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6985A - 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6985A
CN117256985A CN202311230392.6A CN202311230392A CN117256985A CN 117256985 A CN117256985 A CN 117256985A CN 202311230392 A CN202311230392 A CN 202311230392A CN 117256985 A CN117256985 A CN 117256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line
piece
arc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303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家柏
郑倩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sideng Down We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sideng Down We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sideng Down We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sideng Down We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3039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569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56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69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41D27/10Sleeves; Armh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00Gar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Garments (AREA)
  • Outer Garments And Coa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服装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中弯势袖包括第一袖片和第二袖片,第一袖片设置有第一袖底和第一袖背,第二袖片设置有第二袖底和第二袖背,第一袖底的弧度和第二袖底的弧度相同,第一袖背的弧度和第二袖背的弧度相同,均符合人体前倾时手臂自然弯曲弧度。本发明通过制作过程和版型上保证自然袖型,以满足人体手臂前倾姿态的需求,即自身具备前倾姿势的自然袖型。

Description

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服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服装中袖子的制作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片袖以及两片袖,根据造型袖的种类相应进行制备。但是对于其两片袖的制作过程,不仅繁琐难以保证其弯曲度符合人体前倾姿态,而且通常需要其他布料或结构进行拼接造成服装的不美观。故如何在制作过程和版型上保证自然袖型,使其满足人体手臂前倾姿态的需求,即自身具备前倾姿势的自然袖型是目前本领域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以使得袖自身具备前倾姿势的自然袖型,满足人体手臂前倾姿态的需求。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弯势袖,其中,包括:
第一袖片,设置有第一袖底和第一袖背;
第二袖片,设置有第二袖底和第二袖背,该第一袖底的弧度和该第二袖底的弧度相同,该第一袖背的弧度和该第二袖背的弧度相同,均符合人体前倾时手臂自然弯曲弧度。
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第一袖底的长度小于该第一袖背的长度,该第二袖底的长度小于该第二袖背的长度。
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第一袖片还设置有第一袖口,该第二袖片还设置有第二袖口,该第一袖口和该第二袖口长度相同。
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第一袖片还设置有外凸的第一肩口,该第二袖片还设置有内凹的第二肩口,该第一肩口与该第二肩口均连接于衣片,且该第一肩口位于外侧,该第二肩口位于靠近该衣片的内侧。
另一方面,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其中,包括:
S1、制定腰围线、前开领、后开领,以及前袖笼和后袖笼,以完成衣片的制作;
S2、复刻衣片上前袖笼和后袖笼后,制作该弯势袖的袖山弧线;
S3、根据袖山弧线制定借缝袖底线、袖底基准线和袖背基准线,并依据袖底基准线和袖背基准线确定弯势袖中第一袖片和第二袖片二者的剪裁尺寸;
S4、将第一袖片、第二袖片和两个衣片缝制成弯势袖服装。
作为可选地,其中该步骤S1包括:
S1.1、沿水平方向制定腰围线,并在腰围线的两端分别垂直于腰围线制定前中心线和后中心线;
S1.2、平行于腰围线制定胸围线,并在胸围线的中点处设置第一基准点,以第一基准点为起点制定前片侧缝线和后片侧缝线;
S1.3、沿竖直方向,与第一基准点间隔第一预设距离设置第二基准点;
S1.4、于前中心线顶端设置前开领,于后中心线顶端设置后开领;
S1.5、根据前开领和第二基准点制定前袖笼,根据后开领和第一基准点制定后袖笼进而完成衣片的制作。
作为可选地,其中该步骤S2包括:
S2.1、复刻前袖笼为前袖笼辅助线,并复刻后袖笼为后袖笼辅助线,使得前袖笼辅助线和后袖笼辅助线二者的一端重合于第三基准点;
S2.2、沿竖直方向,与第三基准点间隔第二预设距离设置袖山定点,并连接袖山定点和第三基准点后延长制定袖中线,且于第三基准点处垂直于袖中线制定袖肥线;
S2.3、以袖山定点为圆心,第三基准点与后袖笼辅助线的拐角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圆,与袖肥线相交于第三交点;
S2.4、以袖山定点为圆心,第三基准点点与前袖笼辅助线的拐角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圆,与袖肥线相交于第四交点;
S2.5、依据第三交点和第四交点制作该弯势袖的袖山弧线。
作为可选地,其中所该骤S3包括:
S3.1、在袖中线的一侧间隔设置平行于袖中线的借缝袖底线,且借缝袖底线与袖肥线相交于第五交点;
S3.2、在借缝袖底线远离袖中线的一侧间隔设置平行于借缝袖底线的袖底基准线,且袖底基准线与袖山弧线相交于第六交点;
S3.4、在借缝袖底线设置有袖中线的一侧间隔设置平行于借缝袖底线的袖背基准线,且袖背基准线与袖山弧线相交于第七交点,且袖中线位于借缝袖底线和袖背基准线之间;
S3.5、对称袖山弧线并使其依次经过第五交点、第六交点和第七交点,以制定第二袖片的第二肩口弧度;
S3.6、在袖底基准线的两侧分别间隔设置第一袖底弧线和第二袖底弧线,在袖背基准线的两侧分别间隔设置第一袖背弧线和第二袖背弧线,且第一袖底弧线和第二袖底弧线的弧度均相同,第一袖背弧线和第二袖背弧线的弧度均相同,以此确定弯势袖中第一袖片和第二袖片二者的剪裁尺寸。
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第一袖底弧线与该袖底基准线之间,以及该第二袖底弧线与该袖底基准线之间的间隔相同,且该第一袖背弧线与该袖背基准线之间,以及该第二袖背弧线与该袖背基准线之间的间隔相同。
作为可选地,其中该第一袖底弧线和该第二袖底弧线均设置为向内凹,该第一袖背弧线和该第二袖背弧线均设置为向外凸,且四者的弧度均符合人体前倾时手臂自然弯曲弧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通过第一袖片和第二袖片的缝制连接能够完成弯势袖整体结构的设置,并且第一袖片上设置有第一袖底和第一袖背,第二袖片上设置有第二袖底和第二袖背,且第一袖底和第二袖底的弧度相同,第一袖背和第二袖背的弧度相同,四个的弧度均符合人体前倾时手臂自然弯曲弧度,以此仅通过第一袖片和第二袖片的袖型上的设计就能够使得弯势袖本身具有前倾姿势的自然袖型,能够有效提高用户使用感,并提高生产效率及成品率。另一方面,对于弯势袖服装,依次通过腰围线、前开领、后开领等结构的制定,能够快速有效完成衣片的制作,两个衣片缝制则能够完成弯势袖服装的主体结构。进一步地,根据衣片上前袖笼、后袖笼的复刻,能够实现其袖山弧线的制作,根据袖山弧线的位置相应制定借缝袖底线、袖底基准线和袖背基准线,能够快速确认第一袖片和第二袖片的裁剪尺寸,以保证二者与衣片的精确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弯势袖服装的背侧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弯势袖服装的正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弯势袖服装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弯势袖中第一袖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弯势袖中第二袖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衣片的展开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弯势袖制备过程的第一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弯势袖制备过程的第二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弯势袖制备过程的第三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弯势袖中第一袖片的制备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弯势袖中第二袖片的制备示意图。
图中:
10-第一袖片;20-第二袖片;300-衣片;
101-第一袖底;102-第一袖背;103-第一袖口;104-第一肩口;
201-第二袖底;202-第二袖背;203-第二袖口;204-第二肩口;
301-腰围线;302-前片侧缝线;303-后片侧缝线;304-前中心线;305-后中心线;306-胸围线;307-第一基准点;308-第二基准点;
311-第一交点;312-前直开领点;313-前横开领点;314-前开领线;315-前肩宽线;316-第一延长线;317-前袖笼;
321-第二交点;322-后直开领点;323-后横开领点;324-后开领线;325-后肩宽线;326-第二延长线;327-后袖笼;
315’-前肩宽辅助线;317’-前袖笼辅助线;325’-后肩宽辅助线;327’-后袖笼辅助线;
401-袖山定点;402-第三基准点;403-第三交点;404-第四交点;
411-袖山高度线;412-袖肥线;413-袖中线;414-袖口线;415-袖肘线;
421-后袖山斜线; 422-前袖山斜线; 430-袖山弧线;
501-第五交点; 502-第六交点; 503-第七交点;
510-借缝袖底线;520-袖底基准线;521-第一袖底弧线;522-第二袖底弧线;530-袖背基准线;531-第一袖背弧线;532-第二袖背弧线;
521’-第一袖底辅助弧线;531’-第一袖背辅助弧线;
522’-第二袖底辅助弧线;532’-第二袖背辅助弧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目前服装中袖子的制作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片袖以及两片袖,根据造型袖的种类相应进行制备。但是对于其两片袖的制作过程,不仅繁琐难以保证其弯曲度符合人体前倾姿态,而且通常需要其他布料或结构进行拼接造成服装的不美观。故如何在制作过程和版型上保证自然袖型,使其满足人体手臂前倾姿态的需求,即自身具备前倾姿势的自然袖型是目前本领域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具体地,弯势袖包括第一袖片10和第二袖片20,第一袖片10设置有第一袖底101和第一袖背102,第二袖片20设置有第二袖底201和第二袖背202,第一袖底101的弧度和第二袖底201的弧度相同,第一袖背102的弧度和第二袖背202的弧度相同,均符合人体前倾时手臂自然弯曲弧度。另一方面,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包括:
S1、制定腰围线301、前开领、后开领,以及前袖笼317和后袖笼327,以完成衣片300的制作;
S2、复刻衣片300上前袖笼317和后袖笼327后,制作弯势袖的袖山弧线430;
S3、根据袖山弧线430制定借缝袖底线510、袖底基准线520和袖背基准线530,并依据袖底基准线520和袖背基准线530确定弯势袖中第一袖片10和第二袖片20二者的剪裁尺寸;
S4、将第一袖片10、第二袖片20和两个衣片300缝制成弯势袖服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袖片10和第二袖片20的缝制连接能够完成弯势袖整体结构的设置,并且第一袖片10上设置有第一袖底101和第一袖背102,第二袖片20上设置有第二袖底201和第二袖背202,且第一袖底101和第二袖底201的弧度相同,第一袖背102和第二袖背202的弧度相同,四个的弧度均符合人体前倾时手臂自然弯曲弧度,以此仅通过第一袖片10和第二袖片20的袖型上的设计就能够使得弯势袖本身具有前倾姿势的自然袖型,能够有效提高用户使用感,并提高生产效率及成品率。另一方面,对于弯势袖服装,依次通过腰围线301、前开领、后开领等结构的制定,能够快速有效完成衣片300的制作,两个衣片300缝制则能够完成弯势袖服装的主体结构。进一步地,根据衣片300上前袖笼317、后袖笼327的复刻,能够实现其袖山弧线430的制作,根据袖山弧线430的位置相应制定借缝袖底线510、袖底基准线520和袖背基准线530,能够快速确认第一袖片10和第二袖片20的裁剪尺寸,以保证二者与衣片300的精确连接。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弯势袖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弯势袖包括第一袖片10、第二袖片20,且第一袖片10上设置有第一袖底101、第一袖背102、第一袖口103和第一肩口104,第二袖片20上设置有第二袖底201、第二袖背202、第二袖口203和第二肩口204。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袖底101、第一袖背102均设置有弧度,且第一袖底101的长度小于第一袖背102的长度。同样地,第二袖底201、第二袖背202均设置有弧度,且第二袖底201的长度小于第二袖背202的长度,且第一袖底101的长度与第二袖底201二者的长度、弧度均相同,第一袖背102和第二袖背202二者的长度、弧度均相同,以此保证四者中对应的两者能够相应缝制制成弯势袖。进一步地,第一袖底101、第二袖底201、第一袖背102和第二袖背202四者的弧度均符合人体前倾时手臂自然弯曲弧度,以此保证用户的使用感,简化弯势袖的结构,并保证其自身就能够适应于人体前倾时手臂的动作,提高舒适度。可选地,第一袖口103和第二袖口203长度相同,分别位于第一袖底101和第一袖背102之间,以及第二袖底201和第二袖背202之间,用于用户手部活动。具体地,第一肩口104设置成外凸结构,位于第一袖底101和第一袖背102远离第一袖口103的一端,第二肩口204设置为内凹结构,位于第二袖底201和第二袖背202远离第二袖口203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肩口104和第二肩口204均连接于衣片300,以此保证弯势袖在服装中的稳定缝制。可选地,第一肩口104位于外侧,用于对用户手臂远离身体的一侧和肩膀进行防护,第二肩口204位于靠近衣片300的内侧,用于对用户手臂内侧进行防护。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
结合图6-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包括:
S1、制定腰围线301、前开领、后开领,以及前袖笼317和后袖笼327,以完成衣片300的制作;
S2、复刻衣片300上前袖笼317和后袖笼327后,制作弯势袖的袖山弧线430;
S3、根据袖山弧线430制定借缝袖底线510、袖底基准线520和袖背基准线530,并依据袖底基准线520和袖背基准线530确定弯势袖中第一袖片10和第二袖片20二者的剪裁尺寸;
S4、将第一袖片10、第二袖片20和两个衣片300缝制成弯势袖服装。
如图6所示,具体地,步骤S1包括:
S1.1、沿水平方向制定腰围线301,并在腰围线301的两端分别垂直于腰围线301制定前中心线304和后中心线305;
S1.2、平行于腰围线301制定胸围线306,并在胸围线306的中点处设置第一基准点307,以第一基准点307为起点制定前片侧缝线302和后片侧缝线303;
S1.3、沿竖直方向,与第一基准点307间隔第一预设距离设置第二基准点308;
S1.4、于前中心线304顶端设置前开领,于后中心线305顶端设置后开领;
S1.5、根据前开领和第二基准点308制定前袖笼317,根据后开领和第一基准点307制定后袖笼327进而完成衣片300的制作。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腰围线301的长度设置为用户胸围长度/2+4cm的长度,例如用户胸围为88cm,腰围线301的长度为88cm/2+4cm=48cm。进一步地,前中心线304的长度等于人体前腰节长,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为41cm,同样地,后中心线305的长度等于人体后腰节长,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为40cm。可选地,胸围线306与腰围线301具有一定间隔距离,在本实施例中间距为15.5cm,由此也能够确定第一基准点307的位置,并在竖直方向间隔第一预设距离设置第二基准点308,用于后续袖笼尺寸的绘制。可选地,以第一基准点307为起点制定两条具有夹角的前片侧缝线302和后片侧缝线303以作为前后片的侧缝线,其夹角用于设定吸腰量,具体数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于水平方向在前中心线304端点处绘制长度为胸围/4的第一设定线。可选地,第一设定线与前中心线304的交点设置为第一交点311,且在前中心线304上与第一交点311间距7cm设置前直开领点312,在第一设定线上与第一交点311间距6.8cm设置前横开领点313,由此弧线连接前直开领点312和前横开领点313制成前开领线314,以实现弯势袖服装的衣片300中前开领的设置。
相应地,于水平方向在后中心线305端点处绘制长度为胸围/4的第二设定线。可选地,第二设定线与后中心线305的交点设置为第二交点321,且在后中心线305上于第二交点321间距2.5cm设置后直开领点322,在第二设定线上于第二交点321间距7.5cm设置后横开领点323,由此弧线连接后直开领点322和后横开领点323制成后开领线324,以实现弯势袖服装的衣片300中后开领的设置。进一步地,将两个衣片300中的两个前开领连接,以及两个后开领连接能够完成弯势袖服装中领口的设置。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以前横开领点313为起点,绘制与第一设定线夹角为22°,长度为12.4cm的前肩宽线315,并在前肩宽线315的端点朝向前中心线304于水平方向绘制长度为2cm的第一延长线316,并以第一延长线316的端点为起点,沿竖直方向作垂线与第二基准点308所在斜线交于一点,取此点与第一延长线316的端点连线的中点、第二基准点308和前肩宽线315的端点三者,弧线连接制成前袖笼317,便于后续弯势袖的连接。
同样地,以前后横开领点323为起点,绘制与第二设定线夹角为19°,长度为12.7cm的后肩宽线325,并在后肩宽线325的端点朝向后中心线305于水平方向绘制长度为1.5cm的第二延长线326,并以第二延长线326的端点为起点,沿竖直方向作垂线与胸围线306交于一点,取此点与第二延长线326的端点连线的中点、第一基准点307和后肩宽线325的端点三者,弧线连接制成后袖笼327,便于后续弯势袖的连接,由此完成衣片300的整体设置。
进一步地,步骤S2包括:
S2.1、复刻前袖笼317为前袖笼辅助线317’,并复刻后袖笼327为后袖笼辅助线327’,使得前袖笼辅助线317’和后袖笼辅助线327’二者的一端重合于第三基准点402;
S2.2、沿竖直方向,与第三基准点402间隔第二预设距离设置袖山定点401,并连接袖山定点401和第三基准点402后延长制定袖中线413,且于第三基准点402处垂直于袖中线413制定袖肥线412;
S2.3、以袖山定点401为圆心,第三基准点402与后袖笼辅助线327’的拐角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圆,与袖肥线412相交于第三交点403;
S2.4、以袖山定点401为圆心,第三基准点402与前袖笼辅助线317’的拐角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圆,与袖肥线412相交于第四交点404;
S2.5、依据第三交点403和第四交点404制作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弯势袖的袖山弧线430。
如图7所示,具体地,分别拷贝前袖笼317、后袖笼327、前肩宽线315和后肩宽线325,制成前袖笼辅助线317’、后袖笼辅助线327’、前肩宽辅助线315’和后肩宽辅助线325’,以进行弯势袖相关尺寸的设定。可选地,前袖笼辅助线317’、后袖笼辅助线327’相交于第三基准点402,且沿竖直方向向上与第三基准点402间隔设置袖山定点401。示例性地,袖山定点401与第三基准点402连线后的袖山高度线411的长度为(前袖笼辅助线317’的长度+后袖笼辅助线327’的长度)/3的数值。进一步地,延长袖山高度线411绘制袖中线413,在本实施例中袖中线413的长度设置为59cm。可选地,于第三基准点402处沿水平方向向左右延伸设置袖肥线412,且第三基准点402位于袖肥线412的中点。
结合图8和图7所示,进一步地,以袖山定点401为圆心,分别以第三基准点402、前袖笼辅助线317’和前肩宽辅助线315’的交点二者连线的距离为半径,以及以第三基准点402、袖笼辅助线327’和后肩宽辅助线325’的交点二者连线的距离为半径画圆,并对应与袖肥线412相交于第四交点404和第三交点403,而后分别连接袖山定点401与第三交点403,以及袖山定点401与第四交点404制定后袖山斜线421和前袖山斜线422。进一步地,通过袖山定点401、后袖山斜线421与前袖山斜线422绘制袖山弧线430,为后续弯势袖的肩口尺寸做准备。可选地,以袖肥线412为准分别向下间隔17cm做平行线制定袖肘线415,并在袖中线413的底端作袖肥线412的平行线制得袖口线414。可选地,分别以第三交点403和第四交点404为起点作袖中线413的平行线,以此作为袖底缝线。
可选地,步骤S3包括:
S3.1、在袖中线413的一侧间隔设置平行于袖中线413的借缝袖底线510,且借缝袖底线510与袖肥线412相交于第五交点501;
S3.2、在借缝袖底线510远离袖中线413的一侧间隔设置平行于借缝袖底线510的袖底基准线520,且袖底基准线520与袖山弧线430相交于第六交点502;
S3.4、在借缝袖底线510设置有袖中线413的一侧间隔设置平行于借缝袖底线510的袖背基准线530,且袖背基准线530与袖山弧线430相交于第七交点503,且袖中线413位于借缝袖底线510和袖背基准线530之间;
S3.5、对称袖山弧线430并使其依次经过第五交点501、第六交点502和第七交点503,以制定第二袖片20的第二肩口204弧度;
S3.6、在袖底基准线520的两侧分别间隔设置第一袖底弧线521和第二袖底弧线522,在袖背基准线530的两侧分别间隔设置第一袖背弧线531和第二袖背弧线532,且第一袖底弧线521和第二袖底弧线522的弧度均相同,第一袖背弧线531和第二袖背弧线532的弧度均相同,以此确定弯势袖中第一袖片10和第二袖片20二者的剪裁尺寸。
如图9所示,具体地,于袖中线413的右侧作袖中线413的平行线制得借缝袖底线510,且借缝袖底线510与袖肥线412相交交点设置为第五交点501。示例性地,袖中线413与借缝袖底线510之间的间距设置为4cm。进一步地,以第五交点501与第四交点404连线的中点为起点,作借缝袖底线510的平行线制得袖底基准线520,且延长袖底基准线520直至交于袖山弧线430于第六交点502。同样地,以第五交点501与第三交点403连线的中点为起点,作借缝袖底线510的平行线制得袖背基准线530,且延长袖背基准线530直至交于袖山弧线430于第七交点503。由此,将袖山弧线430进行对称,且使其经过第五交点501、第六交点502和第七交点503,以此得到向下凹的曲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袖底弧线521与袖底基准线520之间,以及第二袖底弧线522与袖底基准线520之间的间隔相同,且第一袖背弧线531与袖背基准线530之间,以及第二袖背弧线532与袖背基准线530之间的间隔相同,且第一袖底弧线521和第二袖底弧线522均设置为向内凹,第一袖背弧线531和第二袖背弧线532均设置为向外凸,且四者的弧度均符合人体前倾时手臂自然弯曲弧度,以此便于后续弯势袖的折弯符合用户弯曲手臂使用。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袖底缝外露正面,需要进行底缝互借的绘制。具体地,在袖底基准线520两侧分别间隔3cm平行绘制第一袖底弧线521和第二袖底弧线522,且二者与袖底基准线520从上至下的间距不变,均为3cm。类似地,在袖背基准线530两侧袖肘线415上段分别间隔3cm平行绘制第一袖背弧线531上段和第二袖背弧线532上段,并分别间隔1.5cm平行绘制第一袖背弧线531下段和第二袖背弧线532下段,以此保证袖口尺寸。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分别拷贝第一袖底弧线521、第二袖底弧线522、第一袖背弧线531和第二袖背弧线532,制得第一袖底辅助弧线521’、第二袖底辅助弧线522’、第一袖背辅助弧线531’和第二袖背辅助弧线532’,并拷贝袖山弧线430和对称的袖山弧线430,结合图1-图5所示,以此得到第一袖片10的第一袖底101、第一袖背102、第一袖口103和第一肩口104,以及第二袖片20的第二袖底201、第二袖背202、第二袖口203和第二肩口204,实现弯势袖的缝制。进一步地,将两个弯势袖和两个衣片300顺次缝制,即可完成弯势袖服装的制作。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弯势袖,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袖片(10),设置有第一袖底(101)和第一袖背(102);
第二袖片(20),设置有第二袖底(201)和第二袖背(202),所述第一袖底(101)的弧度和所述第二袖底(201)的弧度相同,所述第一袖背(102)的弧度和所述第二袖背(202)的弧度相同,均符合人体前倾时手臂自然弯曲弧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势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袖底(10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袖背(102)的长度,所述第二袖底(20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袖背(202)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势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袖片(10)还设置有第一袖口(103),所述第二袖片(20)还设置有第二袖口(203),所述第一袖口(103)和所述第二袖口(203)长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势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袖片(10)还设置有外凸的第一肩口(104),所述第二袖片(20)还设置有内凹的第二肩口(204),所述第一肩口(104)与所述第二肩口(204)均连接于衣片(300),且所述第一肩口(104)位于外侧,所述第二肩口(204)位于靠近所述衣片(300)的内侧。
5.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制定腰围线(301)、前开领、后开领,以及前袖笼(317)和后袖笼(327),以完成衣片(300)的制作;
S2、复刻衣片(300)上前袖笼(317)和后袖笼(327)后,制作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弯势袖的袖山弧线(430);
S3、根据袖山弧线(430)制定借缝袖底线(510)、袖底基准线(520)和袖背基准线(530),并依据袖底基准线(520)和袖背基准线(530)确定弯势袖中第一袖片(10)和第二袖片(20)二者的剪裁尺寸;
S4、将第一袖片(10)、第二袖片(20)和两个衣片(300)缝制成弯势袖服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包括:
S1.1、沿水平方向制定腰围线(301),并在腰围线(301)的两端分别垂直于腰围线(301)制定前中心线(304)和后中心线(305);
S1.2、平行于腰围线(301)制定胸围线(306),并在胸围线(306)的中点处设置第一基准点(307),以第一基准点(307)为起点制定前片侧缝线(302)和后片侧缝线(303);
S1.3、沿竖直方向,与第一基准点(307)间隔第一预设距离设置第二基准点(308);
S1.4、于前中心线(304)顶端设置前开领,于后中心线(305)顶端设置后开领;
S1.5、根据前开领和第二基准点(308)制定前袖笼(317),根据后开领和第一基准点(307)制定后袖笼(327)进而完成衣片(300)的制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
S2.1、复刻前袖笼(317)为前袖笼辅助线(317’),并复刻后袖笼(327)为后袖笼辅助线(327’),使得前袖笼辅助线(317’)和后袖笼辅助线(327’)二者的一端重合于第三基准点(402);
S2.2、沿竖直方向,与第三基准点(402)间隔第二预设距离设置袖山定点(401),并连接袖山定点(401)和第三基准点(402)后延长制定袖中线(413),且于第三基准点(402)处垂直于袖中线(413)制定袖肥线(412);
S2.3、以袖山定点(401)为圆心,第三基准点(402)与后袖笼辅助线(327’)的拐角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圆,与袖肥线(412)相交于第三交点(403);
S2.4、以袖山定点(401)为圆心,第三基准点(402)与前袖笼辅助线(317’)的拐角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圆,与袖肥线(412)相交于第四交点(404);
S2.5、依据第三交点(403)和第四交点(404)制作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弯势袖的袖山弧线(43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
S3.1、在袖中线(413)的一侧间隔设置平行于袖中线(413)的借缝袖底线(510),且借缝袖底线(510)与袖肥线(412)相交于第五交点(501);
S3.2、在借缝袖底线(510)远离袖中线(413)的一侧间隔设置平行于借缝袖底线(510)的袖底基准线(520),且袖底基准线(520)与袖山弧线(430)相交于第六交点(502);
S3.4、在借缝袖底线(510)设置有袖中线(413)的一侧间隔设置平行于借缝袖底线(510)的袖背基准线(530),且袖背基准线(530)与袖山弧线(430)相交于第七交点(503),且袖中线(413)位于借缝袖底线(510)和袖背基准线(530)之间;
S3.5、对称袖山弧线(430)并使其依次经过第五交点(501)、第六交点(502)和第七交点(503),以制定第二袖片(20)的第二肩口(204)弧度;
S3.6、在袖底基准线(520)的两侧分别间隔设置第一袖底弧线(521)和第二袖底弧线(522),在袖背基准线(530)的两侧分别间隔设置第一袖背弧线(531)和第二袖背弧线(532),且第一袖底弧线(521)和第二袖底弧线(522)的弧度均相同,第一袖背弧线(531)和第二袖背弧线(532)的弧度均相同,以此确定弯势袖中第一袖片(10)和第二袖片(20)二者的剪裁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袖底弧线(521)与所述袖底基准线(52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袖底弧线(522)与所述袖底基准线(520)之间的间隔相同,且所述第一袖背弧线(531)与所述袖背基准线(53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袖背弧线(532)与所述袖背基准线(530)之间的间隔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袖底弧线(521)和所述第二袖底弧线(522)均设置为向内凹,所述第一袖背弧线(531)和所述第二袖背弧线(532)均设置为向外凸,且四者的弧度均符合人体前倾时手臂自然弯曲弧度。
CN202311230392.6A 2023-09-22 2023-09-22 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72569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30392.6A CN117256985A (zh) 2023-09-22 2023-09-22 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30392.6A CN117256985A (zh) 2023-09-22 2023-09-22 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6985A true CN117256985A (zh) 2023-12-22

Family

ID=89219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30392.6A Pending CN117256985A (zh) 2023-09-22 2023-09-22 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56985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120962A1 (ru) * 1982-12-30 1984-10-30 Всесоюзный заочный институт текстильной и легк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 шаблона рукава
JP3049554B1 (ja) * 1999-01-07 2000-06-05 甚一郎 熊谷
CN1446495A (zh) * 2002-03-23 2003-10-08 葛俊康 一种服装裁剪二片袖平面折线与袖山中线偏角的匹配方法
JP2005240268A (ja) * 2004-01-29 2005-09-08 Masako Yamazaki 装着式原型製作器及び衣服の型紙の作図方法
CN101036537A (zh) * 2006-10-29 2007-09-19 朱孟清 180°数字化服装制版技术方案
US20110035859A1 (en) * 2008-04-10 2011-02-17 Yutaka Koga Upper Garment
WO2016151768A1 (ja) * 2015-03-24 2016-09-29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上衣
CN106418850A (zh) * 2016-10-11 2017-02-22 合肥师范学院 一种女西服类两片袖基础样板的制作方法
CN107048549A (zh) * 2017-04-12 2017-08-18 辽东学院 袖片样板定型模型工具尺
CN108741344A (zh) * 2018-05-18 2018-11-06 上海璞利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袖子前倾角度的配袖方法及其制备的配袖
JP6748863B1 (ja) * 2019-05-17 2020-09-02 有限会社フラップ・ドゥードゥル 上衣
CN113425024A (zh) * 2021-06-30 2021-09-24 陈观众 一种以人体为原型的女装上衣制版方法
CN116090036A (zh) * 2023-02-08 2023-05-09 张燃和 一种西服内旋袖的塑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120962A1 (ru) * 1982-12-30 1984-10-30 Всесоюзный заочный институт текстильной и легк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 шаблона рукава
JP3049554B1 (ja) * 1999-01-07 2000-06-05 甚一郎 熊谷
CN1446495A (zh) * 2002-03-23 2003-10-08 葛俊康 一种服装裁剪二片袖平面折线与袖山中线偏角的匹配方法
JP2005240268A (ja) * 2004-01-29 2005-09-08 Masako Yamazaki 装着式原型製作器及び衣服の型紙の作図方法
CN101036537A (zh) * 2006-10-29 2007-09-19 朱孟清 180°数字化服装制版技术方案
US20110035859A1 (en) * 2008-04-10 2011-02-17 Yutaka Koga Upper Garment
WO2016151768A1 (ja) * 2015-03-24 2016-09-29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上衣
CN106418850A (zh) * 2016-10-11 2017-02-22 合肥师范学院 一种女西服类两片袖基础样板的制作方法
CN107048549A (zh) * 2017-04-12 2017-08-18 辽东学院 袖片样板定型模型工具尺
CN108741344A (zh) * 2018-05-18 2018-11-06 上海璞利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袖子前倾角度的配袖方法及其制备的配袖
JP6748863B1 (ja) * 2019-05-17 2020-09-02 有限会社フラップ・ドゥードゥル 上衣
CN113425024A (zh) * 2021-06-30 2021-09-24 陈观众 一种以人体为原型的女装上衣制版方法
CN116090036A (zh) * 2023-02-08 2023-05-09 张燃和 一种西服内旋袖的塑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02426B2 (en) Upper garment
CN108741344B (zh) 一种控制袖子前倾角度的配袖方法及其制备的配袖
JPH0551803A (ja) 男女共用スクラブシヤツ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404953A (zh) 用于下部躯干的圆型针织服装
CN106360812B (zh) 一种唐式女衬衫的制作方法
CN105661722A (zh) 一种惠安女上衣的裁制方法
CN117256985A (zh) 弯势袖及弯势袖服装的制备方法
CN107893283B (zh) 筒状针织物、筒状针织物的针织方法以及袜子
CN112841788B (zh) 一种连帽式男便装制图方法
CN112137213B (zh) 一种女装汉服制图方法
JP3363428B2 (ja) 型紙の立体作図法
CN112641155A (zh) 一种女装燕尾服的制图和裁剪方法
CN113331517B (zh) 一种偏驳头女装制图方法
CN206542924U (zh) 一种新型唐式女衬衫
JP3236081U (ja) シャツ
JP4927211B1 (ja) パンツ
CN115191701A (zh) 一种前倾体的西服样版设计方法
KR200389890Y1 (ko) 배냇저고리 제작용 옷본
JP4658661B2 (ja) 袖を有する上衣の作成方法
CN216088909U (zh) 一种男士内裤
CN218457339U (zh) 一种合体的女西装驳领结构
CN219578314U (zh) 胸罩
CN118141175A (zh) 一种片式立体裤设计方法
CN113317578B (zh) 一种制作具有立体护肘结构的衣袖的方法
CN113057391B (zh) 一种火鼎婆服装的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