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63445A -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63445A
CN117263445A CN202311349396.6A CN202311349396A CN117263445A CN 117263445 A CN117263445 A CN 117263445A CN 202311349396 A CN202311349396 A CN 202311349396A CN 117263445 A CN117263445 A CN 117263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cculation
tank
liquid
sludge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493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国栋
孙治国
刘克琼
张立宇
吕宝鹏
薛圆圆
赵颂
张文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Solid Waste Disposal Co ltd
Qingdao Xiaojianxi Leachate Treatment Co ltd
Qingdao Jieyuan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Solid Waste Disposal Co ltd
Qingdao Xiaojianxi Leachate Treatment Co ltd
Qingdao Jieyuan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Solid Waste Disposal Co ltd, Qingdao Xiaojianxi Leachate Treatment Co ltd, Qingdao Jieyuan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Solid Waste Dispos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4939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6344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63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634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281Installations for water purification using chemical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001/007Processes including a sedimentation ste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6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or leacha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处理装置包括原液池、第一絮凝剂添加室、一级絮凝反应室、一级絮凝沉淀池、中间水罐、第二絮凝剂添加室、二级絮凝反应室、碱反应池、碱溶液添加室、沉淀池、碳化硅膜反应池、酸反应池、中间池、排泥泵、第一污泥储罐、第一板框压滤机、第二污泥储罐和第二板框压滤机等,通过对各个装置以及整体装置的连接关系进行具体设置,使得水体COD出水效果稳定,且提高了处理水量,处理水的各项指标符合后续处理要求,大大提升了浓缩液处理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各主要城市填埋场内渗沥液处理设施的建成和投产,诸多行业内不断探索和前行中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之前国内渗沥液的主流工艺为MBR+NF/RO/DTRO的工艺路线,出水水质可以达到一级A标准,产水率高,***自动化程度强,运行成本可控,解决了原有直接膜法导致项目运行后产水率逐年降低的问题。但工艺产生的25%~40%的浓缩液处理技术瓶颈得不到突破,此后不断出现针对浓缩液处理的技术,在投产运行后均遇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目前一般的浓缩液处理***实际只能维持250~300m3/的处理量,对于很多园区渗沥液处理***实际产生的接近400m3/d以上的水量,其远远无法满足处理要求。
浓缩液的成分相对复杂,采用现有单纯蒸发或干化的方法无法实现母液固化,必须做好浓缩液的预处理,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影响蒸发盐分析出而降低母液量的干扰因素,主要的干扰因素为浓缩液的硬度和其中含有的有机物,硬度高会造成蒸发设备结垢严重,有机物高会阻碍盐分在结晶器里成核,无法析出固体盐。因此如何对浓缩液进行预处理成为实现浓缩液全量化处理,最大可能保证蒸发平稳运行,干化***浓缩出盐等后续步骤的关键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具体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包括原液池、第一絮凝剂添加室、一级絮凝反应室、一级絮凝沉淀池、中间水罐、第二絮凝剂添加室、二级絮凝反应室、碱反应池、碱溶液添加室、沉淀池、碳化硅膜反应池、酸反应池、中间池、排泥泵、第一污泥储罐、第一板框压滤机、第二污泥储罐和第二板框压滤机。
所述原液池设置有浓缩液入口,通过来液泵将浓缩液排入到原液池内,在原液池内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用于将原液池内的浓缩液通过管道提升至一级絮凝反应室内。
所述第一絮凝剂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第一絮凝剂,并通过管道将第一絮凝剂排入到一级絮凝反应室内。
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室设置有第一絮凝搅拌桨、第一絮凝剂入口、浓缩液入口以及絮凝液排出口;所述第一絮凝搅拌桨用于将一级絮凝反应室内的液体进行搅拌,第一絮凝剂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一絮凝剂添加室相连,浓缩液入口通过管道与原液池相连,絮凝液排出口通过絮凝液排出管与一级絮凝沉淀池相连,且絮凝液排出管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几”字形凸起,在“几”字形凸起的顶部开设有排气口。
所述一级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沉淀壳体、入液口、清液排出口、主体竖管、絮凝斜管、反射板、支撑架和絮凝排泥口;所述絮凝沉淀壳体包括主体壳和下部壳,主体壳设置于下部壳的上方,主体壳为竖直的圆筒结构,下部壳为竖直漏斗结构,在下部壳的底部设置有絮凝排泥口,絮凝排泥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排泥泵相连,主体壳和下部壳的内壁上均镀覆有防腐层,主体竖管竖直设置于主体壳内,所述絮凝斜管并排设置有多根,且布满于主体壳的中部,每根所述絮凝斜管的倾斜角度均相同,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5~65°;所述反射板设置于絮凝斜管的下方的主体竖管底部,所述反射板和所述絮凝斜管均与所述支撑架相连,所述入液口设置于主体壳的顶部中央,且入液口伸入到主体竖管的内部,所述清液排出口设置于主体壳的侧壁上部,且清液排出口的高度位置距主体壳底部的距离为h1,清液排出口的高度位置距主体壳顶部的距离为h2,其中h1:h2=(3~3.2):(1.2~1.35),所述入液口底端的高度与清液排出口最上端的高度位置相水平。
所述中间水罐的入水口通过管道与一级絮凝沉淀池的清液排出口连通,中间水罐的排水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第一絮凝液入口相连通。
所述第二絮凝剂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第二絮凝剂,并通过管道将第二絮凝剂排入到二级絮凝反应室内。
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室设置有第二絮凝搅拌桨、第二絮凝剂入口、第一压滤液入口以及第二絮凝液排出口;所述第二絮凝搅拌桨用于将二级絮凝反应室内的液体进行搅拌,第二絮凝剂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絮凝剂添加室相连,第一压滤液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板框压滤机的压滤液排出口相连,第二絮凝液排出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第二絮凝液入口相连通。
所述碱溶液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碱液,并通过管道将碱液排入到碱反应池内。
所述碱反应池设置有碱反应池搅拌桨、第一絮凝液入口、第二絮凝液入口、碱液入口以及反应液排出口;所述碱反应池搅拌桨用于将碱反应池内的液体进行搅拌。
所述沉淀池用于将碱反应池排出的液体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池设置有沉淀入液口、清液排出口和排泥口,所述沉淀入液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反应液排出口连通,所述排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污泥储罐连通。
所述碳化硅膜反应池用于将进入其中的液体进行硅化膜处理,碳化硅膜反应池包括处理液入口、浓液出口和清液出口,所述处理液入口通过管道与沉淀池的清液排出口相连通,所述浓液出口与第二污泥储罐相连,所述清液出口通过管道与酸反应池相连。
所述酸反应池设置有酸液添加口、酸反应池搅拌桨、碳化硅处理水入口、第二压滤液入口和酸反应水排出口;所述酸液添加口用于添加酸溶液,所述碳化硅处理水入口通过管道与碳化硅膜反应池的所述清液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压滤液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板框压滤机的压滤液排出口相连。
所述中间池设置有中间池入口、中间池清液排出口和中间池排泥口,所述中间池入口与酸反应池的所述酸反应水排出口连通,中间池清液排出口与后续设置的蒸发及干化装置的入水口连通,所述中间池排泥口通过管道与排泥泵相连。
所述排泥泵用于将中间池和一级絮凝沉淀池排出的污泥抽取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所述第一污泥储罐的污泥排出口与第一板框压滤机连接,所述第二污泥储罐的污泥排出口与第二板框压滤机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絮凝剂添加室内设置有搅拌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絮凝斜管的高度为h3,絮凝斜管顶部距支撑架顶端的垂直距离为h4,絮凝斜管底部距主体壳底部的垂直距离为h5,满足h3:h4:h5=(0.83~0.91):(0.90~0.96):(1.35~1.65)。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顶端的垂直高度高于所述清液排出口垂直高度90~120mm。
作为优选,所述原液池也设置有原液池排泥口,原液池排泥口通过排泥泵将污泥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污泥储罐前端设置有第二排泥泵。
作为优选,一级絮凝反应室中絮凝液排出管的所述“几”字形凸起的高度与一级絮凝反应室高度之比为(1.0~1.2):(1.7~1.9)。(优选1170:1870)。
作为优选,絮凝液排出管的所述“几”字形凸起顶部设置的排气口上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的高度为180~220mm。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方法,所述处理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进行;包括如下步骤:
(1)将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排入到原液池内,通过提升泵将浓缩液提升至一级絮凝反应室内,原液池内沉淀得到的污泥通过管道和排泥泵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2)将第一絮凝剂在第一絮凝剂添加室内搅拌均匀并通过管道排入到一级絮凝反应室内,开启第一絮凝搅拌桨,对排入到一级絮凝反应室内的第一絮凝剂和浓缩液进行均匀搅拌,然后通过絮凝液排出口排出。
(3)絮凝液排出口排出的絮凝液通过絮凝液排出管排入到一级絮凝沉淀池内,通过絮凝斜管进行絮凝沉淀,絮凝沉淀得到的上层清液通过管道排入到中间水罐内,絮凝沉淀得到的有机泥通过絮凝排泥口排出,通过管道和排泥泵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4)碱溶液添加室通过管道将碱液排入到碱反应池内,然后通过管道和第一絮凝液入口将中间水罐的水体排入到碱反应池内;排泥泵将污泥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第一污泥储罐将污泥排入到第一板框压滤机内,通过板框压滤机压滤得到泥饼和第一压滤液,将第一压滤液通过管道排入到二级絮凝反应室内,将第二絮凝剂添加至二级絮凝反应室内,通过第二絮凝搅拌桨搅拌均匀后将第二絮凝剂通过第二絮凝液入口排入到碱反应池内。
(5)在碱反应池内,通过碱反应池搅拌桨对排入的液体进行搅拌,然后通过反应液排出口将搅拌均匀后的液体排出。
(6)碱反应池排出的液体排入到沉淀池内进行沉淀,沉淀后得到的上清液通过清液排出口,沉淀得到的污泥通过排泥口排出,并通过管道排入到第二污泥储罐内。
(7)清液排出口排出的液体通过管道排入到碳化硅膜反应池内进行硅化膜处理,处理后得到的清液通过清液出口排出,得到的浓液通过浓液出口排出并通过管道排入到第二污泥储罐内;第二污泥储罐将污泥排入到第二板框压滤机内,通过板框压滤机压滤得到泥饼和第二压滤液,将第二压滤液通过管道排入到酸反应池内。
(8)碳化硅膜反应池的清液出口排出的水体通过管道排入到酸反应池内,通过向酸反应池内加入酸溶液,通过酸反应池搅拌桨对进入的液体进行搅拌,反应均匀,反应之后的液体通过酸反应水排出口排入到中间池内。
(9)水体在中间池内沉淀后,上部清液通过中间池清液排出口排入到后续设置的蒸发及干化装置中进行后续的蒸发和干化处理,底部的污泥通过管道与排泥泵相连,后续通过第一污泥储罐排入到第一板框压滤机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絮凝搅拌桨为立式桨叶搅拌器,转速为100~150r/min。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通过设置两级絮凝,先在原液池后部即设置一级絮凝反应室和以及絮凝沉淀池,使得浓缩液能够进行相对深的絮凝,然后再对碱处理之前的污泥进行压滤得到的压滤液进行二次絮凝,从而实现了水体的深度絮凝,实现通过调节絮凝剂行为,提高了絮凝剂结构的稳定性,实现了溶解性有机物絮凝去除的效果。
(2)本发明通过将碱处理之前的污泥和碳化硅膜处理之后的污泥进行分开压滤,从而实现了不同酸碱度污泥实现了分开压滤,从而避免了絮凝污泥pH的不稳定而导致COD重新逸出的后果。本发明通过对各个阶段不同污泥均通过两个不同的板框压滤机进行分开压滤,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泥饼的质量,避免泥饼硬度的大幅降低。
(3)通过将一级絮凝反应室的絮凝液排出管设置为特定比例结构(与一级絮凝反应室整体高度成比例设置)的“几”字形凸起,可以合理延长一级絮凝反应室中的停留时间(如果延长过多,则会造成效率降低且均匀性并未提高,如果延长过少,则会造成均匀性欠缺),且通过比例设置,使得延长的时间与一级絮凝沉淀池的各高度比例数据相匹配优化了在一级絮凝沉淀池中进行絮凝沉淀的效率与效果的匹配度;通过在一级絮凝沉淀池中设置具体高度位置以及具体倾斜角度的絮凝斜管,使得在絮凝沉淀过程(区别于一般沉淀)提高了对水体的充分整流,使得水流态为层流和涡流配合的方式,提高了絮凝沉淀的效能,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溢流口处的总固体悬浮物的密度小于3mg/L。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级絮凝沉淀池局部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原液池;2-提升泵;3-来液泵;4-原液池;5-第一絮凝剂添加室;6-一级絮凝反应室;61-絮凝液排出口;62-“几”字形凸起;63-排气管;64-第一絮凝剂入口;65-浓缩液入口;7-中间水罐;8-碱反应池;9-沉淀池;10-一级絮凝沉淀池;101-絮凝斜管;102-支撑架;103-反射板;104-防腐层;105-絮凝排泥口;106-絮凝液排出管;11-酸反应池;12-中间池;13-碳化硅膜反应池;14-排泥泵;15-第一污泥储罐;16-第二污泥储罐;17-第一板框压滤机;18-第二板框压滤机;19-二级絮凝反应室;20-第二絮凝剂添加室;A-浓缩液。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包括原液池、第一絮凝剂添加室、一级絮凝反应室、一级絮凝沉淀池、中间水罐、第二絮凝剂添加室、二级絮凝反应室、碱反应池、碱溶液添加室、沉淀池、碳化硅膜反应池、酸反应池、中间池、排泥泵、第一污泥储罐、第一板框压滤机、第二污泥储罐和第二板框压滤机。
所述原液池设置有浓缩液入口,通过来液泵将浓缩液排入到原液池内,在原液池内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用于将原液池内的浓缩液通过管道提升至一级絮凝反应室内。
所述第一絮凝剂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第一絮凝剂,并通过管道将第一絮凝剂排入到一级絮凝反应室内。
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室设置有第一絮凝搅拌桨、第一絮凝剂入口、浓缩液入口以及絮凝液排出口;所述第一絮凝搅拌桨用于将一级絮凝反应室内的液体进行搅拌,第一絮凝剂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一絮凝剂添加室相连,浓缩液入口通过管道与原液池相连,絮凝液排出口通过絮凝液排出管与一级絮凝沉淀池相连,且絮凝液排出管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几”字形凸起,在“几”字形凸起的顶部开设有排气口。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级絮凝反应室中絮凝液排出管的所述“几”字形凸起的高度为1170mm,一级絮凝反应室的高度为1870mm,二者之比满足(1.0~1.2):(1.7~1.9)的要求。
所述一级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沉淀壳体、入液口、清液排出口、主体竖管、絮凝斜管、反射板、支撑架和絮凝排泥口;所述絮凝沉淀壳体包括主体壳和下部壳,主体壳设置于下部壳的上方,主体壳为竖直的圆筒结构,下部壳为竖直漏斗结构,在下部壳的底部设置有絮凝排泥口,絮凝排泥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排泥泵相连,主体壳和下部壳的内壁上均镀覆有防腐层,主体竖管竖直设置于主体壳内,所述絮凝斜管并排设置有多根,且布满于主体壳的中部,每根所述絮凝斜管的倾斜角度均相同,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所述反射板设置于絮凝斜管的下方的主体竖管底部,所述反射板和所述絮凝斜管均与所述支撑架相连,反射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7°,所述入液口设置于主体壳的顶部中央,且入液口伸入到主体竖管的内部,所述清液排出口设置于主体壳的侧壁上部,且清液排出口的高度位置距主体壳底部的距离为h1,清液排出口的高度位置距主体壳顶部的距离为h2,其中h1:h2=3.1:1.25,所述入液口底端的高度与清液排出口最上端的高度位置相水平。
所述絮凝斜管的高度为h3,絮凝斜管顶部距支撑架顶端的垂直距离为h4,絮凝斜管底部距主体壳底部的垂直距离为h5,本实施例中,h3为866mm,h4为930mm,h5为1504mm,满足h3:h4:h5=(0.83~0.91):(0.90~0.96):(1.35~1.65)的要求。
且本实施例中,絮凝液排出管的所述“几”字形凸起顶部设置的排气口上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的高度为200mm。
所述中间水罐的入水口通过管道与一级絮凝沉淀池的清液排出口连通,中间水罐的排水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第一絮凝液入口相连通。
所述第二絮凝剂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第二絮凝剂,并通过管道将第二絮凝剂排入到二级絮凝反应室内。
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室设置有第二絮凝搅拌桨、第二絮凝剂入口、第一压滤液入口以及第二絮凝液排出口;所述第二絮凝搅拌桨用于将二级絮凝反应室内的液体进行搅拌,第二絮凝剂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絮凝剂添加室相连,第一压滤液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板框压滤机的压滤液排出口相连,第二絮凝液排出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第二絮凝液入口相连通。
所述碱溶液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碱液,并通过管道将碱液排入到碱反应池内。
所述碱反应池设置有碱反应池搅拌桨、第一絮凝液入口、第二絮凝液入口、碱液入口以及反应液排出口;所述碱反应池搅拌桨用于将碱反应池内的液体进行搅拌。
所述沉淀池用于将碱反应池排出的液体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池设置有沉淀入液口、清液排出口和排泥口,所述沉淀入液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反应液排出口连通,所述排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污泥储罐连通。
所述碳化硅膜反应池用于将进入其中的液体进行硅化膜处理,碳化硅膜反应池包括处理液入口、浓液出口和清液出口,所述处理液入口通过管道与沉淀池的清液排出口相连通,所述浓液出口与第二污泥储罐相连,所述清液出口通过管道与酸反应池相连。
所述酸反应池设置有酸液添加口、酸反应池搅拌桨、碳化硅处理水入口、第二压滤液入口和酸反应水排出口;所述酸液添加口用于添加酸溶液,所述碳化硅处理水入口通过管道与碳化硅膜反应池的所述清液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压滤液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板框压滤机的压滤液排出口相连。
所述中间池设置有中间池入口、中间池清液排出口和中间池排泥口,所述中间池入口与酸反应池的所述酸反应水排出口连通,中间池清液排出口与后续设置的蒸发及干化装置的入水口连通,所述中间池排泥口通过管道与排泥泵相连。
所述排泥泵用于将沉淀池和一级絮凝沉淀池排出的污泥抽取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所述第一污泥储罐的污泥排出口与第一板框压滤机连接,所述第二污泥储罐的污泥排出口与第二板框压滤机连接。
且如图1所示,所述碱反应池设置于原液池内部,所述酸反应池设置于中间池内部,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室设置于一级絮凝沉淀池的上方。
如图1所示,为了絮凝剂均匀添加,所述第一絮凝剂添加室内设置有搅拌装置。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支撑架顶端的垂直高度比所述清液排出口垂直高度高100mm。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原液池也设置有原液池排泥口,原液池排泥口通过排泥泵将污泥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污泥储罐前端可以设置有第二排泥泵。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采用实施例1的处理装置进行的处理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将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排入到原液池内,通过提升泵将浓缩液提升至一级絮凝反应室内(例如500吨/天),原液池内沉淀得到的污泥通过管道和排泥泵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2)将第一絮凝剂(本实施例采用的是有机-无机杂化絮凝剂,制备方法为:I,将氯化铝、硫酸铝、氯化铁或硫酸铁置于去离子水中进行溶解,得到质量百分浓度为33wt%的溶液;II,向步骤I得到的溶液中加入硅烷偶联剂(本实施例示例的硅烷偶联剂为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N-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量为步骤I铝或铁摩尔数的50倍,然后再在55℃的温度下进行搅拌,搅拌速度为120转/min,搅拌时间为6h;III,向步骤II得到的液体中加入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的加入量为步骤I铝或铁摩尔数的1.2倍,得到有机-无机杂化絮凝剂。)在第一絮凝剂添加室内搅拌均匀并通过管道排入到一级絮凝反应室内(例如4.5吨/天),开启第一絮凝搅拌桨,对排入到一级絮凝反应室内的第一絮凝剂和浓缩液进行均匀搅拌,然后通过絮凝液排出口排出。
(3)絮凝液排出口排出的絮凝液通过絮凝液排出管排入到一级絮凝沉淀池内,通过絮凝斜管进行絮凝沉淀,絮凝沉淀得到的上层清液通过管道排入到中间水罐内(例如354.5吨/天),絮凝沉淀得到的有机泥通过絮凝排泥口排出,通过管道和排泥泵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4)碱溶液添加室通过管道将碱液(例如氢氧化钠)排入到碱反应池内(例如12吨/天),然后通过管道和第一絮凝液入口将中间水罐的水体排入到碱反应池内(例如354.5吨/天);排泥泵将污泥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第一污泥储罐将污泥排入到第一板框压滤机内,通过板框压滤机压滤得到泥饼和第一压滤液,将第一压滤液通过管道排入到二级絮凝反应室内,将第二絮凝剂(本实施例的第二絮凝剂为复配絮凝剂,具体为[AlO4Al12(OH)24(H2O)12]7+的溶液与沸石进行柱撑制备得到的柱撑沸石之后在含有Mg2+离子的溶液中过量浸渍12小时后,在110~120℃温度下烘干后再在580~620℃的温度下焙烧,然后将得到的物料与现有的液态铝系絮凝剂按照5:95的重量比进行混合并搅拌均匀后得到的)添加至二级絮凝反应室内(例如3.5吨/天),通过第二絮凝搅拌桨搅拌均匀后将第二絮凝剂通过第二絮凝液入口排入到碱反应池内(例如252吨/天)。
(5)在碱反应池内,通过碱反应池搅拌桨对排入的液体进行搅拌,然后通过反应液排出口将搅拌均匀后的液体排出。
(6)碱反应池排出的液体排入(例如618.5吨/天)到沉淀池内进行沉淀,沉淀后得到的上清液通过清液排出口,沉淀得到的污泥通过排泥口排出,并通过管道排入到第二污泥储罐内。
(7)清液排出口排出的液体通过管道排入到碳化硅膜反应池内进行硅化膜处理,处理后得到的清液通过清液出口排出,得到的浓液通过浓液出口排出并通过管道排入到第二污泥储罐内;第二污泥储罐将污泥排入到第二板框压滤机内,通过板框压滤机压滤得到泥饼和第二压滤液,将第二压滤液通过管道排入到酸反应池内。
(8)碳化硅膜反应池的清液出口排出的水体通过管道排入到酸反应池内,通过向酸反应池内加入酸溶液,通过酸反应池搅拌桨对进入的液体进行搅拌,反应均匀,反应之后的液体通过酸反应水排出口排入到中间池内。碳化硅膜反应池的浓液也排入到
(9)水体在中间池内沉淀后,上部清液通过中间池清液排出口排入(例如498.5吨/天)到后续设置的蒸发及干化装置中进行后续的蒸发和干化处理,底部的污泥通过管道与排泥泵相连,后续通过第一污泥储罐排入到第一板框压滤机内。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没有设置二级絮凝反应室和第二絮凝剂添加室,其它设置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通过实施例2的实施步骤(省去将第一压滤液通过管道排入到二级絮凝反应室内,将第二絮凝剂添加至二级絮凝反应室内,通过第二絮凝搅拌桨搅拌均匀后将第二絮凝剂通过第二絮凝液入口排入到碱反应池内的步骤,而将第一压滤液直接排入到碱反应池内)进行实施,对处理之后的水体进行分析得到表1所示的结果,表1为实施例2和对比例1处理数据对比表。
表1
从表1可以得出,没有经过二次絮凝处理的水体无论从处理量、排水量、排浓量、产水率都有所下降,并且影响到后续换热等处理效果,从而得到本发明设置的二次絮凝可以更加有效的对浓缩液进行深度絮凝处理,并且其效果并不只是增加了絮凝效果,而是整体提升了水体处理效果。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没有设置两个板框压滤机,而是将两个污泥储罐内的污泥以1:1的比例共同排入到一个混合的板框压滤机内,其它设置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经过与对应的实施例2处理步骤进行处理之后,对板框压滤机的产品进行分析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表2为实施例1和对比例2压滤对比数据表。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分开压滤的方式,得到的COD和总硬度均与理论推导计算得到的数据相同,但是采用对比例2的混合压滤方式进行后得到COD逸出,并且总硬度下降了一个数量级,从而可以得到本发明采用分开压滤的方式大大提高了COD出水稳定的效果。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所述“几”字形凸起的高度为960mm,一级絮凝反应室的高度为1870mm,二者之比不满足(1.0~1.2):(1.7~1.9)的要求(即“几”字形凸起比例短了),同时。所述絮凝斜管的高度为h3为666mm,絮凝斜管顶部距支撑架顶端的垂直距离为h4为780mm,絮凝斜管底部距主体壳底部的垂直距离为h5为1655mm,不满足h3:h4:h5=(0.83~0.91):(0.90~0.96):(1.35~1.65)的要求(即相比于实施例1絮凝斜管短了同时向上移动了)。其它设置与实施例1相同,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步骤进行,得到的数据如表3所示,表3为实施例2和对比例3的各数据对比表。
表3
运行时间(h) 处理量 排水量 排浓量 产水率 产浓率
实施例2 24 203.67 173.8 36 85.3% 17.7%
对比例3 24 196.36 153.1 35.06 81% 23%
从表3可以得出,由于絮凝剂未搅拌均匀即添加,且絮凝斜管变短且向上移动之后,对于水体的处理效果下降了,从而说明本发明的各项比例关系的设置是最优化的设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均为一种示例,并不对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具有限定作用。没有进行对比的技术特征并不说明没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只是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其设置方式进行说明。

Claims (10)

1.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液池、第一絮凝剂添加室、一级絮凝反应室、一级絮凝沉淀池、中间水罐、第二絮凝剂添加室、二级絮凝反应室、碱反应池、碱溶液添加室、沉淀池、碳化硅膜反应池、酸反应池、中间池、排泥泵、第一污泥储罐、第一板框压滤机、第二污泥储罐和第二板框压滤机;
所述原液池设置有浓缩液入口,通过来液泵将浓缩液排入到原液池内,在原液池内设置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用于将原液池内的浓缩液通过管道提升至一级絮凝反应室内;
所述第一絮凝剂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第一絮凝剂,并通过管道将第一絮凝剂排入到一级絮凝反应室内;
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室设置有第一絮凝搅拌桨、第一絮凝剂入口、浓缩液入口以及絮凝液排出口;所述第一絮凝搅拌桨用于将一级絮凝反应室内的液体进行搅拌,第一絮凝剂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一絮凝剂添加室相连,浓缩液入口通过管道与原液池相连,絮凝液排出口通过絮凝液排出管与一级絮凝沉淀池相连,且絮凝液排出管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几”字形凸起,在“几”字形凸起的顶部开设有排气口;
所述一级絮凝沉淀池包括絮凝沉淀壳体、入液口、清液排出口、主体竖管、絮凝斜管、反射板、支撑架和絮凝排泥口;所述絮凝沉淀壳体包括主体壳和下部壳,主体壳设置于下部壳的上方,主体壳为竖直的圆筒结构,下部壳为竖直漏斗结构,在下部壳的底部设置有絮凝排泥口,絮凝排泥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排泥泵相连,主体壳和下部壳的内壁上均镀覆有防腐层,主体竖管竖直设置于主体壳内,所述絮凝斜管并排设置有多根,且布满于主体壳的中部,每根所述絮凝斜管的倾斜角度均相同,均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5~65°;所述反射板设置于絮凝斜管的下方的主体竖管底部,所述反射板和所述絮凝斜管均与所述支撑架相连,所述入液口设置于主体壳的顶部中央,且入液口伸入到主体竖管的内部,所述清液排出口设置于主体壳的侧壁上部,且清液排出口的高度位置距主体壳底部的距离为h1,清液排出口的高度位置距主体壳顶部的距离为h2,其中h1:h2=(3~3.2):(1.2~1.35),所述入液口底端的高度与清液排出口最上端的高度位置相水平;
所述中间水罐的入水口通过管道与一级絮凝沉淀池的清液排出口连通,中间水罐的排水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第一絮凝液入口相连通;
所述第二絮凝剂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第二絮凝剂,并通过管道将第二絮凝剂排入到二级絮凝反应室内;
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室设置有第二絮凝搅拌桨、第二絮凝剂入口、第一压滤液入口以及第二絮凝液排出口;所述第二絮凝搅拌桨用于将二级絮凝反应室内的液体进行搅拌,第二絮凝剂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絮凝剂添加室相连,第一压滤液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一板框压滤机的压滤液排出口相连,第二絮凝液排出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第二絮凝液入口相连通;
所述碱溶液添加室用于配置和搅拌碱液,并通过管道将碱液排入到碱反应池内;
所述碱反应池设置有碱反应池搅拌桨、第一絮凝液入口、第二絮凝液入口、碱液入口以及反应液排出口;所述碱反应池搅拌桨用于将碱反应池内的液体进行搅拌;
所述沉淀池用于将碱反应池排出的液体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池设置有沉淀入液口、清液排出口和排泥口,所述沉淀入液口通过管道与碱反应池的反应液排出口连通,所述排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污泥储罐连通;
所述碳化硅膜反应池用于将进入其中的液体进行硅化膜处理,碳化硅膜反应池包括处理液入口、浓液出口和清液出口,所述处理液入口通过管道与沉淀池的清液排出口相连通,所述浓液出口与第二污泥储罐相连,所述清液出口通过管道与酸反应池相连;
所述酸反应池设置有酸液添加口、酸反应池搅拌桨、碳化硅处理水入口、第二压滤液入口和酸反应水排出口;所述酸液添加口用于添加酸溶液,所述碳化硅处理水入口通过管道与碳化硅膜反应池的所述清液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压滤液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二板框压滤机的压滤液排出口相连;
所述中间池设置有中间池入口、中间池清液排出口和中间池排泥口,所述中间池入口与酸反应池的所述酸反应水排出口连通,中间池清液排出口与后续设置的蒸发及干化装置的入水口连通,所述中间池排泥口通过管道与排泥泵相连;
所述排泥泵用于将中间池和一级絮凝沉淀池排出的污泥抽取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所述第一污泥储罐的污泥排出口与第一板框压滤机连接,所述第二污泥储罐的污泥排出口与第二板框压滤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絮凝剂添加室内设置有搅拌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斜管的高度为h3,絮凝斜管顶部距支撑架顶端的垂直距离为h4,絮凝斜管底部距主体壳底部的垂直距离为h5,满足h3:h4:h5=(0.83~0.91):(0.90~0.96):(1.35~1.6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顶端的垂直高度高于所述清液排出口垂直高度90~12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液池也设置有原液池排泥口,原液池排泥口通过排泥泵将污泥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污泥储罐前端设置有第二排泥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一级絮凝反应室中絮凝液排出管的所述“几”字形凸起的高度与一级絮凝反应室高度之比为(1.0~1.2):(1.7~1.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絮凝液排出管的所述“几”字形凸起顶部设置的排气口上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的高度为180~220mm。
9.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进行;包括如下步骤:
(1)将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排入到原液池内,通过提升泵将浓缩液提升至一级絮凝反应室内,原液池内沉淀得到的污泥通过管道和排泥泵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2)将第一絮凝剂在第一絮凝剂添加室内搅拌均匀并通过管道排入到一级絮凝反应室内,开启第一絮凝搅拌桨,对排入到一级絮凝反应室内的第一絮凝剂和浓缩液进行均匀搅拌,然后通过絮凝液排出口排出;
(3)絮凝液排出口排出的絮凝液通过絮凝液排出管排入到一级絮凝沉淀池内,通过絮凝斜管强化进行絮凝沉淀,絮凝沉淀得到的上层清液通过管道排入到中间水罐内,絮凝沉淀得到的有机泥通过絮凝排泥口排出,通过管道和排泥泵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
(4)碱溶液添加室通过管道将碱液排入到碱反应池内,然后通过管道和第一絮凝液入口将中间水罐的水体排入到碱反应池内;排泥泵将污泥排入到第一污泥储罐内,第一污泥储罐将污泥排入到第一板框压滤机内,通过板框压滤机压滤得到泥饼和第一压滤液,将第一压滤液通过管道排入到二级絮凝反应室内,同时通过第二絮凝剂添加室将第二絮凝剂添加至二级絮凝反应室内,通过第二絮凝搅拌桨搅拌均匀后将第二絮凝剂通过第二絮凝液入口排入到碱反应池内;
(5)在碱反应池内,通过碱反应池搅拌桨对排入的液体进行搅拌,然后通过反应液排出口将搅拌均匀后的液体排出;
(6)碱反应池排出的液体排入到沉淀池内进行沉淀,沉淀后得到的上清液通过清液排出口,沉淀得到的污泥通过排泥口排出,并通过管道排入到第二污泥储罐内;
(7)清液排出口排出的液体通过管道排入到碳化硅膜反应池内进行硅化膜处理,处理后得到的清液通过清液出口排出,得到的浓液通过浓液出口排出并通过管道排入到第二污泥储罐内;第二污泥储罐将污泥排入到第二板框压滤机内,通过板框压滤机压滤得到泥饼和第二压滤液,将第二压滤液通过管道排入到酸反应池内,
(8)碳化硅膜反应池的清液出口排出的水体通过管道排入到酸反应池内,通过向酸反应池内加入酸溶液,通过酸反应池搅拌桨对进入的液体进行搅拌,反应均匀,反应之后的液体通过酸反应水排出口排入到中间池内;
(9)水体在中间池内沉淀后,上部清液通过中间池清液排出口排入到后续设置的蒸发及干化装置中进行后续的蒸发和干化处理,底部的污泥通过管道与排泥泵相连,后续通过第一污泥储罐排入到第一板框压滤机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絮凝搅拌桨为立式桨叶搅拌器,转速为100~150r/min。
CN202311349396.6A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Pending CN1172634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49396.6A CN117263445A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49396.6A CN117263445A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63445A true CN117263445A (zh) 2023-12-22

Family

ID=89208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49396.6A Pending CN117263445A (zh) 2023-10-18 2023-10-18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6344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0734U (zh) * 1990-05-31 1991-02-06 中国人民解放军80831部队 高效组合式净水机
US6514418B1 (en) * 1999-01-06 2003-02-04 Stockhausen Gmbh & Co. Kg Method of dewatering slurries using leaf filters (filter presses)
CN104355448A (zh) * 2014-11-07 2015-02-18 浙江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明胶废水的处理方法
CN105617724A (zh) * 2014-10-31 2016-06-01 南宁苏格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糖汁单层沉降***
CN216337081U (zh) * 2021-07-02 2022-04-19 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分子筛废水处理***
CN116621387A (zh) * 2023-06-30 2023-08-22 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浓缩液全量化处理***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0734U (zh) * 1990-05-31 1991-02-06 中国人民解放军80831部队 高效组合式净水机
US6514418B1 (en) * 1999-01-06 2003-02-04 Stockhausen Gmbh & Co. Kg Method of dewatering slurries using leaf filters (filter presses)
CN105617724A (zh) * 2014-10-31 2016-06-01 南宁苏格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糖汁单层沉降***
CN104355448A (zh) * 2014-11-07 2015-02-18 浙江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明胶废水的处理方法
CN216337081U (zh) * 2021-07-02 2022-04-19 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分子筛废水处理***
CN116621387A (zh) * 2023-06-30 2023-08-22 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浓缩液全量化处理***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邹根宝: "《采油工程》", 31 October 1998,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pages: 3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2836C (zh) 气提式内循环装置及磷酸铵镁结晶回收氮、磷的方法
CN106517608A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磷废水的预处理方法
CN111892142A (zh) 一种除硅剂及除硅除硬的污水处理***和方法
CN107244726B (zh) 一种处理高氨氮废水的方法及***
CN204939167U (zh) 磷酸铁废水处理回用装置
CN112811669A (zh) 一种含氟工业废水处理***及其处理方法
CN110467263B (zh) 一种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水处理装置及工艺
CN106746078B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磷废水的预处理装置
CN111153531A (zh) 一种液晶面板生产厂含氟废水处理装置及工艺
CN102515435A (zh) 一种碳化硅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CN202892997U (zh) 叠加式澄清池
KR101393322B1 (ko) 반류수의 부하 저감을 위한 인 회수 시스템
CN210855500U (zh) 一种排污水处理回用***
CN117263445A (zh) 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沥浓缩液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205687740U (zh) 一种印染废水零排放***
CN213652071U (zh) 一种含铜废水的管式微滤膜处理***
CN207121501U (zh) 一种适用于高镁硬废水的除硬装置
CN216191595U (zh) 一种高级氧化设备
CN109626638A (zh) 一种高含磷废水零排放回用的处理工艺
CN209759349U (zh) 二氯母液中氰尿酸回收***
CN209081582U (zh) 高盐废水浓缩预处理***
CN208008616U (zh) 一种含酚废水的处理装置
CN220564401U (zh) 多个脱硫塔污水集中处理与回收利用***
CN205773802U (zh) 一种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化学淋洗液循环回用处理装置
CN218968882U (zh) 一种甲醛废水的连续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