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41129A - 天线 - Google Patents

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41129A
CN116941129A CN202280000247.6A CN202280000247A CN116941129A CN 116941129 A CN116941129 A CN 116941129A CN 202280000247 A CN202280000247 A CN 202280000247A CN 116941129 A CN116941129 A CN 1169411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antenna
electrode
ground electrode
bas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02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允男
陈浙
杨硕
王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Sens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Sens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Sens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41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411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包括用于与安装体连接的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的天线本体,天线本体包括:基板,与底板固定连接,且基板所在平面与底板相交;辐射元件,设置在基板上;馈电结构,用于向辐射元件输送和/或由辐射元件接收射频信号,馈电结构包括信号电极和接地电极,其中,信号电极和接地电极设置在基板的表面上,且信号电极与辐射元件电性连接,在垂直于底板的参考面上,接地电极的正投影与辐射元件的正投影之间相间隔,且接地电极的正投影全部位于辐射元件的正投影与底板之间。上述天线能避免接地电极对辐射元件辐射出的电磁波起到反射作用,从而有利于保证天线的性能。

Description

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线。
背景技术
天线是一种能够将射频信号与处于射频频段的电磁波之间进行相互转换的装置,是通信***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天线根据方向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其中,全向天线的电磁波辐射无方向性,理想状态下全向天线应在水平方向上呈360°均匀辐射;定向天线的电磁波辐射有方向性,即水平方向上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辐射。天线在水平方向上的辐射方向、辐射场覆盖范围等参数能够通过水平面方向图进行表征。无论是全向天线还是定向天线,在水平方向上的辐射场覆盖范围均为体现天线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在现有技术中,一些天线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底板1、基板2、辐射元件3以及信号传输线4,其中,底板1通常以水平状态连接至安装体(例如室内天花板)上,基板2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于底板1,辐射元件3设置于基板2上,信号传输线4的一端与辐射元件3电性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底板1,辐射元件3通过信号传输线4与采用该天线的设备的前馈电路进行导通。其中,辐射元件3构成单级子振子,为了向单级子振子供电,通常需要将底板1整体采用金属材质并将其接地。
然而,采用金属材质的底板1会对辐射元件3辐射出的电磁波起到一定的反射作用(如图2所示),以使反射后的电磁波朝向倾斜向上的方向进行传播,从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辐射场覆盖范围缩小,体现在水平面方向图上则是波瓣覆盖范围缩小,体现在垂直面方向图上则是波瓣出现上翘,进而影 响天线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天线,其通过将接地电极贴合于基板的表面设置、且在平行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接地电极对辐射元件无遮挡,避免接地电极对辐射元件辐射出的电磁波起到反射作用,从而解决采用底板作为接地部件时影响水平方向上的辐射场的问题,有利于保证天线的性能。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包括用于与安装体连接的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天线本体,所述天线本体包括:
基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且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与所述底板相交;
辐射元件,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馈电结构,用于向所述辐射元件输送和/或由所述辐射元件接收射频信号,所述馈电结构包括信号电极和接地电极,其中,所述信号电极和所述接地电极设置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且所述信号电极与所述辐射元件电性连接,在垂直于所述底板的参考面上,所述接地电极的正投影与所述辐射元件的正投影之间相间隔,且所述接地电极的正投影全部位于所述辐射元件的正投影与所述底板之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接地电极大致位于辐射元件与底板之间,在平行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接地电极对辐射元件不会产生遮挡。通常情况下信号电极在底板处进行与采用该天线的设备之间的导通,可认为射频电流是由底板处引入的,而接地电极大致位于辐射元件与底板之间,这样能够满足单级子振子的供电要求。
同时,相比于现有的天线将底板作为接地部件的方式而言,接地电极贴合于基板的表面设置,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在辐射元件辐射出的电磁波下方 对其发生反射作用,从而避免由于该反射作用导致的在平行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辐射场覆盖范围的缩小。另外,在平行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接地电极对辐射元件不产生遮挡,这样能够进一步避免在辐射元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侧方对其发生反射作用,从而避免由于该反射作用导致的在平行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辐射场覆盖范围的缩小以及该辐射场的分布均匀性。其中,如果底板呈水平状态安装于安装体,则“平行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即为水平方向。
由此可知,上述接地电极在实现接地的同时,又不会对辐射元件辐射出的电磁波起到反射作用,从而避免电磁波由于接地电极的反射改变传播方向,进而避免影响水平方向上的辐射场,有利于保证天线的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基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接地电极包括第一接地电极和第二接地电极,所述信号电极、所述第一接地电极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电极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接地电极和所述第二接地电极分别位于所述信号电极的两侧且与所述信号电极之间均相间隔。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辐射元件为辐射贴片,所述辐射贴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信号电极的第一端与所述辐射贴片电性连接,所述信号电极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靠近所述底板的位置,所述辐射贴片与所述接地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辐射贴片朝向所述接地电极的一侧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第二边缘以及第三边缘,所述信号电极与所述第二边缘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电极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边缘设置的第四边缘,所述第二接地电极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三边缘设置的第五边缘,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之间的距离沿背离所述信号电极的一侧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三边缘与 所述第五边缘之间的距离沿背离所述信号电极的一侧逐渐增大。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均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的倾斜方向相反;和/或,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五边缘均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五边缘的倾斜方向相反。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接地电极还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边缘设置的第六边缘,所述第六边缘平行于所述第二边缘;和/或,所述第二接地电极还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边缘设置的第七边缘,所述第七边缘平行于所述第二边缘。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天线的工作频段的中心频率所对应的波长为基准波长,所述第一边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14~0.16倍,和/或,所述第三边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14~0.16倍,所述第四边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25~0.27倍,所述第五边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25~0.27倍,和/或,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014~0.015倍,和/或,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第五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014~0.015倍,和/或,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27~0.3倍,和/或,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第五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27~0.3倍。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天线的工作频段的中心频率所对应的波长为基准波长,所述辐射贴片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41~0.45倍,和/或,所述辐射贴片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55~0.6倍。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辐射贴片被所述信号电极的中心线延长线划分为两部分,该两部分相对于所述信号电极左右对称;和/或,所述第一接地电极 与所述第二接地电极相对于所述信号电极左右对称。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基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信号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接地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且所述信号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对应。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天线为全向天线;和/或,所述天线的极化方式为垂直极化。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基板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基板的一侧表面形成所述参考面。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辐射元件为辐射贴片,所述基板呈透明状,所述天线本体还包括透明导电膜,所述透明导电膜包括依次叠置的金属导电层、透明基底层以及透明粘胶层,其中,所述金属导电层通过刻蚀形成呈网格状的所述辐射贴片、所述信号电极以及所述接地电极,以使所述辐射贴片、所述信号电极以及所述接地电极均呈透明状,所述透明粘胶层用于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进行粘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1~10微米,和/或,所述金属导电层形成的网格的线宽为2~30微米,和/或,所述金属导电层形成的网格的线间距为50~200微米。
在一些示例中,还包括信号传输结构,所述信号传输结构由所述底板朝向所述安装体的一侧穿入至所述底板设置所述天线本体的一侧,所述信号传输结构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金属导电层被刻蚀时保留有第一实心金属部和第二实心金属部,且所述第一实心金属部和第二实心金属部分别与所述信号电极和所述接地电极电性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一实心金属部电性配合以使所述信号电极能够传递所述射频信号,通过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实心金属部电性配合以使所述接地电极能够接地。
在一些示例中,还包括外罩和固定结构,所述外罩盖合在所述底板上且罩设在所述天线本体的外侧,所述固定结构用于连接所述天线本体与所述底板,和/或,用于连接所述外罩与所述底板,和/或,用于连接所述底板与所述安装体,其中,所述底板、所述外罩以及所述固定结构均呈透明状。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天线本体定位件和紧固件,所述天线本体定位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底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天线的底板对其辐射元件辐射出的电磁波起到反射作用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天线的天线本体、底板以及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7为图3的天线的天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主要示出天线本体中各个部件的位置关系,图6和图7主要示出辐射贴片、接地电极的各个边缘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应尺寸;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天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天线本体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辐射贴片和接地电极的结构;
图9为图4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天线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的透明导电膜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透明导电膜的金属导电层刻蚀形成的单个网格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采用图3的天线进行仿真后得到的S11特性(即回波损耗特性)示意图;
图15为采用图3的天线进行仿真后得到的水平面方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为了便于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的理解。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基于制造工艺而形 成的配置的修改。因此,附图中例示的区具有示意性属性,并且图中所示区的形状例示了元件的区的具体形状,但并不是旨在限制性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天线的具体类型并不作限定,可以为全向天线,也可以为定向天线;天线的应用场景同样不作限定,可以用于室内环境,也可以用于室外环境。另外,上述天线能够作为发射天线和/或接收天线进行使用。
具体地,当上述天线作为发射天线时,天线接收采用该天线的设备的前馈电路馈入的射频信号,再将该射频信号转换为相应频段的电磁波,并将该电磁波辐射至空间中进行传播;当上述天线作为接收天线时,天线接收到一定频段的电磁波后,将该电磁波转换为相应的射频信号,并将该射频信号馈出至上述设备的前馈电路。也就是说,天线的接收过程可看作是其发射过程的逆过程,因此为了便于说明,下文中涉及天线的工作过程的内容均以天线的发射过程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3、图4、图10以及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包括用于与安装体连接的底板10和设置在底板10上的天线本体20,天线本体20可以通过底板10与安装体的连接实现安装。其中,安装体的具体结构并不作限定,需要根据天线的应用场景、安装方式等因素进行确定。例如,当天线用于室内环境时,安装体可以为室内天花板,或者可以为设置于室内墙壁且处于室内空间靠上位置的安装结构,等等;又例如,当天线用于室外环境时,安装体可以为设置于地面上的天线杆、天线塔等能够将天线置于较高位置的结构。
进一步地,天线本体20包括基板21以及设置在基板21上的辐射元件和馈电结构23。其中,基板21位于底板10背离安装体的一侧。基板21与底板10固定连接,且基板21所在平面与底板10相交,也就是说基板21与底板10不平行。理论上,对于基板21所在平面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即 基板21所在平面与底板10之间构成的较小的角)并不作限定,可以为任何角度。但是实际上,考虑到基板21与底板10之间的装配难易程度、辐射元件和馈电结构23与基板21之间的装配难易程度、辐射元件对于设置方位的要求等等因素,一般情况下基板21所在平面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不应过小,理想状态下应使基板21能够相对于底板10朝向大致背离安装体的方向延伸,例如基板21所在平面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处于60°~90°,优选为90°。基板21主要用于对辐射元件、馈电结构23等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因此基板21一般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从而保证支撑可靠性。
馈电结构23用于向辐射元件输送和/或由辐射元件接收射频信号。需要注意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辐射元件构成天线的单级子振子,为了实现向单级子振子供电,馈电结构23中需要设置接地部件。具体地,馈电结构23包括信号电极231和接地电极232,信号电极231和接地电极232设置在基板21的表面上,且信号电极231与辐射元件电性连接。其中,信号电极231主要用于传递射频信号,接地电极232主要用于接地。在垂直于底板10的参考面上,接地电极232的正投影与辐射元件的正投影之间相间隔,且接地电极232的正投影全部位于辐射元件的正投影与底板10之间。也就是说,接地电极232大致位于辐射元件与底板10之间,在平行于底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若底板10呈水平状态安装,此方向即为水平方向)上,接地电极232对辐射元件不会产生遮挡。
通常情况下信号电极231在底板10处进行与采用该天线的设备之间的导通,可认为射频电流是由底板10处引入的,而接地电极232大致位于辐射元件与底板10之间,这样能够满足单级子振子的供电要求。
同时,相比于现有的天线将底板1作为接地部件的方式而言,接地电极232贴合于基板21的表面设置,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在辐射元件辐射出的电磁波下方对其发生类似于图2的反射作用,从而避免由于该反射作用导致 的在平行于底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辐射场覆盖范围的缩小。另外,在平行于底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接地电极232对辐射元件不产生遮挡,这样能够进一步避免在辐射元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侧方对其发生反射作用,从而避免由于该反射作用导致的在平行于底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辐射场覆盖范围的缩小以及该辐射场的分布均匀性。其中,如果底板10呈水平状态安装于安装体,则“平行于底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即为水平方向。
由此可知,上述接地电极232在实现接地的同时,又不会对辐射元件辐射出的电磁波起到反射作用,从而避免电磁波由于接地电极232的反射改变传播方向,进而避免影响水平方向上的辐射场,有利于保证天线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辐射元件的具体结构、辐射元件与基板21之间的连接方式、辐射元件在基板21上的方位等并不作限定,只要保证辐射元件通过馈电结构23能够实现射频信号的馈入和馈出即可。另外,上述参考面垂直于底板10,该参考面可以为一虚拟面,不实际存在于天线的结构中,仅作为判断辐射元件与接地电极232之间位置关系的参照物。当然,可以理解地,上述参考面也可以由天线的某些结构构成。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21所在平面垂直于底板10,基板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基板21的一侧表面(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形成参考面。
电磁波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进行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天线极化是描述天线辐射电磁波矢量空间指向的参数,一般以电场矢量的空间指向(可以理解为电场方向)作为天线辐射电磁波的极化方向。可以理解地,天线辐射的电磁波中的电场方向与天线完成安装后辐射元件在空间中的方位、信号电极231向辐射元件馈入射频电流的方向、辐射元件具体结构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根据天线所需的极化方式对上述各个因素进行合理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的极化方式为垂直极化,也就是说,辐射元件辐 射出的电磁波中电场的方向垂直于地面。针对全向天线而言,相比于采用水平极化方式的天线,采用垂直极化方式的天线有利于实现辐射场的360°覆盖,且有利于提高其水平面方向图的圆度,从而提高辐射场在水平方向的覆盖均匀性。水平面方向图的圆度为表征全向天线均匀覆盖效果的指标,其中“圆度”与水平面方向图中最大值或最小值电平值与平均值的偏差有关,若将“圆度”直接反映至水平面方向图中,“圆度”则与水平面方向图中所有波瓣共同构成的图形接近于圆形的程度有关。
图15为图3至图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天线的水平面方向图。以图3至图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天线为例,天线为垂直极化的全向天线。由图15可以明显看出,水平面方向图可看作是仅具有一个波瓣,其波瓣宽度为360°,即在水平方向上辐射场的覆盖范围呈360°,而采用水平极化方式的天线,其水平面方向图(图中未示出)通常具有至少两个波瓣,其波瓣宽度无法达到360°;同时,上述波瓣整体趋近于圆形,水平面方向图的圆度较好,即辐射场在水平方向的覆盖均匀性较好,而采用水平极化方式的天线,其水平面方向图中相邻波瓣之间必然存在未被覆盖的区域,相对而言辐射场覆盖均匀性较差。另外,由于天线的接地电极232不会对辐射元件辐射出的电磁波起到反射作用,不会因此对水平方向上的辐射场产生影响,由图15可以明显看出,水平面方向图中波瓣覆盖范围较大且覆盖较为均匀。
如图3至图8以及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21所在平面垂直于底板10,底板10呈水平状态安装于安装体,此时基板21所在平面垂直于地面。由于通常情况下基板21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平行于基板21所在平面,基板21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也均垂直于地面。辐射元件为辐射贴片22,辐射贴片22设置于基板21的一侧表面(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信号电极231的第一端与辐射贴片22电性连接,信号电极231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靠近底板10的位置,以在该位置与采用该 天线的设备之间进行导通,从而将射频电流由该位置引入。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底板10,即第一方向垂直于地面,射频电流通过信号电极231沿着第一方向传输,并最终沿第一方向馈入辐射元件。基于此,对辐射元件的形状和尺寸进行合理设计(例如辐射元件大致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辐射元件相对于第一方向左右对称等)后,能够实现辐射元件最终辐射出的电磁波中电场的方向垂直于地面,即实现天线的垂直极化。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辐射元件的类型、辐射元件与基板21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并不作限定。例如,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辐射元件不采用辐射贴片22,而是采用棒状、帽状等具有立体结构的辐射元件,此时辐射元件可以连接于基板21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也可以连接于基板21侧边上。另外,对于天线实现垂直极化的方式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天线垂直极化。例如,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辐射元件采用上述立体结构的辐射元件,此时即便基板21所在平面不垂直于地面,对辐射元件在基板21上的设置方位、辐射元件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也能够最终实现天线的垂直极化。
如图3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接地电极232包括第一接地电极2321和第二接地电极2322,信号电极231、第一接地电极2321以及第二接地电极2322均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第一接地电极2321和第二接地电极2322分别位于信号电极231的两侧且与信号电极231之间均相间隔。也就是说,信号电极231、第一接地电极2321以及第二接地电极2322共同构成共面波导(Coplanar Waveguide,CPW)传输线,共面波导传播的是TEM波(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即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相互垂直,且都垂直于传播方向的电磁波,没有截止频率。在上述共面波导传输线中,第一接地电极2321与信号电极231之间的间距以及第二接地电极2322与信号电极231之间的间距与电路的阻抗有 关,通过改变上述间距能够改变电路的阻抗,例如,减小第一接地电极2321与信号电极231之间的间距以及第二接地电极2322与信号电极231之间的间距,能够降低电路的阻抗。因此,通过对信号电极231、第一接地电极2321、第二接地电极23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合理设计,能够实现天线的阻抗匹配,从而有利于降低驻波比,进而提高天线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辐射元件为辐射贴片22,辐射贴片22设置在第一表面上,即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第一接地电极2321以及第二接地电极2322均设置于基板21的同一表面上,这样更加便于加工制造。信号电极231的第一端与辐射贴片22电性连接,信号电极231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靠近底板10的位置,也就是说,信号电极231呈平直状,信号电极231的一端与辐射贴片22电性连接,另一端延伸至靠近底板10的位置以便于在该位置与采用该天线的设备之间进行导通。辐射贴片22与接地电极23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方向的延长线与底板10相交,但是第一方向与底板10之间的具体角度关系并不作限定,优选地,第一方向垂直于底板10。
当然,可以理解地,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以及接地电极232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辐射贴片22也可以与信号电极231不设置于基板21的同一表面,例如,信号电极231设置在第一表面上,辐射贴片22设置在第二表面上,此时便需要在基板21上设置过孔,在该过孔处通过金属填充等方式实现信号电极231与辐射贴片22之间的电性连接,这样会导致加工过程相对复杂,且会造成成本的提高,但是也属于一种能够实现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信号电极231也可以不设置为平直状,例如信号电极231具有至少一个弯折段,此时对辐射贴片22和接地电极232与信号电极231的相对位置进行合理设计,能够保证信号电极231与辐射贴片22电性连接,且天线的阻 抗等参数符合要求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天线的覆盖频段、覆盖范围以及覆盖均匀性等性能主要与辐射贴片22的形状和尺寸、辐射贴片22与接地电极232之间的间距等参数有关,因此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参数进行合理设计。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辐射贴片22朝向接地电极232的一侧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E1、第二边缘E2以及第三边缘E3,信号电极231与第二边缘E2电性连接。第一接地电极2321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朝向第一边缘E1设置的第四边缘E4,第二接地电极2322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朝向第三边缘E3设置的第五边缘E5。其中,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第一边缘E1与第四边缘E4之间的距离L5沿背离信号电极231的一侧(如图7中示出的“第二方向”的左侧箭头所指方向)逐渐增大,且第三边缘E3与第五边缘E5之间的距离L6沿背离信号电极231的一侧(如图7中示出的“第二方向”的右侧箭头所指方向)逐渐增大。其中,当第一方向垂直于底板10且底板10呈水平状态安装于安装体时,第二方向即为水平方向。
上述结构设计能够保证共面波导传输线的传输性能,并且使辐射贴片22与第一接地电极2321之间、辐射贴片22与第二接地电极2322之间均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同时,辐射贴片22与第一接地电极2321之间的间隔距离(即第一边缘E1与第四边缘E4之间的距离L5)的变化趋势是沿着背离信号电极231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左侧箭头所指方向)逐渐增大,辐射贴片22与第二接地电极2322之间的间隔距离(即第三边缘E3与第五边缘E5之间的距离L6)的变化趋势是沿着背离信号电极231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右侧箭头所指方向)逐渐增大,这样有利于扩宽输入阻抗的带宽,从而提高天线整体的工作带宽。
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辐射贴片22的第一边缘E1与第一接地电极2321的第四边缘E4也可以相互平行,此时第 一边缘E1与第四边缘E4之间的距离L5在第二方向上保持恒定;和/或,辐射贴片22的第三边缘E3与第二接地电极2322的第五边缘E5也可以相互平行,此时第三边缘E3与第五边缘E5之间的距离L6在第二方向上保持恒定。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边缘E1与第四边缘E4之间和/或第三边缘E3与第五边缘E5之间的设置方式并不作限定。例如,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E1和第四边缘E4均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设置,且第一边缘E1和第四边缘E4的倾斜方向相反,此时第一边缘E1和第四边缘E4与第二方向之间均呈角度设置。另外,第三边缘E3和第五边缘E5均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设置,且第三边缘E3和第五边缘E5的倾斜方向相反,此时第三边缘E3和第五边缘E5与第二方向之间均呈角度设置。由于辐射贴片22、第一接地电极2321以及第二接地电极2322采用上述结构,第一边缘E1、第三边缘E3、第四边缘E4、第五边缘E5均可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设置,通过对各个边缘与第二方向之间倾斜角度的合理设计,能够对上述距离L5和距离L6更为灵活地进行调整,且可调整范围更大。
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E1和第四边缘E4的一个平行于第二方向,另一个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设置,这样也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距离L5沿背离信号电极231的方向逐渐增大;和/或,第三边缘E3和第五边缘E5的一个平行于第二方向,另一个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设置,这样也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距离L6沿背离信号电极231的方向逐渐增大。不过上述方式中只能够通过每对边缘中的一个与第二方向之间倾斜角度进行设计来实现相应距离的调整,调整灵活性和可调整范围相对较小。
特别地,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电极2321还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朝向第二边缘E2设置的第六边缘E6,第六边缘E6平行 于第二边缘E2。第六边缘E6与第四边缘E4直接连接。另外,第二接地电极2322还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朝向第二边缘E2设置的第七边缘E7,第七边缘E7平行于第二边缘E2。第七边缘E7与第五边缘E5直接连接。优选地,第六边缘E6与第二边缘E2之间的距离和第七边缘E7与第二边缘E2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图5至图7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辐射贴片22还具有依次连接的第八边缘E8、第九边缘E9以及第十边缘E10,第八边缘E8背离第九边缘E9的一端与第一边缘E1直接连接,第十边缘E10背离第九边缘E9的一端与第三边缘E3直接连接。其中,第八边缘E8平行于第十边缘E10,第九边缘E9平行于第二边缘E2。
第一接地电极2321还具有依次连接的第十一边缘E11、第十二边缘E12以及第十三边缘E13,第十一边缘E11背离第十二边缘E12的一端与第四边缘E4直接连接,第十三边缘E13背离第十二边缘E12的一端与第六边缘E6。其中,第十一边缘E11平行于第十三边缘E13,第六边缘E6平行于第十二边缘E12。
第二接地电极2322还具有依次连接的第十四边缘E14、第十五边缘E15以及第十六边缘E16,第十四边缘E14背离第十五边缘E15的一端与第五边缘E5直接连接,第十六边缘E16背离第十五边缘E15的一端与第七边缘E7直接连接。其中,第十四边缘E14平行于第十六边缘E16,第七边缘E7平行于第十五边缘E15。
上述辐射贴片22、第一接地电极2321以及第二接地电极2322的各个边缘均呈平直状,对于各个边缘之间的关系进行上述限定后即可得到辐射贴片22、第一接地电极2321以及第二接地电极2322的大致形状(如图5至图7所示形状)。当然,可以理解地,辐射贴片22、第一接地电极2321以及第二接地电极2322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任何能够提供所需辐射场的形状。例如,在图8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接地电极2321不设置第六边缘E6,第二接地电极2322不设置第七边缘E7,第一接地电极2321的第四边缘E4直接与第十三边缘E13连接,第二接地电极2322的第五边缘E5直接与第十六边缘E16连接。另外,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辐射贴片22、第一接地电极2321以及第二接地电极2322的至少一个边缘也可以呈弧形、不规则曲线等形状。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辐射贴片22被信号电极231的中心线延长线划分为两部分,该两部分相对于信号电极231(即第一方向)左右对称。第一接地电极2321与第二接地电极2322相对于信号电极231左右对称。上述对称设置方式更有利于辐射场的覆盖均匀性,并且便于加工制造。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辐射贴片22也可以设置为非对称结构,和/或,第一接地电极2321与第二接地电极2322之间也可以设置为非对称形式。
除了辐射贴片22的形状会对天线的性能产生影响,辐射贴片22的尺寸、辐射贴片22与接地电极232之间的间距等参数也会对天线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辐射贴片22的尺寸和辐射贴片22与接地电极232之间的间距进行进一步地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的工作频段(即天线最终所需的频段)的中心频率所对应的波长为基准波长λc。第一边缘E1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3为基准波长λc的0.14~0.16倍,和/或,第三边缘E3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4为基准波长λc的0.14~0.16倍,和/或,第四边缘E4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7为基准波长的0.25~0.27倍,和/或,第五边缘E5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8为基准波长的0.25~0.27倍。此外,对于第一边缘E1与第四边缘E4之间的距离L5和第三边缘E3与第五边缘E5之间的距离L6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也进行了限 定。具体地,第一边缘E1与第四边缘E4之间的最小距离(即距离L5的最小值)为基准波长λc的0.014~0.015倍,和/或,第三边缘E3与第五边缘E5之间的最小距离(即距离L6的最小值)为基准波长λc的0.014~0.015倍,和/或,第一边缘E1与第四边缘E4之间的最大距离(即距离L5的最大值)为基准波长λc的0.27~0.3倍,和/或,第三边缘E3与第五边缘E5之间的最大距离(即距离L6的最大值)为基准波长λc的0.27~0.3倍。
实际上,当第一边缘E1和第四边缘E4与第二方向之间均呈角度设置时,第一边缘E1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3、第四边缘E4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7以及第一边缘E1与第四边缘E4之间的距离L5确定后,第一边缘E1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度、第四边缘E4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度就可基本确定;当第三边缘E3和第五边缘E5与第二方向之间均呈角度设置时,第三边缘E3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4、第五边缘E5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8以及第三边缘E3与第五边缘E5之间的距离L6确定后,第三边缘E3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度、第五边缘E5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度就可基本确定。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辐射贴片22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尺寸也需要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辐射贴片22沿第一方向的尺寸L1为基准波长λc的0.41~0.45倍,和/或,辐射贴片2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尺寸L2为基准波长λc的0.55~0.6倍。如图3至图7所示,当辐射贴片22的第八边缘E8平行于第十边缘E10、辐射贴片22的第九边缘E9平行于第二边缘E2时,尺寸L1为第九边缘E9与第二边缘E2之间的距离,尺寸L2为第八边缘E8与第十边缘E10之间的距离。
在图3至图7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天线为垂直极化的全向天线,基板21呈矩形,基板2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长边以及连接在两个长边之间的两个短边,其中,长边平行于第一方向,短边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九边缘E9、第二边缘E2、第六边缘E6、第十二边缘E12、第十五边缘E15均平行于短 边,第八边缘E8、第十边缘E10、第十一边缘E11、第十四边缘E14均平行于长边。第九边缘E9贴近一个短边设置,第十二边缘E12和第十五边缘E15贴近另一个短边设置。第十一边缘E11和第十四边缘E14分别贴近两个长边设置。第八边缘E8与靠近其的一个长边之间具有一定距离,第十边缘E10与靠近其的另一个长边之间具相同距离。
在上述具体实施例中,天线的工作频段为800MHz~2700MHz,辐射贴片22沿第一方向的尺寸L1大致为76mm,辐射贴片22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2大致为100mm,第一边缘E1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3和第三边缘E3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4均大致为26mm,第一边缘E1与第四边缘E4之间的距离L5和第三边缘E3与第五边缘E5之间的距离L6的最大值均大致为48mm,第一边缘E1与第四边缘E4之间的距离L5和第三边缘E3与第五边缘E5之间的距离L6的最小值均大致为5mm,第四边缘E4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7和第五边缘E5沿第二方向的尺寸L8均大致为46mm,第二边缘E2与第六边缘E6之间的距离和第二边缘E2与第七边缘E7之间的距离均大致为2.5mm。发明人针对上述天线进行仿真后得出图14和图15,其中,图14为上述天线的S11特性(即回波损耗特性)示意图,图15为上述天线的水平面方向图。由图14可以明显看出,上述天线在0.8GHz~2.7GHz(即800MHz~2700MHz)的频段内的回波损耗数值均小于-14dB,处于允许范围内,因此上述天线能够覆盖800MHz~2700MHz频段,即能够覆盖2G/3G/4G/5G的所有频段。另外,由图15可以明显看出,上述天线在水平方向上辐射场的覆盖范围呈360°,且水平面方向图圆度较好、覆盖较为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为安装于室内环境的全向天线,用于室内信号覆盖,为室内分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5G时代的来临,用户对于室内天线的美观性和隐蔽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实现室内天线具备优异的透光 特性以呈现透明效果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具体地,基板21呈透明状,由于基板21主要用于对辐射贴片22、馈电结构23等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基板21一般采用透明硬质材料,例如有机高分子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又称亚克力或有机玻璃。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8、图10、图11以及图12所示,天线本体20还包括透明导电膜24,透明导电膜24包括依次叠置的金属导电层241、透明基底层242以及透明粘胶层243。透明粘胶层243用于与基板21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进行粘合。金属导电层241通过刻蚀形成呈网格状的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以及接地电极232,以使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以及接地电极232均呈透明状,从而使天线本体20整体呈现透明效果。
其中,透明基底层242作为支撑金属导电层241的基底,可看作是透明柔性薄膜,其通常采用透明柔性材料,例如聚对苯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环烯烃聚合物(Copolymers of Cycloolefin,COP)、聚酰亚胺(Polyimide Film,PI)等。金属导电层241可以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等方式铺设于透明基底层242上。金属导电层241需要采用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金属材料,例如铜、银等。通过刻蚀工艺能够将实心的金属导电层241切割形成无数个镂空的孔洞以形成网格状结构,从而使金属导电层241具备优异的透光特性,进而得到呈现透明效果的透明导电膜24。在上述刻蚀过程中,还能够按照设计好的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以及接地电极232(例如第一接地电极2321和第二接地电极2322)的形状、尺寸、设置方位等参数直接刻蚀形成最终的呈现透明效果的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以及接地电极232。透明粘胶层243可以采用呈透明状的粘胶,例如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该OCA光学胶是具备光学透明的一层特种无基材的双面胶。透明导电膜24可 以通过透明粘胶层243与基板21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之间的粘合实现最终贴附于基板21上。由此可知,通过上述透明导电膜24的设置能够实现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以及接地电极232的透明化,加之基板21也呈透明状,从而使天线本体20整体呈现透明效果,进而有利于提高美观性和隐蔽性,并且加工制造较为方便。
为了兼顾透明导电膜24的透光性、金属导电层241形成的各个结构的导电性能以及机械强度,对于金属导电层241的厚度、其上网格的参数需要进行进一步限定。具体地,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导电层241刻蚀形成的每个孔洞呈矩形,例如正方形,金属导电层241形成的网格的线宽D1为2~30um,金属导电层241形成的网格的线间距D2为50~200um,金属导电层241的厚度为1~10um,最终形成的透明导电膜24具备70~88%的透光性,透明导电膜24的厚度为25~100um。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至图7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以及接地电极232(第一接地电极2321和第二接地电极2322)位于基板21的第一表面上,此时可以设置一个完全覆盖第一表面的透明基底层242以及一个完全覆盖该透明基底层242的金属导电层241,在该金属导电层241上便可通过刻蚀直接形成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以及接地电极232,加工制造更为简单,且节省成本。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多个金属导电层241来分别刻蚀形成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或接地电极232。
如图3至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还包括信号传输结构30,信号传输结构30由底板10朝向安装体的一侧穿入至底板10设置天线本体20的一侧。信号传输结构30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导电部31和第二导电部32。其中,信号传输结构30用于与采用该天线的设备的前馈电路进行导通。信号传输结构30的具体类型并不作限定,可以为任何能够实现信号传递的 结构,例如同轴线缆、柔性电路板等。当信号传输结构30为同轴线缆时,同轴线缆的内导体形成第一导电部31、外导体形成第二导电部32;或者,在同轴线缆的内导体处连接有一伸出的第一导电片,在同轴线缆的外导体处连接有两个伸出的第二导电片,第一导电片形成第一导电部31,第二导电片形成第二导电部32。
进一步地,金属导电层241被刻蚀时保留有第一实心金属部2411和第二实心金属部2412,且第一实心金属部2411和第二实心金属部2412分别与信号电极231和接地电极232电性连接。通过第一导电部31与第一实心金属部2411电性配合以使信号电极231能够传递射频信号,通过第二导电部32与第二实心金属部2412电性配合以使接地电极232能够接地。上述第一实心金属部2411和第二实心金属部2412是在对金属导电层241进行刻蚀时保留形成的,无需额外再设置导电结构,有利于节省工艺步骤和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第一导电部31与第一实心金属部2411之间、第二导电部32与第二实心金属部2412之间电性连接的方式并不作限定,需要导通的两者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在实现机械连接的同时实现电性导通,也可以仅通过接触导通方式、电容耦合馈电方式等实现电性导通,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在此处进行机械连接。
在上文中主要针对信号电极231、第一接地电极2321以及第二接地电极2322共同构成共面波导传输线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然而,可以理解地,信号电极231与接地电极232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此。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基板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信号电极231设置在第一表面上,接地电极232设置在第二表面上,且信号电极231与接地电极232在基板21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对应,对于辐射元件的结构和设置位置并不作限定。上述信号电极231与接地电极232共同构成微带线传输线,同样能够实现射频信号的传递以及接地功能。
当辐射元件为辐射贴片22时,辐射贴片22通常设置在第一表面,当然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表面。相应地,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以及接地电极232也可以采用上述设置透明导电膜24的方式形成。不过,在加工制造时,基板21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需要设置透明基底层242和金属导电层241,两个表面上的金属导电层241需要分别进行刻蚀以形成相应的辐射贴片22、信号电极231或接地电极232。因此,在加工相对来说更为复杂,且成本更高,但是仍然是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
如图3、图4以及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还包括外罩40和固定结构,外罩40盖合在底板10上且罩设在天线本体20的外侧,固定结构用于连接天线本体20与底板10,和/或,用于连接外罩40与底板10,和/或,用于连接底板10与安装体。其中,底板10、外罩40以及固定结构均呈透明状,从而使天线整体更好地呈现透明效果,进一步提高美观性和隐蔽性。底板10、外罩40以及固定结构所采用的透明材料可以与基板21采用的一致,例如采用有机高分子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即亚克力(或有机玻璃)。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外罩40与天线本体20之间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隙,即外罩40与天线本体20之间一般不接触,两者之间的间距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辐射场的分布等性能。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本体20宽度(即基板21的短边尺寸)为基准波长λc的0.65~0.75倍,高度(即基板21的长边尺寸)为基准波长λc的0.9~1倍,天线整体的直径(即外罩40的直径)为基准波长λc的1.1~1.2倍,天线整体的高度(大致为外罩40的高度)为基准波长λc的1~1.2倍。在图3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天线本体20宽度(即基板21的短边尺寸)大致为125mm,高度(即基板21的长边尺寸)大致为165mm,天线整体的直径(即外罩40的直径)大致为198mm,天线整体的高度(大致为外罩40的高度)大致为177mm。
对于上述固定结构的具体类型、具体结构、具体用途并不作限定,固定结构可以用于连接天线本体20与底板10,也可以用于连接外罩40与底板10,还可以用于连接底板10与安装体。以固定结构用于连接天线本体20与底板10为例,如图3、图4以及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结构包括天线本体定位件51和紧固件,天线本体定位件51包括第一连接部511和第二连接部512,第一连接部511与第二连接部512呈角度设置,第一连接部511通过紧固件(图中未示出)连接于基板21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第二连接部512通过紧固件连接于底板10,结构简单,且连接可靠。
其中,一般情况下,第一连接部511与第二连接部512之间的夹角需要根据基板21所在平面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进行确定。例如,当基板21所在平面垂直于底板10时,第一连接部511与第二连接部512也相互垂直,此时天线本体定位件51的纵截面大致呈“L型”,此时第一连接部511能够与基板21的表面相贴合,第二连接部512能够与底板10相贴合,从而提高对基板21的定位准确度。另外,紧固件的具体类型并不作限定,可以为螺栓、螺丝、卡扣等紧固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天线本体定位件51和紧固件也需要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当然,可以理解地,天线本体定位件51的具体结构也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实现基板21与底板10之间有效定位的结构,例如具有卡槽的定位块,定位块固定于底板10上,基板21卡入至该卡槽中,等等。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 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安装体连接的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天线本体,所述天线本体包括:
    基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且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与所述底板相交;
    辐射元件,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馈电结构,用于向所述辐射元件输送和/或由所述辐射元件接收射频信号,所述馈电结构包括信号电极和接地电极,其中,所述信号电极和所述接地电极设置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且所述信号电极与所述辐射元件电性连接,在垂直于所述底板的参考面上,所述接地电极的正投影与所述辐射元件的正投影之间相间隔,且所述接地电极的正投影全部位于所述辐射元件的正投影与所述底板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接地电极包括第一接地电极和第二接地电极,所述信号电极、所述第一接地电极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电极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接地电极和所述第二接地电极分别位于所述信号电极的两侧且与所述信号电极之间均相间隔。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元件为辐射贴片,所述辐射贴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信号电极的第一端与所述辐射贴片电性连接,所述信号电极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靠近所述底板的位置,所述辐射贴片与所述接地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贴片朝向所述接地电极的一侧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第二边缘以及第三边缘,所述信 号电极与所述第二边缘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电极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边缘设置的第四边缘,所述第二接地电极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三边缘设置的第五边缘,其中,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之间的距离沿背离所述信号电极的一侧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第五边缘之间的距离沿背离所述信号电极的一侧逐渐增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均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的倾斜方向相反;和/或,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五边缘均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五边缘的倾斜方向相反。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电极还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边缘设置的第六边缘,所述第六边缘平行于所述第二边缘;和/或,所述第二接地电极还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边缘设置的第七边缘,所述第七边缘平行于所述第二边缘。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段的中心频率所对应的波长为基准波长,所述第一边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14~0.16倍,和/或,所述第三边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14~0.16倍,所述第四边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25~0.27倍,所述第五边缘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25~0.27倍,和/或,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014~0.015倍,和/或,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第五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014~0.015倍,和/或,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27~0.3 倍,和/或,所述第三边缘与所述第五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27~0.3倍。
  8. 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的工作频段的中心频率所对应的波长为基准波长,所述辐射贴片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41~0.45倍,和/或,所述辐射贴片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尺寸为所述基准波长的0.55~0.6倍。
  9. 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贴片被所述信号电极的中心线延长线划分为两部分,该两部分相对于所述信号电极左右对称;和/或,所述第一接地电极与所述第二接地电极相对于所述信号电极左右对称。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信号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接地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且所述信号电极与所述接地电极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对应。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为全向天线;和/或,所述天线的极化方式为垂直极化。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基板的一侧表面形成所述参考面。
  13. 根据权利要求2、3和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元件为辐射贴片,所述基板呈透明状,所述天线本体还包括透明导电 膜,所述透明导电膜包括依次叠置的金属导电层、透明基底层以及透明粘胶层,其中,所述金属导电层通过刻蚀形成呈网格状的所述辐射贴片、所述信号电极以及所述接地电极,以使所述辐射贴片、所述信号电极以及所述接地电极均呈透明状,所述透明粘胶层用于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进行粘合。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1~10微米,和/或,所述金属导电层形成的网格的线宽为2~30微米,和/或,所述金属导电层形成的网格的线间距为50~200微米。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号传输结构,所述信号传输结构由所述底板朝向所述安装体的一侧穿入至所述底板设置所述天线本体的一侧,所述信号传输结构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金属导电层被刻蚀时保留有第一实心金属部和第二实心金属部,且所述第一实心金属部和第二实心金属部分别与所述信号电极和所述接地电极电性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第一实心金属部电性配合以使所述信号电极能够传递所述射频信号,通过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实心金属部电性配合以使所述接地电极能够接地。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罩和固定结构,所述外罩盖合在所述底板上且罩设在所述天线本体的外侧,所述固定结构用于连接所述天线本体与所述底板,和/或,用于连接所述外罩与所述底板,和/或,用于连接所述底板与所述安装体,其中,所述底板、所述外罩以及所述固定结构均呈透明状。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天线 本体定位件和紧固件,所述天线本体定位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底板。
CN202280000247.6A 2022-02-22 2022-02-22 天线 Pending CN1169411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77232 WO2023159345A1 (zh) 2022-02-22 2022-02-22 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41129A true CN116941129A (zh) 2023-10-24

Family

ID=87764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0247.6A Pending CN116941129A (zh) 2022-02-22 2022-02-22 天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41129A (zh)
WO (1) WO20231593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54848B (zh) * 2024-03-26 2024-07-05 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华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 微波漏能仪探头天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193851B1 (ko) * 1996-11-05 1999-06-15 윤종용 휴대용 무선기기의 소형 안테나
KR100846487B1 (ko) * 2003-12-08 2008-07-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등방향성 방사패턴을 갖는 초광대역 안테나
GB2453778B (en) * 2007-10-18 2009-10-28 Thales Holdings Uk Plc An ultra wideband antenna
US20130035050A1 (en) * 2010-01-13 2013-02-07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ntenna and Receiver Circuit
CN101859925A (zh) * 2010-03-19 2010-10-13 华东交通大学 一种具有陷波特性的超宽带单极子天线
CN103187626A (zh) * 2013-03-08 2013-07-03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陷波特性可重构的超宽带平面单极子天线
CN104218316B (zh) * 2014-08-26 2017-04-19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认知无线电光控可重构超宽带陷波天线
CN204067579U (zh) * 2014-08-26 2014-12-3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认知无线电光控可重构超宽带陷波天线
CN106299612A (zh) * 2016-08-05 2017-01-04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柔性可穿戴应用的单极子天线
CN206349513U (zh) * 2017-01-09 2017-07-21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学院 一种单陷波超宽带单极子天线
CN106785463A (zh) * 2017-01-09 2017-05-31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学院 一种单陷波超宽带单极子天线
CN210897621U (zh) * 2019-09-28 2020-06-3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新型超宽带平面单极子天线
CN113206377B (zh) * 2021-05-06 2022-09-13 安徽大学 一种共面波导馈电的四陷波柔性可穿戴超宽带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9345A1 (zh) 2023-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73892B2 (en) Dielectric waveguide slot antenna
US8723751B2 (en) Antenna system with planar dipole antenna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8786509B2 (en) Multi polarization conformal channel monopole antenna
CN106129593B (zh) 一种二维宽角度扫描的全金属相控阵雷达天线单元
CN109687125B (zh) 一种基于多模融合的超低剖面双频宽波束微带天线
WO2018225537A1 (ja) アンテナ
JP2013197787A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CN112397898B (zh) 天线阵列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17157218A1 (zh) 一种天线
WO2014009697A1 (en) Antennas
CN110492242A (zh) 一种超薄半壁短路圆极化顶端辐射天线
CN116941129A (zh) 天线
WO2020155346A1 (zh) 天线单元、天线***及电子装置
CN113270716A (zh) 一种应用于5g新型mimo毫米波圆极化贴片天线
CN102800953B (zh) 带有辐射型负载的间接馈电型全向印刷天线
JP2022528845A (ja) アンテナ・イン・パッケージ及びレーダアセンブリパッケージ
CN117673705A (zh) 天线单元及通信设备
US20240258696A1 (en) Antenna
CN113054423B (zh) 天线组件
CN110739536B (zh) 半模Vivaldi天线及小型化大角度频扫天线阵列
CN108400436B (zh) 天线模块
CN209571546U (zh) 多层微带天线
CN219086244U (zh) 一种2.4GHz频段的PCB平板定向天线
KR100532587B1 (ko) 상부 유전체층의 금속스트립을 이용한 고이득 선형편파마이크로스트립 패치 배열 안테나
CN214336910U (zh) 一种圆极化天线、天线阵列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