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84618B - 具备防伪变造装置的饮料瓶及盖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具备防伪变造装置的饮料瓶及盖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84618B
CN117184618B CN202311410021.6A CN202311410021A CN117184618B CN 117184618 B CN117184618 B CN 117184618B CN 202311410021 A CN202311410021 A CN 202311410021A CN 117184618 B CN117184618 B CN 1171846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ap
counterfeit
container body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1002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84618A (zh
Inventor
李仁淑
李算
郑�勋
曺甫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ei Zhif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wei Zhif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wei Zhif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wei Zhifa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84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46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84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46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备防伪变造装置的饮料瓶及盖组件,进一步具体是,设置于饮料瓶的主体和饮料瓶入口和盖结合的盖组件而便于判断伪变造与否的具备防伪变造装置的饮料瓶及盖组件。本发明一方面涉及的容器结构体可以包括:容器主体,其内部形成既定空间,用来装流体;盖顶,其沿着所述容器主体上形成的使流体出入的入口外周面结合;防伪变造装置,当外部刺激施加到所述容器主体或盖顶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具有不同杨氏模量的多个层叠上时,其可以显现出结构色。

Description

具备防伪变造装置的饮料瓶及盖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防伪变造装置的饮料瓶及盖组件,具体是,设置于饮料瓶的主体和饮料瓶入口和盖子结合的盖组件上,从而容易判断伪变造与否的具备防伪变造装置的饮料瓶及盖组件。
背景技术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发出多种新产品,开发的产品交易也是通过网络开展得很活跃。但不幸的是,复制技术也取得了巨大发展,因此实际上很难区分真品和复制品。对于高档产品而言,虽然应用了多种防伪造技术,但对于不可避免地需大量流通的一些低档产品而言,依然存在应用起来较难的问题,尤其食品、医疗药品、化妆品等物品,其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因此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
在防伪变造技术中,对于应用普遍使用的基于光子晶体图案的防伪变造***而言,其缺点在于,有光时始终可见,但这不适用于隐藏信息,因此作为防伪变造***的利用还是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利用使结构色显现的反射型方法,对外部刺激具有快速响应性的新型防伪变造装置的开发比较多,所述的对外部刺激具有响应性的防伪变造装置是,在柔性材料上堆叠具有既定刚性的薄膜形成的层内置于装置中,通过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方式施加载荷显现的结构色显示图像。
根据这种结构色的显现判断是否伪变造的防伪变造技术在多种技术领域得到应用,其中,在饮料瓶或瓶的入口结合的盖上采用防伪变造技术的产品尚未出现,因此对应用可判断是否正品饮料瓶的防伪造技术的饮料瓶结构的需求应运而生。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具备防伪变造装置的饮料瓶及盖组件,其在饮料瓶的主体和饮料瓶入口和盖结合的盖组件上,因此便于判断伪变造与否。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并不限于以上叙述的内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从以下叙述内容中充分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涉及的容器结构体可以包括:容器主体,其内部形成既定空间,用来装流体;盖顶,其沿着所述容器主体上形成的使流体出入的入口外周面结合;防伪变造装置,随着外部刺激施加到所述容器主体或盖顶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具有不同杨氏模量的多个层叠上,其可以显现出结构色。
优选地,所述防伪变造装置布置在围绕所述容器主体或盖顶的周围方向粘附形成的标签上。
优选地,所述盖顶包括:盖顶主体部,其螺旋结合于所述容器主体入口外周面上形成的盖结合部而开闭入口;盖顶环部,其通过所述盖顶主体部和多个连点结合,当所述盖顶主体部旋转时,随着所述多个连点被破裂,位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入口外周面。所述防伪变造装置是沿着所述盖顶主体部和盖顶环部的外侧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防伪变造装置是在与所述容器主体入口相面对的所述盖顶的上端上形成。
优选地,沿着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分开既定间隔形成多个槽;所述防伪变造装置是,沿着所述容器主体的周围方向围绕所述多个槽形成。
优选地,具备所述防伪变造装置的标签是,由从所述多个层叠受到外部刺激时显现结构色的屈曲认证方式的标签和,通过包括压致变色荧光材料的压致变色荧光层的压致变色认证方式的标签和,在偏光液晶上照射偏光使内在隐藏标记显现的偏光认证方式的标签中选择的一个以上形成。
优选地,通过所述多个槽在所述容器主体上形成的弯曲面,包括:与所述多个槽相邻形成而曲率相对大的第一弯曲面和,曲率小于所述第一弯曲面的第二弯曲面;所述屈出认证方式的标签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面,所述压致变色认证方式的标签或偏光认证方式的标签位于所述第二弯曲面。
优选地,所述防伪变造装置包括印刷有纳米压印图案的闪光层,因此在改变照射角度照射光时,可以用肉眼检查特定图像或颜色的变化与否。
优选地,所述防伪变造装置包括热敏油墨层,用于确认装在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流体温度。
本发明一方面涉及的服务器是,利用设置于便携式终端机上的防伪变造检测应用程序,根据对防伪变造装置内的识别形状的识别与否,判断容器结构体伪变造与否,并将所述容器结构体伪变造与否的判断数据保存到云。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有益效果在于,可以通过围绕饮料容器或盖形成的防伪变造装置容易检查容器伪变造与否,尤其可以通过屈曲认证方式乃至各种认证方式提高防伪变造效果;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设置在容器结构体上,因此不仅可以识别饮料容器本身的伪变造与否,还可以识别与容器结合的盖是否分离等,从而引导消费者购买安全的商品;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还可以获得多种不同的效果。在各实施例中对这些本发明的多种效果详细进行描述,或者对于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效果省略该说明。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中附加的以下附图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示例图,与后述的发明内容一同有肋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因此本发明的解释不应仅局限于这些附图中所描述的内容。
图1是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容器结构体的示意图;
图2至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容器结构体上具备的防伪变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显示图1的容器结构体上粘附有防伪变造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显示图1的容器结构体上粘附有防伪变造装置的状态的又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显示图1的容器结构体中盖顶上粘附形成的防伪变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图示图1的容器结构体中盖顶从容器主体分离的过程中防伪变造装置被破裂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显示在图1的容器结构体上粘附的防伪变造装置上以地面为基准照射仅仅照射角度不同的照射光时肉眼可看到的颜色变化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显示根据容器结构体内流体的温度,防伪变造装置中包含的热敏油墨组合物的颜色显现不同的状态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容器结构体;
100:容器主体;
110:盖结合部;
120:多个槽;
130:弯曲面;
131:第一弯曲面;
132:第二弯曲面;
200:盖顶;
210:盖顶主体;
220:盖顶环部;
230:连点;
300:防伪变造装置;
310:第一层;
320:第二层;
330:第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详细进行说明。在此之前,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用语或词语的意义并不限于通常或词典上的意义,发明人为了以最佳方法说明自己的发明,从对用语的概念可以适当进行定义的原则上,应以符合本发明技术思想的意义和概念来解释。
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和附图只是最优选的一实施例,并不能代表本发明的所有技术思想。因此在本发明的申请时点会出现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或者变形例,但这些变形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图1是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容器结构体的示意图,图2至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容器结构体上具备的防伪变造装置的示意图。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容器结构体10是,可以包括:容器主体100,其内部形成既定的空间,可以装流体;盖顶200,其沿着入口的外周面结合使得流体可以出入所述容器主体100;防伪变造装置300,其在所述主体100或盖顶200的外周面上形成且具有不同杨氏模量的多个层受到外部刺激时显现出结构色。
所述容器主体100可以在内部形成既定空间,用于容纳如饮料之类的流体,并且该材料可以由塑料制成,但并不限于此。
所述容器主体100可以由具有既定直径和高度的圆筒形制成,用户可以抓住长度方向中央部分的状态下饮用饮料。在所述圆筒形上部可以形成流体可以出入的入口,并且可以使用于打开和盖住入口的盖顶200与入口结合。在此,所述盖顶200可以由与饮料容器结合的塑料瓶盖或用于封住红酒瓶入口的软木塞等组成,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可以打开和盖住容纳流体的容器入口的任何构造皆可。
在所述容器主体100的入口外周面上,可以形成用于与盖顶200螺旋接合的盖结合部110,可以在盖顶200的内周面上形成与所述盖结合部110相对应的螺旋形态的结合部。
然后,所述盖顶200可以包括:盖顶主体部210,其下部开放,内周面形成螺旋形态的结合部,用于与盖结合部110螺旋结合;盖顶环部220,其在所述盖顶主体部210的下部通过多个连点230与盖顶主体部210结合。所述盖顶环部220可以沿着容器主体100的入口周围延伸形成,用户为喝内部饮料将所述盖顶主体部210从容器主体100旋转时,多个连点230断裂,进而盖顶环部220位于容器主体100的入口部分,所述盖顶主体部210分离,使得入口被打开。
然后,在所述容器主体100盖顶200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具有不同杨氏模量的多个层叠上,可以包括随着外部刺激的施加显现结构色的防伪变造装置300,优选地,可以设置在包围所述容器主体100或盖顶200的周围方向粘附形成的标签上。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可以以具有既定长度和高度的标签形态形成,将容器主体100或盖顶200的外周面包围住,优选地,可以设置在所述容器主体100的长度方向中央为标记相应饮料容器的产品信息而粘附的塑料形态标签或包围结合于容器入口的盖顶200形成的塑料形态标签上。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可以由具有不同杨氏模量的多个层叠组成,对多个层叠施加如拉伸、压缩、按压、弯曲和扭曲等外部刺激时,在层叠上形成褶皱,然后可以利用因该褶皱而生成多个光栅结构的屈曲方式检查伪变造与否,有关的详细内容是在后面叙述。
根据图2至图3,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是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制造。
为制造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首先准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 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材质的基板。
然后,在基板的上面使环氧树脂(Epoxy,EPU)固化,进而形成第一层310。在此,所述第一层310是通过刺激与基板分离而防伪变造装置300不被破坏的观点上,优选地,具有200至300μm的厚度。第一层310应具有其形态在外部刺激下容易变形的结构(柔性),但如果厚度超过所述范围,不仅制造成本增加,厚度也变厚,不适合作为薄膜使用,进一步,在外部刺激例如弯曲刺激发生作用时,防伪变造装置300不容易弯曲。另外,第一层310具有低于所述范围的厚度时,耐久性会减弱,可能会导致防伪变造装置300被外部刺激破坏,而且基材本身的稳定性(stability)下降,因弯曲而形成褶皱时,可能形成随机尺寸的褶皱,而非均匀尺寸的褶皱,因此在膜表面显现图案时图案的可视性会下降。
在此,可以施加到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的外部刺激可以是包括弯曲弯曲载荷在内的压缩、拉伸、按压或扭转载荷的单一载荷,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复合载荷,形成在防伪变造装置300上的压缩变形可以是通过这种压缩、拉伸、按压、弯曲或扭转载荷发生的变形。
另外,形成第一层310的步骤包括;将EPU的主材料与固化剂以10:1的比例混合后,去除气泡的过程;为了解决由于EPU的低表面能(Surface energy)导致单个EPU的粘附性下降的问题,将乙烯基和铂混合后去除气泡,提高与将在上部形成的第二层320的粘附力的过程;倒入所述基板上使其固化的过程。并且为了加强与形成在上部的第二层320的界面结合,优选地,还包括将固化后的第一层310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的过程,如此形成的第一层310的杨氏模量是,优选地,在10至20Mpa的范围。
然后,在第一层310的上面中高褶皱区域FHW上印刷高硬质材料,形成第二层320的图案。在此,所述高硬质材料是使用硬质度远高于基材的材料,因此优选地,使用杨氏模量值大,例如杨氏模量范围为60Gpa至80Gpa的材料。可作为高硬质材料使用的代表性材料为纤维素。
进一步,具体说明第二层320的形成过程,第二层320的形成步骤包括:在纯净水(DI water)中混合纤维素(Cellulose)粉末和乙酸(Acetic acid)制造高硬质材料的步骤;在作为疏水性表面的EPU上部表面印刷亲水性纤维素溶液之前,对EPU进行等离子体处理,扩大纤维素液滴接触的面积,提高EPU与纤维素之间粘附力的步骤;利用喷墨打印机将所述高硬质材料按照第一层310上生成的二值模式进行印刷的步骤。如上所述形成的第二层320优选地,具有200至400nm的厚度,进一频优选地具有200至300nm的厚度。所述第二层320的厚度与第二层320上形成的褶皱也有密切关系。如后所述,在第二层320上形成的褶皱是根据屈曲理论的公式,由形成各层的材料杨氏模量比及厚度决定,而且第二层320达到200至300nm时,发现薄膜外部显示的图案的可视性提高很多。
然后,将丙烯酸(Acrylic)溶液和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剪切强度中至少某一种比丙烯酸更大的增强物质混合,将杨氏模量比高硬质材料低但折射率大致相似的中硬质材料浸渍在第一层310的整个上面,进而从上述的高褶皱区域FHW到相邻于高褶皱区域FHW的低褶皱区域FLW全部形成第三层310。可作为所述增强材料使用的代表性材料为纤维素。进一步,增强材料可以与高硬材料相同,但使用与高硬材料相同的材料,可以提高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20的粘附性。
进一步,具体说明第三层330的形成过程,在纯净水中混合软性材料(低硬质材料)丙烯酸(Acrylic),用热水溶解制成丙烯酸(Acrylic)水溶液。然后,将制造的丙烯酸(Acrylic)水溶液与增强材料(纤维素)混合,生成杨氏模量比所述高硬质材料低但折射率大致相似的中硬质材料的步骤;在将生成的中硬质材料浸渍到形成第二层320的第一层310之前,对第一层310进行等离子体处理,使第三层310和第二层320及第一层310之间的界面结合力提高的步骤;使生成的中硬质材料浸渍到从高褶皱区域FHW到相邻高褶皱区域FHW的低褶皱区域FLW,或者浸渍到第一层310的整个上面的步骤。在此,浸渍中硬质材料的过程可以采用旋涂(Spin coating)方式、刮板(Blade)涂布方式、喷雾(Spray)涂布方式或浸渍(Dip)涂布方式等。如此形成的第三层330从耐久性的角度,优选地,具有2至7μm的厚度。第三层330中包含的丙烯酸对指纹或水分等具有较强的耐污染性,但具有在外部刺激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容易生成裂纹的特点。因此,第三层330超过所述厚度范围时,由于第三层330中的丙烯酸含量增加而受到外部刺激时容易产生裂纹,因此优选地,具有所述厚度范围。同样,所述第三层330的厚度与第三层330上形成的褶皱也有密切的关系。如后所述,在第三层330生成的褶皱也根据展曲理论(Buckling theory)的公式,由形成各层的材料杨氏模量比及厚度决定,第三层330具有2至7μm的厚度,并受到外部刺激时,发现显示于薄膜表面上的图案的可视性提高很多。
如上所述,在基板上生成的第一层310的高褶皱区域FHW上涂布高硬质材料形成第二层320,使中褶皱材料浸渍到从高褶皱区域FHW到相邻的低褶皱区域FLW,形成第三层330,然后使第二层320与第三层330一起固化,进而制成防伪变造装置300。
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使用混合丙烯酸以及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剪切强度中至少一种比丙烯酸大的加强物质的防伪变造装置300作为中硬质材料时,具有提高耐久性的优点。
图3显示,仅以丙烯酸作为中硬质材料使用时,因弯曲而受到外部刺激后会发生塑性变形,进而在第三层330上产生裂纹的状态。如上所述形成的裂纹可以使防伪变造装置300的表面变得灰暗,导致耐久性和防伪变造功能弱化。
与此相反,将丙烯酸及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剪切强度中至少有一种比丙烯酸强的增强材料混合的防伪变造装置300作为中硬质材料使用时,对于因外部刺激引起的变形具有较高的破坏应力和变形率,与此同时,由于两者之间相似的透射率,具有仍可保持光透射率的优点。
下面说明采用上述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防伪变造装置300。
如上所述,本发明是将通过载荷变形形成的结构物表面的褶皱结构作为显现结构色的光栅结构使用,且生成为通过因杨氏模量差异而具有不同波长的多个褶皱排列形成的光栅结构,使多个光栅结构形成不同的结构色及通过其结构色的图像,从而提供随着压力反应的可主动隐藏-显现的光全息图的同时,采用可提高耐水性和耐污染性的疏水性材料,防止因指纹、灰尘等而受到污染,通过耐久性的提高可以半永久地使用的防伪变造装置,包括具有如上所述的物理性质的第一层310、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30。
进一步具体地,所述防伪装置300可以包括:第一层310,其由柔性材料形成,包括高褶皱区域和低褶皱区域;第二层310,其由在高褶皱区域的上部形成图案且杨氏模量大于第一层310的材料形成;第三层320,其形成为可覆盖第一层310的低褶皱区域和第二层320,由杨氏模量大于第一层310且小于第二层320的材料形成。
所述第一层310以软性材料即低硬质材料可弯曲地制成,因此其形态在外力下容易变形。在此,构成第一层310的低硬质材料可以由EPU、聚氨酯(Polyurethane)和橡胶系高分子物质中的某一种形成。具体地,低硬质材料是,优选地,使用混合EPU、聚氨酯(Polyurethane)、聚脲(polyurea)、三聚氰胺树脂(melamine resin)、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polydimethylsiloxane)中至少一种以上的高分子中某一种。所述第一层310优选地具有200至300μm的厚度。第一层310应该在受外力时容易变形,但如果厚度超过所述范围,则在外部刺激例如弯曲的刺激下,具有本发明的防伪变造装置300不易弯曲的缺点,第一层310的厚度达不到所述范围时,具有本发明的防伪变造装置300在外部刺激下容易被破坏的缺点。
第二层320由硬质材料即高硬质材料牢固地形成,在第一层310的形态变形时,由于其物理特性的差异,在表面上形成微细的褶皱纹,进而形成由其褶皱排列形成的光栅结构。在此,高硬质材料是使用硬质度远高于基材的材料,因此优选地,使用杨氏模量在60Gpa至80Gpa范围的材料。可用作高硬质材料的代表性材料为纤维素。另外,所述第二层320是优选地,具有200至300nm的厚度。
第三层330是以杨氏模量比高硬质材料低的中硬质材料形成而比高硬质材料稍微软一点,因此第一层310的形态因外力而变形时,由于其物理性质的差异,在表面上形成纳米大小的褶皱,进而通过褶皱排列形成光栅结构。在此,中硬质材料是使用将丙烯酸(Acrylic)和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剪切强度中至少一种大于丙烯酸的增强材料混合而杨氏模量比硬质材料低但折射率大致相似的中硬质材料。可用作所述增强材料的代表性材料为纤维素。进一步,包含在中硬质材料中的增强材料可以与高硬质材料相同,使用与高硬质材料相同的材料,可以具有提高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30的粘附力的优点。
如上所述,与第一层310相比,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30具有相对较高的杨氏模量,并且优选地,具有相似的折射率。在此,第一层310和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30的杨氏模量差异达到100倍以上时有利于形成纳米尺寸以上的褶皱。
另外,只有第三层330的折射率达到第二层320或第一层310的96%至104%,才能实现根据输入使光全息图像做出反应的主动隐藏-可视结构。具体地,所述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20在没有受到外部刺激的状态下,不会形成通过褶皱排列的光栅结构,因此以无法显现结构色的(Covert)0维存在。这是因第一层310和第二层320及第三层330的相同或相似的折射率(R/Cellulose-R/EPU=0.03)的透射透明性,入射光大部分被透射。因此,在通过褶皱排列形成的光栅结构未出现结构色的状态下,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20完全可以隐藏在第一层310中。
从本发明的防伪变造装置300中形成光栅结构的褶皱形成原理来看,外力施加到可弯曲的第一层310,使弯曲荷载向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30方向施加时,由于薄而刚性的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30以及比第二层320以及比第三层330厚且软的第一层310的机械物理性质不协调,在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30上因屈曲(Buckling)类型的不稳定性(Bullability)而形成宽度具有周期性的褶皱排列图案。
在此,褶皱排列的周期性λ是,根据可通过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30的厚度(h)及弹性模量(Ef)以及线性屈曲理论可以预测的第一层310的弹性模量(Es)如下决定。
[数学式1]
在此,为平面变形系数,定义为E/(1-v2),v是泊松比率。该数学式1表示表面周期现象的模型,并预测防伪变造装置300的周期性。具体地,本发明的第二层320及第三层330和第一层310复合的防伪变造装置300与第一层310的杨氏模量相比,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30的杨氏模量非常高,因此可以将第二层320和第三层330视为具有刚性的薄膜层,褶皱各波长的大小(宽度)取决于第二层320及第三层330和第一层310的杨氏模量(E)的相对差异和厚度(h)的相对差异。
在此,由于第一层310、第二层320、第三层330的杨氏模量(E)和厚度(h)存在相对差异,因此使防伪变造装置300的褶皱排列图案形成得不同。由于所述差异,在形成第二层320的高褶皱区域(FHW)上形成的褶皱结构(微单位)和,在形成第三层330的低褶皱区域(FLW)上形成的褶皱结构(纳米单位)会变得不同,进而结构色的色彩、显现的图像变得不同。
上述的防伪变造装置300可以设置在本发明中公开的容器结构体的容器主体100的外周面或盖顶200的外周面,可以通过用户抓住容器主体100时施加的压缩或弯曲刺激而显现结构色,从而判断伪变造与否,也可以根据沿着盖顶200的周围方向外周面粘附形成的防伪装置300上随着旋转盖子时可能发生的扭转或压缩刺激等判断伪变造与否。
进一步,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设置在容器结构体10中,不仅可以识别饮料容器本身伪变造与否,还可以识别结合于容器的盖子分离与否等,进而引导消费者购买安全的商品。
图6是显示图1的容器结构体中顶盖上粘贴形成的防伪变造装置的示意图,图7是图示图1的容器结构体中顶盖从容器主体分离的过程中防伪变造装置被破裂的状态的示意图。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可以沿着盖顶主体部210和盖顶环部220的外表面设置。优选地,由标签形态的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可以粘附到盖顶200,进一步准确地,可以围绕盖顶主体部210和盖顶环部220整体粘附形成,并且在最初制造步骤中粘附的防伪变造装置300受到其他外部压力,多个连点230中一部分被破裂,且盖顶主体部210的一部分从盖顶环部220分离时,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也一起破损,进而显现结构色,因此可以轻松检查产品状态。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可以在与所述容器主体100入口相面对的所述盖顶200的上端形成。
所述盖顶200的盖顶主体部210可以由下部开放的圆筒形形成,上部可以封闭,防止异物等从外部流入,而且可以通过在所述盖顶主体部210的上部印刷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的方式形成。因此,盖顶主体部210被加压时,可以通过防伪变造装置300受到按压刺激时是否显现出结构色来判断伪变造与否。
图4是显示图1的容器结构体上粘附防伪变造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沿着所述容器主体100的长度方向以既定间隔分开形成多个槽120,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可以沿着所述容器主体100的周围方向围绕所述多个槽120形成。
在所述容器主体100,尤其在PET塑料瓶形态的容器中,可以沿着周围方向形成多个槽120,并且围绕如此形成多个槽120可以粘附设有防伪变造装置300的标签。
对具备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的容器主体100施加如用户抓握或按压等外部刺激时,刺激可以通过容器主体100中形成的多个槽120形成的多个弯曲面被更容易传递。
因此,设置在所述容器主体100上的防伪变造装置300围绕由多个槽120形成的弯曲面被粘附,当有外部刺激施加时,外部刺激通过所述弯曲面更容易被传递,从而易于识别伪变造与否。
具备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的标签是,可以由从所述多个层310、320、330受到外部刺激时显现结构色的屈曲认证方式的标签和,通过包括压致变色荧光材料的压致变色荧光层340的压致变色认证方式的标签和,在偏光液晶上照射偏光使内在隐藏标记显现的偏光认证方式的标签中选择的一个以上形成。
本发明公开的粘附在容器结构体10上形成用于识别伪变造与否的防伪变造装置300可以采用随着外部刺激的施加显现结构色的屈曲认证方式形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多种认证手段结合的状态形成。
作为一实施例,在以屈曲认证方式构成的防伪变造装置300的多个层310、320、330上,可以具备压致变色荧光层340和偏光层350。
所述压致变色荧光层340是,可以由包含压致变色荧光材料的层叠组成,其中,所述压致变色荧光材料包含的重量以压致变色荧光层340的重量为基准,可以大于0.01%、小于5%以下。如果所述压致变色荧光材料以压致变色荧光层340的重量为基准低于0.01%,压致变色荧光效果会微乎其微,如果超过5%,则透明度会降低,因此优选的是,以两者之间形成。
所述压致变色荧光材料优选地满足(a)平均粒径:10~150nm;以及(b)荧光波长:450~650nm的条件。所述压致变色荧光层340包括具有π-共轭***的压致变色荧光材料,但所述压致变色荧光材料是在非平面结构的基本骨架上,1个以上的作为π***的苯环结合于两侧,并且至少分别具有一个给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所述压致变色荧光材料是,具有包括给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的π-共轭***的荧光材料之一,因为通常在分子内必须具有π-共轭***,才便于电子的移动,进而能产生荧光特性。进一步,荧光材料的分子结构是,π-共轭体系的电子越离域,电子越容易移动,这种结构由单键和双键反复,电子分布均匀,因此具有平面结构。
如此具有平面结构的荧光材料在溶液状态下,荧光效果高,反之,在固体或薄膜状态下,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π-π堆积(π-πstacking)形成准分子(Excimer)并被淬熄(quenching),进而量子效率即荧光强度减弱。所述压致变色荧光材料是设计成非平面结构,初始状态的荧光强度较弱,但固体状态时,以扭转的结构堆叠并诱导聚集,阻碍准分子的形成,从而提高荧光效率,对此叫做聚集诱导荧光(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所述压致变色荧光材料可以包括分子内给电子基团(EDG,Electron donatinggroup)和吸电子基团(EAG,Electron accepting group),使通过压力的π-共轭体系电子容易移动,并且可以形成具有HOMO-LUMO能带隙(HOMO-LUMO energy band gap)低的π-共轭体系的结构,使电子容易移动。
所述压致变色荧光材料的非平面结构的基本骨架是,可以从包括芴(fluorene)、咔唑(carbazole)和二噻吩并噻咯(dithienosilole)的组中选择的某一种以上组成。所述给电子基团是,选自包括烷基氨基(alkyl amine group)、芳基氨基(aryl amino group)、烷基醇盐基(alkyl alkoxide group)及这些混合的组,所述吸电子基团是,选自包括氰基(cyanogroup)、硝基(nitro group)、氟烷基(fluoroalkyl group)及这些混合的组。
如此,在包含压致变色荧光材料的压致变色荧光层340上照射UV时,可以通过因压致变色荧光材料而在特定形状上显现的荧光色判断伪变造与否。
上述偏光层350可以由包括印刷有隐藏形状的胆甾相液晶的层叠组成,其厚度可以在约15μm以下。所述偏光层350可以包括由包含胆甾相液晶的油墨印刷而内在隐藏标记的显示层和用普通油墨印刷的显示层,所述胆甾相液晶为能够进行伪变造认证的偏光液晶之一,各层的分子以一定角度扭转而形成螺旋结构。
将偏光照射到所述胆甾相液晶表面时,根据分子的排列状态,具有多种颜色和图案的隐藏标记显现在外部,然后可以通过偏光认证方式判断伪变造与否。
如上所述,所述防伪变造认证装置300不仅包括屈曲认证方式的标签,还可以由从通过包含压致变色荧光材料的压致变色荧光层340的压致变色认证方式标签,以及在包括偏光液晶的偏光层350照射偏光使内在隐藏标记显现的偏光认证方式的标签中选择的一种以上形成,因此可以通过多种认证手段提高防伪变造的效果。
图5是显示图1的容器结构体上粘附防伪变造装置的状态的又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通过所述多个槽120在所述容器主体100上形成的弯曲面130包括与所述多个槽120相邻形成而曲率相对较大的第一弯曲面131和,曲率小于所述第一弯曲面131的第二弯曲面131,所述屈曲认证方式的标签是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面131,所述压致变色认证方式的标签或偏光认证方式的标签可以位于所述第二弯曲面132上。
应用各种认证装置的防伪变造装置300是,可以通过各层堆叠的方式实现,也可以形成为在具有既定面积的标签内的特定位置上可区分用于特定防伪变造的装置。
作为该实施例,所述容器主体100是可以通过多个槽120形成多个弯曲面130,所述多个弯曲面130由与槽120相邻形成而曲率较大的第一弯曲面131和曲率相对较小的第二弯曲面132组成,并利用各弯曲面的曲率差异应用屈曲认证方式的标签设置于与第一弯曲面131相对应的位置,因此当用户抓住或受到其他外部刺激时形成较大曲率,进而通过施加的刺激使结构色的显现更加容易。反之,在与曲率相对较小的第二弯曲面132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非屈曲认证方式的标签,例如压致变色认证方式或偏光认证方式的标签时,可以在相对平坦的面上照射UV或偏光来识别伪变造与否。
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应用容器结构体10的形状,还结合了多种认证方式,从而可以有效地识别伪变造与否。
图8是显示在图1的容器结构体上粘附的防伪变造装置上以地面为基准照射仅照射角度不同的照射光时肉眼可看到的颜色变化状态的示意图;例如,从平行于地面的角度照射光时,防伪变造装置为浅红+绿色;与地面形成特定角度并照射光时,防伪变造装置为浅红+黄色。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可以包括印刷有纳米压印图案的闪光层,以在不同照射角度照射光时,用肉眼确认特定图像或颜色发生变化与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印刷有所述纳米压印图案的闪光层可以是透明的,并且当闪光层的至少一部分以地面为基准从相同的角度只改变光的照射方向时,用肉眼可看到的图像或颜色会发生变化,或者以地面为基准只改变光的照射角度时,用肉眼可看到的图像或颜色会发生变化。
所述闪光层内存在的纳米压印图案的高度和水平图案可以设置得多样化。作为一实施例,组成所述闪光层中存在的纳米压印层的各图案的尺寸可以在10μm以下或者1000nm(1μm)以下或者500nm以下,并且随着图案的尺寸变小,通过照射的光实现的图像或颜色清晰可见,因此优选的是,纳米尺寸的图案。
如此,所述闪光层可以在本发明中公开的容器结构体10中具备的防伪变造装置300上形成,并且可以根据照射到所述闪光层的光的照射角度或照射方向出现两种以上的颜色,然后用肉眼可以查看图像或颜色发生变化,从而识别伪变造与否。优选地,在容器结构体10上粘附形成的防伪变造装置300与容器主体100分离的状态下,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或方向照射光,使图像或颜色发生变化,进而查看产品信息(制造相关信息、流通信息或管理者信息等)。
图9是显示根据容器结构体内流体的温度,防伪变造装置中包含的热敏油墨组合物的颜色不同地显示的状态的示意图;例如,在低温时显示灰色,在常温时显示绿色,在高温时显示黄色。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300可以包括用于检查装在所述容器主体10内的流体温度的热敏油墨层。
所述热敏油墨层是可以由热敏油墨成分组成,并且可以包括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引起反应的两种以上的热敏油墨成分。在此,将每个热敏油墨成分所显示的颜色用第一颜色、第二颜色、第三颜色等表示,其中第一颜色、第二颜色、第三颜色等可以显示相同的颜色,也可以显示不同的颜色。
热敏油墨成分在特定温度下发生反应可能是表示热敏油墨层的消失。进一步,所述热敏油墨成分所表示的第一颜色、第二颜色、第三颜色等在达到特定温度范围时,其颜色会消失,将该温度范围与第一颜色、第二颜色、第三颜色对应地,可以表示为第一温度范围、第二温度范围、第三温度范围等。
组成所述热敏油墨层的热敏油墨成分是,在包括三聚氰胺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styrene maleic anhydride)、甲酯和乙酯的组合物中添加热敏染料油墨(Thermo DyeInk)和粘合剂制成。所述热敏染料油墨(Thermo Dye Ink)是可以根据要显现的颜色和温度适当地改变染料的配比。
所述热敏染料油墨层可以包含在本发明中公开的附着于容器结构体10形成的防伪变造装置300中,容器主体10内装的流体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保持第一颜色,在寒冷季节外部环境或流通过程中长时间保持低温的空间内长期保存时,所述热敏油墨层发生反应而变成第二颜色,反之,在高温季节或长时间暴露在温暖环境时,所述热敏油墨层发生反应而变成第三颜色。
如此,热敏油墨层在防伪变造装置300中形成时,可以预先检查置于容器结构体10内的流体的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以被配置为判断所述容器结构体10伪变造与否和/或异常与否。
具体地,用户可以利用便携式终端机(例如智能手机)具备的防伪变造检测应用程序,根据容器结构体10具备的防伪变造装置300内的识别形状识别与否,从而判断容器结构体10伪变造与否及/或异常与否。
在此,服务器可以与防伪变造检测应用程序交互,判断容器结构体10伪变造与否及/或异常与否,而且可以将判断的数据保存在与服务器交互的云中。
以上实施例和附图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进行等同范围的修改或者变形,而这些修改及变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虽然使用了表示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的用语,但这些用语只是为了说明上的便利而使用,因此根据对象事物的位置或观测者的位置等会有所不同,而且对本发明普通技术人员是不言而喻的。

Claims (9)

1.一种容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主体,其内部形成既定空间,用来装流体;
盖顶,其沿着所述容器主体上形成的使流体出入的入口外周面结合;
防伪变造装置,随着外部刺激施加到所述容器主体或盖顶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具有不同杨氏模量的多个层叠上,其可以显现出结构色,沿着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分开既定间隔形成多个槽;所述防伪变造装置是,沿着所述容器主体的周围方向包围所述多个槽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布置在围绕所述容器主体或盖顶的周围方向粘附形成的标签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顶包括:盖顶主体部,其螺旋结合于所述容器主体入口外周面上形成的盖结合部而开闭入口;
盖顶环部,其通过所述盖顶主体部和多个连点结合,当所述盖顶主体部旋转时,随着所述多个连点被破裂,位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入口外周面;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是沿着所述盖顶主体部和盖顶环部的外侧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是在与所述容器主体入口相面对的所述盖顶的上端上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防伪变造装置的标签是,由从所述多个层叠受到外部刺激时显现结构色的屈曲认证方式的标签和,通过包括压致变色荧光材料的压致变色荧光层的压致变色认证方式的标签和,在偏光液晶上照射偏光使内在隐藏标记显现的偏光认证方式的标签中选择的一个以上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多个槽在所述容器主体上形成的弯曲面,包括:与所述多个槽相邻形成而曲率相对大的第一弯曲面和,曲率小于所述第一弯曲面的第二弯曲面;
所述屈曲认证方式的标签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面,所述压致变色认证方式的标签或偏光认证方式的标签位于所述第二弯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包括印刷有纳米压印图案的闪光层,改变照射角度照射光时,用肉眼检查确认特定图像或颜色的变化与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伪变造装置包括热敏油墨层,用于确认装在所述容器主体内的流体温度。
9.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利用设置于便携式终端机上的防伪变造检测应用程序,根据对防伪变造装置内的识别形状的识别与否,判断所述权利要求1至所述权利要求8中某一顶的容器结构体伪变造与否,并将所述容器结构体伪变造与否的判断数据保存到云。
CN202311410021.6A 2023-04-11 2023-10-27 具备防伪变造装置的饮料瓶及盖组件 Active CN1171846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3-0047288 2023-04-11
KR1020230047288A KR102584229B1 (ko) 2023-04-11 2023-04-11 위변조 방지수단을 구비한 음료 병 및 캡 어셈블리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4618A CN117184618A (zh) 2023-12-08
CN117184618B true CN117184618B (zh) 2024-05-03

Family

ID=88293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10021.6A Active CN117184618B (zh) 2023-04-11 2023-10-27 具备防伪变造装置的饮料瓶及盖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584229B1 (zh)
CN (1) CN11718461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2616A (ja) * 2000-09-08 2002-03-2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偽造防止ラベル
KR20090062354A (ko) * 2007-12-13 2009-06-17 신소라 신선한 물
KR102129490B1 (ko) * 2019-10-07 2020-07-02 박수현 용기 개폐용 캡
CN211811108U (zh) * 2020-03-03 2020-10-30 北京圣地博雅防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隐形信息防伪技术的瓶盖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14934Y1 (ko) * 2003-01-23 2003-06-02 서동길 위조방지용 병마개의 밀봉구조
KR101780110B1 (ko) * 2015-08-11 2017-09-20 전상식 개봉 여부를 판별할 수 있는 포장구조
KR20220033208A (ko) * 2020-09-09 2022-03-16 울산과학기술원 가변형 이종 표면 복합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위조방지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2616A (ja) * 2000-09-08 2002-03-2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偽造防止ラベル
KR20090062354A (ko) * 2007-12-13 2009-06-17 신소라 신선한 물
KR102129490B1 (ko) * 2019-10-07 2020-07-02 박수현 용기 개폐용 캡
CN211811108U (zh) * 2020-03-03 2020-10-30 北京圣地博雅防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隐形信息防伪技术的瓶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84229B1 (ko) 2023-10-05
CN117184618A (zh) 2023-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454766T3 (es) Cuerpo laminado, cuerpo envasado, lámina para envasado, material de envasado, etiqueta y recipiente
CN107000463B (zh) 安全元件、用于制造安全元件的方法和配有安全元件的数据载体
US8867134B2 (en) Optical system demonstrating improved resistance to optically degrading external effects
KR101731623B1 (ko) 위변조 방지 장치
ES2735637T3 (es) Marcas termosensibles de indicación de manipulación indebida
BR112012003071B1 (pt) Dispositivo de segurança óptico indicando adulteração
US20160009468A1 (en) Overcapping device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RU2760808C2 (ru) Машиночитаемое оптическое защит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7044068B2 (ja) 転写箔、セキュリティ積層体、および、セキュリティ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US11465433B2 (en) Securit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reof
CN117184618B (zh) 具备防伪变造装置的饮料瓶及盖组件
CN216353017U (zh) 一种可追溯的防伪标签
CN109830175A (zh) 一种防伪标记及防伪纸
KR200495301Y1 (ko) 뷰어 일체형 위변조 방지수단
JP2016540254A (ja) 識別装置
CN108909266A (zh) 安全元件、制备方法及安全票证
CN113002205A (zh) 可变形异质表面复合体及用此的防伪变造装置
JP5915055B2 (ja) 画像形成体および個人認証媒体並びに画像形成体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個人認証媒体の形成方法
CN202138676U (zh) 防盗启热收缩胶帽
CN102351068A (zh) 防盗启热收缩胶帽
KR102441227B1 (ko) 콜레스테릭 액정 표시층을 포함하는 연포장재
JP5811568B2 (ja) 偽造防止媒体
CN103632609A (zh) 物流防伪标签
KR102653739B1 (ko) 압변색 인증 및 외부자극 인증이 적용가능한 위변조 방지수단 및 이를 활용한 위변조 인증방법
CA2348058A1 (en) Authentication mea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