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73428A - 热管抽真空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管抽真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73428A
CN117073428A CN202311110949.2A CN202311110949A CN117073428A CN 117073428 A CN117073428 A CN 117073428A CN 202311110949 A CN202311110949 A CN 202311110949A CN 117073428 A CN117073428 A CN 1170734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heat pipe
valve body
valve por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109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国栋
柴中华
孙飞
杨益
周淋
史婷婷
杨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1094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7342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73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734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83Means for filling or sealing heat pi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热管抽真空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和抽真空装置的抽吸口均设置为竖直朝上,在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中的一者或两者设置排气阀口,排气阀口的竖直高度调整至最高。供液装置向热管换热器和抽真空装置注入工质,并使工质溢出排气阀口,再关闭排气阀口和第二阀体,以使热管换热器连通抽真空装置;将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设置为竖直朝下,将抽真空装置的内部空间扩大预设倍数,以使热管换热器内的工质依靠重力作用依次通过热管换热器加注口和抽真空装置抽吸口进入抽真空装置;关断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本申请提供的热管抽真空方法,解决了热管抽真空容易导致工质发生损耗且抽真空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热管抽真空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管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管抽真空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热管需要进行抽真空,在现有技术中,抽真空方式有热排法和真空泵排气法两种方法。热排法对操作人员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因此,热排法生产的热管真空度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并且,热排法使得工质会有一定的损耗,尤其是价格高昂的环保冷媒,工质的损耗会直接影响到热管相关产品的成本以及市场竞争力。真空泵排气法虽然可以获得很高的真空度,但由于真空泵抽真空的时间较长,不利于热管的批量生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热管抽真空方法,以解决现有的热管抽真空容易导致工质发生损耗且抽真空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用于存储并输送液态工质的供液装置依次通过第二阀体和第一阀体连通抽真空装置,以及,供液装置依次通过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连通热管换热器;
将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和抽真空装置的抽吸口均设置为竖直朝上,并在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中的一者或两者设置排气阀口,并且,热管换热器加注口的竖直高度以及抽真空装置抽吸口的竖直高度均小于排气阀口的竖直高度;
供液装置分别向热管换热器和抽真空装置注入工质,并使工质达到能够溢出排气阀口的状态,以排尽热管换热器、抽真空装置和管道内的不凝气体,再关闭排气阀口和第二阀体,以使热管换热器连通抽真空装置;
继续使抽真空装置的抽吸口保持竖直朝上设置,并将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设置为竖直朝下,且热管换热器内液态工质的液位高度一直大于抽真空装置抽吸口的竖直高度;
运行抽真空装置,并将抽真空装置的内部空间扩大预设倍数,以使热管换热器内的工质依靠重力作用依次通过热管换热器加注口和抽真空装置抽吸口进入抽真空装置;
停止运行抽真空装置,关闭第三阀体,并关断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阀体和第三阀体之间设有水平管段,且水平管段处设有向下弯曲并连通水平管段的U形管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气阀口设置于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且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均为三通阀,第三阀体为截止阀,且第三阀体的竖直高度小于排气阀口的竖直高度。第一阀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第二阀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四阀口、第五阀口和第六阀口,其中,第三阀口和第五阀口均为排气阀口;供液装置依次通过第六阀口、第四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一阀口连通抽真空装置,以及,供液装置依次通过第六阀口、第四阀口和第三阀体连通热管换热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气阀口设置于第一阀体和第三阀体,且第一阀体和第三阀体均为三通阀,第二阀体为截止阀。第一阀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第三阀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七阀口、第八阀口和第九阀口,其中,第三阀口和第八阀口均为排气阀口;供液装置依次通过第二阀体、第二阀口和第一阀口连通抽真空装置,以及,供液装置依次通过第二阀体、第九阀口和第七阀口连通热管换热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气阀口设置于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且第二阀体和第三阀体均为三通阀,第一阀体为截止阀。第二阀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四阀口、第五阀口和第六阀口,第三阀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七阀口、第八阀口和第九阀口,其中,第五阀口和第八阀口均为排气阀口;供液装置依次通过第六阀口、第四阀口和第一阀体连通抽真空装置,以及,供液装置依次通过第六阀口、第四阀口、第九阀口和第七阀口连通热管换热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关断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将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再次设置为竖直朝上,并焊死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焊死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打开第二阀体,并再次启动抽真空装置,并压缩抽真空装置的内部空间,以使抽真空装置内的工质全部回流至供液装置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管道为柔性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供液装置的供液口朝下设置,且供液装置供液口的竖直高度大于排气阀口的竖直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供液装置通过液泵输送工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热管抽真空方法有以下几点非常巧妙的地方。首先,第一点,在加注工质之前,将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和抽真空装置的抽吸口均设置为竖直朝上,并且,热管换热器加注口的竖直高度以及抽真空装置抽吸口的竖直高度均小于排气阀口的竖直高度。如此,能够确保工质注满抽真空装置、热管换热器以及管道各处,并在注满工质之后将不凝气体通过排气阀口全部排出。第一点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液态工质的密度大于不凝气体且两者不相溶的特性,并设置热管抽真空***各个部件(包括供液装置、抽真空装置、热管换热器和多通阀组)之间的竖直高度差,通过注入工质完全排出不凝气体。
第二点,当工质注满抽真空装置、热管换热器以及管道各处时,使抽真空装置的抽吸口保持竖直朝上设置,并将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设置为竖直朝下,且热管换热器内液态工质的液位高度一直大于抽真空装置抽吸口的竖直高度。如此,当抽真空装置的内部空间扩大时,由于热管抽真空***内没有不凝气体,且热管抽真空***各处均为真空状态,因此,在重力作用下,热管换热器内的工质可以依次通过热管换热器的加注口和抽真空装置的抽吸口进入抽真空装置,从而在热管换热器内创造出所需的真空环境。第二点的巧妙之处在于,进一步地改变热管抽真空***各个部件之间的竖直高度差,使得工质在热管抽真空***内依靠重力流动,并创造出热管换热器内所需的真空环境。
由以上可知,本申请提供的热管抽真空方法不会导致工质损耗,且相比于热排法需要长时间缓慢排出不凝气体,本申请提供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从而有利于热管换热器的大规模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热管抽真空***的状态图一;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热管抽真空***的状态图二;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一的热管抽真空***的状态图一;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一的热管抽真空***的状态图二;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二的热管抽真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三的热管抽真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抽真空装置的状态图一;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抽真空装置的状态图二;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抽真空装置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法兰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抽真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第一密封压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第二密封压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第三密封压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第四密封压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供液装置;110、供液口;120、通气孔;200、热管换热器;210、加注口;310、第一阀体;311、第一阀口;312、第二阀口;313、第三阀口;320、第二阀体;321、第四阀口;322、第五阀口;323、第六阀口;330、第三阀体;331、第七阀口;332、第八阀口;333、第九阀口;340、排气阀口;400、抽真空装置;410、抽吸口;420、壳体;421、内腔;422、第一腔;423、第二腔;424、连通孔;425、套筒;430、活塞;431、主体部;432、连杆部;440、法兰环;450、弹性伸缩管;460、抽气口;471、第一弹性膜;472、第二弹性膜;481、第一密封压环;482、第二密封压环;483、第三密封压环;484、第四密封压环;500、水平管段;600、U形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大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通常,热管需要进行抽真空,在现有技术中,抽真空方式有热排法和真空泵排气法两种方法。热排法对操作人员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因此,热排法生产的热管真空度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并且,热排法使得工质会有一定的损耗,尤其是价格高昂的环保冷媒,工质的损耗会直接影响到热管相关产品的成本以及市场竞争力。真空泵排气法虽然可以获得很高的真空度,但由于真空泵抽真空的时间较长,不利于热管的批量生产。
请参阅图1-图15,为了解决现有的热管抽真空容易导致工质发生损耗且抽真空效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热管抽真空***以及热管抽真空方法,该热管抽真空***包括供液装置100、抽真空装置400、热管换热器200和多通阀组,供液装置100、抽真空装置400和热管换热器200能够通过多通阀组相互连通。并且,多通阀组能够分别控制供液装置100供液口110的打开和关闭、抽真空装置400抽吸口410的打开和关闭以及热管换热器200加注口210的打开和关闭。多通阀组设有连通外部空间的排气阀口340,以使不凝气体能够通过排气阀口340排出热管抽真空***。抽真空装置400能够通过扩大自身的内部空间,以使热管换热器200内的工质能够进入抽真空装置400,或者,抽真空装置400能够通过压缩自身的内部空间,以使抽真空装置400内的工质能够回流至供液装置100。
如此,可使供液装置100通过多通阀组分别向抽真空装置400和热管换热器200加注工质,并且,通过排气阀口340排出热管抽真空***内所有的不凝气体。然后,利用多通阀组关闭供液装置100的供液口110,通过抽真空装置400扩大自身的内部空间,并使热管换热器200内的工质进入抽真空装置400,从而在热管换热器200内创造出所需的真空环境。最后,利用多通阀组关闭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并打开供液装置100的供液口110,并且,通过抽真空装置400压缩自身的内部空间,以使抽真空装置400内的工质能够回流至供液装置100。
如此设置,不仅不会导致工质损耗,且相比于热排法需要长时间缓慢排出不凝气体,本申请提供的热管抽真空***能够快速高效地排出不凝气体并创造出所需的真空环境,从而有利于热管换热器200的大规模批量生产。
具体地,如图1-图6所示,多通阀组包括第一阀体310、第二阀体320和第三阀体330,第一阀体310连接于抽真空装置400的抽吸口410处,第二阀体320连接于供液装置100的供液口110处,第三阀体330连接于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处,且供液装置100能够依次通过第二阀体320和第一阀体310连通抽真空装置400,以及,供液装置100能够依次通过第二阀体320和第三阀体330连通热管换热器200,以及,抽真空装置400能够依次通过第一阀体310和第三阀体330连通热管换热器200。
更具体地,热管抽真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1所示,首先,将用于存储并输送液态工质的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第二阀体320和第一阀体310连通抽真空装置400,以及,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第二阀体320和第三阀体330连通热管换热器200,
然后,将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和抽真空装置400的抽吸口410均设置为竖直朝上,并在第一阀体310、第二阀体320和第三阀体330中的一者或两者设置排气阀口340,并且,热管换热器200加注口210的竖直高度以及抽真空装置400抽吸口410的竖直高度均小于排气阀口340的竖直高度;优选地,供液装置100供液口110的竖直高度也小于排气阀口340的竖直高度。
之后,供液装置100分别向热管换热器200和抽真空装置400注入工质,并使工质达到能够溢出排气阀口340的状态,以排尽热管换热器200、抽真空装置400和管道内的不凝气体(主要是空气),再关闭排气阀口340和第二阀体320,以使热管换热器200连通抽真空装置400;
如图2所示,再之后,继续使抽真空装置400的抽吸口410保持竖直朝上设置,并将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设置为竖直朝下,且热管换热器200内液态工质的液位高度一直大于抽真空装置400抽吸口410的竖直高度(也即,即使热管换热器200内液态工质的液位下降,该液态工质的液位高度也始终大于抽吸口410的竖直高度,并且,此过程需要保持各个连接处密封,避免空气等不凝气体进入,并且,最好使用柔性管道,以便于热管换热器200移动和旋转时,柔性管道可自由扭转);优选地,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的竖直高度大于抽真空装置400抽吸口410的竖直高度。
更之后,运行抽真空装置400,并将抽真空装置400的内部空间扩大预设倍数,以使热管换热器200内的工质依靠重力作用依次通过热管换热器200加注口210和抽真空装置400抽吸口410进入抽真空装置400;
最后,停止运行抽真空装置400,关闭第三阀体330,并关断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热管换热器200的密封性,在后续的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再次设置为竖直朝上,并焊死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
进一步地,可打开第二阀体320,并再次启动抽真空装置400,并压缩抽真空装置400的内部空间,以使抽真空装置400内的工质全部回流至供液装置100内,避免工质的浪费,以及,有利于工质的循环利用。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热管抽真空方法有以下几点非常巧妙的地方。首先,第一点,在加注工质之前,将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和抽真空装置400的抽吸口410均设置为竖直朝上,并且,热管换热器200加注口210的竖直高度以及抽真空装置400抽吸口410的竖直高度均小于排气阀口340的竖直高度。如此,能够确保工质注满抽真空装置400、热管换热器200以及管道各处,并在注满工质之后将不凝气体通过排气阀口340全部排出。第一点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液态工质的密度大于不凝气体且两者不相溶的特性,并设置热管抽真空***各个部件(包括供液装置100、抽真空装置400、热管换热器200和多通阀组)之间的竖直高度差,通过注入工质完全排出不凝气体。
第二点,当工质注满抽真空装置400、热管换热器200以及管道各处时,使抽真空装置400的抽吸口410保持竖直朝上设置,并将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设置为竖直朝下,且热管换热器200内液态工质的液位高度一直大于抽真空装置400抽吸口410的竖直高度。如此,当抽真空装置400的内部空间扩大时,由于热管抽真空***内没有不凝气体,且热管抽真空***各处均为真空状态,因此,在重力作用下,热管换热器200内的工质可以依次通过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和抽真空装置400的抽吸口410进入抽真空装置400,从而在热管换热器200内创造出所需的真空环境。第二点的巧妙之处在于,进一步地改变热管抽真空***各个部件之间的竖直高度差,使得工质在热管抽真空***内依靠重力流动,并创造出热管换热器200内所需的真空环境。
由以上可知,本申请提供的热管抽真空方法不会导致工质损耗,且相比于热排法需要长时间缓慢排出不凝气体,本申请提供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从而有利于热管换热器200的大规模批量生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供液装置100的顶部设有通气孔120,以便于供液装置100内外气压平衡,有利于工质流出供液装置100。
为了提高供液装置100的供液效率,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供液装置100的供液口110朝下设置,且供液装置100的供液口110的竖直高度大于排气阀口340的竖直高度。
如此,可使供液装置100内的工质直接通过重力作用流至抽真空装置400和热管换热器200内。
但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供液装置100还可以通过液泵(图未示)输送工质,如此,能够通过控制液泵的启停及时开始或者停止工质的输送。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第一阀体310和第三阀体330之间设有水平管段500,且水平管段500处设有向下弯曲并连通水平管段500的U形管段600。也即,第一阀体310需要通过水平管段500和U形管段600连通第三阀体330。
如此,即使抽真空装置400发生气体泄漏,由于不凝气体密度小于工质,因此,不凝气体只能向上浮动且难以克服重力向下移动,因此,不凝气体经过向下弯曲设置的U形管段600时,不凝气体只能聚集于U形管段600靠近第一阀体310一端的上方,且不凝气体难以向下穿过U形管段600进入U形管段600靠近第三阀体330的一端,也即,不凝气体难以穿过U形管段600进入热管换热器200内。因此,如此设置,增大了热管换热器200内进入不凝气体的难度,有效提高了热管换热器200抽真空的成功率。
当设置有U形管段600时,关于排气阀口340的设置,有以下三种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3和图4所示,排气阀口340设置于第一阀体310和第二阀体320,且第一阀体310和第二阀体320均为三通阀,第三阀体330为截止阀,且第三阀体330的竖直高度小于排气阀口340的竖直高度。
具体地,第一阀体3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阀口311、第二阀口312和第三阀口313,第二阀体32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四阀口321、第五阀口322和第六阀口323,其中,第三阀口313和第五阀口322均为排气阀口340。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第六阀口323、第四阀口321、第二阀口312和第一阀口311连通抽真空装置400,以及,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第六阀口323、第四阀口321和第三阀体330连通热管换热器200。
如此设置,当供液装置100分别向热管换热器200和抽真空装置400注入工质时,U形管段600靠近第一阀体310一侧的不凝气体能够通过第三阀口313排出,U形管段600靠近第三阀体330一侧的不凝气体能够通过第五阀口322排出。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排气阀口340设置于第一阀体310和第三阀体330,且第一阀体310和第三阀体330均为三通阀,第二阀体320为截止阀。
具体地,第一阀体3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阀口311、第二阀口312和第三阀口313,第三阀体33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七阀口331、第八阀口332和第九阀口333,其中,第三阀口313和第八阀口332均为排气阀口340。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第二阀体320、第二阀口312和第一阀口311连通抽真空装置400,以及,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第二阀体320、第九阀口333和第七阀口331连通热管换热器200。
如此设置,当供液装置100分别向热管换热器200和抽真空装置400注入工质时,U形管段600靠近第一阀体310一侧的不凝气体能够通过第三阀口313排出,U形管段600靠近第三阀体330一侧的不凝气体能够通过第八阀口332排出。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排气阀口340设置于第二阀体320和第三阀体330,且第二阀体320和第三阀体330均为三通阀,第一阀体310为截止阀。
具体地,第二阀体32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四阀口321、第五阀口322和第六阀口323,第三阀体33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七阀口331、第八阀口332和第九阀口333,其中,第五阀口322和第八阀口332均为排气阀口340。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第六阀口323、第四阀口321和第一阀体310连通抽真空装置400,以及,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第六阀口323、第四阀口321、第九阀口333和第七阀口331连通热管换热器200。
如此设置,当供液装置100分别向热管换热器200和抽真空装置400注入工质时,U形管段600靠近第一阀体310一侧的不凝气体能够通过第五阀口322排出,U形管段600靠近第三阀体330一侧的不凝气体能够通过第八阀口332排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抽真空装置400包括壳体420、活塞430和驱动元件(图未示),壳体420设有内腔421,活塞430可活动地设于内腔421并将内腔421分隔形成不连通的第一腔422和第二腔423,第一腔422连通抽吸口410,驱动元件设于活塞430靠近第二腔423的一端并连接活塞430,且驱动元件能够驱动活塞430向靠近或者远离抽吸口410的方向移动。
如此,当驱动元件驱动向远离抽吸口410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腔422的体积扩大且第二腔423的体积缩小,以便于热管换热器200内的工质通过重力作用流至第一腔422内。当驱动元件驱动向靠近抽吸口410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腔422的体积缩小且第二腔423的体积扩大,以便于第一腔422内的工质通过压力作用回流至储液装置内。
并且,通过设置驱动元件,还可以控制活塞430移动的距离,并且,即使第一腔422处于真空状态,在驱动元件的限制作用下,也能够确保活塞430不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向抽吸口410移动,从而确保了热管换热器200抽真空顺利进行。
具体地,驱动元件为驱动气缸、直线驱动电机或者旋转驱动电机。
当驱动元件为驱动气缸或者直线驱动电机时,活塞430和壳体420滑动配合,当驱动元件为旋转驱动电机时,活塞430和壳体420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活塞430包括主体部431和连杆部432,壳体420设有连通孔424,主体部431和内腔421内壁活动配合,连杆部432连接于主体部431靠近第二腔423的一端,且连杆部432远离主体部431的一端通过连通孔424伸出第二腔423,且驱动元件的输出端连接连杆部432。
如此,活塞430通过主体部431和内腔421内壁的活动配合,以及,通过连杆部432和连通孔424的活动配合,实现了活塞430的双重限位,有效避免了活塞430相对壳体420发生偏移。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8所示,连通孔424处设有套筒425,连杆部432和筒体活动配合,如此,进一步活塞430的防偏心能力。
由于活塞430和内腔421内壁之间存在摩擦,因此,长此以往,活塞430和内腔421内壁之间会出现磨损而导致密封失效,如此,会导致热管换热器200的抽真空失败。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实施例中,连杆部432的外周设有刻度,由此,有利于精确控制活塞430移动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图10所示,抽真空装置400还包括分别与壳体420同轴设置的法兰环440和弹性伸缩管450,弹性伸缩管450一端通过法兰环440密封固定于第一腔422的内壁,另一端密封连接于活塞430,且活塞430能够带动弹性伸缩管450沿着自身轴向伸缩活动。
由于弹性伸缩管450的一端是通过法兰环440固定在第一腔422的内壁的,且法兰环440的另一端固定于活塞430,并且,法兰环440通过自身的伸缩实现第一腔422的扩大与缩小,因此,弹性伸缩管450在伸缩过程中不需要与其它零部件发生活动摩擦配合,有效避免了弹性伸缩管450发生磨损而导致密封失效。并且,在此过程中,即使活塞430或者内腔421内壁发生磨损,也不会影响弹性伸缩管450的密封性,如此,极大地提升了抽真空装置400的气密性。
优选地,弹性伸缩管450为波纹管。
波纹管易得性好且价格便宜,有利于降低整个热管抽真空***的制造成本。
但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伸缩管450还可以是橡胶管、硅胶管或者金属叠片管。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抽真空装置400还包括环状的第一弹性膜471和环状的第二弹性膜472,第一弹性膜471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一腔422的内壁,另一端密封连接于活塞430靠近第一腔422的一端,第二弹性膜472一端密封固定于第二腔423的内壁,另一端密封连接于活塞430靠近第二腔423的一端。
如此,当活塞430向远离抽吸口410的一端移动时,第一弹性膜471可通过自身的拉伸,以确保第一腔422靠近第二腔423的一端处于密封状态。当活塞430向靠近抽吸口410的一端移动时,第二弹性膜472可通过自身的拉伸,以确保第二腔423靠近第一腔422的一端处于密封状态。由于第一弹性膜471和第二弹性膜472的拉伸和回弹均不需要与其它零部件发生活动摩擦配合,从而有效避免了第一弹性膜471和第二弹性膜472发生磨损而导致密封失效。并且,在此过程中,即使活塞430或者内腔421内壁发生磨损,也不会影响第一弹性膜471和第二弹性膜472的密封性,如此,极大地提升了抽真空装置400的气密性。
具体地,第一弹性膜471和第二弹性膜472均为高弹力材质,具体可以是橡胶、硅胶或者高弹性塑料材质。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图15所示,抽真空装置400还包括多个第一密封压环481、第二密封压环482、第三密封压环483和第四密封压环484,第一弹性膜471的一端通过第一密封压环481密封连接于第一腔422内壁,第一弹性膜47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密封压环482密封连接于活塞430,第二弹性膜472的一端通过第三密封压环483密封连接于活塞430,第二弹性膜472的另一端通过第四密封压环484密封连接于第二腔423的内壁。
如此,进一步增强了第一弹性膜471和第二弹性膜472的密封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420还设有连通第二腔423的抽气口460,抽气口460用于连通外部的真空泵。如此设置,一方面,如果活塞430处发生泄漏,通过真空泵吸取第二腔423内的不凝气体,能够减小第一腔422和第二腔423的气压差,从而延缓第一腔422发生泄漏的进度。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减小第一腔422和第二腔423气压差,降低活塞430的移动阻力。
在一实施例中,抽真空装置400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抽真空装置400并联设置,多个抽真空装置400通过多通阀组分别连通供液装置100,以及,多个抽真空装置400通过多通阀组分别连通热管换热器200。
如此,能够显著增大抽真空装置400的吸力作用,进而提升热管换热器200的抽真空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热管抽真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用于存储并输送液态工质的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第二阀体(320)和第一阀体(310)连通抽真空装置(400),以及,所述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阀体(320)和第三阀体(330)连通热管换热器(200);
将所述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和所述抽真空装置(400)的抽吸口(410)均设置为竖直朝上,并在所述第一阀体(310)、所述第二阀体(320)和所述第三阀体(330)中的一者或两者设置排气阀口(340),并且,所述热管换热器(200)加注口(210)的竖直高度以及所述抽真空装置(400)抽吸口(410)的竖直高度均小于所述排气阀口(340)的竖直高度;
所述供液装置(100)分别向所述热管换热器(200)和所述抽真空装置(400)注入工质,并使工质达到能够溢出所述排气阀口(340)的状态,以排尽所述热管换热器(200)、所述抽真空装置(400)和管道内的不凝气体,再关闭所述排气阀口(340)和所述第二阀体(320),以使所述热管换热器(200)连通所述抽真空装置(400);
继续使所述抽真空装置(400)的抽吸口(410)保持竖直朝上设置,并将所述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设置为竖直朝下,且所述热管换热器(200)内液态工质的液位高度一直大于所述抽真空装置(400)抽吸口(410)的竖直高度;
运行所述抽真空装置(400),并将所述抽真空装置(400)的内部空间扩大预设倍数,以使所述热管换热器(200)内的工质依靠重力作用依次通过所述热管换热器(200)加注口(210)和所述抽真空装置(400)抽吸口(410)进入所述抽真空装置(400);
停止运行所述抽真空装置(400),关闭所述第三阀体(330),并关断所述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310)和所述第三阀体(330)之间设有水平管段(500),且所述水平管段(500)处设有向下弯曲并连通所述水平管段(500)的U形管段(6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口(340)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310)和所述第二阀体(320),且所述第一阀体(310)和所述第二阀体(320)均为三通阀,所述第三阀体(330)为截止阀,且所述第三阀体(330)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排气阀口(340)的竖直高度;
所述第一阀体(3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阀口(311)、第二阀口(312)和第三阀口(313),所述第二阀体(32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四阀口(321)、第五阀口(322)和第六阀口(323),其中,所述第三阀口(313)和所述第五阀口(322)均为所述排气阀口(340);所述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所述第六阀口(323)、所述第四阀口(321)、所述第二阀口(312)和所述第一阀口(311)连通所述抽真空装置(400),以及,所述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所述第六阀口(323)、所述第四阀口(321)和所述第三阀体(330)连通所述热管换热器(20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口(340)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310)和所述第三阀体(330),且所述第一阀体(310)和所述第三阀体(330)均为三通阀,所述第二阀体(320)为截止阀;
所述第一阀体(3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阀口(311)、第二阀口(312)和第三阀口(313),所述第三阀体(33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七阀口(331)、第八阀口(332)和第九阀口(333),其中,所述第三阀口(313)和所述第八阀口(332)均为所述排气阀口(340);所述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阀体(320)、所述第二阀口(312)和所述第一阀口(311)连通所述抽真空装置(400),以及,所述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阀体(320)、所述第九阀口(333)和所述第七阀口(331)连通所述热管换热器(20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口(340)设置于所述第二阀体(320)和所述第三阀体(330),且所述第二阀体(320)和所述第三阀体(330)均为三通阀,所述第一阀体(310)为截止阀;
所述第二阀体(32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四阀口(321)、第五阀口(322)和第六阀口(323),所述第三阀体(33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七阀口(331)、第八阀口(332)和第九阀口(333),其中,所述第五阀口(322)和所述第八阀口(332)均为所述排气阀口(340);所述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所述第六阀口(323)、所述第四阀口(321)和所述第一阀体(310)连通所述抽真空装置(400),以及,所述供液装置(100)依次通过所述第六阀口(323)、所述第四阀口(321)、所述第九阀口(333)和所述第七阀口(331)连通所述热管换热器(2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其特征在于,关断所述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再次设置为竖直朝上,并焊死所述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其特征在于,焊死所述热管换热器(200)的加注口(21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打开所述第二阀体(320),并再次启动所述抽真空装置(400),并压缩所述抽真空装置(400)的内部空间,以使所述抽真空装置(400)内的工质全部回流至所述供液装置(100)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为柔性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装置(100)的供液口(110)朝下设置,且所述供液装置(100)供液口(110)的竖直高度大于所述排气阀口(340)的竖直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抽真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装置(100)通过液泵输送工质。
CN202311110949.2A 2023-08-30 2023-08-30 热管抽真空方法 Pending CN1170734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10949.2A CN117073428A (zh) 2023-08-30 2023-08-30 热管抽真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10949.2A CN117073428A (zh) 2023-08-30 2023-08-30 热管抽真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73428A true CN117073428A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07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10949.2A Pending CN117073428A (zh) 2023-08-30 2023-08-30 热管抽真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7342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7202A (zh) 一种采用真空泵抽真空的变压器真空注油、检测***
CN106654142A (zh) 注液装置
CN110683501B (zh) 一种含弹性袋油箱的抽真空式燃油加注方法
TWI778578B (zh) 空氣壓縮機汽缸的活塞體
CN220583165U (zh) 热管抽真空***
CN117073428A (zh) 热管抽真空方法
CN105317666A (zh) 气动隔膜泵
CN217158586U (zh) 一种电池注液装置
WO2014135098A1 (zh) 双腔双作用气泵及带有该气泵的擦玻璃机器人
CN205937058U (zh) 一种高温矿浆隔膜泵液力端结构
CN105484897B (zh) 热气机液压隔膜密封***
CN206236743U (zh) 注液装置
WO2023043707A1 (en) Cryogenic pump
WO2019062160A1 (zh) 一种高效抽真空装置
CN205714467U (zh) 热气机液压隔膜密封***
CN111379887B (zh) 多功能针式阀、热泵热水器及其冷媒灌注方法
CN108899249B (zh) 继电器、继电器抽真空充气***及继电器抽真空充气方法
CN107795454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液体弹簧抽真空保压装置
CN206555514U (zh) 自封连接阀及其自闭阀芯针
CN217944249U (zh) 一种用于锥双挤出机机筒真空口自动清理装置
CN218877699U (zh) 一种抽真空封口机构
CN218669749U (zh) 一种耐高温隔膜泵
CN221217121U (zh) 一种啤酒灌装机
CN220248337U (zh) 柱塞泵物料隔离装置
CN215327767U (zh) 一种真空玻璃封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