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48983A - 电集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集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48983A
CN117248983A CN202310584596.3A CN202310584596A CN117248983A CN 117248983 A CN117248983 A CN 117248983A CN 202310584596 A CN202310584596 A CN 202310584596A CN 117248983 A CN117248983 A CN 1172489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electrode
voltage
dust collector
particulate ma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845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广瀬祯弥
早瀬悠二
高野哲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48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489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1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by means of electric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 Processes For Solid Components From Exhaus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有高集尘效率的电集尘装置。该电集尘装置用于对因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而产生的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进行捕集,具备:筒型的壳体,具有排气流入的入口和排气流出的出口;带电部,设置在壳体内,并且使所述颗粒状物质带电;以及集尘部,与带电部的出口侧连接,并且对带电的颗粒状物质进行集尘,其中,带电部具有沿壳体的轴延伸的筒型的第一接地电极、以及在第一接地电极的筒内与第一接地电极同轴地设置的高电压棘电极,高电压棘电极包括沿壳体的轴延伸的支承部、沿壳体的轴相互分离地固定在支承部上的多个平板部、以及从多个平板部各自的外周部突出地设置的多个突起,从壳体的轴向观察时,设置在相邻的平板部上的多个突起相互不重叠。

Description

电集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集尘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电集尘装置,其通过接地电极与高压电极之间的电压产生电晕放电,使气体中的颗粒状物质带电而进行集尘。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柴油发动机排气处理用电集尘装置,其具有由使使用重油的柴油发动机的排气中所含的粒状物质带电的主电极和放电电极、以及对带电的粒状物质进行捕集的集尘电极构成的管状捕集部。放电电极通过在安装于主电极的外周的圆筒状的放电电极支承筒的外周呈放射状地布置短尺寸的放电电极针或低高度锯齿状放电电极板而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柴油发动机排气处理用电集尘装置中,由于是带电部和集尘部成为一体的结构,因此带电的颗粒状物质在排气的流动中移动,实际上被捕集的颗粒状物质集中在排气的流通方向的下游侧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存在排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无法发挥对颗粒状物质的捕集功能,而使集尘效率降低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柴油发动机排气处理用电集尘装置中,附着在电集尘装置的捕集管上的颗粒状物质有可能再次飞散,由此也会使颗粒状物质的集尘效率降低。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集尘效率的电集尘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电集尘装置,用于对因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而产生的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进行捕集,所述电集尘装置具备:筒型的壳体,具有所述排气流入的入口和所述排气流出的出口;带电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使所述颗粒状物质带电;以及集尘部,与所述带电部的所述出口侧连接,并且对带电的所述颗粒状物质进行集尘,其中,所述带电部具有沿所述壳体的轴延伸的筒型的第一接地电极、以及在所述第一接地电极的筒内与所述第一接地电极同轴地设置的高电压棘电极,所述高电压棘电极包括沿所述壳体的轴延伸的支承部、沿所述壳体的轴相互分离地固定在所述支承部上的多个平板部、以及从所述多个平板部各自的外周部突出地设置的多个突起,从所述壳体的轴向观察时,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平板部上的所述多个突起相互不重叠。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集尘效率的电集尘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集尘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X-Y剖视图。
图3是带电部的立体图。
图4是高电压棘电极的侧视图。
图5是一个带电单元的正视图。
图6是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7是图1的X-Y剖面中的第二接地电极和高电压平板电极的放大图。
图8是集尘部的正视图。
图9是示出电集尘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1的Y-Z剖面中的集尘部和回收部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图1的X-Y剖面中的集尘部的图。
图12是顶板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电集尘装置
11带电部
12集尘部
15回收部
151开口
152凸缘部
16回收口
17隔板
171辅助开口
18顶板
19高电压导入部
20支承板
2壳体
21入口
22出口
23凸缘部
24支承板
31高电压棘电极
311支承部
312平板部
313、313a、313b突起
32高电压平板电极
33、34高电压支承电极
4空气吹扫部
5绝缘体
61第一接地电极
62第二接地电极
62a平板部
62b曲面部
620捕集空间
621捕集开口
622第一集尘板
623第二集尘板
624主体部
U1带电单元
U2集尘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对说明进行理解,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且有时会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集尘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X-Y剖视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集尘装置1用于对因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而产生的排气(排放气体)中的颗粒状物质进行捕集。排气例如是从搭载在船舶等移动体上的发动机排出的排气。移动体不限于船舶,也可以是车辆等。颗粒状物质包括例如黑碳等。
如图1和图2所示,电集尘装置1具备具有排气G流入的入口21和排气G流出的出口22的筒型的壳体2。如图2所示,电集尘装置1具备设置在壳体2内并使颗粒状物质带电的带电部11、以及与该带电部11的出口22侧连接并对带电的颗粒状物质进行集尘的集尘部12。即,在电集尘装置1中,使颗粒状物质带电的功能和对带电的颗粒状物质进行集尘的功能被分离。
在使颗粒状物质带电的功能和对带电的颗粒状物质进行集尘的功能成为一体的电集尘装置中,由于被带电的颗粒状物质沿排气的流通方向移动,因此实际上被捕集的颗粒状物质集中在排气的流通方向的下游侧的可能性较高。因此,排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无法发挥对颗粒状物质的捕集功能,并且,由于放电电极需要与捕集电极的长度相适应,因此有可能不必要地将其延长到排气的流通方向的下游侧。特别是,由于船舶的柴油发动机的排气的流动相对较快,因此存在捕集电极和放电电极的长度(大小)不必要地变大的可能性。由此,电集尘装置的尺寸有可能大型化。
相比之下,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集尘装置1中,将使颗粒状物质带电的功能和对带电的颗粒状物质进行集尘的功能在排气的流通方向上分离,从而能够使各自的尺寸与其功能相适应而最佳化。因此,能够实现电集尘装置1的小型化。特别是,适合于诸如船舶等电集尘装置的布置空间没有余富的情况。
壳体2的形状只要是筒型即可,可以是圆筒、或者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方筒,也可以是将其组合而成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21和出口22处的壳体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带电部11和集尘部12处的壳体2的截面形状为四边形。
图3是带电部11的立体图,图4是高电压棘电极31的侧视图,图5是一个带电单元U1的正视图。如图3所示,带电部11具有沿壳体2的轴延伸的筒型的第一接地电极61、以及在第一接地电极61的管内与第一接地电极61同轴地设置的高电压棘电极31。即,高电压棘电极31与第一接地电极61相对设置。第一接地电极61和高电压棘电极31可以适当地使用例如不锈钢、钨、钛、碳材料等导电性的材料来构成。
一个第一接地电极61和一个高电压棘电极31可以构成一个带电单元U1。并且,带电单元U1可以相对于壳体2的轴串列或并列地布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壳体2的轴并列地布置有9个带电单元U1。具体而言,通过将带电单元U1布置成在Y轴方向上形成3列且在Z轴方向上形成3列,从而相对于壳体2的轴并列地布置9个带电单元U1。
通过将多个带电单元U1相对于壳体2的轴串列或并列地布置,从而能够根据排气的处理容量的增加,容易地对带电部11进行扩张,以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
第一接地电极61的形状可以是圆筒、或者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方筒。其中,第一接地电极61的截面形状优选为四边形的方筒。由于第一接地电极61的截面形状为四边形的方筒,因此在相对于壳体2的轴并列地布置带电单元U1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无助于带电性能的浪费的空间,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对带电部11进行扩张。
如图3至图5所示,高电压棘电极31包括沿壳体2的轴延伸的支承部311、沿壳体2的轴相互分离地固定在支承部311上的多个平板部312、以及从多个平板部312各自的外周部突出地设置的多个突起313。通过该结构,由于能够以支承部311的轴为中心在360°的范围内均匀地使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接触离子流,使颗粒状物质带电,因此能够提高带电效率,由此能够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
另外,如图5所示,从壳体2的轴向(沿壳体2的轴的方向或X轴方向)观察时,设置在相邻的平板部312上的多个突起313(多个突起313a和多个突起313b)相互不重叠。换言之,从壳体2的轴向观察时,设置在相邻的平板部312上的多个突起313(多个突起313a和多个突起313b)被布置成交错状。
如果使排气G流通到带电部11,则随着时间的经过,有时导电性的颗粒状物质会附着并堆积在突起313的顶端。如果颗粒状物质堆积在突起313的顶端,则高电压棘电极31无法维持高电场,放电电流会变小。相比之下,在本实施方式的高电压棘电极31中,从壳体2的轴向观察时,通过将多个突起313以相互不重叠的方式布置,使得突起313的顶端附近的排气G的流动成为紊流和涡流,通过在突起313的顶端附近施加较大的压力,从而将附着在突起313的顶端的颗粒状物质去除,因此对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附着在突起313的顶端的情况进行抑制。由此,能够提高带电效率,因此能够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
多个突起313优选在平板部312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此外,从壳体2的轴向观察时,设置在一个平板部312上的突起313a优选布置在设置在与一个平板部312相邻的另一个平板部312上的相邻的突起313b、313b的中间部。通过该结构,在全部的突起313的顶端附近,排气G的流动成为紊流和涡流,通过在突起313的顶端附近施加较大的压力,从而将附着在突起313的顶端的颗粒状物质去除,因此对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附着在突起313的顶端的情况进一步进行抑制。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带电效率,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
突起313的顶端与第一接地电极61的距离优选为30mm~100mm。突起313的顶端与第一接地电极61的距离是指各个突起313的顶端与第一接地电极61的最短距离。通过使突起313的顶端与第一接地电极61的距离为30mm以上,从而难以受到伴随装置的大型化的尺寸精度降低的影响,另外,能够对因发动机等的振动而使突起313的顶端与第一接地电极61接触或缓冲的情况进行抑制。通过使突起313的顶端与第一接地电极61的距离为100mm以下,从而能够使所需的高电压直流电流为适当的大小,能够对为了不必要地得到高电场或高放电电流而设置高电压电源、或设置用于得到高绝缘性的绝缘部的情况进行抑制。由此,能够使电集尘装置1小型化,并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2所示,带电部11具有对多个高电压棘电极31进行支承的高电压支承电极33。高电压支承电极33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将多个高电压棘电极31彼此电连接。也可以将未图示的高电压电源与高电压导入部19连接,从高电压导入部19向高电压支承电极33施加高电压,经由高电压支承电极33向多个高电压棘电极31施加高电压。在高电压棘电极31和第一接地电极61之间,供给例如-9kV的直流高电压,通过高电压棘电极31进行负的电晕放电,使排气G中所含的颗粒状物质带电。
图6是集尘部12的立体图,图7是图1的X-Y剖面中的第二接地电极62和高电压平板电极32的放大图,图8是集尘部12的正视图。在壳体2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集尘部12具有以沿铅垂方向(Z轴方向)立起的状态布置的多个高电压平板电极32、以及与高电压平板电极32分离地布置的多个第二接地电极62。多个高电压平板电极32和多个第二接地电极62在与排气G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上并列地布置。需要说明的是,排气G的流通方向相当于壳体2的轴向。高电压平板电极32和第二接地电极62可以适当地使用例如不锈钢、钨、钛、碳材料等导电性的材料来构成。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接地电极62例如具有沿铅垂方向开放并构成捕集空间620的箱形状,并且在与高电压平板电极32相对的两个面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多个捕集开口621。具体而言,第二接地电极62包括与高电压平板电极32相对的两个平板部62a、以及将两个平板部62a彼此连接的两端部的曲面部62b。由此,构成被两个平板部62a及其两端部的曲面部62b包围的捕集空间620。两个平板部62a和曲面部62b构成第二接地电极62的主体部624。并且,在与高电压平板电极32相对的两个平板部62a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多个捕集开口621。例如两个平板部62a的至少一者可以由冲孔金属构成。
捕集开口621贯通平板部62a而设置在平板部62a上。具体而言,捕集开口621相对于平板部62a的面积具有非常小的面积,并设置有多个。捕集开口621将高电压平板电极32与第二接地电极62之间的空间和第二接地电极62的捕集空间620连接。排气G中的带电的颗粒状物质被库仑力吸引,从捕集开口621进入第二接地电极62的捕集空间620内被捕集。即,第二接地电极62作为对颗粒状物质进行捕集的捕集箱发挥功能。通过该结构,由于捕集箱内难以受到排气G的快速流动的影响,电场也为零,因此能够对被捕集到捕集空间620内的颗粒状物质不受到风或电场的剥离力而再次飞散的情况进行抑制。由此,能够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
第二接地电极62优选在与高电压平板电极32相对的两个面(平板部62a、62a)上设置有多个捕集开口621,并且包括布置在捕集空间620中的、与两个面平行的第一集尘板622和与两个面垂直的第二集尘板623。第一集尘板622被构成为将捕集空间620分隔成一个面(平板部62a)侧的空间和另一个面(平板部62a)侧的空间。由此,能够使从两个面(平板部62a、62a)的捕集开口621流入捕集空间620的颗粒状物质附着在第一集尘板622的两面。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集尘板622的周边,由于气体流以低速成为整流,因此第一集尘板622表面的流速变为零,不会因排气G的流动而使颗粒状物质再次飞散。另外,虽然从捕集开口621流入捕集空间620内的颗粒状物质与排气G的主流相比流速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在排气G的流通方向上流动,因此也能够使颗粒状物质附着在与排气G的流通方向正交地设置的第二集尘板623上。由此,第二接地电极62通过包括第一集尘板622和第二集尘板623,从而能够对颗粒状物质的再次飞散进一步进行抑制,能够进一步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
特别是,由于从船舶的发动机排出的排气的流速相对较大,因此例如在平板状的第二接地电极的情况下,再次飞散的可能性相对较高。相比之下,第二接地电极62通过包括第一集尘板622和第二集尘板623,从而即使在诸如来自船舶的发动机的排气等流速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所捕集的颗粒状物质的再次飞散进行抑制。另外,第二集尘板623还起到对第二接地电极62的平板部62a的变形进行抑制并对第二接地电极62进行加强的作用。第二集尘板623可以在与第二接地电极62的两个面平行的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第二集尘板623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三个。
第二接地电极62也可以在与高电压平板电极32相对的两个面之中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多个捕集开口621,并且包括布置在捕集空间620中的、与两个面垂直的第二集尘板623。在该结构中,也能够使从捕集开口621流入捕集空间620内的颗粒状物质附着在第二集尘板623上。由此,能够对颗粒状物质的再次飞散进一步进行抑制,能够进一步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
高电压平板电极32与第二接地电极62的距离优选为30mm~100mm。在此所说距离是指最短距离。另外,在第二接地电极62具有箱形状的情况下,高电压平板电极32与第二接地电极62的距离是指高电压平板电极32与第二接地电极62的平板部62a的距离。通过使高电压平板电极32与第二接地电极62的距离为30mm以上,从而能够使其难以受到伴随装置大型化的尺寸精度降低的影响。通过使高电压平板电极32与第二接地电极62的距离为100mm以下,从而能够对为了不必要地得到高电场而设置高电压电源、或设置用于得到高绝缘性的绝缘部的情况进行抑制。由此,能够使电集尘装置1小型化,并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如上所述,通过将带电部11的突起313的顶端与第一接地电极61的距离也设为30mm~100mm,从而能够在带电部11和集尘部12中使用同样的电源和绝缘部的结构,由此,能够使电集尘装置1进一步小型化,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在集尘部12中,如图8所示,一个高电压平板电极32和第二接地电极62的与一个高电压平板电极32相对的部分可以构成一个集尘单元U2。第二接地电极62的与一个高电压平板电极32相对的部分是指将第二接地电极62以第一集尘板622为界分割为两部分时的一半。换言之,第二接地电极62的与一个高电压平板电极32相对的部分包括平板部62a、以及与平板部62a的两端连接的曲面部62b。并且,集尘单元U2可以相对于壳体2的轴串列或并列地布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壳体2的轴并列地布置有四个集尘单元U2。
通过将多个集尘单元U2相对于壳体2的轴串列或并列地布置,从而能够根据排气的处理容量的增加而容易地对集尘部12进行扩张,从而能够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多个带电单元U1和多个集尘单元U2相对于壳体2的轴并列地布置,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相对于一个带电单元U1将多个集尘单元U2相对于壳体2的轴并列或串列地布置,也可以相对于一个集尘单元U2将多个带电单元U1相对于壳体2的轴并列或串列地布置。
如图2所示,集尘部12具有对多个高电压平板电极32进行支承的高电压支承电极34。高电压支承电极34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将多个高电压平板电极32彼此电连接。也可以将未图示的高电压电源与高电压导入部19连接,从高电压导入部19向高电压支承电极34施加高电压,经由高电压支承电极34向多个高电压平板电极32施加高电压。在高电压平板电极32和第二接地电极62之间,施加例如-7.5kV的直流高电压。
接着,对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所示,从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排气G被供给到带电部11。在带电部11中,与排气G的流通方向(X轴方向)平行地布置有第一接地电极61和高电压棘电极31。由此,排气G在相邻的第一接地电极61间的布置有高电压棘电极31的空间中流动。
然后,在带电部11中流动的排气G中所含的颗粒状物质被通过电晕放电产生的负离子流带电而被送到集尘部12。在集尘部12中,与排气G的流通方向平行地布置有第二接地电极62和高电压平板电极32。由此,由于排气G在相邻的第二接地电极62间的布置有高电压平板电极32的空间中流动,因此能够在降低了流路电阻的状态下使排气G流动。
然后,通过被供给到第二接地电极62和高电压平板电极32之间的直流的高电压,形成静电场,第二接地电极62利用库仑力吸引并捕集在集尘部12中流动的排气G中的带电的颗粒状物质。
如图1和图2所示,电集尘装置1可以具备多个空气吹扫部4和多个绝缘体5,多个空气吹扫部4在壳体2的侧面沿壳体2的轴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将气体供给到壳体2的内部,多个绝缘体5分别设置在多个空气吹扫部4上,并且对高电压支承电极33、34进行支承。
空气吹扫部4具有筒型的形状,并且与壳体2内部连通。空气吹扫部4与壳体2分体,并且例如通过螺栓和螺母等紧固而安装在壳体2的侧面。即,空气吹扫部4能够相对于壳体2拆装。由此,即使绝缘体5被排气G中的颗粒状物质污损,通过在停止发动机并冷却电集尘装置1后,将空气吹扫部4从壳体2上拆下,并仅将被污损的绝缘体5更换为新的绝缘体5,从而也能够容易地将电集尘装置1复原。
空气吹扫部4的数量与对高电压支承电极33、34进行支承的绝缘体5的数量相同。空气吹扫部4的数量优选设置有至少四个。如图2所示,空气吹扫部4也可以相对于壳体2的轴对称地设置四对、即八个。
图9是示出电集尘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图1的Y-Z剖面中的集尘部和回收部15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图1的X-Y剖面中的集尘部12的图,图12是顶板18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壳体2沿水平方向布置,电集尘装置1也可以具备回收部15,该回收部15在铅垂方向上与集尘部12相对地设置,并且对从集尘部12脱离的颗粒状物质进行收容。在此情况下,带电部11和集尘部12的结构可以适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外的结构。
在集尘部12中,例如被捕集并附着在第二接地电极62的第一集尘板622、第二集尘板623、主体部624的壁面等处的颗粒状物质,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凝聚并肥大。肥大的颗粒状物质会受到因发动机等的脉动引起的振动或颗粒状物质自身的重量的影响,当剥离力大于集尘部12对第二接地电极62的附着力时,肥大的颗粒状物质从第二接地电极62脱离,并沿着图10的箭头所示的流动,因自重而落下至设置在铅垂方向下方的回收部15。由此,能够对颗粒状物质滞留在集尘部12内而再次飞散的情况进行抑制,能够进一步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集尘装置1不另行设置旋风装置等的回收装置或配管,就能够对由集尘部12捕集的颗粒状物质进行回收,因此能够使电集尘装置1小型化,并且能够降低电集尘装置1的制造成本。
为了促进颗粒状物质向回收部15的落下,电集尘装置1也可以具有锤击机等锤击机构。回收部15也可以在铅垂方向上与集尘部12相对,并可装卸地安装在壳体2上。通过该结构,能够拆下回收部15以对积存在回收部15内的颗粒状物质进行处理。
如图11所示,电集尘装置1可以具有将集尘部12的捕集空间620与回收部15的内部连通的回收口16。根据该结构,在集尘部12的捕集空间620中,将被捕集并附着在例如第一集尘板622、第二集尘板623、主体部624的内周面等处的颗粒状物质引导至设置在铅垂方向下方的回收部15,从而能够对颗粒状物质滞留在集尘部12内并再次飞散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回收口16可以设置在壳体2的周壁上。另外,如图10所示,第二接地电极62的端部可以与回收口16嵌合。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接地电极62的端部可以位于回收口16的铅垂方向上方。
回收部15可以在铅垂方向上方具有开口151,并具有从铅垂方向上端向外方延伸设置的凸缘部152。通过该结构,在将回收部15安装在壳体2上时,通过使从壳体2的铅垂方向下端向外方延伸设置的凸缘部23与回收部15的凸缘部152抵接,从而能够在维持气密的状态下将回收部15安装在壳体2上。
另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电集尘装置1优选具有设置在第二接地电极62与高电压平板电极32之间的空间和回收部15之间的隔板17。通过该结构,能够对排气流入回收部15而使回收的颗粒状物质再次飞散的情况进行抑制,并能够进一步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隔板17优选设置为将第二接地电极62与高电压平板电极32之间的空间和回收部15之间的全部填充。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17分别设置在相邻的第二接地电极62之间,合计设置四个。需要说明的是,在相邻的第二接地电极62之间布置有高电压平板电极32。
隔板17优选具有多个辅助开口171。由此,未进入集尘部12的捕集空间620、例如附着在第二接地电极62的外周面、凝集、肥大而落下到隔板17上的颗粒状物质、或未附着在第二接地电极62的外周面而直接落下到隔板17上的颗粒状物质,通过辅助开口171而因自重而落下到设置在铅垂方向下方的回收部15。由此,能够对颗粒状物质滞留在集尘部12内并再次飞散的情况进一步进行抑制,能够进一步提高电集尘装置1的集尘效率。隔板17例如可以是冲孔金属。
隔板17可以设置在集尘部12、回收部15、壳体2中的任一个上,例如可以设置在壳体2上。具体而言,壳体2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的集尘部12的两端具有沿壳体2的进深方向(Y轴方向)延伸地设置的一对支承板24、以及沿水平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一对支承板24之间的多个隔板17。换言之,壳体2的周壁可以包括隔板17。
如图10所示,电集尘装置1也可以在与隔板17相对的位置处,具有将第二接地电极62与高电压平板电极32之间的空间的铅垂方向上方堵塞的顶板18。通过该结构,从而能够防止浮游在第二接地电极62与高电压平板电极32之间的空间中的颗粒状物质不进入集尘部12的捕集空间620而从铅垂方向上方流出到集尘部12外。需要说明的是,顶板18不具有开口。
顶板18优选设置为将第二接地电极62与高电压平板电极32之间的空间的铅垂方向上方全部堵塞。换言之,顶板18优选具有与隔板17相同的形状,并且设置相同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板18分别设置在相邻的第二接地电极62之间,并且合计设置四个。需要说明的是,在相邻的第二接地电极62之间布置有高电压平板电极32。
如图12所示,多个顶板18也可以在沿壳体2的进深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支承板20之间隔开预定的间隔设置而成为一体。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多个顶板18进行组装。
本实施方式的电集尘装置1包括船舶用电集尘装置。另外,电集尘装置1除了适用于船舶以外,还能够适用于铁道车辆等大型车辆用、发电用、产业用等的柴油发动机。
如上所述,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进行提示的,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组合、省略、替换、变更等。该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要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集尘装置,用于对因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而产生的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进行捕集,所述电集尘装置具备:
筒型的壳体,具有所述排气流入的入口和所述排气流出的出口;
带电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使所述颗粒状物质带电;以及
集尘部,与所述带电部的所述出口侧连接,并且对带电的所述颗粒状物质进行集尘,
其中,所述带电部具有沿所述壳体的轴延伸的筒型的第一接地电极、以及在所述第一接地电极的筒内与所述第一接地电极同轴地设置的高电压棘电极,
所述高电压棘电极包括沿所述壳体的轴延伸的支承部、沿所述壳体的轴相互分离地固定在所述支承部上的多个平板部、以及从所述多个平板部各自的外周部突出地设置的多个突起,
从所述壳体的轴向观察时,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平板部上的所述多个突起相互不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突起在所述平板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
从所述壳体的轴向观察时,设置在一个所述平板部上的所述突起布置在设置在与所述一个平板部相邻的另一个所述平板部上的相邻的所述突起的中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电极的距离为30mm~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沿水平方向布置,
所述电集尘装置还具备回收部,该回收部在铅垂方向上与所述集尘部相对地设置,并且对从所述集尘部脱离的所述颗粒状物质进行收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中,
所述集尘部具有以沿铅垂方向立起的状态布置的多个高电压平板电极、以及与所述高电压平板电极分离地布置的多个第二接地电极,
所述多个高电压平板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接地电极在与所述排气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列地布置,
所述第二接地电极具有沿铅垂方向开放并构成捕集空间的箱形状,在与所述高电压平板电极相对的两个面上设置有多个捕集开口,并且包括布置在所述捕集空间中的、与所述两个面平行的第一集尘板和与所述两个面垂直的第二集尘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集尘装置,还具备:
回收口,将所述捕集空间与所述回收部的内部连通;以及
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地电极与所述高电压平板电极之间的空间和所述回收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中,
所述隔板具有多个辅助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中,
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电极和一个所述高电压棘电极构成一个带电单元,并且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轴串列或并列地布置有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中,
一个所述高电压平板电极和所述第二接地电极的与所述一个高电压平板电极相对的部分构成一个集尘单元,并且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轴串列或并列地布置有多个。
10.一种电集尘装置,用于对因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而产生的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进行捕集,所述电集尘装置包括:
筒型的壳体,具有所述排气流入的入口和所述排气流出的出口,并且沿水平方向布置;
带电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使所述颗粒状物质带电;
集尘部,与所述带电部的所述出口侧连接,并且对带电的所述颗粒状物质进行集尘;以及
回收部,在铅垂方向上与所述集尘部相对地设置,并且对从所述集尘部脱离的所述颗粒状物质进行收容。
CN202310584596.3A 2022-06-16 2023-05-23 电集尘装置 Pending CN1172489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97667A JP2023183877A (ja) 2022-06-16 2022-06-16 電気集塵装置
JP2022-097667 2022-06-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8983A true CN117248983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30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84596.3A Pending CN117248983A (zh) 2022-06-16 2023-05-23 电集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83877A (zh)
KR (1) KR20230173018A (zh)
CN (1) CN117248983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6952B2 (ja) 2015-06-09 2020-02-14 臼井国際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排ガス処理用電気集塵装置の放電電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73018A (ko) 2023-12-26
JP2023183877A (ja)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78613A (en) Apparatus to remove solid particles and aerosols from a gas, especially from the exhaust gas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U2006134484A (ru) Циклонное пылеотделя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коронирующими электродами
JP6646952B2 (ja)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排ガス処理用電気集塵装置の放電電極
EP1946845A1 (e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with high efficiency
US20110209620A1 (en) Electric dust collector
CN1743079A (zh) 电子集尘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空调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
JP2010069360A (ja) 電気集塵装置
JP2009178626A (ja) 電気集塵装置
US20160144380A1 (en) Composite dust collector
CN1743080A (zh) 电子集尘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空调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
CN200998692Y (zh) 均布电场式电除尘器
KR101721925B1 (ko) 전기 쇼트 발생 방지용 전기 집진기 애자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기 집진기
US7550035B1 (e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with inertial gas-contaminant impactor separator
JP2008503343A (ja) トンネルファン用静電式フィルタ
KR100980341B1 (ko) 전기 멀티 사이클론 집진기
CN117248983A (zh) 电集尘装置
KR100499449B1 (ko) 상향식 건식 전기집진기
KR101645847B1 (ko) 이중채널 전기집진장치
JP4345568B2 (ja) 排気処理装置用凝集器
TW201932192A (zh) 電氣集塵裝置
CN216094247U (zh) 一种带有旋风装置的静电除尘器
JP2019115874A (ja)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排ガス処理用電気集塵装置の放電電極
JP3033579U (ja)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の排気黒煙除去装置
JPH11267547A (ja) トンネル用電気集塵装置
EP3133264A1 (en) Filtration device with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for gas turbine engi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