撑杆20带动第一升降框182向上移动。通过将两个第一齿轮183分别与第一升降框182的两侧转动连接,并使两个第一齿轮183分别与两个第一齿条181相啮合,以实现当第一升降框182向上移动时,第一升降框182带动第一齿轮183向上移动,并使第一齿轮183啮合着第一齿条181逆时针转动;通过将第二升降框184嵌入第一升降框182内,并使第二升降框184与第一升降框182滑动连接,以实现第一升降框182能够与第二升降框184相对移动;通过将两个第二齿条185分别安装在第二升降框184的两侧,并使第二齿条185与第一齿轮183相啮合,以实现当第一齿轮183逆时针转动时,第一齿轮183啮合带动第二齿条185向上移动,从而实现第二升降框184能够相对第一升降框182向上移动。通过将两个第三齿条186分别安装在第一升降框182的两内壁上,将两个第二齿轮187分别与第二升降框184的两侧转动连接,并使第二齿轮187与第三齿条186相啮合,以实现当第二升降框184相对第一升降框182向上移动时,第二升降框184带动第二齿轮187向上移动移动,并使第二齿轮187啮合着第三齿条186逆时针转动。通过将第三升降框188嵌入第二升降框184内,并使第三升降框188与第二升降框184滑动连接,以实现第三升降框188能够与第二升降框184相对移动;通过将两个第四齿条189分别安装在第三升降框188的两侧,并使第四齿条189与第二齿轮187相啮合,以实现当第二齿轮187逆时针转动时,第二齿轮187啮合带动第四齿条189向上移动,从而实现第三升降框188能够相对第二升降框184向上移动。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第二支撑杆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块14、第二移动块15与第一升降框182转动连接,以实现当丝杠13带动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相对移动时,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通过两个第二支撑杆20带动第一升降框182向上移动。当第一升降框182向上移动时,利用第一齿条181、第一齿轮183、第二齿条185、第三齿条186、第二齿轮187和第四齿条189分别带动第二升降框184和第三升降框188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多级伸缩向上移动,以增大第三升降框188的移动幅度,进而实现无需另设驱动装置,也能够增大安装座21和柔性支撑组将向上移动的距离,不仅能够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也能够增大产品的支撑高度。
具体地,第一齿条181、第二齿条185、第三齿条186、第四齿条189、第一齿轮183、第二齿轮187都需经过调质处理;第一齿条181、第二齿条185、第三齿条186、第四齿条189、第一齿轮183、第二齿轮187的齿面都经过淬火处理,以提升第一齿条181、第二齿条185、第三齿条186、第四齿条189、第一齿轮183、第二齿轮187的齿面强度。
具体地,由于丝杠13与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螺纹连接,因此利用螺纹的自锁性,以实现当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通过第二支撑杆20带动第一升降框182上升至预定高度时,避免第一升降框182向下移动,从而避免第二升降框184和第三升降框188向下移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升降机构18包括:第一导向方管190、第二导向方管191、导向座192、导向轮193、导向槽194和滑轨195;第一导向方管190为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第一导向方管190与第三升降框188的顶部相连接,且第一导向方管190依次穿过第三升降框188、第二升降框184和第一升降框182;第二导向方管191嵌入第一导向方管190内,且第二导向方管191与支撑板16相连接;导向座192内设置有容纳槽,两个导向座192安装在第一升降框182的底部,两个导向座192位于第一导向方管190的两侧;两个导向轮193分别嵌入两个导向座192的容纳槽内,两个导向轮193分别与两个导向座192转动连接,且两个导向轮193分别与第一导向方管190的两侧相贴合;导向槽194设置在导向轮193的周向;滑轨195与第一导向方管190的侧壁相连接,且滑轨195穿过导向槽194。
通过将第一导向方管190与第三升降框188的顶部相连接,将第二导向方管191嵌入第一导向方管190内,并将第二导向方管191与支撑板16相连接,以实现第一导向方管190能够与第三升降框188向上移动,同时第二导向方管191与支撑板16向下移动,从而实现第二导向方管191能够从第一导向方管190内伸出。通过将两个导向座192安装在第一升降框182的底部,将两个导向轮193分别嵌入两个导向座192的容纳槽内,并使导向轮193与导向座192转动连接,以实现导向轮193能够在导向座192的容纳槽内转动;同时,将两个导向轮193分别与第一导向方管190的两侧相贴合,以实现两个导向轮193对第一导向方管190进行导向,从而防止第一导向方管190沿着水平方向发生偏移。通过将导向槽194设置在导向轮193的周向,将滑轨195与第一导向方管190的侧壁相连接,并使滑轨195穿过导向槽194,以实现滑轨195与第一导向方管190同步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导向轮193通过导向槽194对滑轨195和第一导向方管190进行限位,确保第一导向方管190只能沿着上下移动,进而避免第一导向方管190向其他方向发生位移。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使导向轮193对第一导向方管190进行导向,并使滑轨195穿过导向轮193周向的导向槽194,以确保第一导向方管190只能沿着上下移动,以避免第一导向方管190向其他方向发生位移,从而提升第一导向方管190移动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与第一导向方管190相连接第三升降框188上下移动的稳定性。由于第二导向方管191在第一导向方管190内移动,因此第一导向方管190也将对第二导向方管191进行导向,从而提升支撑板16上下移动的稳定性。
具体地,多个顶丝穿过第一导向方管190,且多个顶丝与第二导向方管191相贴合,以实现将第一导向方管190与第二导向方管191固定在一起,从而实现支撑板16通过第一导向方管190和第二导向方管191对第三升降框188进行支撑,以提升第三升降框188及与第三升降框188相连接的安装座21和柔性支撑组件22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柔性支撑组件22对建筑平面的支撑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柔性支撑组件22包括:柔性壳体221、盖板222、支撑顶柱223、连接板224和弹簧225;柔性壳体221为顶部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柔性壳体221的一端与安装座21转动连接,且柔性壳体221的底部与调节头24相贴合;盖板222扣设在柔性壳体221的开口处,且盖板222与柔性壳体221相连接;支撑顶柱223的顶部呈圆弧形,多个支撑顶柱223嵌入柔性壳体221内,且多个支撑顶柱223穿过盖板222;多个连接板224嵌入柔性壳体221内,多个连接板224分别与多个支撑顶柱223相连接,且多个连接板224位于盖板222的下方;弹簧225嵌入柔性壳体221内,弹簧225套装在支撑顶柱223的外侧,弹簧225的一端与盖板222相连接,且弹簧225的另一端与连接板224相连接。
通过将柔性壳体221的一端与安装座21转动连接,并使柔性壳体221的底部与调节头24相贴合,以实现当电动推杆23驱动调节头24向上移动时,调节头24能够带动柔性壳体221与安装座21发生相对转动,从而调节柔性壳体221与安装座21之间的角度。通过将盖板222扣设在柔性壳体221的开口处,并使盖板222与柔性壳体221相连接,以实现盖板222对柔性壳体221的开口进行封闭;通过将多个顶部呈圆弧形的支撑顶柱223穿过盖板222,以实现支撑顶柱223能够对建筑平面进行支撑;通过将多个连接板224分别与多个支撑顶柱223相连接,以实现连接板224与支撑顶柱223同步移动;通过将弹簧225套装在支撑顶柱223的外侧,将弹簧225的一端与盖板222相连接,并将弹簧225的另一端与连接板224相连接,以实现盖板222通过弹簧225对连接板224和支撑顶柱223进行支撑,从而实现当支撑顶柱223与建筑平面相接触时,支撑顶柱223向背离建筑平面方向移动,此时弹簧225被拉伸,弹簧225发生弹性变形,并给支撑顶柱223作用力,进而实现支撑顶柱223能够对建筑平面进行支撑。
采用上述结构,当对不规则的建筑平面进行支撑,且支撑顶柱223与建筑平面上的凸起物进行接触时,支撑顶柱223向背离建筑平面发生移动,此时弹簧225被拉伸,弹簧225发生弹性变形,并给支撑顶柱223作用力,从而实现支撑顶柱223能够对建筑平面进行支撑,进而实现多个支撑顶柱223能够适应不规则的建筑平面的凹凸情况,以增大柔性支撑组件22与建筑平面的接触面积,以提升对建筑平面支撑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柔性支撑组件22还包括:气囊226、气管227、波纹软管228和气泵229;气囊226嵌入柔性壳体221内,且气囊226同时与多个连接板224相贴合;气管227的一端与气囊226相连通,且气管227穿过柔性壳体221的侧壁;波纹软管228的一端与气管227的另一端相连通;气泵229安装在底板10上,且气泵229的输出端与波纹软管228的另一端相连通。
通过将气囊226嵌入柔性壳体221内,并使气囊226同时与多个连接板224相贴合,以实现当气囊226充气且增大体积时,气囊226能够通过连接板224带动支撑顶柱223向外侧移动。通过将气管227的一端与气囊226相连通,并使气管227穿过柔性壳体221的侧壁,以实现通过气管227能够为气囊226充气;通过将波纹软管228的一端与气管227相连通,将气泵229安装在底板10上,并将气泵229的输出端与波纹软管228相连通,以实现气泵229通过波纹软管228与气管227相连通,从而实现气泵229能够为气囊226充气。同时,能够利用波纹软管228的伸缩性适应柔性壳体221的高度,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采用上述结构,当支撑顶柱223与建筑平面上的凸起物进行接触时,且支撑顶柱223向背离建筑平面方向移动,此时启动气泵229,使气泵229通过波纹软管228和气管227为气囊226充气,以增大气囊226的体积,从而使气囊226带动多个支撑顶柱223向建筑平面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多个支撑顶柱223与建筑平面紧密贴合,以克服弹簧225对连接板224作用力不足的缺点,以提升支撑顶柱223对建筑平面的支撑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立板25、手推板26、手推杆27、接触开关28和报警灯29;立板25固定在底板10上,且立板25与底板10相垂直;两个手推板26与立板25相连接,且两个手推板26之间有间距;手推杆27同时与两个手推板26相连接;多个接触开关28安装在盖板222的底部,且多个接触开关28分别与多个连接板224相接触;多个报警灯29安装在立板25上,且多个报警灯29分别与多个接触开关28电连接。
通过将立板25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底板10上,将两个手推板26用焊接的方式与立板25相连接,并使手推杆27同时与两个手推板26相连接,以实现工作人员能够握持手推杆27以移动底板10,从而提升产品的移动性。通过将接触开关28安装在盖板222的底部,使接触开关28与连接板224相接触,以实现当支撑顶柱223未与建筑平面相接触时,接触开关28与连接板224相接触,当支撑顶柱223与建筑平面相接触,且支撑顶柱223向背离建筑平面方向移动,连接板224与接触开关28相分离。通过将多个报警灯29安装在立板25上,并使多个报警灯29分别与多个接触开关28电连接,以实现接触开关28能够控制报警灯29点亮或熄灭。
采用上述结构,当支撑顶柱223未与建筑平面相接触时,接触开关28与连接板224相接触,此时报警灯29处于点亮状态;当支撑顶柱223与建筑平面相接触时,支撑顶柱223向背离建筑平面方向移动,接触开关28与连接板224相分离,此时接触开关28控制报警灯29熄灭,从而提示工作人员支撑顶柱223已与建筑平面相接触,并通过报警灯29熄灭的数量判断处建筑平面凹凸不平的情况;当所用报警灯29熄灭时,证明所有支撑顶柱223都与建筑平面相接触,此时提示工作人员启动气泵229,为气囊226充气。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一滑槽30、第一滑块、第五齿条31、第三齿轮32、第四齿轮33、第一卷线筒组件34、第一皮带轮35、第一皮带36、第一电缆37和第一支撑轮38;第一滑槽30设置在安装箱12的后壁上;第一滑块与第一升降框182的一侧相连接,且第一滑块穿过第一滑槽30;第五齿条31与第一滑块相连接,且第五齿条31位于安装箱12的外侧;第三齿轮32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且第三齿轮32与第五齿条31相啮合;第四齿轮33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且第四齿轮33与第三齿轮32相啮合;第一卷线筒组件34安装在底板10上;两个第一皮带轮35分别与第一卷线筒组件34和第四齿轮33相连接;第一皮带36同时套装在两个第一皮带轮35的外侧;第一电缆37的一端同时与多个报警灯29电连接,第一电缆37绕设在第一卷线筒组件34的外侧,第一电缆37的另一端穿过柔性壳体221,且第一电缆37的另一端同时与多个接触开关28电连接;两个第一支撑轮38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一支撑轮38同时与第一电缆37相贴合;其中,第三齿轮32的齿数大于第四齿轮33的齿数。
通过将第一滑槽30设置在安装槽的后壁上,将第一滑块与第一升降框182的一侧相连接,并使第一滑块与穿过第一滑槽30,以实现第一滑块与第一升降框182同步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第一滑块能够在第一滑槽30内移动;通过将第五齿条31与第一滑块相连接,将第三齿轮32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并使第三齿轮32与第五齿条31相啮合,以实现第五齿条31与第一滑块同步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第五齿条31啮合第三齿轮32转动;通过将第四齿轮33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并使第四齿轮33与第三齿轮32相啮合,以实现当第五齿条31啮合第三齿轮32转动时,第三齿轮32带动第四齿轮33转动。通过将第一卷线筒组件34安装在底板10上,将两个第一皮带轮35分别与第一卷线筒组件34和第四齿轮33相连接,并将第一皮带36同时套装在两个第一皮带轮35的外侧,以实现当第四齿轮33转动时,第四齿轮33通过两个第一皮带轮35和第一皮带36带动第一卷线筒组件34转动。通过将第一电缆37的一端同时与多个报警灯29电连接,将第一电缆37穿过柔性壳体221,并使第一电缆37同时与多个接触开关28电连接,以实现接触开关28与报警灯29有线电连接,从而提升接触开关28与报警灯29信号传输的效果;通过将第一电缆37绕设在第一卷线筒组件34的外侧,将两个第一支撑轮38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并使两个第一支撑轮38同时第一电缆37相贴合,以实现当第一卷线筒组件34转动时,第一电缆37在第一卷线筒组件34缠绕或放线,从而调节第一电缆37在安装箱12外侧的整体长度,进而实现两个第一支撑轮38对第一电缆37进行支撑,以避免第一电缆37与其他零件发生干涉,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采用上述结构,当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通过两个第二支撑杆20带动第一升降框182向上移动时,第一升降框182通过第一滑块带动第五齿条31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五齿条31通过第三齿轮32、第四齿轮33、两个第一皮带轮35和第一皮带36带动第一卷线筒组件34转动,进而使缠绕在第一卷线筒组件34外侧的第一电缆37放线,以使第一电缆37的长度适配接触开关28的上升高度,确保接触开关28与报警灯29电连接。由于第三齿轮32的齿数大于第四齿轮33的齿数,因此第四齿轮33的转速将大于第三齿轮32的转速,从而实现使第四齿轮33增速转动,以使第一卷线筒组件34放线的速度满足因第三升降框188因多级伸缩向上移动的高度,避免因第一卷线筒组件34转速过慢,致使第一电缆37放线长度无法适配接触开关28高度的情况发生,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二滑槽39、第二滑块、第六齿条40、第五齿轮41、第六齿轮42、第七齿轮43、第二卷线筒组件44、第二皮带轮45、第二皮带46、控制器47、第二电缆48和第二支撑轮49;第二滑槽39设置在安装箱12的后壁上;第二滑块与第一升降框182的另一侧相连接,且第二滑块穿过第二滑槽39;第六齿条40与第二滑块相连接,且第六齿条40位于安装箱12的外侧;第五齿轮41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且第五齿轮41与第六齿条40相啮合;第六齿轮42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且第六齿轮42与第五齿轮41相啮合;第七齿轮43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且第七齿轮43与第六齿轮42相啮合;第二卷线筒组件44安装在底板10上;两个第二皮带轮45分别与第二卷线筒组件44和第七齿轮43相连接;第二皮带46同时套装在两个第二皮带轮45的外侧;控制器47安装在安装箱12的侧壁上;第二电缆48的一端与控制器47电连接,第二电缆48绕设在第二卷线筒组件44的外侧,第二电缆48的另一端穿过安装座21,且第二电缆48的另一端与电动推杆23电连接;两个第二支撑轮49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且两个第二支撑轮49同时与第二电缆48相贴合;其中,第五齿轮41的齿数大于第六齿轮42的齿数,且第六齿轮42的齿数与第七齿轮43的齿数相同。
通过将第二滑槽39设置在安装槽的后壁上,将第二滑块与第一升降框182的另一侧相连接,并使第二滑块与穿过第二滑槽39,以实现第二滑块与第一升降框182同步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第二滑块能够在第二滑槽39内移动。通过将第六齿条40与第二滑块相连接,将第五齿轮41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并使第五齿轮41与第六齿条40相啮合,以实现第六齿条40与第二滑块同步上下移动,从而实现第六齿条40啮合第五齿轮41转动;通过将第六齿轮42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并使第六齿轮42与第五齿轮41相啮合,以实现当第六齿条40啮合第五齿轮41转动时,第五齿轮41带动第六齿轮42转动;通过将第七齿轮43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并使第七齿轮43与第六齿轮42相啮合,以实现当第六齿轮42转动时,第六齿轮42啮合带动第七齿轮43转动。通过将第二卷线筒组件44安装在底板10上,将两个第二皮带轮45分别与第二卷线筒组件44和第七齿轮43相连接,并将第二皮带46同时套装在两个第二皮带轮45的外侧,以实现当第七齿轮43转动时,第七齿轮43通过两个第二皮带轮45和第二皮带46带动第二卷线筒组件44转动。通过将第二电缆48的一端同时与控制器47电连接,将第二电缆48穿过安装座21,并使第二电缆48与电动推杆23电连接,以实现控制器47与电动推杆23有线电连接,从而提升控制器47与电动推杆23信号传输的效果;通过将第二电缆48绕设在第二卷线筒组件44的外侧,将两个第二支撑轮49与安装箱12转动连接,并使两个第二支撑轮49同时第二电缆48相贴合,以实现当第二卷线筒组件44转动时,第二电缆48在第二卷线筒组件44缠绕或放线,从而调节第二电缆48在安装箱12外侧的整体长度,进而实现两个第二支撑轮49对第二电缆48进行支撑,以避免第二电缆48与其他零件发生干涉,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采用上述结构,当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通过两个第二支撑杆20带动第一升降框182向上移动时,第一升降框182通过第二滑块带动第六齿条40向上移动,从而使第六齿条40通过第五齿轮41、第六齿轮42、第七齿轮43、两个第二皮带轮45和第二皮带46带动第二卷线筒组件44转动,进而使缠绕在第二卷线筒组件44外侧的第二电缆48放线,以使第二电缆48的长度适配接触开关28的上升高度,确保控制器47与电动推杆23电连接。由于第五齿轮41的齿数大于第六齿轮42的齿数,且第六齿轮42的齿数与第七齿轮43的齿数相同,因此第七齿轮43的转速将大于第五齿轮41的转速,从而实现使第七齿轮43增速转动,以使第二卷线筒组件44放线的速度满足因第三升降框188因多级伸缩向上移动的高度,避免因第二卷线筒组件44转速过慢,致使第二电缆48放线长度无法适配电动推杆23高度的情况发生,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通过使第七齿轮43与第六齿轮42相啮合,以实现调节第二卷线筒组件44的转动方向,从而实现第二卷线筒组件44的转动方向与第一卷线筒组件34的转动方向相同。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光杠、手轮50和万向滚轮51;光杠嵌入安装箱12内,光杠的两端与安装箱12的两侧壁相连接,且光杠依次穿过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手轮50套装在丝杠13的外侧,且手轮50位于安装箱12的外侧;四个万向滚轮51与底板10的底部相连接。
通过将光杠嵌入安装箱12内,将光杠的两端与安装箱12的两侧壁相连接,以实现安装箱12对光杠进行支撑,从而提升光杠的稳定性;通过将光杠依次穿过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以实现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沿着光杠移动,从而避免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在移动时发生偏移,以提升第一移动块14和第二移动块15移动的稳定性。通过将手轮50套装在丝杠13的外侧,并使手轮50位于安装箱12的外侧,以实现通过转动手轮50以带动丝杠13转动,从而降低转动丝杠13的难度,以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通过将四个万向滚轮51与底板10的底部相连接,以实现底板10能够通过四个万向滚轮51在地面上移动,从而提升产品的移动性。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如图10所示,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S1,通过全站仪测量出待支撑建筑平面的角度,所测量的角度为α;测量出电动推杆与安装座和柔性支撑组件连接处之间的距离,所测量的距离为A;S2,使用者持握手推杆,并通过四个万向滚轮,将本产品移动至预定位置处,此时所有报警灯处于点亮状态;S3,使用者转动手轮,以带动丝杠转动,从而使支撑板穿出让位口,并使支撑板与地面相接触,进而使万向滚轮与地面相脱离;S4,根据全站仪所测量出的角度,启动电动推杆23,并控制电动推杆的伸出长度;电动推杆伸出长度为tanα×A;S5,继续转动手轮,直至所有报警灯处于熄灭状态,停止转动手轮;S6,启动气泵,使气泵通过波纹软管为气囊充气,气囊增大并通过连接板带动支撑顶柱向待支撑建筑平面方向移动;S7,当所有报警灯点亮时,使气泵停止工作,此时所有接触开关与连接板相接触,且所有支撑顶柱与待支撑建筑平面紧密贴合。
通过步骤S1,能够测量出待支撑建筑平面的倾斜角度,并根据测量出电动推杆与安装座和柔性支撑组件连接处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电动推杆需要伸出的长度;通过步骤S2,以实现将本产品移动至待支撑建筑平面的下方;通过步骤S3,使支撑板与地面相接触,并使万向滚轮与地面相脱离,从而实现通过支撑板对产品进行支撑,以提升产品的稳定性;通过步骤S4,控制电动推杆,以调节柔性支撑组件的倾斜角度,从而确保柔性支撑组件与待支撑建筑平面相平行;通过步骤S5,使柔性支撑组件与待支撑建筑平面相接触;同时,通过报警灯的熄灭数量判断处支撑顶柱与建筑平面相接触的数量,从而推断出建筑平面凹凸不平的情况;当所有报警灯处于熄灭状态时,证明所用支撑顶柱与建筑平面相接触;通过步骤S6和步骤S7,使气泵为气囊充气,从而使气囊带动支撑顶柱向待支撑的建筑平面方向移动,进而使部分支撑顶柱能够嵌入建筑平面内,并确保所有支撑顶柱能够对建筑平面进行支撑,以提升对建筑平面支撑的效果。在步骤S2中,通过使所有报警灯处于点亮状态,相对于使报警灯处于熄灭状态,工作人员能够明确报警灯能够正常工作,避免因报警灯发生损坏,致使工作人员无法确定支撑顶柱是否与建筑平面相接触,从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让位口;
安装箱,所述安装箱为上下两端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所述安装箱固定在所述底板上,且所述安装箱的底部开口与所述让位口相对;
丝杠,所述丝杠的外壁上设置对称设置有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的螺旋方向相反,所述丝杠穿过所述安装箱的两侧壁,且所述丝杠与所述安装箱转动连接;
第一移动块,所述第一移动块内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移动块的第一内螺纹套装在所述丝杠的第一外螺纹的外侧;
第二移动块,所述第二移动块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移动块的第二内螺纹套装在所述丝杠的第二外螺纹的外侧,且所述第二移动块与所述第一移动块对称设置;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嵌入所述安装箱内,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的下方,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让位口相对;
第一支撑杆,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的底部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
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嵌入所述安装箱内,且所述升降机构位于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的上方;
第二支撑杆,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的顶部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升降机构转动连接;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部相连接,且所述安装座放置在所述安装箱的顶部;
柔性支撑组件,所述柔性支撑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
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固定在所述安装座的底部;
调节头,所述调节头的顶部呈圆弧形,所述调节头与所述电动推杆相连接,且所述调节头与所述柔性支撑组件的底部相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一内螺纹相适配,所述第二外螺纹与所述第二内螺纹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
第一齿条,两个所述第一齿条分别安装在所述安装箱相对的两内壁上;
第一升降框,所述第一升降框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齿条之间,且所述第一升降框的底部同时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第一齿轮,两个所述第一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升降框的两侧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一齿轮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齿条相啮合;
第二升降框,所述第二升降框嵌入所述第一升降框内,且所述第二升降框与所述第一升降框滑动连接;
第二齿条,两个所述第二齿条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升降框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二齿条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
第三齿条,两个所述第三齿条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升降框相对的两内壁上;
第二齿轮,两个所述第二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二升降框的两侧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二齿轮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齿条相啮合;
第三升降框,所述第三升降框嵌入所述第二升降框内,所述第三升降框与所述第二升降框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三升降框与所述安装座相连接;
第四齿条,两个所述第四齿条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三升降框的两侧,且所述第四齿条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
第一导向方管,所述第一导向方管为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所述第一导向方管与所述第三升降框的顶部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导向方管依次穿过所述第三升降框、所述第二升降框和所述第一升降框;
第二导向方管,所述第二导向方管嵌入所述第一导向方管内,且所述第二导向方管与所述支撑板相连接;
导向座,所述导向座内设置有容纳槽,两个所述导向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升降框的底部,两个所述导向座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方管的两侧;
导向轮,两个所述导向轮分别嵌入两个所述导向座的容纳槽内,两个所述导向轮分别与两个所述导向座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导向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向方管的两侧相贴合;
导向槽,所述导向槽设置在所述导向轮的周向;
滑轨,所述滑轨与所述第一导向方管的侧壁相连接,且所述滑轨穿过所述导向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组件包括:
柔性壳体,所述柔性壳体为顶部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所述柔性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且所述柔性壳体的底部与所述调节头相贴合;
盖板,所述盖板扣设在所述柔性壳体的开口处,且所述盖板与所述柔性壳体相连接;
支撑顶柱,所述支撑顶柱的顶部呈圆弧形,多个所述支撑顶柱嵌入所述柔性壳体内,且多个所述支撑顶柱穿过所述盖板;
连接板,多个所述连接板嵌入所述柔性壳体内,多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与多个所述支撑顶柱相连接,且多个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盖板的下方;
弹簧,所述弹簧嵌入所述柔性壳体内,所述弹簧套装在所述支撑顶柱的外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盖板相连接,且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组件还包括:
气囊,所述气囊嵌入所述柔性壳体内,且所述气囊同时与多个所述连接板相贴合;
气管,所述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囊相连通,且所述气管穿过所述柔性壳体的侧壁;
波纹软管,所述波纹软管的一端与所述气管的另一端相连通;
气泵,所述气泵安装在所述底板上,且所述气泵的输出端与所述波纹软管的另一端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
立板,所述立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且所述立板与所述底板相垂直;
手推板,两个所述手推板与所述立板相连接,且两个所述手推板之间有间距;
手推杆,所述手推杆同时与两个所述手推板相连接;
接触开关,多个所述接触开关安装在所述盖板的底部,且多个所述接触开关分别与多个所述连接板相接触;
报警灯,多个所述报警灯安装在所述立板上,且多个所述报警灯分别与多个所述接触开关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设置在所述安装箱的后壁上;
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升降框的一侧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滑块穿过所述第一滑槽;
第五齿条,所述第五齿条与所述第一滑块相连接,且所述第五齿条位于所述安装箱的外侧;
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安装箱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条相啮合;
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安装箱转动连接,且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相啮合;
第一卷线筒组件,所述第一卷线筒组件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第一皮带轮,两个所述第一皮带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卷线筒组件和所述第四齿轮相连接;
第一皮带,所述第一皮带同时套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皮带轮的外侧;
第一电缆,所述第一电缆的一端同时与多个所述报警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缆绕设在所述第一卷线筒组件的外侧,所述第一电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柔性壳体,且所述第一电缆的另一端同时与多个所述接触开关电连接;
第一支撑轮,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轮与所述安装箱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轮同时与所述第一电缆相贴合;
其中,所述第三齿轮的齿数大于所述第四齿轮的齿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设置在所述安装箱的后壁上;
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一升降框的另一侧相连接,且所述第二滑块穿过所述第二滑槽;
第六齿条,所述第六齿条与所述第二滑块相连接,且所述第六齿条位于所述安装箱的外侧;
第五齿轮,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安装箱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条相啮合;
第六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安装箱转动连接,且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相啮合;
第七齿轮,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安装箱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相啮合;
第二卷线筒组件,所述第二卷线筒组件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第二皮带轮,两个所述第二皮带轮分别与所述第二卷线筒组件和所述第七齿轮相连接;
第二皮带,所述第二皮带同时套装在两个所述第二皮带轮的外侧;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安装在所述安装箱的侧壁上;
第二电缆,所述第二电缆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电缆绕设在所述第二卷线筒组件的外侧,所述第二电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座,且所述第二电缆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动推杆电连接;
第二支撑轮,两个所述第二支撑轮与所述安装箱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撑轮同时与所述第二电缆相贴合;
其中,所述第五齿轮的齿数大于所述第六齿轮的齿数,且所述第六齿轮的齿数与所述第七齿轮的齿数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施工支撑装置还包括:
光杠,所述光杠嵌入所述安装箱内,所述光杠的两端与所述安装箱的两侧壁相连接,且所述光杠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
手轮,所述手轮套装在所述丝杠的外侧,且所述手轮位于所述安装箱的外侧;
万向滚轮,四个所述万向滚轮与所述底板的底部相连接。
10.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基于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
S1,通过全站仪测量出待支撑建筑平面的角度,所测量的角度为α;测量出电动推杆与安装座和柔性支撑组件连接处之间的距离,所测量的距离为A;
S2,工作人员持握手推杆,并通过四个万向滚轮,将本产品移动至预定位置处,此时所有报警灯处于点亮状态;
S3,使用者转动手轮,以带动丝杠转动,从而使支撑板穿出让位口,并使支撑板与地面相接触,进而使万向滚轮与地面相脱离;
S4,根据全站仪所测量出的角度α,启动电动推杆,并控制电动推杆的伸出长度;电动推杆伸出长度为tanα×A;
S5,继续转动手轮,直至所有报警灯处于熄灭状态,停止转动手轮;
S6,启动气泵,使气泵通过波纹软管为气囊充气,气囊增大并通过连接板带动支撑顶柱向待支撑的建筑平面方向移动;
S7,当所有报警灯点亮时,使气泵停止工作,此时所有接触开关与连接板相接触,且所有支撑顶柱与待支撑建筑平面紧密贴合。
CN202410072742.9A 2024-01-18 2024-01-18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Active CN1175880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72742.9A CN117588024B (zh) 2024-01-18 2024-01-18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72742.9A CN117588024B (zh) 2024-01-18 2024-01-18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8024A true CN117588024A (zh) 2024-02-23
CN117588024B CN117588024B (zh) 2024-03-22

Family

ID=89910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72742.9A Active CN117588024B (zh) 2024-01-18 2024-01-18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8802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7957A (zh) * 2020-09-02 2020-12-18 李云攀 一种内分泌检测试剂盒
JP2021032071A (ja) * 2019-08-16 2021-03-01 方小剛 室内建築施工用の昇降はしご
CN212715825U (zh) * 2020-07-22 2021-03-16 刘磊 一种建筑安装施工平台
CN113323446A (zh) * 2021-04-23 2021-08-31 江苏省苏科建设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监测***及拆装方法
CN216190726U (zh) * 2021-10-12 2022-04-05 沈阳武安建设***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消防管道安装平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32071A (ja) * 2019-08-16 2021-03-01 方小剛 室内建築施工用の昇降はしご
CN212715825U (zh) * 2020-07-22 2021-03-16 刘磊 一种建筑安装施工平台
CN112097957A (zh) * 2020-09-02 2020-12-18 李云攀 一种内分泌检测试剂盒
CN113323446A (zh) * 2021-04-23 2021-08-31 江苏省苏科建设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监测***及拆装方法
CN216190726U (zh) * 2021-10-12 2022-04-05 沈阳武安建设***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消防管道安装平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8024B (zh) 2024-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70039B1 (en) Projector lift
CN117588024B (zh) 一种建筑施工支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KR102193112B1 (ko) 전선권출장치
CN214875218U (zh) 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爬杆机器人
CN211722222U (zh) 电动升降桌
CN117446687A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维修辅助抬升装置
KR102579659B1 (ko) 수직관 내 협소공간 작업용 곤돌라 장치
KR101583611B1 (ko) 벽부 승강 조명시스템
CN114284945B (zh) 一种电缆支撑装置
KR100865942B1 (ko) 공동주택의 공용 조명기형 제어반
CN216190726U (zh) 一种消防管道安装平台
CN108071256B (zh) 充电车库及用于充电车库的收放线装置
CN214140995U (zh) 一种全自动线盘安装用翻盘机
CN210594734U (zh) 一种铜线放卷装置
CN210772038U (zh) 一种设备可升降的杆体***
KR20160148901A (ko) 설치물의 높이 조절이 가능한 벽부 승강장치
CN111109842A (zh) 电动升降桌
JP2013227837A (ja) 昇降式足場装置
KR101273645B1 (ko) 조명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교량
CN212475919U (zh) 一种卷线器的一体化底座
CN212475920U (zh) 一种自动晾衣架的卷线器
CN212475656U (zh) 一种卷线器的易调节升降微动开关
CN218231691U (zh) Pcb板挂架升降装置
CN218212851U (zh) 一种带吸盘固定装置的甲醛检测装置
CN220578601U (zh) 一种电缆自动成盘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