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26262B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26262B
CN116826262B CN202311096412.5A CN202311096412A CN116826262B CN 116826262 B CN116826262 B CN 116826262B CN 202311096412 A CN202311096412 A CN 202311096412A CN 116826262 B CN116826262 B CN 1168262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hole
pole
groove
end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964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826262A (zh
Inventor
李茂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9641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262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6826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26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826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262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增强储能装置的密封性能。端盖组件包括端盖、极柱、密封件和上塑胶,极柱包括相连接的极柱本体和极柱连接件,极柱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法兰部和连接部,连接部包括导向面,连接部与法兰部的连接处形成有内凹的环形槽,且与导向面间隔设置,极柱本体与导向面围合形成间隙槽;密封件夹持于极柱和端盖之间,并填充环形槽和间隙槽,密封件为分体件,其包括主体密封件和辅助密封件,主体密封件包括相连接的主密封部和辅密封部,主密封部夹持于连接部与端盖之间,辅密封部夹持于极柱本体与端盖之间,辅助密封件位于主体密封件背离连接部的一侧,且夹持于法兰部和端盖之间;上塑胶位于极柱本体和端盖之间。

Description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Rechargeable battery)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要求,而电池的端盖组件的密封性能是影响电池使用可靠性的重要参数。现有电池的端盖组件中,极柱与端盖之间通常会设置密封圈,以保证电池的密封性。然而密封圈与极柱无法紧密贴合,导致储能装置的密封性降低,影响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能够使密封圈与极柱紧密贴合,增强储能装置的密封性能,从而有助于提高储能装置使用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用于储能装置中。端盖组件包括端盖、极柱、密封件和上塑胶,所述端盖设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沿所述端盖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端盖,所述极柱包括极柱本体和极柱连接件,所述极柱连接件包括法兰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法兰部的一侧,且穿设于所述装配孔,所述连接部包括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周面和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法兰部的端面之间,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法兰部的连接处形成有内凹的环形槽,且与所述导向面间隔设置,所述极柱本体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法兰部的端面,且与所述导向面围合形成间隙槽,所述密封件套设于所述连接部,且夹持于所述极柱和所述端盖之间,并填充所述环形槽和所述间隙槽,所述密封件为分体件,所述密封件包括主体密封件和辅助密封件,所述主密封部套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周面,所述主体密封件包括主密封部和辅密封部,所述主密封部夹持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端盖之间,所述辅密封部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密封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且夹持于所述极柱本体与所述端盖之间;所述辅助密封件位于所述主体密封件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且夹持于所述法兰部和所述端盖之间,所述上塑胶套设于所述极柱本体,且位于所述极柱本体和所述端盖之间。
其中,所述上塑胶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所述上塑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上塑胶,且与所述端盖的所述装配孔连通;所述极柱还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辅密封部还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抵接。
其中,所述上塑胶还设有配合槽,所述配合槽的开口位于所述上塑胶背离所述端盖的表面,所述配合槽与所述安装孔连通;所述极柱本体安装于所述配合槽。
其中,沿所述法兰部向所述连接部的方向上,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宽度越来越小。
其中,所述连接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开口位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法兰部的表面;所述极柱本体包括安装主体和安装凸块,所述安装凸块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主体朝向所述极柱连接件的一侧,且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槽。
其中,所述连接部还包括支撑部分和连接端部,所述支撑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法兰部朝向所述极柱本体的一侧,所述连接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部分背离所述法兰部的端面,且固定连接于所述极柱本体;所述连接端部与支撑部分围设形成中空腔室,所述中空腔室的开口位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极柱本体的一侧,沿所述连接端部向所述支撑部分的方向上,所述中空腔室的槽宽逐渐增大。
其中,所述端盖还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的开口位于所述端盖的厚度方向的端面,所述装配槽环绕所述装配孔设置,且贯穿所述装配孔的孔壁面,所述上塑胶安装于所述装配槽,且连接于所述装配槽的槽壁面和所述极柱本体之间,并抵接所述密封件。
其中,所述端盖还设有注液孔和防爆孔,所述注液孔和所述防爆孔均沿所述端盖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端盖,且均与所述装配孔间隔设置,并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注液塞和防爆阀,所述注液塞安装于所述注液孔,且完全覆盖所述注液孔,所述防爆阀安装于所述防爆孔,且固定连接于所述防爆孔的孔壁。
其中,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下塑胶,所述下塑胶安装于所述端盖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下塑胶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开口位于所述下塑胶背离所述端盖的表面,所述避让槽避让所述法兰部。
其中,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一极柱组件和第二极柱组件,所述第一极柱组件和所述第二极柱组件均安装于所述端盖,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极柱组件和所述第二极柱组件均包括一个所述上塑胶、一个所述极柱和一个所述密封件。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所述端盖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封闭所述开口。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本申请所示的端盖组件中,通过在极柱中设置间隙槽和环形槽,并使密封件变形填充间隙槽和环形槽,可以延长密封件与极柱抵接密封的路径,从而能够增强储能装置的密封性能,进而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的使用可靠性。同时,极柱本体和极柱连接件的对位接合处可进行排气,使得间隙槽中的空气能够排出,使密封件与极柱贴合得更加紧密,以便于密封件变形可靠并完全填充间隙槽,从而也有助于增强储能装置的密封性能,提高储能装置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储能装置中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端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端盖组件沿A-A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中下塑胶、端盖、防爆阀和注液孔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中下塑胶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中正极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正极单元中正极极柱沿B-B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正极单元中正极极柱的正极法兰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正极单元中正极密封件沿C-C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中负极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负极单元中负极极柱沿D-D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所示负极单元中负极极柱的负极法兰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1所示负极单元中负极密封件沿E-E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储能装置100,壳体110,端盖组件120,下塑胶10,端盖20,防爆阀30,注液塞60,第一极柱组件40,第二极柱组件50,防爆栅栏101,进液孔102,第一通孔103,第二通孔104,第一避让槽105,第二避让槽106,防爆孔201,注液孔202,第一装配孔203,第二装配孔204,第一装配槽205,第二装配槽206,第一上塑胶41,第一极柱42,第一密封件43,第一电连接件44,第一配合槽411,第一安装孔412,第一极柱连接件421,第一极柱本体422,第一法兰部423,第一连接部424,第一支撑部分424a,第一连接端部424b,第一中空腔室424c,第一导向面429,第一间隙槽42a,第一环形槽42b,第一安装槽425,第一安装主体426,第一安装凸块427,第一主体密封件431,第一辅助密封件432,第一主密封部431a,第一辅密封部431b,第二上塑胶51,第二极柱52,第二密封件53,第二电连接件54,第二配合槽511,第二安装孔512,第二极柱连接件521,第二极柱本体522,第二法兰部523,第二连接部524,第二支撑部分524a,第二连接端部524b,第二中空腔室524c,第二导向面529,第二间隙槽52a,第二环形槽52b,第二安装槽525,第二安装主体526,第二安装凸块527,第二主体密封件531,第二辅助密封件532,第二主密封部531a,第二辅密封部531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便于描述,定义储能装置1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储能装置10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储能装置100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储能装置100包括壳体110、电芯(图未示)和端盖组件120。壳体110具有开口(图未示)和收容腔(图未示),开口连通收容腔。电芯收容于收容腔。收容腔还用于收容电解液,电芯浸泡于电解液中。端盖组件120安装于壳体110在储能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图示Z轴方向)上的顶侧,且封闭开口。示例性的,储能装置100为方块电池。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也可以为圆柱电池或其他电池。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涉及的“顶”、“底”、“左”和“右”等方位用词,是参考附图1所示的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顶”,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底”,以朝向X轴正方向为“右”,以朝向X轴负方向为“左”, 后文类似的描述可做相同理解,但其并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2至图4,图2是图1所示储能装置100中端盖组件120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端盖组件12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端盖组件120沿A-A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沿“A-A处剖开”是指沿A-A线所在的平面剖开,后文类似的描述可作相同理解。
端盖组件120包括下塑胶10、端盖20、防爆阀30、注液塞60、第一极柱组件40和第二极柱组件50。下塑胶10安装于端盖2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防爆阀30、注液塞60、第一极柱组件40和第二极柱组件50均安装于端盖20。其中,沿储能装置10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极柱组件40和第二极柱组件50分别位于防爆阀30的相对两侧。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图5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120中下塑胶10、端盖20、防爆阀30和注液塞6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120中下塑胶10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下塑胶10包括防爆栅栏101,防爆栅栏101贯穿下塑胶10的顶面(图未标)和底面(图未标)。其中,防爆栅栏101位于下塑胶10的中部。下塑胶10还设有进液孔102、通孔和避让槽。其中,进液孔102和通孔均沿下塑胶10的厚度方向(图示Z轴方向)贯穿下塑胶10。具体的,沿储能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图示X轴方向)上,进液孔102位于下塑胶10的中部,且位于防爆栅栏101的一侧,并与防爆栅栏101间隔设置。示例性的,进液孔102为圆形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进液孔102也可以为方形孔或者其他异形孔。
沿储能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图示X轴方向)上,通孔位于下塑胶10的边缘,且与进液孔102和防爆栅栏101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通孔有两个。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一通孔103和第二通孔104。其中,第一通孔103位于进液孔102背离防爆栅栏101的的一侧,第二通孔104位于防爆栅栏101背离进液孔102的一侧。示例性的,第一通孔103和第二通孔104均为方形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03和第二通孔104也可以为圆形孔或者其他异形孔。
避让槽的开口位于下塑胶10背离端盖20的表面,避让槽自下塑胶10背离端盖20的表面向端盖20的方向凹陷。避让槽环绕通孔设置。本实施例中,避让槽有两个。两个避让槽分别为第一避让槽105和第二避让槽106。具体的,第一避让槽105环绕第一通孔103设置,且与第一通孔103连通。第二避让槽106环绕第二通孔104设置,且与第二通孔104连通。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端盖20设有防爆孔201、注液孔202、装配孔和装配槽。本实施例中,防爆孔201沿端盖20的厚度方向(图示Z轴方向)贯穿端盖20。具体的,防爆孔201位于端盖20的中部。其中,防爆孔201可通过防爆栅栏101连通储能装置100的内部。示例性的,防爆孔201为椭圆形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防爆孔201可以圆形孔、方形孔或其他异形孔。
注液孔202位于端盖20的中部,且位于防爆孔201的左侧,并与防爆孔201间隔设置。具体的,注液孔202沿端盖20的厚度方向贯穿端盖20。其中,注液孔202与下塑胶10的进液孔102连通。电解液可依次经端盖20的注液孔202和下塑胶10的进液孔102注入壳体110(如图1所示)的收容腔,以实现对储能装置100的电解液的灌注。示例性的,注液孔202为圆形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注液孔202可以为方形孔或者其他异形孔。
装配孔沿端盖20的厚度方向贯穿端盖20。沿储能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图示X轴方向)上,装配孔位于端盖20的边缘,且与防爆孔201和注液孔202均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装配孔有两个。两个装配孔分别为第一装配孔203和第二装配孔204。具体的,第一装配孔203位于防爆孔201的左侧,且位于注液孔202远离防爆孔201的一侧。第二装配孔204位于进液孔102的右侧。其中,第一装配孔203与第一通孔103连通,第二装配孔204与第二通孔104连通。示例性的,第一装配孔203和第二装配孔204均为方形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装配孔203和第二装配孔204也可以为圆形孔或其他异形孔。
本实施例中,装配槽环绕装配孔设置,且贯穿装配孔的孔壁面。装配槽的开口位于端盖20的厚度方向的端面。具体的,装配槽的开口位于端盖20背离下塑胶10的表面。装配槽自端盖20背离下塑胶10的表面朝下塑胶10的方向凹陷。本实施例中,装配槽有两个。两个装配槽分别为第一装配槽205和第二装配槽206。具体的,第一装配槽205环绕第一装配孔203设置,且贯穿第一装配孔203的孔壁面。也即为,第一装配槽205与第一装配孔203连通。第二装配槽206环绕第二装配孔204设置,且贯穿第二装配孔204的孔壁面。也即为,第二装配槽206与第二装配孔204连通。
防爆阀30安装于防爆孔201,且固定连接于防爆孔201的孔壁。示例性的,防爆阀30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于防爆孔201的孔壁,以安装于防爆孔201。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防爆孔201连通储能装置100的内部和外部,当储能装置100内部的气压过大时,防爆阀30会在气压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储能装置100内部的气体能依次经过下塑胶10的防爆栅栏101和防爆孔201及时排向储能装置100的外部,避免储能装置100发生***,提高储能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
注液塞60安装于注液孔202,且完全覆盖注液孔202。此设置下,注液塞60可以较好地密封注液孔202,避免电解液露出储能装置100,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
请参阅图4和图7,图7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120中第一极柱组件4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第一极柱组件40包括第一上塑胶41、第一极柱42、第一密封件43和第一电连接件44。第一上塑胶41安装于端盖20的第一装配槽205,且连接于第一装配槽205的槽壁面和第一极柱42之间,并抵接第一密封件43。第一上塑胶41设有第一配合槽411和第一安装孔412。第一配合槽411的开口位于第一上塑胶41背离端盖20的表面。第一配合槽411自第一上塑胶41背离端盖20的表面向端盖20的方向凹陷(图示Z轴负方向)凹陷。其中,第一配合槽411包括槽底壁面413。
第一安装孔412沿第一上塑胶41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上塑胶41。具体的,第一安装孔412的开口位于第一上塑胶41的底面(图未标)。第一安装孔412自第一上塑胶41的底面向第一配合槽411的方向(图示Z轴正方向)凹陷,且贯穿第一配合槽411的槽底壁面413,以与第一配合槽411连通。其中,第一安装孔412与端盖20的第一装配孔203同轴且连通。示例性的,第一安装孔412为圆形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412也可以为方形孔或其他异形孔。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图8是图7所示第一极柱组件40中第一极柱42沿B-B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所示第一极柱组件40中第一极柱42的第一极柱连接件42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第一极柱42包括第一极柱连接件421和第一极柱本体422,第一极柱本体422固定安装于第一极柱连接件421的一侧。示例性的,第一极柱连接件421和第一极柱本体422可通过焊接固定。
第一极柱连接件421包括第一法兰部423和第一连接部424,第一连接部424固定连接于第一法兰部423的一侧。沿第一法兰部423向第一连接部424的方向上,第一连接部424的径向宽度越来越小。也即为,第一连接部424的周面为截顶圆锥面。换言之,第一连接部424的周面是倾斜的。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24包括第一导向面429。其中,第一导向面429为圆弧面,角度为R。第一导向面429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24的周面和第一连接部424背离第一法兰部423的端面之间。其中,第一导向面429与第一极柱本体422围合形成第一间隙槽42a。第一连接部424与第一法兰部423的连接处形成有内凹的第一环形槽42b,第一环形槽42b的开口位于第一连接部424的周面。第一环形槽42b与第一导向面429间隔设置。此外,第一连接部424设有第一安装槽425。第一安装槽425的开口位于第一连接部424背离第一法兰部423的表面,第一安装槽425自第一连接部424背离第一法兰部423的表面向第一法兰部423的方向凹陷。第一安装槽425与第一间隙槽42a和第一环形槽42b均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极柱本体422安装于第一连接部424背离第一法兰部423的端面。具体的,第一极柱本体422包括第一安装主体426和第一安装凸块427。第一安装凸块427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主体426朝第一极柱连接件421的一侧,且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槽425。
在端盖组件120的组装过程中,第一极柱42的第一极柱连接件421穿设于下塑胶10的第一通孔103、端盖20的第一装配孔203和第一上塑胶41的第一安装孔412。其中,第一法兰部423安装于下塑胶10的第一避让槽105,第一上塑胶41套设于第一极柱本体422,且位于第一极柱本体422和端盖20之间。第一极柱本体422的第一安装主体426安装于第一上塑胶41的第一配合槽411。第一安装凸块427穿过第一上塑胶41的第一安装孔412,以与第一极柱连接件421固定。
此外,第一连接部424还包括第一支撑部分424a和第一连接端部424b。第一支撑部分424a固定连接于第一法兰部423朝向第一极柱本体422的一侧。第一连接端部424b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部分424a背离第一法兰部423的端面,且固定连接于第一极柱本体422。示例性的,第一极柱本体422与第一连接端部424b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
第一连接端部424b与第一支撑部分424a围设形成第一中空腔室424c。第一中空腔室424c的开口位于第一连接部424背离第一极柱本体422的一侧,沿第一连接端部424b向第一支撑部分424a的方向上,第一中空腔室424a的槽宽逐渐增大。
此设置下,一方面,便于焊接装置从第一中空腔室424c的开口伸入中空腔室424c内侧,以对第一极柱本体422与第一连接端部424b进行焊接固定,另一方面,不仅可以保证第一连接部424与第一极柱本体422的焊接面积,而且也可以避免激光焊接装置与第一中空腔室424a的腔壁发生干涉,同时也便于激光焊接装置回退,从而有助于加快生产节拍,提升储能装置100的生产效率。
请结合参阅图4、图7和图10,图10是图7所示第一极柱组件40中第一密封件43沿C-C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43为分体件。示例性的,第一密封件43由弹性材料制成。第一密封件43包括第一主体密封件431和第一辅助密封件432,第一辅助密封件432固定连接于第一主体密封件431的一侧。其中,第一主体密封件431包括第一主密封部431a和第一辅密封部431b,第一辅密封部431b固定连接于第一主密封部431a的一侧。第一密封件43不仅可以保证第一极柱42与下塑胶10和端盖20之间的装配稳定性,还可以避免第一极柱42与端盖20直接接触导电,实现第一极柱42与端盖20之间的绝缘。
应当了解的是,一般情况下,挤压弹性材料时,弹性材料会朝向空余空间变形延伸,如果第一密封件43的第一主体密封件431和第一辅助密封件432为一体件,那么第一辅助密封件432的延伸方向只能是未与第一主体密封件431连接的自由端,第一主体密封件431与第一辅助密封件432的结合位置无法扩展延伸,导致其无法与第一环形槽42b位置过盈配合以填充第一环形槽42b,无法保证密封性。通过将第一密封件43设置为分体件,并配合在第一连接部424设计第一环形槽42b,一方面,便于第一密封件43与端盖20和第一极柱42进行组装,另一方面,在装配挤压之前,第一辅助密封件432与第一主体密封件431存在一定间隙,当第一密封件43受到挤压时,第一密封件43的变形延伸方向可控,可以顺畅的朝靠近第一主体密封件431的方向延伸变形,从而可以提升第一主体密封件431、第一辅助密封件432与第一环形槽42b的过盈配合,以保证第一密封件43与端盖20和第一极柱42的过盈配合效果,保证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良好,进而有助于提高储能装置100的氦检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现有的密封件的安装,通常是利用密封件的弹性,通过端盖20的装配孔将其挤压至预设的安装位置。由于端盖20通常是采用冲压切割的方式形成的,端盖20的第一装配孔203的孔壁具有金属毛刺,通过将第一密封件43设置分体件,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避免金属毛刺划伤第一密封件43,从而可以规避第一密封件43因划伤位置的切口被挤压扩大而发生断裂,进而可以保证第一密封件43与端盖20和第一极柱42的过盈配合,保证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良好。
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43套设于第一极柱42的第一连接部424,且夹持于第一极柱42与端盖20之间。具体的,第一主体密封件431套设于第一连接部424的周面。其中,第一主密封部431a夹持于第一连接部424与端盖20之间。第一辅密封部431b固定连接于第一主密封部431a背离第一连接部424的一侧,且夹持于第一极柱本体422与端盖20之间,并与第一上塑胶41的第一安装孔412的孔壁抵接。第一辅助密封件432固定连接于第一主体密封件431背离第一连接部424的一侧,且夹持于第一法兰部423和端盖20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上塑胶41是注塑形成的单体件,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使得端盖20与第一极柱4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现有的储能装置100通常采用减小端盖组件120的厚度,以增大储能装置100的能量密度,使得端盖20与第一极柱42之间的间距较小。通过设置第一辅密封部431b,可以规避带电的第一极柱42与带弱电或者不带电的端盖20之间因电势差以及金属面垂直距离过近儿形成电弧打火的安全隐患,保证端盖20与第一极柱42之间的绝缘可靠性,从而增强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端盖20的第一装配孔203的孔壁具有一定厚度,且沿端盖2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装配孔203的孔壁是一平面。由于第一连接部424的周面是倾斜的,沿第一连接部424朝向第一法兰部423的方向上,第一连接部424的径向宽度逐渐增大,第一连接部424与第一装配孔203的孔壁之间的间距也是逐渐减少的。此设置下,在第一主密封部431a向第一辅助密封件432变形延伸的过程中,能够保证第一主密封部431a的延伸部分的厚度也是逐渐减小。也即为,第一主密封部431a的延伸部分的端面是倾斜的。同时,第一辅助密封件432具有一定的厚度,在第一法兰部423与端盖20的挤压下,第一辅助密封件432发生变形,并填充第一环形槽42b。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一环形槽42b的槽壁面是斜面,第一辅助密封件432受第一法兰部423与端盖20之间的挤压延伸变形,在第一环形槽42b中形成的端面也是斜面,使得第一辅助密封件432的端面能够与第一主密封部431a的延伸部分的端面可靠抵接配合,并实现与第一环形槽42b过盈配合,从而能够保证第一密封件43使用可靠性,进而能够保证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
此外,在端盖组件120的装配过程中,第一密封件43还填充第一间隙槽42a和第一环形槽42b。由于第一密封件43为分体件,使得第一密封件43能够均匀可控地朝向第一间隙槽42a和第一环形槽42b的变形延伸。其中,第一密封件43的第一主体密封件431可沿第一导向面429发生变形延伸且填充第一间隙槽42a。第一主体密封件431靠近第一辅助密封件432的端部可以朝第一辅助密封件432发生小弧度的弯曲变形,且与第一辅助密封件432紧密接触,并填充第一环形槽42b。
此设置下,一方面,可以延长第一密封件43与第一极柱42抵接密封的路径,从而可以增强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能,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一间隙槽42a中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极柱本体422与第一极柱连接件421的对位接合处排出,从而便于第一密封件43变形可靠并完全填充第一间隙槽42a和第一环形槽42b,使第一密封件43与第一极柱42紧密贴合,进一步增强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能,提升储能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请再次参阅图4和图7。第一电连接件44安装于下塑胶10的内侧,且位于第一极柱42的第一极柱连接件421背离第一极柱本体422的一侧。具体的,第一电连接件44的一端电连接第一极柱42的第一极柱连接件421,另一端电连接电芯的正极耳。示例性的,第一电连接件44可通过焊接的方式电连接于第一极柱42的第一极柱连接件421和/或电芯的正极耳。
可以理解的是,在焊接过程中,先将第一极柱本体422套设于第一上塑胶41,依次将第一辅助密封件432和第一主体密封件431套设于第一连接部424后,从下向上依次穿过第一装配孔203和第一配合槽411,以与第一安装凸块427配合限位。再将第一极柱42翻转并下压,从而保证第一密封件43可以受挤压延伸,且与端盖20和第一极柱本体422过盈配合。此时,激光焊接装置从上向下伸入第一中空腔室424c,以进行第一连接端部424b与第一极柱本体422的焊接固定。然后从上向下将第一电连接件44 与第一法兰部423对应放置,并进行焊接。由于焊接完成后会有焊渣,焊渣是导电性且颗粒状,极易存留或者移动隐藏在端盖的一些细缝中,如果储能装置100完整装配之后在使用中发生晃动,使得焊渣可能会掉落至储能装置100内部,从而导致极耳或者隔膜被划破,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此设置下,在端盖组件120上下翻转的情况下,从上向下焊接完第一极柱本体422与第一连接端部424b之后,又继续焊接第一电连接件44,使得产生的焊渣可以始终封存于第一中空腔室424c中,从而可以避免焊渣因晃动掉落而划破储能装置100的极耳和隔膜,保证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较好。
请参阅图4和图11,图11是图3所示端盖组件120中第二极柱组件5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第二极柱组件50包括第二上塑胶51、第二极柱52、第二密封件53和第二电连接件54。其中,第二极柱组件50中各部件的结构、部件与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以及部件与下塑胶10和端盖20之间的装配关系,均可参阅上文中第一极柱组件40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上塑胶51安装于端盖20的第二装配槽206,且位于第一上塑胶41的右侧,并与第一上塑胶41间隔设置。第二上塑胶51设有第二配合槽511和第二安装孔512。其中,第二安装孔512与端盖20的第二装配孔204连通。
请一并参阅图12和图13,图12是图10所示第二极柱组件50中第二极柱52沿D-D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1所示第二极柱组件50中第二极柱52的第二极柱连接件52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第二极柱52包括第二极柱连接件521和第二极柱本体522,第二极柱本体522固定安装于第二极柱连接件521的一侧。示例性的,第二极柱连接件521和第二极柱本体522可通过焊接固定。
第二极柱连接件521包括第二法兰部523和第二连接部524,第二连接部524固定连接于第二法兰部523朝向第二极柱本体522的一侧,且位于第二法兰部523的中间位置。沿第二法兰部523向第二连接部524的方向上,第二连接部524的径向宽度越来越小。也即为,第一连接部424的周面为截顶圆锥面。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524包括第二导向面529。其中,第二导向面529为圆弧面,角度为R。第二导向面529连接于第二连接部524的周面和第二连接部524背离第二法兰部523的端面之间。其中,第二导向面529与第二极柱本体522围合形成第二间隙槽52a。第二连接部524朝向第二法兰部523的连接处形成有内凹的第二环形槽52b,第二环形槽52b的开口位于第二连接部524的周面。第二环形槽52b与第二导向面529间隔设置。此外,第二连接部524设有第二安装槽525。第二安装槽525的开口位于第二连接部524背离第二法兰部523的表面,第二安装槽525自第二连接部524背离第二法兰部523的表面向第二法兰部523的方向凹陷。第二安装槽525与第二间隙槽52a和第二环形槽52b均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极柱本体522安装于第二连接部524背离第二法兰部523的端面。具体的,第二极柱本体522包括第二安装主体526和第二安装凸块527。第二安装凸块527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主体526朝第二极柱连接件521的一侧,且固定安装于第二安装槽525。
在端盖组件120的组装过程中,第二极柱52的第二极柱连接件521穿设于下塑胶10的第二通孔104、端盖20的第二装配孔204和第二上塑胶51的第二安装孔512。其中,第二法兰部523安装于下塑胶10的第二避让槽106。第二上塑胶51套设于第二极柱本体522,且位于第二极柱本体522和端盖20之间。其中,第二极柱本体522的第二安装主体526安装于第二上塑胶51的第二配合槽511,第二安装凸块527穿过第二上塑胶51的第二安装孔512,以与第二极柱连接件521固定。
此外,第二连接部524还包括第二支撑部分524a和第二连接端部524b。第二支撑部分524a固定连接于第二法兰部523朝向第二极柱本体522的一侧。第二连接端部524b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部分524a背离第二法兰部523的端面,且固定连接于第二极柱本体522。示例性的,第二极柱本体522与第二连接端部524b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
第二连接端部524b与第二支撑部分524a围设形成第二中空腔室524c。第二中空腔室524c的开口位于第二连接部524背离第二极柱本体522的一侧,沿第二连接端部524b向第二支撑部分524a的方向上,第二中空腔室524c的槽宽逐渐增大。
此设置下,一方面,便于焊接装置从第二中空腔室524c的开口伸入第二中空腔室524c的内侧,以对第二极柱本体522与第二连接端部524b进行焊接固定,另一方面,不仅可以保证第二连接部524与第二极柱本体522的焊接面积,而且也可以避免激光焊接装置与第二中空腔室524c的腔壁发生干涉,同时也便于激光焊接装置回退,从而有助于加快生产节拍,提升储能装置100的生产效率。
请结合参阅图4、图11和图14,图14是图11所示第二极柱组件50中第二密封件53沿E-E处剖开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53为分体件。示例性的,第二密封件53由弹性材料制成。第二密封件53包括第二主体密封件531和第二辅助密封件532,第二辅助密封件532固定连接于第二主体密封件531的一侧。其中,第二主体密封件531包括第二主密封部531a和第二辅密封部531b,第二辅密封部531b固定连接于第二主密封部531a的一侧。第二密封件53不仅可以保证第二极柱52与下塑胶10和端盖20之间的装配稳定性,还可以避免第二极柱52与端盖20直接接触导电,实现第二极柱52与端盖20之间的绝缘。
应当了解的是,一般情况下,挤压弹性材料时,弹性材料会朝向空余空间变形延伸,如果第二密封件53的第二主体密封件531和第二辅助密封件532为一体件,那么第二辅助密封件532的延伸方向只能是未与第二主体密封件531连接的自由端,第二主体密封件531与第二辅助密封件532的结合位置无法扩展延伸,导致其无法与第二环形槽52b位置过盈配合以填充第二环形槽52b,无法保证密封性。通过将第二密封件53设置为分体件,并配合在第二连接部524设计第二环形槽52b,一方面,便于第二密封件53与端盖20和第二极柱52进行组装,另一方面,在装配挤压之前,第二辅助密封件532与第二主体密封件531存在一定间隙,当第二密封件53受到挤压时,第二密封件43的变形延伸方向可控,可以顺畅的朝靠近第二主体密封件531的方向延伸变形,从而可以提升第二主体密封件531、第二辅助密封件532与第二环形槽52b的过盈配合,以保证第二密封件53与端盖20和第二极柱52的过盈配合效果,保证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良好,进而有助于提高储能装置100的氦检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现有的密封件的安装,通常是利用密封件的弹性,通过端盖20的装配孔将其挤压至预设的安装位置。由于端盖20通常是采用冲压切割的方式形成的,端盖20的第二装配孔204的孔壁具有金属毛刺,通过将第二密封件53设置分体件,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避免金属毛刺划伤第二密封件53,从而可以规避第二密封件53因划伤位置的切口被挤压扩大而发生断裂,进而可以保证第二密封件53与端盖20和第二极柱52的过盈配合,保证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良好。
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53套设于第二极柱52的第二连接部524,且夹持于第二极柱52与端盖20之间。具体的,第二密封件53套设于第二极柱52的第二连接部524,其中,第二主密封部531a夹持于第二连接部524与端盖20之间。第二辅密封部531b固定连接于第二主密封部531a背离第二连接部524的一侧,且夹持于第二极柱本体522与端盖20之间,并与第二上塑胶51的第二安装孔512的孔壁抵接。第二辅助密封件532固定连接于第二主体密封件531背离第二连接部524的一侧,且夹持于第二法兰部523与端盖20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上塑胶51是注塑形成的单体件,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使得端盖20与第二极柱5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现有的储能装置100通常采用减小端盖组件120的厚度,以增大储能装置100的能量密度,使得端盖20与第二极柱52之间的间距较小。通过设置第一辅密封部431b,可以规避带电的第二极柱52与带弱电或者不带电的端盖20之间因电势差以及金属面垂直距离过近儿形成电弧打火的安全隐患,保证端盖20与第二极柱52之间的绝缘可靠性,从而增强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端盖20的第二装配孔204的孔壁具有一定厚度,且沿端盖2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装配孔204的孔壁是一平面。由于第二连接部524的周面是倾斜的,沿第二连接部524朝向第二法兰部523的方向上,第二连接部524的径向宽度逐渐增大,第二连接部524与第二装配孔204的孔壁之间的间距也是逐渐减少的。此设置下,在第二主密封部531a向第二辅助密封件532变形延伸的过程中,能够保证第二主密封部531a的延伸部分的厚度也是逐渐减小。也即为,第二主密封部531a的延伸部分的端面是倾斜的。同时,第二辅助密封件532具有一定的厚度,在第二法兰部523与端盖20的挤压下,第二辅助密封件532发生变形,并填充第二环形槽52b。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二环形槽52b的槽壁面是斜面,第二辅助密封件532受第二法兰部523与端盖20之间的挤压延伸变形,在第二环形槽52b中形成的端面也是斜面,使得第二辅助密封件532的端面能够与第二主密封部531a的延伸部分的端面可靠抵接配合,并实现与第二环形槽52b过盈配合,从而能够保证第二密封件53使用可靠性,进而能够保证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
此外,在端盖组件120的装配过程中,第二密封件53还填充第二间隙槽52a和第二环形槽52b。由于第二密封件53为分体件,使得第二密封件53能够均匀可控地朝向第二间隙槽52a和第二环形槽52b的变形延伸。其中,第二密封件53的第二主体密封件531可沿第二导向面529发生变形且填充第二间隙槽52a。第二主体密封件531靠近第二辅助密封件532的端部可以朝第二辅助密封件532发生小弧度的弯曲变形,且与第二辅助密封件532紧密接触,并填充第二环形槽52b。
此设置下,一方面,可以延长第二密封件53与第二极柱52抵接密封的路径,从而有助于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能,另一方面,第二间隙槽52a中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极柱本体522与第二极柱连接件521的对位接合处排出,从而便于第二密封件53变形可靠并填充第二间隙槽52a和第二环形槽52b,使第二密封件53与第二极柱52紧密贴合,进一步增强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能,提升储能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请再次参阅图4和图11。第二电连接件54安装于下塑胶10的内侧,且位于第二极柱52的第二极柱连接件521背离第二极柱本体522的一侧。具体的,第二电连接件54的一端电连接第二极柱52的第二极柱连接件521,另一端电连接电芯的正极耳。示例性的,第二电连接件54可通过焊接的方式电连接于第二极柱52的第二极柱连接件521和/或电芯的正极耳。
可以理解的是,在焊接过程中,先将第二极柱本体522套设于第二上塑胶51,依次将第二辅助密封件532和第二主体密封件531套设于第二连接部524后,从下向上依次穿过第二装配孔204和第二配合槽511,以与第二安装凸块527配合限位。再将第二极柱52翻转并下压,从而保证第二密封件53可以受挤压延伸,且与端盖20和第二极柱本体522过盈配合。此时,激光焊接装置从上向下伸入第二中空腔室524c,以进行第二连接端部524b与第二极柱本体522的焊接固定。然后从上向下将第二电连接件54 与第二法兰部523对应放置,并进行焊接。由于焊接完成后会有焊渣,焊渣是导电性且颗粒状,极易存留或者移动隐藏在端盖组件120的一些细缝中,如果储能装置100完整装配之后在使用中发生晃动,使得焊渣可能会掉落至储能装置100内部,从而导致极耳或者隔膜被划破,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此设置下,在端盖组件120上下翻转的情况下,从上向下焊接完第二极柱本体522与第二连接端部524b之后,又继续焊接第二电连接件54,使得产生的焊渣可以始终封存于第二中空腔室524c中,从而可以避免焊渣因晃动掉落而划破储能装置100的极耳和隔膜,保证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较好。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极柱组件40和第二极柱组件50中的极柱均设置间隙槽和环形槽,并使第一极柱组件40和第二极柱组件50中的密封件均变形填充间隙槽和环形槽,可以延长密封件与极柱抵接密封的路径,从而能够增强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能,进而有助于提升储能装置100的使用可靠性。同时,在第一极柱组件40和第二极柱组件50中,极柱本体和极柱连接件的对位接合处均可进行排气,使得间隙槽中的空气能够排出,使密封件与极柱贴合得更加紧密,以便于密封件变形可靠并完全填充间隙槽,从而也有助于增强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能,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密封性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储能装置100,储能装置100为用电设备供电。其中,用电设备可为新能源汽车、储电站和服务器等需要用电的设备。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端盖组件,用于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极柱、密封件和上塑胶,所述端盖设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沿所述端盖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端盖,所述极柱包括极柱本体和极柱连接件,所述极柱连接件包括法兰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法兰部的一侧,且穿设于所述装配孔,所述连接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开口位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法兰部的表面,所述连接部包括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周面和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法兰部的端面之间,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法兰部的连接处形成有内凹的环形槽,且与所述导向面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连接部还包括支撑部分和连接端部,所述支撑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法兰部朝向所述极柱本体的一侧,所述连接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部分背离所述法兰部的端面,且固定连接于所述极柱本体;
所述连接端部与支撑部分围设形成中空腔室,所述中空腔室的开口位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极柱本体的一侧,沿所述连接端部向所述支撑部分的方向上,所述中空腔室的槽宽逐渐增大;
所述极柱本体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法兰部的端面,且与所述导向面围合形成间隙槽,所述极柱本体包括安装主体和安装凸块,所述安装凸块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主体朝向所述极柱连接件的一侧,且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槽;
所述密封件套设于所述连接部,且夹持于所述极柱和所述端盖之间,并填充所述环形槽和所述间隙槽,所述密封件为分体件,所述密封件包括主体密封件和辅助密封件,所述主体密封件套设于所述连接部的周面,且填充所述间隙槽,所述主体密封件包括主密封部和辅密封部,所述主密封部夹持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端盖之间,所述辅密封部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密封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且夹持于所述极柱本体与所述端盖之间,所述辅助密封件位于所述主体密封件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且夹持于所述法兰部和所述端盖之间,并填充所述环形槽;
所述上塑胶套设于所述极柱本体,且位于所述极柱本体和所述端盖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塑胶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沿所述上塑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上塑胶,且与所述端盖的所述装配孔连通;
所述极柱还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辅密封部还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塑胶还设有配合槽,所述配合槽的开口位于所述上塑胶背离所述端盖的表面,所述配合槽与所述安装孔连通;
所述极柱本体安装于所述配合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法兰部向所述连接部的方向上,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宽度越来越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还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的开口位于所述端盖的厚度方向的端面,所述装配槽环绕所述装配孔设置,且贯穿所述装配孔的孔壁面,所述上塑胶安装于所述装配槽,且连接于所述装配槽的槽壁面和所述极柱本体之间,并抵接所述密封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还设有注液孔和防爆孔,所述注液孔和所述防爆孔均沿所述端盖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端盖,且均与所述装配孔间隔设置,并彼此间隔设置;
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注液塞和防爆阀,所述注液塞安装于所述注液孔,且完全覆盖所述注液孔,所述防爆阀安装于所述防爆孔,且固定连接于所述防爆孔的孔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下塑胶,所述下塑胶安装于所述端盖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下塑胶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开口位于所述下塑胶背离所述端盖的表面,所述避让槽避让所述法兰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一极柱组件和第二极柱组件,所述第一极柱组件和所述第二极柱组件均安装于所述端盖,且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极柱组件和所述第二极柱组件均包括一个所述上塑胶、一个所述极柱和一个所述密封件。
9.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所述端盖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封闭所述开口。
1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2311096412.5A 2023-08-29 2023-08-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8262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96412.5A CN116826262B (zh) 2023-08-29 2023-08-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96412.5A CN116826262B (zh) 2023-08-29 2023-08-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26262A CN116826262A (zh) 2023-09-29
CN116826262B true CN116826262B (zh) 2023-12-26

Family

ID=88126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96412.5A Active CN116826262B (zh) 2023-08-29 2023-08-29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2626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766578U (zh) * 2019-05-13 2019-12-1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14898630U (zh) * 2021-05-06 2021-11-26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盖板组件及电芯
CN217114585U (zh) * 2022-06-20 2022-08-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8385463U (zh) * 2022-06-23 2023-01-24 宁波震裕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电池顶盖的分体注塑铆接结构与电池顶盖
CN115692969A (zh) * 2022-11-15 2023-02-03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柱、顶盖组件、二次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766578U (zh) * 2019-05-13 2019-12-1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14898630U (zh) * 2021-05-06 2021-11-26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盖板组件及电芯
CN217114585U (zh) * 2022-06-20 2022-08-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8385463U (zh) * 2022-06-23 2023-01-24 宁波震裕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电池顶盖的分体注塑铆接结构与电池顶盖
CN115692969A (zh) * 2022-11-15 2023-02-03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柱、顶盖组件、二次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26262A (zh) 2023-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99953B (zh)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和二次电池
KR101826141B1 (ko) 이차 전지 팩
EP3321998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00495800C (zh) 可再充电电池
EP2207225B1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1649135B1 (ko) 이차 전지
US20060216592A1 (en) Battery and battery housing
US20060083982A1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KR920003755B1 (ko) 재충전이 가능한 전지
KR20160134236A (ko) 이차 전지
JP2010161075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9713353B (zh) 二次电池、二次电池装配方法及电池模组
CN115939611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KR101720611B1 (ko) 이차 전지
US10236481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connected cap plate and current collector
US20220102824A1 (en) Top cap assembly,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and device
KR20170055272A (ko) 이차 전지
JP2020166991A (ja) 電池パック
CN210692597U (zh) 装配便捷的电池顶盖结构
JP2013122917A (ja) 2次電池
CN116826262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17691388U (zh) 盖板、电池及电池组
CN115911690A (zh) 一种电池的盖板组件、电池及电池包
KR101666255B1 (ko) 이차 전지
KR20120094266A (ko)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