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2418B - 雷达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雷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2418B
CN117062418B CN202311298012.2A CN202311298012A CN117062418B CN 117062418 B CN117062418 B CN 117062418B CN 202311298012 A CN202311298012 A CN 202311298012A CN 117062418 B CN117062418 B CN 1170624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hell
radar
heat dissipat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980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62418A (zh
Inventor
钟大明
黄连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9801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624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062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2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62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24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409Outer radiating structures on heat dissipating housings, e.g. fins integrated with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雷达技术领域,特别公开一种雷达装置,雷达装置包括雷达主体、连接件、散热主体以及导风壳,所述雷达主体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雷达模块和内循环驱动件,沿竖直方向,所述内循环驱动件位于所述雷达模块的上方;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雷达主体和散热主体之间,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雷达主体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散热主体连接;沿竖直方向,所述导风壳位于所述雷达模块的上方,并位于所述散热主体顶部的下方,在所述内循环驱动件的作用下,将位于导风壳下方的气流通过内循环流道流至导风壳上方的空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雷达装置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雷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雷达装置。
背景技术
成像雷达可以进行封闭库房的实时物料扫描,实现空间范围内的静态目标检测、点云数据输出、空间扫描成像、体积与重量计算输出等功能,且不受雨水、灰尘、光照等恶劣环境影响,在如水泥、煤炭、砂石等熟料库中具有广泛应用场景。
但这些熟料库普遍气温非常高,目前的成像雷达结构散热性较差,导致影响成像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雷达装置,旨在提高雷达装置的散热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雷达装置包括:
雷达主体,所述雷达主体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雷达模块和内循环驱动件,沿竖直方向,所述内循环驱动件位于所述雷达模块的上方;
连接件,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雷达主体和散热主体之间,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雷达主体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散热主体连接;以及
导风壳,沿竖直方向,所述导风壳位于所述雷达模块的上方,并位于所述散热主体顶部的下方,在所述内循环驱动件的作用下,将位于导风壳下方的气流通过内循环流道流至导风壳上方的空腔。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壳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设于所述底壁朝向所述散热主体的一侧,所述散热主体包括散热外壳,所述内循环流道包括所述底壁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空腔、所述侧壁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空腔、所述侧壁与所述散热外壳之间的空腔。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壁包括在竖直方向上相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内,所述导风壳还包括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沿所述第一侧壁的周侧弯折延伸设置,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三侧壁开设有过风孔。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雷达装置还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设于所述雷达模块的上方,所述底壁开设有进风孔,所述内循环驱动件设于所述进风孔和所述导风罩之间。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还包括散热内壳和固定壳,所述第二侧壁设于所述散热内壳和所述散热外壳之间,且高度低于所述散热内壳的高度,所述固定壳设于所述散热内壳与所述导风壳之间,并封堵所述散热内壳朝向所述导风壳的一端。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内壳为两端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固定壳的边缘连接所述散热内壳朝向所述导风壳的端面,所述固定壳的中部朝背离所述导风壳的方向凸设形成有扩展部。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外壳包括第一本体、多个第一内翅片以及多个第一外翅片,多个所述第一内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一外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侧,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内壳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的外侧抵接于所述第一内翅片;
且/或,所述散热内壳包括第二本体、多个第二内翅片以及多个第二外翅片,多个所述第二内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二外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周侧,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外壳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抵接于所述第二外翅片。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还包括散热上壳,所述散热上壳包括两端敞口的筒体和连接于所述筒体一端的顶盖,所述顶盖开设有与所述筒体连通的入风孔,所述筒体插设于所述散热内壳内,并与所述散热内壳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筒体远离所述顶盖的一端与所述扩展部的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顶盖覆盖所述散热内壳和散热外壳的同侧端部,并与所述散热外壳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筒体内设有外循环驱动件,外循环流路包括所述筒体的内壁围成的空间、第一间隙、所述间隔空间、所述第二间隙,所述外循环驱动件驱动气流通过所述外循环流路与所述内循环流路换热。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雷达装置,包括:
雷达主体,所述雷达主体包括壳体、雷达模块和内循环驱动件;所述壳体形成具有第一开口的内腔,所述雷达模块设于所述内腔的底部,所述内循环驱动件设于所述内腔,并位于所述雷达模块的上方;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口的边沿,以及
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形成相连通的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一散热腔和具有第三开口的第二散热腔,所述连接件背离所述壳体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的边沿;
所述内循环驱动件驱动气流在内循环流路中循环,所述内循环流路包括壳体围合的内腔、第一散热腔和第二散热腔;所述内循环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散热腔的气流进入所述内腔与所述雷达模块换热后,并通过内腔的周缘流向所述第二散热腔,通过所述第二散热腔的内腔壁换热后再流入所述第一散热腔。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雷达主体还包括导风壳,所述导风壳形成具有第四开口的导风腔,所述导风壳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第四开口的边沿连接于所述连接件,所述第四开口对接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导风腔的腔底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内腔的进风孔,所述导风腔的开口边沿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散热腔和所述内腔的过风孔;
所述内循环驱动件位于所述导风壳和所述雷达模块之间,以驱动所述第一散热腔的气流通过所述导风腔、进风孔进入所述内腔,并通过所述内腔的周缘、所述过风孔进入所述第二散热腔。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雷达主体还包括固定架和导风罩,所述固定架安装于所述内腔,所述雷达模块安装于所述固定架的一侧,所述导风罩的一端设于所述固定架背离雷达模块的另一侧,并与所述内腔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风壳,并与所述进风孔连通;
所述内循环驱动件设于所述导风罩与所述进风孔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散热腔的气流通过所述导风腔、进风孔及所述导风罩进入所述内腔。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罩和所述内循环驱动件均设有两个,所述进风孔开设有两个,两所述导风罩间隔设于所述固定架,并位于所述雷达模块相对的两侧,一所述内循环驱动件对应设于一所述进风孔与一所述导风罩的端部之间。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包括散热内壳、散热外壳以及隔热壳,所述散热外壳套设于所述散热内壳,所述散热外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散热内壳的同侧端部,所述隔热壳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口的边沿密封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散热外壳与所述散热内壳之间,并与所述散热内壳和所述散热外壳的连接端间隔设置,所述散热内壳朝向所述导风壳的一端封闭设置;
所述隔热壳与所述散热外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散热腔,所述隔热壳与所述散热内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散热腔。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外壳包括第一本体、多个第一内翅片以及多个第一外翅片,多个所述第一内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一外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侧,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内壳的端部连接,所述隔热壳的外侧抵接于所述第一内翅片;
且/或,所述散热内壳包括第二本体、多个第二内翅片以及多个第二外翅片,多个所述第二内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二外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周侧,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外壳连接,所述隔热壳的内侧抵接于所述第二外翅片。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还包括散热上壳,所述散热上壳包括两端敞口的筒体和连接于所述筒体一端的顶盖,所述顶盖开设有与所述筒体连通的入风孔,所述筒体插设于所述散热内壳内,并与所述散热内壳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顶盖覆盖所述散热内壳和散热外壳的同侧端部,并与所述散热外壳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筒体内设有外循环驱动件,所述筒体、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共同围合形成外循环流路;
所述外循环驱动件驱动外界的冷气流由所述入风孔进入所述外循环流路,并与所述内循环流路换热后流向所述散热外壳的外侧。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还包括固定壳,所述散热内壳为两端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固定壳盖合于所述散热内壳朝向所述导风壳的一端,并朝向所述散热上壳的方向凸设形成有扩展部,所述筒体远离所述顶盖的一端与所述扩展部的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筒体、所述间隔空间、所述第二间隙及第一间隙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外循环流路。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雷达外壳、隔热件和雷达内壳,所述雷达内壳形成有所述内腔,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雷达内壳的一端,所述隔热件套设于所述雷达内壳的外周,所述雷达外壳套设于所述隔热件的外周。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雷达装置包括雷达主体和与雷达主体通过连接件连接的散热主体,连接件是用于安装雷达装置的结构,可以使其安装在厂房的顶部,从而使得雷达主***于厂房内,而散热主***于厂房外侧。雷达主体包括壳体和雷达模块,在雷达模块的上方还设置有导风壳和内循环驱动件,内循环驱动件将导风壳下方的气流通过内循环流道流至导风壳上方的空腔,从而能够将雷达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散热主体处,进而扩散至外界,实现雷达主体的降温,提升雷达装置在高温环境下的散热效果。且该散热过程仅通过内循环流路,可以满足雷达装置的高防护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雷达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雷达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雷达装置中雷达主体的***图;
图4为图3所示雷达主体中雷达模块、导风罩和内循环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雷达主体中的导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导风壳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雷达装置中散热主体和导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散热主体和导风壳的剖视图;
图9为图7所示散热主体和导风壳的***图;
图10为图9所示散热主体中散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散热主体中散热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散热内壳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9所示散热主体中散热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散热上壳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雷达装置 30b 第二散热腔
10 雷达主体 30c 第二开口
11 壳体 30d 第三开口
111 雷达内壳 31 散热内壳
1111 内腔 311 第二本体
1112 第一开口 312 第二内翅片
112 隔热件 313 第二外翅片
113 雷达外壳 32 散热外壳
1131 围壳 321 第一本体
1132 下壳 322 第一内翅片
13 雷达模块 323 第一外翅片
15 内循环驱动件 33 隔热壳
17 导风壳 34 散热上壳
171 第四开口 341 筒体
172 导风腔 3411 第一间隙
173 进风孔 342 顶盖
174 过风孔 3421 入风孔
175 底壁 3422 第二间隙
176 第一侧壁 35 外循环驱动件
18 固定架 36 固定壳
19 导风罩 361 扩展部
20 连接件 362 间隔空间
30 散热主体 40 隔热垫
30a 第一散热腔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用于对封闭库房的实时物料扫描的成像雷达,由于所应用的熟料库普遍气温非常高,导致散热性较差,影响成像功能。现有的改进方案中有对其内部进行制冷介质的通入以实现降温,但能耗较大,成本较高。也有增加散热结构和散热孔,将热量通过散热孔进行散热,如此,雷达内部容易进入灰尘或水汽,影响其成像功能。本发明提出一种雷达装置,旨在将通过封闭的内循环气体流路,将雷达模块处产生的热量通过内循环驱动件循环至外部的散热主体,从而提升散热效果,并能够与外界隔离,有效防尘,提高防护级别。
请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雷达装置100包括雷达主体10、散热主体30、连接件20以及导风壳17,所述雷达主体10包括壳体11和设于所述壳体11内部的雷达模块13和内循环驱动件15,沿竖直方向,所述内循环驱动件15位于所述雷达模块13的上方;
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连接件20位于所述雷达主体10和散热主体30之间,所述连接件20与所述雷达主体10连接,所述连接件20与所述散热主体30连接;沿竖直方向,所述导风壳17位于所述雷达模块13的上方,并位于所述散热主体30顶部的下方,在所述内循环驱动件15的作用下,将位于导风壳17下方的气流通过内循环流道流至导风壳17上方的空腔。
本实施例中,该雷达装置100通过连接件20安装在所需要检测的厂房或熟料库内,雷达主体10包括壳体11和雷达模块13,此处的壳体11为与所检测的环境相对独立的区域,将雷达模块13设于其内,可以对雷达模块13进行保护,不仅可以避免直接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还可以避免灰尘或水汽损坏内部组件。当然,在壳体11内还可以设置其他部件,例如控制件等,在此不做限定。雷达模块13为现有的雷达结构,可以实现对物料扫描、静态目标检测、空间扫描成像以及体积或重量计算输出等功能,在此不做赘述。
连接件20可以是连接法兰,通过螺纹固定安装。连接件20也可以是卡盘或插盘等,通过卡扣连接或者插接方式连接在厂房或库房,在此不做限定。于一示例中,雷达装置100在安装时可以处于竖直状态,也即,在竖直方向上,连接件20连接在厂房开孔的位置,雷达主体10位于下方,在厂房内,散热主体30位于上方,在厂房外,内循环驱动件15位于雷达模块13的上方,导风壳17位于雷达模块的上方,可以将壳体11和散热主体30围合形成的空间分隔为两个,使得气流更好地循环流动。
此时,内循环驱动件15可以驱动导风壳17的下方的气流,也即位于雷达模块13周围的气流,使其流动至导风壳17上方的空腔,也即散热主体30的内部,可以通过散热主体30与厂房外的相对低温环境进行热辐射而进行散热。当然,流至导风壳17上方的气流经换热后,可以通过内循环流路再次进入导风壳17下方的空间,实现循环。于一示例中,内循环流路可以是由管路形成,也可以直接由壳体11和散热主体30的壁围合的空间形成,在此不做限定。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雷达装置100包括雷达主体10和与雷达主体10通过连接件20连接的散热主体30,连接件20可以使其安装在厂房的顶部,从而使得雷达主体10位于厂房内,而散热主体30位于厂房外侧。雷达主体10包括壳体11和雷达模块13,在雷达模块13的上方还设置有导风壳17和内循环驱动件15,内循环驱动件15将导风壳17下方的气流通过内循环流道流至导风壳17上方的空腔,从而能够将雷达模块13的热量传递至散热主体30处,进而扩散至厂房外部,实现雷达主体10的降温,提升雷达装置100在高温环境下的散热效果。且该散热过程仅通过内循环流路,可以满足雷达装置100的高防护需求。
请结合图2、图5和图6,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壳17包括底壁175和侧壁,所述侧壁设于所述底壁175朝向所述散热主体30的一侧,所述散热主体30包括散热外壳32,所述内循环流道包括所述底壁175与所述壳体11之间的空腔、所述侧壁与所述壳体11之间的空腔、所述侧壁176与所述散热外壳32之间的空腔。
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气流的循环,该导风壳17包括底壁175和侧壁,侧壁连接于底壁175的周缘,并朝向散热主体30的一侧,也即可以将散热主体30内的空间分隔为内圈外圈两部分,也即为内循环流道的两部分,此时,气流的流路是底壁175与壳体11之间的空腔、侧壁与壳体11之间的空腔以及侧壁与散热外壳32之间的空腔,最后进入侧壁围合形成的空腔。可以理解的,侧壁朝向散热主体30的端部不抵接散热主体30的顶部,从而可以使得气流从外圈流回至内圈,且该底壁175连通侧壁围合形成的空腔(内圈)和底壁175与壳体11之间的空腔,使得气流可以从内圈再进入壳体11进行换热。例如,底壁175可以开孔设置,或者底壁175为网状结构或框架结构等,在此不做限定。该导风壳17的设置能够使得内循环流路更加清晰,提高气流循环速率,且侧壁可以将向外界换热的气流的热量和重新回至侧壁内部空间的气流进行间隔,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6,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壁包括在竖直方向上相连接的第一侧壁176和第二侧壁33,所述第二侧壁33设于所述散热外壳32内,所述导风壳17还包括第三侧壁177,所述第三侧壁沿所述第一侧壁176的周侧弯折延伸设置,并与所述连接件20连接,所述第三侧壁177开设有过风孔174。
本实施例中,侧壁为两个分体结构,包括相密封连接的第一侧壁176和第二侧壁,如此,第一侧壁176和第二侧壁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和加工方式进行加工,从而获取更好的使用性能。一示例中,第一侧壁176与底壁175为一体成型结构,结构强度高且连接稳定,并通过弯折形成的第三侧壁177与连接件20进行连接固定,形成稳定的安装结构。第二侧壁可以选择隔热材料,即可以为隔热壳33,从而进一步防止与厂房外部换热的气流热量直接通过第二侧壁进入内圈,以提升散热效果。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176的连接方式不限于粘接或焊接等密封连接。为了使得气流进行循环,第三侧壁开设有过风孔174,气流可以从底壁175与壳体11之间的空腔进入第一侧壁176与壳体11之间的空间、再经过风孔174进入散热外壳32与隔热壳33之间的空间。可选的,第三侧壁177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板体,多个板体沿第一侧壁176的周缘排布,相邻的两个板体之间的空间为过风孔174。第三侧壁177还包括环体,环体环设于板体远离第一侧壁176的一侧,从而提升结构稳定性,并方便与连接件20连接。第三侧壁177与连接件2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或插接等。
请参照图2至图5,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雷达装置还包括导风罩19,所述导风罩19设于所述雷达模块13的上方,所述底壁175开设有进风孔173,所述内循环驱动件15设于所述进风孔173和所述导风罩19之间。
本实施例中,底壁开设有进风孔173,导风罩19大致呈长条筒状,导风罩19的两端分别对接导风壳17的进风孔173和雷达模块13,从而通过内循环驱动件15能够将气流稳定传送至雷达模块13的周侧,以达到直吹雷达模块13的效果,有效实现降温。
同时,为了提高结构稳定性,导风罩19的一端与内循环驱动件15连接,并通过内循环驱动件15与进风孔173的孔周缘可拆卸连接,从而固定在导风壳17。将导风罩19的朝向雷达模块13的另一端固定在安装雷达模块13的固定架18上,同时在固定架18上开设有避让孔,并通过避让孔与内腔1111的底部连通,使得气流直达雷达模块13。此处的各个部件的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螺纹连接、插接、焊接等。
于一示例中,设置两个导风罩19,并通过两个内循环驱动件15、两个进风孔173和固定架18的两个避让孔,使得气流同时吹向雷达模块13相对的两侧,从而进一步提升对雷达模块13的散热效率,提升散热效果。可选的,两个导风罩19可以对称设置,从而使得壳体11内的气流更加均匀,循环更加稳定,减少紊流和噪音。
请结合图2、图7和图8,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还包括散热内壳31和固定壳36,所述第二侧壁设于所述散热内壳31和所述散热外壳32之间,且高度低于所述散热内壳的高度,所述固定壳36设于所述散热内壳31与所述导风壳17之间,并封堵所述散热内壳31朝向所述导风壳17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设置散热内壳31,散热内壳31与第二侧壁之间可以限定为内循环流路的一部分,该第二侧壁可以为隔热壳33,从而能够使得散热外壳32与隔热壳33之间的气流与外部空间进行换热,换热后的低温气流再通过隔热壳33的端部流入隔热壳33与散热内壳31之间,进一步进入导风壳17内进行下一次循环。散热内壳31可以为筒体,穿设于隔热壳33内,该固定壳36封堵散热内壳31朝向导风壳17的端部,可以使得该气流流路为封闭式的内循环,进一步提高防护性能。固定壳36的形状可以为板状、块状或不规则形状等,在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图8和图9,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内壳31为两端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固定壳36的边缘连接所述散热内壳31朝向所述导风壳17的端面,所述固定壳36的中部朝背离所述导风壳17的方向凸设形成有扩展部361。
本实施例中,固定壳36包括底部的板体和连接于板体内周侧的扩展部361,大致呈“几”型,板体可以封闭第一间隙3411的底部,防止外部气流进入内循环流路,扩展部361可以增大散热内壳31和导风腔172之间的空间,从而使得内循环流路中的气流量更大,也可提升对雷达模块13的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10至图12,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外壳32包括第一本体321、多个第一内翅片322以及多个第一外翅片323,多个所述第一内翅片322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321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一外翅片323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321的外周侧,所述第一本体32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2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内壳31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33的外侧抵接于所述第一内翅片322;
且/或,所述散热内壳31包括第二本体311、多个第二内翅片312以及多个第二外翅片313,多个所述第二内翅片312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311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二外翅片313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311的外周侧,所述第二本体311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外壳32连接,所述第二侧壁33的内侧抵接于所述第二外翅片313。
为了进一步提高辐射效率,散热外壳32包括第一本体321,第一本体321为环状,例如,圆环状,其内周侧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内翅片322,多个第一内翅片322分别呈片状设置,并朝向第一本体321的径向,从而可以增大与气流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同时,第一本体321的外周侧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外翅片323,第一外翅片323也呈片状设置,并朝向第一本体321的径向,可以进一步增大散热外壳32与厂房外的气体的换热面积,更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和效果。可选的,每一第一内翅片322和第一外翅片323均沿第一本体321的轴向延伸,并与第一本体321具有相同的高度,以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如此,当气流流经第二散热腔30b时,与第一内翅片322进行换热,并将热量传递至第一本体321,再通过第一外翅片323扩散至外界。
于一示例中,隔热壳33的外周侧可直接抵接于第一内翅片322,使得结构更加稳定且紧凑,如此,相邻的两个第一内翅片322之间的空间可以形成内循环流路的一部分,使得气流流动更加稳定,换热面积更大。
于另一示例中,第一内翅片322和第一外翅片323在第一本体321的径向上错位设置。于又一示例中,为了方便散热外壳32的连接,第一本体321朝向壳体11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连接耳,第一外翅片323的底部抵接该连接耳,该连接耳与连接件20进行可拆卸连接或固定连接。可选的,第一本体321、第一内翅片322和第一外翅片323为一体成型结构,结构强度高且稳定性好,且材质可为金属。
在限定或不限定散热外壳32的结构为如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将散热内壳31设置为包括第二本体311,第二本体311也呈环状,例如,圆环状,且内周侧沿周向间隔排布有多个第二内翅片312,外周侧沿周向间隔排布有多个第二外翅片313,第二外翅片313和第二内翅片312均呈片状设置,并朝向第二本体311的径向,可以进一步增大散热内壳31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和效果。此时,隔热壳33可以直接抵接第二外翅片313,该设置使得散热主体30的结构更加稳定且紧凑,相邻两个第二外翅片313之间空间形成内循环流路的一部分,使得气流更加顺畅。可选的,第二内翅片312和第二外翅片313均沿第二本体311的轴向延伸,并与第二本体311具有相同的高度,以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于一示例中,第二本体311、第二内翅片312和第二外翅片313为一体成型结构,结构强度高且稳定性好,其材质可为金属。
可选的,为了方便散热内壳31与散热内壳31连接,第二本体311远离壳体11的一端弯折形成连接耳,该连接耳与散热外壳32的第一本体321进行可拆卸连接。于其他示例中,也可将第一本体321的该端进行弯折延伸与第二本体311连接。
请参照图8、图13和图14,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30还包括散热上壳34,所述散热上壳34包括两端敞口的筒体341和连接于所述筒体341一端的顶盖342,所述顶盖342开设有与所述筒体341连通的入风孔3421,所述筒体341插设于所述散热内壳31内,并与所述散热内壳3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411,所述筒体341远离所述顶盖342的一端与所述扩展部361的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362,所述顶盖342覆盖所述散热内壳31和散热外壳32的同侧端部,并与所述散热外壳32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422;
所述筒体341内设有外循环驱动件35,外循环流路包括所述筒体341的内壁围成的空间、第一间隙3411、所述间隔空间362、所述第二间隙3422,所述外循环驱动件35驱动气流通过所述外循环流路与所述内循环流路换热。
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散热主体30还包括散热上壳34,通过散热上壳34与散热内壳31及散热外壳32之间围合形成有外循环流路,即将室外的气流流通外循环流路后再排向室外,从而使得室外的温度较低的气流与内循环流路的气流进行辐射换热,进一步降低回到第二侧壁内的气流温度,进一步提高对雷达模块13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散热上壳34包括筒体341和顶盖342,筒体341插设于散热内壳31,与散热内壳31的内壁间隔设置,从而形成第一间隙3411,或者在散热内壳31设有第二内翅片312时,可直接抵接第二内翅片312,通过相邻的两第二内翅片312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间隙3411。顶盖342盖设在散热内壳31的端部,通过将第二内翅片312的高度设置高于第二本体311的高度,从而使得与第二本体311以及散热外壳32的端部形成第二间隙3422,外循环驱动件35可以为风扇,驱动室外的气流通过入风孔3421进入筒体341内,并经过第一间隙3411和第二间隙3422后从散热外壳32的外周侧排出,如此,可以在散热内壳31处与内循环流路的气流进行换热。于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将散热内壳31的第二本体311的端部凸设有支撑结构支撑顶盖342,并形成有允许气流通过的通道。同时,扩展部361的设置缩小了筒体341内进入的室外气流的流动途径,以加快外循环流路的气流流速,可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于一示例中,外循环驱动件35固定在入风孔3421的内开口边缘,提高气流的驱动力,顶盖342的周缘朝向雷达主体10的一侧弯折,并搭接在散热外壳32的外周侧,通过第一外翅片323与顶盖342之间的空间和相邻两第一外翅片323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间隙3422,如此,可以减少外部灰尘等通过第一间隙3411和第二间隙3422进入散热内壳31内,提高防水和防尘效果。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雷达装置100还包括隔热垫40,所述隔热垫40设于所述连接件20与所述雷达主体10之间。
本实施例中,设置隔热垫40位于连接件20与雷达主体10之间,从而可以减少厂房顶部对法兰的热传递,以保证散热效果。隔热垫40的材质可以是石棉或玻璃纤维等,在此不做限定。此外,可选的,连接件20为连接法兰,在厂房可以开设孔洞,该连接法兰通过多个螺纹连接孔的螺纹连接,可以实现稳定的连接固定作用,保证雷达装置100的安装稳定性。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雷达装置,请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雷达装置100包括雷达主体10、连接件20以及散热主体30,所述雷达主体10包括壳体11、雷达模块13和内循环驱动件15;所述壳体11形成具有第一开口1112的内腔1111,所述雷达模块13设于所述内腔1111的底部,所述内循环驱动件15设于所述内腔1111,并位于所述雷达模块13的上方,所述连接件20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口1112的边沿;
所述散热主体30形成相连通的具有第二开口30c的第一散热腔30a和具有第三开口30d的第二散热腔30b,所述连接件20背离所述壳体11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30d的边沿;
所述内循环驱动件15驱动气流在内循环流路中循环,所述内循环流路包括壳体11围合的空腔、第一散热腔30a和第二散热腔30b;所述内循环驱动件15驱动所述第一散热腔30a的气流进入所述内腔1111与所述雷达模块13换热后,并通过内腔1111的周缘流向所述第二散热腔30b,通过所述第二散热腔30b的内腔1111壁换热后再流入所述第一散热腔30a。
本实施例中,雷达主体10在使用时通过连接件20安装在所需要检测的厂房或熟料库内,雷达主体10包括壳体11和雷达模块13,此处的壳体11为与所检测的环境相对独立的区域,将雷达模块13设于其内,可以对雷达模块13进行保护,不仅可以避免直接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还可以避免灰尘或水汽损坏内部组件。当然,在壳体11还可以设置其他部件,例如控制件等,在此不做限定。雷达模块13为现有的雷达结构,可以实现对物料扫描、静态目标检测、空间扫描成像以及体积或重量计算输出等功能,在此不做赘述。连接件20可以是连接法兰,通过螺纹固定安装。连接件20也可以是卡盘或插盘等,通过卡扣连接或者插接方式连接在厂房或库房,在此不做限定。
于一示例中,壳体11的形状可以是柱状结构,内部形成有内腔1111,一端开口,为第一开口1112,另一端封闭,用于在雷达模块13设于内腔1111底部时,对雷达模块13进行防护。可以理解的,壳体11的底部结构可以为透明状,从而方便雷达模块13的成像。连接件20形状大致呈环状设置,内侧边缘连接在第一开口1112的边缘,外侧边缘则与所安装的位置连接。
散热主体30为起到对雷达主体10进行散热的结构,其与雷达主体10分别连接在连接件20相对的两侧,从而可以位于所应用的厂房或库房的外部,减少与内部高温环境的接触。散热主体30与雷达主体10以及连接件20之间围合形成有封闭的内循环流路,该内循环流路是供气流循环的流路,在该内循环流路内设置有内循环驱动件15,例如,循环风扇,用于驱动气流进行循环,提高散热效果。
散热主体30的材料可以为导热性能比较好的材料,例如金属、陶瓷等,在此不做限定。于一示例中,散热主体30形成有连通的第一散热腔30a和第二散热腔30b,两者在壳体11的径向方向上排布,即第二散热腔30b靠近壳体11的边缘,第一散热腔30a内嵌于第二散热腔30b内,第一散热腔30a和第二散热腔30b的开口均朝向第一开口1112,通过内循环驱动件15的驱动,使得底部的雷达模块13的热气流向上传送到第二散热腔30b内,通过第二散热腔30b的腔壁可与室外环境的冷气流进行换热,从而降低温度,换热后的低温气流可通过第一散热腔30a再次回到内腔1111内,继续对雷达模块13进行换热,持续进行散热。也即,气流走向为雷达模块13-第二散热腔30b-第一散热腔30a-内腔1111。第一散热腔30a和第二散热腔30b可以是环状,也可以是在散热主体3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空间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雷达装置100包括雷达主体10和与雷达主体10通过连接件20连接的散热主体30,连接件20是用于安装雷达装置100的结构,可以使其安装在厂房的顶部,从而使得雷达主体10位于厂房内,而散热主体30位于厂房外侧。厂房内的温度高达150℃,而室外环境最恶劣的温度为70℃,故雷达主体10与散热主体30共同围合形成有封闭的内循环流路,在内循环驱动件15的驱动下,能够使得气流经过雷达模块13后将其热量传递至散热主体30处,进而扩散至外界,实现雷达主体10的降温,避免热量堆积,提升雷达装置100在高温环境下的散热效果。且该内循环流路为封闭式,可以满足雷达装置100的高防护需求,有效减少灰尘和水汽的进入,提高雷达装置100的防护性能。
请再参照图2、图3和图5以及图6,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雷达主体10还包括导风壳17,所述导风壳17体11形成具有第四开口171的导风腔172,所述导风壳17位于所述内腔1111内,所述第四开口171的边沿连接于所述连接件20,所述第四开口171对接所述第二开口30c,所述导风腔172的腔底开设有连通所述内腔的进风孔173,所述导风腔172的开口边沿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散热腔30b和所述内腔1111的过风孔174;
所述内循环驱动件15位于所述导风壳17和所述雷达模块13之间,以驱动所述第一散热腔30a的气流通过所述导风腔172、进风孔173进入所述内腔1111,并通过所述内腔1111的周缘、所述过风孔174进入所述第二散热腔30b。
本实施例中,导风壳17大致呈盆体设置,且第四开口171朝向第二开口30c,此处,第二开口30c可与第四开口171的大小相适配,从而实现密封对接,避免气流泄露。导风壳17位于内腔1111的中部,并位于雷达模块13朝向散热主体30的一侧,其边缘与连接件20的内边沿连接。通过将内循环驱动件15设置在导风壳17和雷达模块13之间,能够使得气流均通过导风腔172、进风孔173吹向内腔1111的雷达模块13,当内腔1111内的气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跟雷达模块13换热后的气流在压力作用,可以从导风壳17与内腔1111的腔壁之间的圆环通道排出,并经过风孔174后进入第二散热腔30b内。也即,内循环流路为导风腔172-进风孔173-内腔1111-圆环通道-过风孔174-第二散热腔30b-第一散热腔30a-导风腔172,该导风壳17的设置可以更加细化气流的流向,减少气流紊乱,提高气流循环的速率,从而提高散热效率。此处的进风孔173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此不做限定。过风孔174可以根据第一散热腔30a和第二散热腔30b的形状进行设定,例如,当第一散热腔30a和第二散热腔30b为环状时,过风孔174可以是一个,也呈环状,也可以是多个,间隔环设于导风壳17的周侧。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导风壳17也可以为两端开口的筒体341结构,安装于内腔1111的腔壁或内循环驱动件15等。
请结合图2、图4、图6和图7,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雷达主体10还包括固定架18和导风罩19,所述固定架18安装于所述内腔1111,所述雷达模块13安装于所述固定架18的一侧,所述导风罩19的一端设于所述固定架18背离雷达模块13的另一侧,并与所述内腔1111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风壳17,并与所述进风孔173连通;
所述内循环驱动件15设于所述导风罩19与所述进风孔173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散热腔30a的气流通过所述导风腔172、进风孔173及所述导风罩19进入所述内腔1111。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气流的循环稳定性,设置导风罩19,该导风罩19大致呈长条筒状,导风罩19的两端分别对接导风壳17的进风孔173和雷达模块13,从而通过内循环驱动件15能够将导风腔172内的气流稳定传送至雷达模块13的周侧,以达到直吹雷达模块13的效果,有效实现降温。同时,为了提高结构稳定性,导风罩19的一端与内循环驱动件15连接,并通过内循环驱动件15与进风孔173的装配,从而固定在导风壳17。安装雷达模块13的固定架18开设有避让孔,将导风罩19的朝向雷达模块13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架18,并通过避让孔与内腔1111的底部连通,使得气流直达雷达模块13。此处的各个部件的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螺纹连接、插接、焊接等。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4,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罩19和所述内循环驱动件15均设有两个,所述进风孔173开设有两个,两所述导风罩19间隔设于所述固定架18,并位于所述雷达模块13相对的两侧,一所述内循环驱动件15对应设于一所述进风孔173与一所述导风罩19的端部之间。
本实施例中,根据雷达模块13的结构特点,设置两个导风罩19,并通过两个内循环驱动件15、两个进风孔173和固定架18的两个避让孔,使得气流同时吹向雷达模块13相对的两侧,从而进一步提升对雷达模块13的散热效率,提升散热效果。可选的,两个导风罩19可以对称设置,从而使得内腔1111内的气流更加均匀,循环更加稳定,减少紊流和噪音。可选的,两个导风罩19设置在固定架18安装驱动件等部件之后的空闲位置,从而能够紧凑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并有利于雷达模块13小型化。
请参照图7和图8,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30包括散热内壳31、散热外壳32以及隔热壳33,所述散热外壳32套设于所述散热内壳31,所述散热外壳3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件20,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散热内壳31的同侧端部,所述隔热壳33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口171的边沿密封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散热外壳32与所述散热内壳31之间,并与所述散热内壳31和所述散热外壳32的连接端间隔设置,所述散热内壳31朝向所述导风壳17的一端封闭设置;
所述隔热壳33与所述散热外壳32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散热腔30b,所述隔热壳33与所述散热内壳3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散热腔30a。
本实施例中,为了形成相连通的第一散热腔30a和第二散热腔30b,设置散热主体30包括散热内壳31、散热外壳32和设于两者之间的隔热壳33,通过隔热壳33插设于间隔设置的散热外壳32和散热内壳31之间,并与两者相连接的端部间隔设置,当然,隔热壳33的两表面也与散热内壳31和散热外壳32之间均间隔设置,从而形成具有第二开口30c的第一散热腔30a和具有第三开口30d的第二散热腔30b,该结构设置使得结构部件少,简化结构,有利于成本降低。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散热腔30a可由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围合形成,第二散热腔30b可以由第三结构和第四结构围合形成,并通过一端连通。散热内壳31的一端封闭设置,不与外界有连通,可以使得第一散热腔30a的气流直接进入导风腔172内进行下一次对雷达模块13的散热。
该隔热壳33的材质可以是隔热材料,例如,石棉、玻璃纤维等,在此不做限定。隔热壳33的设置可对两个散热腔进行热量隔绝,减少第二散热腔30b的气流热量干扰第一散热腔30a的气流温度,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隔热壳33朝向雷达模块13的一端与导风壳17密封连接,从而可以减少导风腔172内的气流直接泄露至第二散热腔30b,使得气流均经过雷达模块13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并提升气流循环的稳定性。
请参照图8和图10,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外壳32包括第一本体321、多个第一内翅片322以及多个第一外翅片323,多个所述第一内翅片322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321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一外翅片323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321的外周侧,所述第一本体32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2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内壳31的端部连接,所述隔热壳33的外侧抵接于所述第一内翅片322;
且/或,请参照图8和图11及图12,所述散热内壳31包括第二本体311、多个第二内翅片312以及多个第二外翅片313,多个所述第二内翅片312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311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二外翅片313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311的外周侧,所述第二本体311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外壳32连接,所述隔热壳33的内侧抵接于所述第二外翅片313。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辐射效率,散热外壳32包括第一本体321,第一本体321为环状,例如,圆环状,其内周侧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内翅片322,多个第一内翅片322分别呈片状设置,并朝向第一本体321的径向,从而可以增大与内循环流路的气流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同时,第一本体321的外周侧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外翅片323,第一外翅片323也呈片状设置,并朝向第一本体321的径向,可以进一步增大散热外壳32与室外的换热面积,更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和效果。可选的,每一第一内翅片322和第一外翅片323均沿第一本体321的轴向延伸,并与第一本体321具有相同的高度,以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如此,当气流流经第二散热腔30b时,与第一内翅片322进行换热,并将热量传递至第一本体321,再通过第一外翅片323扩散至外界。
于一示例中,隔热壳33的外周侧可直接抵接于第一内翅片322,如此,相邻的两个第一内翅片322之间的空间可以形成第二散热腔30b的一部分,使得结构更加稳定且紧凑。
于一示例中,第一内翅片322和第一外翅片323在第一本体321的径向上错位设置。于又一示例中,为了方便散热外壳32的连接,第一本体321朝向壳体11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连接耳,第一外翅片323的底部抵接该连接耳,该连接耳与连接件20进行可拆卸连接或固定连接。可选的,第一本体321、第一内翅片322和第一外翅片323为一体成型结构,结构强度高且稳定性好,且材质可为金属。
在限定或不限定散热外壳32的结构为如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将散热内壳31设置为包括第二本体311,第二本体311也呈环状,例如,圆环状,且内周侧沿周向间隔排布有多个第二内翅片312,外周侧沿周向间隔排布有多个第二外翅片313,第二外翅片313和第二内翅片312均呈片状设置,并朝向第二本体311的径向,可以进一步增大散热内壳31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和效果。此时,隔热壳33可以直接抵接第二外翅片313,从而使得相邻两个第二外翅片313之间空间形成第一散热腔30a的一部分,该设置使得散热主体30的结构更加稳定且紧凑。可选的,第二内翅片312和第二外翅片313均沿第二本体311的轴向延伸,并与第二本体311具有相同的高度,以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于一示例中,第二本体311、第二内翅片312和第二外翅片313为一体成型结构,结构强度高且稳定性好,其材质可为金属。
可选的,为了方便散热内壳31与散热内壳31连接,第二本体311远离壳体11的一端弯折形成连接耳,该连接耳与散热外壳32的第一本体321进行可拆卸连接。于其他示例中,也可将第一本体321的该端进行弯折延伸与第二本体311连接。
请参照图8、图9、图13和图14,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30还包括散热上壳34,所述散热上壳34包括两端敞口的筒体341和连接于所述筒体341一端的顶盖342,所述顶盖342开设有与所述筒体341连通的入风孔3421,所述筒体341插设于所述散热内壳31内,并与所述散热内壳3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411,所述顶盖342覆盖所述散热内壳31和散热外壳32的同侧端部,并与所述散热外壳32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422,所述筒体341内设有外循环驱动件35,所述筒体341、第一间隙3411和所述第二间隙3422共同围合形成外循环流路;
所述外循环驱动件35驱动外界的冷气流由所述入风孔3421进入所述外循环流路,并与所述内循环流路换热后流向所述散热外壳32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散热主体30还包括散热上壳34,通过散热上壳34与散热内壳31及散热外壳32之间围合形成有外循环流路,即将室外的气流流通外循环流路后再排向室外,从而使得室外的温度较低的气流与内循环流路的气流进行辐射换热,进一步降低回到第一散热腔30a内的气流温度,进一步提高对雷达模块13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散热上壳34包括筒体341和顶盖342,筒体341插设于散热内壳31,与散热内壳31的内壁间隔设置,从而形成第一间隙3411,或者在散热内壳31设有第二内翅片312时,可直接抵接第二内翅片312,通过相邻的两第二内翅片312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间隙3411。顶盖342盖设在散热内壳31的端部,通过将第二内翅片312的高度设置高于第二本体311的高度,从而使得与第二本体311以及散热外壳32的端部形成第二间隙3422,外循环驱动件35可以为风扇,驱动室外的气流通过入风孔3421进入筒体341内,并经过第一间隙3411和第二间隙3422后从散热外壳32的外周侧排出,如此,可以在散热内壳31处与内循环流路的气流进行换热。于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将散热内壳31的第二本体311的端部凸设有支撑结构支撑顶盖342,并形成有允许气流通过的通道。
请继续参照图8和图9,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30还包括固定壳36,所述散热内壳31为两端敞口的筒体341结构,所述固定壳36盖合于所述散热内壳31朝向所述导风壳17体11的一端,并朝向所述散热上壳34的方向凸设形成有扩展部361,所述筒体341远离所述顶盖342的一端与所述扩展部361的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隔362,所述筒体341、所述间隔362、所述第二间隙3422及第一间隙3411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外循环流路。
本实施例中,固定壳36包括底部的板体和连接于板体内周侧的扩展部361,大致呈“几”型,板体可以封闭第一间隙3411的底部,防止外部气流进入内腔1111,扩展部361可以增大第一散热腔30a和导风腔172之间的空间,从而使得内循环流路中的气流量更大,也可提升对雷达模块13的散热效率。同时,扩展部361的设置缩小了筒体341内进入的室外气流的流动途径,以加快外循环流路的气流流速,可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此处,外循环流路是由室外-入风孔3421-筒体341-间隔362-第一间隙3411-第二间隙3422-室外进行循环的。
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包括雷达外壳113、隔热件112和雷达内壳111,所述雷达内壳111形成有所述内腔1111,所述连接件20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雷达内壳111的一端,所述隔热件112套设于所述雷达内壳111的外周,所述雷达外壳113套设于所述隔热件112的外周。
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厂房内的高温对雷达模块13的影响,将壳体11设置为多层结构,包括雷达外壳113、雷达内壳111和夹设于两者之间的隔热件112,该隔热件112可以是隔热棉或玻璃纤维等,在此不做限定,能够减少热量辐射进入内腔1111,提高隔热效果。散热内壳31也可减少换热气流与隔热棉的热交换,提高散热效果。此处雷达内壳111呈筒状,隔热件112也呈筒状,而雷达外壳113一部分为筒状,底部为半球状,从而方便雷达模块13实现多个角度的成像。可选的,雷达外壳113和雷达内壳111均为刚性材料,例如金属、陶瓷等,提高防护性。
请继续参照图3,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雷达外壳113包括围壳1131和下壳1132,所述围壳1131套设于所述隔热件112的外周,所述下壳1132连接于所述围壳1131远离所述连接件20的一端,所述雷达内壳111与所述下壳1132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内腔1111。
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维修,将雷达外壳113设置为可拆卸连接的围壳1131和下壳1132,围壳1131为筒体341结构,下壳1132为半球状,如此,当需要检修雷达模块13时,仅需要拆除下壳1132即可,方便快捷。同时,围壳1131和下壳1132可以选用不同的材质,围壳1131可以为金属,下壳1132为塑胶,从而满足结构强度和成像需求。
在本发明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0为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开设有螺纹连接孔,用于螺纹安装所述雷达装置100;
且/或,请结合图2,所述雷达装置100还包括隔热垫40,所述隔热垫40设于所述连接件20与所述雷达主体10之间。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0为连接法兰,在厂房可以开设孔洞,该连接法兰通过多个螺纹连接孔的螺纹连接,可以实现稳定的连接固定作用,保证雷达装置100的安装稳定性。
在限定或不限定连接件20的类型的基础上,设置隔热垫40位于连接件20与雷达主体10之间,从而可以减少厂房顶部对法兰的热传递,以保证散热效果。隔热垫40的材质可以是石棉或玻璃纤维等,在此不做限定。
此外,壳体11和散热主体30构建的是完全的密封体,内循环驱动件15仅在该密封腔体内循环,从而保证雷达模块13的高防护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雷达装置100仅外循环驱动件35与外部空气实现气流互通,因此,该外循环驱动件35选用防尘防水风扇可以提高整机的防护等级。
通过内循环和外循环方案的联合使用,既保证了雷达装置100的防护能力,又能快速地将热量从设备底部输送到设备顶部散热,实现散热最优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雷达主体,所述雷达主体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雷达模块和内循环驱动件,沿竖直方向,所述内循环驱动件位于所述雷达模块的上方;
连接件,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雷达主体和散热主体之间,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雷达主体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散热主体连接;以及
导风壳,沿竖直方向,所述导风壳位于所述雷达模块的上方,并位于所述散热主体顶部的下方,在所述内循环驱动件的作用下,将位于导风壳下方的气流通过内循环流道流至导风壳上方的空腔;
所述导风壳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设于所述底壁朝向所述散热主体的一侧,所述散热主体包括散热外壳,所述内循环流道包括所述底壁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空腔、所述侧壁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空腔、所述侧壁与所述散热外壳之间的空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在竖直方向上相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内,所述导风壳还包括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沿所述第一侧壁的周侧弯折延伸设置,并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三侧壁开设有过风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装置还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设于所述雷达模块的上方,所述底壁开设有进风孔,所述内循环驱动件设于所述进风孔和所述导风罩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主体还包括散热内壳和固定壳,所述第二侧壁设于所述散热内壳和所述散热外壳之间,且高度低于所述散热内壳的高度,所述固定壳设于所述散热内壳与所述导风壳之间,并封堵所述散热内壳朝向所述导风壳的一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内壳为两端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固定壳的边缘连接所述散热内壳朝向所述导风壳的端面,所述固定壳的中部朝背离所述导风壳的方向凸设形成有扩展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包括第一本体、多个第一内翅片以及多个第一外翅片,多个所述第一内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一外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侧,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内壳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的外侧抵接于所述第一内翅片;
且/或,所述散热内壳包括第二本体、多个第二内翅片以及多个第二外翅片,多个所述第二内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二外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周侧,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外壳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抵接于所述第二外翅片。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主体还包括散热上壳,所述散热上壳包括两端敞口的筒体和连接于所述筒体一端的顶盖,所述顶盖开设有与所述筒体连通的入风孔,所述筒体插设于所述散热内壳内,并与所述散热内壳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筒体远离所述顶盖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壳的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顶盖覆盖所述散热内壳和散热外壳的同侧端部,并与所述散热外壳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所述筒体内设有外循环驱动件,外循环流路包括所述筒体的内壁围成的空间、第一间隙、所述间隔空间、所述第二间隙,所述外循环驱动件驱动气流通过所述外循环流路与所述内循环流路换热。
8.一种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雷达主体,所述雷达主体包括壳体、雷达模块和内循环驱动件,所述壳体形成具有第一开口的内腔,所述雷达模块设于所述内腔的底部,所述内循环驱动件设于所述内腔,并位于所述雷达模块的上方;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口的边沿;以及
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形成相连通的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一散热腔和具有第三开口的第二散热腔,所述连接件背离所述壳体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的边沿;
所述内循环驱动件驱动气流在内循环流路中循环,所述内循环流路包括壳体围合的内腔、第一散热腔和第二散热腔;所述内循环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散热腔的气流进入所述内腔与所述雷达模块换热后,并通过内腔的周缘流向所述第二散热腔,通过所述第二散热腔的内腔壁换热后再流入所述第一散热腔;
所述雷达主体还包括导风壳,所述导风壳形成具有第四开口的导风腔,所述导风壳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第四开口对接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内循环驱动件位于所述导风壳和所述雷达模块之间,以驱动所述第一散热腔的气流通过所述导风腔进入所述内腔,并通过所述内腔的周缘进入所述第二散热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开口的边沿连接于所述连接件,所述导风腔的腔底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内腔的进风孔,所述导风腔的开口边沿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散热腔和所述内腔的过风孔;
所述内循环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散热腔的气流通过所述导风腔、进风孔进入所述内腔,并通过所述内腔的周缘、所述过风孔进入所述第二散热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主体还包括固定架和导风罩,所述固定架安装于所述内腔,所述雷达模块安装于所述固定架的一侧,所述导风罩的一端设于所述固定架背离雷达模块的另一侧,并与所述内腔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风壳,并与所述进风孔连通;
所述内循环驱动件设于所述导风罩与所述进风孔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散热腔的气流通过所述导风腔、进风孔及所述导风罩进入所述内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和所述内循环驱动件均设有两个,所述进风孔开设有两个,两所述导风罩间隔设于所述固定架,并位于所述雷达模块相对的两侧,一所述内循环驱动件对应设于一所述进风孔与一所述导风罩的端部之间。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主体包括散热内壳、散热外壳以及隔热壳,所述散热外壳套设于所述散热内壳,所述散热外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散热内壳的同侧端部,所述隔热壳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口的边沿密封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散热外壳与所述散热内壳之间,并与所述散热内壳和所述散热外壳的连接端间隔设置,所述散热内壳朝向所述导风壳的一端封闭设置;
所述隔热壳与所述散热外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散热腔,所述隔热壳与所述散热内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散热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包括第一本体、多个第一内翅片以及多个第一外翅片,多个所述第一内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一外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侧,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内壳的端部连接,所述隔热壳的外侧抵接于所述第一内翅片;
且/或,所述散热内壳包括第二本体、多个第二内翅片以及多个第二外翅片,多个所述第二内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侧,多个所述第二外翅片间隔环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周侧,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外壳连接,所述隔热壳的内侧抵接于所述第二外翅片。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主体还包括散热上壳,所述散热上壳包括两端敞口的筒体和连接于所述筒体一端的顶盖,所述顶盖开设有与所述筒体连通的入风孔,所述筒体插设于所述散热内壳内,并与所述散热内壳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顶盖覆盖所述散热内壳和散热外壳的同侧端部,并与所述散热外壳的端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筒体内设有外循环驱动件,所述筒体、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共同围合形成外循环流路;
所述外循环驱动件驱动外界的冷气流由所述入风孔进入所述外循环流路,并与所述内循环流路换热后流向所述散热外壳的外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主体还包括固定壳,所述散热内壳为两端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固定壳盖合于所述散热内壳朝向所述导风壳的一端,并朝向所述散热上壳的方向凸设形成有扩展部,所述筒体远离所述顶盖的一端与所述扩展部的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隔空间,所述筒体、所述间隔空间、所述第二间隙及第一间隙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外循环流路。
16.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雷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雷达外壳、隔热件和雷达内壳,所述雷达内壳形成有所述内腔,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雷达内壳的一端,所述隔热件套设于所述雷达内壳的外周,所述雷达外壳套设于所述隔热件的外周。
CN202311298012.2A 2023-10-09 2023-10-09 雷达装置 Active CN1170624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98012.2A CN117062418B (zh) 2023-10-09 2023-10-09 雷达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98012.2A CN117062418B (zh) 2023-10-09 2023-10-09 雷达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2418A CN117062418A (zh) 2023-11-14
CN117062418B true CN117062418B (zh) 2024-01-16

Family

ID=88669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98012.2A Active CN117062418B (zh) 2023-10-09 2023-10-09 雷达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62418B (zh)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65623A (ja) * 2006-06-22 2007-03-15 Sharp Corp 光源装置、ランプユニット、及び投影型画像表示装置
DE102008062430A1 (de) * 2008-12-17 2010-07-15 Kuka Roboter Gmbh Steuerschrank
CN102434799A (zh) * 2011-12-13 2012-05-02 广州南科集成电子有限公司 带导风罩的led光电源总成及led灯具
CN204465908U (zh) * 2015-01-27 2015-07-0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器箱及电磁炉
TWM516804U (zh) * 2015-01-08 2016-02-01 Wen-San Jhou 馬達之散熱結構
CN205453402U (zh) * 2015-01-08 2016-08-10 周文三 可抑制马达内部升温的散热结构
WO2017098706A1 (ja) * 2015-12-10 2017-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変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WO2018103307A1 (zh) * 2016-12-05 2018-06-14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支架以及电机
CN211627807U (zh) * 2020-01-20 2020-10-02 北京稳固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雷达前端电源模块外壳
CN113825362A (zh) * 2021-08-31 2021-12-21 深圳市科信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通信机柜及换热方法
CN114384494A (zh) * 2022-01-11 2022-04-22 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
CN115441332A (zh) * 2022-09-24 2022-12-06 温岭市非普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配电柜及用于监控配电柜的方法
WO2023005472A1 (zh) * 2021-07-26 2023-0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间接蒸发冷却***及数据中心机房
CN218675653U (zh) * 2022-08-24 2023-03-21 极投(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循环散热式投影仪
WO2023071021A1 (zh) * 2021-10-27 2023-05-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通信机柜
CN116269002A (zh) * 2022-12-14 2023-06-23 佛山市顺德区酷福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破壁机
CN219417723U (zh) * 2023-03-02 2023-07-25 北京一径科技有限公司 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CN219679050U (zh) * 2023-01-30 2023-09-12 北京图来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激光雷达的散热结构及激光雷达
CN219761787U (zh) * 2023-05-06 2023-09-26 苏州汇川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和电源模块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65623A (ja) * 2006-06-22 2007-03-15 Sharp Corp 光源装置、ランプユニット、及び投影型画像表示装置
DE102008062430A1 (de) * 2008-12-17 2010-07-15 Kuka Roboter Gmbh Steuerschrank
CN102434799A (zh) * 2011-12-13 2012-05-02 广州南科集成电子有限公司 带导风罩的led光电源总成及led灯具
TWM516804U (zh) * 2015-01-08 2016-02-01 Wen-San Jhou 馬達之散熱結構
CN205453402U (zh) * 2015-01-08 2016-08-10 周文三 可抑制马达内部升温的散热结构
CN204465908U (zh) * 2015-01-27 2015-07-0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器箱及电磁炉
WO2017098706A1 (ja) * 2015-12-10 2017-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変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WO2018103307A1 (zh) * 2016-12-05 2018-06-14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电机转子支架以及电机
CN211627807U (zh) * 2020-01-20 2020-10-02 北京稳固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雷达前端电源模块外壳
WO2023005472A1 (zh) * 2021-07-26 2023-0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间接蒸发冷却***及数据中心机房
CN113825362A (zh) * 2021-08-31 2021-12-21 深圳市科信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通信机柜及换热方法
WO2023071021A1 (zh) * 2021-10-27 2023-05-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通信机柜
CN114384494A (zh) * 2022-01-11 2022-04-22 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散热装置
CN218675653U (zh) * 2022-08-24 2023-03-21 极投(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循环散热式投影仪
CN115441332A (zh) * 2022-09-24 2022-12-06 温岭市非普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配电柜及用于监控配电柜的方法
CN116269002A (zh) * 2022-12-14 2023-06-23 佛山市顺德区酷福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破壁机
CN219679050U (zh) * 2023-01-30 2023-09-12 北京图来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激光雷达的散热结构及激光雷达
CN219417723U (zh) * 2023-03-02 2023-07-25 北京一径科技有限公司 雷达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CN219761787U (zh) * 2023-05-06 2023-09-26 苏州汇川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结构和电源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2418A (zh) 2023-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3594B2 (en) Waterproof stage light with efficient heat dissipation
US10136552B2 (en) Water block for water-cooling CPU radiator
US10842042B2 (en) Cooling device for surveillance camera
JP3223173U (ja) キャビネットおよび電子装置
KR101185567B1 (ko) 열전모듈을 이용한 냉각장치
CN107357375B (zh) 一种密封型机箱的高效散热装置及密封型机箱
CN117062418B (zh) 雷达装置
CN220156945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及空调器
CN113630993A (zh) 机箱、功率放大器及通信设备
CN109362215B (zh) 空调器及其散热电器盒
CN116771644A (zh)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制氧机
US10555443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back cover with recess to provide cooling to a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KR20240028977A (ko) 전기 제어 박스, 공기조화기 실외기 및 공기조화기
CN208402330U (zh) 电子设备散热***
CN220369745U (zh) 主动风冷散热的垫体制冷结构
KR102045278B1 (ko) 열전모듈을 이용한 냉각장치 및 그가 결합된 전동밸브
CN220933331U (zh) 一种带有一体式散热壳体的lcd投影光机以及lcd投影仪
CN209823768U (zh) 一种具有接收信号检测功能的光纤直放站
CN221329424U (zh) 一种驱动器散热结构
CN112344482B (zh) 主被动式屋顶散热装置***
CN211531512U (zh) 机器人控制柜的防护壳体
CN220235294U (zh) 机箱散热结构
CN219536462U (zh) 箱体和户外电气设备
CN217037032U (zh) 变频器机柜
CN219421483U (zh) 一种增强换热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