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78887A - 驱动电源电路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电源电路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78887A
CN117578887A CN202410058640.1A CN202410058640A CN117578887A CN 117578887 A CN117578887 A CN 117578887A CN 202410058640 A CN202410058640 A CN 202410058640A CN 117578887 A CN117578887 A CN 117578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output
voltage
diode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586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78887B (zh
Inventor
曹晓生
袁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ntian Digital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ntian Digital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ntian Digital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ntian Digital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5864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788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78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78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78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788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02M3/3352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with galvanic isolation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f both the power stage and the feedback loo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源电路及相关装置,驱动电源电路包括:主控单元,用于获取电压需求信息,电压需求信息用于指示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电压需求信息确定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负载电压确定针对调节单元对应的控制信号;调节单元连接电压输入端口,用于根据控制信号对第一输入电压进行调节,得到第二输入电压;变压器单元,用于将第二输入电压转换为输出第一输出电压;输出处理单元连接负载电压输出端口,用于对第一输出电压进行输出处理,得到负载电压。

Description

驱动电源电路及相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驱动电源电路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SiC MOSFET功率器件由于其优异的开关特性和低损耗特性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使用,但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由于采用的加工工艺不同,导致产品的驱动的正电压各不相同,而负电压可基本设为一致。由于现有的驱动电源电路的输入电压一般是***共用而不能调整,因此,只能调整变压器的匝比来进行匹配,而变压器属于定制器件,设计、测试和后期调整管控都比较复杂,成本较高,且容易出错。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源电路及相关装置,以期实现输出电压的灵活可调,提高了驱动电源电路的兼容性和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源电路,包括:主控单元、调节单元、变压器单元和输出处理单元,所述调节单元连接电压输入端口、所述变压器单元和主控单元,所述变压器单元连接所述输出处理单元,所述输出处理单元连接所述负载电压输出端口;所述电压输入端口用于接入第一输入电压,所述负载电压输出端口用于连接负载;
所述主控单元,用于获取电压需求信息,所述电压需求信息用于指示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所述电压需求信息确定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所述负载电压确定针对调节单元对应的控制信号;
所述调节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第一输入电压进行调节,得到第二输入电压;
所述变压器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输入电压转换为输出第一输出电压;
所述输出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进行输出处理,得到所述负载电压。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源,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压驱动电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压驱动电路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电源。
可以看出,本申请中,首先由主控单元获取电压需求信息,该电压需求信息用于指示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该电压需求信息确定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该负载电压确定针对调节单元对应的控制信号;再由调节单元根据控制信号对第一输入电压进行调节,得到第二输入电压;然后通过变压器单元将所述第二输入电压转换为输出第一输出电压;最后由输出处理单元对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进行输出处理,得到所述负载电压。这样,能够根据电压需求调节所输出的负载电压,实现了输出电压的灵活可调,提高了驱动电源电路的兼容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种电源确定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种电源确定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种电源确定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四种电源确定电路的电路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五种电源确定电路的电路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先对本申请涉及到的相关术语进行介绍。
目前,SiC MOSFET功率器件由于其优异的开关特性和低损耗特性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使用,但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由于采用的加工工艺不同,导致产品的驱动的正电压各不相同,而负电压可基本设为一致。由于现有的驱动电源电路的输入电压一般是***共用而不能调整,因此,只能调整变压器的匝比来进行匹配,而变压器属于定制器件,设计、测试和后期调整管控都比较复杂,成本较高,且容易出错。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源电路。该驱动电源电路可以应用于根据增强驱动电源电路电压输出兼容性的场景中。可以通过由主控单元获取电压需求信息,该电压需求信息用于指示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该电压需求信息确定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该负载电压确定针对调节单元对应的控制信号;再由调节单元根据控制信号对第一输入电压进行调节,得到第二输入电压;然后通过变压器单元将所述第二输入电压转换为输出第一输出电压;最后由输出处理单元对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进行输出处理,得到所述负载电压。这样,能够根据电压需求调节所输出的负载电压,实现了输出电压的灵活可调,提高了驱动电源电路的兼容性和可靠性。本方案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提到的应用场景。
下面对具体的驱动电源电路进行详细的介绍。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源电路110,包括:主控单元111、调节单元112、变压器单元113和输出处理单元114,所述调节单元112连接电压输入端口Vin、所述变压器单元113和主控单元111,所述变压器单元113连接所述输出处理单元114,所述输出处理单元114连接负载电压输出端口140(如图1中负载电压输出端口140包括负载电压正相输出端口V+和负载电压反相输出端口V-);所述电压输入端口Vin用于接入第一输入电压,所述负载电压输出端口140用于连接负载; 所述主控单元111,用于获取电压需求信息,所述电压需求信息用于指示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所述电压需求信息确定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所述负载电压确定针对调节单元112对应的控制信号;所述调节单元112,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第一输入电压进行调节,得到第二输入电压;所述变压器单元113,用于将所述第二输入电压转换为输出第一输出电压;所述输出处理单元114,用于对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进行输出处理,得到所述负载电压。
具体实现中,输出电压(本实施例中的负载电压)和输入电压成线性关系,在变压器不变的情况下,本实施例通过增加调节单元112来调整变压器的输入电压,进而实现对输出电压的调节。具体的,主控单元111获取电压需求信息,该电压需求信息可以由用户输入,也可以是通过采集单元采集的负载端需求;根据该电压需求信息确定负载当前所需的负载电压,然后获取调节单元112中开关的数量和状态,根据开关的数量设置多个调整参数,该多个调整参数用于指示调节单元112中开关的开关状态;并确定输出处理单元114中各器件的固定参数,最后,最后根据固定参数和变压器的匝数比的倒数计算该多个调整参数的值;根据该多个调整参数的值生成对调节单元112中开关的控制信号,调节单元112根据控制信号调节开关状态已调整最终输出的负载电压。
可以看出,实施例中,通过主控单元111获取电压需求信息,该电压需求信息用于指示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该电压需求信息确定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该负载电压确定针对调节单元112对应的控制信号;再由调节单元112根据控制信号对第一输入电压进行调节,得到第二输入电压;然后通过变压器单元113将所述第二输入电压转换为输出第一输出电压;最后由输出处理单元114对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进行输出处理,得到所述负载电压。这样,能够根据电压需求调节所输出的负载电压,实现了输出电压的灵活可调,提高了驱动电源电路110的兼容性和可靠性。具体的,输出处理单元114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输出处理子单元。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开关子单元,每个开关子单元受所述控制信号控制导通和关断。
具体实现中,调节单元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关子单元,随着开关子单元的数量的增加,所能够调节负载电压的数量也会增加。
具体的,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开关子单元可以由开关和二极管构成,通过开关的开关状态调整接入变压器原边正相输入端的第一二极管的数量,通过二极管调节输入电压的大小,进而实现对负载电压的调节。
具体的,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均连接电压输入端口Vin或均连接上一个开关子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和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均连接变压器单元的原边正相输入端或均连接下一个开关子单元的输入端。
示例的,以四个开关子单元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一个开关和一个二极管组成一个开关子单元,当存在多个开关子单元时,每个子单元依次连接之后,输出端连接变压器单元的原边正相输入端。即图2中存在四组开关子单元,第二开关K2和第二二极管D2,第三开关K3和第三二极管D3,第四开关K4和第四二极管D4,以及第五开关K5和第五二极管D5。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和第五开关K5的开关状态:
——(公式1)
其中,V+为当前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Vin为输入电压,a1为第二开关K2的开关状态,a2为第三开关K3的开关状态,a3为第四开关K4的开关状态,a4为第五开关K5的开关状态,Vd1为第二二极管D2的压降,Vd2为第三二极管D3的压降,Vd3为第四二极管D4的压降,Vd4为第五二极管D5的压降,n为变压器原边和副边匝数比1:n的倒数,Vd5为输出处理子单元中的第六二极管D6的压降, Vz1为输出处理子单元中的第一稳压管Z1的压降。a1、a2、a3和a4均只有0和1两个数值,1表示开关关断的状态,0表示开关闭合的状态。
具体实现中,如公式1所示,当从电压需求信息中得知负载电压V+之后,获取输入电压Vin、第二二极管D2至第五二极管D5的压降Vd1-Vd4,匝数比的倒数n、第六二极管的压降Vd6和第一稳压管的电压Vz1。即可推导出使等式成立的a1、a2、a3和a4的值。根据所得到的值生成针对每个开关的控制信号。例如,设Vd1=Vd2=Vd3=Vd4=1,Vd5=0.3V,Vz1=3.2V,n=2,Vin=12V;若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V+=20.5V,则需要a1、a2、a3和a4全部闭合,才能使得成立,因此,确定a1、a2、a3和a4的值均为0,生成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和第五开关K5闭合。同理的,当K2、K3和K4全部闭合,K5断开时,则能够使得成立,因此,确定a1、a2和a3的值均为0,a4为1,生成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闭合,控制第五开关K5关断(即仅接入第五开关K5);此外,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推理,也可以得到第二开关、第三开关或第四开关关断,其他三个开关闭合。同理,本实施例的开关组合还能够输出16.5V、14.5V、12.5V等负载电压,根据所接入的二极管数量进行确定。
即变压器输入端电压的调节通过在原始输入电压Vin 上串联“二极管和对应旁路器件”来灵活调节,该处的旁路器件可以是0欧姆电阻、拨码开关、跳线帽、有源开关器件(三极管、MOS管)等。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开关子单元可以由多个开关和多个二极管构成,具体的,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开关K2的一端、第三开关K3的一端和电压输入端口Vin,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开关K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第四开关K4的一端和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输入端,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输入端,第五二极管D5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开关K3的另一端、第四开关K4的另一端和变压器单元的原边正相输入端。
具体实现中,本实施例包括三个开关和四个二极管,以上述方式进行连接,当控制三个开关的状态时,可以在变压器单元的原边正相输入端接入不同数量的二极管,进而改变输入电压的大小。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K3和第四开关K4的开关状态:
——(公式2)
其中,V+为当前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Vin为输入电压,a1为第二开关K2的开关状态,a2为第三开关K3的开关状态,a3为第四开关K4的开关状态,Vd1为第二二极管D2的压降,Vd2为第三二极管D3的压降,Vd3为第四二极管D4的压降,Vd4为第五二极管D5的压降,n为变压器原边和副边匝数比1:n的倒数,Vd5为输出处理子单元中的第六二极管D6的压降,Vz1为输出处理子单元中的第一稳压管Z1。a1、a2和a3均只有0和1两个数值,1表示开关关断的状态,0表示开关闭合的状态。如公式2所示,设所需的负载电压V+=20.5V时,将已知数据代入上示可得,进而,可以推导出a1=0或1,a2=0,a3=0或1,然后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K3和第四开关K4均闭合,或者只控制第三开关K3闭合,第二开关K2和第四开关K4关断。同理,可以计算出其他负载电压下的a1、a2和a3,实现对相应开关的控制,以控制驱动电源电路输出相应的负载电压。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能够根据电压需求调节所输出的负载电压,实现了输出电压的灵活可调,提高了驱动电源电路的兼容性和可靠性。且相对于一个开关对应一个二极管的方案所使用的开关数量更少,降低了成本。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还包括启动单元,所述启动单元包括启动开关Q1;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所述变压器单元包括多个变压器,所述输出处理单元包括多个输出处理子单元;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开关K2的一端、第三开关K3的一端和电压输入端口Vin,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开关K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第四开关K4的一端和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输入端,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输出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输入端,第五二极管D5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开关K3的另一端、第四开关K4的另一端和所述多个变压器的原边正相输入端,每个变压器的原边反相输入端连接启动开关Q1的漏极,所述启动开关Q1的源极接地,所述启动开关Q1的受控端连接主控单元,所述多个变压器的副边输出端与所述多个输出处理子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具体实现中,本实施例包括多个变压器(如图4中的T1、T2、T3等)和多个输出处理子单元(如图4中的第一输出处理子单元114-1、第二输出处理子单元114-2、第三输出处理子单元114-3等),进而输出多个负载电压(如图4中的V+和V-、V2+和V2-、V3+和V3-等),由一个调节单元进行电压调节,输出多个相同的负载电压,进而实现多个供电输出。此外,还可以针对每个变压器增加控制开关,进而控制所输出的负载电压的数量。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实现了多个供电输出,提高了电源的供电能力。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开关子单元还可以由开关管构成,例如MOS管,通过开关管的开关状态,调节输入电压的大小,进而实现对负载电压的调节。具体的,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主控单元,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变压器单元的原边反相输入端或上一个开关子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下一个开关子单元或接地。
示例的,以四个开关子单元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当存在多个开关子单元时,每个子单元依次连接之后,第一个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变压器单元的原边反相输入端。该形式采用有源器件增强型NMOS管配合控制软件实现自动电压调节的作用,为了驱动的有效性和方便性,此时将NMOS串在输入的负端,这样驱动信号的参考地都可以以GND1为参考地,这种应用的技术构思和前述是一致的。另外采用NMOS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可利用NMOS的寄生二极管,充当如图2所述的二极管D2-D5的作用,无需外部额外增加二极管;二是NMOS是可控器件,可通过软件配置自动驱动对应的NMOS,从而实现输出电压的在线自动调节而无需手动调节硬件电路。
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第二开关管M2、第三开关管M3第四开关管M4和第五开关管M5的开关状态:
——(公式3)
其中,V+为当前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Vin为输入电压,a1为第二开关管M2的开关状态,a2为第三开关管M3的开关状态,a3为第四开关管M4的开关状态,a4为第五开关管M5的开关状态,Vd1为第二开关管M2的压降,Vd2为第三开关管M3的压降,Vd3为第四开关管M4的压降,Vd4为第五开关管M5的压降,n为变压器原边和副边匝数比1:n的倒数,Vd5为输出处理子单元中的第六二极管D6的压降,Vz1为输出处理子单元中的第一稳压管Z1。a1、a2、a3和a4均只有0和1两个数值,1表示开关关断的状态,0表示开关闭合的状态。
其基本原理为,当对应的驱动信号(如Drv1)置1时,对应的NMOS导通,沟通导通后类似一根导线,从而将其内部寄生的二极管短路,此时压降基本为0;当驱动置0时,对应的NMOS关闭,此时内部的寄生二极管则自然导通,压降为Vd。以上述相同的方式计算出每个开关管的开关状态,再生成每个开关管的控制信号,进而对四个开关管进行控制。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开关和二极管的方案,提高了开关管只有导通损耗,没有开关损耗,降低了总体损耗。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还包括启动单元,所述启动单元包括启动开关Q1;所述主控单元包括控制器,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二开关管M2、第三开关管M3、第四开关管M4和第五开关管M5,所述变压器单元包括多个变压器(如图6中的T1、T2、T3等),所述输出处理单元包括多个输出处理子单元(如图6中的第一输出处理子单元114-1、第二输出处理子单元114-2、第三输出处理子单元114-3等);所述控制器的脉冲控制端PWM连接所述启动开关Q1的受控端,所述启动开关Q1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多个变压器的原边反相输入端,所述启动开关Q1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M2的源极,所述第二开关管M2的受控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控制端Drv1,所述第二开关管M2的漏极连接第三开关管M3的源极,第三开关管M3的受控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Drv2,所述第三开关管M3的漏极连接第四开关管M4的源极,所述第四开关管M4的受控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三控制端Drv3,所述第四开关管M4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M5的源极,所述第五开关管M5的受控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四控制端Drv4,所述第五开关管M5的漏极接地,所述多个变压器的副边输出端与所述多个输出处理子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具体实现中,本实施例包括多个变压器和多个输出处理子单元,进而输出多个负载电压(如图4中的V+和V-、V2+和V2-、V3+和V3-等),由一个调节单元进行电压调节,输出多个相同的负载电压,进而实现多个供电输出。此外,还可以针对每个变压器增加控制开关,进而控制所输出的负载电压的数量。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实现了多个供电输出,提高了电源的供电能力。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6,所述负载电压输出端口140包括负载电压正相输出端口V+和负载电压反相输出端口V-;在不同的方案中输出处理单元包括的输出处理子单元的数量不同,可以只有一个(如图2、图3和图5的第一输出处理子单元114-1),也可以有多个(如图4和图6中的第一输出处理子单元114-1、第二输出处理子单元114-2和第三输出处理子单元114-3等)。可以理解的是,每个输出处理子单元的结构一致,下面以第一输出处理子单元为例对输出处理子单元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一输出处理子单元包括第六二极管D6、第一电阻R1、第一稳压管Z1、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输入端连接对应的变压器的副边正相输出端,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和负载电压正相输出端口;第一稳压管Z1的输入端连接对应的变压器的副边反相输出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和负载电压反相输出端口;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和第一稳压管Z1的输出端均接地。
具体实现中,通过输出处理子单元对变压器副边的输出电压进行处理得到对应的负载电压。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源120,如图7所示,包括上述驱动电源电路110,驱动电源电路110配置有电压输入端口Vin和负载电压输出端口,通过电压输入端口Vin接入输入电压,通过负载电压输出端口输出调节后的负载电压。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50,如图8所示,包括上述电源120,通过该电源120对电子设备150内部部件进行供电,为该电子设备150正常功能的实现提供电能支持。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包含上述不同功能、实施步骤的组合,包含软件和硬件的实施方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单元、调节单元、变压器单元和输出处理单元,所述调节单元连接电压输入端口、所述变压器单元和所述主控单元,所述变压器单元连接所述输出处理单元,所述输出处理单元连接负载电压输出端口;所述电压输入端口用于接入第一输入电压,所述负载电压输出端口用于连接负载;
所述主控单元,用于获取电压需求信息,所述电压需求信息用于指示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所述电压需求信息确定当前时刻所需要输出的负载电压;以及,根据所述负载电压确定针对调节单元对应的控制信号;
所述调节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第一输入电压进行调节,得到第二输入电压;
所述变压器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输入电压转换为输出第一输出电压;
所述输出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进行输出处理,得到所述负载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开关子单元,每个开关子单元受所述控制信号控制导通和关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均连接电压输入端口或均连接上一个开关子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和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均连接变压器单元的原边正相输入端或均连接下一个开关子单元的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主控单元,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连接变压器单元的原边反相输入端或上一个开关子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连接下一个开关子单元或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一端、第三开关的一端和电压输入端口,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开关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输入端,第三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第四开关的一端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输入端,第五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开关的另一端、第四开关的另一端和变压器单元的原边正相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启动单元,所述启动单元包括启动开关;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开关、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所述变压器单元包括多个变压器,所述输出处理单元包括多个输出处理子单元;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一端、第三开关的一端和电压输入端口,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开关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输入端,第三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第四开关的一端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输入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输入端,第五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开关的另一端、第四开关的另一端和所述多个变压器的原边正相输入端,每个变压器的原边反相输入端连接启动开关的漏极,所述启动开关的源极接地,所述启动开关的受控端连接主控单元,所述多个变压器的副边输出端与所述多个输出处理子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启动单元,所述启动单元包括启动开关;所述主控单元包括控制器,开关子单元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所述变压器单元包括多个变压器,所述输出处理单元包括多个输出处理子单元;
所述控制器的脉冲控制端连接所述启动开关的受控端,所述启动开关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多个变压器的原边反相输入端,所述启动开关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受控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第三开关管的源极,第三开关管的受控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漏极连接第四开关管的源极,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受控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三控制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源极,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受控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四控制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漏极接地,所述多个变压器的副边输出端与所述多个输出处理子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电压输出端口包括负载电压正相输出端口和负载电压反相输出端口;输出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输出处理子单元,每个输出处理子单元包括第六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对应的变压器的副边正相输出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一端和负载电压正相输出端口;第一稳压管的输入端连接对应的变压器的副边反相输出端、第二电容的一端和负载电压反相输出端口;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一稳压管的输出端均接地。
9.一种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或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
CN202410058640.1A 2024-01-16 2024-01-16 驱动电源电路及相关装置 Active CN1175788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58640.1A CN117578887B (zh) 2024-01-16 2024-01-16 驱动电源电路及相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58640.1A CN117578887B (zh) 2024-01-16 2024-01-16 驱动电源电路及相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78887A true CN117578887A (zh) 2024-02-20
CN117578887B CN117578887B (zh) 2024-05-17

Family

ID=89895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58640.1A Active CN117578887B (zh) 2024-01-16 2024-01-16 驱动电源电路及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78887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97017A (en) * 1983-05-16 1985-01-29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witching regulator off-line starting circuit
CN104578766A (zh) * 2015-01-28 2015-04-29 厦门大学 一种桥式多电平开关电容变换器
CN106160498A (zh) * 2016-08-31 2016-11-23 重庆佩特电气有限公司 用于变桨距控制器的双反馈多路输出开关电源
CN110880807A (zh) * 2019-11-25 2020-03-13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两段直流电源母线带降压硅链开路保护***
CN210469809U (zh) * 2019-08-22 2020-05-05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驱动器
CN112953268A (zh) * 2021-01-29 2021-06-11 上海师范大学 一种适用于接入单相交流***的制氢变流器拓扑结构及控制方法
CN215298056U (zh) * 2021-06-02 2021-12-24 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供电电压的调节电路及助听器
CN115173698A (zh) * 2022-09-07 2022-10-11 深圳市云天数字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升压电路及升压方法
CN117239852A (zh) * 2023-11-09 2023-12-15 深圳市云天数字能源有限公司 基于功率选择和电压反馈的虚拟同步机控制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97017A (en) * 1983-05-16 1985-01-29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witching regulator off-line starting circuit
CN104578766A (zh) * 2015-01-28 2015-04-29 厦门大学 一种桥式多电平开关电容变换器
CN106160498A (zh) * 2016-08-31 2016-11-23 重庆佩特电气有限公司 用于变桨距控制器的双反馈多路输出开关电源
CN210469809U (zh) * 2019-08-22 2020-05-05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驱动器
CN110880807A (zh) * 2019-11-25 2020-03-13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两段直流电源母线带降压硅链开路保护***
CN112953268A (zh) * 2021-01-29 2021-06-11 上海师范大学 一种适用于接入单相交流***的制氢变流器拓扑结构及控制方法
CN215298056U (zh) * 2021-06-02 2021-12-24 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供电电压的调节电路及助听器
CN115173698A (zh) * 2022-09-07 2022-10-11 深圳市云天数字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升压电路及升压方法
CN117239852A (zh) * 2023-11-09 2023-12-15 深圳市云天数字能源有限公司 基于功率选择和电压反馈的虚拟同步机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78887B (zh) 2024-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43457B2 (en) Feedback control for efficient high-speed battery charging
KR102007630B1 (ko) 전압 조정기
US9030184B2 (en) DC-DC converter and voltage conversion method thereof
US10003189B2 (en) Parallel-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urrent sharing technolog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13708606B (zh) 一种pmos通路开关控制电路
US20210273465A1 (en)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device to-be-charged and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CN104240657A (zh) 移位寄存器
US10649513B2 (en) Energy regulation circuit and operation system utilizing the same
CN117578887B (zh) 驱动电源电路及相关装置
JP2005160293A (ja) 昇圧電圧安定化装置及び方法
JP2022533638A (ja) 降圧回路、電子機器及び降圧方法
JP4358875B2 (ja) レギュレータの適応制御によるバッテリ寿命延長のための方法と装置
US20140203793A1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for memory
CN107735739A (zh) 下冲减小
CN210629440U (zh) 功率管栅极驱动电路及集成电路
CN107436669B (zh) 能量调节电路及操作***
CN114281138B (zh) 电源的负载调整电路的控制方法以及电源的负载调整***
US11695294B1 (en) Power regulation apparatus, dual-battery charging apparatus and charging current regulation method
CN221042665U (zh) 基于pc端dc/dc的电压可调式电路
CN217486467U (zh) 一种mos并联控制电路
CN115411938A (zh) 电压转换电路及其方法、电源管理装置和显示设备
RU2778552C1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зарядкой, устройств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зарядкой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лежащее зарядке
TW201237590A (en) Shunt regulator for high voltage output using indirect output voltage sensing
US11056973B2 (en) Voltage converter having light-load control
TW201202884A (en) Switch mode capacitor regul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