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92825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92825A
CN117192825A CN202210613176.9A CN202210613176A CN117192825A CN 117192825 A CN117192825 A CN 117192825A CN 202210613176 A CN202210613176 A CN 202210613176A CN 117192825 A CN117192825 A CN 1171928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assembly
display device
middle frame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317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馨蕊
石海军
田兆收
李丹
徐壮
侯善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1317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9282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0644 priority patent/WO202323165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192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928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组件、中框组件、边框件、胶结构和背板;中框组件位于显示组件的入光侧;在显示组件的边缘,中框组件在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对显示组件提供支撑,并且,中框组件在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通过胶结构与所述显示组件连接;在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中框组件到所述显示组件的距离大于0;背板位于中框组件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边框件位于显示组件的周侧以及中框组件的周侧,边框件与中框组件为可拆卸连接。本申请通过设置显示组件在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与中框组件连接,中框组件与边框件为独立的构件,能够便于返修操作和能够利于保护显示组件的完整。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装置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近些年来显示装置行业的不断发展,显示装置的边框有逐渐变窄的趋势,例如窄边框电视,是将显示面板边缘的非显示区域做窄,边框采用更简洁细致的造型,使产品更为美观。目前业界还出现了无边框显示面板概念,即去掉遮挡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外框,实现无边框的特征。
但是目前无边框的显示装置在进行拆解维修时,拆解较为困难,或很容易对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或光学膜材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相关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相关无边框的显示装置在进行拆解维修时,拆解较为困难,或容易对显示面板或光学膜材造成损坏的技术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组件、中框组件、边框件、胶结构和背板;
所述中框组件位于所述显示组件的入光侧;在所述显示组件的边缘,所述中框组件在所述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对所述显示组件提供支撑,并且,所述中框组件在所述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通过所述胶结构与所述显示组件连接;在所述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中框组件到所述显示组件的距离大于0;
所述背板位于所述中框组件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
所述边框件位于所述显示组件的周侧以及所述中框组件的周侧,所述边框件与所述中框组件为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位于所述背板与所述显示组件之间,所述光源组件发出的光透过所述显示组件射出所述显示装置;
所述中框组件与所述背板构成光传播空间;
所述中框组件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为所述中框组件与所述胶结构接触的区域,所述胶结构为透明胶;所述显示组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入光侧的光学膜材;所述支撑面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
所述中框组件还包括朝向所述光传播空间一侧且未被所述胶结构覆盖的暴露面。
可选地,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延伸方向与其支撑区域的显示面板延伸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支撑面包括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在所述显示组件厚度方向上逐渐靠近所述显示组件延伸的过程中逐渐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外轮廓。
可选地,所述暴露面与所述第一曲面为连续结构,所述暴露面与所述第一曲面组成第二曲面;
所述第二曲面靠近所述背板主体的一端的切面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第一夹角不小于90度且不大于105度;
所述第二曲面远离所述背板主体的一端的切面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第二夹角不小于27度且不大于33度;
其中,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都朝向所述光传播空间。
可选地,所述支撑面靠近所述边框件且朝向所述胶结构的一端呈圆角,所述圆角的直径不小于0.13毫米且不大于0.17毫米。
可选地,在所述显示装置的至少一边,所述胶结构从边框件向所述显示装置内部延伸的宽度与所述胶结构的最小厚度之比不小于1:3且不大于1.3:3;
所述胶结构沿平行于所述背板方向的宽度不小于0.6毫米且不大于0.9毫米,所述胶结构的最小厚度不小于0.2毫米且不大于0.3毫米。
可选地,所述中框组件还包括透明件,所述中框组件通过所述透明件的第一包裹部与所述胶结构接触。
可选地,所述透明件的第一包裹部的厚度不小于1毫米且不大于2毫米。
可选地,所述中框组件包括支撑部和固定部,所述支撑面位于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所述暴露面位于所述支撑部上;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
所述背板包括与所述显示组件同向延伸的背板主体,以及位于所述背板主体边缘朝向所述显示组件一侧延伸的背板翻边;所述背板翻边通过弯折形成位于所述背板主体与所述中框组件之间的平台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平台部抵接设置。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主体以及所述透明件,所述透明件在所述支撑面和所述暴露面包裹所述支撑主体;所述透明件在所述支撑主体靠近所述边框件的一侧包裹所述支撑主体的至少部分区域;
所述透明件包裹所述支撑面和所述暴露面的部分设置为光面,所述透明件与所述边框件的接触面设置为磨砂面。
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至少设置于所述边框件与所述显示组件的非显示区之间。
可选地,所述遮光结构包括遮光胶结构;所述遮光胶结构设置于所述边框件与所述显示组件的非显示区之间;
所述遮光胶结构还覆盖所述显示组件的出光侧的至少部分表面,所述遮光胶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遮光胶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组件的显示区的最小距离不大于0.1毫米。
可选地,所述遮光结构还包括阻挡结构,所述阻挡结构设置在所述显示组件与所述边框件之间,所述阻挡结构位于所述遮光胶结构靠近所述中框组件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显示组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的光学膜材;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到所述入光侧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彩膜基板、液晶层、阵列基板和第二偏光片;
所述光学膜材(与所述第二偏光片贴合设置。
可选地,所述边框件的材料包括铝、不锈钢和SGLC中至少一种,和/或,所述中框组件的材料包括铝。
可选地,所述边框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紧固部和窄边部,所述紧固部位于所述支撑件的周侧且与所述支撑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窄边部位于所述显示组件的周侧;
所述窄边部远离所述非显示区的一侧为圆弧,所述圆弧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相比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更靠近所述显示组件。
可选地,所述中框组件包括支撑部和固定部,所述支撑面位于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
所述背板包括与所述显示组件同向延伸的背板主体,以及位于所述背板主体边缘朝向所述显示组件一侧延伸的背板翻边;所述背板翻边通过弯折形成位于所述背板主体与所述中框组件之间的平台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平台部抵接设置;
所述光源组件为直下式背光源组件,包括灯板,所述灯板位于所述背板主体靠近显示组件的一侧;
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灯板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所述反射片包括镂空区,所述灯板发出的光通过所述镂空区进入所述光传播空间;
所述中框组件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并延伸至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位置,用于对所述反射片进行限位;所述暴露面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限位部上,且位于在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光传播空间的一侧。
可选地,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限位部的过渡区域,所述暴露面平滑过渡;
所述背板翻边位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在中框组件位于显示组件的入光侧,在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中框组件对显示组件提供支撑,而且中框组件到显示组件的距离大于0,则中框组件整体性完全设置在显示组件靠近背板的一侧,显示组件在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与中框组件连接。而且,中框组件与边框件为相互独立的构件,在平行于显示组件的方向上,中框组件与边框件为可拆卸连接,则在对显示装置进行返修时,可以先将边框件与中框组件进行拆卸,然后刀具等工装可沿平行于显示组件的方向对显示组件与中框组件的连接处进行切割,能够方便地取出包含显示面板和光学膜材的显示组件,能够便于返修操作;而且,在上述切割之前完全不需要接触显示组件,切割过程中也不需要翘显示面板的侧边,能够降低返修过程中显示组件损坏的几率,有利于保护显示组件的完整,提高成品率。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显示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C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C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曲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C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C处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C处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边框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组件;11-显示面板;111-第一偏光片;112-彩膜基板;113-阵列基板;114-第二偏光片;12-光学膜材;
2-中框组件;21-支撑部;21a-支撑面;21b-圆角;22-固定部;23a-暴露面;24a-第二曲面;24b-第一夹角;24c-第二夹角;25-透明件;251-第一包裹部;26-限位部;
3-边框件;31-固定部;32-窄边部;321-圆弧;
4-胶结构;
5-背板;51-背板主体;52-背板翻边;521-平台部;
6-遮光结构;61-遮光胶结构;62-阻挡结构;63-黑色填充结构;
71-显示面板;72-玻璃扩散板;73-铝挤结构;74-胶水;75-封框胶;
100-显示装置;101-光传播空间;102-灯板;103-反射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理解,下面结合附图所阐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解释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描述,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实现为本技术领域所支持其他特征、信息、数据、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等。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指该术语所限定的项目中的至少一个,例如“A和/或B”可以实现为“A”,或者实现为“B”,或者实现为“A和B”。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的研发思路包括:目前业界出现了无边框显示装置概念,即去掉遮挡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外框,实现无边框的特征。相关显示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显示面板71、玻璃扩散板72、铝挤结构73和背板,玻璃扩散板72设置在显示面板71的入光侧,铝挤结构73包括设置在玻璃扩散板和背板之间的支撑部分和设置在背板和显示面板外侧的外观部分,且支撑部分和外观部分是一体化结构,即铝挤结构73既支撑玻璃扩散板72和显示面板71,又作为显示装置的外边框。因铝挤结构73的外观部分要实现无边框效果,铝挤结构73的外观部分需要与显示面板71和玻璃扩散板72的边缘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为防止显示面板71和玻璃扩散板72的边缘破损,需对显示面板71和玻璃扩散板72的边缘涂覆封框胶75。
但是相关的显示设备中,因为玻璃扩散板72和显示面板71均用胶水进行粘贴,且铝挤结构73的外观部分设置在玻璃扩散板72和显示面板71的周边,在显示装置出现生产不良时,因铝挤结构73的外观部分挡在显示面板71和玻璃扩散板72的四周,刀具无法伸入将显示面板71和玻璃扩散板72粘合的胶水74割开,则难以对显示面板71和玻璃扩散板72进行返修,即使对显示面板71和玻璃扩散板72进行拆解,也很容易对其造成损坏。
在进行显示装置的制备时,先利用胶水74将玻璃扩散板72与铝挤结构73的支撑部分贴合,再利用胶水74将显示面板71与玻璃扩散板72贴合,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胶水74将玻璃扩散板72与铝挤结构73的支撑部分贴合,需要静置几个小时以上才可以确保胶水74基本固化,然后才能利用胶水74再将显示面板71与玻璃扩散板72贴合,此过程又需要静置好几个小时以上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所以相关的生产周期长,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增加搬运等人力成本。
因为铝挤结构73的外观部分与显示面板71和玻璃扩散板72的边缘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且显示面板71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黑矩阵结构较窄,则偏光片的边缘会出现漏光的现象,在外视角下,可以看到偏光片的边缘漏出的光。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下述实施方式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借鉴或结合,对于不同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术语、相似的特征以及相似的实施步骤等,不再重复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AA表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BB表示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该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12所示,包括:显示组件1、中框组件2、边框件3、胶结构4和背板5。
中框组件2位于显示组件1的入光侧;在显示组件1的边缘,中框组件2在显示组件1的厚度方向上对显示组件1提供支撑,并且,中框组件2在显示组件1的厚度方向上通过胶结构4与显示组件1连接;在显示组件1的厚度方向上,中框组件2到显示组件1的距离大于0。
背板5位于中框组件2远离显示组件1的一侧。
边框件3位于显示组件1的周侧以及中框组件2的周侧,边框件3与中框组件2为可拆卸地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显示组件1的厚度方向上,中框组件2到显示组件1的距离大于0,表示显示组件1靠近中框组件2一侧的表面的延伸面(例如:平面)与中框组件2不存在交叠。
具体来说,中框组件2位于显示组件1的入光侧,在显示组件1的厚度方向上,中框组件2对显示组件1提供支撑,而且中框组件2到显示组件1的距离大于0,中框组件2设置在显示组件1靠近背板5的一侧,显示组件1在显示组件1的厚度方向上与中框组件2连接。进一步地,中框组件2与边框件3为独立的构件,在平行于显示组件1的方向上,中框组件2与边框件3为可拆卸连接,则在对显示装置100进行返修时,可以先将边框件3与中框组件2进行拆卸,然后刀具等工装可沿平行于显示组件1的方向对显示组件1与中框组件2的连接处进行切割,能够方便地取出包含显示面板11和光学膜材12的显示组件1,能够便于返修操作;而且在上述切割之前完全不需要接触显示组件1,切割过程中也不需要翘显示面板11的侧边,能够降低返修过程中显示组件1损坏的几率,有利于保护显示组件1的完整,提高成品率。
可选地,显示装置100还包括光源组件,光源组件位于背板5与显示组件1之间,光源组件发出的光透过显示组件1射出显示装置100。中框组件2与背板5构成光传播空间101;中框组件2包括支撑面21a,支撑面21a为中框组件2与胶结构4接触的区域,胶结构4为透明胶;显示组件1包括显示面板11以及位于显示面板11入光侧的光学膜材12;支撑面21a在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显示面板11的非显示区。中框组件2还包括朝向光传播空间101一侧且未被胶结构4覆盖的暴露面23a。
本实施例中,中框组件2与背板5构成光传播空间101,中框组件2对显示组件1进行支撑的同时,也能够遮挡光源组件发出的光向外射出;中框组件2的暴露面23a对支撑面21a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中框组件2包括支撑部21和固定部22,支撑面21a位于支撑部21靠近显示组件1的一侧;固定部22位于支撑部21远离显示组件1的一侧;背板5包括与显示组件1同向延伸的背板主体51,以及位于背板主体51边缘朝向显示组件1一侧延伸的背板翻边52;背板翻边52通过弯折形成位于背板主体51与中框组件2之间的平台部521,固定部22与平台部521抵接设置。
光源组件为直下式背光源组件,包括灯板102,灯板102位于背板主体51靠近显示组件11的一侧;光源组件包括反射片103,反射片103位于灯板102靠近显示组件1的一侧;反射片103包括镂空区,灯板102发出的光通过镂空区进入光传播空间101。
中框组件2还包括限位部26,限位部26与支撑部21连接,并延伸至靠近反射片103的位置,用于对反射片103进行限位;暴露面23a的一部分位于限位部26上,且位于在限位部26朝向光传播空间101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灯板102可以是LED灯板102。灯板102上的LED芯片在灯板102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反射片103镂空区在灯板102上的正投影之内。
本实施例中,中框组件2的固定部22与背板5的平台部521抵接设置,利于增强中框组件2与背板5的连接强度;中框组件2的限位部26可以用于对反射片103进行限位,能够利于限定反射片103的位置,进一步能够利于提升显示装置1000的显示性能。
可选地,限位部26包括沿灯板102朝向显示组件1一侧设置的延伸部,延伸部沿灯板102所在的平面延伸。
本实施例中,限位部26的延伸部能够限定反射片103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移动,进一步限定发射片的位置。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2和图3所示,在支撑部21与限位部26的过渡区域,暴露面23a平滑过渡;背板翻边52位于限位部26和固定部22之间。
本实施例中,中框组件2、边框件3和背板翻边52可同时通过螺栓固定,能够利于增强整体显示装置100的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至少部分支撑面21a的延伸方向与其支撑区域的显示面板11延伸方向相同。
本实施例中,支撑面21a沿着显示组件1的延伸方向延伸,即支撑面21a为平面,胶结构4的厚度处处相同,则显示组件1与中框组件2通过平面连接,能够有利于增强粘接力和能够降低操作难度。
可选地,如图3、图7和图8所示,支撑面21a包括第一曲面,第一曲面在显示组件1厚度方向上逐渐靠近显示组件1延伸的过程中逐渐靠近显示装置100的外轮廓。
本实施例中,第一曲面为光滑过渡的曲面,第一曲面从非显示区向显示区靠近的过程中,第一曲面越来越远离显示组件1,则胶结构4的厚度越来越厚,而且胶结构4为透明胶,则在大视角下,能够利于减少或消除边缘暗框的现象,有利于提高显示组件1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胶结构4可以选择定型较好且不溢胶的胶水型号,能够利于减低胶结构4在第一曲面上的流动性,能够避免胶结构4流向显示区而影响显示组件1的显示画面。
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暴露面23a与第一曲面为连续结构,暴露面23a与第一曲面组成第二曲面24a。第二曲面24a靠近背板主体51的一端的切面与显示面板所在的平面的第一夹角24b不小于90度且不大于105度;第二曲面24a远离背板主体51的一端的切面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第二夹角24c不小于27度且不大于33度;其中,第一夹角24b与第二夹角24c都朝向光传播空间101。
本实施例中,第二曲面24a靠近背板主体51的一端与第二曲面24a远离背板主体51的一端之间平滑过渡。
可选地,如图6和图8所示,支撑面21a靠近边框件3且朝向胶结构4的一端呈圆角21b,圆角21b的直径不小于0.13毫米且不大于0.17毫米。
本实施例中,支撑面21a靠近边框件3且朝向胶结构4的一端呈圆角21b,能够避免因直角而损伤显示组件1,能够利于保护显示组件1的完整。圆角21b的直径不小于0.13毫米且不大于0.17毫米,圆角21b的直径在这个范围内,能够利于圆角21b自然过渡和能够利于避免圆角21b的直径过大而使得粘接力降低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撑面21a为第一曲面时,第一曲面靠近边框件3且朝向胶结构4的一端需要呈圆角21b,因第一曲面需要圆滑过渡,若为尖角,则无法成型且会损伤显示组件1。
可选地,在显示装置100的至少一边,胶结构4从边框件3向显示装置100内部延伸的宽度与胶结构4的最小厚度之比不小于1:3且不大于1.3:3。胶结构4沿平行于背板5方向的宽度不小于0.6毫米且不大于0.9毫米,胶结构4的最小厚度不小于0.2毫米且不大于0.3毫米。
本实施例中,胶结构4设置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BB,胶结构4从边框件3向显示装置100内部延伸的宽度与胶结构4的最小厚度之比不小于1:3且不大于1.3:3,这是胶结构4能够实现的较大的宽厚比值范围,在胶结构4的宽度一定时,胶结构4的厚度越厚,胶结构4的粘接力越强和弹性越好。
胶结构4沿平行于背板5方向的宽度不小于0.6毫米且不大于0.9毫米,在这个宽度范围内,有利于保证胶结构4只设置在非显示区BB,避免胶结构4设置在显示区AA而造成大视角下的暗框问题,而且有利于保证胶结构4对中框组件2和显示组件1的粘接力;胶结构4的厚度不小于0.2毫米且不大于0.3毫米,在这个厚度范围内,能够利于保证胶结构4对中框组件2与显示组件1连接的稳固性,能够避免显示装置100在高温老化过程中出现开胶和光线直接从开胶处漏出的风险。
在支撑面21a为平面时,胶结构4为定值,能够利于保证显示组件1与中框组件2的连接面平整,进而利于保证显示装置100的平整;在支撑面21a为曲面时,胶结构4的厚度在0.2毫米-0.3毫米的范围内不断变化,胶结构4在最薄处的厚度不小于0.2毫米,能够利于保证粘接力。
以上方式中,通过将支撑面21a设置为曲面以消除在大视角下暗框的现象,在支撑面21a为平面时,还可以增加透明件25以增加更多的光线射入,也可以消除在大视角下暗框的现象,具体方案如下。
可选地,如图4和图9所示,中框组件2还包括透明件25,中框组件2通过透明件25的第一包裹部251与胶结构4接触。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透明件25的第一包裹部251,第一包裹部251包裹支撑面21a并与胶结构4接触,因第一包裹部251和胶结构4均为透明状态,则使得更多的光线穿过第一包裹部251,能够消除在大视角下显示组件1的边缘发暗的现象。
可选地,透明件25的第一包裹部251的厚度不小于1毫米且不大于2毫米。
本实施例中,透明件25的第一包裹部251的厚度不小于1毫米且不大于2毫米,第一包裹部251的厚度在这个范围内,能够利于有足够的光线射出,有利于保证消除暗框的现象,以及第一包裹部251的厚度不大于2毫米且厚度均匀,能够避免在高低温冲击时出现翘曲的现象,有利于保证第一包裹部251的稳定性。
可选地,中框组件2包括支撑部21和固定部22,支撑面21a位于支撑部21靠近显示组件1的一侧;暴露面23a位于支撑部21上;固定部22位于支撑部21远离显示组件1的一侧;背板5包括与显示组件1同向延伸的背板主体51,以及位于背板主体51边缘朝向显示组件一侧延伸的背板翻边52;背板翻边52通过弯折形成位于背板主体51与中框组件2之间的平台部521,固定部22与平台部521抵接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中框组件2的固定部22与背板5的平台部521抵接设置,则增强中框组件2与背板5的稳固性。
可选地,中框组件2靠近边框件3的一侧与边框件3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螺栓用于固定中框组件2和边框件3。
可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边框件3的部分可以与平台部521抵接设置,能够提高边框件3与背板5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支撑部21包括支撑主体以及透明件25,透明件25在支撑面21a和暴露面23a包裹支撑主体;透明件25在支撑主体靠近边框件3的一侧包裹支撑主体的至少部分区域;透明件25包裹支撑面21a和暴露面214的部分设置为光面,透明件25与边框件3的接触面设置为磨砂面。
本实施例中,透明件25包裹支撑主体的工艺过程如下:利用铝挤模具挤出支撑主体,再将支撑主体放入塑料模具中制备出透明件25,此制备过程能够提高透明件25与支撑主体的适配性,以及能够提高透明件25对支撑主体的紧密包裹以提高支撑部21的稳定性。透明件25通过支撑面21a、暴露面23a和在支撑主体靠近边框件3的一侧的至少部分区域,即支撑主体的三面,包裹支撑主体,能够利于提高支撑部21的整体强度,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透明件25与支撑主体的包裹稳定性,能够避免透明件25与支撑主体脱离。具体地,透明件25在支撑主体靠近边框件3的一侧包裹支撑主体的两端,能够提高包裹的稳定性;在支撑主体靠近边框件3的一侧包裹支撑主体的中间区域,即未被透明件25包裹的区域需要与边框件3进行固定,固定方式可以通过螺栓和螺丝等方式,由此支撑主体与边框件3直接进行固定,能够提高支撑部21和边框件3的稳固性。
透明件25包裹支撑面21a和暴露面214的部分设置为光面,以利于光线能够顺利地射进透明件25和对光线进行反射,进一步能够提高光线量以解决暗框的问题。透明件25与边框件3的接触面设置为磨砂面,以使得光线通过磨砂面均匀地反射回支撑部21内,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可选地,如图9所示,显示装置100还包括遮光结构6,遮光结构6至少设置于边框件3与显示组件1的非显示区之间。
本实施例中,在边框件3与显示组件1的非显示区之间设置遮光结构6,能够利于解决显示组件1的边缘漏光的问题,能够保证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遮光结构6有如下两种形状结构,具体如下: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如图9所示,遮光结构6包括遮光胶结构61;遮光胶结构61设置于边框件3与显示组件1的非显示区之间;遮光胶结构61还覆盖显示组件1的出光侧的至少部分表面,遮光胶结构61在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位于非显示区;遮光胶结构61在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与显示组件1的显示区的最小距离不大于0.1毫米。
本实施例中,遮光胶结构61覆盖显示组件1的出光侧的至少部分表面,且遮光胶结构61在显示组件1上的正投影位于非显示区,则在显示装置100的正面看,能够提高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区的“无界”感。遮光胶结构61在显示组件1上的正投影与显示组件1的显示区的最小距离不大于0.1毫米,在这个宽度范围内,进一步能够提高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区的“无界”感,还能够确保遮光胶结构61在非显示区,能够避免影响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效果。
具体地,遮光胶结构61的宽度不小于1毫米且不大于1.1毫米,遮光胶结构61包括黑色热熔胶,黑色热熔胶与非显示区的黑矩阵熔接为一体,能够进一步提升视觉的无界感效果。需要说明的是,遮光胶结构61不局限于使用黑色热熔胶,只要能够起到遮挡显示组件1的漏光就可以,在此不作任何限定。
可选地,遮光结构6还包括阻挡结构62,阻挡结构62设置在显示组件1与边框件3之间,阻挡结构62位于遮光胶结构61靠近中框组件2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遮光胶结构61靠近中框组件2的一侧设置阻挡结构62,用于阻挡遮光胶结构61向中框组件2方向流动,能够避免遮光胶结构61出现缩水痕迹和凹坑等不良现象,能够利于保持胶结构61的胶面饱满平滑。具体地,阻挡结构62可以为黑色高压缩比泡棉胶带。
另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如图11所示,遮光结构6包括黑色填充结构63,黑色填充结构63还设置在至少部分的非显示区的出光侧。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的尺寸较大和观看距离较远(大于1.5米)时,遮光结构6可以为黑色填充结构63,直接将黑色填充结构63粘贴于显示组件1与边框件3之间的缝隙中。在填充之前,选用的初始的黑色填充结构的厚度大于缝隙的宽度,能够保证填充完形成的黑色填充结构63将缝隙填满,进而能够避免显示组件1出现侧面漏光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黑色填充结构63可以为黑色泡棉。
可选地,如图5所示,显示组件1包括显示面板11以及位于显示面板11的入光侧的光学膜材12;显示面板11包括从显示面板11的出光侧到入光侧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111、彩膜基板112、液晶层(未画出)、阵列基板113和第二偏光片114;光学膜材12与第二偏光片114贴合设置。
本实施例中,在制备显示装置100的生产线前段,先将光学膜材12贴合在显示面板11的入光侧,即先将显示组件1制备完成,随后再进行显示设备10的制备,即将整个显示组件1贴合于中框组件2,将边框件3固定在中框组件2和显示组件1的四周侧边,由此能够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生产效率和缩短显示装置100的制备周期,以及能够利于降低人工成本。
以及,光学膜材12与显示面板11的四边齐边贴合,能够有利于避免因光学膜材12的边缘小于显示面板11的边缘而导致产生的显示面板的边缘亮边或暗框的现象。光学膜材12起到对射入显示面板11的光进行均光的作用。
可选地,光学膜材12采用复合膜材,显示面板11与光学膜材12进行贴合的过程如下:将初始的光学膜材与初始的第二偏光片114进行全贴合,贴合完成后进行裁切形成贴合后的光学膜材12和第二偏光片114,将对盒后的阵列基板113远离彩膜基板112的一侧与第二偏光片114远离光学膜材12的一侧进行贴合,再将第一偏光片111与彩膜基板112远离阵列基板113的一侧进行贴合,由此完成显示组件11的制备,此制备过程因光学膜材12与第二偏光片114的贴合是经过整体裁切而成,能够利于保证光学膜材12与第二偏光片114的整体性,避免光学膜材12与第二偏光片114的分离,能够利于保证显示组件11的贴合良率。
可选地,边框件3的材料包括铝、不锈钢和SGLC中至少一种,和/或,中框组件2的材料包括铝。
本实施例中,SGLC是热镀锌铝合金板,也是镀锌板的一种,镀锌板是指表面镀有一层锌的钢板。铝材料可以通过铝挤成型,通过铝挤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的结构且可以为不等厚的结构;不锈钢和镀锌铝钢板可以通过冲压成型,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不锈钢和镀锌铝钢板为等厚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材料均可根据显示装置100的定位做烤漆、电镀、阳极等外观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边框件3的材料除了以上几种,还可以包括铝镁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等。
可选地,边框件3包括相互连接的紧固部31和窄边部32,紧固部31位于支撑件21的周侧且与支撑件21可拆卸连接,窄边部32位于显示组件1的周侧。
在边框件3的材料为铝时,如图12所示,窄边部32远离非显示区的一侧为圆弧321,圆弧321靠近背板5的一侧相比远离背板5的一侧更靠近显示组件1。
本实施例中,因窄边部32远离非显示区的一侧为圆弧321,从显示装置的正面看,能够增强显示装置的窄边的视觉效果。
在边框件3的材料为不锈钢和镀锌铝钢板中至少一种时,如图10所示,窄边部32为等厚的结构,能够有利于冲压一次成型,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过设置显示组件在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与中框组件连接,中框组件与边框件为独立的构件,能够便于返修操作和能够利于保护显示组件的完整。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曲面为光滑过渡的曲面,第一曲面从非显示区向显示区靠近的过程中,第一曲面越来越远离显示组件,则胶结构的厚度越来越厚,而且胶结构为透明胶,则在大视角下,能够利于减少或消除边缘暗框的现象,有利于提高显示组件的显示效果。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过设置透明件的第一包裹部,第一包裹部包裹支撑面并与胶结构接触,因第一包裹部和胶结构均为透明状态,则使得更多的光线穿过第一包裹部,能够消除在大视角下显示组件的边缘发暗的现象。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相关技术中的具有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词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示例性的方向或位置关系,是为了便于描述或简化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的实施顺序并不受限于箭头所指示的顺序。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否则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施场景中,各流程中的步骤可以按照需求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各流程图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基于实际的实施场景,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在同一时刻被执行,也可以在不同的时刻被执行在执行时刻不同的场景下,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方案技术构思的前提下,采用基于本申请技术思想的其他类似实施手段,同样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畴。

Claims (19)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组件、中框组件、边框件、胶结构和背板;
所述中框组件位于所述显示组件的入光侧;在所述显示组件的边缘,所述中框组件在所述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对所述显示组件提供支撑,并且,所述中框组件在所述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通过所述胶结构与所述显示组件连接;在所述显示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中框组件到所述显示组件的距离大于0;
所述背板位于所述中框组件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
所述边框件位于所述显示组件的周侧以及所述中框组件的周侧,所述边框件与所述中框组件为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位于所述背板与所述显示组件之间,所述光源组件发出的光透过所述显示组件射出所述显示装置;
所述中框组件与所述背板构成光传播空间;
所述中框组件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为所述中框组件与所述胶结构接触的区域,所述胶结构为透明胶;所述显示组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入光侧的光学膜材;所述支撑面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
所述中框组件还包括朝向所述光传播空间一侧且未被所述胶结构覆盖的暴露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支撑面的延伸方向与其支撑区域的显示面板延伸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包括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在所述显示组件厚度方向上逐渐靠近所述显示组件延伸的过程中逐渐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外轮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暴露面与所述第一曲面为连续结构,所述暴露面与所述第一曲面组成第二曲面;
所述第二曲面靠近所述背板主体的一端的切面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第一夹角不小于90度且不大于105度;
所述第二曲面远离所述背板主体的一端的切面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第二夹角不小于27度且不大于33度;
其中,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二夹角都朝向所述光传播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靠近所述边框件且朝向所述胶结构的一端呈圆角,所述圆角的直径不小于0.13毫米且不大于0.17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显示装置的至少一边,所述胶结构从边框件向所述显示装置内部延伸的宽度与所述胶结构的最小厚度之比不小于1:3且不大于1.3:3;
所述胶结构沿平行于所述背板方向的宽度不小于0.6毫米且不大于0.9毫米,所述胶结构的最小厚度不小于0.2毫米且不大于0.3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组件还包括透明件,所述中框组件通过所述透明件的第一包裹部与所述胶结构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件的第一包裹部的厚度不小于1毫米且不大于2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组件包括支撑部和固定部,所述支撑面位于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所述暴露面位于所述支撑部上;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
所述背板包括与所述显示组件同向延伸的背板主体,以及位于所述背板主体边缘朝向所述显示组件一侧延伸的背板翻边;所述背板翻边通过弯折形成位于所述背板主体与所述中框组件之间的平台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平台部抵接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主体以及所述透明件,所述透明件在所述支撑面和所述暴露面包裹所述支撑主体;所述透明件在所述支撑主体靠近所述边框件的一侧包裹所述支撑主体的至少部分区域;
所述透明件包裹所述支撑面和所述暴露面的部分设置为光面,所述透明件与所述边框件的接触面设置为磨砂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至少设置于所述边框件与所述显示组件的非显示区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结构包括遮光胶结构;所述遮光胶结构设置于所述边框件与所述显示组件的非显示区之间;
所述遮光胶结构还覆盖所述显示组件的出光侧的至少部分表面,所述遮光胶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遮光胶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最小距离不大于0.1毫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结构还包括阻挡结构,所述阻挡结构设置在所述显示组件与所述边框件之间,所述阻挡结构位于所述遮光胶结构靠近所述中框组件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到所述入光侧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彩膜基板、液晶层、阵列基板和第二偏光片;
所述光学膜材与所述第二偏光片贴合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件的材料包括铝、不锈钢和SGLC中至少一种,和/或,所述中框组件的材料包括铝。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框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紧固部和窄边部,所述紧固部位于所述支撑件的周侧且与所述支撑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窄边部位于所述显示组件的周侧;
所述窄边部远离所述非显示区的一侧为圆弧,所述圆弧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相比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更靠近所述显示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组件包括支撑部和固定部,所述支撑面位于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
所述背板包括与所述显示组件同向延伸的背板主体,以及位于所述背板主体边缘朝向所述显示组件一侧延伸的背板翻边;所述背板翻边通过弯折形成位于所述背板主体与所述中框组件之间的平台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平台部抵接设置;
所述光源组件为直下式背光源组件,包括灯板,所述灯板位于所述背板主体靠近显示组件的一侧;
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位于所述灯板靠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所述反射片包括镂空区,所述灯板发出的光通过所述镂空区进入所述光传播空间;
所述中框组件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并延伸至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位置,用于对所述反射片进行限位;所述暴露面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限位部上,且位于在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光传播空间的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限位部的过渡区域,所述暴露面平滑过渡;
所述背板翻边位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
CN202210613176.9A 2022-05-31 2022-05-31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1928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3176.9A CN117192825A (zh) 2022-05-31 2022-05-31 显示装置
PCT/CN2023/090644 WO2023231651A1 (zh) 2022-05-31 2023-04-25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3176.9A CN117192825A (zh) 2022-05-31 2022-05-31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2825A true CN117192825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89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3176.9A Pending CN117192825A (zh) 2022-05-31 2022-05-31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92825A (zh)
WO (1) WO202323165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51717B1 (en) * 2011-07-27 2016-09-14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8074483A (zh) * 2016-11-14 2018-05-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无边框显示器及应用该无边框显示器的电子装置
KR102046766B1 (ko) * 2017-11-09 2019-11-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CN209690674U (zh) * 2019-04-01 2019-11-26 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210129366U (zh) * 2019-09-09 2020-03-06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框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2676853B1 (ko) * 2019-10-25 2024-06-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1185270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215181289U (zh) * 2021-03-31 2021-12-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拼接显示装置
CN114488619B (zh) * 2022-02-28 2023-10-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1651A1 (zh)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7396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92764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1185270A1 (zh) 显示装置
JP5536476B2 (ja) 表示装置
TWI470302B (zh) 顯示裝置
TWI486650B (zh) 影像補償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WO2019148607A1 (zh) 拼接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及拼接显示屏
CN215067622U (zh) 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US20140078778A1 (en) Display apparatus, multi-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apparatus
TW201341894A (zh) 顯示裝置及其組裝方法
TWI480629B (zh) 顯示裝置
TWI486672B (zh) 顯示裝置
CN212461009U (zh) 一种显示屏、拼接显示屏和显示装置
CN109164635A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
JP2002162689A (ja) 大画面表示装置
US20140233261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ulti-display device
CN117192825A (zh) 显示装置
CN219496843U (zh) 显示装置
US20110032178A1 (en) Display Device
CN214751226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133921B (zh) 显示装置
US8733958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CN101344683A (zh) 显示器装置
CN112114710A (zh) 一种显示屏的贴合方法
CN111580295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