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9696A - 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39696A
CN116939696A CN202210322909.3A CN202210322909A CN116939696A CN 116939696 A CN116939696 A CN 116939696A CN 202210322909 A CN202210322909 A CN 202210322909A CN 116939696 A CN116939696 A CN 1169396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ice
docking
information
identifier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229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光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2290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3969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39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96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04W28/0967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核心网网元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该核心网网元向控制器发送对接标识,该对接标识用于确定传输该业务的承载路径,其中,该对接标识是根据该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当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基于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为该业务确定对接标识,并利用该对接标识确定传输该业务的承载路径,从而减少由于预先规划承载路径和预留承载资源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减少由于不断计算和调整预留的承载资源所造成的信令开销。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F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S)中同时存在各种各样具备差异化特征的业务,因此第五代(5th geNEFation,5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承载网通常会配合5GS,对不同业务采用不同的承载,以实现对不同业务的差异化处理。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会预先约定业务与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为不同业务预留不同的承载资源,但在承载资源受限,且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情况下,例如在卫星通信中,由于网络拓扑结构(例如卫星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动态变化和资源剩余情况的动态变化,若采用为不同业务预留不同的承载资源的方式,则可能导致即使没有业务时,承载网也需要不断计算和调整预留的承载资源,并下发相应的路由转发规则,从而可能造成大量的信令开销,并且大量的资源预留也可能带来资源的浪费,使得网络能服务的用户数量大大减少。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在卫星网络等承载网络资源受限、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当有业务传输需求时,基于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为该业务确定对接标识,并利用该对接标识确定传输该业务的承载路径,从而减少由于预先规划承载路径和预留承载资源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减少由于不断计算和调整预留的承载资源所造成的信令开销。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由核心网网元执行,或者,也可以由核心网网元的组成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执行,对此不作限定。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由核心网网元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该方法可以包括:核心网网元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核心网网元向控制器发送对接标识,对接标识用于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其中,对接标识是根据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由于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因此,利用该对接标识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可以满足用户对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当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核心网网元可以去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进而根据该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当没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核心网网元可以不需要去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因此能够实现为该业务动态、灵活地确定承载路径,以减少由于预先规划承载路径和预留承载资源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减少由于不断计算和调整预留的承载资源所造成的信令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与映射关系确定的,该映射关系包括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对应于一个确定的对接标识。在该实现方式中,核心网网元可将该对接标识作为为业务确定的对接标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与多个对接标识具有对应关系。在该实现方式中,核心网网元可从该多个对接标识中随机为业务确定一个对接标识,或者,还可以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从该多个对接标识中为业务确定一个对接标识。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核心网网元在确定对接标识时,考虑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规则之间的关系,因此,利用该对接标识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可以满足用户对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核心网网元向控制器发送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可用于配合对接标识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由于在不同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或目的地址可能不同,因此,在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时,不仅考虑对接标识,还考虑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这样,根据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能够实现在确定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以满足用户需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基于路径适配指示信息,核心网网元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核心网网元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
一示例,核心网网元可接收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并基于该路径适配指示信息,执行上述确定对接标识的步骤。
另一示例,第二网元可接收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并基于该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向核心网网元发送路径适配请求信息,该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可用于请求核心网网元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或者说,核心网网元在接收到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后,可基于该路径适配请求信息执行上述确定对接标识的步骤。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可通过路径适配指示信息触发核心网网元确定对接标识,进而利用该对接标识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因此,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地配置路径适配指示信息,从而决定是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并根据该对接标识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或者,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不包括QFI信息时,可适用于以会话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QFI信息时,还可适用于以QoS流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组的标识信息;或者,组的标识信息和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一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同一个组,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同一个5G VN组,且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在该情况下,由于DNN、S-NSSAI属于5G VN组数据,因此,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中的DNN信息、S-NSSAI信息也可以用该组的标识信息代替。即,在该情况下,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以包括:该组的标识信息;或者可以包括:该组的标识信息和QFI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不包括QFI信息,方法还包括:核心网网元向目标网元发送对接标识,对接标识用于目标网元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网元可根据来自核心网网元的对接标识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例如,目标网元可接收来自核心网网元的对接标识,并将该对接标识添加至该业务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本实施例可适用于以会话为粒度确定对接标识的场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QFI信息,方法还包括:核心网网元向目标网元发送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对接标识和QFI信息用于目标网元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网元可根据来自核心网网元的对接标识和QFI信息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具体地,目标网元可接收来自核心网网元的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其中,该对接标识与该QFI信息一一对应。从而,对于该业务的每个QoS流,目标网元可根据该QoS流的标识符(即QFI信息),为该QoS流添加与该QFI信息对应的对接标识。其中,对接标识例如可以添加至该业务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本实施例可适用于以QoS流为粒度确定对接标识的场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由控制器执行,或者,也可以由控制器的组成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执行,对此不作限定。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由控制器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该方法可以包括:控制器获取对接标识,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控制器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对接规则用于指示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控制器可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由于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因此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并利用该对接规则指示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可以满足用户对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当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控制器可以去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和生成对接规则,当没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控制器可以不需要去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和生成对接规则,从而减少了由于预先规划承载路径和预留承载资源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减少由于不断计算和调整预留的承载资源所造成的信令开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控制器获取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控制器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包括:控制器根据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生成对接规则。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由于在不同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或目的地址可能不同,因此,在生成对接规则时,不仅考虑对接标识,还考虑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这样,通过根据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生成对接规则,能够实现在确定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为业务确定合适的承载路径,以满足用户需求。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对接规则包括:对接标识、源地址、目的地址,以及承载路径与对接标识、源地址、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对接规则包括:对接标识、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及承载路径与该对接标识、该源地址和该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其中,该承载路径是根据该对接标识、该源地址和该目的地址确定的。从而,接收对接规则的设备可根据接规则中的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在该源地址和该目的地址之间的多个承载路径中,确定用于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控制器向路由转发设备发送对接规则。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路由转发设备可根据接收的对接规则为待传输的业务确定承载路径,进而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传输该业务的数据包。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由路由转发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路由转发设备的组成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执行,对此不作限定。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由路由转发设备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该方法可以包括:路由转发设备获取对接规则,对接规则包括第一对接标识,第一对接标识用于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其中,第一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路由转发设备根据对接规则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由于第一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因此根据第一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并利用该对接规则指示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可以满足用户对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当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可以生成对接规则,进而根据对接规则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当没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无需生成对接规则或确定承载路径,从而减少了由于预先规划承载路径和预留承载资源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减少由于不断计算和调整预留的承载资源所造成的信令开销。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对接规则还包括:第一源地址、第一目的地址,以及承载路径与第一对接标识、第一源地址、第一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其中,承载路径是根据第一对接标识、第一源地址和第一目的地址确定的。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由于在不同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或目的地址可能不同,因此,对接规则不仅包括第一对接标识,还包括第一源地址、第一目的地址,以及承载路径与该第一对接标识、该第一源地址、该第一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从而,接收对接规则的设备可根据接规则中的第一对接标识、第一源地址和第一目的地址,在该第一源地址和该第一目的地址之间的多个承载路径中,确定用于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路由转发设备接收业务的数据包;路由转发设备通过业务的数据包获取第二对接标识、第二源地址和第二目的地址。
在本实施例中,路由转发设备可通过业务的数据包获取第二对接标识、第二源地址和第二目的地址。例如,路由转发设备可从该业务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获取第二对接标识、第二源地址和第二目的地址。其中,第二对接标识、第二源地址和第二目的地址可用于路由转发设备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路由转发设备根据对接规则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包括:路由转发设备将第一对接标识、第一源地址、第一目的地址与第二对接标识、第二源地址、第二目的地址进行匹配;路由转发设备根据匹配结果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路由转发设备可将通过业务的数据包获得的对接标识(例如第二对接标识)、源地址(例如第二源地址)、目的地址(例如第二目的地址)与对接规则中的对接标识(例如第一对接标识)、源地址(例如第一源地址)、目的地址(例如第一目的地址)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路由转发设备根据匹配结果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包括:若第一对接标识与第二对接标识相同,第一源地址与第二源地址相同,第一目的地址与第二目的地址相同,则路由转发设备将承载路径确定为传输业务的数据包的承载路径。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路由转发设备经过匹配,识别到第一对接标识与第二对接标识相同,第一源地址与第二源地址相同,第一目的地址与第二目的地址相同,从而,路由转发设备可根据对接规则中承载路径与第一对接标识、第一源地址、第一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确定与该第一对接标识、第一源地址、第一目的地址对应的承载路径,并将该承载路径确定为传输该业务的数据包的承载路径。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或者,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不包括QFI信息时,可适用于以会话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QFI信息时,还可适用于以QoS流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组的标识信息;或者,组的标识信息和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一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同一个组,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同一个5G VN组,且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在该情况下,由于DNN、S-NSSAI属于5G VN组数据,因此,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中的DNN信息、S-NSSAI信息也可以用该组的标识信息代替。即,在该情况下,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以包括:该组的标识信息;或者可以包括:该组的标识信息和QFI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路由转发设备按照承载路径传输业务。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在确定了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之后,路由转发设备即可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传输该业务的数据包。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目标网元执行,或者,也可以由目标网元的组成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执行,对此不作限定。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由目标网元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该方法可以包括:目标网元获取对接标识,其中,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目标网元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对接标识用于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由于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因此,利用该对接标识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可以满足用户对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当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可以去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进而根据该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当没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可以不需要去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因此能够实现为该业务动态、灵活地确定承载路径,以减少由于预先规划承载路径和预留承载资源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减少由于不断计算和调整预留的承载资源所造成的信令开销。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目标网元获取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目标网元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可用于配合对接标识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由于在不同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或目的地址可能不同,因此,在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时,不仅考虑对接标识,还考虑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这样,根据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能够实现在确定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以满足用户需求。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或者,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不包括QFI信息时,可适用于以会话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QFI信息时,还可适用于以QoS流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组的标识信息;或者,组的标识信息和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一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同一个组,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属于同一个5G VN组,且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在该情况下,由于DNN、S-NSSAI属于5G VN组数据,因此,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中的DNN信息、S-NSSAI信息也可以用该组的标识信息代替。即,在该情况下,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以包括:该组的标识信息;或者可以包括:该组的标识信息和QFI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方法还包括:目标网元向路由转发设备发送业务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业务的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可包括目标网元为该数据包添加的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的装置,该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和/或模块,如处理单元和/或通信单元。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为核心网网元、控制器、路由转发设备或目标网元。当该装置为核心网网元、控制器、路由转发设备或目标网元时,通信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处理单元可以是至少一个处理器。可选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为用于核心网网元、控制器、路由转发设备或目标网元的芯片、芯片***或电路。当该装置为用于核心网网元、控制器、路由转发设备或目标网元的芯片、芯片***或电路时,通信单元可以是该芯片、芯片***或电路上的输入/输出接口、接口电路、输出电路、输入电路、管脚或相关电路等;处理单元可以是至少一个处理器、处理电路或逻辑电路等。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通过通信接口读取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为核心网网元、控制器、路由转发设备或目标网元。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为用于核心网网元、控制器、路由转发设备或目标网元的芯片、芯片***或电路。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各方面提供的方法。
对于处理器所涉及的发送和获取/接收等操作,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或者,如果未与其在相关描述中的实际作用或者内在逻辑相抵触,则可以理解为处理器输出和接收、输入等操作,也可以理解为由射频电路和天线所进行的发送和接收操作,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用于设备执行的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与通信接口,处理器通过通信接口读取存储器上存储的指令,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方法。
可选地,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芯片还包括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芯片包括逻辑电路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用于接收待处理的数据和/或信息,并将待处理的数据和/或信息传输至逻辑电路,逻辑电路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编码的处理,以及,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输出编码后的极化码字。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包括上述的核心网网元、控制器、路由转发设备和目标网元。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是适用于本申请的通信的方法的一种***架构。
图3是适用于本申请的通信的方法的另一种***架构。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例如:第五代(5thgeNEFation,5G)或新无线(new radio,NR)***、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TDD)***等。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未来的通信***,如第六代移动通信***。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车到万物(vehicle-to-everything,V2X)通信,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以及物联网(internet ofthings,IoT)通信***或者其他通信***。下面以5G***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F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S)具备高带宽、高可靠、低延时和泛在接入等能力。
图1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的网络架构示意图。该网络架构例如可以为5GS架构。该网络架构如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以及核心网网元。其中,核心网网元包括: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数据网络(date network,DN)、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management function,SMF)、接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function,AMF)、网络切片选择功能(network slice selection function,NSSF)、鉴权服务器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AUSF)、网络开放功能(network exposurefunction,NEF)、网络存储功能(network function repository function,NRF)、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和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
下面对图1中示出的各网元做简单介绍。
1、UE:可以称终端设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
终端设备可以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的举例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按照,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是IoT***中的终端设备,IoT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
需要指出的是,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可以采用某种空口技术(如NR或LTE技术等)相互通信。终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也可以采用某种空口技术(如NR或LTE技术等)相互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或芯片,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终端设备中。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2、(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 network,(R)AN)设备:可以为特定区域的授权用户提供接入通信网络的功能,具体可以包括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FationpartNEFship project,3GPP)网络中无线网络设备也可以包括非3GPP(non-3GPP)网络中的接入点。下文为方便描述采用AN设备表示。
AN设备可以为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目前的无线接入技术有两种类型:3GPP接入技术(例如,第三代(3rd geNEFation,3G)、***(4th geNEFation,4G)或5G***中采用的无线接入技术)和非3GPP(non-3GPP)接入技术。3GPP接入技术是指符合3GPP标准规范的接入技术,例如,5G***中的接入网设备称为下一代基站节点(next geNEFation NodeBase station,gNB)或者RAN设备。非3GPP接入技术可以包括以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为代表的空口技术、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等。AN设备可以允许终端设备和3GPP核心网之间采用非3GPP技术互连互通。
AN设备能够负责空口侧的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数据压缩和加密等功能。AN设备为终端设备提供接入服务,进而完成控制信号和用户数据在终端设备和核心网之间的转发。
AN设备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WiFi***中的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等,还可以为5G(如,NR)***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或者下一代通信6G***中的基站等。本申请实施例对AN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3、AMF:主要用于接入控制、移动性管理、附着与去附着等功能。AMF还可作为N1信令(即N1接口的信令,为简洁,简称为N1信令)和N2信令(即N2接口的信令,为简洁,简称为N2信令)连接的锚点,为SMF提供N1/N2会话管理(session management,SM)消息的路由。AMF还可维护和管理UE的状态信息。
4、SMF:主要用于用户面网元选择,用户面网元重定向,终端设备的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以及会话的建立、修改和释放及QoS控制。
5、UPF:主要用于用户面数据的接收和转发。例如,UPF可以从DN接收用户面数据,并通过AN设备将用户面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UPF还可以通过AN设备从终端设备接收用户面数据,并转发到DN。
6、PCF:主要用于指导网络行为的统一策略框架,为控制面网元(例如AMF,SMF等)提供策略规则信息等。
7、AF:主要用于向3GPP网络提供业务,如与PCF之间交互以进行策略控制等。
8、UDM:主要用于UE的签约数据管理,包括UE标识的存储和管理,UE的接入授权等。UDM还可为UE生成3GPP的认证凭证。UDM还可登记维护当前为UE服务的网元(例如,AMF ID1所代表的AMF为UE当前的服务AMF(serving AMF))。
9、UDR:主要用于存储用户数据。用户数据,例如包括但不限于:由UDM调用的签约数据,PCF调用的策略信息,用于能力开放的结构化数据,NEF调用的应用数据,等。
10、NEF:主要用于安全地向外部开放由3GPP网络功能提供的业务和能力等。
11、数据网络(DN):主要用于为UE提供数据服务的运营商网络。例如,因特网(Internet)、第三方的业务网络、IP多媒体服务业务(IP multi-media service,IMS)网络等。
12、AUSF:主要用于用户鉴权等,如UE接入网络时对UE进行安全认证。
13、NSSF:主要用于为UE选择切片实例集合,为UE确定AMF集合、允许的网络切片选择辅助信息(network slice selection assistance information,NSSAI)(NSSAIs)。
在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各网元之间可以通过图中所示的接口通信,部分接口可以采用服务化接口的方式实现。如图1所示,UE和AMF之间可以通过N1接口进行通信。RAN和AMF之间可以通过N2接口进行通信。RAN和UPF之间可以通过N3接口进行通信,N3接口可以用于传输用户面的数据等。SMF和UPF之间可以通过N4接口进行通信。UPF和DN之间可以通过N6接口进行通信。UPF和UPF之间可以通过N9接口进行通信,N9接口可以用于传输UPF之间的上下行用户数据流等。其他接口与各网元之间的关系如图1中所示,为了简洁,这里不一详述。
应理解,上述所示的网络架构仅是示例性说明,适用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架构并不局限于此,任何能够实现上述各个网元的功能的网络架构都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
还应理解,图1中所示的AMF、SMF、UPF、PCF、UDM、NSSF、AUSF等可以理解为用于实现不同功能的网元,例如可以按需组合成网络切片,这些网元可以各自独立的设备,也可以集成于同一设备中实现不同的功能,或者可以是硬件设备中的网络元件,也可以是在专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功能,或者是平台(例如,云平台)上实例化的虚拟化功能,本申请对于上述网元的具体形态不作限定。
在实际部署中,不同功能的网元可以合设。例如,接入与移动性管理网元可以与会话管理网元合设;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与用户面网元合设。当两个网元合设的时候,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这两个网元之间的交互就成为该合设网元的内部操作或者可以省略。
还应理解,上述命名仅为便于区分不同的功能而定义,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6G网络以及未来其它的网络中采用其他命名的可能。例如,在6G网络中,上述各个网元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沿用5G中的术语,也可能采用其他名称等。
还应理解,图1中的各个网元之间的接口名称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接口的名称可能为其他的名称,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此外,上述各个网元之间的所传输的消息(或信令)的名称也仅仅是一个示例,对消息本身的功能不构成任何限定。
5GS中同时存在各种各样具备差异化特征的业务,因此5G中的承载网通常会配合5GS,对不同业务采用不同的承载,以实现对不同业务的差异化处理。
以IP承载网为例,可采用以下方式对不同业务采用不同的承载:基于专用物理设备的方式(即特定业务采用特定设备)、基于专有物理端口的方式(即特定业务采用特定物理端口)、在物理端口采用FlexE技术的硬隔离方式,基于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network,VPN)的方式(即不同业务采用不同VPN)、基于IGP协议进程的方式(即不同业务采用不同内部网关协议)、基于软隧道的方式(即基于段路由流量工程(segment routingtraffic engineering,SR-TE)等技术,对不同业务采用不同承载路径)、基于逻辑拓扑的软隔离方式(即不同业务采用不同逻辑网络拓扑)。为实现对业务承载性能的差异化处理,还可以以QoS流为粒度对不不同QoS流采用不同的承载,例如可以在切片内部或不同切片间,采用不同的QoS优先级对业务进行差异化的调度。
具体地,当以QoS流为粒度为业务确定承载时,基站或UPF会基于QoS流标识符进行业务与承载之间的映射。例如,可在外层IP头中设置相应的差分服务编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 point,DSCP)值,或在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control,MAC)头中设置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优先级,从而路由转发设备可基于该DSCP值或该优先级信息对不同QoS流采用不同的承载,例如,令不同QoS流进入不同的优先级队列。
当以切片为粒度为业务确定承载时,以IP承载网基于VPN的方式为业务确定承载为例,可利用业务报文携带的VLAN ID作为跨域切片对接标识,或利用以太网端口与VLANID组合的形式作为切片对接标识进行切片对接。5GS的接入网或核心网设备将业务数据包发往IP承载网设备时,可携带对应的VLAN ID,从而IP承载网设备可根据VLAN ID与承载网切片的对应关系,剥离VLAN ID并添加相应的VPN和隧道封装信息。
由于地面网络的拓扑结构为静态拓扑,且地面承载网络资源较充足,因此可通过网管预先约定业务与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为不同业务预留不同的承载资源,即可实现为不同业务确定不同的承载,进而实现对不同业务的差异化处理。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卫星的带宽容量大幅提高,且成本降低。因卫星强大的覆盖能力,卫星网络与5G网络的融合兴起。卫星网络与5G网络的融合可帮助5G网络覆盖人员稀少的偏远地区、以及海洋和孤岛等地面网络难以到达的区域。
目前,卫星与5GS的融合可分为两种场景,第一种场景:卫星作为3GPP接入,UE通过卫星接入5GS。第二种场景:卫星链路作为网元之间的链路,例如,卫星链路作为RAN和UPF之间的链路,为N3隧道提供承载,或者作为UPF和UPF之间的链路,为N9隧道提供承载。其中,RAN和UPF之间的链路,以及UPF和UPF之间的链路又可以称为回传链路。当卫星作为3GPP接入时,可将卫星作为基站的射频模块,为业务提供透明转发功能;当卫星链路作为回传链路时,卫星可以作为承载节点,为业务提供透明转发功能。此外,卫星还可以为业务提供非透明转发功能,非透明转发能力也可以称为可再生能力,在该场景中,基站和UPF可以部署在卫星上。
应理解,上述链路用于表征两个设备之间的一种连接关系,是一个逻辑概念,而非一个物理实体。
作为示例,卫星按轨道类型可分为地球同步(geostationary equatorial orbit,GEO)卫星、中轨道(mid earth orbit,MEO)卫星、低轨道(low earth orbit,LEO)卫星和其他卫星。由于MEO和LEO等非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面运动,因此需要通过多颗卫星组成星座,以实现对地面或海上固定区域的连续覆盖。此外,还可利用星间链路实现星上信息的转发,从而无需在全球各地建设地面信关站,进而实现覆盖能力的增强。
其中,星间链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一轨道内卫星之间的链路,这类链路也可称为同轨道星间链路。同轨道星间链路相对稳定,星座运行过程中不发生切换;另一类为轨道间链路,这类链路也可称为异轨道星间链路,异轨道星间链路又分为同向轨道间链路和反向缝链路,同向轨道间链路是指运行方向相同的相邻的两个轨道上的卫星之间的链路,同向轨道星间链路在接近极地上空时由于卫星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而可能断开;反向缝链路是指运行方向相反的两个卫星之间的链路,由于卫星运行方向相反,从而导致反向缝链路较难建立或只能短时间建立。另外,当卫星运行到极地地区时,反向缝链路也可能由于卫星的相对位置变化而断开。也就是说,非地球同步卫星星座的拓扑结构(即卫星之间的连接关系)随卫星的运动发生变化。
由于卫星相对地面运动,服务于地面用户的卫星以及能和地面信关站建立连接的卫星也在动态随时间发生变化。此外,地面用户的业务需求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某个时刻某个区域内用户的密集度增加。此时,由于该区域内的业务需求可能增多,因此该区域上空的卫星和链路可能被消耗更多的资源。也就是说,非地球同步卫星星座的运动和地面业务需求的变化,可能导致不同时刻卫星和链路的资源消耗情况不同。
综上所述,由于业务需求和卫星网络的拓扑结构动态变化,从而导致了承载资源剩余情况的动态变化,并且在卫星网络中承载资源受限,因此,上述预先约定业务与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为不同业务预留不同的承载资源方式,不完全适用于卫星通信的场景。在卫星通信场景中,还需要考虑如何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为该业务动态、灵活地确定承载路径,从而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信令开销。
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可以实现当有业务传输需求时,基于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为该业务确定对接标识,并利用该对接标识确定传输该业务的承载路径,从而减少由于预先规划承载路径和预留承载资源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减少由于不断计算和调整预留的承载资源所造成的信令开销。
在本申请中,对接标识也可以称为差异承载标识、差异承载服务标识、承载路径定制标识、承载路径对接标识等。
图2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的通信的方法的一种***架构。作为示例,在图2所示的***架构中,gNB可部署在卫星上(下文中称为星载gNB),锚点UPF可以部署在地面上(下文中称为地面锚点UPF),终端设备可通过星载gNB和地面锚点UPF,访问地面数据网络。
如图2所示,星载gNB部署在卫星#1上,同时每个卫星上还部署有相应的路由转发设备,用于实现业务数据包的转发功能,例如,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上分别部署有路由转发设备#1、路由转发设备#2、路由转发设备#3、路由转发设备#4。
在图2中,星载gNB与地面锚点UPF之间存在两个星上转发路径,即图2中的路径#1(图2中实线表示的路径)和路径#2(图2中虚线表示的路径)。在路径#1中,路由转发设备#1可将来自星载gNB的业务数据包通过路由转发设备#2、路由转发设备#4发送至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再由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发送至地面锚点UPF,相应地,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可将来自地面锚点UPF的业务数据包通过路由转发设备#4、路由转发设备#2发送至路由转发设备#1,再由路由转发设备#1发送至星载gNB;在路径#2中,路由转发设备#2可将来自星载gNB的业务数据包通过路由转发设备#3、路由转发设备#4发送至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再由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发送至地面锚点UPF,相应地,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可将来自地面锚点UPF的业务数据包通过路由转发设备#4、路由转发设备#3发送至路由转发设备#1,再由路由转发设备#1发送至星载gNB。
当终端设备通过星载gNB和地面锚点UPF访问地面数据网络时,该路径#1和路径#2均可作为承载路径,为终端设备请求访问的业务提供承载,或者说,该路径#1和路径#2均可作为承载路径,为星载gNB与地面锚点UPF之间的N3隧道提供承载。
一种可能的情况,某个时刻由于卫星#2的资源充足,因此,路由转发设备#1或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可使用路径#1传输业务。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卫星#2需要服务于其他终端设备,在该情况下,若仍然采用路径#1作为承载路径,则可能导致用户体验变差,因此,路由转发设备#1或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可使用路径#2传输业务。
又一种可能的情况,路由转发设备#1或路由转发设备#2还可以使用路径#1传输业务的PDU会话中的部分QoS流,使用路径#2传输该PDU会话中的其余部分QoS流,以实现以QoS流为粒度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
图3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的通信的方法的另一种***架构。作为示例,在图3所示的***架构中,终端设备#1的锚点UPF为UPF#1,终端设备#2的锚点UPF为UPF#2,UPF#1和UPF#2均可部署在卫星上,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使用的gNB(图3中未画出)可以部署在地面上,也可以部署在卫星上。假设终端设备#1与终端设备#2属于同一个组,例如终端设备#1与终端设备#2属于同一个5G虚拟网(virtual network,VN)组,则可通过UPF#1和UPF#2之间的星间链路来实现该终端设备#1与该终端设备#2之间的组通信。
如图3所示,UPF#1部署在卫星#1上,UPF#2部署在卫星#2上,此外,每个卫星上还部署有相应的路由转发设备,用于实现业务数据包的转发功能,例如,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上分别部署有路由转发设备#1、路由转发设备#2、路由转发设备#3、路由转发设备#4。
在图3中,UPF#1与UPF#2之间存在两个星上转发路径,即图3中的路径#1(图3中实线表示的路径)和路径#2(图3中虚线表示的路径)。在路径#1中,路由转发设备#1可将来自UPF#1的业务数据包通过路由转发设备#3发送至路由转发设备#2,再由路由转发设备#2发送至UPF#2,相应地,路由转发设备#2可将来自UPF#2的业务数据包通过路由转发设备#3发送至路由转发设备#1,再由路由转发设备#1发送至UPF#1;在路径#2中,路由转发设备#1可将来自UPF#1的业务数据包通过路由转发设备#4发送至路由转发设备#2,再由路由转发设备#2发送至UPF#2,相应地,路由转发设备#2可将来自UPF#2的业务数据包通过路由转发设备#4发送至路由转发设备#1,再由路由转发设备#1发送至UPF#1。当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通过UPF#1和UPF#2进行组通信时,该路径#1和路径#2均可作为承载路径,为终端设备#1或终端设备#2请求访问的业务提供承载,或者说,该路径#1和路径#2均可作为承载路径,为UPF#1与UPF#2之间的N9隧道提供承载。
一种可能的情况,某个时刻由于卫星#3的资源充足,因此,路由转发设备#1或路由转发设备#2可使用路径#1传输业务。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卫星#3需要服务于其他终端设备,在该情况下,若仍然采用路径#1作为承载路径,则可能导致用户体验变差,因此,路由转发设备#1或路由转发设备#2可使用路径#2传输业务。
又一种可能的情况,路由转发设备#1或路由转发设备#2还可以使用路径#1传输业务的PDU会话中的部分QoS流,使用路径#2传输该PDU会话中的其余部分QoS流,以实现以QoS流为粒度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
应理解,本文中涉及的#1、#2等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还应理解,图2和图3仅为便于理解而示例的简化示意图,图2和图3所示的***架构中还可以包括其他设备或网元,图2和图3中未予以画出。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
首先结合图4和图5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通信方法。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核心网网元可用于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还可以用于根据该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作为示例,核心网网元例如可以为SMF或NEF。控制器可用于对卫星承载网络的路由进行配置管理,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可用于生成对接规则,作为示例,控制器例如可以使用软件定义网络技术(software definednetworking,SND)控制器。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关于核心网网元和控制器的介绍可以参考上述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此外,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目标网元可用于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作为示例,目标网元例如可以为图2中的gNB或UPF,或者,还可为图3中的UPF#1或UPF#2。
关于各网元/设备的介绍,下文实施例中为简洁,不再赘述。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方法400可以包括S410至S440。
S410,核心网网元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核心网网元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的方式例如可以为: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服务需求信息。
其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用于确定对接标识,进而,该对接标识可用于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作为示例,通过对接标识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可应用于不同场景,例如,可应用于下述场景1和场景2:
场景1:两个网元之间存在多条路径,不同路径对应不同的对接标识。在该场景中,通过对接标识,可识别出与该对接标识对应的路径,作为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场景2:两个网元之间存在一条路径,不同网元之间的路径不同,不同路径对应不同的对接标识。在该场景中,通过对接标识,可识别出特定的两个网元之间的一条路径,作为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路径可以是传输业务的路径中的某一段路径。例如,在图2所示的***架构中,传输业务的路径为终端设备与地面锚点UPF之间的路径,其中,承载路径可以是星载gNB与地面锚点UPF之间的路径;又例如,在图3所示的***架构中,传输业务的路径为终端设备#1与终端设备#2之间的路径,其中,承载路径可以是UPF#1与UPF#2之间的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以包括多种形式。
一示例,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数据网络名称(single network sliceselection assistance information,DNN)信息和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data networkname,S-NSSAI)信息。其中,S-NSSAI信息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请求使用的网络切片,DNN信息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请求访问的数据网络名称。
一示例,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DNN信息、S-NSSAI信息和QoS流标识符(QoSflow identifier,QFI)信息。其中,QFI信息可用于标识一个QoS流。
又一示例,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DNN信息、S-NSSAI信息、QFI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信息。
一种可能的情况,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属于同一个组,例如,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属于同一个5G VN组,且承载路径用于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进行组通信。在该情况下,由于DNN、S-NSSAI属于5G VN组数据,因此,上述DNN信息、S-NSSAI信息也可以用该组的标识信息代替。即,在该情况下,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以包括:该组的标识信息;或者可以包括:该组的标识信息和QFI信息。
可以理解,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不包括QFI信息时,可适用于以会话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QFI信息时,还可适用于以QoS流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
还可以理解,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反映该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例如,DNN信息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请求访问的数据网络名称。一示例,当DNN信息表示终端设备访问互联网(Internet)时,可认为该业务对延时性能要求较低,又一示例,当DNN信息表示访问IP多媒体子***(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时,可认为该业务对延时性能要求较高。类似地,S-NSSAI信息或QFI信息也可以体现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或者说,不同的S-NSSAI信息或QFI信息,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不同。
S420,核心网网元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
在S420中,核心网网元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该对接标识可用于确定传输该业务的承载路径。
可选地,核心网网元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与映射关系确定对接标识。该映射关系可以包括: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
例如,核心网网元可以预先配置映射表,该映射表中包括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表1、表2、表3、表4示出了映射表的几种可能的形式。
表1
表2
表3
/>
表4
在表1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DNN信息和S-NSSAI信息。其中,DNN#1和S-NSSAI#1可对应于对接标识#1,DNN#1和S-NSSAI#2可对应于对接标识#2。也就是说,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DNN#1和S-NSSAI#1时,核心网网元可将对接标识确定为对接标识#1,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DNN#1和S-NSSAI#2时,核心网网元可将对接标识确定为对接标识#2。
一种可能的情况,DNN#2、S-NSSAI#1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与DNN#1,S-NSSAI#1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相同或相近,则在该情况下,DNN#2、S-NSSAI#1也可对应于对接标识#1。类似地,在DNN#3、S-NSSAI#2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与DNN#1、S-NSSAI#2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DNN#3、S-NSSAI#2也可对应于对接标识#2。
在表2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DNN信息、S-NSSAI信息和QFI信息。其中,DNN#1、S-NSSAI#1和QFI#1可对应于对接标识#3,DNN#1和S-NSSAI#1和QFI#2可对应于对接标识#4。也就是说,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DNN#1、S-NSSAI#1和QFI#1,核心网网元可将对接标识确定为对接标识#3,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DNN#1、S-NSSAI#1和QFI#2时,核心网网元可将对接标识确定为对接标识#4。
一种可能的情况,DNN#2、S-NSSAI#1、QFI#1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与DNN#1、S-NSSAI#1、QFI#1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相同或相近,则在该情况下,DNN#2、S-NSSAI#1、QFI#1也可对应于对接标识#3。类似地,在DNN#3、S-NSSAI#1、QFI#2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与DNN#1、S-NSSAI#1、QFI#2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DNN#3、S-NSSAI#1、QFI#2也可对应于对接标识#4。
表3和表4中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与表1和表2类似,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为便于描述,每个映射表中仅示出了四组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每个映射表中可能有四组以上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表1至表4中未示出。
还应理解,对于多组不同的服务需求信息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相同或相近的情况,该多组不同的服务需求信息可对应于相同的对接标识。例如,在表1中,DNN#1、S-NSSAI#1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与DNN#2,S-NSSAI#1所反映的业务所需的服务质量相同或相近,因此DNN#1、S-NSSAI#1与DNN#2,S-NSSAI#1可对应于相同的对接标识#1。
还应理解,上述表1至表4中对各个信息的命名仅为便于区分不同的信息而定义,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当映射表中不包括QFI信息时,可适用于以会话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的场景;当映射表中包括QFI信息时,还可适用于以QoS流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的场景。或者说,对于以QoS流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的场景,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至少包括QFI信息。
应理解,当以QoS流为粒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时,由于一个业务的PDU会话中可包含多个QoS流,因此,对于该多个QoS流中的每个QoS流,可以根据该QoS流的标识符信息(即QFI信息)以及该业务的其他服务需求信息(如,DNN信息和S-NSSAI信息,又如,组标识信息),确定与该QoS流对应的对接标识,该对接标识可用于确定传输该QoS流的承载路径。也就是说,当以QoS流为粒度确定对接标识时,核心网网元可以为该业务的PDU会话中的多个QoS流确定多个对接标识,其中,当该业务的其他服务需求信息一定时,该多个对接标识与多个QFI信息一一对应。例如,假设业务的PDU会话中包含QoS流#1和QoS流#2,QoS流#1的标识符记为QFI#1,QoS流#2的标识符记为QFI#2,并且假设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还包括DNN#1和S-NSSAI#1,因此,若对接标识#3是根据QFI#1、DNN#1和S-NSSAI#1确定的,对接标识#4是根据QFI#2、DNN#1和S-NSSAI#1确定的,则可认为对接标识#3对应于QFI#1,对接标识#4对应于QFI#2。
还可以理解,对于核心网网元确定了多个对接标识的情况,该多个对接标识可用于确定传输业务的多个承载路径,或者可以理解为,该业务的PDU会话中的多个QoS流,可以在该多个对接标识确定的多个承载路径上并行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组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对应于一个确定的对接标识。例如,在上述表1至表4中,每组服务需求信息对应于一个确定的对接标识。在该实现方式中,核心网网元可将该对接标识作为为该业务确定的对接标识。若多组服务需求信息对应于相同的对接标识,例如该多组服务需求信息对应于多个不同的业务,则核心网网元可将该对接标识作为为该多个业务确定的对接标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组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与多个对接标识具有对应关系。在该实现方式中,核心网网元可从该多个对接标识中随机为该业务确定一个对接标识,或者,还可以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从该多个对接标识中为该业务确定一个对接标识。若多组服务需求信息对应于相同的多个对接标识,例如该多组服务需求信息对应于多个不同的业务,则核心网网元可从该相同的多个对接标识中随机为该多个业务确定一个对接标识,或者,还可以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从该相同的多个对接标识中为该多个业务确定一个对接标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接标识可用于表示业务层对承载层提供的承载路径的服务质量的期望。其中,服务质量可以通过相应的服务质量参数进行表示。
可选地,上述映射表中还可以包括对接标识与服务质量参数的对应关系。其中,对接标识和服务质量参数的对应关系可以是提前约定的。
例如,在上述表1至表4中,对接标识#1对应的服务质量参数为:带宽参数≥带宽1,时延参数≤时延1,丢包率≤丢包率1。也就是说,当对接标识为对接标识#1时,业务层期望的服务质量为:带宽参数≥带宽1,时延参数≤时延1,丢包率≤丢包率1。
可选地,表1至表4中提及的带宽1、时延1、丢包率1等参数值可以是预先定义的参数值,或者也可以是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生成的参数值,或者也可以是动态配置的参数值。
可选地,上述服务质量参数指的是该参数在一段时间内的统计值。例如,以带宽为例,上述带宽可以是一段时间内的带宽的平均值,或者还可以是一段时间内的带宽的极值,或者还可以是其他统计值,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定。
应理解,上述服务质量参数的类型是示例性地,映射表中的服务质量参数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例如,还可以包括延时抖动等。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因此,利用该对接标识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可以满足用户对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当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核心网网元可以去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进而根据该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当没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核心网网元可以不需要去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因此能够实现为该业务动态、灵活地确定承载路径,以减少由于预先规划承载路径和预留承载资源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减少由于不断计算和调整预留的承载资源所造成的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核心网网元可基于路径适配指示信息执行上述确定对接标识的步骤。
一示例,核心网网元可接收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并基于该路径适配指示信息,执行上述确定对接标识的步骤。在该情况下,核心网网元例如可以为SMF。
另一示例,第二网元可接收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并基于该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向核心网网元发送路径适配请求信息,该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可用于请求核心网网元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或者说,核心网网元在接收到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后,可基于该路径适配请求信息执行上述确定对接标识的步骤。在该情况下,核心网网元例如可以为NER,第二网元例如可以为SMF。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可通过路径适配指示信息触发核心网网元确定对接标识,进而利用该对接标识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因此,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地配置路径适配指示信息,从而决定是否为业务确定对接标识,并根据该对接标识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
S430,核心网网元向控制器发送对接标识。相应地,控制接收来自核心网网元的对接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若对接标识是以QoS流为粒度确定的,则核心网网元可以向控制器发送多个对接标识,该多个对接标识与多个QFI信息一一对应。相应地,控制器可以接收来自核心网网元的多个对接标识。
S440,控制器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器通过对接标识可获得业务层对承载层提供的承载路径的服务质量的期望,例如,当对接标识为对接标识#1时,表示业务层期望的服务质量为:带宽参数≥带宽1,时延参数≤时延1,丢包率≤丢包率1。因此,控制器可根据当前网络的性能、资源剩余情况等,为业务确定能够满足或尽量满足上述服务质量的承载路径,作为传输该业务的路径。
可以理解,当控制器接收的对接标识有多个时,控制器可根据该多个对接标识,为业务确定多个能够满足或尽量满足业务服务需求的承载路径,作为传输该业务的承载路径。
进一步地,控制器确定了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后,可生成对接规则,该对接规则可用于指示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或者说,控制器确定了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后,可通过生成对接规则来指示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可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由于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因此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并利用该对接规则指示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可以满足用户对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当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控制器可以去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和生成对接规则,当没有业务需要进行传输时,控制器可以不需要去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和生成对接规则,从而减少了由于预先规划承载路径和预留承载资源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减少由于不断计算和调整预留的承载资源所造成的信令开销。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方法500可以包括S510至S570。
S510,终端设备向核心网网元发送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相应地,核心网网元接收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
其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用于确定对接标识,进而,该对接标识可用于确定传输该业务的承载路径。有关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的介绍,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410,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S515,核心网网元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核心网网元可以以会话为粒度确定对接标识,还可以以QoS流为粒度确定对接标识。若核心网网元以QoS流为粒度确定对接标识,则可以确定多个对接标识,且每个对接标识对应于一个QFI信息。
核心网网元确定对接标识的详细步骤,以及对接标识和QFI信息的对应方式,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S420,在此不再赘述。
S520,核心网网元向控制器发送对接标识。相应地,控制接收来自核心网网元的对接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若对接标识是以QoS流为粒度确定的,则核心网网元可以向控制器发送多个对接标识,该多个对接标识与多个QFI信息一一对应。相应地,控制器可以接收来自核心网网元的多个对接标识。
S525,核心网网元向控制器发送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相应地,控制器接收来自核心网网元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其中,该源地址和该目的地址为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在本实施例中,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可用于配合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
应理解,S520中的对接标识和S525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也可以通过同一条信令进行发送。例如,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可以携带于路径适配请求信息中,由核心网网元发送至控制器。
S530,控制器生成对接规则。
其中,对接规则可用于指示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器可根据S520中获取的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控制器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的方法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440,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由于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因此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并利用该对接规则指示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可以满足用户对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器可根据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生成对接规则。
由于在不同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或目的地址可能不同,因此,在生成对接规则时,不仅考虑对接标识,还考虑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这样,通过根据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生成对接规则,能够实现在确定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为业务指示合适的承载路径,以满足用户需求。
可选地,对接规则包括:对接标识、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及承载路径与该对接标识、该源地址和该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其中,该承载路径是根据该对接标识、该源地址和该目的地址确定的。从而,接收对接规则的设备可根据接规则中的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在该源地址和该目的地址之间的多个承载路径中,确定用于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可选地,若控制器已经根据相同的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生成过对接规则,则可以不用再次生成。例如,控制器再次接收到相同的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由于在此之前,控制器已经根据该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生成过对接规则,因此无需重复生成。在该情况下,S535可不执行。
S535,控制器向路由转发设备发送对接规则。相应地,路由转发设备接收来自控制器的对接规则。
在本实施例中,路由转发设备可根据接收的对接规则为待传输的业务确定承载路径,进而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传输该业务的数据包。
S540,核心网网元向目标网元发送对接标识。相应地,目标网元接收来自核心网网元的对接标识。
在S540中,核心网网元可将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对接标识发送至目标网元。其中,对接标识可用于目标网元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也就是说,目标网元接收来自核心网网元发送的对接标识后,可根据该对接标识,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可选地,方法500还包括S545,核心网网元向目标网元发送QFI信息。
若对接标识是以QoS流为粒度确定的,或者说,核心网网元在确定对接标识时考虑了QFI信息,则核心网网元可向目标网元发送QFI信息。其中,QFI信息和上述对接标识,可以用于目标网元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也就是说,目标网元接收来自核心网网元发送的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后,可根据该对接标识和QFI信息,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应理解,S540中发送的对接标识和S545中发送的QFI信息也可以通过同一条信令进行发送。
还应理解,当S540中发送了多个对接标识时,S545中也应当发送多个QFI信息,其中,该多个对接标识与该多个QFI信息一一对应。
S550,终端设备向目标网元发送业务的数据包。相应地,目标网元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业务的数据包。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将业务的数据包发送至目标网元,从而,目标网元可在S555中为该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而,在S560中将该数据包发送至路由转发设备。
S555,目标网元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目标网元在接收到业务的数据包之后,可为该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其中,该源地址和该目的地址为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目标网元的地址即为上述源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接标识是以会话为粒度确定的,则目标网元可根据接收的对接标识,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具体地,目标网元可通过S540获取对接标识,从而,目标网元可将该对接标识添加至该业务的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进而,路由转发设备在识别到该对接标识以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后,可根据该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确定传输该业务的承载路径。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接标识是以QoS流为粒度确定的,则目标网元可根据接收的对接标识和QFI信息,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具体地,目标网元可通过S540获取多个对接标识,通过S545获取与该多个对接标识一一对应的多个QFI信息。从而,对于业务的每个QoS流,目标网元可根据该QoS流的标识符(即QFI信息),为该QoS流中的数据包添加与该QFI信息对应的对接标识。例如,业务包括QoS流#1和QoS流#2,其中,QoS流#1的标识符为QFI#1,QoS流#2的标识符为QFI#2,QFI#1对应于对接标识#3,QFI#2对应于对接标识#4,因此,目标网元可为QoS流#1中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3,为QoS流#2中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4。其中,对接标识例如可以添加至该业务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进而,路由转发设备在识别到该多个对接标识以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后,可根据该多个对接标识以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确定传输该业务的多个承载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网元可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从而,与该目标网元对接的路由转发设备可根据该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确定传输该业务的承载路径。由于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因此,路由转发设备确定的承载路径能够满足用户对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
S560,目标网元向路由转发设备发送业务的数据包。相应地,路由转发设备接收来自目标网元的业务的数据包。
其中,业务的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包括S555中目标网元为该数据包添加的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S565,路由转发设备根据对接规则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
在S565中,路由转发设备可根据S535中获取的对接规则,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其中,对接规则包括对接标识、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及承载路径与该对接标识、该源地址和该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其中,该承载路径是根据该对接标识、该源地址和该目的地址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路由转发设备可通过业务的数据包获得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例如,路由转发设备可从该业务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获得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而,路由转发设备可将通过业务的数据包获得的对接标识、源地址、目的地址与对接规则中的对接标识、源地址、目的地址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
例如,路由转发设备经过上述匹配,识别到该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中的对接标识、源地址、目的地址与对接规则中的对接标识、源地址、目的地址相同,因此,路由转发设备可根据对接规则中承载路径与该对接标识、该源地址、该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确定与该对接标识、该源地址、该目的地址对应的承载路径,并将该承载路径确定为传输该数据包的承载路径。
S570,路由转发设备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传输业务的数据包。
在确定了承载路径之后,路由转发设备即可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传输业务的数据包。
上文结合图4和图5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400和方法500。为便于理解,下面以具体网元为例,结合图6和图7介绍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可能的流程。作为示例,图6和图7所示的流程例如可适用于上述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的方法的一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600例如通过图2所示的***架构实现。方法600中假设,核心网网元为NEF(对应于图6中的方式1)或SMF(对应于图6中的方式2),目标网元包括星载gNB和地面锚点UPF,控制器为SDN控制器,路由转发设备包括星载路由转发设备和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其中,星载路由转发设备例如可以为图2中的路由转发设备#1。作为示例,该方法600可以用于UE通过星载gNB和地面锚点UPF,访问地面数据网络的场景。该方法600可在PDU会话建立过程中,为业务的数据包确定承载路径。
在下文实施例中,为简洁,用“数据包”表示“业务的数据包”。也就是说,在不强调其区别的情况下,下文所述的“数据包”表示的是“业务的数据包”。
图6所示的方法60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其中,S601至S622介绍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进而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并将对接规则发送至路由转发设备(例如,星载路由转发设备和/或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将对接标识发送至目标网元(例如,星载gNB和/或地面锚点UPF)的过程;S623至S631介绍根据对接规则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进而将数据包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的过程。
首先介绍S601至S622。
S601,UE向AMF发送PDU会话建立请求。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UE可以将PDU会话建立请求消息通过星载gNB发送至AMF。
其中,PDU会话建立请求消息中可以携带UE请求的DNN信息、S-NSSAI信息,以及用户位置信息(user location information,ULI)信息,该ULI信息包括星载gNB的标识(ID)。
S602,AMF选择SMF。
其中,SMF可用于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
S603,AMF向SMF发送PDU会话管理上下文创建请求。
AMF向选择的SMF发送PDU会话管理上下文创建请求信息,该PDU会话管理上下文创建请求信息包括S601中的DNN信息、S-NSSAI信息、ULI信息,还可以包括用户永久标识符(subscription permanent identifier,SUPI)信息。
S604,SMF向UDM获取签约数据,并订阅签约数据的变化。
若SMF本地没有签约数据,则SMF向UDM获取UE的会话管理签约数据,并订阅签约数据的变化。其中,签约数据可能包括路径适配指示信息,还可能包括QoS参数信息,例如5QI信息。其中,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SMF或NEF确定对接标识。
S605,SMF向AMF发送PDU会话管理上下文创建响应。
SMF向AMF返回会话管理上下文创建响应信息。
S606,SMF选择UPF。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DNN为地面数据网络,因此SMF选择地面UPF作为锚点UPF。
S607,SMF向地面锚点UPF发送N4会话建立请求。
SMF向地面锚点UPF发送N4会话建立请求,随后,锚点UPF返回响应,该响应信息包括CN隧道信息,其中,CN隧道信息包括锚点UPF的IP地址。
S608至S611示出了核心网网元确定对接标识的两种可选的方式。其中,方式1包括S608和S609,在方式1中核心网网元为NEF。方式2包括S610和S611,在方式2中核心网网元为SMF。下面分别介绍上述方式1和方式2。
方式1:
S608,SMF向NEF发送第一路径适配请求。
在S608中,SMF可向NEF发送第一路径适配请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MF可基于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向NEF发送第一路径适配请求。该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可通过S604中的签约数据中获得,或者,还可以由SMF进行配置。
其中,第一路径适配请求可用于请求NEF确定对接标识。作为示例,该第一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可以包括: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其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用于NEF确定对接标识。
一示例,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来自UE的DNN信息和S-NSSAI信息。其中,UE发送的DNN信息和S-NSSAI信息可通过S601和S603发送至SMF,进而,由SMF发送至NEF。
另一示例,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来自UE的DNN信息、S-NSSAI信息,还包括QFI信息。其中,QFI信息例如可以携带于S604的5QI信息中,还可以由SMF或PCF进行配置,进而,该QFI信息可以由SMF发送至NEF。
一种可能的情况,第一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包括: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可以理解,对于业务的上行数据包,星载gNB的IP地址为源地址,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为目的地址;对于业务的下行数据包,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为源地址,星载gNB的IP地址为目的地址。其中,星载gNB的IP地址可根据ULI信息中星载gNB的ID得出,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可携带于S607的CN隧道信息中,进而,该gNB的IP地址和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可由SMF发送至NEF。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第一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包括: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星载gNB的ID和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
S609,NEF确定对接标识。
在S609中,NEF可根据第一路径适配请求信息中的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
可选地,NEF可以预先配置映射表,该映射表中包括服务需求信息和映射关系,其中,映射关系包括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进而,NEF可根据该映射表中的信息确定对接标识。上述确定对接标识的详细步骤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515,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方式2:
S610,SMF确定对接标识。
在S610中,SMF可根据S608中获得的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MF可基于路径适配指示信息,执行上述确定对接标识的步骤。
一示例,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来自UE的DNN信息和S-NSSAI信息。其中,UE发送的DNN信息和S-NSSAI信息可通过S601和S603发送至SMF。
另一示例,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来自UE的DNN信息、S-NSSAI信息,还包括QFI信息。其中,QFI信息例如可以携带于S604的5QI信息中,还可以由SMF或PCF进行配置。
可选地,SMF可以预先配置映射表,该映射表中包括服务需求信息与映射关系,其中,映射关系包括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进而,SMF可根据该映射表中的信息确定对接标识。上述确定对接标识的详细步骤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515,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S611,SMF向NEF发送第二路径适配请求。
SMF确定对接标识后,可向NEF发送第二路径适配请求信息,该第二路径适配请求可用于请求SDN控制器生成对接规则。
一种可能的情况,该第二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包括:SMF确定的对接标识、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即星载gNB的IP地址和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其中,星载gNB的IP地址可根据ULI信息中星载gNB的ID得出,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可携带于S607的CN隧道信息中。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该第二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包括:SMF确定的对接标识、星载gNB的ID和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
S612,NEF向SDN控制器发送第三路径适配请求。
NEF向SDN控制器发送第三路径适配请求,该第三路径适配请求可用于请求SDN控制器生成对接规则。作为示例,该第三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包括:NEF或SMF确定的对接标识、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即星载gNB的IP地址和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
应理解,第三路径适配请求信息中的星载gNB的IP地址和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可来自于第一路径适配请求信息或第二路径适配请求信息,若第一路径适配请求信息或第二路径适配请求信息中不包括星载gNB的IP地址,而是包括星载gNB的ID,则在S612中,NEF可根据星载gNB的ID得出星载gNB的IP地址。
还可以理解,若采用方式2确定对接标识,且第二路径适配请求信息中包括星载gNB的IP地址,也就是说,第二路径适配请求信息与第三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包括的内容相同,因此,SMF可直接向SDN发送第二路径适配请求,在该情况下,可不执行S612。
S613,SDN控制器生成对接规则。
在本实施例中,SND控制器可根据对接标识、星载gNB的IP地址和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生成对接规则。其中,对接标识是根据方式1或方式2确定的。
示例性地,该对接规则包括:对接标识、星载gNB的IP地址、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以及承载路径与对接标识、星载gNB的IP地址、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的对应关系。
SDN控制器生成对接规则的详细步骤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S530,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S614,SDN控制器向星载路由转发设备和/或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发送对接规则。
一种可能的情况,需要为业务的上行数据包确定承载路径,则SDN控制器可向星载路由转发设备发送对接规则;一种可能的情况,需要为业务的下行数据包确定承载路径,则SDN控制器可向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发送对接规则;另一种可能的情况,需要同时为业务的上行和下行数据包确定承载路径,则SND控制器可向星载路由转发设备和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发送对接规则。
S615,SDN控制器向SMF发送路径适配响应。
SDN控制器生成对接规则后,可向SMF发送路径适配响应。
一种可能的情况,例如采用方式1确定对接标识的情况下,SDN控制器可通过NEF向SMF发送路径适配响应,该路径适配响应中可包括NEF确定的对接标识。或者,NEF也可以在收到SDN控制器发送的路径适配响应后,再将该对接标识携带于该路径适配响应中发送至SMF。若该对接标识是以QoS流为粒度确定的,则该路径适配响应中还包括与该对接标识对应的QFI信息。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例如采用方式2确定对接标识,且S612不执行的情况下,SDN控制器可通过NEF直接向SMF发送路径适配响应。
S616,SMF向AMF发送N1N2消息传送。
一示例,该N1N2消息传送信息包括对接标识,对接标识可用于星载gNB为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另一示例,若对接标识是以QoS流为粒度确定的,则该N1N2消息传送信息包括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可以用于星载gNB为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若该N1N2消息传送信息包括多个对接标识和多个QFI信息,则该多个对接标识和该多个QFI信息一一对应。该多个对接标识和该多个QFI信息的对应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420,在此不予赘述。
此外,该N1N2消息传送信息还包括PDU会话的ID和CN隧道信息。其中,CN隧道信息包括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
S617,AMF向星载gNB发送N2 PDU会话请求。
该N2 PDU会话请求信息包括S616中获得的对接标识,或者,包括S616中获得的对接标识和QFI信息。该N2 PDU会话请求信息还包括PDU会话的标识和CN隧道信息。其中,CN隧道信息包括地面锚点UPF的IP地址。
S618,星载gNB与UE交互AN相关的信令。
在S618中,星载gNB可与UE交互AN相关的信令,随后,星载gNB分配AN隧道信息,该AN隧道信息包括星载gNB的IP地址。
S619,星载gNB向AMF发送会话请求响应。
其中,会话请求响应信息包括AN隧道信息,AN隧道信息包括星载gNB的IP地址。
S620,AMF向SMF发送PDU会话管理上下文更新请求。
其中,PDU会话管理上下文更新请求信息包括AN隧道信息,AN隧道信息包括星载gNB的IP地址。
S621,SMF向地面锚点UPF发送N4会话修改请求。
在S621中,SMF可向地面锚点UPF发送N4修改请求,随后,地面锚点UPF向SMF返回响应。
该N4修改请求信息包括对接标识,或者,包括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其中,对接标识,或者,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可用于地面锚点UPF为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该N4修改请求信息还包括AN隧道信息,其中,AN隧道信息包括星载gNB的IP地址。
S622,SMF向AMF发送PDU会话管理上下文更新响应。
下面介绍根据对接规则,将数据包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的过程,该过程可包括S623至S631。其中,通过S623至S627,可实现将上行数据包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通过S628至S631,可实现将下行数据包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
S623,UE向星载gNB发送上行数据包。
S624,星载gNB为上行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在S624中,星载gNB可为上行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即星载gNB的地址)和目的地址(即地面锚点UPF的地址)。其中,对接标识可以添加在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例如,可以在IPv6扩展头部中添加该标识,或利用VLAN标签携带该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接标识是以会话为粒度确定的,则星载gNB可根据接收的对接标识,为上行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接标识是以QoS流为粒度确定的,则星载gNB可根据接收的对接标识和QFI信息,为上行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星载gNB为上行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详细步骤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S555,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S625,星载gNB向星载路由转发设备发送上行数据包。
其中,上行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可包括S624中星载gNB为该上行数据包添加的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S626,星载路由转发设备确定承载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星载路由转发设备可将通过上行数据包获得的对接标识、源地址、目的地址与对接规则中的对接标识、星载gNB的地址、地面锚点UPF的地址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
星载路由转发设备根据对接规则确定承载路径的详细步骤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S565,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S627,星载路由转发设备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发送上行数据包。
在确定了承载路径之后,星载路由转发设备可将上行数据包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例如,可将上行数据包通过封装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switching,MPLS)标签、基于IPv6转发平面的段路由(segment routing IPv6,SRv6)标签等方式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在本实施例中,星载路由转发设备可将上行数据包通过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发送至地面锚点UPF。
S628至S631的实现过程与S624至S627类似。其中,地面锚点UPF可为下行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可根据获取的对接规则为下行数据包确定承载路径。详细过程可参考S624至S627,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在S617中,星载gNB获取到CN隧道信息之后,即可执行上述S623至S627;在S621中,地面锚点UPF获取到AN隧道信息之后,即可执行上述S628至S631。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的方法的另一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700例如通过图3所示的***架构实现。方法700中假设,核心网网元为NEF(对应于图7中的方式1)或SMF(对应于图7中的方式2),目标网元包括UPF#1和UPF#2,控制器为SDN控制器,路由转发设备包括路由转发设备#1和路由转发设备#2。作为示例,该方法700可以用于通过UPF#1和UPF#2之间的星间链路来实现UE#1与UE#2进行组通信的场景。该方法700可在UE#1和UE#2的PDU会话建立完成后,为数据包确定承载路径。
图7所示的方法700可以包括如下步骤。其中,S701至S711介绍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进而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并将对接规则发送至路由转发设备(例如,路由转发设备#1和/或路由转发设备#2),将对接标识发送至目标网元(例如,UPF#1和/或UPF#2)的过程;S712至S721介绍根据对接规则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进而将数据包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的过程。
应理解,在S701之前,方法700还包括UE#1建立PDU会话的过程以及UE#2建立PDU会话的过程,为简洁,此处不予赘述。
还应理解,若PDU会话建立过程中SMF本地不存在组签约数据,则SMF可从UDM获取组签约数据,该组签约数据中还可能包括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其中,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SMF或NEF确定对接标识。
首先介绍S701至S711。
其中,S701至S704示出了核心网网元确定对接标识的两种可选的方式。其中,方式1包括S701和S702,在方式1中核心网网元为NEF。方式2包括S703和S704,在方式2中核心网网元为SMF。下面分别介绍上述方式1和方式2。
方式1:
S701,SMF向NEF发送第一路径适配请求。
在S701中,SMF可向NEF发送第一路径适配请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MF可基于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向NEF发送第一路径适配请求。该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可从S604的签约数据中获得,或者,还可以由SMF进行配置。
其中,第一路径适配请求可用于请求NEF确定对接标识。作为示例,该第一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可以包括: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其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用于NEF确定对接标识。
一示例,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来自UE#1和/或UE#2的DNN信息和S-NSSAI信息。其中,DNN信息、S-NSSAI信息也可用UE#1和UE#2所属的5G VN组的组标识信息代替。
另一示例,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来自UE#1和/或UE#2的DNN信息、S-NSSAI信息,还包括业务的QFI信息。其中,QFI信息可以从UE#1和/或UE#2建立会话的过程中获得。其中,DNN信息、S-NSSAI信息也可以用UE#1和UE#2所属的5GVN组的组标识信息代替。
一种可能的情况,第一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包括: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可以理解,对于UE#1的上行业务数据包(UE#2的下行业务数据包),UPF#1的IP地址为源地址,UPF#2的IP地址为目的地址;对于UE#1的下行业务数据包(UE#2的上行数据包),UPF#2的IP地址为源地址,UE#1的IP地址为目的地址。
S702,NEF确定对接标识。
在S702中,NEF可根据第一路径适配请求信息中的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
可选地,NEF可以预先配置映射表,该映射表中包括服务需求信息和映射关系,其中,映射关系包括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进而,NEF可根据该映射表中的信息确定对接标识。上述确定对接标识的详细步骤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515,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方式2:
S703,SMF确定对接标识。
在S703中,SMF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其中,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可从UE#1和/或UE#2建立会话的过程中获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MF可基于路径适配指示信息,执行上述确定对接标识的步骤。
一示例,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来自UE#1和/或UE#2的DNN信息和S-NSSAI信息。其中,DNN信息、S-NSSAI信息也可以用UE#1和UE#2所属的5G VN组的组标识信息代替。
另一示例,该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来自UE#1和/或UE#2的DNN信息、S-NSSAI信息,还包括QFI信息。其中,DNN信息、S-NSSAI信息也可以用UE#1和UE#2所属的5G VN组的组标识信息代替。
可选地,SMF可以预先配置映射表,该映射表中包括服务需求信息与映射关系,其中,映射关系包括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进而,SMF可根据该映射表中的信息确定对接标识。上述确定对接标识的详细步骤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515,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S704,SMF向NEF发送第二路径适配请求。
SMF确定对接标识后,可向NEF发送第二路径适配请求信息,该第二路径适配请求可用于请求SDN控制器生成对接规则。
一种可能的情况,该第二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包括:SMF确定的对接标识、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即UPF#1的IP地址和UPF#2的IP地址)。其中,UPF#1的IP地址和UPF#2的IP地址可以从UE#1和/或UE#2建立会话的过程中获得。
S705,NEF向SDN控制器发送第三路径适配请求。
NEF向SDN控制器发送第三路径适配请求,该第三路径适配请求可用于请求SDN控制器生成对接规则。
作为示例,该第三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包括:NEF或SMF确定的对接标识、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即UPF#1的IP地址和UPF#2的IP地址)。其中,UPF#1的IP地址和UPF#2的IP地址可来自于第一路径适配请求信息或第二路径适配请求信息。
可以理解,由于第二路径适配请求信息与第三路径适配请求信息包括的内容相同,因此,若采用方式2确定对接标识,则SMF可直接向SDN发送第二路径适配请求,在该情况下,可不执行S705。
S706,SDN控制器生成对接规则。
在本实施例中,SND控制器可根据对接标识、UPF#1的IP地址和UPF#2的IP地址生成对接规则。其中,对接标识是根据方式1或方式2确定的。
示例性地,该对接规则包括:对接标识、UPF#1的IP地址、UPF#2的IP地址,以及承载路径与对接标识、UPF#1的IP地址、UPF#2的IP地址的对应关系。
SDN控制器生成对接规则的详细步骤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S530,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S707,SDN控制器向路由转发设备#1和/或路由转发设备#2发送对接规则。
一种可能的情况,需要为UE#1的上行业务数据包(即UE#2的下行业务数据包)确定承载路径,则SDN控制器可向UPF#1发送对接规则;一种可能的情况,需要为UE#1的下行业务数据包(即UE#2的上行业务数据包)确定承载路径,则SDN控制器可向UPF#2发送对接规则;另一种可能的情况,需要同时为UE#1的上行和下行业务数据包(即UE#2的下行和上行业务数据包)确定承载路径,则SND控制器可向UPF#1和UPF#2发送对接规则。
S708,SDN控制器向SMF发送路径适配响应。
SDN控制器生成对接规则后,可向SMF发送路径适配响应。
一种可能的情况,例如采用方式1确定对接标识的情况下,SDN控制器可通过NEF向SMF发送路径适配响应,该路径适配响应中包括NEF确定的对接标识。或者,NEF也可以在收到SDN控制器发送的路径适配响应后,再将该对接标识携带于该路径适配响应中发送至SMF。若该对接标识是以QoS流为粒度确定的,则该路径适配响应中还包括与该对接标识对应的QFI信息。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例如采用方式2确定对接标识,且S705不执行的情况下,SDN控制器可通过NEF直接向SMF发送路径适配响应。
S709,SMF向UPF#2发送组级别N4会话创建请求。
一示例,该组级别N4会话创建请求信息包括对接标识,对接标识可用于UPF#2为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另一示例,若对接标识是以QoS流为粒度确定的,该组级别N4会话创建请求信息包括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可以用于UPF#2为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若该组级别N4会话创建请求信息包括多个对接标识和多个QFI信息,则该多个对接标识和该多个QFI信息一一对应。该多个对接标识和该多个QFI信息的对应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420,在此不予赘述。
随后,UPF#2返回响应,该响应信息包括来自UPF#2的隧道信息。其中,来自UPF#2的隧道信息包括UPF#2的IP地址。
S710,SMF向UPF#1发送组级别N4会话创建请求。
一示例,该组级别N4会话创建请求信息包括对接标识,对接标识可用于UPF#1为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另一示例,当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QFI信息时,该组级别N4会话创建请求信息包括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可以用于UPF#1为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若该组级别N4会话创建请求信息包括多个对接标识和多个QFI信息,则该多个对接标识和该多个QFI信息一一对应。该多个对接标识和该多个QFI信息的对应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S420,在此不予赘述。
其中,该组级别N4会话创建请求信息还包括来自UPF#2的隧道信息。
随后,UPF#1向SMF返回响应,该响应信息包括来自UPF#1的隧道信息。其中,来自UPF#1的隧道信息包括UPF#1的IP地址。
S711,SMF向UPF#2发送组级别N4会话修改请求。
其中,组级别N4会话修改请求信息包括来自UPF#1的隧道信息。随后,UPF#2向SMF返回响应。
下面介绍根据对接规则,将数据包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的过程,该过程可包括S712至S721。其中,通过S712至S716,可实现将UE#1的上行数据包(即UE#2的下行数据包)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通过S717至S721,可实现将UE#1的下行数据包(即UE#2的上行数据包)包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
S712,UE#1向UPF#1发送UE#1的上行数据包。
S713,UPF#1为UE#1的上行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在S713中,UPF#1可为UE#1的上行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即UPF#1的地址)和目的地址(即UPF#2的地址)。其中,对接标识可以添加在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例如,可以在IPv6扩展头部中添加该标识,或利用VLAN标签携带该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接标识是以会话为粒度确定的,则UPF#1可根据接收的对接标识,为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接标识是以QoS流为粒度确定的,则UPF#1可根据接收的对接标识和QFI信息,为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UPF#1为UE#1上行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详细步骤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S555,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S714,UPF#1向路由转发设备#1发送UE#1的上行数据包。
其中,UE#1的上行数据包的承载层头部可包括S713中UPF#1为该上行数据包添加的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S715,路由转发设备#1确定承载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路由转发设备#1可将通过UE#1的上行数据包获得的对接标识、源地址、目的地址与对接规则中的对接标识、UPF#1的地址、UPF#2的地址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为业务确定承载路径。
路由转发设备#1根据对接规则确定承载路径的详细步骤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S565,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S716,路由转发设备#1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发送业务的上行数据包。
在确定了承载路径之后,路由转发设备#1可将UE#1的上行数据包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例如,可将UE#1的上行数据包通过封装MPLS标签、SRv6标签等方式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进行传输。在本实施例中,路由转发设备#1可将UE#1的上行数据包通过路由转发设备#2发送至UPF#2,再由UPF#2发送至UE#2。
S717至S721的实现过程与S712至S716类似。其中,UPF#2可为UE#2的上行数据包(即UE#1的下行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路由转发设备#2可根据获取的对接规则为UE#2的上行数据包确定承载路径。详细过程可参考S712至S716,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在S710中,UPF#1获取到来自UPF#2的隧道信息之后,即可执行上述S712至S716;在S711中,UPF#2获取到来自UPF#1的隧道信息之后,即可执行上述S717至S721。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图4至图7中的例子仅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并非要将本申请实施例限于例示的具体场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图4至图7的例子,显然可以进行各种等价的修改或变化,这样的修改或变化也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内。
还可以理解,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的一些可选的特征,在某些场景下,可以不依赖于其他特征,也可以在某些场景下,与其他特征进行结合,不作限定。
还可以理解,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的方案可以进行合理的组合使用,并且实施例中出现的各个术语的解释或说明可以在各个实施例中互相参考或解释,对此不作限定。
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的各种数字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涉及到一些消息名称,其命名不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
还可以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还可以理解,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由核心网网元实现的方法和操作,也可以由核心网网元的组成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来实现,不作限定。
相应于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给出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相应的模块。该模块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或者是软件和硬件结合。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特征同样适用于以下装置实施例。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该装置800包括收发单元810和处理单元820。收发单元810可以用于实现相应的通信功能。收发单元810还可以称为通信接口或通信单元。处理单元820可以用于实现相应的处理功能,如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又如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
可选地,该装置800还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用于存储指令和/或数据,处理单元820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指令和/或数据,以使得装置实现前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设备或网元的动作。
在第一种设计中,该装置800可以是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核心网网元,也可以是该核心网网元的组成部件(如芯片)。该装置800可实现对应于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核心网网元执行的步骤或者流程,其中,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核心网网元的收发相关的操作,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核心网网元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收发单元810,用于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收发单元810,还用于向控制器发送对接标识,对接标识用于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其中,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
可选地,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与映射关系确定的,该映射关系包括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与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
可选地,收发单元810,还用于向控制器发送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可选地,基于路径适配指示信息,处理单元820,用于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对接标识。
可选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或者,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可选地,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该组的标识信息;或者,该组的标识信息和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可选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不包括QFI信息,收发单元810,还用于向目标网元发送对接标识,对接标识用于目标网元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可选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QFI信息,收发单元810,还用于向目标网元发送对接标识和QFI信息,对接标识和QFI信息用于目标网元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
在第二种设计中,该装置800可以是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控制器,也可以是该控制器的组成部件(如芯片)。该装置800可实现对应于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控制器执行的步骤或者流程,其中,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的收发相关的操作,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收发单元810,用于获取对接标识,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处理单元820,用于根据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对接规则用于指示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所述对接规则用于指示传输所述业务的承载路径。
可选地,收发单元810,还用于获取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处理单元820,还用于根据对接标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生成对接规则。
可选地,对接规则包括:对接标识、源地址、目的地址,以及承载路径与对接标识、源地址、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收发单元810,还用于向路由转发设备发送对接规则。
在第三种设计中,该装置800可以是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路由转发设备,也可以是该路由转发设备的组成部件(如芯片)。该装置800可实现对应于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路由转发设备执行的步骤或者流程,其中,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路由转发设备的收发相关的操作,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路由转发设备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收发单元810,用于获取对接规则,对接规则包括第一对接标识,第一对接标识用于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其中,第一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处理单元820,用于根据对接规则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可选地,对接规则还包括:第一源地址、第一目的地址,以及承载路径与第一对接标识、第一源地址、第一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其中,承载路径是根据第一对接标识、第一源地址和第一目的地址确定的。
可选地,收发单元810,还用于接收业务的数据包;处理单元820,还用于通过业务的数据包获取第二对接标识、第二源地址和第二目的地址。
可选地,处理单元820,还用于将第一对接标识、第一源地址、第一目的地址与第二对接标识、第二源地址、第二目的地址进行匹配;处理单元820,还用于根据匹配结果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可选地,若第一对接标识与第二对接标识相同,第一源地址与第二源地址相同,第一目的地址与第二目的地址相同,则处理单元820,用于将该承载路径确定为传输业务的数据包的承载路径。
可选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或者,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可选地,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该组的标识信息;或者,该组的标识信息和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可选地,收发单元810,还用于按照确定的承载路径传输业务。
在第四种设计中,该装置800可以是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目标网元,也可以是该目标网元的组成部件(如芯片)。该装置800可实现对应于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目标网元执行的步骤或者流程,其中,收发单元810可用于执行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目标网元的收发相关的操作,处理单元820可用于执行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目标网元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收发单元810,用于获取对接标识,其中,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处理单元820,用于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对接标识,对接标识用于确定传输业务的承载路径。
可选地,收发单元810,还用于获取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为在承载路径上传输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处理单元820,还用于为业务的数据包添加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可选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或者,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可选地,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该组的标识信息;或者,该组的标识信息和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可选地,收发单元810,还用于向路由转发设备发送业务的数据包。
应理解,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这里的装置800以功能单元的形式体现。这里的术语“单元”可以指应用特有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电子电路、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例如共享处理器、专有处理器或组处理器等)和存储器、合并逻辑电路和/或其它支持所描述的功能的合适组件。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装置800可以具体为图6或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NEF或SMF,可以用于执行图6或图7所示实施例中与NEF或SMF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或者,装置800可以具体为图6或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SDN控制器,可以用于执行图6或图7所示实施例中与SDN控制器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或者,装置800可以具体为图6或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路由转发设备(如星载路由转发设备,或地面路由转发设备,或路由转发设备#1,或路由转发设备#2),可以用于执行图6或图7所示实施例中与路由转发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或者,装置800可以具体为图6或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星载gNB、地面锚点UPF、UPF#1或UPF#2,可以用于执行图6或图7所示实施例中与星载gNB、地面锚点UPF、UPF#1或UPF#2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各个方案的装置800具有实现上述方法中网元(如SMF,或NEF,或gNB(如星载gNB),或UPF(如地面锚点UPF,又如UPF#1,又如UPF#2))/设备(如SDN控制器,或路由转发设备(如星载路由转发设备、又如地面路由转发设备、又如路由转发设备#1,又如路由转发设备#2))所执行的相应步骤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例如收发单元可以由收发机替代(例如,收发单元中的发送单元可以由发送机替代,收发单元中的接收单元可以由接收机替代),其它单元,如处理单元等可以由处理器替代,分别执行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收发操作以及相关的处理操作。
此外,上述收发单元810还可以是收发电路(例如可以包括接收电路和发送电路),处理单元820可以是处理电路。
需要指出的是,图8中的装置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的网元或设备,也可以是芯片或者芯片***,例如:片上***(system on chip,SoC)。其中,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通信接口;处理单元为该芯片上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通信的装置900。该装置900包括处理器910,处理器910用于执行存储器920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或读取存储器920存储的数据/信令,以执行上文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可选地,处理器910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如图9所示,该装置900还包括存储器920,存储器92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和/或数据。该存储器920可以与处理器910集成在一起,或者也可以分离设置。可选地,存储器920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如图9所示,该装置900还包括收发器930,收发器930用于信号的接收和/或发送。例如,处理器910用于控制收发器930进行信号的接收和/或发送。
作为一种方案,该装置900用于实现上文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网元或设备执行的操作。
例如,处理器910用于执行存储器920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文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核心网网元的相关操作。例如,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核心网网元执行的方法。
又如,处理器910用于执行存储器920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文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控制器的相关操作。例如,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控制器执行的方法。
又如,处理器910用于执行存储器920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文各个方法实施例中路由转发设备的相关操作。例如,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路由转发设备执行的方法。
又如,处理器910用于执行存储器920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文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目标网元的相关操作。例如,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目标网元执行的方法。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例如,RAM可以用作外部高速缓存。作为示例而非限定,RAM包括如下多种形式: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用于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网元或设备执行的方法的计算机指令。
例如,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各实施例中由核心网网元执行的方法。
又如,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各实施例中由控制器执行的方法。
又如,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各实施例中由路由转发设备执行的方法。
又如,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各实施例中由目标网元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指令,该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以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网元或设备执行的方法。
上述提供的任一种装置中相关内容的解释及有益效果均可参考上文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此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例如,所述计算机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例如,前述的可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0)

1.一种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核心网网元获取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
所述核心网网元向控制器发送对接标识,所述对接标识用于确定传输所述业务的承载路径,其中,所述对接标识是根据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接标识是根据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与映射关系确定的,所述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与所述对接标识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核心网网元向所述控制器发送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所述源地址和所述目的地址为在所述承载路径上传输所述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路径适配指示信息,所述核心网网元根据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所述对接标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
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或者,
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
所述组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组的标识信息和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不包括所述QFI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核心网网元向目标网元发送所述对接标识,所述对接标识用于所述目标网元为所述业务的数据包添加所述对接标识。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所述QFI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核心网网元向目标网元发送所述对接标识和所述QFI信息,所述对接标识和所述QFI信息用于所述目标网元为所述业务的数据包添加所述对接标识。
9.一种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获取对接标识,所述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对接标识生成对接规则,所述对接规则用于指示传输所述业务的承载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器获取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所述源地址和所述目的地址为在所述承载路径上传输所述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对接标识生成所述对接规则,包括: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对接标识、所述源地址和所述目的地址生成所述对接规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接规则包括:所述对接标识、所述源地址、所述目的地址,以及所述承载路径与所述对接标识、所述源地址、所述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器向路由转发设备发送所述对接规则。
13.一种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路由转发设备获取对接规则,所述对接规则包括第一对接标识,所述第一对接标识用于确定传输所述业务的承载路径,其中,所述第一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
所述路由转发设备根据所述对接规则确定传输所述业务的承载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接规则还包括:第一源地址、第一目的地址,以及所述承载路径与所述第一对接标识、所述第一源地址、所述第一目的地址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承载路径是根据所述第一对接标识、所述第一源地址和所述第一目的地址确定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路由转发设备接收所述业务的数据包;
所述路由转发设备通过所述业务的数据包获取第二对接标识、第二源地址和第二目的地址。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转发设备根据所述对接规则确定传输所述业务的承载路径,包括:
所述路由转发设备将所述第一对接标识、所述第一源地址、所述第一目的地址与所述第二对接标识、所述第二源地址、所述第二目的地址进行匹配;
所述路由转发设备根据匹配结果确定传输所述业务的承载路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转发设备根据匹配结果确定传输所述业务的承载路径,包括:
若所述第一对接标识与所述第二对接标识相同,所述第一源地址与所述第二源地址相同,所述第一目的地址与所述第二目的地址相同,则所述路由转发设备将所述承载路径确定为传输所述业务的数据包的承载路径。
18.根据权利要求13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
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或者,
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3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
所述组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组的标识信息和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路由转发设备按照所述承载路径传输所述业务。
21.一种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标网元获取对接标识,其中,所述对接标识是根据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确定的;
所述目标网元为所述业务的数据包添加所述对接标识,所述对接标识用于确定传输所述业务的承载路径。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网元获取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所述源地址和所述目的地址为在所述承载路径上传输所述业务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所述目标网元为所述业务的数据包添加所述源地址和所述目的地址。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
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或者,
数据网络名称DNN信息、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S-NSSAI信息、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路径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组通信,所述业务的服务需求信息包括:
所述组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组的标识信息和QoS流标识符QFI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网元向路由转发设备发送所述业务的数据包。
26.一种通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单元;或者,用于实现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单元;或者,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3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单元;或者,用于实现权利要求2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单元。
2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权利要求13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权利要求2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28.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逻辑电路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待处理的数据和/或信息,并将所述待处理的数据和/或信息传输至所述逻辑电路,所述逻辑电路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码的处理,以及,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输出编码后的极化码字。
2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以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以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3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以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2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指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指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3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指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2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指令。
CN202210322909.3A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169396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22909.3A CN116939696A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22909.3A CN116939696A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9696A true CN116939696A (zh) 2023-10-24

Family

ID=88381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22909.3A Pending CN116939696A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3969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62182B1 (en) Communication path switching method
US1193733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lternative data over non-access stratum, donas, data delivery in a roaming scenario
CN111615844B (zh) 用于选择服务无线通信设备的会话管理实体的方法和装置
CN113825254B (zh) 通信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US20230275872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6746085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6209074A (zh) 一种多链路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WO2023185615A1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3185173A1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2253004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2157666A1 (en) Heterogeneous slice deployment within a registration area of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network
KR20230137998A (ko) Af 세션에 대한 외부 매개변수 프로비저닝을 위한 새로운 방법
CN116939696A (zh) 一种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11924893B2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nnec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US20230239174A1 (en) Packet detection rules derived from ethernet forwarding information
WO2023070684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3972957B (zh) 信息控制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WO202401237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
CN117440356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042044A1 (en) Control signaling between 3gpp network entities and transport network
CN118317300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8402280A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7278409A (zh) 算网融合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6567768A (zh) 一种确定用户设备路由选择策略的方法和装置
CN116866881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