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61203A - 二次电池用隔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用隔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61203A
CN117461203A CN202280040851.1A CN202280040851A CN117461203A CN 117461203 A CN117461203 A CN 117461203A CN 202280040851 A CN202280040851 A CN 202280040851A CN 117461203 A CN117461203 A CN 1174612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material
lithium
battery
separator
nanofib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08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星
史松君
来佑磊
朱映华
李静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461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612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6Composite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01M50/491Poros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二次电池(5)用隔膜(6)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括该隔膜(6)的二次电池(5)、电池模块(4)、电池包(1)和用电装置。本申请的二次电池(5)用隔膜(6)包括基材层(61)和设置在所述基材层(61)的一个表面上的纳米纤维层(62),所述纳米纤维层(62)包括补锂剂(63)、聚合物(64)、和任选的导电材料,其中,相对于所述纳米纤维层(62)的总重量,所述补锂剂(63)的含量为30.0~50.0重量%,所述聚合物(64)的含量为50.0~70.0重量%,所述导电材料的含量为0~5.0重量%。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用隔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用隔膜,该隔膜的制备方法,以及包括该隔膜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以及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由于锂离子电池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因此对其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已经将补锂剂应用于二次电池用隔膜,以形成包括补锂剂层的复合隔膜,意图提高二次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并减少电池容量的衰减,延长电池寿命。目前,补锂剂可以包括内核和有机-无机壳层,所述内核包括富锂化合物,所述有机-无机壳层可以包括聚合物和含硅氧键的无机化合物。在补锂剂的内核表面包覆有机-无机壳层,既可以起到包覆效果,使内核与空气/氧气隔离,又可以在注液后释放内核,内核中的富锂化合物可以参与负极成膜反应,在负极表面形成SEI膜,从而减小正极的不可逆锂消耗,因此初始放电容量得以提高。同时,来自内核的富锂化合物也可以充当活性锂,当循环过程中活性锂不足时,这些储存到负极中的活性锂能够及时参与到电化学反应中,从而减少电池容量的衰减,延长电池寿命。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核壳结构中,外层的无机-有机壳层会阻碍内核富锂化合物的电子导通路径,导致化成过程中富锂氧化物难以参与氧化反应,补锂剂的利用效率不高。此外,在复合隔膜中,补锂剂层涂覆在隔膜基材层的表面,必然导致隔膜基材的空隙被堵塞,阻碍隔膜中的锂离子迁移。而且,补锂剂表面的有机-无机壳层在电解液的作用下溶胀/溶解,内核中的锂离子逐步释放以便控制补锂速率的同时,正硅酸甲酯、正硅酸乙酯、正硅酸丙酯等物质也会溶出,使电解液的粘度增大,从而阻碍电解液中的锂离子迁移。
因此,现有技术的复合隔膜在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同时充分保证电池内部的锂离子迁移方面仍然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补锂剂的利用效率显著 提高、并且锂离子的迁移速率也显著提高的二次电池用隔膜,从而提高使用该隔膜的二次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并且减少电池容量的衰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用隔膜,其包括:
基材层;和
设置在所述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的纳米纤维层,
所述纳米纤维层包括补锂剂、聚合物、和任选的导电材料,其中,相对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所述补锂剂的含量为30.0~50.0重量%,所述聚合物的含量为50.0~70.0重量%,所述导电材料的含量为0~5.0重量%。
由此,通过在隔膜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设置包括补锂剂、聚合物和任选的导电材料的纳米纤维层作为补锂剂层,本申请的隔膜在应用于二次电池时,在注液化成时,补锂剂从纳米纤维层缓慢地释放,并参与负极成膜反应,起到补锂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隔膜中,作为补锂剂层的纳米纤维层具有独特的纳米纤维结构,能够充分保证纳米纤维层中补锂剂持续的锂离子迁移。纳米纤维层中的聚合物与补锂剂协同作用,能够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并且减少电池容量的衰减。纳米纤维层中任选的导电材料能够增加纳米纤维层内补锂剂的电子通路,进一步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并且进一步减少电池容量的衰减。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材料包括零维导电材料和任选的一维导电材料,并且相对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所述零维导电材料的含量为1.0~5.0重量%,所述一维导电材料的含量为0~0.3重量%。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零维导电材料具有30~50nm的粒径。可选地,所述零维导电材料是选自炭黑、乙炔黑和科琴黑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维导电材料具有500~1000的长径比。可选地,所述一维导电材料是碳纳米管,可选为单臂纳米管、多臂纳米管或者二者的组合。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补锂剂是选自Li 2C 2O 4、C 4BLiO 8、Li 15Si 4、Li 4Sn、Li 2NiO 2、LiF、Li 2TiO 3、Li 2CrO 4、Li 2Cr 2O 7、Li 4SiO 4、Li 2SiO 3、Li 3AsO 4、Li 2SeO 4、Li 2SeO 3、LiVO 3、LiAlO 2、Li 3PO 4、Li 2B 8O 13、Li 2B 4O 7、LiBO 2、Li 3AlF 6、Li 2SnF 6和LiAsF 6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为Li 2NiO 2、Li 4Sn和LiAsF 6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补锂剂的粒径为50~200nm,可选为80~150nm。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聚合物,所述补锂剂的量为40~100重量份,可选为60~80重量份。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补锂剂,所述零维导电材料的量为1~12.5重量份;并且所述一维导电材料的量为0.15~0.75重量份。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物是选自聚偏氯乙烯、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和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纤维层中的纳米纤维的直径为100~500nm,可选为200~250nm。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厚度为1.0~5.0μm,可选为1.5~2.5μm。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为80%以上。
在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用隔膜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聚合物溶解在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溶液;
将所述聚合物溶液加入到补锂剂或者补锂剂与导电材料的共混物中,并进行高速分散,得到分散液;
将所述分散液通过静电纺丝附着于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纳米纤维层,
其中,在所述纳米纤维层中,相对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所述补锂剂的含量为30.0~50.0重量%,所述聚合物的含量为50.0~70.0重量%,所述导电材料的含量为0~5重量%。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物溶液的固含量为20~40重量%,可选为20~25重量%。
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厚度为1.0~5.0μm,可选为1.5~2.5μm。
在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
正极;
负极;
电解质;和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隔膜,其中
所述纳米纤维层设置在所述基材层的面向所述正极的表面上。
在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其包括本申请第三方面的二次电池。
在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包,其包括本申请第四方面的电池模块。
在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本申请第三方面的二次电池、本申请第四方面的电池模块和本申请第五方面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隔膜中,通过以具备高孔隙率的纳米纤维层的形式提供包括补锂剂、聚合物和任选的导电材料的纳米纤维层作为补锂剂层,显著提高了补锂剂的利用效 率,同时还提高了锂离子的迁移速率,从而显著提高了使用该隔膜的二次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并且减少了电池容量的衰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隔膜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中的纳米纤维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分解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分解图。
图8是以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用作电源的用电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包
2上箱体
3下箱体
4电池模块
5二次电池
51壳体
52电极组件
53顶盖组件
6隔膜
61基材层
62纳米纤维层
620纳米纤维
63补锂剂
64聚合物
651零维导电材料
652一维导电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具体公开了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隔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的实施方式。但是会有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有省略对已众所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实际相同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此外,附图及以下说明是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申请而提供的,并不旨在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以下限和上限的形式来限定,给定范围是通过选定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进行限定的,选定的下限和上限限定了特别范围的边界。这种方式进行限定的范围可以是包括端值或不包括端值的,并且可以进行任意地组合,即任何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一个范围。例如,如果针对特定参数列出了60~120和80~110的范围,理解为60~110和80~120的范围也是预料到的。此外,如果列出的最小范围值1和2,和如果列出了最大范围值3,4和5,则下面的范围可全部预料到:1~3、1~4、1~5、2~3、2~4和2~5。在本申请中,除非有其他说明,数值范围“a~b”表示a到b之间的任意实数组合的缩略表示,其中a和b都是实数。例如数值范围“0~5”表示本文中已经全部列出了“0~5”之间的全部实数,“0~5”只是这些数值组合的缩略表示。另外,当表述某个参数为≥2的整数,则相当于公开了该参数为例如整数2、3、4、5、6、7、8、9、10、11、12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方式以及可选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可选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步骤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随机进行,优选是顺序进行的。例如,所述方法包括步骤(a)和(b),表示所述方法可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a)和(b),也可以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b)和(a)。例如,所述提到所述方法还可包括步骤(c),表示步骤(c)可以任意顺序加入到所述方法,例如,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步骤(a)、(b)和(c),也可包括步骤(a)、(c)和(b),也可以包括步骤(c)、(a)和(b)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所提到的“包括”和“包含”表示开放式,也可以是封闭式。例如,所述“包括”和“包含”可以表示还可以包括或包含没有列出的其他组分,也可以仅包括或包含列出的组分。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在本申请中,术语“或”是包括性的。举例来说,短语“A或 B”表示“A,B,或A和B两者”。更具体地,以下任一条件均满足条件“A或B”:A为真(或存在)并且B为假(或不存在);A为假(或不存在)而B为真(或存在);或A和B都为真(或存在)。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出了一种二次电池用隔膜,其包括:
基材层;和
设置在所述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的纳米纤维层,
所述纳米纤维层包括补锂剂、聚合物、和任选的导电材料,其中,相对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所述补锂剂的含量为30.0~50.0重量%,所述聚合物的含量为50.0~70.0重量%,所述导电材料的含量为0~5.0重量%。
虽然机理尚不明确,但本申请人意外地发现:如图1所示,本申请通过在基材层(61)的一个表面上设置包括补锂剂、聚合物和任选的导电材料的纳米纤维层(62)作为补锂剂层,提供二次电池用隔膜(6)。当所述隔膜应用于二次电池时,在注液化成时,补锂剂从纳米纤维层中缓慢地释放,起到补锂作用。具体而言,释放的补锂剂可以参与负极成膜反应,在负极表面形成SEI膜,减小了正极的不可逆锂消耗,从而显著提高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并且,当循环过程中活性锂不足时,储存到负极中的活性锂能够及时参与到电化学反应中,减少电池容量的衰减。
更重要的是,在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隔膜中,纳米纤维层具有由图2所示的纳米纤维(620)形成的纳米纤维结构,因此孔隙率相当地高。通过以这种纳米纤维层的形式来提供补锂剂层,能够有效避免对基材层孔隙的堵塞,不会阻碍锂离子的传递,进一步提高隔膜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和保液性,从而充分保证纳米纤维层内补锂剂持续的锂离子迁移。在纳米纤维层中,聚合物与补锂剂协同作用,能够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使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提高,并且减少电池容量的衰减,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延长电池寿命。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纳米纤维层中的聚合物(64)可以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纳米纤维层中的补锂剂(63)受环境影响而失效;聚合物(64)通过部分溶胀,可以保证补锂剂(63)的缓慢释放。当纳米纤维层中包括导电材料(例如,如图2所示的零维导电材料(651)、一维导电材料(652))时,补锂剂与导电材料的充分混合能够增加纳米纤维层内补锂剂的电子通路,进一步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使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大大提高,并且进一步减少电池容量的衰减,电池的循环性能大大提高,延长电池寿命。
此外,补锂剂(63)反应后的产物依旧包裹在聚合物纳米纤维(620)的内部,可以 提高纳米纤维(620)的强度,起到自支撑作用。并且,在本申请中,作为补锂剂层的纳米纤维层不含影响电解液的粘度等物理特性的物质,避免了此类物质的溶出对电解液中的离子迁移的不利影响,从而充分保证电池的动力学性能。
在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隔膜中,相对于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补锂剂的含量为30.0~50.0重量%,所述聚合物的含量为50.0~70.0重量%,所述导电材料的含量为0~5.0重量%。通过将补锂剂、聚合物和导电材料的含量分别保持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纳米纤维层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材料可以包括零维导电材料和任选的一维导电材料。如图2所示,零维导电材料(651)分散在纳米纤维(620)的内部,与补锂剂(63)充分混合,可以提供点对点电子通路。因此,零维导电材料(651)可以促进电子在纳米纤维层内的迁移,增加补锂剂的电子通路,从而实现补锂剂利用效率的提高。当导电材料包括一维导电材料时,如图2所示,一维导电材料(652)可以部分暴露于纳米纤维(620)的外部,一维导电材料(652)暴露于外部的部分不会被聚合物(64)包覆。因此,当隔膜以纳米纤维层设置在基材层的面向正极的表面上的方式应用于二次电池时,一维导电材料(652)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电子在纳米纤维层内的迁移,而且其部分暴露的部分还可以额外地促进纳米纤维层和正极活性材料之间的电子迁移,从而进一步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
相对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所述零维导电材料的含量可以为1.0~5.0重量%,所述一维导电材料的含量可以为0~0.3重量%。通过将零维导电材料和任选的一维导电材料的含量分别保持在上述范围内,可以确保导电材料充分发挥上述作用,同时不会对纳米纤维层的加工性能带来不利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零维导电材料可以具有30~50nm的粒径。当零维导电材料具有上述范围内的粒径时,相同的添加量下可以实现更多的点对点电子通路,从而进一步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
在本申请中,只要零维导电材料能够起到上文所述的提供点对点电子通路的作用即可,对零维导电材料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可选地,所述零维导电材料可以是选自炭黑、乙炔黑和科琴黑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维导电材料可以具有500~1000的长径比。当一维导电材料具有上述范围内的长径比时,可以确保一维导电材料充分发挥上述的促进纳米纤维层和正极活性材料之间的电子迁移的额外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
在本申请中,只要一维导电材料能够起到上文所述的额外作用即可,对一维导电材料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可选地,所述一维导电材料可以是碳纳米管,可选为单臂纳米管、多臂纳米管或者二者的组合。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并且直径较小,能够避免占用过多体积。
在本申请中,只要补锂剂能够起到上文所述的补锂作用即可,对补锂剂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补锂剂是选自Li 2C 2O 4、C 4BLiO 8、Li 15Si 4、Li 4Sn、Li 2NiO 2、LiF、Li 2TiO 3、Li 2CrO 4、Li 2Cr 2O 7、Li 4SiO 4、Li 2SiO 3、Li 3AsO 4、Li 2SeO 4、Li 2SeO 3、LiVO 3、LiAlO 2、Li 3PO 4、Li 2B 8O 13、Li 2B 4O 7、LiBO 2、Li 3AlF 6、Li 2SnF 6和LiAsF 6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为Li 2NiO 2、Li 4Sn和LiAsF 6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补锂剂的粒径为50~200nm,可选为80~150nm。当补锂剂具有上述范围内的粒径时,可以起到优化纳米纤维直径的作用,以使纳米纤维层具有优化的结构,不仅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对基材层空隙的堵塞,还可以使隔膜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和保液性更佳,更好地促进纳米纤维层内补锂剂的锂离子迁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聚合物,所述补锂剂的量为40~100重量份,可选为60~80重量份。当补锂剂相对于聚合物的相对量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以有利于聚合物与补锂剂之间的协同作用,保证聚合物可以将补锂剂完全包覆,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同时可以保证补锂剂的缓慢释放,从而充分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补锂剂,所述零维导电材料的量为1~12.5重量份;并且所述一维导电材料的量为0.15~0.75重量份。当零维导电材料和一维导电材料相对于补锂剂的相对量分别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以在补锂剂用量优化的同时,保证良好的电子电导,充分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
在本申请中,只要聚合物能够加工成纳米纤维材料层并且适合用于二次电池用隔膜即可,对聚合物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物是选自聚偏氯乙烯、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和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纤维层中的纳米纤维的直径为100~500nm,可选为200~250nm。当纳米纤维的直径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形成的纳米纤维层可以具有更高的孔隙率,不仅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对基材层空隙的堵塞,还可以使隔膜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和保液性更佳,更好地促进纳米纤维层内补锂剂持续的锂离子迁移。在本申请中,纳米纤维的 直径可以通过在制备纳米纤维层的静电纺丝工序中调整静电纺丝用分散液的挤出速度、纺丝头与接收端板间的距离、纺丝头与接收端板间的电压等工艺参数来控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厚度为1.0~5.0μm,可选为1.5~2.5μm。当纳米纤维层的厚度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以保证纳米纤维层中包括足够量的补锂剂,起到充分的补锂作用,同时不会占据过多的空间,对隔膜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在本申请中,纳米纤维层的厚度可以通过在制备纳米纤维层的静电纺丝工序中调整纺丝时间来控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为80%以上。当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达到80%以上时,不仅可以充分避免对基材层空隙的堵塞,还可以提升隔膜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和保液性,保证纳米纤维层内补锂剂持续的锂离子迁移。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用隔膜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聚合物溶解在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溶液;
将所述聚合物溶液加入到补锂剂或者补锂剂与导电材料的共混物中,并进行高速分散,得到分散液;
将所述分散液通过静电纺丝附着于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纳米纤维层,
其中,在所述纳米纤维层中,相对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所述补锂剂的含量为30.0~50.0重量%,所述聚合物的含量为50.0~70.0重量%,所述导电材料的含量为0~5重量%。
本申请的制备方法可以有效地制备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二次电池用隔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物溶液的固含量可以为20~40重量%,可选为20~25重量%。当聚合物溶液的固含量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将聚合物溶液加入到补锂剂或者补锂剂与导电材料的共混物中并高速分散得到的分散液将适合于静电纺丝工序,并且可以保证静电纺丝产生的纳米纤维的直径更加均匀,补锂剂和/或导电材料的分布以及纳米纤维层的孔隙分布更加均匀,保证补锂剂的补锂作用以及隔膜的性能均得以稳定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厚度可以为1.0~5.0μm,可选为1.5~2.5μm。在本申请中,纳米纤维层的厚度可以通过调整静电纺丝步骤的工艺参数来调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
正极;
负极;
电解质;和
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隔膜,其中
所述纳米纤维层设置在所述基材层的面向所述正极的表面上。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电池模块。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二次电池、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电池模块和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隔膜中,通过在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设置包括补锂剂、聚合物和任选的导电材料的纳米纤维层作为补锂剂层,本申请的隔膜在应用于二次电池时,在注液化成时,补锂剂可以从纳米纤维层缓慢地释放,并参与负极成膜反应,起到补锂作用。更重要的是,纳米纤维层具有高孔隙率,能够有效避免对基材层孔隙的堵塞,同时提高隔膜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和保液性,从而充分保证纳米纤维层中补锂剂持续的锂离子迁移。并且,纳米纤维层中的聚合物与补锂剂协同作用,能够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并且减少电池容量的衰减。纳米纤维层中任选的导电材料能够增加纳米纤维层内补锂剂的电子通路,进一步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并且进一步减少电池容量的衰减。此外,补锂剂反应后的产物依旧包裹在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内部,可以提高纳米纤维的强度,起到自支撑作用。并且,作为补锂剂层的纳米纤维层不含影响电解液的粘度等物理特性的物质,避免了此类物质的溶出对电解液中的离子迁移的不利影响,从而充分保证电池的动力学性能。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装置进行说明。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二次电池。
通常情况下,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电解质和隔膜。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电解质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隔膜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主要起到防止正负极短路的作用,同时可以使离子通过。
[正极极片]
正极极片可以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正极膜层。作为示例,正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正极膜层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的其中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上述正极集流体可以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以采用铝箔。复合集流体可以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和形成于高分子材料基层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金属层。复合集流体可以通过将金属材料(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材料基材(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等的基材)上而形成。
上述正极膜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钴酸锂、镍锰钴酸锂、镍锰铝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钒锂、磷酸钴锂、磷酸锰锂、硅酸铁锂、硅酸钒锂、硅酸钴锂、硅酸锰锂、尖晶石型锰酸锂、尖晶石型镍锰酸锂、钛酸锂等。正极活性材料可以使用这些中的一种或几种。
正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粘结剂。但对粘结剂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作为示例,粘结剂可以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偏氟乙烯-四氟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三元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及含氟丙烯酸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
正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导电剂。但对导电剂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作为示例,用于正极膜层的导电剂可以选自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
正极极片的制备可以根据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来制备。作为示例,可以将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分散于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得到正极极片。
[负极极片]
负极极片可以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膜层,负极膜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作为示例,负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负极膜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上述负极集流体可以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以采用铜箔。复合集流体可以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和形成于高分子材料基材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金属层。复合集流体可以通过将金属材料(铜、铜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材料基材(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等的基材)上而形成。
在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负极膜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可以使用本领域常用的用于制备二次电池负极的负极活性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可列举出人造石 墨、天然石墨、软炭、硬炭、硅基材料、锡基材料和钛酸锂等。硅基材料可选自单质硅、硅氧化合物(例如氧化亚硅)、硅碳复合物、硅氮复合物以及硅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锡基材料可选自单质锡、锡氧化合物以及锡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负极膜层还可包含可选的粘结剂、可选的导电剂和其他可选的助剂。
作为示例,导电剂可选自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示例,粘结剂可选自丁苯橡胶(SBR)、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酸钠(PAAS)、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聚甲基丙烯酸(PMAA)及羧甲基壳聚糖(CMCS)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他可选助剂例如是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
负极极片的制备可以根据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来制备。作为示例,可以将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任意其他组分分散于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NMP)或去离子水)中,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得到负极极片。
[电解质]
电解质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本申请对电解质的种类没有具体的限制,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例如,电解质可以是液态的、凝胶态的或全固态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解质采用电解液。所述电解液包括电解质盐和溶剂。
作为示例,电解质盐可选自六氟磷酸锂(LiPF 6)、四氟硼酸锂(LiBF 4)、高氯酸锂(LiClO 4)、六氟砷酸锂(LiAsF 6)、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FSI)、三氟甲磺酸锂(LiTFS)、二氟草酸硼酸锂(LiDFOB)、二草酸硼酸锂(LiBOB)、二氟磷酸锂(LiPO 2F 2)、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DFOP)及四氟草酸磷酸锂(LiTFOP)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示例,溶剂可选自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基酯(P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碳酸亚丁酯(BC)、甲酸甲酯(MF)、乙酸甲酯(MA)、乙酸乙酯(EA)、乙酸丙酯(PA)、丙酸甲酯(MP)、丙酸乙酯(EP)、丙酸丙酯(PP)、丁酸甲酯(MB)、丁酸乙酯(EB)、1,4-丁内酯(GBL)、环丁砜(SF)、二甲砜(MSM)、甲乙砜(EMS)及二乙砜(ESE)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解质中还可选地包括添加剂。例如,电解质中可以包括负极成膜添加剂、正极成膜添加剂、改善电池过充性能的添加剂、改善电池高温性能的添加剂、改善电池低温性能的添加剂等。
[隔膜]
隔膜将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隔开,防止电池内部发生短路,同时使得活性离子能够穿过隔膜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在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作为发挥上述作用的隔膜,使用如上文所述的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隔膜,其在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包括补锂剂、聚合物和任选的导电材料的纳米纤维层作为补锂层。
本申请对基材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任意公知的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的基材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任意公知的用于二次电池的多孔结构膜作为用于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隔膜的基材层。例如,基材层可以选自玻璃纤维薄膜、无纺布薄膜、聚乙烯(PE)薄膜、聚丙烯(PP)薄膜、聚偏二氟乙烯薄膜、以及包含它们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多层复合基材层中的一种或几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本领域常用的聚烯烃微孔膜作为用于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隔膜的基材层。
可以通过本申请的制备方法,利用静电纺丝工序在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具有高孔隙率的纳米纤维层作为补锂层。在制备纳米纤维层的静电纺丝工序中,通过调整静电纺丝用分散液的挤出速度、纺丝头与接收端板间的距离、纺丝头与接收端板间的电压等工艺参数,可以将纳米纤维的直径控制为100~500nm,可选为200~250nm;通过调整纺丝时间,可以将纳米纤维层的厚度控制为1.0~5.0μm,可选为1.5~2.5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可以通过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制成电极组件。在本申请中,组装电极组件时,将作为补锂层的纳米纤维层面向正极表面,将基材层面向负极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可以包括外包装。该外包装可以用于封装如上所述的电极组件及电解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的外包装可以是硬壳,例如硬塑料壳、铝壳、钢壳等。二次电池的外包装也可以是软包,例如袋式软包。软包的材质可以是塑料,作为塑料,可列举出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以及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
本申请对二次电池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可以是圆柱形、方形或其他任意的形状。例如,图3是作为一个示例的方形结构的二次电池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外包装可包括壳体51和盖板53。其中,壳体51可包 括底板和连接于底板上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合形成容纳腔。壳体51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盖板53能够盖设于开口,以封闭容纳腔。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可经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形成电极组件52。电极组件52封装于容纳腔内。电解液浸润于电极组件52中。二次电池5所含电极组件5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可以组装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所含二次电池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电池模块的应用和容量进行选择。
图5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模块4。参照图5,在电池模块4中,多个二次电池5可以是沿电池模块4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任意的方式进行排布。进一步可以通过紧固件将该多个二次电池5进行固定。
可选地,电池模块4还可以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多个二次电池5容纳于该容纳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模块还可以组装成电池包,电池包所含电池模块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电池包的应用和容量进行选择。
图6和图7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包1。参照图6和图7,在电池包1中可以包括电池箱和设置于电池箱中的多个电池模块4。电池箱包括上箱体2和下箱体3,上箱体2能够盖设于下箱体3,并形成用于容纳电池模块4的封闭空间。多个电池模块4可以按照任意的方式排布于电池箱中。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本申请提供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可以用作用电装置的电源,也可以用作用电装置的能量存储单元。用电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车辆(例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卡车等)、电气列车、船舶及卫星、储能***等。
作为用电装置,可以根据其使用需求来选择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
图8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为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等。为了满足该用电装置对二次电池的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可以采用电池包或电池模块。
作为另一个示例的用电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该用电装置通常要求轻薄化,可以采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
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隔膜的制备
使用厚度为约7μm的聚乙烯微孔薄膜作为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隔膜的基材层。通过静电纺丝工序,在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包括补锂剂、聚合物和任选的导电材料的纳米纤维层。用于静电纺丝的分散液制备如下。
将聚合物(例如,聚偏氯乙烯、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和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溶解于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的一种或多种)中,搅拌形成透明均匀的聚合物溶液作为组分A。组分A的固含量为约20~25重量%。使用补锂剂作为组分B。另外可选地,将补锂剂和导电材料在惰性气体范围下进行搅拌混合,形成均匀混合的共混物作为组分B。将组分A加入到组分B中,以约1000~1500rpm/min的转速高速搅拌约1~1.5小时,直至形成均匀的用于静电纺丝的分散液。
采用静电纺丝机(ELITE,北京永康乐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纺丝头与接收端板间的施加电压设定为10~20KV,将纺丝头与接收端板间的距离设定为10~30cm,在温度为20~35℃、湿度为2~40%RH的条件下,通过内径为1~2mm的纺丝头,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分散液喷附在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喷附厚度为1.0~5.0μm,在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直接附着于其上的纳米纤维层。在得到的纳米纤维层中,相对于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补锂剂的含量为约30.0~50.0重量%,聚合物的含量为约50.0~70.0重量%,导电材料的含量为约0~5重量%。将得到的包括基材层和纳米纤维层的复合层在约80-95℃的温度下烘干后,得到具有纳米纤维层作为补锂层的隔膜。
电芯的制备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芯的制备采用以下方法。
(1)正极极片的制备
将正极活性材料Ni 5Co 2Mn 3(NCM523,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导电碳(Super-P-Li,TIMCAL公司)、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5130,美国苏威公司)按重量比97:1.5:1.5加入到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并充分搅拌,以均匀混合,得到固体含 量为72%的正极浆料。通过常规的工艺,将正极浆料通过挤压涂布机或者转移涂布机,以0.156mg/mm 2的涂覆量均匀涂覆在铝箔上,并在100~130℃下烘干,得到正极极片。
(2)负极极片的制备
将负极活性材料氧化亚硅(新疆晶硕新材料有限公司)、导电碳(Super-P-Li,TIMCAL公司)、粘结剂PVDF(5130,美国苏威公司)按重量比95:2:3加入到NMP中并充分搅拌,以均匀混合,得到固体含量为52%的负极浆料。通过常规的工艺,将负极浆料通过挤压涂布机或者转移涂布机,以0.106mg/mm 2的涂覆量均匀涂覆在铜箔上,并在100~130℃下烘干,得到负极极片。
(3)电池的制备
将以上步骤中得到的正极极片/负极极片按电芯设计所需制成对应规格的尺寸。然后,将负极极片、隔膜和正极极片以隔膜的纳米纤维层面向正极表面的方式进行卷绕,得到卷芯(Jelly Roll),然后进行装配、注液。所用电解液为LiPF 6在体积比为1:1:1的(DMC)、碳酸二乙酯(DEC)和碳酸乙烯酯(EC)的混合溶剂中的溶液(摩尔浓度1mol/L)。经化成、分容后,得到锂离子电池。
性能测试
(1)孔隙率
将具有纳米纤维层的隔膜冲成面积为S 0的小圆片,将该小圆片称重,重量记为m 2,并且测量该小圆片的厚度h 1。然后,将隔膜的小圆片在异丁醇(密度ρ 1)中浸泡0.5小时后,取出称重,重量记为m 3。将不具有纳米纤维层的基材层冲成面积同样为S 1的小圆片,将该小圆片称重,重量记为m 0,并且测量该小圆片的厚度h 0。然后,将基材层的小圆片在异丁醇(密度ρ 1)中浸泡1小时后,取出称重,重量记为m 1。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
孔隙率={[(m 3-m 2)-(m 1-m 0)]/[ρ 1(h 1-h 0)×S 0]}×100%
(2)首次库伦效率
电池的首次充电容量均按照设计可释放容量75Ah。为测量首次放电容量,首先将电池采用0.33C恒流满充至4.2V,恒压至0.05C;静置1小时后,将电池采用0.33C进行恒流放电至2.8V,将放电容量记为首次放电容量C。根据以下公式计算首次库伦效率计算:
首次库伦效率=(C/75)×100%。
(3)容量保持率
将新鲜电池以0.33C倍率在常温25℃下进行充放电,此时放电容量记为初始容量C 0。然后,将电池在以1C倍率充电和1C倍率放电在常温25℃下进行循环,循环1800圈后的放电容量计为C 1。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容量保持率:
容量保持率=(C 1/C 0)×100%。
实施例1
将聚合物聚偏氯乙烯(PVDF)按质量比20:80加入到NMP溶剂中,搅拌形成透明均匀的聚合物溶液作为组分A。将粒径为100nm的补锂剂Li 2NiO 2作为组分B使用。在惰性氛围下按质量比15:2将组分A加入到组分B中,以约1000的转速高速搅拌约1.2小时,直至形成均匀的分散液用于静电纺丝。
静电纺丝在温度为25℃、湿度为15%RH、施加电压为15kV的条件下进行。通过内径为1mm的纺丝头将上述分散液喷附在厚度为约7μm的基材层聚乙烯微孔薄膜的一个表面上,可以得到直径为200nm的纳米纤维。控制静电纺丝时间,最终得到厚度约1.5μm的纳米纤维层作为补锂剂层。在该纳米纤维层中,相对于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补锂剂的含量为约30.0重量%,聚合物的含量为约70.0重量%。将得到的包括基材层和纳米纤维层的复合层在约110-130℃的温度下烘干后,得到实施例1的隔膜。
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测量实施例1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
通过上文所述的方法,使用实施例1的隔膜制备锂离子电池。然后,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测量用实施例1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
比较例1
将聚合物PVDF按质量比20:80加入到NMP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溶液。在惰性氛围下按质量比2:15将补锂剂Li 2NiO 2加入到聚合物溶液中,搅拌均匀后,进行过滤,烘干,得到被聚合物包覆的复合颗粒。将该复合颗粒加入到NMP溶剂中,混合均匀后涂覆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厚度为约1.5μm的涂层作为补锂剂层,未形成纳米纤维结构。在该涂层中,相对于涂层的总重量,补锂剂的含量为约40.0重量%,聚合物的重量为约60.0重量%。将得到的包括基材层和涂层的复合层在约80-95℃的温度下烘干后,得到比较例1的隔膜。在比较例1的隔膜中,补锂层是常规涂层,不具备多孔结构。
通过与上文所述类似的方法,使用比较例1的隔膜制备锂离子电池,其中在将负极极 片、隔膜和正极极片卷绕成卷芯时,将隔膜的涂层面向正极表面。然后,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测量用比较例1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2~3和比较例2~3
通过与实施例1中基本上相同的方法制备隔膜和二次电池,不同之处仅在于,在制备的纳米纤维中,相对于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补锂剂的含量和聚合物的含量如表1所示。
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分别测量实施例2~3和比较例2~3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2~3和比较例2~3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1~3和比较例1~3中的补锂剂层中的补锂剂含量和聚合物含量以及测量得到的孔隙率、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均示于表1中。
表1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与其中补锂层为包括补锂剂和聚合物的无孔涂层的比较例1相比,在实施例1-3中,由于在基材层上形成的包括补锂剂和聚合物的纳米纤维层孔隙率高达82%以上,避免了基材层中空隙的堵塞,并且隔膜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和保液性提升,保证了补锂剂持续的锂离子迁移。尤其是,在实施例1和比较例1中,补锂剂层中包括相同含量的补锂剂和相同含量的聚合物,区别仅在于二者分别具有纳米纤维层结构和涂层结构。在实施例1-3中,形成纳米纤维的聚合物有效地避免了补锂剂的失效,并且在缓慢溶胀的过程中使补锂剂缓慢释放,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使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提高至90%以上,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得到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3%以上。
此外,在比较例2和比较例3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并没有提升。原因可能在于,在比较例2和比较例3中,补锂剂含量和聚合物含量均分别超出了30.0~50.0 重量%和50.0~70.0重量%的范围。在比较例2中,补锂剂的含量过低,聚合物的含量过高,导致补锂剂表面包覆的聚合物过厚,不利于锂离子的脱出。因此,在实施例2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劣化。在比较例3中,补锂剂的含量过高,聚合物的含量过低,导致在静电纺丝过程中,补锂剂表面难以被聚合物完全包覆,导致部分补锂剂因暴露于空气而失活,无法有效提供锂离子。而且,补锂剂的含量过高时,也会对防静电纺丝工艺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产生的纳米纤维层孔隙率不够高。因此,在实施例2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劣化。
实施例4~8
通过与实施例1中基本上相同的方法制备隔膜和二次电池,不同之处仅在于,组分B中加入粒径为约40nm的零维导电材料炭黑,并且将补锂剂和导电材料在惰性氛围下搅拌混合,形成均匀混合的共混物。
调节零维导电材料的添加量以及组分A和组分B的用量,使得在制备的纳米纤维中,相对于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补锂剂、聚合物和零维导电材料的含量如表2所示。
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分别测量实施例4~8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4~8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结果一并示于表2中。
表2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与实施例1-3相比,在实施例4-8中,由于纳米纤维层中还添加了能够提供点对点通路的零维导电材料,因此,有利于电子在纳米纤维层内的迁移,补锂剂的电子通路增加,从而提高了补锂剂的利用效率。在实施例4-8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进一步提高,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提高到91%以上,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5%以上。
此外,与实施例7和实施例8相比,在实施例4-6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进一步提高,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提高到92%以上,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7%以上。
实施例9~21
通过与实施例4中基本上相同的方法制备隔膜和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组分B中还加入长径比为约800的一维导电材料单臂碳纳米管,并且在制备的纳米纤维中,相对于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补锂剂、聚合物、零维导电材料和一维导电材料的含量如表3所示。
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分别测量实施例9~21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9~21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结果一并示于表3中。
表3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与实施例4-8相比,在实施例9-21中,由于纳米纤维中还添加了能够部分暴露于纳米纤维外部的一维导电材料,因此,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电子在纳米 纤维层内的迁移,而且其部分暴露的部分还可以额外地促进纳米纤维层和正极活性材料之间的电子迁移,从而进一步提高补锂剂的利用效率。结果,在实施例9-21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提高,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保持在90%以上,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大大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9%以上。
在实施例13和14中,相对于100重量份聚合物,补锂剂的含量分别为77重量份和62.5重量份,在优选的60-80重量份的优选范围内。结果,与其中补锂剂含量为50重量份的实施例12相比,电池在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有所提升。
实施例22~25
通过与实施例4中基本上相同的方法制备隔膜和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组分B中加入的零维导电材料炭黑的粒径如表4所示。
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分别测量实施例22~25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22~25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结果示于表4中。为方便比较,实施例4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4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也一并列于表4中。
表4
零维导电材料粒径(nm) 孔隙率 首次库伦效率 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22 25 82% 91% 84%
实施例23 30 82% 92% 88%
实施例4 40 82% 92% 87%
实施例24 50 82% 92% 86%
实施例25 55 79% 91% 85%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与实施例22和实施例25相比,在实施例4、23和24中,零维导电材料的粒径处于30~50nm的优选范围内,因此,在相同的添加量下可以实现更多的点对点电子通路,同时不会对静电纺丝工艺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保证补锂剂的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结果,在实施例4、23和24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提升,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高达92%,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6%以上。
实施例26~30
通过与实施例4中基本上相同的方法制备隔膜和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组分B中加入长径比如表5所示的一维导电材料单臂碳纳米管。另外,在制备的纳米纤维中,相对于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补锂剂、聚合物、零维导电材料和一维导电材料的含量分别为39.8%、59%、1%和0.2%。
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分别测量实施例26~30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26~30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结果示于表5中。
表5
长径比 孔隙率 首次库伦效率 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26 450 82% 93% 90%
实施例27 500 81% 94% 91%
实施例28 750 81% 92% 91%
实施例29 1000 81% 94% 91%
实施例30 1050 79% 93% 90%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与实施例26和实施例30相比,在实施例27~29中,一维导电材料的长径比处于500~1000nm的优选范围内,因此,一维导电材料能够充分发挥其促进纳米纤维层和正极活性材料之间的电子迁移的额外作用,从而保证补锂剂的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结果,在实施例27~29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提升,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保持在92%以上,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达到91%以上。
实施例31~34
通过与实施例4基本上相同的方法制备隔膜和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补锂剂的粒径如表6所示。
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分别测量实施例31~34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31~34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结果示于表6中。为方便比较,实施例4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4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也一并列于表6中。
表6
补锂剂粒径(nm) 孔隙率 首次库伦效率 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31 50 82% 89% 83%
实施例32 80 82% 90% 85%
实施例4 100 82% 90% 85%
实施例33 150 82% 90% 85%
实施例34 200 79% 90% 82%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例4和31~34中,补锂剂的粒径处于50~200nm的优选范围内,起到了优化纳米纤维直径的作用,以使纳米纤维层具有更优的结构,从而有效避免对基材层空隙的堵塞,提升隔膜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和保液性,更好地促进纳米纤维层内补锂剂持续的锂离子迁移。结果,在实施例4和31~34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提升,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高达89%以上,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2%以上。
在实施例4、32和33中,补锂剂的粒径处于80~150nm的进一步优选的范围内,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进一步提升,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高达90%,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进一步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85%。
实施例35~39
通过与实施例9基本上相同的方法制备隔膜和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在静电纺丝工序中,调节纺丝头的内径,使得纳米纤维的直径如表7所示。另外,在制备的纳米纤维中,相对于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补锂剂、聚合物、零维导电材料和一维导电材料的含量分别为39.8%、59.0%、1.0%和0.2%。
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分别测量实施例35~39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35~39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结果示于表7中。
表7
纳米纤维直径(nm) 孔隙率 首次库伦效率 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35 100 81% 92% 91%
实施例36 200 82% 92% 92%
实施例37 250 82% 95% 92%
实施例38 300 80% 92% 91%
实施例39 500 75% 91% 89%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例35-39中,纳米纤维层的直径处于100~500nm的优选范围内,使纳米纤维层具有更优的结构,从而更有效地避免对基材层空隙的堵塞,提升隔膜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和保液性,更好地促进纳米纤维层内补锂剂持续的锂离子迁移。结果,在实施例35-39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大大提升,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高达91%以上,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保持在89%以上。
在实施例36和实施例37中,纳米纤维的直径处于200~250nm的进一步优选的范围内,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进一步提升,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高达94%以上,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进一步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保持在92%以上。
实施例40~43
通过与实施例14中基本上相同的方法制备隔膜和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在静电纺丝工序中,调节静电纺丝时间,使得形成的纳米纤维层的厚度如表8所示。
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分别测量实施例40~43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40~43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结果示于表8中。为方便比较,实施例14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14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也一并列于表8中。
表8
纳米纤维层厚度(μm) 孔隙率 首次库伦效率 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40 1.0 82% 94% 91%
实施例14 1.5 82% 96% 92%
实施例41 2.5 82% 97% 93%
实施例42 3.0 82% 98% 89%
实施例43 5.0 82% 98% 89%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例14和40~43中,纳米纤维层的厚度处于1.0~5.0μm的优选范围内,有利于纳米纤维层中包括足够量的补锂剂,起到充分的补锂作用,同时不会占据过多的空间,对隔膜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结果,在实施例14和40~43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大大提升,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高达94%以上,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大大 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保持在89%以上。
在实施例14和实施例41中,纳米纤维层的厚度处于1.5~2.5μm的进一步优选的范围内,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进一步提升,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高达96%以上,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进一步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2%以上。
实施例44~46
通过与实施例9中基本上相同的方法制备隔膜和二次电池,不同之处在于,在组分A的制备中,形成的聚合物溶液具有如表9所示的固含量。
通过上文所述的测试方法,分别测量实施例44~46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44~46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结果示于表9中。为方便比较,实施例9的隔膜的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以及用实施例9的隔膜制备的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容量保持率也一并列于表9中。
表9
固含量 孔隙率 首次库伦效率 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9 20% 82% 92% 92%
实施例44 25% 82% 92% 92%
实施例45 30% 82% 91% 91%
实施例46 40% 79% 91% 90%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例9和44~46中,在静电纺丝用分散液的制备中,聚合物溶液的固含量处于20~40%的优选范围内。因此,在将其加入到补锂剂或者补锂剂与导电材料的共混物中并高速分散后,得到的分散液非常适合于静电纺丝工序,从而保证静电纺丝产生的纳米纤维的直径更均匀,补锂剂和/或导电材料的分布以及纳米纤维层的孔隙分布更均匀,保证补锂剂的补锂作用以及隔膜的性能均得以稳定化。结果,在实施例9和44~46中,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优异,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高达91%以上,并且,电池的循环性能进一步提升,循环18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0%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具有与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不脱离本申请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将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加以组合而构筑的其它方式也 包含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工业应用性
本申请的隔膜具有包括补锂剂、聚合物和任选的导电材料的纳米纤维层作为补锂剂层,大大提高了补锂剂的利用效率,在应用于二次电池时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提升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延长了电池寿命。因而,本申请适于工业应用。

Claims (19)

  1. 一种二次电池用隔膜,其包括:
    基材层;和
    设置在所述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的纳米纤维层,
    所述纳米纤维层包括补锂剂、聚合物、和任选的导电材料,其中,相对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所述补锂剂的含量为30.0~50.0重量%,所述聚合物的含量为50.0~70.0重量%,所述导电材料的含量为0~5.0重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膜,其中,所述导电材料包括零维导电材料和任选的一维导电材料,并且相对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所述零维导电材料的含量为1.0~5.0重量%,所述一维导电材料的含量为0~0.3重量%。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膜,其中,所述零维导电材料具有30~50 nm的粒径;可选地,所述零维导电材料是选自炭黑、乙炔黑和科琴黑中的一种或多种。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隔膜,其中,所述一维导电材料具有500~1000的长径比;可选地,所述一维导电材料是碳纳米管,可选为单臂纳米管、多臂纳米管或者二者的组合。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隔膜,其中所述补锂剂是选自Li 2C 2O 4、C 4BLiO 8、Li 15Si 4、Li 4Sn、Li 2NiO 2、LiF、Li 2TiO 3、Li 2CrO 4、Li 2Cr 2O 7、Li 4SiO 4、Li 2SiO 3、Li 3AsO 4、Li 2SeO 4、Li 2SeO 3、LiVO 3、LiAlO 2、Li 3PO 4、Li 2B 8O 13、Li 2B 4O 7、LiBO 2、Li 3AlF 6、Li 2SnF 6、和LiAsF 6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为Li 2NiO 2、Li 4Sn和LiAsF 6中的一种或多种。
  6.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隔膜,其中所述补锂剂的粒径为50~200nm,可选为80~150nm。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隔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聚合物,所述补锂剂的量为40~100重量份,可选为60~80重量份。
  8. 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隔膜,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补锂剂,所述零维导电材料的量为1~12.5重量份;并且所述一维导电材料的量为0.15~0.75重量份。
  9.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隔膜,其中,所述聚合物是选自聚偏氯乙烯、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和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隔膜,其中,所述纳米纤维层中的纳米纤维的直径为100~500nm,可选为200~250nm。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隔膜,其中,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厚度为1.0~5.0μm,可选为1.5~2.5μm。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隔膜,其中,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孔隙率为80%以上。
  13. 一种二次电池用隔膜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聚合物溶解在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溶液;
    将所述聚合物溶液加入到补锂剂或者补锂剂与导电材料的共混物中,并进行高速分散,得到分散液;
    将所述分散液通过静电纺丝附着于基材层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纳米纤维层,
    其中,在所述纳米纤维层中,相对于所述纳米纤维层的总重量,所述补锂剂的含量为30.0~50.0重量%,所述聚合物的含量为50.0~70.0重量%,所述导电材料的含量为0~5重量%。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聚合物溶液的固含量为20~40重量%,可选为20~25重量%。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纳米纤维层的厚度为1.0~5.0μm,可选为1.5~2.5μm。
  16. 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
    正极;
    负极;
    电解质;和
    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隔膜,其中
    所述纳米纤维层设置在所述基材层的面向所述正极的表面上。
  17. 一种电池模块,其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二次电池。
  18. 一种电池包,其包括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模块。
  19. 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二次电池、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模块和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
CN202280040851.1A 2022-01-30 2022-01-30 二次电池用隔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Pending CN1174612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75173 WO2023142106A1 (zh) 2022-01-30 2022-01-30 二次电池用隔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61203A true CN117461203A (zh) 2024-01-26

Family

ID=87470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0851.1A Pending CN117461203A (zh) 2022-01-30 2022-01-30 二次电池用隔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95938A1 (zh)
EP (1) EP4254634A1 (zh)
CN (1) CN117461203A (zh)
WO (1) WO20231421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14371B (zh) * 2023-09-14 2024-02-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和用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9639B (zh) * 2013-01-15 2019-02-01 阿莫绿色技术有限公司 聚合物电解质、利用其的锂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WO2019010474A1 (en) * 2017-07-07 2019-01-10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Of The Commonwealth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ELECTROFILING PVDF-HFP: NEW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S (CPES) HAVING INCREASED IONIC CONDUCTIVITIES FOR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CN109755448A (zh) * 2018-12-28 2019-05-14 北京中能东道绿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补锂涂层的锂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72368B (zh) * 2021-10-25 2023-06-06 东华大学 高稳定性纤维状锂离子电池正极补锂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95938A1 (en) 2023-12-07
WO2023142106A1 (zh) 2023-08-03
EP4254634A1 (en) 2023-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02618B1 (ko) 이차 전지, 이차 전지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전지 팩 및 장치
CN115133020B (zh) 锰酸锂正极活性材料及包含其的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AU2017348799B2 (en) Battery module for starting a power equipment
CN115832623A (zh) 隔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US20230395938A1 (en) Separator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power consuming device
CN117747952A (zh) 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6526069B (zh) 隔离膜、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5820064B (zh) 涂料组合物、隔离膜、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7480654A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CN116130651A (zh) 极片、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7038848B (zh)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5842114B (zh) 正极极片、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7254113B (zh) 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4843580B (zh) 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4000095A1 (zh)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4065181A1 (zh) 负极组合物及制备方法、负极浆料及制备方法、负极极片及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用电装置以及噻蒽类化合物的应用
CN116830282A (zh) 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7461181A (zh) 一种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6711096A (zh)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7083741A (zh) 隔膜及其相关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5842122A (zh) 钛酸锂包覆石墨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用电装置
CN116420259A (zh)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7981119A (zh) 一种正极浆料、相应的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6598420A (zh) 负极极片、制备方法及相应的二次电池、用电装置
CN117501502A (zh) 一种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