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94337A - 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94337A
CN117494337A CN202311446549.9A CN202311446549A CN117494337A CN 117494337 A CN117494337 A CN 117494337A CN 202311446549 A CN202311446549 A CN 202311446549A CN 117494337 A CN117494337 A CN 1174943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or
heat load
different
condenser
st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4654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占阜元
王�华
徐俊华
沈永流
敖丽华
张晓蕾
穆鑫
张小亮
范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neng Fengche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oneng Fengche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neng Fengche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oneng Fengcheng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4654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943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943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43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7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e.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or training a mode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6Power analysis or power optimis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所述方法根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现场测试数据,通过热力性能计算,分别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汽轮机组热力***的热力特性、设计凝汽器热负荷、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以及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将实际工况下发电机功率所对应的设计凝汽器热负荷与各修正量相叠加,即可得出实际工况下的凝汽器热负荷。

Description

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凝汽器是电力热力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是将汽轮机的排汽凝结成水,形成并保持所要求的真空,直接影响到整个***的热经济性和运行可靠性。
凝汽器热负荷是指凝汽器内蒸汽和凝结水传给冷却水的总热量(包括排汽、汽封漏汽、加热器疏水等热量),其数值上等于凝汽器冷却水流量、冷却水定压比热容以及冷却水温升的乘积。由于循环水管直管段长度往往低于超声波流量计的测量条件,加上循环水流量不仅包含凝汽器冷却水流量,还包含开式水流量等,故而,难以通过测量冷却水流量来获取凝汽器热负荷。
通常,将汽轮发电机组热力***视为一开口***。该开口***的输入能量等于机组热耗与发电机功率之积,该开口***的输出能量等于汽轮机轴功和凝汽器热负荷之和。在设计工况下,依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能量守恒定律,由设计热耗、设计发电机功率、设计发电机效率以及设计机械效率,便可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设计凝汽器热负荷。然而,在实际工况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均偏离各自设计值,进而引起凝汽器热负荷的变化。为准确获取实际工况下凝汽器热负荷,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实际工况下,发电机组主控参数均偏离各自设计值,进而引起凝汽器热负荷的变化,准确获取实际工况下凝汽器热负荷,提供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技术方案是: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根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现场测试数据,通过热力性能计算,分别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汽轮机组热力***的热力特性和设计凝汽器热负荷;以及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以及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用非线性多元函数拟合的方式得出如下:
Qd(P)=a0+a1*P+a2*P2
Qr(p0,T0,Tr,ps,Gj,Gg)
=Q1(p0,P)+Q2(T0,P)+Q3(Tr,P)+Q4(ps,P)+Q5(Gj,P,ps)+Q6(Gg,P,ps)
其中a0,a1,a2,是回归系数,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
将实际工况下发电机功率所对应的设计凝汽器热负荷与各修正量相叠加,即可得出实际工况下的凝汽器热负荷,即:
Q=Qd(P)+Qr(p0,T0,Tr,ps,Gj,Gg)
如此,就能较为准确地得出实际工况下的凝汽器热负荷,满足工程计算需求。
优选地,所述开口***的输入能量等于机组热耗与发电机功率之积,该开口***的输出能量等于汽轮机轴功和凝汽器热负荷之和。在设计工况下,依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能量守恒定律,由设计热耗、设计发电机功率、设计发电机效率以及设计机械效率,可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设计凝汽器热负荷;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及排汽压力的设计值均取制造厂额定工况的设计值;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的设计值均为0t/h。
优选地,所述方法将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分为两类。其中,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仅测算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则需测算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各修正量均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修正函数簇:
Q1(p0,P)、Q2(T0,P)、Q3(Tr,P)、Q4(ps,P)、Q5(Gj,P,ps)、Q6(Gg,P,ps)。
优选地,所述方法根据制造厂提供的排汽环流面积和排汽损失特性曲线以及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热力性能试验测试数据,通过热力性能计算,得出汽轮机组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各级组效率、加热器端差、再热器压损以及汽动给水泵等相关热力特性;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偏离各自设计值引起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的计算过程中,直接调用以上热力特性计算结果。
优选地,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主蒸汽压力,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和不同主蒸汽压力下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主蒸汽压力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计算步骤及公式如下:
首先,根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能量守恒定律,由设计热耗、设计发电机功率、设计发电机效率以及设计机械效率,可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设计凝汽器热负荷Qd(p);即:
Qd(P)=H*P-P/(ηgm);其中H是设计热耗,P是设计发电机功率,ηg是发电机效率,ηm是机械效率;
然后,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Q1(p0,P)=Q(p0,P)-Qd(P);
其中Q1(p0,P)是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修正量,单位为kW;Q(p0,P)是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单位为kW;Qd(P)是发电机功率下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单位为kW。
优选地,所述方法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主蒸汽温度,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主蒸汽温度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主蒸汽温度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主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2(T0,P)=Q(T0,P)-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主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优选地,所述方法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再热蒸汽温度,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再热蒸汽温度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再热蒸汽温度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再热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3(Tr,P)=Q(Tr,P)-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再热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优选地,所述方法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排汽压力,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排汽压力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排汽压力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排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4(ps,P)=Q(ps,P)-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排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优选地,所述方法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由高至低设定多个不同排汽压力。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变化再热器减温水流量,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再热器减温水流量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视再热器减温水流量0t/h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再热器减温水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5(Gj,P,ps)=Q(Gj,P,ps)-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不同再热器减温水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优选地,所述方法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由高至低设定多个不同排汽压力,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变化供热抽汽流量,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供热抽汽流量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视供热抽汽流量0t/h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供热抽汽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6(Gg,P,ps)=Q(Gg,P,ps)-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不同供热抽汽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有益效果:1、根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现场测试数据,获取汽轮机组热力***的热力特性,通过热力性能计算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及相关偏差修正,较为准确地得出实际工况下的凝汽器热负荷。
2、该方案将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等多种影响因素分别计算其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并与设计凝汽器热负荷相叠加,考虑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显著降低计算误差。
2、该方案在仿真工况下进行了验证,发现其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之间的偏差小于±2.0%,满足工程计算的精度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计算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仿真验证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机组为某300MW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双缸、双排汽、反动凝汽式汽轮机组。其中,
p:发电机功率,即发电机输出的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Q:凝汽器热负荷,即凝汽器内蒸汽和凝结水传给冷却水的总热量,单位为千瓦(kW)。
Qd:设计凝汽器热负荷,即在设计工况下的凝汽器热负荷,单位为千瓦(kW)。
Qr:凝汽器热负荷修正量,即在实际工况下与设计工况下相比,由于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凝汽器热负荷的增减,单位为千瓦(kW)。
P0:主蒸汽压力,即进入凝汽器的主蒸汽的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T0:主蒸汽温度,即进入凝汽器的主蒸汽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r:再热蒸汽温度,即进入凝汽器的再热蒸汽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Ps:排汽压力,即从凝汽器排出的凝结水的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Gj:再热器减温水流量,即从再热器抽出的用于降低再热蒸汽温度的水流量,单位为吨/小时(t/h)。
Gg:供热抽汽流量,即从高压缸抽出的用于供热或工业用途的蒸汽流量,单位为吨/小时(t/h)。
如图1所示,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现场测试数据,通过热力性能计算,分别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汽轮机组热力***的热力特性和设计凝汽器热负荷;以及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以及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用非线性多元函数拟合的方式得出如下:
Qd(P)=a0+a1*P+a2*P2
Qr(P0,T0,Tr,ps,Gj,Gg)
=Q1(p0,P)+Q2(T0,P)+Q3(Tr,P)+Q4(ps,P)+Q5(Gj,P,ps)+Q6(Gg,P,ps)
其中a0,a1,a2,是回归系数,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
将实际工况下发电机功率所对应的设计凝汽器热负荷与各修正量相叠加,即可得出实际工况下的凝汽器热负荷,即:
Q=Qd(P)+Qr(p0,T0,Tr,ps,Gj,Gg)
如此,就能较为准确地得出实际工况下的凝汽器热负荷,满足工程计算需求。
优选地,所述开口***的输入能量等于机组热耗与发电机功率之积,该开口***的输出能量等于汽轮机轴功和凝汽器热负荷之和。在设计工况下,依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能量守恒定律,由设计热耗、设计发电机功率、设计发电机效率以及设计机械效率,可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设计凝汽器热负荷;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及排汽压力的设计值均取制造厂额定工况的设计值;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的设计值均为0t/h。
优选地,所述方法将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分为两类。其中,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仅测算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则需测算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各修正量均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修正函数簇:
Q1(p0,P)、Q2(T0,P)、Q3(Tr,P)、Q4(ps,P)、Q5(Gj,P,ps)、Q6(Gg,P,ps)。
优选地,所述方法根据制造厂提供的排汽环流面积和排汽损失特性曲线以及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热力性能试验测试数据,通过热力性能计算,得出汽轮机组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各级组效率、加热器端差、再热器压损以及汽动给水泵等相关热力特性;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偏离各自设计值引起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的计算过程中,直接调用以上热力特性计算结果。
优选地,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主蒸汽压力,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和不同主蒸汽压力下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主蒸汽压力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计算步骤及公式如下:
首先,根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能量守恒定律,由设计热耗、设计发电机功率、设计发电机效率以及设计机械效率,可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设计凝汽器热负荷Qd(p);即:
Qd(P)=H*P-P/(ηgm);其中H是设计热耗,P是设计发电机功率,ηg是发电机效率,ηm是机械效率;
然后,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Q1(p0,P)=Q(p0,P)-Qd(P);
其中Q1(p0,P)是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修正量,单位为kW;Q(p0,P)是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单位为kW;Qd(P)是发电机功率下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单位为kW。
优选地,所述方法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主蒸汽温度,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主蒸汽温度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主蒸汽温度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主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2(T0,P)=Q(T0,P)-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主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优选地,所述方法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再热蒸汽温度,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再热蒸汽温度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再热蒸汽温度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再热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3(Tr,P)=Q(Tr,P)-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再热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优选地,所述方法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排汽压力,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排汽压力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排汽压力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排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4(ps,P)=Q(ps,P)-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排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优选地,所述方法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由高至低设定多个不同排汽压力。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变化再热器减温水流量,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再热器减温水流量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视再热器减温水流量0t/h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再热器减温水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5(Gj,P,ps)=Q(Gj,P,ps)-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不同再热器减温水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优选地,所述方法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由高至低设定多个不同排汽压力,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变化供热抽汽流量,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供热抽汽流量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视供热抽汽流量0t/h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供热抽汽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6(Gg,P,ps)=Q(Gg,P,ps)-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不同供热抽汽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所述方法的仿真验算情况。在仿真工况下,发电机功率变化范围为100MW~340MW,主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变化范围为510℃~541℃,排汽压力变化范围为2.90kPa~12.90kPa,再热器减温水流量变化范围为0t/h~100t/h,供热抽汽流量变化范围为0t/h~100t/h。按本发明所述方法得出的凝汽器热负荷和仿真结果之间的偏差小于±2.0%,满足工程计算需求。
上述实施例是提供给熟悉本领域内的人员来实现或使用本发明的,熟悉本领域的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思想的情况下,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种种修改或变化,因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被上述实施例所限,而应该是符合权利要求书提到的创新性特征的最大范围。

Claims (10)

1.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现场测试数据,通过热力性能计算,分别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汽轮机组热力***的热力特性和设计凝汽器热负荷;以及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以及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用非线性多元函数拟合的方式得出如下:
Qd(P)=a0+a1*P+a2*P2
Qr(p0,T0,Tr,ps,Gj,Gg)
=Q1(p0,P)+Q2(T0,P)+Q3(Tr,P)+Q4(ps,P)+Q5(Gj,P,ps)+Q6(Gg,P,ps)
其中a0,a1,a2,是回归系数,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
将实际工况下发电机功率所对应的设计凝汽器热负荷与各修正量相叠加,即可得出实际工况下的凝汽器热负荷,即:
Q=Qd(P)+Qr(p0,T0,Tr,ps,Gj,Gg)
如此,就能较为准确地得出实际工况下的凝汽器热负荷,满足工程计算需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设计工况下,依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能量守恒定律,由设计热耗、设计发电机功率、设计发电机效率以及设计机械效率,可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设计凝汽器热负荷;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及排汽压力的设计值均取制造厂额定工况的设计值;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的设计值均为0t/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分为两类:其中,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仅测算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则需测算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偏离各自设计值对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各修正量均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修正函数簇:
Q1(p0,P)、Q2(T0,P)、Q3(Tr,P)、Q4(ps,P)、Q5(Gj,P,ps)、Q6(Gg,P,ps)。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根据制造厂提供的排汽环流面积和排汽损失特性曲线以及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热力性能试验测试数据,通过热力性能计算,得出汽轮机组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各级组效率、加热器端差、再热器压损以及汽动给水泵等相关热力特性;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排汽压力、再热器减温水流量、供热抽汽流量偏离各自设计值引起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的计算过程中,直接调用以上热力特性计算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主蒸汽压力,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和不同主蒸汽压力下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主蒸汽压力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计算步骤及公式如下:
首先,根据制造厂设计资料和能量守恒定律,由设计热耗、设计发电机功率、设计发电机效率以及设计机械效率,可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的设计凝汽器热负荷Qd(p);即:
Qd(P)=H*P-P/(ηgm);其中H是设计热耗,P是设计发电机功率,ηg是发电机效率,ηm是机械效率;
然后,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的计算公式如下:
Q1(p0,P)=Q(p0,P)-Qd(P);
其中Q1(p0,P)是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修正量,单位为kW;Q(p0,P)是不同主蒸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单位为kW;Qd(P)是发电机功率下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单位为kW。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主蒸汽温度,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主蒸汽温度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主蒸汽温度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主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2(T0,P)=Q(T0,P)-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主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再热蒸汽温度,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再热蒸汽温度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再热蒸汽温度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再热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3(Tr,P)=Q(Tr,P)-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再热蒸汽温度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变化排汽压力,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排汽压力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视排汽压力设计值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排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4(ps,P)=Q(ps,P)-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下不同排汽压力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由高至低设定多个不同排汽压力。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变化再热器减温水流量,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再热器减温水流量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视再热器减温水流量0t/h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再热器减温水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5(Gj,P,ps)=Q(Gj,P,ps)-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不同再热器减温水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同发电机功率下由高至低设定多个不同排汽压力,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变化供热抽汽流量,通过热力计算,得出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供热抽汽流量和相应的凝汽器热负荷;在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视供热抽汽流量0t/h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为基准值,不同供热抽汽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依次与基准值作差,计算公式如下:
Q6(Gg,P,ps)=Q(Gg,P,ps)-Qd(P)
得到不同发电机功率和其下不同排汽压力下不同供热抽汽流量对应的凝汽器热负荷的修正量。
CN202311446549.9A 2023-11-02 2023-11-02 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Pending CN1174943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46549.9A CN117494337A (zh) 2023-11-02 2023-11-02 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46549.9A CN117494337A (zh) 2023-11-02 2023-11-02 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4337A true CN117494337A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82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46549.9A Pending CN117494337A (zh) 2023-11-02 2023-11-02 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9433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8378B (zh) 一种滑压曲线修正方法及装置
CN108035777B (zh) 一种火电机组中低压缸联合零出力供热***及方法
CN113719325B (zh) 一种汽轮机变背压特性试验的改进方法
CN105201564A (zh) 一种基于主蒸汽流量的汽轮机滑压优化的控制方法
CN109033724B (zh) 应用于汽轮机滑压运行的主汽温度耗差修正曲线优化方法
CN111666675B (zh) 一种设计带低温省煤器的汽轮机热力性能考核试验修正计算方法
CN107218594A (zh) 锅炉主蒸汽温度多参量智能控制***
CN108397247B (zh) 一种快装式高速同轴中间再热轴向排汽型汽轮机
CN111256204B (zh) 火电厂耦合吸收式热泵的供热优化方法
Kler et al.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optimizing the parameters of complex thermal power plants
Laskowski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cooling water mass flow rate under variable load of a power unit
CN209978005U (zh) 用于二次再热机组的一次调频控制***
CN117494337A (zh) 基于多因素回归的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CN103806966B (zh) 二次再热增压汽机热力***
CN110986067A (zh) 用于联合循环电厂锅炉吹管***及其作业方法
CN212537810U (zh) 余热锅炉的低压过热器***
CN209959301U (zh) 三次再热发电装置
CN103821574A (zh) 一次再热增压汽机热力***
CN109187036B (zh) 一种母管制背压式汽轮机主蒸汽流量计算方法
WO2020133501A1 (zh) 一种垃圾焚烧发电高参数汽包中间再热***
CN112178620A (zh) 火力发电厂高压加热器凝结水能量利用装置
CN113864013B (zh) 一种湿冷火电机组全工况冷端优化方法
CN115263443B (zh) 一种多机组热电联产评价方法
CN113158444B (zh) 低温省煤器运行对汽机热耗影响的修正计算方法
US2303159A (en) Extraction and noncondensing turbine arrang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