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17997A - 检测组件和传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检测组件和传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17997A
CN116817997A CN202210918950.7A CN202210918950A CN116817997A CN 116817997 A CN116817997 A CN 116817997A CN 202210918950 A CN202210918950 A CN 202210918950A CN 116817997 A CN116817997 A CN 1168179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terminal
extraction electrode
detection
detection assembly
heigh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1895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德志
张宇翔
杨善宏
黄隆重
金骑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1895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1799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7432 priority patent/WO202402748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817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179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2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11/00Component parts of measuring arrangement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11/00Component parts of measuring arrangement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11/24Housings ; Casings for instru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0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 G01N27/04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by 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检测组件,包括引出电极和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部具有第二端面,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相同侧,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同侧;或者,引出电极与第二端部分别位于第一端面的不同侧,并且引出电极与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如此,能够减少引出电极在外力作用下导致的变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传感装置,包括检测组件和壳体,检测组件包括检测元件、引出电极和导电端子,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检测元件低于或略高于导电端子的第一端面,能够在组装过程中,减少检测元件与壳体内壁发生的碰撞。

Description

检测组件和传感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组件和传感装置。
背景技术
传感装置包括检测组件和壳体。检测组件包括检测元件、引出电极和导电端子,检测元件通过引出电极与导电端子连接,并通过导电端子连接至检测电路。壳体具有容腔,检测元件、引出电极以及部分导电端子容纳于容腔内。检测组件容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影响检测精度。
因此,需要对传感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检测组件和传感装置,能够减少检测组件的变形。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引出电极和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部具有第二端面,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相同侧,所述引出电极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所述延伸部自所述连接部向远离所述导电端子的方向延伸;
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同侧;或者,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不同侧,并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
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同侧;或者,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不同侧,并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
在本申请的检测组件中,引出电极具有连接部和延伸部,引出电极与第一端部位于第二端面的相同侧。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连接部与第二端部位于第一端面的相同侧;或者,连接部与第二端部分别位于第一端面的不同侧,并且连接部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部与第二端部位于第一端面的相同侧;或者,延伸部与第二端部分别位于第一端面的不同侧,并且延伸部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如此,能够减少引出电极在外力作用下导致的变形。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传感装置,所述传感装置包括检测组件和壳体,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元件、引出电极和导电端子,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检测元件连接,并且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导电端子连接;
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部具有第二端面,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相同侧,并且所述检测元件与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相同侧,所述检测元件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分别位于所述检测元件的不同侧;
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均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同侧;或者,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不同侧,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不同侧,并且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端面齐平;或者,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不同侧;
所述壳体具有容腔,所述检测元件、所述引出电极和所述第一端部均位于所述容腔之内,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容腔之外。
在本申请的传感装置中,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检测元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与第二端部位于第一端面的相同侧;或者,第一侧与第二端部分别位于第一端面的不同侧,第二侧与第二端部分别位于第一端面的不同侧,并且第二侧与第一端面齐平;或者,第一侧与第二侧分别位于第一端面的不同侧。如此,在检测组件与壳体组装过程中,减少检测元件与壳体内壁发生的碰撞。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检测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检测组件与壳体组装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正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后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引出电极与检测元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正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后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立体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正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立体图;
图14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俯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引出电极与检测元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再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立体图;
图18为本申请再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俯视图;
图19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检测组件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传感装置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组件与壳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传感装置包括检测组件和壳体5,例如图2所示。检测组件用于对气体、环境温度等进行检测,壳体5对检测组件起保护作用,以减少外力导致的检测组件的变形。检测组件包括检测元件1、引出电极2和导电端子3,引出电极2的一端与导电端子3连接,引出电极2的另一端与检测元件1连接,例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Z方向),引出电极2的至少部分凸出于导电端子3设置,例如图1中引出电极2所示。引出电极2为柔性部件,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例如图2所示,在检测组件与壳体5组装的过程中,凸出于导电端子3设置的检测元件1和引出电极2首先进入壳体5内腔,与壳体5内壁发生碰撞后,引出电极2发生扭曲和折弯。引出电极2的变形不仅会影响检测信号的传输,而且容易导致其与检测元件1或导电端子3的连接失效。此外,由于引出电极2凸出于导电端子3的一端设置,检测组件整体较高,不利于传感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检测组件,以减少引出电极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本申请的检测组件包括检测元件1、引出电极2和导电端子3,引出电极2与导电端子3连接,并且引出电极2与检测元件1连接,例如图3所示。检测元件1的检测信号通过引出电极2传输至导电端子3,并通过导电端子3传输至检测电路。
导电端子3为刚性部件,其不仅用于传输信号,还对引出电极2起支撑作用,使引出电极2竖立设置,进而使检测元件1与被检测物质充分接触,或者使检测元件1充分暴露在被检测环境中。
检测组件包括至少一对引出电极2。一对引出电极2的形状、结构和尺寸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图3和图4所示,检测组件包括形状、结构和尺寸都相同的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构成一对引出电极2。
检测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对导电端子3,一对导电端子3的形状、结构和尺寸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图3~图5所示,检测组件包括形状、结构和尺寸都相同的第一导电端子31和第二导电端子32,第一导电端子31和第二导电端子32构成一对导电端子3。第一导电端子31和第二导电端子32均为柱状,例如圆柱状。
例如图3~图5所示,第一导电端子31具有第一端部311和第二端部312。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Z方向),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部311和第二端部31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两端。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部311与第一引出电极21连接,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用于与检测电路连接,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部311具有第一端面313,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具有第二端面3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和第二端面314分别可以是平面、曲面或粗糙面。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部311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面314的相同侧。
第二导电端子32具有第一端部321和第二端部322。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Z方向),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部321和第二端部322分别位于第二导电端子32的两端。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部321与第二引出电极22连接,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二端部322用于与检测电路连接,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部321具有第一端面323,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二端部322具有第二端面3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面323和第二端面324分别可以是平面、曲面或粗糙面。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二引出电极22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部321位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二端面324的相同侧。
为了减少引出电极2在外力作用下(例如,与外界物质碰撞)产生的变形,本申请对引出电极2与导电端子3的相对位置进行设计。下面以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一导电端子31的相对位置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引出电极21包括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延伸部212,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部311连接,第一延伸部212自第一连接部211向远离第一导电端子31的方向延伸,例如图3~图6所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相同侧,例如图3~图6示,或者图9~图11所示。第一端部311具有侧面315,第一连接部211与侧面315连接,如图4和图6所示。如此,在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第一连接部211既不凸出于第一端面313,也不凸出于第二端面314,能够利用第一导电端子31为第一连接部211阻挡外力,减少第一连接部211的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并且第一连接部211位于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例如图12~图15所示,或者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端面313连接,第一连接部211略高于第一端面313,并且大致与第一端面313齐平。此时,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连接部211的顶部A1与第一端面313的高度之差,大致等于第一连接部211在垂直于检测组件高度方向上的厚度,如图13和图14所示。如此,也能够减少第一连接部211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相同侧,例如图3~图6示,或者图9~图11所示。如此,在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延伸部212既不凸出于第一端面313,也不凸出于第二端面314,在检测组件与外界物质发生碰撞时,第一导电端子31能够为第一延伸部212阻挡一部分外力,从而减少第一延伸部212的变形。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并且第一延伸部212位于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例如图12~图15所示,或者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延伸部212略高于第一端面313,并且大致与第一端面313齐平。此时,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延伸部212的顶部A2与第一端面313的高度之差,大致等于第一延伸部212在垂直于检测组件高度方向上的厚度。如此,也能够减少第一延伸部212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
在本申请中,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无论是第一引出电极21不高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还是第一引出电极21略高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都能够减少第一引出电极21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而且,还能够减小检测组件的整体高度,有利于检测组件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延伸部21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例如图19所示,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连接,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并且第一连接部211位于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相同侧。又例如图20所示,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相同侧,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并且第一延伸部212位于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延伸部21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相同侧,例如图3~图6示,或者图9~图11所示。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引出电极21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相同侧。例如图12~图15所示,或者图17~图19所示,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引出电极21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并且第一引出电极21位于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延伸部21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的方案,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一延伸部21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相同侧能够减少第一引出电极21的弯折或扭曲,从而减少第一引出电极21内部应力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同样地,第二引出电极22包括第二连接部221和第二延伸部222,第二连接部221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部321连接,第二延伸部222自第二连接部221向远离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部321的方向延伸,例如图3~图6示。与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相对位置相同,本申请对第二引出电极22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相对位置进行相同的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21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朝向第二导电端子32的一侧,第二延伸部222位于第二导电端子32朝向第一导电端子31的一侧。例如图3~图6所示,或者如图9~图11所示,在第一导电端子31中心和第二导电端子32中心的连线方向上,第一延伸部212与第二导电端子3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相同侧,第二延伸部222与第一导电端子31位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相同侧,也就是说,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和第二导电端子32之间。如此,使得第一导电端子31和第二导电端子32能够为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阻挡外力,减少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
引出电极2可以薄膜状、片状或线状。引出电极2弯折会导致内应力增加,进而影响电信号在引出电极2内的传输。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出电极2位于平面内,所述平面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平行,例如图3~图6所示;或者,所述平面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例如图12~图15所示。如此,能够减少引出电极2的弯折。当然,在实际中,由于检测元件或引出电极的自重或者其他原因可能导致引出电极2稍微偏离平面,或者使其并不完全位于平面内,这种情况在本申请中仍视作引出电极2位于或大致位于平面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二引出电极22齐平。也就是说,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二引出电极22位于相同的平面内,该平面例如可以是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或平行。如此,能够减少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二引出电极22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二引出电极22均与检测元件1连接,若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二引出电极22不齐平,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需要弯折。如前所述,引出电极弯折会导致内应力产生,影响电信号的传输。因此,将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二引出电极22设置为齐平,能够减少引出电极中内应力的产生。当然,在实际中,由于检测元件或引出电极的自重或者其他原因可能导致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二引出电极22稍微偏离“齐平”的位置,这种情况在本申请中仍视作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二引出电极22齐平或大致齐平。
如前所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出电极21位于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平行的平面内,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侧面315连接,例如图3~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211具有第一端2111和第二端2112,第一端2111和第二端2112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211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的两端。第一连接部211的第一端2111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11的第二端2112靠近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第一连接部211具有与第一延伸部212连接的第一连接处2113,第一连接处2113可以位于第一端2111,例如图3~图6所示;或者,第一连接处2113可以位于第二端2112,例如图9~图11所示;或者,第一连接处2113也可以位于第一端2111和第二端2112之间的任意位置。第一连接处2113位于第一端2111和第二端2112可以减少第一引出电极21的制造材料的浪费。
同样地,对于第二引出电极22而言,第二引出电极22位于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平行的平面内,第二引出电极22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侧面325连接,例如图3~图6所示。第二连接部221具有第一端2211和第二端2212,第一端2211和第二端2212分别位于第二连接部221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的两端。第二连接部221的第一端221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21的第二端2212靠近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面323。第二连接部221具有与第二延伸部222连接的第二连接处2213,第二连接处2213可以位于第二连接部221的第一端2211,例如图3~图6所示;或者,第二连接处2113可以位于第二端2212,例如图9~图11所示;或者,第二连接处2113也可以位于第一端2211和第二端2212之间的任意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具有相同的形状、结构和尺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连接部221对称设置。例如图3、图7和图8所示。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均为薄片状,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均呈条状,在图12~图15中,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均为圆形。在图3~图8中,或者,在图9~图11中,或者图17和图18中,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连接部221轴对称设置;在图12~图15中,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连接部221中心对称设置。
相关技术中,引出电极2与导电端子3之间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点焊连接的可靠性较差,引出电极2与导电端子3容易在连接处分离,造成连接失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包括用于与导电端子3连接的连接区域23,连接区域23呈线状或面状。以第一引出电极21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连接为例。当第一连接部211的连接区域23呈线状时,例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导电端子31之间的连接为线连接;当第一连接部211的连接区域23呈面状时,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导电端子31之间的连接为面连接。同样的,当第二连接部221的连接区域23呈线状时,例如图8所示,第二连接部221与第二导电端子32之间的连接为线连接;当第二连接部221的连接区域23呈面状时,第二连接部221与第二导电端子32之间的连接为面连接。
为了判断连接区域的形状,可以将引出电极2与导电端子3分离,如果引出电极2与导电端子3分离后在引出电极2或导电端子3上留下线状的连接痕迹,则说明引出电极2与导电端子3的连接处呈线状;如果引出电极2与导电端子3分离后在引出电极2或导电端子3上留下面状的连接痕迹,则说明引出电极2与导电端子3的连接处呈面状。
为了实现信号传输,引出电极2不仅要与导电端子3连接,还要与检测元件1连接。检测元件1包括检测部11和至少一对电极部12。检测部11与电极部12电连接,并且电极部12与引出电极2电连接,例如图16所示。检测部11能够在被检测物质或被检测参数的影响下产生电信号,例如,在气体浓度发生变化时产生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电极部12传输至引出电极2,并通过导电端子3传输至检测电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元件1包括绝缘基板13,检测部11是覆设于绝缘基板13表面的热敏电阻材料,电极部12是覆设于绝缘基板13表面的导电层,例如图16所示。当气体浓度的变化导致热敏电阻材料所暴露的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热敏电阻材料的电阻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电极部12、引出电极2和导电端子3传输至检测电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所在平面与检测元件1的至少部分表面平行。例如,与检测元件的电极部平行。如此,能够减少引出电极与检测元件连接导致的引出电极的变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出电极2所在的平面与绝缘基板13平行。如此,能够减少引出电极2与检测元件1连接导致的引出电极2的弯折,例如图16所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检测部11相对于绝缘基板13靠近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端面313或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一端面323,例如图12和图16所示。如此,能够使检测部充分暴露在环境中。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元件1包括检测基板和设置在检测基板之内的内部电极。检测基板是包括热敏电阻材料的陶瓷基板。当气体浓度的变化导致检测基板所暴露的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检测基板14的电阻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电信号。电信号通过内部电极、引出电极2和导电端子3传输至检测电路。
在检测元件1中,电极部12相对于检测元件1的轴线对称设置,例如图16所示。为了便于引出电极2与检测元件1的连接,一对引出电极2也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21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段2121和第二连接段2122,第一连接段2121与检测元件1的电极部12连接,第二连接段2122自第一连接段2121向远离检测元件1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2122与第一连接部211连接;第二延伸部22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连接段2221和第四连接段2222,第三连接段2221与检测元件1的电极部12连接,第四连接段2222自第三连接段2221向远离检测元件1的方向延伸,第四连接段2222与第二连接部221连接;第一连接段2121与第三连接段2122平行,例如图8和图16所示。如此,能够方便一对引出电极2与检测元件1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段2122的至少部分与第四连接段2222的至少部分平行。例如图8所示,第二连接段2122和第四连接段2222沿相同方向、向检测元件1之外延伸;例如图16所示,第二连接段2122和第四连接段2222沿相反方向、向检测元件1之外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212相对于第二延伸部222轴对称设置或中心对称设置。例如图3~8所示,或者例如图9~图11所示,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位于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平行的平面内,第一延伸部212相对于第二延伸部222轴对称设置,检测元件1在该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轴线为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的对称轴。例如图12~图15所示,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位于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第一延伸部212相对于第二延伸部222中心对称设置,检测元件1在该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为第一延伸部212和第二延伸部222的对称中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出电极21相对于第二电极22轴对称或中心对称。例如图12~图15所示,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位于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平行的平面内,第一引出电极21相对于第二引出电极22中心对称设置,检测元件1在该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中心为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的对称中心。例如图3~8所示,或者例如图9~图11所示,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位于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第一引出电极21相对于第二引出电极22轴对称设置,检测元件1在该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轴线为第一引出电极21和第二引出电极22的对称轴。
在本申请中,如前所述,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引出电极2不高于或略高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或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面323),检测元件1与引出电极2连接,因此,检测元件1也不高于或略高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或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面323)。
下面以检测元件1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相对位置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元件1具有第一侧111和第二侧112,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侧111和第二侧112分别位于检测元件1的不同侧。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侧111和第二侧112均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相同侧,如图12或图22所示。或者,第一侧111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分别位于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第二侧112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侧111相对于第二侧112远离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并且第二侧112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齐平。此时,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检测元件1的第二侧112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高度之差大致等于检测元件1在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厚度)。或者,第一侧111与第二侧11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例如图20所示。
同样地,本申请对检测元件1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相对位置进行相同的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侧111和第二侧112均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二端部322位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面323的相同侧,如图12或图22所示。或者,第一侧111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二端部322分别位于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第二侧112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二端部322分别位于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面313的不同侧,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侧111相对于第二侧112远离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面323,并且第二侧112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面323齐平。此时,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检测元件1的第二侧112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面323的高度之差大致等于检测元件1在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厚度)。或者,第一侧111与第二侧112分别位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面323的不同侧,例如图20所示。
如此,能够利用第一导电端子31和第二导电端子32对检测元件1起到防护作用,能够减少外力对检测元件的作用。例如,在检测组件与壳体组装过程中,减少检测元件与壳体内壁的碰撞。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组件还包括安装部4,导电端子3与安装部4固定连接,并且导电端子3贯穿安装部4设置,例如图5和图13所示。沿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部311和第二端部312分别位于安装部4的不同侧,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部321和第二端部322分别位于安装部4的不同侧。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传感装置,例如图21所示,传感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检测组件和壳体5,壳体具有容腔51,容腔51具有开口52,容腔51通过开口52与传感装置的外界流体连通,检测元件1和引出电极2均位于容腔之内。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部311位于所述容腔之内,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二端部312位于所述容腔之外;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二导电端子32第一端部321位于所述容腔之内,第二导电端子32第二端部322位于所述容腔之外。
组装之前,壳体还具有安装孔53,例如图22所示。当检测组件和壳体5进行组装时,首先将检测元件1、引出电极2、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端部311和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一端部321从安装孔53伸入容腔51内,直至安装部4与壳体相抵接,并且安装部4覆盖安装孔53。然后将安装部4与壳体5固定连接,从而将检测组件和壳体5组装形成传感装置。
在传感装置使用过程中,开口52与传感装置的外界连通,由此被检测气体可以通过开口52进入容腔51,使检测元件1的检测部11的电阻发生变化,并产生电信号。电信号通过引出电极2和导电端子3传输至检测电路,从而实现相关参数(例如气体浓度、环境温度)的检测。当然,在设置参比传感装置时,壳体也可以不具有开口52。
由于采用了如前所述的检测组件,不仅能够在组装过程中,减少检测组件与壳体内壁碰撞导致的变形,还能够降低传感装置整体的高度,有利于传感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引出电极和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部具有第二端面,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相同侧,所述引出电极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所述延伸部自所述连接部向远离所述导电端子的方向延伸;
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同侧;或者,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不同侧,并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
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同侧;或者,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不同侧,并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延伸部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平面与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平行,或者,所述平面与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连接部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一端面;
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延伸部连接的连接处,所述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端;或者,所述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用于与所述导电端子连接的连接区域,所述连接区域呈线状或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引出电极包括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
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引出电极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向远离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朝向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一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朝向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元件;
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检测元件连接,第二连接段自第一连接段向远离所述检测元件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检测元件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段自所述第三连接段向远离所述检测元件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三连接段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元件,第一引出电极与第二引出电极位于同一平面内,检测元件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平面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相对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轴对称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引出电极相对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中心对称设置。
10.一种传感装置,包括检测组件和壳体,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元件、引出电极和导电端子,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检测元件连接,并且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导电端子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部具有第二端面,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相同侧,并且所述检测元件与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相同侧,所述检测元件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分别位于所述检测元件的不同侧;
沿所述检测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均与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同侧;或者,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不同侧,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不同侧,并且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端面齐平;或者,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不同侧;
所述壳体具有容腔,所述检测元件、所述引出电极和所述第一端部均位于所述容腔之内,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容腔之外。
CN202210918950.7A 2022-08-02 2022-08-02 检测组件和传感装置 Pending CN1168179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8950.7A CN116817997A (zh) 2022-08-02 2022-08-02 检测组件和传感装置
PCT/CN2023/107432 WO2024027486A1 (zh) 2022-08-02 2023-07-14 检测组件、传感装置以及传感装置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8950.7A CN116817997A (zh) 2022-08-02 2022-08-02 检测组件和传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17997A true CN116817997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26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18950.7A Pending CN116817997A (zh) 2022-08-02 2022-08-02 检测组件和传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1799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97629B1 (ko) 정전 용량식 액면 센서
KR101872473B1 (ko) 서미스터가 장착된 이차전지
KR101100839B1 (ko) 전지팩
JP4716146B2 (ja) 液体性状センサ
WO2011065223A1 (ja) 液面検出装置
US5238551A (en) Oxygen sensor
KR20230116933A (ko) 센서 조립체 및 밸브 장치
JP4014653B2 (ja) 静電容量型圧力センサユニット
JP5233294B2 (ja) 電子部品
US6321600B1 (en) Acceleration detecting device
CN116817997A (zh) 检测组件和传感装置
WO2012144454A1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検出装置
CN215296319U (zh) 传感器
CN115683199A (zh) 传感器
JP7472753B2 (ja) 温度センサ
CN215296320U (zh) 传感器
JP2005221494A (ja) 液状態検出素子および液状態検出センサ
JPH05340962A (ja) 静電容量型加速度センサ
JP4245747B2 (ja) 加速度検出装置
CN110839317B (zh) 基板安装构造、安装基板、以及电压测定部
JP7361981B1 (ja) 温度センサおよび回転電機
CN217442754U (zh) 一种压力传感器
JP2010091389A (ja) 筒内圧センサ
CN116794112A (zh) 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5541069A (zh) 一种电容薄膜压力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