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33944A - 光学组件、物镜、图像采集装置以及包含其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组件、物镜、图像采集装置以及包含其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33944A
CN117233944A CN202310693035.7A CN202310693035A CN117233944A CN 117233944 A CN117233944 A CN 117233944A CN 202310693035 A CN202310693035 A CN 202310693035A CN 117233944 A CN117233944 A CN 117233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ssembly
image
optical assembly
method compri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930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艾普尔
D·谢弗
J·斯托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l Zeiss AG
Original Assignee
Carl Zeis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rl Zeiss AG filed Critical Carl Zeiss AG
Publication of CN117233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339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8Catadioptric systems
    • G02B17/0804Catadioptric systems using two curved mirrors
    • G02B17/0808Catadioptric systems using two curved mirrors on-axis systems with at least one of the mirrors having a central aper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8Catadioptric systems
    • G02B17/0856Catadioptric systems comprising a refractive element with a reflective surface, the reflection taking place inside the element, e.g. Mangin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02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02Objectives
    • G02B21/04Objectives involving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2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 G02B17/06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using mirrors only, i.e. having only one curved mirror
    • G02B17/0605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using mirrors only, i.e. having only one curved mirror using two curved mirrors
    • G02B17/061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using mirrors only, i.e. having only one curved mirror using two curved mirrors on-axis systems with at least one of the mirrors having a central aper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描述了一种光学组件(1)、一种物镜、一种图像采集装置以及包含其的设备,该光学组件包括中心轴线(2)、物侧(3)、像侧(4)和折反射式组件(10),其中光学组件(1)沿中心轴线(2)从物侧(3)到像侧(4)具有最大25毫米的结构空间和最大60%的线性遮光度。

Description

光学组件、物镜、图像采集装置以及包含其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组件、一种物镜(尤其是用于显微镜、相机和/或投影仪)、一种图像采集装置、一种图像再现装置、以及一种设备(尤其是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在文献DE 2 157 058 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以共用的物侧和像侧成像的反射式透镜-物镜。该组件在文献中被称为“折反射的”。与此不同,就本发明而言,折反射式组件被理解为包括具有会聚折射力的第一反射镜和具有发散折射力的后续反射镜的组件。
现代移动电话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集成摄像头,利用这些摄像头可以拍摄高品质的图像或视频。这些摄像头几乎全都安装在移动设备的正面和背面,其中相关光学器件的光轴被定向成垂直于正面和背面。因此得出,光学***的结构长度由移动设备(例如移动电话)的厚度给定。在此,典型值为6mm至8.5mm。
在上述结构空间中,可以实现其焦距与结构空间的长度L(即移动设备的厚度)可相当的光学***。长焦系数F=L/f′、即结构长度L与焦距f′之比约为1。长焦结构(即,焦距大于结构空间或F<1的***)或反焦结构(即,焦距小于结构长度或F>1的***)仅能够非常艰难地被实现。因此,寻求一种用于增大光学器件焦距的解决方案,以满足用户对更好的物镜的要求。
此外,力争利用所提及的摄像头以显微放大的方式对近处物体进行成像。为确保良好的照明,须实现较大的工作距离。此外,应当以接近1:1的成像比例对物体进行成像。由于这两个要求,因此物镜的结构长度必须与前端工作距离相当,这导致传统的结构空间不足以满足这一点。因此,寻求一种在较短的结构空间上实现较长的焦距或较长的结构长度的方案。
显微镜物镜尤其可以被构造为反射式物镜(折反射式物镜)。例如,在“Lexikonder Optik-Mikroskopobjektiv”[光学百科-显微镜物镜]https://www.spektrum.de/lexikon/optik/mikroskopobjektiv/2067、US 10877244 B1、US 2019/0187446 A1、US6169637 B1和US 5930055 A中公开了这方面的现有技术。光束路径沿光轴的折叠例如可以借助于Cassegrain、Gregory、Schwarzschild或Maksutov类型的折反射物镜来进行。尽管Schwarzschild***导致相当大的遮光度,然而在Cassegrain和Gregory类型的天文望远镜中不再校正佩兹伐和(Petzvalsumme)。所提及的设计结构已应用于在经典摄影、尤其应用于长焦距物镜。这些设计类型也已应用于移动电话应用程序。在US 10 877 244 B1和US2019/187446 A1中公开了这方面的示例。
折反射式组件原则上构成强远摄结构,该远摄结构由具有会聚折射力的第一反射镜和具有发散折射力的后续反射镜构成。这种折射力顺序形成折反射远摄结构,并且由此相对于标称焦距使物镜的结构长度缩短。此外,通过使用反射部件来在光轴方向上折叠光学路径,这也使结构长度缩短。总而言之,折反射式组件可以实现非常小的长焦系数F。为了减小折反射***的遮光度,必须调整镜面的各个折射力。然而,这导致仅折反射基本***不再针对所有像差来进行校正,因此必须使用额外的光学校正元件。在已提及的文献中,这些光学校正元件是非球面透镜,在光传播方向上看,这些非球面透镜布置在折反射式组件后方、即布置在折反射式组件与像平面之间。
为了能够将光学***设计得紧凑,校正透镜元件甚至部分伸入反射镜中间空间中,这导致在安装技术方面存在挑战。此外,已提及的文献中的折反射透镜组的正面和背面具有不希望的跃变边缘。
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越来越小的像素尺寸和高效的集成图像处理的所谓的“CMOS图像传感器”(CMOS Imaging Sensors,CIS)可供使用。在实现紧凑且成本有效的***方面,显微镜也可能从中受益。由此尤其可以在几微米的平均分辨率范围内实现接近1:1比例的成像。如果像素尺寸例如为1μm(边缘长度),则根据奈奎斯特定理,可以在成像比例为1:1时实现达约2μm的分辨率。自然,缩小的光学器件仍可能实现更高的分辨率。
如果从空气中的物空间到空气中的像空间进行成像,1:1的成像仍然具有特殊性,即不仅可以以高的成像品质使面元素、而且可以使整个体积元素相互映射。在此,物空间被理解为其中存在成像光学器件的至少一个物平面或多个物平面的空间区域,并且像空间被理解为其中存在成像光学器件的至少一个像平面或多个像平面的空间区域。因此,目标是使用更简单的方法来实现体积成像。
为了解释技术背景,下面将考虑旋转对称***。还假定光学***的孔径误差已得到校正。于是可以无像差地对像场中心的像素进行成像。如果要无像差地传输图像中心周围的小范围区域,则还必须对光学***提出另外的条件。通常情况是考虑物体的横向延伸尺寸,即希望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物体进行成像。例如,在摄影方面就是这种情况。在此必须校正正弦条件。正弦条件是指,孔径光束与物像平面中的光轴的角度的正弦成固定比值:
在此,n是相应介质的折射率,u是光束与光轴的角度,并且β是***的成像比例。带有撇号的量是指像空间,没有撇号的量是指物空间。比值β必须适用于***的所有孔径、即所有可能达到最大数值的孔口。
一种较少考虑的情况是应物体的轴向延伸尺寸沿光轴成像。于是必须满足所谓的赫歇尔条件,可以表述如下:
仅在物空间和像空间的边缘光束角适用于以下条件时才能同时满足正弦条件和赫歇尔条件:
|u|=|u′|
由此得出标称像平面中的横向尺度β和深度尺度α:
和/>
如果物体和图像在空气中,则遵循:
|α|=|β|=1
如果物体在水溶液中(n≈1.334,n′=1),则另一方面遵循|α|=|β|≈1.334。
因此,正弦条件和赫歇尔条件是使物体能够在标称物平面的中间像点附近或前后近距离环境中进行无像差成像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它们是体积成像的前提条件。
然而,正弦条件和赫歇尔条件的同时满足并没有说明物体和图像的相似性,即立方体形状的物体是否也被成像为立方体形状。
以下考虑形成本发明的子区域的基础并且同时是本发明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上述附加条件,物空间和像空间中的主光束角度也仍必须相互适配。如果物体和图像在空气中,则γ应为物体处的(几何)主光束角度。于是存在深度尺度|α|=1。因此,如果物体处的截距改变了值Δs0=d0,则像平面必须向后聚焦值Δs1=-d0
于是,原始成像的主光束通常在不同高度与物平面相交。为了确保真实体积成像,像空间中的主光束必须以相同的修改高度与物平面相交。这仅在光学器件前后的主光束角度之和消失时才有可能实现(γ+γ′=0)。在图1中展示了这种关系。在简单的对称1∶1***中,标称成像由A0->A0′给出。如果改变物体截距并且满足正弦条件和赫歇尔条件,则A1->A1′以相同的主光束成像。然而明显的是,成像不再描述1∶1成像。立方体成像为截锥体。
然而,如果物空间和像空间中的主光束角度适当地彼此适配,则修改后的成像也又是1∶1成像。在当前示意性的情况下,这例如可以通过针对性地使用场透镜来实现。在此,体积成像再次实现1∶1成像,因此立方体被成像为立方体。
这种关系也适用于物像空间中任何介质n、n′的推广,主光束在物体和图像中的几何角度之和必须为零。在此,可以将带符号的成像比例纳入公式中,并且由此确保符号正确。
n·γ=β·n′·γ′
换言之,物体处的会聚主光束必须成为图像处的会聚主光束并且反之亦然。一种特殊情况是,物侧和像侧的主光束角度消失(γ=γ′=0)。于是涉及双远心光学器件。然而,双远心光学器件在移动电话光学的应用领域中是不利的,因为它会增加光学器件部分的直径以及结构长度。
在Switz等人的Low-Cost Mobile Phone Microscopy with a Reversed MobilePhone Camera Lens.Plos One,Volume 9,Issue 5,e95330(May 2014)[具有反向手机摄像物镜的低成本手机显微镜,Plos One,第9卷第5期,e95330(2014年5月)]和Diederich等人的Using machine-learning to optimize phase contrast in a low-cost cell-phonemicroscope,Plos One,March 1(2018)[利用机器学习优化低成本手机显微镜的相位衬度,3月1日(2018年)](https://joum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92937)等文献中描述了一种尤其通过将倒置的手机物镜放在智能手机摄像头前的显微成像。然而,它不涉及远心***。由对称得到物侧会聚的主光束,而像侧产生发散的主光束,因此违反主光束角度条件,因此立方体形状的体积被成像为截棱锥体体积。在Botcherby等人的Aberration-free optical refocusing high numerical aperturemicroscopy,Optics letters,Vol 32,No 14,pg.2007-2009(2007)[高数值孔径显微镜中的无像差光学再聚焦,光学快报,第32卷,第14期,第10页,2007-2009(2007)]中使用微物镜构成的结构,该结构产生具有1:1放大倍率的中间图像。
用于移动电话摄像头的光学器件几乎完全包括集成在移动电话最小空间内的纯透镜***。在此,整个***必须集成到移动电话的厚度内,该厚度典型地为5mm或6mm。于是,对应较短的光学器件的可实现焦距可与光学器件的结构长度相当或甚至更短,例如介于3mm与4mm之间(参见US 7 643 225B1和McGuire Jr.,James P.,Manufacturable mobilephone optics:higher order aspheres are not always better,Proc.SPIE 7652,International Optical Design Conference 2010,765210(9September 2010),doi:10.1117/12.871016[可制造的移动电话光学元件:高阶非球面并非总是更好,Proc.SPIE7652,国际光学设计会议2010,765210(2010年9月9日),doi:10.1117/12.871016])。与典型的接收器尺寸(例如对角线约为4mm)一起使用,因此导致从特性上看,广角物镜的“等效焦距”远小于50mm。对于风景摄影而言,这是用户所希望和接受的。通过数码变焦实现长焦距拍摄的效果。尽管如此,仍希望在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上安装真正的长焦物镜,例如用于人像或长焦摄影。这要求焦距更长,然而这与紧凑的结构空间不兼容。
如上所述,存在还利用居中的光学器件通过沿光轴折叠光束路径来有效地利用结构空间的可能性。然而,其结果是产生光瞳遮挡,即光学器件光瞳的中心部分接收不到光。
遮光度典型地由阴影直径与物瞳直径的直径之比给出。在图2中展示了如何计算遮光度。首先考虑通过开放光束17对场中心进行成像。在通过光学***的过程中,光束R1扫过后续表面,在图2的情况下这是在入射光束中起遮挡作用的第二光学表面32(次镜)。具有***孔径的较小值的光束(即,在光轴2与所考虑的光束R1之间延伸的光线)因此被随后的表面阻挡。具有***孔径的较大值的、直到边缘光束R0的光束能够不受阻碍地穿过***,即被表面31的径向外部区域(主镜)反射到次镜32并且在表面31上反射后穿过表面31或主镜的径向内部区域。因此,遮光度与光束R1和光束R0的入射光瞳坐标的比值相对应。在经准直的光输入射束(望远镜成像)的情况下,这是R1和R0在入射光瞳中的高度比值,即在图2中是高度h1和h0的比值。
在有限光输入(投影物镜)的情况下,这是光束R1的方向余弦rvl0与光束R0的方向余弦rvl1的比值。光束R0的方向余弦rvl0在此恰好给出了物空间的数值孔径。期望的是,遮光度可以保持得尽可能小。为此,以下原因是决定性的。遮光度越大,遮挡的光就越多,这导致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这种效果与遮光度呈二次方关系。遮光度越大,尤其单调结构的成像的对比度就越低,因此相关的图像对比度降低,其通过调制传递函数MTF来表征。这种效果与遮光度呈线性关系。此外,散景处、即高光的聚焦图像处的遮光度可能令人不悦地注意到“甜甜圈”效果。
例如在文献US 4 714 307 B1和US 6 169 637 B1中公开了折反射摄影物镜。然而,在此产生较大的遮光度。在透镜主体中多次反射的情况下自然也会出现较大的遮光度值(例如参见US 5 930 055 B1)。
发明内容
在此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的光学组件。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的物镜、一种有利的图像采集装置、一种有利的图像再现装置、以及一种有利的移动设备。这些目的通过根据下文所述的光学组件、根据下文所述的物镜、根据下文所述的图像采集装置、根据下文所述的图像再现装置、以及根据下文所述的设备来实现。下文还包含本发明的其他有利设计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包括中心轴线(该中心轴线可以与光轴重合)、物侧、像侧和折反射式组件,其中折反射式组件包括具有会聚折射力的第一反射镜和具有发散折射力的后续反射镜。光学组件沿中心轴线从物侧到像侧具有最大25毫米(25mm)、优选最大10毫米(10mm)的结构空间或总长度L。光学组件还具有最大60%的线性遮光度。
针对作为摄影物镜(具有准直输入端)的应用,焦距可以优选地介于15mm与30mm之间,例如为20mm或约20mm。针对在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中的应用,结构空间或总长度最大可以为9mm,有利地最大可以为6.5mm。在显微镜结构的情况下、即作为显微镜的应用中,物体距光学器件的距离(工作距离FWD)可以为至少15mm。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优点在于,该光学组件能够在较小的结构空间中以小的遮光度实现高品质的显微成像。
在第一变体中,折反射式组件包括:具有布置在物侧的正面和布置在像侧的背面的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一光学构件;以及具有布置在物侧的正面和布置在像侧的背面的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二光学构件,这些光学构件沿中心轴线依次、尤其前后相继地布置在光束路径中,因此第一光学构件布置在第二光学构件的像侧。第一光学构件、优选第一光学构件的背面包括关于中心轴线的径向内部区域和径向外部区域,其中内部区域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至少部分地是透射性或透明的,而外部区域在背面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是反射性的。第二光学构件包括关于中心轴线的径向内部区域和径向外部区域,其中外部区域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是透射性或透明的,而内部区域被构造成对于像侧入射的光线是反射性的。在此,第二光学构件的正面或背面可以具有反射性表面区域。此外,在本变体中,在光束路径中、在第一光学构件的背面与第二光学构件的正面之间至少布置有带折射力、即具有折射力的第一折射表面和带折射力、即具有折射力的第二折射表面。
例如,第一光学构件的正面和第二光学构件的正面和/或背面被构造成透明的。相应反射性构造的区域可以被构造为圆形或环形。第一光学构件的经局部镜面镀膜的区域可以被设计成在物侧呈凹形。第二光学构件的经局部镜面镀膜的区域可以被设计成在像侧呈凸形。
本发明的所描述的第一变体的优点在于,在折反射式组件之后的光束路径中不需要另外的、即容易透光的具有折射力的光学元件。具有折射力的元件在此不应被理解为平面平行板,例如图像接收器前方的防护窗。布置在第一光学构件与第二光学构件之间的或由第一光学构件和第二光学构件的朝向彼此的表面构成的具有折射力的表面可以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实现有效地校正像差。此外,所描述的设计方案在安装技术上具有相对于现有技术明显更简单的构造,因此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示例性的设计方案中,具有折射力的第一折射表面可以由第一光学构件的正面构成,和/或具有折射力的第二折射表面可以由第二光学构件的背面构成。所提及的表面可以被构造为非球面或自由曲面,并且因此被设计成用于针对性地校正像差。非球面被理解为具有旋转对称表面的透镜,该透镜的表面可以具有曲率半径彼此相异的表面区域。
第一光学构件可以被构造成仅正面和/或仅背面具有折射力、即带折射力,并且像平面直接布置在第一光学构件的像侧,因此没有另外的、在光束路径中易被光线穿过的光学有效面,尤其是折射面或衍射面。换言之,光学组件可以被设计成用于在光束路径中将图像接收器或图像采集装置直接布置在第一光学构件的背面后方。
任选地,在几何意义上和光束路径中、在第一光学构件与第二光学构件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光学构件。该至少一个第三光学构件优选地被构造成折射性的。该至少一个第三光学构件可以被设计成用于校正至少一个像差。由此进一步提高成像品质。
有利地,尤其在安装技术上有利的是,光学组件的各个光学构件、即第一光学构件和/或第二光学构件和/或第三光学构件的径向延伸尺寸彼此相差最大2毫米或最大30%。
第一光学构件的背面的外部区域和内部区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表面形状。附加于此或替代于此,第二光学构件的正面和/或背面的外部区域和内部区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表面形状。这在操作集合的更多自由度方面提供了诸多优势。在此,背面或正面的外部区域或内部区域由相应构件的上述内部区域或外部区域预先给定。
所提及的光学构件可以被构造成关于中心轴线旋转对称的。在所提及的光学构件中的至少两个光学构件之间可以布置有空气透镜,即有被空气填充的间隙。入射光瞳的延伸尺寸可以在7mm与9mm之间、例如为8mm。所提及的光学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光学构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或自由曲面。这些光学构件中的至少两个光学构件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由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被构造成反射性的至少一个区域可以被构造为集光型曼京镜。
在本发明的第二变体中,在光束路径中和/或在几何意义上、在折反射式组件与像侧之间(即,在第一光学构件的背面与像平面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场透镜、例如折射场透镜。就本发明而言,场透镜被理解为布置在光学光束路径的、成像的主光束高度大于或等于边缘光束高度的位置处的透镜。尤其,在光束路径中和/或在几何意义上可以在折反射式组件与像侧之间布置场透镜组。该至少一个场透镜可以被设计为会聚透镜、即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和/或可以被设计为发散透镜、即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例如,可以仅有一个会聚透镜或仅有一个发散透镜作为场透镜。这有利于光学组件的简单且紧凑的结构,并且可以实现会聚的主光束以实现正确的体积成像。在场透镜组的情况下,场透镜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会聚透镜和/或至少一个发散透镜。
例如,在光束路径中和/或几何意义上、在折反射式组件与光学组件的像侧之间(即,第一光学构件的背面与像平面之间)可以布置有至少一个例如折射的场透镜组,该场透镜组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至少一个透镜或透镜组和/或具有负折射力的至少一个透镜或透镜组。由此,实现用于像差校正并且尤其用于提高显微成像品质的大量自由度。有利地,场透镜组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或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或透镜组,该第二透镜或透镜组在光束路径中布置在第一透镜或透镜组前方、即布置在第一透镜或透镜组的物侧。由此可以实现用于体积成像的条件,尤其通过在发散性非常强的主光束后面布置近像侧的较强的正折射力实现将出射光瞳放置在像平面后方。几何主光束角度的值尤其可以与物空间和像空间中的光轴或中心轴线大体上相同。在此,物空间和像空间中的主光束角度的值最大可以相差5度。
作为另一种选择,折反射式组件包括布置在物侧的正面、布置在像侧的背面和关于中心轴线的径向内部区域和径向外部区域,其中背面上的内部区域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至少部分地是透射性或透明的并且具有负折射力。这具有如下优点:背面的内部区域被构造为透镜并且可以起到透镜的作用,并且场透镜的对应功能可以集成到折反射式组件中,这进而减小了结构空间。
折反射式组件例如可以包括:具有布置在物侧的正面和布置在像侧的背面的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一光学构件;以及具有布置在物侧的正面和布置在像侧的背面的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二光学构件,这些光学构件沿中心轴线依次、尤其前后相继地布置在光束路径中,因此第一光学构件布置在第二光学构件的像侧。在此,第一光学构件、优选第一光学构件的背面可以包括关于中心轴线的径向内部区域和径向外部区域,其中内部区域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至少部分地是透射性或透明的,而外部区域在背面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是反射性的。在此,第二光学构件、例如正面或背面包括关于中心轴线的径向内部区域和径向外部区域,其中外部区域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是透射性或透明的,而内部区域被构造成对于像侧入射的光线是反射性的。在此,正面或背面或构件内部的表面可以被设计为反射性的。有利地,第一光学构件的径向内部区域具有负折射力。这具有以上段落中所提及的优点。
优选地,光学组件被构造成关于垂直于中心轴线布置的平面不对称。相对于对称组件,不对称的组件就实现尽可能小的结构空间而言具有优点。在另一个优选的(因为其尤其高效结构空间)的设计方案中,光学组件在物侧与像侧之间(或在物平面与像平面之间)没有产生真实中间图像或偶数个中间图像。由此可以产生负的成像比例。
在本发明的第三变体中,在折反射式组件的像侧布置有场透镜组、优选折射场透镜组。光学组件限定像平面。此外,光学组件具有从第一光学表面(例如折反射式组件或第二光学构件的正面)的顶点到像平面测量的结构长度Ls,并且场透镜组具有近轴焦距f′FL,该近轴焦距小于零(f′FL<0),其中近轴焦距f′FL的值小于结构长度Ls(|f′FL|<Ls)。第三变体尤其具有明显减小遮光度的优点。
造成遮光的原因原则上在于,凸形次镜通常在几何意义上布置在折反射式组件的凹形主镜前方,从而因此会遮挡主镜。如上文已论述的,遮光度的值的第一粗略估算因此在于两个反射表面的外直径之比。如果两个反射镜或反射性构造的区域之间不存在其他光学元件并且视场角接近零,则这种估算将给出真实的遮光度。
反射镜之间的光学器件可以对遮光度产生有利影响。有限的视场角会增加遮光度。对于遮光度的具体设计,有两点是决定性的。在几何意义上靠近物体的次镜处,入射到光学组件中的光束被次镜的轮廓切断、主要被第二光学构件的反射性构造的内部区域切断。在几何意义上靠近图像的主镜处、主要在第一光学构件的反射性构造的外部区域处,经反射的光束被用于导出被次镜反射的光线的中央区域或径向内部区域切断。
为了使遮光度保持得尽可能小,次镜的直径应最小,并且主镜的透射性构造的内部区域的直径应最小。首先考虑在图3中示意性地展示的第二条件。假设使光束路径从物镜旋转并且跟随来自检测器的光束向后穿过光学***。如果假设存在远心照明的检测器(参见图3左上方),则光束直径d0在检测器或像平面6前方随距离增加而急剧增加。如果主镜以距离L0位于像平面6前方,则其中央孔或径向内部区域至少具有检测器对角线的尺寸加上由光束发散而增加的光束直径。
如果如下偏离检测器处的远心,使得检测器处的主光束在光轴前发散(参见图3左下方)、即出射光瞳靠近像平面6前方,因此光束直径d1可以在第一反射镜的中央孔或径向内部区域的高度上(再次假设在检测器前方的距离L0处)设计得明显更小。然而,折反射结构要求***光瞳位于***的折反射部分中。因此,尽管在图像处存在有利的强烈非远心性的情况,光瞳位置也必须远离像平面。对此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具有强负折射力的场透镜组,如图3右侧示意性所示。场透镜在此理解为如下透镜,即该透镜布置在检测器附近并且其特征例如在于,主光束高度大于边缘光束高度。
由于使用具有负折射力的场透镜,因此光束的直径在第一反射镜的中央开口或径向内部区域的高度上最小,这有利于整个***的遮光度。然而须注意的是,像平面附近的强负折射力对***的佩兹伐和提供过度校正贡献。成像所需的会聚反射镜同样对佩兹伐和提供过度校正贡献。对佩兹伐和提供显著和过度校正贡献的单个元件是凸形的次镜。因此,为了达到平衡的佩兹伐和而必须增加次镜的曲率。这进而导致次镜位置处的边缘光束高度必须更小,以使其增加的曲率不会对***的总折射力造成过大影响。光学***或光学组件的总折射力由各个表面的折射力与相对边缘光束高度的乘积之和给出。相对边缘光束高度在此被理解为边缘光束高度与入射光瞳半径的商。上述条件促使次镜缩小且遮光度减小。总而言之,为了减小遮光度而需要在折反射式组件与像平面或光学组件的像侧之间的场透镜组中使用强负折射力。优选地,近轴焦距f′FL的值小于结构长度Ls(|f′FL|<Ls)。
为了在数学上给出折射力,可以使用经典的近轴折射力或基于包络半径的折射力。空气中的薄透镜的经典折射力
由透镜的顶点半径r1、r2和透镜介质的折射率或折射指数n给出为:
在此,f′是透镜的像侧焦距。在移动电话光学器件领域,使用非常强烈的非球面光学元件,因此近轴折射力通常对光学元件的真实效果的说明力仅非常有限。非常常见的是:非球面表面强烈地形成,使得径向内部区域中的光学元件所具有的折射力的符合与径向外部区域中的不同。这些光学元件例如在光轴或中心轴线附近、即在径向内部区域中被设计成会聚的,然而在边缘区域或径向外部区域中被设计成发散的。为了表达对场透镜的边缘区域或径向外部区域中的主光束的发散效果的要求,因此应限定包络半径-折射力。该包络半径-折射力基于界定相应表面的表面的包络半径。
p是透镜的最大光学自由高度hMax中的透镜表面的矢高、即垂直于透镜的中心轴线测量的矢高。于是可以确定在顶点和高度hMax处与透镜表面相交的圆。该圆具有半径
rbf现在被定义为包络半径(英文:Best Fit Radius,最佳拟合半径)。现在可以类似于近轴折射力限定包络半径-折射力
在此,rhr,1和rhr,2是正面和背面的各自包络半径。
在折反射式组件的像侧可以布置有优选被构造成折射性的至少一个场透镜、例如场透镜组,并且光学组件可以限定像平面。光学组件可以在折反射式组件的背面、尤其折反射式组件的第一光学构件的背面的像侧具有自由光学直径D2。在此,自由光学直径被理解为用于在该表面上成像的光束的最大光束高度(即,距光轴或中心轴线的距离)。由光学组件限定的像平面可以具有直径为D1的成像平面。成像平面在此限定像平面的如下区域,即,在该区域中可以通过光学组件产生成像。光学组件还可以具有直径为D1的图像接收器。在此,自由光学直径D2与成像表面或图像接收器的直径D1的比值小于1(D2/D1)。因此,通过场透镜或场透镜组来扩宽光束路径并且因此减小遮光度。
此外,可以在折反射式组件的像侧布置有优选被构造成折射性的至少一个场透镜、例如场透镜组,并且光学组件可以限定像平面,其中光学组件具有从第一光学表面、例如折反射式组件或第二光学构件的正面的顶点到像平面测量的焦距f′和结构长度Ls,其中焦距f′与结构长度Ls的比值大于2(f′/Ls>2)。由此可以借助于被设计成用于移动设备(例如移动电话)的光学器件来实现显微成像。
此外,在折反射式组件的像侧可以布置有优选被构造成折射性的至少一个场透镜、例如场透镜组,并且光学组件可以限定像平面。在此,光学组件具有:成像比例β,沿光学组件的中心轴线测量的、物平面(尤其物体表面)距第一光学表面(例如折反射式组件的正面或第二光学构件的正面)的顶点的距离FWD,以及从第一光学表面的顶点到像平面测量的结构长度Ls。成像比例β与距离FWD和结构长度Ls的商的乘积在此大于2。
该设计方案还可以在仅有非常少量的结构空间可用于对应光学器件的情况下实现显微成像。
任选地,光束路径的主光束角度可以在紧接着离开折反射式组件之前在其背面(折反射式组件在该背面上具有折射率n2)上具有方向余弦rvl2,并且光束路径的主光束角度可以在像平面中的折射率为n1的像侧介质中(例如在检测器上)具有方向余弦rvl1,其中
通过该设计方案有效地减小遮光度。
主光束与光轴的几何角度可以在物空间中具有第一值,并且主光束与光轴的几何角度可以在像空间中具有第二值,该第二值与第一值相差小于1度。由此,可以以减小的遮光度实现真实体积成像。
在所有上述变体中,组件可以具有负成像比例和/或正入射光瞳位置和/或正出射光瞳位置。第二光学构件的正面可以在靠近边缘处具有凹形形状。因此,负成像比例的结果以及优点是没有产生中间图像。入射光瞳位置优选地接近0,因为***光阑要么位于第一表面,然而最迟位于“第一光学元件”上。如果主光束在像平面后方与光轴相交,则出射光瞳的位置是正的,这是根据本发明所追求的。
光束路径的反光或反射次数可以为偶数。为了有效地减小结构空间,光学组件关于垂直于中心轴线的任何平面都不能对称地构造而成。因此,该结构在此方面是不对称的。
光学组件可以具有孔径光阑,并且由光学组件限定的物平面与孔径光阑之间的几何距离优选地大于孔径光阑与由光学组件限定的像平面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光学表面或光学有效面中的至少一个、有利地两个或更多个或所有光学表面或光学有效面、或者除一个之外的所有光学表面或光学有效面、或者除两个之外的所有光学表面或光学有效面被构造成在光束路径中连续的并且至少一次可连续微分的。相应的表面尤其可以在整个表面上具有统一的多项式曲面描述。这尤其在制造技术上是有利的,然而还提供足够多的自由度以减小像差。
光学组件有利地具有小于50%、例如小于40%的线性遮光度。遮光度例如可以在30%与5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可以被设计为显微镜,尤其其具有2与0.25之间的成像比例(2>|β′|>0.25)。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例如可以被设计成用于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至少一个光学构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或自由曲面。此外,光学组件中的仅一个光学构件可以由燧石状材料制成。光学构件中的至少两个光学构件也可以由相同材料或彼此相异的材料制成(例如由冠状材料或燧石材料)。被构造成反射性的至少一个区域可以被构造为集光型曼京镜。
根据本发明的物镜包括上述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该物镜具有在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方面已经提到的特征和优点。该物镜可以被构造成用于对远处的物体进行成像的相机物镜或显微镜物镜。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采集装置(例如相机或显微镜)和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再现装置(例如投影仪)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物镜。
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其可以是显微镜或移动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图像采集装置或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再现装置或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根据本发明的移动设备可以是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上网本等。其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已经描述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将借助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地阐述本发明。尽管详细地通过优选实施例进一步展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例,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从中推导出其他变体。
附图不一定是非常详细和完全按照比例的,并且可以有所放大和缩小地示出,以提供更佳的视角。因此,在此公开的功能细节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性的,而是仅作为为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指导的说明性基础,以便以多种方式使用本发明。
当在此所使用的表述“和/或”被用于若干(两个或更多个)元件时,其意味着,所列出的元件中的每个元件均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所列出的元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元件可以以任意组合的方式使用。例如,当描述包含部件A、B和/或C的组合时,该组合可以包含:单独的A;单独的B;单独的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或者A、B及C的组合。
图1示意性地示出用于产生真实体积成像的光束路径。
图2示意性地示出通过折反射式组件的光束路径,以说明遮光度。
图3示意性地示出用于减小遮光度的选项。
图4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一实施例。
图5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二实施例。
图6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三实施例。
图7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四实施例。
图8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五实施例。
图9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六实施例。
图10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七实施例。
图11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八实施例。
图12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九实施例。
图13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十实施例。
图14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十一实施例。
图15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十二实施例。
图16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十三实施例。
图17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十四实施例。
图18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的第十五实施例。
图19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用于产生真实体积成像的光束路径17并且已经在上文说明书引言中进行了描述。第一会聚透镜7由物体A0和A1产生成像A0′和A1′,然而这些成像并不与物体的尺寸比例相互对应,如图1上方所示。在图1下方,借助于呈第二会聚透镜8形式的另一个场透镜适配主光束9的方向,使得产生的成像A0′和A1′的尺寸比例与物体A0和A1的尺寸比例相互对应。透镜7和8的、与光轴重合的中心轴线用附图标记2标记。
图2示意性地示出通过折反射式组件的光束路径,该折反射式组件包括在径向外部区域中的第一反射光学表面31(主镜)和第二反射光学表面32(次镜),并且展示了上文已描述的遮光度的计算。入射光瞳或光阑用附图标记18来标记。在图中从左侧射入的光线首先被第一反射光学表面31反射,其中一部分光线被第二反射光学表面32遮挡。随后,被第一反射光学表面31反射的光线被第二反射光学表面32反射,并且在径向内部区域中穿过第一光学表面31。在图2下方,边缘光束R0的方向余弦用箭头rvlo标记,并且光束R1的方向余弦用箭头rvl1标记。
上文已描述的图3展示了用于减小遮光度的选项。在此,像平面或检测器用附图标记6标记,并且用于扩宽光束路径17的发散透镜用附图标记27标记。
下面借助在图4至图9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实施例来详细阐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变体。所示出的光学组件1包括在所示示例中与光轴重合的中心轴线2、物侧3和像侧4。在此,物侧3朝向待成像的物体或物平面5,而像侧4朝向像平面6或布置在像平面的区域中的检测器、例如摄像头。光学组件1还包括折反射式组件10。
折反射式组件10包括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一光学构件11和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二光学构件12。这些光学构件在所示示例中被构造为透镜。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一光学构件11包括正面13和背面14。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二光学构件12同样包括正面15和背面16。在此,正面13和15指向物侧3的方向,而背面14和16指向像侧4的方向。第一光学构件11和第二光学构件12沿中心轴线2依次布置在光束路径17中,使得第一光学构件11布置在第二光学构件12的像侧。
第一光学构件11包括关于中心轴线2的径向内部区域21和径向外部区域22。在此,内部区域21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至少部分地是透明的或透射性的。外部区域22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是反射性的。为此,第一光学构件11的背面14具有镜面镀膜23。该镜面镀膜在所示示例中被构造成在物侧呈凹形(在像侧呈凸形)。
第二光学构件12包括关于中心轴线2的径向内部区域24和径向外部区域25。在此,外部区域25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是透明的或透射性的。内部区域24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至少部分地是透明的或透射性的且对于像侧入射的光线是反射性的。为此,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具有镜面镀膜26。该镜面镀膜在所示示例中被构造成在像侧呈凸形的(在物侧呈凹形)。
在第一光学构件11的背面14与像平面6之间布置有平面平行的板28。在此,该板可以是透明保护层。
本实施例是成像比例为-1:0.8的显微镜物镜,该显微镜物镜在总结构长度为8.5mm时具有28mm的非常大的工作距离。***具有前光阑,即***光阑18位于实际的光学***的前方。光阑18还可以位于光学组件1内部。光阑位置的决定性因素是,在必要时可以容易地以机械方式实现直径可变的光阑。光阑18例如还可以位于这两个光学构件11和12之间。
所示出的光学构件11和12例如可以被构造成旋转对称的。在所示示例中,光线通过直径接近8mm的非常大的入射光瞳入射到光学组件1中,并且通过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和背面16在其径向外部区域25折射。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和背面16以及第一光学构件11的正面13可以被设计成非球面的。对于入射光线,第一光学构件11的镜面镀膜23用作集光型曼京镜,该集光型曼京镜将光再次反射回到第二光学构件12。对于入射光线,第二光学构件12的镜面镀膜26用作散光型曼京镜,该散光型曼京镜将光再次反射回到第一光学构件11。最后,光线重新在靠近轴线的区域穿过第一光学构件11,在该处,该第一光学构件在内部区域21中用作透射性透镜。随后,没有其他具有折射力的光学元件可被穿过并且光线射到像平面6上。
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在外部区域25与内部区域24之间、即在透射区域与反射区域之间的过渡部处具有与在所提及的区域中不同的表面形状。尽管过渡部是连续的,然而不可微分,即过渡部具有拐点。该拐点可以通过相位在安装技术上以机械的方式进行修圆。过渡部还可以被设计成非连续的。
图4中示出的光学组件1具有40%的线性遮光度。线性遮光度意味着在入射光瞳中,内部40%的入射光瞳坐标无法通过光学组件或无法用于成像。这等同于在入射光瞳面积中线性遮光度为16%(=40%2或0.42)。
在光线入射到光学组件1中时,主要在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上产生遮光度。在此,光瞳18的内部区域中的光束在镜面镀膜26处被阻挡。另外的遮光度可以在第一光学构件11的背面14上发生反射时产生、即在入射光束穿过没有经镜面镀膜的中央区域(即内部区域21)并且没有反射回到第二光学构件12时产生。
第一光学构件11的正面13和/或第二光学构件12的背面16被设计成用于校正像差。它们尤其可以被设计为球面或非球面或自由曲面。在所示示例中,第一光学构件11和第二光学构件12的所有示出的表面和表面区域均被构成非球面的。
原则上,第一光学构件11和第二光学构件12由不同的光学材料制成。在所示示例中,第二光学构件12的折射率为1.493并且阿贝数为51.3,并且在此用作冠状材料。第一光学构件11的折射率为1.589并且阿贝数为26.2,并且在此用作燧石材料。
第一光学构件11和第二光学构件12具有可相当的直径。直径可以相同或彼此最大可以相差30%。
图5所示实施例与图4所示实施例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在此没有使用第二光学材料。第一光学构件11和第二光学构件12均由冠状材料制成。换言之,它是一种单一材料***。替代于此,第一光学构件11和第二光学构件12可以由燧石状材料制成或包括这样的材料。
图6所示实施例示出了先前实施例中描述的传统摄影物镜的设计原理、即从无限的物距成像到图像接收器上的设计原理。这涉及被构造为物镜的光学组件1,该光学组件在沿中心轴线2测量的仅LS=8.5m的结构空间中具有的焦距为f′=22mm。因此从纯计算的角度来看,长焦系数为F=0.39。进而涉及一种单一材料***。光学组件1的遮光度在该示例中为40%。
光学组件1还包括在几何意义上或空间上并且在光束路径17中的第一光学构件11与第二光学构件12之间布置的第三光学构件19。第三光学构件19在光束路径17中被光穿过三次并且被构造为折射透镜。该第三光学构件具有正面29和背面30。第三光学构件19的正面29和背面30可以被设计为球面或非球面或被设计为自由曲面。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呈显微镜物镜形式的光学组件1,该显微镜物镜具有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特性。在该示例中,第二光学构件12的镜面镀膜26布置在背面16上、即布置在朝向图像的一侧。镜面镀膜26在像侧被构造成凸形的。该镜面镀膜具有统一的、通常可任意连续微分的形状,即在第二光学构件12的背面16的整个表面上具有统一的多项式曲面描述。与第三实施例类似的是,呈在光束路径17中被光线穿过三次的透镜形式的第三光学构件19在几何意义上和光束路径17中布置在第一光学构件11与第二光学构件12之间。
与之前描述的其中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无法连续微分的实施例不同,在该实施例和以下两个实施例中,遮光度为50%。统一(即,连续且可微分)的表面设计有利于表面的制造并且降低生产成本。这种表面设计在相应光学构件的定中心和经镜面镀膜的子区域的精确定位方面也是有利的。
图8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与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三光学构件19的正面29贴靠第二光学构件12的背面16。此外,第二光学构件12被构造为易穿过的透镜。另一个结构上的区别在于:第二反射不是在第二光学构件12的(凸形)背面上进行,而是在第三光学构件19的(凹形)正面上进行。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折反射式组件在形式上由第一光学构件11和第三光学构件19构成。
在图9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进而应用于被构造为摄影物镜的具有准直光束输端入的光学组件1。镜面镀膜26进而布置在第二光学构件12的背面16。第三光学构件19被设计为被光线穿过三次的透镜。
下面借助在图10至图13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实施例来详细阐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变体。
在图10所示的设计方案中,折反射式组件10被设计为唯一的折反射式构件。该折反射式构件具有布置在物侧的正面33和布置在像侧的背面34。正面33包括对于像侧入射的光线被构造成反射性的径向内部区域35和被构造成透射性的径向外部区域36。背面34具有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被构造成透射性的径向内部区域37和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被构造成反射性的径向外部区域38。在此情况下,从外部观察,正面33的经镜面镀膜的区域凹形地成形、即在光束路径17中或在像侧凸形地成形,而从外部观察,背面34的经镜面镀膜的区域凸形地成形、即在光束路径中凹形地成形。
在几何意义或空间上并且在光束路径17中,在折反射式组件的背面34或折反射式构件10与像平面6之间布置有场透镜组40并且任选布置有平面平行的板28,其中平面平行的板28布置在场透镜组40的像侧。场透镜组40包括: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单元,在此由三个折射发散透镜40、41和43构成;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单元,在此由折射会聚透镜44构成。
折反射式组件10的正面33通常不具有统一的表面形状。经镜面镀膜的径向内部区域35通常由与透射的径向外部区域36不同的曲面方程来描述。优选地,两个曲面描述至少被构造成使其连续地相互衔接。这不一定必须适用于背面34,然而也可以适用于该背面。
光束路径17尤其在折反射式构件10内的基本走向大体上与结合已说明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光束路径相对应。对于光线从背面34的径向内部区域37射出的情况,如果不存在场透镜组40,则在背面34后方存在真实的中间图像。对于光线从折反射使构件10射出的情况,主光束从光轴2发散开,即位于背面34后方的空气空间的光瞳是虚拟的并且位于背面34前方。
场透镜组40构成明显的具有正负折射力的反焦结构。光线以会聚的边缘光束角度离开折反射式构件或折反射式组件10,即如已提及的那样将在折反射式组件10的后方短距离处产生真实的中间图像。另一方面,主光束与光轴2的交点在从折反射式组件10射出时位于其前方,即主光束发散。为了使主光束会聚,必须在折反射式组件10的像侧、在主光束高度大于图像尺寸的位置处使用正折射力。然而,这只是在折反射式组件10后方一定距离处的情况,其中在边缘光束在该位置处已经到达焦点。
为了使边缘光束的焦点从折反射式组件10进一步朝向像平面6的方向移位并且使得主光束高度在光线方向上更快地上升,直接在折反射式组件10的后方(即,在像侧)使用强发散折射力,具体呈具有负折射力的由发散透镜41、42和43构成的透镜单元的形式,该透镜单元使中间图像明显更远地远离折反射式组件10,以便随后能够使用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44或对应的透镜组来设置期望的会聚的主光束角度。
在所示实施例中,起到发散作用的透镜单元是三个双非球面透镜41、42和43并且起到会聚作用的透镜单元是会聚双非球面透镜44。
所示光学组件的成像比例为-1:1,该光学组件可以是物镜。主光束的角度在物空间和像空间中在数值上是相同的并且仅符号不同。
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与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呈物镜形式的光学组件1是为观察示例性折射率为n=1.334(水)的水性物空间而设计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放大的成像比例为-1.334:1。然而,物体和图像中的几何主光束角度在数值上是相同的,但符号不同。
图12所示实施例与图10所示实施例相关联。然而,折反射式组件10在此包括第一光学构件11和第二光学构件12,这类似于第一实施变体的实施例。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点是,提供就此呈第二光学构件12的背面16和第一光学构件11的正面13形式的额外的透镜面用作光学设计器件,尤其用于光束整形和校正像差。
此外,第一光学构件11和第二光学构件12均具有至少一个表面,该至少一个表面具有非统一的曲面描述。例如,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的径向外部区域被设计成强烈非球面的,而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的径向内部区域被设计成从外部观察大幅度凹入。在所示设计方案中,第二光学构件12的背面16的特点是统一的曲面描述。
第一光学构件11具有弱弯月形构造的径向外部区域22,而径向内部区域21具有强弯月形状,即与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相比承担起发散作用的透镜单元的功能。在该示例中,场透镜组40在折反射式组件10外部仅由会聚透镜44或对应的会聚透镜组构成。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点在于,总体上可以实现非常简单且紧凑的布置,这尤其仅需要非常少的透镜元件。
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与上文描述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实施例被设置成用于在水溶液中或具有水溶液的物空间并且因此具有-1.334:1的成像比例。
下面借助在图14至图18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实施例来详细阐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变体。在此,第三实施变体的重点主要是有效地减小遮光度。
图14所示的光学组件1被设计为摄影物镜,即用于对位于远处的物体进行成像。所示的摄影物镜或对应的光学组件1具有22mm的焦距并且在不超过6mm的轴向结构空间中实现。因此,长焦系数为F=3.67。在此,轴向结构空间表征从前入射面(在此,即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到像平面6的距离。就该距离而言,考虑两个平坦表面,在这些表面之间可以安置整个光学组件1。因此,不仅考虑前表面顶点距像平面的距离,还要考虑整个入射表面。
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进而不具有统一的曲面描述。径向外部区域25和径向内部区域24在正面15上均具有非球面形状。然而,用于描述正面15的径向外部区域25的非球面方程不同于用于描述正面15的径向内部区域24的非球面方程。然而,表面被设计成使得两个区域至少连续地、然而通常不可连续微分地相互衔接。这种设计方案在制造技术上是有利的。
第一光学构件11的背面14的曲面描述也不是统一的。从外部观察,被构造成反射性的径向外部区域22呈凸形,即从第一光学构件11的内侧的反射在沿光线方向的中空或凹形的表面上进行。背面14在径向内部区域21中主要凹形地成形。两个局部曲面描述是非球面的并且连续、然而不可连续微分地相互衔接。
在光束路径17中,折反射式组件10连接至透镜组40,在该实施例中,该透镜组由大体上低折射力的第一发散透镜41(例如由聚碳酸酯制成)和高折射力的第二发散透镜42构成。在此,高折射力的发散透镜42尤其用作用于减小遮光度所需的具有负折射力的场透镜。遮光度在当前情况下为40%。在该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或物镜的焦距具有值f′=20mm,即总折射力为此外,场透镜组件40具有522dpt的顶点折射力。/>
所示光学结构元件和透镜优选地主要由冠状材料、例如PMMA(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透镜41由聚碳酸酯制成并且具有双非球面形状。使用由燧石材料如聚碳酸酯制成的低折射力的透镜41还使整个设计的色差校正得到平衡。
第二光学构件12的径向内部区域24的直径的值比第一光学构件11的内部区域21稍大。两个直径明显小于图像对角线、即小于像平面6的直径。为了进行量化,可以给定区域24与图像对角线的直径之间的(光学上自由的)直径比,该直径比至少小于0.9、尤其小于0.8或0.7。例如在图4至图9中不是这种情况,其中直径比约等于1。对于图14所示的示例,直径比为0.61;对于图15所示的示例,直径比为0.58;对于图16所示的示例,直径比为0.63;对于图17所示的示例,直径比为0.60;并且对于图18所示的示例,直径比为0.62。这再次反映了如下事实:发散场透镜41或42或场透镜组件40实现强烈的光束收缩并且因此可以实现最小遮光度。
对于较小的遮光度还有利的是,第一光学构件11的径向外部区域22(即,反射区域)具有尽可能大的直径,因此径向外部的经镜面镀膜的区域22与径向内部的未经镜面镀膜的区域20之间的直径比最大,这进而对遮光度产生有利的影响,因此使遮光度减小。尤其以如下方式来减小遮光度:被光线射中的第一光学表面(即,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在边缘区域具有凹形以及因此发散的形状。这尤其增加了光束在第一光学构件11的位置处的直径并且因此促进了较小遮光度的实现。
与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在图15示出的实施例中省去了第一场透镜41。以如下方式来替代透镜41的效果:在此第一光学构件11由聚碳酸酯制成并且径向内部区域21具有与径向外部子区域22不同的曲面描述,由此背面14不再具有统一的曲面描述。然而,径向内部区域和径向外部区域的曲面描述在背面14上连续地、尽管不是可连续微分地相互衔接。在其他方面,图15所示实施例与图14所示实施例相对应。
图14和图15中示出的实施例涉及具有无限大的输入截距的光学器件,其例如典型地用于移动电话中的摄影光学领域。图16至图18中示出的实施例涉及基于相同原理的投影物镜,即实现具有尽可能小的遮光度的折反射式组件。在此,成像比例接近|β|=1:1,以便可以实现显微应用。在此,尽管结构非常紧凑,但在1:1成像时应实现较大的工作距离FWD(自由工作距离)。工作距离在此应是结构长度Ls或总长度或结构空间L与成像比例β的商的两倍大:
或在必要时/>
在此,Ls表征结构长度,即第一透镜顶点距像平面的距离。L表征总长度或结构空间、即其间可以“推入”整个光学器件的两个平面相距的距离,即在当前情况下为平行于光轴测量的透镜边缘距像平面的距离。
在示出的显微镜物镜的情况下,成像比例为-0.8:1,总长度或结构空间L为约6.5mm,即工作距离应为至少15mm。
在图16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物体处的工作距离相应为25mm。利用已提及的-0.8:1的成像比例和6.5mm的结构空间L,很好地满足了所提及的用于工作距离FWD的条件。此外,各个光学构件和透镜及其材料和图16所示的实施例的表面的顺序与图15所示的实施例相对应。与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遮光度仅为36%。
在图17中示出了呈显微镜物镜形式的成像比例为-0.8:1的光学组件。总体结构与图15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在此也省去这两个场透镜中的第一场透镜、即透镜41,并且取而代之使用的是由燧石材料(例如聚碳酸酯)制成的第一光学构件11,并且第一光学构件11的背面14被设计成非统一限定的表面,从而使得透射性的径向内部区域21中的光学效果不同于反射性的径向外部区域22中的光学效果。在此,两个子表面区域也连续、然而不是可微分地相互衔接。遮光度进而为36%。
在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省去了第一光学构件11的非统一限定的背面14的设计自由度,因此光学组件1现在由具有非统一限定的正面15、统一限定的背面14的折反射式组件10和具有负折射力的场透镜42构造而成。遮光度在这种情况下为38%。
在下表中总结了第三实施变体的实施例的有利于低遮光度的特征。在此,Ls表征结构长度,即第一透镜顶点距像平面的距离。L表征总长度或结构空间、即其间可以“推入”整个光学器件的两个平面相距的距离,即在当前情况下为平行于光轴测量的透镜边缘距像平面的距离。D2是透射区域在第一光学构件11的背面上的光学自由直径。Di是检测器或其图像对角线的直径或产生成像的像平面的表面的直径或出射光瞳的直径。FFL′是具有负折射力的场透镜组的近轴折射力,RH1和RH2是具有负折射力的场透镜的包络半径。FFLH′是具有负折射力的场透镜的包络半径-折射力。N2*RVL2是主光束在从第一光学构件11射出前的子午光学方向余弦。Ni*RVLi是主光束在检测器或像平面6上的光学方向余弦。在此,光学方向余弦被理解为几何方向余弦乘以相应所考虑的介质的折射率。
表1:
Ls L FFL |Ls/FFL′| |L/FFL′|
14 5.505 5.962 -1.914 2.876 3.115
15 5.195 5.205 -2.104 2.469 2.474
16 5.751 6.500 -1.956 2.940 3.323
17 5.559 6.155 -1.838 3.024 3.349
18 5.796 6.501 -1.884 3.076 3.451
表2:
D2 Di D2/Di
14 2.327 3.840 0.606
15 2.267 3.840 0.590
16 2.374 3.840 0.618
17 2.343 3.840 0.610
18 2.444 3.840 0.637
表3:
RH1 RH2 FFLH
14 -1.361 -101.469 -2.805
15 -1.596 -20.052 -3.526
16 -1.383 -55.220 -2.884
17 -1.356 -12,076 -3.106
18 -1.444 13.622 -2.654
表4:
N2*RVL2 Ni*RVLi Ni*RVLi/N2*RVL2
14 0.299 0.531 1.774
15 0.324 0.535 1.646
16 0.302 0.522 1.725
17 0.307 0.532 1.731
18 0.286 0.572 2.004
图19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设备50。设备50可以是显微镜或移动设备。设备50包括上述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组件1。其具有就此而言已提及的特征和优点。光学组件1尤其可以被构造为物镜51和/或包含图像采集装置、例如摄像头。
附图标记清单:
1 光学组件
2 中心轴线
3 物侧
4 像侧
5 物体/物平面
6 像平面/检测器
7 第一会聚透镜
8 第二会聚透镜
9 主光束
10 折反射式组件
11 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一光学构件
12 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二光学构件
13 正面
14 背面
14 正面
16 背面
17 光束路径
18 入射光瞳/光阑
19 第三光学构件
21 径向内部区域
22 径向外部区域
23 镜面镀膜
24 径向内部区域
25 径向外部区域
26 镜面镀膜
27 发散透镜
28 平面平行板
29 正面
30 背面
31 第一反射光学表面,主镜
32 第二反射光学表面,次镜
33 正面
34 背面
35 径向内部区域
36 径向外部区域
37 径向内部区域
38 径向外部区域
40 场透镜组
41 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发散透镜
42 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发散透镜
43 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发散透镜
44 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会聚透镜
50 设备
51 物镜
Ai′ 物体
Ai′ 成像
Di 出射光瞳的直径,检测器或其图像对角线的直径
d0 光束直径
d1 入射光瞳的直径
d2 入射光瞳的直径
Ls 物侧顶点距像平面的距离
L0 入射光瞳距像平面或检测器的距离
ho 边缘光束R0的高度
h1 光束R1的高度
R0 边缘光束
R1 光束
rvlo 边缘光束R0的方向余弦
rvl1 光束R1的方向余弦
γ 主光束角度
γ′ 主光束角度

Claims (28)

1.一种光学组件(1),所述光学组件包括中心轴线(2)、物侧(3)、像侧(4)和折反射式组件(10),
其中所述光学组件(1)沿所述中心轴线(2)从所述物侧(3)至所述像侧(4)具有最大25毫米的结构空间和最大60%的线性遮光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中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包括:具有布置在物侧的正面(13)和布置在像侧的背面(14)的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一光学构件(11)、以及具有布置在物侧的正面(15)和布置在像侧的背面(16)的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二光学构件(12),所述光学构件沿所述中心轴线(2)依次布置在所述光束路径(17)中,因此所述第一光学构件(11)布置在所述第二光学构件(12)的像侧,
其中所述第一光学构件(11)包括关于所述中心轴线(2)的径向内部区域(21)和径向外部区域(22),其中所述内部区域(21)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至少部分地是透射性的,而所述外部区域(22)在所述背面(14)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是反射性的,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光学构件(12)包括关于所述中心轴线(2)的径向内部区域(24)和径向外部区域(25),其中所述外部区域(25)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是透射性的,而所述内部区域(24)被构造成对于像侧入射的光线是反射性的,
其中在所述光束路径(17)中,在所述第一光学构件(11)的背面(14)与所述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之间至少布置有具有折射力的第一折射表面和具有折射力的第二折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具有折射力的所述第一折射表面由所述第一光学构件(11)的正面(13)构成,和/或具有折射力的所述第二折射表面由所述第二光学构件(12)的背面(16)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学构件(11)被设计成:仅所述正面(13)和/或所述背面(14)具有折射力,并且所述像平面直接布置在所述第一光学构件(11)的像侧。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在几何意义上和所述光束路径(17)中,在所述第一光学构件(11)与所述第二光学构件(12)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光学构件(1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光学构件(19)被设计成折射的,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光学构件(19)被设计成用于校正至少一个成像误差。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组件(1)的各个光学构件(11,12,19)的径向延伸尺寸彼此相差最大2毫米或最大30%。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学构件(11)的背面(14)的外部区域(22)和内部区域(21)具有彼此不同的表面形状,和/或
所述第二光学构件(12)的正面(15)和/或背面(16)的外部区域(25)和内部区域(24)具有彼此不同的表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或5至8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束路径(17)中和/或几何上,在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与所述像侧(6)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场透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束路径(17)中和/或在几何意义上,在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与所述光学组件(1)的像侧(4)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场透镜组(40),所述至少一个场透镜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至少一个透镜(44)和/或具有负折射力的至少一个透镜(41,42,43)。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透镜组(40)包括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或透镜组(44)和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或透镜组(41,42,43),所述第二透镜或透镜组在所述光束路径(17)中布置在所述第一透镜(44)或透镜组前方。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包括布置在物侧的正面(33)、布置在像侧的背面(34)和关于所述中心轴线(2)的径向内部区域(35,37)和径向外部区域(36,38),其中所述背面(34)上的所述内部区域(37)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至少部分地是透射性的并且具有负折射力。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包括:具有布置在物侧的正面(13)和布置在像侧的背面(14)的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一光学构件(11)、以及具有布置在物侧的正面(15)和布置在像侧的背面(16)的经局部镜面镀膜的第二光学构件(12),所述光学构件沿所述中心轴线依次布置在所述光束路径(17)中,因此所述第一光学构件(11)布置在所述第二光学构件(12)的像侧,
其中所述第一光学构件(11)包括关于所述中心轴线(2)的径向内部区域(21)和径向外部区域(22),其中所述内部区域(21)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至少部分地是透射性的,而所述外部区域(22)在所述背面(14)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是反射性的,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光学构件(12)包括关于所述中心轴线(2)的径向内部区域(24)和径向外部区域(25),其中所述外部区域(25)被构造成对于物侧入射的光线是透射性的,而所述内部区域(24)被构造成对于像侧入射的光线是反射性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学构件(11)的径向内部区域(21)具有负折射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的像侧布置有场透镜组(40),并且所述光学组件(1)限定像平面(6),其中
所述光学组件(1)具有从所述第一光学表面的顶点到所述像平面(6)测量的结构长度Ls,并且所述场透镜组(40)具有近轴焦距f'FL,所述焦距小于零(f'FL<0),并且其中所述近轴焦距f'FL的值小于所述焦距Ls(|f'FL|<Ls)。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的像侧布置有至少一个场透镜(41-44),并且所述光学组件(1)限定具有直径为D1的成像平面的像平面(6),其中所述光学组件(1)在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的背面(14,34)的像侧具有自由光学直径D2,其中所述自由光学直径D2与所述成像平面的直径D1之比小于1(D2/D1<1)。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的像侧上布置有至少一个场透镜(41-44),并且所述光学组件(1)限定像平面(6),其中所述光学组件(1)具有从所述第一光学表面的顶点到所述像平面(6)测量的焦距f'和结构长度Ls,其中所述焦距f'与结构长度Ls之比大于2(f'/Ls>2)。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的像侧上布置有至少一个场透镜(41-44),并且所述光学组件(1)限定像平面(6),其中所述光学组件(1)具有成像比例β、物平面距所述第一光学表面的顶点的距离FWD和从所述第一光学表面的顶点到所述像平面(6)测量的结构长度Ls,并且所述成像比例β与所述距离FWD和所述结构长度Ls的商的乘积大于2(FWD/Ls*β>2)。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束路径(17)的主光束角度在紧接着离开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之前在其背面(14,34)上具有方向余弦rvl2,所述折反射式组件(10)在所述背面上具有折射率n2,并且所述光束路径(17)的主光束角度在像平面(6)中的折射率为n1的像侧介质中(在所述检测器上)具有方向余弦rvl1,其中(n2*rvl2)/(n1*rvl1)<1。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组件(1)具有负成像比例和/或正入射光瞳位置和/或正出射光瞳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束路径(17)的反射次数为偶数。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组件(1)具有孔径光阑,并且由所述光学组件(1)限定的物平面(5)与所述孔径光阑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孔径光阑与由所述光学组件(1)限定的像平面(6)之间的距离。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被构造成在所述光束路径(17)中连续的并且至少一次连续可微分的。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23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组件(1)具有最大50%的线性遮光度。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24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组件(1)被设计为显微镜和/或被设计成用于移动设备。
26.一种物镜(51),所述物镜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27.一种图像采集装置或图像再现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或图像再现装置包括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物镜(51)。
28.一种设备(50),所述设备包括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图像采集装置或图像再现装置或根据权利要求1至25之一所述的光学组件(1)。
CN202310693035.7A 2022-06-13 2023-06-12 光学组件、物镜、图像采集装置以及包含其的设备 Pending CN1172339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2114814.9A DE102022114814B3 (de) 2022-06-13 2022-06-13 Katadioptrische optische Anordnung, Objektiv, Bilderfassungsvorrichtung sowie Gerät
DE102022114814.9 2022-06-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33944A true CN117233944A (zh) 2023-12-15

Family

ID=87068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93035.7A Pending CN117233944A (zh) 2022-06-13 2023-06-12 光学组件、物镜、图像采集装置以及包含其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00672A1 (zh)
CN (1) CN117233944A (zh)
DE (1) DE102022114814B3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57058B2 (de) 1971-11-17 1979-10-18 Fa. Carl Zeiss, 7920 Heidenheim Spiegellinsen-Objektiv für eine Abbildung mit gemeinsamer Objekt- und Bild-Seite
GB2177812B (en) 1985-07-13 1988-09-21 Pilkington Perkin Elmer Ltd A catadioptric lens
US5930055A (en) 1994-09-29 1999-07-27 Eisenberg; Yeshayahu S. Lens apparatus
JPH11316343A (ja) 1998-05-01 1999-11-16 Nikon Corp カタディオプトリックレンズ
TWI379102B (en) 2008-11-20 2012-1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WO2019056817A1 (zh) 2017-09-21 2019-03-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
TWI710793B (zh) 2019-08-23 2020-1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影系統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14814B3 (de) 2023-07-27
US20230400672A1 (en) 2023-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35416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CN102782554A (zh) 具有变焦和聚焦的以合理的大角度进行短距离投影的设备
JP6393906B2 (ja) 投写光学系および画像投写装置
JP2009157223A (ja) 斜め投射光学系
JP2013061604A (ja) 投射光学系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CN105068363A (zh) 一种桌面超短焦光学模组
TW201939094A (zh) 鏡頭及其製造方法
CN109557649A (zh) 一种小畸变高像质折反光学***
CN114072715A (zh) 用于手机的紧凑型折反射光学***
TWI696029B (zh) 投影裝置
JP2017219785A (ja) 投射用レンズ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9407288B (zh) 一种折反式超短焦投影镜头***
KR20170059625A (ko) 비축 반사 광학계 장치
CN107817593B (zh) 一种超短焦投影镜头
CN109298584B (zh) 投影镜头及投影机
US3632190A (en) Catadioptric telephoto objective lens system
CN105759405B (zh) 能增大视场角的光学***及投影镜头
JP2008298866A (ja) 撮像光学系
CN215953963U (zh) 光学镜头以及天文定位摄影装置
CN117233944A (zh) 光学组件、物镜、图像采集装置以及包含其的设备
CN110187475A (zh) 一种定焦镜头
CN110873955A (zh) 一种投影机用超短焦镜头
CN111971605A (zh) 光学***和投影仪
CN208937804U (zh) 一种投影机用超短焦镜头
CN111323893B (zh) 镜头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