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8236A - 用于运行驱动***的方法以及用于执行所述方法的驱动*** - Google Patents

用于运行驱动***的方法以及用于执行所述方法的驱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18236A
CN116918236A CN202280018668.1A CN202280018668A CN116918236A CN 116918236 A CN116918236 A CN 116918236A CN 202280018668 A CN202280018668 A CN 202280018668A CN 116918236 A CN116918236 A CN 1169182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bridge
voltage
pulse width
width mod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86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舒斯特
M·富赫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W Eurodrive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EW Eurodrive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W Eurodrive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EW Eurodrive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16918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182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5/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two or more electric motors
    • H02P5/74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two or more electric motor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ac dynamo-electric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3Converters switched with a phase shift, i.e. interleav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8Plural converter units for generating at two or more independent and non-parallel outputs, e.g. systems with plural point of load switching reg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5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using ac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02M7/5387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4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 H02M5/4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5/4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 H02M5/453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5/45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5/4585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a rectifier with control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wave form or frequency
    • H02M7/539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wave form or frequency by pulse-width mod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行具有多个逆变器的驱动***的方法,其中相应的电动机从相应的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馈电,其中相应的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彼此并联连接并且该并联电路与整流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连接,其中每个逆变器具有根据相应的脉宽调制操控的半导体开关,其中逆变器构造为数据总线的总线用户,构造为主设备的模块也连接到该数据总线上,其中主设备将总线地址分配给逆变器,并且随后为每个逆变器分配其脉宽调制的极性。

Description

用于运行驱动***的方法以及用于执行所述方法的驱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行驱动***的方法以及用于执行该方法的驱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驱动***实现了通过转速调节或转矩调节来运行电动机。
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从DE 102018 210 244A1已知一种用于运行电驱动***的方法。
从DE 102016 008 951A1已知一种用于调节中间电压电路的方法。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驱动***,其中会增加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中说明的特征所述的驱动***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5中说明的特征所述的方法来实现。
在用于运行具有多个、特别是多于两个逆变器的驱动***的方法中,重要的特征在于:相应的电动机由相应的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供电,
其中相应的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彼此并联连接并且该并联电路与整流器的,尤其是可反馈的整流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尤其是借助于汇流排连接,
其中每个逆变器具有根据相应的脉宽调制操控的半导体开关,
其中逆变器构造为数据总线的总线用户,构造为主设备的模块也连接到该数据总线上,
尤其是其中模块包括该整流器,
其中主设备尤其在驱动***的开始运行中将总线地址分配给逆变器,并且随后为每个逆变器指定了尤其是其脉宽调制方法的其脉宽调制的极性,
其中第一逆变器的脉宽调制的极性不同于第二逆变器的脉宽调制的极性,
尤其使得,用于第一逆变器的可控半导体开关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与用于第二逆变器的可控半导体开关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构造为在时钟上逆同步地进行。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补偿电流、特别是漏电流减少,并且整流器电网侧的电网滤波器因此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每个逆变器具有彼此并联连接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所述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根据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利用根据逆变器的脉宽调制及其极性来操控相应的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不同的逆变器可以具有不同的极性。因此可以减少中间电路中或经由中间电路的补偿电流,并且部件可以承受较低的负载,特别是布置在整流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上的电网滤波器。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并且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
尤其是其中,上开关与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处存在的电压的高电势连接,并且其中,下开关与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处存在的电压的低电势连接。这样做的优点在于,第一逆变器具有正极性并且因此可以将反相的(即负的)极性分派给下一个相邻的逆变器。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从主设备开始,逆变器沿着数据总线布置成串联结构,
其中在第一方法步骤中从主设备开始,特别是连续地,每个逆变器将总线地址分配给所述串联结构中位于其下游的逆变器,直到由于无法继续分配总线地址而将逆变器本身识别为所述串联结构中的最后一个,并且随后
在第二个方法步骤中,将默认值确定为其脉宽调制的极性,之后从最后一个逆变器开始,尤其是连续地,每个逆变器将与其自身极性反转的极性传递至所述串联结构中位于其上游的逆变器,
所述上游的逆变器将该极性反转的极性确定为其脉宽调制的极性,
尤其当其未构造为双逆变器,特别是双轴时,并还继续将其转发到又位于其上游的逆变器时,
尤其是其中构造为双逆变器的逆变器具有单个的总线地址和具有布置在公共的壳体中的两个独立逆变器,其脉宽调制具有相对彼此反转的极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地址和极性的分散的自动的配属,而不是集中的配属。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数据总线具有正向通道和反向通道,使得每个逆变器具有正向通道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反向通道的输入和输出,其中主设备与第一逆变器的正向通道的输入连接以及与第一逆变器的反向通道的输出连接,
其中为了地址分配,主设备经由正向通道向第一逆变器发送第一总线地址,第一逆变器采用该第一总线地址作为其自身的总线地址,
其中第一逆变器从第一总线地址生成第二总线地址,特别是通过增量,并经由正向通道将其发送到第二逆变器,其中第二逆变器采用第二总线地址并从第二总线地址生成第三总线地址,特别是通过增量,并经由其正向通道进行转发,
其中每个另外的逆变器采用经由其正向通道的输入接收到总线地址作为其自身的总线地址,并从接收的总线地址生成另外的总线地址,特别是通过增量,并经由正向通道发送给下游的逆变器,
其中最后一个逆变器由于由其生成的总线地址的进一步发送失败而将其自身识别为最后一个逆变器。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在该方法的过程中可以实现高的安全性,因为正向通道和反向通道是分开的,并且每个总线用户可以首先检查接收到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否对于他来说是确定的或者是否他应继续转发这些数据。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尤其是在开始运行期间,主设备为了分配地址在时间上反复地/周期性地,尤其是在投入运行时在时间上反复地,通过数据总线发送广播报文,该广播报文为相应的地址信息配属了关于极性的相应的信息,尤其使得为第一逆变器分派了第一极性以及为第二逆变器分派了尤其是与第一极性不同的、第二极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通过始终只有一台逆变器处于待机状态,以使用随广播报文传输的相应的地址,使逆变器依次获得地址。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电压信号可以从主逆变器馈送到第一逆变器,并且电压信号可以从相应的逆变器馈送到相应的下一个逆变器,
其中接收电压信号的相应的逆变器随后自己提取包含在主设备的时间上下一次的广播报文中的关于地址和/或极性的信息。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始终只有一台逆变器准备好提取广播报文中包含的地址,并且在逆变器提取该地址之后,转发电压信号以便将下一个逆变器切换至准备就绪状态。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关于电压信号的转发和/或关于数据总线,逆变器串联布置成一行,尤其使得在所述串联结构中从第一个逆变器直至倒数第二个逆变器,在每个逆变器后面布置有另外的逆变器。这样做的优点在于,逆变器可以与串行数据总线连接。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最后一个逆变器,特别是从其没有下游的逆变器可馈送电压信号,为其上游的逆变器指定了与其自身在脉宽调制中使用的极性相反的极性,
之后该上游的逆变器为其上游的逆变器指定了与其自身在脉宽调制中使用的极性相反的极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在逆变器的行中地址分配向前进行,而极性的分配在所述串联结构中向后进行。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地址分配给逆变器之后,主设备将要在这些逆变器各自的脉宽调制中使用的极性传输给这些逆变器,
其中极性分别如此分配,使得各个逆变器的额定/名义功率与其相应的极性之乘积的总和的值最小,
尤其其中相邻布置的逆变器优选具有相互不同的极性的情况下。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不同的极性基于逆变器的各自的名义功率被如此分配,使得通过补偿电流、特别是漏电流、尤其是在中间电路中产生尽可能最小的负载。名义功率和极性的乘积之和优选尽可能小。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为了地址分配,相应的逆变器向在后布置的逆变器输入电压信号,利用该电压信号向相应在后的逆变器进行通报,采用在主设备的在时间上在后的下一个广播报文中包含的地址作为自身的总线地址,并本身向另外的逆变器输入另一个电压信号(如果该另外的逆变器存在的话),否则根据在广播报文中包含的关于极性的信息来调整其脉宽调制的极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极性的分散的分配。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驱动***具有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其中第一电动机由第一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馈电,
其中第二电动机由第二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馈电,
其中第一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与第二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并联连接,并且该并联连接由直流电压、特别是中间电路电压供电,尤其是借助于汇流排,
其中第一逆变器具有相对彼此并联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所述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第二逆变器具有相对彼此并联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所述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第一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利用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操控,
其中第二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利用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操控,
其中用于第一逆变器的可控半导体开关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构造为与用于第二逆变器的可控半导体开关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逆同步地计时/节拍/脉动。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或防止直流电压侧的漏电流,特别是补偿电流。因此还可以减少电网滤波器的负载并且进而还可以增加其使用寿命,即也可以增加整个驱动***的使用寿命。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驱动***具有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其中第一电动机由第一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馈电,
其中第二电动机由第二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馈电,
其中第一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与第二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并联连接,且该并联电路由直流电压、特别是中间电路电压供电,尤其是借助于汇流排,
其中第一逆变器具有相对彼此并联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所述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第二逆变器具有相对彼此并联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所述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第一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利用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操控,
其中第二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利用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操控,
其中
-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的商小于一阈值,尤其是1,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使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该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使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闭合,且使该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断开,
-以及,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的商大于一阈值,尤其是1,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使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该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使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该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闭合。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补偿电流减少,并进而减少了电网滤波器的负载,并由此增加了其使用寿命。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驱动***具有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其中第一电动机由第一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馈电,
其中第二电动机由第二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馈电,
其中第一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与第二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并联连接,并且该并联连接由直流电压、特别是中间电路电压供电,尤其是借助于汇流排,
其中第一逆变器具有相对彼此并联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所述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第二逆变器具有相对彼此并联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所述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第一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利用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操控,
其中第二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利用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操控,
其中
-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用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之差小于一阈值,尤其是50%,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使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使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闭合,且使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断开,
-以及,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用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之间相差大于一阈值,尤其是50%,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使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使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闭合。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补偿电流减少,并进而减少了电网滤波器的负载,并由此增加了其使用寿命。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电网馈电的整流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处提供直流电压供使用,
尤其其中整流器特别是在其交流电压侧的接头处由交流电压网络尤其利用三相电压供电,
尤其其中整流器的直流侧的接头与第一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并联连接以及与第二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并联连接。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减小补偿电流,并进而减少了电网滤波器的负载,并由此增加其使用寿命。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第一逆变器的脉宽调制信号与第二逆变器的脉宽调制信号同时地进行,特别是同步地。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减小补偿电流,并进而减少了电网滤波器的负载,并由此增加其使用寿命。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第一和第二逆变器的脉宽调制周期同步和/或同时开始。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减小补偿电流,并进而减少了电网滤波器的负载,并由此增加其使用寿命。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每个脉宽调制周期内,用于第一逆变器的上半导体开关的驱动信号的第一开关沿与用于第二逆变器的上半导体开关的驱动信号的第一开关沿彼此反转和/或相反地延伸。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减小补偿电流,并进而减少了电网滤波器的负载,并由此增加其使用寿命。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相应的半桥的可控半导体开关中的一个,即上半导体开关,与直流电压的高电势连接。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相应的半桥的可控半导体开关中的一个,即下半导体开关,与直流电压的低电势连接。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半桥(即桥支路)可以由直流电压供电,并且半桥可以构造为两个半导体开关(特别是IGBT或MODFET)的串联电路。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并且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并且
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闭合,并且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断开。这样做的优点在于,通过两个逆变器的两个脉宽调制的相对彼此相反的时钟尽可能地减小了补偿电流。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
-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的商小于一阈值,尤其是1,
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该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闭合,且该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断开,
-以及,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的商大于一阈值,尤其是1,
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该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该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闭合。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仅当未超过阈值时才执行反转的时钟。因此,尽可能地减小了补偿电流。
在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中,
-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用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之差小于一阈值,尤其是50%,
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闭合,且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断开,
-以及,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用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之间的差大于一阈值,尤其是50%,
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闭合。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仅当未超过阈值时才执行反转的时钟。因此,尽可能地减小了补偿电流。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同步信号、特别是具有同步脉冲的同步信号被调制到汇流排上,该汇流排将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彼此连接并且与整流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连接。这样做的优点在于,第一逆变器的脉宽调制频率与第二逆变器的脉宽调制频率同步,并且进而可以同步地执行相反的时钟。同步信号可以经由连接了两个逆变器的信号电子器件的数据总线连接传输。然而备选地,也可以在汇流排上执行调制,从而不必在逆变器之间设置额外的通信连接。
在用于执行前述方法之一的驱动***中,重要的特征是: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借助于汇流排彼此连接,并且与整流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连接。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实现简单价廉的连接。
进一步的优点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到。本发明不局限于权利要求的特征的组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存在权利要求和/或单独的权利要求特征和/或说明书的和/或附图的特征的其它有意义的组合可能性,尤其是从任务提出和/或通过与现有技术的比较提出的任务中得到。
附图说明
在此根据示意图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
图1中示出了在第一逆变器1的交流电压侧的第一接头处的相电压和在第一逆变器2的交流电压侧的第一接头处的相电压。
图2中示出了相对于地电势的相电压。
图3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多于两个逆变器的驱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驱动***具有第一逆变器1和第二逆变器2,所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利用它们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并行地由直流电压供电。
优选由电网馈送的整流器提供该直流电压供使用。
两个逆变器(1、2)中的每一个优选地在其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处具有平滑电容器,尤其是多片式平滑电容器。
两个逆变器(1、2)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三个并联的串联电路,其中每个串联电路具有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因此,在相应的串联电路的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连接节点处为电动机提供相应的相电压供使用。
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优选构造为三相的,即从而每个逆变器(1、2)分别具有三个这种串联电路,并且进而为电机提供三相电压供使用。
每个逆变器(1、2)分别具有构造为信号电子器件的电子电路,所述电子电路生成用于逆变器(1、2)的可控半导体开关的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
如图1所示,为了生成相电压的相应的值,指定在脉宽调制周期内的脉宽调制比。图1中示出了50%的脉宽调制比。在这种情况下,在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串联电路的下半导体开关闭合并且串联电路的上半导体开关断开。即在这种情况下,用于相电压的接头与直流电压—即中间电路电压U_z—的低电势连接。脉宽调制周期的周期持续时间的四分之一过去后,下半导体开关断开,且上半导体开关闭合,从而此时用于相电压的接头与直流电压的高电势连接,其中这样持续了一半的周期持续时间。
根据本发明,第二逆变器2以相对于第一逆变器相反的开关沿运行。在图1中示例性地再次选择50%的脉宽调制比。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逆变器2的串联电路中,在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串联电路的上半导体开关闭合并且串联电路的下半导体开关断开。即在这种情况下,用于与该串联电路相关联的第二逆变器2的相电压的接头与直流电压的高电势,即中间电路电压U_z连接。脉宽调制周期的周期持续时间的四分之一过去后,上半导体开关断开,下半导体开关闭合,从而此时用于相电压的接头与直流电压的低电势连接,其中这持续了一半的周期持续时间。
如果操控在串联电路中50%以外其它的脉宽调制比,则相应的开关沿向正+(Plus+)或负-(Minus-)移动,像从图1中可以看出的。因此,第一逆变器1的半桥的半导体开关并不与第二逆变器2的半桥精确地同时切换。
通过这种方式,至少减少或者甚至完全避免了中间电路中,即逆变器(1、2)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之间的补偿电流。
如果从相应的逆变器(1、2)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至相应电动机所使用的电缆很长,则根据本发明的该优点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存在电缆和电机的较高的接地电容,从而布置在提供直流电压供使用的电压馈电的整流器上的公共的电网滤波器承受高的泄漏电流。
如果第一开关沿在脉宽调制周期内跳跃至高电势,则脉宽调制具有正极性。如果第一开关沿在脉宽调制周期内跳跃至低电势,则脉宽调制具有负极性。
为了使两个逆变器(1、2)的脉宽调制彼此同步,在时间上重复地传输同步信号。为此,优选将第一逆变器1的信号电子器件经由数据总线与第二逆变器2的信号电子器件连接。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该数据总线连接构造为有线连接,特别是在屏蔽电缆中。
备选地,同步信号被调制到逆变器(1、2)的直流电压侧的连接上。由于第一逆变器1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的高电势优选借助于汇流排与第二逆变器1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的高电势连接,以便实现强电流的通过,所以同步信号被调制到汇流排中存在的电流上。中频或高频的同步信号至汇流排的耦合在第一逆变器1中通过电容进行;在第二逆变器2中信号的解耦同样通过电容进行。备选地,尽管也能实现电感式的且进而可靠的且无电势的耦合和解耦,然而这导致较高的花费。
在另外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仅在两个脉宽调制比之间的差的绝对值小于50%时才执行/运行第二逆变器2中脉宽调制信号的所述反转。当超过该50%,则取消反转并使用同步的相同时钟的脉宽调制信号。
备选地,也可以使用两个脉宽调制比的商作为标准。如果该商超过量1,则应用上述反转,否则不应用。
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在两个逆变器(1、2)的工作点极为不同时,也实现了补偿电流的减小。例如,当第一逆变器1产生高相电压,即尤其是接近直流电压的高电势的电势,并且第二逆变器2产生低相电压,即尤其是接近直流电压的低电势的电势时,就是这种情况。高相电压的示例是0.9U_z,且低相电压的示例是0.1*U_z。
如图3所示,第二驱动***具有数据总线35,构造为主设备3的供电模块经由该数据总线与逆变器(31、32、33、34)连接以进行数据交换。
供电模块具有电网馈电的整流器,从其直流电压侧的接头为所述的逆变器(31、32、33、34)馈电。为此,逆变器(31、32、33、34)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并联连接到整流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
优选地,整流器构造为能够反馈,特别是作为交流/直流转换器,当驱动***主要是电动机功率时,该交流/直流转换器对交流电压供应网络的电功率进行整流,并且作为中间电路电压提供给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处的逆变器供使用,且当驱动***主要是发电机功率时,电功率从整流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反馈回交流电压网络。此外,当驱动***开始运行时,构造为主设备30的供电模块首先将总线地址分配给构造为总线用户且相对于数据总线串联布置的逆变器(31、32、33、34)。
为此目的,主设备30向从主设备来看串行布置的第一逆变器31分配第一总线地址。这通过如下方式完成:主设备30产生电压信号,该电压通报第一、即与电线直接连接的逆变器1,该第一逆变器采用在下一个由主设备发送的广播报文中包含的总线地址作为自身的总线地址。然后第一逆变器31为第二逆变器32同样产生电压信号,从而包含在下一个广播报文中的总线地址被第二逆变器32采用。用于地址分配的这种方法一直持续到构造为总线用户的最后一个逆变器34。
在地址分配之后或完成时,主设备将脉宽调制的指定的极性发送到最后一个总线用户,或者最后一个总线用户使用其极性的默认值。因此,为最后一个逆变器确定脉宽调制,即因此尤其是在每个脉宽调制周期内第一(时间上的第一)开关沿的方向。例如,该第一开关沿的方向指定为上升沿而不是下降沿。
之后,最后一个逆变器34在所述电线或另外的电线上生成电压信号,由此为在前的逆变器33指定其脉宽调制的第一开关沿的反转的沿方向。在此同样能简单地实现的是,最后一个逆变器34将与其自身极性反转的极性传输至在前的逆变器33。该方法持续直至第一逆变器31,从而相应下一个相邻的总线用户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中具有其各自第一开关沿的相对彼此反转的沿方向。
有利地,主设备不必预先计算,哪个逆变器获得哪个极性,且进而不进行任何集中分配,而是分散地分配极性。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将地址分配给总线用户之后,由相应的逆变器确定名义功率并且然后根据该名义功率来分配极性,从而驱动***的大约一半的名义功率具有第一极性,且其余逆变器具有反转的极性。在此,极性优选额外地被分配为,使得沿着串联连接的下一个相邻的逆变器具有尽可能不同的极性。
因此,极性的分配根据这两个优化标准来进行。
第二逆变器32具有两个交流电压侧的接头,从而第二电动机M2和第三电动机M3分别能够被脉宽调制的电压供给。在此,在两个脉宽调制中使用相同的极性,因为两个脉宽调制在相同的装置中、即在相同的壳体内执行。
在驱动***中同样重要的是,在优选构造为三相电压网络的交流电压供电网络与供电模块的整流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之间布置电网滤波器。
该电网滤波器具有三个电容,所述三个电容在它们的第一接头处彼此电连接并且在它们的另一接头处连接到供电模块的整流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的相应的相。因此在相应的第一接头处形成星形点。该星形点与保护导体和/或与电接地电流地连接。
在整流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处形成了由两个串联连接的电容形成的分压器,其连接节点,即特别是通过中间电路电压的分压产生的电势,与星形点,即尤其是也与保护导体和/或与电接地电流地连接。
此外,还设置了三个另外的电容,它们在它们的第一接头处彼此电连接并且在它们的另一接头处与相应的电机相连接。因此,在其第一接头处也形成星形点,该星形点与上述星形点电连接。
逆变器又具有三个半桥,这三个半桥由存在于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处的直流电压彼此并联地供电,所述半桥的连接节点、即尤其是桥支路连接到电机相。每个半桥具有由上、下可控半导体开关组成的串联电路。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每个逆变器以正向通道和反向通道与其相邻的逆变器或主设备连接。
在开始运行或初始化之初,每个逆变器首先通过它在反向通道上向主设备30发送报文进行报告,所述报文从上游的逆变器又经由其反向通道转发,直至这继续到达主设备30。
对于地址分配,主设备30在正向通道上向第一逆变器31发送总线地址,该第一逆变器31自身采用该总线地址。然后,第一逆变器31将一个值添加到总线地址或将其增量,其中其将该如此产生的总线地址在正向通道上传递到第二逆变器32。通过这种方式,第二逆变器32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并且之后第三逆变器33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如果第四逆变器33在其正向通道上发送由其增量的总线地址,并且此后在一时间段内在其反向通道的输入上没有接收到应答,则其确定,其是驱动***中最后一个逆变器。因此,它从其数据存储器中读取描述其脉宽调制极性的参数的默认值,并在其逆变器的其执行脉宽调制的信号电子器件中激活该默认值。
之后,最后一个逆变器34将关于最后一个逆变器34的极性的信息通过反向通道发送至位于其上游的逆变器33。逆变器33接收该信息并在其脉宽调制中激活相对于最后一个逆变器34的极性反转的极性。继续该方法直至第一逆变器31。
然而,如果同样被构造为总线用户并进而仅具有单个的总线地址的逆变器被构造为多部件式时,即由布置在共同的壳体中的两个单独的逆变器组成,则通过反向通道将从下游逆变器接收到的信息保持不变地转发到位于所述由两个单独的逆变器组成的逆变器的上游的逆变器,因为两个单独的逆变器无论如何获得相对彼此反转的极性。这种相对彼此反转的极性优选借助于硬件永久地固定。
这种由两个单独的逆变器,即独立逆变器组成的逆变器也称为双逆变器或双轴。
附图标记列表:
1 第一逆变器
2 第二逆变器
30 主设备
31作为第一从机的第一逆变器
32作为第二从机的第二逆变器
33作为第三从机的第三逆变器
34作为最后一个从机的第四逆变器
35 数据总线
M1 第一电动机
M2 第二电动机
M3 第三电动机
M4 第四电动机
Mn 最后一个电动机

Claims (16)

1.一种用于运行驱动***的方法,所述驱动***具有多个、特别是多于两个逆变器,以及尤其是具有数据总线,其中相应的电动机由相应的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馈电,
其中相应的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彼此并联连接并且该并联电路尤其是借助于汇流排与整流器的,尤其是可控的和/或可反馈的整流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连接,
其中相应的逆变器具有相应的根据相应的脉宽调制操控的半导体开关,
其中逆变器构造为数据总线的总线用户,构造为主设备的模块也连接到该数据总线上,
尤其是其中所述模块包括所述整流器,
其中在第一方法步骤中,尤其在驱动***初始化或开始运行时为每个逆变器分配相应的总线地址,并且随后在第二方法步骤中,为每个逆变器指定了尤其是其脉宽调制方法的其脉宽调制的极性,
其中第一逆变器的脉宽调制的极性不同于第二逆变器的脉宽调制的极性,
尤其使得,用于第一逆变器的可控半导体开关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与用于第二逆变器的可控半导体开关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构造为逆同步地节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逆变器具有彼此并联连接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每个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利用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根据逆变器的脉宽调制及其极性对相应的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进行操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并且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
尤其是其中,上开关与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处存在的电压的高电势连接,下开关与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处存在的电压的低电势连接。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主设备开始,逆变器沿着数据总线串联布置成串联结构,
其中在第一方法步骤中从主设备开始,特别是连续地,每个逆变器将总线地址分配给所述串联结构中位于其下游的逆变器,直到由于无法继续分配总线地址而将逆变器本身识别为所述串联结构中的最后一个,并且随后
在第二个方法步骤中,将默认值确定为其脉宽调制的极性,之后从最后一个逆变器开始,尤其是连续地,每个逆变器将与其自身极性反转的极性传递至所述串联结构中位于其上游的逆变器,
上游的逆变器将该极性反转的极性确定为其脉宽调制的极性,
尤其当其未被构造为双逆变器,特别是双轴时,并还继续对又位于其上游的逆变器进行转发时,
尤其是其中构造为双逆变器的逆变器具有单个的总线地址和具有布置在公共的壳体中的两个独立的逆变器,这两个独立的逆变器的脉宽调制具有相对彼此反转的极性。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总线具有正向通道和反向通道,使得每个逆变器具有正向通道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反向通道的输入和输出,其中主设备与第一逆变器的正向通道的输入连接以及与第一逆变器的反向通道的输出连接,
其中为了地址分配,主设备经由正向通道向第一逆变器发送第一总线地址,第一逆变器采用该第一总线地址作为其自身的总线地址,
其中第一逆变器从第一总线地址生成第二总线地址,特别是通过增量,并将第二总线地址经由正向通道发送到第二逆变器,其中第二逆变器采用第二总线地址并从第二总线地址生成第三总线地址,特别是通过增量,并经由其正向通道转发该第三总线地址,
其中每个另外的逆变器采用经由其正向通道的输入接收到的总线地址作为其自身的总线地址,并从接收的总线地址生成另外的总线地址,特别是通过增量,并经由正向通道将所生成的另外的总线地址发送给下游的逆变器,
其中最后一个逆变器由于由其生成的总线地址的进一步发送失败而将其自身识别为最后一个逆变器。
6.根据权利要求中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分配地址,主设备在时间上反复地,尤其是在投入运行时在时间上反复地,通过数据总线发送广播报文,该广播报文为相应的地址信息配属了关于极性的相应的信息,尤其使得为第一逆变器分派了第一极性以及为第二逆变器分派了尤其是与第一极性不同的、第二极性。
7.根据权利要求中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电压信号能从主逆变器馈送到第一逆变器,并且电压信号能从相应的逆变器馈送到相应的下一个逆变器,
其中接收电压信号的相应的逆变器随后自己提取包含在主设备的时间上随后的广播报文中的关于地址和/或极性的信息,并且之后才将电压信号馈送给相应的下一个逆变器,
尤其是其中关于电压信号的转发和/或关于数据总线,逆变器布置成串联结构,尤其使得在所述串联结构中从第一个逆变器直至倒数第二个逆变器,在每个逆变器的下游都布置有另外的逆变器。
8.根据权利要求中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后一个逆变器,特别是从其没有下游的逆变器可供馈送电压信号,为其上游的逆变器指定了与其自身在脉宽调制中使用的极性相反的极性,
之后该上游的逆变器为其上游的逆变器指定了与其自身在脉宽调制中使用的极性相反的极性。
9.根据权利要求中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地址分配给逆变器之后,主设备将待在这些逆变器各自的脉宽调制中使用的极性传输给这些逆变器,
其中极性分别如此分配,使得各个逆变器的名义功率与其相应的极性之乘积的总和的值最小,
尤其其中相邻布置的逆变器优选具有相互不同的极性。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地址分配,相应的逆变器向下游的逆变器输入电压信号,利用该电压信号向相应的下游的逆变器通报,采用在主设备的在时间上在后的下一个广播报文中包含的地址作为自身的总线地址,并且自身向另外的逆变器输入另一个电压信号(如果该另外的逆变器存在的话),否则使其脉宽调制的极性适配于在广播报文中包含的关于极性的信息。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逆变器具有相对彼此并联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每个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第二逆变器具有相对彼此并联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所述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第一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利用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操控,
其中第二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利用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操控,
其中
-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的商小于一阈值,尤其是1,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使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该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使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闭合,且使该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断开,
-以及,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的商大于一阈值,尤其是1,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使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该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使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该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闭合。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具有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其中第一电动机由第一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馈电,
其中第二电动机由第二逆变器的交流电压侧的接头馈电,
其中第一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与第二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并联连接,并且该并联连接由直流电压、特别是中间电路电压供电,尤其是借助于汇流排,
其中第一逆变器具有相对彼此并联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每个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第二逆变器具有相对彼此并联的、由直流电压馈电的半桥,每个半桥分别构造为至少两个可控半导体开关的串联电路,
其中第一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利用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操控,
其中第二逆变器的半导体开关利用脉宽调制的驱动信号操控,
其特征在于,
-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用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之差小于一阈值,尤其是50%,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使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使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闭合,且使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断开,
-以及,只要用于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与用于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导体桥的驱动信号的脉宽调制比之差大于一阈值,尤其是50%,则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使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以及
使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断开,且使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闭合。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电网馈电的整流器—尤其是AC/DC转换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处提供直流电压供使用,
尤其其中整流器特别是在其交流电压侧的接头处由交流电压网络尤其利用三相电压供电,
尤其其中整流器的直流侧的接头与第一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并联连接以及与第二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并联连接。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逆变器的脉宽调制信号与第二逆变器的脉宽调制信号同时地、特别是同步地进行,
和/或
第一和第二逆变器的脉宽调制周期同步和/或同时开始
和/或
在每个脉宽调制周期内,用于第一逆变器的上半导体开关的驱动信号的第一切换边沿相比于用于第二逆变器的上半导体开关的驱动信号的第一开关沿被反转和/或相反地延伸,
和/或
相应的半桥的可控半导体开关中的一个,即上半导体开关,与直流电压的高电势连接,
和/或
相应的半桥的可控半导体开关中的一个,即下半导体开关,与直流电压的低电势连接,
和/或
在相应的脉宽调制周期开始时,
第一逆变器的第一半桥的上开关断开,并且第一逆变器的该第一半桥的下开关闭合,并且
第二逆变器的第二半桥的上开关闭合,并且第二逆变器的该第二半桥的下开关断开。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同步信号、特别是具有同步脉冲的同步信号被调制到汇流排上,该汇流排将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彼此连接并且与整流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连接,或者同步信号、特别是具有同步脉冲的同步信号作为广播报文从主设备在时间上重复地借助于数据总线发送给所有逆变器,
尤其其中根据同步信号使所有逆变器的脉冲调制同步。
16.用于执行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驱动***,其特征在于,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借助于汇流排彼此连接,并且与整流器的直流电压侧的接头连接,
相应的逆变器借助于至少一条线路与至少一个上游或下游的逆变器连接以利用至少一个电线馈送电压信号。
CN202280018668.1A 2021-03-04 2022-02-07 用于运行驱动***的方法以及用于执行所述方法的驱动*** Pending CN1169182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1001177 2021-03-04
DE102021001177.5 2021-03-04
PCT/EP2022/052911 WO2022184383A1 (de) 2021-03-04 2022-02-07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antriebssystems und antriebssystem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18236A true CN116918236A (zh) 2023-10-20

Family

ID=80786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8668.1A Pending CN116918236A (zh) 2021-03-04 2022-02-07 用于运行驱动***的方法以及用于执行所述方法的驱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54546A1 (zh)
EP (1) EP4302392A1 (zh)
CN (1) CN116918236A (zh)
DE (1) DE102022000459A1 (zh)
WO (1) WO20221843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211779A1 (de) 2021-10-19 2023-04-20 Baumüller Nürnberg GmbH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Anla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39406A1 (de) * 2006-08-22 2008-02-28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Vielzahl von Servomotor-Antrieben
DE102010031244B4 (de) * 2010-03-19 2023-01-12 Tridonic Ag Modulares LED-Beleuchtungssystem
EP3125393B8 (en) * 2015-07-31 2020-08-19 MARICI Holdings The Netherlands B.V. A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associating a module to a corresponding inverter, and related module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DE102016008951B4 (de) 2016-07-26 2019-03-07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Regelung eines Spannungszwischenkreises und Bussystem
DE102018210244A1 (de) 2018-06-22 2019-12-24 Lenze Automation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elektrischen Antriebssystems, elektrisches Steuergerät und elektrisches Antriebs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000459A1 (de) 2022-09-08
EP4302392A1 (de) 2024-01-10
WO2022184383A1 (de) 2022-09-09
US20240154546A1 (en) 2024-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74600B2 (ja) エネルギー貯蔵器を充電するための装置
US8817499B2 (en)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the common-mode current in a power converter
CN102194310B (zh) 分割电力输送区间传输数据信号的电力线通信方法
CN109311409B (zh) 具有逆变器、蓄能器、电机和直流电流传输端子的车辆车载电网
KR20080109908A (ko) 감소된 스위칭 손실 및 증가된 수명을 갖는 공간절약형 인버터
CN111886790B (zh)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旋转机械驱动***
EP2605396A2 (en) A track-bound vehicle inverter
US5666278A (en) High voltage inverter utilizing low voltage power switches
US9929566B2 (en) Power electronic circuit and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KR102586728B1 (ko) 차량측 저장 전기 에너지 소스용 충전 회로
CN105281355A (zh) 多级功率转换器
CN116918236A (zh) 用于运行驱动***的方法以及用于执行所述方法的驱动***
US7262982B2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US20230070123A1 (en) 3-phase pv inverter with 2-phase isolated operation in the event of a network fault
US10978959B2 (en) Capacitive-based power transformation
US10355491B2 (en) Inverter, in particular as part of a power generation network, and method
CA3019875C (en) Converter and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12825427A (zh) 用于进行有效的、不受电网类型影响的中间电路调理的装置
WO2019116785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KR20160117675A (ko) H-브리지 멀티 레벨 인버터
KR101666014B1 (ko) 인버터 출력단 전력선 통신을 이용한 병렬 ups 동기화 시스템 및 방법
EP4329127A2 (en) Black start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a plurality of converter subarrays and apparatus
US20240195321A1 (en) Drive system and control device for drive system
CN113067473B (zh) 控制信号调制电路、逆变器及控制***
SU1144185A1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 трехфазно- @ -фазным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ым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ем частот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