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8094A - 智能约束***、安全座椅及智能约束方法 - Google Patents

智能约束***、安全座椅及智能约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8094A
CN117068094A CN202310973544.5A CN202310973544A CN117068094A CN 117068094 A CN117068094 A CN 117068094A CN 202310973544 A CN202310973544 A CN 202310973544A CN 117068094 A CN117068094 A CN 1170680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istband
shoulder strap
seat
buckle
slip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735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勇
张悦苁
李明旺
李燕婷
石金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1097354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680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68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80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2Construction of belts or harn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021/01204Actuation parameters of safety arrangents
    • B60R2021/01252Devices other than bags
    • B60R2021/01265Seat belts
    • B60R2021/01272Belt tensio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智能约束***、安全座椅及智能约束方法,***中的肩带卷收器与腰带卷收器分别与中控ECU连接;肩带卷收器设于座椅的内部;第一肩带和第二肩带的一端分别与肩带卷收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从靠背上方穿出后与肩带卡扣连接;腰带卷收器设于坐垫的内部;第一腰带和第二腰带的一端分别与腰带卷收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从坐垫的两侧穿出后穿绕腰带卡扣,再与坐垫的相应侧固定连接;肩带卡扣与腰带卡扣相扣合在乘员的腹部或腹部以下;中控ECU依据车辆状态信息,对安全带装置进行收紧控制。本发明具备更有效、更可靠的防护作用,特别适用于对非常规坐姿乘员进行安全防护。

Description

智能约束***、安全座椅及智能约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防护领域,具体涉及智能约束***、安全座椅及智能约束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未来汽车中,整个驾驶舱就是一个移动平台,乘员之间不再有前后排之分,因此传统镶嵌在车架中的约束***对乘员起到保护作用将非常有限。因为在发生事故时,乘员坐姿朝向可能不是与车辆行驶方向相同,则安装在车架内的传统约束***的安全气囊将无法很好地保护乘员。另外,不管是现有汽车还是未来汽车,在碰撞中,乘员胸部损伤常比头部严重,这与安全带有关。
因此,为了保护非常规坐姿乘员的安全,以在碰撞发生时能够将乘员紧紧固定在座椅上,从而达到可靠地约束效果;同时,又能降低胸部损伤风险。有必要提供一种全新的安全防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智能约束***、安全座椅及智能约束方法,具备更有效、更可靠的防护作用,特别适用于对非常规坐姿乘员进行安全防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智能约束***,包括座椅、安全带装置以及中控ECU;所述座椅包括靠背和坐垫;所述安全带装置包括肩带卷收机构和腰带卷收机构;所述肩带卷收机构包括肩带卷收器、第一肩带、第二肩带和肩带卡扣;所述腰带卷收机构包括腰带卷收器、第一腰带、第二腰带和腰带卡扣;所述肩带卷收器与所述腰带卷收器分别与所述中控ECU连接;
所述肩带卷收器设于所述座椅的内部;所述第一肩带和所述第二肩带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肩带卷收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从所述靠背上方穿出后与所述肩带卡扣连接;
所述腰带卷收器设于所述坐垫的内部;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腰带卷收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从所述坐垫的两侧穿出后穿绕所述腰带卡扣,再与坐垫的相应侧固定连接;
所述安全带装置在佩戴状态下,所述肩带卡扣与所述腰带卡扣相扣合在乘员的腹部或腹部以下;
所述中控ECU,用于依据车辆状态信息,对所述安全带装置进行收紧控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约束***,其区别于传统设置在车架上的安全带,由于卷收器内置于座椅,安全带直接从座椅拉出,因此可以不受限于座椅方位和座椅角度;由于采用特定的六点式安全带,因此能够显著加强对乘员胸部和腰腹部的约束效果,起到更可靠的安全防护作用;另外,***的安全带装置还受控于中控ECU,能够依据实时的车辆状态及时地调整约束作用,以在危急时刻更及时、有效地保护乘员。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智能约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第一腰带由所述腰带卡扣划分形成第一平行区段和第一FB区段;所述第二腰带由所述腰带卡扣划分形成为第二平行区段和第二FB区段;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平行区段和所述第二平行区段与乘员腿部垂直,所述第一FB区段与所述第一平行区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FB区段与所述第二平行区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可选地,所述肩带卡扣设有插扣;所述腰带卡扣设有与所述插扣相适配的插槽。
可选地,所述肩带卡扣包括第一插扣和第二插扣;所述第一肩带与所述第一插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肩带与所述第二插扣固定连接;所述腰带卡扣包括第一滑环、第二滑环和连接件;所述第一滑环或所述第二滑环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上分别设有对应第一插扣和第二插扣的插槽,以及设有未与其固定连接的另一滑环对应的插槽;所述第一腰带穿绕所述第一滑环,且所述第一滑环能沿着所述第一腰带的织带长度滑行;所述第二腰带穿绕所述第二滑环,且所述第二滑环能沿着所述第二腰带的织带长度滑行。
可选地,所述第一肩带、所述第二肩带、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为单层织带或多层复合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安全座椅,包括上述的智能约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智能约束方法,包括:
当中控ECU判定碰撞发生且座椅上有乘员时,则控制上述的安全带装置进行预紧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智能约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安全带装置的织带交换方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智能约束***中包裹式安全气囊在座椅中展开状态下对应俯视视角和侧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感器的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中控ECU的碰撞检测及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中控ECU在碰撞发生后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现有的车辆约束***,其肩带卷收器设置在车架的B柱下端,腰部安全带的固定点也设置在B柱下端。车架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其中,A柱为前风挡玻璃两侧的立柱;C柱为后风挡玻璃两侧的立柱;B柱为前后门之间的立柱。需要说明的是,图示B柱长度只有真实长度的一半,真实B柱是从车顶连续到车底整根。因此,肩带卷收器安装在B柱下端,也就是靠近车底(乘员脚踩的底面)。可见,现有的安全带装置由于与车架相固定,因此座位的朝向和椅背倾斜角度等都将受到限制,并且肩部安全带与乘员胸部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对乘员起到的保护作用有限。另外,现有的车辆约束***大多采用三点式安全带,因此对乘员胸部的防护不够全面,并且无法有效防止乘员随着碰撞惯性而滑离座椅。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约束***,旨在更有效、更可靠地对乘员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并且特别适用于非常规坐姿的情况,车内座椅可以是任何朝向和倾斜角度,能更好地运用于未来汽车场景。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智能约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约束***,包括座椅1、安全带装置2以及中控ECU(图中未示出);所述座椅1包括靠背12和坐垫13;所述安全带装置2包括肩带卷收机构2a和腰带卷收机构2b;所述肩带卷收机构2a包括肩带卷收器a1、第一肩带a2、第二肩带a3和肩带卡扣(图1中未示出);所述腰带卷收机构2b包括腰带卷收器b1、第一腰带b2、第二腰带b3和腰带卡扣b4;所述肩带卷收器a1与所述腰带卷收器b1分别与所述中控ECU连接;
所述肩带卷收器a1设于所述座椅1的内部;优选设置在靠背12的内部。所述第一肩带a2其中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肩带a3其中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肩带卷收器a1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从所述靠背12上方穿出后再与所述肩带卡扣(图1中未示出)连接。
所述腰带卷收器b1设于所述坐垫13的内部;所述第一腰带b2其中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腰带b3其中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腰带卷收器b1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从所述坐垫13的两侧(座位的两侧)穿出后,先穿绕所述腰带卡扣b4而出,再与坐垫13的相应侧固定连接。即言,两条腰带分别从腰带卷收器引出后,一条由坐垫左侧穿出,再穿过腰带卡扣与坐垫左侧固定连接;另一条由坐垫右侧穿出,再穿过腰带卡扣与坐垫由侧固定连接。
肩带卡扣(图1中未示出)和腰带卡扣b4相适配,以在乘员正确佩戴安全带的状态下,所述肩带卡扣(图1中未示出)与所述腰带卡扣b4能够扣合在乘员的腹部或腹部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控ECU,用于依据车辆状态信息,对所述安全带装置进行收紧控制。
可选地,中控ECU对安全带装置的控制包括:当中控ECU判定碰撞发生时,则控制安全带装置进行预紧控制。在此,通过控制卷收器马上回收安全带,从而消除安全带与乘员之间的空隙,能够使得碰撞发生时安全带起到最大限度的约束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乘员。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肩带卷收器和腰带卷收器设置在座椅内部,以使安全带是由座椅上拉出。相较于现有卷收器安装在B柱上而导致安全带与乘员之间留有较大空隙,存在防护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实施例能够使得安全带与乘员更紧密地贴合,以在碰撞时更有效地、更可靠地起到防护作用。特别是针对非常规坐姿,如未来汽车内非常规朝向设计的座椅,乘员与安全带之间将存在更大的空隙,在发生碰撞时,乘员甚至会直接穿过肩带,肩带将无法对乘员进行有效防护。由于本实施例将卷收器内置在座椅内,因此不管座椅被设计成任意角度或任意朝向,所述的安全带装置都能很好地适用,并发挥良好的约束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六点式安全带设计,区别于现有常规的三点式安全带设计,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发挥更可靠的防护作用,将成员有效地固定在座椅上,防止乘员随着碰撞惯性而滑离座椅。
如图3所示,其展示了本实施例中安全带装置的织带交换方向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由图3可知,设计有第一肩带a2和第二肩带a3共两条肩带,能够更好地分散安全带给乘员胸部带来的压力。另外,区别于现有技术,特别设计肩带不与腰带进行织带长度的交换,从而不让乘员盆骨的滑行产生较大的腰带力,以避免该较大的腰带力通过织带传递到肩带,导致肩带对胸部产生压迫,对乘员造成胸部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由图3可知,设计第一腰带b2和第二腰带b3在乘员的腰腿部各自产生两股约束力,以在碰撞时产生更好的约束效果,更有效地防护乘员;同时,第一腰带b2和第二腰带b3将能够基于腰带卡扣各自进行织带长度的滑行,以在未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织带长度交换方便乘员活动,减少约束感。
在本实施例中,由图3可知,所述第一腰带b2和所述第二腰带b3从座椅中被拉出后在乘员腹部扣合;所述第一肩带a2与所述第二肩带a3从靠背的顶部两侧被拉出后在乘员腹部同一位置扣合。其中,肩带只与内置的肩带卷收器进行织带的放出与回收;两条腰带可以基于腰带卡扣各自进行织带长度交换。特别地,设置肩带不与腰带进行织带长度交换,能够避免在发生碰撞时乘员盆骨的滑行对腰带产生较大腰带力而对乘员胸部带来损伤。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和图3可知,在乘员佩戴腰部安全带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腰带b2由所述腰带卡扣b4划分形成第一平行区段b21和第一FB区段b22,即在乘员腰腿处的一侧产生两股约束力。所述第二腰带b3由所述腰带卡扣b4划分为第二平行区段b31和第二FB区段b32,即在乘员腰腿处的另一侧产生两股约束力。其中,所述第一平行区段b21和所述第二平行区段b31与乘员腿部垂直,即与乘员的下腹部相平行。其中,所述第一FB区段b22与所述第一平行区段b2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FB区段b32与所述第二平行区段b31之间的夹角同样为锐角。即言,第一FB区段b22和第二FB区段b32与乘员下腹部构成很大的夹角。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腰带和第二腰带将分别形成与乘员下腹部平行的约束力以及与乘员下腹部存在很大夹角的约束力,以在碰撞发生时能够对乘员的腰腹腿起到最大限度的约束作用,从而尽可能地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其中,与乘员下腹平行的平行腰带,能够在碰撞时有效限制乘员的盆骨发生位移,防止其滑离座椅;而与乘员下腹具有很大夹角的FB腰带,能够在碰撞时有效防止乘员下潜,避免腰带侵入乘员上腹部而对上腹部的内脏带来较大的压迫力,进而造成损伤。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肩带卡扣和所述腰带卡扣二者相适配地扣合连接。
可选地,作为集中扣合点的连接件设于所述腰带卡扣上,第一肩带、第二肩带、第一腰带和第二腰带将通过连接件以卡扣连接的方式扣合在一起。
具体而言,所述肩带卡扣包括第一插扣和第二插扣;所述第一肩带与所述第一插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肩带与所述第二插扣固定连接;所述腰带卡扣包括第一滑环、第二滑环和连接件;所述第一滑环或所述第二滑环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上分别设有对应第一插扣和第二插扣的插槽,还设有未与连接件固定连接的另一滑环相对应的插槽(若第一滑环与连接件固定连接,则连接件上设有第二滑环的插槽;反之,若第二滑环与连接件固定连接,则连接件上设有第一滑环的插槽);所述第一腰带穿绕所述第一滑环,且所述第一滑环能沿着所述第一腰带的织带长度进行滑行;所述第二腰带穿绕所述第二滑环,且所述第二滑环能沿着所述第二腰带的织带长度进行滑行。
可选地,作为集中扣合点的连接件也可以设于所述肩带卡扣上。
具体而言,所述肩带卡扣包括第一插扣、第二插扣和连接件;所述第一肩带与所述第一插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肩带与所述第二插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插扣或第二插扣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腰带卡扣包括第一滑环和第二滑环;所述第一腰带穿绕所述第一滑环,且所述第一滑环能沿着所述第一腰带的织带长度进行滑行;所述第二腰带穿绕所述第二滑环,且所述第二滑环能沿着所述第二腰带的织带长度进行滑行;所述连接件上分别设有对应第一滑环和第二滑环的插槽,还设有未与连接件固定连接的另一插扣的插槽(若第一插扣与连接件固定连接,则连接件上设有第二插扣的插槽;反之,若第二插扣与连接件固定连接,则连接件上设有第一插扣的插槽)。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肩带、所述第二肩带、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为单层织带或多层复合结构。
研究数据表明,在发生碰撞时,胸部受到严重损伤的概率非常大,这与肩部安全带力大有很大关系。在碰撞事故中,若腰带力没有传递至肩带,则能减少胸部损伤发生的概率。因此,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安全带装置,由于腰带之间进行的织带长度交换不延续到肩带,因此能够有效地减低安全带力在腰部胸部之间的交换;而腰带中平行区段与FB区段直接的安全带力交换,还能降低腰带入侵乘员腹部的可能,减少肩带对乘员胸部的压力。
请参阅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智能约束***中包裹式安全气囊在座椅中展开状态下对应俯视视角和侧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在图2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智能约束***,还包括包裹式安全气囊;所述包裹式安全气囊折叠设于所述靠背内部;所述包裹式安全气囊被触发后由所述靠背两侧向前充气展开并包覆乘员躯干。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包裹式安全气囊主要对乘员的躯干进行防撞击保护,特别是上半身,这是因为乘员上半身更容易与车内设备发生碰撞,且碰撞损伤较大于下半身。因此,本实施例的包裹式安全气囊设计以实际场景为依据,更符合实际运用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区别于传统设置在车架中或车头位置的安全气囊将对座椅的朝向和位置带来限制的不足,由于采用将所述包裹式安全气囊内嵌设置在椅背两侧,其将不受限于座椅的朝向和具***置(可以是前排也可以是后排等其他位置),不管座椅被设计在车内任何空间、位置,都能够对座椅上的乘员起到可靠的防撞击效果;能更好地适用于未来汽车设计,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另外,相较于现有安全气囊的防护范围仅限于乘员面前,本实施例所述包裹式安全气囊采用全方位包裹形式,将能够对乘员的躯干进行全方位的防护,特别是乘员左右两侧手臂位置,能明显减少由于侧面撞击对手臂造成的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包裹式安全气囊配合图3实施例所述的安全带装置,能够保证任何姿态的乘员在碰撞发生时不仅能够被很好地约束在座椅上;而且还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防撞击保护。以此为乘员带来双重可靠的碰撞防护。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4中对应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所示,即图4中位于上方的结构,所述包裹式安全气囊包括左气囊和右气囊;所述左气囊和所述右气囊分别对应设于所述靠背的左侧和右侧;并且,展开后的所述左气囊和所述右气囊存在部分重叠。其中,重叠部分能够有效防止过猛的撞击使乘员从两侧气囊的缝隙中滑离,同时还能加强对乘员正面的防撞击保护。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4中对应侧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所示,即图4中位于下方的结构,所述包裹式安全气囊展开后的顶部超出座椅的头枕,即座椅的最顶端。即包裹式安全气囊的防护高度超出座椅的最顶端,以此能够特别地对乘员的头部起到有效地防撞击保护作用。另外,所述包裹式安全气囊展开后的底部不超过坐垫,以使包裹式安全气囊能够不受坐垫阻挡而能够与乘员更加紧密贴合,从而对乘员的躯干进行更有效地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控ECU,还用于判定所述座椅不处于常规安全气囊的保护范围内,且车辆即将发生碰撞时,则触发所述包裹式安全气囊。
即言,在座椅受现有常规安全气囊保护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包裹式安全气囊将不被触发;在座椅朝向或位置发生变化而不受常规安全气囊保护的情况下将能正常启用以对非常规坐姿或非常规座椅上的乘员进行可靠的防撞击保护。因此,本实施例的包裹式安全气囊与常规安全气囊能够很好地兼容并在各自的运用场景下对乘员进行可靠地防撞击保护。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安全座椅,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智能约束***。所述智能约束***的具体构造在此不进行复述,详情请参阅上述实施例的记载。
本实施例的安全座椅可以是常规的车辆内设置的座椅,更可以是未来汽车(如自动驾驶汽车)内任意朝向和任何空间位置的座椅。即言,本实施例的智能约束***可以适用于任何座椅上对乘员进行有效、可靠地安全防护。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约束方法,包括:
当中控ECU判定碰撞发生且座椅上有乘员时,则控制所述的安全带装置进行预紧控制。
当中控ECU判定碰撞发生且座椅上有乘员时,则触发所述安全带装置上的安全气囊。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由若干个设置在车辆上的传感器来获取车辆状态信息并发送至中控ECU;由中控ECU来判断并控制安全带装置动作。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若干个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
车外距离传感器A,包括设置在车辆前端的前方距离传感器A1,设置在车辆两侧的左侧距离传感器A2和右侧距离传感器A3,以及设置在车辆后端的后方距离传感器A4,距离传感器A设置在车外,用于测量与其他车之间的距离,以由中控ECU通过距离计算碰撞发生的概率。以及
座椅压力传感器B,设置在坐垫处,用来判断座椅上是否坐着乘员。以及
座椅位置传感器C,包括座椅位置传感器C1和座椅椅背位置传感器C2,其中,座椅位置传感器C1安装在座椅上靠近车内地板处,用来判断该座椅在车内空间上的位置;座椅位置传感器C2安装在椅背处,用来判断椅背旋转角度。
基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中控ECU,用于当汽车行驶在道路上时,由其实时计算判断是否即将发生碰撞。
结合图6可知,中控ECU的碰撞检测及控制流程大致包括:
车外距离传感器A、座椅压力传感器B和座椅位置传感器C输出信号至中控ECU;
依据车外距离传感器A检测的其他车辆与本车之间的距离关系,防止正碰、侧碰、追尾事故的发生;车辆中控***(中控ECU)依据车外距离传感器A输入的信号,判断距离关系是否达到碰撞阈值距离,并作出决策;
若达到碰撞阈值,判定即将发生碰撞,则检测座椅压力传感器B是否有数据输出,有数据输出表示该座椅上坐着乘员,应当启动智能约束***进行保护:启动卷收器处的预紧传感器,将安全带织带往卷收器内回收,减少安全带织带与乘员之间的空隙;座椅位置传感器C输出关于整体座椅和靠背的旋转角度信号,中控ECU根据反馈数据判断该座椅所处位置是否在仪表盘内及ABC柱内安装的气囊的保护范围内,若在保护范围内,则起爆安装在车内的常规气囊保护,若不在保护范围内,则起爆安装在座椅上的包裹式气囊来保护。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7,中控ECU在碰撞发生后的控制流程包括:
碰撞开始后,椅背上的肩带卷收器维持现有放出织带量;
中控ECU依据安装在卷收器上的传感器检测到肩带安全带力突增后,控制肩带卷收器放出一定织带量;
中控ECU检测到腰带安全带力突增后,控制腰带卷收器放出一定织带量。
由上述可知,在碰撞过程中,考虑首先出现乘员上半身位移大于下半身的运动情况,则控制放置在座椅内的肩带卷收器以控制肩带的收放。此时盆骨位移不大,乘员还未出现下潜趋势。
当碰撞发生后,乘员下躯干在碰撞惯性的作用下向前移动,盆骨的向前运动加大腰带的安全带拉力。此时腰带力迅速增大,腰带会有向上滑的趋势,即侵入腹部。这时与腰带相邻的安全带通过滑环,进行织带长度交换和安全带力的传递。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应理解为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7)

1.一种智能约束***,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安全带装置以及中控ECU;所述座椅包括靠背和坐垫;所述安全带装置包括肩带卷收机构和腰带卷收机构;所述肩带卷收机构包括肩带卷收器、第一肩带、第二肩带和肩带卡扣;所述腰带卷收机构包括腰带卷收器、第一腰带、第二腰带和腰带卡扣;所述肩带卷收器与所述腰带卷收器分别与所述中控ECU连接;
所述肩带卷收器设于所述座椅的内部;所述第一肩带和所述第二肩带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肩带卷收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从所述靠背上方穿出后与所述肩带卡扣连接;
所述腰带卷收器设于所述坐垫的内部;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腰带卷收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从所述坐垫的两侧穿出后穿绕所述腰带卡扣,再与坐垫的相应侧固定连接;
所述安全带装置在佩戴状态下,所述肩带卡扣与所述腰带卡扣相扣合在乘员的腹部或腹部以下;
所述中控ECU,用于依据车辆状态信息,对所述安全带装置进行收紧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约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腰带由所述腰带卡扣划分形成第一平行区段和第一FB区段;所述第二腰带由所述腰带卡扣划分形成为第二平行区段和第二FB区段;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平行区段和所述第二平行区段与乘员腿部垂直,所述第一FB区段与所述第一平行区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FB区段与所述第二平行区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约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卡扣设有插扣;所述腰带卡扣设有与所述插扣相适配的插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约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卡扣包括第一插扣和第二插扣;所述第一肩带与所述第一插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肩带与所述第二插扣固定连接;所述腰带卡扣包括第一滑环、第二滑环和连接件;所述第一滑环或所述第二滑环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上分别设有对应第一插扣和第二插扣的插槽,以及未与其固定连接的另一滑环对应的插槽;所述第一腰带穿绕所述第一滑环,且所述第一滑环能沿着所述第一腰带的织带长度滑行;所述第二腰带穿绕所述第二滑环,且所述第二滑环能沿着所述第二腰带的织带长度滑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约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肩带、所述第二肩带、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为单层织带或多层复合结构。
6.一种安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约束***。
7.一种智能约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中控ECU判定碰撞发生且座椅上有乘员时,则控制上述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安全带装置进行预紧控制。
CN202310973544.5A 2023-08-03 2023-08-03 智能约束***、安全座椅及智能约束方法 Pending CN1170680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73544.5A CN117068094A (zh) 2023-08-03 2023-08-03 智能约束***、安全座椅及智能约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73544.5A CN117068094A (zh) 2023-08-03 2023-08-03 智能约束***、安全座椅及智能约束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8094A true CN117068094A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07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73544.5A Pending CN117068094A (zh) 2023-08-03 2023-08-03 智能约束***、安全座椅及智能约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6809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22962B (zh) 约束***
US10501040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6705641B2 (en) Inflatable seat belt system
JP5582292B2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US8302995B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four-point occupant restraint belt system
EP3075610A1 (en) Extending pass-through airbag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9994177B2 (en)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and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method
EP1873022B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1806384A (zh) 座椅安全气囊
US11167714B2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for a vehicle
US10752199B2 (en) Vehicle airbags for occupants in rear facing seats
US10173622B2 (en)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US11192521B2 (en) Vehicular seat belt device
JP7408507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20120169033A1 (en) Neck injury mitig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JP4161482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11292425B2 (en) Safety device
JP3919820B2 (ja) 膨張可能な管状のトルソ拘束システム
US20130190990A1 (en) Safety integrated seating systems
JP4156532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EP1745987B1 (en) Occupant restraint apparatus
US7607508B2 (en) Vehicle side collisio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CN117068094A (zh) 智能约束***、安全座椅及智能约束方法
CN219236973U (zh) 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头胸气囊保护***
JP3879338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