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85664A - 织物带 - Google Patents

织物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85664A
CN117385664A CN202310827232.3A CN202310827232A CN117385664A CN 117385664 A CN117385664 A CN 117385664A CN 202310827232 A CN202310827232 A CN 202310827232A CN 117385664 A CN117385664 A CN 1173856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threads
lines
fabric layer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272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伯克
J·加利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ith Patent GmbH
Original Assignee
Voith Paten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ith Patent GmbH filed Critical Voith Patent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7385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856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D03D1/0094Belt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 D03D13/004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with weave pattern being non-standard or providing special effect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D03D3/005Tapes or ribb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D21F1/0045Triple layer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10Wire-cloths
    • D21F1/105Multi-layer wire-cloth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7/00Other details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7/08Felts
    • D21F7/083Multi-layer felt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5/00Industrial
    • D10B2505/04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物带,包括具有上部纵向线和与其交织的上部横向线(OQF)的上部织物层和具有下部纵向线和与其交织的下部横向线(UQF)的下部织物层,上部织物层通过在织物带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接结线(B1,B2)与下部织物层连接,织物带的编织样式以重复图案(R)重复,重复图案(R)在上部纵向线和下部纵向线方面由多个纵向线上部组形成,每个纵向线上部组由两个第一组和一个第二组组成,每个第一组由上部纵向线和布置在其下方的下部纵向线形成,每个第二组由上部纵向线和两个布置在其下方的下部纵向线形成,重复图案(R)中的每个接结线(B1,B2)与重复图案(R)中的上部横向线至少一次地形成多重系结,重复图案(R)在上部纵向线和下部纵向线方面由至少六个纵向线上部组组成。

Description

织物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用来制造和/或加工纤维幅材的机器的织物带、尤其成形筛,包括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该上部织物层具有上部纵向线和与该上部纵向线交织的上部横向线,该下部织物层具有下部纵向线和与该下部纵向线交织的下部横向线,其中,两个织物层彼此之间以这种方式布置,使得在织物带的预定使用中,上部织物层面向纤维幅材并且下部织物层背离纤维幅材,其中,上部织物层通过在织物带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接结线与下部织物层连接,其中,织物带的编织样式以重复图案(Rapport)重复,其中,重复图案在上部纵向线和下部纵向线方面由多个纵向线上部组形成,其中,每个纵向线上部组由两个第一组和一个第二组组成,其中,每个第一组由上部纵向线和布置在该上部纵向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线形成,每个第二组分别由上部纵向线和两个布置在该上部纵向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线形成。
背景技术
从出版物DE 10 201 3 218 465A1中已经知道这种织物带。通过上部织物层提供令人满意的纤维支撑,同时通过下部织物层提供令人满意的尺寸稳定性,其特征特别在于,通过在重复图案中使用第一组和第二组,与先前已知的织物带的情况相比,上部纵向线被下部纵向线更好地支撑,该先前已知的织物带也已经具有比上部纵向线更多的下部纵向线。由于上部纵向线的更好的支撑,在上部织物层中导致更少的“沉降(Senken)”的形成,这减少了在纤维幅材中出现不希望的、可见的液体标记的倾向。
尽管从出版物DE 10 201 3218 465A1中已知的织物带已经提供了相当好的结果,但是上部织物层的平面性仍可以更好,以便进一步改善不希望的、可见的标记的倾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处理该技术问题,其中,该技术问题通过本发明的特征来解决。有利的设计方案涉及本发明的有利的扩展方案。
具体地,该技术问题通过开篇描述的这类织物带来解决,根据本发明,该织物带的特征尤其在于,重复图案中的每个接结线与重复图案中的上部横向线至少一次地形成多重系结(Mehrfachabbindung),其中,重复图案在上部纵向线和下部纵向线方面由至少六个纵向线上部组组成。
术语“多重系结”应理解为,从下部织物层转换到下部织物层的接结线在其再次从上部织物层转换到下部织物层之前在与第一上部纵向线直接相邻的第二上部纵向线下方至少在第一上部纵向线上方并且在与第二上部纵向线直接相邻的第三上部纵向线上方引导。换句话说,所述从下部织物层转换到上部织物层的接结线在其再次转换到下部织物层之前在至少两个彼此不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线上方引导。但也可能是三个或更多个这样的彼此不直接相邻的上部纵向线。如果是正好两个,则也称为“双系结”或“2接结段”,如果是正好三个,则称为“三系结”或“3接结段”,等等。
发明人已经认识到,如果在重复图案中只存在单系结,即从下部织物层转换到上部织物层的每个接结线在其再次转换到下部织物层之前始终仅在一个上部纵向线上方引导,则这对上部织物层的平面性是不利的。即,这导致接结线在上方引导的上部纵向线被相对强烈地向下拉,并且因此在该位置处在上部织物层中更容易形成不希望的“沉降”。在多重系结的情况下,与单系结相比,沉降形成的影响减小。
此外,发明人已经认识到,有利于织物带中的低的标记倾向的是,重复图案由至少六个纵向线上部组组成,该上部组本身由第二组和两个第一组组成,如此处的情况一样。即使重复图案中的每个接结线根据本发明与重复图案中的上部横向线至少一次地形成多重系结,分别具有3个上部纵向线和4个下部纵向线的至少六个纵向线上部组也允许在这样的织物中将接结线作为接结线对使用,该接结线对与上部纵向线和上部横向线一起延续上部织物层的平纹组织。通过上部织物层的这种平纹组织,可以进行特别好的纤维支撑,这也对织物带的标记倾向造成有利的影响。理论上,即使在少于六个这样的纵向线上部组的情况下、即在具有12个上部纵向线和16个下部纵向线的四个纵向线上部组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这一点。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织物带在实践中具有缺点,即相对较厚。这可能是因为通常对16个下部纵向线使用16轴组织,这然后导致下部横向线的相对较长的浮线组织,即通常导致至少12个下部纵向线下方的浮线组织。然而,在此适用:浮线组织越长,织物带越厚,并且织物带越厚,筛的自由体积就越大,因此导致不希望的拖曳水、所需的驱动功率等。
为了不使本发明的织物带的制造过程不必要地复杂化,优选地,重复图案在上部纵向线和下部纵向线方面由正好六个纵向线上部组组成。利用六个纵向线上部组得出,重复图案包括18个上部纵向线和24个下部纵向线,即总共42个纵向线。由于这种织物带、尤其成形筛通常是平织的,因此在织造过程中,纵向线对应于经线,而横向线对应于纬线。具有42个经线的重复图案提供了大的设计自由度。例如,对于下部织物层可以使用3轴重复组织、4轴重复组织、6轴重复组织、8轴重复组织或12轴重复组织,对于上部织物层可以使用2轴重复组织或3轴重复组织,这已经允许十种(=5x2)不同的设计,仅与基本组织的轴度相关。虽然24个下部纵向线也允许24轴组织,但这不是优选的,因为这通常又导致至少12个下部纵向线下方的下部横向线的非常长的浮线组织并且因此导致织物带的不希望的厚度。
为了在上部织物层中具有尽可能少的“沉降”,优选的是,上部织物层与下部织物层在重复图案中仅通过接结线的多重系结而与上部纵向线连接。
在与前面描述的六个纵向线组、即与18个上部纵向线的重复图案中,如果接结线对的接结线与上部横向线形成四重系结,而接结线对的另一个接结线与上部横向线形成五重系结,则上部织物层变得特别平坦。然而在此可能出现不希望的效果,即由于由此导致的在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之间的系结点数量较少,这些织物层没有足够牢固地彼此连接,这尤其可能导致在系结点处的接结线的内部磨损增加。在极端情况下,两个织物层可能彼此拆解。由于这个原因,特别优选的是,重复图案在上部纵向线和下部纵向线方面尤其由正好六个纵向线上部组组成,并且接结线作为接结线对延续上部织物层的平纹组织,在重复图案中,接结线对的第一接结线与上部纵向线形成两个双重系结,而该接结线对的第二接结线与上部纵向线形成双重系结和三重系结。以这种方式,不仅获得了上部织物层的可接受的平面性,而且获得了上部织物层与下部织物层的系结的通常完全足够的稳定性。
如前所述,有利的是,接结线总是成对地布置为接结线对,其中优选地,相应的接结线对的两个接结线与上部纵向线和下部纵向线彼此交替地交织,并且在从与上部纵向线的交织到与下部纵向线交织的转换中(反之亦然)相互交叉以形成交叉点。在此,在上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中,接结线对的两个接结线优选地对应于上部横向线。
此外,如前所述,有利于上部织物层上的良好的纤维支撑的是,接结线与上部横向线和上部纵向线一起形成上部织物层的平纹组织。
虽然对于下部织物层可以使用例如3轴重复组织或4轴重复组织,但在实践中被证明为特别有利的是,下部织物层在下部纵向线方面具有6轴重复组织或8轴重复组织或12轴重复组织。为了在织物带的机器侧上通过下部横向线提供尽可能大的磨损体积,优选的是,下部横向线在每个轴度重复中仅在一个或最多两个直接彼此相邻的下部纵向线上方转换,在其他情况下在其余的下部纵向线下方浮动。尤其在6轴重复组织或8轴重复组织的情况下,下部横向线在每个轴度重复中仅在一个纵向线上方转换,而在12轴重复组织的情况下,下部横向线在每个轴度重复中也可以在两个直接彼此相邻的下部纵向线上方转换。
在上部织物层的平面性方面还有利的是,在垂直于织物层的投影下观察,每组中的上部和下部纵向线不以或仅以略微彼此错开的方式布置,使得在上部和下部纵向线之间最多形成上部纵向线的一半直径的自由空间,但优选地不存在自由空间。因此,上部纵向线可以被上部纵向线足够良好地支撑。在这方面,请参阅开篇已经提及的出版物DE 10 201 3218 465A1的公开内容。
优选地,下部纵向线的直径大于上部纵向线的直径。例如,下部纵向线的直径可以位于0.13mm至0.35mm的范围内,其中,上部纵向线的直径为下部纵向线的直径的50%至90%、优选地60%至80%。由此,可以实现具有特别细的上部织物层的织物带,但是其下部织物层足够稳定,以提供高的磨损体积和/或高的尺寸稳定性。
为了获得足够密集的上部织物层,即使织物带具有少于下部纵向线的上部纵向线,也有利的是,织物带同时具有相对较多的上部横向线、尤其多于下部横向线的上部横向线,特别优选地,上部横向线是下部横向线的1.5倍或2倍。在这种情况下,与上部横向线和上部纵向线共同地使上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完整,尤其完整成平纹组织的接结线对也算作上部横向线。在这种情况下,接结线对将在数量上对应于上部纵向线。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示意图更详细地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网毯中使用的纵向线上部组;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网毯的重复图案的纵向线,该重复图案由六个纵向线上部组形成;
图3示出本发明在接结线对的走向方面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4示出本发明在接结线对的走向方面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5示出本发明在接结线对的走向方面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6示出根据图5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具有在下部纵向线方面的6轴重复组织;
图7示出根据图5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变型,具有在下部纵向线方面的8轴重复组织;
图8示出根据图5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三变型,具有在下部纵向线方面的12轴重复组织;
图9示出图7的在下部纵向线方面的8轴重复组织的完整重复图案的图示;并且
图10示出根据图8的在下部纵向线方面的12轴重复组织的完整重复图案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织物带的截面,纵向线上部组WE,其也可以称为重复单元WE,由三个上部纵向线O1-O3和四个下部纵向线U1-U4组成。这些纵向线布置成三组,即两个第一组I以及第二组II,该第一组分别由一个上部纵向线O2、O3和一个布置在其下方的下部纵向线U3、U4形成,该第二组由一个上部纵向线O1和布置在其下方的两个下部纵向线U1、U2形成。通过纵向线的这种特定布置,上部纵向线O1-O3可以被下部纵向线U1-U4特别好地支撑,这有利于上部织物层的平面度并且因此减少织物带的液体标记的倾向。上部织物层包括上部纵向线O1-O3和与其交织的上部横向线(在图1中未示出),并且在织物带的预定使用中用于运输纤维幅材和/或使纤维幅材脱水。与上部纵向线O1-O3的支撑有关的这种积极效果已经在出版物DE 10 2013 218 465 A1中详细描述,因此特此参考其描述以获得这方面的进一步细节。
在图1的示意图中,上部纵向线O1-O3分别正好显示在相应组的下部纵向线U1-U4上方的中间。但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移。这尤其是由于纵向线与此处未示出的横向线和接结线系结,该横向线和接结线尤其在较细的上部纵向线中可能导致相对于下部纵向线有时向左偏移并且有时向右偏移。但是,总的来说,该偏移通常是轻微的并且不会导致织物中的各个组不再是可被识别的。
织物带具有编织样式,该编织样式以重复图案R重复。根据本发明,重复图案R在此在织物带的上部纵向线和下部纵向线方面由纵向线上部组WE中的至少六个纵向线上部组形成。该重复图案尤其可以由正好六个纵向线上部组WE形成,如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因此,重复图案R包括6x3=18个上部纵向线和6x4=24个下部纵向线,即总共42个纵向线。
由于重复图案R根据本发明由至少六个、优选地正好六个纵向线上部组WE组成,因此根据本发明,重复图案中的每个接结线B1、B2可以与重复图案R中的上部纵向线至少一次地形成多重系结,并且同时接结线B1、B2成对地延续上部织物层的平纹组织,而织物带在此不会变得太厚。在接结线B1、B2的走向方面的对应实施例示意性地在图3-图5中示出。由此,相较于接合线仅与纵向线形成单系结的织物带,上部纵向线被强度更低地向下拉,从而避免或至少减少上部织物层中的“沉降”。由于接结线成对地有助于形成上部织物层的平纹组织,因此上部织物层可以特别好地支撑在其上运输的和/或脱水的纤维幅材上。
图3示出本发明在接结线B1、B2方面的第一实施方式。又可以看到重复图案R中的六个纵向线上部组WE的上部纵向线和下部纵向线,如图2中一样。附加地示出重复图案R中的上部横向线OQF,该上部横向线在相邻的上部纵向线的下方和上方交替地引导,以便在上部织物层中形成平纹组织。此外,逐段地示出第一接结线B1和第二接结线B2的走向、即就其是上部织物层的一部分而言。两个接结线B1、B2形成与上部横向线OQF直接相邻的接结线对,其也有助于上部织物层的平纹组织,方式为,每第二个上部纵向线被两个接结线B1、B2之一系结,即相关的接结线B1、B2在上部纵向线上方延伸,而对于位于其间的其他上部纵向线则不是这种情况。在根据图3的本实施例中,虚线示出的第一接结线B1与重复图案R的上部纵向线形成四重系结,即在左侧从下方从下部织物层转换到上部织物层中的第一接结线B1在其再次在右侧向下转换到下部织物层中之前,总共在四个上部纵向线上方引导。相反地,点划线示出的第二接结线B2与重复图案R的上部纵向线形成五重系结,即在左侧从下方从下部织物层转换到上部织物层中的第二接结线B2在其再次在右侧向下转换到下部织物层中之前,总共在五个上部纵向线上方引导。该实施方式的特征特别在于,上部纵向线几乎不会被接结线B1、B2向下拉,因此可以获得上部织物层的非常好的平面度。
然而,当涉及到上部织物层与下部织物层通过接结线B1、B2连接的强度时,该实施方式不一定是最佳的。这是因为在该实施例中,在重复图案R中,接结线B1、B2仅非常少地从上部织物层转换到下部织物层。
如果希望增加两个织物层之间的系结强度,有利的是,使接结线B1、B2在重复图案中更频繁地从上部织物层转换到下部织物层。具有相对大量这样的转换的示例在根据图4的第二实施例中示出。下面仅讨论与根据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异,在其他方面参考第一实施方式的描述。这在意义上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在重复图案R中,第一接结线B1和第二接结线B2不只是分别一次地从下部织物层转换到上部织物层,而是分别三次。这两个织物层之间的系结相应地更强。然而,系结的数量减少。因此,在重复图案R中,第一接结线B1与从左数第二个上部纵向线形成单系结、与第六个和第八个上部纵向线形成第一双重系结并且与第十二个和第十四个上部纵向线形成第二双重系结,而第二接结线B2与第四上部纵向线形成第一单系结、与第十个上部纵向线形成第二单系结并且与第十六个和第十八个上部纵向线形成双重系结。尤其单系结的上部纵向线、即第二个、第四个和第十个上部纵向线被接结线B1、B2相对强烈地向下拉,因为这些接结线在之前直接从下部织物层转换到上部织物层中,在之后又直接转换到下部织物层中。这在上部织物层的平面度方面不是最佳的。
在根据图5的实施例中示出在上部织物层在下部织物层处的系结的足够强度的一方面和避免由于单系结导致的在上部织物层中的沉降的另一方面之间的良好平衡。在此,两个接结线B1、B2在每个重复图案R中分别两次从下部织物层转换到上部织物层。在此完全避免单系结。因此,在重复图案R中,第一接结线B1与第二个和第四个上部纵向线形成第一双重系结,并且与第十个和第十二个上部纵向线形成第二双重系结,而第二接结线B2与第六个和第八个上部纵向线形成双重系结,并且与第十四个、第十六个和第十八个上部纵向线形成三重系结。
在图6-图8中示意性地示出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三种不同变型。这三种变型在下部纵向线的轴度方面彼此不同。在根据图6的第一变型中,下部织物层在下部纵向线方面具有6轴重复组织。这导致,由下部纵向线和下部横向线限定的下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总是在与相应的下部横向线UQF相关的六个下部纵向线之后重复。例如,如图6所示,下部横向线UQF可以在重复图案R中的第一个、第七个、第十三个和第十九个下部纵向线上方延伸,并且在其他方面在其他下部纵向线下方浮动。在织物带的预定使用中,下部横向线UQF的这种浮动为织物带的背离纤维幅材的机器侧提供磨损体积。
在根据图7的第二变型中,下部织物层在下部纵向线方面具有8轴重复组织。这导致,由下部纵向线和下部横向线限定的下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总是在与相应的下部横向线UQF相关的八个下部纵向线之后重复。例如,如图7所示,下部横向线UQF可以在重复图案R中的第一个、第九个、第十七个下部纵向线上方延伸,并且在其他方面在其他下部纵向线下方浮动。在织物带的预定使用中,下部横向线UQF的这种浮动为织物带的背离纤维幅材的机器侧提供磨损体积。与根据图6的第一变型相比,浮线组织总体上更长,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磨损体积。
在根据图8的第三变型中,下部织物层在下部纵向线方面具有12轴重复组织。这导致,由下部纵向线和下部横向线限定的下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总是在与相应的下部横向线UQF相关的十二个下部纵向线之后重复。例如,如图8所示,下部横向线UQF可以在重复图案R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下部纵向线上方以及在第十三个和第十四个下部纵向线上方延伸,并且在其他方面在其他下部纵向线下方浮动。在织物带的预定使用中,下部横向线UQF的这种浮动为织物带的背离纤维幅材的机器侧提供磨损体积。与根据图6的第一变型和根据图7的第二变型相比,浮线组织总体上更长,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磨损体积。
图9示意性地示出图7所示的第二变型的重复图案的完整编织样式,其中,在下部纵向线方面具有8轴重复组织。在此可以看到彼此交替的分别由上部横向线和下部横向线组成的八个对和分别由两个接结线组成的八个对,其中一个接结线总是以虚线示出,并且可以看到如何在上部和下部纵向线的上方和下方延伸。由于在此分别由两个接结线组成的每个对与上部横向线和下部纵向线一起使上部织物层的编织样式完整成平纹组织,因此相应的接结线对可以被算作上部横向线。在此通过这种计数方式得出,织物带的上部横向线是下部横向线的两倍。
图10示意性地示出图8所示的第三变型的重复图案的完整编织样式,其中,在下部纵向线方面具有12轴重复组织。在此可以看到彼此交替的分别由上部横向线和下部横向线组成的十二个对和由分别两个接结线组成的十二个对,其中一个接结线总是以虚线示出,并且可以看到如何在上部和下部纵向线的上方和下方延伸。
附图标记列表:
B1、B2: 第一接结线、第二接结线
O1-O3: (纵向线上部组WE的)上部纵向线
OQF: 上部横向线
R: (根据本发明的织物带的编织样式的)重复图案
U1-U4: (纵向线上部组WE的)下部纵向线
UQF: 下部横向线
WE: 纵向线上部组(或重复单元)

Claims (11)

1.一种用于用来制造和/或加工纤维幅材的机器的织物带、尤其成形筛,包括上部织物层和下部织物层,所述上部织物层具有上部纵向线(O1-O3)和与所述上部纵向线交织的上部横向线(OQF),所述下部织物层具有下部纵向线(U1-U4)和与所述下部纵向线交织的下部横向线(UQF),其中,两个织物层彼此之间以这种方式布置,使得在所述织物带的预定使用中,所述上部织物层面向所述纤维幅材并且所述下部织物层背离所述纤维幅材,
其中,所述上部织物层通过在所述织物带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接结线(B1,B2)与所述下部织物层连接,
其中,所述织物带的编织样式以重复图案(R)重复,
其中,所述重复图案(R)在所述上部纵向线(O1-O3)和所述下部纵向线(U1-U4)方面由多个纵向线上部组(WE)形成,
其中,每个纵向线上部组(WE)由两个第一组(I)和一个第二组(II)组成,
其中,每个第一组(I)由一个上部纵向线(O2,O3)和一个布置在所述上部纵向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线(U3,U4)形成,每个第二组(II)分别由一个上部纵向线(O1)和两个布置在这一个上部纵向线下方的下部纵向线(U1,U2)形成,
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复图案(R)中的每个接结线(B1,B2)与所述重复图案(R)中的上部横向线(O1-O3)至少一次地形成多重系结,其中,所述重复图案(R)在所述上部纵向线(O1-O3)和所述下部纵向线(U1-U4)方面由至少六个纵向线上部组(WE)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复图案(R)在所述上部纵向线(O1-O3)和所述下部纵向线(U1-U4)方面由正好六个纵向线上部组(WE)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物带,
所述上部织物层与所述下部织物层在所述重复图案(R)中仅通过所述接结线(B1,B2)的多重系结而与所述上部纵向线(O1-O3)连接。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重复图案(R)中,第一接结线(B1)与所述上部纵向线(O1-O3)形成两个双重系结,而第二接结线(B2)与所述上部纵向线(O1-O3)形成双重系结和三重系结。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结线(B1,B2)总是成对地布置为接结线对,其中优选地,相应的接结线对的两个接结线(B1,B2)与上部和下部纵向线(O1-O3,U1-U4)彼此交替地交织,并且在从与所述上部纵向线(O1-O3)的交织到与所述下部纵向线(U1-U4)交织的转换中并且在从与所述下部纵向线(U1-U4)交织到与所述上部纵向线(O1-O3)的交织的转换中,相互交叉以形成交叉点。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结线(B1,B2)与所述上部横向线(OQF)和所述上部纵向线(O1-O3)一起形成所述上部织物层的平纹组织。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织物层在所述下部纵向线(U1-U4)方面具有6轴重复组织或8轴重复组织或12轴重复组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下部横向线(UQF)在所述下部纵向线(U1-U4)的每个轴度重复中仅在一个或最多两个直接彼此相邻的下部纵向线(U1-U4)上方转换,在其他情况下在其余的下部纵向线(U1-U4)下方浮动。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织物层的投影下观察,每组(I,II)中的上部纵向线(O1-O3)和下部纵向线(U1-U4)不以或仅以略微彼此错开的方式布置,使得在所述上部纵向线和下部纵向线之间最多形成上部纵向线(O1-O3)的一半直径的自由空间,但优选地不存在自由空间。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纵向线(U1-U4)的直径大于所述上部纵向线(O1-O3)的直径。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带,
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带具有多于下部横向线(UQF)的上部横向线,优选地,所述织物带的上部横向线是下部横向线(UQF)的1.5倍或2倍。
CN202310827232.3A 2022-07-12 2023-07-06 织物带 Pending CN1173856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2117304.6A DE102022117304B3 (de) 2022-07-12 2022-07-12 Gewebeband
DE102022117304.6 2022-07-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85664A true CN117385664A (zh) 2024-01-12

Family

ID=86862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27232.3A Pending CN117385664A (zh) 2022-07-12 2023-07-06 织物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18700A1 (zh)
EP (1) EP4306710A2 (zh)
CN (1) CN117385664A (zh)
DE (1) DE102022117304B3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17055A1 (de) 2010-05-21 2011-11-24 Andritz Technology And Asset Management Gmbh Blattbildungssieb
DE102012207044A1 (de) 2012-04-27 2013-10-31 Voith Patent Gmbh Formiersieb
DE102013218465A1 (de) 2013-09-16 2015-03-19 Voith Patent Gmbh Formiersieb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06710A2 (de) 2024-01-17
US20240018700A1 (en) 2024-01-18
DE102022117304B3 (de) 2023-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63260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FI86208C (fi) Pappersmaskinsvira.
US20080196784A1 (en) Wear side weave pattern of a composite forming fabric
RU2005117347A (ru) Ткань с параллельными связывающими нитями с двойным пересечением
JP4739903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2007119965A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4440085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US10060076B2 (en) Paper machine screen
JP2010511805A (ja) シート材料特に紙又は厚紙を製造する機械のための製織布
US7637291B2 (en) Forming mesh
JP5306788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4573168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KR20120139734A (ko) 시트 형성 스크린
US7503351B2 (en) Paper machine covering
JP4439977B2 (ja) 工業用2層織物
US7493922B2 (en) Paper machine mesh
CN117385664A (zh) 织物带
US7584768B2 (en) Woven belt for a machine for producing web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woven belt
US20140345819A1 (en) Papermaking fabric
CA2971457C (en) Industrial fabric
JP4971423B2 (ja) 抄紙機用織物のための上部、特には紙側部
US7472726B2 (en) Paper machine mesh
CA2733526C (en) Papermaking fabric, in particular for use in the forming section of a papermaking machine
US11680342B2 (en) Industrial two-layered fabric
CN112513354A (zh) 工业用双层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