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17431B - 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17431B
CN117317431B CN202311080111.3A CN202311080111A CN117317431B CN 117317431 B CN117317431 B CN 117317431B CN 202311080111 A CN202311080111 A CN 202311080111A CN 117317431 B CN117317431 B CN 1173174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cooling
cavity
cavities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801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17431A (zh
Inventor
方嘉
李瑶
明维
杜朝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Jiache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Jiache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Jiache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Jiache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8011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174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7317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17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17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174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4Cutting off the power supply under fault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包括:多个电气元件和多个导电排,相邻两个电气元件之间通过导电排进行电连接;散热组件,设置在导电排表面,散热组件包括液冷板,液冷板内部设置有第一液冷腔,液冷板上设置有与第一液冷腔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用于向第一液冷腔内循环通入冷却液;液冷管组件,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第一管道与各个液冷板上的第一进液口并联,第二管道与各个液冷板上的第一出液口并联。本发明通过使液冷板和导电排直接接触,换热面积最大化,各个液冷板通入的冷却液温度一致,保证各个导电排通过液冷板换热,实现各个电气元件散热均一,大大提高BDU单元上的器件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BDU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BDU (battery disconnect unit)即电池包断路单元,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为新能源汽车高压***提供充放电控制、电路过载保护等作用。
接触器、熔断器、分流器是BDU单元的核心部件,其安装在高压控制盒内。接触器在新能源汽车中主要起到控制回路通断的作用。熔断器主要起到保险的作用(当电流超过规定值足够长的时间,熔体熔断使回路断开)。分流器主要用来监测回路电流(确定用户高压控制盒内部实际通过电流值)。在主回路电流较大时,接触器、熔断器、分流器温度会较高,长期高温会影响接触器工作寿命,也会导致接触器附近器件的温度较高,增加附近器件热失效风险或测量精度。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逐步普及超级快充功能,超级快充电流通常较大,满足超级快充功能的高压控制盒通常面临着极大的散热挑战。采用自然对流散热,通常来增加铜排的散热面积,但由于空间受限,铜排体积无法设计较大。电流变大后铜排以及其他电器件温度都会升高,温度过高会引发安全问题。
如公开号为CN115243531A的“一种液冷BDU结构及车辆”, 该技术方案,是将一整块液冷板固定安装于在BDU本体组件的底面,通过铜排的一端与BDU器件连接,铜排的另一端通过导热垫与液冷板接触,然而这种散热存在的缺陷时:1、铜排和液冷板之间的接触导热面积较小,铜排自身较大程度上还是通过空气对流散热,液冷散热的效率偏低。2、导热垫的热传导系数较低,会起到-定的隔热作用,温度越高,隔热作用会越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中BDU上的液冷散热结构存在散热效率偏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包括:
多个电气元件和多个导电排,相邻两个电气元件之间通过导电排进行电连接;
散热组件,设置在导电排表面,散热组件包括液冷板,液冷板内部设置有第一液冷腔,液冷板上设置有与第一液冷腔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用于向第一液冷腔内循环通入冷却液;
液冷管组件,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第一管道与各个液冷板上的第一进液口并联,第二管道与各个液冷板上的第一出液口并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液冷板包括底板和盖板,底板固定设置在导电排上,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均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进液口和两个第一出液口分别位于盖板长度方向两端,所述底板内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凹槽,所述盖板与底板密封连接以将凹槽封闭成第一液冷腔,所述第一液冷腔内沿凹槽长度方向设置有隔条,所述隔条将第一液冷腔沿凹槽宽度方向分割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隔条中部开设有将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的连通通道;
第一腔室包括两个第一进液腔及两个第一均温腔,两个第一进液腔分别位于第一腔室长度方向两端,两个第一均温腔位于两个第一进液腔之间,两个第一均温腔分别与其对应的第一进液腔连通,第一进液口与第一进液腔连通;
第二腔室包括两个第一出液腔及两个第二均温腔,第一均温腔和第二均温腔在凹槽宽度方向相对应,两个第一出液腔分别位于第二腔室长度方向两端,两个第二均温腔位于两个第一出液腔之间,且相互连通,两个第二均温腔分别与其对应的第二出液腔连通,第一出液口与第一出液腔连通;
两个第一均温腔之间设置有导流条,导流条用于将第一均温腔内的冷却液通过连通通道导流至两个第二均温腔之间。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液腔内设置有若干第一扰流部,第一均温腔和第二均温腔内沿凹槽长度方向均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条,第一均温腔和导流条之间沿第一腔室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扰流部,两个第二均温腔之间平行设置有两排第三扰流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散热器,散热器固定设置在液冷板远离导电排的一面,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至少一部分固定设置在散热器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用于对熔断器进行散热的液冷组件,所述液冷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液冷套,两个液冷套上下固定设置在熔断器外表面,液冷套内部具有第二液冷腔,液冷套上设置有与第二液冷腔相连通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一管道与液冷套上的第二进液口并联,第二管道与液冷套上的第二出液口并联。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液冷腔内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二进液腔、冷却腔及第二出液腔,第二进液口与第二进液腔相连通,第二出液口与第二出液腔相连通,冷却腔内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二分流条,第二分流条沿冷却液流动方向设置。
更进一步,优选的,两个液冷套上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相互交错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管道包括第一导热管、第一三通接头及第一绝缘管,第一导热管固定在散热器表面一侧,第一三通接头设置有多个,分别串联在第一导热管上,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分别通过第一绝缘管与第一三通接头相连接;
所述第二管道包括第二导热管、第二三通接头及第二绝缘管,第二导热管固定在散热器表面另一侧,第二三通接头设置有多个,分别串联在第二导热管上,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分别通过第二绝缘管与第二三通接头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座及固定在散热座顶面的若干散热翅片,散热座固定设置在盖板表面,且与第一液冷腔相对应,若干所述散热翅片均匀设置在散热座上,且散热翅片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导电排长度方向,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与导电排长度方向平行,且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若干散热翅片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液冷套与熔断器之间还设置有导热垫。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汽车BDU散热装置,通过在连接两个电气元件的导电排上设置液冷板,使液冷板和导电排直接接触,换热面积最大化,通过第一管道和各个液冷板上的第一进液口并联,第二管道和各个液冷板上的第一出液口并联,可以实现各个液冷板通入的冷却液温度一致,保证各个导电排通过液冷板换热,来降低对应的电气元件的温度,实现各个电气元件散热均一,大大提高BDU单元上的器件散热效率;
通过将第一液冷腔分割为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进液腔,可以分别通过第一进液口向液冷板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进液腔内通入冷却液,两个第一进液腔内的冷却液可以同步均温的实现导电排两端散热,保证相邻两个电气元件换热后温度均一,两个第一进液腔之间设置两个第一均温腔,可以实现对导电排中部换热均温,第二腔室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出液腔,两个第二进液腔之间设置两个第二均温腔,两个第一均温腔之间设置有导流条,导流条用于将第一均温腔内的冷却液导流至两个第二均温腔之间,两个第一均温腔换热后的冷却液进入到两个第二均温腔之间,冷却液分别通过第二均温腔回流至第一出液腔,第一均温腔和第二均温腔可以实现冷却液双向流动,保证整个导电排中部温度均匀;
通过在第一腔内设置有若第一扰流部,可以使冷却液充分与第一扰流部进行接触换热,提高第一进液口处导电排的换热效率,通过在第一均温腔和第二均温腔均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条,可以实现冷却液流量一致,确保导电排中部同一横截面处换热一致,通过在第一均温腔和导流条之间设置多个第二扰流部,可以将第一均温腔内的冷却液在流入第二腔室之间进行打散,实现冷却液进入到第二腔室之前进行混匀,两个第二均温腔之间平行设置有两排第三扰流部,可以将进入第二腔室内的冷却液在进入第二均温腔之间进行混匀,保证两个第二均温腔流经的冷却液温度一致,从而实现整个液冷板换热均匀,由此提高电气元件换热效率;
通过在液冷板顶面设置散热器,可以对液冷板辅助进行自然散热,提高导电排散热效率,同时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经过散热器,可以增强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通过在熔断器外表面上下设置液冷套,并使第一管道与液冷套上的第二进液口并联,第二管道与液冷套上的第二出液口并联,可以提高熔断器散热效率;
通过使两个液冷套上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相互交错设置,保证熔断器上下表面温度互补,进而实现散热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汽车BDU散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汽车BDU散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散热组件与液冷管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公开的底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公开的第一液冷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公开的液冷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公开的液冷套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电气元件;2、导电排;3、散热组件;31、液冷板;310、第一液冷腔;室;311、第一进液口;312、第一出液口;4、液冷管组件;41、第一管道;42、第二管道;313、底板;314、盖板;315、第一液冷腔;3130、隔条;3151、第一腔室;3152、第二腔室;3151a、第一进液腔;3151b、第一均温腔;3152a、第一出液腔;3152b、第二均温腔;3130a、连通通道;3131、导流条;3132、第一扰流部;3133、第一分流条;3134、第二扰流部;3135、第二扰流部; 32、散热器;6、液冷组件;61、液冷套;610、第二液冷腔;611、第二进液口;612、第二出液口;6101、第二进液腔;6102、冷却腔;6103、第二出液腔;6102a、第二分流条;411、第一导热管;412、第一三通接头;413、第一绝缘管;421、第二导热管;422、第二三通接头;423、第二绝缘管;7、导热垫;321、散热座;322、散热翅片;P、熔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结合图2,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其是用来对汽车BDU单元中的电气元件1进行散热,尤其是对BDU单元中的接触器、熔断器P及分流器等。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独立的液冷板31置于BDU单元底面,通过铜排一端连接电气元件1,另一端通过绝缘垫来和液冷板31导热,这种方式散热效率较低。
为此,本实施例采用了如下方案来提高汽车BDU中各电气元件1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汽车BDU散热装置包括多个导电排2、散热组件3及液冷管组件4。其中,相邻两个电气元件1之间通过导电排2进行电连接,例如接触器和熔断器P之间通过一个导电排2进行电气连接。导电排2为金属导电材质,例如铜排或铝排,一方面可以实现电气元件1之间的电路导通,另一方面,导电排2可以实现与空气对流。
本实施例公开的散热组件3设置在导电排2表面,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散热组件3包括液冷板31,液冷板31内部设置有第一液冷腔315,液冷板31上设置有与第一液冷腔315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311和第一出液口312,第一进液口311和第一出液口312用于向第一液冷腔315内循环通入冷却液。在本实施例中,液冷板31的面积和导电排2的面积相适配,第一进液口311和第一出液口312分别位于液冷板31长度方向两端。
液冷管组件4,包括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第一管道41与各个液冷板31上的第一进液口311并联,第二管道42与各个液冷板31上的第一出液口312并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连接两个电气元件1的导电排2上设置液冷板31,使液冷板31和导电排2直接接触,换热面积最大化,通过第一管道41和各个液冷板31上的第一进液口311并联,第二管道42和各个液冷板31上的第一出液口312并联,可以实现各个液冷板31通入的冷却液温度一致,保证各个导电排2通过液冷板31换热,来降低对应的电气元件1的温度,实现各个电气元件1散热均一,大大提高BDU单元上的器件散热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各个液冷板31的第一进液口311和第一出液口312位置是相同的,每个电气元件1两个电极端分别设置一个液冷板31,各个液冷板31之间的第一进液口311和第一出液口312分别和液冷管道并联,冷却液从液冷板31一端流入并从另一端流出,可以保证各个第一进液口311对应的电气元件1的电极端温度一致,各个第一出液口312对应的电气元件1的电极端温度一致,虽然液冷板31出液端温度远大于进液端温度,但每个电气元件1两个电极端处均存在进液端和出液端,这就使得电气元件1温度相互均衡,保证各个电气元件1的温度均一。
由于导电排2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电气元件1进行电连接,电气元件1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集聚在导电排2长度方向端部,各个电气元件1两个电极端产生的热量并不是完全相同,导电排2位于第一出液口312处的温度会明显大于导电排2位于第一进液口311处的温度。这样一来,使得各个电气元件1两端的温度存在一些差异,并不能完全实现各个电气元件1散热均一。
为此,本实施例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来予以解决。
具体的, 参照附图3-6所示,本实施例示出了液冷板31一种较佳实施方式,液冷板31包括底板313和盖板314,底板313固定设置在导电排2上,底板313内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凹槽,盖板314与底板313密封连接以将凹槽封闭成第一液冷腔315,盖板314和底板313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连接。第一进液口311和第一出液口312均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进液口311和两个第一出液口312分别位于盖板314长度方向两端。
第一液冷腔315内沿凹槽长度方向设置有隔条3130,隔条3130将第一液冷腔315沿凹槽宽度方向分割为第一腔室3151和第二腔室3152,隔条3130中部开设有将第一腔室3151和第二腔室3152连通的连通通道3130a。
第一腔室3151包括两个第一进液腔3151a及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两个第一进液腔3151a分别位于第一腔室3151长度方向两端,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位于两个第一进液腔3151a之间,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分别与其对应的第一进液腔3151a连通,第一进液口311与第一进液腔3151a连通。
第二腔室3152包括两个第一出液腔3152a及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第一均温腔3151b和第二均温腔3152b在凹槽宽度方向相对应,两个第一出液腔3152a分别位于第二腔室3152长度方向两端,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位于两个第一出液腔3152a之间,且相互连通,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分别与其对应的第二出液腔6103连通,第一出液口312与第一出液腔3152a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液冷腔315分割为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3151和第二腔室3152,第一腔室3151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进液腔3151a,可以分别通过第一进液口311向液冷板31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进液腔3151a内通入冷却液,两个第一进液腔3151a内的冷却液可以同步均温的实现导电排2两端散热,保证相邻两个电气元件1所处的电极端换热后温度均一。
两个第一进液腔3151a之间设置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可以实现对导电排2中部换热均温,第二腔室3152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出液腔3152a,两个第二进液腔6101之间设置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之间设置有导流条3131,导流条3131用于将第一均温腔3151b内的冷却液导流至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之间,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换热后的冷却液进入到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之间,冷却液分别通过第二均温腔3152b回流至第一出液腔3152a,第一均温腔3151b和第二均温腔3152b可以实现冷却液双向流动,保证整个导电排2中部温度均匀。
值得注意的是,导电排2长度方向两端的发热量较大(电气元件固定在导电排的两端),导电排2中部的温度较低,通过在液冷板31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进液口311,通过第一进液口311可以同步向液冷板31两端的第一进液腔3151a中通入温度一致的冷却液,可以实现导电排2长度方向两端散热一致。这样可以避免冷却液从一端流经另一端,造成两端温度不均衡的问题。
由于导电排2中部温度最低,因此,两个第一进液腔3151a分别通过第一均温腔3151b向第一腔室3151中部流动,这样一来,从第一进液腔3151a到第一腔室3151中部冷却液温度逐渐增大,这符合导电排2自身温度分布状态,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向第一腔室3151中部汇集,通过导流条3131可以避免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中的冷却液对流,同时实现将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内的冷却液导流至第二腔室3152中部,使该部分冷却液分别通过第二均温腔3152b向第一出液腔3152a流动,第二均温腔3152b和第一均温腔3151b内的冷却液流动方向是相反的,这样一来,第二腔室3152中部向第一出液腔3152a温度逐渐增大,第一腔室3151和第二腔室3152温度互补,可以确保整个导电排2长度方向两端的温度是均匀的,同时可以确保导电排2中部横截面各个区域温度均匀。
在实现导电排2两端温度一致时,可以实现各个电气元件1两端的导电排2温度一致,进而确保各个电气元件1散热一致,由此提高整个BDU单元的散热效率。
作为一些较佳实施方式,第一进液腔3151a内设置有若干第一扰流部3132,第一扰流部3132阵列布置,第一扰流部3132可以为扰流凸点或扰流柱或扰流条。通过第一扰流部3132的设置,可以使冷却液充分与第一扰流部3132进行接触换热,提高第一进液口311处导电排2的换热效率。
第一均温腔3151b和第二均温腔3152b内沿凹槽长度方向均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条3133,由此设置,可以实现冷却液流量一致,确保导电排2中部同一横截面处换热一致。
通过在第一均温腔3151b和导流条3131之间设置多个第二扰流部3135,可以将第一均温腔3151b内的冷却液在流入第二腔室3152之间进行打散,实现冷却液进入到第二腔室3152之前进行混匀。第二扰流部3135为沿第一腔室3151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扰流条或绕流柱。
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之间平行设置有两排第三扰流部,可以将进入第二腔室3152内的冷却液在进入第二均温腔3152b之间进行混匀,保证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流经的冷却液温度一致,从而实现整个液冷板31换热均匀,由此提高电气元件1换热效率。本实施例的两排第三扰流部和第二扰流部3135结构相同。
由于液冷板31长度方向两端分别通入冷却液,导电排2长度方向两端温度降低较为迅速,导电排2中部温度较低较为缓慢,为此,本实施例的散热组件3还包括散热器32,散热器32固定设置在液冷板31远离导电排2的一面,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至少一部分固定设置在散热器32上。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可以对液冷板31中部辅助进行自然散热,通过提高导电排2中部散热效率,来提高整个导电排2的散热效率,同时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经过散热器32,可以增强散热器32的散热效果。
具体的,散热器32包括散热座321及固定在散热座321顶面的若干散热翅片322,散热座321固定设置在盖板314表面,且与第一液冷腔315相对应,若干散热片均匀设置在散热座321上,且散热翅片32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导电排2长度方向,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与导电排2长度方向平行,且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均若干散热翅片322相连接。
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导电排2中部通过液冷板31进行换热,同时液冷板31上的热量通过散热座321传递到散热翅片322,散热翅片322通过与空气对流,从而实现将液冷板31表面的温度快速带走,通过实现对液冷板31散热,从而间接的对导电排2进行散热。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平行设置在散热器32顶端,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和散热翅片322垂直,可以实现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和所有的散热翅片322均连接,由此一来,通过液冷散热辅助带走散热翅片322上的热量,增强散热器32的散热效果。
在相关现有技术中,BDU中的熔断器P两端是通过汇流排分别连接导电排2,通过导电排2对汇流排的散热,从而降低熔断器P内部熔断丝的温度。然而熔断器P表面温度较高,仅通过汇流排进行散热,并不能提高熔断器P的散热效率,这会导致熔断器P散热不及时。
为此,本实施例还包括用于对熔断器P进行散热的液冷组件6,参照附图6和7所示,液冷组件6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液冷套61,两个液冷套61上下固定设置在熔断器P外表面,液冷套61内部具有第二液冷腔610,液冷套61上设置有与第二液冷腔610相连通的第二进液口611和第二出液口612,第一管道41与液冷套61上的第二进液口611并联,第二管道42与液冷套61上的第二出液口612并联。
在上述实施例中,液冷套61的形状和熔断器P的外表面轮廓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熔断器P为圆形,液冷套61为半圆形设置。通过熔断器P上下设置液冷套61,一方面方便于安装,另一方面,上下两个液冷套61同步通入冷却液,可以实现熔断器P上下表面散热一致,提高熔断器P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液冷腔610内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二进液腔6101、冷却腔6102及第二出液腔6103,第二进液口611与第二进液腔6101相连通,第二出液口612与第二出液腔6103相连通,冷却腔6102内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二分流条6102a,第二分流条6102a沿冷却液流动方向设置。由此设置,冷却液进入到第二进液腔6101后,通过各个第二分流条6102a将进入冷却腔6102内的冷却液进行分流,确保相邻两个第二分流条6102a之间的冷却液流量是一致的,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液冷套61同一横截面上的温度是一致的。
作为本实施例的较佳实施方式,两个液冷套61上的第二进液口611和第二出液口612相互交错设置。由此设置,可以实现两个液冷套61内的冷却液双向流动,保证熔断器P上下表面温度互补,进而实现散热均匀。
作为一些较佳实施方式,液冷套61与熔断器P之间还设置有导热垫7,通过导热垫7,可以提高热量传递效率。
本实施例示出了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的较佳实施方式。
具体的,第一管道41包括第一导热管411、第一三通接头412及第一绝缘管413,第一导热管411固定在散热器32表面一侧,第一三通接头412设置有多个,分别串联在第一导热管411上,第一进液口311、第二进液口611分别通过第一绝缘管413与第一三通接头412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时,可以将散热器32上开设供第一导热管411穿过的通道,散热组件3在导电排2上安装完成后,将第一导热管411穿过散热器32并固定,同时将多个第一三通接头412串联在第一导热管411上,实现第一进液口311、第二进液口611分别通过第一绝缘管413与第一三通接头412相连接。第一绝缘管413为软管,方便将进液口和第一三通接头412进行连接。
第一导热管411采用金属材质,例如铝管或铜管,由于第一导热管411固定在散热器32表面,第一导热管411和进液口之间通过第一绝缘管413连接,实现整个液冷组件6和散热组件3有机结合在一起,方便固定安装。
第二管道42包括第二导热管421、第二三通接头422及第二绝缘管423,第二导热管421固定在散热器32表面另一侧,第二三通接头422设置有多个,分别串联在第二导热管421上,第一出液口312、第二出液口612分别通过第二绝缘管423与第二三通接头422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时,可以将散热器32上开设供第二导热管421穿过的通道,散热组件3在导电排2上安装完成后,将第二导热管421穿过散热器32并固定,同时将多个第二三通接头422串联在第二导热管421上,实现第一出液口312、第二出液口612分别通过第二绝缘管423与第二三通接头422相连接。第二绝缘管423为软管,方便将进液口和第二三通接头422进行连接。
第二导热管421采用金属材质,例如铝管或铜管,由于第二导热管421固定在散热器32表面,第二导热管421和出液口之间通过第二绝缘管423连接,实现整个液冷组件6和散热组件3有机结合在一起,方便固定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气元件(1)和多个导电排(2),相邻两个电气元件(1)之间通过导电排(2)进行电连接;
散热组件(3),设置在导电排(2)表面,散热组件(3)包括液冷板(31),液冷板(31)内部设置有第一液冷腔(315),液冷板(31)上设置有与第一液冷腔(315)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311)和第一出液口(312),第一进液口(311)和第一出液口(312)用于向第一液冷腔(315)内循环通入冷却液;
液冷管组件(4),包括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第一管道(41)与各个液冷板(31)上的第一进液口(311)并联,第二管道(42)与各个液冷板(31)上的第一出液口(312)并联;
所述液冷板(31)包括底板(313)和盖板(314),底板(313)固定设置在导电排(2)上,第一进液口(311)和第一出液口(312)均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进液口(311)和两个第一出液口(312)分别位于盖板(314)长度方向两端;
所述底板(313)内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凹槽,所述盖板(314)与底板(313)密封连接以将凹槽封闭成第一液冷腔(315),所述第一液冷腔(315)内沿凹槽长度方向设置有隔条(3130),所述隔条(3130)将第一液冷腔(315)沿凹槽宽度方向分割为第一腔室(3151)和第二腔室(3152),隔条(3130)中部开设有将第一腔室(3151)和第二腔室(3152)连通的连通通道(3130a);
第一腔室(3151)包括两个第一进液腔(3151a)及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两个第一进液腔(3151a)分别位于第一腔室(3151)长度方向两端,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位于两个第一进液腔(3151a)之间,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分别与其对应的第一进液腔(3151a)连通,第一进液口(311)与第一进液腔(3151a)连通;
第二腔室(3152)包括两个第一出液腔(3152a)及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第一均温腔(3151b)和第二均温腔(3152b)在凹槽宽度方向相对应,两个第一出液腔(3152a)分别位于第二腔室(3152)长度方向两端,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位于两个第一出液腔(3152a)之间,且相互连通,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分别与其对应的第二进液腔(6101)连通,第一出液口(312)与第一出液腔(3152a)连通;
两个第一均温腔(3151b)之间设置有导流条(3131),导流条(3131)用于将第一均温腔(3151b)内的冷却液通过连通通道(3130a)导流至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D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腔(3151a)内设置有若干第一扰流部(3132),第一均温腔(3151b)和第二均温腔(3152b)内沿凹槽长度方向均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条(3133),第一均温腔(3151b)和导流条(3131)之间沿第一腔室(3151)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扰流部(3135),两个第二均温腔(3152b)之间平行设置有两排第二扰流部(313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BD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3)还包括散热器(32),散热器(32)固定设置在液冷板(31)远离导电排(2)的一面,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至少一部分固定设置在散热器(32)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BD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熔断器(P)进行散热的液冷组件(6),所述液冷组件(6)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液冷套(61),两个液冷套(61)上下固定设置在熔断器(P)外表面,液冷套(61)内部具有第二液冷腔(610),液冷套(61)上设置有与第二液冷腔(610)相连通的第二进液口(611)和第二出液口(612),第一管道(41)与液冷套(61)上的第二进液口(611)并联,第二管道(42)与液冷套(61)上的第二出液口(612)并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BD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腔(610)内包括顺次连通的第二进液腔(6101)、冷却腔(6102)及第二出液腔(6103),第二进液口(611)与第二进液腔(6101)相连通,第二出液口(612)与第二出液腔(6103)相连通,冷却腔(6102)内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二分流条(6102a),第二分流条(6102a)沿冷却液流动方向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BD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液冷套(61)上的第二进液口(611)和第二出液口(612)相互交错设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BD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41)包括第一导热管(411)、第一三通接头(412)及第一绝缘管(413),第一导热管(411)固定在散热器(32)表面一侧,第一三通接头(412)设置有多个,分别串联在第一导热管(411)上,第一进液口(311)、第二进液口(611)分别通过第一绝缘管(413)与第一三通接头(412)相连接;
所述第二管道(42)包括第二导热管(421)、第二三通接头(422)及第二绝缘管(423),第二导热管(421)固定在散热器(32)表面另一侧,第二三通接头(422)设置有多个,分别串联在第二导热管(421)上,第一出液口(312)、第二出液口(612)分别通过第二绝缘管(423)与第二三通接头(422)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BD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套(61)与熔断器(P)之间还设置有导热垫(7)。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BDU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32)包括散热座(321)及固定在散热座(321)顶面的若干散热翅片(322),散热座(321)固定设置在盖板(314)表面,且与第一液冷腔(315)相对应,若干所述散热翅片(322)均匀设置在散热座(321)上,且散热翅片(32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导电排(2)长度方向,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与导电排(2)长度方向平行,且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均若干散热翅片(322)相连接。
CN202311080111.3A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 Active CN1173174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80111.3A CN117317431B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80111.3A CN117317431B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17431A CN117317431A (zh) 2023-12-29
CN117317431B true CN117317431B (zh) 2024-03-26

Family

ID=89280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80111.3A Active CN117317431B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17431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412127U (zh) * 2020-06-24 2021-01-26 深圳市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液冷装置
CN212910528U (zh) * 2020-08-05 2021-04-06 珠海银隆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液冷板的高压控制器
EP3965207A1 (en) * 2020-09-07 2022-03-09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system with advanced battery disconnecting unit
CN216903118U (zh) * 2022-03-18 2022-07-05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模组
CN218333983U (zh) * 2022-09-14 2023-01-17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的液冷bdu模组
CN115996552A (zh) * 2023-03-22 2023-04-21 武汉嘉晨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bdu散热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6131047A (zh) * 2023-04-04 2023-05-16 武汉嘉晨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bdu电连接件、汽车bdu以及bdu散热方法
CN219226420U (zh) * 2022-12-28 2023-06-20 上饶洛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bdu液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77549A1 (en) * 2020-09-07 2022-03-10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system with advanced battery disconnecting unit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412127U (zh) * 2020-06-24 2021-01-26 深圳市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液冷装置
CN212910528U (zh) * 2020-08-05 2021-04-06 珠海银隆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液冷板的高压控制器
EP3965207A1 (en) * 2020-09-07 2022-03-09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system with advanced battery disconnecting unit
KR20220032492A (ko) * 2020-09-07 2022-03-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 차단 유닛을 갖는 전지 시스템
CN216903118U (zh) * 2022-03-18 2022-07-05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模组
CN218333983U (zh) * 2022-09-14 2023-01-17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的液冷bdu模组
CN219226420U (zh) * 2022-12-28 2023-06-20 上饶洛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bdu液冷装置
CN115996552A (zh) * 2023-03-22 2023-04-21 武汉嘉晨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bdu散热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6131047A (zh) * 2023-04-04 2023-05-16 武汉嘉晨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bdu电连接件、汽车bdu以及bdu散热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17431A (zh) 2023-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5318B (zh) 充电枪
CN113451838B (zh) 端子结构
CN106785228B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双向调温及热失控防扩散装置
CN208754008U (zh) 液冷式电动汽车充电***
CN113212202A (zh) 一种大电流端子的液冷结构
CN117317431B (zh) 一种汽车bdu散热装置
CN214013023U (zh) 动力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9880767U (zh) 动力电池水冷装置及动力电池
CN210363415U (zh) 车载水冷大功率充电装置
CN218731306U (zh) 液冷管、液冷***及电池模组
CN219018266U (zh) 一种高压配电盒
CN218472058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114899634B (zh) 一种大功率连接器的端子液冷结构
CN214848773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0880631A (zh) 一种应用于动力电池模组的曲线型变结构冷却板
CN214647637U (zh) 一种便于装配的端子的液冷结构
CN211629255U (zh)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11088572U (zh) 线缆端子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9843038U (zh) 一种电池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20439500U (zh) 一种低温升bdu结构
CN219759910U (zh) 一种断路单元及电池
CN219106294U (zh) 冷板结构、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CN217983488U (zh) 电芯连接结构、电池包及车辆
CN219457938U (zh) 高压配电盒及电池包
CN219143860U (zh) 一种水冷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430000, No. 138 Fengshu 6th Road,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an Jiache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430000 South Zone 1, floor 1, auxiliary workshop, plot 2mA,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han Jiache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