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5775A - 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35775A
CN117135775A CN202310750224.3A CN202310750224A CN117135775A CN 117135775 A CN117135775 A CN 117135775A CN 202310750224 A CN202310750224 A CN 202310750224A CN 117135775 A CN117135775 A CN 1171357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device
drb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502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凯治
李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35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57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45Proxies, e.g.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解决通话过程中的掉话问题。具体方案为:使用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第一数据的RLC头的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在未接收到第一网络设备针对第一数据返回的响应的情况下,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建立请求;接收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一重配置消息,其中,第一重配置消息携带了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在第一值与第二值不相等的情况下,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使用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第二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3年4月4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310399285.X、申请名称为“通话处理方法和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的发展,基于5G技术的服务越来越多,比如,通过5G技术的新无线(new radio,NR)空口传输语音业务,其中通过5G技术的NR空口传输的语言业务可以称为新空口承载语音(voice over new radio,VoNR)。可以理解的,上述VoNR是指基于5G***和IP多媒体***(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实现的端到端承载语音业务。VoNR呼叫建立时间短,且数据业务仍能高速传输,能给用户较好的体验。
然而,终端设备实际与其他终端进行通话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掉话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用于改善通话过程中的掉话(通话异常,导致通话中断)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的一次通话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终端设备使用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第一数据的无线链路RLC头信息的序列号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在终端设备未接收到第一网络设备针对所述第一数据返回的响应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建立请求(RRC重建立请求,也称之为RRC连接重建立请求)。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一重配置消息(第一RRC重配置消息,也称之为第一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一重配置消息携带了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所述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在所述第一值与第二值不相等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在发送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之后,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DRB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通话过程中,终端设备接收到RRC重配置消息之后,忽略其是否符合现行协议,按照RRC重配置消息中的第二值,重配置第一DRB在RLC层的SN字段长度,并反馈RRC重配置完成消息,不会再次触发RRC重建立,避免被误判为通话异常,而被指示结束通话。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掉话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可以携带相同的数据内容,以确保之前第一网络设备可能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内容被再次传输给第一网络设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数据与第一数据携带不相同的数据内容,也即,第二数据与第一数据均为需要通过第一DRB传输的不同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通话;在所述通话期间,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中携带了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未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在通话过程中,进行小区切换,在保障通话质量的同时,降低出现掉话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所述通话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建立连接之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三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三重配置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一值。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通话,并能够正常与第二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DRB为启用确定传输模式的DRB。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DRB可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均为通话数据,所述通话过程包括基于4G通信***、5G通信***或者6G通信***建立的通话过程。
在上述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和第一网络设备在确保通话正常进行的同时,减少掉话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未接收到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针对所述第一数据返回的响应,包括: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已达到预配置的第一次数,且最后一次重传之后的第一时长内未收到针对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响应。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避免触发不必要的重建立请求。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通话之后,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第一DRB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数据,所述第三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在所述通话过程中,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包括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切换至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确定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第二值,其中,所述第二值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所述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所述第一值与所述第二值不相等;在所述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所述第二值,且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不含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所述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DRB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二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通话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终端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建立连接之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三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三重配置消息包括第一值,所述第一值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所述第二值包括:在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之后,在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不含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所述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历史记录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所述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二值;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值与所述第二值不相等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DRB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一值;
所述确定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所述第二值包括:在第一条件下,根据所述历史记录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所述第一DRB在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二值;其中,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次数已达到预配置的第二次数,且在最后一次被重传之后的第一时长内未收到针对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响应。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包括调制解调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及其可能的实施例中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及其可能的实施例中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上述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及其可能的实施例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应用于终端设备,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及其可能的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个方面所提供的终端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均应用于上文所提供的对应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的示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VoNR通话的通信***的示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发起VoNR通话的信令交互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选择需接入的网络设备的场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均支持的协议栈的示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LC数据包的结构示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触发终端设备切换所接入的网络设备的场景示例图;
图8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信令交互图;
图9为终端设备通过重配置接入第一网络设备之后,出现的通信异常场景示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信令交互图之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信令交互图之二;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信令交互图之三;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信令交互图之四;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例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硬件结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例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车到任意物体(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设备间(device-todevie,D2D)通信***、车联网通信***、***(4th generation,4G)移动通信***,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5G,如新空口(new radio,NR)***,以及未来的通信***等。
本申请将围绕可包括多个设备、组件、模块等的***来呈现各个方面、实施例或特征。应当理解和明白的是,各个***可以包括另外的设备、组件、模块等,并且/或者可以并不包括结合附图讨论的所有设备、组件、模块等。此外,还可以使用这些方案的组合。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的”、“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的一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以图1中示出的通信***为例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示例性的,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一种通信***的架构示意图一。
如图1所示,该通信***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可称为终端)和网络装置(也可称为网络设备)。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为具有收发功能的终端设备,或为可设置于该终端设备的芯片或芯片***。该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es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subscriber unit)、用户站、移动站(mobile station,MS)、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智能电话(smart phone)、平板电脑(Pad)、无线数据卡、个人数字助理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无线调制解调器(modem)、手持设备(handset)、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终端、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车载终端、具有终端功能的路边单元(road side unit,RSU)等。本申请的终端还可以是作为一个或多个部件或者单元而内置于车辆的车载模块、车载模组、车载部件、车载芯片或者车载单元。
网络装置可以为网络设备,如为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设备,或可以称为无线接入网设备(radio access network,RAN)设备。RAN设备可以为终端提供接入功能,负责空口侧的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数据压缩和加密等功能。RAN设备可以包括5G,如NR***中的gNB,或,5G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或传输测量功能(transmission measurement function,TMF)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uilding base band unit,BBU),或,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或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具有基站功能的RSU,或者有线接入网关,或者5G的核心网网元。或者,RAN设备还可以包括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等等。或者,RAN设备可以也可以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例如6G的接入网设备,例如6G基站,或者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中,该网络装置也可以有其他命名方式,其均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以内,本申请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可以理解,图1仅为便于理解而示例的简化示意图,该通信***中还可以包括其他网络装置,和/或,其他终端设备,图1中未予以画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通信***中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装置,接入该网络装置对应的通信网络(如,5G网络)中,这样,该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所接入的通信网络,启用各类通信服务。示例性地,上述通信服务可以包括通话服务。其中,上述通话服务可以是基于5G通信***的通话,如称为VoNR通话,还可以是基于4G通信***的通话,还可以是基于未来的通信***(如,6G通信***)的通话。
以上述通话服务是VoNR通话为例,如图2所示,上述通信***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0、NG RAN101、5GC102以及IMS103。
其中,上述终端设备100对应于图1中的终端设备,NG RAN101对应于图1中的网络装置。
示例性地,上述NG RAN10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节点设备,如,基站(base station,BS)。可以理解的,上述基站可以是能够与终端设备或其它通信站点(如中继站点),进行通信的设备,另外,上述基站可以提供特定物理区域的通信覆盖。例如,基站具体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为BTS)或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简称为BSC);也可以是UMTS中的节点B(Node B,简称为NB)或者UMTS中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简称为RNC);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简称为eNB或eNodeB);还可以是5G NR中的下一代基站(nextgeneration Node B,简称为gNB);或者,也可以是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提供接入服务的其他接入网设备,本发明并不限定。
在上述NG RAN101中包括gNB的情况下,在终端设备100与NG RAN101中的gNB建立连接之后,该终端设备100可以与该gNB采用新无线(new radio,NR)接入技术相互通信,这样,上述终端设备100和gNB之间可以通过NR链路,进行通信,该过程也可称为终端设备100接入NG RAN101中。
又示例性地,上述5GC102用于交换、转发、接续、路由数据。5GC中的网元为功能性的虚拟单元,可包括但不限于:用于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的单元(access and mobilitymanagement function,AMF)、用于会话管理功能的单元(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用于统一数据管理的网元(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NG RAN101和5GC102之间可以采用独立(Standaloner,SA)组网模式。可以理解地,上述SA组网模式下,NG RAN和5GC均基于5G技术搭建,低延时体验更佳。后续实施例中,也可将由NG RAN和5GC组成的通信网络称为5G***。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NG RAN101和5GC102之间的组网模式也可以是非独立(NSA)组网,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又示例性地,上述IMS103用于管理语音、视频等多媒体数据打包成的IP数据包,区分这些IP数据包的信令部分和多媒体数据部分,在终端设备100和其呼叫的被叫端之间传输IP数据包中的多媒体数据部分,这样,IMS103可以为终端设备100提供音视频服务。IMS103主要可包括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实体(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CSCF)和归属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CSCF用于控制多媒体呼叫会话过程中的信令、鉴权、与其它网络实体配合控制会话等。HSS用于管理用户数据。
如图2所示,上述5G***与上述IMS103之间可以进行通信。这样,在终端设备100接入NG RAN101之后,可以通过NG RAN101和5GC102,与IMS103之间建立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终端设备100通过NG RAN101接入由NG RAN101和5GC102所组成的5G***之后,该终端设备100可以通过IMS103,采用各种语音解决方案向其他终端发起呼叫,并在其他终端接听该呼叫后,进行音、视频通信。其中,上述VoNR是可选用的语音解决方案中的一种。
可以理解地,在5G***与IMS103连接之后,5G***可以将终端设备100向其他终端发起呼叫及通信过程中的多媒体数据打包为IP数据包,并通过IMS103传输至该其他终端。也就是说,该5G***能够在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PS)会话上提供基于IMS的音视频服务,比如,将该终端设备100与其他终端设备在通话过程中产生的控制面信令(IMSsignalling)及用户面数据(IMS traffic)打包为IP数据包,这些IP数据包通过IMS103在终端设备100和被呼叫的其他终端之间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通话过程中,被呼叫的其他终端设备(如,图2中的终端设备106),也需要通过已接入的通信网络与IMS103建立连接。
如图2所示,上述通信***还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6、NG RAN105及5GC104。在图2所示的场景中,终端设备106可以通过由NG RAN105及5GC104组成的5G***,与IMS103建立连接。
终端设备106与终端设备100是不同的设备,当然,终端设备106与终端设备100类似,包括智能终端(例如,手机等)、桌面型、膝上型、平板电脑、手持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以及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视机、VR设备、AR设备等具备通信能力的设备,可以接入各类通信***中。
同样地,上述NG RAN105与5GC104之间可以采用SA组网模式,也可以采用NSA组网模式。
可以理解的,在采用不同语音解决方案的情况下,终端设备106所接入的通信网络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以终端设备100为主叫设备(也即,发起通话的终端),终端设备106为被叫设备(也即,接听通话的设备)为例,介绍终端设备100主动向终端设备106发起VoNR通话的过程:
(1)终端设备100请求与NG RAN101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
(2)终端设备100通过NG RAN101向5GC102发送呼叫请求信息,该呼叫请求信息中携带终端设备106的标识(例如电话号码)。其中,终端设备106的标识可用于指示IMS 103寻呼终端设备106。
(3)在5GC 102收到来自终端设备100的呼叫请求信息之后,也可以通过NG RAN101向终端设备100发送应答消息,指示5GC102正在处理终端设备100发起的主叫。另外,5GC102也可以通过IMS103向终端设备106发送呼叫请求信息,实现寻呼终端设备106。
(4)在5GC 102收到来自终端设备100的呼叫请求信息之后,5GC102还可以为终端设备100建立用于承载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信令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flow,所建立的Qosflow的5G QoS标识符(5QI)可以是5。
另外,NG RAN101也可以为终端设备100建立用于传输SIP信令的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
(5)在终端设备106接收到呼叫请求信息之后,也可以与NG RAN105建立RRC连接。
(6)在终端设备106请求与NG RAN105建立RRC连接之后,5GC104还可以为终端设备106建立用于承载SIP信令的服务质量Qos flow,所建立的Qosflow的5QI可以是5。
另外,NG RAN105也可以为终端设备106建立用于传输SIP信令的DRB。
(7)终端设备100和终端设备106通过IMS103进行SIP会话协商,比如,协商编码方式、IP地址、端口号等信息。
(8)在协商完成之后,5GC102还可以为终端设备100建立用于承载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RTP)的Qos flow,以及用于承载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RTCP)的Qos flow。在该步骤中,所建立的Qosflow的5QI可以是1。
另外,NG RAN101也可以为终端设备100建立用于传输RTP和RTCP的DRB。
(9)在协商完成之后,5GC104还可以为终端设备106建立用于承载RTP和RTCP的Qosflow。所建立的Qos flow的5QI可以是1。
另外,NG RAN105也可以为终端设备106建立用于传输RTP和RTCP的DRB。
(10)之后,终端设备106可以通过响铃、显示等方式,提醒用户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100的来电。在终端设备106检测到用户接听该来电的操作之后,终端设备100和终端设备106可以通过对应的5G***和IMS103传输语音数据,开始通话。
总之,通过上述步骤,终端设备100和终端设备106在通话开始之前,可以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承载,然后,基于上述承载,建立IMS会话。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发起VoNR通话过程中,所建立的承载包括默认承载和专用承载。示例性地,默认承载包括与5IQ5的Qosflow对应的承载,用于承载呼叫及通话过程中的控制信令。又示例性地,专用承载包括与5IQ1的Qosflow对应的承载,用于满足终端设备100和终端设备106之间传输的多媒体数据的Qos需求,比如,用于承载媒体面的语音包和/或视频流。IMS会话用于传输终端设备100和终端设备106通话过程中的音视频数据。这样,在终端设备106响应用户操作接通来电之后,终端设备100和终端设备106之间可以开始VoNR通话。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仅示例性的介绍了终端设备100发起呼叫的过程,具体实现中,该过程包含更多或更少的步骤,这里不赘述。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6也可以是主叫设备,终端设备100也可以是被叫设备,终端设备106通过VoNR与终端设备100进行通话的过程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后续实施例中,主要以主叫设备是终端设备100,被叫设备为终端设备106为例进行描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需位于NG RAN的服务范围内,才能请求接入该NG RAN。其中,NG RAN的服务范围可以由该NG RAN中节点设备(如,5G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而定。另外,NG RAN的服务范围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小区,如称为NG RAN小区。在NG RAN包括多个5g基站的情况下,不同5g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可以存在差异,也可以存在重叠。另外,NG RAN的每一个小区对应一个5G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不同小区所对应的5G基站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后续实施例中,可以将NG RAN中的节点设备称统称为网络设备。
另外,上述建立VoNR通话过程中提到的终端设备100接入该NG RAN101,可以是指代终端设备100接入NG RAN101中的一个NG RAN小区,这样,建立终端设备与NG RAN之间的RRC连接可以是终端设备与NG RAN小区对应的网络设备建立RRC连接。
参考图3,终端设备发起VoNR通话的过程中,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交互情况如下:
A1,在终端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建立RRC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实际发起VoNR通话之前,终端设备可以确定需接入的NG RAN小区,并连接该小区所对应的网络设备。
示例性的,在终端设备位于一个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内时,可选择接入该网络设备。
以图4为例,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互为邻区,二者之间存在重叠的区域。可以理解地,上述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是同一NG RAN中的节点设备,也可以是不同NG RAN中的节点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4所示,携带终端设备的用户位于第二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内,但未进入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内。在此场景下,终端设备选择接入第二网络设备。
又示例性的,在终端设备位于多个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的重叠区域内时,可以评估多个网络设备在当前位置的信号质量,然后,根据信号质量,选出最优的网络设备,并接入。比如,终端设备确定来自第二网络设备的无线电信号的信号质量,优于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无线电信号的信号质量,确定接入第二网络设备。
这样,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需要选择接入的网络设备的场景下,可以监听来自网络设备的无线电信号。然后,根据检测到的无线电信号,评估发出该无线电信号的网络设备所对应的信号质量。然后,再选出信号质量最佳的网络设备,并接入。
比如,上述无线电信号可以是来自网络设备的同步信号和信道状态信息。在监听到无线电信号之后,可以评估网络设备对应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received power,RSRP)、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indicator,RSSI)、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和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具体实现细节可参考相关技术,在此暂不赘述。然后,根据检测到的RSRP、RSSI、RSRQ和SINR中一项或多项的取值,评估该网络设备对应的信号质量。
后续实施例中,以确定出接入第二网络设备为例进行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二网络设备发起RRC连接请求,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建立与终端设备之间的RRC连接。建立RRC连接的具体过程,可参考相关协议中的规定,在此不再赘述。
A2,第二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消息1,配置消息1中包含第二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的配置。
其中,上述第二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均支持NR无线协议栈。如图5所示,NR无线协议栈指示第二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均包括RR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radio link control,RLC)层、MAC层等。
示例性地,上述RRC层是控制面的高层,主要负责控制L1/L2完成空口资源传输,并为其他层(如,非接入层)提供信息传输服务。示例性的,RRC层可以用于进行***消息广播、RRC连接控制、移动性管理、测量配置报告等功能的管理。其中,RRC连接控制管理包括寻呼,建立/修改/暂停/恢复/释放RRC连接,初始安全激活,建立/修改/激活SRB/DRB,DC、CA模式的小区管理,以及无线链路故障恢复等。
又示例性地,上述PDCP层用于处理控制面上的RRC消息,以及用户面上的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数据包。示例性的,在用户平面上,PDCP层得到来自上层的IP数据分组后,可以对IP数据分组进行头压缩和加密,然后递交到RLC层。PDCP层还向上层提供按序提交和重复分组检测功能。在控制平面,PDCP层为上层RRC提供信令传输服务,并实现RRC信令的加密和一致性保护,以及在反方向上实现RRC信令的解密和一致性检查。
再示例性地,RLC层主要提供无线链路控制功能,为上层提供分割、重传控制以及按需发送等服务。RLC层包含透明模式(Transparent Mode,TM)、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和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3种传输模式,主要提供纠错、分段、重组等功能。
其中,在TM模式下,RLC层接收到来自PDCP的消息(如,称为PDCP数据)之后,无需处理,可直接传递给MAC层。
在AM模式下,来自PDCP层的PDCP数据,经过RLC层添加RLC层头信息(也可称为RLC头信息),且被发出之后,需要得到对端设备的响应,否则视为出现数据传输异常。同样,接收到对端设备采用AM模式发送的RLC数据之后,在确定数据无异常的情况下,也需要向对端设备反馈相应的响应。这样,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另外,相互传递数据的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互称为对端设备,这样,网络设备的对端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的对端设备为网络设备。
在UM模式下,来自PDCP层的PDCP数据,经过RLC层添加RLC头信息,且被发出之后,无需得到对端设备的响应。同样,接收到对端设备采用UM模式发送的RLC数据之后,无需向对端设备反馈相应的响应。这样,提升数据传输的时效性。
再示例性地,MAC层用于提供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之间的映射,将来自一个或多个逻辑信道的RLC数据复用到一个传输块并传递给PHY层;将从PHY层传来的传输块解复用成多个RLC数据并传递给一个或多个逻辑信道;报告调度信息;通过HARQ进行错误纠正;通过动态调度管理用户间的优先级;逻辑信道优先级管理等功能。
PHY层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机械的,电子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物理层可以用于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NR无线协议栈还可以包括图5中未示出的协议层,比如,非接入(non access stratum,NAS)层和物理(physical layer,PHY)层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地,终端设备的NR无线协议栈可以配置于通信芯片中。比如,可以配置于终端设备的调制解调处理器(modem)中。这样,在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按照NR无线协议栈的规定,处理需进行收、发数据。
示例性地,上述终端设备向其他设备发送数据的场景下,调制解调处理器中配置的PDCP层接收到待发送数据之后,按照对应的协议,给该数据添加PDCP层头信息,得到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并传递给RLC层。然后,RLC层按照对应的协议,给上述PDCP PDU(也可称为PDCP数据)添加RLC层头信息,得到RLCPDU。之后,MAC层可以给每个RLC PDU(也可称为RLC数据)添加MAC层头信息,得到MAC PDU。然后,按照传输块的大小,组合一个或多个MAC PDU,得到MAC传输块协议数据单元(transport block PDU),也可称为数据包,并指示PHY层利用对应的物理链路将该MAC transport block PDU发送出去。
示例性地,上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来自其他设备的数据包(MAC transport blockPDU)的场景下,调制解调处理器中的PHY层可以将该数据包,传递给MAC层。MAC层可以从该数据包中,拆分出多个MAC PDU,然后,解析每个MAC PDU的MAC层头信息,并获取该MAC PDU中携带的数据内容,也即,RLC PDU。然后,MAC层将解析出的RLC PDU传递给RLC层,然后,由RLC层解析来自MAC层的RLC PDU的RLC层头信息,并获取该RLC PDU中携带的数据内容,也即,PDCP PDU。然后,RLC层将解析出的PDCP PDU传递给PDCP层,由PDCP层按照对应的协议进行解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RRC连接建立之后,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消息1,又可称为第三重配置消息,或者,称为RRCreconfiguration message。其中,该配置消息1可以包括多个DRB所对应的配置参数。上述DRB是第二网络设备与对应核心网协商出的、用于在第二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传递数据的承载。比如,第一DRB和第二DRB用于在第二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传递通信业务数据。每个DRB对应一组配置,不同DRB对应的配置可以不同。
可以理解的,与DRB相关的配置可以指示NR无线协议栈的各层(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等),对需通过该DRB传输的数据的处理方式。
示例性地,RLC层支持TM模式、UM模式和AM模式等数据传输模式。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将DRB在RLC层配置为TM模式、UM模式或AM模式。
比如,如果第二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为AM模式,使用第一DRB向终端设备发送的通信业务数据a出之后,RLC层需要等待终端设备反馈响应,否则重新发送该数据a。
对应的,配置消息1中与第一DRB相关的配置中,包括指示AM模式的标识、响应等待时长、AM模式下的重传次数等。这样,终端设备按照配置消息1进行配置之后,通过第一DRB接收到来自第二网络设备的通信业务数据,如果成功解析出该通信业务数据的RLC层头信息,可以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对应的响应。
另外,终端设备使用第一DRB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通信业务数据之后,如果响应等待时长内未接收到对应的响应,触发重传该通信业务数据。如果重传该通信业务数据的次数达到配置消息1中的重传次数,判定终端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通信异常。
再比如,如果第二网络设备中第二DRB在RLC层被配置为UM模式,第二网络设备使用第二DRB向终端设备发送的通信业务数据b之后,第二网络设备的RLC层无需等待终端设备反馈响应。对应的,配置消息1中与第二DRB相关的配置中,包括指示UM模式的标识。这样,终端设备按照配置消息1进行配置之后,终端设备通过第二DRB接收到来自第二网络设备的通信业务数据之后,不向第二网络设备反馈响应。
可以理解的,RLC层对需采用第一DRB或第二DRB发出的数据,可以添加RLC层头信息(也可称为RLC头信息),该RLC头信息包括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字段,该SN字段中携带的SN号可以确保RLC PDU按顺序发送,以及,在需要重传时可确定出需要重传的RLCPDU。其中,上述RLC头信息的SN字段也可简称为RLC SN字段。
另外,RLC层还可以将数据(如,PDCP PDU),拆分为多个拆分数据,以方便传输。示例性地,一个PDCPPDU经过RLC层处理之后,可以得到多个拆分数据,每个拆分数据在添加RLC头信息之后,得到多个RLC PDU。在多个RLC PDU所携带的数据来自同一PDCP PDU的情况下,上述多个RLC PDU的RLC头信息中的SN号的取值相同。
按照协议38.311中“sn-FieldLength Indicates the RLC SN field size,seeTS 38.322[4],in bits.Value size6 means 6bits,value size12 means 12bits,valuesize18 means 18bits”,其对应的译文为:网络设备中的“sn-FieldLength”可以指示RLCSN字段长度,详细参见TS 38.322,以bit为单位。在DRB对应的“sn-FieldLength”取值为“size6”时,指示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6bit,在DRB对应的“sn-FieldLength”取值为“size12”时,指示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12bit值,在DRB对应的“sn-FieldLength”取值为“size18”时,指示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18bit值。
可见,网络设备可以预先通过配置各个DRB所对应的“sn-FieldLength”的方式,在RLC层配置各个DRB对应的SN字段长度。比如,第一DRB(采用AM模式的DRB)或者第二DRB(采用UM模式的DRB)对应的“sn-FieldLength”配置为12bit,对于需由第一DRB或第二DRB发送的数据,经过RLC层处理之后,具有SN字段长度为12bit的RLC层头信息。当然,上述配置“sn-FieldLength”的过程,可称为在RLC层配置SN字段长度。
终端设备中各个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需与所接入的网络设备中该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保持一致。
这样,配置消息1中与采用AM模式或UM模式的DRB相关的配置中,还可以包括网络设备中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可以理解的,不同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可以不相同,也可以相同。
后续实施例中,以采用AM模式的第一DRB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细节。
这样,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配置消息1可以包括第一DRB在RLC层的配置。后续实施例中,可以以第一DRB的配置包括SN字段长度为12bit、指示AM模式的标识、响应等待时长为t、AM模式下的重传次数为N进行举例,其中,上述N为正整数,N也可称为第一次数,上述t为正值,t也可称为第一时长。
在此示例中,终端设备按照配置消息1进行配置之后,如图6所示,对于需要通过第一DRB传输的通信业务数据(如,PDCP数据),终端设备的RLC层可以给该PDCP数据添加RLC头信息,得到RLC数据。该RLC数据的RLC头信息中包括SN字段和其他字段。其中,RLC头信息中SN字段的长度为12bit。
总之,配置消息1可以同步终端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DRB的配置情况。比如,针对需由同一DRB传输的数据,终端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同步各层(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等)的处理方式,如,编码方式、解码方式、传输方式等。
这样,终端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网络设备的数据包,且识别出用于传输该数据包的DRB之后,能够采用匹配的方式,准确地解析出该数据包。同样的,第二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且识别出用于传输该数据包的DRB之后,也能够采用匹配的方式,准确地解析出该数据包。实现终端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可以正常通信。
另外,上述配置消息1中还可以包括接入第二网络设备所需占用的时频资源、无线资源配置等,在此不再赘述。
A3,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发起通话。
比如,通过5G通信***中的第二网络设备向其他终端发起VoNR通话,建立VoNR通话的实现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在通话建立之后,流程进入A4。
A4,终端设备可通过第一DRB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通话数据。
其中,上述通话数据也可以称为通信业务数据。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是基于不同的通信***发送的通话数据,比如,基于5G通信***发送的通话数据,基于6G通信***发送的通话数据,或者基于4G通信***发送的通话数据。
可以理解的,由于无线电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会出现信号衰减。这样,在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内,不同位置的信号质量是不同的。另外,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也可以能出现变化的,比如,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或者,受运行功率的影响而变化等。
在此场景下(如,携带终端设备的用户的位置变化,或者,第二网络设备的小区范围变化),终端设备均可以触发采用切换接入的NG RAN小区的方式,保障通信质量。当然,终端设备采用VoNR进行通话的过程中,如果切换接入NG RAN小区,且改变所连接的网络设备,存在出现掉话(通话被中断)的可能,直接影响通话质量。
比如,在终端设备进行VoNR通话期间,终端设备由连接NG RAN的一个网络设备切换为连接该NG RAN的另一个网络设备时,或者,终端设备由连接一个NG RAN中的网络设备切换为连接另一个NG RAN的网络设备时,均存在出现掉话的可能。
如图7所示场景,用户携带终端设备进入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的重叠区域之后,如果第二网络设备确定终端设备需要切换至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可以通过重配置的方式,接入第一网络设备。
示例性地,上述重配置的方式可以是:终端设备通过修改RRC连接,使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可以进行通信。
参考图8,第二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12bit,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18bit。在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发起VoNR通话的情况下,终端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12bit。
之后,终端设备由第二网络设备切换至接入第一网络设备的过程如下:
B1,终端设备进行邻区检测。
B2,终端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上报邻区检测报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响应于第二网络设备发出的测量事件,进行邻区检测,并在符合对应条件的情况下,向基站上报邻区检测报告。这样,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根据邻区检测报告指示终端设备进行小区切换,或由终端设备自主进行小区切换。
例如,该测量事件可以包括:事件A3,事件A2,事件B1,事件B2等。
其中,事件A3(Event A3)用于触发对相同网络制式的邻区进行同频测量,在邻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值高于驻留小区的RSRP,且邻区的RSRP值超过对应门限时,上传邻区检测报告。
事件A2(Event A2)用于触发对驻留小区进行测量,在驻留小区的RSRP值低于对应门限时,上传邻区检测报告。
事件B1(Event B1)可以用于触发测量高优先级的异***小区。在邻区的RSRP高于对应门限的情况下,终端上传邻区检测报告。
事件B2(Event B2)可以用于触发对相同或较低优先级的异***小区的测量。在驻留小区RSRP低于对应门限,且异***邻区的RSRP高于对应门限的情况下,终端上传邻区检测报告。
在上述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生成与测量事件对应的邻区检测报告之后,可以将其上报第二网络设备。
另外,上述邻区检测报告又可称为邻区测报。示例性地,该邻区检测报告中记录有多个可接入的网络设备所对应的信号质量。上述多个可接入的网络设备包括第二网络设备和邻区网络设备。另外,上述邻区网络设备可以是与第二网络设备采用相同网络制式的设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在预设条件下进行至少一次邻区检测。示例性的,上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1)终端设备内配置有检测周期,在***时间达到每个检测周期的检测时间点。
(2)终端设备接收到用户指示刷新网络状态的操作。
(3)终端设备检测到第二网络设备的信号质量低于预设的第一门限值。
(4)终端设备检测到其他网络设备的信号质量高于预设的第二门限值,其中,第一门限值可以小于第二门限值。
同样地,终端设备每生成一个邻区检测报告,均可以上报至第二网络设备。同样地,上述邻区检测报告中记录有多个可接入的网络设备所对应的信号质量。上述多个可接入的网络设备包括第二网络设备和邻区网络设备。
B3,第二网络设备根据邻区检测报告,确定需指示终端设备接入通信质量更优的第一网络设备。
示例性地,在第二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测量事件的场景下,如果第二网络设备接收到该测量事件所对应的邻区检测报告,确定需指示终端设备接入信号质量更优的网络设备。又示例性地,在第二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测量事件的场景下,如果第二网络设备接收到该测量事件所对应的邻区检测报告,可再次向终端设备发送同一测量事件,指示终端设备再次进行邻区检测。在第二网络设备再次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邻区检测报告之后,可以判断当前需指示终端设备接入信号质量更优的网络设备。也即,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多次向终端设备发送同样的测量事件,并在多次接收到高测量事件对应的邻区检测报告之后,确定终端设备需要切换至其他网络设备。这样,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切换NG RAN小区的时机,避免无价值的小区切换,保障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
再示例性地,在终端设备响应于预设条件主动进行邻区检测的场景下,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先判断终端设备是否需要切换新的网络设备,比如,从邻区检测报告中,确定第二网络设备的信号质量是否低于第一门限值。如果第二网络设备的信号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识别当前满足触发终端设备切换其他网络设备的场景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终端设备需要切换至其他网络设备之后,第二网络设备还可以根据邻区检测报告中多个网络设备的信号质量、支持的网络制式以及是否与终端设备适配等多个维度,评估出目标网络设备。具体的评估过程,可参考相关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另外,该目标网络设备可视为当前终端设备可接入的通信质量最优的网络设备,后续实施例中,以目标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为例,进行描述。
B4,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est)。
其中,上述切换请求可以指示终端设备需要接入,同时,该切换请求也可以携带终端设备的能力信息。
B5,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反馈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且不含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响应于切换请求,评估终端设备可接入的情况下,可以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在现行协议中,没有规定切换请求确认消息中必须携带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这样,实际场景中,部分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切换请求确认消息不包括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
B6,第二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1(包含切换指示,不含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长度)。
其中,上述RRC重配置消息1又可称为RRC reconfiguration message。该RRC重配置消息1可以是根据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生成。可以理解的,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中不含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上述RRC重配置消息1中也不含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
上述切换指示可以携带第一网络设备的特征信息,如,小区中心频点、小区标识等,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切换至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或称为,指示终端设备接入第一网络设备。
B7,终端设备按照RRC重配置消息1,进行切换。
可以理解地,RRC重配置消息1包含切换指示,属于具有同步功能的消息。同时,RRC重配置消息1不含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这样,终端设备即使按照RRC重配置消息1接入第一网络设备之后,不会修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也即,终端设备继续继承第二网络设备针对第一DRB在RLC层的SN字段长度的配置结果。
B8,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指示切换完成)。
其中,上述RRC重配置完成消息也可称为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开始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业务数据。
B9,终端设备使用AM模式的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包1,该数据包1的RLC头信息中SN字段的长度为12bit。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数据之前,可以根据该数据所属的QOSflow确定对应的DRB。然后,按照该DRB在NR无线协议栈中各层的配置,逐层封装该数据,得到对应的数据包,并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
在本实施例中,以确定出的DRB是第一DRB进行举例。如图9所示,在终端设备中,需通过第一DRB传输的数据,在经过PDCP层处理后得到数据1(如,PDCP状态报告)。然后,PDCP层可将数据1传递给RLC层,RLC层按照继承自第二网络设备的SN字段长度(如,12bit),给数据1添加RLC头信息,这样,得到的RLC数据中,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12bit。之后,经过MAC层的封装之后,得到携带数据1的数据包1。
之后,MAC层可以指示PHY层通过匹配的物理链路,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该数据包1。该数据包1中数据1所对应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12bit。
当然,如果第一网络设备中上述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也是12bit的情况下,第一网络设备从数据包1中,解析出包含数据1的RLC数据之后,第一网络设备的RLC层可以成功的解析出RLC数据的RLC头信息,并向终端设备发送对应的响应。
如果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不等于12bit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18bit的情况下,流程进入B10。
B10,第一网络设备按照RLC头信息的SN字段的长度为18bit进行解析,数据包1解析异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的MAC层从数据包1中解析出包含数据1的RLC数据之后,将该RLC数据传递给RLC层,如图9所示,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18bit。这样,RLC层会按照SN字段长度为18bit,解析通过上述DRB传输的数据包1,也即,RLC SN字段实际长度为12bit的数据。显然,不仅不能解析出准确地SN号,也不能解析出准确地RLC头信息,出现数据包1解析异常。
在数据包1解析异常的情况下,第一网络设备不向终端设备发送针对数据包1的响应。
终端设备在第一DRB对应的响应等待时长内,未收到针对数据包1的响应,可以重新发送数据包1。在重发数据包1的次数达到该DRB对应的重传次数的情况下,流程进入B11。
B11,在多次发送数据包1且未收到响应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建立请求。
其中,在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重传次数为N,响应等待时长为t的情况下,上述“多次发送数据包1且未收到响应”可以是通过第一DRB发送N次数据包1,且第N次发送数据包1之后的时长t内未接收到数据包1所对应的响应。
另外,上述RRC重建立请求又可称为RRC Reestablishment Request,用于指示重新建立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RRC连接。在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RRC连接重新建立之后,流程进入B12。
B12,第一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2,包含第一网络设备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18bit)。
其中,RRC重配置消息2也可以是RRC reconfiguration message。该RRC重配置消息2与RRC重配置消息1之间的区别在于,RRC重配置消息2不含指示切换指示,按照现行协议的规定,该RRC重配置消息2不具有同步功能。
可以理解的,在终端设备所接入的网络设备出现变化时,比如,从一个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切换另一个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时,终端设备接收到的RRC重配置消息中具有切换指示。
在终端设备所接入的网络设备无变化时,可接收到的RRC重配置消息中不含切换指示。如,已接入第一网络设备之后,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建立之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RRC重配置消息2中不含切换指示。
B13,在RRC重配置消息2携带的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18bit)与终端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12bit)不相等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建立请求。
其中,协议38.311中规定“The value of sn-FieldLength for a DRB shall bechanged only using reconfiguration with sync.The network configures onlyvalue size12 in SN-FieldLengthAM for SRB”,其译文为:DRB对应的“sn-FieldLength”值只能通过同步的重新配置来更改。网络在SN-FieldLengthAM中仅为SRB配置值size12。
也就是,协议中规定,在通话业务进行过程中,DRB在RLC层的SN字段长度只能通过具有同步功能的重配置消息(如,携带切换指示的RRC重配置消息)进行改变。这样,按照现行协议的规定,上述RRC重配置消息2不具备变更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的功能,但却携带了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终端设备可视该RRC重配置消息2存在异常,触发RRC重建立。比如,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建立请求,也即,RRC Reestablishment Request。
B14,第一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bye消息,指示终端设备结束本次通话。
B15,终端设备确定通话异常,结束通话。
可以理解地,在B12之前,第一网络设备可以与核心网进行协商,确定用于在第一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传输通信业务数据的多个DRB。上述多个DRB包括第一DRB。经过协商,第一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2,该RRC重配置消息2中包括多个DRB在第一网络设备中的配置,比如,包含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然而,由于RRC重配置消息2中携带的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与终端设备自身的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不相同,且RRC重配置消息2不具有同步功能(如,不含切换指示),终端设备可以判定RRC重配置消息2不符合协议规定,也不会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未向第一网络设备反馈RRC重配置完成消息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再次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建立请求。第一网络设备响应于RRC重建立请求,再次请求与核心网进行协商。由于核心网没有接收到上一次针对终端设备的DRB的协商反馈,在再次接收协商请求时,可触发核心网判定第一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DRB异常(如,DRB丢失),并指示第一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bye消息,指示终端设备结束通话。
为了改善上述掉话问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VoNR通话期间,如果终端设备由一个网络设备(如,第二网络设备)切换至接入另一个网络设备(第一网络设备),可降低出现掉话问题的可能性。
如图10所示,第二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这样,第二网络设备的RLC层给第一DRB对应的数据生成的RLC头信息中的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另外,第二网络设备的RLC层解析来自其他设备、且通过第一DRB传输的数据的RLC头信息时,按照该RLC头信息为第一值进行解析。
同样,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这样,第一网络设备的RLC层给第一DRB对应的数据生成的RLC头信息中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另外,第一网络设备的RLC层解析来自其他设备、且使用第一DRB传输的数据的RLC头信息时,按照该RLC头信息为第二值进行解析。另外,上述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互为邻区。
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VONR通话。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S101之前,终端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可以建立连接,在终端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建立之后,第二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消息1,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A1和A2。其中,配置消息1中包括第二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这样,终端设备基于配置消息1进行配置之后,需通过第一DRB传出的数据,经过RLC层处理之后,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
另外,上述S101的实现过程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A3,在此不再赘述。在该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是在接入第二网络设备期间发起VONR通话。在通话过程中,终端设备使用第一DRB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三数据,所述第三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然后,流程进入S102。
S102,终端设备进行邻区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终端设备接入第二网络设备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主动触发进行邻区检测,也可以由第二网络设备触发进行邻区检测。另外,触发邻区检测的方式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B1,采用的邻区检测方法,也可以参考相关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终端设备在预设条件下,触发多次邻区检测的场景下,可以是连续进行多次邻区检测,也可以是间隔指定时长,进行多次邻区检测。在每次完成邻区检测之后,可以生成对应的邻区检测报告,可称为邻区测报。示例性地,该邻区检测报告中记录有多个接入网络设备的信号质量。上述多个接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第二网络设备和邻区所对应的接入网络设备,比如,多个接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一网络设备。
这样,无论是用户携带终端设备移动的场景,还是第二网络设备的信号质量受自身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终端设备都可以及时且准确地识别出第二网络设备所提供的通信服务质量下降,并及时触发后续的网络设备切换流程。
S103,终端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邻区检测报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103的实现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B2,在此不再赘述。
S104,第二网络设备根据邻区检测报告,确定需切换至第一网络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根据邻区检测报告,从邻区检测报告中记录的至少一个网络设备中,评估出目标网络设备。比如,确定目标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并确定第一网络设备可作为终端设备需切入的网络设备。
示例性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邻区检测报告中多个网络设备的信号质量、所支持的网络制式、是否与终端设备适配等多个维度,评估出目标网络设备。具体的评估过程,可参考相关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后续实施例中,主要以确定出的目标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为例进行描述。
S105,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切换请求。
其中,上述切换请求可以称为handover request,上述S105的实现细节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B4,在此不再赘述。
S106,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反馈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且不含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106的实现细节可参考B5,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现行协议中,没有规定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切换请求确认消息中必须携带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这样,切换请求确认消息中可以不含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一网络设备的切换请求确认消息之后,可以生成对应的RRC重配置消息(RRC reconfiguration message),如称为RRC重配置消息3,同时,流程进入S107。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105和S106的实现细节可参考相关技术中,终端设备切换小区的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S107,第二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3,包含切换指示,且不含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RRC重配置消息3(如称为第二重配置消息)中的切换指示,用于指示终端设备通过修改RRC连接的方式,由第二网络设备的小区切换至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也可称为接入第一网络设备。例如,该切换指示中携带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小区的中心频点等信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RRC重配置消息3不含“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
S108,终端设备根据RRC重配置消息3,进行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RRC重配置消息3,重新配置无线资源(如,VoNR对应的通信链路),使终端设备可以接入第一网络设备,并进行数据交互。
当然,本实施例中,RRC重配置消息3具有同步的功能,但不包含“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的SN字段长度”。终端设备利用RRC重配置消息3,修改RRC连接之后,不会修改终端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已配置的SN字段长度。这样,终端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实际配置的SN字段长度依然为第一值。也即,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并未同步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
S109,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配完成消息(指示切换完成)。
其中,上述RRC重配完成消息又可称为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RRC重配置消息3,接入第一网络设备之后,可以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配完成消息,之后,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递。
可以理解的,通过重配置的方式接入第一网络设备的过程中,终端设备不中断正在进行的VoNR通话服务。在重配置完成之后,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网络设备发送VoNR通话所对应的业务数据。比如,发送PDCP状态报告,用于测试接入第一网络设备之后,是否能正常通信。
S110,终端设备通过AM模式的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包2,该数据包2中RLC头的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
其中,上述S110的实现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B9,在此不再赘述。数据包2与数据包1均是指需通过第一DRB传输的通信业务数据,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数据包2可以是第一数据。
S111,第一网络设备按照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解析数据包2中的RLC头信息,其中,在第一值与第二值不同的情况下,解析异常。
可以理解的,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也即,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是第二值。这样,第一网络设备接收到通过第一DRB传输的数据包2之后,第一网络设备的RLC层按照RLC 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解析数据包2中的RLC头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值与第二值不同的情况下,第一网络设备解析出的RLC数据不准确。这样,第一网络设备可以不向终端设备发送该RLC数据所对应的响应。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网络设备对于存在异常(如,第一网络设备无法准确解析的数据)、采用AM模式的DRB(如,承载IMS信令的DRB)发送的RLC数据(如,PDCP状态报告、实时视频流等),不反馈响应。
可以理解的,第一DRB在RLC层还配置有重传次数(N)和响应等待时长(t)。其中,响应等待时长(t)是指每次通过第一DRB发出数据之后,等待对端设备反馈响应的时间长度。
例如,如果终端设备通过第一DRB发出数据包2之后,在时长t内未接收到第一网络设备反馈的响应,触发重传数据包2。
上述重传次数(N)是指同一数据通过第一DRB进行重传的最大次数。
例如,在第i次通过第一DRB重传数据包2之后,i的取值是小于N的正整数,在时长t内未接收到第一网络设备反馈的响应,触发第i+1次重传数据包2。在第N次通过第一DRB重传数据包2之后,在时长t内未接收到第一网络设备反馈的响应,判定出现异常,流程可进入S11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值与第二值相同的情况下,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准确地解析出来自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并得到其携带的数据内容。这样,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可以正常通信,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网络设备继续进行VoNR通话,另外,也无需执行后续的流程步骤。
S112,在多次发送数据包2且未收到响应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建立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第一DRB发出的数据包2,在第一DRB对应的响应等待时长内,未接收到该数据包2对应的响应,可触发重传。在重传数据包2的次数达到第一DRB对应的重传次数N,且未收到数据包2的响应,终端设备可以判定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存在异常。在此场景下,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建立请求(RRCReestablishment Reques),指示在终端设备和第一网络设备之间重新建立RRC连接。也即,上述“多次发送数据包2且未收到响应”可以是指N次发送数据包2,且每次发送之后的时长t内未接收到对应的响应。
在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RRC连接重新建立之后,流程进入S113。
S113,第一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4,包含第一网络设备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第二值)。
其中,上述RRC重配置消息4也可以RRC reconfiguration message。另外,上述RRC重配置消息4不具有同步功能,但是,RRC重配置消息4携带了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也可称为携带了第一指示信息。上述RRC重配置消息4可称为第一重配置消息。
S114,在通话过程中,且第二值与第一值不相等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将第一DRB在RLC层对应的SN字段长度配置为第二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RRC重配置消息4之后,即使RRC重配置消息4不具有同步功能(比如,不是携带切换指示的RRC重配置消息),也会按照RRC重配置消息4,将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修改为第二值。上述过程,是与现行协议不相符的,但,终端设备可以忽略本次修改SN字段长度不合规的问题。
终端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之后,需要通过第一DRB发送的通信业务数据,在经过RLC层处理之后,得到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配置为第二值。
另外,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主要以第一DRB进行举例,对于终端设备和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其他DRB同样适用上述方法。
S115,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其中,上述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又可称为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
之后,终端设备中需通过第一DRB传输的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也能够正常通信。终端设备在修改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时,不触发再次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建立请求,而是会在修改完成后,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避免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的核心网误判数据承载丢失,从而,降低掉话频率,提高通信服务质量。
在第一DBR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修改为第二值之后,终端设备可以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第二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二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步骤,可以由调制解调处理进行处理
示例性地,上述S101可以由终端设备中的呼叫请求模块执行。上述S102~S103可以由终端设备中的PHY层执行。上述S108~S109可以由终端设备中的RRC层执行。S110可以由终端设备中的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等协同执行。S112可以由终端设备中的RRC层执行。S114可以由终端设备中的RLC层执行。S115可以由终端设备中的RLC层执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方法的过程可以如下:使用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第一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在终端设备未接收到第一网络设备针对第一数据返回的响应的情况下,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建立请求;接收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一重配置消息,其中,第一重配置消息携带了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在第一值与第二值不相等的情况下,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在发送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之后,使用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第二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第二数据与所述第一数据携带相同的数据内容。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上述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
S201,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VONR通话。
S202,终端设备进行邻区检测。
S203,终端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邻区检测报告。
S204,第二网络设备根据邻区检测报告,确定需切换至第一网络设备。
S205,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切换请求。
S206,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反馈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且不含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
S207,第二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3,包含切换指示,且不含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长度。
其中,上述S201~S207的实现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101~S107,在此不再赘述。
S208,终端设备根据历史记录数据,确定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是第二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接入任意网络设备之后,可以记录所接入的网络设备中针对各个DRB的配置情况,得到历史记录数据。
这样,在终端设备曾接入过第一网络设备,且记录过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各个DRB的配置时,历史记录数据中可查询到第一网络设备针对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接收到RRC重配置消息3之后,依据切换指示中携带的内容,确定指示终端设备切换至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然后,终端设备可以确定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的第二值。
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可以确定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第二值可以包括:在接收到RRC重配置消息3之后,确定RRC重配置消息3中不含第一网络设备针对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然后,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网络设备的标识,在历史记录数据中进行查询,确定出第一网络设备针对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流程进入S209。
S209,在第一值与第二值不相同的情况下,终端设备根据RRC重配置消息3,进行切换,并将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由第一值修改为第二值。
这样,终端设备根据RRC重配置消息3,进行小区切换,切换至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也即,可称为接入第一网络设备。之后,按照从历史记录数据中查询到的第二值,将终端设备针对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由第一值修改为第二值,实现与第一网络设备同步。
S210,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配完成消息。
S211,终端设备通过AM模式的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包3,该数据包3中RLC头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210和S211的实现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109和S110,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数据包3也可称为第二数据。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209中的“将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由第一值修改为第二值”可以在S210之后,S211之前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S212,第一网络设备按照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解析数据包3中的RLC头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数据包3来自采用AM模式的DRB,在成功解析出数据包3之后,流程进入S213。
S213,第一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该数据包3对应的响应。
在上述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借助历史记录数据,实现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RLC层的SN字段长度的同步,这样,可以避免通话过程中出现异常,如,通话出现无声,避免触发RRC重建立,降低出现通话异常的概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S301,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VONR通话。
S302,终端设备进行邻区检测。
S303,终端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邻区检测报告。
S304,第二网络设备根据邻区检测报告,确定需切换至第一网络设备。
S305,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切换请求。
S306,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反馈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包括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配置信息,且不含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
S307,第二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3,包含切换指示,且不含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长度。
S308,终端设备根据RRC重配置消息3,进行切换。
S309,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S310,终端设备通过AM模式的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包2,该数据包2中RLC头的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
其中,上述数据包2可称为第一数据。
S311,第一网络设备按照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解析数据包2中的RLC头信息,其中,在第一值与第二值不同的情况下,解析异常。
可以理解的,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也即,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是第二值。这样,第一网络设备接收到通过第一DRB传输的数据包2之后,第一网络设备的RLC层按照RLC 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解析数据包2中的RLC头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值与第二值不同的情况下,第一网络设备解析出的RLC数据不准确。这样,第一网络设备可以不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2所对应的响应。在未收到来自第一网络设备的响应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确定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第二值。示例性地,确定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第二值的方式可参考S312。
S312,在第一条件下,终端设备从历史记录数据中,确定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为第二值。
其中,上述第一条件可以是重传数据包2的次数达到L次,且第L次重传之后的时长t内未接收到响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L可以是预先配置的值,如称为第二次数。以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重传次数为N和响应等待时长为t进行举例,在N是大于1的正整数时,上述L可以是小于N的正整数值,比如,L可以等于N-1。
这样,终端设备发出数据包2之后,在时长t内,未接收到响应,可以通过第一DRB重传数据包2。在第L次通过第一DRB重传数据包2之后,时长t内未接收到对应的响应,确定当前满足第一条件。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L也可以等于N,在第L次通过第一DRB重传数据包2之后,时长t内未接收到对应的响应,终端设备可配置为不发起RRC重建立请求,确定当前满足第一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终端设备从历史记录数据中,确定第一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208,在此不再赘述。
S313,在第一值与第二值不相等时,终端设备将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修改为第二值。
S314,终端设备通过AM模式的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包4,该数据包4中RLC头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
其中,数据包4和数据包2中携带的数据内容相同,但配置的RLC头信息存在差异,差异在于RLC SN字段长度不同。数据包4也可以是第二数据。数据包2和数据包4携带相同的数据内容,但配置的RLC层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不同。
S315,第一网络设备按照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解析数据包4中的RLC头信息。
S316,第一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该数据包4对应的响应。
这样,通过不触发RRC重建立的方法,避免RRC重建立导致的通话异常,从而降低掉话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上述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
S401,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VONR通话。
S402,终端设备进行邻区检测。
S403,终端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邻区检测报告。
S404,第二网络设备根据邻区检测报告,确定需切换至第一网络设备。
S405,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切换请求。
S406,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反馈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切换请求确认消息包括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的长度。
S407,第二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置消息5,包含切换指示和和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长度。
S408,终端设备根据RRC重配置消息5,进行切换。
S409,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RRC重配置完成消息。
S410,终端设备通过AM模式的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包5,该数据包5的RLC头中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
这样,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准确第解析出数据包5,并给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5对应的响应。其中,上述数据包5可称为第二数据。
S411,第一网络设备按照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解析数据包5中的RLC头信息。
S412,第一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5对应的响应。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提及的终端设备100、终端设备106等。
如图14所示,上述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
其中,上述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和骨传导传感器等传感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modem),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控制器可以是终端设备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结构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终端设备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该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等。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ISP用于处理摄像头193反馈的数据。例如,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图像传感器)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所述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肤色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193中。
摄像头1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N个摄像头1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终端设备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终端设备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这样,终端设备可以播放或录制多种编码格式的视频,例如: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1,MPEG2,MPEG3,MPEG4等。
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结构,例如借鉴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式,对输入信息快速处理,还可以不断的自学习。通过NPU可以实现终端设备的智能认知等应用,例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本理解等。
参考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NG RAN中的任意节点设备。
如图15所示,网络设备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401、存储器1402、通信接口1403、发射器1405、接收器1406、耦合器1407和天线1408。这些部件可通过总线1404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15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其中:
通信接口1403可用于网络设备与其他通信设备,例如终端设备100、5GC 102或其他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具体的,通信接口1403可以是5G或者未来新空口的通信接口。不限于无线通信接口,网络设备还可以配置有有线的通信接口1403来支持有线通信,例如一个网络设备与其他网络设备之间的回程链接可以是有线通信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发射器1405和接收器1406可看作一个无线调制解调器。发射器1405可用于对处理器1401输出的信号进行发射处理。接收器1406可用于接收信号。在网络设备中,发射器1405和接收器1406的数量均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天线1408可用于将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转换成自由空间中的电磁波,或者将自由空间中的电磁波转换成传输线中的电磁能。耦合器1407可用于将移动通信号分成多路,分配给多个的接收器1406。可理解的,网络设备的天线1408可以实现为大规模天线阵列。
存储器1402与处理器1401耦合,用于存储各种软件程序和/或多组指令。具体的,存储器1402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的存储器,并且也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设备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设备。
存储器1402可以存储操作***(下述简称***),例如uCOS、VxWorks、RTLinux等嵌入式操作***。存储器1402还可以存储网络通信程序,该网络通信程序可用于与一个或多个附加设备,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处理器1401可用于读取和执行计算机可读指令。具体的,处理器1401可用于调用存储于存储器1402中的程序。
需要说明的,图15所示的网络设备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实际应用中,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这里不作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可以应用于前述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至少一个接口电路。该处理器可以是上述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处理器和接口电路可通过线路互联。该处理器可以通过接口电路从上述终端设备的存储器接收并执行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当然,该芯片***还可以包含其他分立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快闪存储器、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的一次通话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的无线链路RLC头信息的序列号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
在所述终端设备未接收到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针对所述第一数据返回的响应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建立请求;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一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第一重配置消息携带了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所述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第二值;
在所述第一值与所述第二值不相等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
在发送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之后,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DRB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二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通话;
在所述通话期间,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中携带了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未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所述通话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建立连接之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三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三重配置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中第一DRB在RLC层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一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RB为启用确定传输模式的DRB。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均为通话数据,所述通话过程包括基于4G通信***、5G通信***或者6G通信***建立的通话过程。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未接收到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针对所述第一数据返回的响应,包括: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第一DRB向第一网络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已达到预配置的第一次数,且最后一次重传之后的第一时长内未收到针对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响应。
7.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通话之后,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第一DRB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数据,所述第三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第一值;
在所述通话过程中,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二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包括切换指示,所述切换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切换至第一网络设备所对应的小区;
确定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第二值,其中,所述第二值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所述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所述第一值与所述第二值不相等;
在所述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所述第二值,且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不含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所述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DRB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二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网络设备建立通话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建立连接之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三重配置消息,所述第三重配置消息包括所述第一值,所述第一值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中针对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所述第二值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之后,在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不含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所述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历史记录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针对所述第一DRB在RLC层被配置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二值;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值与所述第二值不相等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二重配置消息,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DRB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的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一值;
所述确定历史记录数据中包含所述第二值包括:
在第一条件下,根据所述历史记录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中所述第一DRB在RLC头信息的SN字段长度为所述第二值;其中,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数据的传输次数已达到预配置的第二次数,且在最后一次被重传之后的第一时长内未收到针对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响应。
1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包括调制解调处理器modem,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2.一种芯片***,应用于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750224.3A 2023-04-04 2023-06-21 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71357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99285 2023-04-04
CN202310399285X 2023-04-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5775A true CN117135775A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61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50224.3A Pending CN117135775A (zh) 2023-04-04 2023-06-21 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35775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26449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传输窗口变换的方法及其装置、通信***
CN108282292A (zh) * 2017-01-06 2018-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处理数据的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KR20180081648A (ko) * 2017-01-06 2018-07-17 주식회사 케이티 Nr에서 pdcp sn 변경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CN108631921A (zh) * 2017-03-24 2018-10-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针对sn长度进行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CN109151925A (zh) * 2017-06-16 2019-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小区切换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9565722A (zh) * 2017-06-16 2019-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US20200137644A1 (en) * 2018-10-29 2020-04-3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handover method thereof
CN113473563A (zh) * 2021-07-05 2021-10-0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分配方法、移动网络切换方法、***、服务器及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26449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传输窗口变换的方法及其装置、通信***
CN108282292A (zh) * 2017-01-06 2018-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处理数据的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KR20180081648A (ko) * 2017-01-06 2018-07-17 주식회사 케이티 Nr에서 pdcp sn 변경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CN108631921A (zh) * 2017-03-24 2018-10-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针对sn长度进行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CN109151925A (zh) * 2017-06-16 2019-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小区切换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9565722A (zh) * 2017-06-16 2019-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US20200137644A1 (en) * 2018-10-29 2020-04-3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handover method thereof
CN113473563A (zh) * 2021-07-05 2021-10-0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分配方法、移动网络切换方法、***、服务器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55932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a service for a termi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9023209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4213512A1 (en) Screen projection method and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143942A1 (en) Managing a ue preferred configuration
CN111357239A (zh)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2063132A1 (e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same
US2023007192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US20240031870A1 (en) Media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240172184A1 (en) User equipment, resource selection method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1233194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
WO2023207846A1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3088009A1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EP3457754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US20230199602A1 (en) Terminal network connection control method, and medium and chip therefor
EP4109986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7135775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US20240064787A1 (en) Method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WO202116428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6367279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3596915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141298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40187180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383589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EP4351209A1 (en) Sess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7812637A (zh) 一种数据包丢弃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