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31441A - 加热座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加热座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31441A
CN116831441A CN202210309820.3A CN202210309820A CN116831441A CN 116831441 A CN116831441 A CN 116831441A CN 202210309820 A CN202210309820 A CN 202210309820A CN 116831441 A CN116831441 A CN 116831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ing device
base
pot body
moun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098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金华
王小鹰
易亮
张翼飞
彭文斌
苏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0982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3144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2719 priority patent/WO202317881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831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314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483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4Cooking-vessels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加热座及烹饪器具,加热座包括底座、盖体、加热装置及控制装置,底座具有一供锅体容设且上端开口的安装腔,盖体盖设安装腔的开口,加热装置包括设于安装腔的底部的第一加热装置、多个对应安装腔的侧部设置的第二加热装置以及设于盖体且对应锅体开口设置的第三加热装置,多个第二加热装置在上下向上存在落差,以在上下向上能够加热不同的区域,控制装置安装于底座,且均与第一加热装置、多个第二加热装置及第三加热装置电连接,使得第一加热装置加热锅体底部、选择性地控制至少部分第二加热装置加热锅体侧部以及使得第三加热装置对锅体内的食物进行加热,确保锅体内腔食物的各向均匀受热,且解决锅体侧壁空烧导致能量浪费的问题。

Description

加热座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座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家电产品中,烹饪器具通常采用对锅体底部和侧部进行加热,如此使得锅体内食物由底部至顶部、由边缘至中部受热不均,且在对锅体侧部进行加热时,以电饭煲为例,由于通常是对电饭煲的整个侧壁加热,由于电饭煲的锅体内食物的主要位于锅体中下区域,如此,存在直接空烧锅体侧壁的上区域,造成热量过度消耗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加热座及烹饪器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在通过烹饪器具加热食物时,受热不均且存在直接空烧烹饪器具的锅体侧壁,造成热量过度消耗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加热座,底座和盖体,所述底座具有一用以供锅体容设且上端开口的安装腔,所述盖体用以盖设所述安装腔的开口,所述加热座还包括:
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三加热装置,所述第三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盖体,且用于对应所述锅体开口设置。
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包括设于所述安装腔的底部的第一加热装置、多个对应所述安装腔的侧部设置的第二加热装置以及设于所述盖体且用于对应所述锅体开口设置的第三加热装置,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在上下向上存在落差,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在上下向上能够加热不同的区域;以及,
控制装置,安装于所述底座,且均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及所述第三加热装置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或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红外线加热器、线圈绕组及电阻丝中至少一种。
可选地,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均包括线圈绕组,多个所述线圈绕组的线圈均匀地分散于所述安装腔的侧部。
可选地,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均包括线圈绕组,多个所述线圈绕组沿着所述底座的周向绕设且呈上下分布。
可选地,所述加热座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相对应,且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锅体侧部不同区域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加热座还包括侧部支架,所述侧部支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且对应所述安装腔的侧部设置,所述侧部支架用以供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安装。
可选地,所述侧部支架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侧部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均沿所述安装腔的周向延伸设置的卡槽,多个所述卡槽沿上下向间隔设置;
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均包括线圈绕组,多个所述线圈绕组分别卡装于多个所述卡槽。
可选地,所述盖体形成有开口向下设置的安装槽;
所述第三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包括沿上下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感应线圈盘和导热盘,所述导热盘邻近所述安装腔的开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导热盘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三加热装置还包括绝缘隔板,所述绝缘隔板设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和导热盘之间,且与所述安装槽内壁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内壁面形成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供所述导热盘卡装。
可选地,所述第三加热装置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于所述卡接槽和导热盘之间,用以密封所述卡接槽和所述导热盘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如上所述的加热座,所述加热座包括底座、加热装置及控制装置,所述底座具有一用以供锅体容设且上端开口的安装腔,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包括设于所述安装腔的底部的第一加热装置、以及多个对应所述安装腔的侧部设置的第二加热装置,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在上下向上存在落差,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在上下向上能够加热不同的区域,所述控制装置安装于所述底座,且均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电连接;以及,
锅体,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以使得所述锅体底部和侧部分别与所述安装腔的底部和侧部相对应。
可选地,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锅体内,用以检测所述锅体内食物的液面高度,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烹饪器具设置为电磁烹饪器具。
可选地,所述电磁烹饪器具包括电饭煲。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当需要加热食物时,将盛装有食物的锅体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使得所述锅体的底部和安装腔的底部相对应,所述锅体的侧部和所述安装腔侧部相对应,所述锅体的开口与所述盖体相对应,通过所述控制装置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及所述第三加热装置工作,使得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所述锅体的底部,根据所述锅体内食物的液面高度控制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中的至少部分加热锅体侧部,使得所述第三加热装置通过所述锅体的开口对所述锅体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中的至少部分及所述第三加热装置共同作用,能够在所述锅体内腔形成立体式的热量循环***,确保所述锅体内腔食物的各向均匀受热,有助于提高烹饪效果,提高了烹饪出的食物的口感。具体地,根据所述锅体内食物的液面高度控制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中的至少部分加热锅体侧部的方式为:通过控制装置控制位于锅体内食物液面及其以下的部分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所述锅体侧部,使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被食物利用,而控制液面以上的部分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停止工作,如此,可以解决所述锅体侧壁空烧的问题,也避免热量直接向锅口传输,造成热量过度消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烹饪器具的加热座(部分结构)与锅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烹饪器具的纵剖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烹饪器具纵剖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三加热装置相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烹饪器具锅体盛装食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0 烹饪器具 5 盖体
100 加热座 51 安装槽
200 锅体 511 卡接槽
1 底座 52 通孔
11 安装腔 53 盲孔
21 第一加热装置 6 环状安装架
22 第二加热装置 61 环形支撑面
221 线圈绕组 7 电控部件
23 第三加热装置 8 屏蔽板
231 第一感应线圈盘 9 蒸汽阀组件
232 导热盘 a 烹饪腔
233 绝缘隔板 b 测温器
3 控制装置 c 密封圈
4 侧部支架 d 测温组件
41 卡槽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家电产品中,烹饪器具通常采用对锅体底部和侧部进行加热,如此使得锅体内食物由底部至顶部、由边缘至中部受热不均,且在对锅体侧部进行加热时,以电饭煲为例,由于通常是对电饭煲的整个侧壁加热,由于电饭煲的锅体内食物的主要位于锅体中下区域,如此,存在直接空烧锅体侧壁的上区域,造成热量过度消耗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1000,所述烹饪器具1000包括加热座100,图1至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至3,本发明提供的加热座100包括底座1和盖体5,所述底座1具有用以供锅体200容设且上端开口的安装腔11,所述盖体5盖设于所述安装腔11的开口,所述加热座100还包括加热装置及控制装置3,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安装腔11的底部的第一加热装置21、多个对应所述安装腔11的侧部设置的第二加热装置22以及设于所述盖体5且用于对应所述锅体200开口设置的第三加热装置23,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在上下向上存在落差,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在上下向上能够加热不同的区域,所述控制装置3安装于所述底座1,且均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及第三加热装置23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当需要加热食物时,将盛装有食物的锅体200放置于所述安装腔11内,使得所述锅体200的底部和安装腔11的底部相对应,所述锅体200的侧部和所述安装腔11侧部相对应,所述锅体200的开口与所述盖体5相对应,通过所述控制装置3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及所述第三加热装置23工作,使得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加热所述锅体200的底部,根据所述锅体200内食物的液面高度控制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中至少部分加热锅体200侧部,使得所述第三加热装置23通过所述锅体200的开口对所述锅体20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中的至少部分及所述第三加热装置23共同作用,能够在所述锅体200内腔形成立体式的热量循环***,确保所述锅体200内腔食物的各向均匀受热,有助于提高烹饪效果,提高了烹饪出的食物的口感。具体地,根据所述锅体200内食物的液面高度控制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中的至少部分加热锅体200侧部的方式为:通过控制装置3控制位于锅体200内食物液面及其以下的部分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加热所述锅体200侧部,使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被食物利用,而控制液面以上的部分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停止工作,如此,可以解决所述锅体200侧壁空烧的问题,也避免热量直接向锅口传输,造成热量过度消耗。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底座1一般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任意适宜的形状、尺寸和材质,例如设置为大致呈圆柱状、棱柱状或者球状等;所述机壳的制成材质可以设置为金属材质或者塑料材质等。所述底座1具有上端开口的安装腔11。可以理解,所述机壳可以直接限定出所述安装腔11,还可以是所述底座1和其他结构共同限定出所述安装腔11,具体地,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由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主要对所述锅体200的底部进行加热。在设计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可以设置在所述安装腔11的底部,使得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距所述锅体200的底部更近,在同样的热量供给下,有助于第一加热装置21的能量减省和整机的结构简化,且使得整机的重心靠下,更利于整机平稳。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也可设置在所述安装腔靠下区域的任意侧部,将热量传导至所述锅体200的底部。具体地,实现对锅体200底部进行加热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的种类用多种,例如,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包括红外线加热器、线圈绕组及电阻丝中至少一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参照图3至图4,所述加热座100还可包括测温组件d,所述测温组件d设于所述安装腔11的底部,用以对所述锅体200的底部进行测温。所述测温组件d与所述控制装置3电性连接,使得所述控制装置3可根据所述测温组件的工作状态和测量数据,对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所述测温组件d同样为现有技术,不作赘述。
具体地,实现对锅体200侧部进行加热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的种类有多种,例如,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包括红外线加热器、线圈绕组221及电阻丝中至少一种,具体地,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参照图4,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均包括线圈绕组221,通过采用所述线圈绕组221对所述锅体200侧部进行加热,实现了大区域的加热,多个所述线圈绕组221的线圈均匀地分散于所述安装腔11的侧部,使得多个所述线圈绕组工作时,作用于所述锅体的侧壁上的热量分布均匀,保证了烹饪食物的口感,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照图3,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均包括线圈绕组221,通过采用所述线圈绕组221对所述锅体200侧部进行加热,实现了大区域的加热,多个所述线圈绕组221沿着所述底座1的周向绕设且呈上下分布,使得相邻两个线圈绕组221组件具有间隔,便于根据锅体200内腔的实际液面高度控制对应的部分所述线圈绕组221工作,从而避免锅体侧壁空烧的风险。
而可以理解,当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包括线圈绕组221时,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对应的多个线圈绕组221可以设置为整体处于所述安装腔11的侧部的靠上区域,或者,分散在所述安装腔11的侧部的整个区域。且各所述线圈绕组221的线圈可以设置为单环或者多环。
为了能够精确地控制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工作,所述加热座100还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均安装于所述底座1,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相对应,且与所述控制装置3电连接,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锅体200侧部不同区域的温度,如此,在初始时,位于所述安装腔11侧部的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均工作,加热所述锅体200的侧部,由于所述锅体200内盛装有食物,在通过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加热所述锅体200侧部时,将导致位于食物液面以下的锅体200侧部升温较慢,而高出食物液面的锅体200的侧部升温较快,通过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感应出所述锅体200侧部不同区域的温度,从而可以精确判断出食物液面的位置,控制处于食物液面及其以下的部分第二加热装置22工作,而处于食物液面以上的部分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停止工作,操作简单,控制精确,由于温度传感器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完成锅体200内食物烹饪的后期需要对食物进行保温,通过所述第一加热装加热保温锅体200内食物时,通过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锅体200侧部不同区域的温度,当检测到所述锅体200侧部不同区域的温度低于保温设计的温度值时,所述控制装置3控制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中至少部分工作,既可以实现保温,同时可以蒸发掉冷凝水,实现在保温阶段,避免所述锅体200侧部的冷凝水直接流入到烹饪好的食物上,影响口感。
实现安装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直接将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固定于所述安装腔11的侧壁面,具体地,参照图3至图4,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座100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1的侧部支架4,所述侧部支架4对应所述安装腔11的侧部设置,将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安装于所述侧部支架4,实现了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的安装,操作简单。
所述侧部支架4的结构有多种,例如,所述侧部支架4可以呈环状设置,绕设于所述安装腔11的侧壁,所述侧部支架4可以通过焊接,螺接;卡接等方式与所述安装腔11的侧部相连,所述侧部支架4还可以是包括自所述安装腔11侧部朝上延伸设置且沿所述安装腔11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安装臂,使得所述侧部支架与所述安装腔的侧部一体成型,具体地,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进一步地,参照图5,所述侧部支架4朝向所述安装腔11的侧部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均沿所述安装腔11的周向延伸设置的卡槽41,多个所述卡槽沿上下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均包括线圈绕组221,将多个所述线圈绕组221安装于多个所述卡槽,实现了多个所述线圈绕组221的快速定位及安装,操作简单,还能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
所述盖体5盖设于所述安装腔11的开口处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所述盖体5的一侧缘转动安装于所述底座1,以使得所述盖体5可绕该侧缘翻转至打开和关闭所述安装腔11的开口。或者,所述盖体5的中部可通过一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底座1,使得所述盖体5可绕该转轴转动至打开和关闭所述安装腔11的开口。或者,所述盖体5可相对底座1平移运动,具体可以是滑动平移或者滚动平移,实现打开和关闭所述安装腔11的开口的目的。当所述安装腔11内放置有锅体200,使得所述盖体5活动至关闭所述安装腔11,也即盖合所述锅体200的开口时,所述盖体5与所述锅体200的开口端密封配合,共同围合构成基本封闭(可预留例如蒸汽溢出孔)的烹饪腔a(参照图6),以便于食物的烹饪。
本设计对所述底座1具有上端开口的安装腔11的朝向设置不作限制,因此跟随地,当所述底座1固定在任一平台上时,所述盖体5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任意侧,例如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顶侧、任意旁侧甚至底侧。但为了便于理解,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均以所述加热座100沿上下向,也即竖直方向安装,且所述底座1和所述盖体5自下至上依次布设,所述安装腔11的开口和所述锅体200的开口均朝上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参照图3及图4,所述盖体5形成有开口向下设置的安装槽51,所述第三加热装置23安装于所述安装槽51,使得所述盖体5的结构紧凑且更具美观性。所述第三加热装置23包括沿上下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感应线圈盘231和导热盘232,所述导热盘232邻近所述安装腔11的开口设置,由于所述第三加热装置23在工作过程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将产生交变励磁磁场,将在所述导热盘232上产生涡电流形成热量,既可以实现对烹饪食物进行加热,也可以使得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在所述导热盘232上被蒸发,避免在米饭成形后大量的冷凝水的回落将严重影响米饭的口感的问题。
可以理解,所述导热盘232被设置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体例如为金属。在具体应用时,所述导热盘232可以是平直的板状结构,与所述锅体200的开口的形状、尺寸相适配,以恰好盖合所述锅体200的开口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盘232的至少朝向所述安装腔11得开口的一侧可以设置为具有一定弧度的弧面状,例如自导热盘232的边缘至导热盘232的中心呈逐渐朝向底座1方向突出延伸,或者自导热盘232的边缘至导热盘232的中心呈逐渐背离底座1方向凹陷延伸等;或者,所述导热盘232整体可以呈凹型设置,具有板状主体和自板状主体的周缘逐渐朝向所述底座1的方向突出延伸的周侧壁,如此地,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可以仅对应所述板状主体设置,或者分别对应所述板状主体及所述周侧壁设置,使得当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工作时,热量可直接地作用在板状主体上,并且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在所述周侧壁上,实现对所述锅体200内腔的靠上区域的立体式加热。
由于在对食物进行烹饪的过程中,所述导热盘232上将存在留有残留有污渍,为了便于清理所述导热盘232,通过使得所述导热盘23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51内,当需要清理所述导热盘232时,直接将所述导热盘232自所述安装槽51内取下,单独清洗所述导热盘232上的污渍,清洗完后将导热盘232重新安装至所述安装槽51内即可,操作简单。
具体地,实现所述导热盘23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51内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所述导热盘232与所述安装槽51的内壁面之间通过卡扣结构,螺纹结构,磁吸结构等实现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参照图3,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51内壁面形成有卡接槽511,所述卡接槽511供所述导热盘232卡装,如此,易加工,节约成本,且操作简单。
为了防止烹饪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与第一感应线圈盘231接触,导致第一感应线圈盘231锈蚀,所述第三加热装置23还包括密封圈c,所述密封圈c设于所述卡接槽511和导热盘232之间,通过所述密封圈c密封所述卡接槽511和所述导热盘232之间的间隙,从而防止蒸汽进入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接触导致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锈蚀和发生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加热装置23还包括绝缘隔板233,所述绝缘隔板233设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和导热盘232之间,且与所述安装槽51内壁相连接,如此设置,通过所述绝缘隔板233将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和所述导热盘232分隔开,当需要对所述导热盘232进行维修替换、拆装清洗时,绝缘隔板233可以对至少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起到良好的隔离保护作用,避免所述导热盘232的拆装过程影响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的使用、或者对用户造成危害。
所述绝缘隔板233与所述安装槽51内壁连接的方式有多种。具体而言,所述绝缘隔板233可直接与所述安装槽51内壁连接,例如通过例如焊接固定、螺接固定、卡扣固定、粘接固定或者吸附固定等方式安装在所述安装槽51的侧壁上。或者,所述绝缘隔板233通过设于其周侧的环状安装架6安装于所述安装槽51内。具体而言,请参阅图3,所述环状安装架6具有供所述绝缘隔板233支撑固定的环形支撑面61,所述环形支撑面61朝向所述安装槽51的顶壁面设置。所述环状安装架6与上述同理地,可通过例如焊接固定、螺接固定、卡扣固定、粘接固定或者吸附固定等方式安装在所述安装槽51的侧壁面上。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本设计中的所述盖体5大致呈现为与所述底座1的形状、尺寸、材质相适配的块状或者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
基于上述,进一步地,所述绝缘隔板233至少对应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的部位处,设置有可视化结构。所述可视化结构可以具体表现为由玻璃、透明膜层等材料制成的透明视窗,或者表现为通过例如反射、折射等原理将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处的图像信息表现出来的显示面。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结构且降低成本,可将所述绝缘隔板233整体设置为由玻璃材料制成,既能达到可视化目的,还能对经由第一感应线圈盘231作用在导热盘232的热量起到一定的均匀、保温的效果。
此外,由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需要在通电状态下感应发热。因此,所述加热座100一般还包括设于所述盖体5的电控部件7,所述电控部件7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电性连接,为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提供电源,还可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预设的控制信号。所述电控部件7例如为集成设置的电路板。所述电控部件7可与上述的控制装置3分体设置,具体例如独立设置于所述盖体5上或者设于底座1上;当然,所述电控部件7也可与所述控制装置3一体设置,构成所述控制装置3中的部分结构。
在实际应用时,所述加热座100一般还包括显控面板,所述显控面板提供控制界面和/或显示界面,所述显控面板可设置在盖体5的上端。而为了减少电控部件7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51内还设置有屏蔽板8,所述屏蔽板8至少对应设置在所述电控部件7和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之间。所述屏蔽板8具体可以是铝制板等。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盖体5开设有通孔52。所述通孔52贯穿所述盖体5,所述通孔52能够实现所述锅体200内外物质交换,例如,将锅体200内经烹饪过程产生的蒸汽排放至锅体200外,或者将锅体200外的例如食材等投放至锅体200内。因此,根据烹饪的实际需求,所述通孔52可作为连通孔52,例如所述锅体200内的蒸汽溢出孔、物料(例如食材、调料、水等)的投料孔、散热孔、泄压孔等。
当然,由于所述通孔52连通所述锅体200的内外环境,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盖体5还包括功能部件时,所述通孔52还可作为所述功能部件的安装孔或者避让孔。具体而言,所述功能部件与所述盖体5可拆卸连接,所述功能部件与所述盖体5二者的连接处可以位于所述盖体5的任意部位。并且,所述功能部件的至少部分部位穿设在所述通孔52处,可以完全收容在所述通孔52内,也可以穿过所述通孔52并伸入至所述锅体200内腔。如此地,无需为所述功能部件额外开设其他孔结构,有助于简化加工工艺,且保证所述盖体5的结构强度。
鉴于上述,所述盖体5上还设置有蒸汽阀组件9,并活动安装于所述通孔52处,以控制所述通孔52处的开度大小。
此外,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盖体5开设有盲孔53。所述盲孔53也即为半封闭的孔结构,具体例如,所述盲孔53的一端保持敞口,另一端封闭;或者,所述盲孔53的两端均保持敞口,但中部被断开分隔。当所述盖体5上设置有测温器b时,所述测温器b可选择性地安装在所述通孔52和/或所述盲孔53处。例如,当所述测温器b设置为一个时,可安装在通孔52处或者盲孔53处;当所述测温器b设置为两个,或者同一测温器b具有两个测温点时,两个测温器b或者两个测温点可分设在通孔52和盲孔53处,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测量结果,有助于测量准确。
而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测温器b设于所述盲孔53处。盲孔53由于半封闭,能够聚积更多的高温蒸汽,避免高温蒸汽流通至锅体200外。因此,将测温器b设于盲孔53处,对于感测烹饪腔a内烹煮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具有更好更准的测量效果。进一步地,可将所述盲孔53尽量靠近所述盖体的中心布设。由于锅体200内的蒸汽多汇聚在中部并向上升腾,靠近中心布设的测温器b能够接收到更多地、更原始的蒸汽,从而有助于测量准确。所述通孔52设于所述盲孔53的旁侧,避免通孔52处蒸汽的溢出、或者功能部件的安装,对测温器b的测量过程或结果产生干扰。当然,所述测温器b可在所述盲孔53直接测量蒸汽温度,也可在蒸汽附着在导热盘232时,通过测量导热盘232的温度并经转换后获得锅体200内腔的温度。
或者,所述测温器b用于检测所述导热盘232的温度,使得电控部件7能够实时获取导热盘232的温度情况,以此来控制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的工作参数。
此外,当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包括线圈绕组221时,多个所述线圈绕组221共同构成第二感应线圈盘,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的电感大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盘的电感。可以理解,当所述加热座100工作时,所述锅体200内腔内产生的蒸汽自然向上升腾,使得更多地蒸汽凝结在所述导热盘232上而形成冷凝水,部分蒸汽凝结在所述锅体200内腔的侧部而形成冷凝水。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的电感大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盘的电感,使得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的运行功率大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盘的运行功率,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相较于第二感应线圈盘,能够更加快速地将所述锅体200内腔的顶部加热至所需温度。此外,由于当所述盖体5盖合所述锅体200开口时,所述盖体5与所述锅体200上端相抵接,当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相较于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盘更快地加热至所需温度时,热量可经由所述盖体5与所述锅体200上端之间的抵接处,传导至所述锅体200内腔的侧部,辅助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盘对所述锅体200内腔的侧部进行加热,达到更好地加热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所述第二感应线圈盘的电感大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231的电感,增强所述锅体200内腔的侧部的加热功率,使得锅体200内腔内的食材充分地、各向地被加热均匀,此处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和所述第三加热装置23串联连接构成第一加热单元,例如构成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加热装置21构成第二加热单元,例如构成另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与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可相互独立运行。如此地,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作为所述加热座100的主加热单元,可随时根据需要工作,达到烹煮食材的目的;而所述第一加热单元辅助第二加热单元加热食材,且用于消除导热盘232和锅体200侧部的凝结水,使用频率和功率要求相对低于第二加热单元。将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与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相互独立运行,既能达到节能减耗的目的,且使得加热座100的加热工作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
本发明还提供的烹饪器具1000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加热座100和锅体200,由于所述烹饪器具1000包括上述加热座100,所述加热座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烹饪器具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所述锅体20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1内,使得所述锅体200底部和侧部分别与所述安装腔11的底部和侧部相对应,根据具体烹饪情况通过所述加热座100对所述锅体200的底部和侧部进行加热,实现了对锅体200的立体加热,且可以解决所述锅体200侧壁空烧的问题,也避免热量直接向锅口传输,造成热量过度消耗的问题。
具体地,所述烹饪器具1000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锅体200内,通过所述液位检测装置检测所述锅体200内食物的液面高度,由于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3电连接,使得所述控制装置3可以根据获得的实际的液面高度控制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22中的部分加热锅体200侧部,操作简单,且可以解决所述锅体200侧壁空烧的问题,也避免热量直接向锅口传输,造成热量过度消耗的问题,由于液位检测装置为现有技术,可以是但不仅仅限定为液位传感器,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1000,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烹饪器具1000,具体地,所述电磁烹饪器具1000可以是但不限定于电饭煲、压力煲、食物料理机等。
具体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功能部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烹饪器具1000例如为炒菜机等产品,设置有搅拌功能时,所述功能部件可以是搅拌机构,搅拌机构至少包括搅拌轴以及与搅拌轴连接的搅拌叶片,此时,所述搅拌轴可穿过所述通孔52,并将所述搅拌叶片安装在所述内。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烹饪器具1000为自动料理机等产品,设置有自动投料功能、破碎物料功能等时,所述功能部件可以是投料机构,具体例如为鼓气或抽气机构、传送带机构等;所述功能部件还可以是刺破机构,例如为刺破胶囊的刀具、碾破米粒的滚轮等。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部件也可以是感测机构,例如为测温器b、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加热座,包括底座和盖体,所述底座具有一用以供锅体容设且上端开口的安装腔,所述盖体用以盖设所述安装腔的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座还包括:
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安装腔的底部的第一加热装置、多个对应所述安装腔的侧部设置的第二加热装置以及设于所述盖体且用于对应所述锅体200开口设置的第三加热装置,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在上下向上存在落差,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在上下向上能够加热不同的区域;以及,
控制装置,安装于所述底座,且均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及第三加热装置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或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红外线加热器、线圈绕组及电阻丝中至少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座,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均包括线圈绕组,多个所述线圈绕组的线圈均匀地分散于所述安装腔的侧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座,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均包括线圈绕组,多个所述线圈绕组沿着所述底座的周向绕设且呈上下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座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相对应,且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锅体侧部不同区域的温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座还包括侧部支架,所述侧部支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且对应所述安装腔的侧部设置,所述侧部支架用以供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安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支架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侧部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均沿所述安装腔的周向延伸设置的卡槽,多个所述卡槽沿上下向间隔设置;
多个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均包括线圈绕组,多个所述线圈绕组分别卡装于多个所述卡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形成有开口向下设置的安装槽;
所述第三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包括沿上下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感应线圈盘和导热盘,所述导热盘邻近所述安装腔的开口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盘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热装置还包括绝缘隔板,所述绝缘隔板设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盘和导热盘之间,且与所述安装槽内壁相连接。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内壁面形成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供所述导热盘卡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热装置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于所述卡接槽和导热盘之间,用以密封所述卡接槽和所述导热盘之间的间隙。
13.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座;以及,
锅体,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以使得所述锅体底部和侧部分别与所述安装腔的底部和侧部相对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锅体内,用以检测所述锅体内食物的液面高度,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设置为电磁烹饪器具。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烹饪器具包括电饭煲。
CN202210309820.3A 2022-03-25 2022-03-25 加热座及烹饪器具 Pending CN1168314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09820.3A CN116831441A (zh) 2022-03-25 2022-03-25 加热座及烹饪器具
PCT/CN2022/092719 WO2023178811A1 (zh) 2022-03-25 2022-05-13 加热座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09820.3A CN116831441A (zh) 2022-03-25 2022-03-25 加热座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31441A true CN116831441A (zh) 2023-10-03

Family

ID=88099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09820.3A Pending CN116831441A (zh) 2022-03-25 2022-03-25 加热座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31441A (zh)
WO (1) WO202317881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21379B2 (ja) * 1988-07-14 1997-06-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炊飯器
JP2003111670A (ja) * 2001-10-09 2003-04-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誘導加熱式炊飯装置
WO2012029306A1 (ja) * 2010-09-03 2012-03-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6923685B (zh) * 2015-12-31 2021-03-1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适于电磁加热的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WO2018076344A1 (zh) * 2016-10-31 2018-05-0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装置
CN108135042A (zh) * 2016-11-30 2018-06-0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线圈盘组件、电磁烹饪装置及其加热控制方法
CN107613597A (zh) * 2017-09-28 2018-01-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绕线盘组件及电磁加热器具
CN207518889U (zh) * 2017-09-28 2018-06-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绕线盘组件及电磁加热器具
US20200205595A1 (en) * 2019-01-02 2020-07-02 Foshan Shunde Aide Industry Co., Ltd Three-dimensional Heating Multifunctional Cook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8811A1 (zh) 2023-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49190B1 (en) Sous-vide cooker
US20160270595A1 (en) Oil level detection system for deep fat fryer
US4727799A (en) Cooking appliance with sensor means
CN116831441A (zh) 加热座及烹饪器具
CN216960241U (zh) 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GB2552531B (en) Temperature sensor in induction cooker
CN217090374U (zh) 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08388390U (zh)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EP1537808B1 (en) Coffee maker and microwave oven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0516660C (zh) 一种微波炉
CN209588121U (zh) 电磁炉
CN217488321U (zh) 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16831440A (zh) 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JPH0752663Y2 (ja) 炊飯器
CN212939358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设备
CN113647795B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10035609U (zh) 电磁炉及电磁炉炊具
CN217039755U (zh) 烹饪器具
CN212394564U (zh) 烹饪器具
CN218915026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CN214595564U (zh) 烹饪器具
CN214128190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7285415U (zh) 烹饪装置
JPH0719382Y2 (ja) 炊飯器
JPH0477565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