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96248A - 电源控制电路以及电源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源控制电路以及电源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96248A
CN116896248A CN202310268466.9A CN202310268466A CN116896248A CN 116896248 A CN116896248 A CN 116896248A CN 202310268466 A CN202310268466 A CN 202310268466A CN 116896248 A CN116896248 A CN 1168962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urrent
value
voltage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684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okogi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96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962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25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reference values, feedback values or error values in the control loop of a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07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03F3/4547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using IC block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1/00Automatic systems in which deviations of an electric quantity from one or more predetermined values are detected at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and fed back to a device within the system to restore the detected quantity to its predetermined value or values, i.e. retroactive systems
    • G05F1/10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 G05F1/46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 G05F1/461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using an operational amplifier as final control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9Devices or circuits for detecting current in a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3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e.g. by masking incorrect turn-on or turn-off signals, e.g. due to current spikes in current mod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14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the feedback circuit of the amplifier stage comprising a passive resistor and passive capacito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136On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in IC-block form being show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138Two or more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in IC-block form are combined, e.g. measuring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526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the FBC comprising a resistor-capacitor combination and being coupled between the LC and the IC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52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the FBC comprising one or more passive resistors and being coupled between the LC and the 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Voltage And Current In General (AREA)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源控制电路以及电源控制方法,电源控制电路向电源的功率部输出控制值,具备:电压控制部,在输出控制值以使电源的电压测定值成为电压目标值的电压控制模式下工作;电流控制部,在输出控制值以使电源的电流测定值成为电流目标值的电流控制模式下工作;选择部,与电压控制部及电流控制部的输出侧连接,在电压控制模式及电流控制模式的任一模式下输出控制值;辅助电流控制部,在输出控制值以减小规定的电流指令值与电流测定值的误差的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工作;以及合成部,与选择部及辅助电流控制部的输出侧连接,当电源导通时,在由选择部输出的控制模式下向功率部输出控制值,当电源关断时,在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向功率部输出控制值。

Description

电源控制电路以及电源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控制电路以及电源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以下内容:针对因控制从恒流(CC:Constant Current)控制向恒压(CV:Constant Voltage)控制或从CV控制向CC控制切换时的操作量的变更而引起的控制变得不稳定的课题,通过对所选择的操作量进行滤波来确保控制切换时的稳定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789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中,在电压及电流双方为正输出的情况下、或者在电压及电流双方为负输出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操作量(控制值)的控制。因此,例如当在关断恒流恒压电源时电压为正输出而电流向负方向流动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电流的控制,存在产生电流下冲(负电流流动的现象)的担忧。关断恒流恒压电源是指对恒流恒压电源停止通电或者切断恒流恒压电源。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中,向电源的功率部输出控制值的电源控制电路具备:电压控制部,在输出控制值以使电源的电压测定值成为电压目标值的电压控制模式下工作;电流控制部,在输出控制值以使电源的电流测定值成为电流目标值的电流控制模式下工作;选择部,与电压控制部及电流控制部的输出侧连接,在电压控制模式及电流控制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下输出控制值;辅助电流控制部,在输出控制值以减小规定的电流指令值与电流测定值的误差的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工作;以及合成部,与选择部及辅助电流控制部的输出侧连接,当电源导通时,在由选择部输出的控制模式下向功率部输出控制值,当电源关断时,在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向功率部输出控制值。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在关断恒流恒压电源时产生的电流下冲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源控制电路具备的电源电路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电压电流控制的能够控制的范围的图。
图3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电源控制电路具备的电源电路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比较例及实施例中的电压电流控制的测定结果。
图5是表示与指令处理相关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源电路;2…控制部(电源控制电路的一个例子);3…功率部;21…电压控制部;22…电流控制部;23…选择部;24…关断时电流控制部(辅助电流控制部的一个例子);25…合成部;211…第1电位差消失部(消失部的一个例子);221…第2电位差消失部(消失部的一个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反复重复的说明。附图的尺寸比率未必与说明的一致。“上”、“下”、“左”、“右”的用语基于图示的状态,是为了方便。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源控制电路具备的电源电路1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所示的电源电路1是对能够施加恒定的电压及恒定的电流的恒压恒流电源(以下也可以将其简称为电源)进行控制的电路。
电源电路1具备控制部2(电源控制电路的一个例子)及功率部3。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电源电路1作为模拟工作件(work)对负载4施加恒定的电压及恒定的电流。
控制部2向恒压恒流电源的功率部3输出控制值。作为一个例子,控制值是电压值。功率部3基于从控制部2输出的控制值来使恒压恒流电源工作,对负载4施加输出电压Vout。
对负载4施加的电压由电压计测量。对负载4施加的电流由电流计测量。基于测量出的电压及电流来在控制部2调整控制值。由此,即便在负载4的负载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可施加恒流及恒压。
控制部2具备电压控制部21、电流控制部22、选择部23、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及合成部25。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被作为辅助关断时的电流控制的辅助电流控制部的一个例子而举出。
电压控制部21在输出控制值以使恒压恒流电源的电压测定值成为电压目标值的电压控制模式下工作。电压控制部21输出被调整为消除电压指令值Vref1与电压测定值Vreal1的误差的控制值。
电压控制部21具有:输入电压指令值Vref1的第1输入端;与第1输入端连接的第1电阻R1;输入电压测定值Vreal1的第2输入端;与第2输入端连接的第2电阻R2;以及作为误差放大器(error amplifier)的第1运算放大器U1。
例如,通过第1运算放大器U1、与第1运算放大器U1并联连接的电容器、以及与第1运算放大器U1串联连接的第1电阻R1或第2电阻R2来进行PI(Proportional-Integral:比例积分)控制那样的反馈控制。
如图1所示,与第1运算放大器U1并联连接的电容器可以串联连接有电阻。例如,反馈控制是指将基于输入值而输出的输出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并反映到输入值的控制。目标值在本实施方式的关断时例如为0。与电容器串联连接的电阻是为了调整恒流恒压电源导通或关断等所需的时间而连接的,该电容器与第1运算放大器U1并联连接。将恒流恒压电源导通是指对恒流恒压电源开始通电、或者接通恒流恒压电源。
电压指令值Vref1是恒压恒流电源的目标电压值。电压指令值Vref1在恒压恒流电源的性能范围内被设定为任意值。电压测定值Vreal1是由与负载4连接的电压计测量出的电压值。第1电阻R1及第2电阻R2各自的输出侧与第1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子(-)连接。
第1输入端及第2输入端经由第1电阻R1及第2电阻R2与第1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子(-)连接,因此电压指令值Vref1与电压测定值Vreal1的偏差被输入至第1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子(-)。第1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子(+)接地。
电压指令值Vref1与电压测定值Vreal1的偏差被输入至第1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子(-),因此电压指令值Vref1与电压测定值Vreal1的偏差被放大,输出偏差的逆特性的控制值。为了相位补偿而在第1运算放大器U1连接电阻及电容器。
电流控制部22在输出控制值以使恒压恒流电源的电流测定值成为电流目标值的电流控制模式下工作。电流控制部22输出被调整为消除电流指令值Iref1与电流测定值Ireal1的误差的控制值。
电流控制部22具有:输入电流指令值Iref1的第3输入端;与第3输入端连接的第3电阻R3;输入电流测定值Ireal1的第4输入端;与第4输入端连接的第4电阻R4;以及作为误差放大器的第2运算放大器U2。
例如,通过第2运算放大器U2、与第2运算放大器U2并联连接的电容器、以及与第2运算放大器U2串联连接的第3电阻R3或第4电阻R4进行PI控制那样的反馈控制。
如图1所示,与第2运算放大器U2并联连接的电容器也可以串联连接有电阻。与电容器串联连接的电阻是为了调整恒流恒压电源导通或关断等所需的时间而连接的,该电容器与第2运算放大器U2并联连接。
电流指令值Iref1是恒压恒流电源的目标电流值。电流指令值Iref1在恒压恒流电源的性能范围内被设定为任意值。电流测定值Ireal1是由与负载4连接的电流计测量出的电流值。
第3电阻R3及第4电阻R4各自的输出侧与第2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子(-)连接。第3输入端及第4输入端经由第3电阻R3及第4电阻R4来与第2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子(-)连接,因此电流指令值Iref1与电流测定值Ireal1的偏差被输入至第2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子(-)。第2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子(+)接地。
电流指令值Iref1与电流测定值Ireal1的偏差被输入至第2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子(-),因此电流指令值Iref1与电流测定值Ireal1的偏差被放大,输出偏差的逆特性的控制值。为了相位补偿而在第2运算放大器U2连接电阻及电容器。
选择部23与电压控制部21及电流控制部22的输出侧连接,在电压控制模式及电流控制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下输出控制值。选择部23将电压控制部21及电流控制部22并联连接。
选择部23具有第5电阻R5、第1二极管D1及第2二极管D2。例如,选择部23在电压控制模式及电流控制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下输出控制值,以使控制值的绝对值变得更小。例如,在换算为电压之后计算控制值。
第5电阻R5的输入端与电压控制部21的第1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侧连接。第1二极管D1及第2二极管D2与电流控制部22的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侧并联连接。
第1二极管D1以与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反向的朝向被连接,由此以第1二极管D1的负极朝向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的方式与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侧连接。
第2二极管D2以与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正方向的朝向被连接,由此以第2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朝向同向的方式与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侧连接。
第1二极管D1及第2二极管D2通过开关来使任一方与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侧连接。当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为正输出时,第1二极管D1与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侧连接,且当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为负输出时,第2二极管D2与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侧连接。第1二极管D1及第2二极管D2以与输出反向的朝向与电流控制部22的输出侧连接。
在选择部23中,在电压控制部21的输出侧连接第5电阻R5,在电流控制部22的输出侧连接第1二极管D1及第2二极管D2中的任一方。
选择部23具有第5电阻R5的输出侧、与第1二极管D1及第2二极管D2的输出侧连接的输出端,由此并联连接电压控制部21及电流控制部22,构成使电压控制部21及电流控制部22中的任一方工作的所谓的二极管OR连接。
在二极管OR连接的情况下,当在电压控制部21涉及的电压控制模式下输出控制值时,电流控制部22的第2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饱和为电路电源(未图示)的电压。
电路电源是指向电源电路1提供电压或电流的电流源或电压源。当在电流控制部22涉及的电流控制模式下输出控制值时,电压控制部21的第1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饱和为电路电源的电压。在具备选择部23的情况下,电源控制电路通过具有二极管的电路切换电压控制模式与电流控制模式来工作。
选择部23的输出端经由第10电阻R10来与功率部3连接。如后述那样,在恒压恒流电源导通时,功率部3根据从选择部23的输出端输出的控制值来驱动,对负载4施加与控制值相应的电压及电流。
作为一个例子,功率部3具有第6电阻R6、第7电阻R7、第3运算放大器U3及第4运算放大器U4。选择部23的输出侧与第3运算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子(+)连接。
对第3运算放大器U3的同相输入端子(-)输入由第6电阻R6及第7电阻R7设定的电压。第3运算放大器U3的输出侧与第4运算放大器U4的同相输入端子(-)连接。第4运算放大器U4的反相输入端子(+)接地。
功率部3根据从选择部23输出的控制值通过调制脉冲宽度的PWM方式等生成驱动脉冲,并发送至未图示的驱动器。功率部3将驱动脉冲发送至驱动器,由此对负载4施加与控制值相应的电压及电流。
为了进行消除恒压恒流电源导通时的电压过冲那样的改善,控制部2也可以具备消失部。消失部具有减小电压控制模式与电流控制模式的电位差的功能。
具体而言,例如,消失部消除电压控制部21的控制值与电流控制部22的控制值的差量。更具体而言,例如,消失部为1组(例如,后述的第1电位差消失部211及第2电位差消失部),且各个消失部具备在正输出时工作的晶体管(例如,后述的第1晶体管Q1或第3晶体管Q3等)和在负输出时工作的晶体管(例如,后述的第2晶体管Q2或第4晶体管Q4等),由此消除电压控制部21的控制值与电流控制部22的控制值的差量。
消失部减小电压控制模式与电流控制模式的电位差,因而电源控制电路例如能够在电源导通时减小控制值的变动。由此,例如,电源控制电路能够改善在电源导通时产生的电压过冲。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控制部2作为消失部具有第1电位差消失部211及第2电位差消失部221。第1电位差消失部211及第2电位差消失部221设置在电压控制部21及电流控制部22的输出侧,构成为消除电压控制部21的控制值与电流控制部22的控制值的差量。
第1电位差消失部211设置在电压控制部21的输出侧。作为具体的一个例子,第1电位差消失部211具有第1晶体管Q1及第2晶体管Q2。
第1晶体管Q1为PNP晶体管。第1晶体管Q1的基极连接在第5电阻R5与第10电阻R10之间。第1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在第1运算放大器U1与第5电阻R5之间。
第1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连接在第1电阻R1及第2电阻R2与第1运算放大器U1之间。第2晶体管Q2为NPN晶体管。第2晶体管Q2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的连接对象与第1晶体管Q1相同。
第1晶体管Q1与第2晶体管Q2并联连接,通过开关来连接任一方。当第1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为正输出时,连接第1晶体管Q1,当第1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为负输出时,连接第2晶体管Q2。第2电位差消失部221设置在电流控制部22的输出侧。第2电位差消失部221的结构与第1电位差消失部211相同。
当在电压控制部21的输出侧的电压(控制值)与电流控制部22的输出侧的电压(控制值)之间具有电位差(偏差)的情况下,通过电流在第1电位差消失部211的基极发射极间流动,从而电流在集电极发射极间流动,第1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子(-)的输入增加。
通过第1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子(-)的输入增加,从而向电压控制部21与电流控制部22的偏差变小的方向调整第1运算放大器U1的控制值。第2电位差消失部221也同样,当在电压控制部21的输出侧的电压与电流控制部22的输出侧的电压之间具有电位差的情况下,调整第2运算放大器U2的控制值。
控制部2的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改善恒压恒流电源关断时的电流下冲。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在输出控制值以减小规定的电流指令值与电流测定值的误差的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工作。
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输出被调整为消除规定的断开极限值OFFMref1与电流测定值Ireal1的误差的控制值。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具有:输入断开极限值(off limit value)OFFMref1的第5输入端;与第5输入端连接的第8电阻R8;输入电流测定值Ireal1的第6输入端;与第6输入端连接的第9电阻R9;以及作为误差放大器的第5运算放大器U5。
例如,通过第5运算放大器U5、与第5运算放大器U5并联连接的电容器、以及与第5运算放大器U5串联连接的第5电阻R5或第6电阻R6来进行PI(Proportional-Integral)控制那样的反馈控制。
如图1所示,与第5运算放大器U5并联连接的电容器可以串联连接有电阻。与电容器串联连接的电阻是为了调整恒流恒压电源导通或关断等所需的时间而连接的,该电容器与第5运算放大器U5并联连接。
断开极限值OFFMref1是关断时的恒压恒流电源的目标电流值。断开极限值OFFMref1在恒压恒流电源的性能范围内被设定为任意值。电流测定值Ireal1是由与负载4连接的电流计测量出的电流值。
第8电阻R8及第9电阻R9各自的输出侧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同相输入端子(-)连接,由此断开极限值OFFMref1与电流测定值Ireal1的偏差被输入至第5运算放大器U5的同相输入端子(-)。第5运算放大器U5的反相输入端子(+)接地。
断开极限值OFFMref1与电流测定值Ireal1的偏差被输入至第5运算放大器U5的同相输入端子(-),因此断开极限值OFFMref1与电流测定值Ireal1的偏差被放大,输出偏差的逆特性的控制值。此外,为了相位补偿而在第5运算放大器U5连接电阻及电容器。
合成部25与选择部23及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的输出侧连接。合成部25在恒压恒流电源导通时在由选择部23输出的控制模式下将控制值输出至功率部3。
合成部25在恒压恒流电源关断时在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将控制值输出至功率部3。合成部25仅在关断时在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工作。
合成部25将电压控制部21及电流控制部22与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并联连接。合成部25具有第10电阻R10、第3二极管D3、第4二极管D4、第5二极管D5及第6二极管D6。
第10电阻R10的输入端与第5电阻R5的输出侧(选择部23的输出侧)连接。第5二极管D5与第6二极管D6并联连接在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的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侧。第5二极管D5以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正方向的朝向(同向)被连接。
以第5二极管D5的负极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朝向同向的方式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侧连接。第6二极管D6以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反向的朝向被连接。即,以第6二极管D6的负极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朝向反向的方式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侧连接。
第5二极管D5及第6二极管D6通过开关来使任一方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侧连接。当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为正输出时,第5二极管D5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侧连接,当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为负输出时,第6二极管D6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侧连接。第5二极管D5及第6二极管D6以与输出同向的朝向与电流控制部22的输出侧连接。
第3二极管D3及第4二极管D4与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的第5运算放大器U5并联连接。第3二极管D3以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正方向的朝向被连接。
以第3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朝向同向的方式被连接。第4二极管D4以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反向的朝向被连接。以第4二极管D4的负极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朝向反向的方式被连接。
第3二极管D3及第4二极管D4通过开关来使任一方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侧连接。当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为正输出时,第3二极管D3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侧连接,当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为负输出时,第4二极管D4与第5运算放大器U5的输出侧连接。
第3二极管D3及第4二极管D4以与输出同向的朝向与电流控制部22的输出侧连接。此外,合成部25也可以不具有第3二极管D3及第4二极管D4。
在合成部25中,在第5电阻R5的输出侧连接第10电阻R10,在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的输出侧连接第5二极管D5及第6二极管D6中的任一方。
合成部25具有与第10电阻R10的输出侧、第5二极管D5及第6二极管D6的输出侧连接的输出端。即,合成部25将电压控制部21及电流控制部22与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并联连接,使电压控制部21(或者电流控制部22)与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中的任一方工作。
根据上述那样的合成部25,在电源导通时,由电流控制部22的输出端的电压及电压控制部21的输出端的电压的任一方控制功率部3,辅助电流控制部的输出端的电压(控制值)几乎为0。
在电源关断时,电压控制部及电流控制部的输出端的电压几乎为0,并且在通过辅助电流控制部的输出端的电压控制功率部的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工作。在具备合成部25的情况下,在电源关断时,电源控制电路通过具有二极管的电路在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工作。
图2是表示电压电流控制能够控制的范围的图。如图2的(A)所示,在电压控制模式及电流控制模式下,在电压及电流双方为正输出的情况下,或者电压及电流双方为负输出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控制值的控制。
例如,当在关断恒流恒压电源时电压为正输出而电流向负方向流动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电流的控制,存在产生电流下冲的担忧。
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在关断时输出被调整为消除规定的断开极限值OFFMref1与电流测定值Ireal1的误差的控制值,因此在电压控制模式及电流控制模式下无法控制的范围也成为能够控制。
例如,如图2的(B)所示,第2象限、第4象限也成为能够控制的范围,因此即便在电压为正输出、电流向负方向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控制为使电流向正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改善电流下冲。
在控制部2中,在恒压恒流电源被导通期间,由选择部23在电压控制模式及电流控制模式的任一控制模式下输出控制值。例如,电压控制模式为输出控制值以使电压测定值成为电压目标值的恒压控制模式。
例如,电流控制模式为输出控制值以使电流测定值成为电流目标值的恒流控制模式。各控制模式实现了将恒压恒流电源的电压保持为恒定的功能亦即恒压功能或者将电流保持为恒定的功能亦即恒流功能。当恒压恒流电源关断时,在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输出控制值。
例如即便在电压为正输出时流动有负电流的情况下,控制部2也能够以电流成为电流指令值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控制部2能够改善在关断恒流恒压电源时产生的电流下冲。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2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部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控制部2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2,可以在不变更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主旨的范围内对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2进行变形,或者将其应用于其他结构。
使用图3来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电源电路1时的电压过冲及电流下冲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电源控制电路具备的电源电路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所示的电源电路10与电源电路1相比,在不具备第1电位差消失部211、第2电位差消失部221、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及合成部25的点上不同,其他相同。
图4是比较例及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压电流控制的测定结果。图4的(A)是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压控制及电流控制的控制值,是在图3的第1位置P1及第2位置P2测定出的结果。
如图4的(A)所示,在从开始起1ms,电压控制模式的控制值在14V附近饱和,电流控制模式主导性地进行了控制。而且,在12ms的时机,电流控制模式的控制值超过了电压控制模式的控制值(第1范围A1)。
能够确认:电流控制模式的控制值急剧下降并且电流控制模式的控制值在14V附近饱和,在电压控制与电流控制的切换时控制值产生了差异。
图4的(B)是在执行了比较例的电压电流控制的情况下对负载4施加的电压及电流的测定值。测定部位是图3的第4位置P4及第5位置P5。如图4的(B)所示,能够确认:在导通时电压过冲(第2范围A2),在关断时电流下冲(第3范围A3)。
图4的(C)是实施例所涉及的电压控制、电流控制、电流负控制的控制值,是在图1的第1位置P1、第2位置P2及第3位置P3测定出的结果。电流负控制是上述的辅助电流控制模式。
如图4的(C)所示,通过第1电位差消失部211及第2电位差消失部221,避免了在电压控制与电流控制切换时控制值产生差异(第4范围A4)。并且,能够确认:通过关断时电流控制部24能够在关断时控制电流值(第5范围A5)。
图4的(D)是在执行了实施例的电压电流控制的情况下对负载4施加的电压及电流的测定值。测定部位是图1的第4位置P4及第5位置P5。如图4的(D)所示,能够确认:在导通时电压过冲得到了改善(第6范围A6),虽然在关断时无法完全去除电流下冲,但得到了改善(第3范围A3、第7范围A7)。并且,能够确认:即便在电压为正输出时流动有负电流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控制(第8范围A8)。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辅助电流控制部只要是辅助关断时的电流控制的电路等即可,例如,也可以是通过控制电压来辅助关断时的电流控制那样的电压控制电路。在使辅助电流控制部为电压控制电路的情况下,辅助电流控制部例如为调换了电压控制部21与电流控制部22那样的电路。
在使辅助电流控制部为电压控制电路的情况下,如图2的(C)所示,第2象限、第4象限也成为能够控制的范围,因此在电压为负输出、电流向正方向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控制为使电压为正输出,因此能够改善电压的下冲。
例如,辅助电流控制部也可以是通过控制电压及电流双方来辅助关断时的电流控制那样的电流控制电路及电压控制电路。例如,基于误差放大器的反馈控制并不局限于PI控制,也可以是PID(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等。
电源电路1也可以具备指令部5,指令部5对控制部2发出电压指令值Vref1、电流指令值Iref1或者断开极限值OFFMref1之类的指令51。例如,指令部5由1个或多个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那样的电路构成。
指令部5例如输出断开极限值OFFMref1直至比电流指令值Iref1或电压指令值Vref1的结束靠后为止。此外,例如,指令部5按照图5所示的指令处理那样的处理顺序执行处理。
图5是表示与作为电源控制方法的指令处理相关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例如,指令部5首先开始电流指令值Iref1的输出(步骤S1),开始电压指令值Vref1的输出(步骤S2),开始断开极限值OFFMref1的输出(步骤S3)。
接下来,指令部5停止电压指令值Vref1的输出(步骤S4),停止电流指令值Iref1的输出(步骤S5),停止断开极限值OFFMref1的输出(步骤S6)。
此外,例如,步骤S1、步骤S2及步骤S3的次序分别可以调换。另外,步骤S4与步骤S5的次序也可以调换。

Claims (5)

1.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向电源的功率部输出控制值,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压控制部,在输出所述控制值以使所述电源的电压测定值成为电压目标值的电压控制模式下工作;
电流控制部,在输出所述控制值以使所述电源的电流测定值成为电流目标值的电流控制模式下工作;
选择部,与所述电压控制部及所述电流控制部的输出侧连接,在所述电压控制模式及所述电流控制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下输出所述控制值;
辅助电流控制部,在输出所述控制值以减小规定的电流指令值与所述电流测定值的误差的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工作;以及
合成部,与所述选择部及所述辅助电流控制部的输出侧连接,当所述电源导通时,在由所述选择部输出的控制模式下向所述功率部输出所述控制值,当所述电源关断时,在所述辅助电流控制模式下向所述功率部输出所述控制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具有:
电阻,与所述电压控制部的输出侧连接;
二极管,以与输出反向的朝向与所述电流控制部的输出侧连接;以及
输出端,与所述电阻的输出侧及所述二极管的输出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合成部具有:
电阻,与所述选择部的输出侧连接;
二极管,以与输出同向的朝向与所述辅助电流控制部的输出侧连接;以及
输出端,与所述电阻的输出侧及所述二极管的输出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消失部,设置在所述电压控制部及所述电流控制部的输出侧,消除所述电压控制部的所述控制值与所述电流控制部的所述控制值的差量。
5.一种电源控制方法,对向电源的功率部输出控制值的电源控制电路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具备:
开始电流指令值的输出的第1步骤;
开始电压指令值的输出的第2步骤;
开始断开极限值的输出的第3步骤;
停止电压指令值的输出的第4步骤;
停止电流指令值的输出的第5步骤;以及
停止断开极限值的输出的第6步骤。
CN202310268466.9A 2022-03-29 2023-03-20 电源控制电路以及电源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8962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53879 2022-03-29
JP2022053879A JP2023146613A (ja) 2022-03-29 2022-03-29 電源制御回路及び電源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96248A true CN116896248A (zh) 2023-10-17

Family

ID=88018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68466.9A Pending CN116896248A (zh) 2022-03-29 2023-03-20 电源控制电路以及电源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18451A1 (zh)
JP (1) JP2023146613A (zh)
CN (1) CN116896248A (zh)
DE (1) DE102023202743A1 (zh)
TW (1) TW20240560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5176B2 (ja) 2015-07-02 2019-09-18 Tdk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22053879A (ja) 2020-09-25 2022-04-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ケースおよび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用バッテ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5600A (zh) 2024-02-01
US20230318451A1 (en) 2023-10-05
DE102023202743A1 (de) 2023-10-05
JP2023146613A (ja) 2023-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83844B2 (en) Switching power source
US7701181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operations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150162830A1 (en) Power converter soft start circuit
US20080061750A1 (en) Ripple Generation In Buck Regulator Using Fixed On-Time Control To Enable The Use of Output Capacitor Having Any ESR
EP1724908B1 (en) Circuit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overshoot in a switching regulator
US20090160416A1 (en) Dc-dc converter
US20170155315A1 (en) Power Regulator
JP4177364B2 (ja) 定電圧制御装置
US9348347B2 (en) Voltage generator with current source compensated for an error current operable over a wide voltage range
CN102906548A (zh) 用于切换模式电源的软启动控制技术
US20010050591A1 (en) Power supply,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output
US6005303A (en) Linear voltage regulator compatible with bipolar and MOSFET pass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2007094970A (ja) 電圧供給回路
CN116896248A (zh) 电源控制电路以及电源控制方法
US20120063750A1 (en) Speed Controller for Electric Motor
US9335773B2 (en) Voltage regulator
JP2001037215A (ja) スイッチングレギュレータ
US20130257400A1 (en) Current control for dc-dc converter
EP2713492B1 (en) Power Conversio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ower Conversion
JP2005204379A (ja) スイッチングレギュレータ
JP4677284B2 (ja) 誤差増幅回路
US9804620B2 (en) Regulator circuit,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power supply system
JP2009225521A (ja) チャージポンプ回路
US10635123B2 (en) Device for eliminating slope in output voltage of switcher power converter in PLC module
KR100658067B1 (ko) 액정 표시장치의 전원공급 회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