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64089A - 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64089A
CN116864089A CN202310751630.1A CN202310751630A CN116864089A CN 116864089 A CN116864089 A CN 116864089A CN 202310751630 A CN202310751630 A CN 202310751630A CN 116864089 A CN116864089 A CN 116864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sit
user
time
department
regist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516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思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75163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640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64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640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4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 G16H40/2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e.g. managing hospital staff or surgery roo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4Querying
    • G06F16/245Query processing
    • G06F16/2455Query execution
    • G06F16/24552Database cache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8Datab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database models, e.g. relational or object models
    • G06F16/284Relational databases
    • G06F16/285Clustering or classific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edical Treatment And Welfare Office Work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涉及医疗信息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通过实施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能够根据门诊预约情况,结合挂号用户自身情况,进行门诊号发放;保障病患得以有效就医的同时,保障医生工作时长可控;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资源的逐渐普及为民众就医带来的便利。门诊就医需要先行挂号,根据自己取得的对应于相应科室的序号到相应诊室就诊。目前,医院对于科室的每日放号量难以进行有效地管控,若当日放号量过多,于该科室就诊,序号靠后的病患将付出大量的等待时间,无形中也延长了坐诊医生的工作时长;若当日放号量过少,急需就诊的病患未能在当日挂号将影响及时就诊,同时对于坐诊的医生来说,虽提前完成门诊工作任务,亦使得医疗资源未被有效利用。虽然,在医院下班前可以通过呼叫的方式将医生从病房呼叫至门诊诊室,但是前往门诊的时间也耽误了病患及时就诊,同时也降低了该名医生的整体工作效率。尤其是对于大医院、挂专家号的情况,更有必要***当日的门诊量,以管控放号量。因此,亟需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准确预估相应门诊科室的当日放号量,保障病患就医需求,便于医生管控工作时间,合理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门诊科室当日放号量的管控困难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以克服上述现有的挂号量难以管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门诊放号方法,包括:
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其中,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表示当日工作时长与当日于目标就诊科室挂号的所有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总和的差;
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进一步地,从用户信息中提取挂号用户的唯一识别编码之后,还包括:
根据唯一识别编码,从医院信息***数据库中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并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
根据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的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
根据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获取挂号用户于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诊疗进程。
进一步地,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包括:
将挂号用户的目标就诊科室,与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进行比对,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不重复,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相同,则根据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建议复诊时间,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
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则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
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复诊作为就诊类型;
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进一步地,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包括:
通过就诊时间预测公式计算预测就诊时间,就诊时间预测公式表示为:
TPRE=C·TE+TR+TD
其中,TPRE表示预测就诊时间,C表示就诊类型系数,TE表示对就诊病患进行问诊和常规检查的检查统计时间,检查统计时间与用户年龄相关,TR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的检查报告就行分析的统计时间,TD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做出诊断,并进行文字记录的时间。
进一步地,问诊时间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R为归一化随机数,μ,σ与用户年龄相对应。
进一步地,用户年龄与就诊类型系数C,μ,σ的对应关系表示为:
Ai~[Ci μi σi]
其中,Ai表示年龄段,C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类型系数,μ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期望,σ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标准差。
进一步地,门诊放号方法还包括:
于就诊日当日,根据目标就诊科室已就诊的挂号用户的实际就诊时间修正相应的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获得该科室的当日剩余时间,其中,实际就诊时间为相应挂号用户被叫号,到下一挂号用户被叫号之间的间隔时间。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门诊放号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类型判断模块,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时间预测模块,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放号管理模块,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
时间更新模块,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上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记载的门诊放号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记载的门诊放号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门诊预约情况,结合挂号用户自身情况,进行门诊号发放;
2.保障病患得以有效就医的同时,保障门诊坐诊医生的工作时长可控;
3.合理地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诊放号方法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目标科室的就诊时间的概率密度分布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诊放号装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执行门诊放号方法的计算机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说明书附图中的编号,仅表示对各个功能部件或模块的区分,不表示部件或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需要注意的是,在附图中,将相同的附图标记赋予基本上具有相同或类似结构和功能的组成部分,并且将省略关于它们的重复描述。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门诊科室当日放号量的管控困难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以克服上述现有的挂号量难以管控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门诊放号方法,包括:
S100: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S200: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S300: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其中,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表示当日工作时长与当日于目标就诊科室挂号的所有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总和的差;
S500: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该门诊放号方法适用于在就诊日前,在终端***的应用程序中发起的门诊预约挂号请求;亦适用于在门诊就诊当日,通过终端***的应用程序中或医院服务终端中发起的门诊预约挂号请求。其中,终端***包括:智能手机、掌上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等,能够运行医院智能服务***的电子设备。应用程序包括:APP,小程序。医院服务终端包括:自助挂号机,供医院挂号窗口人员使用的医院内部***终端等。
S100: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医院智能服务***,支持多人同时在线。仅使用该服务终端非挂号功能的用户不作为挂号用户。挂号功能亦支持多人同时在线,一旦用户触发挂号功能按键,将触发该门诊放号方法。此时,触发挂号功能按键的用户将作为挂号用户。其中,触发的方式通常是点选相应的挂号提示的按键,该挂号提示的按键可以是具有文字提示:“我要挂号”、“门诊挂号”等,具有几何边界形状:矩形、正方形、圆形等,具有颜色填充,显示在终端显示器上,具有链接到挂号界面功能的可点选图形。
上述唯一识别编码,可以是对应于该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对应于该挂号用户的社会保障码、该挂号用户登录终端所使用的用户名账号等能够唯一地确认该挂号用户身份的识别编码。
在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从用户信息中提取挂号用户的唯一识别编码之后还包括:
S110:根据唯一识别编码,从医院信息***(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库中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并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
S120:根据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的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
S130:根据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获取挂号用户于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诊疗进程。
历史就诊科室可以通过医院信息体统中与各个科室相对应的唯一编号获得,以可以通过对就诊记录进行语义分析获得。本申请对获取历史就诊科室的方式不加以限定。
历史就诊科室包括一个或多个科室,在一个或多个科室的历史就诊科室下,均记录了用户的就诊信息。就诊信息包括:建议复诊时间。获取该建议复诊时间有助于判断,该挂号用户当前的挂号行为所对应的门诊就诊类型。例如:该挂号用户曾因关节炎挂号骨科。在前一次门诊就诊中,医生建议其复诊时间为2个月。该挂号用户与2个月左右的时间再次触发该医院的挂号功能,则该挂号用户有很大几率去骨科复诊关节炎。若在后续步骤中,该挂号用户进一步选择挂号骨科,则判定该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为骨科。该判断方法并不能准确判定每一位就诊病患的每次就诊类型;但是,基于统计意义,足以满足对病患就诊时长的预测。
同时,在该挂号用户选择目标就诊科室之前进行历史就诊信息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利用该挂号用户选择目标挂号科室的时间,当该挂号用户选定后,能够及时反馈进一步的挂号结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包括:
S210:将挂号用户的目标就诊科室,与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进行比对,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不重复,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S220: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相同,则根据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建议复诊时间,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
S23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则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
S23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则将复诊作为就诊类型;
S24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复诊作为就诊类型;
S25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当挂号用户进行门诊行为时,该挂号用户的身份转变为病患。
就诊类型影响该病患进行门诊的就诊时间。通常对于初诊的病患,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询问、初步检查才能根据病患的情况进一步开具检查项目,这一过程耗时较长。而对于复诊的病患,由于医生能够从HIS***中获取该病患的就诊记录,通过就诊记录能够了解该病患的病程,治疗手段等,因此通过相对简短的交流,可了解病患的恢复状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包括:
通过就诊时间预测公式计算预测就诊时间,就诊时间预测公式表示为:
TPRE=C·TE+TR+TD
其中,TPRE表示预测就诊时间,C表示就诊类型系数,TE表示对就诊病患进行问诊和常规检查的检查统计时间,检查统计时间与用户年龄相关,TR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的检查报告就行分析的统计时间,TD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做出诊断,并进行文字记录的时间。
门诊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与医生直接交流,医生初步检查,医生查阅检查报告,初步诊断,完成诊察记录等。可归类为:TE问诊检查时间(包括直接交流、初步检查的时间),TR报告分析时间(包括查阅检查报告的时间),TD病历记录时间(包括初步诊断,完成诊察记录的时间)。报告分析时间TR,以及病历记录时间TD相对固定,并且时长拨动不大,可以由统计平均值求得。上文提及的就诊类型主要影响问诊检查时间,因此,对于问诊检查时间需要结合就诊类型系数,综合评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问诊时间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自变量x表示就诊时间,取值为正实数,单位为分钟。f(x)表示就诊时间的概率密度分布,f(x)在(-∞,+∞)区间的对自变量x的积分为1。R为归一化随机数,为f(x)在(-∞,TE]区间内的积分,表示f(x)在(-∞,TE]区间内的概率总和。μ为就诊时间期望值,σ为就诊时间标准差,μ和σ均与用户年龄相对应。
前文提及,就诊类型是影响该病患就诊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病患的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年龄的差别影响了病患清楚表达自身病情的能力。例如:对于婴幼儿,其尚不具备完整的语言能力,在医生问诊和初步检查的过程中,常需要家长在一旁协助,无形中增加了交流的时间。在初步检查的过程中,其配合程度亦对就诊时间有较大影响;并且婴幼儿的耐受力较低,在医生进行常规检查时,往往难以与医生形成有效的配合。因此,对于婴幼儿的门诊就诊时间通常显著的高于青、壮年人。
再如:对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行动能力、表达能力的下降通常会影响交流环节;其自身基础疾病,往往需要医生在做出判断前进行较为详细地沟通和初步检查。因此,老年人就诊时间通常亦长于青、壮年人。
经过统计,在某一年龄段,该名病患的门诊时长呈现高斯分布。对于某一年龄段的病患,上述的影响就诊时间的因素亦是对于该年龄层次的就诊时间的概括,而非对于每个个体病患皆有上述特征。因此,对于某一特定的病患以随机数表示概率,求得该随机数对应的时间,即为就诊时间。
在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用户年龄与就诊类型系数C,μ,σ的对应关系表示为:
Ai~[Ci μi σi]
其中,Ai表示年龄段,C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类型系数,μ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期望,σ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标准差。具体地,将年龄段划分为:0~6岁年龄段,7~12岁年龄段,13~17岁年龄段,18~45岁年龄段,46~69年龄段以及69岁以上年龄段。则可以得到以下对应关系。
其中,A1表示0~6岁年龄段,A2表示7~12岁年龄段,A3表示13~17岁年龄段,A4表示18~45年龄段,A5表示46~69年龄段,A6表示69岁以上年龄段,C1~C6表示对应于相应年龄段的就诊类型系数,μ1~μ6表示对应于相应年龄段的期望值,σ1~σ6表示对应于相应年龄段的标准差。
以18-45岁年龄段的青年人为例:与A4(18~45岁)对应的就诊类型系数C,就诊时间期望值μ,与就诊时间标准差μ对应表示为:
A4~[0.63 11.82 9.72]
对应的f(x)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仅示出就诊时间的取值部分)。相应的预测就诊时间表示为:
TPRE=0.63×TE+TR+TD
根据统计结果得出的报告分析时间TR,病历记录时间TD分别为:TR=3.84,TD=8.91单位为:分钟。因此,预测就诊时间可进一步表示为:
TPRE=0.63×TE+3.84+8.91
计算预测就诊时间时:首先获取归一化随机数R,获取归一化随机数R的具体方式可以由随机数生成代码生成伪随机数,作为随机数R,本申请不加以限定。
通过归一化随机数R,求得问诊检查时间TE,求解问诊检查时间TE的具体方法可以通过数值运算的方式进行,本申请不加以限定。
以R=0.51为例,对应的f(x)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仅示出就诊时间的取值部分)。通过数值运算的方法求得问诊检查时间TE为11.9分钟,即11分54秒。根据公式:
TPRE=0.63×TE+3.84+8.91
可以进一步求得预测就诊时间TPRE为20.3分钟,即20分18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其中,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表示当日工作时长与当日于目标就诊科室挂号的所有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总和的差。
就诊数据包括:挂号用户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候诊编号,用于在目标就诊科室报到的二维码或条形码等。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大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提示挂号失败。
提示挂号失败的同时,可进一步提示挂号失败的原因为:当日号码发放完毕等。
以上述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20.3分钟为例,若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为20分钟,侧向挂号用户提示挂号失败;若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为25分钟,则向该挂号用户发放目标就诊科室的候诊编号,以及二维码。
在一些较优的实施例中,门诊放号方法还包括:
S600:于就诊日当日,根据目标就诊科室已就诊的挂号用户的实际就诊时间修正相应的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获得该科室的当日剩余时间,其中,实际就诊时间为相应挂号用户被叫号,到下一挂号用户被叫号之间的间隔时间。
通过采用实际就诊时间对预测就诊时间进行修正,可以获得目标就诊科室准确的当日剩余时间。
进一步地,可以依据目标就诊科室准确的当日剩余时间通知挂号用户,便于挂号用户安排当日的日程。甚至,在目标就诊科室准确的当日剩余时间较多时,继续开放放号。例如:一位新的挂号用户于当日中午试图在目标就诊科室进行挂号。而当时上午,该目标就诊科室的门诊速度较快,该挂号用户挂号时,产生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该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能够向该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
例如:某一挂号用户于就诊日前请求挂号,以对该挂号用户计算得到预测就诊时间为20.3分钟,而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为20分钟,该用户与就诊日前的挂号尝试失败。
当时,挂号用户与就诊日当日又前往医院尝试挂号。此时,已有数名病患与目标就诊科室完成门诊,根据实际门诊就诊时间修正后的该目标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为21.5分钟,大于对该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20.3分钟。则该挂号用户可于当日的挂号时刻,成功获得该目标科室的挂号。
对于该挂号用户挂号时获取的随机数R,可以保留上一次挂号请求时的随机数,亦可以重新生成,在上述场景中,以保留上一次挂号请求时的随机数为例,说明目标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的修正机制,但本申请不限定每次获得的随机数R是否一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一种门诊放号装置包括: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门诊放号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类型判断模块,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时间预测模块,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放号管理模块,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
时间更新模块,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上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记载的门诊放号方法。
具体包括:
S100: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S110:根据唯一识别编码,从医院信息***数据库中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并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
S120:根据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的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
S130:根据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获取挂号用户于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诊疗进程。
S200: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S210:将挂号用户的目标就诊科室,与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进行比对,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不重复,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S220: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相同,则根据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建议复诊时间,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
S23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则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
S24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复诊作为就诊类型;
S25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S300: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就诊时间预测公式表示为:
TPRE=C·TE+TR+TD
其中,TPRE表示预测就诊时间,C表示就诊类型系数,TE表示对就诊病患进行问诊和常规检查的检查统计时间,检查统计时间与用户年龄相关,TR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的检查报告就行分析的统计时间,TD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做出诊断,并进行文字记录的时间。
问诊时间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R为归一化随机数,μ,σ与用户年龄相对应。
用户年龄与就诊类型系数C,μ,σ的对应关系表示为:
Ai~[Ci μi σi]
其中,Ai表示年龄段,C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类型系数,μ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期望,σ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标准差。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其中,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表示当日工作时长与当日于目标就诊科室挂号的所有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总和的差;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大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提示挂号失败。
S500: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S600:于就诊日当日,根据目标就诊科室已就诊的挂号用户的实际就诊时间修正相应的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获得该科室的当日剩余时间,其中,实际就诊时间为相应挂号用户被叫号,到下一挂号用户被叫号之间的间隔时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记载的门诊放号方法。
具体包括:
S100: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S110:根据唯一识别编码,从医院信息***数据库中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并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
S120:根据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的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
S130:根据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获取挂号用户于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诊疗进程。
S200: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S210:将挂号用户的目标就诊科室,与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进行比对,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不重复,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S220: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相同,则根据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建议复诊时间,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
S23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则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
S24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复诊作为就诊类型;
S25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S300: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就诊时间预测公式表示为:
TPRE=C·TE+TR+TD
其中,TPRE表示预测就诊时间,C表示就诊类型系数,TE表示对就诊病患进行问诊和常规检查的检查统计时间,检查统计时间与用户年龄相关,TR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的检查报告就行分析的统计时间,TD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做出诊断,并进行文字记录的时间。
问诊时间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R为归一化随机数,μ,σ与用户年龄相对应。
用户年龄与就诊类型系数C,μ,σ的对应关系表示为:
Ai~[Ci μi σi]
其中,Ai表示年龄段,C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类型系数,μ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期望,σ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标准差。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其中,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表示当日工作时长与当日于目标就诊科室挂号的所有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总和的差;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大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提示挂号失败。
S500: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S600:于就诊日当日,根据目标就诊科室已就诊的挂号用户的实际就诊时间修正相应的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获得该科室的当日剩余时间,其中,实际就诊时间为相应挂号用户被叫号,到下一挂号用户被叫号之间的间隔时间。
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使得当日门诊放号量根据当日就诊情况,就诊病患自身情况准确估算当日门诊放号量;保障病患就医权益的同时保障医生工作时长可控;并且,合理地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一
一种门诊放号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S100: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S200: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S300: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其中,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表示当日工作时长与当日于目标就诊科室挂号的所有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总和的差;
S500: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实施例二
一种门诊放号方法,包括:
S100: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S110:根据唯一识别编码,从医院信息***数据库中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并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
S120:根据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的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
S130:根据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获取挂号用户于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诊疗进程。
S200: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S210:将挂号用户的目标就诊科室,与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进行比对,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不重复,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S220: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相同,则根据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建议复诊时间,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
S23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则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
S24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复诊作为就诊类型;
S25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S300: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就诊时间预测公式表示为:
TPRE=C·TE+TR+TD
其中,TPRE表示预测就诊时间,C表示就诊类型系数,TE表示对就诊病患进行问诊和常规检查的检查统计时间,检查统计时间与用户年龄相关,TR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的检查报告就行分析的统计时间,TD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做出诊断,并进行文字记录的时间。
问诊时间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R为归一化随机数,μ,σ与用户年龄相对应。
用户年龄与就诊类型系数C,μ,σ的对应关系表示为:
Ai~[Ci μi σi]
其中,Ai表示年龄段,C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类型系数,μ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期望,σ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标准差。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其中,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表示当日工作时长与当日于目标就诊科室挂号的所有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总和的差;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大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提示挂号失败。
S500: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S600:于就诊日当日,根据目标就诊科室已就诊的挂号用户的实际就诊时间修正相应的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获得该科室的当日剩余时间,其中,实际就诊时间为相应挂号用户被叫号,到下一挂号用户被叫号之间的间隔时间。
实施例三
一种门诊放号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类型判断模块,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时间预测模块,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放号管理模块,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
时间更新模块,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实施例四
下面结合图4,具体阐述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上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记载方法的步骤,具体包括:
S100: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S110:根据唯一识别编码,从医院信息***数据库中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并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
S120:根据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的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
S130:根据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获取挂号用户于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诊疗进程。
S200: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S210:将挂号用户的目标就诊科室,与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进行比对,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不重复,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S220: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相同,则根据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建议复诊时间,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
S23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则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
S24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复诊作为就诊类型;
S25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S300: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就诊时间预测公式表示为:
TPRE=C·TE+TR+TD
其中,TPRE表示预测就诊时间,C表示就诊类型系数,TE表示对就诊病患进行问诊和常规检查的检查统计时间,检查统计时间与用户年龄相关,TR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的检查报告就行分析的统计时间,TD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做出诊断,并进行文字记录的时间。
问诊时间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R为归一化随机数,μ,σ与用户年龄相对应。
用户年龄与就诊类型系数C,μ,σ的对应关系表示为:
Ai~[Ci μi σi]
其中,Ai表示年龄段,C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类型系数,μ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期望,σ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标准差。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其中,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表示当日工作时长与当日于目标就诊科室挂号的所有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总和的差;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大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提示挂号失败。
S500: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S600:于就诊日当日,根据目标就诊科室已就诊的挂号用户的实际就诊时间修正相应的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获得该科室的当日剩余时间,其中,实际就诊时间为相应挂号用户被叫号,到下一挂号用户被叫号之间的间隔时间。
实施例五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记载方法的步骤,具体包括:
S100: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用户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S110:根据唯一识别编码,从医院信息***数据库中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并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
S120:根据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的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获取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
S130:根据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获取挂号用户于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诊疗进程。
S200:获取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S210:将挂号用户的目标就诊科室,与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进行比对,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不重复,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S220:响应于目标就诊科室与历史就诊科室相同,则根据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建议复诊时间,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
S23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则判断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
S24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复诊作为就诊类型;
S25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初诊作为就诊类型。
S300:根据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就诊类型,获取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就诊时间预测公式表示为:
TPRE=C·TE+TR+TD
其中,TPRE表示预测就诊时间,C表示就诊类型系数,TE表示对就诊病患进行问诊和常规检查的检查统计时间,检查统计时间与用户年龄相关,TR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的检查报告就行分析的统计时间,TD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做出诊断,并进行文字记录的时间。
问诊时间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R为归一化随机数,μ,σ与用户年龄相对应。
用户年龄与就诊类型系数C,μ,σ的对应关系表示为:
Ai~[Ci μi σi]
其中,Ai表示年龄段,C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类型系数,μ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期望,σ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标准差。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其中,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表示当日工作时长与当日于目标就诊科室挂号的所有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总和的差;
S400′:响应于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大于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挂号用户提示挂号失败。
S500:根据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S600:于就诊日当日,根据目标就诊科室已就诊的挂号用户的实际就诊时间修正相应的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获得该科室的当日剩余时间,其中,实际就诊时间为相应挂号用户被叫号,到下一挂号用户被叫号之间的间隔时间。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装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器被安装,或者从ROM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外部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Radio Frequency,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服务器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服务器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服务器执行时,使得该服务器:响应于检测到终端的外设模式未激活时,获取终端上应用的帧率;在帧率满足息屏条件时,判断用户是否正在获取终端的屏幕信息;响应于判断结果为用户未获取终端的屏幕信息,控制屏幕进入立即暗淡模式。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或***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及***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门诊放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所述用户信息中提取对应于所述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所述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获取所述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所述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根据所述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所述就诊类型,获取所述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响应于所述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所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所述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其中,所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表示当日工作时长与当日于所述目标就诊科室挂号的所有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总和的差;
根据所述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所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诊放号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用户信息中提取所述挂号用户的唯一识别编码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唯一识别编码,从医院信息***数据库中获取所述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并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
根据缓存于临时存储装置的所述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信息,获取所述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
根据所述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获取所述挂号用户于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诊疗进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诊放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所述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包括:
将所述挂号用户的目标就诊科室,与所述挂号用户的历史就诊科室进行比对,响应于所述目标就诊科室与所述历史就诊科室不重复,则将初诊作为所述就诊类型;
响应于所述目标就诊科室与所述历史就诊科室相同,则根据相应历史就诊科室的建议复诊时间,判断所述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
响应于所述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建议复诊时间内,则判断所述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是否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
响应于所述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复诊作为所述就诊类型;
响应于所述挂号用户的就诊间隔时间不处于同类疾病的常规复诊时间内,则将初诊作为所述就诊类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诊放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所述就诊类型,获取所述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包括:
通过就诊时间预测公式计算所述预测就诊时间,所述就诊时间预测公式表示为:
TPRE=C·TE+TR+TD
其中,TPRE表示预测就诊时间,C表示就诊类型系数,TE表示对就诊病患进行问诊和常规检查的问诊时间,所述检查统计时间与所述用户年龄相关,TR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的检查报告就行分析的统计时间,TD表示医生对相应病患做出诊断,并进行文字记录的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诊放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问诊时间由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R为归一化随机数,μ,σ与所述用户年龄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诊放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年龄与就诊类型系数C,μ,σ的对应关系表示为:
Ai~[Ci μi σi]
其中,Ai表示年龄段,C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类型系数,μ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期望,σi表示相应年龄段的就诊时长标准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诊放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于就诊日当日,根据所述目标就诊科室已就诊的挂号用户的实际就诊时间修正相应的挂号用户预测就诊时间,获得该科室的当日剩余时间,其中,实际就诊时间为相应挂号用户被叫号,到下一挂号用户被叫号之间的间隔时间。
8.一种门诊放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获取挂号用户的用户信息,从所述用户信息中提取所述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唯一识别编码;其中,所述唯一识别编码包括:挂号用户的身份证编号、社会保障号码;
类型判断模块,获取所述挂号用户所选择的目标就诊科室,并判断所述挂号用户的就诊类型;
时间预测模块,根据所述挂号用户的用户年龄以及所述就诊类型,获取所述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
放号管理模块,响应于所述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小于所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则向所述挂号用户发放就诊数据;
时间更新模块,根据所述挂号用户的预测就诊时间更新所述目标就诊科室的当日预测剩余时间。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门诊放号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门诊放号方法。
CN202310751630.1A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8640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1630.1A CN116864089A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1630.1A CN116864089A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64089A true CN116864089A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24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51630.1A Pending CN116864089A (zh) 2023-06-25 2023-06-25 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6408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23443A (zh) * 2023-12-19 2024-01-19 青岛贝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医疗服务平台的挂号患者调度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23443A (zh) * 2023-12-19 2024-01-19 青岛贝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医疗服务平台的挂号患者调度方法
CN117423443B (zh) * 2023-12-19 2024-04-09 青岛贝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医疗服务平台的挂号患者调度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134415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tilizing wireless physiological sensors
US11587660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anaging patient treatment compliance
US11101026B2 (en) Schedule-based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modules, applications, and uses thereof
CN109543863A (zh) 一种就医任务管理方法、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US20170235882A1 (en) Condi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US20110047628A1 (en) Identity verific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N111128333A (zh) 一种一站式智能诊断与智能就医管理***
US2014000604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healthcare service bundles
Honeycutt et al. Comparing cost‐of‐illness estimates from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 application to diabetes
US20190304583A1 (en) Dynamic critical access override for medication dispensing apparatuses
US11244029B1 (en) Healthcar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US10742811B2 (en) Smart communications and analytics learning engine
CN116864089A (zh) 一种门诊放号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11640857B2 (en) Techniques for providing referrals for opioid use disorder treatment
CN111210883A (zh) 生成脑肿瘤患者随访数据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20170213006A1 (en) Intelligent mobile homework adherence and feedback application for telehealth
CN109599171A (zh) 基于互联网的医疗资源共享服务方法及***
CN113360941A (zh) 基于数字孪生的医疗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US2019018929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te provision of healthcare
KR101779833B1 (ko) 의료 정보 관리 방법, 이를 수행하는 의료 정보 관리 장치 및 이를 저장하는 기록매체
CN114649087B (zh) 资源预约方法、资源预约***、电子设备和存储装置
US20170186120A1 (en) Health Care Spend Analysis
CN110600136A (zh) 病种追踪管理方法及***
US2022035905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te provision of healthcare
US20230317216A1 (en) User interfaces for assisting in form comple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