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7723B - 电池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37723B
CN116937723B CN202210369450.2A CN202210369450A CN116937723B CN 116937723 B CN116937723 B CN 116937723B CN 202210369450 A CN202210369450 A CN 202210369450A CN 116937723 B CN116937723 B CN 1169377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e cell
charging
battery
electric quantity
ba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6945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37723A (zh
Inventor
卢轮
朱华
周海滨
王晓洋
邓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6945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37723B/zh
Priority to US18/037,619 priority patent/US20240250537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137646 priority patent/WO2023193460A1/zh
Priority to EP22888636.2A priority patent/EP4287450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937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77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37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77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provisions for charging different types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02J7/0014Circuits for equalisation of charge betwee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2Over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8Overvolta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其中,电池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电池充放电。电池控制电路包括处理器及一条或多条充电链路。电池包括一个或多个裸电芯。充电链路与裸电芯和处理器分别电连接。处理器根据裸电芯的类型确定充电链路执行的充电策略。上述设计通过在同一电池内集成若干裸电芯,以使不同的裸电芯具备独立的充放电功能,可充分发挥电池性能。

Description

电池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移动终端中即使采用多个电池(例如多个电池串联或多个电池并联等方式)进行充放电,多个电池通常只能采用同一充电方式进行充电,且可能存在严重的偏流、偏压问题。
另外,为保证电池安全,对电池一致性要求极高,通常需要对电池进行严格的筛选,并且需要在电池充电时预留部分余量,导致电池性能无法充分发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控制电路、充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至少一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电池充放电,包括处理器及一条或多条充电链路。其中,电池包括一个或多个裸电芯。充电链路与裸电芯和处理器分别电连接,处理器根据裸电芯的类型确定充电链路执行的充电策略。
上述设计中,对应包括一个或多个裸电芯的电池,提供包括一条或多条充电链路的电池控制电路,且通过处理器根据裸电芯的类型确定充电链路执行的充电策略,从而减少传统的串并联电池出现的偏流、偏压问题,同时还可充分发挥电池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电链路包括充电管理芯片,充电管理芯片电连接至处理器和裸电芯。处理器控制充电管理芯片处理充电链路的输入电流及输入电压,向裸电芯输出充电电流及充电电压。
上述设计中,通过在充电链路中设置充电管理芯片,以通过充电管理芯片对每一充电链路的输入电路及输入电压进行处理,以为对应的裸电芯提供合适的充电电流及充电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电池控制电路还包括充电端口。充电端口一端用于电连接至供电单元,以接收供电单元输出的输入电流及输入电压。充电端口另一端电连接至充电管理芯片,以将输入电流及输入电压输出至充电管理芯片;处理器电连接至充电端口,检测充电端口的电压变化,以确定电池控制电路与供电单元的电连接状态。
上述设计中,通过处理器电连接至充电端口,以确定电池与供电单元的电连接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电链路与裸电芯的数量相同,充电链路与裸电芯一一对应电连接。
上述设计中,通过充电链路与裸电芯一一对应连接,以实现对每一裸电芯的独立充放电控制,可充分发挥每一裸电芯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电池控制电路还包括电量计。电量计电连接于裸电芯与处理器之间,处理器通过电量计监测对应的裸电芯的电压、电流及/或电量,并根据监测结果控制对应的充电链路的充电过程。
上述设计中,通过设置电量计,以实现处理器对每一裸电芯的电压、电流及/或电量的监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电池还包括若干保护板。保护板电连接至裸电芯。保护板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对应连接的裸电芯的类型的信息。充电管理芯片通过保护板电连接至对应的裸电芯,处理器通过充电管理芯片与保护板之间的通信,以接收包括信息的反馈信号,从而确认每一裸电芯的类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保护板设置有射频芯片,射频芯片与存储单元电连接。充电管理芯片设置有射频识别电路。处理器通过射频识别电路与射频芯片之间的通信,以接收反馈信号。
上述设计中,通过保护板上设置存储单元或射频芯片,使得处理器通过充电管理芯片与对应的保护板之间的通信,确认对应的裸电芯的类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电池控制电路还包括电源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于各裸电芯与处理器之间,处理器通过电源管理模块控制裸电芯放电。
上述设计中,通过在电池控制电路中设置电源管理模块,以实现处理器控制裸电芯放电。
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池。电池包括若干裸电芯。电子设备还包括如上任一项的电池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电池充放电。
本申请第三方面一种充电控制方法,用于控制电池充电。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电池控制电路,电池包括若干裸电芯,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当确定电池电连接至供电单元时,确认电池中的若干裸电芯的类型;
根据确认的若干裸电芯的类型分别执行对应的充电策略。
上述设计中,通过确定电池中的若干裸电芯的电芯类型,以根据确认的裸电芯的类型,分别执行对应的充电策略,以充分发挥每一裸电芯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电策略包括:对裸电芯充电,直到裸电芯充满;停止对裸电芯充电;确定供电单元电连接至电池;对裸电芯执行复充策略。
上述设计中,通过在确认供电单元与电池保持电连接时,执行复充策略,以使裸电芯的电量保持充满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确认裸电芯为第一类裸电芯时,所述对裸电芯充电,直到裸电芯充满包括:
当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快速充电模式为裸电芯充电,直至裸电芯充满;
当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常规充电模式为裸电芯充电,直至裸电芯充满。
上述设计中,通过在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时,触发快速充电模式,以使裸电芯在首次充电时,快速达到充满状态;还通过在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时,触发常规充电模式,以保证裸电芯安全充电。如此,通过快速充电模式与常规充电模式的切换,可降低裸电芯的高压快充次数,延长裸电芯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确认裸电芯为第二类裸电芯时,所述对裸电芯充电,直到裸电芯充满包括:以常规充电模式对裸电芯进行充电,直至裸电芯充满。
上述设计中,对应第二裸电芯的类型,通过常规充电模式,以使裸电芯在首次充电时安全达到充满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对裸电芯执行复充策略包括:
当供电单元电连接至裸电芯的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预设阈值时,判断裸电芯的电量是否小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其中,
当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时,继续判断供电单元电连接至裸电芯的时长是否大于时长预设阈值,直至供电单元电连接至裸电芯的时长大于时长预设阈值;
当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常规充电模式为裸电芯充电,直至裸电芯充满,执行复充策略;或直至供电单元与电池断开,结束充电流程。
上述设计中,通过在供电单元处于短期在位状态,且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常规充电模式对裸电芯进行复充,可以减小裸电芯损伤,降低析锂、过充等风险,保持裸电芯健康状态,延长裸电芯的使用寿命,甚至降低裸电芯的短路起火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确认裸电芯为第一类裸电芯时,对裸电芯执行复充策略还包括:
当供电单元电连接至裸电芯的时长大于时长预设阈值,判断裸电芯的电量是否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
当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快速充电模式对裸电芯进行充电,并检测电量;
当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四电量预设阈值时,继续以快速充电模式对裸电芯充电,直至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四电量预设阈值;
当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四电量预设阈值时,停止对裸电芯充电,执行复充策略,或直至供电单元与电池断开,结束充电流程。
上述设计中,通过在供电单元处于长期在位状态,且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快速充电模式对裸电芯进行复充,并复充至裸电芯的电量达到第四电量预设阈值时,停止充电。如此,一方面通过在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快速充电模式充电,从而提高充电速度;另一方面在裸电芯的电量等于第四电量预设阈值时,停止充电,减少裸电芯的长期高压场景,延长裸电芯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电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确认裸电芯为第二类裸电芯时,对裸电芯执行复充策略还包括:
当供电单元电连接至裸电芯的时长大于时长预设阈值时,判断裸电芯的电量是否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
当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常规充电模式对裸电芯进行充电;
当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五电量预设阈值时,继续以常规充电模式对裸电芯进行充电,直至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五电量预设阈值;
当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五电量预设阈值时,停止对裸电芯充电,并执行复充策略,或直至供电单元与电池断开,结束充电流程。
上述设计中,通过常规充电模式对裸电芯进行复充,并复充至裸电芯的电量达到第五电量预设阈值时,停止充电。如此,一方面通过在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常规充电模式充电,保持裸电芯的高电量状态;另一方面在裸电芯的电量等于第五电量预设阈值时,停止充电,减少裸电芯的长期高压场景,延长裸电芯的使用寿命。
当供电单元电连接至裸电芯的时长大于时长预设阈值,且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判断供电单元电连接至裸电芯的时长是否大于时长预设阈值,直至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
上述设计中,通过设置时长预设阈值及第三电量预设阈值,以在供电单元处于长期在位状态,且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才对裸电芯充电,如此,可降低裸电芯高压充电的次数,延长裸电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池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电池本体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电池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电池与保护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与供电单元连接的功能框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与供电单元连接的功能框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本体的部分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步骤S3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步骤S31至步骤S35的流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供电单元200;电子设备100、100a;电池10、10a;电池本体1、1a、1b;壳体11;
裸电芯12;第一裸电芯13、13a、13b;隔膜S;第一极片P1;第二极片P2;
第一子极耳131;第二子极耳132;第一极耳134、134a;第二极耳135、135a;
第一极片组合C1;第三极片组合C3;第二裸电芯14、14a、14b;第三极片P3;
第四极片P4;第三子极耳141;第四子极耳142;第三极耳144、144a;第四极耳145;
第二极片组合C2;第四极片组合C4;电池控制电路2、2a;处理器21;充电链路22;
第一充电链路221;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第一充电端口223;第一过压保护电路231;
第一电量计241;第二充电链路224;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第二充电端口226;
第二过压保护电路232;第二电量计242;电量计240;连接器25;电源管理模块26;
保护板3;第一保护板31;第二保护板32;第三保护板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为电子设备提供电量。随着电子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强,电池的耗电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具有单一特性的电池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现有的电子设备中,为了提高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通常采用同容量、同材料的多个电池串联及/或并联使用,且多个电池也只能采用同一充电方式进行充电,以降低电池充电过程中偏流、偏压等问题的发生,从而降低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显然,现有的多电池串联及/或并联使用的方案,虽然能提高电池容量,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但单一的电池特性及充电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同时满足用户多场景使用及快充的需求。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电池、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且电池具有不同特性,可充分发挥电池性能,同时满足用户多场景使用及快速充电的需求。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包括互相电连接的电池10及电池控制电路2。其中,电子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对讲机、上网本、销售点(Point of sales,POS)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无线U盘、蓝牙音响/耳机、车载设备、行车记录仪、安防设备或医疗设备等包括电池的移动终端或固定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仅以手机为例来说明电子设备100如何实现实施例中的具体技术方案。
电池10用于向电子设备100内的用电器件提供电量。具体的,用电器件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摄像头模组、扬声器、SIM模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电池控制电路2用于控制电池10进行充放电。
请继续参阅图2,电池10包括电池本体1及保护板3。
其中,请继续参阅图3,电池本体1包括壳体11及若干裸电芯12。壳体11用于包覆裸电芯12,且封装有电解液。如此,裸电芯12浸润在电解液中。壳体11一方面用于收容裸电芯12及电解液,另一方面还用于保护裸电芯12,降低裸电芯12因撞击或刮擦造成的电芯短路起火风险。本申请不对壳体11的材料进行限制,例如,壳体11包括但不限于铝塑膜和钢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干裸电芯12中,各个裸电芯的结构、组分材料、材料比例、制造工艺及极片设计等设计参数可以全部相同,亦可以在上述五者之中的任一种不同。即,在电池本体1中,若干裸电芯12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请继续参阅图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壳体11内裸电芯12的数量,为清楚描述,如图3所示,以电池本体1的若干裸电芯12包括两个裸电芯,例如第一裸电芯13和第二裸电芯14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不对各裸电芯12的结构进行限制。例如,第一裸电芯13可以是叠片式结构或卷绕式结构;第二裸电芯14可以为叠片式结构或卷绕式结构。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裸电芯13与第二裸电芯14均为叠片式结构为例加以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裸电芯13与第二裸电芯14浸润在同一种电解液中,其中,第一裸电芯13与第二裸电芯14的电芯类型不同。例如,第一裸电芯13为第一类裸电芯,第二裸电芯14为第二类裸电芯。示例的,第一类裸电芯可以为快充电芯。第二类裸电芯可以为高能量密度耐高温电芯。其中,快充电芯为具备快速充电能力的电芯,是指可以实现倍率(C率)不低于预设阈值的充电过程的电芯。预设阈值通常大于0.7C。高能量密度耐高温电芯是指具有较高体积能量密度或质量能量密度且能在高温下长期稳定工作的电芯。高能量密度一般指体积能量密度大于600Wh/L,耐高温指代电芯能够在30℃以上温度持续稳定工作。
示例的,第一裸电芯13由若干第一极片组合C1层叠设置形成。其中,相邻的第一极片组合C1之间还设置有隔膜S。每一第一极片组合C1包括若干第一极片P1、隔膜S及第二极片P2。其中,隔膜S设置于相邻的第一极片P1与第二极片P2之间,用于防止第一极片P1与第二极片P2之间发生短路。
第一极片P1与第二极片P2的极性相反。第一极片P1和第二极片P2均包括集流体以及涂覆于集流体上的电极材料(图未示),且第一极片P1和第二极片P2上的电极材料不同。如此,第一裸电芯13可通过第一极片P1和第二极片P2上的电极材料产生的电化学反应来储存电能或释放电能。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极片P1分别对应连接有第一子极耳131,每一第二极片P2分别对应连接有第二子极耳132。其中,第一子极耳131及第二子极耳132的一端分别与相应的第一极片P1及第二极片P2连接,另一端朝向电池本体1外侧的方向延伸。
由于相应的子极耳(例如第一子极耳131或第二子极耳132)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极片(例如第一极片P1或第二极片P2),因此,相应的子极耳与对应的极片的极性相同。例如,第一子极耳131与第一极片P1的极性相同,第二子极耳132与第二极片P2的极性相同。
另外,由于对应的极片(例如第一极片P1及第二极片P2)的极性相反,因此第一子极耳131与第二子极耳132的极性相反。
请参图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裸电芯13中的第一子极耳131互相电连接,以形成第一极耳134。第一裸电芯13中的第二子极耳132互相电连接,以形成第二极耳135。第一极耳134及第二极耳135分别用于引出第一裸电芯13的正极及负极,以充当第一裸电芯13充放电时的接触点。
如图3所示,类似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裸电芯14由若干第二极片组合C2层叠设置形成。其中,相邻的第二极片组合C2之间还设置有隔膜S。每一第二极片组合C2包括第三极片P3、隔膜S及第四极片P4。每一第三极片P3分别对应连接有第三子极耳141,每一第四极片P4分别对应连接有第四子极耳142。其中,第三子极耳141及第四子极耳142的一端分别与相应的第三极片P3及第四极片P4连接,另一端朝向电池本体1外侧的方向延伸。第三子极耳141与第三极片P3的极性相同,第四子极耳142与第四极片P4的极性相同。第三子极耳141的极性与第四子极耳142的极性相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子极耳141为负极极耳,第四子极耳142为正极极耳。
请参图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裸电芯14中的第三子极耳141互相电连接,以形成第三极耳144。第二裸电芯14中的第四子极耳142互相电连接,以形成第四极耳145。第三极耳144及第四极耳145分别用于引出第二裸电芯14的负极及正极,以充当第二裸电芯14充放电时的接触点。
如图4所示,第一极耳134,第二极耳135,第三极耳144及第四极耳145均从壳体11露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34、第二极耳135、第三极耳144及第四极耳145均从壳体11的同一侧露出。其中,第一极耳134靠近第二极耳135设置。第三极耳144靠近第四极耳145设置。且第一极耳134与第二极耳135共同形成第一裸电芯13的充放电端口。第三极耳144与第四极耳145共同形成第二裸电芯14的充放电端口。如此,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可分别独立进行充电或独立进行放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裸电芯13与第二裸电芯14直接重叠设置,如此,相邻的第一极片组合C1与第二极片组合C2之间还设置有隔膜S。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亦可分别外覆绝缘壳体,以分隔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裸电芯13亦可与第二裸电芯14的设计体系相同,仅极耳位置存在差异。其中,所述体系设计相同是指第一裸电芯13与第二裸电芯14的正极极片的材料、压实密度、涂布重量等设计参数均保持一致。第一裸电芯13与第二裸电芯14的负极极片也采用一致的设计。如此,第一裸电芯13与第二裸电芯14的设计容量及特性也相同。
请继续参阅图5,保护板3为集成有采样电阻和电流保险器的电路板。若干保护板3设置于电池本体1的壳体11的表面,并与设置于壳体11外的极耳电连接,用于降低电池出现过充、过放、过流、短路及超高温充电等的概率。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板3的数量与裸电芯的数量对应设置。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护板3的数量为两个,例如,包括第一保护板31及第二保护板32。第一保护板31对应电连接至第一裸电芯13。第二保护板32对应电连接至第二裸电芯14。
其中,第一保护板31一端电连接至第一裸电芯13的第一极耳133及第二极耳135,另一端用于接收电能并经由第一极耳133及第二极耳135传递至第一裸电芯13;或第一裸电芯13经由第一保护板31向外释放电能。
第二保护板32一端电连接至第二裸电芯14的第三极耳144及第四极耳145,用于接收电能并经由第三极耳144及第四极耳145传递至第二裸电芯14;或第二裸电芯14经由第二保护板32向外释放电能。
请继续参阅图6,图6为电子设备100与供电单元200连接时的功能框图。其中,电池控制电路2一端电连接至供电单元200,另一端通过保护板(例如第一保护板31及第二保护板32)电连接至电池本体1,用于实现对电池本体1的充电管理,以及对电池本体1的容量、循环次数、健康状态等参数的检测。
其中,供电单元200用于输出直流电压。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电单元200可以是带有适配器的有线充电器,或移动电源等。
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控制电路2包括处理器21,及若干充电链路22。若干充电链路22可以是一条充电链路或多条充电链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干充电链路22的数量与若干裸电芯12的数量相同,且若干充电链路22与若干裸电芯12一一对应电连接。处理器21电连接至每一充电链路,以根据每一裸电芯的类型分别控制每一充电链路分别执行不同的充电策略。若干充电链路22一端电连接至供电单元200,另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保护板电连接至对应的裸电芯。如此,每一裸电芯(例如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通过对应的保护板(例如第一保护板31及第二保护板32)及充电链路22(例如第一充电链路221与第二充电链路224)与供电单元200电连接,从而接收供电单元200提供的电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干充电链路22包括第一充电链路221及第二充电链路224。其中,第一充电链路221至少包括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及第一充电端口223。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一端通过第一保护板31电连接至第一裸电芯13。第一充电端口223一端用于电连接至供电单元200,以接收供电单元200输出的输入电流及输入电压。第一充电端口223另一端电连接至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以将接收到的输入电流及输入电压输入至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
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还电连接至处理器21。如此,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在处理器21的控制下,通过第一充电端口223接收供电单元200输入的电压及电流后,对输入电压及输入电流进行处理,以输出充电电压及充电电流至第一裸电芯,从而实现安全高效的充电。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第一充电端口223后,向第一充电端口223输入的最高充电电压为10V,输入的最大充电电流为5A。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在处理器21的控制下,用于将10V的最高充电电压降低至5V,并将5V的最大充电电流提高至10A,以使得充电电压及充电电流匹配第一裸电芯13的安规,降低电池本体1的安全风险。
第一充电端口223还电连接至处理器21。如此,处理器21通过检测第一充电端口223的电压变化,确定电池控制电路2中的第一充电链路221与供电单元200的电连接状态。也就是说,处理器21通过检测第一充电端口223的电压变化,以确定供电单元200与电池10的电连接状态。
第一充电端口223可以是符合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标准规范的接口的USB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对应于第一充电端口223,供电单元200亦可以是支持通用串行总线标准规范的设备。
第二充电链路224包括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及第二充电端口226。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一端通过第二保护板32电连接至第二裸电芯14。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充电端口226电连接至供电单元200。
第二充电链路224的结构与第一充电链路221的结构大致相同,且其元件功能及工作原理与第一充电链路221类似,具体可参阅第一充电链路22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充电端口223与第二充电端口226均电连接至处理器21。处理器21可通过检测第一充电端口223及第二充电端口226的电压变化,以确定电子设备100是否连接至对应的供电单元200。处理器21还电连接至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及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用以分别通过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及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控制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进行充电。
电池控制电路2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
请继续参阅图6,当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电子设备100时,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第一充电端口223及第二充电端口226,处理器21检测到第一充电端口223及第二充电端口226的电压产生变化。如此,处理器21通过第一充电端口223及第二充电端口226与供电单元200通信,以确认各充电参数,例如最高输入电压及最高输入电流等参数。然后,处理器21控制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及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分别对输入电压及输入电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实现对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的独立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通过在同一电池本体1内集成若干不同裸电芯,使得电池10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此,电池10可满足用户在至少两种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在电池10中,不同的裸电芯还分别引出相应的正负极极耳作为充放电的接触点,以使不同的裸电芯具备独立的充放电功能。进一步地,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控制电路2中的第一充电链路221及第二充电链路224分别对应连接至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的极耳,以根据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的不同的特性同时进行充电,从而在实现快速充电的同时,充分发挥电池10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充电之前,处理器21还可以通过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及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分别确认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的电芯类型,以根据第一裸电芯13与第二裸电芯14各自的电芯类型,分别执行相应的充电策略。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第一裸电芯13对应连接的第一保护板31及与第二裸电芯14对应连接的第二保护板32上分别设置有存储单元(图未示)。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有表示第一裸电芯13或第二裸电芯14的裸电芯的类型的信息。处理器21检测到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电子设备100后,分别通过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及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与对应的第一保护板31及第二保护板32通信,从而处理器21接收包括该信息的反馈信号,以确认与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及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分别对应连接的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的电芯类型。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分别通过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及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输出检测信号至第一保护板31及第二保护板32,第一保护板31及第二保护板32接收到相应的检测信号后,分别输出反馈信号至处理器21。如此,处理器21通过接收到的反馈信号确认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相应的裸电芯类型,从而通过相应的充电链路分别为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匹配相应的充电控制方法。
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护板31及第二保护板32上分别设置有射频芯片,且两射频芯片分别与第一保护板31及第二保护板32上的存储单元电连接。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及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上分别设置有相应的射频识别电路。如此,处理器21可通过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及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上的射频识别电路分别与第一保护板31及第二保护板32的射频芯片通信,以接收射频芯片输出的包括对应的裸电芯类型的信息的反馈信号,确认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的裸电芯类型,从而匹配相应的充电控制方法。
如此,电池控制电路2可控制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分别适配不同的充电参数进行充电,例如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对应的可以是不同的充电电流、不同的充电倍率、不同的充电时间及/或不同的充电截止电压。示例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裸电芯13为快充电芯,第二裸电芯14为高能量密度且耐高温电芯。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分别通过第一充电链路221及第二充电链路224,独立地以不同的充电电流进行充电。其中,第一裸电芯13以大于0.7C的充电倍率的电流进行充电,第二裸电芯14以小于0.7C的充电倍率的电流进行充电,且第二裸电芯14可在30摄氏度以上温度稳定工作。如此,电池10既可满足用户在较高温度场景下的电池使用需求,又可满足用户的快充需求。
请再次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控制电路2还包括若干过压保护电路及若干电量计。其中,若干过压保护电路及电量计的数量均分别与裸电芯的数量对应。例如,电池控制电路2包括两个过压保护电路及两个电量计。每一过压保护电路及电压计分别对应相应的充电链路设置。例如,第一过压保护电路231及第一电量计241对应第一充电链路221设置。第二过压保护电路232及第二电量计242对应第二充电链路224设置。
其中,第一过压保护电路231电连接于第一充电端口223与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之间,用于防止电子器件免受瞬间高压的冲击。第一电量计241电连接于第一保护板31与处理器21之间。即第一电量计241电连接于电池10的第一裸电芯13与处理器21之间。如此,处理器21可通过第一电量计241测量第一裸电芯13的电压、电流及电量,并根据检测到的数据控制第一充电链路221的充电。
相应地,第二过压保护电路232及第二电量计242在第二充电链路224中的电连接关系及功能,与第一过压保护电路231及第一电量计241在第一充电链路221中的电连接关系及功能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电池控制电路2中还包括存储器(图未示)。存储器中设置有对应于不同裸电芯类型的充电控制方法相关的指令。如此,处理器21可在确定第一裸电芯13与第二裸电芯14的电芯类型之后,从存储器中调取相应的指令,以调整供电单元200输入的电流及电压,从而控制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充电。
在一些申请实施例中,电池控制电路2中的第一充电端口223及第二充电端口226亦可集成为一共享充电端口。如此,通过共享充电端口电连接至供电单元200,即可同时为第一充电链路221及第二充电链路224提供充电电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控制电路2还包括电源管理模块26。电源管理模块26电连接于各裸电芯(例如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与处理器21之间。处理器21通过电源管理模块26控制电池本体1的各裸电芯向电子设备100的其他用电元件,例如内部存储器、显示屏、摄像头或无线通信模块等供电。
可以理解,本申请不对电池控制电路2的形成形式进行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控制电路2亦可集成为一控制芯片。
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每一极片上的子极耳的数量进行限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每一极片上设置若干子极耳。
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每一裸电芯(例如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中的极片组合的数量进行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池本体1中的若干裸电芯还分别包覆有壳体时,若干裸电芯可分别浸润在不同的电解液中。
请继续参阅图7,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10a,包括电池本体1a及第三保护板33。其中,电池本体1a的结构与电池本体1的结构大致相同,例如电池本体1a亦包括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电池本体1a的结构与电池本体1的结构的区别在于,电池本体1a包括第一极耳134a、第二极耳135a及第三极耳144a。即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本体1a的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共用一极耳,且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通过三个极耳形成两独立的充放电接触点。如此,电池本体1a相对电池本体1可进一步减少电池本体的复杂度,降低制造成本。
示例的,请再次参阅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34a与第三极耳144a的形成方式与电池本体1中第一极耳134与第三极耳144的形成方式相同。即第一极耳134a由第一裸电芯13的若干第一子极耳131互相电连接而形成。第三极耳144a由第二裸电芯14的若干第四子极耳142互相电连接而共同形成。第二极耳135a的形成方式与电池本体1中的第二极耳135的形成方式不同。具体地,第二极耳135a是由第一裸电芯13的若干第二子极耳132与第二裸电芯14的若干第三子极耳141互相电连接而共同形成。也就是说,在电池本体1a中,是将电池本体1中的第二极耳135与第三极耳144互相连接在一起而形成,使得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共用一个极耳,进而省略一个极耳。
请再次参阅图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34a与第二极耳135a共同形成第一裸电芯13的充放电端口。第二极耳135a与第三极耳144a共同形成第二裸电芯14的充放电端口。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子极耳132及第三子极耳141在电池本体1a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互相对齐,以方便第二子极耳132与第三子极耳141互相电连接。
本申请不对电池10中的极耳的数量进行限制,仅需电池10中的极耳的数量大于等于3,以使得在电池10中至少形成两电芯。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池10/10a亦可形成4个及4个以上的极耳。
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应于电池本体1a的设计,电池本体1a仅包括一个保护板,例如第三保护板33。如图8所示,第三保护板33一端通过电池控制电路2a电连接至供电单元200,另一端电连接至电池本体1a,以将供电单元200输入的充电电流输出至电池本体1a中的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
请再次参阅图8,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保护板33与第一保护板31的结构大致相同。第三保护板33与第一保护板31的区别在于,第三保护板33对应连接至电池本体1a的三个极耳。如此,电池本体1a通过第三保护板33共享第二极耳135a。
请继续参阅图8,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a,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10a(即电池本体1a与第三保护板33)及电池控制电路2a。电池控制电路2a通过第三保护板33电连接至电池本体1a,以实现对电池本体1a中的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充放电过程的独立控制。可以理解,由于电池10a仅包括一个第三保护板33。因此,电池控制电路2a的电路结构亦与电池本体1中的电池控制电路2的电路结构不同。具体地,电池控制电路2a对应第三保护板33设置有连接器25。连接器25一端电连接至第三保护板33,另一端电连接至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及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
电池控制电路2a与电池本体1中电池控制电路2的区别还在于,电池控制电路2a仅设置一个电量计,例如电量计240。处理器21可通过电量计240同时分别测量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的电压、电流及电量,并根据检测到的数据随时调整电池10a充电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此,电子设备100a可进一步减少电子元件数量,缩减电子设备100a的体积,降低制造成本。
请继续参阅图9,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本体1b。电池本体1b与电池本体1a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电池本体1b包括层叠设置的若干极片组合,且若干极片组合中处于任意位置的至少一个极片组合可形成一裸电芯。其中,每一极片组合包括依次堆叠的第一极性极片、隔膜S及第二极性极片。第一极性极片与第二极性极片的极性相反。
可以理解,形成同一裸电芯的若干极片组合的第一极性子极耳互相电连接以形成第一极性极耳,形成同一裸电芯的若干极片组合的第二极性子极耳互相电连接以形成第二极性极耳,以使得第一极性极耳及第二极性极耳形成对应裸电芯的充放电接触点。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本体1b,相较于前两种电池本体(例如电池本体1及电池本体1a),可实现电池本体中的若干裸电芯的灵活设置。
示例的,如图9所示,电池本体1b包括若干第一极片组合C1及若干第二极片组合C2。其中,电池本体1b以第一极片组合C1及若干第二极片组合C2的顺序依次堆叠。且相邻的第一极片组合C1与第二极片组合C2之间还设置有隔膜S。若干第一极片组合C1形成第一裸电芯13b。若干第二极片组合C2形成第二裸电芯14b。
其中,第一极片组合C1包括第一极片P1、隔膜S及第二极片P2。第二极片组合C2包括第三极片P3、隔膜S及第四极片P4。第一极片P1及第三极片P3均为第一极性极片,例如正极极片。第二极片P2及第四极片P4均为第二极性极片,例如负极极片。如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极片组合C1形成第一裸电芯13b,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极片组合C2形成第二裸电芯14b。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本体1b亦形成有如图7所示的第一极耳134a、第二极耳135a及第三极耳144a。其中,请参阅图9,分别形成于若干第二极片P2上的若干第二子极耳132互相电连接,以共同形成电池本体1b的第一极耳134a。分别形成于若干第一极片P1上的若干第一子极耳131,与分别形成于若干第三极片P3上的若干第三子极耳141互相电连接,以共同形成电池本体1b的第二极耳135a。分别形成于若干第四极片P4上的第四子极耳142互相电连接,以共同形成电池本体1b的第三极耳144a。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裸电芯13b与第二裸电芯14b共享正极极耳。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子极耳131、第二子极耳132、第三子极耳141及第四子极耳142均设置于若干极片组合的同一侧。其中,若干第一子极耳131及若干第三子极耳141在电池本体1b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互相重叠,若干第二子极耳132在电池本体1b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互相重叠,若干第四子极耳142在电池本体1b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互相重叠。且第一子极耳131及第三子极耳141设置于第二子极耳132与第四子极耳142之间。
可以理解,在如图9所示的电池本体1a中,当第一裸电芯13b与第二裸电芯14b的裸电芯类型不同时,第一极片P1与第三极片P3上涂覆的电极材料不同,第二极片P2与第四极片P4上涂覆的电极材料不同。当第一裸电芯13b与第二裸电芯14b的裸电芯类型相同时,第一极片P1与第三极片P3上涂覆的电极材料相同,第二极片P2与第四极片P4上涂覆的电极材料相同。
可以理解,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本体1b可替换图8所示的电池本体1a,从而形成另一电子设备(图未示)。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可应用于上述3个实施例提及的电子设备的充电控制电路中,用于控制电池充电。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描述方便,以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100中的电池10为例加以说明。
充电控制方法由处理器21执行,该充电控制方法可实现在电子设备100电连接至供电单元200时,确认电池10中的各裸电芯的类型,并根据确认的裸电芯的类型执行对应的充电策略。相较于现有的充电控制方法,本申请提供的控制方法适用于本申请提供的具有不同类型裸电芯的电池10,可实现对电池10中的若干裸电芯的独立充电控制,有效提高充电速度,且在保障电池10的充电安全的同时,还可充分发挥电池10的性能。可以理解,当电池10中包括N种不同类型的裸电芯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可对应N种不同类型的裸电芯,分别执行对应的N种充电策略。
示例的,请参阅图1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描述方便,继续以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且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分别执行第一充电策略及第二充电策略为例说明该充电控制方法的具体流程。
如图10所示,示例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确定电池10电连接至供电单元200。
与步骤S110相同,处理器21可通过分别检测第一充电端口223及第二充电端口226的电压来判断或确认电池10是否电连接至供电单元200。例如,当处理器21检测到第一充电端口223及/或第二充电端口226处的电压大于预设的电压值时,确定电池10电连接至供电单元200。
步骤S2:判断电池10中的裸电芯是否为第一类裸电芯。
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类裸电芯是快充电芯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S110中,处理器21可分别通过对应的充电管理芯片(例如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第二充电管理芯片225)与保护板(例如第一保护板31及第二保护板32)确定对应的裸电芯的类型,具体内容请参电池本体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步骤S2中,当处理器21确定电池10中的裸电芯为第一类裸电芯时,例如当处理器21确定电池10中的第一裸电芯13为第一类裸电芯时,跳转至步骤S3。
在步骤S2中,当处理器21确定电池10中的裸电芯不是第一类裸电芯时,例如当处理器21确定电池10中的第一裸电芯13不是第一类裸电芯时,跳转至步骤S4。
步骤S3:执行第一充电策略。
步骤S4:判断电池10中的裸电芯是否为第二类裸电芯。
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二类裸电芯是高能量密度耐高温电芯为例进行说明。
在步骤S4中,当处理器21确定电池10中的裸电芯不是第一类裸电芯时,会继续判断其是否为第二类裸电芯。例如,当处理器21判断第一裸电芯13不是第一类裸电芯时,处理器21会继续判断第一裸电芯13是否为第二类裸电芯。当处理器21确定裸电芯为第二类裸电芯时,跳转至步骤S5;当处理器21确定裸电芯不是第二类裸电芯时,跳转至步骤S6。
步骤S5:执行第二充电策略。
步骤S6:恒流充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处理器21判断电池10中包括的裸电芯(例如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既不是第一类裸电芯,也不是第二类裸电芯时,处理器21控制裸电芯(例如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进行恒流恒压充电。
恒流恒压充电指的是第一阶段以恒定电流分别对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充电;当电压达到预定值时转入第二阶段进行恒压充电,此时电流逐渐减小;当充电电流达到下降到零时,表示电池10完全充满。
请继续参阅图11,图11为图10所示步骤S3的具体流程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3中的执行第一充电策略具体包括步骤S31-S35。为描述方便,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对第一裸电芯13执行第一充电策略为例加以说明。
步骤S31:对第一裸电芯13充电,直到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为100%,跳转至步骤S32。
步骤S32:停止充电。
在步骤S32的执行过程中,处理器21通过第一电量计241检测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并在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为100%时,停止对第一裸电芯13充电。
步骤S33:确定供电单元200是否电连接至电池10。
其中,当步骤S33中的判断结果为是时,跳转至步骤S34。当步骤S33中的判断结果为否时,跳转至步骤S35,即结束。
在步骤S33中,处理器21通过确定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电池10,以决定继续对第一裸电芯13继续充电,以维持第一裸电芯13的高电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可以通过输出检测信号至相应的第一充电端口223,以确定供电单元200是否在位。其中,当处理器21输出检测信号,并接收到相应的反馈信号时,处理器21确定供电单元200与电池10保持电连接状态。当处理器21检测到充电端口的电压小于预设的电压时,处理器21判断供电单元200与电池10断开。如此,处理器21进而跳转至步骤S35,结束充电。步骤S34:执行复充策略。
复充策略是指当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电池10且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第一次充满后,第一裸电芯13再次充电时执行的充电控制方法。
步骤S35:结束。
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处理器21还可定时检测供电单元200与电池10的电连接状态,并在检测到供电单元200与电池10断开时,跳转至步骤S35,结束充电。
请一并参阅图12,图12示出图11所示的步骤S31的具体流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31还包括步骤S311至步骤S314。
步骤S311:判断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是否小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第一电量预设阈值例如为第一裸电芯13充满电时的电量的80%。
电量预设阈值是描述裸电芯电量的一个预设值。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通过设置多个电量预设阈值,以在充电过程中裸电芯的电量达到对应的电量预设阈值时,控制对应的裸电芯切换至不同的充电阶段。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量预设阈值为电池10连接至供电单元200后,第一裸电芯13首次充电的过程中,第一裸电芯13从快速充电模式切换至常规充电模式的电量门限值。
在步骤S311中,处理器21通过对应的第一电量计241检测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其中,当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时,跳转至步骤S312。当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时,跳转至步骤S313。
步骤S312:控制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以快速充电模式为第一裸电芯13充电,并通过第一电量计241检测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快速充电模式是指以充电倍率在0.7C及以上的电流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式。如此,步骤S312可实现第一裸电芯13的快速充电。
可以理解,充电倍率是充电快慢的一种量度,指电池在规定的时间充电至其额定容量时所需要的电流值,充电倍率在数值上等于电池额定容量的倍数,即充电倍率=充电电流/额定容量,通常以字母C表示,这里的“/”表示除法符号。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裸电芯13的额定电量为1安培小时(ampere hour,Ah)为例,则第一裸电芯13以0.7C的充电倍率的电流进行充电时,则说明第一裸电芯13的充电电流为0.7安培(ampere,A)。当步骤S312中的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等于或大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时,处理器21跳转至步骤S313。
步骤S313:控制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以常规充电模式为第一裸电芯13充电,并通过第一电量计241检测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常规充电模式是指充电倍率在0.7C以下的电流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式。常规充电模式可以减小裸电芯损伤,降低析锂、过充等风险,保持裸电芯健康状态,延长裸电芯的使用寿命,甚至可降低裸电芯充电过程中的短路起火风险,提升裸电芯安全性。
以常规充电方式对第一裸电芯13进行充电,可通过降低充电速度以保证充电安全。
步骤S314:判断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是否小于第一裸电芯13充满电时的电量。
即步骤S314用于判断第一裸电芯13是否充满。
其中,当处理器21在步骤S314中确定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一裸电芯13充满电时的电量,即第一裸电芯13未充满时,处理器21跳转至步骤S313,即以常规充电模式对第一裸电芯13充电。直至处理器21通过第一电量计241检测到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充满电,即电量达到100%时,处理器21跳转至步骤S32。
当处理器21检测到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为100%,即第一裸电芯13充满时,处理器21控制第一充电管理芯片222停止为第一裸电芯13充电,以保证电子设备100的安全性。
步骤S311至步骤S313通过在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时,触发快速充电模式,提升第一裸电芯13初次充电时的速度,以使裸电芯的电量快速达到充满状态;还通过在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时,触发常规充电模式,以使裸电芯的电量达到充满状态。如此,步骤S311至步骤S314通过设计快速充电模式与常规充电模式的切换,可在实现快速充电的同时,降低裸电芯的高压快充次数,延长裸电芯的使用寿命。
停止充电后,处理器21还通过电源管理模块26,控制第一裸电芯13放电至电子设备100的其他耗电元件,以为各耗电元件供电。因此,停止充电后,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将下降。然而,在实际中的一些场景下,可能存在电子设备100长时间充电的情况。一种情况,为了在高功耗场景下保证电子设备100的续航能力,可能会将电子设备100长时间插电。例如,边使用手机玩游戏边给手机充电。另一种情况是为了减少充电插拔操作带来的不便。因此,每当电池10充电至满充截止电量时则停止充电,以及每当电池10电量下降到复充电量时则继续充电。
然而,如果复充电量接近于完全充电容量,那么可能会导致电池电量快速到达复充门限并频繁复充,造成电池10依然长时间处于高电量或者高电压的状态。同时,由于复充中的充电转化效率会产生发热,进而会造成电池10的温度上升,加速电池老化失效,出现膨胀等安全风险。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控制方法还包括第一裸电芯13的复充策略。
示例的,请再次参阅图1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34的复充策略包括步骤S341至步骤S345。
步骤S341:判断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电池10的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时长预设阈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处理器21确定电池10电连接至供电单元200时,处理器21即开始计时直至供电单元200与电池10断开,结束计时。
时长预设阈值为一表示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电池10的时长的数值。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时长预设阈值用于判断供电单元200处于短期在位状态还是长期在位状态。例如,当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电池10的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预设阈值时,处理器21判断供电单元200处于短期在位状态;当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电池10的时长大于时长预设阈值时,处理器21判断供电单元200处于长期在位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尽量延长电池10的使用寿命及平衡充电安全及快速充电的需求,根据供电单元200的短期在位状态及长期在位状态,对应第一裸电芯13设置有不同的复充电量门限值及不同的复充策略。
示例的,当处理器21判断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电池10的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预设阈值(例如72小时)时,处理器21跳转至步骤S342;当处理器21判断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电池10的时长大于时长预设阈值时,处理器21跳转至步骤S343。如此,以为第一裸电芯13根据供电单元200不同的在位状态,提供不同的复充策略。
步骤S342:判断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是否小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例如第二电量预设阈值为第一裸电芯13充满时的电量的90%。
第二电量预设阈值为当供电单元200处于短期在位状态时,第一裸电芯13的复充电量门限值。即当处理器21判断供电单元200目前处于短期在位状态,且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时,再次为第一裸电芯13充电;当处理器21判断供电单元200目前处于短期在位状态,且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时,继续检测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直到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才为第一裸电芯13充电。
示例的,在步骤S342中,当处理器21判断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时,跳转至步骤S313,以常规充电模式对第一裸电芯13充电,并检测电量;当判断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时,返回至步骤S341。
步骤S341至步骤S342实现在供电单元200处于短期在位状态,且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常规充电模式对第一裸电芯13进行复充直至第一裸电芯13充满。如此,一方面无需在第一裸电芯13充电时预留余量,可充分发挥第一裸电芯13的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常规充电模式可以减小第一裸电芯13损伤,降低析锂、过充等风险,保持第一裸电芯13健康状态,延长第一裸电芯13的使用寿命,甚至降低第一裸电芯13的短路起火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量预设阈值大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
步骤S343:判断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是否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例如第三电量预设阈值为第一裸电芯13充满时的电量的60%。
第三电量预设阈值为当供电单元200处于长期在位状态时,第一裸电芯13的复充电量门限值。即当处理器21判断供电单元200目前处于长期在位状态(即供电单元200电连接至电池10的时长大于时长预设阈值),且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再次为第一裸电芯13充电;当处理器21判断供电单元200目前处于长期在位状态,且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继续检测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直到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才为第一裸电芯13充电。
示例的,在步骤S343中,当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处理器21跳转至步骤S344。当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处理器21返回至步骤S341。
步骤S344:以快速充电模式对第一裸电芯13进行充电,并检测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344的快速充电模式与步骤S312中提到的快速充电模式相同,再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电量预设阈值小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
为了降低第一裸电芯13高压复充的次数,还需要监测步骤S344中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示例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充电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345。
步骤S345:判断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是否小于第四电量预设阈值,第四电量预设阈值例如为第一裸电芯13充满时的电量的95%。
第四电量预设阈值为第一裸电芯13处于长期在位状态,且经由快速充电模式的复充阶段后,停止充电的电量门限值。示例的,在步骤S345中,当处理器21通过第一电量计241确认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四电量预设阈值时,返回至步骤S344,继续以快速充电模式充电,使第一裸电芯13维持在高电量状态。
在步骤S345中,当处理器21通过第一电量计241确认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大于或等于第四电量预设阈值时,返回至步骤S32,停止充电,以预留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余量,保证电池10的使用安全。
上述步骤S343至步骤S345实现供电单元200处于长期在位状态,且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快速充电模式对第一裸电芯13进行复充,并复充至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达到第四电量预设阈值时,停止充电。如此,一方面通过在第一裸电芯13的电量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快速充电模式充电,从而提高充电速度;另一方面通过严格限制复充的电量门限,减少第一裸电芯13的长期高压场景,延长裸电芯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电量预设阈值大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且小于100%。
在其他实施例中,步骤S344中亦可以采用其他充电模式对第一裸电芯13进行复充。
当处理器21确认第二裸电芯14为第二类裸电芯时,处理器21对第二裸电芯14执行第二充电策略。第二类裸电芯例如是高能量密度耐高温电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充电策略与图12所示的第一充电策略的流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二充电策略的中步骤S31及步骤S34,与第一充电策略中步骤S31及步骤S34的步骤不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裸电芯14为高能量密度耐高温电芯,因此第二裸电芯14采用的第二充电策略,仅采用常规充电模式进行充电。其中,第二充电策略中的常规充电模式与第二充电策略中的常规充电模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在第二充电策略中,步骤S31中以常规充电模式对第二裸电芯14进行充电,直至第二裸电芯14充满。
在第二充电策略的步骤S344中,当供电单元200处于长期在位状态时,以常规充电模式对第二裸电芯14进行复充,并当第二裸电芯14的电量复充到一电量门限值(例如第五电量预设阈值)时,停止对第二裸电芯14充电。
可以理解,第二充电策略中,对应于第二裸电芯14的特性及实际需求,可调整图12所示的充电控制方法中的第二电量预设阈值、第三电量预设阈值、第四电量预设阈值及时长预设阈值的具体数值。示例的,在第二充电策略中,第二电量预设阈值例如为第二裸电芯14充满时的电量的95%;第三电量预设阈值例如为第二裸电芯14充满时的电量的90%;步骤S344中的第四电量预设阈值替换为第五电量预设阈值,且第五电量预设阈值例如为第二裸电芯14充满时的电量的97%。
上述实施例提及的各电量阈值,仅用于举例说明具体的充电策略,而非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进行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需求,更改上述提及的各电量阈值的具体数值。
上述实施例仅说明处理器21分别控制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以不同的充电策略进行充电的过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21亦可分别控制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分别放电,或控制第一裸电芯13与第二裸电芯14中的一者进行充电,第一裸电芯13与第二裸电芯14中的另一者通过电源管理芯片为电子设备100供电。
在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21可控制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中的任一者先放电直至该裸电芯的电量用尽,再控制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中的另一者放电;或者,处理器21亦可控制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轮流放电;或者,处理器21还可控制第一裸电芯13及第二裸电芯14同时放电。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两种充电策略,亦可分别单独实施于仅具有一裸电芯的电池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100a及充电控制方法,通过在同一电池10、10a内设置不同类型的裸电芯,并将裸电芯电连接至不同的充电管理芯片,以在处理器21的控制下,采用不同的充电控制方法进行充电,实现对电池10/10a内的不同裸电芯的分立控制,从而为每一裸电芯匹配最合理的充放电管理策略。如此,安装有电池10/10a的电子设备相较于现有的电子设备,充电速度快,可充分释放电池性能,且可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电池使用需求,例如可在高温场景下对电池进行快充。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电池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电池充放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电池本体和多个保护板,所述电池本体包括壳体和多个裸电芯,每个所述裸电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均从所述壳体露出,所述保护板与所述裸电芯对应设置,每个所述保护板电连接对应的所述裸电芯的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
所述电池控制电路包括处理器及多条充电链路,所述充电链路与所述裸电芯对应设置,每条所述充电链路包括充电管理芯片,所述充电管理芯片通过对应的所述保护板电连接至对应的所述裸电芯,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充电管理芯片,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管理芯片执行与所述裸电芯的类型对应的充电策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充电管理芯片处理所述充电链路的输入电流及输入电压,以及向所述裸电芯输出充电电流及充电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控制电路还包括充电端口,所述充电端口一端用于电连接至供电单元,以接收所述供电单元输出的所述输入电流及所述输入电压,所述充电端口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充电管理芯片,以将所述输入电流及所述输入电压输出至所述充电管理芯片;所述处理器电连接至所述充电端口,用于检测所述充电端口的电压变化,以确定所述电池控制电路与所述供电单元的电连接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控制电路还包括电量计,所述电量计电连接于所述裸电芯与所述处理器之间,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电量计监测对应的所述裸电芯的电压、电流及/或电量,并根据监测结果控制对应的所述充电链路的充电过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对应连接的所述裸电芯的类型的信息,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充电管理芯片与所述保护板通信,以接收包括所述信息的反馈信号,从而确认每一所述裸电芯的类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设置有射频芯片,所述射频芯片与所述存储单元电连接,所述充电管理芯片设置有射频识别电路,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射频识别电路与所述射频芯片通信,以接收所述反馈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控制电路还包括电源管理模块,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于各所述裸电芯与所述处理器之间,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电源管理模块控制所述裸电芯放电。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池本体和多个保护板,所述电池本体包括壳体和多个裸电芯,每个所述裸电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均从所述壳体露出,所述保护板与所述裸电芯对应设置,每个所述保护板电连接对应的所述裸电芯的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控制电路,所述电池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电池充放电。
9.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电池控制电路,所述电池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电池充电,所述电池包括电池本体和多个保护板,所述电池本体包括壳体和多个裸电芯,每个所述裸电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均从所述壳体露出,所述保护板与所述裸电芯对应设置,每个所述保护板电连接对应的所述裸电芯的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
所述电池控制电路包括处理器及多条充电链路,所述充电链路与所述裸电芯对应设置,每条所述充电链路包括充电管理芯片,所述充电管理芯片通过对应的所述保护板电连接至对应的所述裸电芯,所述处理器电连接所述充电管理芯片;
其中,所述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基于确定所述电池电连接至供电单元,确定所述电池中多个所述裸电芯的类型;
对各所述裸电芯分别执行与所述裸电芯的类型对应的充电策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策略包括:
对所述裸电芯充电,直到所述裸电芯充满;
停止对所述裸电芯充电;
基于确定所述供电单元电连接至所述电池,
对所述裸电芯执行复充策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确定所述裸电芯为第一类裸电芯,所述对所述裸电芯充电,直到所述裸电芯充满包括:
当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快速充电模式为所述裸电芯充电,直至所述裸电芯充满;
当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常规充电模式为所述裸电芯充电,直至所述裸电芯充满。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确定所述裸电芯为第二类裸电芯,所述对所述裸电芯充电,直到所述裸电芯充满包括,
以常规充电模式对所述裸电芯进行充电,直至所述裸电芯充满。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裸电芯执行复充策略包括:
当所述供电单元电连接至所述电池的时长小于或等于时长预设阈值时,判断所述裸电芯的电量是否小于第二电量预设阈值;
当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量预设阈值时,继续判断所述供电单元电连接至所述电池的时长是否大于所述时长预设阈值,直至所述供电单元电连接至所述电池的时长大于所述时长预设阈值;
当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小于所述第二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常规充电模式为所述裸电芯充电,直至所述裸电芯充满,执行所述复充策略;或直至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电池断开,结束充电流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确定所述裸电芯为第一类裸电芯,所述对所述裸电芯执行复充策略还包括:
当所述供电单元电连接至所述电池的时长大于所述时长预设阈值,判断所述裸电芯的电量是否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
当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小于所述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以快速充电模式对所述裸电芯进行充电,并检测所述裸电芯的电量;
当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四电量预设阈值时,继续以所述快速充电模式对所述裸电芯充电,直至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电量预设阈值;
当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电量预设阈值时,停止对所述裸电芯充电,执行所述复充策略;或直至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电池断开,结束充电流程。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确定所述裸电芯为第二类裸电芯,所述对所述裸电芯执行复充策略还包括:
当所述供电单元电连接至所述电池的时长大于所述时长预设阈值时,判断所述裸电芯的电量是否小于第三电量预设阈值;
当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小于所述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以所述常规充电模式对所述裸电芯进行充电;
当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小于第五电量预设阈值时,继续以所述常规充电模式对所述裸电芯进行充电,直至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五电量预设阈值;
当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五电量预设阈值时,停止对所述裸电芯充电,并执行所述复充策略;或直至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电池断开,结束充电流程。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裸电芯执行复充策略还包括:
当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电量预设阈值时,继续判断所述供电单元电连接至所述电池的时长是否大于所述时长预设阈值,直至所述裸电芯的电量小于所述第三电量预设阈值。
CN202210369450.2A 2022-04-08 2022-04-08 电池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Active CN1169377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9450.2A CN116937723B (zh) 2022-04-08 2022-04-08 电池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US18/037,619 US20240250537A1 (en) 2022-04-08 2022-12-08 Battery control circuit, electronic device, and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PCT/CN2022/137646 WO2023193460A1 (zh) 2022-04-08 2022-12-08 电池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EP22888636.2A EP4287450A1 (en) 2022-04-08 2022-12-08 Battery control circuit, electronic device, and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9450.2A CN116937723B (zh) 2022-04-08 2022-04-08 电池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7723A CN116937723A (zh) 2023-10-24
CN116937723B true CN116937723B (zh) 2024-07-02

Family

ID=87060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9450.2A Active CN116937723B (zh) 2022-04-08 2022-04-08 电池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50537A1 (zh)
EP (1) EP4287450A1 (zh)
CN (1) CN116937723B (zh)
WO (1) WO20231934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26524B (zh) * 2023-12-29 2024-03-22 深圳市芯科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表电池零伏自动充电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93754A (zh) * 2020-03-20 2020-06-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42863A (zh) * 2019-09-23 2021-03-2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60936A1 (de) * 2008-12-06 2010-06-10 Daimler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Batterieeinheit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07317003A (zh) * 2017-06-16 2017-11-03 尚圣杰 钛酸锂和三元锂复合电池
CN110336353A (zh) * 2019-07-09 2019-10-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池、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CN110244229A (zh) * 2019-07-30 2019-09-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池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540652A (zh) * 2020-03-30 2021-10-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池及终端设备
CN113364089A (zh) * 2021-06-03 2021-09-07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以及充电电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2863A (zh) * 2019-09-23 2021-03-2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CN111293754A (zh) * 2020-03-20 2020-06-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7723A (zh) 2023-10-24
EP4287450A1 (en) 2023-12-06
US20240250537A1 (en) 2024-07-25
WO2023193460A1 (zh) 2023-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15296B2 (en) Char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3054554B1 (en) Battery pack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1497602B1 (ko) 배터리 밸런싱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배터리 밸런싱 방법
CN101315995B (zh) 电池组、设备以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01171704B (zh) 二次电池的保护电路以及包含该保护电路的二次电池
JP5281843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及びその充電方法
US764274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harging the same
KR100809453B1 (ko) 다병렬 및 다직렬 리튬 2차전지 팩의 충방전 모니터링시스템
US20140011057A1 (en) Hybri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e
CN103001275A (zh) 电池包、电子装置及电池包布置
KR20130066462A (ko) 배터리 팩의 보호회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팩
CN116937723B (zh) 电池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US11114703B2 (en) Battery pack
KR200423760Y1 (ko) 범용 리튬이온 2차 전지
KR101084217B1 (ko) 배터리 팩, 및 배터리 팩의 제어 방법
JPH08241705A (ja) 組電池
KR20190091037A (ko) 드론용 리튬 배터리의 과충전, 수명단축 및 폭발 방지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16056424U (zh) 一种工程用锂电池包
KR100677386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배터리 팩 가열장치
KR200374547Y1 (ko) 휴대용 충전 장치
CN114448021A (zh) 一种基于锂电池组充电的电源***
CN109149671A (zh) 一种电池包装置
CN108282015A (zh) 电池监控装置和控制***
KR20170134030A (ko) 전고체 배터리의 충전 제어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고체 배터리의 충전 제어 방법
JP2009065792A (ja) 移動体用二次電池の充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